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2005年鞍山市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2004年鞍山市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2005年鞍山市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2006年鞍山市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本作品收錄於《鞍山市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2005年1月25日在鞍山市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並請市政協各位委員及列席人員提出意見和建議。

        一、二○○四年政府工作回顧

       2004年,是鞍山振興老工業基地實現良好開局的一年,是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加速發展並登上重要台階的一年。過去的一年,在市委領導下,各級政府帶領全市各族人民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按照市委九屆七次、八次全會部署,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組織重大專項推進,實施工業強市方略,較好地完成了市十三屆人大二次會議通過《政府工作報告》所確定的各項任務,全市老工業基地振興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取得新的成就。

        ———經濟加速發展。初步核算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000億元,達到100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6.1%。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過3500美元,登上一個重要台階。地區綜合經濟實力位居全國50強。

         ———綜合財力明顯增強。地區全口徑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達到105.2億元,比上年增長43.1%,淨增31.7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達到40.2億元,增長39.6%,淨增11億元。

         ———鞍鋼生產經營再創歷史新高。鐵、鋼、鋼材產量分別達到1157萬噸、1133萬噸和1060萬噸。實現產品銷售收入470億元,比上年增長49.3%。實繳稅金55.6億元,增長54.3%。為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綜合競爭力躋身世界鋼鐵企業第八位。

         ———工業經濟效益大幅度提高。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839億元,比上年增長34.8%。實現利潤106億元,增長2.9倍。工業經濟綜合效益指數達到218%,提高88.6個百分點,為歷史最好水平。

       ———對外開放步伐加快。全年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2.02億美元(新口徑),比上年增長38.2%。引進內聯項目直接投資28億元,增長25%。出口創匯10億美元,增長1.4倍。設立鞍山公共保稅倉庫,填補了我市空白。

       ———城鄉居民生活進一步改善。全年實現就業再就業12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5.9%。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8262元,比上年增長11.1%。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253元,增長6.3%。這些成績,標誌着全市綜合經濟實力實現歷史性跨越,增強了全市人民繼續加速發展的信心和勇氣。

       一年來,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八個方面工作:

       (一)建設一個基地,培育三大產業,產業結構調整邁出新步伐。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17億元,比上年增長23.6%。續建和新建投資億元以上項目121個,竣工投產20個。其中,「一個基地、三大產業」項目83個,竣工投產8個。鞍鋼冷軋2號線、厚板廠二期工程等重大項目相繼竣工投產,西部500萬噸精品板材基地完成土建和部分設備安裝。海城紡織工業園成衣廠建成投產,20萬噸差別化纖維一期工程開工建設。完達山年產10萬噸液態奶項目竣工投產。成功舉辦了千山國際旅遊節、第三屆遼寧台灣周和海外學子創業周等重大招商活動,組織參加武漢、上海、廣東等系列經貿洽談活動,引進了台塑南亞等一批知名企業,歐文斯·科寧、台灣中橡等11家外商投資企業增資擴股。又有13個地方項目列入國家支持東北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第二批國債計劃。全市省級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55戶,實現高新技術產品產值135億元,增長31%。高新區新增入區項目199個,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增長28%,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9.9%。

       (二)推進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經濟活力進一步增強。推廣「兩啤一化」模式,鞍山一工、北方鑄鋼和礦山機械等國有企業對外合資合作取得實質性進展。完成39戶地方國有企業改制工作。343戶符合條件的市屬企業全部轉屬縣(市)區。對53戶企業依法實施破產。焦耐院、冶金院按照現代企業制度實施了分立式改制。制定出台了《關於加快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決定》,對非公有制納稅五十強和促進就業五十佳企業給予重獎。全年新辦私營企業2027戶,新登記個體工商戶11665戶。寶得公司、西洋集團、後英集團、衡業公司四家非公有制企業銷售收入超過10億元。寶得公司、西洋集團兩家企業納稅均超億元。西洋牌複合肥商標被認定為國家馳名商標。全年非公有制經濟實現增加值478億元,比上年增長15%。實繳稅金21億元,增長24.6%。

