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2019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2018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2019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作者:馬興瑞
2020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本作品收錄於《廣東省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2019年1月28日在廣東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政協各位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18年工作回顧

剛剛過去的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是廣東改革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一年。3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自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廣東代表團審議並發表重要講話,明確要求廣東努力實現「四個走在全國前列」、當好「兩個重要窗口」。10月22日至25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廣東視察,提出深化改革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提高發展平衡性和協調性、加強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等四個方面重要指示要求。11月6日,總書記致信祝賀珠海航展開幕。12月26日,總書記對深圳工作作出重要批示。總書記對廣東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為廣東新時代改革開放再出發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強大動力。一年來,我們牢記總書記的囑託,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各項決策部署及省委「1+1+9」工作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貫徹新發展理念,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統籌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各項工作,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成績,省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的年度主要任務基本完成。

一年來,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宏觀調控政策,全力做好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各項工作,全省經濟保持平穩健康發展。我們採取有力措施、積極應對複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形勢,促進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全省地區生產總值達9.73萬億元、同比增長6.8%,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達1.21萬億元、同比增長7.9%,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58萬元、增長8.5%,居民消費價格上漲2.2%。加大基礎設施補短板力度,省重點項目完成投資超過7000億元,帶動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7%。全力辦好廣交會、高交會、中博會等,積極參加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進出口總額達7.16萬億元、增長5.1%。加強重大項目和產業鏈招商,全省實際利用外資1450.9億元、增長4.9%,其中製造業實際利用外資增長57.9%。持續推進消費升級,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8.8%。大力推動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直接融資1.16萬億元、增長40%,民營企業貸款占新增企業類貸款比例達61.8%。加大力度促進就業,全省城鎮新增就業147.6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2.41%,就業形勢保持穩定。

二是高標準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自貿試驗區體制機制創新取得重大進展,開放合作水平進一步提升。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親自宣布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建設邁出實質性步伐。我們堅決貫徹中央決策部署,建立健全推進大灣區建設領導協調機制,聚焦體制機制創新,落實便利港澳居民到內地發展的政策措施,在科研經費跨境使用、取消辦理就業許可證、實施港澳居民居住證政策等方面取得突破。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積極打造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加快標誌性基礎設施建設,廣深港高鐵順利開通運營,「一地兩檢」通關政策落地,蓮塘/香園圍口岸、粵澳新通道等項目建設加快。成立粵澳合作發展基金並啟動運營。廣東自貿試驗區深改方案獲國家批准,獲批40項改革自主權,外資負面清單縮減至45條,在全省推廣91條改革創新經驗,在法律服務、金融支付等領域與香港服務業規則對接取得突破。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對沿線國家進出口總額和實際投資分別增長7.3%、64.2%。口岸進口和出口通關時間分別比上年壓縮56.7%、59.8%,貿易便利化水平明顯提升。對外交流合作紮實開展,與8個建交太平洋島國簽署合作備忘錄,新增國際友城5對、累計達195對,中新廣州知識城升級為國家級雙邊合作項目,駐境外經貿辦事機構達26個。成功舉辦珠海航展、從都國際論壇、第二屆世界警察手槍射擊比賽等活動。

三是堅決落實打好三大攻堅戰的重大任務,聚焦關鍵領域強力推動,三年行動開局良好。我們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確保各領域風險總體可控。全力推進農信社改制組建農商行,全省64家有改制任務的農信社已申籌58家、其中掛牌開業24家,壓降不良貸款近360億元。加強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清理P2P網貸問題平台169家。省市共設立超過1000億元的紓困基金,積極化解上市公司股權質押風險。規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行為,全面摸清、積極化解隱性債務,全省政府債務總體安全。完成省屬國有「殭屍企業」出清885戶,企業負債率進一步降低,國企投資經營風險有效管控。堅決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轉移就業和就地就近就業累計57.1萬人次,農村低保最低標準提高至年人均5280元以上,貧困戶危房改造基本完成,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兩不愁、三保障」總體實現。加強與桂川滇黔東西部扶貧協作,省市財政投入援助資金39.27億元,實施扶貧項目1517個。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省財政新增統籌安排150億元、三年將投入683億元。啟動新一輪藍天保衛戰,公交電動化率達81%,空氣質量連續四年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全省PM2.5年均濃度下降到31微克/立方米、再創新低。落實河長制、湖長制,全面推進茅洲河、練江、廣佛跨界河流等重污染河流治理,完成925個飲用水水源地環境問題和185個城市黑臭水體整治。新增城鎮污水管網7615公里、生活污水日處理能力159萬噸,新增生活垃圾日處理能力2.7萬噸、危險廢物年處理能力28萬噸。基本完成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工作。預計全省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2%。完成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工作。造林更新380萬畝,新增森林公園7個、濕地公園29個,珠三角9市全部建成國家森林城市,完成礦山石場復綠537公頃。治理違法建設1.03億平方米,完成「三舊」改造6.84萬畝。

四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力度進一步加大。強化制度供給和政策創新,落實國家減稅降費政策,出台「實體經濟十條(修訂版)」「民營經濟十條」「促進就業九條」等系列政策措施,完善「粵商·省長面對面協商座談會」常態化機制,着力解決企業發展的痛點難點問題,全省新增減稅降費約1600億元,進一步激發微觀主體活力。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數量突破1000萬戶,民營經濟增加值達5.26萬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提高到54.1%。出台「外資十條(修訂版)」「穩外貿九條」,進一步放寬製造業、金融業等領域外資准入,強化省領導聯繫跨國公司直通車制度,推動湛江巴斯夫新型一體化基地、埃克森美孚惠州化工綜合體等一批重大項目落戶。外貿新業態加快發展,跨境電商進出口增長72%,市場採購出口增長2倍。出台推動工業投資可持續發展行動計劃,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新增8439家,總量超過5萬家、躍居全國第一。大力推進制造業提質增效,啟動新一輪工業技改三年行動計劃,推動3000家工業企業「上雲上平台」,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3%,先進製造業和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分別達56.4%和31.5%。我省進入世界500強的企業達12家。加強質量強省建設,國家質量工作考核連續4年獲A級。大力推進墾造水田和拆舊復墾工作,用好耕地占補平衡和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等政策,將水田指標和復墾指標在省內公開交易流轉,有效保障了重點項目用地需求。

五是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創新強省建設紮實推進,新舊動能加快轉換。制定實施「科技創新十二條」、加強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重點領域研發計劃等創新政策,預計全省研發經費支出超過2500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2.65%,有效發明專利達24.9萬件,PCT國際專利申請量約占全國一半,技術自給率達73%,區域創新綜合能力排名保持全國第一。45項重大科技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啟動第二批3家省實驗室建設,中國首台散裂中子源裝置在東莞正式投入運行,江門中微子實驗站等大科學裝置順利推進。啟動新一輪省部院產學研合作,與中科院合作的27個重大項目順利落地。新增2所高校、13個學科進入ESI排名前1%。新籌建9家省級製造業創新中心,新增新型研發機構25家、科技企業孵化器89家、眾創空間151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建立研發機構比例達38%。開展高新技術企業樹標提質行動,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超過4萬家,總數、總收入、淨利潤等均居全國第一。國家級高新區新增2家、累計達14家。智能電視、工業機器人、新能源汽車產量分別增長17%、28%、206%,新經濟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25.5%。珠三角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成功獲批建設,技術合同成交金額突破1000億元,專利質押融資規模居全國第一。全面推行人才優粵卡政策,引進第七批31個創新創業團隊、240名高層次人才,來粵工作的境外專家超過38萬人次,啟動第一批10所高水平技師學院建設。

