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急千金要方/第十三
第十二 膽腑方 ◄ | 備急千金要方 第十三 心臟方 |
► 第十四 小腸腑方 |
|
(凡八類)
心臟脈論第一
[编辑](論一首)
論曰︰心主神。神者,五臟專精之本也。為帝王監領四方,夏旺七十二日,位在南方,離宮火也。有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所以任物謂之心神者,心之藏也。舌者,心之官。故心氣通於舌,舌和則能審五味矣。心在竅為耳。夫心者火也,腎者水也,水火相濟,心氣通於舌,舌非竅也。其通於竅者,寄見於耳,左耳丙,右耳丁,循環炎宮,上出唇口知味,榮華於耳外主血,內主五音。心重十二兩,中有三毛七孔,盛精汁三合,神名藏神,號五神居,隨節應會,故云心藏脈。脈舍神,在氣為吞,在液為汗。心氣虛則悲不已,實則笑不休。心氣虛則夢救火,陽物得其時則夢燔灼。心氣盛則夢喜笑及恐畏,厥氣客於心,則夢丘山煙火。凡心臟象火,與小腸合為腑,其經手少陰,與太陽為表裡。其脈洪,相於春,旺於夏,夏時萬物洪盛,垂枝布葉皆下垂如曲,故名曰鉤。心脈洪大而長,洪則衛氣實,實則氣無從出,大則營氣萌,萌洪相薄可以發汗,故名曰長。長洪相得,即引水漿溉灌經絡,津液皮膚。太陽洪大皆是母軀,幸得戊己,用牢根株,陽氣上出汗見於頭,五內乾枯,胞夏脈如鉤,夏脈心也,南方火出,萬物之所以盛長也,故其氣來盛去衰,故曰鉤。反此者病何如而反,其氣來盛去亦盛,此謂太過,病在外表。其來不盛去反盛,此謂不及,病在內。太過則令人身熱,而膚痛為浸淫。不及則令人煩心,上見咳唾,下為氣泄。
心脈來累累如連珠,如循琅,曰平。夏以胃氣為本,心脈來喘喘連屬,其中微曲,曰心病。心脈來前曲後居如操帶鉤,曰心死。
真心脈至堅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澤,毛折乃死。夏胃微鉤曰平,鉤多胃少曰心病,但鉤無胃曰死胃,而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
心藏脈,脈舍神,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破目 脫肉,毛悴色夭,死於冬手少陰氣絕,則脈不通。少陰者,心脈也。心者,脈之合也。脈不通則血不流,血不流則發色不澤,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壬篤癸死,水勝火也。
心死臟浮之實如豆麻擊手,按之益躁,疾者死。夏心火旺,其脈浮大而散(一作洪)曰平,反得弦細而長者,是肝之乘心,母之歸子,為虛邪,雖病易治。反得大而緩者,是脾之乘心,子之乘母,為實邪,雖病自愈。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腎之乘心,水之克火,為賊邪,大逆十死不治。反得微澀而短者,是肺之乘心,金之凌火,為微邪雖病即瘥,腎乘心必癃。
左手關前寸口陰絕者,無心脈也。若心下熱痛,掌中熱,時時善嘔,口中傷爛,剌手少陽治陽。左手關前寸口陰實者,心實也。是心下有水氣,憂恚發之,剌手心主治陰。
心脈來累累如貫珠滑利,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病,四至脫精,五至死,六至命盡,手少陰脈也。
心脈急甚為瘈瘲,微急為心痛引背,食不下,緩甚為狂笑,微緩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有時唾血。大甚為喉介,微大為心痺引背,善淚出,小甚為善噦,微小為消癉。滑甚為善渴,微滑為心疝引臍,少腹鳴。澀甚為喑,微澀為血溢維厥耳鳴癲疾。
心脈搏堅而長,當病舌卷不能言,其濡而散者,當病消渴自已(渴一作環)。
赤脈之至也喘而堅,診曰,有積氣在中,時害於食,名心痺,得之外疾思慮而心虛,故邪從之。扁鵲曰︰心有病則口生瘡腐爛。
心在聲為笑,在變動為憂,在志為喜,喜傷心,精氣並於心則喜,心虛則悲,悲則憂,實則笑,笑則喜。
時主夏病者,時間時甚,知其源,取其輸,觀其應,審其害。
病先發於心者,心痛一日之肺喘咳,三日之肝脅痛支滿,五日之脾閉塞不通,身痛體重,三日不已,死於冬半夜,夏日中。
病在心,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靜。
假令心病北行若食豚魚得之,不者,當以冬時發,得病以壬癸日也。
凡心病之狀,胸內痛,脅支滿,兩脅下痛,膺背肩胛間痛,兩臂內痛,虛則胸腹大,脅下與腰背相引而痛,取其經手少陰太陽,舌下血者,其變病刺 中血者。
心脈沉之小而緊,浮之不喘,苦心下聚氣而痛,食不下,喜咽唾,時手足熱煩滿,時忘不樂,喜太息,得之憂思。
心病其色赤,心痛短氣,手掌煩熱,或啼笑罵詈,悲思愁慮,面赤身熱,其脈實大而數,此為可治,宜服(闕宜服者藥)。春當刺中沖,夏刺勞宮,季夏刺大陵,皆補之;秋刺間使,冬刺曲澤,皆瀉之(此是手心主心包經絡)。又當灸巨闕五十壯,背第五椎百壯。
邪在心,則病心痛善悲,時眩仆視有餘,不足而調之其俞。
憂愁思慮則傷心,心傷則苦驚,喜忘善怒。
心中風者,翕翕發熱,不能起,心中飢餓,欲食食則嘔。
心中寒者,其人病心如啖蒜齏狀,劇者心痛徹背,背痛徹心如蠱注,其脈浮者,自吐乃愈。
心傷,其人勞倦,頭面赤而下重,心中痛徹背,自煩發熱,當臍跳手,其脈弦,此為心臟傷所致也。
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氣少也。血氣少者屬於心,心氣虛者,其人即畏,合目欲眠,夢遠行而精神離散,魂魄妄行。陰氣衰者,即為癲。陽氣衰者,即為狂。五臟者魂魄宅舍,精神之依托也。魂魄飛揚者,其五臟空虛也,即邪神居之,神靈所使鬼而下之。脈短而微,其臟不足,則魂魄不安。魂屬於肝,魄屬於肺,肺主津液,即為涕泣出。肺氣衰者即泣出,肝氣衰者魂則不安。肝主善怒其聲呼。
心水者,其人體腫(一作重)而少氣不得臥,煩而躁,其陰大腫。
真心痛手足青至節,心痛甚,旦發夕死,夕發旦死。
心腹痛懊惱發作腫聚,往來上下行痛有休作,心腹中熱,善渴涎出者,是蛔咬也。以手聚而堅持之,無令得移,以大針刺之,久持之蟲不動乃出針。腸中有蟲蛔咬,皆不可取以小針。
