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2005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2006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作者:黃小晶
2007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本作品收錄於《福建省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2006年1月8日在福建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福建省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各位代表連同《福建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一併審議,並請省政協各位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全面展開 「十五」目標任務勝利完成

  2005年,在中共中央、國務院和中共福建省委的正確領導下,我省各級政府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和省委七屆九次、十次全會精神,認真落實省委《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綱要》和省人大《關於促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決定》,以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為動力,攻堅克難,乘勢而上,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紮實推進,新一輪發展的戰略部署產生積極效應。經過全省人民共同努力,實現了福建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確定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項目標。初步統計,全省生產總值6487億元,增長1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320億元,增長20.3%;外貿進出口總額542億美元,增長13.9%,其中,出口347億美元,增長18%;按可比口徑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62.3億美元,增長17.2%;財政總收入786.83億元,可比增長20.1%,其中,地方級財政收入431.85億元,可比增長1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5%;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升2.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8%;農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5.6%;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98‰。

  一年來的主要工作和成效是:

  (一)「三農」工作力度加大,農村經濟穩步發展。繼續實施有效支農政策,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全省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增長4.6%。糧食總產量715.18萬噸,水產品總產量605萬噸,造林更新總面積207.3萬畝。農村各項改革繼續推進。全省安排25.29億元支持農村稅費改革。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繼續深化,制定實施林權證抵押貸款、森林資源流轉等配套措施,全省11602個村明晰了產權,占應改革面的99.5%。福建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正式成立。農業產業化加快推進,130家省級以上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326.65億元,增長28.8%。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年萬里」農村路網工程建成6500公里。水利「六千」工程完成年度投資計劃的103%。實施土地整理19.49萬畝,新造耕地2.5萬畝。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逐步健全。農業科研與技術推廣步伐加快。農產品質量檢測檢驗和動植物檢疫體系初步建成。加強培訓指導,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40萬人。

  (二)工業帶動作用增強,服務業水平繼續提高。制定扶持工業發展的政策措施,促進產業集聚,壯大產業集群。全省工業增加值增長13.5%,拉動經濟增長5.9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長21%。電子、石化、機械三大主導產業實現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43.9%,拉動全省工業增長8個百分點。實施循環經濟「251」示範工程,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降低6%。成功舉辦第三屆6·18項目成果交易會,促成3021個項目與企業對接。已擁有中國名牌產品62個、中國馳名商標54件、國家免檢產品141個,均居全國第5位。建築業快速發展。服務業實現增加值2511億元,增長11.1%。金融保險業運行良好,旅遊業繼續增長,房地產市場健康平穩,物流、商貿、信息、中介和交通運輸等服務業發展加快。

  (三)投資結構不斷優化,重點建設成效顯著。製造業、能源、城市基礎設施投資分別增長21%、55%和50%。民間投資增長22.8%,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的貢獻率達52.6%。項目管理機制進一步完善,重點建設用地有效保障,新開工重點項目90個,比上年增加64個。全省189個在建重點項目完成投資480億元。與上年比,重點建設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提高4個百分點,重點建設中工業項目投資所占比重提高10個百分點。贛龍鐵路建成通車。邵三高速公路春節前將投入試運營,標誌着京福高速公路福建段全線貫通。龍巖坑口和泉州南埔電廠一期、福耀浮法玻璃、百宏差別化纖維、廈門騰龍特種樹脂等項目竣工投產。福建煉化一體化、液化天然氣總體項目、泉州船廠等重點項目進展順利,福州可門電廠一期、寧德電廠一期、廈門嵩嶼電廠二期、省主幹電網等項目加快建設。溫福鐵路全線動工,福廈鐵路、泉三高速、浦南高速開工建設。廈深和龍廈鐵路、永武高速公路、平潭海峽大橋、泰山石化中轉碼頭、中華映管等離子顯示器等一批項目獲得國家立項或核准。向莆鐵路、廈漳跨海大橋、福建核電一期工程等項目前期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

  (四)對外貿易持續增長,利用外資質量提高。「大通關」機制進一步完善,電子口岸平台加快建設,重點口岸查驗部門試行每周7天工作制,通關效率不斷提高。出口退稅超基數部分由省級財政統一負擔政策有效落實。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占全省出口總額的比重分別達45.1%和22.8%。新批福州、福清和泉州三個出口加工區,福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廈門火炬高新區獲准擴區,廈門象嶼保稅物流園區正式運行,莆田進口木材檢疫除害處理區通過國家驗收。全省新批總投資千萬美元以上項目294個,合同外資50.1億美元,分別增長8%和76.5%。全年外資企業增資額達29.9億美元。境外投資、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平穩發展。投洽會、海交會、商交會等重大經貿活動成效明顯。

  (五)閩台合作進一步擴大,閩港澳僑經濟聯繫更加密切。省六個對台工作小組組織協調力度加大。制定閩台產業對接規劃,積極開展行業性對台招商活動,新批合同台資18.3億美元,增長92.1%。兩岸光電、軟件行業建立協作關係,台資企業產業集群進一步發展壯大。成功舉辦旅博會、花博會、台交會、紡博會、鞋博會。閩台貿易持續增長,率先實現直接登島辦展,對台貿易額47.66億美元,增長9.4%。積極辦好台商投資區,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擴大到全省,海峽兩岸(三明)現代林業合作實驗區建設紮實推進。設立台灣農產品營銷中心,台灣水果首次以零關稅方式進入我省。福建居民赴金馬旅遊順利啟動,實現武夷山與阿里山、大金湖與日月潭等旅遊資源對接。文化交流進一步加強,開播海峽衛視,舉辦閩台民俗節慶活動和兩岸交流論壇,建設中國閩台緣博物館。兩岸人員往來更加頻繁,我省沿海與金馬澎地區直接往來和海上試點直航進一步拓展,廈金航線客流量突破50萬人次。廈門新增為兩岸春節包機航點。兩岸三地關係更加緊密,閩港合作八大平台建設積極推進,聯手海外招商,金融、旅遊、現代物流等合作取得新進展,新批合同港資38.5億美元。閩澳商務、中小企業、旅遊文化和服務業四項合作繼續深化,澳門媽祖文化旅遊節成功舉辦。僑務、外事工作得到加強,服務能力進一步提高,新的僑力資源繼續拓展。

