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古經解鉤沉 (四庫全書本)/全覽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古經解鉤沉 全覽1 全覽2


  欽定四庫全書     經部七
  古經解鉤沉      五經總義類
  提要
  等謹案古經解鉤沉三十卷
  國朝余蕭客撰蕭客字仲林長洲人是編採録唐以前諸儒訓詁首為叙録一卷次周易一卷尚書三卷毛詩一卷周禮一卷儀禮二卷禮記四卷左傳七卷公羊傳一卷糓梁傳一卷孝經一卷論語一卷孟子二卷爾雅三卷共三十卷而叙録周易左傳均各分子卷實則三十三卷也自宋學大行唐以前訓詁之傳率遭掊撃其書亦日就散亡沿及明人説經者遂憑臆空談或蕩軼于規矩之外
  國朝儒術昌明士敦實學復仰逢我
  皇上稽古右文
  詔校刋十三經注疏
  頒行天下風教觀摩凡著述之家争奮發而求及于古蕭客是書其一也其叙録備述先儒名氏爵里及所著義訓其書尚存者不載或名存而其説不傳者亦不載餘則自諸家經解所引旁及史傳類書凡唐以前之舊説有片語單詞可考者悉著其目雖有人名而無書名有書名而無人名者亦登之又以傳從經鉤稽排比一一各著其所出之書並仿資暇集龍龕手鏡之例兼著其書之卷第以示有徵又經文同異皆以北宋精本叅校正前明監板之訛缺自序謂創始于己夘成藁于壬午晝夜手録幾于在目青盲而後成帙其用力亦云勤矣考山井鼎七經孟子考文梁皇侃論語義疏日本尚有全帙又唐史徵周易口訣義今永樂大典亦尚有其文是書列皇氏書于佚亡而史氏書亦復未採葢海外之本僅得諸傳聞而天禄之珍久藏于清秘非下里寒儒力所能睹也然經生耳目之所及者則捃摭亦可謂備矣乾隆四十四年四月恭校上
  總纂官紀昀陸錫熊孫士毅
  總 校 官陸 費 墀











  欽定四庫全書
  古經解鉤沉卷一止
  長洲余蕭客撰
  序録
  前序
  古之人耕且養三年而通一藝三十而五經立故漢晉古注入申部者唯毛萇王弼杜預不兼他經孔安國二何郭璞則尚書公羊論語爾雅外各兼一范𡩋穀梁外兼二鄭𤣥毛詩三禮外兼五其在一經之中注外復有他書及總羣經而有作若鄭𤣥六藝論之類皆不與本注悉數獨以玉海九經舊目較元明刋行注本其幸者傳不傳參半其不幸者傳其一不傳其二然隋唐三志注者百數十家今存者十家為書十有三然則其一得傳已非不幸講疏義疏盛於六朝今則唐唯四人得傳賈孔為盛然公彦三禮疏中之禮記頴達周易疏外之𤣥談已不復見其自宋明帝周易而下劉焯劉炫書春秋以前有録無書復非注之可比蓋毛詩箋傳一經或有二家南北舊疏九經至無一種當時得失未可强同遺事餘文零落可憫暇日因讀注疏摘其所引并李鼎祚周易集解二十七家舊説益以史傳稗官百家雜注及太平御覽冊府元龜諸巨編所載凡涉經義具有成書今所不傳盡玉海而止罔不畢取仍注所出其不注者周易則出李鼎祚集解尚書以下即出本經注疏逺自周室迄于唐代凡得三十卷其間多寡亦微有凖繩辭條豐蔚則撮其精英一二僅存則隨條輒録名曰古經解鉤沉言古以别於現行刋本言經解不言注疏以并包異同鉤沉則借晉楊方五經鉤沉之名而義不必借昔王應麟集鄭𤣥周易注兩有刋本其集鄭𤣥古文尚書古文論語賈逵服䖍古文春秋三書秘鈔僅有存者傳聞華亭一士大夫家獨有尚書間關求借終莫得見今既徧檢羣籍知於厚齋所集縱不悉全或當得其七八至於十之二三訪求補入亦無傷焉羣經次第畧依經典釋文超孟子於爾雅前者唐宋書目孟子本入丙部玉海始列在九經而釋文本老子莊子在爾雅前今謂孟莊同時州次部居理合相代每條先後則依先儒世次不以所出之書為斷諸書屢見則事從其朔盈庭聚訟則彼我兼通窺豹則管亦一斑集狐則裘非一腋與夫存者雜而觀之扶衰絶攬體要質當世表微君子匡不逮焉
  後序
  已卯杪秋蕭客從事鉤沉載寒暑易尚書古注旁搜畧徧而周易五卷既削稿其後得交朱太學文游學博思精所藏宋元精本率前日所未見及所求而不得若王應麟集鄭𤣥尚書注之類莫不畢具傳本往還一瓻無費越一歲辛巳遂下榻滋蘭精舍丹鉛朝夕樂不為疲至於左目幾成青盲而鉤沉得信而有徵於先儒言匪面命之言提其耳焉壬午二月目疾甚百方自療四月未盡復轉入虛損頭不得俯不得回顧行不得盤旋回顧盤旋眩暈耳鳴輒通夕不止人夀河清半須藥物尚可懼吳祐汗青之責同子建論文之書要之皓首非今日之論哉昔蘭臺歴載二十漢志弗成西鄉受詔期月注文精密故知練三都者十年研兩京以一紀大率作輟用兼旁雜人事蕭客擯絶交遊五年專力窮則腴代樵蘇愁則娛同絲竹上慙食時期月之敏下非兩京三都之精然蜜蜂以兼采為味秋菊則落英可餐繪事以衆色成文濉渙則餘波未絶周易二十二家集解序上三國志注表二書所言有庶幾之合壬午夏五扶疾繕寫八月書二十九卷畢先以己卯十月作前序是歲九月作後序及録并前序為序録第一卷許慎説文目在卷末京房注易録入正卷漢魏舊章宋元儒者所弗屑然司馬文正類篇一從許氏目在卷之十五至於録居一卷則自陸元朗經典釋文以後無聞焉今之所集先儒姓氏及所撰書名僻者近半缺而不論則讀者茫如隨條附見則繁而寡要不得不别為一卷畧述源流非敢自命古人造作同異飾詩書以驚愚買名聲于天下者也本名古注疏鉤沉文游曰疏以命名始吳陸璣其作注下之注始劉宋張該不若經解之目本后蒼曲臺記義雖不同新舊唐書已相承分類遂定今名前序曰古經解鉤沉者亦今所追改也前序體例今不盡同者具出于例欲見撰集本意故復并存不必櫽括繩墨盡與本書合也
  
  漢人宋人説經殊旨鴻溝東西大約在李唐限斷然盧仝啖趙春秋開棄傳之宗王弼何晏易象有空文之注逓相祖述宋學要亦本自西京董仲舒東京馬融今集散失盡取唐前非欲獨宗漢學實存稽古之思
  王伯厚處宋諸儒末獨能好古易尚書論語則集鄭𤣥注詩則集齊魯韓三家春秋則集賈逵服䖍今祖述其意旁及諸經下盡隋唐舊注質伯厚獨集漢注初心不無牴牾要亦孔門各言爾志之義
  趙宋初葉注疏尊為科律渡江至元半為諸儒集矢其間所引復是注疏唾餘大率在不論不議之列故蕭客初稿以各經注疏周易集解所載舊注為主後因何晏孔頴達李鼎祚徵引繁多更以注疏集解未載者為主其客主之辨諸書則每見輒録注疏集解則但備一家及精義要言什一二而已
  舊注散見他經疏中仍為盡數分摘蓋不在本經便與諸書無異至陸德明釋文本為經典作音故其所載先儒諸音今不傳者亦每人存一二則其涉舊注注疏所未及者擇善而從録其强半陸淳春秋三書專為啖趙之學兩家之卷帙雖亡三書之採摭畧備今録其折衷三傳理趣明者近數十條唯此二陸不同諸書盡録之例
  舊注初見備載姓氏書名再見以下獨載書名此定法也其或先儒著書異人同名如劉向雷氏並有五經要義及諸書援引不稱作者姓氏不能定其誰何則雖初見獨出書名或一人數書如賈逵於春秋有左氏長經章句左氏解詁左氏經傳朱墨列三家經本訓詁其可分屬者或從諸書指實或從文句排比其疑不能决則雖屢見獨載人名其不立書名獨稱注解及音者再見以下配姓以相别一經之内復有姓同則少見者稱名如孝經注王肅多王獻之一見則獻之稱名王肅稱姓孟子注劉熙多劉向一見則劉向稱名劉熙稱姓其從諸書元引稱人稱書者則又不以初見再見為例每條下注所出書名非獨則古稱先兼欲讀者便於覆對然一書卷帙多或盈千若不注出某卷幾與不注所出書同今自諸書兩卷以上便為分别注出其體自唐李匡義資暇集遼僧行均龍龕手鑑巳見資暇中卷曰禮記第十八卷開元禮第七十六龍龕注鑇字云在中阿含經第五十五卷注憻字云出阿差末經第三卷故程大昌攷古編引通鑑演繁露引通典兩用其法然則王應麟集鄭氏易引書注卷蓋非獨創
  各經本文一以注疏本為正其先儒舊本字或異同分注經文各字之下參讀後注便知某本作某某本有某字無某字至義門學士紅豆侍讀以唐石經及宋槧本校補校改塗乙頗多夫唐石宋刋流傳既尠其間同異便屬沉淪今摘其切於學者聞見標以異字異句脱文諸目直書經句不作旁注蓋據唐宋舊刻正有明兩雝本之誤又此集摘句附注初非全寫經文老成典型知無復改竄經字之嫌也
  九經注疏其書尚存於體不當入集然缺文訛字非得兩宋精本不可是正如禮記疏義門先生見南宋刋本已缺落數十處故就傳是樓校北宋本經月始出其後吳門流傳一北宋本朱太學楷字孔林比對精善今擇疏中訛不可意校缺不可文句從朱校本補正百數十條不敢謂識廬山真面庶幾為讀禮疏者一挹西山朝爽
  校補缺誤率用宋槧惟趙岐孟子章指毛斧季扆曾見章丘李氏所藏北宋蜀大字章句本趙氏篇敘從此校出而斧季手校注疏不言章指出自蜀本惠松崖先生亦僅從旴郡重刋廖氏本校録非世綵堂元本然章指舊在各章章句之末今本混入疏中零落大半前輩或疑孫宣公疏裏有疏不知孫疏首述章指末乃覆疏初非自疏前疏今若必俟宋本則孫疏二十八卷之疑終無可解故從兩家所校急為補入
  蕭客少無過人之性中復貧病相兼三十以後居然濩落此集雖麄立規條然病中塗抹易稿再三其間或舊註失收或前後倒置或本非散失誤行採入不能保無一二牴牾然亦有明知其誤如崔寔有四民月令無禮記月令注而白帖指為注月令穀梁有麋信注無庾信注而太平御覽兩三處並作庾注司馬彪有續漢書郡國志無禮記注而太平寰宇記指為注禮記若此之類憑臆改定則恐實有其書棄而不録則恐貽譏掛漏承訛襲謬受教大方雖非闕疑抑亦慎言之體
  
  古經解姓氏書目諸經解並是今所採入其散失之甚無一條可見者不濫載其目
  
  子夏
  易傳三卷經典釋文一 二卷隋書三十二 六卷唐㑹要七十七四卷文苑英華七百六十六 案此散失本非張弧所偽撰
  詩序詩攷一 案此韓詩序
  魏文侯
  孝經傳劉昭注補後漢書引 齊民要術引
  孟仲子
  詩論毛萇詩傳引
  
  申公
  魯詩漢書八十八 魯訓注補後漢書二十九
  韓嬰
  韓詩内傳四卷漢書三十
  詩敘水經注引
  轅固
  齊詩釋文一 齊詩傳徐天麟西漢㑹要二十五
  孟喜
  易章句二篇漢書三十 十卷釋文一 八卷隋書三十二
  后蒼
  齊詩漢書注三十 按蒼與轅固並為齊詩諸書引率不稱作者姓名今備其目於録仍其無姓名於本條他多倣此
  戴德
  喪服變除一卷舊唐書四十六
  喪服記通典引
  戴聖
  石渠禮論四卷隋書三十二 禮義通典九十二 禮議政和五禮新儀十一 禮議奏三十八篇西漢㑹要二十六
  歐陽高
  尚書章句三十一卷漢書三十釋文一
  施讐
  易章句二篇
  淮南王安
  九師道訓二篇按漢書安聘明易者九人號九師法
  董仲舒
  公羊治獄十六篇並漢書三十 春秋决事十卷隋書三十二 春秋决獄白孔六帖二十六 春秋斷獄五卷玉海四十
  孔安國
  尚書音釋文一 按釋文注漢人不作音後人所託
  詩序北堂書鈔引
  古文孝經傳一卷隋書三十二
  古論語傳釋文一
  夏侯勝 夏侯建
  尚書章句各二十九卷
  尚書解故二十九篇並漢書三十
  京房
  易章句十二卷釋文一 十卷隋書三十二
  嚴彭祖
  嚴氏春秋春秋疏引
  顔安樂
  公羊嚴氏記十一篇漢書三十 顔氏春秋春秋疏
  尹更始 汝南人漢書三十 議郎西漢㑹要二十六
  穀梁章句十五卷舊唐書四十六
  張禹
  孝經安昌侯説一篇漢書三十
  劉向
  周易繫辭義二卷舊唐書四十六
  尚書五行傳記十一卷漢書三十
  春秋説晉書引
  五經要義五卷舊唐書四十六
  孟子注李善文選注引
  許商
  尚書五行傳記一篇漢書三十
  劉歆
  洪範五行傳續漢志十三
  左氏章句漢書三十六
  爾雅注三卷釋文一
  馮氏
  嚴氏春秋章句趙明誠金石録十四
  侯苞
  韓詩翼要十卷隋書三十二
  鄭興
  周禮解詁鄭𤣥周禮序
  春秋條例後漢書三十六
  鄭衆 建初六年以左馮翊為大司農八年卒影宋本熊方後漢書年表九下
  周禮解詁周禮序
  春秋條例後漢書三十六
  左氏章句釋文一
  賈徽
  左氏條例二十一篇
  賈逵
  歐陽大小夏侯尚書古文同異三卷並後漢書三十六古文尚書訓徐天麟東漢㑹要十二
  周禮解詁周禮序
  春秋三家經本訓詁十二卷
  左氏長經章句二十卷並隋書三十二 三十卷舊唐書十六左氏解詁三十卷釋文一 左氏傳義公羊疏引按王應麟集賈服春秋獨紅豆齋秘抄相傳然與古文尚書古文論語皆多補治不為厚齋原本故今據宋元以前書採舊注於厚齋三書獨根括原引書作注而闕三書之目
  左氏長義三十事後漢書三十六 東漢㑹要十三 四十事釋文一
  包咸 永平五年以左中郎將為大鴻臚八年卒影宋本後漢書年表九上
  論語章句何晏論語集解序
  衛宏
  古文尚書訓旨後漢書七十九下
  毛詩傳經典釋文引
  薛漢
  韓詩章句二十二卷隋書三十二
  景鸞 字漢伯梓潼人常璩華陽國志十下
  月令章句同上 按諸引月令章句大率皆蔡中郎書然不著姓氏者十居六七景鸞戴顒兩家既與蔡同不傳亦無以見諸書徵引必無一二偶及故備録焉
  周氏
  論語章句論語序
  樊光 京兆人中散大夫釋文一
  爾雅注六卷同上 三卷隋書三十二
  李巡 汝南人中黄門釋文一
  爾雅注三卷同上
  阮諶 侍中隋書三十二
  三禮圖十卷張彦逺歴代名畫記三
  許慎
  五經異義十卷隋書三十二
  五經通義初學記引
  許淑 字惠卿魏郡人春秋疏一
  左傳注釋文一
  張衡
  周官訓詁冊府元龜六百五
  馬融
  易傳九卷釋文一 注一卷隋書三十二章句十卷舊唐書四十六
  易音釋文一
  尚書注十一卷
  毛詩注十卷並釋文一 毛詩傳成伯璵毛詩指説
  喪服經傳注一卷
  周禮注十二卷並隋書三十二 周官傳賈公彦周禮廢興禮傳同上 禮記注東漢㑹要十二
  三傳異同説同上 左傳注初學記引
  孝經注東漢㑹要十二
  論語訓説論語序
  崔寔
  月令注白孔六帖引
  延篤
  左氏注釋文一
  何休
  左氏膏肓十卷
  穀梁廢疾三卷並通志六十三
  公羊墨守十四卷隋書三十二
  公羊文謚例公羊疏引
  公羊音訓史記索隱引困學記聞引
  論語注後漢書七十九下
  劉熙
  孟子注七卷隋書三十二
  潁容
  左氏條例五萬餘言後漢書七十九下 釋例十卷隋書三十二 七卷新唐書五十七
  盧植
  禮記注二十卷釋文一 十卷隋書三十二 禮記解詁東漢㑹要十二
  禮記音釋文引
  服䖍
  左氏傳解誼二十一卷隋書三十二 三十卷舊唐書四十六訓解世説注上之下
  左氏傳音一卷釋文一 音隱一卷舊唐書四十六
  左氏膏肓釋痾十卷隋書三十二 五卷舊唐書四十六春秋成長説九卷隋書三十二 成長義公羊疏二十四 七卷新唐書五十七
  荀爽
  易傳後漢書六十二 易注十一卷釋文一 章句十卷舊唐書四十六
  禮傳
  春秋條例並冊府元龜六百五
  劉表
  易注十卷釋文一 章句五卷隋書三十二
  宋衷
  易注十卷釋文一
  鄭𤣥
  易注十二卷釋文一 九卷隋書三十二 十卷新唐書五十七尚書注九卷
  尚書音並釋文一
  喪服變除一卷舊唐書四十六
  三禮圖魏書引
  三禮音各一卷釋文一
  左傳注文苑英華引 按世説上之下鄭注春秋傳未成盡以與服䖍為服氏注左傳音羣經音辨引
  鍼左氏膏肓 發公羊墨守 起穀梁廢疾後漢書三十五
  六藝論一卷舊唐書四十六
  駁五經異義後漢書三十五
  孝經注同上 案太平寰宇記二十三卷曰康成徹孫所作
  論語注十卷釋文一 九卷隋書三十二
  論語篇目弟子史記注六十七 論語孔子弟子目録一卷隋書三十二
  爾雅注周禮疏引
  
  髙貴鄉公
  左氏音三卷釋文一
  劉楨
  毛詩義問十卷隋書三十二 九卷冊府元龜六百五
  陳羣
  論語義説論語序
  王基
  毛詩駁一卷隋書三十二 五卷新唐書五十七
  王肅
  周易注十卷隋書三十二 按本傳肅不注周易但撰定父朗所作易傳則諸引肅注本王朗易傳然諸志一不及朗遂同班固遺親攘美之罪至蘇易簡文房四譜第五卷引顧野王輿地志曰王朗為㑹稽太守子肅隨之郡住東齋注周易則謬誤顯然按朗與許靖書大男名肅生於㑹稽即非隨父之郡明矣
  尚書注十一卷隋書三十一 十卷釋文一
  毛詩注二十卷
  毛詩義駁八卷並隋書三十二 雜義駁舊唐書四十六
  毛詩問難二卷同上
  毛詩音釋文一
  周禮注十二卷
  喪服經傳注一卷
  喪服要記一卷
  禮記注三十卷並隋書三十二
  禮記音一卷釋文一
  左傳注三十卷
  孝經解一卷並隋書三十二
  論語義説論語序 注十卷隋書三十二
  董遇 𢎞農人魏志十三 字季直大司農魏志注十三
  周易注十卷舊唐書四十六
  易音釋文引
  左傳章句三十卷隋書三十二
  左氏朱墨别異魏志注十三
  周生烈 燉煌人魏志十三 姓周生名烈魏志注十三 字文逢本姓唐博士侍中釋文一 字文逸論語序疏
  論語義説論語序
  論語義例魏志注十三
  糜信 字南山東海人樂平太守釋文一 按冊府元龜糜信外復出一康信誤一為兩
  春秋説要十卷隋書三十二 春秋要一卷册府元龜六百五穀梁傳注十二卷釋文一
  穀梁音釋文引
  孫炎 樂安人徵秘書監不就魏志十三 字叔然魏志注十三字叔言顔氏家訓下
  周易例
  春秋例並魏志十三
  周禮注陳祥道禮書引
  禮記注二十九卷釋文一 三十卷隋書三十二
  爾雅注三卷釋文一 七卷隋書三十二 六卷舊唐書四十六二卷冊府元龜六百五
  爾雅音義顔氏家訓下 音一卷釋文一
  王弼
  論語釋疑三卷隋書三十二
  論語音釋文引
  何晏
  周易私記二十卷
  周易講疏十三卷並冊府元龜六百五 按晏本傳及諸書並不載此二書未知王欽若所本隋書有周易私記二十卷不注撰人下接周易講疏十三卷注云何妥撰恐編冊府時誤妥為晏復誤兩書為一人然李鼎祚周易集解引晏説而不詳書名故備其目
  論語音釋文引
  嵇康
  左氏音三卷釋文一






  古經解鉤沉卷一上



  欽定四庫全書
  古經解鉤沉卷一下
  長洲余蕭客撰
  序録下
  吳
  虞翻
  周易注十卷釋文一 九卷隋書三十二
  陸績
  周易述十三卷釋文一 注十五卷隋書三十二
  射慈 字孝宗彭城人吳志注十四 按孫休傳作射慈孫奮傳作謝慈射即謝姓之改見廣韻四十禡射字注
  喪服變除圖五卷隋書三十二
  姚信 字德祐吳興人太常卿冊府元龜六百五
  周易注十二卷釋文一 十巻隋書三十二
  薛綜
  述鄭氏禮五宗圖通典引
  韋昭
  毛詩答雜問七卷
  孝經解讚一卷並隋書三十二
  魯論解羅願爾雅翼引
  徐整 字文操豫章人太常卿釋文一
  毛詩譜暢同上 譜三卷隋書三十二
  
  譙周
  喪服集圖通典引
  論語注十卷
  五經然否論五卷並隋書三十二
  向秀
  易義釋文一
  杜預
  喪服要集二卷隋書三十二 要記北堂書鈔九十二 要集議三巻舊唐書四十六
  春秋長厯晉書三十四
  春秋釋例十五卷隋書三十二
  左傳音三巻通志六十二
  束晳
  五經通論冊府元龜六百五
  衞瓘 字伯玉庾肩吾書品 河東安邑人侍中張懐瓘書斷中論語注八卷釋文一 集注六巻隋書三十二 十卷舊唐書四十六
  裴秀
  禹貢地域圖十八篇晉書三十五
  劉兆 字延世濟南東平人晉書九十一
  春秋調人七萬餘言同上
  公羊注文選注引
  京相璠 裴秀客隋書三十二
  春秋土地名三卷同上
  盧欽 字子若范陽人尚書僕射晉書四十四
  公羊序春秋疏引
  司馬彪
  禮記注樂史太平寰宇記引
  鄒湛
  周易統畧論三巻舊唐書四十六
  劉寔 字子真平原人文選注四十九
  春秋條例十一卷隋書三十二 二十卷玉海四十
  繆播 字宣則蘭陵人中書令晉書六十
  論語旨序三卷隋書三十二 二卷舊唐書四十六
  論語音釋文引
  楊乂 字𤣥舒汝南人司徒左長史釋文一
  易卦序論一卷舊唐書四十六
  陳劭 字節良東海襄賁人陳留内史晉書九十一
  周禮論釋文一 周官論評十二卷舊唐書四十六 周官禮異同評通志六十四
  楊方 字公向髙梁太守晉書六十八 按冊府元龜作陽方
  五經鉤沉十卷隋書三十二 鉤深舊唐書四十六
  孔晁 五經博士隋書三十二
  尚書義問三卷冊府元龜六百六
  穀梁傳指訓五卷隋書三十二 按隋書通志俱作孔君不言名而程端學春秋本義十四巻引孔晁
  劉逵 侍中
  喪服要記二卷
  袁凖 給事中
  喪服經傳注一卷並隋書三十二
  喪服傳通典引
  孫毓 字休朗釋文一 北海人長沙太守毛詩指説
  毛詩異同評十卷
  左傳義注十八卷並隋書三十二 二十八卷冊府元龜六百五左傳賈服異同畧五卷隋書三十二
  欒肇 字永初太山人尚書郎釋文一 史記索隱十八
  論語釋疑十卷隋書三十二 論語義史記索隱十八 論語釋新唐書五十七
  論語駁二卷舊唐書五十六 三卷通典六十三
  江熙 字太和兖州别駕冊府元龜六百五
  公穀二傳評三卷玉海四十
  論語集解十二卷釋文一 十卷隋書三十二
  韓康伯
  易音趙汝楳周易輯聞引
  黄穎 南海人廣州儒林從事釋文一
  周易注四卷隋書三十二 十卷舊唐書四十六
  張軌
  易義十卷崔鴻十六國春秋七十
  干寳
  周易注十卷隋書三十二
  周易爻義一卷新唐書五十七
  周易𤣥品二卷冊府元龜六百五
  易音釋文引
  周禮注十二卷隋書三十二 十三卷釋文一
  周禮音羣經音辨引
  春秋左氏義晉書八十二 左氏函傳義十五卷隋書三十二 左氏承傳義冊府元龜六百五 春秋義函傳十六卷通志六十三
  王廙 字世將琅邪臨沂人王敦用為荆州刺史歴代名畫記五
  周易注三卷隋書三十二 十二卷釋文一 十卷舊唐書四十六
  賀循
  喪服要記十卷隋書三十二
  葛洪
  喪服變除一卷
  郭璞
  毛詩拾遺一卷並同上
  爾雅音一卷釋文一 音義舊唐書四十六 音畧二卷通志六十三
  爾雅圖讚二卷釋文一 圖譜冊府元龜六百五
  李軌 江夏人祠部郎中釋文一
  周易音一卷隋書三十二
  尚書音
  周禮音一卷
  儀禮音一卷
  禮記音二卷並釋文一
  左傳音三卷隋書三十二
  公羊音一卷
  穀梁音並釋文一
  李充 字𢎞度中書侍郎史記索隠十八
  論語集注十卷釋文一 論語釋隋書三十二
  論語音釋文一
  劉智
  喪服釋疑通典引 按隋志注梁有喪服釋疑二十卷孔智撰亡而通典數處並引晉劉智無孔智
  張璠 安定人著作郎釋文一
  周易注八卷隋書三十二 集解十二卷釋文一 十卷舊唐書四十六
  周易畧論一卷新唐書五十七
  李顒 字長林江夏人本郡太守釋文一
  尚書集解十一卷隋書十二 集注十卷舊唐書四十六尚書新釋二卷隋書三十二
  尚書要畧二卷新唐書五十七
  謝沉 字行思㑹稽山隂人晉書八十二 著作郎毛詩指説尚書注十五卷隋書三十二 十三卷舊唐書四十六
  孔倫 字敬序㑹稽人廬陵太守釋文一
  喪服經傳集注隋書三十二
  徐乾 字文祚東莞人給事中釋文一
  穀梁傳注十三卷同上
  徐邈 字仙民顔氏家訓下 東莞姑幕人驍騎將軍晉書九十一
  穀梁傳義十卷
  五經音十巻並隋書三十二
  薄叔元
  問穀梁義二巻
  范𡩋
  尚書注十卷
  穀梁傳例一卷並隋書三十二
  穀梁音羣經音辨引
  答薄氏穀梁駁穀梁疏引
  孫綽
  論語集注十卷釋文一
  蔡謨
  毛詩疑字議初學記引
  喪服譜一巻隋書三十二
  謝萬
  孝經集解一卷同上
  謝道韞
  論語贊藝文類聚引
  王愆期 字門子河東人散騎常侍釋文一
  公羊經傳注十二卷同上 十三卷隋書三十二
  范宣 字宣子陳留人晉書九十一
  禮記音二卷釋文一
  禮論難晉書九十一
  袁宏
  孝經説邢昺孝經序疏
  桓𤣥
  周易繫辭注二卷
  殷仲文
  孝經注十巻並隋書三十二
  
  范長生 涪陵丹輿人李雄丞相十六國春秋八十 自稱蜀才顔氏家訓下
  易注十卷釋文一
  北凉
  劉昞 字彦明燉煌人蒙遜克酒泉拜為秘書郎中十六國春秋九十七
  周易注十六國春秋九十三
  
  戴顒
  月令章句十二卷舊唐書四十六
  雷次宗
  詩序義二卷
  喪服經傳畧注一巻並隋書三十二
  周續之
  詩序義釋文一
  毛詩音顔氏家訓引 顔師古匡謬正俗引
  荀柔之 潁川潁隂人奉朝請釋文一
  周易繫辭注二巻隋書三十二
  易音冊府元龜六百六
  荀昶 字茂祖中書郎冊府元龜六百六
  孝經集解文苑英華七百六十六
  何承天
  禮論三百巻隋書三十二 三百七卷舊唐書四十六
  徐爰 字長玉琅邪人大中大夫竇蒙述書賦注上
  易音
  毛詩音並冊府元龜六百六 音義毛詩指説
  禮記音二卷冊府元龜六百六
  任預 太尉參軍隋書三十二
  禮論條牒十卷同上
  崔凱
  喪服駁通典引
  喪服難問六卷隋書三十二
  庾蔚之 字季隨員外散騎常侍冊府元龜六百六
  喪服要記注十卷舊唐書四十六 五卷新唐書五十七
  禮記義疏孔穎達禮記疏序
  賀道養 賀瑒伯祖南史六十二
  春秋序注一卷隋書三十二
  後魏
  崔浩
  周易注十卷隋書三十二
  劉芳 字伯文彭城人侍中魏書五十五
  詩義疏御覽引詩攷引 詩義荃御覽引
  毛詩箋音義證十卷北史四十二
  常爽 字仕明河内温人魏書八十四
  六經畧注冊府元龜六百六
  衛冀隆 遼西人國子博士魏書七十二
  難杜氏春秋六十三事同上
  秦道靜 樂陵人北史四十七
  釋衛氏難杜春秋疏引
  南齊
  劉瓛 字子珪沛國相人彭城郡丞南齊書三十九
  周易乾坤義一卷隋書三十九 九卷册府元龜六百六 周易注文選注三十
  周易繫辭義疏二卷新唐書五十七
  毛詩序義疏一卷隋書三十二
  孝經説孝經序疏
  顧歡 字景怡吳興鹽官人南史七十五 吳自牧夢梁録十七 一字元平宋本潛説友咸淳臨安志六十三
  周易繫辭注南齊書五十四
  王儉
  喪服古今集記三卷隋書三十二 按任昉撰儉集序但言占今集記不言喪服
  丘季彬 尚書儀曹郎隋書三十二
  禮統六卷同上
  
  武帝
  周易講疏三十五卷隋書三十二
  周易文句義疏二十卷
  周易開題論序十卷並舊唐書四十六
  文言義梁書三
  易大義二十卷新唐書五十七 二十一卷通志六十三易大義疑問二十卷新唐書五十七
  易音釋文八
  孝經義疏十八卷隋書三十二
  論語音釋文引
  簡文帝
  毛詩十五國風義二十卷隋書三十二
  元帝
  左傳音釋文引
  伏曼容 字公儀平昌安丘人臨海太守梁書四十八
  周易注八卷隋書三十二
  褚仲都 天監中歴五經博士宋本咸淳臨安志六十三
  周易講疏十六卷隋書三十二
  崔靈恩 清河武城人桂州刺史梁書四十八
  毛詩集注二十四卷毛詩指説 二十二卷冊府元龜六百六周禮集注四十卷同上 二十卷通志六十四
  三禮義宗四十七卷梁書四十八 三十卷南史七十一春秋經傳解六卷
  左氏傳立義十卷
  春秋申先儒傳論十卷並通志六十三
  左氏條例十卷冊府元龜六百六
  何𦙍
  毛詩隱義十卷隋書三十二
  禮記隱義二十卷冊府元龜六百六
  賀瑒 字德璉㑹稽山隂人步兵校尉領五經博士梁書四十八
  禮記新義疏二十卷隋書三十二
  禮論要鈔一百卷舊唐書四十六
  周捨 䕶軍隋書三十二 汝南人太平廣記二百四十六
  禮疑義五十卷舊唐書四十六 五十二卷通志六十四
  皇侃 吳郡人國子助教梁書四十八
  禮記講疏五十卷同上 四十八卷隋書三十二 講説南史七十一
  禮記義疏九十九卷隋書三十二
  論語義十卷梁書四十八 義疏隋書三十二 論語音釋文引
  孝經義疏三卷通志六十三
  賀述
  禮統十二卷玉海三十九
  嚴植之 中撫軍記室參軍册府元龜六百六
  孝經注隋書三十二
  