心脹者,煩心短氣臥不安。
凡心脈急,名曰心疝。小腹當有形,其以心為牡藏,小腸為之使,故小腹當有形。
診得心積沉而芤時,上下無常處,病胸滿悸,腹中熱,面赤咽乾,心煩,掌中熱,甚則唾血。身瘈瘲 主血厥,夏瘥冬劇,色赤也。
心之積,名曰伏梁,起於臍上,上至心,大如臂,久久不愈。病煩心心痛,以秋庚辛日得之,何也?腎病傳心,心當傳肺,肺適以秋旺,旺者不受邪。心複欲還腎,腎不肯受,因留結為積,故知伏梁以秋得之。
心病煩悶,少氣大熱,熱上湯心,嘔咳吐逆,狂語,汗出如珠,身體厥冷,其脈當浮,今反沉濡而滑,其色當赤而反黑者,此是水之克火,為木逆,十死不治。
徵音人者,主心聲也,心聲笑其音竽,其志喜,其經手少陰,厥逆太陽則營衛不通,陰陽反錯。陽氣外擊,陰氣內傷,傷則寒,寒則虛,虛則驚掣心悸,定心湯主之(方見十四卷)。
語聲前寬後急,後聲不續,前混後濁,口冒昧,好自笑,此為厲風入心,荊瀝湯主之(方見前第八卷)。心虛風寒,半身不遂,骨節離解,緩弱不收,便利無度,口面斜,薑附湯主之(方見前第八卷)。此病不盈旬日,宜急治之。又笑而呻,呻而反憂,此為水克火,陰擊陽,陰起而陽伏,伏則實,實則傷熱,熱則狂,悶亂冒昧,言多謬誤,不可采聽,此心已傷。
若其人口唇正心病為虐者,令人心煩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熱(方見前第十卷)。若其人本來心性和雅,而忽弊急反於常,白朮酒主之(方見前第八卷)。或言未竟便住,以手剔腳爪,此人必死。禍雖未及,名曰行尸,此心病,聲之候也,虛則補之,實則瀉之,不可治者,明而察之。
赤為心,心合脈赤如雞冠者吉。心主舌,舌是心之餘,其人火形相比於上徵赤色,廣KT兌面小頭,好肩背髀腹小手足行安地,疾行搖肩背,肉滿有氣輕財,少信多慮,見事明了,好顧急心,不壽暴死。耐春夏,不耐秋冬,感而生病,主手少陰竅竅然,長短傾正則心應之,正赤色小理者則心小,小則邪弗能傷,易傷以憂。粗理者則心大,大則虛,虛則寒,寒則憂不能傷,易傷於邪,無者則心高,高則實,實則熱,熱則滿於肺中,悶而善忘,難開以言。 小短舉者則心下,下則臟外,易傷於寒,易恐以言。 長者則心堅,堅則臟安守固。弱以薄者則心脆,脆則善病消癉熱中。 直下不舉者則心端正,端正則和利難傷, 向一方者則心偏傾,偏傾則操持不一,無守司也。(一云,若小短薄弱而下則心下,下則虛,虛則傷寒,病憂恚,內損心暴痛,而好唾清涎,口臭,蟲齒痛侵唇齒。
若高起則心高,高則實,實則熱,熱則滿於心,悶而善忘,恐悸喉燥口痛牙癰舌傷,小兒則便秘、口重、舌鵝口、聲嘶,方見頭面方中。)凡人部分陷起者,必有病生,小腸太陽為心之部,其處陷起即病生矣。臟舍內外,部亦內外,沉濁屬內,浮清居外。若外病內入,小腹滿起,內病裡出,所部陷沒。外入內,前治陽,後補陰。內出外,前補陰,後瀉陽。陽則實熱,陰則虛寒。在陽主外,在陰主內。凡人死生休咎,則臟神前變形於外,人心前病,則口為之張。若心前死,則枯黑聲語不轉。若天中等分,墓色應之必死不治。看應增損,斟酌賒促,賒則不出四百日內,促則不延旬月之間,心病少愈而卒死。何以知之?曰︰赤黑色黯點如博棋,見顏度年上,此必卒死。心絕一日死,何以知之?兩目回回直視肩息立死。凡面赤目白,憂恚思慮,心氣內索面色反好,急求棺槨,不過十日死。又面黃目赤不死,赤如血死。吉凶之色若在於分部,而見赤黑入口,此必死,不出其年,名曰行尸。若年上無應,三年之夏火心脈色赤,主手太陽也。夏取盛經分腠。夏者火始治,心氣始長,脈瘦氣弱,陽氣留溢其脈本在外踝之後,應在命門之上三寸,命門者,心上一寸也,脈根在少澤,少澤在手小指端。
其筋起於小指之上,結於腕上,循臂內廉,結肘內蛻骨之後,彈之應小指之上,入結腋下。其支者後走腋後廉,上繞肩胛,循頸出足太陽之筋前,結於耳後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出耳上,下結於頷上,屬目外 。
其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骨之間,上循外後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向腋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卻入耳中。其支者別頰上 抵鼻,至目內斜絡於顴,合手少陰為表其手太陽之別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內注少陰,其別者上走肘絡肩,主心生病。病實則小腸熱,熱則節弛,弛則陽病。陽脈大反逆於寸口再倍,病則嗌痛頷腫耳聾目黃,臥不能言,悶則急坐。虛則小腸寒,寒則生疣,疣則陰病。陰脈反小於寸口過於一倍,病則短氣,百節病,筋急頸痛轉顧不能。(此盡是手太陽小腸經筋脈支別為病,今取心主包絡少陰心經附於後。
手心主之別名曰內關,去腕五寸(《甲乙》作二寸),出於兩筋間,循經以上系於心包絡。
心系,氣實則心痛,虛則為煩心,取之兩筋間。
手心主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下膈,歷絡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是動則病手心熱,肘臂攣急腋腫,甚則胸脅支滿,心中澹澹大動,面赤目黃,善笑不休,是主脈所生。病者煩心心痛,掌中熱,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則寸口大一倍於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於人迎。
手少陰之別名曰通裡,在腕後一寸,別而上行,循經入咽中,系舌本屬目系,其實則大,膈虛則不能言,取之掌後一寸,別走太陽。