  (六)有效應對各種挑戰,齊心協力戰勝困難。面對5次暴雨洪災和7次強颱風襲擊,我們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超前部署,科學調度,合力抗災,最大限度降低損失。災後恢復生產和重建家園工作紮實推開,受災居民春節前可搬入新居。面對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及時啟動預案,從容應對,有力、有序、有效地推進防控工作,生產生活秩序井然。面對嚴峻的出口形勢,加強外經貿預警監測,及時制定鼓勵出口的政策措施,引導企業積極應對各種貿易壁壘,增強企業擴大出口的信心。面對原材料能源供應緊張,強化採購、運輸和調度,加強指導服務,有效保證企業正常生產。

  (七)社會事業健康發展,生態建設加快推進。積極推動高新技術研發,10個省級重大科技專項全面實施,一批科技項目列入國家計劃,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與產品開發取得新進展。籌建兩所本科院校,新組建13所高職院校,全省高校普通本專科在校生突破40萬人,高考錄取率達70.9%。18個縣(市、區)達到國家規定的「雙高普九」標準。城鄉衛生服務體系加快建設,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順利開展。整頓醫藥價格秩序,醫藥費用增長勢頭得到初步控制。文化精品創作力度加大,農村基層文化設施繼續改善,民族民間文化得到保護。泰寧被確定為世界地質公園,「海上絲綢之路泉州史跡」和「福建土樓」申報世界遺產工作積極推進。群眾體育廣泛開展,我省體育健兒在十運會上獲得17枚金牌,創歷屆最好成績。福州和廈門地區大學新校區、體育職業技術學院、福建大劇院、省廣播電視中心等社會事業重點項目進展順利。人事、編制、氣象、防震、測繪、檔案、地方志等工作取得新成績。建設林業生態工程,實施重點流域區域環境綜合治理,開展環保專項行動,新增泉州寶洲二期等5個污水處理、晉江垃圾焚燒發電廠等7個垃圾處理產業化項目,主要水系水質和城市空氣質量良好。

  (八)惠民政策落到實處,為民辦實事項目進展順利。全面免徵農業稅及其附加和除煙葉以外的所有農業特產稅,通過農村稅費改革,全省農民受益27億元,人均減負103元。全省城鄉94.6萬人享受低保,基本實現應保盡保。實行農村低保家庭子女和「三類」殘疾學生義務教育「兩免一補」制度。開展高校貧困學生助學工作,12.4萬名學生得到資助。農村中小學D級危房改造完成年度目標的122%。城鄉醫療救助試點工作啟動。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全面實施。補助415個困難鄉鎮、村「兩委」和城市社區居委會,確保工作正常運轉。「造福工程」新搬遷2萬人。每個村至少有1個衛生所的目標基本實現。對農村農技員、鄉村醫生、計劃生育協管員實施政府津貼。通過勞務派遣等渠道增加就業崗位,城鎮新增就業58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7.8萬人。社會保險覆蓋面擴大。新一輪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基本完成。經濟適用房建設加快,廉租房制度順利啟動。清理政府投資項目拖欠工程款完成計劃任務。民政、民族、宗教、婦女兒童、老齡、殘疾人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九)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設得到加強,社會安定穩定。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監督,執行人大決議,認真辦理人大代表建議、批評、意見。重視和支持人民政協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的職能,認真辦理政協提案。全年共辦理省人大代表建議573件、省政協提案727件。加強同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各人民團體的聯繫,虛心聽取各界人士的建議意見。認真落實國務院依法行政實施綱要,全年提請省人大常委會審議地方性法規草案12項。「四五」普法目標基本完成。政府績效評估和政務公開全面推開,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取得新進展。廣泛開展學習鄭忠華、張仁和等先進典型和「愛祖國、愛福建、愛家鄉」活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繼續深化,廈門市獲「全國文明城市」稱號,福州市、三明市獲「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稱號。「平安福建」深入建設,治安防控體系繼續強化,打擊各種違法犯罪力度加大,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成效明顯。高度重視群眾來信來訪,依法依規處置信訪問題。強化責任制和各項管理措施,安全生產形勢平穩。深入開展「雙擁」和軍警民共建活動,駐閩部隊的戰備訓練、工作生活條件進一步改善。國防動員、民兵預備役、海防、人防等工作取得新進展。

  各位代表,2005年工作任務的完成,標誌着「十五」計劃的勝利實現,福建經濟社會發展又邁上了一個新台階。初步統計,全省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6%,高出目標1.6個百分點,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8343元,年均增長8.7%。財政總收入和地方級財政收入年均分別增長16.3%和13%。五年累計固定資產投資突破8000億元,超過1949—2000年的投資總和,投資率由2000年的28.8%提高到2005年的35.8%。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20.6%,高出目標12.6個百分點。按可比口徑,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年均49億美元,超額完成年均40億美元的目標。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實際增長9.7%,高出目標4.7個百分點。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實際增長5.1%,實現預期目標。「十五」發展的成就突出表現在:

  產業支撐更加凸顯。三次產業結構由2000年的17.0∶43.3∶39.7轉為2005年的12.7∶48.6∶38.7。新型工業化步伐加快,三大主導產業進一步提升,形成60個製造業產業集群,工業總產值突破10000億元,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53.4%。農業基礎更加穩固,三大產業帶初步形成,四個重點產業逐步壯大,九類特色農產品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服務作用增強。