  周𢎞正 字思行汝南安城人尚書右僕射陳書二十四
  周易講疏十六卷同上
  張譏 字直言河南武城人國子博士陳書三十三
  周易義三十卷同上 講疏隋書三十二
  戚衮 字公文鹽官人梁江州刺史陳大建十三年卒宋本咸淳臨安志六十三
  周禮音釋文一
  沈文阿 字國衞吳興武康人國子博士陳書三十三春秋義疏釋文一 春秋左氏經傳義畧二十五卷隋書三十二 二十七巻舊唐書四⺊六 三十巻冊府元龜六百六
  王元規 字正範太原晉陽人陳尚書祠部郎隋秦王府東閣祭酒陳書十三
  左傳音三巻同上
  施乾 博士冊府元龜六百六
  爾雅音釋文一
  謝嶠 國子祭酒釋文一
  爾雅音冊府元龜六百六
  顧野王
  孟子釋孟子疏引
  爾雅音釋文一
  後周
  沈重 字子厚吳興武康人露門博士北史八十二
  毛詩音二卷
  周禮音一卷並同
  禮記音二卷周書四十五
  樊深 字文深河東猗氏人開府儀同三司周書四十五
  七經異同説三卷同上 七經論隋書十二
  七經義經畧論并目錄三十一卷周書四十五 義綱二十九卷隋書三十二 義綱畧論并目録三十卷冊府元龜六百六 義綱畧通志六十三
  衛元嵩 成都人賜爵持節蜀郡公元包經傳一
  三易異同論李江元包經傳注引
  熊安生 字植之長樂阜城人露門學博士周書四十五禮記義疏三十卷北史八十二 四十卷通志六十四
  庾信
  穀梁傳注太平御覧引
  
  何妥 字栖鳳西城人國子祭酒北史八十二
  周易講疏十三卷隋書三十二 三卷冊府元龜六百六
  顧彪 字仲文餘杭人秘書學士宋本咸淳臨安志六十三
  尚書疏二十卷隋書三十二
  李孟悊
  儀禮章疏賈公彦儀禮疏序
  劉焯
  尚書正義孔頴逹尚書疏序
  夏侯伏朗
  三禮圖十二卷歴代名畫記三
  劉炫
  毛詩述義四十卷隋書三十二 述議北史八十二
  春秋攻昧十卷同上 十二卷舊唐書四十六
  春秋述議四十卷北史八十二 三十七卷舊唐書四十六三十卷冊府元龜六百六
  春秋規過三卷新唐書五十七
  千文孝經述議五卷隋書三十二 述義舊唐書四十六
  辛彦之 隴西人洛州刺史隋書五十七
  五經異義北史八十二 按禮記疏引異義一條載張華事考諸書目既無禮記異義當為辛彦之書
  魏真克 鉅鹿人邢昺孝經序疏
  孝經訓注同上 按新唐志有魏克已注孝經一卷列在賈公彦下未知即一人否
  
  江灌 字德源陳尚書令至武德中為隋州司馬歴代名畫記三 按竇蒙述書賦注上卷載江灌字道羣陳留人晉侍中中䕶軍不言作爾雅贊當從張彦逺為唐人
  爾雅贊二卷名畫記三
  陸德明
  周易文句義疏二十四卷舊唐書四十六 易疏十五卷冊府元龜六百六 二十卷周易啓䝉翼傳中篇
  孔穎達
  毛詩譜胡三省通鑑音注引
  魏徵
  周易義六卷通志六十三
  裴瑜
  爾雅注五卷宋史二百二
  爾雅音芥隱筆記引
  崔憬
  周易探𤣥李鼎祚周易集解引
  僧一行
  易纂程㢠周易古占法引
  丁公著 蘇州人通鑑二百四十一
  孟子音孫奭孟子音義序 手音一巻宋史二百二
  啖助
  春秋集傳
  春秋例統並新唐書二百
  春秋集注陸淳春秋纂例一
  趙匡
  春秋集傳損益同前
  五經辨惑説春秋纂例引
  施士丏 太學博士韓愈集二十四
  毛詩説韓集注引
  王隱
  周易要削三卷宋史二百二
  張鑑 蘇州人中書侍郎平章事舊唐書百二十五
  三禮圖十二卷冊府元龜六百六 九卷通志六十四
  孟子音義三卷新唐書五十九
  陸淳
  春秋集注二十卷
  韓愈
  論語注十卷並新唐書五十七
  盧仝
  春秋摘微四卷讀書志一 一卷通志六十三
  李瑾 試左武衛兵曹通考百八十二
  春秋指掌十五卷新唐書五十七 指掌圖宋史二百二按通考引崇文總目碎玉一篇在指掌十五篇中通志列指掌十五卷碎玉一巻為兩書誤
  劉軻 韶右人范攎雲溪友議三 慕孟軻為文故以名焉王定保唐摭言十 字希仁元和末進士卒於洛州刺史計敏夫唐詩紀事四十六
  三傳指要十五卷新唐書五十七
  成伯璵 中山人衛湜禮記集説卷首
  禮記外傳四卷新唐書五十七 十卷宋史二百二
  陸善經
  孟子注七卷新唐書五十七
  蘇鶚
  周易開𤣥闗一卷姚應績編晁公武讀書志一
  東鄉助 朝散大夫守江陵少尹啓蒙翼傳中篇
  周易物象釋疑一卷新唐書五十七
  張轅
  周易啓元周易古占法引趙汝楳筮宗引
  李翺
  易銓三卷玉海三十六 七卷董真卿周易㑹通卷首
  陸希聲 吳人宣和書譜四 相昭宗計敏夫唐詩紀事四十八
  易傳二卷新唐書五十七 十卷葛立方韻語陽秋八 六卷玉海三十八 十三卷宋史二百二
  春秋通例三巻新唐書五十七
  陳岳 吉州廬陵人唐摭言十 鍾傳江西從事新唐書五十七
  春秋折衷論三十卷讀書志一
  時代無考諸史無傳諸書目雜出於晉宋齊梁之間不明指何代今列為無考諸傳記或有附見姑俟續出
  陳銓 喪服注釋文一
  聶氏 周禮音釋文引
  劉昌宗 尚書音集韻引 毛詩音匡謬正俗引 周禮音一卷 儀禮音一卷 禮記音五卷並釋文一 左傳音集韻引
  姚規 周易注七卷
  崔覲 周易注十三卷 周易統例十卷
  傅氏 周易注十三卷並隋書三十二 十四巻啓䝉翼傳中篇盧氏 周易注十卷
  舒援 毛詩義疏二十巻
  謝氏 禮記音義隱一卷
  雷氏 五經要義五卷
  邯鄲綽 五經析疑二十八卷並隋書三十二 三十卷舊唐書四
  十七

  綦母邃 孟子注九卷隋書三十二
  蘇寛 春秋義疏春秋義序
  閔因 公羊序
  戴宏 公羊序並公羊疏引
  梁氏 喪服集説通典引
  王愷冲 周易注十卷
  賀述 禮統十三卷並舊唐書四十六
  梁正 三禮圖聶崇義三禮圖引
  韋輝光 毛詩問御覽引
  鄭氏 月令箋山堂考索續集引
  姓氏無考
  詩傳荀子引 褚少孫補史記引 韓詩外傳引 説苑引 論衡引
  易大傳漢書引 案所引文非繫辭
  魯詩説二十八卷漢書三十
  禮服傳
  喪服文傳並白虎通引
  魯詩傳何休公羊解詁引 文選注引吳仁傑兩漢刋誤補遺引
  月令篇名
  月令記並蔡邕集引
  尚書詁訓虞翻疏引見吳志注
  穀梁序常璩華陽國志引
  春秋古地水經注引
  春秋穀梁説盧辯大戴禮注引
  舍人爾雅注二巻 漢武帝時待詔釋文一
  尚書内傳北堂書鈔引
  論語隱義注三巻
  禮記音義隱七巻並隋書三十二
  喪服條例禮記疏引
  五經釋例藝文類聚引
  齊詩内傳漢書注引
  毛詩草蟲經初學記引 蔡卞毛詩名物解引 埤雅引
  春秋地名初學記引
  春秋井田記後漢書注引 史繩祖學齋佔畢引
  春秋文義通典引 政和五禮新儀引
  禮記傳通典引
  春秋大傳余知古渚宫舊事引
  毛詩題綱
  毛詩義注
  五經義
  五經析疑駁
  論語隱義並御覽引
  爾雅注行均龍龕手鑑引
  書名無考
  賈誼文瑩湘山野錄引 江少虞皇宋事實類苑引 服䖍釋文引 湘山野録引 延篤 蔡景君 侯果並李鼎祚周易集解引 莊氏周易疏引 劉知幾王元亮唐律疏議注引 以上易
  劉蕡薛季宣尚書古文訓引 書
  張敷 鄭坤 劉氏 南公並禮記疏引 禮記
  彭汪春秋正義引 案正義引作仲博考釋文蓋汪字 左氏
  董仲舒釋文引 戴氏公羊疏引公羊
  劉向釋文引 繆協論語疏引 范𡩋釋文引 案晁公武讀書後志一巻曰皇侃論語疏引范𡩋説則隋志范廙論語别義十巻或是范𡩋之誤 顔延之論語疏引 梁武帝釋文引 李匡義資暇集引 論語
  
  鉤沉一序錄       一下序録下
  周易       二下周易下
  尚書上      四尚書中
  尚書下      六毛詩上
  毛詩下      八周禮
  儀禮上      十儀禮下
  十一禮記一     十二禮記二
  十三禮記三     十四禮記四
  十五左傳一     十六左傳二
  十七左傳三     十八左傳四
  十九左傳五     二十左傳六
  二十一左傳七    二十一下左傳七下
  二十二公羊     二十三穀梁
  二十四孝經     二十五論語
  二十六孟子上    二十七孟子下
  二十八爾雅上    二十九爾雅中
  三十爾雅下











  古經解鉤沉卷一下
<經部,五經總義類,古經解鉤沉>



  欽定四庫全書
  古經解鉤沉巻二上
  長洲余蕭客撰
  周易上
  五經
  晉太寧元年撰鉤經傳之沉義著論難以起滯楊方五經鉤沉序玉海四十二
  六經
  傳稱立天之道曰隂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然則仁義者人之性也經典者身之文也皆以陶鑄神情啟悟耳目未有不由學而能成其器不由習而能利其業是故季路勇士也服道以成忠烈之概𡩋越庸夫也講藝以全髙尚之節蓋所由者習也所因者本也本立而道生身文而徳備焉昔者先王之訓天下也莫不導以詩書教以禮樂移其風俗和其人民故恭儉莊敬而不煩者教深於禮也廣博易良而不奢者教深於樂也温柔敦厚而不愚者教深於詩也疏通知逺而不誣者教深於書也潔凈精微而不賊者教深於易也屬辭比事而不亂者教深於春秋也夫樂以和神詩以正言禮以明體書以廣德春秋以斷事五常之道相須而備而易為之源故曰易不可見見則乾坤幾乎息矣由是言之六經者先王之遺烈聖人之盛事也安可不游心寓目習性文身哉頃因暇日屬意藝林畧撰所聞討論其本名曰六經畧注以訓門徒焉常爽六經畧注序魏書八十四
  周易
  序國家西平河右燉煌張湛金城宗欽武威段承根三人皆儒者並有儁才見稱於西州每與余論易余以左氏傳卦解之遂相勸為注故因退朝之餘暇而為之解焉崔浩注序魏書五十二 燉煌張堪金城宋欽武威段根同冊府元龜七百六十八 五代祖晉官至禮部侍郎學兼天人嘗著八卦論為世所傳遭亂遺墜而編簡尚有存者鶚乃畧演其旨於此蘇鶚開𤣥關序姚應績編晁公武讀書志一 易以乾象龍以馬明坤隨事義而取象是故春秋傳辭多因物象而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之文觸類而長洎甲子以六十為運而卦則六十四為周六十四而參六十合九百六十年為一元紀助今採於注疏未釋後學滯懵者摽出目為周易釋疑屬象比事約辭伸理云爾東鄉助物象釋疑序總康成輔嗣輩所説曰要削者言撮其要也王隱
  要削序並胡一桂啟蒙翼傳中 予乾符初任右拾遺歲莫端居夢在大河陽曠野數百里有三人偃卧東首長各數丈有告者曰上伏羲中文王下孔子也三聖皆无言意中甚愕寤而震悸伏而思之河與天通圖之自來三聖衡列乾之象也天道无言示人以象天將以易道畀予乎由是考覈少小以來所集諸家註説貫以自得之理著易傳十篇傳上經為第一下經為第二所以列彖象之微辭測卦爻之奥義第三篇演文言之純粹以顯聖人之賾第四篇伸繫辭之微意以彰易道之神第五篇原作易之始述列卦之序第六篇釋説卦之義辨反對之相資第七篇窮畫卦象之由生蓍竒耦之極第八篇明權輿律吕之本制作禮樂之原第九通天下之理第十成天下之務陸希聲傳序董真卿㑹通卷首 今年四十有七已及聖人之年於是作易傳以授門人崔徹王贊之徒復自為注同韻語陽秋八
  解易者謂生生之德有易簡之義不易者言天地定位不可相易變易者謂生生之道變而相續崔覲注孔頴達八論
  
  元亨利貞
  始萬物為元遂萬物為亨益萬物為利不私萬物為貞魏徴義李衡義海撮要一
  初九
  陽在初稱初九去初之二稱九二則初復七隂在初稱初六去初之二稱六二則初復八矣陸績述朱震漢上傳一 位始故稱初陽重故稱九干寳爻義李鼎祚集解一
  潛龍
  爻辭周公所作馬融傳趙汝楳輯聞一 文王作爻辭崔憬探𤣥朱震漢上叢説
  利見大人
  聖人在位謂之大人向秀義史記索隱二十六
  終日乾乾
  承乾行乾故曰乾乾荀爽注
  在淵
  淵謂初九甲子龍之所由升也干寶注
  用九
  總六爻純九之義劉巘乾坤義疏並集解一
  見羣龍无首吉
  爻皆體乾羣龍之象舜既受禪禹與稷契咎繇之屬並在朝鄭注後漢書注三十下 見衆聖人無自尊之意則可以統御羣才矣陸傳撮要一
  六位
  天地四時也六爻效彼而作侯果集解一
  時乘六龍
  天子駕六孟喜章句詩疏三之二
  天行健
  天體不健能行之德健也猶如地體不順承弱之勢順也何妥疏
  天德不可為首也
  純陽天德萬物之始莫能先之不可為首先之者凶隨之者吉宋衷注
  文言曰
  乾坤為門户文説乾坤六十二卦皆放焉姚信注並集解一 文言是文王所制梁武帝影宋注疏本音義 以乾坤德大故特文飾以為文言莊氏影宋本疏一
  體仁
  體生也鄭注文選注二十四
  水流濕火就燥
  水之性潤萬物而退下火之性炎盛而升上王肅注書疏十二
  雲從龍風從虎
  龍舉而景雲屬虎嘯而谷風興同 猶言龍從雲虎從風也張璠集解
  聖人作
  作起也馬傳並裴駰史記注六十一
  而萬物覩
  五動成離日出照物皆相見虞翻注集解一
  
  先迷後得主利
  坤臣道也妻道也後而不先先則迷失道矣故曰先迷隂以陽為主當後而順之則利盧氏注集解一
  西南得朋東北喪朋
  西南隂類故得朋東北陽類故喪朋王肅注漢上叢説
  萬物資生
  自無出有曰生劉瓛義宋本文選注六 生得性之始也劉瓛注宋本文選注三十
  直方大
  直也方也地之性此爻得中氣而在地上自然之性廣生萬物故生動直而且方鄭注朱楷校宋本禮記疏六十五
  黄裳
  如舜試天子周公攝政同李德林書隋書四十二
  龍戰于野
  聖人喻龍君子喻蛇同儀禮疏五
  為其嫌於无陽也故稱龍焉
  慊讀如羣公溓之慊古書傳作立心與水相近讀者失之故作慊溓雜也隂謂此上六也陽謂今消息用事乾也上六為蛇得乾氣雜似龍同惠校相臺岳本毛詩疏九之三
  天𤣥而地黄
  隂陽交戰故血𤣥黄王凱冲注集解二
  
  天造草昧
  草草創也昧爽也鄭注宋本文選注三十八 草昧微物董遇章句影宋注疏本音義
  君子以經綸
  經綸匡濟也黄頴注釋文二
  盤桓
  旋也馬傳胡三省通鑑音注八十八
  班如
  謂相牽不進也子夏傳影宋本疏二
  以從禽也
  從子用翻黄頴音影宋注疏本音義
  泣血漣如
  體坎為血伏離為目互艮為手掩目流血泣之象也九家集解二
  
  蒙亨
  蒙者蒙蒙物初生形是其未開著之名也人幼稚曰童亨者陽也鄭注
  匪我求童蒙
  互體震而得中嘉㑹禮通陽自動其中德於地道之上萬物應之而萌芽生教授之師取象焉修道藝於其室而童蒙者求為之弟子非已乎求之也同
  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
  弟子初問則告之以事義不思其三隅相况以反解而筮者此勤師而功寡學者之災也瀆筮則不復告欲令思而得之亦所以利義而幹事同並公羊疏二十六
  險而止蒙
  險而止山也險而動泉也動靜皆蒙險楊乂卦序論宋本御覽三十八
  用説桎梏
  木在手曰桎在足曰梏鄭注周禮疏三十四
  順以㢲也
  順者心不違也㢲者外迹相卑下也虞注集解二
  
  利涉大川
  大川大難也能以信而待故可利涉褚疏影宋本疏二
  宴樂
  宴安也干注 宴烏衍翻李軌音並影宋本釋文二
  需于沙
  沙接水者鄭注詩疏十七之二
  惕中吉
  中丁仲翻馬融音釋文二
  歸而逋
  坎為隱伏逋逃之象物象釋疑㑹通三
  三百户
  小國之下大夫采地方一成其定税三百家故三百户也鄭注朱校宋本禮記疏五十二
  或錫之鞶帶
  鞶帶佩鞶之帶同周禮疏二十七
  三褫
  三拖三加之也同項安世玩辭三
  
  丈人吉
  丈之言長能御衆衆有朝正人之德以法度為人之長吉而无咎謂天子諸侯主軍者同周禮疏二十
  王三錫命
  錫音賜徐邈音釋文二
  有命
  命所受天命也鄭注文選注二十四
  
  盈缶
  爻辰在未上值東井井之水人所汲用缶同詩疏七之一
  終來有他
  非應稱他也子夏傳程迥古占法下
  比之匪人
  二四雖近情不相得又柔諂非已所親故曰匪人魏義
  外比之
  内比之者以專其應為比外比之者以非其應為比陸傳並撮要一
  顯比王用三驅失前禽
  王因天下顯習兵於蒐狩焉鄭注周禮疏三十五 王者習兵於蒐狩驅禽而射之三則已法軍禮也失前禽者謂禽在前來者不逆而射之旁去又不射唯背走者順而射之不中則已是其所以失之用兵之法亦如之降者不殺奔者不禦皆為敵不敵已加以仁恩養威之道同宋本春秋疏六
  
  履虎尾
  夫鳥遊曠澤之地而比翮者萬羣虎居繁林之藪而接豪者千數五經鉤深宋本御覽五十七
  不咥人
  噬齧也鄭注文選注十
  履道坦坦
  二變震為大塗故曰坦道虞注㑹通三
  
  拔茅茹
  茅音苗鄭音宋本賈昌朝羣經音辨一 茹牽引也鄒湛統畧論
  以其彚
  彚古偉字美也傅氏注並釋文二
  包荒
  荒虛也五虛無陽二上包之翟𤣥義集解四
  帝乙歸妹以祉元吉
  易有周人五號帝天稱一也王美稱二也天子爵號三也大君者興盛行異四也大人者聖人徳備五也孟章句朱校宋本禮記疏六 五爻辰在未春為陽中萬物以生生育者嫁娶之貴仲春之月嫁娶男女之禮福禄大吉鄭注周禮疏十四 以柔在上帝乙妹之象下應於二下嫁之象陸傳㑹通三
  城復于隍
  隍壑也鄭注詩疏十八之三
  
  休否
  休美也鄭注文選注二十五
  繫于苞桑
  苞植也同宋本文選注五十二
  同人
  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
  此本夬卦九二升上上六降二蜀才注集解四
  同人于門
  門者出入之正道不由斯道則為咎陸傳撮要二
  同人于宗吝
  今春秋公羊説魯昭公娶于吳為同姓也謂之吳孟子春秋左氏説孟子非小君也不成其喪不當譏又按易曰同人于宗吝言同姓相娶吝道也即犯誅絶之罪言五屬之内禽獸行乃當絶五經異義通典六十天子諸侯后夫人無子不出鄭注儀禮疏二
  升其髙陵
  三居下體之上故謂之陵劉瓛義㑹通四
  大有
  互體有兑兑為澤位在秋也乾則施生澤則流潤離則長茂秋則成收大富有也姚規注集解四
  公用亨于天子
  初九為元士九二為大夫九三為諸侯孫炎例張洎對狀宋史二百六十七
  匪其彭
  彭亨盛滿貌干注玩辭三
  
  地中有山謙
  謙之為道降已升人山本地上今居地中降體之義劉表章句並集解四
  卑以自牧也
  牧養也鄭注文選注十六
  
  雷出地奮豫
  奮動也雷動於地上而萬物豫也同詩疏一之四
  先王以作樂崇德
  外傳曰三王之樂可得聞乎施犨章句朱校宋本禮記疏三十五
  殷薦之上帝
  上帝天帝也鄭注舊唐書二十一 文苑英華七百六十二
  朋盍簪
  簪祖咸翻王肅音毛居正六經正誤一 捷疾也陸傳程迥古占法下
  㝠豫
  㝠深也王廙注釋文二
  
  震動兑説内動之以德外説之以言則天下之民慕其行而隨從之故謂之隨也鄭注宋本春秋疏二十二
  
  蠱惑亂也萬事從惑而起故以蠱為事也案尚書大傳云乃命五史以書五帝之蠱事然為訓者正以太古之時无為无事也今言蠱者是卦之惑亂也時既漸澆物情惑亂故事業因之而起惑矣伏曼容注集解四
  
  觀盥而不薦有孚顒若
  諸侯貢士於天子鄉大夫貢士於其君必以禮賔之唯主人盥而獻賔賔盥而酢主人設薦俎則弟子也鄭注儀禮疏四 盥手酌鬯祭之始薦進熟祭之末灌鬯之時誠敬内充齊莊之容顒顒外見則與祭者皆觀感而化矣陸傳羅苹路史前紀注九
  觀天之神道
  誣神者殃及三世大傳漢書二十五下
  噬嗑
  九四
  四體離隂位骨之象王肅注初學記二十六
  得金矢
  金矢所以獲野禽故食之反得金矢君子於味必思其毒於利必備其難同御覽八百六十二
  
  離為日日天文艮為石石地文也天文在下地文在上天地之文交相而成賁賁然也鄭注詩疏十一之一
  天文也
  天地以節氣相交天文也陸希聲朱震漢上圖中
  山下有火賁
  山下有火文相照也夫山之為體層峯峻嶺峭嶮參差直置其形已如雕飾復加火照彌見文章賁之象也王廙注集解五
  皤如
  六四㢲爻也有應於九九欲自飾以適初既進退未定故皤如也鄭注
  白馬翰如
  謂九三位在辰得㢲氣為白馬翰猶幹也見六四適初未定欲幹而有之同並朱校宋本禮記疏八
  賁於丘園束帛戔戔
  束帛五匹賈誼 服䖍並文瑩湘山野録下 江少虞皇宋事實類苑二十四失位无應隱處丘園蓋蒙闇之人道徳彌明必有
  束帛之聘也王肅注文選注三 戔戔禮之多也薛虞記釋文二
  
  无不利
  无不利事非无所不利也陸傳撮要三
  小人剝廬
  小人傲狠當剝徹盧舍而去之也鄭注周禮疏十三
  
  七日來復
  建戌之月以陽氣既盡建亥之月純隂用事至建子之月陽氣始生隔此純隂一卦卦主六日七分舉其成數言之而云七日來復同章如愚山堂考索續集三
  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夏至隂氣動未達故寢兵鼓不設政事所以助養隂氣也易曰先王以至日閉關后不省方以此助之五經通義藝文類聚三 冬至所以寢兵鼓商旅不行君不聽政事同初學記四 以冬至陽氣萌生隂陽交精始成萬物氣微在下不可動洩王者承天理物故率天下靜而不擾也同通典八十七
  无祗悔
  祗病也鄭注釋文二 祗音祈韓康伯音輯聞三 祗大也侯果集解六 祗適也陸傳撮要三
  中行獨復
  度中而行四獨應初鄭注漢上傳三
  无妄
  此所謂四陽二隂非大壯則遯來虞注漢上圖上
  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
  妄之言望人所望宜正行必有所望行而无所望是失其正何可往也鄭注後漢書注十五
  大畜
  不家食吉養賢也
  自九三至上九有頤象居外是不家食吉而養賢鄭注朱校宋本禮記疏六十二
  曰閑輿衛
  曰猶言也劉氏釋文二
  豮豕之牙
  豮豕之去勢者陸傳撮要三
  何天之衢
  艮為手手上肩也乾為首首肩之間荷物處乾為天艮為徑路天衢象也鄭注後漢書注五十二 何音荷梁武帝音釋文二
  
  頤大過與諸卦不同大過從頤來六爻皆相變故卦有反合爻有升降所以明天人之理焉故徵象㑹意必本於此陸希聲漢上圖上
  虎視眈耽
  兑為虎馬傳 艮為虎虞注
  大有慶也
  君以得人為慶鄭注並漢上傳三
  大過
  老夫得其女妻
  以丈夫年過娶二十之女老婦年過嫁於三十之男皆得其子同詩疏一之二
  習坎
  自冬至初中孚用事一月之策九六七八是為三十而卦以地六候以天五五六相成消息一變十有二變而歲復初坎離震兑二十四氣次主一爻其初則二至二分也坎以隂包陽故自北正微陽動於下升而未達極於二月凝涸之氣消坎運終焉春分出於震始據萬物之元為主於内則羣隂化而從之極於南正而豐火之變窮震功究焉離以陽包隂故自南正微隂生於地下積而未章至於八月文明之質衰離運終焉仲秋隂形於兑始循萬物之末為主於内羣陽降而承之極於北正而天澤之施窮兑功究焉故陽七之靜始於坎陽九之動始於震隂八之靜始於離隂六之動始於兑故四象之變皆兼六爻而中節之應備矣孟章句一行大衍厯 新唐書二十七上 上脱一坎字任守一甘棠正義輯聞三
  險且枕
  枕險礙險害之貌陸傳漢上傳三
  樽酒簋貳用缶
  六四上承九五又互體在震上天子大臣以王命出㑹諸侯尊於簋副設𤣥酒而用缶也鄭注朱校宋本禮記疏三十二 爻辰在丑丑上值斗可以斟之象斗上有建星建星之形似簋貳副也建星上有弁星弁星之形又如缶同詩疏七之一
  係用徽纆寘于叢棘
  徽纆索也馬傳影宋單本穀梁疏七 三糾繩曰徽二糾繩曰纆陸德明文句義疏影宋單本穀梁疏七 三股曰徽兩股曰纆劉子𤣥唐律表注
  
  黄離元吉
  離南方之卦離為火土託位焉土色黄火之子喻子有明德能附麗於父之道文王之子發旦是也鄭注宋本文選注二十 文王太子發是也慎成其業故吉矣同御覽一百四十六
  不鼓缶而歌則大耋之嗟
  艮爻也位近丑丑上值弁星弁星似缶詩云坎其擊缶則樂器亦有缶同詩疏七之一 大耋謂年餘七十同朱校宋本禮記疏六十九
  死如
  殺人之刑
  棄如
  流宥之刑同並周禮疏三十六
  出涕沱若
  出勑類翻王嗣宗音釋文二

  古經解鉤沉巻二上



  欽定四庫全書
  古經解鉤沉卷二下
  長洲余蕭客撰
  周易下
  咸
  亦不處也
  㢲為處女男下女故不處也虞注集解七
  口説也
  媵送也虞注戴埴䑕璞
  
  不恒其德
  㢲為進退不恒其德之象鄭注後漢書注二十四
  
  何災也
  何河可翻褚仲都音釋文二
  肥遯无不利
  遯而能肥吉孰大焉淮南九師道訓文選注十五 遯而能飛同後漢書注五十九
  家人
  无攸遂
  二為隂爻得正於内五陽爻也得正於外猶婦人自修正於内丈夫修正於外无攸遂言婦人无敢自遂也鄭注後漢書注五十四 從子從夫无所遂志魏義撮要四
  在中饋
  中饋酒食也鄭注後漢書注四十九 爻體離又互體坎火位在下水在上餁之象也饋食也故云在中饋也同後漢書注五十四
  
  後説之弧
  説音税虞翻音 弧作壺是陸傳並㑹通八
  
  而百果草木皆甲拆
  木碩曰果皆讀如人倦之解解謂拆呼皮曰甲根曰宅宅居也鄭注宋本文選注四
  
  二簋可用享
  離為日日圓㢲為木木器象同儀禮疏十六 木器圓簋象同詩疏六之四
  或益之十朋之龜
  元龜直二十大貝雙貝曰朋探𤣥漢上傳四
  
  王用享于帝
  享許庚翻王廙音影宋注疏本音義
  
  剛長乃終也
  自古小人在上最為難去蓋得位得權而勢不能摇奪以四凶尚歴堯至舜而後能去嘗玩易之夬夫一隂在上五陽並進以剛决柔宜若易然然爻辭俱險而肆蓋小人在上故繇曰剛長乃終是也李翺詮王得臣麈史中
  莧陸夬夬
  莧陸木根草莖剛下柔上也子夏傳影宋本疏七 莧陸獸名夬有兑兑為羊也孟章句羅苹路史後紀注五 莧陸一名商陸馬傳影宋本疏七 一名章陸同丘光庭兼明書二 莧莧菜也陸當陸也宋注影宋注疏本音義 莧蕢同輯聞五莧蕢也陸商也虞注影宋本釋文二 莧萁也同影宋注疏本音義莧説也莧讀夫子莞爾而笑之莞睦和睦也同集解
   前人以莧陸當陸為二草陸之為葉差堅於莧莧根小陸根大董章句輯聞五
  
  天地相遇
  坤出於離與乾相遇故萬物皆相見荀注漢上傳五
  以杞
  杞苟杞張氏影宋注疏木音義
  
  一握
  握讀為夫三為屋之屋鄭注王應麟困學紀聞一
  六二引吉无咎
  六二與九五相應俱履貞正引由迎也為吉所迎何咎之有王肅注王志愔應正論舊唐書一百
  齎咨
  齎將也翻徐音歐陽德隆押韻釋疑一
  
  允𡹿
  𡹿進也施犨章句漢上傳五
  王用亨于岐山
  升之六二柔以時升太王之德隨之上六天下悦隨文王之德太王在岐直曰岐山武王在鎬故曰西山陸傳撮要五
  
  臀困于株木
  坎於木為堅多心株木之象陸傳㑹通九
  困于酒食朱紱方來
  二據初辰在未未為土此二為大夫有地之象未上值天厨酒食象困於酒食者采地薄不足已用也鄭注儀禮疏一
  劓刖
  五以剛中處位能去小人以救困者也上六鼻之象六三足之象皆掩剛者故刑而去之陸傳㑹通九
  困于赤紱
  朱深曰赤鄭注王應麟集鄭氏易
  
  井以不變更為義周𢎞正義釋文二
  井谷射鮒
  九二坎爻也坎為水上直魚生一艮爻也艮為山山下有井必因谷水所生魚無大魚但多鮒魚耳言微小也鄭注宋本文選注五 上直㢲同文選注五 鮒小魚王肅注御覽九百三十七
  井渫
  謂已浚渫也猶臣修正其身以事君鄭注文選注十一渫者浚治去泥濁也向義
  為我心惻
  可為惻然傷道未行也張集解並史記注八十四
  可用汲
  言我道可汲而用也京房章句史記索隱二十
  
  水火相息
  息滅也馬傳黄震日抄六
  革言三就
  武王尅商反商政一就也釋囚封墓二就也散財發粟三就也探𤣥撮要五
  
  牛羊豕三鼎形同以足為異荀注董逌廣川書跋一
  鼎顛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无咎
  顛踣也趾足也無事曰趾陳設曰足爻體㢲為股初爻在股之下足象也足所以承正鼎也初隂爻而柔與乾同體以否正承乾乾為君以喻君夫人事君若失正禮踣其為足之道情無怨則當以和義出之然如否者嫁於天子雖失禮无出道廢逺之而已若其无子不廢逺之后尊如故其犯六出則廢之逺之子廢坤為順又為子母牛今在后妃之旁側妾之例也有順德子必賢賢而立以為世子又何咎也鄭注御覽一百四十六
  覆公餗其形渥
  餗健也馬傳釋文二 餗謂糜也同榖梁疏九 餗菜也鄭注釋文二 糝謂之餗震為足竹萌曰筍筍者餗之為菜也是八珍之食同周禮疏六 餗美饌鼐三足三公象若三公傾覆王之美道屋中形之同周禮疏三十六
  金鉉
  喻明道能舉君之官職也同唐律疏議注一
  