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上膈,絡小腸。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目系(系目系一作循胸出脅)。其直者複從心系卻上肺,出腋下,下循內後廉,行太陰心主之後,下肘內廉,循臂內後廉,抵掌後銳骨之端,入掌後內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是動則病咽乾心痛,渴而欲飲,是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黃脅滿痛,臂內後廉痛,厥掌中熱痛。為此諸病,手少陰之脈獨無輸,何也?曰︰少陰者,心脈也。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為帝王精神之所舍。其臟堅固,邪不能容,容之則傷心,心傷則神去,神去則身死矣。故諸邪在於心者,皆在心之包絡,包絡者,心主之脈也,故少陰無輸也。少陰無輸,心不病乎?曰︰其外經腑病,臟不病,故獨取其經於掌後銳骨之端也。
夏三月,主心小腸赤脈□病也,其源從少陰太陽之氣相搏而停,則營衛不通,皮肉痛起。太陽動發少陰,淫邪之氣因而作,則臟腑隨時受夏疫病也。其病相若腑虛則陰邪氣所傷,身戰脈掉捉所不禁。若臟實則為陽毒所侵,肉熱口開舌破咽塞聲嘶,故曰赤脈□病(方見《傷寒》卷中)。
扁鵲云︰灸腎肝心三俞主治丹(一作痺)毒病,當依源為治,表治陰陽,調和臟腑,疾不生
心虛實第二
[编辑](脈四條 方十一首 灸法一首)
心實熱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陰實者,手少陰經也,病苦閉大便不利,腹滿,四肢重,身熱,名曰心實熱也。
石膏湯
[编辑]治心熱實或欲吐,吐而不出,煩悶,喘急,頭痛方。
石膏(一斤) 淡竹葉 香豉(各一升) 小麥(三升) 地骨皮(五兩) 茯苓(三兩) 梔子仁(三十枚)
上七味 咀,先以水一斗五升煮小麥、竹葉、取八升澄清,下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外台》名瀉心湯)
瀉心湯
[编辑]治老小下痢水穀不消,腸中雷鳴,心下痞滿,乾嘔不安方。
人參 黃芩 甘草(各一兩) 乾薑(一兩半) 黃連(二兩) 半夏(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並治霍亂。若寒加附子一枚,渴加栝蔞根二兩,嘔加橘皮一兩,痛加當歸一兩。客熱以生薑代乾薑。
大黃黃連瀉心湯
[编辑]治心氣不足,吐血衄血方。
大黃(二兩) 黃連 黃芩(各一兩)
上三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亦治霍亂。
心小腸俱實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陰陽俱實者,手少陰與巨陽經俱實也,病苦頭痛身熱,大便難,心腹煩滿不得臥,以胃氣不轉水穀實也,名曰心小腸俱實。
竹瀝湯
[编辑]治心實熱,驚夢喜笑恐畏悸懼不安方。
淡竹瀝(一升) 生地黃汁(一升) 石膏(八兩) 芍藥 白朮 梔子仁 人參(各三兩) 赤石脂 紫菀 知母 茯神(各二兩)
上十一味 咀,以水九升煮十味至二升七合,去滓,下竹瀝更煎,取三升。若須利入芒硝二兩,去芍藥,分三服。
茯神煮散
[编辑]治心實熱,口乾煩渴,眠臥不安方。
茯神 麥門冬(各三十六銖) 通草 升麻(各三十銖) 紫菀 桂心(各十八銖) 知母(一兩) 赤石脂(四十二銖) 大棗(二十枚) 淡竹茹(雞子大一枚)
上十味治,下篩為粗散,以綿裹方寸匕,井花水二升半,煮取九合,時動裹子,為一服。日再。
安心煮散
[编辑]治心熱滿煩悶驚恐方。
白芍藥 遠志 宿薑(各二兩) 茯苓 知母 赤石脂 麥門冬 紫菀 石膏(各四十二銖人參(二十四銖) 桂心 麻黃 黃芩(各三十銖) 葳蕤(三十六銖) 甘草(十銖)
上十五味治,下篩為粗散,先以水五升,淡竹葉一升,煮取三升,去滓,煮散一方寸匕,牢以絹裹煮時動之,煎取八合,為一服。日再。
治不能食,胸中滿膈上逆氣悶熱方︰
灸心俞二七壯,小兒減半。
心 虛 寒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陰虛者,手少陰經也。病苦悸恐不樂,心腹痛難以言,心如寒恍惚,名曰心虛寒也。
茯苓補心湯
[编辑]治心氣不足,善悲愁恚怒,衄血,面黃煩悶,五心熱,或獨語不覺,咽喉痛,舌本強,冷涎出(一作汗出,)
茯苓(四兩) 桂心 甘草(各二兩) 紫石英 人參(各一兩) 麥門冬(三兩) 大棗(二十枚) 赤小豆(一十四枚)
上八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半夏補心湯
[编辑]治心虛寒,心中脹滿悲憂,或夢山丘平澤者方。
半夏(六兩) 宿薑(五兩) 茯苓 桂心 枳實 橘皮(各三兩) 白朮(四兩) 防風遠志(各二兩)
上九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牛髓丸
[编辑]通治百病虛瘠羸乏等方。
牛髓 羊髓 棗膏 白蜜 酥(各一升) 麥門冬 川芎 桂心 當歸 茯苓(一作茯神)(一兩) 白朮(四十
上十九味,切搗十四味篩,別研棗膏和散,次納諸髓蜜和攪令相得,納銅缽中於釜湯中煎取堪作丸,如梧桐子大,酒服三十丸,稍加至四十丸。日再。
心小腸俱虛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陰陽俱虛者,手少陰與巨陽經俱虛也。病苦洞泄,若寒少氣,四肢厥,腸,名曰心小腸俱虛。
大補心湯
[编辑]治虛損不足,心氣弱悸或時妄語,四肢損變氣力,顏色不榮方。
黃芩 附子(各一兩) 甘草 茯苓 麥門冬 乾地黃 桂心 阿膠(各三兩) 半夏 遠志 石膏(各四兩) 生薑(六兩) 飴糖(一斤) 大棗(二十枚)
上十四味,取十三味 咀,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五升,湯成下糖,分四服。
補心丸
[编辑]治臟虛善恐怖如魘狀及婦人產後餘疾,月經不調方。
當歸 防風 芎 附子 芍藥 甘草 蜀椒 乾薑 細辛 桂心 半夏 濃朴 大黃 豬苓(各一兩) 茯苓(一作茯神) 遠志(各二兩)
上十六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五丸,日三,不知加至十丸,冷加熱藥。
心勞第三
[编辑](論一首 方一首)
