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2008年鞍山市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2007年鞍山市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2008年鞍山市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2009年鞍山市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本作品收錄於《鞍山市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2008年1月7日在鞍山市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第十三屆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並請市政協各位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過去五年主要成就及2007年政府工作回顧

       市第十三屆人民政府在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依法監督和市政協民主監督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突出加速經濟隆起、構建和諧鞍山主題,圍繞實現「總量倍增、位次前移、追趕沈大、殷實和諧」的奮鬥目標,全面推進經濟與社會、城市與農村、人與自然的統籌協調發展,「十五」計劃圓滿完成,「十一五」規劃順利實施,振興鞍山老工業基地取得重大進展。

       ——全市經濟實力快速提升。五年中,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倍以上,年均增長15.4%;地方財政收入增長2.1倍,年均增長25.2%,其中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5倍,年均增長20.5%;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561億元,年均增長26.2%。鞍山綜合實力在全國百強城市排名由2002年第50位,2004年升至第44位,2006年躍升至第34位。

       ——改革開放全面深化。國有企業改制任務全面完成,鞍鋼鋼鐵主業實現整體上市,地方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歷史遺留問題基本解決。對外開放全面拓展,累計利用外商直接投資11億美元,比前五年增加3倍;引進內資840億元,比前五年增加4.8倍。

       ——經濟結構不斷優化。 「一個基地、三大產業」主導地位更加突出,現代農業和服務業加速發展。國有經濟不斷做大做強,鞍鋼500萬噸精品板材基地全面建成。民營經濟發展迅速,占全市比重由2002年的48%提高到51.4%。——城鄉環境明顯改善。城市主要道路全面改造,農村實現村村通油路。全市森林覆蓋率由2002年45.3%提高到46.4%,城區綠化覆蓋率由34.7%提高到36.9%。先後成為國家衛生城市、全國暢通工程A類管理一等模範城市。

       ——社會建設全面加強。城鄉義務教育全面實現,農村實現「兩免一補」。城鄉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更加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完善,就業再就業矛盾有所緩解。成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和全國民族團結模範市,蟬聯全國雙擁模範城市四連冠。

       ——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五年增長90%,年均增長13.7%;農民人均純收入五年增長62%,年均增長10.1%。城市人均住房建築面積由19.1平方米增加到21.5平方米;農村人均住房面積由22.5平方米增加到26.6平方米。

       各位代表,過去的五年,是全市上下開拓創新,鞍山實現歷史性跨越的五年;是城鄉面貌發生巨大變化,人民群眾得到實惠較多的五年;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為未來可持續又好又快發展奠定堅實基礎的五年。五年發展取得的輝煌成就,激發了全市人民加速經濟隆起、構建和諧鞍山的昂揚鬥志,讓全市人民看到了鞍山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的美好未來!

       2007年,我們按照市第十次黨代會的總體部署和市委十屆二次全會提出的「扭住一個核心,突出兩大主題,實施三個同步推進」的總體要求,堅持一手抓發展、一手抓民生,一手抓城市、一手抓農村,一手抓空間、一手抓項目,全面超額完成市十三屆人大五次會議確定的各項任務,鞍山正在步入又好又快發展的新時期。預計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50億元,增長16.3%;地方財政收入首次突破100億元,達到103.2億元,增長45.2%,其中一般預算收入完成74.5億元,增長32.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77億元,增長26%;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2.78億美元,增長1.05倍;引進內資350億元,增長30.5%;全年銀行業機構各項貸款餘額增加123億元,達到646億元,增長23.5%,創歷史新高;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515億元,增長21%,實現利潤157億元,增長20.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298.5億元,增長17.5%;外貿出口23.6億美元,增長1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856元,增長19.5%;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125元,增長16%,均為十年來收入增長最快的一年。

       (一)積極搶抓機遇,破解制約鞍山發展的空間瓶頸

       進一步完善城市規劃和產業布局規劃,依法全面拓展發展空間,為鞍山大發展、快發展搶占先機。

       「一帶五區」工業發展空間形成。積極搶抓機遇,通過農村徵地和村屯移遷,將達道灣污染地變為建設用地,依法拓展了工業空間。在城市西部,以騰達大道為紐帶,由北向南建設靈山、達道灣、高新區(西區)、寧遠、湯崗子五個工業規劃區。由政府投資建設道路、污水處理和供氣、供暖、給排水管網等基礎設施,引進國電、東電投資建設供電和供熱設施,五個工業規劃區內的基礎設施基本建成。達道灣規劃區建成鞍劉路、鞍旗路、鋼西路等16條主要幹道,形成「四縱六橫」路網,一個現代工業集聚地正在形成;靈山規劃區建成東建街、曙光路、靈山路等7條道路,形成「三縱兩橫」路網,初步實現園區化、城市化;高新區新拓展空間4.5平方公里,主要經濟指標連續三年保持35%以上增長,在全國排名由第52位躍升至第33位;湯崗子規劃區基礎設施實現「七通一平」。截止2007年底,工業規劃區內已有442個項目開工建設,121個項目竣工投產。「一帶五區」正在成為鞍山重要的經濟增長點。

        「一區四帶」商業發展空間形成。通過市區企業搬遷、居民動遷和城鄉結合部村屯移遷,有效拓展商業發展空間。在千山西路和人民路之間規劃建設四達批發市場集中區;在勝利路、解放路建設精品商業帶;在鞍劉路規劃建設東北鋼鐵物流產業帶;在千山西路、解放西路建設汽車貿易產業帶;在千山東路規劃建設文化旅遊產業帶。在市區按商業布局規劃建設一批大中型商業設施。全市形成了塊狀化、帶狀化、網格化、點狀化的商業發展新格局。截止2007年底,市區內已有158個大型商業項目開工建設和竣工營業。