六是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解決農業農村突出問題,「三農」工作取得新成效。我們加大產業振興力度,省財政自2018年起三年投入75億元支持粵東粵西粵北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首批50個建設進展順利。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增至4個。新增一批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扶持90個鎮、360個村發展「一村一品、一鎮一業」。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紮實推進,郵政農村電商網點達2.2萬個,鄉村休閒旅遊產業快速發展。實施現代種業創新提升工程,開展農村科技特派員服務行動,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到68%。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分會場活動在梅州成功舉辦。加快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省財政投入161億元實施「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基本完成縣域鄉村建設規劃,76.9%的自然村啟動農村環境基礎整治,生活垃圾和污水處理、廁所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農村公路建設4737公里,國省道新建改造277公里,完成中小河流治理2088公里,修復南粵古驛道重點線路740公里。啟動「萬企幫萬村」「鄉村振興巾幗行動」,大力實施「粵菜師傅」工程,支持大學生、農民工等返鄉下鄉創業,「三師」志願者下鄉服務活動深入推進。實施「頭雁」工程,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文明村鎮建設深入推進。嚴格抓好耕地保護,完成300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墾造水田16.32萬畝,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居全國前列。佛山南海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項試點、清遠國家級農村改革試驗試點取得顯著成效,全省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順利收官,通過墾造水田和拆舊復墾帶動超過260億元資金投入農村建設,農村集體產權股份化改革穩步推進。紮實推進「大棚房」問題整治,有力防控非洲豬瘟等重大動物疫病,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成效明顯。

七是狠抓基礎設施建設,「一核一帶一區」發展格局加快推進,對口支援交流合作取得新進展。建立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評價體系,實施差異化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全方位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強化交通基礎設施的先導作用,完成廣州白雲機場二期擴建工程,揭陽潮汕機場、惠州機場擴建進展順利,湛江新機場、韶關機場獲批建設。廣州至汕尾高鐵建設進展順利,汕尾至汕頭高鐵開工建設,廣州至湛江350公里時速高鐵列入國家專項規劃,建成深茂鐵路江門至茂名段、廣梅汕鐵路廈深聯絡線,完成茂名至湛江鐵路電氣化改造,新增高鐵運營里程342公里、總里程達1905公里,改變了粵西長期以來沒有高鐵的局面。建成汕昆高速、武深高速,虎門二橋主體工程全線貫通,深中通道加快建設,新增高速公路655公里,通車總里程超過9000公里、保持全國第一。湛江港30萬噸級航道改擴建項目獲批建設,建成東莞虎門港沙田港區三期、茂名博賀新港區防波堤等港航工程。韓江高陂水利樞紐工程順利實現大江截流,韓江榕江練江三江連通工程開工,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試驗段進展順利。陽江核電5號機組、世界首台175萬千瓦台山核電1號機組等重大能源項目建成投產,海上風電項目加快推進,粵東粵西粵北天然氣主幹管網、沿海LNG接收站加快建設。制定粵北生態特別保護區總體規劃,劃定保護區範圍。加大公共服務資源向粵東粵西粵北傾斜力度,在汕頭、湛江等地布局建設省實驗室,支持雲浮新建1所本科院校,支持汕頭、韶關、梅州、湛江、茂名各建設1家高水平醫院,47家鄉鎮中心衛生院升級建設項目基本完成主體工程,縣級公立醫院升級建設全部開工。省級全額負擔原中央蘇區、海陸豐革命老區困難縣境內省管高速公路、國鐵幹線項目資本金。深化產業共建和對口幫扶,省產業轉移園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7%。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深入推進,珠江—西江經濟帶、粵桂黔高鐵經濟帶建設取得新進展,粵桂、粵贛、粵閩生態環境保護協作深入推進。加強對口支援西藏、新疆、四川甘孜工作,省市財政共投入41.66億元,紮實推動265個援建項目建設。與黑龍江對口合作全面加強。

八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各項民生事業取得新成效,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增強。全面完成省十件民生實事。全省財政民生支出占比達68.7%。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失業保險金、工傷傷殘津貼、醫保報銷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額、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標準等保障水平穩步提高。深入推進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省級統籌,落實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教育強鎮、強縣、強市實現全覆蓋,新增學前教育在園學生數7.7萬、義務教育在校學生數62.9萬。農村山區及偏遠地區鄉村教師待遇持續提高。建立中小學生校內課後服務制度,妥善解決「三點半難題」,推進校外培訓機構清理整頓與規範發展。實施高等教育「沖一流、補短板、強特色」提升計劃,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提高約3個百分點。現代職業教育加快發展。啟動22家高水平醫院建設,積極打造醫療衛生高地。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全面取消公立醫院醫用耗材加成,加快推進醫聯體建設、藥品集團採購,基本實現省內和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

深入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覆蓋率超過90%,預計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保持全國第一。全民健身活動蓬勃開展,新建成社區體育公園130個,成功舉辦第十五屆省運會暨第八屆省殘運會,第十八屆亞運會我省運動員獲金牌數、獎牌數均居全國第一。新開工棚改住房3.4萬套,基本建成棚改住房3.6萬套,發放租賃補貼2.4萬戶,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生產安全事故總量持續下降,食品、藥品安全工作考核均居全國第一。有效應對超強颱風「山竹」正面襲擊,實現重大災情無重大傷亡、無重大險情的防控目標,應急管理和防災減災救災能力進一步提升。信訪工作制度改革深入推進。掃黑除惡專項鬥爭成效居全國前列,全民禁毒工程紮實開展,社會治安大局保持和諧穩定。深刻汲取韶關新豐練溪托養中心事件教訓,抓好救助管理機構、鄉鎮敬老院、養老機構、兒童福利機構等專項整治,加強公共服務機構安全管理。國防動員、國防教育、軍民融合、雙擁共建等工作繼續加強。殘疾人事業、慈善事業進一步發展。民族宗教、婦女兒童、參事文史、地方志、檔案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九是以自我革命的勇氣,深入推進重點領域改革攻堅,發展內生動力和活力不斷增強。出台實施「數字政府」建設總體規劃,整合構建統一的政務雲平台,超過90%的省直部門啟動系統遷移上雲工作,推動政務數據共享和服務事項流程再造。推出移動民生服務「粵省事」平台,實現509項高頻民生服務事項「指尖」辦理。建成全省統一的網上中介服務超市,全新上線一體化廣東政務服務網,促進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省政府部門權責清單事項從5598項大幅壓減至3018項、壓減率46%。深入推進強市放權,繼續向廣州、深圳委託77項省級行政職權,推進新一批54項行政職權委託或下放地市實施,賦予各市更多自主權。大力推進減證便民,凡是沒有法律法規規定的證明一律取消,省市縣三級取消各類證明事項1099項、只保留37項。深入推進審批制度改革,加快商事登記全程電子化,完成138項涉企行政許可事項分類改革,全面實施工程建設項目並聯審批,企業開辦時間壓縮至5個工作日以內,新登記各類市場主體229.7萬戶、總量達1146萬戶。全面完成省級政府機構改革,進一步推動省屬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第一批50家省屬生產經營類事業單位改革順利完成,確定第二批64家改革單位,省直部門下屬19所學校實現集中歸口管理。深化省級預算編制執行監督管理改革,落實部門預算執行責任制,提高財政資金支出進度和使用效益。推進省級政策性基金管理改革,將出資方式從財政資金委託管理改為向省屬國企注入資本金,突出市場化法治化運作。大力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在全國首創全省信用服務一網通查機制。