  震為雷雷者動物之氣也雷之發聲猶人君出政教以動國中之人鄭注詩疏一之四
  震來虩虩
  虩蠅虎始在穴中跳躍而出象人心之恐動也陸傳撮要五
  震驚百里不喪匕鬯
  驚之言驚戒也鄭注詩疏一之四 雷發聲於百里古者諸侯象諸侯出教令能警戒國内則守其宗廟社稷為之祭主不忘其匕鬯人君於祭匕牲體薦鬯而已其餘不親為也同儀禮疏文五
  出可以守宗廟社稷以為祭主也
  在有靈而尊者莫若於天有靈而貴者莫若於王有聲而威者莫若於雷有政而嚴者莫若於侯是以天子當乾諸侯用震地不過一同雷不過百里政行百里則匕鬯亦不喪祭祀國家大事不喪宗廟安矣處則諸侯執其政出則長子掌其祀王肅注御覽一百四十六
  不拯其隨
  抍舉也馬傳
  厲熏心
  熏灼其心王肅注並漢上傳五
  
  鴻漸于干
  干謂大水之旁故停水處鄭注詩疏十一之二
  衎衎
  寛饒之貌王肅注文選注六
  歸妹
  以須
  須才智之稱鄭注周禮疏一 屈原之姊名女須同惠校相臺岳本毛詩疏十四之二 屈原之妹同詩疏十四之二 在天文織女為貴須女為賤陸傳撮要五
  女承筐
  宗廟之禮主婦奉筐米鄭注儀禮疏十五
  
  日中則昃月盈則食
  言皆有休已無常盛同公羊疏二十六
  雖旬无咎
  初修禮上朝四四以匹敵恩厚待之雖留十日不為咎鄭注詩疏十九之三
  豐其蔀
  蔀茂盛周匝之義陸傳漢上叢説
  見沬
  沬音妹王肅音廣韻五 沬者斗槩謂斗之輔星斗以象大臣槩以象家臣陸傳撮要六
  折其右肱
  三艮爻艮為手互體為㢲㢲又為進退手而便於進退右肱也鄭注儀禮疏十
  
  旅瑣瑣斯其所取災
  瑣瑣猶小小爻體互艮艮小石小小之象三為聘客初與二其介也介當以篤實之人為之而用小人瑣瑣然客主人為言不能辭曰非禮不能對曰非禮毎者不能以禮行之則其所以得罪鄭注儀禮疏八
  得其資
  齊斧蓋黄鉞斧也張軌義釋文二
  
  渙汗其大號
  王者出令不可復返喻如身中汗出不可反也王肅注北堂書鈔一百三
  中孚
  中孚為陽貞於十一月子小過為隂貞於六月未鄭注漢上傳六 兩㢲對合外實中虛荀注漢上叢説
  豚魚吉
  三辰在亥亥為豕爻失正故變而從小名言豚耳四辰在丑丑為鼈蟹鼈蟹魚之微者爻得正故變而從大名言魚耳三體兑兑為澤四上值天淵二五皆坎爻坎為水二侵澤則豚利五亦以水灌淵則魚利豚魚以喻小民也而為明君賢臣恩意所供養故吉鄭注詩疏十一之二
  虞吉有它不燕
  燕安也有應於四宜從之而誠信未通未能及物故自守則吉而有他不燕陸傳㑹通十一
  小過
  有飛鳥之象焉
  中孚柔在内而剛在外有鳥𮬺實之象今變為小過則剛在内而柔在外有飛鳥之象同並㑹通十一
  既濟
  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禴祭
  互體為坎也又互體為離離為日坎為月日出東方東鄰象也月出西方西鄰象也鄭注朱校宋本禮記疏五十九
  繫辭上
  動靜有常
  雷風也鄭注
  方以類聚物以羣分
  謂水火也同
  在地成形
  植物動物也馬傳並朱校宋本禮記疏四十七 草木鳥獸鄭注宋本御覽三十六 山川羣物王肅注朱校宋本禮記疏四十七 謂山川等王廙注宋本御覽三十七
  相盪
  盪動也桓𤣥繫辭注釋文二
  一寒一暑
  寒暑和合以成歲也五經通義北堂書鈔一百五十六 冬至陽動於下推隂而上之故大寒於上夏至隂動於下推陽而上之故大熱於上故易云日月運行一寒一暑同宋本御覽三十四
  六爻之動
  隂陽失位則變得位則否故以隂居陽位陽居隂位則動虞注林至徳裨傳外篇
  辨吉凶者
  辨别也顧懽繫辭注釋文二
  故能彌綸天地之道
  彌綸纒裹也王肅注文選注十七
  故知死生之説
  説始鋭切宋衷音影宋本釋文二
  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故不違
  精氣為七八游魂為九六鄭注朱校宋本禮記疏二十一 游魂謂之鬼物終所歸精氣謂之神物生所信也言水火之神生物東南金水之鬼終物西北二者之情其狀與春夏生物秋冬終物相似同朱校宋本禮記疏四十七
  而知
  知音智荀柔之繫辭音 明僧紹繋辭音並釋文二
  至矣哉
  至極也劉瓛注宋本文選注三十九
  言行君子之樞機
  樞户樞也機弩牙也户樞之發或明或闇弩牙之發或中或否以譬言語之發有榮有辱鄭注宋本春秋疏二十二
  冶容
  謂飾其容而見於外曰冶鄭注後漢書注五十二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易有太極北辰是也太極生兩儀兩儀生日月日月生四時四時生五行五行生十有二月十有二月生二十四氣北辰居中不動其餘四十有九轉運而用也馬傳山堂考索前集九 天地之數五十有五者以五行炁通於萬物故減五大衍又減一故用四十九鄭注劉牧鉤隱圖上
  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竒於扐以象閏扐别也荀柔之繫辭注釋文二 初揲先扐右手一著於左小指間以倣人第二揲復於左手取一蓍扐於左手無名指間以象閏張轅啟元 初揲掛一次兩揲不掛揲左手不揲右手但以右手之蓍足滿左手之餘初揲餘一餘二足滿五餘三餘四足滿九次兩揲餘一餘二足滿四餘三餘四足滿八為九為六者各八為七為八者名二十四同並趙汝楳筮宗
  此所以成變化
  老陽變成少隂老隂變成少陽啟元程迥古占法下
  凡三百六十
  陽爻三十六隂爻二十四三爻一百二十曰三百者舉大槩也虞注漢上叢説
  錯綜其數
  錯交也綜理事也王肅注文選注十二
  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
  研喻思慮鄭注宋本文選注三十五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一生水於北地二生火於南天三生木於東地四生金於西天五生土於中陽無耦隂無配未得相成地六成水於北與天一并天七成火於南與地二并地八成木於東與天三并天九成金於西與地四并地十成土於中與天五并也大衍之數五十有五五行各氣并氣并而減五惟有五十以五十之數不可以為七八九六卜筮之占以用之故更减其一故四十有九也同朱校宋本禮記疏二十一 天三配艮天五配坎天七配震天九配乾地二配兑地十配離地八配㢲地六配坤不取天一地四者此數八卦之外探𤣥漢上圖下
  蓍之德圓而神
  蓍形圓而可以立變化之數故謂之神鄭注儀禮疏十六
  聖人以此洗心
  洗盡也劉瓛繫辭義疏 洗悉殄翻劉瓛音並釋文二
  易有太極
  極中之道淳和未分之道也鄭注宋本文選注十九
  是生兩儀
  天地也王肅注宋本文選注三十六
  莫大乎蓍龜
  蓍之言耆龜之言久龜千歲而靈蓍百年而神以其長久故能辨吉凶也劉向朱校宋本禮記疏五
  易有四象
  布六於北方以象水布八於東方以象木布九於西方以象金布七於南方以象火鄭注漢上叢説
  繫辭下
  何以守位
  持一不惑曰守鄭注詩疏十七之二
  於是始作八卦
  虙羲作十言之教曰乾坤震㢲坎離艮兑消息無文字謂之易六藝論漢上傳八 作十言之敎以厚君民之别同路史後紀注一
  易窮則變變則通
  夫尚質則人淳人淳則俗朴朴之失其弊也惷尚文則人和人和則俗順順之失其弊也諂諂則變之以質惷則變之以文亦猶寛以濟猛猛以濟寛此聖人之用心也豈徒苟相反背而妄有述作焉斯文質相化之理也衛元嵩三易異同論李江元包經傳注一
  黄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金天高陽髙辛遵黄帝之道無所改作故不述鄭注周禮疏二十一 始去羽毛同公羊疏四 其服皆𤣥上纁下土托位南方南方色赤黄而兼赤故為纁也同朱校宋本禮記疏十六
  蓋取諸乾坤
  天色𤣥地色黄故𤣥以為衣黄以為裳象天在上地在下同詩疏八之一
  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蓋取諸豫
  豫坤下震上九四體震又互體有艮艮為門震日所出亦為門重門象艮又為手㢲爻也應在四皆木也手持二木也手持二木以相敲是為擊柝擊柝為守備警戒也四又互體為坎坎為盜五離爻為甲胄戈兵盜為持兵是暴客也又以其卦為豫有守備則不可自逸同周禮疏三
  喪期無數
  諸侯在千里内皆奔喪千里外不奔喪若同姓千里外猶奔喪親親也易下邳傳甘容説朱校宋本禮記疏十三
  易之以書契
  以書書木邊言其事刻其木謂之書契鄭注經典釋文三書之於木刻其側為契各持其一後以相考合同
  書疏一
  君子知微知彰
  君子知微謂幽昧知章謂明顯也失名注文選注十
  益長裕而不設
  設大也周禮考工記中其莖設其後鄭注周禮疏四十
  當文王與紂之事邪
  據此言以易文王所作斷可知矣同宋本春秋疏二十六
  鬼謀
  謂謀卜筮於廟門同儀禮疏一
  説卦
  昔者聖人之作易也
  易者隂陽之象天地之所變化政教之所生自人皇初起六藝論路史前紀注五 謂伏犧文王也鄭注書疏⚋
  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言窮其義盡人之情性以至於命吉凶所定同宋本文選注六十
  萬物皆致養焉
  地氣含養使有秀實也同
  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
  共成萬物不可得而分故合謂之神同並漢上傳九
  兑為羊
  其畜好剛鹵同周禮疏二十八
  兑為口
  上開似口同漢上傳九
  故稱乎母
  取含養也陸述宋本御覽三十六
  為瘠馬
  凡骨為陽肉為隂鄭注
  為龍
  龍讀為尨取日出時色雜也同並漢上傳九
  為旉
  大布延篤集解十七 華之通名鋪為華皃謂之𧀮王肅注戴侗六書故三十三
  為大塗
  國中三道曰塗震上值房心塗而大者取房有三塗焉鄭注漢上傳九 大塗萬物所出王廙注宋本御覽百九十五
  為寡
  宣髮取四月靡草死髮在人體猶靡草在地鄭注周禮疏四十二
  為鼈為蟹
  骨在外同周禮疏四十一
  為徑路
  田間之道曰徑路艮為之者取山間兎鹿之蹊鄭注錦綉萬花谷後集二十五 物始故為徑路王廙注宋本御覽百九十五
  為黔喙之屬
  取其為山獸鄭注漢上傳九
  為剛鹵
  取金之剛不生也剛鹵之地不生物朱仰之集解十七
  為羊
  羊女使鄭注玩辭十五 此陽謂為養无家女行賃炊爨今時有之賤於妾也同漢上傳九 羔女使虞注集解十七
  序卦
  屯者物之始生也
  物之始生故屯難盧氏影宋本疏十三
  飲食必有訟
  孟喜序卦曰隂陽養萬物必訟而成之君臣養萬民亦訟而成之僧一行易纂程迥古占法下
  主器者莫若長子
  謂父退居田里不能備祭宗廟長子當親視滌濯鼎俎鄭注朱校宋本禮記疏二






  古經解鉤沉卷二下



  欽定四庫全書
  古經解鈎沈巻三
  長洲余蕭客撰
  尚書上
  尚書
  序伏生老不能正言言不可曉使其女傳言教錯齊人語多與潁川異錯所不知凡十二三畧以其意屬讀而已衛宏 顔師古漢書注八十八 大誓後得按其文似若淺露又春秋引泰誓曰民之所欲天必従之國語引泰誓曰朕夢協朕卜襲於休祥戎商必克孟子引泰誓曰我武惟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侵于之疆則取于凶殘我伐用張于湯有光孫卿引泰誓曰獨夫紂禮記引泰誓曰予克紂非予武惟朕文考無罪紂克予非朕文考有罪惟予小子無良今之泰誓皆無此言吾見書傳多矣所引泰誓而不在泰誓者甚衆不復悉記畧引五事以明之亦可知已馬融傳序宋本春秋疏二十五 虞夏書二十篇商書四十篇周書四十篇鄭𤣥序疏二
  贊後又亡其一篇故五十七鄭𤣥贊漢書注三十
  解孔子求書得黃帝𤣥孫帝魁之書迄秦穆公凡三千二百四十篇斷逺取近定可以為世法百二十篇以百二篇為尚書十八篇為中𠉀鄭𤣥論玉海三十七
  堯典
  曰若稽古帝堯
  堯順考古道而行之賈逵訓冊府元龜四十王注魏志四 稽古同天言堯同於天也鄭𤣥注魏志四 稽同也古天也同後漢書注六十三
  曰放勲
  堯名馬𫝊 放如字鄭𤣥音並釋文三
  光被四表格于上下
  言堯德光耀及四海之外至於天地所謂大人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齊其明鄭注詩疏十九之二
  克明峻徳
  摯立九年而唐侯德盛因禪位焉衛宏訓㫖史記索隱一
  以親九族
  九族謂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夏侯 歐陽林之竒全解一九族乃異姓有親屬者歐陽玉海三十七 父族四者
  五屬之内一也父之女昆弟適人者及其子二也已之女昆弟適人者及其子三也已之女子適人及其子四也母族三者母之父族一也母之母族二也母之女昆弟適人者及其子三也妻族二者妻之父族一也妻之母族二也夏侯白珽湛淵靜語二 九族者従髙祖至𤣥孫凡九皆同姓古尚書説宋本春秋疏六
  章百姓
  辨别也章明也鄭注後漢書注三十九 辨明也同王楙野客叢書四 百姓羣臣之父子兄弟同史記注一
  乃命羲和
  髙辛之世命重為南正司天犂為火正司地堯育重犂之後羲氏和氏之子賢者使掌舊職天地之官亦紀於近命以民事其時官名盖曰稷司徒鄭注賈公彦周禮疏序
  欽若昊天
  羲氏掌天官和氏掌地官四子掌四時馬傳王應麟小學紺珠五
  日中
  日中宵中晝夜各五十刻馬傳 日中宵中者日見之漏與不見者齊鄭注並詩疏五之一
  星鳥
  鶉火之方同詩疏八之一
  日永
  日長晝漏六十刻馬傳史記注⚋ 日長者日見之漏五十五刻於四時最長也鄭注周禮疏三十
  星火
  大火之屬同詩疏八之一
  鳥獸希革
  夏時鳥獸毛疏皮見同詩疏十一之二
  宅西
  西者隴西之西今人謂之兌山同史記注一
  寅餞納日
  淺在演切馬融音影宋本集韻六
  星虚
  𤣥武中虚宿鄭注詩疏八之一
  鳥獸毛毨
  毨理也毛更生整理同周禮疏七
  日短
  晝漏四十刻馬傳 四十五刻鄭注並史記注一
  星昴
  昴白虎中宿同詩疏八之一
  厥民隩
  奥内也同文選注十四
  以閏月定四時成嵗
  以閏月推四時使啟閉分至不失其常著之用成嵗厯將以授民時且記時事同公羊疏一
  共工
  水官名同史記注一 堯未時羲和之子皆死庶績多闕而官廢當此之時驩兜共工更相廌舉同周禮疏序
  四岳
  堯既分隂陽為四時命羲仲和仲羲叔和叔等為之官又主方岳之事是為四岳同陶潛羣輔録 羲和子死分四岳為八伯同詩疏十八之三 八伯皆王官惟驩兜共工放齊𩨬四人而已其餘四人無文可知同周禮疏序
  异哉
  异音怡孔安國音釋文三
  試可乃已
  堯意不能明鯀是以試用王注魏志四
  往欽哉
  堯雖獨明於上衆多不達於下故不得不副倒懸之望以供一切之求耳李顒注疏二
  汝能庸命㢲朕位
  言汝諸侯之中有能順事用天命者入處我位統治天子之事者乎鄭注史記注一
  于媯汭
  水所出曰汭馬傳水經注四 水所入曰汭同宋本御覽六十四媯汭虞地名王注水經注四
  慎徽五典
  五教也盖試以司徒之職鄭注
  賓于四門四門穆穆
  四門四方之門諸侯羣臣朝者舜賓迎之皆有美徳也馬傳並史記注一
  三載
  賓四門之後三年也鄭注
  上日
  朔日馬傳並史記注一
  受終于文祖
  文祖天也天為文萬物之祖馬傳釋文三 文祖者五府之大名猶周之明堂鄭注史記注一
  在璿璣玉衡
  璿美玉也機渾天儀可轉旋故曰機衡其中橫筩以璿為機以玉為衡盖貴天象也馬傳史記索隱九 其轉運者為機其持正者為衡皆以玉為之鄭注隋書十九璿為衡璣者轉也衡者平也若今渾天矣王者所以正天文之器范寗注宋本御覽二
  以齊七政
  七政者北斗七星也各有所主第一曰主日第二曰主月法第三曰命火謂熒惑也第四曰煞土謂填星也第五曰伐水謂辰星也第六曰危木謂嵗星也第七曰剽金謂太白也日月五星各異故曰七政馬傳史記索隱九 七政者日月五星也以機衡視其行度以觀天意鄭注隋書十九
  肆類于上帝
  以類祭天者以事類祭之夏侯歐陽説 非時祭天謂之類古尚書説並朱校宋本禮記疏十七 禮祭上帝於圜㐀鄭注史記注一 肆綏也王注文選注十七
  禋于六宗
  六宗上不及天下不及地旁不及四時在六者之間助隂陽變化歐陽和伯 夏侯建山堂考索前集三十五 陳經詳解二 謂日宗月宗星宗岱宗海宗河宗賈逵訓劉昭注補後漢書八 謂日月星辰泰山河海馬傳鄭𤣥尚書大𫝊注一 天地春夏秋冬同許謙讀書叢説二 六宗天地神之尊者謂天宗三地宗三日月屬隂陽宗北辰為星宗岱為山宗河為水宗海為澤宗祀天則天文従祀祀地則地理従祀古尚書説周禮疏十八 北辰為皋宗同 六宗乾坤六子孔晁義問並通鑑音注三十七 考觀衆議各有説難鄭氏證據最詳是以附之范注注補後漢書八
  徧于羣神
  若丘陵墳衍鄭注
  五瑞
  揖斂也五瑞公侯伯子男所執以為瑞信也堯將禪舜使羣牧斂之使舜親往班之馬傳
  嵗二月
  舜受終後五年之二月同 建卯之月鄭注並史記注一
  東廵狩
  廵俞倫切徐邈音司馬光類篇二中 廵養純切同歐陽德隆押韻釋疑一
  
  考績燎也鄭注公羊疏三 祭山曰燔柴范注注補後漢書七
  望秩于山川
  遍以尊卑次秩祭之鄭注詩疏十九之四 五嶽視三公四瀆視諸侯其餘小者或視卿大夫或視伯子男矣秩次也同公羊疏三
  協時月正日
  協正四時之月數及日名備有缺誤同史記注一 其節氣晦朔恐諸侯有不同故因廵守而合正之同通典五十四
  同律度量衡
  律音律度丈尺量斗斛衡斤兩也鄭注史記注一 稱上曰衡同宋本文選注五十二
  修五禮
  吉凶軍賓嘉馬傳史記注一 公侯伯子男朝聘之禮鄭注公羊疏三
  五玉
  五等諸侯之瑞圭璧也范注注補後漢書七
  三帛
  三孤所執馬傳 髙陽氏後用赤繒髙辛氏後用黒繒其餘諸侯皆用白繒鄭注並史記注一 受瑞玉者以帛受之周禮改之為繅同公羊疏三
  二生
  卿執羔大夫執雁范注注補後漢書七
  一死
  雉士所執馬傳史記注一
  
  總謂上所執之以為贄范注注補後漢書七
  如五器
  五器上五玉五玉禮終則還之三帛以下不還馬傳史記注一 如者以物相授與之言授贄之器有五卿大夫上士中士下士也器各異飾飾未聞所用也周禮改之飾羔鴈飾雉執之而已皆去器鄭注公羊疏三 如乃箇切鄭音影宋本集韻八
  格于藝祖
  藝禰也馬傳釋文三
  用特
  毎歸用特鄭注通典五十四
  羣后四朝
  廵守之年諸侯朝於方岳之下其間四年四方諸侯分來朝於京師嵗徧同朱校宋本禮記疏十六
  肇十有二州
  禹平水土置九州舜以冀州北廣大分置并州燕齊遼逺分燕置幽州分齊為營州於是為十二州馬傳史記注一
  濬川
  更為之定界濬水害同
  象以典刑
  言咎繇制五常之刑無犯之者但有其象無其人也馬傳
  流宥五刑
  流放宥寛也一曰幼小二曰老耄三曰惷愚同並史記注一 謂君不盡刑殺宥之以逺方王肅王元亮唐律疏議釋文一
  鞭作官刑
  為辨治官事者為刑馬傳
  扑作教刑
  為教官為刑鄭注
  金作贖刑
  金黃金也意善功惡使出金贖罪坐不戒慎者馬傳並史記注一 正刑五加之流宥鞭扑贖刑此之謂九刑鄭注周禮疏三十六
  眚災肆赦
  眚災為人作患害者也過失雖有害則赦之同
  怙終賊刑
  怙其姦邪終身以為殘賊則用刑之同
  于幽州
  北裔馬傳
  于崇山
  南裔同並史記注一
  竄三苗于三危
  三苗國名縉雲氏之後為諸侯盖饕餮同釋文三 三危西裔同
  殛鯀于羽山
  殛誅也羽山東裔同並史記注一 禹治水既畢乃流四凶鄭注宋本春秋疏二十二
  月正
  夏而上皆寅正王注路史後紀注十一
  闢四門
  卿士之職使為已出政教於天下言四門者亦因卿之私朝在國門魯有東門襄仲宋有桐門右師是後之取法於前也鄭注詩疏四之二
  有能奮庸
  奮明庸功也馬傳史記注一
  熙帝之載
  載事也王注文選注十九
  伯禹作司空
  初堯冬官為共工舜舉禹治水堯知其有聖德必成功故改名司空以官名寵異之非常官也至禹登百揆之任捨司空之職為共工與虞故曰垂作共工益作朕虞是也鄭注周禮疏序
  
  然其舉得其人鄭注
  汝往哉
  汝往居此官不聴其所讓同並史記注一
  黎民阻飢汝后稷播時百穀
  阻讀曰俎阻厄也時讀曰蒔始者洪水時衆民厄於飢汝居稷官種蒔五穀以救活之鄭注詩疏十九之二
  五品
  父母兄弟子也同 五常也王注
  敬敷五教
  五品之教馬傳並史記注一
  寇賊
  强聚為寇殺人為賊鄭注周禮疏三十六
  姦軌
  由内為姦起外為軌同
  汝作士
  獄官之長馬傳
  五服三就
  三就謂大罪陳諸原野次罪於市朝同族適甸師氏既服五刑當就三處同
  五流有宅五宅三居
  謂在八議君不忍刑宥之以逺五等之差亦有三等之居大罪投四裔次九州之外次中國之外同並史記注一 宅讀曰咤懲刈之器謂五刑之流皆有器懲刈五咤者是五種之器謂桎一梏二拲三鄭注朱校宋本禮記疏十六
  惟明克允
  當明其罪能使信服之馬傳
  疇若予工
  謂主百工之官同
  汝共工
  為司空共理百工之事馬傳史記注一 司空兼理百工之事同全解三
  疇若予上下
  上謂原下為隰同
  汝作朕虞
  虞掌山澤之官名同
  有能典朕三禮
  天神地祗人鬼之禮同 天事地事人事之禮鄭注
  汝作秩宗
  主次秩尊卑同並史記注一
  教胄子
  胄子國子也王注初學記十五
  歌永言
  歌所以長言詩之意馬傳史記注一鄭注孔穎逹詩譜序疏
  聲依永
  聲之曲折又依長言鄭注
  律和聲
  聲中律乃為和也同
  神人以和
  祖考來格羣后德讓其一隅也同
  百獸率舞
  百獸服不氏所養者也率舞言音和也同
  朕堲讒説殄行震驚朕師
  所謂色取仁而行違是驚動我之衆臣使之疑惑同
  汝二十有二人
  稷契臯陶皆居官久有成功但述而美之無所復敕禹及垂已下皆初命凡六人與上十二牧四岳凡二十二人馬傳 皆格於文祖時所敕命也鄭注並史記注一
  分北三苗
  北猶别也同宋景文筆記中
  徴庸
  徴庸三十謂歴試三十年同
  三十在位
  歴試三載其一在徴庸之年其餘二載與攝位二十八年凡三十嵗王注並劉恕通鑑外紀一
  臯陶謨
  惇敘九族庶明勵翼
  庶衆也厲作也敘次序也序九族而親之以衆明作羽翼之親也鄭注裴松之蜀志注二
  邇可逺在兹
  此政由近可以及逺同史記注二
  惟帝其難之
  堯實不以此為難今云難者俯同流俗之稱也顧彪正義疏四
  何憂乎驩兜何遷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禹為父隱故言不及鯀鄭注史記注二
  夙夜浚明
  浚大也馬傳宋本文選注十九
  亮采
  亮信采事也同史記注二
  五服
  十二也九也七也五也三也鄭注周禮疏十九
  天聰明自我民聰明
  天之所謂聰明有德者由民也言天所善惡與民同同詩疏十八之三
  曰贊贊襄哉
  襄因也劉焯正義疏四
  濬畎澮距川
  畎澮田間溝也鄭注史記注二 澮所以通水於川也同宋本文選注十八
  庶艱食鮮食
  禹復與稷教民種澤物菜蔬難厄之食授以水之衆鱻食謂魚鼈也同詩疏十九之二
  烝民乃粒萬邦作乂
  乂養也衆民乃復粒食萬邦作相養之禮同同上
  安汝止
  安汝之所止無妄動動則擾民同
  天其申命用休
  天將重命汝以美應謂符瑞也同
  予欲左右有民汝翼
  我欲左右助民汝當翼成我也馬傳並史記注二
  作㑹
  㑹讀為繢謂畫也鄭注宋本春秋疏三十一 繢讀為繪同文選注十一
  宗彞
  虎也馬傳 鄭注並影宋本釋文三 宗廟之中鬱尊同周禮疏二十
  
  讀為繡謂刺也同宋本春秋疏三十一 讀為紩同聶崇義三禮圖一讀為黹同陳祥道禮書一 畫與紩皆有六畫以為繪施
  之於衣紩以為繡施之於裳同全解六 黹紩也紩以為繡也同胡士行詳解二
  以五采彰施于五色
  采施曰色未用謂之采已用謂之色同朱校宋本禮記疏二十四
  在治忽以出納五言
  曶者臣見君所秉書思對命者也君亦有焉以出内政教於五官同史記注二 出納政教五言同史記索隱一
  朋淫于家
  朋淫淫門内同史記注二
  惟荒度土功
  荒奄也同
  弼成五服至于五千
  敷土既畢廣輔五服而成之至於面各五千里四面相距為萬里同並詩疏二十之四
  州十有二師
  每一師領百國州十有二師則毎州千二百國畿外八州總九千六百國其餘四百國在畿内同宋本春秋疏三十五 禹㑹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同朱校宋本禮記疏十五 禹朝諸侯於㑹稽同魏了翁讀書雜抄一
  外薄四海
  薄補各芳夫二切鄭音宋本羣經音辨一 薄蒲各翻徐邈音六經正誤二
  戞擊鳴球
  戞櫟也櫟擊鳴球已下數器鳴球即玉磬也鄭注
  搏拊
  以韋為之裝之以康所以節樂同
  以詠
  謂歌詩也同
  虞賓在位
  謂舜以為賓即二王後丹朱也同
  下管鼗鼓
  謂舜廟堂下之樂故言下同並周禮疏二十二
  合止柷敔
  柷狀如漆筩而有椎合樂之時投椎其中而撞之同三禮圖五 敔狀如伏虎背有刻以物擽之所以止樂同
  笙鏞以間
  東方之樂謂之笙笙生也東方生長之方故名樂為笙也西方之樂謂之鏞庸功也西方物熟有成功亦謂之頌頌亦是頌其成也以間者堂上堂下間代而作同並周禮疏二十二
  鳥獸蹌蹌
  奏百人之樂致𤣥鶴之舞内傳北堂書抄一百七
  簫韶九成鳯凰來儀
  樂備作謂之成簫韶作九備而鳯凰乃來儀止巢乘匹鄭注
  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
  䕫語舜云磬有大小予擊大石磬拊小石磬則感百獸相率而舞同
  庶尹允諧
  尹正也允信也言樂之所感使衆正之官信得其諧和同並周禮疏二十二
  念哉
  使羣臣念帝之戒同史記注二
  乃賡載歌
  賡皆行翻劉昌宗音影宋本釋文三
  禹貢
  圖書之説由來尚矣自古立象垂制而賴其用三代置其官國史掌厥職暨漢屠咸陽丞相蕭何盡收秦之圖籍今秘書既無古之地圖又無蕭何所得惟有漢氏輿地及括地諸雜圖各不設分率又不考凖望亦不備載名山大川雖有麤形皆不精審不可依據或荒外迂誕之言不合事實於義無取大晉龍興混一六合以清宇宙始於庸蜀罙入其阻文皇帝乃命有司撰訪吳蜀地圖蜀土既定六軍所經地域逺近山川險易征路迂直校騐圖記罔或有差今上考禹貢山海川流原隰陂澤古之九州及今之十六州郡國縣邑疆界鄉陬及古國盟㑹舊名水陸徑路為地圖十八篇制圖之體有六焉一曰分率所以辨廣輪之度也二曰凖望所以正彼此之體也三曰道里所以定所由之數也四曰髙下五曰方邪六曰迂直此三者各因地而制宜所以校夷險之異也有圖象而無分率則無以審逺近之差有分率而無凖望雖得之於一隅必失之於他方有凖望而無道里則施於山海絶隔之地不能以相通有道里而無髙下方邪迂直之校則徑路之數必與逺近之實相違失凖望之正矣故以六者參而攷之然逺近之實定於分率彼此之實定於道里度數之實定於髙下方邪迂直之算故雖有峻山鉅海之隔絶域殊方之迴登降詭曲之因皆可得舉而定者凖望之法既正則曲直逺近無所隱其形也裴秀禹貢地域圖序晉書三十五鄭樵通志一百二十一上
  禹敷土
  敷分也馬傳
  奠髙山大川
  定其差秩祀禮所視同
  冀州
  兩河間曰冀州鄭注並史記注二
  既載
  事謂作徒役也不書其界者時帝都之使若廣大然同公羊疏七
  壺口
  地理志壺口山在河東北屈縣東南同史記索隱一
  治梁
  梁山在左馮翼夏陽同史記注二
  及岐
  岐山在右扶風美陽西北同詩疏一之一
  至于岳陽
  大原之南同周禮疏三十三
  
  縣屬河内同史記注二
  至于衡漳
  漳水橫流入河鄭注周禮疏三十三 漳水在上黨沽縣大黽谷東北至安平阜城入河同詩疏二之一
  惟上上錯
  一井上上出九夫税上中出八夫税上下出七夫税中上出六夫税中中出五夫税中下出四夫税下上出三夫税下中出二夫税下下出一夫税鄭注朱校宋本禮記疏十五
  恒衛
  地理志恒水出恒山衛水在靈夀鄭注史記注九
  大陸
  澤名在鉅鹿北同樂史太平寰宇記五十九