  基礎設施顯著改觀。新建高速公路865公里,累計通車里程達到1210公里,基本建成「一縱兩橫」主幹網;新增鐵路159公里,鐵路營業線里程達1630公里,贛龍鐵路的建成打通了我省第四條鐵路進出省通道;建成一批大型深水專業化碼頭,港口吞吐能力超億噸,廈門港集裝箱吞吐量居全國第7位;連城機場建成使用,民航空港體系進一步完善。新增發電能力714萬千瓦,電力裝機容量達1758萬千瓦。「數字福建」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電話交換機容量比「九五」時期翻了一番,互聯網用戶達319萬戶,全省建制村實現村村通電話。十大防災體系建設穩步推進,縣級以上城區基本達到國家規定的防洪標準。

  統籌能力逐步增強。科技進步綜合評價居全國第十位,區域創新能力居全國第九位。專利授權量22090件,居全國第八位。教育「兩基」鞏固提高,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61.4%,高於全國平均水平近10個百分點。調整組建普通高校47所,高考錄取率提高20個百分點,全省已有一級學科博士點29個、二級學科博士點256個。文化發展步伐加快,新聞出版、廣播影視和哲學社會科學進一步繁榮。全民健身運動廣泛開展。市場經濟秩序趨於好轉,食品放心工程建設完成階段性目標。省、市、縣三級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和醫療救治體系基本建成,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預警及應急救治機制初步形成。五年新增山海協作項目3200多個,總投資超過360億元。對口支援工作成效明顯。繼續穩定低生育水平,連續15年完成國家下達的人口計劃指標。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實現耕地占補平衡。建成投產一批城市污水、垃圾處理重大項目。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得到初步控制,生態環境質量綜合評價指數名列全國前茅,森林覆蓋率位居全國第一。單位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量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體制機制更具活力。深化實施項目帶動戰略,不斷拓展空間、集聚合力、改進服務、推動落實。堅持分類指導、整體推進、簡政放權,賦予縣(市)更多的審批權限,增強縣域經濟活力。深化企業改革,制定保障工業用地政策,構建公共服務體系,加快產業集聚,培育產業集群。擴大中心城市的經濟社會管理權限,增強輻射、帶動功能。放寬市場准入,完善政策環境,鼓勵、支持和引導民營經濟發展壯大。深化政府機構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促進政府職能轉變。深化農村各項改革,不斷創新農村工作機制,幹部駐村和扶貧開發整村推進取得成效。加快投融資、財稅、價格、流通、社會事業、城市公用事業等配套改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建立。

  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與2000年比,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增加4868元、1210元。城鎮化水平由2000年的41.5%提高到47%。城市建成區面積比2000年擴大43.6%。城鄉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積分別達25.5和40平方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左右,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率保持在60%以上。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相銜接的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形成。

  尤為可喜的是,「十五」期間,我們立足於服務祖國統一大業和全國發展大局,做出建設對外開放、協調發展、全面繁榮的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戰略部署,形成了「四個推進」的指導思想、「四個基本」的目標任務、「四個關鍵」的工作要求,全省上下呈現風正氣順、人和業興的良好趨勢。特別是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把「海峽西岸」寫入中央「十一五」規劃建議,使這一戰略從地方決策上升為中央決策,從區域戰略上升為全國戰略,有利於完善全國區域經濟布局,有利於在加快東部發展中發揮福建後發優勢,有利於形成服務中部崛起、西部開發的東南沿海新的對外開放綜合通道,有利於建設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前沿平台。我們多年的願望變成現實,全省上下歡欣鼓舞,海內外反響熱烈。中央文件第一次明晰海峽西岸的界定,第一次明確海峽西岸是個地區,第一次凸顯海峽西岸在促進祖國統一大業中的獨特作用,第一次強調支持海峽西岸的發展,體現了黨中央對福建工作的充分肯定、對福建發展的極大關心和支持。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展望未來,海峽西岸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十五」發展的成就,是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共福建省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歷屆政府努力工作的結果,是全省人民智慧和力量的結晶。在此,我謹代表福建省人民政府,向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付出辛勤勞動的全省人民,向給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與有效監督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人民團體、離退休老同志,向為福建改革發展穩定作出積極貢獻的中央各部門及駐閩機構、駐閩部隊、武警官兵、公安政法幹警,向關心、支持福建建設與發展的香港特別行政區同胞、澳門特別行政區同胞、台灣同胞、海外僑胞、國際友人和各界人士,表示誠摯的感謝!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經濟社會生活中還存在一些矛盾和問題。一是工業總量不夠大,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增長方式尚未根本轉變。二是制約經濟發展的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尚未消除,資源約束和人口、環境壓力比較突出。三是應對國際貿易摩擦和抗風險能力不強。四是解決「三農」問題的任務依然艱巨,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社會事業發展存在差距,就業再就業壓力較大,部分群眾生活還比較困難。五是應對重大自然災害和突發公共事件的保障、預防、處置體系不夠完善,安全生產基礎比較薄弱,社會治安仍不容樂觀。六是政府職能轉變相對滯後,消極腐敗現象在一些地方和部門依然存在,機關作風和效能建設有待加強等等。這些矛盾和問題,我們要認真對待,採取措施逐步解決。

  二、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 實現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新跨越

  「十一五」是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機遇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關鍵時期。制定好「十一五」發展的規劃藍圖,對於指導今後五年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提請大會審議的《福建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以下簡稱《規劃綱要》),總結了「十五」計劃的實施情況,分析了「十一五」的宏觀環境和發展面臨的挑戰,圍繞省委新一輪發展的戰略部署,提出了今後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任務、重大項目和各項措施。