一年來,我們堅持以政治建設為統領,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認真開展「大學習、深調研、真落實」工作,促進全省政府系統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堅持全面從嚴治黨,堅決全面徹底肅清李嘉、萬慶良惡劣影響。堅持向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自覺接受人大監督,落實省政府重大決策出台前向省人大常委會報告制度,積極配合人大常委會組織開展執法檢查、專項調研等工作,辦理省人大代表建議717件。主動向人民政協通報情況,支持政協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職能,辦理省政協提案662件。大力推進依法行政,憲法宣講實現村(社區)全覆蓋。加強廉潔政府建設,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自覺接受紀律監督、監察監督、派駐監督和巡視監督,審計監督全覆蓋深入推進。認真抓好中央巡視、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中央掃黑除惡專項督導、國務院大督查、國家海洋督察等發現問題的整改落實,有效解決一批突出問題。全面推開模範機關創建活動,推動全省政府系統聚焦主業,集中精力謀大事、抓大事,發揚釘釘子精神,勇於擔當、攻堅克難,政務服務水平不斷提高。

這些成績的取得來之不易。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的結果,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的結果,是全省人民在省委的帶領下,齊心協力、團結拼搏、共同奮鬥的結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向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界人士,向駐粵中央有關單位和人民解放軍指戰員、武警官兵、公安幹警、消防救援隊伍指戰員,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關心和支持廣東現代化建設的港澳同胞、台灣同胞、海外僑胞及國際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謝!

各位代表!改革開放已經走過40年波瀾壯闊的偉大曆程。40年來,以習仲勛老書記為代表的廣東改革開放事業開創者發揚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改革精神破冰開局,歷屆省委、省政府繼往開來、開拓進取,帶領全省人民推動廣東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從1978年的186億元增加到2018年的9.73萬億元、年均增長12.5%,連續30年位居全國第一;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從41.8億元增加到1.21萬億元,成為全國首個超萬億元的省份;外貿進出口總額從15.9億美元增加到超1萬億美元,約占全國的1/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29元增加到3.58萬元。全省綜合實力大幅提升,城鄉面貌日新月異,人民生活不斷改善,創造了許多全國第一,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創造了廣東經驗,進一步增強了我們實現「四個走在全國前列」、當好「兩個重要窗口」的信心和決心。廣東的實踐充分證明,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

各位代表!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我省經濟社會發展中仍然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問題:一是經濟發展不穩定不確定因素較多,保持經濟平穩運行面臨較大壓力。外部環境複雜嚴峻,國內需求增長放緩,一些領域風險隱患有所增加。部分企業生產經營面臨較大困難,成本上升、融資難融資貴、盈利空間受限等問題仍然突出。二是一些重要領域的核心技術仍受制於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面臨較大挑戰。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不強,裝備製造業關鍵零部件絕大部分依賴進口,電子信息產業「缺芯少核」問題突出。產業整體水平仍然不高,低端產能過剩和高端產能不足並存,發展新動能仍然不足,產業轉型升級任重道遠。三是環保基礎設施歷史欠賬較多,污染治理任務艱巨。污水、固體廢物處理等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滯後,重點流域、城市黑臭水體治理仍需加大力度。一些地方綠色發展理念還不牢固,資源能源消耗總量和污染物排放總量仍處高位,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尚未有效形成。四是城鄉區域發展差距仍然較大,破解二元結構問題成為當務之急。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品牌化發展水平仍然不高,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任務依然艱巨,農民收入仍然偏低,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存在較大差距。珠三角輻射帶動作用尚未充分發揮,粵東粵西產業基礎相對薄弱,粵北綠色發展水平仍然不高。五是社會事業發展存在短板,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仍需提高。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學前教育和義務教育優質學位供給壓力大,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仍然不足,社會治安形勢依然嚴峻複雜,安全生產、食品藥品安全監管仍需加強。六是與國際一流和先進地區相比,營商環境仍然有待優化。部分基礎性、關鍵性改革還不到位,「准入不准營」等問題仍然突出,政策落實還存在「中梗阻」「最後一公里」「一刀切」等問題,政府作風還需持續改進,政務服務效率有待提高。對這些問題,我們要採取堅決有力措施加以解決。

二、2019年工作安排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之年。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是為廣東量身打造的宏偉藍圖和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的路線圖、任務書,是廣東改革開放再出發的科學指引和行動指南。我們必須切實肩負起習近平總書記賦予廣東的歷史使命,把總書記對廣東的親切關懷、殷殷囑託轉化為攻堅克難、拼搏奮進的不竭動力,高舉新時代改革開放旗幟,保持戰略定力,提振發展信心,積極主動作為,奮力譜寫新時代廣東改革發展的新篇章。

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圍繞實現「四個走在全國前列」、當好「兩個重要窗口」,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深化市場化改革、擴大高水平開放,扭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這個「綱」,統籌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各項工作,進一步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提振市場信心,打好三大攻堅戰,着力提高發展平衡性和協調性,深入落實省委「1+1+9」工作部署,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打下決定性基礎,以優異成績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

今年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6.5%,突破10萬億元大關;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6—6.5%;固定資產投資增長9%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8.5%左右,進出口總額增長3%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10萬人,城鎮調查失業率和城鎮登記失業率分別控制在5.5%以內、3.5%以內;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以內;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

綜觀國內外形勢,機遇和挑戰相互交織。我國發展面臨的環境更複雜,不確定性更大,風險挑戰更多,但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經濟長期向好態勢不會改變。我省經濟外向度高,受外部環境變化的衝擊影響大,但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我省積累了堅實的經濟基礎和應對風險挑戰的豐富經驗,現在又迎來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大歷史性機遇。只要我們深刻把握、全面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堅持辯證思維和底線思維,化挑戰為機遇、變壓力為動力,就一定能戰勝各種艱難險阻,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成績。

我們將着重抓好以下十個方面工作。

(一)舉全省之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在更高水平上擴大開放

以規則相互銜接為重點,加快編制大灣區建設專項規劃,攜手港澳建設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打造引領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

加快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共建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布局建設一批粵港澳聯合實驗室,開展前沿技術和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研究。紮實抓好省實驗室建設,爭取承擔或參與國家實驗室建設任務。與中科院共建太赫茲國家科學中心、智能超算平台等重大創新平台,推進惠州強流重離子加速器等大科學裝置建設,啟動建設未來網絡、南海海底科學觀測網等國家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爭取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促進實驗室、大科學裝置、大型科研儀器設備、科學數據與港澳開放共享,強化高校、科研機構和科技企業對接合作。

