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2000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2001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作者:盧瑞華
2002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本作品收錄於《廣東省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2001年2月11日在廣東省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

各位代表:

  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政協各位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九五" 時期工作回顧

  「九五」時期,在中共中央、國務院和中共廣東省委的正確領導下,在省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和省政協的監督支持下,省政府認真貫徹落實中共十五大精神和江澤民總書記對廣東提出的" 增創新優勢,更上一層樓,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的重要指示,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努力推進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方式兩個根本性轉變,實施" 外向帶動、科教興粵、可持續發展" 三大戰略,增創 "體制、產業、開放、科技" 四大優勢,積極擴大內需,努力消除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妥善化解我省地方金融風險,實現「穩中求進,有效增長」。

  全省國民經濟繼續保持了快速、健康發展的勢頭,綜合實力顯著增強,主要經濟指標繼續居全國前列,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省九屆人大三次會議確定的各項預期目標已經實現,省八屆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九五" 計劃的各項任務也基本完成。

  ——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預計 2000 年全省國內生產總值達9506億元,比上年增長10. 5%;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12973元,比上年增長8. 9%,按可比價計算,分別是1995年的1. 6倍和1. 5倍。

  預計「九五」時期全省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3%,基本達到「九五」計劃中提出的年均增長11%左右的預期目標。2000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分別達 3206億元和 4072 億元, 分別比上年增長7. 9%和11. 4%,比1995年增長37. 8%和76. 7%。三大產業比例由1995年的15. 1∶50. 2∶34.7變化到2000年的10.4∶51. 1∶38. 5.2000年地方一般預算收入907. 23億元,比上年增長19. 1%,是1995年的2. 4倍。在中共中央、國務院的關心支持下,通過整頓地方中小金融機構和農金會並對其支付風險實施" 一攬子" 處置方案,基本化解了我省地方金融機構支付風險,地方金融資產的清收工作也取得了初步進展。

  ——" 科教興粵" 成效顯著。強化教育的基礎地位,全省已基本實現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掃除青壯年文盲,同齡人口高等教育入學率達到11. 35%。改革科研體制,促進科技與經濟的緊密結合。加強科技創新,推動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大力發展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以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全省高新技術產品產值繼續居全國領先地位,申請專利量連續6年居全國首位。預計2000年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比重達14. 7%, 比1995年提高6. 4個百分點。——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大力調整優化外貿出口結構,開拓海外市場,在美國、歐洲、南亞、北非及香港等國家與地區舉辦了經濟技術貿易洽談會。積極實施" 走出去" 戰略,重點扶持一批境外加工貿易企業。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積極有效利用外資。2000年全省外貿出口總額919. 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8. 3%,是1995年的1. 6倍,其中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工業品出口比重由1995年的5. 7%提高到19. 2%。2000年吸收外商直接投資122. 4億美元,是1995年的1. 2倍。" 九五" 期間,共吸收外商直接投資598. 0億美元,是" 八五" 時期的1. 8倍。——基礎設施日臻完善。繼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調整投資結構,加大對水利、交通、能源、環保及城市公共設施的投入, 加快建設現代信息基礎設施。

  「九五」期末,全省公路里程達97000 公里,公路密度達54. 5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達1185公里,新增827公里,分別是「八五」期末的3.3倍和2.4倍;到2000年底,全省電話普及率達38. 8%,比1995年提高26. 7個百分點;發電裝機容量達3185萬千瓦;修建、加固江海堤圍2117公里。自來水供水及污水、垃圾處理等公用設施建設取得較大進展。

  ——現代化建設步伐不斷加快。分類指導,促進不同區域建設發展。制定並實施經濟特區和珠江三角洲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規劃,經濟特區和珠江三角洲在全省現代化建設中的龍頭帶動作用進一步加強。加大對東西兩翼和粵北山區發展的扶持力度,對16個貧困縣採取了進一步的幫扶措施,加快脫貧奔康步伐。全省山區、貧困地區開展以行政村通機動車為主的村級" 四通" 、貧困戶人均半畝" 保命田" 為主的" 四個一" 扶貧兩大會戰,已完成預定目標。加大財政轉移支付,重點支持欠發達地區的道路、供電、供水、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

  全省基本消除了絕對貧困,有60個縣(市、區)實現小康。舉辦了珠江三角洲與山區經濟技術合作洽談會,推動珠江三角洲與山區經濟技術貿易合作。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認真貫徹落實中共十五屆四中全會精神, 加大國有經濟布局戰略性調整和國有企業戰略性重組的力度,煤炭、製糖、紡織三個行業脫困和重點虧損企業的扭虧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大中型骨幹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步伐加快,初步建立起國有資產監管和營運體系。到2000年底,國有企業改革與脫困的三年目標基本實現。加快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步伐,社會保險擴面徵收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到2000年底,全省參加企業養老保險人數達864. 67萬人,參加失業保險748. 48萬人,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全部實行社會化發放,實現年初預定的目標。鞏固和完善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積極推進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醫療衛生體制和藥品生產流通體制" 三項改革".建立了人才、技術、產權、有形建築、勞動力、土地等要素市場,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日益增強。認真實施省級政府機構改革。改革後,省政府機關機構數減少13個,行政人員精簡49. 4%,進一步推動了政府職能、工作方式和作風的轉變。