  「十一五」發展的總體要求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用發展和改革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破解發展難題,提高發展質量,落實「五個統籌」,按照「四個推進」、「四個基本」、「四個關鍵」的戰略部署,加快建設對外開放、協調發展、全面繁榮的海峽西岸經濟區,把福建建設成為促進祖國統一的前沿平台、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的創新型省份,為提前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而努力奮鬥。這一總體要求突出了科學發展觀的指導,突出了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符合中央要求和福建實際,是「十一五」時期我省改革和發展的重要指導思想。

  《規劃綱要》提出要把握「八個堅持」的基本原則,即:堅持促進經濟持續較快發展,堅持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堅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堅持統籌協調發展,堅持服務祖國統一大業,堅持構建和諧社會,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持為民惠民利民。這「八個堅持」相互聯繫、相互促進,體現了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體現了把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軌道的基本要求。

  《規劃綱要》圍繞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基本態勢,提出了區域發展的總體布局。突出強調發揮福州、廈門、泉州三大中心城市帶動作用,發展壯大閩東北、閩西南兩翼,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與長三角、珠三角緊密對接、聯動發展;加強兩岸三地聯繫,逐步形成外資密集、內外結合、帶動力強的經濟區域;依託大型港灣和基礎設施,發展新型港口工業城市和區域中心城市,培育重要經濟增長極,促進海峽西岸城市群加快崛起。

  《規劃綱要》確定了我省「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礎上,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以上,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2個百分點,力爭更快更好;2007年地區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2008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2010年地區生產總值超過10000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過28000元,財政總收入超過1200億元;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單位生產總值能源消耗繼續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生態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海峽西岸經濟區九大支撐體系基本形成,經濟競爭力和綜合實力顯著增強。這一目標是實事求是、積極穩妥的,經過全省人民共同努力是可以實現的。

  《規劃綱要》提出了今後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

  (一)着力做好「三農」工作,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制定和實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協調推進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堅持「多予少取放活」,尤其要在「多予」上下功夫,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範圍,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把促進農民持續增收作為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中心任務,廣泛開闢農民增收渠道。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提高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穩定糧食生產,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繼續建設閩東南高優農業產業帶、閩西北綠色產業帶和沿海藍色產業帶,積極發展農業主導產業和特色農產品。到2010年全省農林牧漁業增加值突破1000億元。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改善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條件,建立農村中小學校舍維修改造的長效機制,普及和鞏固農村義務教育,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完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推進鄉村規劃建設,加快環境整治,改善村容村貌。重視發揮城市的帶動作用,推動公共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促進城鄉協調發展。

  (二)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壯大經濟總量。加快新型工業化步伐,發展重化工業,在產業集聚中調整優化結構,在自主創新中提升產業技術水平,建設海峽西岸先進製造業基地,促進三次產業健康發展。到2010年全省三次產業增加值比重調整為9∶51∶40,工業增加值突破5000億元。提高製造業投資在固定資產投資中的比重,提高能夠引導帶動產業壯大的項目在重點項目中的比重。建設福廈沿線國家級信息產業製造基地、湄洲灣和廈門海滄石化基地,發展特色裝備製造業,培育高新技術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發展現代物流、旅遊、房地產、金融保險、社區服務等服務業,到2010年,服務業增加值突破4000億元,服務業從業人員占全社會從業人員比重達38%以上。堅持陸海聯動,以濱海城市和陸域經濟為依託,以港口建設和臨港工業發展為突破口,以科技進步和體制創新為動力,加快海洋產業發展,有效利用和保護海洋資源,形成海岸、海島、近海、遠洋多層次的海洋開發格局,到2010年海洋經濟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18%以上,推進我省由海洋資源大省向海洋經濟強省轉變。

  (三)完善現代化基礎設施,推動海峽西岸城市群崛起。堅持統籌規劃、科學布局、合理安排,構建適度超前、功能配套、高效便捷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把港口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重要港灣的協調整合力度,完善港口功能,重點建設廈門國際航運樞紐港和福州、湄洲灣(南、北岸)主樞紐港,積極發展寧德港、漳州古雷港,形成現代化的海峽西岸港口群。加快建設以港口為依託,連接高速公路、快速鐵路、國道和省級幹線公路的綜合交通通道。完善空港發展布局和機場配套設施。推進福州、廈門等現代綜合交通樞紐規劃和建設。到2010年,全省港口吞吐能力達3億噸,鐵路、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分別達到2500公里和2000公里。把電力作為一個重要產業來抓,加快電力結構調整和電網建設,新建全省500千伏大環網,電力裝機容量達3000萬千瓦,形成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體系。推進「三網融合」,健全信息安全保障體系,提高「數字福建」建設應用水平。

  增強海峽西岸城市群的輻射帶動作用。完善以福州、廈門、泉州三大中心城市為核心,以區域中心城市為骨幹,以中小城市為基礎的綜合規劃體系,加快建設海峽西岸城市群,推進城鎮化進程。到2010年全省城鎮化水平提高到52%。優化城市產業布局,增強城市群的產業集聚能力。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優先發展城鄉公共交通,增強城市群的承載能力。發展城市社會事業,增強城市群的服務能力。強化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保護歷史文化和風景名勝資源,提高城市群文化品位。發展區域城市聯盟,推動產業協作配套、設施共建共享和生態協同保護。分類指導,整體推進,激發活力,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的扶持力度。通過閩東北和閩西南兩翼的發展,促進與兩個三角洲緊密對接,向內陸腹地縱深推進,實現互動聯動、共同發展。

  (四)繼續深化體制改革,提升對外開放水平。以改革增活力,努力在一些關鍵領域和重要環節取得新突破。積極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政府職能轉變。繼續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和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大力提升民營經濟。建設現代市場體系,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加快建立公共財政體系。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形成社會資本廣泛參與海峽西岸經濟區九大支撐體系建設的投融資新機制。