加強設施「硬聯通」和機制「軟聯通」。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完善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的運營管理和機制安排,建成開通蓮塘/香園圍口岸,加快粵澳新通道、新橫琴口岸建設,推廣實施「一地兩檢」「合作查驗、一次放行」「一站式」通關。抓好深中通道、虎門二橋、廣州白雲機場第二高速等項目建設。加快白雲機場三期擴建、寶安機場擴建、珠海機場擴建、珠三角樞紐(廣州)新機場等前期工作,抓好廣州港南沙港區四期工程等港口建設,推進肇慶新港前期工作,加快打造世界級機場群和港口群。推進與港澳在法律服務、金融、醫療、建築等領域的規則對接,提升市場一體化水平。推動設立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商業銀行。深入推進粵港澳合作辦學、合作辦醫,抓好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建設。規劃建設大灣區文化遺產旅遊路徑。促進灣區內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便捷有序流動,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為港澳居民在廣東學習、就業、創業、生活提供更加便利的條件。

大力推進自貿試驗區改革創新。圍繞打造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樞紐,做好國家權限下放和政策落實的承接,向各片區再梳理下放一批省級管理權限,再總結推廣一批創新經驗。深入實施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二十條」,積極開展首創性的改革探索,爭取國家支持籌建創新型期貨交易所、創業板註冊制改革、創新橫琴分線管理制度等重大事項,積極爭取自貿試驗區擴區。探索實施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擴大與港澳專業服務領域合作,進一步放寬准入、資質、資格和經營範圍限制,建設跨境投資貿易一站式服務體系。加快南沙粵港產業深度合作園、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橫琴粵澳中醫藥產業園等重點平台建設,更好支持港澳拓展發展空間。

以「一帶一路」為重點加強對外合作。積極開拓沿線國家市場,聯合港澳開展海外經貿推介交流,將大灣區打造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區。強化與沿線國家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提升中歐、中亞、南亞班列市場化運營質量,支持廣州港、深圳港等拓展全球海運網絡,打造水鐵聯運中心。支持發展「絲路電商」,鼓勵跨境電商企業建設海外倉。落實「外資十條」,加大產業鏈招商力度。抓好境外合作園區建設,培育對外投資聯合體,推動上下游產業「走出去」。進一步密切與南亞、東南亞、太平洋島國等的交流合作。提升中新廣州知識城、中韓(惠州)產業園等園區發展水平,繼續辦好海絲博覽會、從都國際論壇等活動。完善全球經貿工作網絡,充分發揮廣東海外華人華僑眾多的優勢,加強與國際友城的產業、文化、旅遊等領域務實合作。深化粵台經貿文化交流合作。

推動外貿強省建設。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大力開拓東盟、日韓、中東歐、非洲等市場,鼓勵產業集群、專業市場「組團出海」,打造廣東商品全球展貿平台,在重點市場自主舉辦30場以上廣東商品展覽會,推動外貿進出口穩中提質。抓好廣交會四期展館建設,用好深圳國際會展中心,提升廣交會、高交會等重點展會水平。擴大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險覆蓋面,推動組建新的信用保險公司。加大力度培育出口品牌,提高一般貿易比重。優化進口結構,擴大關鍵設備、核心零部件等進口,促進進出口平衡發展。加快培育外貿新業態新模式,發展服務貿易和服務外包,推進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建設和市場採購貿易試點。推動進出口環節減費增效,加快智慧口岸建設,進一步壓縮通關時間。

(二)咬定三大攻堅戰目標不放鬆,確保取得決定性進展

緊緊圍繞年度攻堅任務,拿出過硬辦法,既打好殲滅戰、又打好持久戰,堅決把經濟社會發展的底線守牢守好。

堅決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牢牢守住政府債務限額要求,用足用好新增政府債券資金,處理好到期政府債務,大力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堅決制止違法違規舉債。深化地方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完善地方金融風險監測、預警和處置機制。全面完成農合機構改制組建農商行工作,多措並舉壓降不良貸款。以P2P網貸為重點積極穩妥推進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嚴防嚴治變相校園貸、「套路貸」,積極穩妥化解股權質押風險,全面開展非法金融活動排查治理,確保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金融風險。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因城施策、分類指導,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深入推進脫貧攻堅。加強對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動態管理,深化到村到戶到人的精準分類施策,確保扶貧路上不漏一戶、不落一人。突出抓好產業扶貧,實現每個有勞動能力、有參與意願的相對貧困戶都有扶貧產業項目帶動。統籌推進教育、社保等保障性扶貧,擴大建檔立卡貧困戶在校學生生活費補助範圍,確保無勞動能力貧困人口納入兜底保障。實施就業、健康、住房等扶貧。鞏固脫貧成果,攻堅期內脫貧不脫政策,切實防止返貧。支持原中央蘇區縣、海陸豐等革命老區和民族地區加快發展。加強與桂川滇黔東西部扶貧協作,做細做實「攜手奔小康」行動。

持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全面落實河長制、湖長制,開展「讓廣東河更美」大行動,高標準建設「萬里碧道」工程,完成縣級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環境違法問題清理整治,基本完成茅洲河流域污染綜合整治主體工程,推進練江流域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和系統整治,抓好廣佛跨界等重污染河流整治,「一河一策」推進國考斷面達標和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新建城鎮污水管網5000公里。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加強臭氧污染治理,抓好壓減燃煤、移動源污染和揚塵治理等關鍵環節,基本完成「散亂污」企業綜合整治。開展土壤污染治理修復示範工程。大力推行垃圾分類,推進鎮級生活垃圾填埋場整改,加快固體廢物處置能力建設,強化洋垃圾非法入境管控,嚴厲打擊非法轉移傾倒固體廢物行為。加強對企業治污的指導服務,避免生態環境監管執法「一刀切」。啟動省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推進「多規合一」。完成造林更新335萬畝、礦山石場復綠600公頃以上,支持韶關推進國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複試點,推進雷州半島、茂名露天礦等生態修復,加強紅樹林及濕地公園保護建設,推進海域海岸帶和海島生態整治修復。

(三)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把發展經濟着力點放在以製造業為主體的實體經濟上,在「鞏固、增強、提升、暢通」上下功夫,加快改善供給結構,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推進制造強省建設。增強制造業技術創新能力,培育電子信息、綠色石化、汽車、智能家電、機器人等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群,紮實推進珠江西岸先進裝備製造產業帶建設,大力引進優質高端裝備製造項目。抓緊謀劃推進集成電路等研發製造。加大工業機器人推廣應用力度,促進工業互聯網創新應用,再推進3000家工業企業「上雲上平台」,推動製造業加速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加快國家印刷及柔性顯示創新中心建設,新籌建5家省級製造業創新中心,力爭新增1家國家級製造業創新中心。繼續實施新一輪工業技改,推動8300家企業開展技術改造。加快淘汰落後產能,堅決破除無效供給,開展製造業企業「畝均效益」綜合評價試點。推動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建設一批生產性服務業公共服務平台。深入開展質量提升行動,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加強品牌培育和保護,建設質量強省。紮實推進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完善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評價體系。

加快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綠色低碳、生物醫藥、數字經濟、新材料、海洋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實施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推動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建設國家數字經濟發展先導區。在人工智能綜合研究、芯片製造、智能電子等領域培育一批骨幹企業,建設若干人工智能產業集群。在珠三角城市群啟動5G網絡部署,加快5G商用步伐。大力發展4K超高清視頻產業。加快布局氫能產業,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推動共享經濟、移動支付等新技術新模式拓展應用。