       「集中連片」民居發展空間形成。結合棚戶區和危房改造,集中建設回遷房,連片開發商品房。解放路富興小區、勝利路健身新區、立山雙興綠園等高檔次回遷住宅拔地而起;睿達花園新城、阪芙小鎮等農民新居基本建成;世紀峰景、金色家園、國際華府、凱聖凡爾賽等高標準商業住宅全面建設。全市建成風格各異、布局合理、功能齊全的現代住宅小區142個。

       (二)大力推進結構調整,積極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堅持以項目為核心,以項目攻堅年為牽動,促進結構優化升級。全市「四個一批」項目總數達到2000個,總投資2700億元。新開工建設項目800個,竣工投產300個。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00家,總數突破1400家;新增規模以上商業企業60家,總數達到524家。

       積極開展招商引資,項目攻堅年取得豐碩成果。全面開展了以攻堅大項目、產業集群項目和現代服務業項目為主要內容的項目攻堅年活動。積極爭取中直、本地民營、外埠民營和境外企業資本投資鞍山。引進百億元項目取得重大突破。全年引進和開發銷售收入超百億元項目11個。

       鞍鋼有取向硅鋼、中冶東建百萬噸管材、寶得鋼鐵260萬噸精品型材、中航科技大型中央空調和特種車、中船重工船舶用鋼加工配送基地、百萬噸緊固件產業園、石化產業集群、海城紡織工業園騰龍一期1.5萬噸帘子布等8個項目開工建設;國電集團投資100億元建設8×300MW發電機組熱電聯產和鞍鋼煤焦油深加工等2個項目完成選址;投資3億美元的台灣燁聯30萬噸冷軋不鏽鋼項目即將簽約。鞍山特色產業集群加速發展。洽談推進集群項目806個,總投資1225億元,鞍山正在形成冶金及礦山設備、鋼結構、船舶零部件、鑄鍛件、緊固件等產業集群30個。現代服務業迅猛發展。四達批發市場集中區已有東北化工建材城、瑞盛國際汽配城等31個項目即將進駐或開工建設;鞍劉路東北鋼鐵物流產業帶已有中船重工船舶用鋼配送加工中心、鞍鋼板材剪切配送中心等項目開工建設;勝利路精品商業帶引進新世界百貨、大商新瑪特、興隆大家庭、家樂福、樂購、香格里拉大酒店等30餘家國內外知名企業落戶;千山西路汽車貿易產業帶新增奔馳、寶馬、福特、現代等4S店11家;全面盤活了國貿大廈、南山賓館等多處商業閒置資產。全年接待境內外旅遊者1200萬人次,增長26.6%;旅遊綜合收入86億元,增長27.7%。

       堅持「雙輪驅動」,以鞍鋼為代表的國有經濟和以民營企業為代表的地方經濟競相發展。全面深化「地企融合、共興共榮」理念,積極解決鞍鋼、中冶東建等中省直企業上項目用地問題,全面改善鞍鋼、中冶東建等周邊環境。繼500萬噸精品板材基地投產達產後,鞍鋼新一屆領導班子進一步加大在鞍投資力度,相繼實施了有取向硅鋼、煤焦油深加工、1450冷軋、100米重軌、60萬噸線材、無縫管改造及板材剪切配送等一批重大項目。鞍鋼全年銷售收入突破800億元,增長15%;實現工業增加值330億元,增長19.5%;實現利潤125億元,增長13.2%;實繳稅金96.2億元,增長39.5%;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39億元,增長25.4%。鞍鋼為鞍山發展做出巨大貢獻。中冶東建產業園全面形成,正在打造百億元企業。中鋼熱能、中冶焦耐、中冶北方等中直企業全面發展。不斷優化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環境。榮信股份成功上市,結束了遼寧四年、鞍山十年沒有企業上市的歷史;森遠、聚龍等5家企業成為國家行業標準制定單位;「鞍輪」成為全國馳名商標;後英、西洋、寶得、衡業、華冶等眾多民營企業迅速壯大。全年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694億元,增長18.2%;實繳稅金48.8億元,增長18%。

       高度重視節能減排,可持續發展能力全面增強。大力開展結構、技術、管理節能減排。積極引進和發展低能耗、少污染、深加工、產業鏈條長、高產出、高科技項目。新發展裝備製造項目234個,裝備製造業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到9%,比上年提高3個百分點;新發展鋼鐵深加工項目56個,鋼材本地加工能力由不足100萬噸增加到200萬噸;新發展礦產品深加工項目92個,礦產品深加工率由上年35%提高到40%。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到194家,實現高新技術產品產值300億元,增長30%。鞍鋼建成國內首台300MW燃氣蒸汽聯合循環發電機組(CCPP),實現了高爐煤氣零排放。全市實施節能減排改造工程84項,依法重組、改造、關停「五小」企業255戶,萬元GDP綜合能耗下降5.3%。

      (三)加大政府投入,新農村建設邁出重大步伐

       堅持一手抓城市、一手抓農村,在領導精力、資金投入、項目安排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全方位向農村傾斜。全年財政投入「三農」資金超過6億元,增長52%。

       設施農業發展實現新突破。把發展設施農業作為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在鞍羊路沿線實施政府扶持政策,新建標準化溫室大棚每棟補貼2000元,新建標準化養殖棚舍每棟補貼2萬元。貫穿千山區、海城市、台安縣7個鎮、45個村的鞍羊路設施農業示範帶基本形成,沿線建設了寧遠鎮張忠堡蔬菜花卉日光溫室小區、高坨鎮三合肉雞養殖小區、黃沙鎮萬頭奶牛養殖基地、金橋蛋雞養殖場、溫州現代農業園、新開河鎮棚菜種苗繁育基地等31個設施農業重點項目,發展溫室大棚和標準化養殖棚舍1.3萬棟。全市新增設施農業10萬畝,總數達到50萬畝。設施農業鎮發展到23個,設施農業村發展到120個。與設施農業相配套,由政府出資,新建了海城中小鎮蔬菜批發市場;市政府出資,為鄉鎮聘請農業技術人員266名、獸醫979名;建成45個鄉鎮動物衛生監督所和現代農民遠程科技培訓視頻網絡系統。通過發展設施農業,全市農民人均增收370元。