  ——人民生活逐步改善。2000年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9761元和3654元,比上年分別增長7. 0%和0. 7%,均是1995年的1. 3倍。到2000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 5%。按戶籍人口計算, 城市化水平達31. 5%。 城鎮居民和農民人均居住面積分別達19. 5平方米和22. 4平方米,比1995年分別增加3.3平方米和1.6平方米。環境綜合指標達73分。森林覆蓋率達到56. 9%。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新成果。按照中共中央的部署, 在省委領導下, 全省縣級以上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以及高等學校全面開展「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教育。全省城鄉認真貫徹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

  重要思想,廣泛深入開展「致富思源,富而思進」教育活動,進一步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各級加強對精神文明建設的領導,推動群眾性文明創建活動上新水平,深圳、中山、肇慶和廣州市天河區被授予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城區)

  光榮稱號。各級政府積極關心和支持部隊和民兵預備役建設,國防動員、民兵預備役和" 雙擁" 工作取得新的成績,駐粵部隊為地方" 兩個文明" 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全省開展了反對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轟炸我駐南使館的野蠻暴行、批判李登輝的「兩國論」、取締「法輪功」邪教組織等三項鬥爭,廣大幹部群眾受到了深刻的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教育。精心組織迎接香港、澳門回歸祖國的各項工作。

  努力推進依法治省,加強民主法制建設,依法行政取得明顯進展。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取得新成效。 搞好法律服務和法律援助,圓滿完成「三五」普法任務。

  大力整治社會治安,嚴厲打擊各類犯罪活動,堅決掃除「黃賭毒」及其他社會醜惡現象。社會科學、文學藝術出了一批精品佳作。全民健身活動廣泛開展,競技體育取得新成績。計劃生育工作取得新進展,全省人口自然增長率由1995年的12. 4‰降至2000年的10‰以下。基本實現了90年代廣東省婦女兒童發展規劃的主要目標。醫療衛生、新聞出版、民族、宗教、外事、僑務、民政等各項事業都有新發展。

  各位代表,「九五」期間,我省逐步解決了多年來經濟高速發展過程中積累的一些矛盾和問題,克服了「九五」前期通貨膨脹的影響,抑制了「九五」後期出現的通貨緊縮趨勢,逐步化解金融風險,積累了進一步發展的物質技術基礎,經濟運行正朝着良性循環的方向發展。這是在中共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全省人民同心協力,開拓進取,努力奮鬥的結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幹部、駐粵人民解放軍、武警部隊官兵和公安幹警以及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向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和關心支持廣東建設的國際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謝!

  各位代表,通過「九五」時期的成功實踐,我們進一步探索和積累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驗和體會:第一,必須堅定不移地堅持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全面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的各項方針政策,結合廣東實際,充分發揮全省人民的積極性,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第二,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發展中解決問題,努力朝着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邁進。第三,必須堅持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以改革為動力,積極創造有利於經濟發展的體制環境;不斷依靠科技進步調整優化經濟結構,着力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第四,必須正確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切實保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第五,必須堅持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努力開拓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利用兩種資源,拓展我省經濟發展空間。第六,必須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一起抓,做到兩手都要硬,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健康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創造良好環境。

  回顧「九五」時期的工作,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我省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第一,產業結構仍不合理。工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不強;農業產業化步伐較慢;服務業發展滯後。第二,體制改革在某些方面滯後於經濟社會發展。國有企業改革的措施還沒完全到位,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機制尚未健全;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所有制結構有待進一步完善。第三,化解金融資產風險,依法清收債務的任務還很艱巨。第四,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仍然較大。人口增長壓力大;勞動就業、人口老齡化等社會問題日漸突出;生態環境建設特別是水質保護措施力度不夠。第五,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東西兩翼、粵北山區與珠江三角洲的差距仍然較大,山區及貧困地區脫貧奔康任務還相當艱巨,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特別是去年農民收入增加不多。第六,對教育、科技的投入仍不足,教育、科技的發展還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第七,精神文明和法制建設面臨新的問題。依法治省工作存在薄弱環節,一些地方市場秩序混亂,社會治安問題突出;腐敗現象、行業不正之風在一些地方和部門仍然比較嚴重。面對這些困難和問題,我們將在" 十五" 時期努力加以克服和解決。

  " 十五" 時期的奮鬥目標和主要任務

  「十五」時期是我省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奠基期,也是我省經濟結構調整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完善期和適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過渡期。

  當前,世界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知識經濟已見端倪,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斷增強,區域經濟一體化步伐加快。亞洲特別是東南亞各國已擺脫金融危機的嚴重影響,經濟呈現復甦趨勢。我國將加入世貿組織,對外開放進入新階段。國家繼續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進一步擴大內需,推動經濟進入一個穩定的增長周期。我省國企改革和脫困取得階段性成效,高新技術產業迅速發展,特別是困擾我省多年的地方金融支付風險得到基本解決,為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但是,我省改革與發展中的一些深層次矛盾尚未解決,尤其是科技創新能力、社會投資環境等方面仍存在不少薄弱環節。

  因此,我們要增強憂患意識、競爭意識,抓住機遇,堅持以發展為主題,在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的基礎上,努力保持較快的發展速度。要緊緊抓住結構調整這個主線,在發展中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在經濟結構調整中保持快速發展。要把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作為動力,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要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努力滿足全省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與文化需求,力爭" 十五" 期間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有新的突破。

  根據中共十五屆五中全會和中共廣東省委八屆六次全會精神,省政府擬出了《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草案。