大力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認真貫徹國家減稅降費政策,制定出台我省減稅降費方案和具體措施。全面落實「實體經濟十條」等政策,在支持企業融資、解決用地難、保護知識產權等方面進一步出台專項政策。穩定社會保險征繳政策,適度降低部分社保險種的繳費比例。完善政策性金融和信用評級擔保體系,推進民營銀行、社區銀行等建設,推動優質企業到科創板、新三板等上市,引導金融更好服務實體經濟。專項治理政府部門下屬單位、行業協會商會等收費行為。建立省級涉企政策「一站式」網上發布平台,加強政策宣傳解讀,完善政策評估機制。

推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狠抓節能減排,嚴格實行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強度「雙控」。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加快天然氣主幹管網和沿海LNG接收站建設,做好煤改氣配套項目建設,推進海上風電陽江產業基地、粵東運維組裝基地、中山研發製造基地建設。深入開展重點用能單位「百千萬」行動,加強重點領域節能。推動企業開展清潔化改造,新增省循環化改造試點園區10家。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支持核心技術與工藝裝備研製攻關,推廣節能低碳環保產品。完善「三舊」改造政策體系,抓好連片改造重點項目,全年完成改造面積不少於5萬畝,批而未供和閒置土地處置率達到15%以上。打好治理違法建設攻堅仗,全年完成整治1億平方米以上。

(四)堅持創新是第一動力,加快科技創新強省建設

堅持自力更生、自主創新不動搖,繼續實施科技創新八項舉措,聚焦「卡脖子」問題集中攻堅,進一步提升我省創新能力。

加強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核心技術攻關。建立健全基礎科學投入體系,提高基礎研究占全省研發經費投入的比重。組建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基金管理委員會。全面組織實施九大重點領域研發計劃,推動激光設備與器件、服務機器人、國際數學中心等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和平台落戶廣東。在新一代通信與網絡、量子科學、腦科學、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布局建設高水平研究院。深化新一輪省部院產學研合作,推進高水平大學、高水平理工科大學和重點學科建設,支持引領型創新企業發展,培育更多在國際上並跑、領跑的創新成果。建設一批軍民科技協同創新平台,加快國防科技工業成果產業化應用推廣中心建設,爭創國家軍民融合創新示範區。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繼續實施高新技術企業樹標提質行動,加強高新技術企業創新能力建設,引導高新技術企業掛牌上市。支持創新型領軍企業布局建設海外研發機構,鼓勵大中型骨幹企業建設省技術創新中心、企業研究院和企業重點實驗室,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建立研發機構比例提高到40%以上。強化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協同創新。實施國家高新區地市全覆蓋行動,加快推動韶關、陽江、梅州和揭陽高新區升級發展,支持有條件的高新區建設高水平科技創新平台,壯大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產業集群。

打造國際創新人才高地。優化實施「珠江人才計劃」「廣東特支計劃」「揚帆計劃」等重大人才工程,推進博士和博士後人才創新發展,集聚更多高精尖人才。完善科研人才激勵機制,加快推進高校開展科技成果處置權改革和技術入股改革試點,賦予科研機構和領軍人才更多自主權。深入推進人才分類評價和職稱制度改革。全面實施人才優粵卡制度,優化人才簽證服務。加強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支持有條件的技師學院納入高等教育,抓好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公共實訓基地和技能大師工作室建設,着力培育「南粵工匠」隊伍。

全面優化創新環境。認真落實「科技創新十二條」及配套措施,加大企業創新普惠性支持力度。深化科研項目和經費管理「放管服」改革,減輕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負擔。加快建設珠三角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培育一批技術市場服務機構。發展創業投資、科技信貸,打造國際風投創投中心。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建設一批雙創示範基地、眾創空間、專業孵化器。推進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和商標審查協作廣州中心建設,辦好知識產權交易博覽會,擴大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嚴厲打擊侵犯知識產權違法犯罪活動。尊重科研規律,大力倡導科學精神,加強科研倫理和學風建設。加大科普工作力度,提升公民科學素養。

(五)紮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加快破解城鄉二元結構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大力發展富民興村產業。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優大米、生豬、水產品等傳統產業,做強嶺南水果、花卉等特色產業,做大休閒農業、智慧農業、設施農業等新興產業,培育一批全產業鏈企業集群,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支持新建50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繼續推進「一村一品、一鎮一業」,扶持100個專業鎮、1000個專業村發展特色產業,創建「粵字號」農業知名品牌。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扶持發展產業化聯合體,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等經營模式,全面啟動新型鄉村助農服務體系建設,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建設。推動現代種業和精準農業技術協同攻關,高水平建設廣州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加強動植物疫病防控體系建設,健全農產品及化肥、農藥等質量安全追溯體系。

加快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推進村莊規劃編制,深入實施「千村示範、萬村整治」行動,優先在沿交通線、沿省際邊界、沿景區、沿城市郊區重點推進,滾動打造10—20個示範縣、100—200個示範鎮、1000個以上示範村,年底前基本完成人居環境基礎整治任務。加快韶關、肇慶、河源、梅州、潮州等省際廊道美麗鄉村示範帶建設,推進省級新農村連片示範建設工程。完善農村水利、垃圾、污水處理設施,全面啟動鎮級污水處理廠建設。基本完成山區五市中小河流治理,全面推進中小河流治理二期工程、完成2000公里治理任務。

深入推進農村各項改革。鞏固提升農村承包地確權工作成果,穩步推動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加快土地流轉和股份合作,提升規模化經營水平。強化宅基地和農房建設規範管理,大力推進拆舊復墾。加強耕地保護,新立項高標準農田120萬畝以上,新墾造水田7萬畝,抓好占補平衡工作。加大鄉村建設用地指標供給,推行「點狀供地」模式,完善設施農用地政策,支持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鞏固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項試點成果,推進土地徵收制度改革和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多形式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深化農墾、供銷社、國有林場、集體林權等改革。建立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長效機制,創新農村項目審批管理機制,提高鄉村振興資金使用效率。

推進鄉村組織振興和文化振興。實施基層黨組織「頭雁」工程和南粵黨員先鋒工程,強化基層黨組織建設,加強農村幹部培訓,建設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修訂完善村規民約,大力推進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和移風易俗。實施基層文明創建工程,建設一批名鎮名村和文明示範縣鎮村,推動地方戲曲進農村,打造一批富有嶺南特色的鄉村文化品牌。加強南粵古驛道、古村落、紅色革命遺址、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和連線開發,提升嶺南特色鄉村風貌。

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大力推動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支持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在城市落戶安居。發展縣域經濟,提升縣城和鄉鎮建設水平,推動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社會事業向農村覆蓋。推進「萬企幫萬村」行動,引導更多社會資本投向鄉村振興。實施新鄉賢返鄉工程,持續推動教師、醫生和「三師」志願者等各類人才「上山下鄉」。實施「粵菜師傅」等技能就業工程,打造我省就業創業的重要品牌。培育新型職業農民5萬人以上,支持外出人員返鄉就業創業,鼓勵退役軍人、大中專畢業生等投身農村建設。

(六)加快構建「一核一帶一區」新格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落實以功能區為引領的區域發展新戰略,分類指導、精準施策,引導資源優化配置、產業合理布局,推動全省各區域優勢互補、差異化協調發展。

