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冠峯遺稿/卷二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一 冠峯遺稿
卷二
作者:玄尙璧
卷三

[编辑]

上遂菴先生庚寅

[编辑]

頃者所稟中庸天命之謂性註健順五常之德。門下以爲人皆得之。而物則或得或不得。愚於此窃有惑焉。反復思之。終不得其說也。葢健順五常。卽陰陽五行之理也。陰陽五行具。然後方能成造化而生萬物。萬物之生。孰不與於其間乎。故章句曰。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太極圖曰。無極之眞。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化生萬物。是則天之生萬物也。五行之不容闕一明矣。若曰。人物均得五行之氣。而不能均得五常之德。是天地之間。或有無理之氣。無則之物。不亦異乎。朱子曰。觀萬物之一原。則理同而氣異。觀萬物之異體。則氣猶相近。而理絶不同。愚意以爲就一原上言。則人物所得之理皆同。就異體上言。則不但人物不同。舜跖亦不同也。今門下之言。指其異體也。小子之言。論其一原也。所爭肯綮。只在異體與一原二者之別。子思所謂天命之性。其可貼之於一原乎。貼之於異體乎。若貼異體看。則天命之性。亦有善有惡。而朱子所謂不襍氣稟而言者非也。如曰不然。則朱子之訓於此。本不當暇論其氣異。而必以五常之德承人物而言。以明其天命之本然初無間隔。可知也。天命。卽道之流行。而元亨利貞也。元亨利貞之賦於萬物者。不爲五常之德而何哉。古昔聖賢。發明理一字。不啻若衆曜之麗乎天。門下又提耳面命。而顧以昏謬守株不易。豈不知虛心遜志。擇善求益之爲何事而然耶。退溪先生曰。人之學問道術之所以差者。只爲理字難知故耳。此誠非細故也。幸乞亟賜開誨。俾遂朝聞夕可之願也。

上遂菴先生辛卯

[编辑]

頃伏見李生柬五常問目批敎。門下援引孟子生之謂性章註仁義禮智之稟。豈物之所得而全哉之語。以訂人物之異。小子之惑。於是乎滋甚矣。葢天命之謂性。以理言之。故章句或問。皆兼人物而言。生之謂性。以氣言之。故註深言人物之異。聖賢之言。或同或異。或離或合。其精粗本末。內外賓主之分。有不可以毫釐差者。愚恐於此。只觀其所主之如何。今若引彼而明此。則一矛一盾。終不相謀。未知門下更以爲如何。

上遂庵先生癸巳○右卞難說。見下與嵬岩書。

[编辑]

尙璧。昔者來侍丈席之日。先生有敎曰。公擧所論偏倚說。未保其眞的。而其援據頗詳。吾欲姑從其言。而徐當更商。愚於其時。心窃惑焉。歸與柬也卞難者。如右也。窃念先生溫尋紬繹之際。必有契悟之妙。端莊靜一之中。已驗水鏡之體。幸於此詳而敎之。使得終身服膺也。丈巖鄭丈頃年山中華陽之會。嘗論至此。其言亦有可疑者。故末又及之矣。嘗聞鄭丈白首好學。矻矻不已。其必有知新之樂。而恨無由扣之耳。未知鄭丈聞此。復以爲如何否。

上遂庵先生別紙

[编辑]

凡人無後而死者。或小祥後立後。則所後子當服喪三年。靈筵從其子之服闋而徹之。則所後母。雖値再朞。靈筵在堂。而先自脫服似未安。若於所後母再朞。撤靈筵。則所後子三年執喪。亦無可據處。未知何以處之乎。答。此禮極難處。人或以比來問。則每答以三年內。姑勿禮斜。以竢喪畢方好云。如或不得已三年內禮斜者。則不敢答之耳。

祖亡三年內父亡。則其子代父服。祖之喪似當終其餘日。而未有可據。未知如何爲之耶。答。朱子於寧宗時箚子中。有其子代而執喪之語。旣曰代。則似是服其餘日也。

卽今學宮。自聖廟至書院。旣有東西階。又自神門。直向兩楹間。別築一道。俾高於庭。抵于廡下。而爲中階。葢香祝祭物奉入皆由是道也。嘗考儀禮廈屋殿屋之制。東西階外。雖有側階。而無中階。以家禮祠堂之制觀之。亦無中階。香祝祭物。皆升自阼階。今之中階。豈國俗所創歟。集成祠飛鵾時主管之人。亦立中階。今欲依古制不設。未知如何。答。中階之設。旣是古禮之所無。則去之宜矣。

前此兩位。各設香案。享時及朔望。一倂焚香矣。嘗考家禮。祠堂四龕皆正位。而只設一香案。况今配位均設。不亦可疑乎。雖如五禮儀之穿鑿。亦未有此。自今配位香案。去之如何。答。配位香案。諸學宮。雖或有幷設之處。而興龍影堂。則只設於正位。依此不設。恐當。集成祠正位配位皆有祝。而嘗考滄洲釋采儀。先聖位則有祝。而配位則皆無祝。家禮時祭祔位。乃學宮配位。而亦皆無祝。今集成祠正配位俱有祝。祝文先生所製。何所據乎。答。考家語先聖正位及兗國公鄒國公配位。各有祝文。是宋朝頒降之式也。考先師遺稿。坡山書院聽松正位及牛溪配位。亦各有祝文。但考滄洲精舍釋采儀。配位則不讀祝也。

上遂庵先生甲午○右數說。卽五常卞及與嵬岩生之謂性書。南塘書。各見下。

[编辑]

右數說。尙璧猥以謬見。難疑問質於朋友講論之餘者也。窃念性命根窟。微奧精深。聖賢宗旨。貫穿纖悉。是豈新學小生膚卛粗淺之見所可究竟於立談之間者哉。昔孔子雅言詩書執禮。而於易則鮮及焉。二程先生與門人講論。屢言西銘。而於太極圖則未嘗一言及也。葢慮學者未能默識於言意之表。則馳心玄妙。入耳出口。其弊有不可勝言故也。今尙璧以鹵莽滅裂。妄意於此。則不亦背馳於孔程門法乎。伏見先生以道成德立。義精仁熟之地。其必洞見大原。剖析幽微。遠而思孟之淵源。近而洛閩之閫奧。無不詣極探賾。隨處沛然。如水到船發而無所礙也。乃於先生之言。言下卽契者。元震徵厚也。枉生疑惑者。尙璧也。自度愚庸。不及兩生遠矣。則一契一惑者。其故可知也。夫聖門七十子。誰非不賢。而其能默契聖旨。有答述無問難者。顔子之如愚。曾子之曰唯。二人而已。是其當時學者。知之有學困之別。聞之有早暮之殊。是則道學之微。豈可驟而語之哉。愚遂以此自沮。抱疑隱默。計俟少進而徐議其就正。愚於頃年批敎。尙稽申稟者。良由此也。顧以舊染旣痼。新意易昏。內顧身心。略無力積涵養之實。外接書籍。徒長臆度私想之見。日月不與。年齡益頹。積疑如山。自釋無日。反以思之。寧不如取資於誘掖切偲之地。庶以副朝聞夕可之願。故所以問難於朋友者如是也。謹按下敎曰。子思所謂命字。當屬之於一原之流行。性字當屬之於人物之異體。凡論經。先看其文勢。次看其義理可也。夫天命之謂性。與通書性焉安焉之謂聖。執焉復焉之謂賢。充周不可窮之謂神。同一語法也。或問之謂聖之謂賢之謂神。朱子曰。聖賢神三字。自是就所到地位而言。若曰此聖人此賢人此神人。以此準之。則天命之謂性。不當析作二地位也明矣。程子所謂在天曰命。在人曰性者。如是言之固也。子思以之謂二字。特置於中間。合之爲一語。以明天與萬物之爲一理。程子之分釋初。豈外子思而別求異旨也哉。萬物一原異體云者。乃朱子分別本然氣質之論也。其一原者。指太極之全體。無不各具於物物之中也。異體者。指人與物之性。有全有偏也者。是則來敎至矣。獨其合兩段而混謂之本然。乃以天命之謂性當之。則不惟緯繣於子思之旨。抑恐於朱子分別理氣之意。亦有所逕庭也。語類論通書誠無爲而曰。誠是實理。無所作爲。便是天命之謂性。是則朱子以天命之謂性。屬之於一原。未嘗以異體之有偏全者。倂屬於此也。愚謂程子所謂凡有血氣之類。皆具五常。及雖木植。亦兼有五行之性在其中者。卽萬物之一原。而天命之謂性也。栗谷所謂理通者是也。如孟子所謂犬牛人之性。周子所謂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勉齋所謂仁常多而義常小。義常多而仁常小者。卽萬物之異體。而有偏全之性也。栗谷所謂氣局者是也。一陰一陽之道。繼之者善。成之者性之比屬於註說者。來敎似矣。然朱子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繼之者善也。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乃成之者性也。這段是說天地生成萬物之意。却不是說人性上事。以此觀之。則方論人物之性。而恐不當援引比屬。分作三節也。下敎中可稟者不止此。而如性理之同異及生之謂性註等卞。皆已罄愚於所呈諸說。故玆不復覼縷。幸於此。幷賜垂察。則迂滯瑣屑。何所逃於鑑空之中乎。夫窮理之學。求之情性。固切於身。顧豈舍其近而䂓䂓於禽獸草木之遠如是哉。誠以心雖主乎一身。而其體之虛靈。足以管乎天下之理。理雖散在萬物。而其用之微妙。實不外於一人之心。初無內外精粗之間。則雖毫髮之間。亦豈可少有遺恨以病夫道體之全哉。理會不得則已。萬一理會。則莫非在我。便可受用。並惟財敎也。朱先生解說太極圖曰。若不說破。却令後生枉生疑惑。故不得已而爲之說爾。愚願先生於此亦云。

