跳至內容

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修正草案)
制定機關: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
1956年
1963-1972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
1956年12月22日中共中央同意實施

第一節 序言

[編輯]

  進行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是為着實現國家的這樣一個基本任務:迅速壯大我國的科學技術力量,力求某些重要的和急需的部門在十二年內接近或趕上世界先進水平,使我國建設中許多複雜的科學和技術問題能夠逐步地依靠自己的力量加以解決,作到更好更快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

  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即將完成,第二和第三個五年計劃又將更大規模地展開,在這個期間內,將全部地或部分地完成國民經濟各部門的技術改造,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的目標。完成這樣一個偉大的建設任務,一個強大的科學技術力量是絕對不可缺少的。現代世界科學技術正處在日新月異的發展過程中,各門科學都有了嶄新的發展,並且彼此互相帶動、互相交叉,產生了許多邊緣科學和新的科學生長點,使自然科學占領了許多新的領域,引起生產技術的不斷的更新。現在人們已經能夠利用鈾、釷等原子核內所蘊藏的能量來發電了,不久還將進一步學會利用水裡的重氫的核子聚變作為動力的來源。電子學技術的應用,原來只限於通信和廣播的範圍,現在已經成為進行各種觀測、傳達、計算和控制操縱的極為重要的環節。生產過程的機械化和局部的自動化早已實現了,現在正在實現全面自動化,機器不僅能夠用來代替人們繁重的體力勞動,某些機器像電子計算機還可以用來部分地代替人腦的某些勞動。高溫、高壓、高速技術的發展和各種特殊性能的物質的人工合成方法,使人們可以從更多的方面利用自然資源,把社會生產的領域空前地擴大起來,以豐富人類的生活。這些科學新成就,正為人類社會準備一次新的生產技術大革命。我國在這個大革命的前夕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只有充分利用現代一切科學技術成就,並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充實和發展這些成就,才能保證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

  我國的自然科學和技術,比世界上科學技術最先進的國家,落後了幾十年。解放前,雖然在某些科學部門中建立了一定的基礎,但因受到舊的社會制度的限制,沒有得到充分發展的機會。解放以後的幾年當中,隨着整個社會條件的轉變,科學技術方面的落後狀態已經有了明顯的改變,許多部門如資源調查、機械製造、冶金、化工、農業、水利、交通運輸、建築工程、氣象、地震、醫藥衛生以及基礎科學的研究工作和培養幹部工作,都結合國有的需要,取得了不少的成績。但是,幾年來的進步並沒有也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我國科學技術的落後狀態。在近幾年的建設事業中,不只是一些特別重大的複雜的技術總是就連某些比較一般性的問題,也還不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來解決,還必須依靠兄弟國家的幫助。目前在我國,最新技術的應用還處在萌芽階段。和這些新技術有直接聯繫的某些重要科學部門,如原子核物理、空氣動力學、電子學、半導體物理學等幾乎還是空白,或十分薄弱。某些原來較有基礎的部門,雖然這幾年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但它們和客觀需要之間的矛盾不但不見得有所減輕,卻更顯得尖銳化了。為了更好地服務於社會主義建設,必須努力使我國科學技術工作逐步走上自立的道路。對於科學的空白部門必須迅速加以填補,原來較有基礎的部門必須迅速加以提高和加強,務須迅速擺脫我國在科學技術方面的落後現象,在十二年內接近或趕上世界先進水平。這是一個必須完成的歷史任務。

  我國科學技術既然還很落後,在短時間內要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必須善於利用一切有利條件,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工作。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是按計劃進行的,服務於建設的科學技術研究工作必須配合整個建設計劃的需要。因此,發展我國科學技術事業必須實行全面規劃。只有這樣,才便於國家更有效地加強地科學技術戰線的領導,把全國各部門分散作戰的力量組織起來,把一切潛在的和仍被閒置的力量發動起來,組成一個全國性的相互協調的有組織的科學研究力量,來完成巨大的任務。

  根據國家建設事業的需要和我國科學技術力量的現狀及其可能的發展速度,並參考世界各科學技術先進國家、特別是蘇聯發展科學技術的經驗和我國工業建設初期發展技術的經驗,我國發展科學必須執行「重點發展,迎頭趕上」的方針。實現這個方針需要注意到以下幾點:

  1、應該根據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和科學發展的方向,確定國家的重要科學技術任務,把各個科學部門的力量匯合在統一的目標下。在所確定的各項重要任務中應挑出更重要的和更急需的任務作為重點,在這些重點上,集中必要的力量,大力開展研究,並帶動其他有關部門的發展。

  2、在進行科學研究時,應該首先掌握世界現有的先進科學成就,儘量避免重複研究國外早已解決了的問題。在這一方面,由於有蘇聯和其他兄弟國家的幫助,我們是有便利的條件可以運用的。在學習、掌握和利用國外的成就時,應該特別注意結合我國資源情況和技術要求,總結我國的經驗,取長補短,發揮創造性和實事求是精神,防止簡單的一味抄襲和盲目的模仿。

  3、必須及時地積極地積累自己的科學儲備。科學儲備的主要內容是科學理論的儲備,既包括基礎科學理論,也包括技術科學和其他應用科學理論。科學理論的泉源是生產實踐,但理論既經形成就對生產實踐的發展有重大指導作用。根據最近幾十年來科學技術的發展趨勢來看,技術上帶有根本性質的進步和革新,必須以一定的科學理論作為基礎。因此,要想在今後逐步作到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決本國建設中不斷出現的科學技術問題,從根本上擺脫目前的依賴地位,就必須建立起我國自己的科學理論儲備,大力加強和充實理論研究的力量,克服忽視理論研究的近視的傾向。

  根據上述方針,我們就重要科學技術任務、科學研究機構和人員、國際合作等方面進行了規劃。首先從十三個方面提出了五十七項重要的科學技術任務。這十三個方面是:(一)自然條件及自然資源;(二)礦冶;(三)燃料和動力;(四)機械製造;(五)化學工業;(六)建築;(七)運輸和通訊;(八)新技術;(九)國防;(十)農、林、牧;(十一)醫藥衛生;(十二)儀器、計量和國家標準;(十三)若干基本理論問題和科學情報。第一個方面有一項或幾項任務。每一個任務又包括若干個中心問題。每一個中心問題都參照國際先進水平,結合我國情況,提出了解決問題的科學途徑和最近兩年的研究題目。這些任務都是針對我國今後十年左右經濟建設事業各個重要方面的需要提出來的。因此五十七項任務是國家的、重要的、綜合的、長期的任務,需要各個科學部門配合起來解決,需要有關的各個部門和科學家們把它們放在優先地位上用共同力量來完成。除這些任務外,尚有一些研究項目,沒有列入這個規劃中,這些項目可以由有關部門根據需要與可能進行研究。

  57項任務總共包括616個中心問題,工作量是十分浩大的,在目前人力不足的情況下,為了更好地完成這些任務,必須根據國家建設的迫切需要和科學技術發展的遠景,抓住最關鍵性的問題,着重加以解決。這一類的問題綜合成為第三節中所列舉的12個重點。這些重點在人力和物力上都必須優先予以保證。

  在57項任務中,已經包括了和國家建設直接有關的各種科學理論問題,並且還專門把若干基本理論問題列為重要任務之一。此外,又從學科角度對數學、力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地質學、地理學、天文學等科學部門做了規劃,初步確定了這些部門的發展方向。

  由於現代科學正向着許多新的領域發展,在12年這樣一個相當長的時間以內,隨時都會有新的發現。隨着這些發現和其他條件的變化,我們現在所擬定的某些解決中心問題的科學途徑、某些中心問題、某些任務、甚至某些重點項目都會有一些變化。因此,在今後執行這個規劃時,必須保持必要的靈活性,以適應我國建設情況和世界科學的發展變化,並避免束縛科學工作者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在規劃中還對全國科學研究工作的體制(主要是科學院、產業部門和高等學校三個方面之間的分工合作與協調原則)、現有人才的使用方針、培養幹部的大體計劃和分配比例、科學研究機構設置的原則等作了一般性的規定。對於若干重要緊急的任務,還做出了比較具體的措施。至於人員機構的更具體的安排,應在今後的長期和年度計劃中進一步平衡。

  國際科學合作的規劃是按照這樣一個原則進行的:就是力求自力更生,但要有計劃地合理地運用兄弟國家的幫助,虛心地學習一切國家的長處,並把學習外國長處和繼承發揚科學遺產、總結本國的經驗這兩個方面結合起來。

第二節 一九五六——一九六七年國家重要科學技術任務

[編輯]

一、 自然條件及自然資源

[編輯]

  我國幅員廣闊,總面積960萬平方公里,包括了熱帶、亞熱帶、溫帶和寒帶地區;有世界上最高的山系和高原,也有廣大肥沃的平原;海岸曲折,全長達11,000公里。我國有着優越的自然條件和豐富的自然資源。要使這些優越的條件和富饒的資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及時的開發,必須展開一系列的調查研究工作,以便掌握自然條件的變化規律和自然資源的分布情況,從而提出利用和開發的方向,並在這個基礎上,研究各區和全國國民經濟發展遠景以及工、農業合理配置的方案。

  地圖是認識和利用自然必不可少的基本資料。我國現有地圖,從質量和數量上說,都遠不能滿足需要。因此,必須結合我國地理的特點,掌握和改進測量製圖的新技術,發展測繪科學,以加速製成全國的基本地圖。

  水文、氣象等自然條件的研究,既可服務於農林、水利、運輸、漁撈及基本建設等事業,又可對海空軍及其他兵種活動提供海洋及天氣的情況。為了充分利用水文、氣象的有利因素,避免或改造其有害因素,就必須首先建立統一的海洋、陸地水文、氣象站網系統,改進儀器和觀測方法,進行精密觀測,取得全面資料,了解和掌握它們的特徵和變化規律,以改進海洋、陸地水文、氣象的短期及長期預告。

  為了大力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必須對礦產、水流和生物資源進行調查研究,在工業建設上,首先要解決的是礦產資源問題。必須運用地質科學的理論和方法,闡明礦產的形成及分布規律,同時,還必須掌握和發展各種新的勘探方法。

  我國河流眾多,水利資源豐富,水能的儲藏量很大,但是目前若干地區還受着嚴重的水旱災害的威脅。我國的幾條主要河流具有許多特點,如長江流量大、洪水大;黃河泥沙多,河床變遷劇烈,並且河床的泄洪能力也感不足,華北和江淮平原地勢平緩,經常積澇成災。為了根治水害,綜合利用水利資源,必須研究有關流量調節、水能利用,泥沙控制和水利經濟等科學技術問題。

  在生物資源方面,應特別注意北緯21度以南的地區,這裡有豐富的熱帶生物資源,適合發展橡膠、咖啡、劍麻、金雞納樹和椰子等經濟植物。

  海洋中蘊藏着重要的生物資源、化工原料和礦物資源,過去我們研究得很少,利用得更少。「海洋學」在我國還是個空白科門,應儘速展開海洋資源的綜合調查研究。

  為了全面規劃各地區的國民經濟發展遠景,還需要對某些特定的地區地質、地貌[註 1]、水文、氣候、土壤、植被等自然條件,礦產、水利、生物等自然資源,以及農、林、牧和社會經濟的現況,加以綜合調查研究,制訂生產力合理配置的方案。這項工作應該首先在重點開發地區進行,在不同的地區又應該找出不同的重點調查對象。新疆、青海、甘肅、內蒙地區是我國今後工農業建設的新基地,冶金工業和石油工業的廣闊發展遠景,已可初步肯定;可供開墾的荒地面積非常廣大,畜牧業的發展也有遠大的前途。因此,應該圍繞這些重點,進行全面的調查研究。西藏地區具有獨特的自然條件,資源情況目前了解尚少,在西藏進行全面的調查研究不僅對經濟的發展具有重大作用,也有重要的學術意義。長江、黃河的流域規劃,熱帶地區的綜合開發,也必須在綜合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進行。

  國民經濟的全面及長期發展,要求各個區域的生產建設互相配合,因此,必須按照國家計劃工作的需要,分期研究和總結全國自然和經濟的基本情況,作出自然區劃和經濟區劃,為擬訂技術政策、規劃生產配置提供科學根據。

  根據上述情況,提出下列十項科學技術任務。

  第1項:中國自然區劃和經濟區劃

  自然區劃是根據不同的自然特徵,從不同的角度來進行的。一種是分別研究各種自然條件,如第四紀地質、地貌、水文地質、氣候、水文、土壤、植被、動物及礦產的發生類型及分布規律,進行部門自然區劃;另一種是研究某些自然條件間的有機聯繫,進行綜合自然區劃。應根據現有資料,研究和總結全國自然條件的基本情況,儘快提出初步的自然區劃方案,以適應國家計劃工作的需要,並應隨着新資料的積累,分期予以充實及改進。

  制訂綜合性的經濟區劃必須分析研究各省區的自然、經濟與人口情況,以及十二年內主要基本建設所可能引起的變化。此外應着重進行生產力配置理論和區劃原則的研究。

  第2項:測量製圖新技術和研究和我國基本地圖的測繪

  測量製圖包括大地測量控制網[註 2]的布設、航空測量、製圖和印刷等一系列的過程。為了提高地圖的質量,並保證加速完成國家基本地圖的測繪,應着重研究和解決下述問題:

  (一)新技術的掌握及進一步的研究,如無線電定位在大地測量和航空測量上的應用問題,高生產率的製圖印刷問題。

  (二)現行測量製圖技術的改進,如國家天文——大地控制網的布設及平差問題,大地重力學及其在大地測量上的應用問題,現行航測成圖方法的改進問題。

  此外,我國康藏地區的測量製圖是一個特殊的問題,必須經過實驗和研究,才能解決高原地區特有的大地測量和航空成圖方法。建立國家授時站網,進行測量儀器和器材的研究和改進,也是保證本任務完成的重要條件、百萬分之一地圖和國家大地圖集的編制,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工作任務。

  第3項:西藏高原和康滇橫斷山區的綜合考察及其開發方案的研究

  西藏高原是世界屋頂,康滇橫斷山區的自然情況也很特殊。這個地區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據初步了解,藏南與橫斷山區有煤、鐵、有色金屬和鹽類礦床,崑崙山區有稀有金屬貴重金屬等礦床;全區都有廣大的草原,康滇峽谷有豐富的森林資源,也有不少河谷地區適宜農業的發展;雅魯藏布江、怒江、金沙江、瀾滄江等水能蘊藏量也非常豐富。為了滿足地方建設的需要,應首先對人口較多和已知有開發遠景的地區進行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的綜合調查,並逐步推廣到全部地區。同時對交通運輸和社會經濟情況也必須進行調查研究。結合自然資源的調查,研究生產力的合理配置,從而提出全區的開發方案。

  此外,對西藏高原的特殊科學問題,如高山、冰川、地震、地磁、新構造運動[註 3]、太陽觀測、大氣物理等的研究,將對世界科學的發展作出重要的貢獻。

  第4項:新疆、青海、甘肅、內蒙地區的綜合考察及其開發方案的研究

  在地質礦產方面,必須普遍進行地質研究,儘可能找出礦產分布規律;並重點地研究石油、稀有金屬、黑色金屬和有色金屬,為發展重工業準備條件。在農林牧方面,必須研究各種自然條件的特徵和對其利用改造的措施。水利資源的研究是發展乾旱地區農業的關鍵問題,也是解決動力資源和工礦交通供水的重要問題。必須大力進行有關冰川消長、地表徑流和地下水的研究。結合以上的研究,對自然資源進行經濟評價,闡明區內經濟情況和區際經濟聯繫,從而提出各區國民經濟專業化和綜合開發的方案。

  第5項:我國熱帶地區特種生物資源的綜合研究和開發

  要發展熱帶地區的特種生物資源,必須進行綜合考察,了解全區的自然條件,並重點研究提高土壤肥力和利用與改造自然植被以防禦寒害風害等問題。提高橡膠樹的單株產量和擴大種植面積,要着重研究栽培技術,選育優良品種,並研究其北移的可能性。對咖啡、纖維植物(劍麻、番麻等)、香料植物(香茅、胡椒等)和油料植物(椰子、油棕等)的生態類型,育種和病害的防治也應進行研究。紫膠在國防建設上有特殊的用途,必須研究擴大紫膠蟲的培育面積和提高紫膠產量的措施。

  第6項:我國重要河流水利資源的綜合考察和綜合利用的研究

  制定我國主要河流(特別是長江黃河)的根治水害和開發水利資源的方案,首先應研究這些河流的自然情況和水文特性。為此,必須通過全國基本水文站網的建立來累積資料;研究各河流徑流(特別是洪水)的形成過程和變化規律,以便制訂適合於這些河流情況的水文計算和水文預報方法。針對我國河流的特徵,特別是黃河,應進行泥沙運行規律和河床演變過程的研究。並應在蘇聯先進的河流綜合開發的理論基礎上,尋求合乎我國具體情況的水庫調節與水能利用的計算方法。此外應對主要河流流域的自然資源進行綜合研究,並擬訂流域規劃要點。對我國水利歷史文獻也應整理研究,以便了解歷史上水旱情況和總結前人的治水經驗。在全部研究工作中將着重解決開發長江黃河的若干重大科學問題。

  第7項:中國海洋的綜合調查及其開發方案

  為了制定我國海洋開發與利用方案,須大力開展海洋水文、氣象以及生物、地質化學等方面的綜合調查,編制和出版海洋圖集。通過資料分析,模型實驗和理論研究,掌握我國廣大近海地區海流、潮汐、海浪的特徵及其變化的規律,以建立海洋水文、氣象預報系統。進行海洋生物、化工原料和礦產的調查研究,了解這些資源的分布,掌握經濟海產生物的生活習性。此外,為了防止海港泥沙、生物、化學成分等對於船艦及海港建築物的危害,還應當研究港灣泥沙淤積和防治海港建築、船艦遭受海中有害生物破壞及化學腐蝕等問題。

  第8項:提高氣象預報準確率,發展全國氣象工作

  提高氣象預報準確率是發展全國氣象工作的中心任務。必須開展天氣學、氣候學、及動力氣象學的研究,逐步掌握我國及鄰近地區天氣變化的規律,從而改進現有的天氣預報方法,並運用高速電子計算技術,建立數值預報。應通過大量農田氣象觀測和實驗研究,掌握我國主要農作物的農業氣象條件,發布農業氣象預報。為了配合大自然改造工作,還必須開展氣候資料的分析,地方氣候考察及小氣候實驗工作,充公揭露我國各地區氣候特徵及其形成過程。此外為了保證航空安全及近代技術的要求,還須相應地開展一些大氣物理的研究工作。

  第9項:我國礦產分布規律和礦產的預測

  為了有目的有計劃地探測各種礦產資源,必須研究並儘可能掌握我國礦產分布的規律,和預測其分布情況。今後十二年內應不斷地擴大黑色金屬、有色金屬和燃料礦產資源,尋找和研究放射性元素、稀有元素及其他特種礦物原料以滿足國家發展重工業的需要,同時還要相應地解決化學工業、輕工業和農業所急需的礦物原料。對於乾旱和半乾旱地區的地下水資源也應調查研究。要求在某些礦產資源的分布上,如煤、鐵及磷礦等逐漸求得地區平衡。

  完成本任務的科學途徑,是運用地質科學各部門的理論知識,結合大規模的地質測量和勘探的資料進行綜合研究。主要內容是:研究火成岩及變質岩,了解內生礦床[註 4]的形成條件;研究沉積建造,了解煤和其他外生礦床[註 5]的形成條件;研究地層發育史及岩漿活動,了解我國礦床在地區和地質時代中的分布規律;運用地球化學的理論與方法,查明各種元素在地殼中富集的條件及規律。此外,還須要發展地質科學的薄弱和空白科門,如地球化學、沉積岩石學、海洋地質學。