  古經解鈎沈巻三
<經部,五經總義類,古經解鉤沉>



  欽定四庫全書
  古經解鈎沈巻四
  長洲余蕭客撰
  尚書中
  禹貢
  濟河惟兗州
  在此兩河間鄭注公羊疏七 東南據濟西北距河王注詩疏七之三
  九河既道
  河水自上至此流盛而地平無岸故能分為九以衰其勢壅塞故通利之也鄭注詩疏十九之四
  雷夏既澤灉沮㑹同
  雍水沮水相觸而合入此澤中地理志曰雷澤在濟隂城陽同史記注二
  桑土既蠶
  其地尤宜蠶桑故以名之今濮水之上地有桑間者同詩疏二之一
  厥賦貞作十有三載乃同
  貞正也治此州正作不休十三年乃有賦與八州同言功難也其賦下下鄭注史記注二
  浮于濟漯
  漯水出東郡東武陽同史記注二
  海岱惟青州
  東自海西至岱同
  既畧
  用功少曰畧馬傳
  濰淄其道
  地理志濰水出琅邪淄水出泰山萊蕪縣原山鄭注
  海濱廣斥
  斥謂地鹽鹵同
  海物惟錯
  海物海魚也魚種類尤雜同並史記注二
  岱畎絲枲
  畎音耿劉音影宋本集韻六
  浮于汶
  地理志汶水出泰山萊蕪縣原山西南入濟鄭注史記注二
  海岱及淮惟徐州
  徐州界又東至淮水同公羊疏七
  淮沂其乂
  沂水出沂山同水經注二十五 地理志沂水出泰山盖縣同
  䝉羽其藝
  䝉羽二山名
  大野
  在山陽鉅野北名鉅野澤同
  東原
  地名今東平郡同並史記注二
  赤埴熾戠
  埴黏土也同周禮疏三十九 熾赤也同宋本文選注四 戠音志謝沈注宋本御覽三十七
  惟土五色
  所以為大社之封鄭注史記注二 王者取五色土為大社封四方諸侯各割其方色王者覆四方也王注宋書十七
  羽畎
  羽山之谷鄭注詩疏十二之一
  嶧陽
  嶧山今在下邳西葛嶧山也同宋本御覽四十二
  泗濱
  泗水出濟隂乗氏同史記注二
  蠙珠
  蠙音牝劉音影宋本集韻五
  𤣥纎縞
  纎細也祭服之材尚細鄭注史記注二
  淮海惟揚州
  揚州界自淮而南至海以東同公羊疏七
  彭蠡既豬
  地理志彭蠡澤在豫章彭澤西同史記注二 南方謂都為豬同史記索隱一
  陽鳥攸居
  陽鳥鴻雁之屬隨陽氣南北同詩疏二之二
  三江既入
  左合漢為北江㑹彭蠡為南江岷江在其中則為中江同初學記六 江自彭蠡分為三既入者入海也同兼明書二
  篠簜
  篠箭簜大竹也同戴凱之竹譜注
  惟塗泥
  塗泥漸洳也馬傳宋本御覽三十七
  惟金三品
  銅三色也鄭注史記注二 金銀銅也同朱校宋本禮記疏三十三王注詩疏二十之一
  織貝
  貝錦名詩云成是貝錦凡織者先染其絲而織之即成矣鄭注史記注二
  厥包橘柚
  包橘柚乃三物同 包普膠切鄭音並吴仁傑離騷草本疏三
  錫貢
  有錫 --(右上『日』字下一横長出,類似『旦』字的『日』與『一』相連)則貢之或時乏則不貢錫所以柔金也鄭注史記注二
  沿于江海
  均讀曰沿沿順水行也同史記注二
  荆及衡陽惟荆州
  荆州界自荆山南至衡山之南同公羊疏七
  九江孔殷
  地理志九江在尋陽南皆東合為大江同史記注二 九江者廬外之尋陽山谿分枝㪚出而合于大江者也同程大昌禹貢論上 廬江尋陽間九小谿入江同程大昌禹貢山川地理圖
  杶榦栝柏
  四木名鄭注史記注二 柏葉松身曰栝同詩疏三之三
  惟箘簵栝
  箘簵聆風也鄭注史記注二 箘竹聆風楛木類此州中生聆風與楛者衆多同周禮疏三十九
  三邦厎貢厥名
  言箘簵楛三國所致貢其名善也馬傳史記注二
  包匭菁茅
  匭纒結也菁青茅有毛刺者給宗廟縮酒重之故包裹又纒結也鄭注史記注二 菁蔓菁也同傅寅禹貢集解一今辰州盧溪縣包茅山出三脊茅劉蕡薛季宣古文訓三
  荆河惟豫州
  豫州界自荆山而北至河鄭注公羊疏七
  榮波既豬
  沇水溢出河為澤今塞為平地滎陽民猶謂其處為滎澤同詩疏三之一 都音豬鄭音宋本羣經音辨三
  下土墳壚
  豫州地有三等下者墳壚也馬傳史記注二 豫州地青同宋本御覽三十七 壚疏也鄭注禮書三十四
  華陽黒水惟梁州
  梁州界自華山之南至於黒水同公羊疏七 三危山黒水出其南同史記索隱一
  岷嶓
  地理志岷山在蜀郡煎氐道嶓冢山在漢陽西同史記注二
  
  潛水禹疏通為西漢水同古文訓三
  蔡蒙
  皆在漢嘉縣同禹貢集解一
  
  黃金之美者謂之璆同
  
  剛鐡可以刻鏤也同
  西傾因桓是來
  治西傾山惟因桓水是來言無餘道也馬傳並史記注二地理志西傾山在隴西臨洮鄭注史記注二 織皮謂
  西戎之國也西傾雍州之山也雍戎二野之間人有事於京師者道當由此州而來桓是隴坂名其道盤桓旋曲而上故名曰桓是今其下民謂是阪曲為盤也同水經注三十六
  逾于沔
  或謂漢為沔同史記注二
  黒水西河惟雍州
  州界自黒水而東至於西河同詩疏十八之四
  弱水既西
  衆水皆東此獨西流同史記注二
  涇屬渭汭
  涇水渭水發源皆㡬二千里然而涇小渭大屬於渭而入於河地理志云涇水出今安定涇陽西幵頭山東南至京兆陵陽行千六百里入渭即涇水入渭也同詩疏二之二
  終南惇物
  地理志皆在右扶風武功同
  至于豬
  地理志都野在武威名曰休屠澤同並史記注二
  三危既宅
  三危山在鳥鼠西南與岐山相連同史記索隱一
  惟球
  璆美玉玲美石同經典釋文七
  琅玕
  珠也同詩疏十八之四
  織皮
  衣皮之人居崑崙析支渠搜三山皆在西戎同史記索隱一
  崑崙
  在臨羌西馬傳釋文三王注史記索隱一 别有崑崙之山非河所出鄭注疏六
  析支
  在河關西馬傳釋文三王注史記索隱一
  西戎
  西域也王注
  導岍
  導岍為北條西傾為中條嶓冢為南條馬傳同上 地理志岍在右扶風鄭注史記注二 導岍為隂列西傾為次隂列嶓冡為次陽列岷山為正陽列同疏六
  至于太岳
  今河東彘縣霍太山是也同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十二
  厎柱
  按地説河水貫厎柱觸閼流今世所謂砥柱者盖乃閼流也砥柱當在西河未詳也同水經注四
  朱圉
  地理志曰在漢陽南同
  至于太華
  地理志太華山在𢎞農華隂南同
  熊耳外方
  熊耳在盧氏東外方在潁川嵩髙山同並史記注二 屬豫州同詩疏七之一
  桐柏
  山在南陽平氏東南同
  至于陪尾
  陪尾在江夏安陵東北若橫尾者同
  至于荆山
  地理志荆山在南郡臨沮同並史記注二
  内方
  章山同水經注四十 地理志在竟陵名立章山同史記注二
  至于大别
  在廬江安豐縣同
  導弱水
  弱水出張掖同
  至于合黎餘波入于流沙
  合黎流沙是地名馬傳 王注 地理志流沙居延西北名居延澤地記曰弱水西流入合黎山腹餘波入於流沙通於南海鄭注並史記注二
  導黒水
  地理志益州滇池有黒水祠而不記此山水所在同同上
  至于三危
  三危在鳥鼠之西而南當岷山又在積石之西南當黒水祠黒水出其南脇同通典百七十五
  導河積石
  北條行河中條行渭洛濟淮南條行江漢馬傳 王注黃度説二
  至于大伾
  大伾地喉也沇出伾際矣鄭注水經注五
  北過降水至于大陸
  地説云大河東北流過絳水千里至大陸為地腹如志之言大陸在鉅鹿地理志曰水在安平信都鉅鹿與信都相去不容此數也水土之名變易世失其處見降水則以為絳水故依而廢讀或作絳字非也今河内北共山淇水共水出焉東至魏郡黎陽入河近所謂降水也降讀當如郕降於齊師之降盖周時國於地者惡言降故改云共耳又今河所従去大陸逺矣館陶北屯氏河其故道與同水經注十 降水在信都南同史記注二
  同為逆河
  下尾合曰逆河言相逆受也同同上
  嶓冢導漾東流為漢
  地理志瀁水出隴西氐道至武都為漢至江夏為夏水鄭注史記注二 漢氏釋淮水改秩漢水為四瀆以其國所氏裴秀禹貢地域圖元和郡縣圖志二十二
  又東為滄浪之水
  滄浪夏水即漢河别流馬傳史記索隱一
  過三澨
  三澨水名馬傳禹貢論下鄭注史記索隱一 在江夏竟陵之界同史記注二
  東滙澤
  滙囘也同水經注二十八
  東别為沱
  此沱尾入江不於江出同太平寰字記七十二
  又東至于澧
  醴水名馬傳 王注 醴陵名也大阜曰陵長沙有醴陵縣鄭注並史記注二
  導沇水東流為濟入于河泆為滎
  地理志沇水出河東東垣王屋山東至河内武德入河泆為滎同
  東出于陶丘北
  陶丘在濟隂定陶西北同並史記注二
  導渭自鳥鼠同穴
  鳥鼠之山有鳥焉與鼠飛行而處又有止而同穴之山焉同水經注四十 地説曰鳥鼠山同穴之枝幹也同水經注十七 鳥名鵌似□而黃黒鼠同家鼠而短尾穿穴共處鼠内而鳥外同禹貢論下
  庶土交正厎慎財賦
  衆土美惡及髙下得其正矣亦致其貢篚慎奉其財物之税皆法定制而入之也同
  咸則三壤
  三壤上中下各三等也同
  成賦中邦
  中即九州也同
  錫 --(右上『日』字下一横長出,類似『旦』字的『日』與『一』相連)土姓
  天子建其國諸侯胙之土賜之姓命之氏同
  祗台德先不距朕行
  其敬悦天子之德既先又不距違我天子政教所行同並史記注二
  五百里甸服百里賦納總
  甸服之外毎百里為差所納總銍秸粟米者是甸服之外特為此數其侯服之外毎言三百二百里者還就其服之内别為名耳非是服外更有其地也賈訓馬傳 毎言五百里一服者是堯舊服毎服之外
  更言三百里二百里者是禹所弼之殘數也堯之五服服五百里耳禹平水土之後毎服更以五百里輔之鄭注並詩疏二十之四 甸服堯制賦其田使入穀禹弼其外百里者賦入總謂入刈禾也同
  納銍
  秷斷去藳也同
  四百里粟五百里米
  逺彌輕也同並詩疏十四之一
  
  采事也各受王事者馬傳
  
  蔡法也受王者刑法而已同
  荒服
  政教荒忽因其故俗而治之同並史記注二王注疏六
  
  蠻慢也禮簡怠慢來不距去不禁馬傳
  
  流行無城郭常居處同史記注二
  甘誓
  大戰于甘
  甘有扈氏南郊地名馬傳史記注二
  乃召六卿
  六卿者六軍之將鄭注詩疏十六之三
  六事之人
  周禮六軍皆命卿則三代同矣同朱校宋本禮記疏六
  威侮五行
  五行四時盛德所行之政也威侮暴逆之同
  怠棄三正
  天地人之正道同
  
  車左同
  
  車右同並史記注二
  戮于社
  社必樹之以木周禮司徒職曰班社而樹之各以土地所生尚書逸篇曰大社惟松東社惟柏南社惟梓西社惟栗北社惟槐五經要義魏書五十五
  𦙍征序
  𦙍往征之
  𦙍臣名鄭注史記注二
  湯誓
  非台小子
  台我也馬傳
  予其大賚汝
  賚賜也鄭注並史記注三
  夏社序
  欲遷其社
  犧牲既成粢盛既潔祭以其時而旱暵水溢則變置社稷當湯伐桀之時旱致災明法以薦而猶旱至七年故湯遷社而以周棄代之欲遷勾龍以無可繼之者於是故止同周禮疏十八
  明居序
  咎單作明居
  咎單湯司空也明居民之法馬傳史記注三
  伊訓肆命徂后序
  太甲元年
  殷家猶質踰月即改元年以明世異不待正月為首顧正義通鑑外紀二
  肆命
  陳政教所當為也鄭注
  徂后
  言湯之法度同
  太甲序
  伊尹放諸桐
  地名也有王離宫焉同
  咸有一德序
  伊尹作咸有一德
  言君臣皆有一德王注並史記注三
  咸乂序
  共生于朝
  兩手搤曰拱鄭注
  作咸乂
  艾治也馬傳
  原命序
  原命
  原臣名命原以禹湯之道我所修也同並史記注三
  祖乙序
  祖乙圯于耿
  祖乙去相居耿為水所圯毁修德以禦之不敢徙也鄭注通鑑外紀二 祖乙去朝居耿同羅苹路史國名紀丁注
  盤庚上
  將治亳殷
  治於亳之殷地商家自此徙而改號曰殷同史記注三
  不昬作勞
  昬勉也同魏志注二
  兹予大享于先王
  大享烝嘗同周禮疏三十
  盤庚中
  予迓續乃命于天
  御音訝徐音顔師古匡謬正俗二
  盤庚下
  綏爰有衆
  爰於也安隱於其衆也鄭注魏志注一
  髙宗肜日
  升鼎耳而雊
  鼎三公象也同文選注十
  西伯戡黎
  殷始咎周
  咎惡也同詩疏十六之一 紂聞文王斷虞芮之訟後又三伐皆勝始畏而惡之拘於羑里同宋本春秋疏二十五 周人乘黎
  乘勝也同詩疏十六之一 紂得㪚宜生等獻寳而釋文王文王釋而伐黎同宋本春秋疏二十五
  西伯
  文王為雍州之伯南兼荆梁在西故曰西伯同詩疏一之一
  元龜
  大龜也長尺二寸馬傳
  不有康食
  王暴虐於民使不得安食鄭注
  不虞天性
  逆亂隂陽不度天性同
  不廸率典
  傲很明德不修法教同並史記注三
  㣲子
  我祖
  湯也馬傳
  于下
  下下世也同
  卿士師師非度
  非但小人學為姦宄卿士巳下轉相師效為非法度同
  凡有辜罪乃罔恒獲
  羣臣皆有是罪其爵禄又無常得之者言屢相攻奪鄭注
  越至于今
  越于也於是至矣馬傳
  我其發出狂
  發起也紂禍敗如此我其起作出往也鄭注
  吾家耄
  卿大夫稱家馬傳
  今爾無指告予顛隮
  隮猶墜也恐顛墜於非義當如之何同 無意告我也是㣲子求教誨也王注
  若之何其
  其語助也齊魯之間聲如姬禮記曰何居鄭注
  父師若曰
  少師不答志在必死同並史記注三十八
  乃攘竊神祗之犧牷牲
  犧純毛牷體完具同周禮疏三十六
  泰誓序
  惟十有一年
  十有一年本文王受命而數之是年入戊午蔀四十嵗矣同詩疏十六之一
  作泰誓三篇
  泰誓近非本經王注宋本春秋疏二十五
  牧誓
  戰于牧野
  牧野紂南都地名鄭注史記注三 紂近郊三十里名牧同周禮疏十九
  冢君
  冢大也馬傳史記注四
  昬棄厥肆祀弗答
  肆祭名答問也鄭注
  昬棄厥遺王父母弟
  王父母弟祖父母之族必言母弟舉親者言之也同並史記注四
  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齊焉
  始前就敵六步七步當止齊正行列同
  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齊焉
  伐謂擊刺也及兵相接少者四伐多者五伐又當止齊正行列也同並朱校宋本禮記疏四
  尚桓桓
  威武貌同史記注四
  如虎如貔如熊如羆
  螭猛獸也歐陽説文選注一 其威當如獸之將攫搏也鄭注朱校宋本禮記疏四
  弗迓禦御克奔以役西土
  禦彊禦謂彊暴也克殺也不得暴殺紂師之奔走者當以為周之役也同史記注四 御五所切徐音匡謬正俗二
  爾所弗朂
  所言且也鄭注史記注四
  武成序
  往伐歸獸
  獸如售翻徐音匡謬正俗二
  洪範
  以箕子歸
  箕國名子爵馬傳史記注三十八 箕子紂之諸父同周易輯聞四鄭注疏十王注史記索隱十一
  帝乃震怒不畀洪範九疇
  帝天也天以鯀如是乃震動其威怒不與天道大法九類鄭注史記注三十八
  威用六極
  言天所以畏懼人用六極馬傳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此數本諸隂陽所生之次鄭注並史記注三十八
  木曰曲直
  木兵者名曰木丁洪範五行傳五色線上
  金曰從革
  金之性從人而更可消鑠馬傳
  土爰稼穡
  種之曰稼斂之曰穡王注
  言曰從
  發言當使可從馬傳
  思曰睿
  睿通也同並史記注三十八 睿通於政事鄭注詩疏二之二
  恭作肅
  肅敬也内曰恭外曰敬劉向洪範五行傳記 許商洪範五行傳記漢書二十七中之上 君貌恭則臣禮肅鄭注詩疏十二之二
  從作乂
  出令而從所以為治馬傳史記注三十八
  明作晢
  哲知也洪範五行傳五臣音注法言六
  聰作謀
  上聰則下進其謀馬傳史記注三十八
  
  洪祀大祀也陽曰神隂曰靈舉國相率而行順四時之序無令過差劉向洪範五行傳江逌疏 晉書八十三
  司空
  掌營城郭主空土以居民馬傳史記注三十八
  司寇
  主誅寇害馬傳
  
  掌諸侯朝覲之官鄭注
  
  掌軍旅之官同並史記注三十八
  
  夏至影一尺五寸八分劉向洪範傳李淳風周髀算經注上冬至一丈三尺一寸四分春秋二分景七尺三寸六分同隋書十九 日者照明之大表光景之大紀羣陽之精衆貴之象也故曰日出而天下光明日入而天下晦𡨋此其効也同宋本御覽三
  星辰
  彗者去穢布新者也同宋本御覽七 星二十八宿辰日月之所㑹也馬傳 星五星也鄭注並史記注三十八
  厯數
  厯記始於顓頊上元太始閼䝉攝提格之嵗畢陬之月朔日已巳立春七曜俱在營室五度洪範傳一行大衍厯 新唐書二十七上 民間亦有黃帝諸厯不如史官記之明也劉向洪範五紀論司馬彪續漢志二











  古經解鈎沈巻四



  欽定四庫全書
  古經解鈎沈卷五
  長洲余蕭客撰
  尚書下
  洪範
  斂時五福用敷錫厥庶民
  當斂是五福之道用布與衆民馬傳
  惟時厥庶民於汝極
  以其能斂是五福故衆民於汝取中正以歸心也同
  錫汝保極
  又錫汝以守中之道鄭注
  汝則念之
  當思念其行有所趣舍也馬傳
  而畏髙明
  髙明顯寵者不枉法畏之同
  使羞其行而邦其昌
  使進其行任之以政則國為之昌王注
  其作汝用咎
  其動作為女用惡謂為天子結怨於民鄭注
  無有作好
  好私好也馬傳
  無黨
  黨朋黨鄭注
  無反無側
  反反道側傾側也馬傳
  㑹其有極
  謂君也當㑹聚有中之人以為臣也鄭注
  歸其有極
  謂臣也同
  曰皇極之敷言
  王者盡極行之使臣下布陳其言馬傳
  是彛是訓于帝其訓
  是大中而常行之用是教訓於天下於天為順也同
  凡厥庶民極之敷言
  言盡極敷陳其言於上也同
  是訓是行以近天子之光
  民納言於上而得中者則順而行之近猶益也順行民言所以益天子之光
  曰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
  政教務中民善是用所以為民父母而為天下所歸徃同
  正直
  中平之人鄭注
  二曰剛克三曰柔克
  克能也剛而能柔柔而能剛寛猛相濟以成治立功同並史記注三十八 剛則強柔則弱此陷於滅亡之道非能也同詩疏四之三
  沈潛剛克
  沈隂也潛伏也馬傳
  髙明柔克
  髙明君子亦以德懷也同
  惟辟作福
  辟君也同 作福専爵賞也鄭注
  作威
  専刑罰也同
  惟辟玉食
  玉食美食不言王者關諸侯也馬傳 玉食備珍美也鄭注並史記注三十八 此凡君抑臣之言也同公羊疏十七
  擇建立卜筮人乃命卜筮
  將立卜筮人乃先命名兆卦而分别之兆卦之名凡七龜用五易用二審此道者乃立之也同
  曰雨
  兆之體氣如雨然同
  曰霽
  如雨止之雲氣在上者也同並史記注三十八 濟才禮切鄭音宋本羣經音辨四 兆之光明如雨止鄭注周禮疏二十四
  曰䝉
  霧者氣不釋鬱㝠㝠也同史記注三十八 曰蟊者氣不澤鬱㝠也同周禮疏二十四 雺聲近䝉同爾雅疏五 䝉亡鈎翻徐音六經正誤二 蟊音茂劉音影宋本集韻八
  曰驛
  古文作悌今文為圛賈逵古文同異 圛者色澤光明鄭注並詩疏五之二
  曰克
  如祲氣之色相犯也同
  曰貞
  内卦曰貞正也同
  曰悔
  外卦曰悔悔之言晦晦終也同
  卜五占用二衍忒
  卜五占之用謂雨濟圛霧克也二衍貣謂貞悔也卦象多變故言衍貣同
  立時人作卜筮
  立是能分别兆卦之名者以為卜筮人同並史記注三十八
  三人占則従二人之言
  卜筮各三人大卜掌三兆三易同儀禮疏十二 従其多者蓍龜之道幽深難明慎之深同
  卿士逆吉
  此三者皆従多故為吉同
  作内吉作外凶
  此逆者多以故舉事於境内則吉境外則凶同並史記注三十八
  龜筮共違于人
  此禽獸草木之久而能知吉凶也洪範五行傳宋本御覽七百二十六
  用作凶
  龜筮皆與人謀相違人雖三從猶不可以舉事鄭注史記注三十八
  曰雨曰暘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曰燠曰寒曰風
  雨木氣也春而施生故木氣為雨暘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金氣也秋物成而堅故金氣為暘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燠火氣也寒水氣也風土氣也凡氣非風不行猶金木水火非土不處故知土氣為風同詩疏十五之三
  恒暘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時即有口痾劉向洪範五行傳説文七下 徐鍇説文解字繫傳十五時則有毛蟲之孽劉歆洪範傳續漢志十三
  恒燠若
  時則有羽蟲之孽同續漢志十四
  恒寒若
  時則有介蟲之孽謂蝗屬也同續漢志十五
  恒風若
  時則有蠃蟲之孽謂螟屬也同續漢志十六
  曰王省惟嵗
  言王者所省職如嵗兼四時也馬傳
  星有好風星有好雨
  箕星好風畢星好雨同並史記注三十八 中央土氣為風東方木氣為雨箕屬東方木木剋土土為妃尚妃之所好故好風西方金氣為隂尅東方木木為妃畢屬西方尚妃之所好故好雨鄭注朱校宋本禮記疏二十二 土十為木八妻木八為金九妻同周禮疏十八
  日月之行則有冬有夏
  日有中道月有九行洪範傳一行大衍厯 新唐書二十七下 四時之間合於黃道也鄭注朱校宋本禮記疏二十四
  月之從星
  不言日者日之從星不可見同
  九五福
  此數本諸其尤者福是人之所欲以尤欲為先極是人之所惡以尤所不欲者為先以下縁人意輕重為次耳同並史記注三十八
  攸好德
  人皆有好德也同
  考終命
  考成也終性命謂皆生佼好以至老也同並詩疏十七之二
  凶短折
  未齓曰凶未冠曰短未婚曰折同
  
  愚懦不壯毅曰弱同史記注三十八
  分器序
  班宗彛
  宗彞宗廟樽也同
  作分器
  著王之命及受物同並史記注四
  旅巢命序
  巢伯來朝
  巢伯南方諸侯世一見者同詩疏十之一
  芮伯
  周同姓在畿内同詩疏十八之二
  金縢
  凡藏秘書藏之於匱必以金緘其表同真徳秀讀書記乙集二
  穆卜
  二公欲就文王廟卜同
  未可以戚我先王
  戚憂也未可憂怖我先王也同並史記注三十三
  植璧
  植音置鄭音類篇六中
  史乃册祝
  䇿周公所祝謂簡書也祝者讀此簡書以告三王鄭注史記注三十三
  是有丕子之責於天
  丕讀曰負同史記索隱十
  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
  武王受命于天帝之庭布其道以佑助四方馬傳
  無墜天之降寳命
  寶猶神也鄭注
  亦永有依歸
  有所依歸為宗廟之主也同
  歸俟爾命
  待汝命武王當愈我當死也馬傳並史記注三十三
  王翼曰乃瘳
  文王十五生武王九十七而終終時武王八十三矣於文王受命為七年後六年伐紂後二年有疾疾瘳後二年崩崩時年九十三矣周公以武王崩後三年出五年秋反而居攝四年作康誥五年作召誥七年作洛誥伐紂至此十六年也作康誥時成王年十八洛誥時年二十一也即政時年二十二也然則成王以文王終明年生也鄭注 文王十五而生武王九十七而終時受命九年武王八十三矣十三年伐紂明年有疾時年八十八矣九十三而崩以冬十二月其明年稱元年周公攝政遭流言作大誥而東征二年克殷殺管蔡三年而歸制禮作樂出入四年至六年而成七年營洛邑作康誥召誥洛誥致政成王然則文王崩之年成王已三嵗武王八十而後有成王武王崩時成王已十三周公攝政七年致政成王年二十王注並詩疏八之一
  武王既喪
  文王崩後明年生成王則武王崩時成王年十嵗服喪三年畢成王年十二明年將踐祚周公欲代之攝政羣叔流言周公辟之居東都時成王年十三也居東二年成王收捕周公之族黨時成王年十四也明年秋大熟遭雷風之變時周公居東三年成王年十五迎周公反而居攝之元年也居攝四年封康叔作康誥是成王年十八也故書傳云天子太子十八稱孟侯居攝七年成王年二十一也明年成王即政年二十二也鄭注朱校宋本禮記疏二十八 羅璧識遺三 古文尚書説武王崩成王年十三推武王以庚辰嵗崩譙周五經然否論通鑑外紀三
  周公居東二年
  詩序三年而歸此言居東二年其錯何也曰書言其罪人斯得之年詩言其歸之年也王注詩疏八之一 周公以壬午嵗出居東癸未嵗返五經然否論通鑑外紀三
  則罪人斯得
  罪人周公之屬與知攝者周公出皆奔二年盡為成王所得鄭注詩疏八之一 謂之罪人史書成王意也同詩疏八之二
  于後
  於二年後也同詩疏八之一
  公乃為詩以貽王名之曰鴟鴞
  怡悦也周公傷其屬黨無罪將死恐其刑濫又破其家而不敢正言故作鴟鴞之詩以貽王今豳風鴟鴞也同
  王亦未敢誚公
  成王疑周公意未解今又為罪人言欲讓之推其恩親故未敢同並詩疏八之二
  
  謂周公出二年之後明年秋也同詩疏八之一
  王與大夫盡弁
  古文尚書説武王崩時成王年十三後年管蔡作亂周公東辟之王與大夫盡弁以啟金縢之書時成王年十四言弁明知已冠矣五經異義公羊疏一 成王是喪冠同通典五十六 天子諸侯十二而冠成王此年十五於禮已冠而爵弁者承天變故降服也鄭注影宋單本穀梁疏六 禮公冠記周公冠成王命史作祝辭告是除喪冠也周公未反成王冠弁開金縢之書時十六矣是成王十五周公冠之而後出也許慎五經異義云喪冠也者恐失矣按禮天子之年近則十二逺則十五必冠矣五經然否論通典五十六
  乃問諸史
  問審然否鄭注
  以泣
  傷周公忠孝如是而無知之者同並史記注三十三
  其新迎
  新迎改先時之心更自新以迎周公同詩疏八之二
  禮亦宜之
  亦宜褒有德也王注
  反風
  風還反也馬傳
  盡起而築之
  禾為木所偃者起其木拾其下禾乃無所亡失也同並史記注三十三
  大誥
  王若曰
  王謂周公居攝命大事則權稱王也鄭注 稱成王命故稱王王注並朱校宋本禮記疏四十一
  寧王
  受命曰寧王承平曰平王鄭注詩疏一之五
  厥考翼其肯曰予有後弗棄基
  其父敬職之人其肯曰我有後子孫不廢棄我基業乎同詩疏十六之五
  㣲子之命序
  成王既黜殷命
  黜殷命謂殺武庚也同
  命㣲子啟代殷後
  㣲采地名武王投之於宋因命之封為宋公代殷後承湯祀同並詩疏十九之三
  歸禾序
  異畝同頴
  二苗同為一穗同
  康誥
  成王既伐管叔蔡叔
  不言霍叔盖赦之也同
  封康叔
  康國名在千里之畿内既滅管蔡更封為衛侯王注並詩疏二之一
  哉生魄
  謂月三日始生兆朏名曰魄馬傳戴侗六書故二
  作新大邑于東國洛
  岐鎬之域處五岳之外周公為其於政不均故東行於洛邑合諸侯謀作天子之居鄭注
  四方民大和㑹
  四方民聞之同心來㑹樂即功作効其力焉是時周公居攝四年也同並周禮疏十
  以修
  隆平已至同詩疏一之三
  今民將在祗遹乃文考
  遹述也馬傳讀書記乙集二
  酒誥
  成王若曰
  戒成康叔以慎酒成就人之道故曰成衛宏訓㫖賈逵訓並釋文四
  于妹邦
  妹邦者紂都所處其民尤化紂嗜酒今禄父見誅康叔為其連屬之監鄭注
  矧太史友内史友
  太史内史掌記言記行同朱校宋本禮記疏三十九
  梓材
  戕敗人宥
  戕殘也馬傳釋文四鄭注周禮疏二十九
  無胥戕無胥虐
  無相殘賊無相暴虐同周禮疏二十九
  召誥
  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
  欲擇土中建王國使召公在前視所居者王與周公將自後往也同詩疏四之一
  惟二月既朢
  二月三月當為一月二月不云正月者盖待治定制禮乃正言正月故也同詩疏十六之一
  王朝步自周則至於豐
  周鎬京也豐文王廟所在朝者舉事上朝將即土中易都大事故告文王武王廟馬傳 步行也堂下謂之步豐鎬異邑而言步者告武王廟即行不以逺為父恭也鄭注並史記注三十三
  其自時中乂
  王者受命創始建國立都必居中土所以總天地之和据隂陽之正均統四方以制萬國者也五經要義宋敏求長安志二
  洛誥
  予惟乙卯朝至于洛師
  我以乙卯日至於洛邑之衆觀召公所卜之處皆可長久居民使服田相食鄭注
  我又卜瀍水東
  瀍水東既成名曰成周今洛陽縣是也召公所卜處名曰王城今河南縣是同並詩疏四之一
  王肇稱殷禮
  猶用殷禮者至成王即位乃用周禮同朱校宋本禮記疏四十一
  迓衡
  迓牛據切鄭音類篇二中
  亦未克敉公功
  敉安也鄭注周禮疏二十五
  承保乃文祖
  文祖者周曰明堂以稱文王同詩疏十九之一
  越乃光烈考武王
  烈威也同詩疏十九之三
  考朕昭子刑乃單文祖德
  成我所用明子之法度者乃盡明堂之德明堂者祭五帝太皥之處為用其法度也周公制禮六典就其法度而損益用之同詩疏十九之一
  烝祭嵗
  嵗成王元年正月朔日也同
  文王騂牛一武王騂牛一
  用二特牛祫祭文武於文王廟同
  逸祝冊
  使逸讀所作冊祝之書告神同並詩疏二十之二
  惟告周公其後
  告神周公宜立後謂封伯禽同周禮疏十八
  惟七年
  文王受赤雀武王俯取白魚皆七年同朱校宋本禮記疏六十
  多士
  遷殷頑民
  此皆士也周謂之頑民同詩疏四之一
  無逸
  不敢荒寧
  知民之勞苦不敢荒廢自安也馬傳
  舊勞于外爰暨小人
  武丁為太子時其父小乙使行役有所勞苦於外與小人從事知小人艱難勞苦也同
  乃或亮隂
  楣謂之梁闇廬也鄭注
  言乃雍
  驩喜悦也言乃喜悦則臣民望其言久矣同
  其在祖甲
  武丁子帝甲也馬傳並史記注三十三鄭注史記索隱十 湯孫太甲王注
  舊為小人
  祖甲有兄祖庚而祖甲賢武丁欲立之祖甲以王廢長立少不義逃亡民間故曰不義惟王久為小人也馬傳
  肆祖甲之享國
  先中宗後祖甲先盛德後有過也王注並史記注三十三
  文王受命惟中身
  中身謂中年受命謂受殷王嗣立之命鄭注詩疏十六之一
  君奭
  召公不悦
  召公以周公既攝政致太平功配文武不宜復列在臣位以為周公苟貪寵也馬傳史記注三十四
  我道惟寧王德延
  周公謂文王為寧王成王亦謂武王為寧王鄭注詩疏一之五
  時則有若伊尹
  伊尹名摯湯以為阿衡至太甲改曰保衡阿衡保衡皆公官同詩疏二十之四
  格于皇天
  皇天北極大帝同周禮疏十八
  格于上帝
  道至於上帝謂奉天時也馬傳 上帝太㣲中其統也鄭注並史記注三十四
  巫咸
  殷巫也馬傳通鑑音注八十九
  率惟兹有陳保乂有殷
  循此數臣有陳列之功安治有殷也王注史記注三十四
  亦惟有若虢叔有若閎夭有若散宜生有若泰顛有若南宫括
  詩傳説有疏附奔走先後禦侮之人而曰文王有四臣以受命此之謂 不及吕望太師也教文王以大德謙不自比焉鄭注詩疏十六之二
  耉造德不降我則鳴鳥不聞矧曰其有能格
  耉老也造成也老成德之人不降志與我並在位則鳴鳥之聲不得聞況乃曰有能德格於天者乎言必無也同魏志注十一
  成王政序
  遂踐奄
  踐讀曰翦翦滅也同詩疏八之三
  將蒲姑序
  成王既踐奄將遷其君於蒲
  薄姑齊地馬傳史記注四 奄既滅矣其君佞人不可復故欲徙之於齊地使服於大國鄭注詩疏八之三
  多方
  天惟五年須夏之子孫
  夏之言暇天覬紂能改故待暇其終至五年欲使復傳子孫五年者文王八年至十三年也同詩疏十六之四
  爾曷不夾介
  夾音協徐音匡謬正俗二
  立政
  三亳阪尹
  湯舊都之民服文王者分為三邑鄭注詳解十八 其長居險故云阪尹盖東成皋南轘轅西降谷也同詩疏二十之三
  君陳序
  分正東郊成周
  成周在近郊五十里同周禮疏十九 周之近郊五十里今河南洛陽相去則然同儀禮疏八
  顧命
  臨終出命故謂之顧顧將去之意也同史記注四
  芮伯
  芮伯亦為宗伯同詩疏十八之二
  彤伯
  姒姓之國其餘五國王注通鑑外紀三
  畢公
  畢公入為司馬鄭注詩疏十八之二
  毛公
  文王庶子王注通鑑外紀三
  出綴衣于庭
  連綴小斂大斂之衣庭中鄭注周禮疏六
  王崩
  成王二十八年崩同通鑑外紀三
  敷重篾席
  篾席蒻平盖蒲席也王注古文訓十三
  敷重筍席
  筍箁箬馬傳釋文四 筍笞篛同古文訓十三 筍□篛同竹子為席徐音並六書故二十三
  大訓
  大訓者禮法先王禮教即虞書典謨鄭注
  大玉
  華山之球同
  天球
  雍州所供之玉色如天者三者皆璞未見琢治故不以器名之同並周禮疏疏二十
  河圖
  圖出於河帝王聖者之所受同魏志注十一
  垂之竹矢
  𦙍也和也垂也皆古人造此物者之名同周禮疏二十
  大輅
  玉輅同
  