上遂庵先生丁酉

[编辑]

家禮。治葬以三月爲斷。人之用此禮者。必通死月爲三月。葢擧世滔滔也。嘗考禮記註。孔氏引左傳大夫三月。士踰月者。謂大夫除死月爲三月。士數死月爲三月。是踰越一月。故言踰月。士虞禮䟽云。士三日殯。三月葬。皆通死日死月數。大夫以上。皆殊死日死月數。是以士之卒哭得葬之三月內。大夫三月葬。除死月。通死月則四月。此兩說。沙溪先生。已並取錄於輯覽。盖家禮三月而葬。實用古者大夫之禮。則是亦除死月數之者。是則世俗之通死月爲三月者。乃踰月之葬。非溫公所謂王公以下所用之制也。或者以踰月。爲死之來月。果如其言。則又有大故可疑者。夫卒哭。謂卒去廬中之哭也。孝子之心。不忍便於天時未變之前。遽卒其哭。故喪服小記曰。報葬者。報虞。三月而後卒哭。今踰月之葬。果爲死之來月。則制禮者於此。亦當云三月而後卒哭。不獨於報葬云爾也。敢問先生所嘗敎人者何如。而卽今㣧丈襄事。將以何月筮日耶。朱先生雖於家禮以三月爲斷。而以先生家見行者觀之。則亦未必盡用此禮。後之治葬者。固當以家禮爲準。而若有事故。則雖過此月數。亦恐無妨否。

上遂庵先生己亥

[编辑]

向見令孫練服之制。葢從備要用葛絰布帶。而衰又緝邊。緝邊則齊衰也。夫禮所謂旣練而服功衰者。葢指斬衰初服三升布。而至練受以大功七升布而言也。備要所謂制如大功衰服者。葢指去衰負版辟領而言也。至如齊斬大分。似若一定不可易。而今變斬爲齊。則誠甚可疑。而第念先生家見行之禮。豈無所稽而然哉。願聞其說也。

上遂庵先生

[编辑]

下敎曰。古禮小祥衰裳。制如大功布亦同。今曰指七升布而言制如大功。何以釋之。又曰。去負版辟領衰。儀禮禮記。幷無所著。而家禮因書儀而去之。古禮所謂制字必不指此等也。窃詳下諭之旨。則先生練服之制斷然爲據者。只在制如大功一句。而不在他。可知也。愚嘗考諸古經矣。旣練而服功衰。則記禮者累言之。而制如大功之說。儀禮禮記。皆無見焉。未知二經之外。復有何書爲古禮而載此說耶。尙璧於前書。釋功衰之意。以爲斬衰初服三升布。而至練受以七升布者。葢有所據。襍記註曰。三年之喪。練後之衰。升數與大功布同故云功衰。喪服斬衰章䟽云。斬衰初服麤。至葬後練後大祥後。漸細加餙。斬衰衰裳三升冠六升。旣葬後。以其冠爲受。衰裳六升冠七升。小祥又以其冠爲受。衰裳七升冠八升。據此兩說。則所謂功衰。其非升數之謂乎。衣裳制如大功衰服。而布亦同者。備要之言也。家禮因書儀自大功去衰負辟領。而備要又因家禮編成。故條列小祥之具。而其言如是。此若出於古禮。則何不並取其書名如凡例之所云歟。其曰。布亦同者。謂同於大功。乃襍記註升數與大功同者也。惟其制如大功一句。初非古經所言。而始見於備要。葢練服自是功衰。而家禮去衰負辟領三者。又自大功始。故特下一制字以該之。此尙璧所以分析古禮與備要。作兩意而稟之者也。門下則以古禮與備要。滾做一意看。小子之惑。於是乎滋甚矣。雜記曰。父母之喪。尙功衰。服問曰。三年之喪。旣練矣。則服其功衰。以父母之喪三年之喪等語觀之。則凡言功衰者。皆幷包斬齊也明矣。備要之言。亦豈外是而偏指一事哉。斬齊之卞。重在衰邊之緝不緝也。齊功之卞。專在布升之麤與細也。若如下敎制字指言緝邊之制。則是練變只在斬衰。而齊衰不與矣。苟如是則當曰。制如齊衰。而乃反踰越齊期。而必援大功者。何歟。斬衰至期變而爲齊。則當曰斬衰期。而乃云斬衰三年者。又何歟。沙溪先生嘗答同春先生曰。上下衣服。因舊不緝。豈可變斬爲齊。據此則備要之旨。亦可以類推矣。不審門下復以爲如何。此事所係甚不輕。苟或所據不甚明白。則是豈易言者哉。伏望勿以人廢其言。更加商量而回敎之如何。○斬衰絞帶。練時用布。窃嘗疑之矣。夫斬齊。大分截然。不可相侵。如衰邊之一緝一不緝也。冠武絞帶之一麻一布也。苴杖削杖之一竹一桐也。此固已定於制服之始。而其後可變者。不過服布之漸加餙也。麤麻之換澡葛也。其大分之已定者。不可得以復易。而絞帶亦不復變。此於儀禮。皆可按而知也。惟賈䟽曰。絰帶虞後變麻服葛。絞帶虞後雖不言變。按公士大夫之衆臣。爲其君服布帶。又齊衰以下。亦布帶。則絞帶虞後變麻服布。於義可也。圖式引此䟽說而備要。又引圖式矣。愚按喪服斬衰章云。公士大夫之衆臣。爲其君布帶繩屨。註云。公卿大夫厭於天子諸侯故降。其衆臣布帶繩屨。貴臣得伸不奪其正。是則公士大夫之貴臣。不奪其正。而惟其衆臣厭降而不得伸。乃爲布帶繩屨。布帶。與齊衰同也。繩屨。與大功等也。夫父子恩服也。君臣義服也。書云。百姓如喪考妣。禮曰。方喪三年。如方二字。可見君臣。由父子而等之也。義服。由恩服而推之也。至如公士大夫之衆臣。又義服中厭降者也。雖貴臣之得伸者。猶且視父子之恩服。况以恩服。而反視義服中厭降之制乎。賈氏之引此。已甚不倫。而又以爲齊衰以下。亦布帶。欲以此例之。苟可以變斬從齊。則奚特布帶而已。衰邊。可變而緝之也。冠武。可變而布之也。苴杖。可變而桐之也。若以此爲不可變。則絞帶之獨可以服布者。又何義歟。且斬齊俱是三年之制。而練祥禫諸儀。一皆整整相幷。無所參差。則至於絞帶一節。獨不宜相爽。今旣變麻服布。則齊衰。又當變布爲何帶歟。以愚觀之。則大分不嚴。援引不倫。變例不整。上稽經傳而無所據。下歷涑閩而不見取。窃恐此禮終不免千古之疑惑也。然以於義可也一句觀之。賈氏之意。亦非斷然必行之謂。而特後世沿襲。遂以此目之爲古禮。馴至於駸駸然講行矣。窃念尙璧猥以窮鄕蒙學。妄議及此。固知汰哉之罪無以自逃。而疑不就正。亦非區區之所自安。故傾倒至此。幸恕其狂僭。而俯賜開誨千萬。

上鄭丈巖戊申

[编辑]

拜違居然八閱寒暑。而中間否泰滄桑之際。世道人事之變。寧欲無言矣。惟我先生。自北駕南棹。以至今日。豈非無限酸苦。而獨其頹波之砥柱。大冬之松栢。固自無恙。則小子山仰之誠。至此而尤萬萬於平昔矣。君子有神勞愷悌之美。憂戚玉成之盛。伏惟先生處困亨泰。安往不自得。而第念血氣之衰。聖賢所不免。不審近上氣貌精力。較涪陵何如。每矯首南望。不勝意往而神馳也。春間變亂。旣載籍所無。而凶逆醜類。尙多漏網。今又前星晦彩。國本靡托。斯實三百年一初厄會。伏想先生杞憂。計非漆室之比也。昔董子論離騷之九章曰。春秋前有讒而不見。後有賊而不知。嗚呼。豈獨春秋也哉。區區每慨念時事。未嘗不三復於此也。未知先生抆淚謳吟。亦有如朱先生所云耶。尙璧自慟山頹。繼以內纏風樹之悲。外失蓬麻之益。眄言斯世。豈勝踽踽。而家事益落。遠遊無由。向於門下遂初之日。不得一圖摳衣。討便未易。又未以一書替伸。中心歉恨。何日敢忘。目今羣陰之下。一陽已生。天人之際。一理無間。聖朝回泰。計亦不遠。伏乞玉嗇金護。以俟見蝎之喜焉。

上權判書尙游○辛丑

[编辑]

日月易邁。聖考上仙。忽忽已一朞周矣。益不勝如喪之悲。伏惟執事者。以喬木之舊。又嘗隆被寵擢。義分㝡別。昔人所謂攀仙馭莫逮之痛。計非諸僚之比矣。伏不審冒曉撼頓。台體安否如何。尙璧頃入東峽。承候先生。窃計燕申凡百。已於令從孫敎官詳之。此不復贅也。行路歷見十五邑旱暵之酷。實挽近所未有。如湖右全尙移秧。故處處田野。赤地尤甚。間或有若干田稻。而虫灾繼作。餘者無幾。况今兩麥登塲旋絶。閭里嗷嗷。景像愁慘。據今所見。差過旬月。其將爲太半流散之勢。未知朝廷何以處此。區區窃不勝漆室之憂也。伏想閤下以憂國愛民之盛。其必樂聞於此。故敢此仰知耳。程書分類。以下書所諭黃江裝送七件中。一件取看之敎。奉稟于丈席。則執事者。曾以一件。已許於尙璧之意。因書及之。故七件皆已區處。函丈所敎如此也。當初無狀。猥以老先生諸書事。奉煩於執事。將欲寶藏於集成祠者。其意葢在招邀同志。早晩講討。以公天下之義理而已。是則窮鄕後生。庶亦與聞先生之道。而其於瞻依奉守之地。豈不爲永遠得力之計乎。到今思之。義理雖公。而費辭經營。已不能擺落一私字矣。以私求義理。何可順成耶。萬一因此循省。隨事檢愼。其於克己之訓。或有分寸進步。則閤下之賜於斯尤大矣。是豈已分外一件書之比哉。前者下詢敬下驢不起一條。葢陳摶下驢事。世皆高而敬之。而先生則却小底看。故欲如世人之敬下驢。而敬不起云爾。陳摶見宋太祖。知有眞天子。而不與猗角。莞爾還山。則誠似高矣。至於下驢則已是動心。此程先生少之者也。故註云大分守不足耳。如何。