       縣域經濟發展實現新突破。市政府加大投入,幫助各縣(市)區解決縣域經濟發展難題。出資7000萬元,支持海城新建4個變電所,解決了因電力不足嚴重製約發展的瓶頸;出資2000萬元,支持台安發展設施農業,大力推進農產品深加工;出資2000萬元,支持岫巖礦產資源勘探,變資源優勢為產業優勢;支持千山區加快城市化和城鎮化,全區74個村正在改造24個。支持三縣(市)各1000萬元,用於工業規劃區基礎設施建設,縣域工業規劃區發展到16個,新上工業項目296個。全年縣域經濟實現增加值574.2億元,增長18.4%;縣域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8.6億元,增長26.8%。

       解決農村民生問題實現新突破。切實解決農民飲用水安全問題,政府投資9403.8萬元,全市又有30.7萬農民用上安全自來水。創新解決被徵地農民保障問題,建立了失地有新房、失地有保障、失地有工作、失地有補償「四位一體」的保障機制。在全國第一個出台了由政府出資,被徵地農民女50歲、男55歲享受與城市低保標準掛鉤的基本養老保障制度。新建和維修3301戶農村困難群眾住房,改造農村敬老院23所。農村低保標準由每人每年600元提高到1000元。政府出資新建10所農村寄宿制學校,為海城、台安、岫巖各配備10台中小學校車,為全市433所農村中小學建成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完善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出資2000萬元,改造29所鄉鎮衛生院,為70所鄉鎮衛生院購置設備502台,為岫巖10個偏遠村建設了標準化衛生室,在省內率先實現鄉鎮衛生院全部達到國家規定標準。投資5722萬元,修建農村公路159公里。更新鞍山至海城、台安長途客車100台。出資2369萬元,實施「千村綠化」工程,綠化行政村796個。新建和維修了100個村委會辦公用房。為200個行政村配備了健身器材。農村新能源普及率達到28%。

       (四)有效破解「錢從哪來,人往哪去」難題,深化企業改革取得重大進展

       我們滿懷對廣大工人群眾的深厚感情,着力解決地方國有和集體企業歷史欠賬問題和以鞍鋼附企為重點的中省直廠辦大集體改革發展問題。通過系統性安排,協調性推進,整體性突破,根本性解決,有效破解了「錢從哪來,人往哪去」兩大改革難題。

       地方國有企業和市屬廠辦集體企業歷史遺留問題基本解決。推進企業東搬西建,通過土地置換方式,利用級差地價獲得收益,解決了140戶企業改革發展的資金問題。採取政府收購方式盤活企業資產,92戶破產企業改革成本全部支付。政府直接出資全額支付國有「殼」企業職工「兩險一金」,支付集體「殼」企業職工全額「兩險」和50%補償金。政府出資1億元為138戶困難企業4.5萬名退休職工補貼了取暖費。在四個城區設立離退休職工託管中心,4.6萬名企業退休職工全部與原企業脫鈎,實行統一的社會化管理。到2007年底,地方741戶國有企業和市屬245戶廠辦集體企業剩餘的20億元改革成本全部支付。

       推進鞍鋼附企改革取得新進展。按照「發展、就業、改革、保障」八字方針,與鞍鋼齊心協力,積極穩妥地推進鞍鋼附企改革發展。支持鞍鋼附企做大做強。政府出資2億元,設立鞍鋼附企發展資金。建設靈山和達道灣附企工業園,實現附企搬遷整合、改造升級。全年實現銷售收入23.5億元,增長27%。推進附企職工轉企就業。設立附企再就業平台,為附企職工免費提供就業培訓和就業服務,有7000多名附企職工重新就業和轉企就業。規範推進附企改革。首批選擇12戶企業進行改革試點,與原企業解除勞動關係的轉企就業職工,各種保險全部接續,政府墊資先期支付50%經濟補償金。切實保障職工合法權益。將鞍鋼附企退休職工全部納入城市合作醫療。政府藉資2000萬元,全面解決了附企職工喪葬費、遺屬費等歷史遺留問題。對困難家庭和重病職工實行救助,全年發放救助金9350萬元,救助困難職工1.5萬人。鞍山做法得到國家國資委和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五)全面加強城市建設與管理,城市面貌發生較大變化

       編制完善了鞍山市西部和南部路網及勝利路全線景觀等30個專項規劃。科學推進了城市改造,為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奠定了良好基礎。

       城市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投資8億元,新建鞍山500千伏、達道灣66千伏等4個變電所。出資2.7億元,改造供暖、供水、供氣等地下管網105公里。出資6億元,新建和改造千山西路、千山中路、礦工路和四達大道等城市主次幹道28條。深營路西線隧道建成通車,形成鞍山一環線,結束了鞍山沒有環路的歷史。完成瀋大高速公路鞍山站出入口改造,千山西路、解放西路、靈山路、鞍遼路全部改成雙向8車道,不僅改善了城市交通,同時也為達道灣、靈山等工業規劃區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第二污水處理廠二期開工建設。全面改造了二一九、孟泰、永樂、烈士山和人民公園,新建雙潭公園和沙河文化公園。改造了30個居民小區和15條街巷路。每個社區至少建有一處健身廣場。新增城市綠地70萬平方米。

       城市社會功能不斷健全。把完善社會功能納入城市規劃和改造之中,作為土地出讓和開發的必備條件。規劃建設了停車場72處、派出所26個、幼兒園12個、社區「一站四室」41個、社區醫療服務中心10個、公廁70個、農貿市場50個。