做優做強珠三角核心區。推動珠三角核心區產業、營商環境、生態環境、基本公共服務等深度一體化,加快跨珠江口通道建設,促進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互動發展,攜手港澳建設世界級城市群。推動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在綜合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綜合實力、現代服務業和現代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方面出新出彩。支持深圳當好新時代改革開放尖兵、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範例。加快珠海經濟特區發展,打造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打造國際知名會展、賽事、論壇品牌,提升城市影響力。以「繡花」功夫加強城市精細化管理,推進城市老舊社區微改造,促進城市文明傳承和人居環境改善。深入推進廣佛同城化。強化珠三角核心區引領帶動作用,優化區域對口幫扶協作機制,加快廣清一體化和深汕特別合作區等建設,促進產業轉移園提質增效。

支持東西兩翼沿海經濟帶建設。建設好汕頭、湛江2個省域副中心城市,推動汕頭進一步煥發特區活力,促進湛江對接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培育壯大汕潮揭城市群和湛茂陽都市區,與珠三角沿海地區串珠成鏈。在粵東粵西沿海集中布局一批重大產業項目,大力發展臨港化工、海工裝備、海洋生物、海上風電等產業,推進南海油氣開採。支持汕頭臨港經濟區、汕尾高新區、陽江濱海新區、湛江東海島、茂名石化基地、潮州港經濟開發區、揭陽大南海石化工業區等建設。建設一批現代漁港和遠洋漁業基地。發展濱海旅遊、海島旅遊。

建設北部生態發展區。堅持生態優先,嚴控開發強度和產業准入門檻,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築牢全省綠色生態屏障。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在韶關和清遠北部試點打造集中連片的生態特別保護區,開展粵北南嶺山區生態修復,積極創建國家公園。改造撤併一批「小而散」的低效園區。因地制宜發展綠色低碳新型工業、現代農林業、健康醫養等生態產業,支持雲浮等地建設南藥基地。規劃南嶺生態旅遊公路,挖掘特色旅遊資源,打造服務粵港澳大灣區旅遊休閒區。支持中心城區優化城市功能。完善區域生態補償機制,加大對生態發展區財政轉移支付力度。

堅決落實中央部署,繼續做好對口支援西藏、新疆、四川甘孜工作,着力抓好民生項目建設、產業援建、人才智力支援等工作。加強與黑龍江對口合作,紮實推進糧食、製藥、裝備製造等領域合作。深入推進泛珠三角區域合作。

(七)切實抓好消費和投資,持續釋放內需潛力

發揮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性作用,促進形成強大的內需市場,為經濟平穩運行提供有力支撐。

積極促進消費升級。出台促進消費的若干政策措施,進一步鼓勵和放寬民間資本准入,大力發展信息、養老、教育、醫療等服務業。增加高品質產品和服務供給,擴大優質消費品進口,積極滿足群眾中高端消費需求。高標準布局建設大型消費商圈,推動城市步行街改造提升和便利店建設。鼓勵汽車消費優化升級,推動二手車便利交易。促進網絡購物、遠程醫療、新零售等加快發展。培育體育消費市場。鼓勵帶薪休假,發展全域旅遊,加強旅遊景區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嶺南特色旅遊品牌。開拓農村消費市場,健全農村流通網絡體系,推動農村居民吃穿住行等消費升級。嚴厲打擊製售假冒偽劣商品違法行為,營造良好消費環境。

大力推動基礎設施補短板。着眼打基礎利長遠和促進區域城鄉協調發展,深化基礎設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大重點項目推進力度,全年安排省重點項目投資6500億元。加快打造珠三角聯通粵東粵西粵北的高快速交通通道,推進贛州至深圳、廣州至汕尾、汕尾至汕頭等高鐵建設,開工建設廣湛高鐵,力爭開工建設龍梅高鐵、深茂鐵路深圳至江門段,建成梅汕鐵路等項目。

抓好汕湛、潮汕環線、河惠莞、廣湛等高速公路建設及擁堵路段改擴建,做好珠海至江門黃茅海通道、深圳至深汕特別合作區高速公路等項目前期工作,加強國省道和「四好農村路」建設。加快推進湛江新機場、韶關機場建設,完成揭陽潮汕機場擴建、惠州機場擴容擴建。推進台山核電2號機組、陽江核電6號機組併網發電。抓好湛江港30萬噸級航道改擴建,建成汕頭廣澳港二期工程,加快推動茂名博賀新港區30萬噸級航道建設,推動北江、西江航道暢通運營,加快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韓江榕江練江三江連通工程、韓江高陂水利樞紐、西江幹流治理、潖江蓄滯洪區等項目建設。加大信息網絡、市政工程等基礎設施投資力度。

以重大產業項目建設帶動工業投資。加強與央企、大型民企、外企戰略合作,建立重大產業項目引進「綠色通道」,吸引更多優質產業項目落戶。推動湛江巴斯夫新型一體化基地、埃克森美孚惠州化工綜合體等重大項目加快落地,紮實抓好富士康廣州10.5代線、廣州樂金OLED、深圳華星光電11代線、揭陽中委廣東石化、惠州中廣核太平嶺核電廠一期工程等項目建設,支持珠海集成電路全產業鏈項目、東莞紫光芯雲產業城、佛山「機器人谷」等建設。加強項目用地用海用林、市政配套、環評審批、資金落實等方面統籌,確保重大項目按時落地實施。大力引導民間資本投資重大產業項目,建立健全向民間資本推介項目長效機制,充分挖掘民間投資增長潛力。

(八)大力發展各項社會事業,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認真辦好人民群眾最為關切的「身邊事」,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

積極促進就業創業。實施就業優先戰略,落實「促進就業九條」,激勵高校畢業生多渠道就業,加強勞動力技能培訓,做好異地務工人員就業和困難人員托底幫扶工作,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進一步降低企業招工費用,幫助困難企業職工穩崗轉崗。符合條件的異地務工人員,享受同等就業創業扶持政策和有關服務。加大創業幫扶力度,支持建設一批面向到鄉村創業人員的創業孵化基地。建立失業保險、最低生活保障與促進就業聯動機制。完善防範化解勞資糾紛機制,積極構建和諧勞動關係。

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全面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統籌推進基礎教育綜合改革發展,試點推行地市統籌高中階段教育、縣區統籌學前教育和義務教育。擴大公辦幼兒園和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學位覆蓋率,加強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深入推進高等教育「沖一流、補短板、強特色」,優化高等教育區域布局,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推進職業教育「擴容、提質、強服務」,加快技工教育強省建設。提高特殊教育、民辦教育發展水平。減輕學生過重學業負擔,嚴格校外培訓機構管理,強化學生體育鍛煉,加強兒童青少年近視綜合防控。推進「新師範」建設,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提高教師隊伍素質。

提升衛生健康服務和醫療保障水平。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堅持「三醫聯動」,推進公立醫院改革,建立醫療服務價格動態調整機制,完善按病種分值付費,把更多救命救急的好藥納入醫保,保障臨床用藥供應和安全。因地制宜推進建設緊密型醫聯體,提升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質量,加快建立分級診療制度。全面推廣藥品集團採購模式,加強省、廣州和深圳三個「互聯網+藥品」採購平台建設。加快推進高水平醫院建設,爭創國家醫學中心和區域醫療中心。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建設,加大兒科、產科、麻醉科、全科醫生培養力度。啟動實施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行動計劃,加快建設中醫藥強省。完善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加強艾滋病、結核病、嚴重精神障礙等重大疾病防控,推進職業健康管理,完善老年健康和醫養結合服務體系。進一步發展婦女兒童事業,加強婦幼健康服務,做好出生缺陷綜合防控工作,保障婦女和未成年人的權益。