  以開放促發展,增創對外開放新優勢,實現互利共贏。提升經濟特區、保稅區、出口加工區、國家級和省級開發區發展水平,更好地發揮對外開放「排頭兵」作用。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創新引資方式,提高引資規模和質量,吸引更多跨國公司來閩投資。「十一五」期間全省年均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50億美元以上。穩定外貿出口扶持政策,提高口岸通關效率,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妥善解決貿易摩擦,提高外貿質量和效益。發展對外勞務合作、承包工程和境外加工貿易。

  (五)以「五緣」促「六求」,擴大海峽兩岸交流合作。利用閩台地緣近、血緣親、文緣同、商緣廣、法緣久的有利條件,大力推動閩台交流交往,發揮「先行先試」的示範和輻射效應。採取有效措施,密切閩台經貿聯繫,加強閩台製造業特別是信息、光電、汽車等產業和金融、貿易、物流等服務領域的合作,使我省成為對台產業合作的重要基地。推動兩岸直接「三通」,擴大對台試點直航和直接往來成果,使我省成為兩岸交往的重要通道。擴大旅遊雙向對接,推進閩台旅遊線路互聯、資源共享、市場互動,使我省成為兩岸旅遊合作的重點地區。拓展農業全面合作,加快建設海峽兩岸(福建)農業合作試驗區,使我省成為兩岸農產品生產、加工和貿易的重要集散地。促進文化深入交流,發揮我省文化的獨特吸引力,增強台灣民眾對祖國大陸的認同感和向心力。加強載體平台建設,健全和落實常態化、規範化、制度化的交流合作機制。推動兩岸三地合作交流,與港澳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創造合作商機,擴大閩港合作八大平台和閩澳四項合作的成效。

  (六)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推進生態省建設,做好節能、節水、節材、節地、節糧和資源綜合利用工作,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建立和完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加強環境保護,環境質量和森林覆蓋率繼續保持全國前列。耕地面積穩定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目標上。健全防災減災體系,重點加強江海堤防、蓄水調水、水庫除險保安、漁港(避風港)、沿海防護林和生態公益林、農林牧漁病蟲害防治、森林火災防控、災害性氣象預警救援、地震和地質災害預警救援等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

(七)全面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和諧平安。深入實施科教興省和人才強省戰略,着力建設創新型省份,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組織實施一批關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科技專項,建設國家級、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形成若干個具有國際水平的產業技術創新基地,力爭在相關重點領域取得突破。堅持教育優先,推進素質教育,加強職業教育,重視重點高校和重點學科建設,統籌各級各類教育發展,構建比較完善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和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到2010年初中、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分別達到98%、80%和25%以上。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培養專業化、高技能人才和農村實用人才,增強人才和智力支撐。着力推進文化強省建設,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形成設施先進配套、市場繁榮有序、區域特色鮮明、產業優勢明顯和群眾文化豐富多彩的文化發展新格局。統籌城鄉衛生事業發展,推進醫療體制改革,優化醫療環境,逐步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提高群眾健康水平。積極發展體育事業。落實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目標責任制,穩定低生育水平,改善出生人口素質和結構。

  加強民主法制建設,構建和諧社會。堅持對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負責並報告工作,自覺接受人大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執行人大決議,認真辦理人大代表建議、批評和意見,積極配合人大開展執法檢查、人大代表視察及專項調研。重視和支持人民政協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職能,就重大問題在決策前和決策執行中進行協商,認真辦理政協提案。密切與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的聯繫,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的作用。深入開展「五五」普法,大力推進依法治省。加強村民自治和社區民主建設。做好民族和宗教工作。實施婦女、兒童發展兩個綱要,做好老齡和關心下一代工作,支持發展慈善和殘疾人事業。突出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的就業、社會保障等問題。深入建設「平安福建」,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做好信訪工作,積極預防和穩妥處置群體性事件,努力維護社會穩定,創造安居樂業的社會環境,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三、落實「四個關鍵」,做好2006年各項工作

  2006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開局年,是站在新的起點上繼續前進的一年。我們要認真貫徹中央和省委的部署,堅持「四個推進」,把握「四個基本」,把「關鍵在活、關鍵在和、關鍵在實、關鍵在人」的要求落實到今年的各項工作中,實現又快又好發展。今年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全省生產總值增長9.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6%;地方級財政收入增長11%;外貿出口增長12%,按可比口徑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50億美元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控制在3%左右;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以內;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7%~8%,農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4%~5%。

  實現上述目標,必須着重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一)激發活力,創新舉措,以「活」開拓發展之源

  堅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落實黨在農村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統籌謀劃建設新農村的目標、任務、步驟、政策和項目,使新農村建設有一個良好的開局。圍繞穩農,毫不鬆懈地抓好糧食生產。落實糧食生產、流通、儲備和安全責任,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2200萬畝。圍繞支農,整合各類財政性涉農資金,加大對「三農」的投入。集中力量推進標準化農田、江海堤防、大中型水利設施除險加固、中心漁港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繼續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發揮農村農技員(獸醫、林業技術員等)、國土資源和規劃建設協管員、計劃生育協管員、鄉村醫生、治安調解員等「五大員」作用。擴大鄉鎮「三農」服務中心試點,扶持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加強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動植物疫病和外來有害生物入侵的防控,做好農、林、水產病蟲害防治工作。圍繞強農,加快現代農業建設。大力推廣新肥、新藥、新品種、新技術、新農機具,提高農業組織化、標準化和市場化水平。實施「百龍千億」工程,推進農產品深度加工和開發,延伸農業產業鏈。完善農產品質量標準和檢驗檢測體系。擴大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規模,突出抓好40個特色優勢農產品標準化基地建設。培育發展農村市場體系,引導農戶與市場對接,促進農產品流通。圍繞活農,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推進鄉鎮機構、縣鄉財政體制、農村義務教育體制等各項配套改革。採取有效措施,防止農民負擔出現反彈。完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推廣森林資源抵押貸款,創新商品林採伐管理,規範林權流轉,健全林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支持和推進農村信用社改革,增強服務「三農」的功能。