       (三)大力支持鞍鋼改革發展,地企合作邁出新步伐。堅持地方與鞍鋼高層聯席會議制度,在支持鞍鋼西部新區建設、鐵礦資源保護開發、推進地企合作等9個方面,明確了22項工作內容及具體目標。出台了《關於支持鞍鋼主輔分離、輔業改制、分流安置富餘人員的若干規定》。以2003年鞍鋼上繳地方稅收為基數,用新增財力的50%建立支持鞍鋼發展專項資金,主要用於支持鞍鋼重大項目建設的配套補助。促成鞍鋼購併市第一軋鋼廠和冷彎型鋼廠等地企合作項目,冀東水泥一期工程竣工投產,1000萬噸鐵礦石採選項目開工建設。鞍鋼血站劃歸地方管理,與鞍鋼簽訂了10家醫療和醫療保險機構屬地化管理移交協議,鞍鋼剝離辦社會職能取得新進展。

       (四)堅持「一主三化」方針,認真解決「三農」問題,縣域經濟實現新發展。貫徹中央1號文件精神,全面落實「兩減免、三補貼」政策,農民人均政策性增收56.80元。積極推進了農村第二輪土地延包工作。全市縣級以上現代農業園區達到85個,市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達到27家。全年糧食產量達到120萬噸,為歷史上第三個高產年。預計實現農業總產值97億元,比上年增長16%。向縣(市)區下放60項市級管理權限,取消市對縣(市)區的稅收分成,增強了縣(市)區自主發展能力。海城、台安、岫巖和千山區經濟總量占全市的比重達到44.7%。全年新建村鎮住宅54萬平方米、排水設施66公里,新增自來水用水人口5.9萬人、集中供熱面積23.6萬平方米,建設農村公路748公里。積極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岫巖綜合實力躍居省內8個少數民族自治縣之首。啟動農村信用社綜合改革試點工作,超額完成了資本金募集任務。

       (五)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城鄉市場進一步繁榮。完成玉佛苑二期土建工程。 「鞍鋼工業之旅」被國家旅遊局命名為「國家工農業旅遊示範點」。全年接待國內旅遊者690萬人次,境外旅遊者5.8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50億元,比上年增長25%。積極發展新型流通業態,各類超市和連鎖店發展到490家。社區服務網點發展到11638個,從業人員2.9萬人。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5億元,增長13.8%。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360億元,增長13.3%。嚴厲打擊非法傳銷活動,嚴肅查處食品、藥品、農資等領域的制假售假行為,營造了良好的市場秩序和消費環境。

       (六)全面加強軟硬環境建設,經濟發展環境不斷優化。啟動了站前景子街改造、南沙河綜合整治、引湯入鞍二期工程、節能環保集中供熱等一批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完成市客運站改擴建工程。完成興盛路南延、千山西路改造、玉佛山隧道南洞擴建等道路建設。改造棚戶區13萬平方米,新建城市住宅98萬平方米。改造小街小巷23條、居民小區56個,新增城市綠地80萬平方米。完成大孤山供水和城區3條排水明溝改暗渠工程。取締4噸以下燃煤鍋爐173台,新增集中供熱面積112萬平方米。城區全年空氣質量二級以上天數達到256天,比上年增加30天。對南沙河、海城河、五道河流域90戶污染企業進行了集中整治,完成7項水污染治理項目。海城生態示範區通過國家驗收。國家環保模範城市28項考核指標有22項達標。

       軟環境建設又有新進展。貫徹《行政許可法》,制定出台了進一步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的意見,廢止行政許可150項,取消48個行政事業單位的執法主體資格。將符合條件的201項行政許可全部納入市公共行政服務中心辦理。以建設政府、企業、個人三大信用體系為目標,全面啟動了「誠信鞍山」建設工程。