       城市環境全面整治。大力開展以「整治經營秩序、規範城市管理」為主要內容的綜合整治行動,全面規範了餐飲、土木銷售、鋁塑和鐵藝加工等行業經營行為,取締違章經營和無證業戶3000多家,經營秩序逐步規範,城市環境有所改善。

       (六)強化以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改革發展成果全民共享

       為全市人民辦的18件實事基本完成,一大批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實現群眾安居有新突破。採取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方式,大力度實施了棚戶區和危房改造,又快又好地建設了回遷房。實施最優惠的政策,原地安置動遷戶,回遷房面積全國最大,回遷超面積收費全省最低,3404戶低保家庭免費入住新房,2117戶低保邊緣戶通過民政救助保證回遷。城區累計拆遷棚戶區和危房190萬平方米,開工建設回遷房255萬平方米,動遷居民63%已經回遷。5.1萬戶家庭住房改善,受益群眾14.5萬人。鞍山城區已經徹底結束了棚戶區和危房區歷史,闖出一條百姓、企業、政府三方共贏的棚戶區和危房改造新路子。

       促進就業再就業有新成績。大力開闢就業源,全年實名制就業13.5萬人。動態消除「零就業家庭」1.5萬戶,50%以上的「零就業家庭」實現雙就業,其中棚戶區「零就業家庭」全部實現雙就業。開工建設了市勞動力市場大廈。設立大學生創業資金500萬元、就業援助資金300萬元,幫助大學生就業,畢業生就業率達到75%以上。全市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3%。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有新進展。依法推進社會保險應保盡保和應繳盡繳。全年新增養老保險3.8萬人、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7.5萬人、工傷保險4.1萬人,徵收社會保險費21.5億元,增長32.7%。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覆蓋面達到95%以上。城市合作醫療參保人數達到5.8萬人。城市低保對象由上年16.9萬人減少到13.4萬人。慈善事業快速發展。多層次的社會救助體系不斷完善,走出了一條由臨時救助走向制度救助的新路子。

       改善群眾日常生活條件有新成效。政府出資近4000萬元,通過拍賣取得北方供暖公司產權,並又追加投資5000萬元對其管網進行全面改造,解決了100萬平方米供暖質量差問題。鞍鋼出資3億元,對其供暖鍋爐和管網進行了改造。北美公司完成了鐵西區100萬平方米供暖分戶和二熱電2台供暖鍋爐改造,改善了200萬平方米用戶的供暖條件。改造供水管網和設施,擴大供水範圍,部分城區供水質量得到改善。改造燃氣進戶管線5513處。積極爭取鞍鋼、遼河油田的支持,解決供氣需求問題。大力發展公共交通,政府出資6000萬元,新增公交運營車輛200台,公交線路不斷延伸和完善。

       解決疑難信訪案件有新成果。政府每周至少召開兩次信訪專題會議,積極解決信訪實際問題,全年解決企業拖欠工資、社保、供暖、棄管房等重點疑難信訪案件400餘件,上訪數量明顯減少,社會保持基本穩定。

       加強社會管理有新提高。建立健全市、縣(區)、街道、社區四級應急管理體系。區劃地名首次實現「六號合一」,農村結束無門牌歷史。全面加強了食品藥品市場監管。開展豬肉質量安全專項整治行動,城市定點屠宰率100%,鄉鎮超過95%。加強安全生產工作,整改各類消防和安全隱患5016處。創建全國綜合治理先進市,全面強化公安系統「三基」建設,嚴厲打擊了各類犯罪活動,平安鋼都建設邁出新步伐。

       發展社會各項事業有新進步。改造薄弱學校20所。為100所中小學統一配備了體育器材,建設了實驗室和圖書館。全年校際間師資交流超過100人。新建了市博物館和群眾藝術館,改造了市圖書館、青少年活動中心。完善城市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社區醫療覆蓋面達到100%。實行了70周歲以上老人免費乘坐公交車。建設了市中心醫院老幹部病房。人口與計劃生育、新聞出版、廣播電視、婦女兒童、民族、宗教、外事、僑務、對台、接待、史志、檔案、氣象、地震、人防、民兵預備役等工作都有新成績。

       (七)推進依法行政,政府自身建設不斷加強

       自覺接受監督。認真貫徹《監督法》。自覺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依法監督、市政協民主監督、人民群眾的社會監督和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主動向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與人民政協民主協商。111件人大代表建議和492件政協提案辦結率、見面率和滿意率均為100%。市政府首次被省人大、省政府授予代表建議辦理工作先進單位。

       嚴格依法行政。嚴格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履行政府職責。城市改造和規劃區建設嚴格執行城市總體規劃。在農村土地徵用、城市居民動遷、城市建設與管理、社保資金管理等方面,嚴格按法定程序和規定執行。綜合行政執法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市政府被省授予依法行政工作先進單位。

       強化制度約束。對經營性土地和工業用地全部實現淨地掛牌出讓,對政府採購、項目招投標及國有資產出租轉讓等經濟活動全部按程序規範操作,對行政收費和市場服務收費實行定值管理,從制度上保證政府行為的公開、公平、公正。

       做到自律用權。政府班子及成員自覺遵守廉潔自律各項規定,堅決執行中紀委的「八個禁止」,始終堅持政府班子集體議事決策制度。積極推行政務公開,鞍山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政務公開示範市。