  第10項: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和其他地質勘探方法的掌握及新方法的研究

  運用探礦方法的最新成就,擴展其使用範圍,提高其工作效率,是取得可靠的礦產埋藏量的關鍵問題。

  必須研究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學勘探、鑽探、掘探和地質勘探五種方法。在地球物理勘探和地球化學勘探方面,研究航測技術和自動記錄儀器,以便迅速完成在大面積內磁場及放射性的測量,研究放射性測量用於油氣的勘探的方法和地球化學應用於石油測井的方法;研究地球物理勘探擴大應用於各種金屬礦床的方法。此外,在十二年內,把地震法、重力、磁力和電測法普遍應用於全國探油區域的生產工作也是一個主要的問題。在鑽探掘探方面,應研究岩石破碎的理論,提高鑽進和掘進的生產效率。在地質勘探方面,應利用直接觀測的資料,根據礦床的理論,研究最經濟的鑽進、掘進的布置和採樣的規範,以求用較少的鑽探工程,獲得可靠的礦產埋藏量。

二、礦冶

[編輯]

  要發展工業,首先必須保證原料的供應。因此,礦產資源開發的快慢直接影響到工業發展的速度,而提高採礦效率的問題也就變得更為尖銳。

  我們需要開發的礦的種類是很多的。不同種類的礦具有不同的特點和分布規律,而同種類的礦也經常由於地質環境的變遷而處於完全不同的埋藏條件。要提高採礦效率,一方面有賴於機械和自動化等技術的發展,另一方面則必須針對礦床的特點和埋藏條件選擇最適當的採礦方法,這兩方面要配合得好才能達到既安全又經濟的目的。

  在大多數情況下,開採出來的礦石並不能直接用於工業生產,需要通過選礦,把礦石中各種有用成分分開,才能充分利用國家資源。不僅在選礦過程中應該這樣做,在有色金屬提煉過程中也應該這樣做,有時兩者必須密切結合才能達到上述目的。尤其是稀有金屬一般都存在於複雜而品位低的礦中,更需要在選礦和冶金過程中分離或收回這些金屬。

  稀有金屬的供應是發展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無線電電子學等新技術所必需的條件。這些金屬的種類很多,有的熔點特別高,有的特別容易被氧化,而在使用方面又往往要求有很高的純度,因此在製備上存在着不少的問題。我國包頭鐵礦中含稀土元素極為豐富,含鈹礦物也有充分的來源,這對於發展稀有金屬工業是有利的條件,應該重點研究。

  鈦的比重僅比鋼的比重的一半略高一些,如按強度與重量比計算,某些鈦合金的單位強度比合金結構鋼還高,它的高溫強度遠比鋁合金為優而僅次於不鏽鋼。因此,在超音速飛機及火箭製造上,鈦是一種很優越而需要的材料,它還可以用來發展輕型武器,如輕型坦克和槍炮等。鈦的資源是比較豐富的,就各種金屬在地殼中含量來說,鈦占第七位,但分布較散。目前鈦的提煉和加工都很困難,大規模生產不易,成本很高。如果能夠解決上述困難,鈦的應用將有更廣闊的前途。

  世界工業技術的發展是走向更高的溫度、更大的速度和更高的壓力。為了適應這些發展,合金鋼、高溫合金與其他特種合金不但在需要量上日益增大,而且對它的性能要求也愈來愈高,最重要的是強度要大、要能耐磨損、耐高溫、能抵抗氧化和腐蝕等。

  由於組成合金鋼的某些重要元素如鎳、鉻、鈷等的來源在我國目前已感不足,將來如無新資源發現,這方面的問題更大,因此節約這些元素建立適合於我國資源情況的合金鋼系統就不能不及早考慮。在有色金屬方面,我國有豐富的稀土元素和銻,應該進行研究如何擴大其應用範圍。此外,銅的來源在世界各國都感到不足,因此應該尋找節約銅的方法。

  為了增加金屬的產量,一方面要依靠新的基本建設所增加的生產能力,同時還必須依靠強化冶煉過程,使已有的和新建的冶金設備發揮更大的生產能力,其中採用並發展最先進的生產方法和技術是一個具有決定性的環節。我國水電有很大的發展前途,在發展電冶金方面應予以重視。

  根據上述情況提出下列六項科學技術任務:

  第11項:高效率的採礦方法的研究

  (一)在露天開採方面,應着重研究高效率的機械設備和開採方法,以增加露天開採的深度和降低採礦成本。對於砂礦,應研究改進水力開採[註 6]和砂金船開採[註 7]的方法。

  (二)在地下開採方面,金屬礦的大量崩落方法和極薄礦脈的開採應重點研究。就煤礦而言,發展水力採煤並研究急傾斜煤層的開採是今後應該遵循的方向。

  (三)建立礦山壓力理論基礎,研究岩石壓力的發生與發展規律,從而解決頂板管理、坑道支護、建築物下或河海下的開採技術。此外,還應該研究礦井通風的理論與方法,礦井瓦斯突出的規律,有用礦物自然發火理論及其預防和滅火方法,以及鑿岩爆破、井巷掘進和礦山測量等問題。

  第12項:先進的選礦方法和共生礦物利用的研究

  (一)研究金屬氧化物的浮選理論,有效的浮選藥劑、泥礦的選礦理論和各種選礦流程,尤其是選礦與水法冶金[註 8]的聯合流程,以解決金屬氧化礦、多成分鎢錫礦、重要稀有金屬礦及低品位貧礦的選礦方法,以合理回收金屬。

  (二)研究和掌握現有的選礦、燒結新技術,如重介質選礦、離心力選礦、選擇破碎、各種合理流程,以及高自熔性燒結礦的工藝過程,提高選礦和燒結效率,改進產品質量,並研究利用光能、熱能、超音波、高速振動的選礦方法,以不斷改進和發展新的生產過程。研究有效的選煤方法以擴大煉焦煤資源。研究鐵礦粉的造球方法,提高貧鐵礦的利用價值。

  (三)為了給上述兩項工作創造條件,尚須研究製造更有效的浮選藥劑,設計新型高效率的選礦、燒結設備,並掌握放射性同位素的應用、有機溶液萃取、質譜分析等新技術,進行礦物物質組成的研究,俾能提高選礦效率並作為決定及改進工藝過程的依據。

  (四)研究選礦與燒結的理論,尤其是對金屬氧化物礦和泥質礦的選礦、燒結和球形團礦的理論等進行研究,以不斷指導技術的發展。

  第13項:強化現有的並探索新的黑色金屬的冶金過程

  在三個五年計劃期間,我國鋼鐵年產量將增長十幾倍,這樣迅速的增長,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必須依靠強化冶金過程以不斷提高冶金設備的生產能力。目前我國的高爐和平爐的利用係數大致相當於蘇聯1952年的水平;電爐則由於容積小,雙聯法也未普遍應用,生產率較低,為了進一步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產品質量,應該開展下述科學技術工作:

  (一)迅速掌握並大力推廣國外已有的先進生產方法和技術。譬如,在煉鐵方面普遍採用加濕鼓風和高壓爐頂操作[註 9]提高自熔性燒結礦的鹼度[註 10]等。在煉鋼方面,發展氧氣煉鋼,推行平爐快速煉鋼,推行轉爐 - 電爐雙聯法[註 11],發展優質耐火材料的製造與使用,並推廣真空處理以提高鋼錠質量等。

  (二)研究國際上正在發展的先進生產方法,如頂吹式轉氧氣煉鋼[註 12]和連續鑄錠等,爭取儘早投入生產。

  (三)結合國家長遠需要研究新的煉鐵方法。應建立實驗高爐,研究利用貧鐵礦和劣質煤焦直接煉鐵的新工藝過程,並且可以結合這樁工作在強化煉鐵過程方面做深入的探討。

  (四)開展冶金物理化學方面的研究。

  第14項:強化現有的並探索新的有色和輕金屬的冶金過程

  目前我國的有色金屬和輕金屬冶金工業是很薄弱的,規模小,設備陳舊,技術落後。1955年我國生產的有色金屬及合金品種共只24種,最一般的金屬如銅、鋁等都尚不能滿足工業上的需要。冶煉過程中金屬的損失率過高,許多複雜礦的提煉問題尚待解決。為了改變上述落後局面,應開展下列研究工作:

  (一)研究並推廣先進的生產方法和技術,以強化冶金過程並回收副產品。沸騰層焙燒[註 13]、懸浮熔煉[註 14]、富氧吹煉等新方法應首先掌握。發展真空精煉技術以提高金屬的純度。改進集塵設備並研究從煙塵中提取各種有用成分的方法。研究強化電解過程的措施如採用高電流密度等。

  (二)解決低品位礦、複雜礦、氧化礦等處理問題,以綜合利用資源。為了這個目的,應研究濕法冶金的新方法,如高壓浸出[註 15]、離子交換[註 16]、液相間萃取等,並應制訂它與選礦相結合的聯合流程。

  (三)改進鋁的提煉過程並幫助建立鎂冶金工業。根據我國原料特點應進一步研究硬水鋁石的處理方法,並探索利用明礬石的有效途徑。研究從白雲石、鹽滷和菱鎂礦等提鎂的工藝過程。

  (四)研究金屬、熔渣、氣體、熔鹽等的熱力學性質與反應動力學,為尋找新的冶金方法開闢途徑。

  第15項:合金鋼及特種合金系統的建立

  掌握各種合金的生產技術並發展新型品種是我國冶金工業當前和今後的主要工作之一。為此,應開展下列研究工作:

  (一)結合我國資源建立合金鋼系統。主要目的是利用硼、鉬、鎢、釩、矽、錳、鈦等來節約鎳、鉻、鈷,工作重點應放在用量大的合金結構鋼方面。

  (二)建立有色合金系統。包括鎂合金、鋁合金和軸承合金,在鎂合金中充分利用稀土金屬,在鋁合金方面發展多種元素的品種,以提高其強度。在軸承合金方面,建立鉛基和鋁基合金系統,並推廣鐵基含油軸承的應用,以節約錫和銅。

  (三)研究高溫材料。首先應掌握高溫合金與金屬陶瓷[註 17]的生產技術,進一步發展新品種。研究鉬、鎢等高熔點金屬的表面保護層的製造方法,以求獲得超高溫材料。

  (四)磁性材料及特種合金。研究超級矽鋼片和各種叵姆齊[註 18]的製造方法,並掌握電阻合金、電極合金、低膨脹係數合金等的生產技術。

  (五)研究粉末冶金[註 19]。許多特種材料需要用粉末冶金方法來製備,研究的重點是燒結理論和各種金屬粉末的製造方法。

  第16項:鈦冶金及其合金

  金紅石是目前提煉鈦的最好的原料,但在我國尚無大量發現。我國目前已知的主要資源是鈦鐵礦。從鈦鐵礦中提鈦,成本很高,因此必須加強勘探金紅石的工作。為了解決建立我國鈦工業中的某些關鍵性的科學技術問題,應開展下列研究工作:

  (一)鈦的冶煉。首先應掌握克魯爾法[註 20]。為了達到連續生產和降低成本的目的,應進一步研究新的方法,如鈉還原法與電解法等。

  (二)鈦及其合金的加工。研究鑄造、壓力加工變形、切削、焊接、表面處理和粉末冶金等方面的工藝過程,降低生產成本。

  (三)鈦合金。首先應掌握現有鈦合金性能及其處理方法,進一步探索新型鈦合金以提高其高溫強度和抗氧化等性能。

三、燃料和動力

[編輯]

  燃料工業和電力工業都是先行工業,必須走在其他經濟建設的前面,我國特別需要在這兩方面努力,來趕上先進國家。在工業先進國家中,平均每人每年使用的各種燃料的總量相當於2噸煤以上,使用電力的總量在800度電以上;而我國目前平均使用量還不到0 .2噸煤和25度電。

  目前使用得最多的燃料是煤、石油和天然氣。最新而儲量最大的燃料是原子能燃料-- - 鈾和釷。我國燃料資源目前情況是煤的蘊藏量多和質量較好,石油和天然氣發現得還少,鈾的富礦尚未大量發現,但低品位的鈾礦還是充裕的。總的講來,我國目前燃料生產的中心問題是石油產量的不足,使得各企業對液體燃料的使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我國現在石油年產量,連人造石油在內,還不到一百萬噸,只能滿足目前需要量的百分之三十,而石油消耗量不到全部燃料消耗量的百分之五。現在美國年產石油已超過3億噸,加上從國外掠奪來的石油,全部石油消耗量占全部燃料消耗量三分之一以上。蘇聯石油產量已超過7千萬噸,消耗量為全部燃料消耗量的百分之二十以上,並且這個比例正在急速上增中。根據初步估計,到1967年,我國石油需要量至少在二、三千萬噸以上,為目前產量的二、三十倍以上。因此在石油方面應該着重研究如何發現新的產油地區,和如何來保證最迅速和最有效的開發和加工。同時也應當加強人造石油的科學研究工作,其中包括油頁岩乾餾和頁岩油加工工藝的研究,改進煤煉油的方法以降低成本等。此外,天然氣是最便宜的一種燃料,也是最好的化工原料。我國四川等地擁有相當多的天然氣。我們應及早研究它的最有利的用途,特別是在缺乏石油地區替代液體燃料的問題。

  和擴大燃料來源的研究工作具有同樣重要意義的是燃料綜合利用的研究。燃料是很多化工產品的必需原料而它的蘊藏量又是有限的,因此,一方面應該儘量利用水力和原子能以節省煤和油的消耗,一方面還應該在使用煤和油時儘量綜合利用以得到最大的經濟效果。譬如,現在不僅利用煉焦工業的副產品煤焦油作為化工原料,並且已開始利用焦爐煤氣和焦炭本身作為化工原料。另外,一個很重要的新發展是蘇聯學者首先倡議和試驗成功的在發電廠中得到液體和氣體燃料副產品的研究工作。如果我國在十二年內,平均每年在發電廠中消耗3千萬噸固體燃料,採用了這種綜合利用方法後,可能每年得到150萬噸的液體燃料和60億立方米的高發熱量煤氣的副產品。

  規劃全國各地區各種燃料的利用方向和它們在冶金、化工、運輸、發電、農業、國防和人民生活等各方面用途上最合理的分配,是一個重要和必需的研究工作。

  最近十幾年來世界各國在動力技術方面,有着極大的進展。在蒸汽動力方面,蒸汽溫度和壓力的提高與每座機組功率的提高,降低了發電的成本。結合我國煤比較便宜和高溫合金鋼比較貴和比較缺乏的情況,我國在蒸汽動力方面應着重研究發揮我國煤的較高灰熔點特性的鍋爐的設計,提高機組的功率,以及適當地提高蒸汽的溫度和壓力以節省金屬、降低造價和發電成本。燃氣輪機是一種極有發展前途的動力機械,在交通運輸和發電方面都有很大的應用範圍。採用它來發電,可以節省大量金屬和資金並減少建設時間,用在缺水的地區更是有利。我國應在最短期間內,掌握燃氣輪機動力新技術,解決它的燒用固體燃料問題,並逐步實現它的極高熱效率的可能性。兩年前首先在蘇聯使用成功的原子能動力給人類帶來了改造自然的偉大遠景。我國必須在短時間內,掌握原子能動力新技術並進一步研究如何提高它的經濟性。

  我國水力資源豐富,目前電力建設的基本方針是大力發展水力發電。在黃河、長江巨大水力發電廠的建設中包含着一些困難問題,如水輪機組參數的選擇和運用問題。在這些發電廠建成後,需要把大量的電力向遠處輸送,因此有必要結合我國氣候、地形、地質等特點進行高壓遠距離輸電的研究。為了提高供電的可靠性,保證各種動力資源的配合利用,並獲得投資和運行費用的最大經濟性,必須建立高壓電力網,把各大型發電廠連結成強大的動力系統。最後還要結合長江水力發電廠的建設,有計劃,有步驟地建立全國性的統一動力系統。建立這種地區性和全國性的動力系統,就引起規劃設計、運行各方面一系列複雜的科學技術問題。

  根據上述情況,提出下列五個任務:

  第17項:發現並開發石油和天然氣資源

  石油和天然氣經常共生,探採過程和方法相同,所以合併提出,而以石油為重點。

  我國沉積岩的分布占全國面積1 / 3以上,四周鄰國又有許多油田,已發現的油氣苗幾乎遍及全國,最近克拉瑪依和柴達木冷湖地區噴出石油,這些都說明我國石油和天然氣資源的開發是極有希望的。首先應從地質工作着手,根據沉積、構造、古地理、大地構造和區域地質的特點,研究中國油氣區的分布規律,油氣儲集的基本規律,儲油層系和圈閉類型,並結合地球物理探礦和鑽探,發現好的油儲;其次對現有的和新發現的油氣田進行迅速而合理的開發和開採方法的研究,以保證最大限度地把油氣資源從地下取出來;最後研究如何經濟有效地把這些油氣送到加工場所。

  第18項:擴大液體燃料及潤滑劑來源

  目前我國從天然石油的加工過程中,僅取得50 % 左右的透明石油產品,因此,必須迅速採用各種先進的高效能的催化加工與非催化加工方法,以提高透明油品的收率。為了很快地使石油加工工業現代化,必須在最短時期間內迅速完成幾個重要的新油田原油的評價,並得出設計數據。逐步開展新技術的研究,特別是催化加工、合成潤滑劑及其添加劑,求得最充分和最合理的利用我國石油資源。

  在大力開發天然石油資源的同時,還必須適當地發展人造石油工業,在這方面油頁岩的利用更有其重要意義。我國的頁岩油工業在規模和方法上,目前尚不亞於其他國家,但現行方法缺點很多,而在新方法的研究和發展上則是很落後的。必須大力開展油頁岩乾餾和頁岩油加工工藝的科學研究。

  煤的乾餾,焦油加氫,煤氣合成等煤煉油方法的費用目前還很高,但各國都在不斷研究改進。我國煤炭資源極為豐富,除配合新基地建設的研究工作外,還應當進行發展新方法的研究,為煤煉油工業開闢途徑。

  為了完成以上任務,還必須相應地進行原油成分分析、催化機理、化工原理以及技術經濟等基礎性、綜合性的科學研究。

  第19項:可燃礦物作為燃料及化工原料的綜合利用

  必須研究我國煤(包括油頁岩)和天然氣的基本性質及其合理利用。對各種工業用煤,特別是煉焦用煤,應制定分類方案。為適應鋼鐵工業的迅速發展,尚需要改進現有的煉焦方法,並研究配煤與煉焦新技術。結合我國資源情況,研究各種煤的高效能氣化方法及天然氣的加工技術,以擴大可燃礦物綜合利用的範圍與經濟作用。

  固體可燃礦物的物質組成級為複雜,各國的煤炭分類方法至今仍不一致。研究煤的物理化學性質,結合煤岩學的研究與煤化學地質圖的編制,不僅可研究我國煤質的分布與變化規律,也可為分類方法提供科學依據和確定經濟的利用方案。從膠體體系和高分子化合物觀點出發,用各種近代的實驗方法,可研究煤和油母的組成結構及其在熱解過程中的轉化原理與各種現象。從而可探討成焦理論,改進配煤與煉焦方法和提高化學產品質量。

  蘇、德等國利用低級煤粉,用加壓成型、流體化、兩段煉焦等方法,創造了新煉焦技術。研究改進現有爐型與操作條件及掌握新煉焦技術,將促進煉焦工業的生產改革。

  應用氧氣、加熱空氣、加壓和常壓氣化以及流動床沸騰床等氣化法,在各國都在不斷改進和發展。研究我國各種煤的氣化機理和反應動力學,掌握先進的高效能氣化設備的技術,是發展我國煤氣工業的重要步驟。對地下氣化技術,也需要進行探索性的研究。天然氣的加工技術,如制氫、制合成氨與氣化熱解制乙炔等在國外已工業化。通過反應機理和其它化學加工方法的研究,可確定我國天然氣的工業用途。