論曰︰心勞病者補脾氣以益之,脾旺則感於心矣。人逆夏氣則手太陽不長,而心氣內洞,順之則生,逆之則死。順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關格,病則生矣。
大黃泄熱湯
[编辑]治心勞熱,口為生瘡,大便苦難,閉澀不通,心滿痛,小腸熱方。
大黃 澤瀉 黃芩 芒硝 梔子仁(各三兩) 桂心 通草 石膏(各二兩) 甘草(一兩)
上十味 咀,用水九升,先以水一升別浸大黃一宿,餘八升煮諸藥取二升五合,去滓,下大黃煮兩沸去滓,下芒硝令烊,分三服。
脈極第四
[编辑](論一首 方一首 灸法二首)
論曰︰凡脈極者主心也。心應脈,脈與心合。心有病從脈起。又曰︰以夏遇病為脈痺,脈痺不已,複感於邪,內舍於心,則飲食不為肌膚,咳脫血色白不澤,其脈空虛,口唇見赤色。凡脈氣衰,血焦發墮,以夏丙丁日得之於傷風,損脈為心風。心風之狀,多汗惡風。若脈氣實則熱,熱則傷心,使人好怒,口為赤色,甚則言語不快,血脫色乾燥不澤,飲食不為肌膚。若脈氣虛則寒,寒則咳,咳則心痛,喉仲介介如哽,甚則咽腫喉痺。故曰,心風虛實候也。
生地黃煎
[编辑]治脈熱極則血色脫色白乾燥不澤,飲食不為肌膚,消熱止極強胃氣方。
生地黃汁 生麥門冬 赤蜜(各一升) 心(一作豉) 遠志(各二升) 人參 白朮茯苓芍藥 乾地黃(各三兩) 甘草(二兩) 石膏(六兩) 生葳蕤(四兩)
上十三味,十一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二升七合,去滓,下地黃汁及蜜,更煎取三升半,分四服。
灸法
[编辑]胸中痛引腰背心下嘔逆面無滋潤,灸上門,隨年壯,穴在挾巨闕兩邊相去各半寸(一云一寸)。顏色焦枯,勞氣失精,肩臂痛不得上頭,灸肩 百壯,穴在肩外頭近後,以手按之有解宛宛中。
脈虛實第五
[编辑](論一首 方三首 針灸法二首)
論曰︰凡脈虛者好驚跳不定,脈實者洪滿。凡脈虛實之應主於心小腸。若其腑臟有病,從熱生則應臟,寒則應腑也。
防風丸
[编辑]補虛調中,治脈虛驚跳不定,乍來乍去,主小腸腑寒方。
防風 桂心 通草 茯神 遠志 麥門冬 甘草 人參 白石英(各三兩)
上九味為末,白蜜和丸,如梧子大,酒服三十丸,日再,加至四十丸。
升麻湯
[编辑]治脈實洪滿,主心熱病方。
升麻 子芩 澤瀉 梔子仁 淡竹葉 芒硝(各三兩) 生地黃(切,一升)
上七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三服。
麻黃調心泄熱湯
[编辑]調心泄熱,治心脈厥大,寸口小腸熱,齒齲嗌痛方。
麻黃 生薑(各四兩) 細辛 子芩 茯苓 芍藥(各五兩) 白朮(二兩) 桂心(一兩) 生地黃(切一升)
上九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須利加芒硝三兩。
針灸法
[编辑]脈不出針不容,穴在幽門兩旁各一寸五分。心悶痛上氣牽引小腸,灸巨闕二
心腹痛第六
[编辑](論一首 方二十六首 針灸法二十五首)
論曰︰寒氣卒客於五臟六腑,則發卒心痛胸痺。感於寒,微者為咳,甚者為痛為泄,厥
心痛與背相引,善瘈瘲如物從後觸其心。身傴僂者腎心痛也。厥心痛腹脹滿。心痛甚者,胃心痛也。厥心痛如以針錐剌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厥心痛,色蒼蒼如死灰狀,終日不得太息者,肝心痛也。厥心痛,臥若從心間痛,動作痛益甚,色不變者,肺心痛也。真心痛手足青至節,心痛甚,旦發夕死,夕發旦死。蛔心痛,心腹中痛發作腫聚,往來上下行痛有休止,腹中熱,善涎出是蛔咬也,以手按而堅持之,勿令得移,以大針刺之,複久持之蟲不動乃出針。心下不可刺,中有成聚不可取於俞,腸中有蟲蛔咬皆不可取以小針。
治寒氣卒客於五臟六腑中則發心痛方︰
大黃 芍藥 柴胡(各四兩) 升麻 黃芩 桔梗 朱砂(各三兩) 鬼臼 鬼箭羽 桂心朴硝(各二兩)
上十一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先分朱砂作三份,每服納一份,攪勻服之,得快利如痛不止,宜服後方︰ 赤芍(六兩) 桔梗 杏仁(各五兩) 上三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九痛丸
[编辑]治九種心痛,並療冷沖上氣落馬墮車,血疾等方。(一蟲心痛,二疰心痛,三風心痛,四悸心痛,五食心痛,六飲心痛,七冷心痛,八熱心痛,九來去心痛。此之謂九痛。)
附子 乾薑(各二兩) 吳茱萸 人參 巴豆(各一兩) 生野狼毒(四兩)
上六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空腹服三丸。猝中惡腹脹痛口不能言者服五丸,日一服。連年積冷流注心胸者,亦服之,好好將息神驗。(《金匱》方用附子三兩,乾薑、野狼牙各一兩。)
治九種心痛方︰
取當太歲上新生槐枝一握,去兩頭,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
桂心三物湯
[编辑]治心中痞諸逆懸痛方。
桂心 生薑(各二兩) 膠飴(半斤)
上三味,取二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納飴,分三服。(仲景用枳實五枚,不用膠飴,肘後用枳實五枚,白朮二兩,為五味。)
烏頭丸
[编辑]治心痛徹背,背痛徹心方。
烏頭(六銖) 附子 蜀椒(各半兩) 乾薑 赤石脂(各一兩)
上五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三丸,日三,不知少增之。(范汪不用附子,服如治心痛方︰
桃白皮煮汁,空腹以意服之。(崔氏用療疰心痛。)
治暴心痛或如中惡口中涎出不可禁止回回欲吐方︰
苦參(十斤)
上一味 咀,以水一石煮取二斗,去滓,下苦酒二斗,更煎取五升,加大豆黃末熬和煮汁中煎,令可丸,並手丸之,如梧子大。每服以酒一升進三四十丸,日一,當倒腹吐,不吐下利,更酒浸苦參二斤,進丸彌佳,非止腹痛心暴痛 骨等痛。凡是腹中之疾悉主之,又宿冷血
治猝中惡心痛方︰
苦參(三兩)
上一味 咀,以好醋一升半煮取八合,強者頓服,老小分二服。
又方 桂心(一兩)
