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下放劳动前后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下放劳动前后
《人民日报》通讯员
1972年1月29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报

假日,天下着雨,在安静的河北省张家口市“五·七”床单厂里,几个负责保卫工作的青年工人,忽然发现垃圾堆旁蹲着一个人。是谁?急忙跑去一看,原来是“老主任”。

党支部书记、厂革委会主任李振庭同志,听青年人问他为什么放假不休息,冒雨拣垃圾时,便指指刚拣出来的一堆棉纱头、纬管、经停片,心疼地说:“你们看,这都是国家的财富,扔了多可惜呀!”站在一旁的一个女工心想,这是前两天大扫除时当垃圾清理出来的,其中就有自己扔掉的棉纱头。同李主任的勤俭作风一对比,心里感到惭愧,不由得同其他几个工人一起,跟着李主任拣起垃圾来了。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前,李振庭可并不那么勤俭。那时候,他在市里当局长。由于受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影响,沾染了官气,办公室的地他不扫,桌上的灰尘他不擦,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快忘光了。他脱离劳动,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在工作中偏离了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了革命群众的批评。一九六九年春天,李振庭进了张家口市“五·七”干校。在这里,他学习毛主席著作,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逐渐冲刷了身上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灰尘,焕发了革命的青春。

有一次,他拿起搁下三十年的斧头,和贫下中农一起干活。一个老贫农了解到他的身世以后,语重心长地说:“进城以后,刘少奇这家伙把你和俺贫下中农分开了;现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又指引你回到俺们当中。你人来了,心可也要来啊!”听了这一席话,李振庭心潮翻滚。这个工农出身的老干部,十五岁给地主扛长活,后来学木匠,在旧社会吃了不少的苦。一九三八年,他撂下斧把子,扛起枪杆子,跟着毛主席、共产党干革命。那时候,他和群众可真是共患难、同生死呀!有一次,他住在一个贫农老大娘家里,突然被敌人包围了。当时,日本鬼子正想捉拿他。老大娘临危不惧,让他躺在炕上,盖上被子,说是自己的儿子在养病。当贫农老大娘冒着生命危险掩护他脱险等情景重新涌现在心头的时候,他深深感到,这些年来自己忘了本,忘记了阶级兄弟,所以就不能紧跟毛主席继续革命。他反复学习毛主席的教导:“干部通过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同劳动人民保持最广泛的、经常的、密切的联系。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一件带根本性的大事,它有助于克服官僚主义,防止修正主义和教条主义。”他越学越认清了“三脱离”的危害,越学越下定了决心:今后要身不离劳动,心不离群众,全心全意地做人民的勤务员。

在干校里,他一方面积极参加开荒造田等劳动,一方面突击制造打坯模子和修造农具。他重新熟悉了干农活、当木工的技术,也逐步恢复了劳动人民的本色。同志们亲切地叫他“李师傅”。

一九七○年夏天,李振庭同志被调到“五·七”床单厂担任领导工作以后,就住到厂子里,坚持同工人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一起参加生产劳动。通过参加劳动,同工人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能及时掌握厂里的思想动向,也及时解决了一些生产中的问题。他在皂煮班热情支持工人革新技术,使漂液利用率提高三分之一。他和木工组同志一起研究,制成了卷布辊,解决了生产的急需,降低了生产成本。

在那次假日拣垃圾的第二天,李振庭把拣出的二十多斤东西举行了展览。他在会上带领大家学习毛主席关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教导,向大家介绍了战争年代,解放区军民勤俭节约的光荣传统,要求大家从两条路线斗争的高度看待勤俭建国的问题。从此,全厂增产节约运动开展得更加深入。工人们称赞说:李主任带来的是八路军的革命传统和“五·七”战士的革命作风!

李振庭经过在“五·七”干校学习和走出校门参加农村斗批改运动,提高了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自觉性。厂革委会有位委员,分工管生产,一度不注意政治挂帅,别的同志提出意见后,他又走到了不敢具体抓生产的极端。李振庭便同他谈心,向他说明要执行毛主席的“抓革命,促生产”的方针,政治统帅业务,不能把政治和业务互相分离,不能把革命和生产对立起来。这个厂由于较好地处理了革命和生产的关系,职工的革命热情高,生产任务完成得好,成为市里的一个先进单位。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以及馬來西亞屬於公有領域。但1972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8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内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