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郡縣志 (四庫全書本)/卷40
元和郡縣志 卷四十 |
欽定四庫全書
元和郡縣志卷四十
唐 李吉甫 撰
隴右道〈下 案是卷涼州至庭州載開元貢而不載布麻之賦竝由傳寫遺缺〉州八〈涼州甘州肅州沙州𤓰州伊州西州庭州其縣二十五〉
涼州〈武威中府〉
〈開元戸二萬六千一百六十五 鄉二十五〉
禹貢雍州之西界自六國至秦戎狄及月氐居焉後匈奴破月氐殺其王以其頭為飲器月氐乃逺過大宛西擊大夏而臣之匈奴使休屠王及渾邪王居其地漢武帝之討北邊休屠渾邪數見侵掠單于怒遺使責讓之二王恐見誅乃降漢漢得其地遂置張掖酒泉燉煌武威四郡昭帝又置金城一郡謂之河西五郡改州之雍州為涼州五郡皆屬焉地勢西北邪出在南山之間隔絶西羌西域于時號為斷匈奴右臂獻帝時涼州數有亂河西五郡去州隔逺自來别立州于是以五郡立為雍州魏又分雍州置涼州領河西五郡晉惠帝永寧元年以張軌為刺史持節領䕶羌校尉㑹永嘉之亂因保據涼州是為前涼至張天錫為苻堅所滅後十餘年又為呂光所據是為後涼至呂隆為姚興所滅及沮渠䝉遜起兵據張掖是為北涼至沮渠茂䖍為後魏所滅及太武帝改州鎮置四軍為戍孝文帝太和十四年復為涼州領武威等十郡二十縣周置總管府隋大業三年改為武威郡廢總管隋末喪亂陷于寇賊武徳二年討平李軌改為涼州置河西節度使〈都管兵七萬三千人馬一萬八千八百匹〉斷隔羌胡統赤水軍〈在涼州城内管兵三萬三千馬一萬三千匹本赤烏鎮有青赤泉名焉軍之大者莫如赤水幅員五千一百八十里前拒土蕃北臨突厥〉太斗軍〈涼州西二百里本是赤水軍守捉開元十六年改為大斗軍因大斗枝谷為名管兵七千五百人馬二千四百匹〉建康軍〈證聖元年尚書王孝傑開鎮周迴以甘肅兩州中間闊逺頻被賊抄遂于甘州西二百里置此軍管兵五千三百人馬一千二百匹東去理所七百里〉寧寇軍〈甘州東北十餘里天寳二年置管兵一千七百人馬五百匹〉玉門軍〈肅州西二百餘里武徳中楊恭仁置管兵千人實三百人馬六百匹東去理所一千一百餘里〉墨離軍〈𤓰州西北一千里管兵五千人馬四百匹東去理所一千四百餘里〉新泉軍〈會州西北二百里大足初郭元振置管兵七千人西去理所四百里〉豆盧軍〈沙州城内以當匈奴要路山川迴闊神龍初置立豆盧軍以鎮之兵四千五百人馬四百匹去理所一千七百餘里〉張掖守捉〈東去理所五百里管兵六千五百人馬一千匹〉交城守捉〈涼州西二百里管兵一千人〉白亭軍〈涼州西北三千里管兵一千七百人〉天寶元年改為武威郡乾元元年復為涼州廣徳二年陷于西蕃州城本匈奴新築漢置為縣城不方有頭尾兩翅名為鳥城南北七里東西三里地有龍形亦名臥龍城
州境〈東西四百里南北八百三十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取秦州路二千里取蘭臯路一千六十里
東南至東都二千八百六十里〉
貢賦〈開元貢 野馬皮五張 細褐 柔毛氈白小麥十石〉
管縣五
姑臧 神烏 昌松 嘉麟 天寶
姑臧縣〈上郭下〉
本漢舊縣屬武威郡因姑臧山為名亦言故匈奴葢藏城後人因訛為姑臧焉
姑臧南山一名雪山在縣南二百三十里
天梯山在縣南二十五里
白亭軍在縣北三百里馬城河東岸舊置守捉天寶十年哥舒翰改置軍因白亭海為名也
文車澤在縣東三十里前秦苻堅遣將軍茍萇毛盛將軍伐北涼造機械衝車于此因名
休屠城在縣北六十里漢休屠縣也