上權判書

[编辑]

敬下驢。承已思得。又欲俯詢。以閤下之高明。於此何有。而獨年彌尊而好學不倦。位愈高而不恥下問。在古尙難。而乃見於今日。甚盛事。君服斬衰。盖方於父喪。而國練布帶。未知何據。豈從備要引圖式之說歟。備要此條。信有合商量者。曾以別紙。奉質于先生矣。此面前義理。故敢此仰稟。不審以爲如何。年事已無望矣。人心遑遑。懍然日有溝壑之憂。閤下以先憂後樂之盛。屹然在朝。宜其寢食不安如下諭也。古昔仁人君子於民事。皆出於至誠惻怛。故當歲饑必早爲之所。終濟得事。非如後世之徒費財而無救於老塡壯散之日矣。未知今者。終如何出塲耳。唐突及此。僭率僭卛。

答金厚齋幹○丙申

[编辑]

前日指敎辟領之說。旣以家禮本註及朱子答周叔謹書爲訂。則其言果有據矣。第朱子於喪祭等禮。初晩之見。多有不同處。而楊氏以門人之習於禮學者。率皆親見而親聞。是故。楊氏家禮附註曰。先生服母喪。參酌古今。因成家禮。惜其書旣亡。至先生沒而後出。不及再修以幸萬世。於是窃取先生平日去取折衷之言。有以發明家禮之意者。若深衣續袵鉤邊喪服辟領之類。悉附于逐條之下云云。以此觀之。成服斬衰條下附註辟領之說。其出於先生去取折衷之言者。昭然無疑矣。家禮。是未脩正之書。其答周叔謹書。似是初年說。沙溪先生備要。專取楊氏說。豈無所見而然哉。此幹所以於高明之說。不敢奉承者也。

下論辟領說。縷縷提誨。足以開牖昏迷。感幸感幸。然鄙意終未釋然。敢不罄愚於好問之下。以圖畢承諄諄之地乎。窃詳朱子之言。家禮曰。左右有辟領。各用布方八寸。屈其兩頭相着。爲廣四寸。答周叔謹書曰。辟領是有辟積之義。雖廣四寸。須用布𤄃四寸長八寸者。摺其兩頭。令就中相接。卽方四寸而綴定上邊於領之旁。以所摺向裡。平面向外。如今裙之有摺。溫公所謂裳每幅作三㡇者是也。如是卽是一旁用八寸。兩旁共尺六寸矣。葢家禮與大全。雖不無用布之少差。而家禮則用布方八寸。大全則用布𤄃四寸長八寸。愚意恐當從家禮。其別用布而辟積爲之之法。與其所主之義。則初未嘗不同也。楊氏則曰。記曰適。註䟽曰辟領。何爲而異其名也。辟猶開也。從一角當領處。取方裁開八四寸。故曰辟領。以此辟領四寸。反摺向外。加兩肩上。以爲左右適。故曰適。此則所取之義。在於衣而不在於孝子也。夫衰之得名。實取哀摧之義。其前衰後負。表適裏祫。意各有在。而法度尺寸。悉有正數。有不可苟焉者。此不須他求。只觀義理之所安。事實之如何。然後方决兩說之當否。朱子所以主其辟積之義。楊氏所以專於裁開之意。孰得孰失耶。以事實言之。凡言尺寸。皆據成數。故沙溪先生以爲正數外。各剩縫餘一寸。楊氏所謂少寬其布。以爲針縫之用者是也。夫領長尺六寸廣八寸。前𤄃中尺六寸。後𤄃中八寸。乃皆已成之數。闊中裁法。雖云裁八四寸。而裁時必留上三寸。自此處橫裁八三寸。遂就闊中四隅曲處。斜裁八一寸而開之。此卽綴領縫餘如是。然後方便於行縫。然後方安領之長廣。領之長廣。亦有縫餘各一寸。脗然無餘欠。然則楊氏之辟領。廣三寸長倍之。而不合於儀禮正數。準數裁之。則前後闊中占地愈寬。而領之長廣。又從而大之。欲存衣領之正數。則辟領狹小。而家禮所謂各攙負版一寸者。不然矣。欲存辟領之正數。則闊中寬大。而記所謂負廣出於適旁寸者。亦無着落矣。是則楊氏之說。求之於義理而旣不安。準之於事實而又不合。果如朱先生所言。則左右辟領旣不假於闊中。而自無狹少之病。前後闊中。亦不分於辟領。而眞有針縫之用。此於義於事。豈不十分恰好。而顧乃捨之而從彼哉。葢楊氏所以張皇立說。力排通典者。只據儀禮註用布一丈四寸之說而已。夫一丈四寸。實指衣身八尺八寸與衣領一尺六寸之數。此則楊氏。亦已言之矣。若就一丈四寸中計除衣與領。而猶有餘布。則誠有可諉之端。一丈四寸適。只爲衣與領之數。而楊氏之必欲揷入辟領於此者。何歟。豈其意以爲一丈四寸之內。元無一寸餘棄。而嫌其有闊中之裁餘。乃爲此說歟。然則衣領下一半兩端餘布。何不區處耶。楊氏偶見辟領之廣合於闊中之一半。而不復計縫餘之有無。乃曰。此是用布正數。又當少寬其布。以爲針縫之用。此足以不待卞而自敗矣。其言之不中如是。而反謂杜氏不計衣領用布之數。至以臆說譏之。愚恐楊氏眞不見其睫也。來敎以爲楊氏以門人之習於禮學者。率皆親見而親聞。苟以門人之親聞而謂皆可徵。則程門諸人。孰非親聞。而朱子每歎程門記錄之誤耶。楊氏嘗以旁親不用衰負辟領。爲朱子後來議論之定者。而沙溪先生卞之以爲此乃楊氏之說者。又何耶。况此附註所謂有用先儒舊義與經傳不同者。初不據師門爲言。則尤何可不覈其實而遽信其言耶。且來諭以附註去取折衷之意。幷蒙於辟領看。乃以楊說意其爲朱子晩年定論。亦恐不然。此段以下所謂是也者四。而意各自別。去取折衷之意。當止於從伊川之類喪服辟領之句。當係於用先儒舊義一段。其部伍段落。不亦井井然明乎。幸更照勘焉。窃念信齋。固朱門高弟。而沙溪先生。又以東方禮家之大成。旣取此而編之於備要書。在後諸老先生。亦未嘗一言及此。今尙璧以幺麽一後生。乃獨論卞於世皆尊信行之旣久之後。不亦妄乎。然妄窃自謂學者於朱夫子之言。當信之如神明。而至於此說。尤極明白。故乃於信齋之言與夫沙翁之所取舍者。不免疑惑。輒以奉質於當世臯比之座。未知先生恕其狂妄。而勿憚更敎否。

答金厚齋

[编辑]

別紙辟領之說。考據精博。旨意明白。披讀之餘。不勝歎仰。第昏愚之見。猶不能無疑。玆敢復爲奉質焉。附註所謂窃取先生平日去取折衷之言者。愚意初以爲此是統說。必兼包下文四是也而言。今承示意勤摯。而又文義所係。本不大段。不須强卞。只就辟領一條言之。有曰。有用先儒舊義。與經傳不同。若喪服辟領之類是也。凡此悉付於逐條之下云。而成服辟領條下附註之說。若是分曉。且儀禮圖辟領之說。與附註相合。其序曰。今所圖者。釐爲家鄕邦國王朝喪祭禮。則因先師朱文公經傳通解之義例也。區區用心。雖未敢謂無遺誤。庶幾有以得先師之心焉。以此觀之。所謂用先儒舊義者。其出於平日講定之意者。無疑矣。家禮大註及答周叔謹書。愚亦固已知之。第此或未及修正者。或是初年說話。所謂用先儒舊義。是師生間晩年所講論者。楊氏之所傳授。沙溪之所遵用。其意自是分明。何可以初年未定者。反棄後來定論。又何可以衰負版一事。並與辟領而斥之耶。望乞更賜砭財。以解此惑如何。至於以卛性之謂道。爲氣質之性者。或人之說。與淺見亦略不同。朱子曰。率性非人率之也。卛只訓循。循萬物自然之性之謂道。此卛字。不是用力字。陳北溪曰。循猶隨也。又曰。循字。非就行道說。只是循吾本然之性。自有許多道理。或以卛性。爲循性命之理則爲道。如此却是道因人方有也云云。須以朱子此說。更加商量而見敎也。