  " 十五" 時期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奮鬥目標是:經濟發展再上新台階,主要經濟指標繼續居全國前列,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顯著提高。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取得重大進展,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明顯提高,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步伐加快,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水平有較大提高,不同類型地區協調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對外開放上新水平。科技教育事業發展取得新突破,生態環境較大改善,精神文明建設與民主法制建設有新進展,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

  " 十五" 時期我省經濟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左右;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2. 5%;出口總額年均增長8. 5%。

  " 十五" 時期我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任務是:

  一、突出抓好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一)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全面提高產業整體素質。優化提高第二產業,把高新技術產業和用高新技術、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作為我省經濟的第一增長點,發展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光機電一體化和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壯大電子信息、電器機械和石油化工三大新興支柱產業,改造提高紡織服裝、食品飲料和建築材料三大傳統支柱產業,培育發展汽車、醫藥、造紙、環保等一批有潛力的產業。加快優化企業組織結構,構建和完善以大企業為主導,大中小企業專業化分工、產業化協作的產業組織體系。加快發展第三產業,抓住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機遇,加快服務業管理體制改革,打破行業壟斷,擴大第三產業吸納外資和民資的領域,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形成第三產業開放和發展的新格局。重點發展信息服務、金融保險、現代流通、旅遊、房地產、中介和社區服務等行業。切實加強第一產業,以增加農民收入為中心,繼續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加大農業科技投入,推進科技興農,大力發展高質、高產、高效農業以及生態農業、出口創匯農業,推進海洋綜合開發。大力扶持發展農業龍頭企業,健全農業保護機制和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快建設珠江三角洲現代化農業示範區和雷州半島南亞熱帶農業示範區,推進農業產業化和農業現代化。

  (二)調整城鄉結構,加速城市化進程。建立以廣州、深圳為龍頭,大中城市為骨幹,小城市和小城鎮為依託,布局合理、協調發展、特色鮮明的城鎮體系。

  到2005年,全省城市化水平達到40%以上,其中經濟特區和珠江三角洲地區達60%左右。把發展小城鎮作為城市化的重要途徑,促進城鄉一體化。大力推進基礎設施現代化,重點加強高速公路網、信息網、分質供水網、天然氣網、電網、地鐵、輕軌、航空港、海港等「五網、兩鐵、兩港」建設。加快高速公路網建設,實現2005年年底前全省所有地級市通高速公路,市到縣通一、二級公路;在珠江三角洲及其他有條件的城市,有計劃地建設自來水能直接飲用的居民小區分質供水系統;在珠江三角洲規劃建設液化天然氣輸氣主幹管線;繼續實行電力建設適度超前的方針,積極吸納國家西部電力向我省供電,有計劃淘汰小火電機組,實現「以大頂小」,建設大型骨幹電廠;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和新能源;完成城市電網和農村電網改造工程,實現城鄉用電同網同價;加快廣州地鐵、深圳地鐵在建項目的建設進度,規劃建設以廣州為中心、銜接港澳的珠江三角洲城際快速軌道交通系統;加快以廣州白雲國際機場為中心的航空港體系以及以廣州港、深圳港、汕頭港、湛江港、珠海港等樞紐港為中心的港口體系建設;建立和完善防汛、防旱、防風的「三防」工程和非工程體系;繼續抓好北江大堤、十大堤圍和重點江海堤圍的除險加固和安全達標工作,綜合整治珠江八大出海口門。

  到2005年,全省大中城市防洪能力達到100年一遇、大江大河防洪能力達到50年一遇的標準。重視做好預防地震工作。

  (三)調整優化區域經濟結構,加快東西兩翼和粵北山區的發展步伐。按照「分類指導、梯度推進、協調發展、共同富裕」的方針,充分發揮經濟特區和珠江三角洲地區的龍頭帶動作用,加快東西兩翼地區和粵北山區的發展。強化廣州、深圳兩市科技、教育、文化、信息、金融、商貿、交通和旅遊的區域中心地位,使其成為高新技術研究開發的核心基地;經濟特區和珠江三角洲地區圍繞201 0年左右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通過科技創新和體制創新,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優勢傳統產業以及現代服務業的發展上新水平;東西兩翼地區以調整經濟結構為契機,充分發揮資源優勢,發展「三高」農業、特色工業、海洋產業、旅遊業和商貿流通業,提高工業化水平,壯大經濟總量,力爭總體達到較寬裕的小康水平;山區以全面實現脫貧奔康為總任務統攬工作全局,加大開發力度,推進農業產業化,加快工業化進程,改善投資環境,創造條件承接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產業轉移和輻射;貧困地區以增加農民收入為中心,確保到2003年全省16個貧困縣實現脫貧目標。

  加大省對東西兩翼、粵北山區和貧困地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加強山區基礎設施建設,優先安排東西兩翼和山區地級市的高速公路建設資金,確保山區地級市高速公路2003年建成通車。

  二、大力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高起點發展電子信息製造業和軟件業。以電子信息產業為龍頭帶動產業優化升級,發展超大規模集成電路、高性能計算機、系統軟件、超高速網絡系統、新一代移動通訊裝備和數字電視系統等核心信息技術,增強產業配套能力和系統集成能力,培育形成一批掌握核心技術、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著名品牌、在國內占有一定市場比重、在國際占有一席地位的信息裝備製造企業和軟件企業。重點建設好珠江三角洲高新技術產業帶和廣州、深圳、珠海等地信息軟件園。按照「統一規劃、統一標準、企業主體、資源共享」的原則,建設連接全省的寬帶光纖主幹網,推進電信、電視和計算機「三網融合」。全面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