       各位代表,經過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我們有效破解了制約鞍山發展的一系列重大問題,鞍山已經進入到本地、域外、境外資本共同投資發展的新時期,進入到城市與農村、經濟與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新階段。這些成績的取得,得益於市委的正確領導和市人大、市政協的大力支持,得益於全市各族人民的共同奮鬥,得益於鞍鋼等中省直單位和民營企業的巨大貢獻,得益於各地區、各部門的辛勤工作,得益於全市上下只爭朝夕、埋頭苦幹。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各位代表和委員,向全市各條戰線的廣大幹部群眾,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人民團體、中省直單位、駐鞍部隊、武警官兵和關心支持鞍山發展的老領導、老同志,向所有為鞍山發展做出貢獻的海內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在總結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鞍山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許多問題。主要是戰略性、牽動性的大項目較少,開放型地區經濟總體水平不高;產業結構調整還不到位,鋼鐵和礦產品深加工產業鏈條短,傳統服務業比重仍然較大,生產型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後,現代農業比重低;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任務相當艱巨;縣域經濟發展不快,城鄉發展不平衡問題仍很突出;一些關係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一些影響社會穩定和諧的因素仍然存在;安全生產和消防安全亟待加強;發展環境還需不斷改善,政府工作效率有待進一步提速,政府自身建設亟待改進。這些問題需要我們今後採取有力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二、今後五年奮鬥目標及2008年政府主要任務

       今後五年是全面振興鞍山老工業基地的重要時期。我們將緊緊抓住東北振興和沿海開放「雙重機遇」,不斷開創鞍山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的新局面。今後五年政府工作指導思想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突出加速經濟隆起、構建和諧鞍山主題,圍繞實現「總量倍增、位次前移、追趕沈大、殷實和諧」奮鬥目標,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城鄉一體化,實現全市經濟社會好中求快發展,全面完成「十一五」規劃,在省內率先實現全面振興。

       今後五年的奮鬥目標: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5%。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年均增長15%。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20%。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和引進內資年均分別增長20%以上。建成全國重要精品鋼材基地,鞍鋼進入世界500強。科技對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60%。服務業占經濟總量比重超過45%。設施農業占農業比重超過30%。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分別增長10%以上。社會保障體系、社會管理體系、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和公共行政服務體系更加完善。萬元GDP能耗年均遞減4.5%以上,城鄉生態環境明顯改善。鞍山在全國百強城市中位次前移,成為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全國文明城市和國際健康城市。

       2008年,我們將認真貫徹市委十屆四次全會精神,「圍繞一個核心、實現兩個融入、推進三大任務」,即以項目升級為核心,積極融入遼寧「五點一線」沿海經濟帶和中部城市群經濟區,突出抓好推進城鄉一體化、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改善民生三大任務,繼續堅持一手抓發展、一手抓民生,一手抓城市、一手抓農村,一手抓空間、一手抓項目,全力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好中求快,緊中求進。全年主要預期目標是: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5%;地方財政收入增長20%,其中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5%;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增長20%,引進內資增長2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地方外貿出口增長10%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4.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增長10%以上;萬元GDP能耗下降5.3%,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平均減少5%。

       (一)大力開展項目升級年活動,全面優化經濟結構

       全面開展項目升級年活動。積極融入遼寧「五點一線」沿海經濟帶和中部城市群經濟區。推進騰達大道南下,逐步實現沿線各工業規劃區的有機連接,形成鞍山工業主體功能區。加速城市和縣域工業向工業規劃區集中,服務業項目向城區、城鎮集中。繼續堅持一手抓空間、一手抓項目,大力推進項目規模、質量、效益、結構和環境全面升級,全年力爭開工建設項目800個,竣工投產300個,新增規模以上企業400家。

       推進項目規模升級。注重項目單體向大升級,整體向集群升級。繼續謀劃和引進重大項目,力爭再引進、開發和培育10個銷售收入超百億元項目,10個50億元項目,50個10億元項目,200個億元項目,規模以上項目超過2000個。力爭促成1——2個在全省乃至全國有較大影響,對全市經濟社會具有重大牽動作用的特大項目。圍繞30個產業集群,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繼續引進集群項目,全面做大做強鋼結構、船舶零部件、鑄鍛件、緊固件、金屬家具廚具和石化、煤化工深加工等產業集群。

       推進項目質量升級。重點引進和發展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科技含量高、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好項目,吸引擁有先進技術、處於行業領先地位的龍頭企業落戶鞍山。全年新增省級高新技術企業力爭達到10家,總數突破200家。高新技術產品產值達到370億元,增長25%以上。

       推進項目效益升級。堅持速度、質量、效益相統一原則,注重提高項目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着重引進和開發經濟效益好、財力貢獻大的項目;引進和開發能夠強市壯縣富民、能夠充分吸納就業的項目;引進和開發提高產品附加值、提升市場競爭力的項目,實現以較少的投入獲取更大的效益。

       推進項目結構升級。政府投資4000萬元,設立「結構調整專項資金」,專門用於優化產業結構。大力引進和開發設施農業和農業產業化項目。大力引進和開發現代服務業項目。以建設千山路文化旅遊產業帶為重點,大力引進和開發文化旅遊項目,做大做強文化旅遊產業。大力引進和開發先進裝備製造項目,裝備製造業占工業比重力爭由9%提高到12%;注重引進和開發鋼鐵深加工項目,鋼材本地加工能力力爭由200萬噸提高到300萬噸;注重引進和開發礦產品深加工項目,礦產品深加工率力爭由40%提高到47%。

       推進項目環境升級。牢固樹立「政府競爭環境、企業競爭市場」理念。堅持親商、護商、助商,大力整改機關不作為、亂作為和慢作為問題。繼續減少行政審批事項,簡化審批程序,清理行政事業性收費,為項目落地創造公開公平的競爭環境。充分發揮公共行政服務中心和經濟合作服務中心作用,對重點項目實行一條龍服務,為項目建設創造良好的服務環境。