明威戍在縣北百八十里
武安戍在縣西北百六十里
武興鹽池眉黛鹽池並在縣界百姓咸取給焉
神烏縣〈上舊郭下〉
本漢鸞鳥縣張天錫改置武興縣後廢武徳三年又于城内置神烏縣與姑臧分理神烏理西姑臧理東貞觀元年廢總章元年又置也
昌松縣〈中西北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漢倉松縣屬武威郡後魏置昌松郡縣屬焉隋開皇三年改昌松為永年縣後以重名復為昌松
金山在縣南一百八十里麗水出焉
蒼松故城在縣東北十里漢蒼松縣也
麗水府在縣城中
白馬戍在縣東北五十里
嘉麟縣〈中下東南至州七十里〉
本漢宣威縣地前涼張軌于此置興武郡後涼呂光改置嘉麟縣後廢萬嵗通天元年重置
天寶縣〈中下東至州一百八十里〉
本漢番〈音盤〉禾縣屬張掖郡北涼沮渠䝉遜立為番禾郡後魏太武帝平涼罷郡置軍隋開皇三年改為縣皇朝因之天寶中改為天寶縣
甘州〈張掖下〉
〈開元戸五千四百四十 鄉一十七〉
禹貢雍州之域自六國至秦戎狄月氐居焉漢初為匈奴右地武帝元鼎六年使將軍趙破奴出令居乃分武威酒泉地置張掖敦煌郡斷匈奴之右臂自張其掖因以為名初屬張軌後涼末段業亦嘗據此地後業為北涼沮渠䝉遜所殺據之後又遷理姑臧後魏太武平涼以為張掖軍廢帝二年改軍置甘州因州東甘峻山為名或言地多甘草故名隋大業三年罷州為張掖郡隋亂陷賊武徳二年討平李軌改置甘州永泰二年陷于西蕃
州境〈東西四百一十六里南北一千三百七里〉
八到〈東南至上都二千五百里東南至東都三千三百六十里〉
〈東至涼州五百里東北至花門山一千四百五十里〉
〈南至大雪山二百三十里西至肅川四百里〉
貢賦〈開元貢 野馬皮 白柰 枸杞〉
管縣二
張掖 刪丹
張掖縣〈下郭下〉
本漢觻得縣屬張掖郡本匈奴觻得王所居因以名之晉改名永平隋開皇三年改永平為酒泉縣大業二年改為張掖縣取舊郡為名也皇朝因之
合黎山俗名要塗山在縣西北二百里禹貢導弱水至于合黎
祁連山在縣西南二百里張掖酒泉二界上美水茂草山中冬温夏涼宜放牧牛羊充肥乳酪濃好夏瀉酥不用器物置于草上不解散作酥特好一斛酪得斗餘酥雪山在縣南一百里多材木箭竿
甘峻山在縣東北四十五里出青鶻鷹稱為竒絶常充貢獻
居延海在縣東北一百六十里即居延澤古文以為流沙者風吹流行故曰流沙
鹽池在縣北九百三十里其鹽潔白甘美隨月虧盈周迴一百步
建昌軍在州西北一百九十里
刪丹縣〈中下西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漢舊縣屬張掖郡按焉支山一名刪丹山故以名縣山在縣南五十里東西百餘里南北二十里水草茂美與祁連同匈奴失祁連焉支二山乃歌曰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繁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顔色弱水在縣南山下
大斗枝谷在縣南二百里隋大業五年煬帝躬率將士出西平道討吐谷渾還此谷會大霖雨士卒凍餒死者十六七
寧寇軍在居延水兩中天寶二年置
肅州〈酒泉下〉
〈開元户二千二百五十三 鄉八〉