  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及其相配套的認證體系、網上支付體系和物流配送體系。系統建設對全省經濟和社會發展有重大影響的基礎性數據庫、公益性信息資源交換中心,推進全社會普及信息化知識和技能,提高政府行政管理、社會公共服務的計算機及網絡的應用程度,在各類學校普及計算機和網絡教育,發展遠程教育和遠程醫療。

  三、加快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體制創新的重點:

  (一)調整和優化所有制結構。按照「調整布局、有進有退、加強重點、優化結構」的方針,進一步調整國有經濟布局,使國有資本向國民經濟的關鍵領域和重要行業集中。積極探索公有制的多種有效實現形式,鼓勵不同所有制企業之間的相互投資、參股,建立新的經營機制。把發展非公有經濟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引導私營企業進行現代企業制度改造。

  (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以省屬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為重點,建立以產權為紐帶、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國有資產管理、監督和營運體系。全面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加快國有企業按公司制改組的步伐,通過股票上市、外資入股、企業相互參股、收購兼併等多種資產重組形式,把一般競爭性行業企業改造為產權多元化的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通過「三改一加強」,形成一批主業突出,跨地區、跨行業的大型企業集團。繼續採取多種形式放開搞活國有中小企業,建立中小企業優勝劣汰機制。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推進國有企業領導人員管理體制改革。逐步推行經營者年薪制或持股經營,試行期權分配和紅股獎勵。

  (三)完善要素市場體系。強化市場監管,打破市場壁壘、市場分割和行業壟斷,規範和發展資本、產權、土地、技術、有形建築、勞動力等要素市場,改革和完善交通、電力、通信、信息、旅遊、中介服務、城市公用事業等領域的市場准入規則。全面實行價格聽證會制度。進一步完善以保護知識產權為核心的政策法規體系,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和執法力度。進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打破人才的所有制和身份界限,發揮市場配置人才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建立對人才的考核、任免、激勵、監督制度,形成有利於培養、吸引和用好人才的機制。

  (四)加強和改善宏觀管理。加強政府對全社會的宏觀經濟調節、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基本完成政府主要經濟管理方式由直接管理向間接管理、審批制向核准和備案制的過渡,建立政務公開制度,增加政策和辦事程序的透明度。增強服務意識,加強調查研究,轉變工作方式和作風,提高辦事效率。逐步建立公共財政框架,強化預算管理和監督,增強預算的透明度和約束力。政府逐步退出一般性競爭領域投資,確立企業在競爭性領域的投資主體地位。

  科技創新的重點:

  (一)推動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繼續支持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建立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促進高新技術企業成為我省研究開發的骨幹力量;鼓勵高新技術企業和大型企業與世界跨國公司合作設立研究開發機構,成為我省技術開發的重要基地;扶持有潛力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生力軍。

  (二)發揮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的科技依託作用。支持高等學校、科研機構與企業聯合研究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產品,選擇對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有重大影響的關鍵技術、共性技術,面向社會公開招標;擇優建設和扶持一批對全社會開放的重點實驗室和重點科研基地。

  (三)進一步推動科研機構和科技人員進入經濟建設主戰場。逐步把開發應用型的科研機構由事業法人轉為企業法人,實行企業化經營;從事基礎性、公益性研究的科研機構要以應用研究為重點,並逐步成為全省中長期關鍵技術、共性技術研究開發的骨幹力量;諮詢服務型的科研機構要走向市場,逐步形成社會化的科技服務網絡。

  (四)繼續辦好現有國家級、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支持建設大學科技園、留學人員創業園和高新技術成果中試基地。

  (五)建立多渠道、多層次的科技投入機制。增加財政對科技投入。制定風險投資扶持政策,發展民間風險投資機構,建立風險資本的准入和退出機制。

  四、積極實施「引進來」與「走出去」雙向並舉的外向帶動戰略

  (一)深化外貿體制改革。加快國有外貿企業的公司制改造步伐,積極探索建立技工貿結合的外貿公司和中外合資外貿公司。

  (二)優化對外貿易結構。實施科技興貿,加強對傳統出口產業的技術改造,擴大深加工、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尤其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出口。大力發展高新技術加工貿易,擴大一般貿易出口,推動技術和服務貿易出口。鞏固港澳台和東南亞等傳統市場,擴大美國、歐盟、日本等重要市場,拓展新興市場。

  (三)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以吸收外商直接投資為主,重點吸引世界著名跨國公司和大財團的直接投資,引導外資重點投向高新技術產業、海洋產業、基礎設施、開發性農業、環保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參與國有企業的改組改造等。加快對外商投資企業實行國民待遇。

  (四)實施" 走出去" 戰略。推動以技術和設備為資本的境外加工貿易,利用當地的銷售和服務網絡擴大產品出口;支持優勢企業在海外參與資源開發,補充國內不足之資源;促進商貿企業在海外建立銷售服務網絡;積極開展對外承包工程、勞務合作等國際服務貿易。完善鼓勵" 走出去" 的有關規則和扶持政策。

  (五)拓展粵港澳台合作領域。鞏固發展粵港澳在商貿旅遊、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合作,擴大在金融保險、信息服務、科技教育、環境保護等領域的合作。繼續推進對台招商和對台貿易。

