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全晉文/卷二十九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二十九

王述

[编辑]

  述字怀祖,浑弟湛之孙。袭父承爵蓝田县侯。司徒王导辟为中兵属。历康帝骠骑功曹,除宛陵令。庾冰请为征虏长史,补临海太守。迁建威将军、会稽内史,代殷浩为扬州刺史,加征虏将军,寻迁散骑常侍尚书令。卒、赠侍中、骠骑将军开府,谥曰穆,以避穆帝改谥曰简,有集八卷。

庆老人星表

[编辑]

  老人星见,光色明朗。玄象晖焕,表尔休祥。率土民庶,庆赖罔极。《艺文类聚》一

上白獐表

[编辑]

  所领阮藻之于江宁县界得白獐一头,毛色鲜洁,异于比类,信斯诚嘉祥也。《艺文类聚》九十五,《御览》九百七。

上疏乞骸骨

[编辑]

  臣曾祖父魏司空昶白笺于文皇帝曰:「昔与南阳宗世林共为东宫官属。世林少得好名,州里瞻敬。乃其年老,汲汲自励,恐见废弃,时人咸共笑之。若天假其寿,致仕之年,不为此公婆娑之事。」情旨慷慨,深所鄙薄。虽是笺书,乃实训诫。臣忝端右,而以疾患礼敬废替,犹谓可有差理。日复一日,而年衰疾痼,永无复瞻华幄之期。乞奉先诫,归老丘园。《晋书·王述传》

婚礼应贺议

[编辑]

  《春秋传》曰:「娶者大吉,非常吉。」又《传》曰:「郑子䍐如晋贺夫人。」邻国犹相贺,况臣下邪?如此便应贺,但不在三日内耳。今因庙见成礼而贺,亦是一节也。《通典》五十九,永和三年纳后,王述议。

立琅琊王议穆帝升平五年

[编辑]

  推宗立君,以为人极,上古风淳,必托有道。洎乎後代,争乱渐兴,故继体相传,居正守位,以塞奔统,非私其亲。或时有艰难,而嗣胤幼劣,故有立长。成皇帝深达帝道,不私亲爱,越授天伦,庙无毁迁,统业桓固。康皇帝既受命于成帝,宗庙社稷之重,已移于所授,主上宜为康王嗣。《通典》八十

与会稽王笺时放之求为交州,朝廷许之。

[编辑]

  放之温峤之子,宜见优异,而投之岭外,窃用愕然。愿远存周礼,近参人情,则望实惟允。《晋书·温峤传》

与庾冰笺

[编辑]

  窃闻安西欲移镇乐乡,不审此为算邪,将为情邪?若谓为算,则彼去武昌千有馀里,数万之众造创移徙,方当兴立城壁,公私劳扰。若信要害之地,所宜进据,犹当计移徙之烦,权二者轻重,况此非今日之要邪!方今强胡陆梁,当畜力养锐,而无故迁动,自取非算。又江州当氵斥流数千,供继军府,力役增倍,疲曳道路。且武昌实是江东镇戍之中,非但捍御上流而已。急缓赴告,骏奔不难。若移乐乡,远在西陲,一朝江渚有虞,不相接救。方岳取重将,故当居要害之地,为内外形势,使窥窬之心,不知所向。若是情邪,则天道玄远,鬼情难言,妖祥吉凶,谁知其故!是以达人君子直道而行,不以情失。昔秦忌「亡胡」之谶,卒为刘项之资;周恶弧之谣,而成褒姒之乱。此既然矣。历观古今,鉴其遗事,妖异速祸败者,益不少矣。禳避之道,苟非所审,且当择人事之胜理,思社稷之长计,斯则天下幸甚,令名可保矣。

  若安西盛意已耳,不能安于武昌,但得近移夏口,则其次也。乐乡之举,咸谓不可。愿将军体国为家,固审此举。《晋书·王述传》

下主簿教

[编辑]

  亡祖先君,名播海内,远近所知。内讳不出于外,馀无所讳。《世说·赏誉》篇,王蓝田主簿请讳,教云云。

答讳

[编辑]