六月七日下覆書。謹藏篋笥。時出而伏讀。足慰鑽仰之懷也。那時德門喪威荐疊。兼又村癘熾蔓。致有門下搬避之憂。驚慮可勝言。夏秋來。長爲一憂字所惱。尙稽財慰。居常歉頌。如負大何也。陽德已昭。謹伏問燕申氣體神相萬安。日月之更。凡在士林。孰不仰之。而况如尙璧師誣快伸。尤何慶幸如之。惟是風波累作。仇隙益深。世道人事。日就蕩然。建中紀號。調停兩黨。已爲朱先生所短。則保合消融之福。固不可復望於今日。而自古朋黨之禍。必至亡人國而後已。窃伏窮山。不勝漆室釐婦之憂也。楊氏辟領說。已爲沙翁所取。門下又信之如此。只此一事。足以行之當世而無疑。垂之來後而不惑。後學之敢生異見者。非愚則妄也。顧此無狀。舊蔽未袪。新惑玆生。其愚妄之罪。固知其難逭矣。愚意謂只當就義理與事實上。覈其所安之如何。以决兩制之當否。於此求之。則一眞一贗。不待論說而可以立卞矣。今下諭援據贍悉。開誨諄切。而獨不暇及於所稟二者何哉。儀禮圖辟領說。實移附註之言。以一言而互相訂之者。無乃未安乎。序所云者。其所以釐爲家鄕邦國王朝喪祭禮。皆因文公經傳通解之義例所謂庶幾有以得先師之心者。實指此而言。此何所當於發明此註之意。而門下引之以爲用先儒舊義者。出於文公晩年定論之的證。尤不敢知也。葢楊氏在此註。則所釋辟適二字。旣皆專主於衣。以詆通典之言。及爲大功章旁親不用衰負辟領之論。則又引儀禮本註反取孝子哀摧之意。此又何故耶。不特此耳。如五服補八註。則姊妹旣嫁相爲服條。係於不杖期。爲所後者之祖父母若子條。係於齊衰三月。如深衣章續袵附註所引皇說。在十三經註䟽。眞得鄭註之意。而楊氏信筆增刪。使貳於鄭註。而反責皇氏之失。鄭註曰。袵謂裳幅所交裂也。凡袵或殺而下。或殺而上。是以小要取名焉。皇氏云。凡袵者。非一之辭。非獨深衣也。或殺而下謂喪服之袵。而廣頭在上。狹頭在下。或殺而上。謂深衣之袵。而寬頭在下。狹頭在上。是以小要取名焉者。謂深衣與喪服相對爲小要云。盖皇氏之意以爲深衣與喪服相對。然後深衣之衽是爲小要。所以發明鄭註小要取名之意。本非釋玉藻袵當旁之袵。而楊氏乃以皇氏之言。認爲喪服與深衣二者相對爲袵。責其所釋之謬矣。此數者。其不詳不精之病。不但不合於朱先生法言。抑恐其論人處。往往意近不平。反爲至公之累也。說令朱子信齋換主其說。固當從其所長。况信齋之言罅漏如是。而朱子之說十分的確。較然無可疑者乎。區區仰感下問之勤。俯思就正之益。傾倒聾瞽。輒論先輩得失如此。悚仄悚仄。然龜山於朱子。實淵源所自。而至其卞論之際。則或勘斷以違經背理。或直斥以佛老緖餘。此可見義理之公。有不可以私之者。未知門下其或原之而不憚更敎否。卛性之謂道。下敎誠然。葢卛性一語。專是訓道名義。故程子曰。卛性。正就私意人欲未萌之處。自然發見。各有條理者而言。此誠至論也。有一士友認爲氣質之性。愚嘗窃承程子之意。以卞其不然矣。盛諭及此。窃幸瞽見之不悖也。第註曰。性道雖同。而氣稟或異。其釋三句。部伍固整整。則氣稟一段。專論脩道也。人物卛性。粲然萬殊。而謂之同者何歟。或者謂人與人同。物與物同。然則性亦如是看。天命之性。亦有偏全之可言歟。天命之天。或者兼理氣看。或者專以理看。孰得孰失歟。此數者。平日士友間講論材料。玆以奉稟。願一一開誨。以牖昏愚也。

答崔成仲癸巳

[编辑]

中庸費而隱者。言實理之用廣而體微也。體卽所以然也。用卽所當然也。言其所當然。則所以然者。常默具於其中。而只以其非言語指陳之可及。故子思開示學者矣。葢子思之言。其體非獨此一處爲然。如首言天命之性。末言無聲無臭。亦其隱者也。

五代祖服已窮矣。於其遷葬。五代孫似不服緦。而但服緦。乃喪三年者之事也。喪三年。亦子報三年免於懷之義。雖孫於祖。亦不得行矣。惟其承重之孫。則代其父。曾孫則代其祖。玄孫則代其曾祖也。世之享壽者。或有坐見玄孫之成長者。若又有壽於此者。亦當爲五代孫之逮事矣。此人自子以下皆先死。只有五代孫而方死。則五代孫豈不代高祖而服喪乎。此雖創見義理。似無可疑。今遷葬服緦。亦代高祖事。恐不當已也。如何。語類自四世以上凡逮事。皆當服齊衰三月。據此則雖五代孫。亦或有服之者。恐亦爲遷葬服緦之旁照處也。

答困村申叔敬憼○丙戌

[编辑]

下書甚慰病懷。莘巢痘孤。曾聞極順。曷由而復重。因此差池。則尊丈久留於未繕之舍。觸事可慮。葬地云云。以人情天理言之。則殊不如歸近先塋。而或事勢之所不已。地理之所大關。則亦有可據者。季子之葬於嬴博。朱子之各葬其親是也。何可執一而論也。儒堤兩丈之言。似有優劣於彼此。此則非弟所敢議也。第莘巢不欲棄之。而家後果無害。則葬于彼中。似爲遠久之計也。不然則旣圖擔軍無大妨礙。似不當容議於人情天理之外也。更思則凡百魔戱。伏於冥冥之中。發於意慮之所不到者有之。兄家前頭事故。不可預料。而姑殯於彼中。以待葬期。亦非萬全之計。不如汲汲引返此中。以爲一處團聚之爲勝也。兄之昆季與大一。方在避之中。或有些少疾憂。則尊丈必不留殯所。此理勢然也。遭此境界。則莘中形勢。果如何耶。更加財處焉。

與李公擧尹晦甫

[编辑]

伯謙而遽至此。天之禍斯文。何其酷耶。其才英而富。量宏而毅。學邃而明。志大而遠。天旣賦渠以如是之厚。而乃獨嗇之以壽。俾不克大成者。抑又何哉。自師門受誣之後。雖當日親炙之人。任世道之責者。不得不相時量勢。斂手其間。以爲語默之節。惟伯謙屹立正色。開口大言。遂致擧世爭仇。而不以介意。向非斯人。孰能力戰羣議。使此道抗而不墜耶。正大不可犯之像。明快不可窮之辯。不復可得而見矣。天乎天乎。已矣已矣。朋友何所依。士林何所仰。向者作書於弟。以爲今日吾輩團聚一壑。共相淬勵。政是不可易底物事。而積年經營。未易成就。日月逝矣。歲不我與。徒自悼歎而已。末又言方欲修繕新舍。開月望前。可以了畢。若蒙僉兄來爲數月文會則何幸。子常亦有此約。此實元月晦日書也。孰謂曾未幾何。遽成千古之訣耶。不覺執書而泣也。加以弟以病蟄。旣不得問其疾。又不得視其斂。幽明之間。實有負焉。何人事之不可期也。如是耶。初終襲斂。鄭翊贊宋洗馬。極力周旋。使之無憾云矣。季直初三日。至家成服。叔敬再明見還。安知其終脫火焰耶。前頭之憂。實不小也。非久引歸困中云。姑未聞定日。弟方往扣爲計耳。弟病自聞晦谷訃。漸覺增劇。豈悲隕之致耶。今日吾儕於伯謙。孰無同道之義。惟弟與永叔。尤有異焉。俱用加麻之制。未知僉意以爲如何。

答李公擧別紙壬辰

[编辑]

中庸註不偏不倚。此偏倚二字。吾兄以爲元無二義。愚窃以爲不然也。嘗考大全記疑說。有曰。昔伊川親批呂與叔中庸說曰。不倚之謂中。其言未瑩。吾親問伊川。伊川曰。中無倚着。某未達。先生曰。若說不倚。須是有四旁方言不倚得。朱子曰。愚謂不偏者。明道體之自然。卽無所倚着之意也。不倚則以人而言。乃見其不倚於物耳。故程子以不偏名中。而謂不倚者。無未瑩。窃詳兩先生之言。則其以偏倚。析爲二義可知也。兄引不偏者。卽無所倚着之意者。謂以倚訓偏。此恐不然。伊川旣斥呂氏不倚之謂中。而所以卞其言之未瑩者。乃曰。中無倚着。朱子承用此語。以明不偏之意而已。非以倚訓偏也。苟或偏卽倚。倚卽偏。則伊川何故斥呂氏之不倚。而自以不偏言之。又其所謂中無倚着之倚。獨不爲不倚之訓。而反訓不偏之意耶。兄又以爲程子曰。不偏。呂氏曰。無所偏倚。朱子於此。承用而合說之。以對他無過不及而後。文字足而意味隨而尤足。此雖無異同於意義。而其立文之道。恐不能不然。此尤有所不然者。呂氏所謂無所偏倚者。卽伊川所謂中無倚着之意。而非當初不倚之說。意或呂氏承伊川未瑩之批而改之歟。朱子所以超然獨見兼取不倚者。其意必有在也。果如兄說。則程子一言至矣盡矣。而朱子復益之以不倚二字者。無他意義。而只爲對他無過不及而設。則朱子於經無所不釋。而何嘗慮其句對之參差。不顧意義之重複。如兄之所云者耶。兄又以爲若果有一淺一深。過與不及之地頭界分。則朱子平日必已有所論卞矣。何初無一言之及耶。愚恐淺深界分。朱子固已言之。而吾兄偶未之察耳。朱子曰。才發時。不偏於喜則偏於怒。又曰。喜而中節。便是倚於喜矣。夫才發時。下偏字。中節時。下倚字。是則豈容無淺深之別耶。兄以或問所謂不偏不倚。猶立而不近四旁者。認爲二字無別之證。乃曰。果以近於甚旁者。屬之偏。近於甚旁者。屬之倚乎。愚以爲喜怒未發。此心至虛。都無偏倚。亭亭當當。恰在中間。所謂猶立而不近四旁也。故合不偏不倚。而以一言當之。葢論大本未發之際。其言不得不然也。如欲就其中細分。則亦豈無可言者哉。獨其過不及云云。兄言是矣。丈巖鄭丈。以倚爲不及之訂。其意盖以偏倚爲病看。作過不及之證也。愚謂已發後。無過不及。乃未發時無偏倚者之所爲。而無偏倚者。是所以能無過不及也。然過不及。當言病。偏倚上。不當言病。何也。或問曰。未發之時。在中之義。謂之無所偏倚則可。謂無過不及。則方此之時。未有中節與不中節之可言也。觀乎此。則其於偏倚上。不當言病。不亦井井然明乎。以才發時。不偏於喜。則偏於怒。及喜而中節。便是倚於喜等語推之。則不偏不倚。猶言喜怒哀樂之未發。未知如何。朱子答林德久曰。出則不是。盖謂發。卽便不可謂之中也。且如喜而中節。雖是中節。便是倚於喜矣。但在喜之中。無過不及。故謂之和耳。見大全六十一卷十六板。○才發時。不偏於喜。喜而中節兩段。見於或問二十四板小註。