加快構建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全面實施全民參保計劃,深入推進社會保險擴面征繳。鞏固拓展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省級統籌改革成果,落實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做好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待遇工作。穩步推動醫保城鄉一體化改革,加快推進醫保、工傷保險基金省級統籌,完善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制度。健全社會救助體系,提高低保標準、特困供養水平,推進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和困境兒童保障體系建設。加快老齡事業發展,完善養老服務體系,提供更多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加強殘疾康復服務,加快殘疾人事業發展。大力發展慈善事業。堅持租購併舉,完善住房市場體系和住房保障體系,逐步推進解決城鎮中低收入居民和新市民住房問題,試點推進共有產權住房建設,新開工棚戶區改造安置住房2.4萬套。

加快文化強省建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實施鑄魂立德工程,進一步夯實全省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深入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傳承紅色基因。推進省級重大標誌性文化設施建設。繁榮哲學社會科學,保護發展好嶺南戲劇、廣東美術、廣東音樂等文化精粹,打造一批具有嶺南風格和時代特色的精品力作,深化高雅藝術惠民工作。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推進歷史建築活化利用。推動優秀嶺南文化走出去,講好「廣東故事」。大力推進文化產業園區建設,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推動新聞出版、影視動漫等優勢產業升級,培育智慧廣電、數字出版、網絡文化、移動新媒體等文化新業態,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做好參事文史、地方志等工作。深入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建設更多公共體育場地設施,進一步推動足球改革發展,做大做強體育產業,承辦好籃球世界盃、定向世界盃等國際賽事活動。

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嚴密防範、嚴厲打擊境內外敵對勢力顛覆滲透破壞活動。深入開展掃黑除惡專項鬥爭,重拳打擊制假販假、走私販私、電信詐騙、地下錢莊、非法集資、黃賭毒等違法犯罪行為,持續推進全民禁毒工程。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深入推進智慧新警務建設,打造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守望相助的社區生活共同體。加強憲法法治宣傳教育,完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全力推動信訪矛盾化解,健全社會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機制。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統籌、整合、優化應急救援力量,全面推進自然災害防治體系和防治能力現代化建設。提升氣象現代化水平。落實安全生產責任,深化道路交通、危化品、消防等重點行業領域專項整治,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

強化軍地協同發展。紮實做好國防動員、國防教育、雙擁共建等工作,提高依法徵兵質量,加大國防設施保護力度,大力支持駐粵部隊改革發展,鞏固軍政軍民團結,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完善退役軍人服務管理、就業創業、優先優待和榮譽表彰等政策措施,做好優撫安置工作,建立健全退役軍人服務管理體系,構建集中統一、職責清晰的退役軍人服務保障機制,營造全社會尊重退役軍人、尊崇軍人職業的良好氛圍。

全力辦好十件民生實事。一是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等六類底線民生保障水平。二是建立涵蓋學前至高中各學段的生均經費保障制度。三是加強粵東粵西粵北基層醫療人才隊伍和服務能力建設。四是加大技能培訓和創業就業支持力度。五是提升「四好農村路」質量安全水平。六是支持發展「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等富民興村特色產業。七是推進公益性文化設施免費開放和文化遺產保護。八是大力推進「廁所革命」。九是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督檢測。十是依託數字政府「粵省事」平台強化政務便民服務。

(九)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增創體制機制新優勢

遵循中央頂層設計,發揚敢為人先、敢闖敢試的改革精神,抓好基礎性、關鍵性重大改革,加快破解制約發展的瓶頸障礙。

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實好向各地市委託下放的省級行政職權,繼續下放一批省級管理權限,將省級權責清單事項從3018項壓減到1000多項,把更多的微觀審批管理職權交由各市實施,更好釐清省市間權責關係。優化省級政府機構職能體系,全面完成市縣政府機構改革。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深入推進「多證合一」「證照分離」改革,完善市場主體退出機制。實施企業投資項目分類管理和落地便利化改革,實現開工前政府審批時間民用建築項目不超過41個工作日、工業項目不超過45個工作日。深入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促進公共信用信息跨地域、跨層級、跨部門共享運用,形成全省信用聯合獎懲一張網。持續深化減證便民,開展「百項疏堵行動」。

大力推動「數字政府」建設。加快建設全省政務大數據中心,推動部門間數據共享。完善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台,優化再造政務服務流程,推進行政審批標準化,着力解決企業在開辦、施工許可、聯合審圖等方面的突出問題。推廣網上中介服務超市,規範中介機構行為,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拓展「粵省事」移動政務平台服務範圍,實現高頻服務事項省內全覆蓋,提升便民服務水平。整合優化現有自助終端服務資源,推動政務服務向基層延伸。搭建基於移動技術的統一協同辦公平台,推動各級政府部門辦公和業務協同。

繼續深化省屬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全面完成承擔行政職能事業單位改革,實現由事業單位承擔的行政職能回歸機關,理順政事關係,實現政事分開。繼續推進生產經營類事業單位改革,紮實抓好第二批64家改制或撤銷工作。推進公益類事業單位改革,大力推進公益一類、二類事業單位資源整合、優化配置。加快推進全省檢驗檢測機構整合改革,培育若干檢驗檢測集團。推進省屬機關後勤服務機構改革。探索推進事業編制統籌管理,在符合條件的事業單位實行員額制管理。

深化國資國企改革。「一企一策」推動省屬國企戰略性重組,積極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進一步聚焦主業,70%以上省屬國有資本集中到基礎性、公共性、平台性、引領性等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加強對國有企業債務、資金以及境外資產的風險管控。加快省屬特困企業脫困,年底前全面實現省屬「殭屍企業」市場化出清。深化國有資本投資和運營公司改革試點。全面落實國有企業工資決定機制,推進經理層市場化選聘工作,進一步激發企業活力。加強國有企業黨建工作,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推動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

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堅持「兩個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對國有和民營經濟一視同仁。落實「民營經濟十條」等政策措施,着力解決民營企業在准入許可、經營運行等方面的問題。加強經常性規範化政企溝通,繼續辦好「粵商·省長面對面協商座談會」,推廣領導幹部掛鉤服務企業制度,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係。依法依規保護企業家人身和財產安全,依法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健全民營企業誠信經營激勵約束機制。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實施新粵商培訓工程,鼓勵民營企業打造「百年老店」。

深化財政體制改革。落實積極的財政政策,全面統籌預算資金、政府資產、債券資金等,優化財政支出結構,集中財力辦大事,落實重點領域和項目資金保障。深化省級財政預算編制執行監督管理改革,大力推進財政領域簡政放權,落實部門預算執行主體責任,切實把財政資金管好用好。推進實施地方政府債務項目滾動管理,提高債券項目建設的質量與進度。推進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省級與市縣共同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全額免除原中央蘇區、海陸豐革命老區困難縣、少數民族縣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支出責任。構建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財政體制,完善托底保障機制,加大對粵東粵西粵北財政轉移支付力度。