  第20項:全國能源的合理利用和動力技術的研究

  要充分和合理地利用全國各種能源,必須研究如何根據最有利的條件來統籌規劃各地區各種能源的利用方向和這些能源在冶金、化工、運輸、發電、農業、國防和人民生活等各方面的合理分配,使得整個國民經濟能夠得到最迅速的發展。

  在動力技術的研究方面目前必須着重提高內燃機熱效率和內燃機使用天然煤氣和發生爐煤氣的研究工作,在研究燃氣輪機這一個新型動力機械時,除了研究提高它的熱效率和功率等問題外,還必須着重解決它的燒用固體燃料問題。

  在燃料的節約方面,除了一般動力機械熱效率的提高和工業企業中二次能源的利用外,目前的一個新的發展方向,就是燃料的動力、工藝綜合利用。我們應該立刻開展在火力發電廠中得到液體燃料副產品並附帶得到氣體燃料副產品的研究工作。

  在原子能動力方面,主要是選擇動力反應堆類型,並研究相應的傳熱介質、傳熱系統和熱力系統等。此外,還須研究原子能動力中遠距離操縱、安全裝置,燃料棒等的取出、清理和重製,各種設備的設計製造等問題。

  動力技術的研究中還包括熱力學、燃燒學和傳熱學等方面的研究工作,這些理論的研究對於解決其他一些任務(例如第21、22、35、37、44等任務)也都是有很大幫助的。

  第21項:發電廠和電力網的合理配置與運行,全國統一動力系統的建立

  為了滿足我國廣大地區迅速增長的用電的需要,根據我國水力資源特別豐富而又集中的特點,我國發展電力的技術方向應當是:在水力發電內採用大功率水輪發電機,在火力發電廠內採用大功率高溫高壓蒸汽動力設備、燃氣輪機,聯合供電和供熱,發展遠距離輸電,建設巨大動力系統,並有步驟地建立全國性統一動力系統。

  在水力發電方面,研究大型水力發電廠主要設備參數的選擇,水輪機震動、磨損和氣窩的防止,水力發電廠的自動化和遙控的特殊的電氣問題。

  在火力發電方面,研究各地區燃料,特別是低質燃料的特性和燃燒技術;大功率高效率發電廠設計和運行的科學問題,包括鍋爐用水的高度純潔的處理,建立並提高供熱網技術,發電廠生產過程和聯合機組的自動化,及有關減低發電廠投資和加速其建設的科學問題。

  在高壓交流遠距離輸電方面,主要問題是提高線路送電容量,包括提高穩定性的研究;結合我國氣候、地形、地質的特點,研究內部過電壓[註 21]、大氣過電壓[註 22]、放電和絕緣性能;解決輸電線路的機械問題。

  在高壓直流遠距離輸電方面,主要問題是:大容量換流閥[註 23]及換流裝置結線方式[註 24]的研究;直流斷路器[註 25]的探索;無功功率的補償;高次諧波[註 26]和暫態過程[註 27]所產生不良影響的防護。

  在動力系統方面,應結合建立全國性統一動力系統的遠景,研究動力系統規劃的理論基礎以及有關動力系統綜合性的經濟問題;電壓和周率的調節;繼電保護[註 28]和系統自動化;系統的經濟調度;遙測、遙控和通迅技術的提高。

四、機械製造

[編輯]

  機械製造工業是重工業的心臟。建國六年以來我國機器製造從無到有,從修配到製造,雖然有了若干進步,但科學基礎仍很薄弱,缺乏獨立設計能力,在工藝與機器品種型號方面一般也是落後的。因此我們迫切需要建立機械製造的理論基礎,掌握新技術,從而走上發展創造的道路。

  機器製造總的發展方向是要求機器能力大、人工省、用料少、質量好、製造快、成本低,在設計方面要求充分利用國產材料,發揮材料強度和特性的最大作用,要最大限度地加大機器單位重量的能力;在製造方面要求生產過程更短、材料加工過程效率高、精密度高和節約材料。

 為此必須展開有關零件結構的強度、剛度、穩定性的研究,和有關零件材料的機械、物理和化學性能的理論與實驗的研究。必須進行各類機器、器械在不同情況下的技術經濟指標的綜合研究,以確定設計中所用最合理的機器性能指標與材料和工藝的選擇。也必須研究工藝的基本理論,如加工準確度與裕量[註 29]的理論,裝配理論等,以及新工藝的科學基礎,如新的鑄造,壓力加工、切削磨削工藝和新的電工特殊工藝的科學基礎等。

  為了設計製造國民經濟各類不同專業機器而進行的科學研究涉及異常廣泛的基本理論和工藝技術。例如發展長江水力發電需要30到50萬千瓦的水力發電機組,必需結合流體力學進行水輪機模型試驗,以確定葉片的最好形狀,並進行其他結構問題以及若干製造工藝問題的研究。

  在十二年內首先從分析國內外先進設計與工藝資料着手,掌握設計與工藝的經驗方法,以後逐步發展理論研究。結合我國具體情況,根據統一化、標準化原則進行建立我國各類機器系列的設計研究。在這基礎上進行新型高效率的典型工藝過程的研究,創造專業和成批生產應用的先進工藝及生產機械化自動化的基本條件。掌握設計理論和新工藝原理,然後進行新理論與新工藝發展的研究,以保證新型、高效率的,特別是大能力的機器器械的創造。

  有關的研究任務包括下列三項:

  第22項:掌握現有的並研究新的、更完善的工業、運輸業各部門的機器器械,特別是大型機器器械的製造

  機械製造中基本理論的研究,包括零件結構的強度、剛度與穩定性的理論和實驗研究,工藝的基本理論的研究。各類專業機械設計製造的研究,包括大型及高效率水輪發電機組,大型、高效率及新型鍋爐、汽輪機、燃氣輪機、內燃機、鼓風機、壓縮機及泵,巨型電機電器製造及新型發送配電裝備,高效率及新型的採掘、勘探、選礦、破碎、粉碎設備,起重運輸及土建機械,冶金設備,軋制設備,化工、石油、矽酸鹽工業設備,金屬成型(包括鑄造、鍛壓、衝壓)設備及切削磨削各種機床的設計製造的科學研究。此外,還有高效率及新型的輕工業機械設計製造新發展的科學研究,傳動裝置,滾動軸承的設計製造新發展的科學研究。

  在各類機器製造共同性研究中,主要地是研究設計中如何在計算零件時正確地採用材料與結構,使材料的強度和特性得到充分的利用;在特殊機器或機件設計時進行模型或模擬試驗,使理論計算得到證實和發展;在製造工藝中結合設計中的統一化標準化的研究工作,進行研究典型工藝過程,以建立成批、大量、機械化自動化生產的基礎。

  各類專業機械在國民經濟中必需配合發展,而所需研究的問題範圍很廣,現階段研究工作最大重點為動力機械。為了保證完成黃河、長江水力發電,在第二、第三個五年計劃內所需12 - 20、30 - 50萬千瓦的水輪發電機組,以及高溫、高壓、大功率和新型的熱工機械(包括蒸汽輪機、燃氣輪機、柴油機等)和相適應的發電、送電、配電與電動機械的設計製造,需要研究流體力學、模型試驗、熱傳導與燃燒,應力分析、高溫材料、大件成型與加工的特殊工藝、電工特殊工藝及高壓電工學的科學研究。其次為了保證冶金工業,化學工業與材料成型及加工的機器設備,特別是冶金軋制設備、大型水壓機、重化工設備及大型與精密切削機床等的發展,必需進行有關各專業機械的設計和製造工藝的有實驗基礎的理論研究。

  第23項:掌握並研究高效率、高精密度和高材料利用率的材料加工過程

  研究提高鑄造、壓力加工、熱處理和機械加工等成形工藝過程的效率、精密度和材料利用率,提高機器質量,和節省大量的金屬和非金屬材料,以加速工業的發展。

  研究重點是:(一)用連續作業的軋制代替間歇性的鍛壓加工來生產各種零件,以大大提高零碎件生產的速度和質量,最大限度地降低金屬切削工作量以及金屬切屑量;(二)使液體金屬直接注入軋輥之間,或沖模、擠模中,一次成型,省去鑄錠過程,以節省費用與消除隨着鑄錠帶來的缺陷;(三)用焊接結合較小鍛件與鑄件來代替大型鑄件或鍛件,這樣可以不用重大鍛壓鑄造設備,使大機件減少製造上的困難,減少內部缺陷,而且降低重量。為此,必須研究半液態金屬受壓力後的結晶與流動規律,金相組織與強度變化、軋輥與模子抗熱應力的方法,焊接應力、變形、焊縫組織等問題。

  此外也應研究現在已比較成熟但對國民經濟有重大意義的加工過程,包括:(一)金屬特別是黑色金屬的熱擠壓和冷擠壓,以解決國防上和工業上所要求的複雜斷面低塑性金屬成型方法;(二)其他壓力加工新工藝,如行星式軋機等高效率軋制的新發展,和精密模鍛,無餘模鍛[註 30]等。以下兩項均需研究金屬在各種條件下的可塑性,最大容許成型速度及模子材料與設計,和衝壓擠壓時所用潤滑劑等;〔三〕鑄造工藝的新發展,特別是殼模鑄造[註 31]金型鑄造[註 32]真空鑄造[註 33]等,要進一步研究鑄造的基本理論、凝固過程及改進方法;(四)球墨鑄鐵、可鍛鑄鐵和其它強度鑄鐵在製造和應用上的新工藝過程;(五)材料切削加工的新發展,特別是強力、高速、精密切削磨削。要探索新的刀具、磨具材料、研究工具、磨具的設計、製造與使用方法,並進一步發展新工藝;(六)金屬熱處理的新發展。要研究金屬學理論上高效率熱處理的可能性與新工藝。

  第24項:機器和工具使用期限的延長方法,特別是金屬防腐問題的研究

  研究機器,工具的腐蝕理論並探求新的防腐方法;熱帶地區電工器材的變質規律及防止方法;機器工具磨損理論及減低磨損的新方法;機器維護修理及現代化的改裝。

  在防腐蝕方面,建立防腐蝕的科學研究組織,推廣防腐技術與防腐制度,發展我國耐腐蝕合金和金屬保護方法,基本上控制主要化學工業中防腐與熱帶電工器材的變質,打下防腐蝕理論與技術的基礎。在磨損研究方面,建立有實驗基礎的磨擦與潤滑理論,有效的抗磨方法,和提高潤滑劑的質量。在機器設計製造方面解決有關抗腐抗磨損問題。在機器維護修理、改進和現代化改裝方面建立先進的維護制度,和強迫預修制度,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配合機械化自動化的發展,提出主要類型的機床改裝和工具改進的方向性方案。

五、化學工業

[編輯]

  強大的化學工業能保證供給社會主義工業化、國防現代化以及改進人民生活水平所需的各種產品及材料。現在人類已經能夠利用過去所沒有利用的自然界資源製造各種需要的產品了,如利用煤、石灰石、水、空氣等製成農業用的肥料、工業用的橡膠及塑料、各種類型的燃料以及各種染料、藥物等;又如利用礦物資源可以得到工業及國防所需的各種金屬及非金屬的材料。

  由於化學在國民經濟建設上牽涉範圍極廣,因此在科學規劃中牽涉化學的研究任務便很多。有些問題已分別在「礦冶」及「燃料和動力」二分節中敘述,現在在化學工業方面共提出稀有元素、矽酸鹽等五項研究任務。

  在全部已知101元素中,稀有元素約占三分之二。由於許多稀有元素是和平利用原子能、半導體、噴氣飛機和火箭等新技術所不可缺少的材料,世界各國都在廣泛地開展着稀有元素的研究,並已開始整千噸或上萬噸地進行生產了。為了保證供應我國建立現代新技術所需要的材料,必須積極研究稀有元素的提取,稀有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質,以及結合我國資源情況研究某些稀有稀土元素的應用。

  工業、國防及基本建設需要大量的和各種類型的水泥、耐火材料、陶瓷和玻璃等屬於矽酸鹽一類的化學工業產品。矽酸鹽工業的原料基礎極其廣泛,因此除應進行各種類型矽酸鹽製品的研究外,還應研究各種原料的特性,以便結合我國特有原料提高產品質量。

  重無機化學產品,如酸、鹼、鹽等,不但是一切化學工業的基本原料,也是冶金工業、輕工業和國防工業上大量使用的原料。需要量極大的農業肥料,極大部分是無機鹽類。在肥料的生產中應注重有關資源的勘探,結合我國農業的需要與無機化學工業的發展情況,研究生產肥料的新品種和新方法。農業藥劑(包括殺蟲劑、殺菌劑、植物刺激劑等)過去側重使用無機化合物,但近年來轉向使用有機化合物,如殺蟲劑滴滴涕,六六六,有機磷內吸殺蟲劑、有選擇性防莠劑等等。這些新式的有機農藥效力高,而且宜於大面積施用,是提高農業生產不可缺少的化學產品。

  近代化學工業的另一個原料來源是重有機合成工業的產品。各種溶劑、洗滌劑、浮選劑、乳化劑、染料及藥物的中間體等,已經滲入到化學工業各部門成為必需的原材料。另一方面高分子化合物的生產也主要依賴重有機產品的供應。蘇聯等工業先進國家對重有機合成工業都給予極大的重視,大量地進行了從天然資源如石油、煤、天然氣、工農業副產品等出發合成重有機產品的研究工作。我國重有機合成工業基礎十分薄弱,研究工作極待大力開展。

  在化學工業中高分子化合物的生產和研究工作是近二十年才發展起來的。由於高分子化合物種類和性質的多樣化,很快就被利用到各種近代工業中去,成為極重要的化學材料。飛機工業、汽車及輪船製造工業、國防工業、電訊工業以及大量的日用品的生產都和多種多樣的高分子化合物的生產密切的聯繫着。合成橡膠、塑料、纖維及塗料等已經大部地代替了天然原料,並在某些性質方面超過了天然原料。高分子化合物有研究工作是極有前途的。

  此外,造紙、漂染、製糖、油脂、製革、攝影材料等工業也都是非常重要的。我國輕工業過去雖有一些基礎,但是缺乏科學研究工作,不能合理利用原料,產品質量還待提高。

  第25項:稀有元素和分散元素的開採、提取和利用

  我國稀有元素的礦藏很豐富,如包頭鐵礦中就含有大量的稀土元素,但是這方面的科學研究工作還處在萌芽階段,某些分析方法和分離提煉的技術尚未掌握。

  稀有元素在礦石、爐渣、煙灰、海水、空氣等中的含量一般都很微少,成分複雜,並且有些元素彼此性質又很近似,所以分離非常困難。而在某些使用方面,對純度的要求極高,因此研究製備超純的稀有元素的方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為此,必須注意下列各點的研究:(1)研究從礦石中提取稀有金屬的方法,並建立生產流程;(2)研究從工業副產品中收回稀有元素的方法;(3)研究從天然氣和空氣中製取稀有氣體的方法;(4)研究稀土元素化學並探索它的新用途;(5)掌握並改進各種超純元素的製備方法。

  為了完成以上任務,首先要加強地質勘探工作,了解資源情況。掌握稀有元素原料、中間產品及成品的化學分析方法及儀器分析方法,進行利用高壓浸出[註 34]、真空熔煉、帶熔精製[註 35]、離子交換、溶劑提取等新技術提取、分離和提純稀有元素的研究。在理論方面應加強研究稀有元素的各種物理化學性質,為尋找新的冶金方法和擴大稀有元素的用途,提供科學根據。

  第26項:改進現有的水泥、耐火材料、陶瓷和玻璃鋼的性能並製造新型產品

  我國雖有傳統的陶瓷工藝技術,但近代矽酸鹽工業的基礎還很薄弱,產品種類少,生產方法落後,而且大部分質量不高。為此,必須開展下列科學研究工作:首先是了解資源,加強地質勘探和研究主要礦區的工業類型,同時應研究原料的基本性質和加工方法,制訂合理利用的方案;第二是改進現有的產品質量,並研究新型產品的生產工藝,譬如我國缺乏鉻礦,而鎂砂則產量甚豐,因此應該研究用穩定性鋁鎂磚代替鉻鎂磚。對一些在國外已具有相當成熟的生產經驗的重要產品,如特性水泥、高級耐火材料、建築用玻璃、電瓷等,應儘快地掌握它們的製造技術,並結合我國資源特點加以提高。對一些國外還正在蓬勃發展的,如特殊耐火材料、特種瓷、特種玻璃、陶瓷金屬等製品的生產,則必須在國外的技術援助下迅速建立基礎,開展研究。第三是研究矽酸鹽工業的新型機械設備和窯爐加工,探索新的生產過程,實現生產過程自動化。第四是若干共同的基礎理論問題的研究,如矽酸礦物和製品的組成、結構與性能的關係,生產過程中的反應機理,製品在使用過程中的損毀機理,玻璃的結構,高溫及多元體系的相圖等。

  第27項:礦物肥料、農業藥劑和重無機化學產品的生產過程的研究

  在氮肥方面,應該着重研究獲得廉價氫氣的方法以降低原料的成本,並研究生產過程的強化,以及各種新品種氮肥和複合肥料的生產。磷肥方面,一面勘探新的礦藏,儘可能求得原料產地的地區平衡,一面改進磷肥的生產工藝,試製各種新的高效磷肥,並在冶金部門的協作下研究廉價的磷酸鹽礦渣肥料。鉀肥方面,首先要解決水溶性鉀鹽礦的資源問題。在鉀鹽礦未大量發現以前,應進行綜合利用明礬石的研究。如在浙江平陽所產的明礬石,可以做為鉀肥的原料,但必須研究同時提取其中所含的氧化鋁,才能使工業生產合乎經濟的要求。微量肥料元素如硼、銅、鉬用量小而收效大,也是值得注意的研究方向。化學肥料在不同地區對不同農作物的肥效試驗是確定化學肥料的品種和產量以及施肥量的依據,必須在最近四、五年內得出初步結果。

  農業藥劑現有產品效能應設法提高,並創造更多的新品種。農藥方面最根本性理論研究是藥劑的作用機理和分子結構與生理活性的關係。至於農藥的使用劑量和效果又須視地區的情況、作物的種類、病蟲害的類型、施用的方法等等而有所不同,必須選擇若干據點進行一個時期(二、三年)的田間試驗,得出初步結論,然後才能推廣。這對品種的生產比例是有很大關係的。

  在重無機工業方面,我國硫的資源缺乏,因此,應在硫的節約利用和強化硫酸製造方面進行研究。鹽礦及硼、氟等是我國豐產的資源,應該及時開展研究,擴大用途,並發展硼、氟的化學。此外絡合物的化學,無機合成方法的研究等亦應開展,因為無機化學目前還是我國最薄弱的環節之一,必須大力推動,以引導工業技術不斷前進。

  第28項:重有機化學產品和高分子化合物的生產過程的研究及其應用範圍的擴大

  應迅速建立我國重有機產品和高分子化合物兩個工業的完整體系。逐步作到能解決這兩方面的技術問題。為此在重有機化學產品方面要掌握、改進和研究新的有機合成方法,使其能更經濟地從乙炔、石油氣、天然氣、工業氣、煤焦油餾分及農林副產品中製造出更多的重有機化學產品。要研究有機催化反應,並進一步研究它們的機構和催化原理。要研究分子的新的活化方法,以求發現新的合成方法,研究重有機合成的生產技術,如工藝流程、反應設備、設計原理等。在高分子化合物方面要調查天然高分子化合物資源,研究它們的性能和化學加工的方法。研究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聚合方法和生產技術;研究它們的加工成型方法以製成橡膠塑料和纖維等材料,並研究這些材料的機械物理性能以擴大其應用範圍。同時應在新型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高分子化學形成的反應機構、高分子的結構及期限與機械物理性質的關係等方面進行研究,希望能創造新型的具有指定性能的高分子化合物,並發展高分子化學這門科學。