  贅次次在玉輅後謂玉路之貳同
  先輅在左塾之前
  先路象路門側之堂謂之塾謂在路門内之西北面與玉路相對同
  次輅在右塾之前
  次路象路之貳與玉路之貳相對在門内之東北面同並周禮疏二十七
  奉同瑁
  同者大同天下馬傳 銅天子副璽失名詁訓吴志注十二
  畢公率東方諸侯
  代周公為東伯王注疏十九
  王若曰
  攝政六年頒度量制其禮樂成王即位乃始用之鄭注朱校宋本禮記疏四十一
  吕刑
  惟吕命
  書説云周穆王以甫侯為相同史記注四
  
  秏音耄鄭音宋本羣經音辨三
  奪攘矯
  有因而盜曰攘撟䖍謂撓擾春秋傳䖍劉我邊垂謂刼奪人物以相撓擾也鄭注周禮疏二十六
  苗民弗用靈
  苗民謂九黎之君也九黎之君於少昊衰而棄善道上效蚩尢重刑必變九黎言苗民者有苗九黎之後顓頊代少昊誅九黎分流其子孫為居於西裔者三苗至髙辛氏之衰又復九黎之君惡堯興又誅之堯末又在朝舜時又竄之後王深惡此族三生凶惡故著其氏而謂之民民者㝠也言未見仁道同朱校宋本禮記疏六十二 堯末禹攝位又三誅之同通鑑外紀一
  越兹麗刑并制
  越於也麗施也於此施刑并制其無罪同詩疏十二之一
  皇帝
  孔子曰天子之德感天地動八方以化合神者稱皇德合天者稱帝德合仁義者稱王樊文深七經義綱初學記九
  告爾祥
  詳審察之也鄭注後漢書注三十九
  在今爾安百姓何擇非人
  訓以安百姓之道當何所選擇乎非當選擇賢人乎王注
  其罪惟均
  以此五過出入人罪與犯法者等馬傳並史記注四
  倍差
  倍二百為四百鍰也差者又加四百之三分一凡五百三十三三分一也同並史記注四
  千鍰
  所出金鐡也死罪出三百七十五斤用財少爾鄭注路史後紀注十二
  文侯之命
  王若曰父義和
  王順曰父能以義和我諸侯馬傳
  昭升于上敷聞在下
  昭明也上謂天下謂人同並史記注三十九
  亦惟先正
  先正先臣謂公卿大夫也鄭注魏志注一
  費誓
  東郊不開
  □音開徐音匡謬五俗二
  馬牛其風
  風走逸鄭注史記注三十三
  無敢寇攘
  寇刼取也同詩疏十八之一 因其亡失曰攘同爾雅疏一
  汝則有大刑
  大刑死刑馬傳
  魯人三郊三遂
  邑外曰郊郊外曰隧不言四者東郊畱守故言三也王注
  峙乃楨榦
  楨榦皆築具楨在前榦在兩旁馬傳並史記注三十三
  秦誓
  其心休休焉
  休休寛容貌鄭注經典釋文十四










  古經解鈎沈巻五
<經部,五經總義類,古經解鉤沉>



  欽定四庫全書
  古經解鈎沉卷六
  長洲余蕭客撰
  毛詩上
  毛詩
  序垂世立教孔安國序北堂書鈔十
  解詩弦歌諷諭之聲也鄭𤣥六藝論北堂書鈔九十五自書契之興朴畧尚質面稱不為諂目諌不為謗君臣之接如朋友然在於懇誠而已斯道稍衰姦偽以生上下相犯及其制禮尊君卑臣君道剛嚴臣道柔順於是箴諌者希情志不通故作詩者以誦其美而譏其過同譜序疏 子夏授高行子高行子授薛倉子薛倉子授帛妙子帛妙子授河間大毛公為故訓傳授趙人小毛公徐整毛詩譜暢經典釋文一
  周南召南
  其地在南郡南陽之間韓嬰叙水經注三十四 房中之樂弦歌周南召南而不用鐘磬之節王肅注暘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樂書百十三
  闗雎
  周衰所作齊詩李樗黄櫄集解一 康王政衰之詩同鄭樵六經奥論三 后夫人鷄鳴珮玉去君所周康王后不然故詩人嘆而傷之魯詩洪邁容齋四筆一 刺時也韓詩序王應麟詩考六
  風風也
  動物曰風託音曰諷劉瓛序義 用物感物則謂之諷崔靈恩集註
  故政得失
  正齊人之得失周續之序義並釋文五
  
  夫風雅者體同而由我化物則謂之風物由我正則謂之雅考之禮教其歸不殊也同北堂書鈔九十五
  關關雎鳩
  闗雎貞潔慎匹故人君退朝入於私宫后妃御見有度應門擊柝鼓人上堂退反宴處體安志明今時大人内傾於色賢人見其萌故咏闗雎説淑女正容儀以刺時薛氏韓詩章句後漢注二
  在河之洲
  雎鳩以聲相求必於河之洲隱蔽無人之處同後漢書注二十八
  窈窕淑女
  盈其欲而不愆其徳其誠可比於金石其聲可内於宗廟詩傳荀子十九 淑女奉順坤徳成其紀綱韓詩詩考一 窈窕專貞貌薛章句文選注二十一 善心曰窈善容曰窕王肅注禮部韻畧三
  不嫉妬
  嫉音自徐邈音影宋本釋文五
  左右流之
  左右音佐佑鄭𤣥音 如字王肅申毛並釋文五
  鐘鼓樂之
  鐘者秋分之氣萬物至秋而成至冬而藏堅成不絶滅莫如金故金為鐘相繼不絶也五經通義北堂書鈔一百八 房中之樂有鐘磬侯苞韓詩翼要樂書百十三
  維葉萋萋
  萋萋盛也薛章句文選注七
  叢木也
  叢粗外切周續之音 叢徂外切劉昌宗㫖並影宋本集韻七
  煩撋之
  撋而純翻何𦙍釋文五
  我姑酌彼金罍
  金罍大器天子以玉諸侯大夫皆以金士以梓韓詩説 古廷説罍器諸臣之所酢人君以黄金飾尊大一石金飾口目葢取雲雷之象謹案韓詩説天子以玉經無明文罍者取象雲雷故從人君下及諸臣同五經異義並周禮疏二十 士用梓無飾韓詩三禮圗十四 金罍大夫器也同詩考一
  我姑酌彼兕觥
  二升曰觥韓詩傳儀禮疏七 四升曰㯘韓詩廣川書䟦三
  云何吁矣
  云詞也薛章句文選注二十五
  螽斯羽
  螽斯名蜙蝑一名舂黍似蝗而小青色長股而鳴喻后妃之性不妬忌子孫衆多毛詩題綱御覽九百四十六
  桃夭序㛰姻以時
  春秋二百四十年魯女出嫁夫人來歸大夫逆女天王娶后自正月至十二月悉不以得時失時為貶褒何限於仲春季秋以相非哉夫春秋舉秋毫之善貶纎介之惡故春狩於郎書時禮也夏城中丘書不時也此人間小事猶書得時失時况㛰姻人倫端始禮之大者不譏得時失時不善者耶若㛰姻季秋期盡仲春則隱二年冬十月夏之八月未及季秋伯姬歸於紀周之季春夏之正月也桓九年春季姜歸於京師莊二十五年六月夏之四月也已過仲春伯姬歸於紀或出盛時之前或在期盡之後而經無貶文三傳不譏何哉凡詩人之興取義繁廣或舉譬類或稱所見不必皆可以定時候也又按桃夭篇序美㛰姻以時葢謂盛壯之時而非日月之時故灼灼其華喻以盛壯非謂嫁娶當用桃夭之月其次章云其葉蓁蓁有蕡其實之子于歸此豈在仲春之月乎又標梅三章注曰夏之向晚迨氷未泮正月以前草蟲喓喓末秋之時或言嫁娶或羙男女及時然詠各異矣周禮以仲春會男女之無夫家者葢一切相配合之時而非常人之節曲禮曰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故日月以告君齋戒以告鬼神若萬人必在仲春則其日月有常不得前却何復日月以告君乎夫冠㛰笄嫁男女之節冠以二十為限而無春秋之期笄以嫁而設不以日月為斷何獨嫁娶當繫於時月乎王肅云㛰姻始於季秋止於仲春不言春不可以嫁也而馬昭多引春秋之證以為反詩於難錯矣兩家俱失義皆不通通年聴㛰葢古正禮也束晳五經通論通典五十九
  公侯干城
  干户旦切鄭音宋本羣經音辨一
  施于中逵
  中馗馗中九交之道也薛章句文選注二十
  芣苢
  傷夫有惡疾也韓詩宋本文選注五十四 自闗雎至芣苢后妃房中之樂王注詩考四
  采采芣苢
  芣苢木名實似李韓詩説文繫傳二 直曰車前瞿曰芣苢韓詩傳陸佃埤雅十六 芣苢澤瀉也芣苢臭惡之菜詩人傷其君子有惡疾人道不通求已不得發憤而作以事興芣苢雖臭惡乎我猶采采而不已者以興君子雖有惡疾我猶守而不離去也薛章句宋本文選注五十四芣苢實似李食之宜子出於西戎衞宏傳 王注並影宋本釋文五 遠國異物非周婦人所得采王基駁疏一之三
  漢廣
  悦人也韓詩序文選注三十四
  漢有游女
  鄭交甫遵彼漢臯臺下遇二女與言曰願請子之珮二女與交甫交甫受而懐之超然而去十歩循探之即亡矣迴顧二女亦即亡矣韓詩内傳文選注十二 漢女所弄珠如荆鷄卵同御覽八百二 鄭交甫逢二女鬾服韓詩傳説文九上 鄭交甫過漢臯遇二女妖服珮兩珠韓詩初學記七 游女漢神也薛章句
  不可求思
  言漢神時見不可求而得之同並宋本文選注十八
  江之永
  漾長也同文選注十一
  汝墳
  辭家也韓詩後漢書注三十九 思親之詩同塵史中
  惄如調飢
  飢而又飢飢之甚也王肅注李黄集解二
  魴魚赬尾
  赬赤也言魴魚勞則尾赤君子勞苦則顔色變薛章句後漢書注三十九
  如燬
  紂作炮烙之刑韓詩江休復醴泉筆録下
  父母孔邇
  孔甚也邇近也以父母甚迫近飢寒之憂為此禄仕薛章句後漢書注三十九
  鵲巢箋冬至架之
  架音稼劉音
  采蘩傳山夾水曰澗
  夾音頰周續音並匡謬正俗一
  宗室牖下
  奥即牖下王注疏一之四
  甘棠
  自陜以東者周公主之自陜以西者召公主之召公述職當桑蠶之時不欲變民事故不入邑中舍於甘棠之下而聴斷焉陜間之人皆得其所是故後世思而歌詠之詩傳劉向説苑五
  召伯所茇
  茇草舍也夫召伯聴男女之訟不堇煩勞百姓止舍甘棠之下而聴斷焉劉芳義御覽六百三十九
  勿拜
  拜言人心之拜小低屈也上言勿剪終言勿拜明召伯漸遠人思不忘也毛注拜猶伐非也施士丏説失名韓集注二十四 拜如人之拜同吕祖謙讀詩記三
  行露
  命伊尹歌晨露韓詩北堂書鈔十七
  厭浥行露
  和氣津凝為露從地生也五經通義萟文類聚九十八厭衣亷切沈重音義影宋本集韻四
  室家不足
  夫行露之人許嫁矣然而未徃也見一物不具一禮不備守節貞理守死不徃君子以為得婦道之宜故舉而傳之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而歌之以絶無道之求防汙道之行乎詩傳韓詩外傳一
  羔羊之皮
  小者曰羔大者曰羊薛章句
  素絲
  素喻潔白絲喻屈柔同後漢注七十六 古者以素絲飾裘郭璞拾遺北堂書鈔百二十九
  五紽
  紽數名也薛章句後漢書注七十六
  委蛇
  詩人賢仕為大夫者言其徳能稱有潔白之性屈柔之行進退有度數也薛章句同上
  迨其吉矣
  迨願也韓詩影宋本釋文五 詩攷一 迨顧也同惠校相臺岳氏注疏本音義
  江有渚
  水一溢而為渚薛章句文選注二
  壹發
  發讀如廢徐音吳棫韻補四
  騶虞
  騶虞為天子掌鳥獸官齊詩章句范處義解頤新語 詩攷三韓詩傳 魯詩傳吳仁傑兩漢刋誤補遺六 古有梁騶梁騶天子獵之田曲也魯詩傳宋本文選注六 梁騶者天子之田也同兩漢刋誤補遺六 今詩韓魯説古毛詩説騶虞義獸白虎黑文食自死之肉不食生物人君有至信之徳則應之周南終麟趾召南終騶虞俱稱嗟嘆之皆獸名謹按古山海經鄒書云騶虞獸説與毛詩同五經異義周禮疏二十四 騶虞或作吾劉芳義疏詩攷四
  邶鄘衞
  南謂之鄘
  鄘在紂都之西王肅義駮
  栢舟
  衞宣姜自誓所作韓詩李黄集解一
  淒其以風
  陰陽散為風風氣無根也五經通義文選注十三
  燕燕
  衞定姜歸其娣送之而作韓詩李黄集解一 定姜歸其婦同范處義補傳篇目
  遠送于南
  南尼心切沈音韻補一
  先君之思以朂寡人
  畜孝也獻公無禮於定姜定姜作詩言獻公當思先君定公以孝於寡人魯詩鄭𤣥禮記注十五經典釋文十三
  不述
  術法也薛章句宋本文選注五十五
  終風且暴
  終風西風也韓詩釋文五 時風又且暴使己思益隆薛章句文選注二十四
  跲也
  跲渠業翻孫輔音影宋本釋文五孫毓音釋文五
  曀噎其陰
  㙪㙪天陰塵也韓詩章句讀詩記四
  異句寐焉不寤唐石經三
  爰居
  自爰居而下三章衞人從軍者與其室家訣别之辭王肅注歐陽修本義二
  雄雉序闕文爾雅云飛曰雌雄刺衞宣公也惠校相臺岳氏注疏本二之二雄雉于飛
  雉耿介之鳥也薛章句詩攷一
  迨冰未泮
  古者霜降逆女冰泮殺止韓詩傳周禮疏十四
  黽勉同心
  宻勿僶俛也韓詩文選注三十八
  賈用不售
  一錢之物舉賣百何時當售也韓詩御覽八百三十五
  方將萬舞
  萬大舞也同初學記十五
  執轡如組
  轡是御者所執者也不得以轡為勒且舊語云馬勒不云轡以勒為轡者葢是北人避石勒名也今南人皆云馬勒而以鞚為轡反覆推之此為明證又詩稱執轡如組又曰六轡在手以所為轡審矣今俗儒仍以轡為勒而曽無寤者劉芳箋音義證宋本御覽三百五十八
  飲餞于禰
  送行飲酒曰餞薛章句宋本文選注二十
  靜女其姝
  靜貞也韓詩文選注十五
  搔首踟蹰
  踟蹰躑躅也薛章句文選注十三
  貽我彤管
  古者后夫人必有女史彤管之法后妃羣妾以禮御於君所女史書其環以進退之生子月辰以金環退之當御者著於左手既御著於右手左手陽也以當就君故著左手右手陰也御而復故五經要義萟文類聚十五 女史彤管法如國史主記后夫人之過人君有柱下史后有女史外内各有官也劉芳義疏御覽百四十五
  新臺有洒
  修舊曰新馬融注
  不殄
  殄徙典翻毛萇音並釋文五
  得此戚施
  戚施蟾蜍就喻醜惡薛章句御覽九百四十九
  中冓之言
  冓夜也魯詩晉灼漢書注 顔師古漢書注四十七
  星言夙駕
  星精也韓詩惠校相臺岳氏注疏本音義 星晴也同影宋本釋文五
  蝃蝀
  刺奔女也韓詩序
  蝃蝀在東
  邪色乘陽韓詩並後漢書注五十四 夫婦失禮則虹氣盛有赤色在上者陰乘陽氣也劉楨義問北堂書鈔百五十一
  何以予之
  譬猶練絲染之藍則青染之朱則赤詩傳王充論衡三
  尤之
  尤非也薛章句文選注二十五
  綠竹猗猗
  𦺇篇筑韓詩釋文五 𦺇篇竹同李匡義資暇集上 □篇竹同俞徳鄰佩韋齋輯聞二
  會弁如星
  弁高五寸前後玉飾五經通義隋書十二
  綠竹如簀
  簀積也綠䓯盛如積也薛君韓詩注文選注二
  考槃在阿
  地下而黄曰干韓詩章句讀詩記六
  能不我甲
  甲音狎徐邈音匡謬正俗一
  伯兮朅兮邦之傑兮
  朅桀挺也疾驅貎韓詩文選注十九
  執殳
  亡國之社以戒諸侯人之戒在於桃殳韓詩傳禮書九十二 步卒五兵戈殳車㦸酋矛矢樊支淵七經義綱格論宋本御覽三百三十九
  焉得諼草
  諠草忘憂也薛章句文選注二十五 忘愛也同詩攷一
  
  黍離
  伯封作韓詩御覽四百六十九 衞宣公之子壽閔其兄伋之且見害作憂思之詩黍離之詩是也齊詩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
  離離黍貎也詩人求亡不得憂懣不識於物視彼黍離離然憂甚之時又以為稷之苗乃自知憂之甚也韓詩御覽四百六十九
  君子陶陶
  陶暢也薛章句宋本文選注三十四
  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之水箋蒲蒲栁
  蒲草之聲不與戍許相協箋為長孫毓同異□釋文五
  有蓷
  蓷益母韓詩陸璣疏上
  雉罹于罿
  施羅於車上曰罿韓詩禮部韻畧一
  緜緜葛藟在河之滸
  葛藟一名燕薁藤好生河滸邊得水潤而長喻王九族蒙王恩惠以育子孫今王無澤於族人不如葛藟生河滸邊也題綱御覧九百七十四
  將其來施施
  將如字王肅申毛釋文五
  
  兩驂
  左右騑驂薛章句宋本文選注二十
  抑釋掤忌
  掤櫝丸葢也馬注釋文五 掤所以覆矢也謂箭筒葢義問北堂書鈔百二十六
  左旋右抽中軍作好
  國君及元率戎車將在中央當鼓御者在左勇力之士執戈在後五經要義御覧三百五十一
  三英
  英謂古者以素絲英飾裘即上素絲五紽也郭璞拾遺初學記二十六
  摻執子之袪兮
  袪去也薛章句文選注二十二
  昧旦
  昬闇也日明也日入後漏三刻為昬日出前漏三刻為明五經要義文選注五十六
  雜佩以贈之
  佩玉上有葱衡下有雙璜衝牙蠙珠以納其間韓詩傳周禮注二
  有女同車
  今論説鄭國之為俗有溱洧之水男女聚會謳歌相感故曰鄭聲淫左傳説煩手淫聲謂之鄭聲者言煩手躑躅之聲使淫過矣謹按鄭詩二十一篇説婦人者十九矣故鄭聲淫也五經異義朱校宋本禮記疏四十七
  異字東門之壇唐石經七
  東門之栗有踐家室
  栗木名言東門之外栗樹之下有善人可與成為室家也韓詩御覧九百六十四 靖善也同萟文類聚八十七
  靖樂也薛章句御覧九百六十四
  子寧不嗣
  詒寄也曾不寄問也韓詩
  聊樂我員
  魂神也薛章句並詩攷一
  出其闉闍
  闍止舍翻徐音影宋本集韻三
  野有蔓草
  國多兵役男女怨曠於是女感傷而思男故出游於洧之外託采芬香之草而為婬妷之行時草始生而云蔓者女情急欲以促時也韋昭問答御覧九百九十四
  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婉兮
  青靜也薛章句文選注九
  零露瀼瀼
  瀼音囊徐音影宋本集韻三
  方渙渙
  洹洹盛貎韓詩注宋本御覧三十 三月桃花水時韓詩韓鄂歲華紀麗一
  方秉蕳兮
  鄭國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兩水之上招魂續魄秉蘭草拂不祥韓詩宋書十五 蕳蓮也同釋文五 秉執也蕳蘭也當此盛流之時衆士與衆女方執蘭拂除邪惡韓詩注宋本御覧三十 祓除歲穢同宗懔荆楚嵗時記 祓除氣穢同黄朝英緗素雜記四 秉蘭水上同輔廣叶韻考異 祓除氛穢韓詩羅願爾雅翼二
  且徃觀乎
  詩人願與所説者俱徃也薛注後漢書注七十四上
  贈之以芍藥
  勺藥離草同補傳七 史能之咸淳毘陵志十三
  
  鷄鳴
  讒人也韓詩御覧九百四十四 説人也韓詩章句玉海三十八
  蒼蠅之聲
  鷄遠鳴蠅聲相似薛章句御覧九百四十四
  子之還兮
  還茂昌三者皆地名也崔集注讀詩記九
  從兩肩兮
  獸三歲曰肩薛君傳後漢書注六十上
  東方之日兮
  詩人言所説者顔色盛美如東方之日薛章句文選注二十一
  在我闥兮
  門屏之間曰闥韓詩
  衡從其畝
  東西耕曰横南北耕曰由同釋文五
  維莠驕驕
  甫田維莠今何草答曰今之狗尾也問答御覧九百九十八
  其魚唯唯
  遺遺言不能制也韓詩詩攷一
  舞則選兮
  言其舞則應雅樂也薛章句文選注二十八
  
  我歌且謡
  有章曲曰歌無章句曰謡韓詩章句初學記十五
  陟彼岵兮
  山無草木曰岵所以言陟彼岵兮無可怙也以其無草木故以譬之施士丏説韓集注二十四
  有縣貆兮
  貉子曰貆貆狀與貉類異世人皆名貆義問初學記二十九
  不素餐兮
  何謂素餐素者質人但有質朴無治民之材名曰素餐尸禄者頗有所知善惡不言黙然不語苟欲得禄而已譬若尸矣薛章句宋本文選注二十
  河水清且淪猗
  從流而風曰淪同文選注十三
  
  蟋蟀在堂
  蟋蟀食蠅而化成義問 蟋蟀今促織也一名蜻蛚椘謂之蟋蟀或謂之蛬南楚謂之王孫劉芳義筌並御覧九百四十九
  歲聿其莫
  聿辭也薛章句文選注十二
  日月其除
  除音住毛音 除式朱翻鄭音並宋本羣經音辨五
  役車其休
  古者必有命民有能敬長憐孤取舍好讓者命於其君然後乗飾車駢馬未得命者不得乘車乘車皆有罰故其民雖有錢財侈物而無禮義功徳即無所用其錢財侈物故其民皆興仁義而賤不爭貴强不凌弱衆不暴寡是唐虞之所以象典刑而民莫敢犯也韓詩御覧六百三十七
  何不日鼓瑟
  天子食日舉樂諸侯不釋縣大夫士日琴瑟魯詩傳何煌校宋蜀本何休公羊解詁一
  素衣朱繡
  綃綺屬魯詩鄭𤣥儀禮注二 繡當為綃綃綺劉芳義疏御覧八百十六
  蕃衍盈升
  古者為升上徑一寸下徑六分其深八分崔集注讀詩記十一
  朋比也
  比必履翻孫毓申毛
  生於道周
  周右也韓詩釋文五
  
  四馬既閑
  閑大也謂閑然大也薛章句宋本文選注六
  駕我騏𮩴
  駕兩馬者王肅注埤雅十二
  温其如玉
  玉有五徳温潤而澤有似於智鋭而不害有似於仁抑而不撓有似於義有瑕於内必見於外有似於信垂之如墜有似於禮五經通義初學記二十七
  白露為霜
  寒氣凝以為霜霜從地升五經通義北堂書鈔百五十二
  終南何有
  終南山長安南山也一名太一五經要義初學記五 在扶風武功縣同文選注二
  鴥彼晨風
  晨風今之鷂義問萟文類聚九十一
  隰有六駮
  言六據所見言之王肅注王質總閒六
  瓊瑰玉珮
  佩者服用之稱珮者玉器之名稱其服用則字從人名其器則字從玉蔡謨疑字義初學記二十六
  
  衡門之下
  横一木作門而上無屋謂之衡門義問萟文類聚六十三
  歌以訊之
  詩者思也辭也發慮在心謂之思言見其懐抱者也在辭為詩在樂為歌其本一也故云作好歌以訊之梁簡文帝十五國風義成伯璵毛詩指説
  心焉惕惕
  悦人也韓詩郭璞爾雅注上
  僚兮
  僚音了鄭音宋本羣經音辨三
  且儼
  㜝重頤也韓詩薛君注宋本御覧三百六十八
  
  鄶在豫州外方之北北鄰於虢鄶榮之南左濟右洛居陽鄭兩水之間食溱洧焉劉稹水經注二十二 周武王封祝融之後於濟洛河頴之間為檜子王注補傳十三
  匪風發兮匪車偈兮
  是非古之風也發發者是非古之車也揭揭者葢傷之也韓詩説漢書七十二
  
  維鵜在梁
  梁人取魚梁也言鵜自合求魚不合於人梁上取其魚譬之人自無善事攘人之美者如鵜在人梁上焉施士丏説劉公嘉話拾遺韓集註二十四
  其子七兮
  鳲鳩之所以養七子者一心也君子之所以理萬物者一儀也詩傳説苑二十











  古經解鈎沉卷六



  欽定四庫全書
  古經解鈎沉卷七
  長洲余蕭客撰
  毛詩下
  豳
  七月箋褐毛布也
  賤者之所服也今罽亦用為之韋輝光問御覧八百十六
  三之日于耜
  三月之時可預取耒耜修繕之韓詩
  四之日舉趾
  至四月始可舉足而耕也同御覧八百二十三
  條桑
  條音超沈音義影宋本集韻三
  七月鳴鵙
  五月鳴鵙王肅謂古五字如七因訛為之崔集注詩攷六
  于貉
  狐之類貉貒貍也義問初學記二十九 貉子似貍同爾雅翼二十二
  鑿冰冲冲
  冰者窮谷陰氣所聚不洩則結而為伏陰韓詩初學記七
  鴟鴞
  鴟鴞鸋鴂鳥名也鴟鴞所以愛養其子者適以病之愛憐養其子者謂堅固其窠巢病之者謂不知託於大樹茂枝反敷之葦䓟風至䓟折巢覆有子則死有卵則破是其病也同文選注四十四
  予手拮据
  口足為事曰拮据韓詩禮部韻畧一
  蠨蛸
  長脚蜘蛛也義同 小蜘蛛長脚者俗呼為之喜子義筌並御覧九百四十八
  鸛鳴于垤
  鸛水鳥巢處知風穴處知雨天將雨而蟻出壅土鸛鳥見之長鳴而喜韓詩宋本文選注二十九
  皇駁其馬
  彤白雜毛曰駁劉芳義證文選注十四
  親結其縭
  縭帶也薛章句文選注十五
  九罭之魚
  九罭取鰕芘也同御覧八百三十四
  狼䟦其胡
  老狼項下有袋求食滿腹向前行乃觸之退後又自踏踐上㚄其尾進退有患故詩以况䟦前㚄後毛詩草蟲經埤雅四
  小雅
  呦呦鹿鳴
  鹿飲食則皆鳴相召志不相忌也草蟲經蔡卞名物解九
  吹笙
  夫笙者法萬物始生導達陰陽之氣故有長短黄鍾之始象法鳯凰邯鄲綽五經折疑初學記十六
  承筐是將
  承受也薛章句文選注二十五
  常棣
  夫栘燕兄弟也閔管蔡之失道也韓詩序讀詩記十七
  伐木
  伐木廢朋友之道缺勞者歌其事同文選注二十二 飢者歌食勞者歌事韓詩詩攷一
  相彼鳥矣
  鳥微物也薛章句宋本文選注二十
  如月之恒
  恒古恒翻沈音義六經正誤三
  象弭
  毛云弭弓反末以象骨為之葢俗説之誤也拾遺萟文類聚六十 左傳曰左執鞭弭弭者弓之别名謂以象牙為弓今西方有以犀角及鹿角為弓者同宋本御覧三百四十七
  楊栁依依
  依依盛貎薛章句宋本文選注二十
  南山有臺
  臺一名夫須莎草也言山生臺及莎自蔭喻人君得賢以自尊也題綱御覧九百九十七
  和鸞雍雍
  鸞在衡和在軾前韓内傳鄭𤣥禮記注十五 和設軾者也鸞設衡者也魯訓注補後漢書二十九 升車則馬動馬動則鸞鳴鸞鳴則和應韓詩傳周禮疏三十二 在軾曰和在軛曰鸞韓詩讀詩記十八
  厭厭夜飲
  愔愔和悦之貎薛章句文選注六
  菁菁者莪
  蓁蓁盛貎韓詩薛注文選注一
  元戎十乘以先啟行
  元戎大戎謂兵車也車有大戎十乘謂車縵輪馬被甲衡扼之上盡有劍㦸名曰䧟軍之車所以冒突先啟敵家之行伍也韓嬰章句史記注六十
  元老
  元長也韓詩玉篇一
  東有甫
  圃博也有博大茂草也韓詩薛君注文選注一 甫博也薛君傳後漢書注四十六
  駕言行狩
  春曰畋夏曰獀秋曰獮冬曰狩天子抗大綏諸侯小綏羣小獻禽其下天子親射之於門夫田獵因以講道習武簡兵也韓内傳御覧八百三十一
  四牡奕奕
  奕奕盛貎薛章句文選注二十三
  儦儦𩣚俟俟
  趨曰𩣚行曰騃薛章句文選注二
  鴻雁序至于矜寡
  矜棘冰翻徐音釋文六 各頑翻同匡謬正俗一
  在彼空
  穹谷深谷也薛章句文選注一
  君子攸芋
  芋火吾切鄭音宋本羣經音辨一
  如矢斯棘
  朸木理也韓詩玉篇十二 朸隅也同釋文六
  乃生男子
  太子生以桑弧蓬矢六射上下四方韓内傳白虎通下男子生以桑弓蓬矢六射上下四方明當有事天地四方也同宋本文選注二十九
  載衣之裼
  裼示之方也韓詩翼要疏十一之二
  蹙蹙靡所騁
  騁馳也薛章句文選注十一
  視天夢夢
  夢莫藤切沈音義韻補一
  又窘陰雨
  窘迫也韓詩章句讀詩記二十
  十月之交
  五際卯酉午戌亥也陰陽終始際會之歲於此則有變改之政也齊詩内傳孟康漢書注 顔師古漢書注七十五
  不用其行
  三光考靈曜書云日道出於列宿之外萬有餘里謂五星則差在其内何謂與日同乘黄道駁五經異義周禮疏二十六
  于何不臧
  月食非常也比之日食猶常也日食則不臧矣詩傳漢書二十六
  雨無正
  雨無極正大夫刺幽王也韓詩序林駉源流至論後集八 雨無政無衆也韓嬰章句讀詩記二十
  薰熏胥以鋪
  薰帥也魯詩詩攷一 熏帥也胥相也痡病也言此無罪之人而使有罪者相率而病之是其大甚韓詩後漢書注六十下
  謀猶回遹
  回邪僻也薛章句文選注十
  曰父母且
  且音苟且之且鄭音本義八
  躍躍毚兎遇犬獲之
  趯趯徃來貎獲得也言趯趯之毚兎謂狡兎數徃來逃匿其迹有時遇犬得之韓嬰章句史記注七十八
  吹篪
  篪以竹為之六孔有底五經要義北堂書鈔百十一
  出此三物
  天子諸侯以牛豕大夫以犬庶人以雞韓詩朱校宋本禮記疏七
  哆兮侈兮
  侈兮哆兮説文作鉹兮哆兮鉹曲也一曰鬵鼎崔集注讀詩記二十一
  投畀有北
  孔子為魯司冦時誅少正夘謂佞道已行亂國政也佞道未行章明逺之而已韓内傳白虎通上
  將恐
  將辭也薛章句文選注三十六
  佻佻公子
  佻徒高翻沈音義釋文六 佻音勞同影宋本集韻三
  終日七襄
  襄反也薛章句文選注二十六
  東有啟明西有長庚
  太白晨出東方為啟明昬見西方為長庚韓詩史記索隱九
  不可以挹酒漿
  言不得其人也施士丏説韓集注二十四
  挹㪺也
  㪺容四升何𦙍隱義禮部韻畧一
  四月
  歎征役也韓詩讀詩記二十一
  亂離瘼矣
  瘼散也薛章句宋本文選注二十
  或不知呌號
  號呼到翻徐音匡謬正俗一
  鼓鍾
  昭王之時作韓詩玉海三十八
  笙磬同音
  磬立秋之樂也五經要義初學記十六
  以南
  南如周南之南劉炫述議六經奥論三
  以享
  享許亮翻徐音匡謬正俗一
  芬孝祀
  馥香貎也薛章句文選注二十九
  此有不斂穧
  不斂筥筥音穧崔集注讀詩記二十二
  君子宜之
  君子者無所不宜也詩傳説苑十九
  有鶯其羽
  或説有鶯工羽言雖小鳥其鶯然有文章失名義注御覧九百二十三
  先集維霰
  霰英也韓詩宋書二十九 霰霙也薛注文選注十三
  徳音來括
  括約束也薛章句文選注五十三
  賓之初筵
  衛武公飲酒悔過也韓詩
  左右秩秩
  言賔客初就筵之時賔主秩秩然俱謹敬也同並後漢書注七十
  以祈爾爵
  一章為大射崔集註
  以奏爾時
  二章為燕射同並讀詩記二十三
  威儀反反
  反蒲板切鄭音宋本羣經音辨一
  曰既醉止
  賔既醉止不知其為惡也韓詩詩攷一
  及黼
  黼音補徐音影宋本集韻五
  紼纚維之
  纚繫也韓詩文選注五十八
  母教猱升木
  猱獮猴也楚人謂之沐猴草蟲經初學記二十九 猱乃豆切沈音義影宋本集韻八
  匪伊卷之
  卷其言切沈音義
  中心藏之
  藏音臧鄭音並宋本羣經音辨一
  白華菅兮白茅束兮
  白華野菅草也其性柔刃堪用取此白華而將白茅束之喻申后被褒姒所代惡人蒙善好人見棄也題綱御覧九百九十六
  緜蠻黄鳥
  緜蠻文貎韓詩薛君注文選注四十六
  大雅
  俔天之妹
  磬譬也韓詩詩攷一
  會甲也
  經傳訓詁未有以會為甲者同異評疏十六之二
  緜緜𤓰瓞
  瓞小𤓰韓詩禮部韻畧五
  自土漆沮
  言公劉自狄而來居杜與漆沮之地齊詩漢書注二十八上
  周原膴膴
  周原者岐山陽地屬杜陽地形險阻而原田肥美杜陽漢縣扶風有杜陽山山北有杜陽谷孔頴逹譜通鑑音注百九十一
  乃立冢土
  冢土太社也王肅解宋書十七 大社也同晉書十九
  彼玉瓚
  䘏音瑟鄭音宋木羣經音辨一
  魚躍于淵
  魚喜樂則踴躍于泉中薛章句宋本文選注五十一
  神罔時恫
  附補箋關文無是痛傷其所為者惠校相臺岳氏注疏本十六之三
  自大伯王季
  太伯見王季生文王知天命之有在去而適吳太王沒而不反王注通鑑外紀二
  誕先登于岸
  誕信也薛章句宋本文選注二十
  侵阮徂共
  阮徂共皆國名魯詩疏十六之四
  我陵我阿
  四平曰陵薛章句文選注九 曲景曰阿韓詩文選注二
  經始靈臺
  靈臺以望氣明堂以布政辟廱以養老教學三者不同五經通義隋書四十九 天子有三臺靈臺以觀天文時臺以觀四時施化囿臺以觀鳥獸魚鼈諸侯卑不得觀天文無臺但有時臺囿臺也五經異義初學記二十四
  於牣魚躍
  文王聖徳上及飛鳥下及魚鼈薛章句宋本文選注二十
  於樂辟廱
  天子立辟廱者何所以行禮樂宣徳化教導天下之人使為士君子養三老事五更與諸侯行禮之處也五經通義萟文類聚三十八
  矇瞍奏公
  無珠子曰矇珠子具而無見曰瞍薛章句文選注五十五
  皇王維辟
  師臣者帝交友受臣者王臣臣者霸魯臣者亡韓内傳⿰氵専 -- 溥唐㑹要七
  時維姜嫄
  姜姓原字韓詩章句史記注四
  以弗無子
  王者十嵗七祭天地仲春后妃郊高禖亦祭天地也五經通義北堂書鈔九十
  三單相襲也
  止居則婦女在内老弱次之强壯在外言自有備也述毛䟽十七之三
  鳯凰于飛
  雄曰鳯雌曰凰其雛為鸑鷟草蟲經初學記三十
  天不湎爾以酒
  夫飲之禮不脱屨而即序者謂之禮跣而上坐者謂之宴能飲者飲之不能飲者已謂之醧齊顔色均衆寡謂之沉閉門不出者謂之湎故君子可以宴可以醧不可以沉不可以湎韓詩初學記二十六 齊顔色均衆寡謂之流閉門不出客謂之湎薛章句文選注三十五
  