  (六)按照「優勢互補、互惠互利、企業主體、共同發展」的方針,積極參與西部大開發,鼓勵企業以品牌和技術等無形資產參與外省的資產重組,建立新的生產基地。

  五、加大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力度

  (一)嚴格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落實以宣傳教育為主、避孕為主、經常性工作為主的「三為主」方針,建立健全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機制、計劃生育戶生產生活保障機制和節育技術服務體系。鞏固和發展縣、鄉、村三級計劃生育服務網絡。

  (二)綜合治理環境污染。加快實施「碧水」、「藍天」工程,防治水污染和大氣污染,綜合整治珠江、淡水河、觀瀾河、岐江河、榕江、練江、楓江、小東江、東莞運河、天沙河、汾江河等。加快城市污水處理和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實行二氧化硫、工業煙塵等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加強綜合防治。珠江三角洲地區不再立項新建設燃煤電廠。

  (三)健全生態環境建設的投入機制。提高二氧化硫排污費和生活污水處理費徵收標準;逐步實現生活污水處理廠和城鎮生活垃圾處理廠建設及運行的市場化、產業化;嚴格執行建設項目環保審批制度,強化環境影響評估、綜合決策、公眾參與以及重大決策監督與責任追究制度;建立全省環保監測網和環保區域協調機制,建立和完善江河下游地區對上中游地區環保的補償制度。

  (四)合理保護和開發自然資源。切實保護耕地,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千方百計保護好江河水資源,特別是飲用水源,高度重視全省水資源特別是粵東、粵西水資源的保護和合理利用。加快實施「青山」、「綠地」工程,鞏固造林綠化成果,加強生態公益林、自然保護區和生態示範區建設,依法保護野生動物。健全國有資源有償使用和跨地區利益平衡機制。加強供水和節水的管理,實行自來水用量超標水價遞增制度。

  六、促進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一)優先發展教育事業。以建設教育強省為目標,重視抓好幼兒教育,提高九年制義務教育水平,大力發展高中階段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技術教育、成人教育等各級各類教育。到「十五」期末,全省小學入學率達到100%,初中入學率達到98%,初中畢業升學率達到70%以上,同齡人口高等教育入學率達到16%。重點建設一兩所世界知名的大學,一批學校和重點學科進入全國同類學校前列。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積極推進教育信息化和教學手段現代化。建設高素質的教師隊伍。進一步完善基礎教育「分級辦學、分級管理」的體制。制定和完善社會辦學的准入規則,推動辦學主體多元化。進一步擴大高等學校的辦學自主權,完成高等學校後勤社會化改革。

  吸引國內外名牌大學來粵合作辦學和進行學科研究。建立多元化教育投資機制,保持政府在教育投入中的主導作用,省級財政支出中教育經費所占比例每年提高1- 2個百分點。

  (二)提高就業和社會保障水平。大力拓寬就業渠道,擴大社會就業面。完善市場導向的就業機制,發展和規範勞動力市場。鼓勵扶持下崗職工和失業人員舉辦生產自救型經濟實體。大力發展公益性職業介紹機構。依法推行覆蓋全社會的社會保障制度,鞏固完善以養老、失業、醫療保險為重點的社會保險。改進地稅機關統一徵收社會保險費辦法,提高財政社會保障支出比例,建立穩定、有效的社會保障基金籌措、營運、管理機制。加快形成獨立於企事業單位之外、資金來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規範化、管理服務社會化的社會保障體系。大力發展以個人自我保障和家庭互濟為主、集體共濟、多種形式的農村養老保障制度。全面推廣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推進社會福利、社會救濟、優撫安置和社會互助的社會化進程。進一步落實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重視發展老齡事業。實施婦女兒童發展規劃,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支持殘疾人事業發展。

  (三)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加快經濟發展,不斷增加城鄉居民的收入,特別要關注增加城鄉低收入者的收入。完善最低工資保障制度。十分重視發展農村經濟,幫助農民增加收入。培育住宅、汽車、信息等消費熱點,拓展文化、教育、旅遊、保健、體育等消費領域,取消不合理的稅費及其他限制消費的政策。

  (四)發展衛生事業。逐年增加政府對醫療衛生事業的投入,建立健全社區衛生服務組織、綜合醫院和專科醫院服務體系。改善農村衛生醫療條件,尤其要重視提高自來水普及率,降低嬰兒、孕產婦死亡率和傳染病發病率。建立新的醫療機構分類管理制度,對非營利性和營利性醫療機構制定並實施不同的價格政策。

  整頓醫藥市場,實行醫藥分開核算、分別管理。

  (五)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堅持不懈地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江澤民同志" 三個代表" 重要思想教育全省人民。在全社會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繼續深入開展「致富思源、富而思進」

  教育活動。加強社科理論研究和新聞宣傳工作,重視新聞網站建設和管理。加強科學知識的教育和普及,堅決抵制和反對各種封建迷信和偽科學。繼續實施文化事業的「南粵錦繡工程」。建設一批設施完善,融科普教育、知識傳授和文化娛樂等功能於一體的現代化文化陣地,加強農村文化場館建設。培育發展文化產業。

  積極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和競技體育,努力開拓體育健身娛樂、競賽表演、群體培訓等體育市場。深入開展「雙擁共建」活動,加強國防後備力量建設,健全國防動員體制。

  (六)加快依法治省步伐,加強政府法制工作。着重抓好國有資產管理、股份制改造、科技教育、城市規劃管理、社會經濟秩序、可持續發展和社會治安等方面的法制建設。強化依法行政,廣泛實行行政執法責任制,加強行政複議工作。