禹貢雍州之域古西戎地也六國時月氐居焉後為匈奴所逐奔逃西徙匈奴得其地使休屠昆邪王分守之武帝元狩二年昆邪王殺休屠王并將其衆來降以其地為武威酒泉郡以隔絶胡與羌通之路以城下有泉其味若酒故名酒泉初屬張軌後涼呂光復據有其地後魏道武帝天興三年晉昌太守唐〈缺〉移檄六郡推武昭王為主為大都督涼公秦涼二州牧自敦煌遷都于此號西涼王後沮渠䝉遜復據有其地後魏太武帝平沮渠氏以酒泉為軍屬燉煌鎮明帝孝昌中改鎮立瓜州復置酒泉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立酒泉鎮所領縣並屬甘州仁壽二年以境宇遼逺分甘州置肅州隋末陷于寇賊武徳元年河右底定復于酒泉縣置肅州大歴元年陷于西蕃
州境〈東西五百六十四里南北五百四十里〉
八到〈東南至上都二千九百里東南至東都二千七百六十里〉
〈東至甘州四百里南至吐蕃雪嶺二千五百里〉
〈西北至葭蘆泉五百里〉
貢賦〈開元貢 野馬皮 礪石 肉蓯蓉 柏脉根〉管縣三
酒泉 福禄 玉門
酒泉縣〈中郭下〉
本漢福禄縣也屬酒泉郡自漢至隋不改義寧元年分置酒泉縣初西涼武昭王自敦煌遷都于此至子歆為沮渠䝉遜所破
崑崙山在縣西南八十里周穆王見西王母樂而忘歸即此山
洞庭山在縣西七十里四面懸絶人不能上遙望燄燄如鑄銅色山中出金
白亭海在縣東北百四十里一名會水以衆水所㑹故曰會水以北有白亭故曰白亭海方俗之間河北得水便名為河塞外有水便名為海
遮虜障在縣北二百四十里李陵與單于戰處隋鎮將楊𤣥于其地得銅弩牙箭鏃
西涼武昭王陵在縣西十五里
福禄縣〈中下西至州一百里〉
本漢樂㴦縣屬敦煌郡後魏太武帝平沮渠茂䖍改縣為戍隸敦煌鎮孝文帝改為樂㴦縣隋改縣為鎮武徳二年置福禄縣取舊名也
崆峒山在縣東南六十里黄帝西見廣成子于崆峒漢武帝行幸雍祠五畤遂登崆峒並為此山也
祁連戍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
鹽池在縣東北八十里周迴百姓仰給焉
玉門縣〈中下東至州二百二十里〉
本漢舊縣屬酒泉郡漢罷玉門闗屯戍徙其人于此因以名縣後魏孝明帝改為玉門郡周武帝省入會稽縣隋開皇十年復改為玉門縣皇朝因之
金山在縣東六十里出金
獨登山在縣北十里其山出鹽鮮白甘美有異常鹽取充貢獻
石脂水在縣東南一百八十里泉有苔如肥肉燃之極明水上有黒脂人以草□取用塗鴟夷酒囊及膏車周武帝宣政中突厥圍酒泉取此脂燃火焚其攻具得水愈明酒泉賴以獲濟
玉門軍開元中玉門縣為吐蕃所陷因于縣城置玉門軍天寶十四年哥舒翰奏廢軍重置縣
沙州〈燉煌下府〉
〈開元户六千四百六十六 鄉一十三〉
禹貢雍州之域古戎地也左傳所謂允姓之戎居于𤓰州注云在今敦煌是也漢武帝元鼎六年分酒泉置敦煌郡今州即其地也前涼張駿于此置沙州葢因鳴沙山為名流沙即居延澤也以西胡校尉楊宣為刺史後三年宣讓州復改為敦煌郡涼武昭王初都于此後又遷于酒泉後魏太武帝于郡置敦煌鎮明帝罷鎮改𤓰州為敦煌郡㝷又改為義州莊帝又改為𤓰州隋大業三年又罷州為敦煌郡隋末喪亂陷于寇賊武徳二年西土平定置𤓰州五年改為沙州建中二年陷于西蕃〈皇朝以敦煌為燉煌〉
州境〈案州境里數傳寫缺〉
八到〈東南至上都三千七百里東南至東都四千五百六十里〉
〈東至𤓰州三百里西至石城鎮一千五百里〉
〈西至吐蕃界三百里北至伊州七百里〉
貢賦〈開元貢 野馬皮 石膏 棊子石 㹀羊角〉管縣二
燉煌 夀昌
燉煌縣〈上郭下〉
本漢舊縣也屬敦煌郡周武帝改為鳴沙縣以界有鳴沙山因以為名隋大業二年復為敦煌敦大也以其開廣西域故以盛名