       (七)切實解決民本民生問題,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取得新成果。探索總結出「一方為主、多方聯動、重點突破、整體推進」的「1+X」就業模式。建成市創業服務中心二期工程,被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確定為全國首批「創辦和改善你的企業」試點城市。整合職業技術教育資源,組建了鞍山技師學院。完成職業技能培訓7萬人,培訓就業率達到60%。養老保險實現了市級統籌。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提高到205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提高到42.5元。及時足額發放養老保險金11.3億元,比上年增長8%;發放失業保險金2.3億元,增長18%;發放城鄉最低生活保障金8508萬元,增長14%;失業並軌人員內欠累計償還率達97.7%。對城鄉10萬戶困難群眾實施了臨時救助,為貧困戶建房325戶,資助貧困家庭學生就學3.3萬人。20個省定貧困村人均增收284元。認真開展矛盾糾紛調處工作,受理群眾來信來訪4.1萬件次,受理市民投訴2.3萬件次。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辦復率達100%。台安被省政府命名為「無毒縣」。建立社區、巡防、陣控三大警務體系,搶劫、搶奪和入室盜竊發案率明顯下降,破案率明顯上升,「平安鋼都」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八)統籌經濟和社會發展,社會事業取得全面進步。開工建設一中新校園,新建擴建了岫巖高中和台安高中,高中擴招13.5%。鞍山師範學院通過國家教育部評估驗收。對文化市場和出版物市場進行專項治理,組織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喜獲省藝術節金獎五連冠。制定突發公共衛生和安全事件應急條例暫行規定,建成市傳染病醫院呼吸道傳染病房,完成醫療緊急救援中心主體工程。全面加強農村和社區醫療衛生工作,台安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得到省政府充分肯定。開展黨政機關幫建社區活動,86%社區「一站四室」達到省規定標準。深入開展國防教育,鞏固了雙擁模範城創建成果。成功舉辦了市九運會和首屆人口文化節。城區34萬有線電視用戶接入寬帶網。全市青年志願者、巾幗志願者和老年志願者隊伍不斷壯大。

       各位代表,在振興老工業基地起步之年,我們取得了比年初預想要好的發展成果,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確領導及市人大、政協監督支持的結果,是全市各族人民團結拼搏、勤奮工作的結果,也是社會各界大力支持、熱心幫助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全體成員,向辛勤工作在各條戰線和各個崗位上的全體勞動者,向為鞍山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的鞍鋼等中省直單位,向駐鞍部隊和武警官兵,向給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各人民團體和社會各界人士,以及國內外所有幫助支持鞍山建設和發展的朋友們,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回顧過去一年,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在前進的道路上還有許多困難和問題,政府工作也存在着不少缺點和不足,人民群眾還有一些不滿意的地方。主要表現在,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方面的矛盾仍很突出;產業結構調整任務還很繁重;經濟增長方式粗放,整體競爭力不強,對外開放水平不高;社會保障能力脆弱,就業再就業壓力還很大,部分城鄉群眾生活還很困難,影響社會穩定的因素仍然存在;經濟發展環境仍不夠寬鬆,與先進地區相比差距仍然較大;一些政府工作人員服務意識不強,依法行政水平不高,仍然存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作風,甚至還有貪污腐敗行為。上述矛盾和問題,我們將高度重視,認真解決。

       各位代表,振興老工業基地任重道遠,我們將以全新的風貌、頑強的鬥志迎接新的挑戰,決不辜負全市人民的期望。

       二、二○○五年主要任務

       2005年是「十五」計劃最後一年,也是振興老工業基地的關鍵之年。按照市委九屆七次、八次和九次全會做出的部署,新的一年,政府工作的總體思路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理念,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振興老工業基地為中心,以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為動力,認真實施工業強市方略,加快推進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加快推進產業產品結構調整,加快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全面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努力構建和諧鞍山,促進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在高起點上實現新跨越,在遼寧建設國家新型產業基地和成為新的重要增長區域中發揮主力軍作用。

       2005年全市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

       ———繼續提升綜合經濟實力。努力使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保持較快增長,實現國內位次前移。全年預期實現地區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13%以上。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4%以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以上。

       ———繼續提高核心競爭力。以建設「一個基地,三大產業」為重點,規劃實施投資億元以上項目達到200個。其中,續建項目100個,新開工項目48個。當年竣工30個。基本構築起以工業為主體,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現代農業為基礎,服務業全面發展,能夠支撐鞍山全面振興的產業構架。

       ———繼續擴大對外吸引力。打造東北地區一流的投資環境,讓更多的人才選擇鞍山,更多的資本湧入鞍山,更多的企業落戶鞍山,更多的本地非公有制企業茁壯成長。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增長30%以上。引進內聯資金增長40%以上。

       ———繼續激發地區經濟活力。年內完成國有資本從一般競爭性領域全部退出,新註冊各類非公有制企業3000家,新增個體工商戶15000戶。基本形成國有經濟以鞍鋼為主,地方經濟以非公有制為主的發展格局。

       ———繼續增強城市凝聚力。推進先進文化城市建設,開展全國文明城市、國際健康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和雙擁模範城創建活動,構建三個文明協調發展的和諧社會,讓老工業基地振興成果惠及更廣大群眾。全年完成就業9萬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6%。

       按照上述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新的一年,我們將重點做好以下十個方面工作:

       (一)推進「一個基地、三大產業」項目建設,繼續優化產業結構

       做大做強精品鋼材基地。重點推進18個項目,當年完成投資65億元。積極支持鞍鋼完善東部1100萬噸鋼配套工程和西部500萬噸精品板材基地等11個續建項目。幫助鞍鋼建設總公司等改制分流企業實現平穩過渡。協助鞍鋼列入國家廠辦集體企業改制試點名單,制定出台相關配套政策,引導鞍鋼集體企業走向市場。支持鞍鋼盤活三車廠閒置資產,支持冀東水泥二期工程建設。引導地方企業發展鋼材精深加工,拉長鋼鐵產業鏈條。支持中油天寶集團30萬噸大直縫石油焊管、西洋集團400萬噸熱軋板及100萬噸冷軋板、峰馳集團50萬噸冷軋板等項目建設。

       全面提升三大支柱產業。裝備製造業,支持鞍鋼機械製造公司做大做強,推進海諾集團二期工程等5個續建項目,開工建設衡業集團改裝汽車和載重汽車生產線等11個項目。輕紡工業,重點推進海城紡織工業園項目建設,促進味邦製藥60萬支膠原酶等27個項目開復工,建成後英集團大豆深加工項目。礦產品加工業,按照資源有序利用和可持續發展原則,搞好鐵、菱鎂、滑石等礦產品精深加工,淘汰工藝落後、污染嚴重的粗加工項目。支持岫巖菱鎂工業園等11個項目建設,建成1000萬噸鐵礦石採選等5個項目。同時,推進博達化工等10個工業項目和17個國債項目建設。爭取無油空壓機等項目列入國債專項。完成鞍山煉油廠轉產項目前期工作。

       組織開展工業升級年活動。調整工業區域布局,推進城區工業企業向園區搬遷改造。制定首批60戶企業搬遷規劃和相關配套政策,5戶以上企業在年內實現搬遷改造。實施名牌戰略,引導企業大力發展專、特、精終端消費產品,新增兩個國家馳名商標。制定電力緊張應急方案,引導企業合理避峰用電。制定鞍山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鼓勵企業推行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

       (二)高度重視「三農」問題,統籌城鄉協調發展

       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及時足額發放三項補貼資金,全面取消農業稅。實行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依法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係。完善農村稅費改革配套措施,開展村級財務會計委託代理試點,研究化解鄉村兩級債務的有效途徑和辦法,堅決遏制新的債務發生。加大財政資金對農業的投入,建立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新機制。新建10個無公害農產品質量檢測站,培育10個以上帶動力強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

       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制定出台農業產業化發展規劃及相關配套政策,建立農業產業化發展專項資金。大力發展綠色無公害農產品,以優質稻米、鮮細菜、高油大豆、南果梨、食用菌、肉用牛羊、肉蛋雞等特色產品為主,培育壯大32個農業產業化基地。推廣「公司+基地+合作經濟組織+農戶」模式,訂單農業達到120萬畝。培育規模以上龍頭企業100家,現代農業園區100個。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新增封山育林10萬畝,植樹造林8萬畝。加快發展畜牧業,新建10個標準化畜牧養殖小區。全年農業總產值突破100億元。

       大力推進農村工業化。優化縣域工業布局,實施億元以上工業項目76個,當年完成投資75億元。圍繞發展農副產品精深加工,重點支持龍興果蔬功能飲品、永安滑子蘑深加工等20個億元以上項目建設。鼓勵支持農民向小城鎮集中和從事二、三產業,完成農村勞動力轉移2萬人。全年非農產業主要指標增長15%以上。

       加強農村水利和農田基本建設。以東部山區和西部沿河為重點,實施農村飲水、抗旱、蓄水、排澇200項骨幹工程,整治河道200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4萬畝,建設優質糧標準化農田20萬畝。啟動全程農業機械化工程,引進各類農機具1500台(套)。

       (三)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全面提高現代服務業水平

       全面提升旅遊業競爭力。制定出台《鞍山市旅遊發展總體規劃》。按照經貿、旅遊、會展「三位一體」思路,積極爭辦各類展銷、洽談、論壇活動,辦好第二屆寶玉石博覽會。啟動千山中南部景區改造工程和溫泉度假區濱河景觀工程。全年實現旅遊綜合收入增長15%以上。