  建立和完善司法機關、司法程序的內部約束機制與責任追究制。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深入開展反腐敗鬥爭。大力推廣法律援助制度。堅持法治與道德教育相結合,開展全民普法教育,倡導社會公德,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和道德水平。

  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有效遏制「黃賭毒」等社會醜惡現象,嚴厲打擊各類犯罪,確保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

  紮實工作,為「十五」計劃開好頭起好步

  2001年是新世紀的第一年,是全面實施「十五」計劃的開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各項工作,對於實現" 十五" 計劃目標,為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打好基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今年省政府工作的指導思想是: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中共十五大精神為指導,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以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為總目標、總任務統攬全局,以發展為主題,以經濟結構調整為主線,以科技創新和體制創新為動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根本出發點和歸宿,繼續實施" 三大戰略" ,增創" 四大優勢".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推動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強化農業基礎地位,把增加農民收入放在首位。繼續深化各項改革,鞏固和擴大國有企業改革和脫困成果。積極做好適應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準備工作,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和參與世界經濟競爭能力。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為實現" 十五" 計劃開好頭起好步。

  今年我省經濟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9%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際增長12%;出口總額增長9%;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升2%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左右;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9. 5‰以下。

  一、抓好產業結構調整優化,提高經濟整體素質以增加農民收入為重點,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在確保285萬公頃基本農田、確保糧食生產能力的前提下,圍繞市場需求調整農業生產結構,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優化經濟作物布局和品種結構,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繼續扶持辦好農業龍頭企業。搞好農產品深加工和流通服務。大力發展海洋產業和畜牧業。進一步調整林業產業結構和樹種結構。重視解決東西兩翼缺水問題,加快雷州半島改水治旱工程,啟動韓江流域水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工程。引導組織山區、貧困地區勞務輸出。採取轉移支付等幫助措施,在全省進行農村稅費改革,進一步治理涉農收費,降低農村電價,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收入。加強對農民的教育培訓,提高農民綜合素質。

  加快工業結構調整。重點發展以信息產業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和支柱產業,加快以高新技術和先進實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提升技術結構和產品結構,形成一批有較高技術含量的優勢產業和產品。繼續扶持工業龍頭企業,發展中小企業,關閉一批污染嚴重、技術落後的小企業。支持大型企業實行跨地區跨所有制兼併、重組,利用品牌效應,做大做強,儘快形成一批具有創新能力和自主知識產權的大企業和企業集團。

  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引入競爭機制,放寬行業准入限制,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服務業發展。推進服務業對外開放。運用現代經營方式和技術改造傳統服務業。進一步發展房地產業,放開搞活房產二級市場,推動房改房上市。推廣和規範物業管理。積極發展旅遊產業,開發和保護旅遊資源,發展旅遊產品,推進實施國民旅遊計劃。加快發展社區服務業,促進企業、機關單位服務社會化。

  二、以國有企業改革為重點,加快體制創新突出抓好國有經濟戰略重組和體制創新。按照優化結構、有進有退、抓大放小、強優汰劣的原則,做到進而有為、退而有序。加快建立在一般競爭性行業中的國有資本以及過剩生產能力的退出通道。從今年起,在一般競爭性行業不再新組建國有獨資企業。發揮全省百戶建制示範企業的示範作用,推動國有大中型企業加快進行規範的公司制改革和股份制改造,進一步轉換經營機制,全面加強企業管理。完善對企業監督、激勵機制。加快制定國有骨幹企業績效評價標準和辦法,確保國有資產安全和增值。

  加快壟斷性行業改革。進一步打破交通、通信、旅遊、城市公用事業等領域的行業壟斷。加快電力體制改革,實行廠網分開、競價上網。研究制定對供水、供氣等壟斷行業的改革管理辦法,引進競爭機制,實現壟斷企業產權多元化。

  依法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努力擴大就業。在鞏固去年擴面成果的基礎上,繼續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確保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和離退休人員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加強從業人員和勞動合同管理,依法強制推行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參加社會保險。改進社保費徵收辦法,規範繳費行為,加強基金征繳。加大各級財政籌措資金力度,努力增加對社會保障的投入。積極探索離退休人員管理、服務社會化。全面實施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建立農村群眾性的醫療互助保險組織。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實幫助特困群眾解決子女入學、住房、醫療、法律援助等困難問題。辦好勞動力市場,加強職業技能培訓,進一步發揮職業介紹機構的服務功能,發展彈性就業模式,逐步建立階段性就業制度,有效促進就業。繼續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鼓勵發展集體和個體、私營企業,擴大就業門路。

  繼續推進行政體制改革,加快管理體制創新。進一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切實轉變政府職能。積極穩妥地推進全省市、縣、鎮機構改革。

  三、加快科技創新和教育發展,增強經濟發展後勁大力促進科技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化。繼續支持企業集團建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抓好50家省級重點工程技術中心的建設,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體系。加快實施「科技創新百項工程」、高技術產業發展項目計劃,支持開展多種形式的產學研聯合。完善應用型科研機構企業化改革,大力支持民營科技企業發展。鼓勵高等學校興辦高新技術企業。培育高新技術資本市場。努力辦好高新技術開發基地,扶持現有國家級、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

  進一步加快教育改革與發展。堅持教育適度超前發展。繼續改造薄弱學校,鞏固九年制義務教育成果。加大對貧困地區教育事業的扶持力度。減輕中小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力實施素質教育,努力提高教學質量。整合中等職業教育資源,調整優化結構,為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奠定基礎。