       (二)堅持「地企融合」、「雙輪驅動」,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

       積極推進全面開放,大力引進更多的中省直、本地民營、外埠民營及境外企業資本集聚鞍山,實現融合發展。

       大力支持鞍鋼發展。鞍鋼是鞍山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沒有鞍鋼的發展就沒有鞍山的發展。我們要十分珍惜、愛護鞍鋼的發展。大力支持鞍鋼向世界500強目標邁進。繼續為鞍鋼發展創造條件,支持鞍鋼有取向硅鋼、煤焦油深加工等重大項目建設,推進60萬噸線材改造、鞍礦二期採選、煤氣發生爐等重大項目順利實施。按照「發展、就業、改革、保障」八字方針,繼續推進鞍鋼附企等中省直企業廠辦大集體改革發展。積極推進鞍鋼附企工業園建設,支持鞍鋼附企優勢企業做大做強。為企業職工提供免費就業培訓和用工對接,讓更多附企下崗職工就業和轉企就業。不斷解決附企歷史遺留問題,保證改革順利實施。對大病特困職工繼續給予大力關懷和救助。

       爭取中直大企業投資鞍山。繼續支持在鞍中直企業發展,支持中冶東建搬遷改造,打造「百億東建」;支持中鋼熱能、中冶焦耐、中冶北方等中直企業發展壯大。繼續支持已來鞍投資的中直企業做大做強,推進中船重工、中航科技等企業項目建設。繼續加大工作力度,積極爭取新的更多的中直企業來鞍投資。

       大力吸引域內外、國內外資本湧入鞍山。積極支持和鼓勵本地民營企業投資發展,實施民營企業成長工程。積極引進更多的外埠民營企業投資鞍山。大力吸引和發展外資企業。全面拓展招商領域,積極吸引日、韓、歐美、台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資本來鞍投資。支持現有外資企業增資擴股,做大做強。

       大力發展資本市場。積極引進國內外銀行,推進銀企合作。積極幫助企業上市。支持股份制科技風險投資公司和租賃、典當公司發展。充分發揮商會、協會作用。積極引導和支持民間資本設立商業性或互助性信用擔保機構、風險投資機構。

       (三)着力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加速推進新農村建設

       繼續堅持一手抓城市、一手抓農村,全面提高新農村建設的重視程度、投資力度和發展速度,切實促進農民增收。市財政投向「三農」資金超過9億元,增長50%以上。縣域地區生產總值和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20%以上。

       大力發展以設施農業為重點的現代農業。繼續擴大鞍羊路設施農業示範帶,建設海城鞍營線和岫巖張莊線設施農業示範帶及遼渾太三河灘地牛羊養殖帶。全年力爭新建溫室大棚10萬畝、標準化養殖小區150個,新增10個設施農業鎮、40個設施農業村,設施農業發展到60萬畝,標準化養殖小區發展到600個。政府出資新建34個鄉鎮動物衛生監督所,實現一鄉(鎮)一所。實施東部山區引水上山工程,加快發展南果梨等經濟林和生態林。以農產品批發市場和產業化龍頭企業為牽動,以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和農村經紀人為紐帶,引導廣大農民積極參與設施農業建設。全年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到200家,農村經紀人達到10000人,新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50個,帶動農戶增收面超過60%。市財政出資3000萬元,組建農業擔保公司,幫助農民解決融資難問題。繼續實施政府扶持政策,引導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加大對農業投入。

       大力發展以工業為重點的縣域經濟。市政府出資4000萬元,支持三縣一區建設縣域工業規劃區。繼續支持海城電網建設,支持台安發展農產品深加工產業,支持岫巖開展礦產資源勘探,支持千山區城鎮化改造。為海、台、岫各建一處變電所。全年縣域工業力爭新上項目超過500個,新增規模以上企業200家。

       大力發展農村現代服務業。加快推進海城中小、台安黃沙、岫巖岫玉、千山寧遠等4個大型批發市場的建設和改造。加強西柳服裝、南台箱包、寧遠蔬菜和千山花鳥魚等大型批發市場的信息化建設。深度推進「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和「信福工程」,大力發展農村生產資料、生活資料的連鎖經營和便民服務,新建2處大型農村消費品配送中心。

       全面實施農村人才工程。強化農村人才建設,進一步解決農村發展人才問題。政府出資1000萬元,引進、培養農村教育、醫療衛生、動植物防疫和農業技術推廣等方面人才,爭取每個鄉鎮衛生院至少有一名全日制本專科畢業的醫護人員。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實現農民遠程科技培訓視頻網絡村村通。

       (四)牢固樹立「好字優先」思想,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堅持經濟社會相協調,速度質量效益相統一,改革發展穩定相結合,人與自然相和諧的經濟發展方式,在「好」的基礎上追求更快發展。切實改變土地先違規後規範、項目先實施後審批、環保先污染後治理、安全先生產後整改的發展方式,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能耗污染低、安全保障好、經濟發展「好中求快」的新路子。

       加速提升自主創新能力。落實科技興市戰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推進創新型城市建設。投資建設鞍山自主創新成果產業化基地。強化企業主體地位,實施培育科技創新型企業計劃,培育和發展國家和省級技術創新示範企業,企業與高校聯建研發中心、中試和產業化基地,重點實施重大科技攻關項目。

       全面紮實推進節能減排。推進結構節能減排。嚴格執行能源消耗評價制度和環境評價制度,堅決不上高耗能、高污染項目。推進技術節能減排。市政府設立1500萬元節能減排專項資金,支持企業節能改造、關鍵技術攻關和節能技術應用。年內所有燃煤電廠全部安裝脫硫設施。推進管理節能減排。全面開展污染源普查工作,加大對重點污染源的監測和污染治理設施的監管。按照整合重組、搬遷改造、關停並轉三條途徑,解決小煉鋼、小採礦、小選礦、小化工、小印染、小水泥等企業問題。加快取締建成區10噸以下燃煤鍋爐。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率力爭超過70%。

       切實加強安全生產和土地管理。加大安全生產、消防安全的監管和執法力度。進一步加大隱患排查和整改力度,不達標的企業一律限期整改。嚴格責任追究制度。落實和強化企業在安全生產工作中的主體地位和責任。堅持依法徵地、依法供地、依法用地,不斷完善土地管理長效機制。