  第29項:輕工業新技術的建立

  輕工業和其他化學工業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因為大部分輕工業產品是利用農林產品經過部分化學加工而製得的。本項任務的主要研究內容是:紡織用纖維及造紙用非木材纖維的研究,包括各種適合於製造再生纖維的原料的研究以及攝影材料製造的研究;合理利用食品中的糖、酒、油料等資源及改進加工方法的研究;原料皮分類及皮革速鞣方法與設備的研究;紡染工藝及其設備設計的研究;在食品工業方面應研究釀酵工藝及食品保藏新方法及設備;應根據我國輕工業副產品的情況進行纖維水解加工以及紙漿廢液的綜合利用的研究工作。同時應深入研究,總結並發展我國輕工業的特點,如麻和絲的整染技術、非木材纖維製造高級紙和精製漿、帶毛革、特產香料、特產發酵製品及其他特產品等。

六、建築

[編輯]

  在我國國民經濟基本建設的投資中,建築工程占着很大的比重。在今後十二年內,我們將要建立許多新的工業基地和城市,修築幾萬公里的鐵路,和近百萬公里公路。工業和民用建築的面積也將增加幾億平方公尺。在水利建設方面,特別重要的是,配合着長江、黃河等主要河流水利資源的開發和水患的防止,也將興建許多大型水利樞紐和成千累萬的中小型水工建築物。要順利地完成這個艱巨的建築任務,必需在建築科學方面進行大量的研究工作。

  首先,工業基地和城市的建設必須符合於區域規劃的安排。這就是說應該根據自然條件、區域經濟、國防要求等等方面的考慮,來保證工礦業、城市和居民點的合理分布。城市建設的本身也涉及社會經濟、衛生保健、工程技術和建築藝術幾個方面。歷史事實證明,城市的規劃和修建是生產力的發展、社會制度、文化和建築技術水平以及自然地理條件的綜合產物。由於這種高度綜合性,科學問題也就異常複雜。

  為了使建築任務得以迅速完成,最有效的途徑,就是走建築工業化的道路。建築工業化包括下列三個主要環節:(1)把建築物設計成為若干標準零件的組合體;(2)在工廠中用機械化和自動化的方法分別將這些零件進行大量生產;(3)用機械化的方法將建築零件在工地安裝起來,成為建築物。這樣可以簡化施工程序,縮短施工時間,降低建築造價和保證工程質量。

  發展建築工業化的同時,必須結合進行結構設計和建築設計理論以及新型建築材料的研究。只有把先進的理論和技術成就應用到建築實踐中去,才能使建築滿足「適用、經濟、美觀」的要求。

  在水利工程方面,世界上從來還沒有像長江三峽這樣巨大的水利樞紐,這樣廣泛地影響着各項國民經濟建設和水利科學技術的發展。像它那樣大規模的圍堰導流工程[註 36]和那樣高水頭大型通航措施,必須創造性地尋找解決的辦法。它的高速溢流工程、地下電廠、高壩與基礎應力分析、機械化施工等等也都是很複雜的技術問題。黃河上的水利樞紐規模雖然較小,但也存在着類似的問題,並且我們還需要和泥沙作鬥爭,也還需要研究利用當地黃土築壩的問題。此外,在江淮、華北等廣大沖積土地區以及沿海一帶淤泥地區需要修建為數很多的河川建築物和港工建築物。進一步發展在這些軟土地基上修建大型水工建築物的技術,可以給國民經濟帶來很大的節約。

  我國境內不少地區地震相當強烈,必須開展地震規律和建築物抗震措施的研究。

  各項科學研究任務是:

  第30項:區域規劃、城市建設和建築創作問題的綜合研究

  總結國內外有關區域規劃,城市建設及建築創作的經驗。根據技術經濟和自然條件,擬訂區域規劃的原則和方法,研究城市和居民點的規劃和建設問題,以適應國民經濟迅速發展的需要。在市政工程方面,必須綜合研究市內的交通運輸、供水、供熱、衛生防護等科學技術問題。我國舊有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等的改建,應結合具體情況,尋求合理的方法。

  第31項:建築工業化問題的綜合研究

  實現建築工業化要解決三方面的科學問題。在設計方面,要研究裝配式結構物的定型化問題和統一的具有廣泛適應性的預製構件系統,並應發展有關建築設計和結構物設計的理論,推廣新的科學技術成就在建築中的應用,以貫徹適用、經濟、美觀的設計原則。在預製構件生產方面,要研究如何使用地方材料及廉價原料製造高效能的建築材料,並研究如何以機械化、自動化的方式進行各種製品的大量生產。在現場施工方面,要研究各種工程的機械化和全盤機械化,以及與機械化施工相適應的施工組織問題。此外對於建築工業化的建築經濟問題、組織規劃問題和建築法規也須作充分研究。

  第32項:大型水工建築物和水利樞紐的建設問題

  研究長江、黃河等河流的水利樞紐的工程地質條件、地基的處理、加固和計算方法。改善高壩、大型水電廠房(壩內式或地下式)、泄水建築及輸水管道等的設計方法。研究港工及護岸建築物的合理型式。設計新的輕型水工建築物,並發展裝配式與預應力構造[註 37]。研究節約水泥和利用地方性土料特別是黃土的築壩技術。發展水利工程的施工機械化,並創造性地研究解決長江三峽水庫的圍堰導流問題和高水頭通航措施。

  第33項:中國地震活動性及其災害防禦的研究

  了解中國的地震情況和提出合理的防震措施,首先應該建立全國地震台網和改進儀器觀測的技術,以掌握科學的觀測資料;在這個基礎之上,進行全國地震強度的區域劃分及各地區地震特徵的研究;研究地震對於建築物的影響及有效抗震措施。為了最徹底地解決防震問題,還需要開展地震規律和地震預告方法的研究。

七、運輸和通訊

[編輯]

  運輸通訊和廣播事業,是發展國民經濟與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環節。運輸在擴大工農業生產、鞏固國防、滿足人民生活需要以及便利國際貿易的發展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訊與廣播是現代人民生活和相互聯繫所不可缺少的,而且是現代國防軍所必需的。

  目前世界各工業先進國家的運輸業,正處在技術改造的高潮中。最近都已經或即將先後停止蒸汽機車的生產,而代之以較為經濟和性能優越的柴油機車和電力機車。新的工業頻率單相交流制[註 38],已成為各國鐵路電氣化的一般趨勢。在飛機上已經廣泛採用燃氣輪機,已開始在機車和船舶上應用。在船艦和飛機上,並已開始應用原子能動力。此外,各種運輸工具都正在朝向加大載重量、減輕自重和提高速度的方向發展。這一系列的演變,包含着許多新的科學技術問題,這些問題,在我國發展運輸業的過程中,必須逐步予以解決。

  新的通訊和廣播技術,近年來在許多國家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發展。同軸心電纜[註 39]和微波接力線路[註 40]的應用,大大地加多了通訊線路的通路,使一條線路可以同時允許數以千計的電話通過。調頻技術[註 41]的應用,有效地提高了無線電廣播和通訊的質量。電視廣播近十年來在國外已有相當廣泛的應用,目前正朝向彩色電視發展中。電視在國防、工業、醫學等方面,也有十分廣闊的應用和發展前途。由於我國地廣人多,全國通訊將形成一個十分複雜的系統。因此,必須研究和逐步採用新的技術裝備,對軍事所需要的有關新技術,也必須開展研究。

  現代運輸包括鐵路、水運、公路、航空和管道運輸等五種形式,每種運輸形式又可以採用不同種類的動力。全國運輸系統必須在與我國資源條件和國家經濟發展的總體要求相互配合的情況下予以綜合發展。通訊和廣播事業也必需進行新技術的研究,和最經濟而質量又好的通訊系統與廣播系統的選擇,以及各種設備聯合運用的研究。

  根據以上情況,提出如下研究任務:

  第34項:建立統一的、更完善的通訊系統和廣播系統

  首先要進行全國通訊網和廣播網的擬定和設備聯合運用的研究;為了促進通訊事業的現代化,提高效率及質量,應進行多路通訊技術、電傳和傳真新技術,以及電報、電話新交換技術等方面的研究;為了提高廣播事業的質量和擴大廣播範圍,應研究播音室技術及電聲設備、電視新技術以及無線電廣播新技術;為了保證通訊及廣播的可靠性,應研究通信及廣播中的干擾問題和擬定對干擾作鬥爭的措施。

  在以上工作中,通訊方面應以多路通信技術的研究為重點,廣播方面應以播音室技術和電聲設備的研究為重點。

  第35項:運輸裝備新技術的研究和綜合發展運輸問題

  在綜合發展運輸方面,必須着重研究貨物和旅客運量以及流動方向的發展規律、制定全國運輸網圖的科學基礎、有關聯運的問題、各個運輸業進行技術改造的途徑等。

  運輸業新技術的研究,首先着重研究適合各個運輸業的新型動力裝備。動力裝備的選擇與發展,和國家的資源條件是密切相關的。我國目前石油產量不大,但煤礦較多,水力資源特別豐富。因此,必須着重研究燒用固體燃料的機車燃氣輪機、鐵路電氣化的技術裝備和燒用煤氣的汽車發動機。同時,對於船艦和飛機用的燃氣輪機和原子能動力設備,也應開展研究工作。

  在各運輸業中,必須同時解決新型運輸工具的構造問題,包括適應新型動力的機車結構,載重大、速度高的列車車輛,發展遠洋運輸用的大型船的船體結構,新型汽車的構造等。

  此外,為了適應新型運輸工具的發展,必須相應地加強運輸線路的研究工作,特別是有關加強鐵路線路,採用經濟的公路路面材料和防治線路坍方的問題。

八、新技術

[編輯]

  在二十世紀的前半期中,科學技術上最偉大的成就是原子能的發現和利用。原子能的和平利用大大地擴大了動力的來源。原子能利用的發展也附帶地給我們送來了一種極有用的科學研究和生產技術的工具——大量的多種多樣的放射性同位素。它可以使我們看見從前所看不見的,測出從前所測不出的事物。在醫療上、農藝上、工藝上還有許多用途。因此,放射性同位素是今後在科學和技術進展中不可缺少的東西。

  原子能的特點是它的驚人的強度,原子燃料所能放出的能量要比化學燃料(例如煤、石油等)大百萬倍以上。由於原子燃料具有強烈的放射性,和在使用它時熱量的高度集中,利用原子能就要使用很多新的技術方法。在我們這樣一個工業落後的、科學技術上缺乏經驗的國家,怎樣能夠使各種有關的工業跟得上原子能工業發展的要求,同時怎樣能夠使後者的發展順利地推動其他工業的前進,這是複雜而必須解決的問題。在原子核反應進行時可以產生高達千萬度以上的超高溫,如何控制和利用這種超高溫,是一個科學技術上更為特殊的新問題。

  生產過程自動化是以機械化為基礎,由機械化發展到個別過程的自動化,然後再發展到全面自動化。自動化不僅減輕了人的體力勞動,而且改變了勞動方式;它不僅降低了設備成本、提高了生產率,而且保證了產品的質量。在近代工業生產中,有生產過程快得遠非人的生理反應所能控制,如不使用自動化裝備,就不能準確地保持規定的操作過程;有的生產過程是人不能接近的,特別是在原子能工業中,更需要先進的自動化裝備。另一方面,自動化技術的發展,將促成各種生產過程的全面改造。

  生產過程全面自動化,需要在整個控制系統裡裝上計算裝備來代替人腦的運算。最先進的最複雜的計算裝備就是各式各樣的電子計算機,它在自動化系統中起着神經中樞的作用。電子計算機的創造已為計算技術開闢了一個新紀元。由於它能快速地、正確地作出大量的繁複的計算和選擇最佳途徑,因此它能大量的節省人的腦力和時間,使許多科學技術問題能夠得到迅速的解決和發展。電子計算機在科學研究、生產過程、國防應用中甚至在整理資料和文字翻譯等工作中都已有應用,它在將來的應用無疑地將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而日益廣泛。

  無線電電子學是應用得特別廣泛的技術之一。在原子能和平利用中,量測和控制就需要這一技術。它是自動控制、電子計算機等的基礎。而無線電的主要領域——通訊、廣播、電視、遙遠測位以及遙遠控制等——還在繼續迅速發展中。正因如此,無線電電子學和國防軍事技術有密切的關係。同時無線電電子學的發展提高了科學研究和工業生產的效率,甚至有時開闢了新的方向,例如無線電天文學和無線電氣候學。目前我國無線電電子學幹部數量與需要相差懸殊,今後如何迅速加強對無線電電子學幹部的培養是應當受到特別注意的。

  無線電電子學技術過去一貫採用電子真空管,近年來創造了以半導體製造的晶體管,它比真空管體積小得多,耗電量小,壽命長;在許多電子學技術中,如電子計算機,自動控制系統以及一般小功率的無線電通迅設備都可以用它來代替電子真空管。由於半導體晶體管的特點,進一步促進了無線電電子學技術的新發展。但是,半導體晶體管目前並不能代替全部電子真空管,例如在超高頻、高功率的範圍內,現在的半導體晶體管是不適用的。半導體的應用決不僅限於電子學技術,它也可以製成為變交流電為直流電的高效能整流器。利用半導體可以把光能和熱能直接轉變為電能。半導體在其他方面可能的應用正在日益發展中。

  噴氣飛機和火箭是現代飛行器械技術中的最高成就。這種技術的掌握和發展對於增強我國國防有很大的意義。噴氣飛機的速度可以達到超過聲音傳播的速度,飛行高度可以高達兩萬公尺,可發展為高速交通工具。火箭的速度更高,可以達到更遠的高空,以至可以作為星際交通的工具。由於火箭是利用複雜的自動控制系統來控制飛行的路線的,因此,在國防上可以達到超越遠距離瞄準的要求,它同時也是近代空防的利器。這兩種超高速度的飛行器械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中是突出的高峰之一,掌握它、運用它和繼續發展它必須要付出很大努力。

  電火花,電弧和超聲波現在在生產過程中有新的應用,如先進的電焊方法,金屬和硬質合金的電火花加工和超聲波加工,超聲波探傷等等。由於這些新技術具有若干特點,如能量易於集中,使用靈活,所以不但可以提高生產效率,而且為生產過程的綜合自動化提供了有利條件。

  上面說到的新技術是現代科學技術的先鋒。但是這些新技術在我國還都是空白點,沒有基礎的。因此,我們必須學習和掌握這些新技術;我們還必須加快地建立作為這些新技術的基礎的理論學科,包括:原子核物理、基本粒子物理、力學、控制論、統計數學、計算數學、電子學、無線電物理、半導體物理等。

  第36項:原子能的和平利用

  儘速建立鈾、釷和重水提煉工業,研究和掌握各種反應堆的設計,進行有關熱核反應控制的研究,並要求在十二年內能夠着手自建中型的原子能發電站和試驗性的用於交通工具的動力堆。

  為了保證上述任務的完成,必須組織力量,發展原子核物理及基本粒子物理(包括宇宙線)的研究,立即進行普通加速器和探測儀器的工業生產,並在短期內着手製造適當的高能加速器。為了保證原子堆的有效運轉,必須研究原子堆中的可分裂性材料及構造用材料在各種射線下以及在高溫度下的性質和結構變化。

  另一方面,必須研究和推廣放射性同位素在科學研究、工農業生產及醫學上的應用,並建立處理有強烈放射性物質的化工技術。

  第37項:噴氣和火箭技術的建立

  首先掌握噴氣飛機和火箭的設計和製造方法,同時研究其有關的理論,並建立必需的研究設備,從事高速氣體動力學、機身結構、各種噴氣動力、控制方法以及飛行技術的研究,使在最短期間能獨立設計民用的噴氣飛機和國防所需的噴氣飛機和火箭。

  第38項:無線電電子學的研究和新的應用

  無線電電子學的許多新的用途,如電視、多路通信、測位、遙控等所用的波長都在超短波和微波範圍內,故首先應以發展超短波和微波為重點。毫米波是目前最前哨的研究範疇,我們也應創造條件展開這一新波段的研究,發掘其新應用。重要的基本問題,如電波傳播、信息論、干擾和反干擾等應從具體工作着手,逐步在理論上深入。為了更多地發揮電子學技術的作用,應廣泛展開電子線路和儀器的研究。為了滿足本任務所提出的、以及國防和其他多方面所提出的要求,生產方面應首先掌握各種電子管和元件的設計製造工藝和特殊原材料的冶煉技術。

  第39項:生產過程的機械化和自動化

  以總結先進國家在這方面的成就為開始,然後發展調節理論和它的工程計算方法,研究生產過程綜合自動化的理論,建立自動電力拖動和遠動學的理論和方法,以及自動,遠動技術工具的科學基礎。另外,根據國民經濟的需要,還必須按各個生產部門的特點和緩急的程度,定出先後次序,配備力量對它們的生產過程機械化和自動化進行研究,決定各部門自動化的程序和規模,並應有新理論,新技術和新材料的研究成果,研究具體工業的生產過程自動化中的重要問題。

  第40項:半導體技術的建立

  首先保證儘速地掌握各種已有廣泛用途的半導體材料和器件的製備技術,同時進行與製備技術密切聯繫的研究工作,在這基礎上逐步開展更基本而更深入的研究,以擴大半導體技術的應用範圍及創造新型器件。在開始階段,解決鍺的原材料和提純問題,以及掌握和發展鍺和硅電子學器件的製造和應用技術是本任務的首要工作。希望一、二年內能掌握製造純鍺單晶體的方法以及實驗室內製造幾种放大器的工藝過程。二、三年後開始大量生產各種類型的鍺的器件。其他如光電和熱電器件、發光和磁性材料以及鐵電體等問題都應當首先掌握並改進已有的製備技術,然後逐步深入研究。

  計劃在十二年內不僅可以製備和改進各種半導體器材,創造新型器件,並擴大它們的應用範圍;而且在半導體的基本性質與新材料的研究上都展開系統的和廣泛的工作。

  第41項:計算技術的建立

  本任務必電子計算機的設計製造與運用為主要內容。一、二年內,首先着重於快速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的設計與製造,從中掌握各種電子計算機的基本技術與運用方法,以建立計算技術的基礎。二、三年內,開始掌握專用電子計算機的設計與製造,進而根據需要研究製造各種專用計算機。關於利用電子計算機進行自動翻譯的工作,首先由語言學家與數學家協同研究翻譯中字彙範圍和文句結構,並編制運算程序,然後進行實際操作的研究。此外,有關計算機技術的數學問題,如程序設計與近似計算方法等,也包括在本任務之內(關於模擬計算機以及穿孔式及檢式計算機的製造問題,已列入第54項任務內)。

  第42項:改進電和超聲波的技術並擴大其應用範圍

  本任務以電加工和超聲波加工為主要內容。在電加工方面,一種是要掌握若干先進的電焊方法,另一種是掌握和研究電火花加工的方法和原理;後者利用帶電粒子的衝擊力量,打碎各種堅硬的材料,因此可以不用刃具,製成複雜形狀的工件。此外,要研究高頻電加熱、靜電除塵等方法。在超聲波方面的主要應用,一種是利用它的反射、折射現象來探測物體內部的不均勻性,即超聲波探傷的原理,另外,利用它高頻而強烈的機械振動,來切割硬質材料,改善冶金過程以及淨化表面等。掌握了這些方法的規律,就可以改進和發展各種加工設備並進一步發展新的應用。

九、 國防

[編輯]