上一味 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
治蟲心痛方︰
鶴虱為末,蜜丸,如梧子大,服四十丸,蜜湯下,日一服,可加至五十丸,慎酒肉。
又方 鶴虱一兩為末,溫醋一盞和,空腹服之,蟲當吐出。
又方 服漆一合,(方見後養生服餌篇中),凡蟲心痛皆用漆主之。
五辛湯
[编辑]治心腹冷痛方。
細辛 蜀椒 桂心 乾薑 吳茱萸 芍藥 防風 苦參 甘草 當歸 乾地黃(各一兩)
上十四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四服。
犀角丸
[编辑]治心腹久痛積年不定,不過一時間還發,甚則數日不能食,又便出乾血,窮天下方不能瘥,甄立言處此方,數日即愈。
犀角 麝香 雄黃 桔梗 莽草 鬼臼 桂心 芫花(各半兩) 甘遂(一兩半) 附子光明砂(各六銖) 貝齒(五枚) 巴豆(二十枚) 赤足蜈蚣(二枚)
上十四味為末,蜜丸,如梧子,飲服一丸,日二,漸加至三丸,以微利為度。(《古今錄驗》無雄黃。)
高良薑湯
[编辑]治卒心腹絞痛如刺,兩脅支滿,煩悶不可忍方。
高良薑(五兩) 濃朴(二兩) 當歸 桂心(各三兩)
上四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一升八合,分二服,日三。若一服痛止便停,不須更服,強者作二服,弱者分三服。
當歸湯
[编辑]治心腹絞痛諸虛冷氣滿痛方。
當歸 芍藥 濃朴 半夏(各二兩) 桂心 甘草 黃耆 人參 (各三兩) 乾薑(四兩) 蜀椒(一兩)
上十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二合,分四服,羸弱人分六服。(《短劇》云人冷加附子一枚良。)
又方 治虛冷腹痛,不下飲食,食複不消臚脹者方。
當歸 茯苓(各五分) 黃耆 紫菀(各四分) 高良薑 乾薑(各六分) 鹿茸 桂心 肉蓯蓉 昆布 橘皮(各三分) 甘草(二兩) 烏頭(二兩) 大棗(四十枚) 桃仁(一百枚) 地骨皮 法曲 大麥 (各一升)
上十八味 咀,以水一斗五升煮取四升二合,分為五服,下利加赤石脂、龍骨各三分,渴加麥門冬一升。
又方 治寒冷腹中痛方。(《短劇》云吳茱萸湯)
當歸(二兩) 桂心 甘草 人參(各一兩) 生薑(五兩) 半夏 小麥(各一升) 吳茱萸(二升)
上八味 咀,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亦治產後虛冷。
又方 治冷氣脅下往來沖胸膈痛引脅背悶者方。
當歸 桂心 人參 甘草 吳茱萸 芍藥 大黃(各二兩) 茯苓 枳實(各一兩) 乾薑(三兩)
上十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日三,並治尸疰亦佳。(《外台》仲景方無茯苓、枳實。)
又方 治久寒疾痼,胸腹中痛時下痢方。
當歸(三兩) 附子(一兩) 乾薑 甘草 柑皮(各二兩)
上五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三服,日三。
又方 治久寒宿疾,胸腹中痛,短氣時滯下痢方。
當歸 桂心(各三兩) 乾薑(四兩) 附子(一兩)
上四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三服,日三。(范汪無附子,有甘草二兩,云虛冷激痛甚者加黃耆、芍藥各二兩。)
溫中當歸湯
[编辑]治心腹中痛發作腫聚,往來上下,痛有休止,多熱,喜涎出,是蛔蟲咬也,二三劑後若不效有異,宜改方增損之。
當歸 人參 乾薑 茯苓 濃朴 木香 桂心 桔梗 芍藥 甘草(各二兩)
上十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溫五服,日三。不耐木香者,以犀角一兩代之。
羊肉當歸湯
[编辑]治腹冷絞痛方。
羊肉(半斤) 當歸(四兩) 乾薑 橘皮 黃耆 芍藥 川芎 桂心 獨活 防風(各一分) 吳茱萸 人參 甘草 乾地黃 茯苓(各一分) 生薑(六分) 大棗(三十枚)
上十七味 咀,以水一斗半先煮羊肉,取一斗出肉,納諸藥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覆取溫暖。
溫脾湯
[编辑]治腹痛臍下絞結繞臍不止方。
甘草 附子 人參 芒硝(各一兩) 當歸 乾薑(各三兩) 大黃(五兩)
上七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服,日三。
生薑湯
[编辑]治胸腹中猝痛方。
生薑(一斤取汁) 食蜜(半斤) 醍醐(四兩)
上三味微火上耗,令相得適寒,溫服三合,日三。
熨蒸法
[编辑]凡心腹冷痛者,熬鹽一斗熨或熬蠶砂燒磚石蒸熨,取其裡溫暖止蒸,土亦大
針灸法
[编辑]凡邪在心,則病心痛,善悲時眩仆,視有餘不足,而調其俞。腎心痛先取京骨、昆侖發針,不已取然谷。胃心痛取大都、太白。脾心痛取然谷、太溪。肝心痛取行間、太沖。肺心痛取魚際、太淵。心痛引腰脊,欲嘔刺足少陰。心痛引背不得息刺足少陰,不已取手少陰。
心痛腹脹,澀澀然大便不利取足太陰。心痛小腹滿,上下無常處,溲便難,刺足厥陰。心痛氣短不足以息刺手太陰。心痛不可按煩心巨闕主之。心痛有三蟲多涎不得反側上脘主之。心痛身寒,難以俯仰,心疝沖冒死不知人,中脘主之。心痛如針錐刺然谷及太溪主之。心腹中猝痛。石門主之。心疝暴痛取足太陰。心懊微痛煩逆,灸心俞百壯。心痛如錐刀刺氣結,灸膈俞七壯。心痛冷氣上灸龍頷百壯,在鳩尾頭上行一寸半,不可刺之。心痛惡氣上脅急痛,灸通谷五十壯,在乳下二寸。心痛暴絞急絕欲死,灸神府百壯,在鳩尾正心有忌。心痛堅煩氣結,灸太倉百壯。心痛暴惡風灸巨闕百壯。心痛灸臂腕橫紋三七壯,又灸兩虎口白肉際七壯。
胸痺第七
[编辑](論二首 方十二首 灸法五首)
論曰︰胸痺之病,令人心中堅滿痞急痛,肌中苦痺絞急如刺,不得俯仰,其胸前皮皆痛,手不得犯,胸中 而滿,短氣咳唾引痛,咽塞不利,習習如癢,喉中乾燥,時欲嘔吐,煩悶,自汗出,或徹引背痛,不治之,數日殺人。
論曰︰夫脈當取太過與不及,陽微陰弦即胸痺而痛,所以然者,責其極虛故也。今陽虛知在上焦,所以胸痺心痛者,以其人脈陰弦故也。
平人無寒熱,短氣不足以息者實也。
栝蔞湯