三危山在縣南三十里山有三峯故曰三危尚書竄三苗于三危即此山也
鳴沙山一名神沙山在縣南七里今按其山積沙為之峯巒危峭踰于山石四面皆為沙壠背有如刀刃人登之即鳴隨足頺落經宿風吹輒復如舊有一泉水名曰沙井緜歴古今沙填不滿水極甘美
懸泉水在縣東百三十里出懸泉山漢將李廣利伐大宛還士衆渴乏引佩刀刺山飛泉湧出即此也水有靈車馬大至即出多小至即出少
鹽池在縣東四十七里池中鹽常自生百姓仰給焉壽昌縣〈中下東至州一百五里〉
本漢龍勒縣因山為名屬敦煌郡周武帝省入鳴沙縣大業十一年于城内置龍勒府武徳二年改置壽昌因縣南壽昌澤為名也
龍勒水在縣南百八十里龍勒山上李陵發兵至遮虜障東浚稽山南龍勒水上徘徊觀虜所見即此水陽闗在縣西六里以居玉門闗之南故曰陽闗本漢置也謂之南道西趣鄯善莎車後魏嘗于此置陽闗縣周廢
玉門故闗在縣西北百一十八里謂之北道西趣車師前庭及疏勒此西域之門戸也班超在西域上疏曰臣幸得䕶西域如自以壽終屯部誠無所恨恐後代謂臣没西域臣能無依風首丘之思哉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願生入玉門即此是也
<span id="豆盧軍神龍元年置在州城内">[[#豆盧軍神龍元年置在州城内|豆盧軍神龍元年置在州城内]]
瓜州〈晉昌下府案户鄉數傳寫缺〉
本漢酒泉郡元鼎六年分酒泉置敦煌郡今州即酒泉敦煌二郡之地晉惠帝又分二郡置晉昌郡周武帝改為永興郡隋開皇三年罷郡按隋瓜州即今沙州也大業三年改瓜州為敦煌郡武徳五年改瓜州别于晉昌置瓜州地出美瓜故取名焉狐食其瓜不見首尾大歴十一年陷于西蕃
州境〈東西三百九十三里南北六百八十四里〉
八到〈東南至上都三千四百里東南至東都四千二百六十里〉
〈東南至肅州四百八十里南至大雪山二百四十里〉
〈西至沙州三百里〉
貢賦〈開元貢 草鼔子 吉莫皮〉
管縣二
晉昌 常樂
晉昌縣〈中下郭下〉
本漢冥安縣屬敦煌郡因縣界冥水為名也晉元康中改屬晉昌郡周武帝省入涼興郡隋開皇四年改為常樂縣屬𤓰州武徳七年為晉昌縣
雪山在縣南百六十里積雪夏不銷東南九十里南連吐谷渾界
冥水自吐谷渾界流入大澤東西二百六十里南北六十里豐水草宜畜牧
玉門闗在縣東二十步
合河戍在縣東北八十里在州西二百步葢神龍元年置也
常樂縣〈中下東至州一百一十五里〉
本漢廣至縣地屬敦煌郡魏分廣至置宜禾縣後魏明帝改置常樂郡隋于此置常樂鎮武徳五年置常樂之縣也
伊州〈伊吾下〉
〈開元户一千七百二十九 鄉七〉
禹貢九州之外古戎地古稱昆吾周穆王伐西戎昆吾獻赤刀後轉為伊吾周衰戎狄雜居涇渭之北伊吾之地又為匈奴所得及秦始皇攘戎狄築長城以界中國漢武時驃騎將軍擊破匈奴右地始築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後分置武威張掖敦煌列四郡據兩闗焉兩闗即陽闗玉門也王莽時地屬匈奴後漢明帝永平十六年北征匈奴取伊吾盧地宜禾都尉以為屯田兵鎮之所未為郡縣後復為匈奴所得自建武至于孝和三通三絶至順帝時以伊吾舊膏腴之地傍近西域匈奴資之以為鈔暴開設屯田如故事置伊吾司馬一人至魏立伊吾縣晉立伊吾都尉並寄理敦煌北界非今之伊州後魏及周又有鄯人來居之隋大業六年得其地以為伊吾郡隋亂又為羣胡居焉貞觀四年胡等慕化内附于其地置伊州〈案是州據唐書地理志元和時亦久陷吐蕃此所敘未全〉