  第43項:國防上的一些問題(略)

十、農、林、牧

[編輯]

  為了迅速發展農業、林業、畜牧業、水產業、養蠶業,必須研究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和擴大面積(如墾荒等)的辦法來發揮勞動力和土地的增產潛力。同時,必須在十二年內為實現農業機械化做好農、林、牧、水產等機具的選型與改進工作,並制訂出整套的機械化耕作,栽培及森林採伐、運材、家畜飼養管理、漁撈等技術。農、林、牧業是密切聯繫着的,三者的結合對於不斷提高農、林、牧業的產量是有重大意義的。

  1956 - 1967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草案要求迅速地、大量地增加農作物的產量。1955年全國糧食總產量達到3497億斤,平均每畝只產198斤。1954年我國水稻平均每畝產329斤,比同年西班牙的產量低361斤;小麥產115斤,比荷蘭低336斤;玉米產182斤,比美國低129斤。今後必須一面吸取國際行進科學成就,一面繼承和發揚我國農民長期積累起來的精耕細作優良傳統,集中力量解決當前問題,同時為今後的不斷發展做好技術準備工作。

  開墾荒地是為了擴大農、林、牧的生產基地。我國有15億餘畝的可墾荒地,荒地類型很多,問題也很複雜。許多地區的荒地,如沼澤土荒地,乾旱地區的鹽鹼性荒地和華南地區地力非常瘠薄的紅壤荒地等都需要改良後才能利用,但過去對於荒地的研究做得非常少,今後必須加強這方面的研究工作,特別是土壤改良和開墾技術。

  實行農業機械化是我國實現農業的社會主義技術改造的必要步驟。由於我國具有複雜的氣候、地形、土壤、作物等條件,水稻田和山地面積特別大、農業生產上具備許多特點,如精耕細作、複種等,所以我們必須研究各種農業機械的選型和改進,特別是水稻田所需要的水中耕作的和插秧的機器等裝備。

  我國目前畜產品無論是產量或質量,都遠遠不能滿足要求。我國羊毛絕大部分很粗而且不是同質毛,大部不適合毛紡工業的要求,細毛和半細毛的產量僅及需要量的2 % ,占羊毛總產量的1 % 弱,1955年一年即進口細毛毛條2,400萬磅。在蘇聯細毛和半細毛,則占羊毛總產量的50 % 以上。其他如皮革、蛋品、奶品等也極不足。這些情況是和我國畜牧獸醫科學工作極不發達分不開的,如家畜的生產性能低,家畜傳染病的猖獗流行等,嚴重地限制着畜產品產量和質量的提高。

  發展我國森林業是一件迫切而又需要較長時間的工作。由於解放前森林遭受長期的破壞,使我國森林面積只占全國面積的8 %。在森林缺乏地區,水土流失嚴重,農田常受水、旱、風、砂等自然災害的侵襲。由於沒有充分掌握樹種的特性造林地區的自然條件和不同條件下的造林技術,造林效果往往不高;由於沒有深入研究森林保護、撫育、更新的方法,現有森林的經營管理存在着不合理現象;由於沒有全面掌握各種木材的材性、現代化採伐、運材以及林產機械加工與化學加工的技術,在木材的使用上也有很大的浪費,估計每年約有2,000萬立方公尺木材的損失。因此,今後必須加強研究工作,為全國綠化事業的完成,為現有森林合理經營與管理,為林產利用率和森林工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提供科學技術上的保證。

  我國漁產量到1956年底將接近300萬噸,成為世界漁業高產量國家之一。但按人口計算,每人每年平均只有10斤,比日本少70斤,比英國少20斤,比蘇聯少17斤,遠不能滿足人民的需要。在今後十二年內大大提高漁產量,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必須加強水產科學的研究。

  養蠶業包括家蠶、柞蠶、蓖麻蠶三種。目前家蠶的出絲率平均只達12 % ,比日本低4 % ;柞蠶在放養中,因受天然環境的影響,產量得不到保證;蓖麻蠶養育是一個新興的事業,絲的品質方面還存在很多問題。這些問題,必須研究解決,以保證完成蠶絲增產的任務。

  根據以上情況,提出下列五個科學技術任務:

  第44項:農業機械化、電氣化和農業機械的製造問題

  農業機械化、電氣化的研究,包括農作物生產的田間作業、農產品初步加工和畜牧業生產等機械化、電氣化及其技術裝備的製造問題。研究方向分兩方面:(一)掌握農業機械組織運用的理論,根據調查試驗,制定我國不同地區各種農業機械的運用維護技術規程與作業的經濟技術指標,並研究各地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步驟,為國家農業機械化的遠景規劃提供科學技術資料。(二)掌握農業機械耕作與土壤、作物相互關係的基本理論,利用國際農業機械設計、製造的新成就,創製新型的農業機械(如水田農業機械、煤氣、蒸汽拖拉機等),逐步建立各類機械系統。

  第45項:提高農作物單位面積年產量

  提高農作物單位面積年產量是發展農業生產的關鍵。發展農業生產的關鍵。發展農業生產,應以增產糧食為重點,特別是水稻、小麥、玉米、薯類等高產作物;地於棉麻等工業原料作物和經濟作物,也應給予足夠的重視。需要研究解決的問題:(一)改進灌溉技術,並防止水土流失。必須研究灌溉的工程技術和灌溉制度,以及防止灌區鹽漬化和雨期土壤水分過多現象的方法。同時還必須研究農、林、牧、水利相結合的水土保持措施。一些基本研究工作,如各地區主要作物的需水量,土壤侵蝕的分布情況和原因等都必須進行。(二)提高土壤肥力。必須研究掌握土壤肥力變化規律,並採用輪作、耕作、施肥、栽培(包括複種)、土壤改良等辦法來定向改變土壤的成分和性狀,以提高土壤肥力。許多基本問題,如我國農業土壤生成發育規律與基本性質,作物之間,作物與土壤、氣象因素之間的相互關係,以及種間、種內關係等問題,必須加以研究。只有這些問題逐步獲得解決後,高產複種的輪作、耕作和栽培技術,才能制訂出來,並不斷獲得提高。(三)創造農作物新品種,並制訂良種繁育制度。採用農作物優良品種是增加產量的最經濟而有效的途徑。必須加強研究選育適合各地區農作制度、機械化作業和新墾區的優良新品種。利用雜種優勢產生雙雜交種[註 42] 玉米是增產玉米的先進辦法。正規劃的良種繁育制度不僅能維持原有品種的生產性能,而且可以不斷提高品種的產量和質量。(四)防治病蟲害和雜草,並減少貯藏損失。掌握病蟲害和雜草的生物學特性和消長規律,從化學、生物學和耕作上研究提出最有效的消滅辦法。幾千年來我國農民創造出許多適合各地區的優良品種和耕作栽培方法,至今在生產上起着主要的作用。此外,我國還有大量有價值的野生植物資源沒有被利用。我們必須收集這些豐富的材料,科學地總結這些寶貴經驗。

  第46項:荒地開發問題

  (一)通過綜合調查,研究荒地類型和特性、成荒的原因,提出農、林、牧結合的荒地開發初步方案。(二)不同類型荒地上所適合的作物品種和耕作栽培技術是不同的,因此,需要研究因地制宜的開荒技術。(三)沼澤土、鹽鹼土、紅壤等荒地的改良方法的研究,需要和以上兩項工作同時進行。

  第47項:擴大森林資源及森林的合理經營與合理利用

  在林業方面,研究各種重要樹種和各種森林的特性,不同環境條件下的造林方法,優良種子與苗木的供應,森林火災和病蟲害的預防和控制方法,森林撫育、更新、採伐方式及其組織原則。在森林工業方面,研究不同地區機械化採伐和運材技術,各種木材的材性和用途,及其機械加工與化學加工技術。

  第48項:提高畜牧業、水產業和養蠶業的產量和質量問題

  (一)畜牧方面:(1)研究集體養畜業的規劃;制定農牧業的合理配置,畜牧業專業化和各種家畜的合理配置方案,研究提出畜牧業生產規劃的各種指標和定額。(2)研究建立鞏固的飼料基地,提出增產飼料、提高飼料利用率和改良利用草原的措施;並研究制定飼養標準和集體養畜業和各項飼養管理技術措施。(3)研究提高家畜生產性能,制定提高家畜受胎率、產子率、成活率以及家畜改良和育種的方法,培育適合於不同地區的各種優良家畜品種。(4)研究改進各種家畜疾病的防治方法,制定家畜衛生、獸醫衛生檢驗及檢疫措施;並整理總結中國傳統獸醫的診療經驗和研究其醫學理論。

  (二)水產方面:(1)發展海水、淡水養殖工作。擴大養殖面積,改進養殖方法,進行馴化、育種、施肥和病蟲害的防治工作,使單位面積產量不斷提高。(2)提高漁撈的效率。掌握漁撈對象的數量變化規律,改進漁撈方法。研究舊有漁場上最有效的繁殖保護辦法,使漁獲量穩定在最高水平。同時,研究逐步發展遠洋漁業的問題。(3)水產資源調查。我國缺乏水產資料,必須在全國範圍內展開海洋和淡水的資源調查。(4)提高水產加工品的質量,使漁獲物的利用率和品質得到逐步的提高。

  (三)蠶絲方面:(1)研究蠶的遺傳規律,改良蠶的品種,從而提高絲的品質和出絲率。(2)研究各地區、各季節、各種蠶生長發育期的生理現象,從而改良飼育方法,制定出適當的飼育規程。(3)研究蠶的膿病和軟化病的發生規律和傳染途徑,以及發病與環境的關係。(4)研究提高蠶的的飼料,即桑、柞、蓖麻的品質和產量。

十一、醫藥衛生

[編輯]

  積極防治各種主要疾病,不斷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是社會主義國家主要標誌之一,也是社會主義建設的一個必要條件。我國尚存在着血吸蟲病、瘧疾、黑熱病、絲蟲病、鈎蟲病、腦炎、鼠疫、天花和性病等嚴重危害人民的寄生蟲病和傳染病,要求分別在今後若干年內基本上控制蔓延並逐步求得消滅。共他傳染病與地方病如麻診、痢疾、傷寒、白喉、砂眼、肺結核、麻風、柳拐子病、克山病、甲狀腺腫等也相當廣泛地存在,應當積極防治。心臟血管、血液、消化、內分泌、神經精神等系統的疾病和惡性腫瘤、特殊創傷、放射病等在很多方面尚無完善的防治方法,也須積極研究。隨着工業和農業的發展,加強勞動衛生和勞動保護,防止職業病和職業中毒的發生,更有必要。國防醫學是國防建設中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這一方面的研究也必須加強。

  為了防治疾病,必須掌握在醫療預防上各種有效的武器。由於各種新的抗生素、藥物、生物製品、血漿製品及其代用品的應用,許多疾病在預防和治療上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放射性同位素的利用使醫學研究和臨床工作均向前推進一步。這些武器的利用,在我國還是很薄弱的。

  中醫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和疾病作鬥爭中所積累起來的醫學,它有極其豐富的經驗,並有它的理論體系。中藥種類極為豐富,包括植物藥、動物藥與礦物藥,配合成為各種不同的方劑,有不少已經用現代科學方法證明其療效很高。針灸能解決一些現代醫學認為難以解決的問題。其他中醫外治法如按摩、敷貼、氣功等都有它們的特殊用途。必須認真地研究祖國醫學,一方面在中西醫密切合作下,應用於臨床實踐,作為防治主要疾病和增強人民體質的重要武器之一,一方面應用化學、生理、生化、藥理、實驗治療等方法研究期其作用的機理,並用現代科學思想方法對中醫的理論進行分析研究,吸取其精華,以豐富現代的醫學科學。

  社會主義的保健事業,不僅是防治疾病,而且必須從改善環境衛生、供應合理營養、推廣合理體育鍛煉等方面,積極的促進健康,延長壽命,增進勞動能力,使人民過着幸福的生活,並能愉快地為社會主義事業貢獻出無窮的力量。

  為了上述目的,提出下列五個重要科學技術任務:

  第49項:防治我國人民主要疾病的綜合措施的研究

  在我國流行的主要寄生蟲病與傳染病中,病原體及病的傳染方法大多已經確定,但在我國的分布情況與流行因素都無準確資料,早期而簡便的診斷方法與有效的防治措施尚待進一步的研究。隨着原始森林、荒地及河流的開發,有些具有自然疫源性的疾病很可能流行,因此必須在地區開發之前進行調查研究,並制定預防措施。有的地方性疾病,流行地區廣泛而病因不明,在孕產婦和嬰幼兒方面,存在着不少疾病,威脅着婦女和新生一代的健康,這些疾病的發病率相當高,有的發病原因尚未明確。其他常見的心臟血管系統的高血壓症,動脈粥樣化、冠狀動脈病,血液系統的貧血和白血病,內分泌系統的甲狀腺病和糖尿病,消化系統的胃和十二指腸潰瘍,神經精神系統的神經衰弱、精神分裂症和癲癇,以及惡性腫瘤等疾病的發生與發展的原因尚不明確,均須進行研究。防治疾病的有效方法在於採用綜合措施,必須研究運用生物、化學、物理等各種方法,並組成相互連繫的防治網,才能獲得最大的效果。

  第50項:掌握生產現有的和研究新的抗生素、藥物和醫學器材

  目前我國僅能生產青黴素和氯黴素,而且產量不足不敷應用;金黴素和鏈黴素均在試驗階段。抗生素方面的問題在於尋找新的抗病毒、抗腫瘤、抗放射病、抗結核菌、抗真菌及有廣制菌譜的抗生菌與抗生素,並擴大其在農業、畜牧業和食品工業上的應用。在藥物方面,我國的植物藥資源極為豐富,但藥用植物的品種鑑定、栽培方法、化學成分、藥理作用和臨床應用價值均待研究。化學藥的問題是除掌握現用藥物的生產技術外,必須在化學結構、藥理作用和臨床研究的基礎上尋找和合成防治主要疾病及作用於神經系統的新藥物。在醫學器材方面,必須改變目前大部分需要從國外輸入的現象,掌握生產精密器械的技術,並創造符合於診斷、治療和研究工作中需要的新器械。

  第51項:總結和發揚中醫的理論和經驗

  中醫的專著在兩千種以上,達數萬冊,但文詞深奧,不易理解,須語譯主要經典著作,並整理各種重要文獻,使它們成為易於學習的資料。中醫對於病因學說,診斷、治療與預防均有其理論體系,而且經過數千年實踐的考驗,具有極其豐富的內容,應該用現代科學方法進行研究,並加以推廣與發揚。中藥品種根據李時珍著作的本草綱目有1,892種,本草綱目所載的經驗良方有11,096條,此外,流傳於民間的還有不少。應從藥物的品種鑑定與培養方法,方劑的劑型與炮製方法,藥物與方劑的藥理作用與臨床療效等多方面方進行研究,並在肯定療效的基礎上,研究藥物的化學分析與提純以提高效價。對於針灸療法,已證明其療效很高,須在總結臨床經驗的基礎上研究其作用的原理,進一步發展其理論,改進其方法。中醫外治法,即不用藥物內服的治療方法,種類很多,亦須加以研究。

  第52項:勞動衛生、勞動保護的綜合措施及防治主要職業病和職業中毒的研究

  在生產環境,特別是工業生產環境中,存在着粉塵、毒氣、微小氣候、各種輻射、噪音、震動、照明等物理和化學因素,將來展開原子能的和平利用時將產生更多的有放射性物質。這些因素以及生產中勞動過程本身對人體都有一定影響,嚴重的可引起職業病和職業中毒。在醫學方面,須研究這些影響的危害性並制定防護措施;在工程技術方面,須研究在工礦作業過程中個人防護和安全技術措施,以防止外傷並保證安全生產。

  第53項:環境衛生、人民營養和體育活動的研究

  生活環境與人民健康有密切關係。水、土壤和大氣為垃圾、糞便及工業廢水、毒氣等廢棄物所污染時,不僅可引起疾病的流行,還可影響動植物的生長。應研究水、土壤和大氣的衛生標準,制定衛生防護措施。同時應研究廢棄物無害化後的回收利用,研究城市和農村居民區規劃及建築物的衛生標準也很重要。

  營養是保證健康的條件之一,應在調查研究我國人民營養狀況和我國不同地區食物營養價值的基礎上擬訂合理的營養要求,預防營養缺乏症,並提出各類食物所需要生產的數量的科學依據。

  體育活動是增強體質的一個重要環節,應研究體育生理學,在醫護監督下推廣體育和運動。

  此外,還必須加強保健組織的研究。

十二、儀器、計量及國家標準

[編輯]

  沒有儀器,計量和國家標準,工業生產和科學研究就會受到很大的限制。我國目前,儀器主要依靠外國進口,計量和國家標準則還沒有建立。

  現代新技術的發展,都是和儀器分不開的。尤其是原子能的和平利用、噴氣和火箭技術、生產過程自動化,都需要先進的強大儀器工業作為後盾。我國儀器製造在極端落後的情況下,要趕上世界水平,必須進行全面規劃,有步驟地建立儀器製造工業,在發展生產的推動下發展儀器的科學研究。

  化學試劑是一切化學工作中必需的材料,尤其是化學分析用的試劑,要求有嚴格的純度。工業先進國家所生產的分析用試劑約600種,一般用藥品5,000種以上。國內現能生產分析作試劑僅250種,但品質上還沒有達到應有的水平。我們必須逐步提高產品質量,增加品種,滿足工業上和科學研究的需要。

  制訂和推行國家統一的先進技術標準,是發展國民經濟、保證實現工業生產計劃的必要措施。貫徹執行國家標準,就可以保證產品的質量,保證部件和零件的通用性與互換性,保證大量生產中的專業化和協作化,合理利用資源,降低成本,提高生產設備利用率和提高勞動生產率。國家標準,包括度量衡標準,產品的分類、型式、牌號、基本品質、主要尺寸、技術條件、驗收規則、試驗方法、包裝運輸保管規程、工藝規程等的統一標準,以及工廠安全標準,技術名詞符號定義等標準。

  要實現工業生產標準化,首先需要有精確而完整的計量工作。計量工作,是為了保證各種量具和量測儀器的一致,準確並監督其正確使用。其中包括為控制生產過程所需用的長度、質量、力學、電學、溫度以至於光度、放射性方面的量度等等。因此,計量工作,是貫徹生產規程的客觀根據,沒有它就難以保證生產過程的正常運行、機械部件的相互配合,也就難以保證生產質量。沒有它,也將使科學研究不能很好進行。它也是貿易和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做好計量工作,除了必須建立健全的計量檢定機構網而外,必須建立各種國家計量基準,後者是高度科學性的工作,必須從速進行。

  第54項:掌握現有的並建立新型的、更完善的控制儀表、精密儀器和化學試劑

  本任務里所指的儀表和儀器包括:(一)機械製造用的精密量具及量測儀器,(二)光學儀器,(三)電學儀器,(四)無線電及電子真空儀器,(五)自動控制儀表及裝置,(六)計算機,(七)材料及工程試驗儀器,(八)各種專業用儀器(如探礦、氣象、教學等儀器)。其中以自動控制儀表及裝置為發展重點。並應注意儀器用特殊材料的生產問題。此外,還要從速確定我國儀器生產及研究的發展規劃,協調各生產部門之間以及生產、研究與使用部門之間的問題。

  化學試劑的生產,十二年內,應以滿足分析用試劑為首要任務。在技術上必須掌握雜質分析方法,改進工藝技術,穩定產品純度,並逐步擴大品種。結合我國有機化學工業的建立,並須增加有機藥品品種的生產。

  第55項:統一的計量系統、計量技術和國家標準規格的建立

  為了迅速的建立國家標準,保證工業生產質量,並使生產走上現代技術水平,需要:

  (一)從速設立管理國家標準的機構。

  (二)組織國民經濟各部門,依其業務範圍,分別輕重緩急,制定適合於國民經濟發展的技術和產品標準;經過試行,確立為國定標準。

  (三)在各部門內,就其業務範圍,組織進行為制定標準所需的研究工作,並建立必要的檢驗與管理力量,以保證國家標準的實施。

  統一的計量系統,包括:量度單位的統一,各種量具和量測儀器的準確和正確使用,以保證生產標準化、專業化和自動化的實施,保證科學研究實驗數據的正確性。

   為此,應進行下列工作:

  (1)建立全國計量基準中心,設立長度、質量、力學、溫度、電學以及時間、光度、放射性學等計量基準,並用以導出在計量檢定中所用的各種計量標準器。期於五、六年後,能使計量基準的幾個主要方面展開工作。

  (2)建立計量檢定網:由國家計量局在全國範圍內設立各級計量檢定所約200個。各種量具和量測儀器,按照計量規程,進行檢定。

  (3)製造計量標準器及特殊計量設備,以適應計量工作的發展。

十三、若干基本理論問題和科學情報

[編輯]

  在本規劃的各項任務中,已經分別包括了有關的理論性問題,但是還有些比較基本性的或者普遍性的理論問題,沒有能夠列入。這些問題和各項任務的關係比較間接,或者牽涉面比較廣泛。因此,把這些問題的研究專立了一項任務。

  科學研究不僅是為了解決當前或最近的將來的問題,並且還要探索較遠的未來的問題,使科學技術進入更高的階段;科學研究不僅是為了個別學科的前進,而且為了科學技術全面的發展,使各個科學部門成為有機的整體,從而發展出更多的邊緣學科,或者更多的生長點。科學中未來的問題或者普遍性的問題,常常是一種基本的理論,對這些基本理論問題進行系統深入的鑽研,將對科學或生產技術的進展起重大的革新作用。因此,還必須有一定的力量來研究自然科學中若干基本理論問題,使科學更健全地發展,同時又在廣泛的意義上幫助其他科學技術任務的完成。

  科學技術情報也是發展整個科學技術重要條件之一。科學的繼承性,要求進行任何科學研究工作,必須掌握有關的資料和情報,總結前人的知識與經驗,了解其發展過程,特別是掌握目前國際上的發展情況,以免重複別人已經做過的工作。沒有科學技術情報工作,全國科學技術工作者就很難掌握國際上科學的動向。就在國內,如果對各方面的科學技術研究工作,不能及時地交流和報導,也會造成人力物力上的重複和浪費。

  因此,提出了下列兩個任務:

  第56項:現代自然科學中若干基本理論問題的研究

  本任務的主要內容是指下列基本理論問題:

  物理學方面的場論和量子力學的基礎的研究,固體和液體中若干理論問題的研究,化學方面的物質的化學結構及其與性能的關係的研究,生物學方面的蛋白質的結構、功能和合成的研究,生物個體發育和系統的發育的研究,動植物的引種,馴化和培育的理論,以及天體的演化、物理力學的研究等。研究這些問題的目的是:進一步闡明自然界的基本運動規律,從而為人類控制和利用自然界開闢新的途徑。

  偏微分方程,在現代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中有廣泛的應用,但其中還有許多定解條件問題沒有解決,尤為重要的是在新技術發展情況下提出的關於混合型方程的定解問題。過去數學物理中所考慮的微分方程和積分方程都是線性的,但在自然現象與工程技術研究中,隨着科學的發展,用線性化方式已不足以說明問題,因而逐漸提出了非線性的問題。還有在經濟建設及國防建設中,有若干問題如交通調撥之類在一定的人力物力條件下,存在着一個最有效而迅速的具體解決辦法,如何尋求此種解決辦法就是屬於運用學的研究範圍。所以對以上三個問題的研究不但對自然科學理論的發展有重要意義,而且對工程技術的改進也有極大的幫助。

  第57項:科學技術情報的建立

  我國科學技術情報工作的基礎非常薄弱。情報工作的任務主要是迅速建立機構,培養情報工作的專家,全面地和及時地搜集、研究和報導國內外,特別是科學先進國家的科學技術發展情況和新的成就,使全國科學工作能及時地了解這些發展與成就。具體辦法是:籌建專門機構,組織力量,從事摘錄全世界科學技術期刊上的論文,用快報和文摘的形式編印出版。

第三節 任務的重點部分

[編輯]

  五十七項國家重要科學技術任務,是相互密切聯繫的,必須配合在一起發展。但是在目前人力不足的情況下,要想求得全面發展,必須抓住若干更帶有關鍵意義的問題,着重加以解決。這些重點,有的需要研究人員很多,有的需要研究人員不一定很多,但都須由國家給以最大的注意,優先保證它們的發展。

  下邊就是我國今後十二年內的科學研究重點:

  1.原子能的和平利用。

  2.無線電電子學中的新技術(指超高頻技術、半導體技術、電子計算機、電子儀器和遙遠控制)。

  3.噴氣技術。

  4.生產過程自動化和精密儀器。

  5.石油及其他特別缺乏的資源的勘探,礦物原料基地的探尋和確定。

  6.結合我國資源情況建立合金系統並尋求新的冶金過程。

  7.綜合利用燃料,發展重有機合成。

  8.新型動力機械和大型機械。

  9.黃河、長江綜合開發的重大科學技術問題。

  10.農業的化學化、機械化、電氣化的重大科學問題。

  11.危害我國人民健康最大的幾種主要疾病的防治和消滅。

  12.自然科學中若干重要的基本理論問題。

  這十二個重點,都包含着對整個國家的生產技術基礎有根本性影響的重大和複雜的科學問題。這些問題有的是由於我國情況的特殊性,不能完全引用外國的經驗和成果,需要獨立研究解決;有的雖然在經濟建設的計劃中目前不一定是重點,但在科學上必須提早研究和解決;還有的是在現階段中發展最迅速的科學部門和新的生長點,這些部門和新的生長點又恰好是我們當前工作中的薄弱環節。以上這一類問題的解決,將會帶動整個科學技術的發展和迅速成長。

  第一、二、三、四個重點是當前世界各國在科學技術方面展開競賽中的注意焦點。對於這些問題進行研究,會促進生產技術的根本革新,同時也會帶動很多方面的研究工作的發展。由於原子能事業的發展,就會對稀有金屬如鈾、釷、鋯、鈹等的冶煉和新型動力機械的製造等方面提出一系列的新的研究任務;由於放射性元素的廣泛應用,也將為許多科學部門和生產技術開闢新的局面。

  無線電電子學新技術對於國家的廣播和通訊事業,無線電定位、反定位,電力系統裝備的建立,實驗室和生產過程中的測量、控制,特別是遠距離操縱方面,以及整個儀表工業的發展,都有極其重大的推動作用,並且會把新的技術原理引入這些部門。噴氣技術(包括噴氣飛機和火箭)的建立會要求把我國高空氣體動力學、燃燒學、熱力學、傳熱學、材料強度學方面的研究大大加強,會大大提高我國在遙遠控制和複雜自動控制系統方面的水平。生產過程自動化是關係整個工業技術的改造的一個共同性問題,是近代生產技術發展的一項綜合結果。但是現在有關自動化,特別是綜合自動化的一系列理論基礎尚未成熟,有關不同生產部門的遙遠控制與調節的理論和方法等均極需要研究。

  第五、六、七、八重點都是關係着我國重工業建設的重大科學技術問題。其中第五個重點是針對着我國有戰略意義的資源問題和礦產基地的部署問題提出的。第六個重點也是為解決由於資源的特點而引起的冶金技術問題。第七個重點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合理地利用我國燃料資源和發展重有機合成來取得某些必需的新材料。第八個重點是為了解決我國機械工業中最困難的問題。

  第九個重點是黃河、長江綜合開發中的重大科學技術問題。黃河、長江開發在我國建設中是一個綜合性的任務,不但要解決防洪問題,並且要綜合地解決灌溉系統、動力中心、水運網等三方面的問題。這些問題解決後不但使受洪水威脅地區的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得到保障,而且它將全面地加速工業,特別是用電力最多的冶金工業、化學工業、國防工業的發展,並將給農業、運輸業、水產業的發展開闢出新的領域。黃河、長江的開發中,包括一些規模在世界上也算是極複雜的大工程,必須及早地創造性地尋找解決辦法。

  第十個重點是關係到五億人口生產和全國人民生活的問題。農業技術改造速度是我國經濟規劃中比較難於確切肯定下來的。因為它不止要根據重工業發展的程度,也要依據科學研究工作的資料,才能找到良好的答案。如耕作制度、農業機械選型、農村動力來源和小型發電設備、地方電力網的建立、化學肥料、防治病蟲藥劑、滅草劑的生產等方面都有大量的科學問題。特別是農業機械化問題,我們要求能設計出一個適合我國的土壤、氣候、地形、耕作條件和金屬資源的機械化系統,和能夠適合機械耕作的耕作制度,以便一開始就能保證單位面積產量比以前手工操作時代提高。農業化學化和局部機械化是現在就要開始的,有關的研究工作更須及時做好。

  第十一個重點是防治危害我國人民健康最大的疾病,不斷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在社會主義國家最寶貴的財富是人。我國目前有幾千萬人正受着各種疾病的侵害,積極防治並逐步消滅這些危害廣大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已定為全國人民基本任務之一。因此對於危害着廣大人民的健康的寄生蟲病、傳染病、職業病、職業中毒,和隨着原始森林、基地、礦山的開發可能出現的具有自然疫源性的疾病,都要動員巨大的醫藥科學力量,研究預防和治療方法。

  以上各個重點中都包括着理論的研究。另外,還有一些帶普遍意義的理論問題也不能忽視,因此特別提出第十二個重點。這個重點包含的內容是:偏微分方程、非線性方程及統計數學,塑性力學和物理力學,場論,固體理論和液體理論,物質的化學構造和性能的關係,蛋白質結構及性能,遺傳的規律,高級神經活動,天體演化,地球內部構造、組成及地殼的演化的研究等等。

  以上是我國在十二年內科學技術事業發展的十二個重點。我們必須抓住這十二個重點來帶動全局。但是,在今後制定五年計劃和年度計劃時,這十二個重點還應根據不同的情況作具體安排,不能要求齊頭並進。在上述十二個重點以外,也還有一些牽涉到國家經濟全局布置的科學問題,如百萬分之一比例尺地形圖及國家地圖集的編纂,綜合的自然區劃和經濟區劃,動力系統的規劃,運輸和通訊網綜合發展的布置等。這些問題的解決,對我國正在進行的有計劃的經濟建設,是不可缺少的,這方面工作有一些應和經濟學家們合作進行。雖未列入重點,但屬於前提性質的任務,也必須予以足夠重視。

第四節 基礎科學的發展方向

[編輯]

  基礎科學的學科規劃是我國十二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現將規劃中的數學、力學、天文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地質學以及地理學等八門科學的發展方向,扼要說明如下:

一、數學

[編輯]

  數學在現代自然科學、工程技術以及若干人文科中都有廣泛的應用。力學、天文學、物理學及工程技術等科學的許多近代重要成就離開了數學是不可能實現的。數學不僅通過其它科學部門得到應用,數學中許多部門還可以直接應用於解決實際問題。無論對工程技術人員或其它科學工作者,現代數學知識都是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和進行科學研究的有力武器。

  十二年內首先要儘快地把數學中一些重要、急需而且空白或薄弱的部門(包括計算數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微分方程論)大力發展起來。在配備人力、培養幹部方面必須以這三個方面為重點。對於數學中一些基礎理論部門,包括數論、代數、函數論、微分幾何學、拓撲學等,我國原有較好的成績,應當繼續發展。近年來一些對於數學或其它科學有重大影響的新學科,例如泛函分析和數理邏輯,發展得異常迅速,我國過去則注意得不夠,基礎很薄弱,今後應當予以特別注意使能得以適當的比重迅速發展。對於數學史和數學中的哲學問題,也應該放在足夠重要的地位上,除應有一些專家從事研究外,還應引起廣大數學家的關懷。應用數學的範圍牽涉極廣,不僅應當把它作為數學家與其它科學家共同合作的領域,還要培養能把數學工具和實用問題結合起來的應用數學家。在這方面,計算數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微分方程論等部門負有較大的責任。計算數學主要應配合現代快速數字電子計算機來解決問題,因此產生了機器數學這一新方向;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則應注意應用方面的新方向,如運用學、訊息論等。

二、力學

[編輯]

  力學是一切工程技術的基礎。近代的航空、火箭技術的發展中,力學研究常常是它們的先導。固體強度的研究是機器製造業和土木建築工程中最關鍵的問題。巨大規模的水利建設要求流體力學、結構力學、土力學解決大量的問題。最近力學逐漸滲入到化學工業、冶金工業、石油工業、動力工業中去解決一些根本性質的理論問題,將對這些工業中生產效率的提高起重要的作用。

  力學的各個學科應該着重發展的方向,在流體力學方面主要是結合高速高空飛行的發展研究高速飛機空氣動力學問題、亞音速飛行和超音速飛行中的邊界層理論,並進一步結合火箭的研究發展高超音速空氣動力學和稀薄氣體力學的研究。結合航海事業開發關於船舶造波理論和推進理論以及水翼理論的研究。發展旋轉機械中流體力學的研究,以提高渦輪機和壓氣機的效率。此外應該着重發展和水利建設、石油工業等有密切關係的含顆粒流體力學、滲漏理論和多相流體動力學。繼續發展流體力學中基本理論問題之一——湍流理論。

  應該重視流體力學中兩個新的生長點的發展,即(一)和化學反應、傳熱、傳質相結合的化學流體力學,例如關於燃燒理論、爆震理論、化工反應器和工業爐中的流體力學的研究,它對於化工、冶金和動力工業極為重要。(二)和電磁學相結合的電磁流體力學,它對高速航空、核子工程和天體演化論的發展都有重要意義。

  固體力學方面應該發展固體的強度理論,特別是在高溫狀態下或高速變形狀態下金屬的塑性理論。開展關於金屬的破裂理論和疲勞規律的研究。結合機器製造工業開展關於金屬壓力加工和金屬切削的塑性變形理論的研究。應該發展彈性動力學和流體彈性力學的研究,解決抗禦地震和爆炸的結構問題、飛機和水工結構的顫動問題以及高速機械的振動問題。發展非線性彈性力學和非均勻體彈性力學並解決機器製造和建築工程中大量的強度分析問題。此外還應展開岩石力學和土力學的工作,並建立流變學的基礎。

  應該重視建立起把力學和近代物理學、化學結合起來的生長點——物理力學,研究從特質的微觀結構預測氣體、液體和工程材料的性質等重大問題。

  作為力學基礎的一般力學,應該結合新技術的進展加以發展。目前應該結合控制機械系統的要求着重發展運動的穩定性理論、非線性振動理論、以及和控制儀表相關聯的剛體動力學(如陀螺儀理論)、機械運動學和動力學等,此外也應發展和火箭及星際航行相關的外彈道學和變質量物體力學。

三、天文學

[編輯]

  天文學研究各種類天體系統的結構和演化,同時也研究如何使天文現象更好地為人類的特質生活服務。由於我國在天文學方面的基礎薄弱,十二年內不能在各方面都求得充分發展。因此發展重點選為:授時和緯度變化、方位天文、天體力學和年曆編算、太陽物理、恆星天文和恆星物理、星雲物理和無線電天文。

  研究太陽物理,對太陽表面活動經常作精密的觀測,是天文學中的重要工作之一。太陽表面上的活動(例如黑子、日珥、耀斑等)影響到地球的磁場引起磁擾和磁暴,也影響高空的電離層和無線電短波的傳播,並且也很可能是天氣變化的一個重要原因。在天體上有高溫、高壓、低壓、極高和極低的密度等等在地面上不易獲得的物理條件,所以是研究特質結構很好的實驗室。例如關於熱核子反應的概念,就是由於研究太陽能的機制才形成的。

  無線電天文學是利用無線電雷達技術來進行天體觀測。利用無線電天文設備,不只在夜間,在白晝也可以觀測流星,且不受天氣影響。由流星的觀測結果,可以推測高空的物理情況。在天體無線電輻射觀測中,可以了解地球電離層內部的變動情況,對於短波無線電通訊、無線電定位和導航、遠距離操縱火箭等提供必要的資料。

  天體演化學綜合了天體物理、恆星天文、無線電天文和天體觀測等方面的研究結果,而得出關於天體(包括地球)以及天體系統(太陽系、雙星、星團、銀河系等)的起源和演化問題的一些結論。地球起源問題和太陽本身的起源和演化有密切的關係,因此也應當研究恆星的起源和演化問題。地球起源問題對於地質學、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的研究有很大的幫助。

四、物理學

[編輯]

  在國民經濟建設、國防建設等方面都需要物理學的原理作為它們的理論根據。現代生產技術所達到的水平,很多是取決於物理學的研究成果。物理學上的重大發現如蒸氣動力、電磁感應、無線電以及最近發現的原子能,已經導致社會生產發生根本的變革,並由此發展了一系列的工程學科。物理學和其他科學密切結合,便產生了一系列的邊緣科學。物理學繼續處在迅速發展的時期,它的疆界還在不斷擴充。

  我們首先應以原子核物理與基本粒子物理、無線電物理與電子學、半導體物理三門學科作為今後十二年內物理學發展的重點。我國在金屬物理、光學、晶體學與磁學等方面的基礎較好,國家需要也大,故須作相應的發展。在金屬物理方面應着重解決原子能利用、噴氣飛機和高速機械零件的製造所提出的強度原理與金屬在特殊條件下的性能與結構等問題。光學方面應發展分子光譜、光譜化學分析、固體發光和應用光學等部門。礦物、岩石與蛋白質等的晶體的結構分析和晶體合成對工業上所需特殊晶體的製備有重要意義;磁學所研究的磁性材料在工業上有廣泛的應用,但它們的性質、變化與機構有待於進一步的了解。其他如聲學、低溫物理、絕緣物理、熱物理、高壓物理等,都能在技術革新問題上和對於物質的結構與性質的了解上作出有重大意義的貢獻。故也須適當地發展。

  地球物理、天體物理與生物物理等邊緣學科都是自然科學中的生長點,目前我國對地球物理學更有迫切的需要。

  除了每一門學科有它的理論問題外,物理學還有普遍性的理論問題,如場論、量子力學基礎以及固體和液體物理中的理論問題,對它們的研究都有重大的意義。

五、化學

[編輯]

  天然的資源大都需要經過化學處理才能成為有用的產品。對於研究生物學、醫學所必須了解的許多生命的過程,如新陳代謝、消化、疾病等等也包含有化學變化過程。因此化學是現代文明的最重要基礎之一。

  化學最初只有無機化學一門。由於化學知識的累積及實際的需要,才又衍變出分析、有機、物理化學、膠體及高分子化學和技術科學中的化學工程等。由於原子核科學的發展又產生了一門新的邊緣科學——放射化學。在無機化學中首先應配合原子能、半導體、冶金等等的研究發展高純度元素的製備並研究其化學性質。這就需要對無機合成進行大量的工作。許多稀有元素,特別是稀土族元素,在我國是豐產的,因此也應當將稀有元素的化學列為重點之一。在分析化學方面,應當發展自動化的儀器分析。因為儀器分析是建築在化學分析的基礎上,因此對於後者也必須深切注意。在有機化學方面,首先應注重天然有機化合物的研究和發展有機合成。有機合成的研究是一切有機化學的最重要的基礎。為了建立化學工業,還應當注重利用本國的資源,特別是石油和煤,來發展重有機合成的化學。在物理化學方面,首先應當發展化學動力學,特別是催化作用的研究,因為這是現代化學工業的靈魂,也是理論研究的中心;與化學動力學配合的是濃溶液和高壓下的氣體等真實體系的熱力學。上述二門在國內的基礎都很薄弱,故需投入大量的人力及設備。在膠體化學方面首先應發展表面化學,這是催化作用的關鍵,同時也是現代膠體化學的一個中心問題。對於高分子的物理化學也應投入相當大的力量。高分子化合物是有機化合物,除了研究其物理化學性質外,還應在合成及反應機構方面投入更多的力量。在化工原理方面首先應注意傳熱、傳質及分離過程的基本理論研究,這樣才能使化工設計建築在更堅固的基礎上。在放射化學方面,應當首先注意原子核燃料、輻射化學以及同位素的研究,這些研究將能促進其他科學的發展,並在化學科學中開闢新的研究方向和途徑。