  衞武公刺王室亦以自戒韓詩翼要玉海三十八 衞武公行年九十有五猶使人日誦是詩而不離於其側同詩攷一
  不讎
  讎承呪切鄭音影宋本集韻八
  於乎小子
  嗚嘆辭也薛章句文選注二十六
  滌滌山川
  湯時大旱使人禱于山川韓詩傳何休公羊解詁五 君親之南郊以六事謝過自責曰政不一與民失職與宫室榮與婦謁盛與苞苴行與讒夫倡與同何校宋蜀本公羊解詁宫室崇與同公羊解詁二
  旱魃為虐
  傳曰魃天旱鬼也箋曰旱氣生魃天有常神人死為鬼不審旱氣生魃奈何答曰魃鬼人形眼在頂上天生此物則將旱天欲為災何所不生而云有常神者耶韋曜問藝文類聚一百
  仲山甫徂齊
  封於齊韓詩鄧展漢書注 顔師古漢書注六十
  韓侯受命
  諸侯世子三年喪畢上受爵命於天子所以名之為世子何言欲其世世不絶也韓内傳白虎通上 上受爵命於天子乃歸即位何明爵天子有也臣無自爵之義同朱校宋本禮記疏六
  幹不庭芳
  幹正也謂以其議非而正之薛章句詩攷一
  王錫韓侯
  諸侯有徳天子錫之韓詩北堂書鈔三十
  炰鼈
  炰甫九翻徐音六經正誤三
  溥彼韓城
  今涿郡方城縣有韓侯城王注水經注十三
  燕師所完
  燕北燕國同困學紀聞三
  釐爾圭瓚
  釐音賚徐邈音影宋本集韻七
  自召祖命
  予小子使爾繼召公之後受命者必以其祖命之詩傳韓詩外傳八
  内訌
  訌古紅切鄭音宋本羣經音辨一
  周頌
  清廟
  頌言成也一章成篇宜列徳故登歌清廟一章也詩傳東平王蒼議注補後漢書九
  於穆不已
  大哉天命之無極而美周之禮也孟仲子論毛萇故訓傳二十六
  假以溢我
  溢音諡毛音釋文七鄭音宋本羣經音辨四徐邈音類篇十一中
  肇禋
  禋音烟徐音影宋本集韻三
  無封靡于爾邦
  靡好也薛章句文選注十七
  彼徂矣岐有夷之行
  岐道雖僻而人不逺韓詩傳後漢書八十六 徂徃也夷易也行道也彼百姓歸文王者皆曰岐有易道可徃歸矣易道謂仁義之道而易行故岐道險阻而人不難薛傳後漢書注八十六
  以此訂大王文王之道
  訂直丁翻沈音義六經正誤三
  昊天有成命
  天神之大者曰昊天上帝其佐曰五帝五經通義初學記一
  薄言震之莫不震疊
  振猶奮也薛章句文選注三十五 薄辭也莫無也震動也疊應也美成王能奮舒文武之道而行之則天下無不動而應其政教薛傳後漢書注六十三
  執競武王
  執服也韓詩北堂書鈔八十九
  鐘鼓喤喤
  喤音宏徐音六經正誤三
  貽我來牟
  𪍓大麥也薛章句困學紀聞三
  播厥百穀
  穀類非一故言百也薛章句文選注一
  振鷺于飛于彼西雝
  鷺潔白之鳥西雍文王之雍也言文王之時辟雍學士皆潔白之人也薛章句後漢書注八十下
  多稌
  稌勑古翻徐音六經正誤三
  文武維后
  禘取毁廟之主皆升合食於太廟韓内傳通典四禮十九 書七十一
  克昌厥後
  昌文王名此祭文王之詩也周人以諱事神不應犯諱當音處亮翻舊音釋文七
  亦右文母
  婦人以隨從為義夫貴於朝婦貴於室故得蒙夫之諡五經通義通典一百四
  鞗革有鶬
  鶬鴰胎生孔子渡江見而異之韓内傳盧辯大戴禮注十三孔子渡江見之異衆莫能名孔子嘗聞河上人歌曰鴰兮鶻兮逆毛衰兮一身九尾長兮鶬鴰也韓詩廣韻五
  自求辛螫
  羣臣無肯牽引扶助我則自得辛螫之毒同異評詩攷一
  拚飛維鳥
  翻飛貎薛章句文選注二十一
  俶載南畝
  俶始也載事也言用我之利始事於南畝也王注文選注三十
  有椒其馨
  椒子肖切徐音類篇六
  百室盈止
  王者藏於天下諸侯藏於百姓韓詩北堂書鈔二十七
  絲衣其紑載弁俅俅
  靈星為立尸故云絲衣其□會弁俅俅傳言王者祭靈星公尸所服之衣也五經通義通典四十四
  自堂徂基
  明堂在南方七里之郊韓詩説大載禮注八
  鼐鼎及鼒
  鼐小鼎魯詩説説文七上
  
  勺之笑切劉昌宗音影宋本集韻八
  魯頌
  有驒
  驒白馬黑髦韓詩經典釋文三十
  思樂泮水
  水圓如璧諸侯曰泮宫者半於天子宫也明尊卑有差所化少也失名訓白虎通上 泮水者泮之言半也天子曰辟雍謂以土雍水外員如辟故曰辟雍義取四方來觀者平均耳泮宫水雍其半葢東西門以南通水北無水也五經通義通典五十三
  閟宫
  是禖宫也孟仲子論毛萇故訓傳二十九
  泰山巖巖
  泰山五岳之長羣神之主故獨封泰山告平於天報神功也五經通義北堂書鈔九十一
  奚斯所作
  是詩公子奚斯所作韓詩薛君傳洪邁容齋續筆一 奚斯魯公子言其新廟奕奕然盛也薛章句王楙野客叢書十四
  孔曼且碩
  曼長也同宋本文選五十一
  商頌
  商頌亦羙襄公韓詩章句史記注三十八廣川書䟦三
  嗟嗟烈祖
  殷中宗周成宣王皆以時毁魯詩説疏二十之三
  亦有和羮
  鉶羮有菜鹽豉其中菜為其形象可食因以鉶為名劉楨問初學記三十六
  天命𤣥鳥降而生商
  湯之先為契無父而生契母與姊妹浴於𤣥丘水有燕銜卵墮之契母得故含之誤吞之遂生契詩傳褚少孫補史記
  奄有九有
  九域九州也薛章句文選注三十五
  長發序大禘也
  王者諸侯所以三年以祫五年以禘何三年一閏天道小偹故三年一祫祫皆取未遷廟主合食太祖廟中五嵗再閏天道大偹故五嵗一禘禘者禘也取已遷廟主合食太祖廟中五經通義御覧五百二十八
  至于湯齊
  湯為天子十三年年百嵗而崩葬於徴今扶風徴陌是也韓内傳宋本御覧八十三
  為下國駿厖
  駿驪馬也齊詩讀詩記三十二 厖母項切徐音影宋本集韻五
  陟彼景山
  文王創基至魯僖間商頌不在數矣孔子刪詩時錄此五章豈無意哉商邑翼翼四方之極我有嘉客亦不夷懌豈能忘哉景山商墳墓之所在也商邑之大豈無賢材哉松栢芃芃在於斵而遷之方斵而敬承之以用之爾松柏小材有挺而整布衆楹大材有閑而靜别既各得施則寢成而孔安矣拱成羣材而任以成國則人君高拱仰成矣是綢繆牖户之義也六萟論路史後紀注九下
  是斷
  取松與柏薛章句文選注十八









  古經解鈎沉卷七
<經部,五經總義類,古經解鉤沉>



  欽定四庫全書
  古經解鈎沉卷八
  長洲余蕭客撰
  周禮
  周禮
  序至六十為武都守郡小事少乃述平生之志著易尚書詩禮傳皆訖唯念前業未畢者唯周官年六十有六目瞑意倦自力補之謂之周官傳也馬融傳賈公彦廢興 欲省學者兩讀故具載本文而就經為注同山堂考索前集一 戴徳刪古禮二百四篇為八十五篇謂之大戴禮戴聖刪大戴禮為四十九篇是為小戴禮後漢馬融盧植考諸家同異附戴聖篇章去其繁重及所叙畧而行於世即今之禮記是也鄭𤣥亦依盧馬之本為注焉陳卲周禮論序經典釋文一
  解書序言成王既黜殷命還歸在豐作周官則此周官也鄭衆解詁廢興 夫百王不同各置官禮為禪讓相傳者亦不得不改但所以改者少非禪讓之世者變易必多以革人視聴所以禪讓不改多者以禪讓道同人未為𡚁故不改者多非禪讓之世須變人情故必多改故王者之興必有改官之禮此周禮所興之意也崔靈恩通典十九 周官是後人附益趙匡五經辨惑説陸淳春秋纂例四
  天官冢宰
  自顓頊以來命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司地故重黎之後世掌天地官號曰羲和唐堯受之方置天地四時之官命羲和之後使復舊職而掌天地之事又分命羲仲羲叔和仲和叔使主四時為六卿之任及其末年舜攝百揆改地官為司徒秋官為士冬官為司空春官為秩宗故尚書曰乃命羲和欽若昊天分命和仲和叔等使主四時之事又云百姓不親五品不遜契為司徒敬敷五教地官之事也臯繇作士五刑有服秋官之任也禹作司空以平水土冬官之職也伯夷為秩宗典朕三禮此春官之所司也崔靈恩通典十九
  辨方
  謂别東西南北之名以表陰陽也干寳注
  正位
  謂君南面當陽臣北面即陰居后於北宫以體太陰居太子於東宫以位少陽之類同並御覧百四十六
  體國
  體形體同
  乃立天官冢宰
  濟其清濁和其剛柔而納之中和曰宰同釋文八
  
  於驗切劉昌宗音押韻釋疑三
  司會
  凡言司者總其領也凡言師者訓其徒也凡言職者主其業也凡言衡者平其政也凡言掌者主其事也凡言氏者世其官也凡言人者終其身也不氏不人權其材也通權其材者既云不世又不終身隨其材而權暫用也干注朱校宋本禮記疏六
  治邦國
  國天子諸侯所理也邦疆國之境同
  賦貢
  賦上之所求於下貢下之所納於上同並釋文八
  飭化八材
  八材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木曰刻金曰鏤革曰剝羽曰析鄭衆解詁惠校宋注疏本鄭𤣥注二 珠曰切象曰磋同惠校宋經注本鄭𤣥注一
  
  藪宜作叟干注釋文八
  正月之吉
  周正建子之月吉朔日也同閭仁諝明堂告朔議唐㑹要十二 文苑英華七百六十二
  設其參
  參三公也同惠校宋經注本音義
  及納亨
  納亨納牲將告殺謂向祭之辰也同注補後漢書四 亨普孟翻劉音釋文八
  小宰凡宫之糾禁
  若御史中丞干注注補後漢書二十六
  則專達
  達决也同
  辟名者
  不當也同並釋文八
  宫正注鄭司農讀火絶之
  讀音豆徐音影宋本集韻八
  膳夫授祭
  祭五行六陰之神與人起居干注經典釋文十一
  庖人注青州之蟹胥
  胥音泰劉音注疏本音義 胥音素同困學記聞四
  内餐
  音漏干寳音宋本羣經音辨五
  甸師而耕耨王籍
  古之王者貴為天子富有四海而必私置籍葢其義有三焉一曰以奉宗廟親致其孝也二曰以訓於百姓在勤勤則不匱也三曰聞之子孫躬知稼穡之難難無違也干注注補後漢書四
  共蕭茅
  蕭字或為莤莤讀為縮束茅立之祭前沃酒其上酒滲下去若神飲之故謂之縮鄭興解詁鄭𤣥注一
  鼈人以時簎魚
  簎七迹切沈重音影宋本集韻十
  
  蝤類干注釋文八
  共蠯
  蠯蚌也杜子春注御覧九百四十一
  腊人
  膺肉鄭衆解詁惠校宋注疏本鄭注四 胖肉同注疏本注四
  籩人糗餌
  糗餌者或屑而蒸之與棗豆之味同食干注馮鑑續事始高承事物紀原九
  臨人麋臡
  麋骭髓醢鄭衆解詁惠校宋注疏本鄭注二 麋肝同注疏本鄭注六
  玉府佩玉
  凡玉珮上有雙衡衡長五寸博一寸下有雙璜璜徑三寸衝牙蠙珠以納其間上下為衡半璧為璜璜中横以衝牙以蒼珠為瑀三禮圖初學記二十六
  牀笫
  笫阻引切徐音影宋本集韻五
  司裘設其鵠
  四尺曰正正五重鵠在其内而方二尺賈逵解詁禮書一百五
  内宰教六宫
  后正寢在前五小寢在後鄭衆解詁聶崇義三禮圖四
  而生穜稑之種
  穜晚秔稻之屬稑陵穀黍稷之屬干注注補後漢書四
  内司服褘衣
  從王祭先王則服之崔靈恩二禮義宗
  揄狄
  從王祭先公則服之同
  闕狄
  饗諸侯則服之同並蔣欽緒駁祝欽明請南郊皇后充亞獻議 文苑英華七百六十一 王后三翟數皆十二諸侯夫人三公而下夫人雉數如命數崔靈恩山堂考索前集四十三
  鞠衣
  以采桑則服之同
  展衣
  以禮見王及見賓客則服之同
  縁衣
  燕居則服之王后無助祭天地故自先王以下 后不助祭天地四岳故無助祭天地四望之服同並文苑英華七百六十一
  縫人衣翣栁之屬
  翣以竹為之高二尺四寸廣三尺衣以白布柄長五尺葬時今人執之於柩車傍也三禮圖後漢書注三十九
  追師注所謂髲髢
  髢音地劉音惠校宋經注本音義 髢音也同注疏本音義
  屨人為赤舄
  屨複下曰舄三禮圖後漢書注二
  絇謂之拘
  救音句劉音惠校宋經注本音義 音拘同影宋本釋文八 拘音句同注疏本音義
  地官司徒
  鄉大夫
  六鄉大夫則冢宰以下賈逵解詁廢興
  遺人
  遺音維鄭衆音釋文八 音遂徐音影宋本集韻七
  毎門下士二人
  如今門候干注注補後漢書二十七
  掌節
  節長尺二寸秦漢以下改為旌𣄢之形義宗通鑑音注九
  設其社稷之壝
  社主用石以地産最實歟崔靈恩新唐書百九十九
  宜鱗物
  □音鱗劉音惠校宋經注本音義 □音鱗同注疏本音義
  謂之地中
  地中洛陽馬融注李淳風周髀算經注上
  乃建王國焉
  王國東都王城今河南縣同書疏十五
  其食者四之一
  諸子諸男食者四之一鄭衆解詁惠校宋注疏本鄭注十諸男食者四之一同惠校宋經注本鄭注三
  服事
  服事謂為公家服事者同鄭注三 服謂公家之事也同文選注三十七
  不恤之刑
  恤謂相憂同惠校宋注疏本鄭注十 謂相愛同注疏本注十
  鄉師共茅蒩
  蒩側魚翻杜子春音釋文八
  鼓人以雷鼓
  雷鼓六面鄭衆解詁
  以靈鼓
  靈鼓四面同
  以路鼓
  路鼓兩面同並聶圗二十
  以晉鼓
  晉鼓大而短賈逵解詁鄭注十一
  以金錞
  去地一尺灌之以水又以其器盛水於下以芒當心跪注以手震芒其聲如雷干注廣川書䟦三
  以金鐸
  鐸今之鈴其匡銅為之木舌為木鐸金舌為金鐸三禮圖北堂書鈔百二十一
  充人展牲
  若今夕牲干注注補後漢書四
  均人注讀如㽦㽦原隰之㽦
  㽦常純翻聶氏音釋文八
  師氏掌以媺詔王
  媺媺道告王以善道馬傳
  以三徳
  徳行内外之稱在心為徳施之為行同
  至徳以為道本
  至徳者中徳也以至道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失中庸則無以至道故曰以為道本同
  孝徳以知逆惡
  教以孝徳使知逆惡之不可為也同
  友行
  教以朋友之行使擇益友同
  以事師長
  師徳所不如也長老者同並通典五十三
  保氏以道
  道六藝同御覧七百四十四
  九數
  今有夕桀同困學記聞四
  調人掌司萬民之難
  難謂相與為仇同御覧四百八十一
  㕓人注總讀為儳
  儳才鍳切徐音影宋本集韻八
  掌節皆金也
  漢之銅虎符則其制也干注
  以英蕩輔之
  英刻書也蕩竹萌也刻而書其所使之事以助三節之信同並注補後漢書二十六
  遂人帥六遂之役
  六遂為十五萬家絙千里之地賈逵解詁廢興
  草人赤緹用羊
  緹他奚翻李軌音惠校宋經注本音義
  春官宗伯
  鎛師
  鎛大鐘孫炎注禮書百二十
  祀昊天上帝
  周公祭天用太公為尸石渠禮論詩疏七十之二 建華冠祀天地五郊八佾舞人之所服也三禮圖北堂書鈔百二十七
  以疈
  罷鋪逼切鄭衆音宋本羣經音辨三
  以肆獻祼享先王
  五采方山冠各以其采名為冠禮廟天子八佾樂五行舞人所服三禮圖北堂書鈔百二十七
  春見曰朝夏見曰宗秋見曰覲冬見曰遇
  一方四分之或朝春或覲秋或宗夏或遇冬藩屛之臣不可虚方俱行故分趨四時助祭也賈逵解詁在東方者朝春在南方者宗夏在西方者覲秋在北方者遇冬馬傳並詩疏十八之四
  時見曰會殷見曰同
  古者諸侯朝天子四時禮外有時會殷同之法殷同者十二年王不巡狩則六服諸侯各當方面來赴四時見王也殷衆也四方諸侯衆來見王義宗通典七十四
  以蒼璧禮天
  璧徑九寸鄭𤣥三禮圖 蒼璧所以禮天其長尺有二寸葢法天之十二時義宗並王溥五代㑹要三 冬至日祭天於圜丘玉用其蒼璧牲用玉色樂用夾鍾為宫樂作六變同宋本御覽二十八
  以黄琮禮地
  黄琮無好阮諶三禮圖 黄琮所以禮地其長一尺以法地數義宗並五代㑹要三
  以白琥
  白琥以玉長九寸廣五寸刻伏虎形高三寸鄭圖聶圖十一
  享大鬼
  大鬼謂先王也古周禮説御覽五百二十五
  小宗伯兆五帝於四郊
  東郊木帝太皥八里南郊火帝炎帝七里西郊金帝少皥九里北郊水帝顓頊六里中兆黄帝之位并南郊之季故云兆五帝於四郊也賈逵解詁劉芳疏魏書五十五
  鬯人禜門
  雩祈雨之祭禜止雨之祭每禜於城門義宗初學記二
  司几筵筵國賔
  國賔二王後馬傳通典七十四
  變几
  變几變更其質謂有飾也鄭衆解詁惠校宋經本注五 變更其几謂無飾同御覽五百四十四
  典瑞以朝日
  天子以春分朝日秋分夕月馬傳南齊書九
  四圭有邸
  象四方物之初生以璧為邸者取其初生之圓匝也崔靈恩通典四十二
  兩圭有邸以祀地旅四望
  社稷同四望其玉葢同也以珪鋭首象土生物同通典四十五
  牙璋以起軍旅
  若今銅虎節發兵也鄭衆解詁聶圗十
  司服則鷩冕
  鷩冕王祭先公及卿之服天子九旒用玉二百十六侯伯服以助祭七旒用玉八十三禮圖
  則毳冕
  毳冕天子七旒用玉百六十八子男服以助祭用玉五十同
  則希
  □冕天子五旒用玉百二十孤卿服以助祭四旒用玉三十二同
  則𤣥冕
  𤣥冕王祭羣小祀及視朝服天子四旒用玉三十二諸侯服以祭其宗廟三旒用玉十八同並隋書十二
  公之服
  公卿大夫助祭之日所著之服降王一等 悉與王同義宗長孫無忌冕服議 文苑英華七百六千六
  孤之服自希冕而下
  天子孤及卿皆六命則同絺冕之服三章小章則畫六上公及王之三公二王之後二伯九州之牧侯伯王之同姓封為侯伯者服之以助王祭社張鑑三禮圖聶圗一
  大司樂乃奏黄鍾歌大吕
  奏黄鍾者用黄鍾為調歌大吕者用大吕為調奏者謂堂下四懸歌者謂堂上所歌義宗隋書四十九
  凡六樂者
  六樂十二調崔靈恩
  圜鍾
  夾鍾也賈逵解詁 應鍾也馬傳
  黄鍾
  不言商商為臣王者自謂故著其實而去其名若曰有天地人物無徳以主之謙以自牧也干注並隋書十五
  孤竹之管
  管如箎六孔賈逵解詁郭璞爾雅注中
  六變
  六變者舞六終八變八終九變九終義宗小學紺珠九
  典同高聲䃂
  䃂鍾病聲杜注影宋本集韻四
  磬師擊編鍾
  凡鍾十六枚同為一簨簴為編鍾特懸者謂之鎛三禮圖初學記十六
  笙師掌教龡竽
  竽二十六簧鄭衆解詁注六 三十六簧同聶圖五 雅竽簧上下各六三禮圖北堂書鈔一百十
  
  雅簫長尺四寸二十四彄頌簫長尺二寸十六彄三禮圖北堂書鈔百十一 無底者謂之洞簫同初學記十六
  籥章掌土鼓
  土鼓以瓦為匡杜注注六 以毛土為匡同御覧五百八十二
  大祝大師宜於社
  爾雅曰起大事動大衆必先有事乎社馬傳御覧五百四十二
  先告后土用牡幣
  親告以牲有奠故也使祝史用幣王肅注 吉則用牲凶則用幣同並通典五十五
  喪祝掌勝國邑之社稷之祝號
  所討國所封邑由立社稷馬傳御覧五百三十二
  司巫而舞雩
  雩壇在已地阮圖通典四十三
  大史抱天時
  抱式以知天時鄭衆解詁李林甫唐六典注十四
  外史五帝之書
  五典五帝之常道也張衡解詁宋本春秋疏二十八
  巾車龍勒
  龍音尨戚袞音影宋本集韻一
  重翟
  后從王祭先王先公所乘也義宗舊唐書百八十九下
  厭翟
  后從王享諸侯所乘同冊府元亀五百九十六
  安車
  后宫中朝夕見於王所乘也同蔣欽緒駁祝欽明請南郊皇后充亞獻議文苑英華七百六十一
  皆有容葢
  客為幨車山東謂之裳幃鄭衆解詁注六 山東謂之帷裳同聶圖二
  翟車
  后求桑所乘義宗舊唐書百八十九下
  輦車
  對轝曰輦干注注補後漢書七 后游宴所乘也義宗文苑英華七百六十一
  鳴鈴
  和鸞皆以金為鈴干注注補後漢書二十九
  夏官司馬
  大僕
  若漢侍中干注注補後漢書二十六
  以九伐之灋
  伐扶廢切劉音韻補四
  射人五正
  十尺曰侯四尺曰鵠二尺曰正四寸曰質馬注禮書一百五
  弁師掌王之五冕
  冕以三十升布漆而為之廣八寸長尺六寸前圜後方前下後高有俯伏之形故謂之冕欲人之位彌高而志彌下故以名焉三禮圖後漢書注二
  會五采
  弁縫十二梁正三禮圖聶圗一
  韋弁
  王及諸侯兵服也三禮圗初學記二十六
  司弓矢獻矢箙
  箙今謂之步义干注注補後漢書二十九
  矰矢
  繳繫短矢謂之矰馬注史記索隠十五
  職方氏雲瞢
  瞢謨蓬切李音影宋本集韻一
  弦
  蒲頗五切鄭𤣥音韻補三
  河内曰冀州
  在東河之西西河之東南河之北馬傳經典釋文二十九
  秋官司寇
  條狼氏
  今卒辟車之屬干注注補後漢書二十九
  象胥
  若今鴻臚同通典二十六
  朝士外朝之灋
  禮司徒府中有百官朝會殿天子與丞相決大事是外朝之存者干注注補後漢書二十四
  司刑劓罪
  劓刑法木勝土決其皮革也賀述禮説
  刖罪
  臏刑法金勝木去其節目也同並御覽六百四十八
  司寤氏以詔夜士
  夜士今都𠉀之屬干注注補後漢書二十五
  修閭氏而比其追胥者
  追追萃切劉音類萹二中
  庭氏掌射國中之夭鳥
  鴟鴞惡聲之鳥也馬傳
  若不見其鳥獸
  獸虎狼㘁鳴也同並宋本御覽三百四十七
  大行人十有二嵗王巡狩南國
  取歲星一周天道之備數崔靈恩通典五十四
  冬官考工記
  坐而論道謂之王
  天子立三公曰太師太傅太保無官屬與王同職故曰坐而論道謂之三公古周禮説北堂書鈔五十
  輪人以為賢
  賢胡甸切鄭衆音宋本羣經音辨三
  輈人孤旌枉矢以象弧也
  枉矢象妖星非其義也枉盖應為枉直謂枉矢於弧干注注補後漢書二十九
  築氏為削
  削偃曲却刃馬傳林希逸考工記解上
  玉人用將
  將音陽鄭衆音宋本羣經音辨三
  磬氏股為二
  股廣三寸長尺三寸半三禮圗初學記十六
  旊人髺墾薜暴
  薜蒲駁切鄭𤣥音宋本羣經音辨一
  梓人為筍虡
  筍虡兩頭並為龍以銜組阮圗文選注四十六
  則一豆矣
  豆當為斗馬傳疏四十一
  廬人細則校
  校古飽切鄭𤣥音宋本羣經音辨二
  以為晉圍
  晉音箭鄭衆音宋本羣經音辨三
  匠人左祖右社
  社稷在右宗廟在左馬傳注補後漢書九
  五室
  周制五室東為木室南火西金北水土在其中三禮圖萟文類聚三十八

  古經解鈎沉卷八



  欽定四庫全書
  古經解鈎沉卷九
  長洲余蕭客撰
  儀禮上
  儀禮
  漢興高堂生得禮十七篇後孔子壁中得古文禮五十七篇其十七篇與前同而字多異六萟論山堂考索續集八
  士冠禮
  筮於廟門
  王彪之以為禮冠自卜日不必以三元也何承天禮論御覧五百四十
  主人戒賔
  主人不敢自專請賔其成也亦謂人之父恥自成其子故請賔也石渠禮議政和五禮新儀十一
  為期於廟門之外
  冠者人道之始也嘉事之善也是以聖王重之必行乎廟同同上
  設洗
  洗高三尺口徑一尺五寸足徑三尺中身小疏中士以鐵為之大夫以上銅為之諸侯白金飾天子黄金飾三禮舊圖聶圖十三
  爵弁服
  爵弁士助君祭服之色無爵頭無旒禮圖隋書十二 士服以祭其廟三禮圖初學記二十六
  皮弁服
  以白鹿皮為冠禮圖疏一
  緇布冠
  太古冠布齊則緇之後以為冠冠之始也今武冠則其遺象三禮圖和學記二十六
  