  惟祖惟考,四海所知,过无复讳。《御览》五百六十二引《语林》,王蓝田作会稽,外请讳,答曰云云。

王臻

[编辑]

  臻,述从弟,简顺皇后少弟,拜崇德卫尉,领博士。

太后为亲属举哀议

[编辑]

  干至尊是族舅,虽不及举哀,可从太后举哀于朝堂。《通典》八十一。褚太后为从弟举哀,博士王臻等议。

  太后前为褚卫军刘夫人举哀于式乾殿,至尊于朝堂,今宜依故事。同上

王坦之

[编辑]

  坦之字文度,述子。简文为抚军,辟为掾,累迁参军、从事中郎,加散骑常侍,出为大司马桓温长史,徵拜侍中,领本州大中正。孝武即位,迁中书令,领丹杨尹,寻授都督、徐兖青三州诸军事、北中郎将、徐兖二州刺史,镇广陵。卒,追赠尚书仆射、安北将军,谥曰献。有集七卷。

将之广陵镇上孝武帝表

[编辑]

  臣闻人君之道以孝敬为本,临御四海以委任为贵。恭顺无为,则盛德日新;亲杖贤能,则政道邕睦。昔周成、汉昭,并以幼年纂承大统。当时天下未为无难,终能显扬祖考,保安社稷,盖尊尊亲亲,信纳大臣之所致也。

  伏惟陛下诞奇秀之姿,禀生知之量,春秋尚富,涉道未广,方须训导以成天德。皇太后仁淑之体,过于三母,先帝奉事积年,每称圣明。臣愿奉事之心,便当自同孝宗;太后慈爱之隆,亦不必异所生。琅邪王、馀姚主及诸皇女,宜朝夕定省,承受教诲,导习仪刑,以成景仰恭敬之美,不可以属非至亲,自为疏疑。昔肃祖崩殂,成康幼冲,事无大小,必谘丞相导,所以克就圣德,实此之由。今仆射臣安、中军臣冲,人望具瞻,社稷之臣。且受遇先帝、绸缪缱绻,并志竭忠贞,尽心尽力,归诚陛下,以报先帝。愚谓周旋举动,皆应谘此二臣。二臣之于陛下,则周之旦,汉之霍光,显宗之于王导。冲虽在外,路不云远,事容信宿,必宜参详,然後情听获尽,庶事可毕。

  又天听虽聪,不启不广;群情虽忠,不引不尽。宜数引侍臣,询求谠言。平易之世,有道之主犹尚诫惧,日昃不倦;况今艰难理尽,虑经安危,祖宗之基系之陛下,不可不精心务道,以申先帝尧舜之风。可不敬修至德,以保宣元天地之祚?《晋书·王坦之传》

答谢安书

[编辑]

  具君雅旨,此是诚心而行,独往之美,然恐非大雅中庸之谓。意者以为人之体韵犹器之方圆,方圆不可错用,体韵岂可易处!各顺其方,以弘其业,则岁寒之功必有成矣。吾子少立德行,体议淹允,加以令地,优游自居,佥曰之谈,咸以清远相许。至于此事,实有疑焉。公私二三,莫见其可。以此为濠上,悟之者得无鲜乎!且天下之宝,故为天下所惜。天下之所非,何为不可以天下为心乎?想君幸复三思。《晋书·王坦之传》

与殷康子书论公谦之议

[编辑]

  夫天道以无私成名,二仪以至公立德。立德存乎至公,故无亲而非理;成名在乎无私,故在当而忘我。此天地所以成功,圣人所以济化。由斯论之,公道体于自然,故理泰而愈降;谦义生于不足,故时弊而义著。故大禹、咎繇,称功言惠而成功于彼,孟反、范燮殿军後入而全身于此。从此观之,则谦公之义固以殊矣。