與李公擧別紙

[编辑]

頃日巖村時。語及生之謂性。兄以爲告子言氣質之性。以質孟子。孟子擧本然之性。以闢告子也。愚於其時。力卞其不然。而卒未相契而罷。迨令人勃勃也。夫生之謂性。卽氣質之性。而氣質之性。卽朱子所謂氣猶相近而理絶不同者也。使告子知其氣相近。而又知其理不同。則這箇是人物所固有者。孟子何故闢之耶。告子但見蠢然之生。人與物同。卽以爲性。而不知所稟之性。有全有偏。則是認氣爲理。集註所謂與近世佛氏作用是性者。略相似者此也。故孟子歷言犬牛人之性。以明其不同。此非氣質之性而何哉。以集註言之。則其曰知覺運動。人與物若不異者。卽氣相近也。其曰。仁義禮智之稟。豈物之所得而全哉者。卽理不同也。其曰。人之性無不善。而爲萬物之靈者。指其得氣之正通者。全其性而㝡貴也。朱子曰。氣質之性。古人雖不曾說着。考之經典。却有此意。如書云。人惟萬物之靈是也。以此證之。則集註之論氣質。不亦審乎。葢孟子之論性。詳於本然而略於氣質。故程子有論性不論氣之語。此特就其詳者而目之耳。然程子又有謂孟子言性當隨文看。不以告子生之謂性爲不然者。此亦性也。被命受生之後。謂之性爾故不同。繼之以犬之性。猶牛之性歟。牛之性。猶人之性歟。然不害爲一。若乃孟子之言善者。乃極本窮源之性。是則程子亦已言孟子論氣處。不但言窮源之性也。朱子曰。孟子雖不言氣質之性。然於告子生之謂性之辨。亦旣微發其端矣。但告子辭窮。無復問辨。故亦不得而盡其辭焉。又論論語性相近。而曰天命之性。則通天下一性耳。何相近之有。言相近者。是指氣質之性而言。孟子所謂犬牛人性之殊者。亦指此而言。此皆明白可據者也。窃計兄於此數者。偶未之察。而只爲論性不論氣一句所掩。以致今日之含糊。不然則以兄之高明。其於卞是何有哉。兄嘗於德昭成仲輩。認偏全爲本然者。斥之固已嚴矣。獨於此章之論。忽然相契。乃以犬牛人性之殊。指爲本然之性。則以是而議德昭。不幾於同浴而譏裸裎乎。愚於五常說。援引眞西山生之謂性。以氣言之之說矣。德昭抵書攻愚。並及西山。至以博而不精詆之。此友之不覈其實。而輕侮先輩。何如是耶。惟晦甫不非愚見。此友經學。本不草草。何獨於此。看得不透耶。幸須勿憚相扣也。區區之見。猥適如是。故玆以仰稟。豈敢自是而求多哉。幸勿以人廢言。更加商量而回敎也。

與李公擧別紙

[编辑]

來諭曰。天命之性。是人物本然之體也。專指本然。故人物無偏全焉。率性之道。是人物當然之則也。偏指當然。故偏全則有定分。而善惡之分未及焉。到修道之敎。是就氣稟不齊者爲言。故偏全中。又有善惡焉。第一句是天地之性。第二句是人物之性。而第三句則氣質之性存焉。此語誠甚可疑。夫率性之性。卽天命之性也。天命之性。何嘗外人物而言之。而其必不襍氣稟而目之。爲通天下一性者。主以天故也。天命之性。只以仁義禮智言之。卛是仁。卛是義。卛是禮。卛是智之謂道。雖分派萬殊。而離此四者。不得也。程子曰。其書始言一理。中散爲萬事。末復合爲一理。葢始言一理。天命之性也。末爲一理。無聲無臭也。惟其理之爲物。其體則渾然一本。而及其全體呈露。妙用顯行。則無所滯礙。無所不在。如父慈子孝。君仁臣忠。牛耕馬載。鳶飛魚躍。皆所謂散爲萬事者也。慈孝仁忠耕載飛躍。各止其所。而不可相亂。牛耕而載。非其當然。鳶飛而躍。非其當然。正如父慈而孝。非其當然。君仁而忠。非其當然。所謂一貫萬殊者此也。所謂理一分殊者。亦此也。當此之時。何者爲全。何者爲偏耶。朱子註解此三句。而至脩道之敎。然後方言性道雖同。而氣稟或異。道固萬殊。而謂之同者。何歟。如鳶飛魚躍。是鳶自飛魚自躍。而子思乃以爲言其上下察者。亦何歟。學者於此。默而會之。則庶有以洞見其妙。而樂而玩之也。若言人物偏全之性。則所謂觀萬物之異體。則氣猶相近。而理絶不同者此也。人得其氣之全。故於理亦全。人惟萬物之靈者。是其全也。物得其氣之偏。故於理亦偏。隨氣質自爲一性者。是其偏也。故孟子曰。犬之性猶牛之性歟。牛之性猶人之性歟。此所謂氣質之性。而人物偏全之有定分者然也。烏可以是而混說於卛性節拍耶。夫以道爲偏全之性。已甚未穩。而又以偏全善惡。分作兩節拍。一屬於當然。一屬於氣質。則是成仲德昭輩誤見。而特其偏全二字。彼屬於第一句。此屬於第二句。爲異耳。氣稟或全或偏。故有善有惡。此何可析而二之耶。聖賢之論性字何限。而只有本然氣質兩者之卞而已。今兄乃復做出一副之性。而揷入於本然氣質之間。有若爲道器相承之階者然。未知此得於何經而受於何賢乎。頃年兄初以生之謂性。認爲本然之性。旋又俯採蒭蕘。豁然捨己。愚每服不遠復之盛。庶幾顔氏而謂必不貳矣。今見偏全之論。是亦當初生之謂性之說也。始知前日査滓未盡消融。潛隱於人所未知之地。忽然値此。不覺有暮歸觀獵之喜也。兄於首一句。其知之至卞之明。可謂俟百世不惑。而獨於此愛說如是。是何能碎千金之璧。而顧乃拳拳於破釜哉。窃瞷高明所坐。似不能密察卛字之義。馴至於此耳。來諭有曰着一率字。則當然之道也。偏全有萬不齊。所謂人物之性也。當然一段。主乎理。是其經旨也。纔說偏全。則已涉乎氣。所謂性卽氣。氣卽性者也。夫卛性一語。專是訓道名義。故程子曰。率性。正就私意人欲未萌之處。自然發見各有條理者而言。至其門人。則呂氏以爲使所得於天者不喪。則何患乎不中節乎。故良心所發。莫非道也。游氏以爲因其性之固然。而無容私焉。道在我矣。楊氏以爲性無不善。則不可加損也。無竢乎修焉。卛之而已。凡此三說。何嘗語性差了。而惟於率之一字。俱有主以人底意思。故朱子一皆病之矣。今兄乃復於性上。加人物而主之。判却偏全於此。而使貳於天命之性。是則性字卛字所重皆在氣。不惟其病。視三子爲大。實於梅塘二友。不覺其相染矣。夫以呂氏之深潛。游楊之穎悟。而猶有一重膜子。則初學膚率之見。無怪其隔重關複嶺。而惟其德昭之博洽。成仲之精詳。而尙不免望洋之歎。愚每與高明論至此。未嘗不爲二友慨之。不圖高明乃反不免於同浴譏裸裎之歸也。聖賢之言。何嘗有病。而誤看則生害。釋徒所謂金屑雖貴。落眼則翳者是也。惟願高明。徐究深覈。以己之卞斥梅塘者。自察眉睫。勿令全眼終爲金屑所翳如何。

與李公擧別紙丙申

[编辑]