  化學的下列各部門也應得到適當的重視:絡合物、物理化學分析、分析化學的試劑及理論、有機反應的機理、元素有機物、石油、煤及中藥的化學、熱化學、燃燒與爆炸、固體反應(以上三個部門在國內還是空白點)、物質結構及化學鍵理論、電化學和溶液理論、流變學、膠質體系、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光化學等等。此外,化學的各個學科都應充分注意利用其他科學,特別是物理學的新成就和新方法,如同位素、微波技術等。

六、生物學

[編輯]

  生物學是農、林、醫療等科學技術的理論基礎。

  生物學中以植物學、動物學、微生物學、昆蟲學、人體及動物生理學、植物生理學、遺傳學、生物化學、生物物理學和土壤學為發展重點,對於細胞學、心理學、人類學和古生物學亦予以相應地發展。在十二年內的發展方向,可歸納成下列三方面:(一)通過有系統的調查研究,累積起我國生物學的基本資料,如動植物志的編纂,植被土壤的調查,生態形態的研究等,這將是我國的自然區劃和資源開發的基礎,同時也會對生物學中基本理論,如系統發育、物種形成等作出重要的貢獻;(二)通過實驗培育和環境控制,研究有機體發育和生長的過程、結構和功能的變化、遺傳和變異的規律以及有機體對環境條件的要求和反應,為農、林、漁、牧、醫療等的發展充實理論基礎,為進一步了解生命活動的基本規律累積更多的資料;(三)充分利用現代物理學和化學的理論和方法,深入鑽研有機體的細微結構、代謝機制、能量轉變以及外界因素的影響,從而發展生物學的邊緣學科,以發掘有機體的物理化學機能,使生物學的研究更加深入。

七、地質學

[編輯]

  地質學的任務首先在於保證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對於礦產資源的需要,以及為水利、鐵道、海港、大型工廠等工程建築解決工程地基問題。因此必須着重發展下列學科:(1)為研究我國重要的、急需的有用礦產(特別是重工業原料——黑色金屬、有色金屬、可燃性礦物、石油、放射性元素與稀有元素)的分布規律,並指導普查勘探的金屬礦床學、非金屬礦床學、煤田地質學以及石油地質學;(2)為工程建築、農田灌溉及國防建設所迫切需要的水文地質學和工程地質學;(3)為有助於上述學科的發展,發展並為解決地質學上更基本問題的地球化學、礦物學、岩石學、沉積學、古生物學、地層學、動力地質學、構造地質學以及土質學。

  在這些學科中,有些在我國已較有基礎,發展較易,但一般還很薄弱,都還不足以擔負日益繁重的任務,特別如地球化學、沉積學、水文地質學、工程地質學以及石油地質學的基礎更為薄弱,必須從各方面努力,以期能逐步滿足日益增長的需要。

  另如海洋地質學,應結合海洋綜合調查任務,打下必要的基礎。放射地質學和航空地質學是兩個有發展前途的新方向,也必須逐漸予以更大的重視。

八、地理學

[編輯]

  在57項重要科學技術任務中,全國自然區劃與經濟區劃、國家基本地圖的繪製與全國主要地區(包括陸地與海洋)的綜合考察等都是和地理學有關的重大任務。為了保證這些任務的完成,地理學應着重發展下列五個學科,並由此帶動其他學科的發展:

  (一)綜合自然地理學(景觀學):通過景觀調查製圖,研究出水分與熱量平衡、生物地理群落、地球化學景觀以及歷史自然地理變化等問題。完成自然區劃的研究任務,並預測各種改造自然的措施所引起的自然地理變化。為適應綜合自然地理學的研究需求,應發展土壤地理及生物地理。

  (二)經濟地理學:在生產配置的一般理論基礎上,吸取經濟學、技術科學、自然地理學的成就,具體研究工業、農業各部門生產配置的特點與條件,以完成經濟區劃及綜合考察中經濟地理學應負的任務。

  (三)地貌學與氣候學:地貌與氣候是地理環境中最重要的無機自然條件。地貌學應特別加強對黃土、沙漠、高山高原、海岸與卡斯脫區的地貌的研究。氣候學應開展氣候考察,結合台站記錄的整理分析,闡明各地區氣候特徵。

  (四)地圖學:注意小比例尺地圖與綜合性地理圖的編制方法,加速發展利用航攝照片進行地理製圖方法的研究,以完成編制國家大地圖集的任務。

  此外,陸地水文學與海洋學已在57項任務中作了規劃,地理學家應盡力加強這兩方面的工作。陸地水文學方面除以主要力量研究河流外,還應建立湖泊學的基礎,開展測站稀少地區的水文考察。

第五節 科學研究工作的體制

[編輯]

  正確地建立我國科學研究工作的體制,使全國的科學技術力量能在統一科學研究工作系統中,按照合理的分工合作的原則,有計劃地協調地進行工作,是順利完成國家的科學技術任務的重要條件。

  我國的統一的科學研究工作系統,是由中國科學院、產業部門的研究機構、高等學校和地方研究機構四個方面組成的。在這個系統中,科學院是學術領導核心,產業部門的研究機構和高等學校是兩支主要力量,地方研究機構則是不可缺少的助手。

  因此,我們首先必須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用最大力量來加強中國科學院,使它成為領導全國提高科學水平,培養新生力量的火車頭。」必須使科學院逐步形成為一支堅強的科學核心隊伍,使它在科學的若干主要的部門內,真能擔當起突破陣地、開拓新的科學領域的任務。我們也必須大力加強各產業部門的研究試驗機構(包括廠礦中心試驗室),使它們能夠結合生產需要,解決較專門的問題,使科學的新成果引用到生產中去,並根據生產中的新經驗,進行科學的總結,來發展和豐富科學的理論。同時,我們必須重視高等學校內的巨大科學力量,鼓勵並組織高等學校的教師積極參加科學研究工作。高等學校中,研究領導力量較強的教研室和實驗室,應獨立擔當重要的科學研究任務,必要時,高等學校中可以成立獨立的研究室。我們還必須重視地方的科學研究事業,充分發揮各地方對科學研究事業的積極性。

  科學研究工作的絕對分工是不可能、也不必要的。但是,適當的分工則是必要的,是研究工作的客觀實際所決定的。

  在我們的科學研究工作系統中,科學院和產業部門的研究機構的任務是有區別的。在產業部門的研究機構中,由於生產迅速發展所發生的問題急待及時解決,一般總是多注意生產上的現實問題,對於科學新領域的開拓和基礎科學的研究工作,事實上很難同時兼顧;至於如何把本部門的新成就加以發展而推廣到另一部門去,更不容易顧到了。科學院的研究所就可以少受眼前生產上比較零星問題的束縛,可以把主力放在發展新的科學技術領域和基礎科學的研究上,擔負起探索新方向和尋找新道路的任務。科學院技術科學部的研究所應該注意發展重要的技術基礎理論(如無線電技術,自動化技術,機械學中的強度、磨損、潤滑,化工中的化工原理,機械設計的系統理論,金屬生產中的金屬學,電工中的高壓電現象,動力中的傳熱學、熱物理、多相熱工學、應用光學等),這些基礎理論是各產業部門共同需要的,有些還是帶有邊緣性的科學生長點。這些基礎理論的發展和提高,可以促成很多方面的技術進步。當然,產業部門的研究機構,除了滿足本部門眼前生產上的迫切需要外,還應該儘可能注意長遠的和基礎的問題;而科學院的研究所也必須對當前生產上的重大的關鍵性問題,給予密切的注意,忽視這一方面也是錯誤的。

  高等學校的研究工作,有它自己的特點。高等學校應同時注意基礎理論和對發展生產有重大意義的問題的研究。在研究工作中,教師一般適宜於負擔工作量較小、完成期限較寬的工作,並應多採取和產業部門及科學院合作研究的方式。高等學校應經常接受產業部門和科學院所委託的研究任務。委託應採用合同的方式,在合同中應規定委託部門給高等學校的物質和人力的支持。此外,還應該鼓勵產業部門和科學院把規模較小的研究機構附設在高等學校裡面。

  科學院與高等學校應該重視高級科學幹部的培養工作,並不斷為各產業部門輸送新的高級科學幹部。產業部門研究所,也應該培養高級科學幹部。

  我們的科學技術力量,在今後相當長的時間內都是很不足的,科學研究的領導力量,更為緊張。為了更有效地使用科學技術力量,在考慮一般分工的基礎上,應該考慮科學技術力量尤其是領導力量的結合使用,即要求一個人當幾個人用,使現在有限的人力能同時兼顧生產(包括國防——下同)、研究和培養幹部三方面的任務。這種結合使用科學家的辦法,應當是較長期的方針。

  結合使用科學技術力量的方式是很多的。有的可以在發展初期採用「一套班子,幾套用法」的辦法,待幹部成長後,再在統一的集體領導下逐步鋪開工作。也可以採用「聯合工作,先合後分」的方式,這就是說,在開始掌握新技術的時期,為了便於培養幹部,各方面聯合起來,待幹部成長後,再根據不同需要,陸續分立。也可以採用「互相配合、交替接力」的方式,即一個任務由幾個研究單位配合接力完成,而每一研究單位又可以在同一業務的範圍內在不同時期中完成不同單位所交給的任務。也可以採用「高級科學家兼職負擔科學研究的指導工作及主要教學工作」的方式,尤其在力量缺乏、急需發展的學科,如果研究所高級科學幹部都同時負責高等學校的教學任務,就可以解決這方面的研究和教學的矛盾。另一個比較易行的方式是由需要研究工作的部門把研究任務中的一部分委託給有關的研究機構和高等學校。也可以把幹部送到另一機構委託培養,然後回原機構擔當起研究任務。

  國防方面的科學研究也應該重視與各方面的合作。根據蘇聯和英美等科學技術先進國家的經驗,國防研究除了一些規模較大的工作需要集中人力單獨進行外,有許多工作可以在一定的保密制度下,用合同的方式分散給高等學校和一般研究機構分別去進行。

  五十七項「任務」的執行應分別根據「任務」的內容,指定主要負責單位。主要負責單位對於所負責的「任務」一般負擔着較大的研究責任,並負擔組織分工、檢查和督促的責任。在五十七項任務里,計由科學院主要負責的有八項,由各個產業部門主要負責的有十六項,由各委員會主要負責的有三項,其他尚有三十項由有關的幾個部門聯合負責。所有各項「任務」,有關高等學校均分別參加研究工作。基礎科學的學科規劃中的研究任務,則由科學院和高等教育部共同負責。(五十七項「任務」和基礎科學的學科規劃的主要負責單位見附表[註 43]

  我們的科學技術任務是繁重而複雜的。為了把全國範圍內的工作組織起來,一定要有統一的協調工作。國務院所屬各部內部的經濟協調工作,應由各部自己負責解決。各個部之間的協調工作,首先由主要負責部門與有關各部協商解決。各工業交通部門之間的問題,由國家技術委員會負責協調解決。問題涉及科學院、高等教育部和國家技術委員會時,則由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負責協調解決。

第六節 科學研究機構的設置

[編輯]

  合理的設置科學研究機構是保證充分發揮科學技術力量,有效地進行研究工作,並迅速培植新生力量,以實現國家科學研究任務的重要措施。

   科學研究機構的設置,應注意下列五項原則:

  (一)必須有明確的任務。研究機構是從事研究工作的基地,必須按照國家重要科學技術任務的需要和學科發展的要求,積極設置各種研究機構。對於少數重要的空白和薄弱學科的研究機構,如原子能、無線電電子學、計算技術、噴氣和火箭、自動化、半導體等,必須採取緊急措施,優先給予各種必要的人力和物力。

  (二)必須注意各方面的配合,避免重複,防止過多鋪攤子浪費人力物力。這裡需要注意下面幾個問題:(1)綜合性和專業性問題。一般新建科學研究機構。應以綜合性而規模不大的為宜。這樣比較容易解決研究工作所必須的領導力量,容易通過一個研究機構內多種研究工作的相互影響來較快地推動研究水平的提高,在一般的人力物力方面,也可以比較節省。在力量生長壯大以後,如有必要,再分設專業研究所。(某些重點專業,如開始時就需要相當多的研究人員,也可以早日成立研究所)。(2)全國性和地區性問題。每一重要專業的專業研究所,一般全國只設立一個,並儘可能設在靠近該專業的主要生產基地,如果有必要在其它地區設立同一專業的地區性研究機構,應儘可能考慮在該地區有關的綜合研究所內設立相當的專業研究室,或成立獨立的地區性專業研究室和試驗站。(3)生產部門和使用部門的分工問題。一般應首先建立生產部門的研究機構,但是當產品使用中有較大較多問題時,使用部門也可以成立必要的研究機構。如問題不多,則可以用向生產部門提出要求的辦法,委託生產部門的有關研究機構進行研究。(4)重視廠礦中心試驗室的工作。廠礦和設計單位的試驗室,其工作直接影響着生產,是非常重要的。產業部門必須注意充實這些機構。這些試驗室,應注意接受附近的研究所的指導。(5)各部門對共同需要研究的問題,應該儘量考慮合作的可能性,採用聯合成立研究機構,或互相委託等辦法。

  (三)必須有周密的準備和必要的人力物力條件。每一個研究機構的設置都需要投入相當大的人力和物力。因此,必須事先經過周密計劃和充分準備。重要機構的設置,應列入各部門的五年計劃及年度計劃中。為了保證質量,研究機構的設置應具有相當的條件:第一,一定數量和質量的研究人員,特別是能領導研究工作的相當於碩士水平以上的人員[註 44]。在近期內,研究機構中相當於碩士水平以上的人員一般應達到大學畢業以上全部科學研究人員的14%左右。這個數字以後應逐漸提高。第二,必要的儀器設備和圖書資料等。

  (四)研究機構的規模應該適應科學研究工作的特點,一般規模不宜過大,層次不宜過多。科學研究的基層單位是研究室,它包括幾個性質相接近的研究題目小組,由室主任負責學術領導。研究室一般沒有獨立的行政工作。由幾個性質相近的研究室組成的研究所,是進行某一方面或幾個方面科學研究的獨立工作單位,由所長負學術領導責任。為了使室主任和所長對研究工作能進行深入的學術領導,研究室和研究所的規模都不宜過分龐大。有幾個研究所的產業部門,可組織學術委員會以擔負部的學術領導工作。

  (五)科學研究機構的設置地點應該接近研究對象和生產基地,並儘可能和高等學校的設置相配合,應有合理的分布,不宜過分集中,對少數民族地區的需要應加以適當照顧。研究機構設置在主要的生產基地或接近研究的對象,可以豐富研究的內容,使研究的成果容易推廣,因而也就保證了理論與實踐的緊密聯繫。機構設置接近高等學校便於結合使用科學力量和設備。

  應該制定一個統一的科學研究機構設置程序規程。這個規程應規定:科學研究機構的設置,應有明確的任務和詳細的事業設計書。這個設計書至少包括所研究的中心問題及其簡明計劃,人員編制計劃和基層組織,研究所和研究室的負責人及其主要履歷,設備計劃,建築計劃,圖書計劃,預算計劃和發展的步驟等。獨立研究室和研究室的設置,由各主管部門審查批准並報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備案。研究所的設置則須由各主管部報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批准後始得正式成立。

第七節 科學技術幹部的使用和培養

[編輯]

  科學技術幹部是保證實現科學規劃的最重要的條件。

  為了解決幹部的培養和最有效的使用問題,必須合理地規定生產、研究和教育三方面科學技術力量的分配比例,積極地培養科學領導骨幹和合理配備輔助人員。

  (一)生產、研究和教育三方面科學技術力量的分配比例。

  為了兼顧國家的長遠利益和當前利益,必須使生產、研究和教育三方面的科學技術力量有着合理的比例,並應根據各個發展階段的不同情況作具體調整,避免畸形發展。

  科學技術幹部的大多數應當用於直接參加生產。但為了保證生產技術的不斷提高,必須有一定比例的力量投入科學研究中。這些研究人員,絕大部分(約80%)應放在產業部門的研究機構內,以解決當前生產中的科學問題,同時必須集中較少數更優秀的科學研究人員於科學院各研究單位,以保證科學發展的基礎和長遠利益。為了保證幹部來源的不斷擴大和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工作的開展,還必須每年以一定比例的人員充任高等學校的師資。

  在分配力量的時候,必須首先注意保證十二個重點的需要,對原子能和平利用、無線電電子學、半導體、計算技術、噴氣及火箭、自動化及國防上的一些問題等重要、急需而又十分薄弱的部門,更應該配備較大的力量。

  (二)高級科學人員(相當於碩士水平以上)的比重和成長速度。

  為了保證科學研究和高等教育的質量,必須保證在高級科學人員和初級科學人員(大學畢業生)間有一個最低的比例[註 45]。考慮到我國目前高級科學人員的缺少和成長的困難,最近幾年對高級科學人員的比重不應要求過高。但是,應爭取儘快達到和保持以下的比例:在科學院一般為1:3,高等學校及新技術研究部門為1:4,在比較成熟的科學和工藝性的研究部門為1:6-7[註 46]

  為了加速高級科學人員的培養,我們必須在保證質量的原則下,採取多種多樣的有效措施。

  (1)從比較成熟的科學技術幹部(講師、高級技術員等,在大學畢業後已從事工作三——五年)中選拔培養對象,加以培養,這樣的對象可以縮短培養過程(培養時間約需二年),並能在結業後就擔當局部的科學領導工作。培養成功後,一般應回原單位服務。

  (2)在生產和教學工作中,注意培養和提拔未經正式培養過程而經驗豐富、科學水平較高(相當於碩士水平)的人,來參加科學研究的領導工作。對於在研究工作中確有創造性貢獻者可以在經過審查後直接授予學位。

  (3)對重要的急需的空白或薄弱的科學部門,聘請蘇聯及其他外國專家來指導研究工作,並培養幹部。

  (4)向蘇聯及其他國家派遣研究生,學習各國最擅長的學科。

  (5)爭取還在資本主義國家中的中國留學生回國。

  (6)充分發揮高級科學人員「帶徒弟」的作用,爭取在十二年中多傳幾代。

  (7)大力開展科學普及工作和群眾性的業餘科學活動,以培養愛好科學的風氣及廣大的科學後備軍,為選拔優秀的培養對象提供良好條件。

  各有關領導部門必須採取積極措施,對所需要的科學技術骨幹進行全面規劃、合理配備和加速培養。如忽視了這一環節,必將使科學事業的發展受到重大損失。同時,科學院和有條件的高等學校,亦應着手培養博士一級的科學人員。

  (三)科學研究人員與輔助人員的比例。

  為了充分發揮高中級科學人員的作用,必須配備一定比例的中等技術學校畢業生作為助手。科學研究人員與輔助人員的比例,在科學院和高等學校一般應為1:1,在產業部門研究機構應為1:2[註 47]

第八節 國際合作

[編輯]