       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推進二十一世紀置業廣場、站前景子街、中海物流中心等大型商業物流設施建設,建成大德家居超市和大福源超市。引進國內外知名企業改造盤活銀座大廈、供銷城、北辰大廈、亞光大廈、儲運公司等商業設施。整合農村、社區商業網點,大型超市和連鎖店超過500家。培育投資諮詢、市場調查、職業介紹等各類中介組織,完善產權交易、技術轉讓等各類要素市場。

       全面加強城鄉市場監管。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推行農副產品市場准入制度,加強食品、藥品市場監管,營造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整頓規範市場價格秩序,明碼標價率達到90%以上。制定並實施畜禽屠宰管理條例和報廢汽車回收管理辦法,依法加強特殊商品交易市場管理和行業專項整治。

       (四)大力實施科技興市和人才強市戰略,加快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全面實施科技興市戰略。支持寶得公司等40戶企業開展技術創新。繼續辦好海外學子創業周活動,建立10個穩固的海外學子聯繫渠道,海外學子庫人數超過240人。選擇10個以上重大項目開展國際科技合作。擴大院校合作成果,重點聯繫高校達到100家,以高校為技術依託的企業達到150家。加快科技創新體系建設,重點規範24個研發中心和中試基地。深入開展「科技興農」和「科技興企」活動,引進推廣重大科研成果65項。

       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建設中國北方冶金自動化產業基地、金融設備產業園。啟動信息化改造「雙百」工程,支持三和軋鋼、吉兆電子、華冶動力等20戶省示範企業信息化改造。支持中冶焦耐和中冶北方工程技術公司做大做強。省級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65戶,高新技術產品產值達到145億元。

       全面提升高新區建設管理水平。完善高新區基礎設施,優化投資發展環境。建成南亞實德塑料管材生產線,完成海諾集團超大型混凝土攪拌站產業化、電子電力公司光纖測控系統產業化基地土建工程,開工建設凱信環保礦山設備、華冶特種變壓器等項目。高新區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30%以上,財政收入增長20%以上。

       實施人才強市戰略。推進振興老工業基地人才工作行動計劃。選拔和培養學科帶頭人50名,新建博士後工作站和博士後科研基地3個。引進全日制本科以上人才超過2000人。推薦50名非公有制企業經營者進大學深造。引導大中專畢業生向非公有制企業和農村流動,新增農村實用人才5000人。

       (五)全面深化各項改革,加快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重點推進10個重大重組購併項目,年內完成一般競爭性領域最後87戶國有企業改制任務。其中,對17戶市屬工業企業通過國有股轉讓、資產重組、依法破產等多種方式改制退出。對已轉屬的70戶國有企業,加大指導力度,確保完成規範化改制。深化糧食購銷體制改革,對糧食企業進行公司制改造,建立完備的現代企業制度。

       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落實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合理使用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專項資金,支持寶得公司、西洋集團、後英集團、衡業公司等一批非公有制骨幹企業做大做強,對外向型、就業型、科技型、農產品加工型、社區服務型五類小企業給予扶持,對列入國家和省專項計劃的非公有制企業項目給予配套支持。全年非公有制經濟主要指標比上年增長15%以上。

       推進市政公用事業改革。按照政企分開、政事分開、建管分開原則,加快推進城市供水、供氣、供熱、公共交通、污水和垃圾處理等市政公用事業產權制度改革,建立規範的法人治理結構。對自來水公司等公益服務類企業,引進域外資金,積極慎重地實行國家控股或參股的產權制度改革。制定出台特許經營管理辦法,在推進市政公用事業市場化進程中,強化政府的監控職能。

       積極實施事業單位改革。對20家行政委託類事業單位,實行政事分開,重新界定職能,核定人員編制,規範經費管理。對社會公益類事業單位,剝離經營實體和後勤服務機構,強化公益服務職能。深度推進經營服務類事業單位轉企改制,使其成為法人實體和市場競爭主體。

       (六)實施「一開三促」發展戰略,全面擴大對內對外開放

       強化招商引資工作。鼓勵外商投資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推進金融保險、商業流通、旅遊服務等領域利用外資工作,全年推出投資500萬美元以上重點招商項目120個。以台灣、日韓、香港、歐美為重點區域,以國內外知名大企業為招商對象,辦好香港(鞍山)投資推介會。積極推進以外引外和以商招商,促進外商投資企業增資擴股。強化簽約項目的跟蹤落實,提高外資到位率。