  依法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建立教育成本分擔機制和多元化的教育投資機制,鼓勵和扶持社會力量辦學。規範各級各類學校的收費項目和收費標準。切實解決個別地方拖欠教師工資問題。辦好校有科技企業。努力把合併後的中山大學建設成為國內一流的綜合性大學。

  四、大力發展信息產業,推動信息技術在各領域的運用發展壯大電子信息製造業。大力支持集成電路和軟件產業的發展,加強核心技術、關鍵產品的研究和開發,催生和支持一批生產信息技術產品的大型企業,形成技術和規模優勢。積極引進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生產項目。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建立開放式的信息網絡,突出抓好寬帶網絡建設。

  積極推動信息技術在各行各業的運用。以信息技術推動現代服務業發展,促進物料、資金、信息和信息技術的有機融合。逐步推行電子政務,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育、社保、衛生、文化、檔案、社區服務和農村基層管理等方面的運用。

  開展信息技術普及工作。在全省推廣南海市的經驗和做法,發揮各地優勢,積極推動政府行政管理、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信息化。

  五、加快城市化步伐,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突出中心城市功能。進一步發揮廣州、深圳對全省的輻射帶動作用。加快市、縣域城鎮體系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的修編,重點抓好城市中心區和重要地段詳細規劃的編制,加強跨區域基礎設施建設的統一協調,促進城市間的功能互補,避免重複建設。防止盲目擴大城市面積、亂占耕地。

  加快發展小城鎮。以縣城和中心鎮為重點推進小城鎮建設,引導二、三產業向小城鎮集中,把發展小城鎮與發展服務業結合起來。在條件成熟的地方,調整建制鎮的行政區劃。改革小城鎮戶籍管理制度,讓更多的農民進入城鎮從事二、三產業。

  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加快經濟特區和珠江三角洲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步伐,推動經濟特區、珠江三角洲與廣大山區和貧困地區的經濟技術協作,促進山區優勢資源的深度開發和加工增值。 幫助山區興辦龍頭企業。 鞏固扶貧「兩大會戰」成果。堅持開發式扶貧,加強統籌,在資源配置上合理地向山區和貧困地區傾斜。提高對山區縣、貧困縣和少數民族自治縣的國道、省道公路建設補助標準。繼續貼息支持山區縣農業開發和小水電建設。繼續實行對山區、貧困地區、革命老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的對口幫扶和掛鉤扶持,積極推動科技、教育、衛生和生態扶貧。加快16個貧困縣脫貧奔康的步伐。

  六、全面實施外向帶動戰略,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實施科技興貿,努力擴大外貿出口。繼續擴大機電產品出口,加快家電、服裝等傳統出口商品升級換代,重點扶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積極開拓多元化國際市場。支持優勢企業到發展中國家開展加工貿易和資源開發投資,帶動原材料、設備、技術和服務出口。推進外貿企業與生產企業相結合,走技工貿一體化的路子,實現集團化、集約化經營。鼓勵私營企業參與國際競爭。充分發揮海關、銀行、外匯管理、稅務、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的作用,促進我省外經貿發展。

  積極有效利用外資,加強對外合作與交流。進一步擴大利用外資領域,加快服務業吸收外資步伐,鼓勵外商投資發展商業、旅遊、建築、運輸等服務業。鼓勵外資通過參股、合作、兼併等多種形式參與國有中小企業的改組、改造。加強對加工貿易的管理。辦好第三屆廣東經濟發展國際諮詢會。推動粵港在創新科技產業領域的合作,繼續推進粵澳、粵台經貿技術合作與交流。充分發揮海外僑胞眾多的優勢,做好僑務和外事工作。發揮國際友好省州、城市作用,促進對外交流與合作。

  做好適應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準備工作。抓緊清理和修訂有關的涉外政策法規。加快對重點行業進行調整重組,大力培養各類外經貿人才,切實保護外來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七、大力拓展國內市場,推動生產和消費發展加大投資力度。積極爭取新的國債資金,落實國債項目的配套資金。加快重點項目建設,開工建設一批對「十五」時期經濟和社會發展影響大的項目。進一步放寬投資領域,引導集體、私營、個體經濟擴大投資。加強建設工程監管,提高工程建設質量。

  繼續實施鼓勵消費的政策。提高各項改革措施的透明度,改善居民的消費預期,增加居民即期消費。改善消費環境,規範壟斷性行業和服務業價格行為,全面推行明碼標價和收費公示。培育旅遊、住房、汽車、教育、信息服務等消費增長點。進一步開拓省內農村市場,降低農村電價,增加農村商業網點,促進農民消費。

  積極參與西部大開發。繼續組織大企業集團到西部重點城市開展經貿洽談,大力發展與西部地區的經濟技術合作,支持有優勢的企業到省外尤其是西部地區投資辦廠。

  八、積極推進公共財政管理,清收地方金融資產調整和優化財政支出結構。逐步提高社會保障支出在財政預算中的比例,增加財政對基礎設施、農業、扶貧、教育、科技、環保等方面的支出。進一步加大省財政對困難市縣的轉移支付力度。全面實行政府採購制度。擴大實施國庫集中支付的範圍,清理編制外財政供養人員。積極推進預算編制改革,加快部門預算編制試點工作。進一步強化財政監督管理。切實加強對各類專項資金審計監督。