州境〈東西一千一十五里南北四百九十里〉
八到〈東南至上都四千三百三十里東南至東都五千一百六十里〉
〈東南取莫賀磧路至瓜州九百里西南至西州七百三十里〉
〈正南微東至沙州七百里〉
貢賦〈開元貢 刀 隂牙角〉
管縣三
伊吾 柔逺 納職
伊吾縣〈下郭下〉
<span id="本後漢伊吾屯貞觀四年置縣">[[#本後漢伊吾屯貞觀四年置縣|本後漢伊吾屯貞觀四年置縣]]
天山一名白山一名折羅漫山在州北一百二十里春夏百雪出好米及金鐵匈奴謂之天山過之皆下馬拜鹽池海在縣南三百里周迴百餘里州東北四澗水竝南流至州南七入里合流為一水側近皆有良田柔逺縣〈下西北至州一百四十里〉
貞觀四年置縣東有柔逺故鎮因以為名兼置守捉天山在縣北二十里
柳谷水有東西二源出縣東北天山南流十五里合納職縣〈下東北至州一百二十里〉
貞觀四年置其城鄯善人所立胡謂鄯善為納職因此名縣焉後漢明帝曽于此置宜禾都尉
但密山在縣北百四十里山北二十里正抵蒲𩔖海其蒲𩔖海後漢桓帝時匈奴呼衍王寇伊吾司馬毛愷遣吏兵五百人與戰悉為所没即此海也
繞海名良田漢將趙充國所屯也俗名婆悉厥海伊吾軍在州西北三百里折羅漫山北甘露川置刺史為使景龍四年置
陸鹽池在州南六十里周迴十餘里無魚水自生如海鹽月滿則鹽多而甘月虧則鹽少而苦
西州〈交河中都督府〉
〈開元户一萬一千六百四十七 鄉二十四〉
本漢車師國之髙昌壁也後漢和帝永元三年班超定西域以超為都䕶復置戊巳校尉治車師前部髙昌壁以其地勢髙敞人物昌盛因名髙昌晉成帝咸和中張駿置髙昌郡後魏太武時有闕爽者自為髙昌太守真君中爽為沮渠無諱所襲奪據之無諱死弟安周代立為蠕蠕所併蠕蠕以闞伯周為髙昌王髙昌之稱王自此始也太和初伯周死子義咸立嵗餘為其從兄首歸所殺自立為髙昌王五年阿伏至羅殺首歸以敦煌孟明為髙昌王太和二十年孟明為國人所殺立馬儒為王以麴嘉為長史遣使内附髙昌人戀本土不願東遷相與殺王而立麴嘉麴嘉卒子堅立堅卒子伯雅來朝隋煬帝以宇文氏女玉波為華容公主妻之伯雅卒子文泰立遣使貢獻其後漸失臣禮貞觀十四年詔兵部尚書侯君集統薛萬鈞牛進達等總兵討之文泰病死子智盛立八月君集進兵破之下其二十二城獲戸八千列其地為西州並置安西都䕶以統之顯慶三年置都督府天寶元年復為西州貞元七年没于西蕃州境〈東西八百九十五里南北四百八十六里〉
八到〈東南至上都五千三十里東南至東都五千里〉
〈東南至金沙州一千四百里東北至伊州七百三十里〉
〈南至樓蘭國一千二百里並沙磧難行西南至烏耆七百二十里〉
〈北自金婆嶺至北庭都䕶府五百里〉
貢賦〈開元貢 氈毛 乾蒲萄 刺蜜〉
管縣五
前庭 柳中 交河 天山 蒲昌
前庭縣〈上郭下〉
貞觀十四年置髙昌縣取舊髙昌國為名也天寶元年改為前庭縣
天山夷名折羅漫山在縣北三十里
交河在縣西髙昌國土良沃穀麥一嵗再熟出赤鹽其味甚美澤間有草名為羊刺其上生蜜食之與蜂蜜不異名曰刺蜜有鹽其狀如玉取以為枕貢之中國柳中縣〈中下西至州三十里〉
<span id="貞觀十四年置驛路城極險國">[[#貞觀十四年置驛路城極險國|貞觀十四年置驛路城極險國]]
天山在縣東北
大沙海在縣東南九十里
交河縣〈中下東南至州八十里〉
本漢車師前王庭也按車師前王國理交河城自漢迄于後魏車師君長相承不絶後魏之後湮滅無聞葢為匈奴所併髙昌據其地貞觀十四年于此置交河縣與州同置