  加快產業集聚,增強工業經濟活力和競爭力。實施省級重點產業集群專項規劃,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推進一批重點產業項目建設,積極拓展電子、石化、汽車、造船、軟件、光電、製藥等一批項目組團。強化煤電油運調度,突出抓好省百家重點企業和工業新增長點項目的跟蹤服務,從生產要素供給、基礎設施和外部協作配套條件等方面支持項目建設和企業擴張。有效落實結構調整的政策措施,改造提升鋼鐵、水泥、造紙、食品、紡織等行業的骨幹企業。加快構建技術、金融、行業協會等服務體系,抓好電機、模具、紡織、陶瓷等行業技術開發基地建設。支持企業技術中心的發展,加大研發投入,抓好環保、新材料、資源綜合利用等一批研發項目,推動自主開發和引進吸收再創新。充分利用「6·18」平台,促進附加值高、技術含量高、符合環保要求的項目成果與企業對接。扶持品牌,叫響品牌,搞活營銷,開拓市場,推行質量標準體系,再創一批規模化、集團化、區域性的名牌,打造產業名市、名鎮。加快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造和重組步伐,加強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全面推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穩妥推進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提高上市公司質量。

  大力發展服務業,進一步激活消費需求。依託交通樞紐,建設一批重要物流園區和物流中心,積極引進國際大型物流企業,推廣先進管理經驗,促進物流業加快發展。積極發展連鎖經營和電子商務,扶持一批大型專業批發市場,培育流通龍頭企業,加快「萬村千鄉」工程建設,開拓城鄉市場。促進旅遊資源整合和設施建設,推出一批濱海旅遊、生態旅遊、紅色旅遊、文化旅遊等線路。進一步發展各具特色的生產性和生活性中介服務業。繼續落實激活房地產二級市場的各項政策,發展適合不同消費群體需求的商品房、經濟適用房、廉租房等各類房地產。清理各種抑制消費的不合理規定,改善消費環境,讓老百姓放心消費,促進居民消費結構升級。

  完善外經貿支持服務體系,提升對外開放活力。出口退稅超基數部分繼續由省級財政統一負擔,出口獎勵政策保持不變。壯大民營外貿經營主體,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大力拓展新興出口市場和海外營銷網絡,擴大機電、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完善外貿出口預警監測機制,採取一廠一策、一品一策等措施,支持出口企業應對國際貿易壁壘。努力增加有效進口,積極引進先進技術設備和國內短缺資源。認真貫徹國家產業政策導向,切實提高利用外資質量。辦好國家級和省級重大經貿活動,發揮「福建國際投資促進網」和外商投資項目編碼管理系統的作用,做好重點招商領域項目的編制和推介工作,着力引進跨國公司服務外包、區域總部、採購中心和研發中心,加快製造業、服務業引資步伐。對外商投資千萬美元以上的大項目,實行重點跟蹤服務,提高項目履約率。充分發揮保稅物流園區和區港聯動的政策效應。實現新批出口加工區封關運作。完善重點口岸查驗部門每周7天工作制和電子通關工作,加快大通關建設。

  靈活務實拓展閩台合作,加強閩港澳僑經濟交流。支持台商投資區和台資企業相對集中地區的發展,主動承接台灣機械製造、信息產業和光電產業,加大人才引進力度,鼓勵吸納研發機構和高附加值生產環節。進一步拓展沿海地區與金、馬、澎直接往來。以廈門增設為兩岸春節包機新航點為契機,推動閩台空中直航、郵件互換和電信直達。落實台胞落地簽注5年有效政策。加強口岸服務設施建設,做好迎接「三通」的各項準備工作。拓展福建居民赴金門、馬祖旅遊工作成果,構建兩岸一體旅遊線路。辦好涉台經貿和文化交流活動,爭取更多閩貨入島展銷,擴大對台小額貿易,開展對台勞務合作。推動海峽兩岸(福建)農業合作試驗區建設,促進閩台農業科技和項目對接。密切閩港、閩澳經貿合作,繼續推動聯合招商,爭取金融、旅遊、物流、人才等領域合作取得新突破。做好僑務工作,以項目為載體,充分利用華商和閩商網絡,重視華僑新生代的作用,引導海外僑胞來閩投資。

  (二)突出和諧,注重協調,以「和」提升發展之勢

  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抓緊修編中心城市規劃,推進海峽西岸城市群建設。加快進出城快速幹道建設,完善市區路網。加大城市堤防、排澇設施建設力度,提高抵禦洪澇災害能力。加強中心城市之間基礎設施、產業開發、社會事業等方面協作。積極培育中小城市,加快縣城和中心鎮的發展,增強縣域經濟實力。堅持掛鉤對口幫扶制度,健全互幫互促機制。深入實施扶貧開發整村推進和輸入教師、醫生、科技人才計劃,扶持培育一批重點骨幹項目,促進革命老區、民族地區、海島、庫區和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

  高度重視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認真做好全省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工作。加大耕地保護力度,完成土地整理30萬畝。強化水能資源的科學開發與管理,重視小流域綜合治理,加快閩江「北水南調」、九龍江跨區域調水工程前期研究。提高煤炭等重要礦產資源的勘查和集約開採水平。建立健全節約資源的長效機制,落實再生資源循環利用的財稅和價格政策。加強重點流域水環境保護和城市內河污染治理。強化對重點企業污染源的治理。實施農村「家園清潔行動」,加大農村面源污染整治力度。繼續推進城市污水、垃圾處理產業化,加強固體廢物污染防治。注重水土保持,加強水源地、濕地、生物多樣性、生態公益林保護和生態示範區建設。提高計劃生育依法管理和優質服務能力,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大力推行「三結合」,完善扶持措施,促進計生戶脫貧致富奔小康。