       積極推進對外經貿工作。制定出口鼓勵措施,擴大鋼材、輕紡、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扶持鞍鋼國貿等21家出口骨幹企業發展,推進海天服裝等15家企業由出口供貨向直接出口轉變,擴大10戶骨幹三資企業出口,吸引省內外公司和個人來鞍設立外貿出口企業。挖掘友好城市和友好關係城市資源,積極開展對外交流與合作,爭取國際多邊和雙邊援助項目。新批2家外經窗口公司,實現3戶企業境外投資。

       加強區域經濟合作。制定參與遼寧中部城市群和大連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的區域經濟合作規劃,找准區域定位,促進產業對接,實現優勢互補。堅持「重外不輕內、重大不輕小」原則,以長三角、珠三角為重點招商區域,積極吸引國內知名大企業來鞍投資。

       (七)加強城鄉建設與管理,改善人居環境和生態環境

       認真做好城鄉建設規劃編制工作。完成城市總體規劃調整大綱,編制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全面制定城市分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完善礦山土地復墾和植被恢復總體規劃,制定千山風景區和玉佛山風景區保護性詳細規劃。嚴格執行土地供應年度計劃,嚴厲查處各類違規建設行為,維護規劃的權威性。

       加強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引湯入鞍擴建、城市集中供熱工程建設,完成第二污水處理廠二期主體工程。開工建設深營路南段及隧道工程,形成湖南地區至高新區和千山風景區的快捷通道。規劃改造二一九公園和玉佛山風景區道路,研究解決永樂公園被侵占問題,切實提高管理水平,為市民提供更多、更好的休閒娛樂場所。新建曙光路沙河大橋,擴建玉佛山隧道北洞,完成南環線、曙光路北段等道路大修改造。建成醫療垃圾無害化處理中心,改造後峪、楊柳河支線的排水明渠及部分陳舊供水管網。改造中省直單位所屬居民小區250萬平方米,綠化、美化50個居民小區,創建10個智能小區。完成深營路等24條道路行道樹栽植、補植,新建城市基礎綠地10萬平方米。完成棚戶區改造任務,市區新建住宅95萬平方米。

       推進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深入開展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創建活動,確保28項考核指標有24項達標。實施12項重點環境污染治理工程,取締4噸以下供暖燃煤鍋爐110台,城市空氣質量二級以上天數達到275天。治理南沙河選礦企業廢水、千山旅遊度假區洗浴和餐飲污水超標排放問題。繼續推進南沙河綜合整治,建設立山段防洪堤及兩道橡膠壩,具備截流條件。做好楊柳河綜合整治前期工作。清理整頓露天燒烤、占道刷車和馬路市場。研究制定城鄉結合部和城市主要出口綜合改造規劃,整頓城區廣告牌匾及「四亂」廣告,全面改善市容市貌。

       加強資源保護和合理開發。建立地下水動態觀測網和水污染防治網,合理開發利用地下水資源和地熱資源。全部查封城市無證自備井,有計劃關閉有證自備井。做好土地開發整理和礦山復墾工作,完成城市周邊礦山生態恢復100公頃。整頓礦產資源開發秩序,加強礦業權市場建設,堅決制止濫采亂挖和資源浪費現象。

       加強小城鎮規劃與建設。制定鞍山市中心鎮建設管理辦法,調整西柳、高力房、偏嶺等小城鎮建設總體規劃,編制完成牌樓等10項小城鎮建設詳細規劃。新建村鎮住宅35萬平方米,修築道路200公里,新增公共綠地10公頃、集中供熱20萬平方米。全部完成農村防氟改水工程,新增自來水受益人口3萬人。

       (八)認真落實國家調控政策,切實做好財稅金融工作

       強化稅源建設和稅收征管。用好支持企業發展的各類專項資金,促進產業升級,壯大財源稅源。加強土地出讓金征繳,整合政府財力資源,推進非稅收入收繳制度改革,增加可支配財力。在城區實行屬地稅收征管體制,理順市與縣(市)區兩級財政分配關係,規範縣鄉財政體制。依法打擊偷稅、逃稅、騙稅、抗稅等違法行為,確保應收盡收,及時入庫。

       調整和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推進部門預算編制改革,強化支出預算的剛性約束。擴大政府採購範圍和規模,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推進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建立績效評價機制和理財過錯追究辦法。規範財政供養範圍,依法加大農業、科技、教育、衛生等事業支出,保證工資發放、社保支出、黨政機關正常運轉資金需要。建立政府債務預警機制,提高風險防範能力。