[编辑]治胸痺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方。
栝蔞實(一枚) 半夏(半斤) 薤白(半斤) 枳實(二兩) 生薑(四兩)
上五味 咀,以白 漿一斗煮取四升,服一升,日三。(仲景、《肘後》不用生薑,枳實,半夏)
枳實薤白桂枝湯
[编辑]治胸痺心中痞氣,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方。
枳實(四枚) 薤白(一斤) 桂枝(一兩) 濃朴(三兩) 栝蔞實(一枚)
上五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再服,仲景方用濃朴四兩,薤白半斤,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茯苓湯
[编辑]治胸中氣塞短氣方。
茯苓(三兩) 甘草(一兩) 杏仁(五十枚)
上三味 咀,以水一斗三升煮取六升,去滓,為六服,日三,未瘥更合服。
治胸痺候胸中 如滿噎塞習習如癢,喉中澀燥唾沫,宜此方︰
橘皮(一斤) 枳實(五枚) 生薑(半斤)
上三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分再服。(《金匱》名橘皮枳實生薑湯。)
治中湯
[编辑]治胸痺方(方見二十卷膀胱腑霍亂門)。
通氣湯
[编辑]治胸滿短氣噎塞方。
半夏(八兩) 生薑(六兩) 橘皮(三兩) 吳茱萸(四十枚)
上四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一方,無橘皮,用桂枝三兩。
細辛散
[编辑]治胸痺達背痛短氣方。
細辛 甘草(各二兩) 枳實 生薑 栝蔞實 乾地黃 白朮(各三兩) 桂心 茯苓(各三兩)
上九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
蜀椒散
[编辑]治胸痺達背方。
蜀椒 食茱萸(各一兩) 桂心 桔梗(各三兩) 烏頭(半兩) 豉(六兩)
上六味治,下篩,食後酒服方寸匕,日三。
前胡湯
[编辑]治胸中逆氣,心痛徹背,少氣不食方。
前胡 甘草 半夏 芍藥(各二兩) 黃芩 當歸 人參 桂心(各一兩) 生薑(三兩) 大棗(三十枚) 竹葉(一升)
上十一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四服。
又方 前胡 甘草 半夏 芍藥 人參 茯苓 生薑 麥門冬 餳(各三兩) 黃芩 當歸 桂心(各一兩) 大棗(三十枚)
上十三味 咀,以水一斗四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二服。
熨背散
[编辑]治胸背疼痛而悶方。
烏頭 細辛 附子 羌活 蜀椒 桂心(各五兩) 川芎(一兩六銖)
上七味治,下篩,帛裹微火炙令暖,熨背上,取瘥乃止,慎生冷,如常法。
下氣湯
[编辑]治胸腹背閉滿上氣喘息方。
杏仁(四七枚) 大腹檳榔(二七枚)
上二味 咀,以童子小便三升煎取一升半,分再服,曾患氣發輒合服之。
檳榔湯
[编辑]主破胸背惡氣聲音塞閉方。
檳榔(極大者四枚,小者八枚)
上一味二品 咀,以小兒尿三升煮減一升,去滓,分三服,頻與五劑永定。
灸法
[编辑]胸痺引背時寒,間使主之。胸痺心痛,天井主之。胸痺心痛不得息,痛無常處,臨泣主之。胸痺心痛,灸膻中百壯,穴在鳩尾上一寸,忌針。胸痺滿心痛,灸期門,隨年壯,穴在第二肋端乳直下一寸半。
頭面風第八
[编辑](方九十二首)
芎酒
[编辑]治腦風頭重頸項強, 淚出,善久目欲眠睡,憎風,劇者耳鳴,滿眉眼疼悶,吐逆眩倒不自禁,諸風乘虛經五臟六腑皆為癲狂,諸邪病悉主之方。
川芎 辛夷 天雄 人參 天門冬 柏子仁 磁石 石膏 茵芋 山茱萸 白頭翁 桂心 秦艽(各三兩) 松蘿 羚羊角 細辛 薯蕷 菖蒲 甘草(各二兩) 雲母(一兩,燒令赤研為粉) 防風(四兩)
上二十一味 咀,以酒二斗漬七日,初服二合,漸加至五合,日三。有女人少時患風眩發則倒地,為婦積年無兒,服此酒並將紫石英門冬丸服之,眩瘥,生兒平複。(紫石英門冬丸見前婦人門中。)
人參湯
[编辑]治頭眩屋轉眼不得開方。
人參 當歸 防風 黃耆 芍藥 麥門冬(各一兩) 獨活 白朮 桂心(各三兩)
上九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防風湯
[编辑]治風眩嘔逆,水漿不下,食輒嘔,起即眩倒,發有時,手足厥冷方。
防風 防己 附子 乾薑 甘草(各一兩)蜀椒 桂心(各二兩)
上七味 咀,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分三服,日三。(《古今錄驗》有白朮一兩。)
又方 治頭風眩欲倒眼旋屋轉腦痛方。
防風 枳實 杏仁 川芎(各三兩) 茯神 麻黃 前胡 半夏 生薑(各四兩) 細辛(二兩) 竹瀝(三升)
上十一味 咀,以水六升合竹瀝煎取二升七合,分三服,頓服三兩劑佳。
茵芋湯
[编辑]治風虛眩眼暗方。
茵芋(一分) 人參 甘草 蓯蓉 黃耆 茯苓 秦艽 濃朴 烏喙(各一兩) 防風(十兩) 山茱萸 松實(各三兩)
上十二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分五服,強者一日夜盡,羸劣者二日盡。
鴟頭酒
[编辑]治頭風眩轉面上游風方。
飛鴟頭(五枚) 茯神(一方無) 防風 川芎 薯蕷(各四兩) 葛根 桂心 細辛 人參門冬) 石南(一作
上十八味 咀,絹囊盛,清酒四斗漬六宿,初服二合,日再稍加,以知為度。
大三五七散
[编辑]治頭風眩口 目斜耳聾方。
天雄(《局方》用附子) 細辛(各三兩) 山茱萸 乾薑(各五兩) 薯蕷 防風(各七兩)
上六味治,下篩,以清酒服五分匕,日再,不知稍加。(《千金翼》云,亦治面骨疼痛)
小三五七散
[编辑]治頭風目眩耳聾方。
天雄(三兩) 山茱萸(五兩) 薯蕷(十兩)
上三味治,下篩,以清酒服五分匕,日再,不知稍增,以知為度。
茯神湯
[编辑]治風眩倒屋轉吐逆惡聞人聲方。
茯神 獨活(各四兩) 黃耆 遠志 防風(各五兩) 生薑(三兩) 人參 白朮 甘草 附子 蓯蓉 當歸 牡蠣(各二兩)
上十三味 咀,以勞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服五合,一日夜盡。