       (五)統籌城鄉建設與管理,努力改善城鄉環境

       按照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總體要求,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嚴格執行《城鄉規劃法》,做到城鄉統一規劃,統籌建設。

       加強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在城市,繼續改造完善城市路網。年內建成二環線,將靈山路東延至齊大山形成北外環;北起靈山路,南至陳家台,新建東外環;將舊騰路東延至礦工路形成南外環;將騰達大道南延至舊騰路形成西外環。將園林路南延至南外環,改造中華路、人民路。加快建設和改造城市橋涵。新建深營路東線隧道和曙光路沙河大橋,改造虹橋、民生路地道橋、陳家台大橋、站前地下商場和停車場。完成第二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建設,開工建設高新區南沙河污水處理廠。開通鞍山至北京民用航線。桃仙機場鞍山候機樓投入使用。繼續推進街巷路和小區改造。在農村,市政府出資3000萬元,支持海城、台安、岫巖縣城改造。出資2000萬元,支持海城和岫巖實施騰村建區,拓展礦產品深加工區,集中建設小城鎮,改善群眾居住環境。在實現村村通油路基礎上,逐步實現村內通油路。支持哈大高速客運專線、丹海高速公路和岫莊鐵路建設。

       加強城鄉生態環境建設。在城市,北部整治南沙河,南部治理楊柳河,形成南北兩條城市內河,打造碧波蕩漾的新景觀。南沙河全面清淤,新建三條橡膠壩,沿河建設濱河路、帶狀公園和勞動公園;綜合整治楊柳河周邊環境,全面關停沿岸小選礦、小採礦等排污企業,疏通河道,新建一座橡膠壩,沿線實施水系改造和綠化、亮化。繼續推進二一九、孟泰、永樂、烈士山、靜湖和湖南等公園改造,加強玉佛山、千山、湯崗子等景區建設和管理。在千山旅遊度假區、高新區東區等南沙河沿線實施雨污分離,污水集中處理,淨流排入南沙河。大力推進礦山復墾,對東鞍山、西鞍山、大孤山面積達10平方公里的礦山排岩場穩定部分,實施復墾和抑塵工程。推進城區主次幹道兩側綠化,新增城市綠地100萬平方米。開展千山水庫規劃論證。加速減少城區自備井。在農村,支持海城、岫巖開展礦山復墾。繼續實施千村綠化工程。保護好大麥科、三岔河等濕地,加強遼、渾、太三河流域治理及台安西北部地區防風固沙建設。

       加強城鄉管理。在城市,繼續開展以「整治經營秩序、規範城市管理」為主要內容的專項行動。規範收購站、煤炭、建材等行業經營行為。下力量治理無照經營、亂停亂放、亂搭亂建等違法違章行為,逐步取締馬路市場及占道經營,推進退路進廳。規範城市機動車和非機動車管理,打擊非法營運行為。加強對貨運車輛管理,改善市區交通狀況。清除城市小廣告,粉飾美化臨街建築,搞好山體、橋涵和主要建築物亮化,提升城市品位。在農村,將城市管理向農村延伸,加強鎮街環境衛生管理,繼續開展村屯「四清四改」。

       (六)切實解決城鄉民生問題,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由政府出資,在就業、保障、住房、供水、燃氣等方面繼續為城鄉群眾辦實事,讓城鄉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共同走上幸福生活之路。

       繼續解決好城鄉居民住房問題。在城市,加快回遷房建設,確保城區棚戶區和危房改造動遷的居民按時回遷。新建1000套低價住房和500套廉租周轉房,解決低收入家庭住房。加快大孤山、齊大山和眼前山三大礦區危舊房改造,改善礦區居民的居住條件。建設勞模大廈和軍人之家,努力解決勞動模範和駐鞍現役軍人住房問題。加大住房貨幣化分配投入,加速解決機關事業單位在職和離退休職工及企業離休幹部的住房問題。在農村,推進地處城鄉結合部的平房區改造。加快推進工業規劃區內村屯的整體移遷。加大縣域棚戶區和危房改造力度。通過騰村建區,加快改善海城、岫巖礦區群眾的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幫助農村3000戶困難家庭解決住房問題。

       認真解決城鄉就業問題。在城市,大力開發就業崗位,促進就業再就業可持續發展,全年實名制就業超過10萬人,保證「零就業家庭」動態為零,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認真落實鼓勵大學生就業政策,解決大中專畢業生就業難題。做好部隊轉業幹部、退伍士兵和軍嫂的就業安置。建成市勞動力市場,在每個縣(市)區各建一處勞動力市場。在農村,搞好農民免費技能培訓,讓更多被徵地農民在工業規劃區內企業就業,引導農村剩餘勞動力進城務工,有組織地開展勞務輸出。

       繼續完善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在城市,以貫徹落實《勞動合同法》為契機,全面推進有單位人員社會保險應保盡保和應繳盡繳。將城市合作醫療轉變為城鎮居民基本醫療,提高醫療保障水平,建立全覆蓋的醫療保障體系。提高城市最低工資標準,從每月500元提高到580元;繼續提高企事業單位離退休人員養老金標準;提高低保家庭老年人和喪失勞動能力者保障標準,保證困難居民基本生活。對城市低保對象實行兩年一次免費體檢。在農村,加大政府投入,在完善被徵地農民養老保險制度基礎上,逐步建立健全惠及廣大農民的養老保險和社會福利制度。政府出資,將農村新型合作醫療籌資標準由50元提高到100元。