       引導和改善金融服務。建立健全信貸擔保體系,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一個基地、三大產業」建設項目、農業開發項目、再就業小額貸款的資金投入。進一步加強與國家開發銀行的合作,積極爭取各類政策性貸款。全面推進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構建農村新型金融服務體系。積極推進市商業銀行綜合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和經營管理機制。大力發展資本市場,引導企業上市融資。嚴厲打擊金融欺詐和逃廢債行為,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

       做好「十一五」規劃編制工作。高質量完成首次經濟普查任務,為規劃編制提供準確的基礎數據。按照宏觀性、戰略性、政策性和指導性原則,建立諮詢審議制度和民主化編製程序,編制出一個能夠把鞍山帶入全面小康社會的中長期發展規劃。

       (九)強化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繼續改善人民生活

       千方百計擴大社會就業。實施就業優先戰略,統籌城鄉就業,深化和推廣「1+X」就業模式,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6%以內。拓展創業服務中心功能,全年新辦再創業企業達到1萬個。調整城市最低工資標準,由每月290元提高到400元。以鞍山技師學院為龍頭,整合職業教育資源,加強技能培訓,全年培訓就業率達到70%。實施異地就業戰略,積極引導失業人員和農民外出打工,全年勞務輸出10萬人。落實再就業政策,建立就業備案制度、就業准入制度和實名就業制度,就業穩定率達到60%以上。加強勞動稽查,依法規範企業用工行為。成立農民工服務中心,維護打工農民的合法權益。

       規範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制定社會保險擴面征繳實施細則,以非公有制企業為重點,依法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強化社會保險費征繳,保證養老金和失業金及時足額發放。制定破產企業退休人員醫療參保政策和困難企業職工大病醫療救助辦法,保障困難群體的基本醫療需求。

       認真做好扶貧幫困工作。全面推行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將符合條件的城鄉困難居民全部納入保障範圍,實施動態管理。以建立社會救助長效機制為目標,健全困難群體數據庫,完善社會捐助制度,構築規範化的城鄉救助體系,重點關注弱勢群體特別是殘疾人生產生活問題。深入推進開發式扶貧,重點幫扶15個省定貧困村脫貧致富。

       (十)加速構建和諧鞍山,努力保持社會穩定

       大力發展社會各項事業。圍繞三年爭創全國文明城市目標,積極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活動。以貫徹落實《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為重點,在全市範圍內組織開展誠實守信教育活動,進一步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搞好師德師風建設,着力解決教育熱點問題,嚴格控制農村中小學輟學率,在省內率先實現學校D級險危房為零的目標,全面推進「雙高普九」工作。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推進「數字化校園」工程,完成城市中小學多媒體教室建設,實現農村初中以上「校校通」。加強高等院校建設。完成新一中和海城高中建設工程,確保秋季招生。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大力繁榮文化事業,加強城鄉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具有鞍山特色的文化產業。開展國際健康城市創建活動,完善疾病預防控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救治和疫情信息網絡,健全公共衛生體系。編制農村衛生服務體系發展規劃,繼續搞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深入開展全民普法教育,深度推進依法治市。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提高競技體育水平,備戰省十運會。深入開展國防教育,支持駐軍後勤保障社會化。加強人口問題的戰略研究和預測。

       全面加強社區建設。社區「一站四室」全部達到省規定標準。加強社區勞動保障平台規範化建設,實現市、縣(市)區、街道、社區四級聯網。高標準、高質量完成社區居委會換屆選舉。在城區老社區全面推行開放式物業管理,創建全國社區建設示範市。

       認真解決社會熱點難點問題。貫徹信訪條例,建立大信訪工作機制和重大事件及異常突發事件責任追究制度,全面加強接待群眾來信來訪和受理市民投訴工作。認真搞好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對信訪案件實施源頭治理。落實信訪分級管理責任制,着力解決土地徵收、房屋拆遷、企業改制、勞資糾紛、公益服務等方面問題,維護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

       加強安全生產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貫徹實施《安全生產許可證條例》和《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對高危行業實行嚴格的安全生產許可證制度。健全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體制,排查和整改安全隱患,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發生。鞏固提升暢通工程國家A類一等模範城市創建成果,積極爭創國家暢通工程綠色交通示範城市。加強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構築打防控一體化警務格局,提高防範打擊各種犯罪活動和處置各類突發事件的能力。開展平安社區創建活動,打造平安鋼都,爭創安全城市。