承見高明與成子長書。其論天命之天字。援據周博。旨意通快。令人三復不覺斂袵起敬也。然迂滯之見。猶未釋然。玆敢仰稟。惟明者財察焉。窃謂天之爲天。雖不過陰陽五行渾淪旁薄之氣。而所以大化流行。自然發育。萬古不息。不成箇空氣者。其非理在其中。而爲之樞紐。有以主宰故歟。嘗觀聖賢之言天。有以形而上言者。有以形而下言者。天只是一箇天。天豈有二哉。特以卽乎至大至剛。至健至運上。指其主宰則道也。明道論天命之謂性。而曰天者。自然之理也。指其形體則器也。如臯陶天叙天秩之天。程子曰。天叙有典。天秩有禮。天便是這箇道理。大雅曰明曰旦之天。朱子曰。天体物不遺。是指理而言。孟子樂天畏天之天。集註曰。天理也。是其道也。如堯典欽若昊天之天。周頌對越在天之天。易之統天御天之天。是其器也。窃詳高明之旨。則有蒼蒼之天。有專言道之天。又有神妙主宰之天。乃所謂上天。而兼理氣名之者也。其分作三節拍。已甚可疑。而又其所引諸說。恐亦未保其盡得本意也。朱子所謂天是心者。是豈曉人以兼理氣之意哉。或問天地之心。天地之理。理是道理。心是主宰底意否。朱子曰。心固是主宰底意。然所謂主宰者。卽是理也。不是心外別有箇理。理外別有箇心。是則先生所以以天配心。而必曰當熟玩而默識其主宰之義者。其意可知也。子長所引天命之謂性。便是說道一條。高明以爲此本朱子卞程子命辭之失而發。未知高明何考而云也。子長所引者。或問天專言則道之天字。故朱子擧天命之性與天之蒼蒼兩言而卞之。其意葢曰。天命之天。是說道。蒼蒼之天。是說形體而非道也。夫天專言之則道也一句。本出於易傳釋乾之言。乾之時。何嘗有性命之可言。問者只問此天。則朱子又何以性命當之。而高明乃以着箇性命。方是專說道解之耶。至其程子命辭之差處。實在文言天且不違一句。乾之傳曰。天專言之則道也。天且不違是也。或以此問于朱子。答曰。程子此語。某亦未敢以爲然。天且不違。此只是上天。葢朱子之意以爲文言之言。謂大人無私。以道爲體。天且不違者。言天且不違道也。此天果是道。則是天自道也。何不違之有。故朱子以程傳之言。爲未然而曰。此只是上天。上天乃對下地言。非如穀梁所言不以地對之天也。朱子嘗解大雅上天之載而曰。蒼蒼者是上天。理在載字上。仲虺之誥矯誣上天註曰。天以形體言。此等明白正訓。豈高明偶未之見。而乃析上天與蒼蒼而二之歟。子長所謂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卽太極生陰陽五行。二五凝而化生萬物者。可謂的確之論。而高明以太極之說。爲原理氣先後之論。以章句之言。爲明天道賦與之事。乃謂不宜滾而合之。亦恐不然也。愚謂中庸天命之謂性。繫辭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成之者性。與夫太極之說。悉皆推言性命之原。以明賦與之實。天也道也太極也。同一主宰也。命性也。繼成也。二五之化生也。同一賦與也。故朱子曰。太極之有動靜。卽天命之流行。又曰。一動一靜。皆命之行。而行乎動靜者。乃性之眞。故曰天命之謂性。又曰。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如云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成之者性。凡此數條。不亦灼然可據。而此亦高明偶未之考歟。大抵心性之稱。雖不無立名之可卞。而性固心之體也。心實性之器也。言性則已帶心矣。言心則已該性矣。所謂心也。性也天也。一理也。所謂心外無理。理外無心者。非以此歟。或者心性之問。本只是就人上言。而朱子乃引天命之天字。以配心發明主宰之義。卒亦以熟玩而默識戒之。其旨深矣。蓋天在一元。主萬物之造化。而各賦以性正。猶心在一身。宰萬事之酬酢。而各有其道。及其生成之後。天體物而不遺。亦猶酬酢之間。仁體事而不遺也。故邵子曰。道爲太極。心爲太極。是則主宰者。其非太極而何哉。夫靑紅紫白甜苦圓缺。萬古常然。無一差錯者。先儒以爲實理爲之主宰而然。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不待思勉直出恁地者。先儒以爲天理之自然者也。今高明論桃李禽獸之定分。則曰一定之理。初無一定之心。爲之主宰。則理安能獨運哉。論惻隱羞惡之善端則曰。本然之理。初無本然之心。爲之發揮。則理安所湊泊乎。執此兩段。究覈其旨。則盖謂天有一定之心。爲之主宰於其初。然後理方乘是心而運用。人有本然之心。爲之發揮於其初。然後理方藉是心而湊泊。是則心性二之之病。已不足多卞。而其與理相對之心。只是箇氣底心而已。則此心之所以爲主宰者。初不假借於理而能之。此豈特背馳於先儒專言理之正論。抑恐矛盾於自家兼理氣之本旨也。高明旣曰天無一定之心。則理不能獨運。又以爲不當以一理字勘天。然則此天乃太極圖兩儀之天。兩儀未立之前。太極生陰陽者。是孰爲之主宰歟。高明所引朱子所謂自有主宰者一條。正好熟玩。其曰。天是箇至剛至陽之物。自然如此運轉不息者。以形而言也。所以如此必有主宰者。以理而言也。北溪陳氏曰。天所以萬古常運。地所以萬古常存。人物所以萬古生生不息。都是理在其中。爲之主宰。就其天地萬物主宰處。論恁地渾淪極至。故以太極名之。以此證之。則朱子所謂主宰之義。不待卞而躍如。而北溪之學其淵源所自。有不可誣者。若言心之一字。則天地以生物爲心。所謂仁也。所謂元者。善之長也。邵子所謂天心。無改移之心。程子所謂心普萬物而無心之心。亦豈捨仁與元而求之哉。凡此條稟。實皆區區之疑目。非敢立我自是據而有之。以犯少儀無身質之戒也。未知高明勿憚諄諄。終啓憤悱之胷否。第高明以考之未審。玩理未精。勘斷子長。以豈終於不能見。期待尙璧。其切偲誘掖之盛。誠甚感仰。而所謂端的見及所謂水臨萬壑。高明自不得以辭之。其於君子謙光之德。無乃未盡否。雖以文王之聖。顔子之賢。猶有望道未見之歎。實若虛。有若無之稱。况在學者心下。可容一毫自滿之意耶。窃瞷高明。大家聦明。凡看文字甚敏。一揭開板便曉。其於意味。則或不曾致詳。而遂據以爲定見者有之。近日高明講論。似多此弊。昔晦翁。嘗以爲東萊聦明。看書都不仔細。此葢聦明者之通患。安保其兄獨免之歟。幸以戒子長者自省。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如何如何。

答李公擧

[编辑]

所示語類命是性天是心。心有主宰之義云云。謹以領悉。兄之前以天命之天字。兼理氣看者。其以是歟。愚謂朱先生所以以天配心者。蓋取主宰之義。非以天爲兼氣而言也。程子曰。以主宰謂之上帝。若必兼氣。然後方謂主宰。則上帝亦當兼氣看耶。中庸或問曰。天之所以爲天也。沖漠無朕。而萬理兼該。無所不具。然其爲體則一而已矣。未始有物以雜之也。是以無聲無臭。無思無爲。雲峯胡氏以爲程子曰。中庸始言一理。末復合爲一理。所謂一理。卽此天字。據此則天命之天爲理字。可謂十分明白。而誠仲瑞膺輩所謂。非理非氣與夫老兄所謂兼理氣爲言者。皆令人不勝其可疑。未知明者。復以爲如何。

與李公擧別紙太極啚註。動靜者。所乘之機。

[编辑]

前日高明。解動靜者所乘之機一段曰。動靜者。太極也。非陰陽也。余曰。上段釋太極。而其曰本然則已帶着陰陽。本者。由末推極之謂也。下段釋陰陽。而其曰所乘則已包得太極。乘者。如人乘馬之謂也。愚恐如是看方得。烏可直以動靜。喚做太極乎。高明曰。嘗見農巖集。有論此段。以爲此語㝡難知。夫以農丈之聦明。猶以爲難知者。其必有以也。况此註。實釋大文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一段。則動靜其非太極而何哉。余曰。此處正好活看。乃所謂不以辭害意者也。烏有太極而自動靜者哉。高明遂以文理不足見敎。余猶執迷反復不已。則高明又以克去驕一字。然後方可講論戒之。余雖瞿然而止。亦恨其同心之言。參差至此也。時晦甫在座。亦以高見爲是矣。余因與晦甫。同至其家。復詰晦兄曰。上段太極者。本然之妙。妙非太極之訓乎。下段動靜者。所乘之機。機非動靜之訓乎。若如公擧之言。動靜是太極。則機字全無來歷奈何。晦甫始頗疑之。而余臨行。未竟其說而歸矣。頃日謄呈語錄。專釋此兩段。其曰太極理也。動靜氣也。其曰太極猶人也。動靜猶馬也等語。豈不大煞明白。而高明猶以爲舊見未濯。殊未可曉也。不特此耳。栗谷先生曰。氣發而理乘者。何謂也。陰靜陽動。機自爾也。非有使之者也。陽之動則理乘於動。非理動也。陰之靜則理乘於靜。非理靜也。故朱子曰。太極者。本然之妙也。動靜者。所乘之機也。陰靜陽動。其機自爾。而其所以陰靜陽動者。理也。故周子曰。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夫所謂動而生陽。靜而生陰者。原其未然而言也。動靜者。所乘之機者。見其已然而言也。先生之言止此此於先生與牛翁書。班班可考。窃謂理氣之妙。兩段之旨。至此而殆無餘蘊矣。豈高明偶爾失勘否。抑別有眞旨。而愚未能見及而然歟。乞更回敎之也。

答李公擧別紙丁酉

[编辑]

來諭曰。栗谷先生所謂發道心者。氣也。此氣字。信如來諭。作形氣看則先生所謂居仁由義。忠信孝敬之心。干形氣何事歟。又曰。使來諭無誤。則人心道心。俱是形氣之所發。而從上所言危微之旨。混亂而無別矣。愚謂有此身則有人心。有性命則有道心。人心伊何。凡屬己底皆是已。故曰生於形氣之私也。道心伊何。凡共公底皆是已。故曰原於性命之正也。蓋心之本體則一而已矣。而其發也。或有爲形氣而發者。或有爲理義而發者。此所以有人道危微之別也。心旣歧而爲二。則似若截然無相干。而非性命則人心何所本。非形氣則道心何以發乎。人心與道心。固皆原於性命。而特以有爲形氣而發者。則目之以人心也。道心與人心。亦皆由於形氣。而特以有爲性命而發者。則目之以道心也。夫心。內也。形氣。外也。如見善而從。聞義而服。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豈不是道心。而初無耳目之視聽。自外感動。則凡此道心。决無自發之理。故見父而後孝發焉。見兄而後敬發焉。見君而後忠發焉。見友而後信發焉。是則忠信孝敬之心。孰不由於司視之形氣歟。程子所謂觸其形而動其中。朱子所謂形體之動。與心豈不相關者。皆此意也。不特此耳。發道心者氣也之氣字。專是心而不干於形氣。則以心發心。不幾於以口吃口之謂歟。右論發道心者。氣也一段。