       繼續改善城鄉居民供暖、供氣、供水和出行條件。在城市,繼續加大鐵西等地區供暖管網和分戶改造力度。利用煤制氣項目,解決城市氣源問題。利用大夥房供水和引湯入鞍二期供水,改善城區居民飲用水質量。大力發展城市公共交通,新購110輛城市公交車輛,進一步方便群眾出行。在農村,全面解決剩餘30多萬農民飲水安全問題,使鞍山成為全國第一個農村全部用上自來水的城市。出資6000萬元,為50個村建設生物質燃氣站。鼓勵社會參與,發展農村公共交通。

       強化消費品價格和食品藥品安全管理。全力扶持糧食、肉類、蔬菜、食用油等主要農副產品生產,增加糧食和肉類等商品儲備,保證市場商品供應。加強市場價格監管,嚴厲查處違價行為。市政府不出台新的漲價政策,保持物價基本穩定,適當提高大學生食堂、困難群體生活補助。全市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力爭低於全省平均水平。不斷加強食品藥品生產、運輸、倉儲和銷售的全過程監管,嚴厲打擊不法行為,防止假冒偽劣產品流入市場,切實保證食品藥品安全。

       (七)以爭創全國文明城市為統領,加快推進城鄉社會建設

       大力推進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加快城鄉社會事業一體化發展,建設文明和諧鞍山。

       開展創城攻堅戰。全面落實創城任務,重點解決文明禮儀、公共秩序、社會服務、市容市貌、市場環境等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深入開展「迎奧運、講文明、樹新風」等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加強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市民文明素質,形成知榮辱、講文明、促和諧的良好風尚。辦好千山國際旅遊節。加強師德醫德等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宣傳和弘揚鞍山人精神,推進誠信鞍山建設,全面提高城市文明程度。

       推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加大政府投入,支持遼寧科技大學和鞍山師範學院做大做強,打造成省內乃至東北名校。在城市,免收中小學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全面提升義務教育水平。整合職業教育資源,建設鞍山職業教育基地。增加財政投入,減輕高中償貸壓力。在農村,全面改造中小學危房,在有條件的鄉鎮加速建設中小學寄宿制學校,對不具備條件的鄉鎮,配備校車或提供交通補貼,解決農村學生上學難問題。在七個縣(市)區各設一所免費高中,提高高中普及率。

       發展城鄉文化事業。在城市,加大政府投入,支持文化團體發展。加強文化設施建設,市博物館、群眾藝術館投入使用,規劃建設市科技圖書館。改造市圖書館、少兒圖書館和盲文圖書室。擴建市檔案館、方志館。在農村,支持各縣(市)區建設文化館、圖書館。年內每個村都有1個文化室,三年內每個鄉鎮各建1所不小於300平方米的文化站。

       發展城鄉醫療衛生事業。在城市,堅持發展公共醫療衛生事業,整合市區醫療衛生資源。加快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在農村,加大農村醫療衛生事業投入,大力發展縣鄉公立醫院,尤其是中心鄉鎮公立醫院。加快改造鄉鎮衛生院設施,配備鄉鎮醫院和村衛生所裝備,讓農民「大病不出縣,一般病不出鎮,小病不出村」,為城鄉人民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

       發展城鄉體育事業。做好迎奧運的各項準備工作,組織好奧運火炬傳遞。規劃建設鞍山奧林匹克中心,創立鞍山市乒乓球學校,進一步提高競技體育水平。將各城區中小學校操場清晨向市民開放,年內每個村都有1處健身廣場,配齊健身器材,為城鄉群眾提供更多的健身場所。

       切實加強社會管理。深入開展和諧社區創建活動。繼續加強公安機關「三基」工程建設,推進消防、武警訓練中心建設,提昇平安鋼都建設水平。完善市區兩級法律服務體系。高度重視信訪工作,推進市長信箱進社區,暢通人民群眾利益訴求渠道,建立並形成以解決實際問題為主的信訪工作新機制,切實維護好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

       加快發展老齡事業,改造市老幹部活動中心和建設市縣(區)老年人活動中心,改造20所農村敬老院。實施免費婚檢,大力完善市縣(區)計劃生育服務中心。高度重視殘疾人事業,認真解決殘疾人就業問題,提高殘疾人生活水平。繼續做好雙擁工作,推進駐軍後勤保障社會化。進一步做好新聞出版、廣播電視、民族、宗教、外事、僑務、對台、接待、氣象、地震、人防、民兵預備役等方面工作。

       (八)全面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努力打造法治政府

       進一步落實《依法行政實施綱要》,繼續推進政府管理創新和制度創新,努力建設廉潔、勤政、務實、高效政府。

       加強民主法制建設。自覺接受人大依法監督,堅持向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制度,認真落實人大及其常委會的各項決議。自覺接受政協民主監督,主動與人民政協民主協商,將政治協商納入政府決策程序。認真辦理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提案。圍繞民生、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等方面加強行政立法,開展行政立法實施效果考評。深入推進「五五」普法。積極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科協等群團組織開展工作。

       加強政府制度建設。健全政府科學民主決策機制,切實提高政府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水平。繼續加強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建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對重點企業實行績效考核。健全完善政府採購、政府投資建設項目招投標、產權交易等制度建設。繼續推進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全面推進政務公開。

       加強機關作風建設。健全政府機關績效考核機制,提高政府工作效能。嚴格執行領導幹部廉潔從政各項規定,堅決遏制腐敗現象和不正之風。加強隊伍建設,提高公務員隊伍的整體素質。繼續保持只爭朝夕、埋頭苦幹、廉潔奉公、艱苦奮鬥的工作作風。

       各位代表,回顧過去,加速經濟隆起、構建和諧鞍山,我們已經邁出堅實步伐;展望未來,全面振興鞍山老工業基地,我們責任在肩、任重道遠。讓我們在黨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在市委的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監督支持下,萬眾一心,開拓進取,為實現鞍山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為鋼城人民更加幸福而不懈奮鬥!

本作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在中國大陸和其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註:中文維基文庫社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演講,不總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