防風散
[编辑]治頭面風在眉間得熱如蟲行或頭眩目中淚出方。
防風(五兩) 桂心 天雄 細辛 人參 附子 烏頭 乾薑 朱砂(各二兩) 莽草 茯苓當歸(各二兩)
上十二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 治風頭眩惡風吐冷水心悶方。
防風(二兩) 桂心(一兩半) 天雄(《翼方》作人參) 細辛 附子 薯蕷 澤瀉(一作澤蘭) 茯苓(各一兩) 乾薑(半兩) 白朮(二兩半)
上十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常令酒氣相接,則脫巾帽解發梳頭百過,複投一升酒便洗手足,須臾自熱,解發以粉粉之,快然便熟眠愈,亦可洗頭面汗出。(《翼》云如服寒食散法)
治風眩翻倒無定方︰
獨活(六兩) 石膏 蒴 (各四兩) 枳實(三兩,一方用□實)
上四味 咀,以清酒八升煮取四升,頓服之,以藥滓熨頭覆眠取汗,覺冷又納鐺中,炒令熱熨之。
治患頭眩經久得瘥,後四體漸羸,食無味,好食黃土方曲(二斤) 白朮(三斤)
上二味為末酒和並手丸,如梧子,曝乾,飲服三十丸,日三,斷食土為效。
治頭中五十種病方︰
巴戟 菊花 川芎 乾薑 栝蔞根 防風 石南 白朮 烏頭 山茱萸 附子 細辛 薯蕷 蜀椒 乾地黃 人參 桔梗 秦艽 澤瀉 甘草 天雄 羌活(等分)
上二十二味治,下篩,以酒服方寸匕,日三。
摩頭散
[编辑]治同前
茹 半夏 蜀椒(各六分) 烏頭(八分) 桂心(七分) 莽草(四分) 附子 細辛(各一兩)
上八味治,下篩,以大酢和摩頭記日數,三日頭膚痛,四五日後一著藥如前,十日以酢漿洗頭複摩藥即愈。若生息肉並咽喉中息肉大如棗欲塞,以藥摩之即愈。耳鼻齒有疾並用之良。
入頂散
[编辑]治頭面脹滿,腦瘈瘲偏枯,發作有時,狀如刀刺失聲,陰陰然疼,面目變青方
山茱萸 芎 防風 獨活(各一兩半) 細辛 莽草 白朮 薯蕷 牛膝 石南 甘草
(各一上十九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
杏仁膏
[编辑]治上氣頭面風,頭痛,胸中氣滿奔豚,氣上下往來,心下煩熱,產婦金瘡諸
杏仁(一升)
上一味搗研,以水一斗濾取汁令盡,以銅器 火上從旦煮至日入,當熟如脂膏下之,空腹,酒服一方寸匕,日三。不飲酒者以飲服之,慎豬魚蒜酢。
大豆酒
[编辑]治頭風方。
大豆三升,炒令無聲。
上一味,以一斗二升瓶盛清酒九升,乘豆熱即傾著酒中,密泥頭七日,溫服之。
治中風頭痛發熱耳頰急方︰
麻黃 葛根 石膏 桂心(各三兩) 附子 芍藥 甘草 秦艽 防風(各二兩) 生薑
上十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覆取汗。
薯蕷散
[编辑]治頭目有風,牽引目睛疼痛,偏視不明方。
薯蕷(三兩) 細辛(二兩半) 秦艽 天雄(各二兩) 獨活 桂心 山茱萸(各二兩半)
上七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
治頭中痛身熱風熱方
竹瀝(二升) 升麻 生薑 杏仁(各三兩) 柴胡 芍藥(各四兩) 石膏 生葛根(各八兩)
上八味 咀,以水六升合竹瀝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
菊花散
[编辑]治頭面游風方。
菊花(一兩) 細辛 附子 桂心 乾薑 巴戟 人參 石南 天雄 茯苓 秦艽 防己(各二兩) 防風 白朮 山茱萸 薯蕷(各三兩) 蜀椒(五合)
上十七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
治頭面上風方︰
松脂 石鹽 杏仁 蜜蠟(各一兩) 薰陸香(二兩) 蓖麻仁(三兩)
上六味熟搗作餅,淨剃百會上發貼膏,膏上安紙三日一易。若癢刺藥上不久風定。
頭風摩散方
[编辑]附子(一枚中形者) 鹽(如附子大)
上二味治,下篩,沐頭竟以方寸匕摩頂上,日三。
治頭風方︰
服荊瀝不限多少取瘥止。
又方 蔓荊子一升為末絹袋盛,以酒一斗浸七日,溫服三合,日三。
又方 搗蒴 根一升酒二升漬服,汗出止。
又方 臘月烏雞屎一升,炒令黃為末,絹袋盛,以酒三升浸,溫服,任性常令醺酣。
又方 七月七日以麻勃三斗,麻子一石,末相和蒸之,沸湯一石五斗,三遍淋之煮取一石,漬神曲二十斤令發釀,黍米二石五斗熟,封三七日,服清一升,百日身中澀皮八風胸膈
治猝中惡風頭痛方︰
搗生烏頭以大酢和,塗故布上敷痛處,須臾痛止,日夜五六敷,逐痛處敷之。(搗烏頭須
又方 鹽一升為末,以麻油二升煎一宿,令消盡,塗頭。石鹽尤良。
又方 芥子為末酢和,敷頭一周時。
沐頭湯
[编辑]治肺勞熱,不問冬夏老少,頭生白屑瘙癢不堪,然肺為五臟之蓋,其勞損傷肺,氣沖頭頂,致使頭癢,多生白屑,搔之隨手起,人多患此,皆從肺來方。
大麻子 秦椒(各三升) 皂莢屑(半升,《肘後》無)
上三味熟研,納泔中一宿漬去滓,木篦攪百遍,取 乃用沐頭發際,更別作皂莢湯濯之,然
又方 菊花 獨活 茵芋 防風 細辛 蜀椒 皂莢 杜蘅 莽草 桂心(等分)
上十味作湯沐及熨之。
又方 豬椒根(三兩) 麻黃根 防風(各二兩) 細辛 茵芋(各一兩) 右五味以水三斗煮取一斗,去滓,溫沐頭。
又方 蜀椒二升煮水沐發良。
又方 葶藶子煮湯沐,不過三四度愈。
又方 以桑灰汁沐頭去屑神良。
治頭項強不得顧視方︰
蒸好大豆一斗令變色,納囊中枕之。
又方 常以九月九日取菊花作枕臥良。
又方 八月後取荊芥鋪床及作枕枕頭,立春日去之。
又方 穿地作小坑,燒令赤,以水沃之,令小冷,納生桃葉滿布席就臥,令項當藥上,以衣著項兩邊,令氣蒸病上,汗出良久愈。若病大者,作地坑亦大。
犀角湯
[编辑]治風毒熱頭面腫方。
犀角 生薑(各二兩) 苦參 栝蔞根 防風(各一兩) 石膏(六兩) 青木香 黃芩 升麻(各三兩) 防己(一兩半) 竹葉(二握)
上十一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三服,相去十裡久,內消不利。
防風散
[编辑]治頭面遍身風腫方。
防風(二兩) 白芷(一兩) 白朮(三兩)
上三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