掩於形氣者爲人心此一句。愚亦疑之素矣。來疑誠然。第來諭曰。食色。天性也。循理而發者。是人心之善者。而此易掩於形氣。故謂之危。此則愚不能無惑焉。窃謂心一也。而聖人分別出人心道心。作兩箇相對說下。則人心氣而已。道心理而已。人心之不能兼理。亦猶道心之不可襍氣也。今曰。循理而發者爲人心之善者。而猶謂之危。則將以道心之正。復爲循何而發乎。如飢欲食。精盛思室。專是形氣用事。而雖聖賢所不免。則此何不善之有。然其氣之用事也。無所節制。則流而至於殄兄之臂而奪之食。踰東家墻而摟其處子。此人心所以雖善亦危也。知其氣之用事。精而察之。使道心。節制而趨乎正理。則所謂人心亦道心。乃人心之循理者也。如禹之菲薄飮食。湯之不邇聲色是也。胡雲峯曰。如飮食男女。人心也。飮食男女之得其正。道心也。恐此爲不易之論也。先生所謂人心也有天理。所謂四端。卽道心及人心之善者。似若彷彿於高論。而先生之意。則人心之循乎理者。乃天理也。四端專是道心。而人心之善者。亦道心。故一倂目之以四端。非以道心與人心之善者。析而二之。按圖則可見也。啚註曰。人心道心。捴名之曰七情。其下列書善一邊四端之目。而合而書之曰。天理之直出者。高明若但云循理而發者。是人心之善者。則夫誰曰不可。而今以此易掩於形氣。故謂之危十字。承而言之。則此於先生之旨。何啻秦越哉。右論循理而發者。是人心之善者一段。

來諭以爲感動者。固是形氣之形字。是分天地之塞以爲形之形。卽形以下之形。而氣是心氣也。其所名言。偶然與朱子所謂形氣字。直是無別。而其指則在心。而不在他矣。又以爲形氣二字。朱子之說。已有定本。則决不可混稱於心體。而先生又有此云云。愚謂先生以夫人也三字起頭。而遂言稟天地之帥。以爲性。分天地之塞。以爲形。以爲發明人道之張本。此性。卽原於性命之性也。此形。卽生於形氣之形也。其條理脉絡。不已分曉。而今高明。乃以此形氣。喚做虛靈之體者。已極含糊。而遂又斥之爲先生之語病。則不亦尤可異乎。夫繫辭所言。形以下。本繫辭之言。誠有別於人物之成形。而卽人而言之。則愚未知庸序所謂形氣之外。復有何形。乃爲形以下之形歟。若論心之形氣。則所謂圓外竅中。而商紂刳視者是也。夫耳目口鼻五臟百骸。莫非同一形氣。則何可外是而別求此心之形氣。有異於庸序所言者哉。然學者所論之心。非指形氣之粗。乃操存捨亡。神明不測之妙也。夫以先生之大眼目。方論人道全體。而乃反把形氣混稱於此哉。先生之言曰。人心道心皆內出。而其動也。皆由於外感。據此則感動者。形氣之形氣。其非專指心而言也。尤較然矣。右論感動者。固是形氣一段。

謹按圖說。合性與氣。而爲主宰於一身者。謂之心者。此實一篇理氣字張本也。高明所謂其下五箇理五箇氣字。皆承一初理氣一串穿來者。誠是誠是。愚何間然。惟其高明以此氣字。謂不干於形氣。然則先生方論人道綱領。而遺却人一邊矣。此不暇多談而已。先令人駴惑也。夫虛靈不昧。酬酢萬變者。心也。淸濁不齊。充於一身者。氣也。勉齋曰。人稟一点虗靈與一團血氣以生。此亦分別心與氣之論也。其內外大小固井井。不容相混。而第以心對性。劈理氣兩邊說下。則心亦氣一邊也。夫耳目口鼻五臟百骸。同一形氣。而所謂形氣。亦莫不統會於方寸。此心所以爲氣之本而主宰一身者也。故朱子曰。心身內外。初無間隔。所謂心者。固主乎內。而凡視聽言動出處語默之見於外者。卽此心之用。未嘗相離。感興詩曰。人心妙不測。出入乘氣機。今謂心之氣。專不干於形氣。則心身內外。烏得無間隔。心之出入。烏得乘氣機哉。葢心之爲物。未發則性也。已發則情也。性卽理也。情卽氣也。這氣其非合性與氣之氣。而理氣以下。許多氣字。其不囿於情之一字乎。情字命名之義。從性從肉。是血氣行理之名。所謂內外無間隔。所謂出入乘氣機者。恐皆以此也。愚之前書所稟上段氣字。卽下段所謂形氣也。下段理字。卽上段所謂性命也者。高明斥之以爲其立文下字。偶然有上下。至其後人之誤看。豈先生之所逆料。以愚觀之。則與牛溪書感動者。固是形氣。而其發也直出於仁義禮智之正。故主乎理而目之以道心也者。卽圖說所謂道心雖不離乎氣。而其發也爲道義。故屬之性命者也。與牛溪書。其源雖本乎天性。而其發也由乎耳目四肢之私。故主乎氣而目之以人心也者。卽圖說所謂人心雖亦本乎理。而其發也爲口體。故屬之形氣者也。兩說所論。都不出理氣二字。此理之外。無他理。此氣之外。無他氣。理是性命也。氣是形氣也。果如高論氣與形氣是兩箇物事。則理與性命。亦當二之乎。且凡言雖字。本爲就同中。欲其有所別而下也。人心道心。皆爲形氣所發者。是其同者也。及其發而各有所屬。一正一私者。是其別者也。愚未知先生本旨果如何。而至其文勢。則部伍段落。條理脉絡。互相照應。較如貫珠。雖使婦孺見之。瞽盲抆之。此箇語法。决無異同之見。此謂先看其文勢。次看其義理。烏有文勢如是。而義理不如是者哉。來諭以爲仁義忠孝。是口體之所發歟。四肢之所發歟。又以愚謂以爲仁義忠孝。的是口體之所發云爾。窃詳此語。高明宗旨。斷然可知也。食色。人心也。忠孝。道心也。食色與忠孝。其不得相干固也。然朱子之言曰。必使道心。常爲一身之主。而人心每聽命焉。此庸序所以卓然爲百世定論。而先生一生承用者也。盛諭果是。則彼食色之心。何干於忠孝。而乃得聽命於此哉。且高明歷數形氣之目。而獨於耳目二者。輒必諱而不言何歟。以此推之。則高明非不知視聽之形氣。不能無相關於道心感動之機。而無乃急於立我。自不覺作此口氣歟。文義之東西看。自是學者之通患。無足可恠。而第觀高明義理。往往失之太快。意近不平。恐此漸不可長。幸先密察乎此。勿爲大中至正之累。而徐議講論之得失。則吾道幸甚矣。

與李公擧辛丑

[编辑]

備要杖朞條小註。祖在爲母。當依祖在爲祖母。此語函丈嘗疑之曰。祖不厭孫。爲母何可杖朞。此老先生雅言。而吾儕皆承學而服膺矣。源流直評。改爲三年之制。可見此議已自諸老先生時有之。不獨函丈之見爲然耳。近見愚伏集。其諫追崇䟽。有引云禮曰。大夫降其庶子。而其孫不降其父。鄭註。祖不厭孫故也。庾蔚之曰。此謂凡庶子。故鄭玄謂祖不厭孫耳。非謂承祖之重而可得伸其私服也。以此觀之。則嫡孫雖父服。亦不得伸。况母服乎。沙翁之言無乃本於此歟。然自古承重孫。未聞以祖在服其父期者。葢禮之意。則祖在。凡孫勿論嫡庶。皆不降其父。而此特言大夫降其庶子。故又恐其孫之從降。發明其不降。初非嫡孫當降其父。而庶孫獨不降之謂也。按雜記註。祖不厭孫。長子之子。亦得杖。但與祖同處不得杖。據此則祖不厭孫。不獨指庶子之子明矣。蓋鄭註泛言孫不降其父之禮而已。特庾氏泥着於降其庶子之文。而胡亂說去如是否。此實人家多有之禮。而備要源流之矛盾如是。必就庾說卞其得失。然後可决備源兩書之從違。幸於此。亟加商量而見敎。如何。

與李公擧乙巳

[编辑]