  着力構築和諧社會安全網。加快建立城鄉一體的就業工作機制,推進勞務派遣市場化、社會化,繼續做好高校畢業生、進城務工人員和被徵地農民的就業工作,力爭全年實現城鎮新增就業60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10萬人;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40萬人。繼續實施農村貧困家庭「一戶一就業」活動,加強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提高進城務工人員的技能。創建和諧勞動關係企業和工業園區,探索解決拖欠農民工工資和建設領域拖欠工程款問題的長效機制,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提高非公有制企業社會保險參保率。健全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努力解決困難企業退休人員參保問題。推進「五險統征」試點工作。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加快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系和衛生監督體系建設,做好重大傳染病的預防和控制。繼續建設食品藥品放心工程,保障人民群眾健康安全。全面貫徹黨的宗教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務。

  辦好惠民實事促進社會和諧。深化農村稅費改革。繼續實施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繼續緩解縣鄉(村、居)財政困難。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部免收雜費,繼續實行農村低保家庭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兩免一補」制度,進一步完善高校、中等職業學校家庭困難學生助學體系。推行省、市、縣級醫院掛鉤幫扶所有鄉鎮衛生院,實施年百所鄉鎮衛生院改造提升工程。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擴大城鄉醫療救助試點範圍,千方百計降低群眾醫療費用,對重點優撫對象和革命「五老」人員實施醫療救助。對農村「五大員」實行政府津貼。繼續推進「造福工程」。抓好「年萬里」農村路網工程、水利「六千」工程。開展農村「一池三改」戶用沼氣工程建設。完善「福建三農服務網」。加快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

  積極營造和諧向上的社會氛圍。繼續開展「學英雄、見行動」和「愛祖國、愛福建、愛家鄉」活動,大力弘揚「三平」精神。加強和諧社區、和諧村鎮建設,倡導互助友愛,大力發展慈善事業。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切實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健全信用監管和失信懲戒機制。深入開展平安創建活動,完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機制,嚴厲打擊違法犯罪。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加強安全生產基礎建設,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加強信訪工作,暢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從源頭上化解矛盾糾紛。

  加強國防建設和「雙擁」工作。落實各項優撫政策,妥善安置退伍、轉業軍人和隨軍家屬。完善國防動員機制,強化國防教育與宣傳,支持駐閩部隊和武警部隊戰備訓練、後勤保障,加強民兵、預備役部隊建設和海防、人防工作。

  (三)盯緊抓實,求實求效,以「實」打牢發展之基

  紮實推進重點建設。保持合理的投資建設規模,提高重點建設項目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提高工業項目投資占重點建設投資的比重。安排省重點項目402個,總投資5468億元,年度投資675億元。重點項目中工業項目221個,總投資1717億元,年度投資253億元。加快溫福和福廈鐵路、浦南和泉三高速公路、煉化一體化等在建項目進度,開工建設廈深、龍廈、向莆鐵路和永武高速公路、三個LNG燃氣電廠等項目,爭取開工石獅PTA、廈門PX、德盛鎳合金、南紙等一批產業項目,加快推進福建核電一期工程等一批重大項目前期工作。堅持以規劃帶項目,編制實施海峽西岸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循環經濟與資源節約等34個專項規劃,策劃、生成和儲備一批重大項目。完善省重點項目分級分類管理與考核辦法,統籌安排建設用地、供水供電,為重點項目建設創造良好環境。

  把提升民營經濟的政策措施落到實處。圍繞拓展民營經濟發展空間,重點在基礎設施、市政公用事業、社會事業以及現代服務業領域推出一批適合民營企業投資的具體項目。定期發布民營投資項目信息,做好各環節的服務工作。充分發揮工商聯作為政府管理服務民營企業的助手作用,加強行業協會、同業商會建設,引導民營企業提高綜合素質。鼓勵民營企業加快技術進步,提升技術含量和產品競爭力。推進融資擔保體系建設。建立部門協調製度,指導和幫助民營企業解決發展中的實際問題。

  增強海洋開發實效。制定並實施建設海洋經濟強省的政策措施。認真落實廈門港管理體制改革方案,繼續研究推進其他重要港灣的實質性整合。加快建設嵩嶼港區一期、江陰港區集裝箱等大型專業化泊位,配套建設深水航道、疏港公路和鐵路,提升港口吞吐能力。發展壯大港口物流業、臨港工業等主導產業,積極培育礦產能源業、海洋製藥業等新興產業,提高海洋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的廣度和深度。全面實行海洋功能區劃管理制度,嚴格入海污染物排放,治理和改善海域生態環境。

  壯大財政金融實力。大力培植骨幹財源,堅持依法治稅,強化收入征管,促進財政收入穩定增長。優化財政支出結構,集中財力確保重點支出,逐步加大公共財政支持農村的力度。嚴格預算管理,深化部門預算改革,開展項目支出績效評價試點工作。穩步擴大財政國庫集中支付改革。防範化解政府債務風險。完善制度,規範政府採購行為。強化財政和審計監督,規範財經秩序。加強政銀企合作,加大金融產品創新。落實我省與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銀行的合作協議,促進金融與地方經濟互動雙贏。

  (四)珍惜人才,營造氛圍,以「人」構築發展之本

  培養、吸引和用好人才,充分開發人力資源。以項目集聚人才,以事業吸引人才,以感情留住人才,以機制激勵人才。允許試,鼓勵闖,支持上,使各類人才有所作為、脫穎而出。做好人力資源開發規劃。繼續實施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加強博士後站點建設,完善閩籍院士專家聯繫制度,加大複合型人才和學科帶頭人的培養與引進力度,全年新增黨政管理、企業經營管理、專業技術人才12萬人。推動職業培訓市場化,全年新增35萬名技術工人、4500名高技能人才、8萬名農村實用人才。實施人才市場「1211」工程,拓展人才中介服務領域,擴大兩岸三地人才交流,積極引進智力。貫徹實施《公務員法》,改革公務員工資制度,加快事業單位人事制度和收入分配製度改革。