治猝中風頭面腫方︰
搗杏仁如膏,以雞子黃合搗令相得,敷帛上濃裹之自乾,不過八九敷即瘥。
令白發還黑方︰
烏麻九蒸九曝為末,棗膏為丸,久服之。
又方 旋複花(一升) 桂心(一尺) 秦椒(一升) 隴西白芷(一升)
上四味治下篩,井花水服方寸匕,日三,服三十日白發還黑,禁房室。
沐頭湯
[编辑]治脈極虛寒,須發落墮,令發潤澤方。
桑根白皮切三升,以水五升淹漬,煮五六沸,去滓,洗沐發數數為之自不複落。
又方 麻子(三升碎) 白桐葉(切一把) 上二味以米泔二斗煮五六沸,去滓,洗沐則發長,甚有驗。
治發鬢墮落令生長方︰
生柏葉(一升、切) 附子(四枚) 豬膏(三升)
上三味為末,膏和,作三十丸,用布裹一丸,納泔中煎,沐發長不落。其藥密貯,勿令泄氣。
又方 柏子仁 附子 蔓荊子(各半兩)
上三味以烏雞膏和,搗三千杵,貯新瓷器中封百日,出以馬鬃膏和敷頭,訖巾裹之,勿令見風,日三敷即生。(《肘後》不用柏子仁以酒漬澤沐)
又方 桑葉 麻葉等分 上二味泔煮去滓,沐發七遍長六尺。
又方 羊糞灰淋湯,三日一洗,不過十次大生。
摩膏
[编辑]治頭中二十種病,頭眩發禿落,面中風者方。
蜀椒 莽草(各二兩) 桂心 茹 附子 細辛(各一兩半) 半夏 乾薑(各一兩)
上八味 咀,以生豬肪二十兩合搗,令肪消盡藥成。先沐頭令淨,後以藥摩囟上,日一,如非十二月合,則用生烏麻油和,塗頭皮沐頭令淨,乃用之一次生發如昔。(《必效方》)無蜀夏,本門摩頭散多烏頭,少乾薑,但分兩不同。)
生發膏
[编辑]治頭中風癢白屑方。
蔓荊子 附子 細辛 續斷 零陵香 皂莢 澤蘭 防風 杏仁 藿香 白芷(各二兩)
上十八味 咀,以清醋三升漬藥一宿,明旦以馬鬃膏等微火煎三上三下,以白芷色黃膏成,用以澤發。
又方 烏喙(三兩) 莽草 石南 細辛 續斷 皂莢 澤蘭 白朮 辛夷 防風 白芷(各二兩) 竹葉 柏葉 松葉(各半升) 豬脂(四升)
上十五味 咀,以清酢三升漬一宿,明旦微火以脂煎三上三下,白芷色黃膏成,去滓濾淨,於沐發後塗之。一方用生油三大升。(《翼》方無石南、白芷,用杏仁去白屑良。)
又方 甘松香 丁香 白芷 澤蘭 桑白皮 桑寄生 大麻子 苜蓿 杏仁 辛夷仁 牡荊子 川芎 防風 莽草(各一兩) 零陵香 吳藿香 細辛 蜀椒(各二兩) 竹葉 松葉 柏葉 胡麻油 臘豬膏(各一升) 烏雞肪 雁肪(各一合)
上二十五味 咀,以酢漬一宿,納油膏中微火煎三上三下,白芷色黃膏成,去滓,塗頭,日二夜一發生。
又方 治發鬢禿落方。
莽草(一兩) 防風 升麻 白芷 薺 (各二兩) 蜣螂(四枚) 豹膏(一作狗膏) 熊膏(一作雄雞膏) 豬脂 馬鬃膏(各半升)
上十一味,其六味 咀與諸膏合煎,諸藥沸,則下停冷,複上火三五沸止,絞去滓,敷頭,當澤用之。
又方 治眉落發落複生方。
白芷 附子 防風 川芎 莽草 辛夷 細辛 黃芩 當歸 蜀椒(各一兩) 大黃(一兩半) 蔓荊子(一升) 豬膏(三升) 馬鬃膏(五合)
上十四味熬膏去滓,先洗頭,治染須發方︰
胡粉(二兩) 鍛石(六兩絹篩,熬令黃)
上二味以榆皮作湯和之如粉,先以皂莢湯洗發,令極淨,不得令有膩氣,曝乾。夜藥塗發上令勻,取桑葉相綴著頭巾上,遍以裹發一夜至旦,取酢漿暖三遍,淨洗發,又以醋泔熱暖洗發,又取生胡麻苗搗取汁三升和水煮一二沸,淨濾濯發訖,又用油湯濯之,百日黑如漆。
又方 黑椹水漬之塗發令黑。
又方 鹽湯洗沐後,以生麻油和蒲葦灰敷之。(一作治白禿。)
又方 生麻油漬烏梅常用敷頭。
治發黃方︰
臘月豬油和羊屎灰、蒲灰等分,敷封頭三日一度。
又方 大豆五升、酢漿水二斗,煮取五升,沐之。
治發鬢黃赤方︰
燒梧桐灰用乳汁和,塗敷發鬢並膚肉即黑。
治風頭毛髮落不生方︰
鐵上生衣研以臘月豬脂和塗之,日三,亦治眉落。
生眉毛方︰
鐵上生衣,牆上青衣,右二味等分,為末水和,塗之即生。
又方 七月烏麻花陰乾為末,以生烏麻油漬,二日一塗。
治眉毛鬢發為火燒瘡瘢毛不生方︰
蒲灰以正月狗腦和敷即生。
治發落不生令長方︰
麻子一升熬黑壓取油,敷頭長發妙。
又方 多取烏麻花,瓷瓮盛,密蓋深埋土中百日,出用塗發,令發易長而黑。
又方 用雁肪敷之。
治鬢黃方︰
新剪爪甲搔令毛孔少血出蜜塗之,即生黑毛。
治發禿者方︰
黑桑椹子二升,納缶中,日中曝三七日化為水,洗瘡上三七日即生發,神效。
松瀝煎
[编辑]治頭瘡及白禿方。
松瀝(七合) 丹砂 雄黃 水銀(研各二兩) 黃連(三兩) 礬石(一兩)
上六味治,下篩,納瀝中攪研,令調以塗之,先以泔清洗發及瘡,令無痂,然後敷藥,二日一敷。三敷後當更作膿,膿訖更洗。凡經三度膿出訖,以甘草湯洗去藥毒,前後洗十度即瘥。
治白禿發落生白痂終年不瘥方︰
雌黃 雄黃(各一分) 雞屎白(半分) 松脂 蓯蓉(各二分) 蛇床子 遠志 五味子(各三分) 菟絲子(五分) 白蜜(一分)
上十味治,下篩,以豬膏一升二合,先納雄黃,次納雌黃,次納雞屎白,次納松脂及蜜,又次納諸藥煎之膏成,先以桑灰汁洗頭,燥敷之。
王不留行湯
[编辑]治白禿及頭面久瘡去蟲止痛方。
王不留行 東南桃枝 東引茱萸根皮(各五兩) 蛇床子 牡荊子 蒺藜子 苦竹葉(各三升) 大麻仁(一升)
上八味 咀,以水二斗半煮取一斗洗瘡,日再,並療癰疽妒乳月蝕瘡爛。
松脂膏
[编辑]治白禿及癰疽百瘡方。
松脂(六兩) 礬石 杜蘅(一作牡荊) 雄黃 真珠 水銀 苦參 大黃 木蘭 石南 秦艽 附子(各一兩)
上十二味 咀,以醋漬一宿,豬膏一斤半煎之,以附子色黃去滓,礬石、雄黃、水銀更著火三沸,安濕地待凝敷上,日三。
治白禿方︰
羊肉濕脯炙令香及熱速搭上,不過三四度,癢勿搔之,牛肉亦得。
又方 新破豬肚去糞及熱速搭上,癢慎勿搔,當縛定手,日中臥半日後去之。
又方 以皂莢湯淨洗乾拭後,以陳久油滓塗之,日三。
又方 煮桃皮汁飲之並洗。
又方 曲豉二種治下篩,酢和敷上。
又方 大豆炒令焦為末,和臘豬脂熱暖,以匙抄封上遍即裹著,勿見風。
治赤禿方︰
桑灰汁洗頭令淨,桑椹搗敷之,日中暴頭睡。
又方 馬蹄灰為末,以臘月豬脂和敷之。
又方 燒牛角灰和豬脂敷之。
令發不生方︰
蜂灰鱉脂相和,新拔去毛,即塗孔上,永不生。
治鬼舐頭方︰
燒貓兒屎,以臘月豬脂和敷上。
又方 貓兒毛燒灰,以膏和敷之。
又方 研未和蒜搗敷,日一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