  夫物之所美,已不可收;人之所贵,我不可取。诚患人恶其上,众不可盖,故君子居之,而每加损焉。降名在于矫伐,而不在于期当;匿迹在于违显,而不在于求是。于是谦光之义与矜竞而俱生,卑挹之义与夸伐而并进。由亲誉生于不足,未若不知之有馀;良药效于瘳疾,未若无病之为贵也。夫乾道确然,示人易矣;坤道陨然,示人简矣。二象显于万物,两德彰于群生,岂矫枉过直而失其所哉!由此观之,则大通之道公坦于天地,谦伐之义险于人事。今存公而废谦,则自伐者托至公以生嫌,自美者因存党以致惑。此王生所谓同貌而实异,不可不察者也。然理必有源,教亦有主。苟探其根,则玄指自显;若寻其末,弊无不至。岂可以嫌似而疑至公,弊贪而忘于谅哉!《晋书·王坦之传》

与某书

[编辑]

  坦之惶恐言,不知已与谢郎论坦之事未。其意良不了者,今当诣公自陈,愿告。坦之惶恐言。《淳化阁帖》三

废庄论

[编辑]

  荀卿称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扬雄亦曰「庄周放荡而不法」,何晏云「鬻庄躯,放玄虚,而不周乎时变。」三贤之言,远有当乎!天独构之唱,唱虚而莫和:无感之作,义偏而用寡。动人由于兼忘,应物在乎无心。孔父非不体远,以体远故用近;颜子岂不具德,以德备故膺教。胡为其然哉?不获已而然也。

  夫自足者寡,故理悬于羲农;徇教者众,故义申于三代。道心惟微,人心惟危,吹万不同,孰知正是!虽首阳之情,三黜之智,摩顶之甘,落毛之爱,枯槁之生,负石之死,格诸中庸,未入乎道,而况下斯者乎!先王知人情之难肆,惧违行以致讼,悼司彻之贻悔,审衤带之所缘,故陶铸群生,谋之未兆,每摄其契,而为节焉。使夫敦礼以崇化,日用以成俗,诚存而邪忘,利损而竞息,成功遂事,百姓皆曰我自然。盖善暗者无怪,故所遇而无滞,执道以离俗,孰逾于不达!语道而失其为者,非其道也;辩德而有其位者,非其德也。言默所未究,况扬之以为风乎!且即濠以寻鱼,想彼之我同;推显以求隐,理得而情昧。若夫庄生者,望大庭而抚契,仰弥高于不足,寄积想于三篇,恨我之怀未尽,其言诡谲,其义恢诞。君子内应,从我游方之外,众人因藉之,以为弊薄之资。然则天下之善人少,不善人多,庄子之利天下也少,害天下也多。故曰鲁酒薄而邯郸围,庄生作而风俗颓。礼与浮云俱征,伪与利荡并肆,人以克己为耻,士以无措为通,时无履德之誉,俗有蹈义之愆。骤语赏罚不可以造次,屡称无为不可与适变。虽可用于天下,不足以用天下人。

  昔汉阴丈人修浑沌之术,孔子以为识其一不识其二,庄生之道,无乃类乎!与夫如愚之契,何殊间哉!若夫利而不害,天之道也;为而不争,圣之德也。群方所资而莫知谁氏,在儒而非儒,非道而有道,弥贯九流,玄同彼我,万物用之而不既,日新而不朽,昔吾孔老固已言之矣。《晋书·王坦之传》

沙门不得为高士论

[编辑]

  高士必在于纵心高畅,沙门虽云俗外,返更束于教,非情性自得之谓也。《世说·□□篇》注,北中郎不为林公所知,乃著此论,其大略云。

王忱

[编辑]

  忱字元达,小字佛大,坦之第四子。太元中为吏部郎,历骠骑长史,出为建武将军,都督荆益宁三州军事、荆州刺史,假节镇荆州,卒,赠右将军,谥曰穆。有集五卷。

郊祀明堂议

[编辑]

  明堂则天象地,仪观之大,宜俟皇居反旧,然後修之。《宋书·礼志》三。太元十二年,吏部郎王忱议。

王欣之

[编辑]

  欣之,述从子,为豫章太守,太元初拜光禄勋。

君臣同谥表大元四年

[编辑]