  士以骨大夫以象阮諶三禮圖聶圖三
  有篚
  篚以竹為之長三尺廣一尺深六寸足高三寸如今小車筌舊圖聶圖十二
  實勺
  勺五升口徑六寸曲中博三寸長三寸柄長二尺四寸漆赤中柄末亦丹舊圗聶圖十三
  贊者盥于洗西
  盥盤口徑二尺一寸受二斗漆赤中同同上
  服𤣥冠
  𤣥冠朝服戴聖曰𤣥冠委貎也朝服布上素下緇帛帶素韋韠石渠禮論注補後漢書三十
  今文扄為鉉
  鉉音關劉昌宗音釋文十
  冬皮屨
  禮夏冠用葛履冬冠用皮履明無定時也禮論御覧五百四十
  委貎
  委貎與弁皆天子始冠之冠李孟悊章疏賈公彦疏序
  鄉飲酒禮
  笙入
  笙有雅簧十三上六下七二禮圖北堂書鈔一百十
  鄉射禮
  東北面告於主人
  鄉射請告主人樂不告者何也戴聖曰請射告主人者賔主俱當射也夫樂主所以樂賔也故不告於主人石渠禮議通典七十七
  命弟子設豐
  制度云射罰爵之豐作人形豐國名其君坐酒亡國戴杆以為戒舊圖聶圖十二
  蒲筵
  士蒲筵長七尺廣三尺三寸無純三禮圖初學記二十五
  則皮樹中
  皮樹人面獸形張鑑圖聶圖五
  燕禮
  罍水在東
  罍刻木為之禮圖詩疏一之二
  兩方壺
  方壺受一斛腹圓口足皆方舊圖
  兩圓壺
  圓壺受一斛腹方口足皆圓同並聶圖十二
  大射儀
  樂人宿縣于阼階東
  宣帝甘露三年三月黄門侍郎臨奏曰鄉射合樂大射不樂何也戴聖曰鄉射至而合樂者質也大射人君之禮儀多故不可樂也聞人通漢曰鄉射合樂者人禮也所以合和百姓也大射不合樂者諸侯之禮也韋𤣥成曰鄉人本無樂故合樂嵗時所以合和百姓以同其意也至諸侯當有樂傳曰諸侯不釋懸明用無時也君臣朝廷當有之矣必須合樂而後合故不云合樂也時公卿以𤣥成議是石渠禮議通典七十七
  聘禮
  有司筵几于室中
  几長五尺高尺二寸廣二尺阮圖朱校宋本禮記疏二十六
  米八筐
  筐受五斛舊圖聶圖十二
  公食大夫禮
  小臣具盤匜
  𠤷受一斗流長六寸漆赤中諸侯以象飾天子以黄金梁正三禮圖聶圖十三
  宰夫設鉶四于豆西
  鉶鼎受一斗兩耳三足高三寸有葢士以鐡為之大夫以上銅為之諸侯飾以白金天子飾以黄金舊圖聶圖十三
  覲禮
  天子設斧依于户牖之間
  扆從廣八尺畫斧文於其上今之屏風也鄭𤣥三禮圖李謐明堂制度論 魏書九十
  方明者
  諸侯會天子則以方明為主覲禮之明未也其形四方六面上𤣥下黄東青南赤西白北黒方明者也下四方神明之象也五經通議御覧五百三十一 用槐為之舊圖聶圖十二
  喪服
  王始起改正朔易服色殊徽號異器械别衣服也喪服文傳白虎通下
  斬衰
  麻之有蕡者也
  蕡者實枲麻之有子者其色麄惡故用之馬融喪服經傳注宋本春秋疏二十二
  菅菲也
  菲草屨杜預喪服要集
  朝一溢米
  二十兩曰溢為米一升二十四分升之一射慈喪服變除 滿手曰溢劉逵喪服要記 袁凖喪服經傳注並釋文十
  剪屏柱楣
  子為父三日既葬草屨内納廬則柱楣剪屏屏者廬前屏也其廬所為之屏也而更作外鄣以為之作廬先横一木長樑著地因立細木於上以曲就東墉以草被之既葬則剪去此草之拍地以短柱柱起此横梁之著地謂之柱楣楣一名梁既舉此梁乃得於廬外作鄣但下用泥之諸侯始作廬者便有屏而未泥之既葬乃泥之既柱起梁又立小鄣以辟風凶事轉輕葛洪喪服變除通典八十七
  
  斬衰三年之服始有父之喪笄纚徒跣扱上衽交手哭踊無數惻怛痛疾既襲三稱服白布深衣十五升數章甫冠白麻屨無絇孫為祖父後者上通於高祖自天子達於士與子為父同戴徳喪服變除通典八十四
  天子至尊也
  天下所尊馬注
  君
  臣為君笄纚不徒跣戴徳變除 不笄纚鄭𤣥喪服變除並通典八十一
  至尊也
  一國所尊馬注
  父為長子
  以其為五代之嫡也石渠禮論並通典八十八 自天子達於士不笄纚不徒跣不食粥戴徳變除 諸侯為天子父為長子為次於内鄭𤣥變除並遍典八十四 為五世長子服斬也同劉芳疏 冊府元龜五百八十一
  正體於上又乃將所傳重也
  體者嫡嫡相承也正為體在長子之上上正於高祖體重其正故服三年馬注 父子一體也而長嫡獨正故曰體既為正體又將傳重兼有二義乃加其服自非親正兼之情體俱隆豈有凌天地混尊親也雷注
  庻子不得為長子三年不繼祖也
  庻子賤為長子服其服不得隨父服三年故言不繼祖也馬注
  為人後者
  但言為人後者文似不足下章有為人後者為其父母此文當言為人後者為所後之父今闕此五字者以所後者或為祖父或為高曾繁文不可備設言一以包二則凡諸所後皆備於其中也雷注
  受重者
  受人宗廟之重故三年馬注
  妻為夫
  言夫則可知舉妻者殊妾之文也王肅喪服經傳注言妻以明其齊所以稱夫也雷注
  夫至尊也
  婦人夫天故曰至尊馬注 以父服服之故曰至尊孔倫喪服經傳集注
  妾為君
  降於女君故不敢稱夫稱為君者同於人臣也陳銓喪服經傳注 言妾以見其接所以乃稱君也雷注
  君至尊也
  妾賤事夫如君故至尊也馬注
  子嫁反在父母之室
  為犯七出還在父母之家同 嫌已嫁而反與在室不同故明之遭喪未練而出則三年既練而出則已未練而反則周既練而反則遂之王注 不言女子子者上女子也復言子者欲見其外義已盡子道復𢎞也雷注並通典八十八
  齊衰三年
  疏衰
  疏以名縗輕乎斬也斬不同數麄可知也王注
  牡麻絰右本在上
  在上指右故曰右本馬注 右本在上者為母本於陰而統外也孔注 麻本從左來加右之上也陳注藨蒯之菲也
  藨蒯草名同並通典八十七
  父卒則為母
  父卒無所復屈故得伸重服三年也馬注通典八十九
  慈母
  父在為慈母則條不見譙周喪服集圖通典九十四
  母為長子
  不在斬衰章者以子當服母齊衰也馬注
  父之所不降母亦不敢降也
  父之重長以居正嫡之𦙍當為先祖之主故也母亦以此義而加崇焉夫父之服長以其仰述祖禰堂構斯荷母亦以承夫嗣業三從是寄父尚不以大夫之嚴降祖禰之主母亦安敢以婦人之尊降所天之嫡故曰父之所不降母亦不敢降以父况母明父有屈體母宜無嫌如舊説妻從服則當云夫所不降妻亦不敢降今言父母者豈非自子而言也雷注
  齊衰周
  屈也
  屈者子自屈於父故周而除母服也父至尊子不敢伸母服三年馬注
  妻至親也
  與已共承宗廟所以至親同 不直云至親而言妻者明其齊禮判合之親以别至極之稱而言雷注
  出妻之子為母
  不直言為出母嫌妾子及前妻之子為之服子服出母之義敌係夫而言同通典八十九 出妻之子為母及父卒繼母嫁從為之服報此皆為庻子耳為父後者皆不服也傳云與尊者為體不敢服其私親此不獨為出母重為繼母發繼母嫁已隨則為之服繼母私也為父後者亦不敢服也崔凱通典九十四
  父卒繼母嫁從為之服報
  繼母為己父三年喪畢嫁後夫重成母道故隨為之服繼母不終己父三年喪則不服也馬注通典八十九從乎繼寄育乃為之服王注摯虞表 晉書十九 從子繼寄育同邵博聞見後録四 從乎繼母而寄育同敖繼公集説十一為廬當就繼母之家若遠不得徃者則别為異室亦有廬變除垔室及禫如親子亦報也子周不言報者凡經中之文悉報也射慈喪服圖 凡言報者繼母報亦如此雷注並通典八十九
  祖父母
  世人或有出後大宗者還其為祖父周與女子子出適不降其祖同義凱以為女子出適人有歸宗之義故上不降祖下不降昆弟之為父後者今出後大宗大宗尊之統收族者也故族人尊之百代不遷其父母報之周所謂尊祖敬宗也又曰持重於大宗降其小宗還當為其祖父母大功耳崔凱喪服駁通典九十六
  至尊也
  言與杖周同制惟杖屨異王注通典十九
  與尊者一體也
  與父一體故不降而服周馬注敖集説十一 尊者父也所謂昆弟一體也陳注
  父之所不降子亦不敢降也
  大夫重嫡不降大功子從父不敢降其妻故服周也馬注
  為衆子
  經於伯叔下無姑文於昆弟下無姊妹文於衆子下無女子子文者以未成人則殤已成人則當出故皆不見於此雷注
  昆弟之子
  男女同陳注
  父之所不降
  大夫為衆子大功嫡子周同
  為人後者為其父母報
  據無所厭屈則周為輕言報者明子於彼則名判於此故推之於無尊逺之以報服女雖受族於人猶在父子之名故得加尊而降之雷注並通典九十 世人有出為大宗後還為其父母周其子從服大功者凱以為經文為人後者為其父母周為其兄弟降一等此指為後者身也不及其子則當以其父所後之家還計其親踈為服紀耳崔凱喪服駁通典十六
  不貳斬也
  為大宗後當為大宗斬還為小宗周故曰不貳斬也馬注
  大宗者尊之統也
  大宗為尊者之正宗故後之也陳注並通典九十
  適子不得後大宗
  大宗無後族無庻子已有一適子當絶父祀以後大宗不戴聖云大宗不可絶言嫡子不為後者不得先庻耳族無庻子則當絶父以後大宗聞人通漢云大宗有絶子不絶其父宣帝制曰聖議是也石渠禮議通典九十六
  為其父母昆弟之為父後者
  婦人以適人降故服父母周為昆弟之為父後者亦為之周也馬注
  必有歸宗曰小宗
  歸宗者歸父母之宗也昆弟之為父後者曰小宗馬注 嫌所宗者唯大宗故曰小宗明各自宗其為父後者也王注並通典九十
  與之適人
  問夫死妻稚子㓜與之適人子後何服韋𤣥成對與出妻子同服周石渠禮義通典八十九 無大功之親凡收養之故母與之俱行適人馬注
  妻不敢與焉
  不敢與知之也同
  未嘗同居則不為異居
  謂已自有宗廟不隨母適人初不同居何異居之有同 異居者昔嘗同今不同也夫有大功之親同財者也子有大功不可以隨母彼有大功不可以專財也陳注
  為夫之君
  夫為君服三年妻從夫降一等故服周馬注
  姑姊妹女子子適人無主者姑姊妹報
  按檀弓曰姑姊妹之薄也葢有受我而厚之者今無祭主者是無子無夫則無受我而厚之者也既無受我之厚則我不得降其本情故哀發於無主而服於天倫也今之不降既縁亡者之煢獨又因報身之無屈二途俱伸彼此兼遂故父母兄弟在室姊妹咸得反服也惟出適者自以義結他族事殺本宗受我之厚奪已亦深至乃愛敬兼及者猶抑斬以為周况餘人乎雖則家庭莫主兄弟絶嗣無後之痛路人所悲而深心徒結至服無反良由既曰外志成事無兩降故也降由已之身出不計前人應降與不應也所謂反服者反於昆弟伯叔耳若無主服周昆弟大功則是過於昆弟也豈所謂反服哉問者曰女子云出適者不得為無主服周斯則然矣敢問兩無主得交相反服不由已身人今哀已不可無報若兩俱無主義無先服則無服安得交相為周雷注
  為君之父母妻長子
  父母長子君服斬故臣從降服一等周也妻則小君服母之義故周也同
  妾為女君
  今抑妾使同婦尊女君使同姑女君於妾不得同姑之降婦不降則應報所以不報者欲伸聖人抑妾之㫖若復報之則並后之誠意無所徴故報之則違抑妾之義降之則有舅姑之嫌故使都無服無重嫌之責雷注
  從服也
  從夫而為之服也從服降一等故夫服三年妻服周也馬注
  報之也
  伯母叔母報之馬注 從於夫者宜服大功今乃周者報之陳注
  公妾大夫之妾
  公諸侯也馬注 嫌二妾從於君尊以降其子故明之所嫌者尊故降不言士妾也雷注
  妾不得體君為其子得遂也
  夫人與君同體以尊降其子也公子與君同體以厭其親也妾無夫人之尊故不降其子無公子之厭故得遂其親也而事鄰於體君跡幾於不遂故每以不體得遂為言也同
  女子子為祖父母
  不言女孫言女子子者婦質者親親故繫父言之出入服同故不言在室適人也馬注
  不敢降其祖也
  言雖已嫁猶不敢降陳注 婦人歸宗故不敢降其祖也孔注並通典九十
  姑姊妹女子子無主者
  士為姑姊妹女子子適人無主者齊衰周射慈圖
  唯子不報
  戴聖以為唯子不報者言命婦不得降故以大夫之子為文唯子不報者言猶斷周不得申其服也宣帝制曰為父母周是也石渠禮議並通典九十九 姑姊妹本大功今以無主為之周故亦報已以周女子子亦大功今以無主為之周女子子今為父母周今雖具報自其本服故曰唯子不報王注 以報之為言二服如一父母為女子子適人無主者周女子子適人亦為父母周與報相亂故經别具非報也雷注
  大夫不敢降其祖與適也
  尊祖重嫡自尊者始也故不敢降馬注
  以及士妾
  其間有卿大夫妾故言以及同敖集説十一
  得為其父母遂也
  以妾卑賤不得體君又嫌君之尊不得服其父母故傳明之陳注
  齊衰三月
  寄公為所寓
  既來受其惠宜敬其所託故與衆人同雷注
  丈夫婦人為宗子宗子之母妻
  言一族男女皆為宗子母與妻馬注 此謂族人無復五屬者反為其宗子服也王注
  尊祖故敬宗
  明祖已殁也無由施於尊祖因敬宗以致尊祖之心雷注
  為舊君君之母妻
  身既反昔服亦同人葢謙遠之情居身之道也然恩既内結實異餘人故爰及母妻也同
  仕焉而已者也
  仕焉者凡仕者而已者致仕也陳注
  庻人為國君
  衆人為國君服齊衰三月也馬注
  大夫在外其妻長子為舊國君
  戴聖曰大夫在外者三諌不從而去君不絶其禄位使其嫡子奉其宗廟言長子者重長子也承宗廟宜以長子為文蕭太傅曰長子者先祖之遺體也大夫在外不得親祭故以重者為文宣帝制曰以在故言長子石渠禮議
  繼父不同居者
  女子子適人者為繼父服齊衰三月不分别同居異居戴徳喪服記 女子子適人者服繼父與不同居者服同梁氏集説並通典九十
  曾祖父母
  高曾祖母與祖母俱存其卑者先亡則當厭屈否昔魯穆姜在而成公夫人薨春秋書曰葬我小君齊姜舊説云妻隨夫而成尊姑不厭婦婦人不主祭已承先君之正體無疑於服重也劉智釋疑通典八十九
  小功者兄弟之服也
  祖父周則曾祖大功而傳以小功為説者服本以周為正父則倍之故再周祖亦如焉故服周曾祖恩輕加所不及正當小功故傳曰以小功言之耳傳言小功者兄弟之服是據祖父言之從祖祖父從祖父昆弟此三者其親皆從祖父而來也而已為之小功從祖昆弟同與己為兄弟之族而從祖父與己父為從父兄弟者也從祖祖父則與己祖父為兄弟故曰小功者兄弟之服也不敢以祖父兄弟小功之服服祖父之尊者故曰不敢以兄弟之服服至尊王注
  大夫不敢降其宗也
  五屬孫雖為大夫不敢降宗子者故服齊衰三月馬注
  言其以道去君而猶末絶也
  經前已有舊君今復有此舊君傳所以知前經有仕焉而已後經是待放未去者葢以兼服小君知恩有深淺也仕焉而退君臣道足恩義既施恩及母妻今被放而去名義盡矣若君不能掃其宗廟則但不為戎首而已以其復末絶故得同於人庻適足以反服於君不獲及其親也雷注
  如衆人
  為衆者如衆人也陳注
  大夫不敢降其祖也
  尊祖故不降馬注
  其成人
  成人謂十五以上許嫁未行者也同
  不敢降其祖也
  以祖名曾明婦人雖為天王后不降其祖宗也同並通典九十









  古經解鈎沉卷九



  欽定四庫全書
  古經解鈎沈卷十
  長洲余蕭客撰
  儀禮下
  喪服
  大功
  子
  子生三月則父名之於祖廟禮服傳白虎通下
  年十九至十六為長殤
  按孔子家語曰男子十六而成童女子十四而化育此成人之大例也人成有早晚又按左氏傳曰國君十五而生子冠而生子禮也然則十五十六可以為成人矣女七嵗男八嵗而墮齒此墮齒之大例以是而處殤之義則七嵗至九嵗宜為下殤十嵗至十二宜為中殤十三至十五宜為長殤合古十六成人十五生子之義十九以下四嵗之差傳所記言非經典也二十而冠三十而娶是無不冠不娶之限耳若必三十則舜適為得禮矣奚為稱鰥哉袁准傳通典九十一女子未許嫁十九猶為殤射慈圖孫夐奏 南齊書三十一
  以日易月
  以哭之日易服之月王注摯虞表晉書十九
  叔父之長殤中殤
  卒哭之後則得與尋常大功同於大功之末可以身自冠嫁所以然者雖本期年但降在大功其服稍伸故得冠嫁也庾蔚之喪服要記注朱校宋本禮記疏五十二
  公為適子之長殤中殤大夫為適子之長殤中殤重嫡也大夫亦重嫡故皆不降服大功也馬注
  纓絰
  長殤以成人其絰有纓同 大功已上以繩為絰之纓也王注
  不纓絰
  中殤賤禮畧其絰無纓也馬注 長中殤唯以絰有纓無纓為異耳陳注
  為人後者為其昆弟
  昆弟在周而降之以所後為親也馬注
  庶孫
  自非嫡孫一人皆為庶孫也陳注
  不降其適也
  重嫡故不降之為服也馬注 婦為舅姑服周舅姑為婦宜服大功而庶婦小功者以尊降之也此為婦大功故傳釋不降陳注
  為衆昆弟
  適人降其昆弟故大功也馬注 此言昆弟非父後者也陳注
  
  嫁姑為嫁姪服也俱出也馬注
  從服也
  從夫為之服降一等同 凡從服皆降一等陳注
  
  謂庶子也皆周也大夫尊降士故服大功也馬注
  尊同則得服其親服
  尊同者亦為大夫服周也同
  公之庶昆弟大夫之庶子為母
  言庶者諸侯異母兄弟也庶子大夫妾子也諸侯貴妾子又在為母周父没伸服三年大夫貴妾子父在為母周賤妾子父在為母大功所從大夫而降也同並通典九十一 父之所不服其子亦不敢服故大夫不服其妾妾子為母大功也喪服條例朱校宋本禮記疏四十三
  先君餘尊之所厭
  公羊傳曰國君以國為體是以其人雖亡其國猶存故許有餘尊以厭降之雷注
  則從乎大夫而降也
  謂父在者陳注
  為夫之昆弟之婦人子適人者
  在室者周適人者降大功也馬注 婦人者夫之昆弟之子婦也子者夫之昆弟之女子子適人者也此是二人皆服大功先儒皆以婦人子為一人此既不殊且夫昆弟之子婦復見何許耶陳注
  女子子嫁者未嫁者
  合大夫之妾為君之庶子女子子嫁者未嫁者言大夫之妾為此三人同服馬注
  大夫大夫之妻大夫之子公之昆弟為姑姊妹女子子嫁於大夫者
  此上四人者各為其姑姊妹女子子嫁於大夫者服也在室大功嫁於大夫大功尊同也同
  君為姑姊妹女子子嫁於國君者
  君諸侯也為姑姊妹女子子嫁於國君者服也不言諸國者闗天子元士卿大夫也上但言君者欲闗天子卿大夫嫁女諸侯皆為大功也同
  尊同則得服其親服
  諸侯絶周姑姊妹在室無服也嫁於國君者尊與已同故服周親服同並通典九十一
  繐衰七月
  繐衰裳
  繐衰七月之服戴變除
  牡麻絰
  絰帶從大功制度小功言澡麻是言牡麻知從大功也馬注
  諸侯之大夫
  諸侯大夫以時接見天子故服今諸侯大夫臣亦有時接見於諸侯不聖對曰諸侯大夫臣無接見諸侯義諸侯有時使臣奉賀乃非常也不得為接見至於大夫有年獻於君君不見亦非接見也侍郎臣臨待詔聞人通漢等皆以為有接見義石渠禮議並通典八十一
  小功
  叔父之下殤 適孫之下殤 昆弟之下殤 大夫庶子為適昆弟之下殤 為姑姊妹女子子之下殤本皆周服下殤降二等故小功也馬注通典九十二嬰兒無知然於其父母之喪則以縗抱之其餘親八嵗則制服矣七年曰悼過此有罪則入於刑必致之於禮故在下殤之年為之制服按小功章昆弟之殤服昆弟之下殤是已下殤之年則行服也劉智釋疑通典八十一
  為人後者為其昆弟從父昆弟之長殤
  成人服大功也長殤降一等故小功馬注
  為夫之叔父之長殤
  成人大功長殤降一等同
  夫之昆弟之子女子子之下殤
  伯叔父母為之服也成人在周下殤降二等故服小功也同 妻為夫之昆弟之子女子子與夫同陳注
  大夫公之昆弟大夫之子為其昆弟庶子姑姊妹女子子之長殤
  大夫以尊降公之昆弟以尊厭大夫子以父尊厭各降在大功長殤復降一等故服小功也大夫無昆弟之殤此言殤者闗有罪若畏厭溺當殤服之馬注
  大夫之妾為庶子之長殤
  除嫡子一人其餘皆庶子也男女有成人同在大功長殤降一等故小功也不言君者殤賤見妾亦得子之也同
  從祖祖父母
  曾祖之子祖之昆弟也正服小功同
  從祖父母報
  從祖祖父之子是父之從父昆弟也云報者恩輕欲見兩相為服同
  從祖昆弟
  俱曾祖孫也於已為再從昆弟同出曾祖故言從祖昆弟正服小功同 從祖父之子陳注
  從父姊妹
  伯叔父之女馬注
  孫適人者
  祖為女孫適人者降一等故小功同
  為人後者為其姊妹適人者
  在室者齊衰周適人大功以為大宗後疎之降二等故小功也不言姑者明降一體不降姑也同 累降也姑不見者同可知也猶為人後者為昆弟而不載伯父同降不嫌陳注
  以尊加也
  本親緦以母所至尊加服小功故曰以尊加馬注
  從母丈夫婦人報
  母之姊妹也言丈夫婦人者異姓無出入降皆以丈夫婦人成人之名名之也同
  以名加也
  外祖從母其親皆緦也以尊名加故小功也同 夫二親恩等而中表服異君子類族辯物本以性分為判故外親之服不過於緦於義雖當求情未愜苟㣲有可因則加以伸心外祖有尊從母有名故皆得因此加以小功也舅情同二人而名理闕無因故有心而不獲遂也然情不止於緦亦以見於慈母矣至於餘人雖有尊名而不得加者服當其義情無不足也雷注
  娣姒婦
  兄弟之妻相名也長稚自相為服不言長者婦人無所専以夫為長幼不自以年齒也妻雖小猶隨夫為長也先娣後姒者明其尊敬也馬注
  
  姑報姪婦也言婦者廟見成婦乃相為服同
  弟長也
  按左氏傳曰魯之穆姜晉子容之母皆有稚婦為娣婦長婦為姒婦今據傳文與左氏正合宜即而按之王注
  大夫大夫之子公之昆弟為從父昆弟庶孫姑姊妹女子子適士者
  謂上三人各自為其從父昆弟庻孫姑姊妹女子子適士者服也從父昆弟庻孫正親大功也以尊隆故服小功姑姊妹女子子適人大功適士降一等故服小功也馬注
  大夫之妾為庶子適人者
  嫡夫人庶子也在室大功出適降一等故服小功同適士降一等王注
  庶婦
  庶子婦也舅姑為之服馬注
  君母之父母從母
  君母者母之所君事者從母者君母之姊妹也妾為之服小功也自降外祖服緦麻外無二統者同
  君母不在則不服
  從君母為親服也君母亡無所服復厭則不為其親服也自得伸其外祖小功也同
  君子子為庶母慈已者
  為慈養已者為小功同 君子子者大夫之美稱也陳注並通典九十二 慈母之子不服慈母之黨婦人不從夫而服慈姑小功服無從故也賀循要記 非徒子不從母而服其黨孫又不從父而服其慈母庾蔚之要記注南史七十一
  貴人之子也
  貴人者嫡夫人也子以庶母慈養已加一等小功也為父賤妾服緦父没之後貴賤妾皆小功也馬注貴人者公卿大夫也謂貴人之子父没之後行士禮為庶母緦也有慈養已者乃加服小功陳注 大夫不服凡妾父所不服子亦不敢服又安得為庶母緦者大夫惟服姪娣今所服者將姪娣之庶母雷注
  緦麻
  族祖父母
  族祖父祖之從父昆弟也 亦高祖之孫馬注
  族父母
  族父從祖昆弟之親也同
  庶孫之婦
  祖父母為嫡孫之婦小功庶孫降一等故緦也同
  庶孫之中殤
  祖為孫成人大功長殤降一等中下殤降二等故服緦也言中則有下文不備疎者畧耳同 此見大夫為孫服之異也士為庶孫大功則大夫為之小功降而小功者則殤中從上故舉中以見之王注
  從祖姑姊妹適人者
  於已再從在室小功適人降一等故緦也馬注
  從祖父從祖昆弟之長殤
  成人服小功長殤降一等故緦也中下殤無服故不見也同
  從父昆弟姪之下殤
  降二等故服緦同
  夫之叔父之中殤下殤
  妻為之服也成人在大功中下殤降二等同 本服與從父昆弟同陳注
  從母之長殤
  成人小功長殤降一等馬注
  與尊者為一體不敢服其私親也
  承父之體四時祭祀不敢伸私親服廢尊者之祭故無緦也同
  則為之三月不舉祭
  縁先人在時哀傷臣僕有死宮中者為缺一時不舉祭因是服緦也同
  士為庶母
  以有母名為之服緦同 為五服之凡不稱其人者皆士也若有天子諸侯下及庶人則指其稱位未有言士為者此獨言士何乎蓋大夫以上庶母無服庶人無妾則無庶母為庶母唯士而已故詭常例以著唯獨一人也雷注
  貴臣
  君為貴臣妾服也天子貴公諸侯貴卿大夫貴室老馬注並通典九十二 天子諸侯皆為貴臣妾服三月禮統御覽五百四十七
  貴妾
  謂姪娣馬注通典九十二 適夫人為八妾服三月八妾為夫人服與舅姑同禮統御覽五百四十七 天子貴妾三夫人諸侯大夫貴妾姪娣陳注
  乳母
  問曰大夫降乳母耶聞人通漢對曰乳母所以不降者報義之服故不降石渠禮義 士為乳母服馬注謂母死莫養親取乳活之者故服之報功也梁集
  
  以名服也
  以其乳養於已有母名馬注
  從母昆弟
  姊妹子相為服也同
  以名服也
  以從母有母名以子有昆弟名同
  
  甥從其母而服已緦故報之同
  
  壻從女來為己服緦故報之以緦也同
  從服也
  壻從妻而服緦也同
  舅之子
  姑之子為舅之子服今之中外兄弟也同
  從服也
  從其母來服舅之子緦同
  夫之姑姊妹之長殤
  成人服小功長殤降一等緦中下殤無服禮三十乃娶而夫之姊殤者闗有畏厭溺者同 未二十而娶故有姊殤然矣夫雖未二十則成人陳注 蓋為違禮早娶者制孔注
  夫之諸祖父母報
  所服者四其報者二曾祖正小功故妻服緦不報也從祖祖父旁尊故報也馬注
  君母之昆弟
  妾子為嫡夫人昆弟服也君母卒則不服同
  從服也
  從母在為之服同
  昆弟之孫之長殤
  成人小功長殤降一等同
  則生緦之親焉
  娣姒以同室相親生以縁緦之服同並通典九十二
  
  公子為其母練冠
  天子諸侯之庶昆弟與大夫之庶子為其母大功九月哭泣飲食思慕猶三年戴變除通典八十一 令不以十一升布為冠恐入正服也而得用練雖重已在周外非復正服故可著亦名為本重也同注
  為其妻縓冠葛絰帶
  天子諸侯之庶子為其妻輕故縓冠葛帶馬注
  皆既𦵏除之
  無日月數同並通典九十三
  宗子孤為殤
  言孤何也聞人通漢曰孤者師傅曰因殤而見孤也男二十冠而不為殤亦不為孤故因殤而見之戴聖曰凡為宗子者無父乃得為宗子然為人後者父雖在得為宗子故稱孤聖又問通漢曰因殤而見孤冠則不為孤者曲禮曰孤子當室冠衣不純采此孤而言冠何也對曰孝子未曾忘親有父母無父母衣服輒異記曰父母在冠衣不純素父母没冠衣不純采故言孤孤者别衣服也聖又曰則子無父母年且百嵗猶稱孤不斷何乎通漢對曰二十冠而不為孤父母之喪年雖老猶稱孤石渠禮議通典七十三
  改葬緦
  制緦麻具而葬葬而降為子為父妻妾為君臣為君孫為祖後也無遣奠之禮其餘親皆弔服戴變除棺有弛壞將亡尸棺故制改葬棺物敗者設之如初其奠如大斂時不制斬者禮已終也從墓之墓事已而除不必三月唯三年者服緦周以下無服馬注本有三年之服者道有遠近或有艱故既葬而除不得待有三月之限王注 改葬斬衰禮言緦者謂緦親以上皆反服也蔡謨譜並通典一百二
  童子唯當室緦
  童子當室謂十五至十九為父後持宗廟之重者其服深衣不裳其餘與成人同禮不為未成人制服者為用心不能一也其能服者亦不禁衰絰不以制度唯其所能勝戴變除通典八十一
  士喪禮
  竹笏
  士笏飾以象骨大夫飾以魚須三禮圖北堂書鈔百二十八
  夏葛屨冬白屨
  複下曰舄單下曰履夏葛冬皮禮圖隋書十二 其色各隨裳色三禮圖北堂書鈔百三十六
  既夕
  取鉻
  始死葬銘凡卿大夫士各以其官婦人則以姓行杜預喪服要記
  遷於祖
  將祖納轜車賀循喪服要記並北堂書鈔九十二
  稾車
  稾居号切鄭𤣥音影宋本集韵八
  特牲饋食禮
  棜在其南
  棜長四尺廣二尺四寸深五寸畫青雲氣蓤苕華飾舊圖聶圖十二
  實二爵二觚四觶一角一散
  爵一升觚二升觶三升角四升散五升舊説鄭𤣥注十五
  少牢饋食禮
  牲北首東上
  二王後則自用其牲崔靈恩
  主婦被錫衣
  二王後夫人各以本國盛服侯伯夫人則服褕狄子男及三公大夫夫人闕狄同
  祝先尸從
  二王後各得行其先王之禮尸各服其君之服尸君夫人入皆作樂殷人先樂降神後酌鬱鬯以獻尸方伯之祭同服冕行九獻之法不得同二王後食前六獻食後三當食前四至酳為五更行四獻為九也王之兄弟封為侯伯時祭則尸坐南面主在東面侯伯則行七獻之禮子男則行五獻皆依其命數凡五等之爵自祭皆用𤣥冕未賜圭瓚者不以鬱鬯直以酒灌神也凡諸侯灌用黄目為上齊則獻象以下尸如君服以入奏肆夏君與夫人灌各一獻然後迎牲麗于碑鸞刀啟其血毛以授祝祝入詔於室及殺始行朝踐之事尸南面主在西東面取膟膋燎於爐炭入詔神於室夫人酌盎齊以獻尸為三獻至薦熟先以羮告設饌於堂後迎尸於奥君妥尸酌清以獻為四獻至酳五獻酬酢至七獻禮成同並通典四十八
  有司徹
  覆二疏匕于其上
  疏匕亦形如飯□以棘為之長二尺四寸葉長八寸博三寸其柄葉通疏皆丹漆之舊圖聶圖十三