  抓緊落實對行政事業單位和財政撥款的基本建設重點項目派駐財務總監工作。

  加強稅收征管。堅持依法治稅,進一步加強稅收的徵收管理,積極穩妥做好費改稅工作。加大稅務稽查力度,依法清理和收繳欠稅。進一步整頓地方金融機構,大力清收地方金融資產。按照以市為主、統一處置的原則,做好地方中小金融機構和農金會資產處置工作。加大資產清收力度,強化手段,追收各項欠款,妥善做好資產保全、盤活和變現工作,維護債權人合法權益。進一步強化對地方中小金融機構的整頓和監管。依法嚴厲打擊金融違法犯罪行為,努力重建地方金融信用和金融秩序。嚴肅財經紀律,整頓社會信用,規範契約關係。

  九、把可持續發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實現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抓緊抓好計劃生育工作。進一步落實人口與計劃生育目標管理責任制。抓好人口與計劃生育綜合治理,重點加強農村、城鎮個體戶和流動人口的計劃生育管理,努力向低生育水平過渡。繼續健全農村計劃生育戶養老保險機制。做好老齡人口工作。

  以水污染防治為重點,搞好環境保護。加大重點區域和流域水污染整治力度,保護重要江河湖庫以及飲用水源水質。全面推行各種節水技術,發展節水型產業,促進節約用水。抓好酸雨與二氧化硫控制區的污染防治,加大對重點工業污染源的治理,推進機動車油改氣示範工程,加強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大力發展環保產業。加大對環境保護的宣傳和環境保護資金的投入。繼續抓好造林綠化,加快生態公益林體系建設。加強對風景名勝區的保護。切實保護各類自然資源,保持生物的多樣性。嚴格實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加強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堅決制止盲目圍海造地,制止掠奪性捕撈。做好防災減災工作,增強對災害的預測和抵禦能力。

  十、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推動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繁榮文化事業。按照中共中央和省委的統一部署,在全省鄉鎮開展「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學習教育活動。繼續深入開展「致富思源,富而思進」教育,在全社會大力宣傳和弘揚為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而不懈奮鬥的精神。進一步加強社會主義道德教育,提高全民的道德素質。圍繞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八十周年開展系列宣傳教育活動。推進以創建文明城市為龍頭的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鼓勵社科工作者積極研究我省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理論。

  鼓勵文學藝術創作貼近生活,多出精品。加強山區文化建設。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促進新聞出版和廣播影視業的健康發展。加強文化設施建設和文化市場管理。

  發展衛生、體育等各項事業。繼續推進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醫療衛生體制和藥品生產流通體制「三項改革」,全面推行醫藥分開核算,進一步規範全省醫療收費項目,完善藥品集中採購招標制度。加強藥品市場監督管理,確保人民用藥安全有效。改善農村衛生醫療條件,健全和完善社區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鞏固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成果。進一步開展全民健身活動,促進群眾性健身娛樂消費,發展體育產業。落實宗教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做好民族工作,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經濟與社會全面發展。加強國防教育,做好擁軍優屬、民兵預備役工作。

  承辦好第九屆全國運動會。按照「一流設施、一流環境、一流組織、一流成績」的要求,抓緊九運會的各項籌備工作,保證九運會舉辦圓滿成功,爭取賽出好成績。

  十一、加強民主法制建設,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進一步整治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集中力量開展以嚴厲打擊制假售假、偷稅騙稅、騙逃套匯和走私販私、逃廢債務為主要內容的「整治年」活動,以「重點地區、重點企業、重點商品、重點市場」為主要對象依法進行專項整治,規範經營主體准入行為,規範市場競爭行為,規範交易行為,規範執法行為,為市場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秩序。高度重視安全生產,努力消除事故隱患。加大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力度,嚴厲打擊黑惡勢力及各類嚴重刑事犯罪活動,堅持不懈掃除「黃賭毒」等社會醜惡現象。 堅決依法取締「法輪功」邪教組織, 繼續揭露和批判「法輪功」反社會、反人類、反科學、反政府的反動本質,依法嚴厲打擊極少數違法犯罪分子,堅持不懈地教育、團結、挽救絕大多數「法輪功」練習者。嚴密防範和堅決粉碎境內外敵對勢力危害國家安全的陰謀活動,確保社會穩定。

  切實加強民主建設。堅持並完善政府向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向人民政協通報情況的制度,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檢查監督。認真辦理人大議案、人民代表建議、政協提案和「直通快車」件。充分聽取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民主人士和人民團體參政議政意見。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組織的橋梁紐帶作用。暢通信訪渠道,及時了解民情。鞏固和完善村民自治,在繼續抓好村務公開、鄉鎮政權機關政務公開和廠務公開的同時,在縣級政權機關全面推行政務公開。

  強化依法行政,加強廉政建設。進一步推進政府工作法制化,提高政府依法管理經濟和社會的水平。全面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規範執法行為。完善和強化監督機制,從源頭上防治腐敗,堅決懲治腐敗行為。反對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進一步發揚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精神,建設廉潔高效政府。推進司法改革,確保司法公正。開展" 四五" 全民普法教育。做好對特殊弱勢群體的法律援助工作。

  各位代表!「九五」時期的各項工作為廣東今後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展望未來,我們充滿信心。讓我們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緊密團結在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圍,認清形勢,堅定信念,狠抓落實,乘勢前進,為實現" 十五" 計劃的宏偉目標,實現新世紀的開門紅而努力奮鬥!

本作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在中國大陸和其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註:中文維基文庫社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演講,不總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