  加快發展教育事業,增強人才培養能力。優化教育資源的布局結構,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增加農村教育投入,繼續抓好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和空置校舍處置工作。突出發展職業教育,培養更多適用型技術人才。重視幼兒教育、高中教育和繼續教育。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穩步推進「課改」,提高義務教育水平。加強人才需求預測,進一步結合社會需求、企業需求調整學科專業結構。抓好福州、廈門高校新校區建設,提高高等教育質量,高考錄取率保持在70%以上。認真解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入學問題。完善民辦教育分級管理辦法,促進民辦教育健康發展。

  發揮領軍人物作用,積極推進科技創新。實施科技發展中長期規劃,開展重點領域優先主題的攻關。抓好重大科技專項,突破一批關鍵和共性技術,力爭更多科技項目進入國家計劃。推動科技資源整合,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戰略聯盟,提高產學研合作實效。發展創業基金和風險投資,促進工程中心、生產力促進中心等科技條件平台建設。抓緊培養基礎和應用研究領軍人才,在主導產業和重點領域形成人才梯隊和研發團隊。充分發揮企業家、專家在技術創新和推廣中的關鍵作用,對有突出貢獻的優秀人才給予重獎。召開全省科學技術大會。做好知識產權保護和科普工作。

  優化人文環境,促進文化振興。制定並實施建設文化強省的政策措施。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扶持一批有實力、有市場、有品牌的文化企業。加快新聞出版、廣播影視、印刷發行等文化產業發展,積極培育會展、動漫、創意等新興文化產業。培養一批名家大師和文藝尖子,鼓勵創作更多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精品。開發文化資源,重視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推進福建體育職業技術學院、福建藝術職業學院等重大項目建設,完善基層文化設施,活躍鄉村文化、社區文化、企業文化和校園文化。舉辦全省第二十三屆戲劇會演,爭創「五個一」工程獎作品和國家舞台精品劇目。促進理論創新,繁榮哲學社會科學。做好檔案、地方志等工作。辦好第十三屆省運會和第十屆省全民健身節,提高競技體育水平。

  四、建設對人民負責的政府必須提高效率

  建設對人民負責的政府,落實是重點、責任是關鍵、效率是保證。我們要主動接受黨委的領導,主動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主動接受政協的民主監督,主動接受社會各界和人民群眾的監督,全面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切實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

  必須着力提高依法行政的效率。自覺把依法行政作為政府工作的基本準則,嚴格依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善於運用法律手段處理各種矛盾和問題。強化對決策和執行等環節的監督,切實維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自覺把轉變職能作為依法行政的關鍵環節,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清理、減少和規範行政審批事項,創新政府管理方式,推進政務公開。自覺把勤政廉政作為政府自身建設的重要內容,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督並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加強對領導幹部和政府機關、重點環節和重點部位的監督,落實廉潔自律各項規定,不斷增強拒腐防變能力。抓好糾風工作,克服官僚主義、形式主義,開解決問題的會,發有實際內容的文,倡導精幹、高效、務實的作風。

  必須着力提高服務發展的效率。用好項目帶動這個抓手,創新項目生成機制,使好項目成為工作的着力點、發展的突破點、財稅的增收點,形成各級各部門撲下身子抓項目、齊心協力促項目的工作局面。把好規劃這個龍頭,強化海峽西岸概念,樹立經濟區整體發展的意識,使之貫穿於省、市、縣(區)各級的發展規劃中,促進城市群、產業群、交通網的合理布局和加快發展。抓好產業導向這個關鍵,不拘泥於本地區固有的自然資源稟賦,充分挖掘可再生和不可再生的資源優勢,主動靠大靠優靠強,借智成勢、借力興業、借梯登高,加快壯大產業總量和經濟實力。

  必須着力提高為民辦事的效率。有效落實惠民政策,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到困難的地方去、到群眾意見多的地方去,察民情、知民意、解民憂。從實際出發,多辦、辦好惠民實事,切實解決基層和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有效落實便民措施,加強政府機關直接面對群眾和企業的「第一道門檻」的效能建設,推行電子政務,完善「一站式」辦公、「一條龍」服務,嚴格限時辦結,真正方便群眾、方便企業、方便投資者。有效落實工作責任,有了責任心,就會有激情、有辦法、有合力,就不會懈怠,再大的困難也能努力去克服。各級幹部都要做有心、用心、盡心之人,在其位、謀其政、干其事、負其責,以實實在在的工作成效對本地區本部門的發展負責,對人民群眾負責。

  必須着力提高實際運作的效率。注重拓展空間,作為的空間有多大,發展的空間就有多大。要吃透上級精神和本地實情,因地制宜、與時俱進推出促進發展的新舉措,支持各類有市場、有效益、可持續、有發展衝動的企業有效擴張,讓他們能發展多快就發展多快。注重抓好細節,細節反映作風,細節體現態度,細節牽動全局,細節決定成敗。要腳踏實地,力戒浮躁,細化任務,增強合力,從眼前能夠做、自身應該做的事情做起,通過積極有效的戰術戰役一步一步地實現宏偉的戰略目標。注重解決問題,各級幹部要勤於動腦,精於業務,善於出活,做有效化解矛盾、破解難題的稱職領導、稱職幹部,樹立政府機關工作人員推動工作、為民負責、公正廉潔的形象。

  各位代表,宏偉目標的實現需要長期不懈、鍥而不捨的努力。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在中共福建省委的領導下,團結和依靠全省人民,共同譜寫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新篇章!

本作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在中國大陸和其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註:中文維基文庫社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演講,不總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