交河出縣北天山水分流于城下因以為名
天山縣〈上東至州一百五十里〉
<span id="貞觀十四年置">[[#貞觀十四年置|貞觀十四年置]]
蒲昌縣〈中下西南至州一百八十里〉
貞觀十四年置本名金蒲城車師後王庭也
天山軍在州城内開元二年置本漢車師後王庭烏孫之東境也貞觀十四年置
庭州〈北庭上都䕶府〉
〈開元户二千六百七十六 鄉五〉
庭州因王庭以為名也後為賊所攻掠蕭條荒廢顯慶中重修置以來濟為刺史理完葺焉請州所管諸蕃奉敕皆為置州府以其大首領為都督刺史司馬又置參將一人知表疏等事其俗帳居隨逐水草帳門皆向東開門向慕皇風也其漢户皆龍朔以後流移人也長安二年改置北庭都䕶府按三十六蕃開元二十一年改置北庭節度使〈都管兵二萬人馬五千匹衣賜四十八萬疋段〉以防制突騎施堅昆斬啜〈西北去突騎施三千餘里北堅昆七十里東去斬啜一千七百里〉管瀚海軍〈北庭都䕶府城内長安二年初置燭龍軍三年郭元振改為湖海軍開元中葢嘉運重加修築管兵一萬二千人馬四千二百匹〉天山軍〈西州城内開元二年置管兵五千人馬五百匹在理南五百里〉伊吾軍〈伊州西北三百里廿露川景龍四年置管兵三千人馬三百匹在理所東南七百里〉
州境〈案州境里數傳寫缺〉
八到〈東南至上都五千二百七十里東南至東都六千一百三十里〉
〈東至西州五百里東南至伊州九百七十里〉
〈東北至囘鶻衙帳三千里西至碎葉二千二百二十里〉
〈西南至焉耆鎮一千一百里北至堅昆衙帳約四千里〉
貢賦〈開元貢 隂牙角 内沙 阿魏 延胡索速霍角〉管縣三
後庭 蒲𩔖 輪臺
後庭縣〈下郭下〉
貞觀十四年于州南置蒲昌縣長安二年改為金蒲縣寶應元年改為後庭縣
蒲𩔖縣〈下南至州十八里〉
<span id="貞觀十四年置因蒲">[[#貞觀十四年置因蒲|貞觀十四年置因蒲]]𩔖海為名先天二年為黙啜所陷開元十四年復置
輪臺縣〈下東至州四十二里〉
<span id="長安二年置">[[#長安二年置|長安二年置]]
清海軍在州西七百里舊名鎮城鎮天寶中改名清海軍
俱六鎮在州西二百四十里當碎葉路
憑落鎮在州西三百七十里
神仙鎮在州南五十里當西州路
沙鉢鎮在州西五十里當碎葉路
蒲𩔖鎮在蒲𩔖縣西
郝遮鎮在蒲𩔖縣東北四十里當囘鶻路
鹽泉鎮在蒲𩔖東北二百里當囘鶻路
特羅堡子在蒲𩔖縣東北二百餘里四面有磧置堡子處周迴約二千里有好水草即往囘鶻之東路
元和郡縣志卷四十
元和郡縣志後序
右元和郡縣志四十卷唐宰相李吉甫所上也吉甫病古今地理家著録不得其要獨取蕭何收秦圖書而究天下阸塞戸口多少者以為凖則則不待詳閲其書而其體要卓然可紀也已吉甫再相葢元和六年此志自載其所嘗建白者二事改復天徳舊城則在八年更置宥州于經略軍則在九年其年十月吉甫遂薨于位則是書又其當國日久乃始纂述此于唐家郡縣疆境方面險要必皆熟按當時圖籍言之最為可據又其言曰志凡四十七鎮鎮皆有圖冠其篇首故以圖志名之圖今亡矣獨志存焉耳憲宗經略諸鎮吉甫實贊成之其于河北淮西悉嘗圖上地形憲宗得以坐覽要害而隂定策畫者圖之助多也惜乎其不存志傳寫久有闕逸又譌誤不敢强補謹書其有益者以示可傳而已淳熙二年五月一日秘書少監臣大昌序
張幾仲帥襄陽且行謂予曰以予之好異書知世間有甚欲之而無其力者矣之鎮茍暇期取古書有益者刻木而布傳之庶其費寡而人可得是亦一為政也秘藏多書盍選擇見授予思之有元和郡縣志者其所記地理多唐家制度本朝疆理天下率多本唐則是書之備稽究特與今宜予嘗即蓬山藏本之未敘列其所以可傳者矣茍欲嘉惠夫人則莫此為要遂録寄之以遂其雅好幾仲名子顔今以敷文閣待制在鎮淳熙二年至日新安程大昌泰之書