       三、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加強行政能力建設

       貫徹落實《行政許可法》和國務院《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加快建設服務政府、法治政府、責任政府,不斷提高政府行政能力。

       (一)全面提高機關行政效能,努力建設服務政府

       完善公共行政服務體系。按照《行政許可法》要求,繼續清理行政審批事項,逐一規範辦理時限、申報材料、收費標準和勘察內容,在省內做到審批環節最少和審批時限最短。對各部門依法予以保留的行政許可項目,歸口為一個處室(窗口)統一管理,實施相對集中許可權制度。健全公共行政服務信息網絡,推廣一站式並聯審批。落實行政監察、定點監控、暗訪回訪等制度,提高公共行政服務水平。

       建立政府信息公開制度。落實《鞍山市政府信息公開暫行辦法》,對政府管理規章制度、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及方案、公共資金使用情況以及其他與人民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行政事項,利用政府公報、政府網站和新聞媒體,及時向社會公開,將政府工作自覺置於人民群眾的監督之下。拓展黨政信息網功能,加快建設電子政務。

       打造誠信鞍山。落實政府、企業、個人三大誠信體系建設方案,搭建覆蓋全市的信用信息基礎平台。強化行政責任追究,嚴厲懲處政府部門及工作人員失信違約行為。完善企業信用聯合徵信機制和企業信用評價體系。以重點人群為對象,探索建立個人信用檔案,開展個人信用評價評估業務。

       (二)推進法制建設和依法行政,努力建設法治政府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貫徹落實市委人大工作會議和政協工作會議精神,自覺接受人大依法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完善向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制度和主動與政協協商制度,落實重大事項提前報告制度,拓寬工作聯繫渠道,保證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知情權和監督權。落實人大及其常委會的各項決議,認真辦理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社會團體工作,保障人民群眾當家作主權力。

       完善民主決策機制。健全重大事項社會公示制度、聽證制度和專家諮詢制度,建立多種形式的決策諮詢機制和信息支持系統。對專業性、技術性較強的重大事項,認真組織專家論證、技術諮詢和決策評估,擴大人民群眾的參與度。

       強化行政立法工作。堅持以人為本理念和法制統一原則,科學選定行政立法課題。健全和完善行政立法程序。對涉及群眾切身利益或對改革、發展、穩定有重大影響的立法項目,實行「開門立法」,充分聽取社會各界和人民群眾的意見和建議,不斷提高行政立法質量。

       加強政府制度建設。嚴格執行政府工作規則,建立決策跟蹤反饋和責任追究制度,強化政府層級監督,完善行政執法責任制和評議考核制。認真開展行政複議工作,健全執法監督體系,實現執法重心下移,保證依法行政的有效性。

       積極推進行政綜合執法。按照政策制定職能與監督處罰職能相對分開、監督處罰職能與技術檢驗職能相對分開的原則,科學界定行政執法機構和職能,先行在城市管理領域進行試點,逐步向其他領域拓展,儘快建立起權責明確、行為規範、監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執法體制。

        (三)規範行政職責和行為,努力建設責任政府

       進一步理清部門職責。堅持職權、義務、責任三結合原則,科學界定政府部門職責分工,從制度上根治相互爭權、遇事推諉、辦事拖拉的體制弊端。重點解決城鄉規劃、土地審批、安全生產、公共衛生、市場監管、交通管理、小區建設等方面存在的職能交叉和職責不清問題,堅決杜絕錯位、缺位和越位現象發生,形成各司其職、權責統一的行政管理體制。

       嚴格追究行政過錯行為。嚴厲查處行政機關特別是領導幹部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等違法違規行為。對食品衛生、安全生產、公共衛生等方面的失察、失職、瀆職行為,嚴格進行責任追究。全面推行績效量化考核,着力解決機關中存在的不作為和亂作為問題。

       切實加強政風建設。弘揚求真務實精神,堅決克服虛報浮誇、濫用民力、強迫命令等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作風。精簡會議和文件,清理各類檢查、評比、考核活動,減輕基層和企業負擔。認真糾正部門和行業不正之風,構建教育、制度、監督並重的預防和懲治體系,樹立清正廉潔的機關形象。

       各位代表,全面振興老工業基地我們已經邁出了可喜的一步。站在歷史發展的新起點上,讓我們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萬眾一心,與時俱進,抓住機遇,乘勢而上,為譜寫老工業基地振興新篇章而努力奮鬥!

本作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在中國大陸和其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註:中文維基文庫社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演講,不總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