頃得晦兄書。謂言與兄盍簪而歸。而他不及焉。那時侍膳康福之樂可知矣。不審比日。撫字多少復何如。窃想府庫之實。使令之盛。已非糗草時氣像。平昔知仲者。孰不相榮。而獨其聲光。距陋巷愈遠。爲可恨也。弟荏苒之頃。中月入將盡矣。莫逮之痛。去去何極。以方喪在躬。不敢設禫。略取先近日之義。只於上丁之曉。兄弟呼號於墓前而止矣。自此喪餘之外。無地洩哀。人理到此。何以爲情。只有張南軒哭墓故事。或可倣行無悖否。方喪不禫。實函丈雅言。而擧世從玄石議行之者甚多。極欲稟决於座下。而恨其地遠未能矣。晦兄持憲之除。已料其早晩事矣。渠書訪一得答曰。兄之德量。長於寬平。諫職風栽。貴在直截。土翁所謂汗血駒天下之良馬。而使之捕鼠。則曾老猫之不若者。無乃近之耶云矣。渠必備一笑矣。近見韓仁夫䟽。所論峻正。殆非諸人之比。甚强人意也。其品題士友。亦可謂善觀人矣。瑞膺兩歲作隣。一朝參商。豈勝悵黯。渠近以口眼喎斜之症。方在針灸中。數昨得書。謂有回道之喜矣。然其甄復。恐難肅謝。可欠。申統之夭逝。慘傷可言。申氏門戶。自此不可復振。其世德宜其食報於後昆。而至此偏酷。福善之理。一何乖舛耶。初擬禫期才過。旋啓江行。賣土貿鬣。專爲此矣。此月來愆懸特甚。末由治行。且吉祭當於開月上旬。而涸轍中。辦得大祀。非久久經營。不可故不免停行。勢將待秋矣。黃江距彼道里。爲幾迂路。不過一日。則取路彼中。與聞割鷄之美。仍訪兩賢遺馥。以償宿願。轉向江上。則可謂一擧三得也。餘在別紙。

春分後。守令不得率眷。已成不易之令甲。自朝家言之。則月俸旣定之後。此禁似甚不緊。而亦非奉行者之所可議也。初聞兄有大挈之擧。雖不煩及於書䟽。而其叮囑於晦甫叔姪。則前後苦口矣。終不見採。未知高見何據。若爲照管孝廚云爾。則成宅足矣。亦豈專爲是而已。葢不過糟糠之妻與共官餉之意也。雖俗吏輩。猶且畏法而知戒。况如高明而乃反犯之耶。禮所謂入國問禁。其義安在乎。古人知府。有不以家累自隨者。亦有只帶蒼頭一人者。皆以淸謹。見稱於史氏。那時寧有邦禁。而盖其自律者如是矣。况今設法而防之。則尤何可犯之乎。瑞膺兄弟。皆極駭之。餘人可知也。或曰。不恤人言。乃此人之實病。或曰。吾嘗慮有濫病。果然矣。觀乎此。則可想物議之如何也。前月初。爲此事。雇人以送。瑞膺適因晦甫所傳聞。內行不日當還。挽而止之矣。近因巍人。方知前報爲燕說。不圖老兄正大義理。亦有蹇短苟且如是者矣。使上司執法。則責望所在。尤不宜捨之。而亦有春夏之際。自營行關索問之例。萬一因此顚蹶。則其見笑如何。而矧且舍專城之奉。歸菽水之憂。於私情。安乎否。今旣月日已久雖還。無以默人口。而亦不可一向因循。須亟撤送如何。聞治下士夫不以禮待。憎怒者頗多。何由而致之耶。城化之分固嚴。而禮下事上。各有其則。如或挾一時長民之勢。而驕於其下。則是豈吾儒道理哉。斯言固不足信。而然猶奉聞。無則加勉。如何。

答李公擧丙午

[编辑]

足下之蒙此別諭。實曠世異數也。足下以地而言。則不高而卑矣。以交而言。則不深而淺矣。人卑而言高。交淺而言深。皆古人所深戒。愚意足下之䟽。私義之外。他無可及。則寧援孟子之訓。以明吾儒家法。謹守勿失之義而已矣。及承寄示䟽草。乃知自家排布。儘有好義理。而非局外草卛之見所得彷彿也。第以來意觀之。以召之則不往見。認爲孟子引義自高之事。何其與本旨相戾也。昔程子以爲范女雖不識孟子。却識心。今愚謂足下雖識孟子。却不識其文矣。孟子曰。在國之臣曰市井之臣。在野之臣曰草莽之臣。皆謂庶人。庶人不傳贄爲臣。則不敢見於諸侯。禮也。萬章曰。庶人召之役則往役。欲見之而召之則不往見何也。曰。往役。義也。往見。不義也。此葢泛論庶人而已。非孟子所自道審矣。曾於庚子國哀服制議。兄嘗以儒士庶人。分別等差而曰。我國儒士。雖不被君命。而曷嘗爲府史胥徒者乎。從頭庶人二字。混稱於儒士者。名分等威。已極淆紊醜差。又曰。周時庶人。與今之儒士。其體貌名分之懸絶也云云。愚嘗因孟子此條。發明儒士之爲庶人。則足下大大揮斥。牢守己見矣。今却以孟子賓師之尊。當之一箇庶人。而前何看得太卑。抑之爲儒士之下。後何看得太高。尊之以賓師之位耶。令人不勝其可疑也。尤菴老先生致仕之後。自處以庶人。嘗於被召。䟽引用此語。夫以老先生之盛。而安可以賓師之尊。自高於吾君之前耶。且來諭謂無職名而特召。其禮遇之義。自與欲見之而召之者。逈然不同。此亦不然。彼往役之庶人召之。如今官長之召氓庶。則安敢不往乎。其必以禮貌加之。故庶人亦以禮義辭之。以南軒所謂在其君尊師之禮云者觀之。則可知也。况兄以此人認爲孟子。則尤恐矛盾。當時孟子之見遇於諸侯。奚止於足下之今日耶。此等處似若信口信筆。而心不能照管者然。何故如是。朱先生之言曰。伯恭儘聦明。看書都不仔細。無奈足下亦困於所長而然否。幸更加意焉。

答李公擧

[编辑]

出處。如飢飽人自知之。豈他人所得與乎。雖以聖門觀之。當季氏之世。諸子之出處不同。而聖師無與焉。况今聖世。士苟有可出之路。則其爲傍觀者。寧勸而不宜挽之也審矣。兄之前䟽已告行矣。其勢不得不一出。而以愚所見。今日朝廷。專事文具。其於林下人。初無誠心引進者。不然則經筵官抄啓後。何至今寥寥。而今始畀兄以督郵耶。聖上初見兄。而愛好之誠。溢於辭表。謂必非久卽入。卒至道臣啓罷。而別無處分。頃者別諭。亦由大臣稟强。而非斷自宸衷。則聖意所在。亦可知矣。古人見醴酒不設而去。已出者猶然。今兄亦一在野之臣也。見禮貌先懈而强出。則無乃與古人背馳耶。禽鳥猶知色斯。可以讀書之人。而昧於一幾字。得一佐幕而行呼唱入都耶。愚恐從旁笑罵者。不獨隔溪高士而已也。俯詢之下。不敢自隱。傾倒至此。未知以爲如何。

答尹晦甫

[编辑]

率性一語。專是訓道名義。而兄每認爲氣質之性。愚窃惑之。前者子長所卞極好。故頃書及之矣。此已與兄講之累矣。今復紙面往復。不亦支離乎。然旣承下詢。敢不請敎歟。夫鳶魚之所以飛躍。本然之性也。鳶之飛。魚之躍。各循其自然者。道也。鳶則局於氣。能飛而不能躍。魚則局於氣。能躍而不能飛者。是氣質之性也。盖天命之性。渾然一理。而及其全體呈露。妙用顯行。則分派條理。粲然萬殊。無所滯礙。無所不在。如鳶飛魚躍。是言道之體用。上下昭著。無所不在之妙。此與鬼神章體物不遺。同一意也。本然之妙。固無所不在。而氣之偏則理亦偏。而所偏者氣也。非理也。氣之全則理亦全。而所全者氣也。非理也。於是理爲氣局。而有異體之不同。張子所謂君子不性焉者此也。指其隨物著見。莫非自然之妙者。而命之曰卛性之道。是所主在道。非物之力也。指其爲氣所局。偏全善惡之不同者。而命之曰氣質之性。是所主在氣。非理之罪也。此其名義情狀同乎不同乎。幸於此更加三思也。

答尹晦甫庚子

[编辑]

臣民無祿。大行上仙。如喪之慟。曷有其已。目今服制。破去千載之謬。得復三代之正。此眞先王盛德不可忘者。而聞一種梟獍輩。肆意非斥云。誠可痛也。然以宣祖之盛時。而猶有泣下於變黑從白之制者。則况今級夷已降。正論尤弱。無恠其紛紛如是也。聞其儀註撰定。子恭與有力云。信否。前啣成服。亦前此所未暇。而始成於今日泮䟽。差强人意。惟其士庶麻帶。於禮無可據。而專出臆見。宜其見斥於人也。聞主此論者以爲朱子有士庶當三年之語云。恐亦考之不審。君臣服議。本無此語。而惟答余正甫書。有庶人吏卒。不服紅紫三年。如是之言。此豈三年麻帶之證乎。聖人制禮。只許齊衰三月。而朱先生亦有近地先聞。則盡三月。遠地後聞。則亦至於三月之內之云。是則齊衰三月者。豈有三年麻帶之理哉。大全有曰。選人小使臣。旣祔除衰。而皁巾白涼衫靑帶。以終喪。據此則祔後除麻。復用白帶似可。而旣知其非禮。則雖明日改之。亦何不可之有哉。未知兄意正以爲如何。私家練祥之祭。以古禮適子在家自依行親喪之禮者觀之。則似當不拘。而國制卒哭後。許行大小祀。則何可違之耶。栗尤諸老先生。亦皆主國制矣。

與尹晦甫甲辰

[编辑]

向日猥蒙臨慰。迨感不外此。伏承下札。審有愆度。何慮如之。師門下誣。瑞兄亦以此來問。愚以爲門生事體。自別於凡他士林。時勢亦異於元初被誣之日。雖不可以旣往而置之。亦何可汲汲焉叫籲於紛挐之中乎。昔沙翁爲龜峯伸卞。實在潑讓輩俱敗之後。窃謂今日事。亦當徐竢可卞之會旣未晩。而抑或自聖上不待門籲而伸雪無餘蘊。則私相慶忭而止。亦未爲羞也。瑞兄之意。亦與愚見不甚相遠。未知高明以爲如何。聞李器甫亦以此事。詢議於瑞膺云。數昨財䟽於渠。略及鄙見矣。未知公擧兄之意。果如何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