右元和郡縣志四十卷目録二卷唐元和八年丞相李趙公吉甫所上也後三百六十有三年今京西牧待制張公幾仲始刻版于襄陽幕府按新唐書藝文志著録是書為五十四卷會要析而兩之一曰州縣郡國圖三十卷一曰郡國圖其卷與新志同皆冠以元和三者了不相似以今所刻證之皆非也地理之最莫切于圖書周官職方氏掌天下之圖要周知其利害沛公入闗蕭何收秦丞相府圖籍具知阸塞戸口多少强弱處基漢為雄光武與鄧禹論天下郡國亦披輿地圖乃克見則不出户庭而九州萬里在吾目中如策馬并轡援衣挈領舎此誰則然方趙公為相强藩悍帥狃貞元餘習擅地自予朝廷莫敢訶而能以期年間易三十六鎮魏田季安病公請以滑任薛平戍重兵邢洺因圖上河北險要憲宗張于浴堂門壁每歎曰朕日按圖信如料則其所著書葢已見之行事矣豈直區區紙上語而已哉幾仲先忠烈王勲在彞鼎為中興社稷臣幾仲濟美稱家文史聲猷有晉宋勝流風度方守國西門雍容緩帶躡叔子元凱故蹟一旦天子讀此書悼河山之獨西想燕冀而忼慨睠焉北顧思有所出趙營平不必馳至金城圖上方略馬伏波不必聚米為山指畫形勢幾仲知之矣予願拭目焉本作書之旨則趙公之敘固在今揭于篇首淳熙三年十一月番陽洪邁書
子顔少有四方志逮長益篤比年數被上委使尋復領符襄州奏事便殿上諭曰馳驅原隰爾素志也顧昧陋何以克承玉音洎至郡每登峴山撫中原未始不歎息久之思有以自効者浩不知其涯焉會故人程刑部寄元和郡縣志閲之瞿然有感仰惟明主扼天下之吭制羣生之命者不在兹乎亟用版傳以資有志者籌贊恢拓之業又得程洪二鉅公題品詳贍斯文為不朽矣昔司馬子長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闚九疑北涉汶泗東觀齊魯孔子之遺風西使巴蜀以還周覽山川故其為文廣博馳騁古今愚不敏詎敢擬一二惟欲勉馳驅之素志竭緜薄于異時葢有務于是書亦報上之一云淳熙三年十二月朔旦上秦張子顔書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 490年 (提及)
- 607年 (提及)
- 619年 (提及)
- 728年 (提及)
- 620年 (提及)
- 668年 (提及)
- 583年 (提及)
- 前111年 (提及)
- 766年 (提及)
- 606年 (提及)
- 609年 (提及)
- 前121年 (提及)
- 602年 (提及)
- 618年 (提及)
- 617年 (提及)
- 590年 (提及)
- 615年 (提及)
- 622年 (提及)
- 584年 (提及)
- 624年 (提及)
- 73年 (提及)
- 610年 (提及)
- 710年 (提及)
- 496年 (提及)
- 640年 (提及)
- 658年 (提及)
- 791年 (提及)
- 714年 (提及)
- 702年 (提及)
- 733年 (提及)
- 762年 (提及)
- 713年 (提及)
- 726年 (提及)
- 1175年 (提及)
- 1176年 (提及)
- PD-o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