  伏寻太康中郭奕谥曰景,有司执孝宗同号。臣闻姬朝盛明,父子齐称,诸侯与周同谥,经诸哲王不易之道也。宜遵古典,训范来裔。《通典》一百四

[编辑]

  字仲祖,浑从会孙,司徒王导辟为掾,後出补长山令,复为司徒、左西属,不就,徙中书郎,转司徒左长史,有集五卷。

议立奔赴之制咸康中

[编辑]

  三代垂文,观时损益。今服教之地,远于古之九服。若守七月之断,过近一概者,惧非通制。请王畿以外,南极五岭,非守见职,周年不至者,宜勒注黄纸,有爵土者削降。永嘉中,江统议不奔山陵,但三年不叙,于义为轻。今更立如牒,若方伯授用,虽未有王命,犹不与停散同。今见在官即吉之後去职,不及凶事,无所贬责。万里外以再周为限,自此以内,明依前牒,虽在父母丧,其责不异。《通典》八十。咸康中,司徒西曹属王议。

申述前议

[编辑]

  丧纪有数,吉凶有断,岂可当于缟素既终,而制无限之责哉!若除丧使奔,当以何服,素服叙哀,则在廷以吉,陵无哭礼。若玄冠致敬,宜曰朝谒,非奔丧之谓。若服外更立限断,则不知所准。若不计,远近同服内,则立制漫而无断。《通典》八十

致王导笺

[编辑]

  开国承家,小人勿用。杖德义以尹天下,方将澄清彝伦,崇重名器。夫军国殊用,文武异容,岂可令泾渭混流,亏清穆之风,以允答具瞻,仪刑海内。《晋书·外戚王传》

[编辑]

  死罪,诸葛仆射之弟,以情料之,当非至困者。欲敛其时吏无一在者,便以下官笺答之。死罪。《古刻丛钞》

[编辑]

  字敬仁,小字荀子,子。为著作郎琅邪王文学,转中军司马,未拜而卒。

贤人论

[编辑]

  或问:「《易》称贤人黄裳元吉,苟未能暗与理会,何得不求通?求通则有损,有损则元吉之称将虚设乎?」答曰:「贤人诚未能暗与理会,当居然人从,比之理尽,犹一豪之领一梁。一豪之领一梁,虽于理有损,不足以挠梁。贤有情之至寡,豪有形之至小。豪不至挠梁,于贤人何有损之者哉。」《世说·文学篇》注引王

王恭

[编辑]

  恭字孝伯,小字阿甯,孙。历著作佐郎、秘书监、中书郎、吏部郎、建威将军。太元中为丹杨尹,迁中书令,领太子詹事。孝武以后兄擢都督、兖青冀幽并徐州,晋陵诸军事、平北将军兖青二州刺史,假节镇京口,改号前将军,寻降号辅国将军。安帝即位,以为安北将军,不拜。举兵讨王瑜等,为会稽王道子所杀。桓玄执政,赠侍中太保,谥曰忠简。有集五卷。

让太子詹事表

[编辑]

  今皇储始建,四方是式。总司之任,崇替所由。宜妙简才贤,尽一时之胜,岂臣最庸所可叨忝。《北堂书钞》六十五引《晋起居注》两条。又见《御览》二百四十五。

抗表罪状王国宝

[编辑]

  後将军国宝得以姻戚频登显列,不能感恩效力,以报时施,而专宠肆威,将危社稷。先帝登遐,夜乃犯ト叩扉,欲矫遗诏,赖皇太后聪明,相王神武,故逆谋不果。又割东宫见兵以为己府。谗疾二昆甚于雠敌。与其从弟绪同党凶狡,共相扇动。此不忠不义之明白也。以臣忠诚,必亡身殉国,是以谮臣非一。赖先帝明鉴,浸润不行。昔赵鞅兴之甲,诛君侧之恶。臣虽驽劣,敢忘斯义。《晋书·王恭传》,《魏书·晋司马德宗传》。

与沈警书

[编辑]

  足下既执不拔之志,高卧东南,故屈贤子共事,非以吏职婴之也。《宋书·沈约自序》

与沙门僧检书

[编辑]

  远持兄弟,至德何如。《高僧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