  要在十二年內使我國某些重要的急需的科學部門接近或趕上世界先進水平,適應國家建設的需要,主要應該依靠自己的力量來發展科學技術,同時必須盡力爭取國際上的幫助。為此,我國要充分利用科學技術上國際合作的力量,大力開展與各國之間的科學技術交流活動,使我們能在最短時間內掌握國際現有的先進科學技術成就,進行創造性的科學研究,以迅速提高我國的科學技術水平,並進一步豐富世界科學寶庫,促進各國科學的共同繁榮與發展。

  在國際合作中,應根據各國科學技術的特長和雙方需要,遵照我國的外交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與加強和蘇聯及人民民主國家的合作,同時也要積極開展和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學術交流和合作。

  科學技術國際合作的項目必須圍繞本規劃中的重點,首先注意最急需的科學研究基礎的建立。對於我國自己有力量解決的問題,則不應提請外國援助。

   科學技術國際合作的方式,大致有下列幾種:

  (一)派遣科學家出國考察和進修。派遣科學家出國進行專業考察和進修,是比較簡便和能迅速見效的方式。出國的科學家應有比較豐富的工作經驗,出國時應有充分的準備、明確的考察或學習任務。這一種方式,過去用得不夠,今後應當加強。

  (二)派遣研究生出國學習。為了培養具有鞏固的理論基礎和獨立的研究能力的幹部,必須派遣較多的研究生出國作較長期間的學習。研究生應有計劃地成套地派遣,規定學科和專業。不要平均分配力量。出國的研究生必須經過審慎選拔,一般的應具有高等學校畢業的水平和一、二年以上的實際工作經驗,出國以前應把外國語和基礎課程學好,以便出國後可以集中力量學習更專門的課程和作論文,並且得到更好的效果。研究生出國以後,應經常與國內派遣機關保持聯繫,所作論文的題目應結合我國的需要。

  為了學習各國科學技術特長,除應繼續向蘇聯派遣留學生外,還應多派遣留學生到人民民主國家去學習,同時也要爭取和其他國家互派留學生。

  (三)派遣研究人員出國實習。為了解決在重要的研究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難問題,或是為開展新的研究工作準備條件,可以採取派遣研究人員到外國的有關研究機構實習的方式。出國實習的時間一般不宜過長,在國外一般不進行專門課程的學習和寫作論文,主要是針對國內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參加實際的研究工作。出國的實習人員至少應有一、二年以上的實驗工作經驗。

  (四)請外國幫助我國建立研究工作基地。為了迅速建立和發展某些在我國還是空白或非常薄弱的重要而急需的學科的研究工作,必須爭取外國的幫助,主要是爭取蘇聯和人民民主國家的幫助,請他們為我國設計研究機構,或代為審查研究機構的設計,供應儀器、設備、圖紙和資料,訓練科學幹部等。請國外幫助建立研究機構時,我們必須作好準備,如搜集和整理必需的資料,配備足夠的人力等。

  (五)聘請外國科學家來我國講學或幫助研究工作。對於我國較有基礎的學科,聘請外國科學家來我國作短期的(一、二個月到半年)講學,可以交流科學成就,提高我國學術水平。對於基礎差或沒有基礎的學科,可以聘請外國科學家短期的或長期的來我國參加研究工作,幫助建立研究基礎,培養幹部。我們不僅要聘請蘇聯和人民民主國家的科學家,還要聘請其他國家的科學家。聘請外國科學家講學和幫助研究工作,必須有明確的目標和具體的任務,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並配備一定數量的研究人員和他們一起工作,認真地虛心地學習他們的學術成就和研究方法。

  (六)共同進行科學研究工作。對於我國與有關國家共同關切的某些科學問題,如共同的自然條件與資源的聯合考察等,可以由兩國或幾國共同進行科學研究,分享研究成果,這是今後科學合作的主要發展方面之一。在目前我國科學基礎薄弱,幹部缺乏的條件下,與外國共同進行研究,應挑選最重要的和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七)建立科學聯繫,交流科學情報,參加學術會議。我國科學院、高等學校、生產部門研究機構與蘇聯和人民民主國家相應的科學機構建立直接聯繫,交換研究資料,討論學術問題,交流工作經驗或相互諮詢、委託檢驗鑑定等是促進各國科學發展的有效方式,今後應繼續發展。科學家之間的個人聯繫,也應該加強和擴大。

  各種科學機構、圖書館與外國相應的機構經常交換科學技術的文獻、期刊、資料、圖冊、複製品、標本等是十分重要的。在目前,我國文獻、資料缺乏的情況下,更應大力開展,努力設法搜集各國圖書資料,逐漸建立起我國的科學技術情報系統。

  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和派遣科學家參加外國召開的學術會議是加強各國科學聯繫,促進學術交流,互相學習的最好方法之一。應根據我國的外交政策,積極參加。

  以上國際合作的各種方式應該互相配合,根據不同情況,採取最有效的方式。特別是在我國科學力量薄弱,科學技術水平比較落後,國家建設任務又極其繁重的情況下,在開展科學技術的國際合作時,必須按照「實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則進行,不要貪多貪大,齊頭並進,否則就非但不能得到應有的效果,而且會形成被動,對於確實需要又有可能實現的國際合作項目,承擔之後,則必須保證其完滿實現,不然,同樣也是對國際合作的開展不利的。

第九節 結束語

[編輯]

  在中國共產黨中央和國務院的直接領導下,我國科學技術的遠景規劃已經編成了。為了實現這一規劃,還必須作巨大的努力。

  (一)進行科學技術發展遠景的全面規劃,對於中國科學界和各有關部門說來都是一個大膽的嘗試,必須看到其中一定會有不少的缺點,遺漏甚至錯誤。這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在今後的工作中不斷予以修正。有了這樣一個規劃,我國科學技術的全國的有計劃的發展,就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但是,要實現這個規劃決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必須進行極其艱巨的工作。需要一切科學工作者更進一步地提高愛國主義的思想覺悟,用最負責的態度去對待人民和國家的要求,專心一意地埋頭研究工作,苦下工夫,虛心地向國內外的一切先進的科學家學習,向人民群眾的實踐經驗學習,鞏固同業之間的親密合作,不斷提高水平,擴大科學隊伍,使國家在科學技術事業方面建立起自力更生的基礎。老科學家們負有雙重的任務,一方面是開展自己的科學研究,另一方面是為國家培養新的人才。對新生力量的培養,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沒有新生力量的大量成長,要想迅速地大規模地發展科學事業,是不可能的。

  (二)百家爭鳴的方針必須在自然科學的研究工作中堅決貫徹執行。在自然科學研究工作中,不但在發現與認識某一種自然現象規律時,要經過學術上的自由爭論,就是某一種新的工藝過程,在特定的具體環境下加以運用,也必然在技術應用和經濟價值計算等方面產生不少爭論。這種爭論是有益的,應當提倡的。特別是由於我國自然科學基礎落後,在一定時期內要着重先向外國學習,而在向外國學習時必須有正確的學習態度:既要堅定地向社會主義國家學習,也要積極地向非社會主義的國家學習;不論向任何國家學習,都應該學那些正確的適用的東西,並且結合自己的需要和經驗,而不能機械地生搬硬套。為了達到這種正確學習的目的,也必須經過學術上的自由爭論。

  (三)發展我國科學研究事業的必要條件,應該切實地逐步地有重點地加以解決。

  第一,圖書和資料。包括古代的和現代的、外國的和本國的圖書、雜誌、文獻、檔案、標本、模型等。應改進現有的並增設必要的綜合性和專業性的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和技術資料館。擬訂出便利於科學工作者和一般讀者借閱和使用的辦法。進口資本主義國家科學技術書刊的辦法和交換國外刊物的辦法必須改善。應該逐步地大量影印外國的舊科學期刊和圖書,分批地將國外科學的經典名作、專著譯成中文。重版或再版本國古籍文獻。

  第二,儀器、設備、試劑、實驗材料的供應。關於儀器、試劑等的生產和改進,在第54項任務說明書中已提出具體建議。此外,應該改善儀器、設備等的進口工作,在適當業務部門中成立進口和銷售的專業機構,在進出口和外匯使用手續方面給購用單位若干便利。對於各種科學實驗室自製優良儀器的推廣給以支持和鼓勵。還要設法保證科學工作者所需用的特殊實驗材料,保護若干珍貴或稀少的動植物,和收集其他難得的試驗材料等。

  第三,為保證一切科學工作者能夠集中精力於科學業務工作,必須更切實地貫徹執行中共中央關於保證科學家每周六分之五業務時間的決定。

  第四,必要的科學經費和外匯必須保證。建立照顧科學事業特殊性的某些財政管理制度。

  第五,建立廠礦和研究機關、高等學校的直接聯繫制度,建立寬嚴適宜的並且便利於科學研究工作的保密制度,建立必需數量的中間實驗工廠。制訂有關推廣研究成果的程序及其技術經濟的鑑定辦法,制定對於科學研究的重大成果和重大發明的獎勵辦法,以加強科學研究成果的實驗、推廣和獎勵工作。

  第六,對群眾性的科學普及工作給以有效的支持,發動廣大群眾向文化科學進軍。使科學研究成果能迅速而又正確的應用於國家建設,發揚群眾中蘊藏的民族科學遺產與現代生產經驗,並培養群眾科學人才,為科學研究隊伍創造群眾性後備。

  (四)在儘可能短的時期內把我國的科學技術從十分落後的基礎上提高到接近於現代先進水平,當然是不會沒有困難的。但應當看到我們工作中具備着更多的有利條件,只要把它們運用起來,就能把困難一個一個地加以克服。最根本的有利條件是我國業已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經濟體系的優越性為科學技術的高速度發展開闢了廣闊的道路,社會主義制度還提供種種條件促成了我國知識界面貌的重大變化,這種變化是完成我國科學文化革命的一個重要的動力。對於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另一個重要的有利條件,是以蘇聯為首的各兄弟國家的無私幫助,這種幫助可以使我們節約許多時間、少走許多彎路。只要我們永遠保持着前進的信心和旺盛的戰鬥精神,團結一致,虛心學習,奮鬥不懈,任何人都不能阻止我們走向勝利,一個科學技術繁榮發達的中國一定能夠在不太長的時間內出現在世界上。

注釋

[編輯]
  1. 地貌: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各種起伏形態,包括陸地上的山嶽、丘陵、河谷、平原、沙丘、火山、海岸、冰川地形與海洋中的島嶼、海底深溝、海底隆起等等。地貌學研究地表各種起伏形態的特徵、類型與其生成過程。對於一個地區地貌的了解,有助於地形測繪、河流治理、水土保持、土地整理、道路選線、建築物基地選擇等工作的正確進行。
  2. 大地測量控制網:廣大地區的地形測量,需要若干經過精密測定的控制點,作為作業中經常的和可靠的根據,保證正確而容易地將測量成果拼合編製成完整的地圖。這種控制點構成大地測量控制網。
  3. 新構造運動:新構造運動是第三紀末至今或第四紀時期的地殼運動,其中人類歷史時期發生的地殼運動,叫做現代構造運動。新構造運動以升降運動為主,升降劇烈的地區,例如天山,在第四紀時期,上升了數千公尺。研究新構造運動有很大的實際意義。因為地面的升降會使一個地區的水文狀況發生變化。在修建水庫、運河、海港與灌溉系統時,需要考慮新構造運動的方向與強度。
  4. 內生礦床:主要是指地殼下部岩漿作用所形成的礦床。
  5. 外生礦床:主要是指地表各種作用所形成的礦床。
  6. 水力開採:水力開採一般用於露天開採的砂礦。開採方法是利用水槍噴射出來的高壓水柱,使砂礦破碎並沖洗到溜槽內進行重力選礦。
  7. 砂金船開採:它是用一隻平底船,船上裝有挖掘機和重力選礦設備,砂礦的開採和精選都在船上進行。
  8. 水法冶金(又名濕法冶金):就是用水溶液或其他液體的方法來分離提取礦石中的有用成分。
  9. 高壓爐頂操作:就是把高爐爐頂部分的瓦斯壓力提高。這樣做可以促進鐵礦的還原,從而使煉鐵過程加快。
  10. 提高自熔性燒結礦的鹼度:在選礦後所得到的鐵精礦細粉中加石灰,然後燒結成塊,稱為自熔性燒結礦。燒結礦的鹼度隨加入的石灰量的增加而提高。在不妨礙燒結礦的強度和透氣度的條件下,提高鹼度對於煉鐵是有利的;用鹼度高的燒結礦可以減少高爐中的石灰石用量,從而提高鐵產量。
  11. 轉爐-電爐雙聯法:先用轉爐吹煉鋼水,然手倒入電爐中進行精煉就叫轉爐-電爐雙聯法。
  12. 頂吹式轉氧氣煉鋼:它是從轉爐口用管子向鋼液表面噴射氧氣,而舊式轉爐則是從轉爐底部或兩側吹入空氣或富氧空氣。
  13. 沸騰層焙燒:將硫化礦或硫化與氧化礦混和的細粉放在爐床上加熱,在加熱過程中從爐床下部鼓入氧氣或空氣,硫化礦粉就會燃燒起來,由於氣流的作用,礦床上的礦粉會活躍得像沸騰一樣,所以通常叫沸騰焙燒。
  14. 懸浮焙煉:在熔煉過程中,氣流從下而上,被還原或焙燒溶化的礦粉從上而下,由於粉末很小,氣流作用使它處於懸浮狀態。
  15. 高壓浸出:在濕法冶金中,用溶劑來抽提礦石中的有用成分一般是在一個大氣壓的壓力下進行,當所用的壓力是在一個大氣壓以上時就叫做高壓浸出。
  16. 離子交換:它是用來富集或分離水溶液中某些有用成分的一種方法。通常用合成樹脂做離子交換劑,樹脂中某種陽離子跑到溶液中去而溶液中某些有用成分的離子則跑到樹脂中來,所以稱為離子交換。
  17. 金屬陶瓷:是將金屬粉末和陶瓷粉末混合燒結而成,金屬的作用是使許多陶瓷粉末結起來成為一個整體。硬質合金就是金屬陶瓷的一種。
  18. 叵姆齊:英文名為Permalloy,它是含鎳高的合金,磁導率很高,是一種優良的磁性材料。
  19. 粉末冶金:是將金屬粉末混合,壓成形狀以後,再加熱燒結。這個方法的特點是不經過熔化來製造金屬成品。
  20. 克魯爾法:克魯爾(Kroll)是人名,他發明一種冶煉鈦的方法,把鈦礦先變成氯化鈦,然後用鎂還原而得到海綿鈦。
  21. 內部過電壓:電力系統中因開關的操作而產生的較正常數值更高的電壓。
  22. 大氣過電壓:在架空線上因雷電而產生的較正常數值更高的電壓。
  23. 換流閥:直流輸電中用以把交流變為直流和直流變回交流的永孤換流器。
  24. 換流裝置結線方式:指換流閥的聯接方法。
  25. 直流斷路器:直流輸電線中所用的開關。
  26. 高次諧波:比50周波高幾倍的電流或電壓波。
  27. 暫態過程:電力系統內因運用情況改變而引起的暫時動盪。
  28. 繼電保護:指電力系統中各類設備如發電機、變壓器等為避免因不正常運行而引起損壞的保護裝置。
  29. 加工裕量:為了進一步加工而在工作物上多留的尺寸,準備加工時去掉的。
  30. 無餘模鍛:無餘模鍛是指一種模鍛方法,其中模子的設計使金屬坯料在鍛壓過程中恰好在模子中擠滿,沒有擠出來的金屬,這樣便不必如一般模鍛再將擠出的多餘的金屬切去,因此收到節約金屬的效果。
  31. 殼模鑄造:殼模鑄造是精密鑄造的一種。它應用一個金屬做好的樣子(照所需零件尺寸,加上熔鑄金屬凝固過程收縮的尺寸製成),噴塗或浸入樹膠,再浸入造型砂,使砂黏附樣子四周成為薄殼,乾燥後再加樹膠、清砂,使沙殼加厚,達到適當的強度,然後取出金屬樣子,將上下殼合起,鑄入金屬,即可得到和樣子相同的零件,尺寸正確,表面光潔。
  32. 金型鑄造:金型鑄造指用金屬做成模型,進行鑄造。用這種方法可使鑄件尺寸准,表面光。
  33. 真空鑄造:真空鑄造是指在真空中鑄造。一種方法是將爐子和模子全放入一個真空系統中;另一種方法僅僅將模子放入真空系統內,在鑄造前後均加以密封抽空。用此法可使鑄件少含氣體雜質。
  34. 高壓浸出:在高壓下用溶劑抽提。
  35. 帶熔精製:此為製備超純金屬的方法,先將含有熱量雜質的金屬製成棒狀,用特殊的電爐從一端加熱使雜質逐漸由融化部分隨着電爐的移動而集中到另一端。
  36. 圍堰導流工程:圍堰導流工程是指利用臨時性的堤堰圍住了水工建築物的基坑,不使進水,並導引河水繞過基坑下泄的一種工程措施。在有些河道上施工時,須要同時考慮到施工期間的通航、排水等問題,這就是更增加了導流工程的複雜性。
  37. 預應力構造:預應力構造是指在鋼筋混凝土中,用對鋼筋預加拉力的方法,使混凝土預受壓力,這樣在荷重後混凝土可不致發生裂縫,並可節省材料。
  38. 工業頻率單相交流制:在匈牙利首先採用的一種制度,近兩三年來在法國得到很大的發展。用這種制度,電力機車可以直接應用普通工業所用的電源,事先不需要把它換成直流電或者頻率較低的交流電。
  39. 同軸心電纜:電纜中心只有一根圓銅線,它的外圍包着一層和圓銅線同軸心的銅皮。這種電纜對絕緣材料的要求很高。
  40. 微波接力線路:利用極短的無線電波,波長不到1公尺。由於這種電波沿直線進行,而地球表面又呈圓弧形,所以每隔50公里要收下重發一次,稱為微波接力線路。
  41. 調頻技術:一種新近採用的技術。現有的無線電一般採用調輻,就是把電波的輻度加以調節。新技術是將頻率加以調節,謂之調頻。調頻可以大大減少雜聲。在美國等地應用很廣。
  42. 玉米是一種異花授粉作物。當異花授粉作物進行強迫自花授粉後,在後代中就會出現許多自交系。到了第三、四代,自交系趨於穩定,就可以選擇兩個不同的自交系雜交,產生第一代雜種,下一代再把兩個第一代雜種雜交,就產生雙雜交種。
  43. 此附表本書略。
  44. 所謂相當於碩士水平以上的人員,目前階段可包括:(甲)科學院的研究員,高等學校的教授及產業部門的二等以上工程師,得博士學位的留學生。(乙)科學院的副研究員:高等學校的副教授,產業部門的三等工程師,獲得科學或技術碩士學位的留學生。(丙)有特殊技術經審查批准的,如中醫及農藝師。
  45. 在蘇聯研究人員中,有學位(碩士以上)與無學位(大學畢業生)的比例,在科學院是1:1,在產業部門研究機構是1:3,在蘇聯高等學校教師中,這比例約為1 .5 : 1。這個比例就保證了蘇聯研究和教學工作有較高的質量。
  46. 初步估計:我國現有能夠指導研究生的導師不超過1000人,幾年內通過研究工作可能性成長的導師約1000人;每個導師同時指導的研究生一般不過5 - 6人,而從大學畢業生中選擇研究生來培養碩士,須經三——四年後方能結業。由此可見,如僅依靠四年制的研究生制度來解決科學領導骨幹問題,則十二年中約能成長2萬人,而且緩不濟急。
  47. 蘇聯科學人員與輔助技術人員的比例,在科學院為1:1,在企業部門研究所為1:2,在高等學校為1:1。美國研究機關的平均比例為1:1 .5。兩國都在考慮把輔助人員的比例提高到1:2。

本作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在中國大陸和其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註:中文維基文庫社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演講,不總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