(十)全面加強政府自身建設,提升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以政府機構改革為契機,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牢記職責使命,切實增強履職能力,不斷提高政務服務水平。

加強政治建設。切實提高政治站位,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紮實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嚴格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嚴明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保持政治定力,把准政治方向,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

加強法治政府建設。嚴格遵守憲法和法律,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開展工作。依法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落實省政府重大決策出台前向省人大常委會報告制度,自覺接受人民政協的民主監督,認真辦理省人大代表建議和省政協提案。廣泛聽取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各人民團體意見。嚴格執行民主集中制,堅持科學、民主、依法決策,強化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及責任倒查。加強重點領域政府立法,落實政府法律顧問制度,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加強行政複議,做好行政應訴和行政機關履行法院生效裁判工作。

加強廉政建設。認真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嚴格執行黨風廉政建設各項規定,自覺接受紀律監督、監察監督、派駐監督和巡視監督,切實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汲取曾志權嚴重違紀違法案件教訓,緊盯重大工程、重點領域、關鍵崗位,強化廉政監督和廉政風險防控。深入推進政務公開,構建集中統一、全面覆蓋、權威高效的審計監督體系。保持懲治腐敗的高壓震懾,狠抓基層正風反腐,嚴肅整治群眾身邊的腐敗和作風問題。加強廉政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設,永葆為民務實清廉的政治本色。

加強作風建設。馳而不息整治「四風」,堅決防範「四風」隱形變異新動向,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加強和改進調查研究,認真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進一步精簡會議文件,嚴格規範督查檢查考核,健全激勵機制和容錯糾錯機制,促進幹部擔當作為。各級政府要帶頭過「緊日子」,堅持厲行節約,一般性支出按照不低於5%的比例壓減,嚴控「三公」經費預算。紮實抓好模範機關創建活動,教育引導廣大幹部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本領,敢於鬥爭、善於鬥爭,打造忠誠、乾淨、擔當的高素質幹部隊伍。

各位代表!新時代催人奮進,新使命更需實幹。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接續奮鬥,聞雞起舞、日夜兼程、風雨無阻,以新擔當新作為開創廣東工作新局面,努力推動我省實現「四個走在全國前列」、當好「兩個重要窗口」,以優異成績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


附件

2019年省十件民生實事


2019年,省政府按照「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辦,一年接着一年干」的原則,繼續辦好十件民生實事。

一、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等六類底線民生保障水平。全省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從每人每月148元提高到170元;城鎮、農村低保對象最低生活保障人均補差水平,分別從每月503元、228元提高到554元、251元;特困人員基本生活標準按不低於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1.6倍、且不低於當地現行特困人員基本生活標準確定;孤兒基本生活最低養育標準集中供養和分散供養水平,分別從每人每月1560元、950元提高到1685元、1025元;城鄉低保對象、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政策範圍內基本醫療救助比例達到80%;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標準,分別從每人每月157.5元、210元提高到165元、220元。

二、建立涵蓋學前至高中各學段的生均經費保障制度。補齊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短板,建立學前教育、公辦普通高中生均撥款制度及逐步增長機制,全省公辦幼兒園生均公用經費補助標準不低於每生每年300元,對符合條件的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參照給予補助;全省公辦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經費補助標準不低於每生每年500元。繼續落實義務教育公用經費、中等職業教育生均撥款制度,全省義務教育學校生均公用經費標準小學不低於每生每年1150元,初中不低於每生每年1950元;全省中等職業教育生均財政撥款基本標準不低於每生每年3000元(不含免學費補助),其中珠三角地區不低於每生每年5000元。

三、加強粵東粵西粵北基層醫療人才隊伍和服務能力建設。為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培訓全科醫生5580名、產科醫生(含助產士)1000名、兒科醫生360名,擴大訂單定向醫學生招收規模至每年1400名,為47家升級建設中心衛生院招聘符合條件的首席專家100名,為2277個省定貧困村衛生站配備8類健康監測儀器的設備包,為基層群眾提供更加優質、便捷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

四、加大技能培訓和創業就業支持力度。為符合條件的創業者提供最高30萬元、最長3年的創業擔保貸款及貼息。培訓「粵菜師傅」1萬名。實施勞動力技能晉升培訓補貼、失業保險技能提升補貼政策,對按規定參加職業技能晉升培訓、法定勞動年齡內的在粵務工省內外城鄉勞動者發放補貼30萬人次。將生活困難的應屆高校畢業生求職創業補貼標準從每人1500元提高到2000元。適度降低部分社會保險費率,符合條件的地級以上市階段性降低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用人單位繳費費率,降低幅度不低於0.5個百分點;工傷保險在全面實施浮動費率的基礎上,階段性下調繳費費率,全省平均費率再下降30%左右。

五、提升「四好農村路」質量安全水平。建設臨水臨崖、急彎陡坡和安全事故多發路段的農村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1.6萬公里,改造影響人民群眾出行安全的農村公路四、五類橋梁520座,完成通建制村(鎮通建制村、建制村通建制村)通暢工程4000公里,完成2277個省定貧困村通20戶以上自然村村道路面硬化1000公里,優先推進連接現代農業產業園、歷史文化古村落、南粵古驛道沿線、3A級以上旅遊景區和鄉村旅遊點等的道路改擴建。

六、支持發展「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等富民興村特色產業。支持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和貧困山區100個農業特色專業鎮、1000個農業特色專業村發展「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對全省6805.76萬畝省級以上生態公益林進行補償,平均每畝補償標準從32元提高到36元。

七、推進公益性文化設施免費開放和文化遺產保護。支持189家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免費開放,實施100個文物保護利用項目。支持18個入選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項目開展振興工作、9個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實施總體規劃,舉辦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廣東非遺周等大型非遺傳播和文化惠民活動。

八、大力推進「廁所革命」。新建和提升改造鄉村公廁3100座,農村無害化戶廁普及率達到98.5%。新建旅遊廁所512座,改擴建415座。新建和改造提升高速公路服務區等交通廁所103座。加快老城老區公廁建設,不斷提升城市公廁服務管理水平,新建和改造提升城市公廁1000座。

九、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督檢測。完成不少於55萬批次食品抽檢任務,食品檢驗量達到每年每千人5批次。在全面開展監督抽檢的基礎上,對不少於2000家食用農產品集中交易市場開展以蔬菜類、水產品類和肉類為主的快速檢測,及時公示快速檢測信息,不合格產品處置率達到100%,全年快速檢測不少於800萬批次。省內生產的基本藥物品種抽檢覆蓋率達到100%。

十、依託數字政府「粵省事」平台強化政務便民服務。進一步提升「粵省事」移動政務服務平台服務事項的廣度和深度。推進省級公安、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醫保等部門在戶政、安全技防、醫療救助、人才、勞動仲裁、社保醫保等領域,新增上線高頻政務服務事項不少於150項,並拓展在地市的服務應用。進一步優化平台已上線服務事項業務流程,實現群眾填寫表格、提交材料、跑動次數減少50%以上,已上線服務事項「零跑動」超過80%。依託「粵省事」平台支撐,提升公共法律服務水平,實現刑事案件律師辯護100%覆蓋。

本作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在中國大陸和其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註:中文維基文庫社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演講,不總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