  古經解鈎沈卷十



  欽定四庫全書
  古經解鈎沈卷十一
  長洲余蕭客撰
  禮記一
  禮記
  禮者序尊卑之制崇敬讓之節也鄭𤣥六藝論北堂書鈔九十五
  曲禮上
  鄭𤣥三禮目録名曰曲禮者以其篇記五禮之事
  吉凶軍賔嘉即五禮之目也吉禮者祭祀郊廟社稷之事是也凶禮者喪紀之説年穀不登大夫去國之事也賔禮者貢獻朝聘之禮是也軍禮者始黄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嘉禮者好㑹之事也起自伏羲以儷皮焉始制嫁娶其後有冠鄉飲酒鄉射食耆老王燕族人之事是也但前代象天其禮質而畧後代法地其事煩而文唐虞之際五禮明備周公所制文物極矣成伯璵外傳御覽五百二十三
  敖不可長
  長直良翻馬融音 盧植音 王肅音並釋文十一
  是以君子
  君上位子下民王肅注朱校宋本疏二
  二十曰弱冠
  戴聖云男子陽也陽成於隂石渠禮論通典五十六偶數起於二終於二十隂數之偶也故二十而冠謂小成也石渠禮議政和五禮新儀十一
  三十曰壯有室
  三十盛壯可以取女盧植注周禮疏十四
  百年
  壽者百二十過此不死為失歸祅怪外傳羅華路史後紀注七
  若今小車也
  漢世駕一馬而坐乘也庾蔚義疏校宋疏二
  視日蚤莫
  日者實也形體光實人君之象禮統宋本御覽三
  
  音海徐邈音釋文十一
  謂酳也
  酳飯畢蕩口也音義隱校宋疏三隱義疏二
  操量鼔
  樂浪人呼容十二石者為鼓何𦙍隠義影宋本釋文十一十二斛同校宋疏四
  受珠玉者
  珠母者大珠在中小珠環之樊文淵七經義初學記二十七贊寧物類相感志十八
  
  息理翻沈重音釋文十一
  知生者弔知死者傷
  弔生曰唁弔死曰弔生謂之唁何非為喪之位哭泣之事但嗟嘆以言故謂之唁弔死謂之弔何素有恩禮無服屬但致哀傷故謂之弔禮統北堂書鈔八十五
  此卿大夫之辱也
  附補疏闕文獨為大夫之辱不云士辱者但大夫官尊入則與君同謀出則身為將帥故多壘獨為大夫之辱校宋本五
  
  施也論也應變施化審論不誤也禮統爾雅疏六
  卒哭乃諱
  周人以諱事神名終將諱之始死哀遽故卒哭乃令諱王注通典一百四
  大夫有名惡
  石字誤當云大夫有名惡知者昭七年衛侯惡卒穀梁傳云昭七年有衛齊惡今衛侯惡何為君臣同名也君子不奪人名不奪人親所名也重其所以來也是名惡非齊惡熊安義疏讀書雜抄一
  入門而問諱
  鄰國之君猶吾君也盧注通典一百四
  僕展軨
  軨轄頭也同注補後漢書二十九 車轄頭靼也同戴侗六書故二十七
  曲禮下
  則裼
  古者著裘於内而以繒衣覆之乃加以朝服會之時𥘵其朝服見裘裏裼衣謂之裼裼之言露可見之辭所以示美呈好而為飾五經要義
  則襲
  加以朝服謂之襲𥘵謂之裼同並初學記二十六御覧六百九十四
  三世
  世歲也萬物以歲為世盧注 王注釋文十一
  立之主
  人君既葬之後日中虞祭即作木主以存神廟主用木者木者木落歸本有如之義天子廟主長尺二寸諸侯一尺四向有孔子相通葬后孝子心目無所覩故用以主其神也外傳御覽五百三十一
  大宰
  夫黄帝之九牧倡教即周之六卿分職以倡九牧也同路史後紀注五
  曾孫某侯某
  天子諸侯事曾祖已上皆稱曾孫荀爽禮傳通典七十九
  言諡曰類
  謂類象其行言於天子以求諡也王肅通典一百四
  天子祭天地
  天之為言鎮也神也珍也施生為本運轉精神功效列陳其道可珍重也禮統宋本御覽一 天之為言陳也同呉棫韻補一 王質詩總聞三十
  大夫曰卒
  春秋説題辭曰大夫曰卒精耀終也卒之為言絶於邦也五經通義
  士曰不禄
  不禄為言削名章也同並通典八十三
  在牀曰尸
  尸之為言矢也陳也禮統御覽五百四十八
  死寇曰兵
  兵死也王肅通典八十三
  諸侯圭
  諸侯太子非天子所命者有列會之事則執皮帛繼子男之下外傳
  卿羔大夫鴈
  王者朝臣諸侯之朝臣非南面之尊地不成國不比玉故不執玉孤卿執皮幣卿執羔大夫執鴈同
  士雉
  士執雉雉性剛介死節夏執乾雉餘三時皆執死雉同
  
  工商執雞庶人執鶩同
  棗栗
  婦人初見舅姑執榛栗棗脩執摯幣非禮也同並御覽五百三十九
  檀弓上
  舍其孫而立其子
  公羊説云質家立世子弟文家立世子子五經異義公羊疏十八
  心喪三年
  心制終二十七月王儉喪服古今集記通典八十
  有宿草而不哭焉
  謂過周不復哭王肅通典一百一 謂於一歲之内如聞朋友之喪或經過朋友之墓及事故須哭如此則哭焉若期之外則不哭也張敷校宋疏八
  不知其墓
  無此事注記者謬王注張華博物志八
  
  載棺車箱也盧注後漢書注三十九
  夏后氏尚黒
  三微三正也言十一月陽氣始施萬物動於黄泉之下微而未著其色皆赤赤者陽氣故周以天正為歲色尚赤夜半為朔十二月萬物始牙色白白者隂氣故殷以地正為歲色尚白雞鳴為朔十三月萬物始逹其色皆黑人得加工以展其業夏以人正為歲色尚黒平旦為朔故曰三微王者奉而成之各法其一以改正朔也易乾鑿度曰三微而成著三著而體成當此之時天地交萬物通也三禮義宗後漢書注四十六
  周人尚赤
  若以書傳中𠉀文依三正記推之則三皇五帝之所尚可得而知也以周人代殷用天正而尚赤殷人代夏用地正而尚白夏以人正代舜而尚黒則知虞氏之王當用天正而尚赤陶唐氏當用地正而尚白高辛氏當用人正而尚黒高陽氏當用天正而尚赤少皥氏當用地正而尚白黄帝當用人正而尚黒炎帝當用天正而尚赤共工氏當用地正而尚白太皥氏當用人正而尚黒也同通典五十五
  華而睆
  睆漆也孫炎注釋文十一
  魯婦人之髽而弔也
  髽者婦人有喪者髽去纚而紒曰髽有布髽有麻髽髽拆開散之名也外傳御覽五百四十八
  爾母從從
  從音崇鄭𤣥音影宋本集韻一 從音總同影宋本集韻五 縱徂聰切劉昌宗音影宋本集韻一
  
  畏者兵刃所殺盧注 犯法獄死謂之畏爾雅曰畏刑者也王肅並通典八十三
  師吾哭諸寢
  有父道故於所寢哭之盧注通典一百一
  裼裘而弔
  大夫弔於大夫始死而往朝服裼裘如吉時也當斂之時而至則皮弁服皮弁之服以襲裘也主人成服而往則皮弁絰而加裼衰也大夫於士有朋友之恩乃得弁絰賀循喪服要記御覽五百六十一
  絰也者實也
  絰者實也表其有喪蹙之情實也喪服衰之與絰因象平常之時冠帶吉㓙相變也有首絰有腰絰有絞帶斬衰首絰圍九寸向下皆五分去一用為腰絰則七寸五分齊衰首絰七寸五分之一腰絰五寸八分大功首絰五寸八分腰絰四寸六分小功首絰三寸七分緦首絰三寸七分腰絰二寸九分外傳御覽五百四十七
  子游曰其大功乎
  子游為近是盧注 母嫁則外祖父母無服所謂絶族無施服也唯母之身有服所謂親者屬也異父同母昆弟不應有施此謂與繼父同居為繼父周故其子大功也禮無明文是以子游疑而答也王肅
  我未之前聞也
  未聞有服也盧注
  魯人則為之齊衰
  齊衰非也游夏不親問夫子是以疑也禮家推以當在小功以母親極於小功同並通典九十一
  練中衣
  凡祭服先加明衣次加中衣冬則次加袍夏則用葛次加祭服若朝衣亦先以明衣次加中衣冬則次加裘裘上加裼衣裼衣之上加朝衣皇疏禮書十一
  雖緦必往
  親骨肉也射慈喪服變除圗
  雖鄰不往
  疏無親也同並通典九十七
  四重
  凡棺之重數從内數向外如席之重也外傳
  水兕革棺
  兕革棺一棺三寸一名椑棺又名櫬同 上公同水牛皮侯伯已下去水兕同
  杝棺一
  杝棺二厚八寸同
  梓棺二
  屬棺三其厚四寸大棺四厚六寸屬棺大棺皆用梓也同 卿大夫唯屬棺大棺士不言重同並御覽五百五十一
  檀弓下
  子顯
  古者名字相配顯當作韅盧注鄭𤣥注三
  
  未立主之禮也王肅魏書一百八之二
  
  紆粉翻庾蔚之音釋文十一
  弁絰
  小記曰諸侯弔必皮弁錫衰則此弁絰之衰亦是弔服也鄭坤校宋疏二
  謂為俑者不仁
  俑偶人也有面目機發似於生人以此而葬殆將於殉故曰不仁也禮記傳通典八十六
  為舊君反服
  老疾三諫去者為舊君服齊王肅喪服要記 賀循喪服要記並通典九十
  夾羨道
  羨車道音義隱釋文十一
  杜蕢
  杜同都切劉昌宗音影宋本集韻二
  請諡於君
  君衛靈公也盧注
  請所以易其名者
  無諡則當書名故易其名也同
  生事畢而鬼事始已
  喪朝夕奠尙生事之虞而立尸卒哭諱新是為以生道事之畢矣復以鬼道始事之也已者辭也一説生事畢從生至死也鬼事始已者從死至卒哭也同
  宰夫
  於周禮為下大夫小宰之副也大喪小喪掌小官之戒令帥執事而理之大喪君小官屬官也戒令即所謂舍故而諱新之屬同
  執木鐸
  鈐也以木為舌王肅
  舍故
  故謂五廟毁者同
  自寢門至于庫門
  振木鐸從寢門至庫門也寢門之内新君所處庫門之内廟所在也盧注 百官所在也庫門宫外門王肅並通典一百四
  異字使子貢問之校宋注疏本十四
  王制
  大國三卿
  魯已有孟叔季三卿為政而更有臧氏及孔子並為司冦則皆小司冦也崔靈恩通典三十一
  三公
  古周禮説天子無爵三公無官冒號於天何爵之有參職於天子何官之有五經異義北堂書鈔五十
  天子五年一巡守
  唐虞五載一巡故周語云堯臨民以五義宗路史後紀注十
  歲二月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封建諸侯各守天子之地故巡行之夏殷五載一巡狩周制十二年一巡狩皆在仲月以至嶽下燔柴告天巡狩之年四方諸侯先令嶽之下以侯見考其制度以齊同有善惡以黜陟之外傳御覽五百三十七
  至于岱宗
  宗長也言為羣岳之長五經通義御覽三十九 東岳所以謂之岱者代謝之義陽春用事除故生新萬物更生相代之義義宗宋本御覽十八
  至于南嶽
  南嶽謂之霍霍者䕶也言陽氣用事盛夏之時䕶養萬物故以為稱同宋本御覽二十一
  
  唐虞五載巡狩一嶽二十年方徧四嶽周則四十八年矣若一出四嶽皆徧且闕四時祭享唐虞衡山為南嶽周氏霍山為南嶽其制吉行五十里若以二月到東嶽五月到南嶽八月到西嶽十一月到北嶽路程遼遠固不必及此知每至一嶽即歸斯義為長也同通典五十四
  賜弓矢
  盧矢長三尺三禮圗北堂書鈔百二十五
  然後為學
  諸侯為學之法但一堂之上不為五室唯南向為之置立之處一如時王之法貴尚是同崔靈恩通典五十三
  辟廱
  教化天下也禮統白孔六帖三十七
  頖宫
  諸侯不得觀四方故𡙇東以南半天子之學故曰頖宫五經通義藝文類聚三十八
  天子七廟
  或四廟周捨禮疑義冊府元龜五百九十四 晉太常賀循云廟以容主為限無拘常數何承天禮論玉海三十九
  三昭三穆
  先王居中以昭穆為左右阮忱禮圗冊府元龜五百八十四謂通文武若無文武親不過四盧注盧觀議 魏書一百八之二
  與大祖之廟而七
  尊者尊統上卑者尊統下故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其有殊功異徳非太祖而不毁不在七廟之數王注隋書七
  諸侯五廟
  諸侯止開南門禮圗魏書一百八之二
  祭因國之在其地
  公侯祭百辟自卿已下不過其族夫鬼神之所及非其族類則紹其國位百辟者百君先有功徳於人者今在其位故報之五經異義初學記十三
  司徒
  今尚書夏侯歐陽説天子三公一曰司徒二曰司馬三曰司空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凡百二十在天為山川古周禮説天子立三公曰太師太傅太保無官屬與王同職故曰坐而論道謂之三公又立三少以為之副曰少師少傅少保是為三孤冢宰司徒宗伯司馬司寇司空是為六卿之屬大夫士庶人凡在官者凡萬二千石案周公為傅召公為保太公為師無為司徒司空文知師保傅三公官名也五帝三王不同物此周之制也五經異義北堂書鈔五十
  移之郊
  天子四郊有學去王都五十里王注魏書五十五
  不屏於南北
  疏闕文帝王世紀南北萬三千三百六十八里東西九千三百二里漢地既然古亦應爾校宋本十九
  幅廣狹
  夾音洽鄭音宋本羣經音辨四
  於上庠
  米廩虞氏之庠也禮傳路史後紀注十一
  將徙於諸侯
  據仕者從大夫家出仕諸侯虞氏
  自諸侯來徙家
  從諸侯退仕大夫同並疏十三
  少而無父者謂之孤老而無子者謂之獨老而無妻者謂之鰥老而無夫者謂之寡
  無妻曰鰥無夫曰寡無子曰獨無父曰孤此通言耳四十無妻不為鰥三十無夫不為寡有室無父不為孤壯而無子不為獨聖人深意先王制禮憂民之極則以老少年齒為限也外傳衛集説三十六
  月令
  因天時制人事天子發號施令祀神受職每月異禮故謂之月令所以順隂陽奉四時効氣物行王政也月令篇名蔡中郎集三 周公所作蔡邕月令章句資暇集上王注博物志六
  孟春之月
  天之道隂陽各有少太是生四時少陽為春太陽為夏少隂為秋太隂為冬也蔡章句北堂書鈔百五十三
  參中
  中星當中而不中日行遲也未當中而中日行疾也章句注補後漢書三
  甲乙
  大撓探五行之情占斗綱所建於星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幹作子丑以名日謂之枝枝幹相配以成六旬同注補後漢書一
  句芒
  五行之官也木正曰句芒者物始生皆勾曲而芒角因用為官名義宗宋本御覽十八
  
  聞角聲無不惻隱而慈者邯鄲綽五經折疑初學記十五
  律中大蔟
  凡律皆圍九分徑三寸月令鄭氏箋山堂考索續集十九上古聖人始鎔金以鑄鐘以應正月至十二月之聲乃截竹為管謂之律聲之清濁以律管長短定之蔡章句北堂書鈔百十二 孟春月則太簇為宫姑洗為商蕤賔為角南吕為徴應鍾為羽大吕為變宫夷則為變徴他月倣此同隋書四十九 律率也聲之管也中應也太簇鐘名上古本隂陽别風聲審清濁不可以文載口傳也故鑄金作鐘以正十二月之聲然後以効升降之氣而鐘不可用乃截竹為管曰律為清濁之率也正月之律與太簇相中也言出於鐘乃置深室葭莩為灰以實其端其月氣既至則灰飛管通古以鐘律齊其聲後人不能則數以正其度度正則音亦正矣 鐘以斤兩尺寸所容受升之數為法律亦以寸分大小長短為法故也黄鐘之管長九寸孔徑三分圍九分其餘皆稍短唯大小圍數無增減以度量者可以文載口傳與衆共知然不如耳決之明也同宋本御覽十六
  
  東方有木三土五故數八同南齊書十一
  獺祭魚
  獺毛蟲西方白虎之屬水居而殺魚者也同爾雅翼二十一
  載青旂
  有鈴曰旂盧注注補後漢書二十九
  以立春
  孟春以立春為節驚蟄為中中必正其月節不必正其月據孟春之驚蟄在十六日以後立春在正月驚蟄在十五日以前立春在往年十二月章句 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分為十二次日月之所躔也地有十二分王侯之國也每次三十二度三十三分之十四日至其初為節至其中為中氣自危十度至壁八度謂之豕韋之次立春驚蟄居之衛之分野同並注補後漢書三
  以迎春於東郊
  迎春者禮太皥勾芒之神也於東郊就其位也邑外為郊去邑八里内因木數也周禮建國之神位兆五帝於四郊以青珪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𤣥璜禮北方皆有牲幣各放其方之色樂奏太簇歌青陽冕執干戚舞雲翹育命所以尊收時和也蔡章句御覽五百二十八 東郊八里郊也盧注魏書五十五
  宿
  日所在蔡章句
  
  月所歴同並困學紀聞五
  乃以元日
  日幹也有事於天用日同 元善也郊天陽也故以日盧注周山文議 日甲至癸也同劉蔓議
  乃擇元辰
  辰支也有事於地用辰蔡章句 辰子至亥也盧注並南齊書九 藉田隂也故以辰同冊府元龜五百七十七
  躬耕帝籍
  天子籍田千畝以供上帝之粢盛借人力以成其功故曰帝籍蔡章句初學記三 帝天也籍耕也春秋傳曰鄅人籍稻故知籍為耕也盧注
  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諸侯九推
  天子耕籍一發九推耒周禮二耜為耦一耜之伐廣尺深尺伐發也天子及三公坐而論道參五職事故三公以五為數即諸侯當究成天子之職事故以九為數伐皆三者禮以三為文同並注補後漢書四
  善相丘陵阪險原隰土地所宜
  丘陵原隰阪險總而曰地蔡章句北堂書鈔百五十七 色别曰土同御覽三十七
  天氣
  天有純陽積剛運轉無窮其體運行包地之外天左旋出地上而西入地下而東其繞北極七十度常見不伏同北堂書鈔百四十九
  入學
  三王教化之宫總名為學五經通義葉廷珪海録碎事十九
  習舞
  樂容曰舞有俯仰張翕行綴長短之制蔡章句藝文類聚四十三 天子省風以作樂舞所以節八音而行八風天子八佾諸侯六佾大夫四佾佾列也每佾八人每服冕而執戚同御覽五百七十四
  則水潦為敗
  太隂新休少陽尚微而行冬令以導水氣故水潦至而敗生物也同舊唐書八十九
  大摯
  摯折傷同黄震日抄十六
  首種不入
  太隂干時雨雪而霜故傷首種同通典七十六 麥以秋種故謂之首種入收也春為沍寒所傷故至夏麥不成同舊唐書八十九



  古經解鈎沈卷十一
<經部,五經總義類,古經解鉤沉>



  欽定四庫全書
  古經解鈎沈卷十二
  長洲余蕭客撰
  禮記二
  月令
  始雨水
  自壁八度至胃一度謂之降婁之次雨水春分居之魯之分野蔡章句注補後漢書三
  𤣥鳥至至之日以大牢祀于髙禖
  髙尊也禖祀也吉事先見之象也蓋為人所祈子孫之祀𤣥鳥感陽而至其來主為字乳蕃滋故重其至日因以用事契母簡狄盖以𤣥鳥至日有事髙禖而生契焉故詩曰天命𤣥鳥降而生商同 𤣥鳥至時陰陽中萬物生故於是以三牲請子於髙禖之神居明顯之處故謂之髙因其求子故謂之禖以為古者有媒氏之官因以為神盧注並注補後漢書四髙禖先王子孫之祀也五經要義事物紀原二
  后妃帥九嬪御
  后妃將嬪御皆㑹於髙禖以祈孕姓蔡章句
  乃禮天子所御
  天子所御謂后妃已下至御妾孕姓有萌芽者也同
  帶以弓韣
  韣弓衣同
  授以弓矢于髙禖之前
  飲以醴酒帶以弓矢于髙禖之前弓矢者男子之事也同並初學記十
  日夜分
  晝有五十刻夜有五十刻馬融注校宋疏二十三
  毋竭川澤
  衆流注海曰川蔡章句廣韵二
  習樂
  樂聲曰歌同萟文類聚四十三
  律中姑洗
  以姑洗為角南吕為羽則微濁也同注補後漢書一
  桐始華
  木之後華者也同埤雅十四
  虹始見
  虹螮蝀也隂陽交接之氣著於形色者也雄曰虹䳄曰蜺蜺常依隂雲而晝見於日衝無雲不見大隂亦不見率以日西見於東方故詩云螮蝀在於東蜺常在於旁四時長有之唯雄虹見藏有月同萟文類聚二夫隂陽不和婚姻失序即生此氣同初學記二
  乃薦鞠衣
  祭在明堂王權 賀瑒校宋疏二十二
  乃告舟備具
  備謂楫櫂綿繩維引之具蔡章句御覽七百六十八
  天子始乘舟薦鮪于寢廟
  陽氣和暖鮪魚時至將取以薦寢廟故因是乘舟禊於名川也論語暮春浴乎沂洎上及下古有此禮今三月上已祓於水濱盖出此也同宋書十五
  
  掩飛禽曰罼同御覽八百三十二
  鳴鳩拂其羽
  鶻鳩也鳩先是時鳴故稱鳴鳩拂猶搏也陽氣所感故搏羽同
  戴勝降于桑
  以動民事也同並埤雅九
  審五庫之量
  審者審所用多少也 一曰車庫二曰兵庫三曰祭器庫四曰樂庫五曰宴器庫蔡章句初學記二十四
  
  去毛曰革犀兕水牛之屬以為甲楯鼔鞞蔡章句宋木御覽三百五十七
  乃合累牛
  累力追切鄭音宋本羣經音辨五
  季春
  自胃一度至畢六度謂之大梁之次清明榖雨居之趙之分野蔡章句注補後漢書三
  則天多沈隂
  隂者密雲也沉者雲之重也蔡章句宋本文選注三十九
  孟夏之月
  夏謂南者南任也義宗
  祝融
  火正曰祝融者祝甚也融明也言夏時物氣甚明也同並宋本御覽二十一
  
  聞徵聲無不善養而好施者也五經通義初學記十五
  
  南方有火二土五故數七蔡章句南齊書十一
  苦菜秀
  苦蕒菜同呉澄月令七十二𠉀集解 不榮而實謂之秀同 御覽九百九十七
  天子居明堂左个
  明堂者所以明天氣統萬物明堂上通於天象日辰故下十二宫象日辰也水環四周言王者動作法天地徳廣及四海方此水也月令記蔡中郎集三 或以為明堂者文王廟禮論萟文類聚三十八
  以立夏
  自畢六度至井十度立夏小滿居之晉之分野蔡章句注補後漢書三 四月立夏為節夏大也至此之時物已長大故以為名小滿為中者物之生長小得並滿義宗宋本御覽二十三
  以迎夏于南郊
  迎夏者禮炎帝祝融神也於南郊七里因火數也圭用赤牲幣各倣其色樂奏中宫歌朱明其他皆如孟春也蔡章句御覽五音二十八 南郊七里郊也盧注魏書五十五
  命太尉
  太尉卿官蔡章句御覽二百七
  麥秋至
  百榖各以其初生為春熟為秋故麥以孟夏為秋同宋本御覽二十一 祝穆事文類聚前集九 陳元靚歲時廣記二
  斷薄刑
  立秋乃施鞭扑馬融注北堂書鈔四十五
  則蝗蟲
  螽類乳於土中深埋其卵江東謂之蚱蜢善害田穉蔡章句埤雅十 蝗音横范宣音經典釋文三十
  日在東井
  日在牽牛則寒在東井則暑牽牛宿外逺人故寒東井宿内近人故温五經通義北堂書鈔百五十六 牽牛外宿東井内宿同御覽二十四
  小暑至
  自柳三度至張十二度謂之鶉火之次小暑大暑居之周之分野蔡章句注補後漢書三 六月小暑為節者此以相形為名形大暑故謂之小暑六月之初暑氣未極故以小為名大暑為中者自十一月一陽爻生從地而出至此之時方始上徹陽氣併出地上大暑既極故大暑為中義宗宋本御覽二十一
  螳蜋生
  蟲名食蟬殺蟲蔡章句御覽九百四十六
  鵙始鳴
  鵙伯勞伯勞趙應時而鳴為隂𠉀也同御覽九百二十三
  均琴
  凡絃之緩急為清濁琴𦂳其絃則清慢則濁同文選注十八 琴第一絃為宫次絃為商次為角徵次為羽次為少宫次為少商三禮圖初學記十六
  
  形長尺圍寸有孔無底蔡章句宋書十九 其器今亡同通典百四十四
  
  編竹有底同宋書十九 長則濁短則清以蜜臘實其底而増减之則和管而成音定無所復調當與琴瑟相參同萟文類聚四十四 以蜜臘實其底同事文類聚續集二十三大者二十三管小者十六管同
  
  箎竹也六孔有距横吹之同並通典百四十四
  羞以含桃
  注異句含桃櫻汝桃也校宋注疏本注二十三
  
  闗在境所以察出禦入同萟文類聚六
  日長至
  自井十度至柳三度謂之鶉首之次芒種夏至居之秦之分野同 夏至之為極有三意焉晝漏極長去極極近晷景極短同並注補後漢書三 五月芒種為節者言時可以種有芒之榖夏至為中者至有三義一以明陽氣之至極二以助隂氣之始至三以明日之北至故謂之至義宗宋本御覽二十三
  可以處臺榭
  所以制靈臺何以尊天重民備災禦害豫防未然也夫王者嘗承順天地禦節隂陽也夏所以為清臺何明明相承太平相續故為清臺殷為神臺周為靈臺何質者具天而王夫者稱神文者具地而王地者稱靈是其尚也禮統御覽五百三十四
  則雹凍傷穀
  雨凝曰雹同北堂書鈔百五十二
  以祠宗廟社稷之靈
  稷秋夏乃熟歴四時備隂陽榖之貴者章句注補後漢書九
  蟋蟀居壁
  蟋蟀蟲名螽斯莎雞之類世謂之蜻蛚同萟文類聚九十七
  中央土
  中郊五里之郊也盧注 五里因土數王注並北史四十二
  
  聞宫聲無不温雅而和之五經通義初學記十五
  中霤
  複穴皆開其上取明故雨霤之是以因名中室為中霤也庾蔚公羊疏二十七
  庚辛
  庚更也辛新也言物皆改更而新也義宗宋本御覽二十四
  
  聞商聲無不斷割而亡事也五經折疑初學記十四
  
  西方有金四土五故數九蔡章句南齊書十一
  白露降
  露者隂液也同北堂書鈔百五十二
  寒蟬鳴
  鳴則天涼同埤雅十一
  以立秋
  自張十二度至軫六度謂之鶉尾之次立秋處暑居之楚之分野同注補後漢書三 七月立秋秋之言揫縮之意隂意出地始殺萬物故以秋為節名義宗宋本御覽二十五
  以迎秋于西郊
  西郊九里郊盧注北史四十二 迎秋者禮少皥蓐收之神於西郊九里因金數也圭用白琥牲幣各倣其色樂奏夷則歌白藏其他如孟夏之禮蔡章句御覽五百二十八
  盲風至
  秦人謂蓼風為盲風同初學記三 秦人謂之蓼花風同陳元靚歳時廣記三
  養衰老
  五更當為五叟叟長老之稱也其字似更書有轉誤嫂字女傍叟今皆以為更矣同御覽五百三十五 三老國老也五更庶老也同通典六十七
  冠帶有常
  冠首飾也同宋本文選注四
  日夜分
  自軫六度至亢八度謂之壽星之次白露秋分居之鄭之分野同注補後漢書三
  爵入大水
  凡鳥生於水同御覽九百十四
  鞠有黄花
  鞠草名也有者非所有也黄華者土氣之所成也季秋草木皆成非榮華之時也故言菊有明他無有也同爾雅翼三
  于神倉
  榖藏曰倉米藏曰廩同宋本文選注七
  霜始降
  自亢八度至尾四度謂之大火之次寒露霜降居之宋之分野同注補後漢書三 九月寒露為節者九月之時露氣轉冷故謂之寒露節霜降為中露變為霜故以霜降為中義宗宋本御覽二十四
  習吹
  習吹笙所以通氣也管簫竽笙皆以吹鳴者也蔡章句樂書百二十三
  大饗帝
  九月大饗帝于明堂之中孝經云宗祀文王於明堂是也義宗宋本御覽二十四
  以習五戎
  寄戎事之教於田獵武事不可空設必有以誡故寄教於田獵閑肄五兵天子諸侯無事而不田為不敬田不以禮為暴天物周禮司馬以旌致民平列陣如戰之陣王執路鼓諸侯執賁鼓軍將執晉鼔師帥執提旅師執鼙卒長執鐃兩司馬執鐸公司馬執鐲以教坐作進退疾徐疏數之節士卒聽聲視旗隨而前却故曰師之耳目在我旗鼓春教振旅以蒐田夏教茇舍以苗田秋教治兵以獮田冬教大閱以狩田春夏示行禮取禽供事而已秋者教時田獵之正其禮盛章句
  執弓挾矢以獵
  親執弓以獵所以教兆民載戰事也四時閑習以救無辜以伐有罪所以强兵保民安不忘危也同並注補後漢書五 獵捷也言以捷取之同初學記二十三
  天子乃以犬嘗稻
  十月穫稻人君嘗其先熟故在季秋九月熟者謂之半夏稻同初學記二十七
  孟冬之月
  冬終也萬物於是終也同初學記三
  壬癸
  壬任也癸揆也言萬物更任生於黄泉皆有法度也義宗宋本御覽二十六
  
  介者甲也謂龜蟹之屬蔡章句傅肱蟹譜上
  
  北方有水一土五故數六同南齊書十一
  
  共工之子曰修好逺遊舟車所至足跡所達靡不窮覽故祀以為祖神禮傳殘本風俗通下
  以立冬
  自尾四度至斗六度謂之析木之次燕之分野蔡章句注補後漢書三 十月立冬為節者冬終也立冬之時萬物終成為節名小雪為中者氣數轉寒雨變成雪故以小雪為節義宗宋本御覽二十八
  以迎冬于北郊
  北郊六里郊也盧注北史四十二 迎冬者禮顓頊𤣥㝠之神也於北郊六里水數圭用𤣥牲幣各倣其色樂奏應鍾歌𤣥英其他如立秋禮蔡章句御覽五百二十八
  命太史釁龜筴
  大卜官各以牲祠龜筴塗以牲血謂之釁同宋本御覽七百二十六
  無有不斂
  十月農人事畢五榖既登家家儲蓄乃順時令崔實注白孔六帖三
  修鍵門
  鍵闗牡也所以止扉或謂之剡移蔡章句顔氏家訓下 黄朝英緗素雜記三
  于天宗
  天宗六宗之神盧注注補後漢書八
  臘先祖五祀
  周木徳漢火徳各以其五行之王日為祖其休廢日為臘也火王午木王卯水王子金王酉而臘各用其棄日如魏土行土衰於辰故魏臘用辰晉金行金衰於丑故晉臘用丑五運相承莫不皆然外傳緗素雜記五
  角力
  如漢家乘之引閾蹋踘之類盧注注補後漢書五
  飭死事
  死逃亡皇疏黄震日抄十六
  日短至
  自斗六度至須女二度謂之星紀之次大雪冬至居之越之分野蔡章句注補後漢書三 冬至之為極有三意焉晝漏極短去極極逺晷景極長極者至而還之辭也同注補後漢書三 十一月大雪為節者形於小雪為大雪時雪轉甚故以大雪名節冬至中者亦有三義一者隂極之至二者陽氣始至三者日南至義宗宋本御覽二十八
  芸始生荔挺出
  荔似挺蔡章句顔氏家訓下 荔馬薤同月令七十二𠉀集解以其俱香草故應陽氣而出皇疏呉仁傑離騷草木疏四
  氛霧㝠㝠
  霧從地汁五經通義北堂書鈔百五十一
  雉雊
  雷在地中雉性精剛故獨知之應而鳴也蔡章句蔡卞毛詩名物解七
  大難
  所以逐衰而迎新盧注 日行北方之宿北方太隂恐為所折故命有司大儺所以扶陽抑隂也章句並注補後漢書五 方相氏之官歳有三時率領羣𨽻驅索厲疾之氣于宫室之中亦攘送之義也天以一氣化萬物及常各行其徳除氣留滯則傷後時謂之不和而疾疫興焉大儺者貴賤至于邑至皆得駿疾命國儺者但于國城中行之耳外傳御覽五百三十
  月窮于紀
  紀還復故厯章句注補後漢書二
  星回于天
  天官五獸中有大角軒轅麒麟之位蔡章句初學記二十九天官五獸之於五事也左有蒼龍大辰之貎右有
  白虎大梁之文前有朱雀鶉火之體後有𤣥武龜蛇之質同宋本御覽六
  出土牛
  是月之㑹建丑丑為牛寒將極故出其物類形象以示送達之且以升陽也同通典七十八
  季冬
  自須女二度至危十度謂之𤣥枵之次小寒大寒居之齊之分野同注補後漢書三 通鑑音注五十九 十二月小寒為節者亦形於大寒故謂之小言時寒氣猶未是極也大寒為中者上形於小故謂之大義宗宋本御覽二十六
  曽子問
  祝聲三
  祝之又翻徐音釋文十二
  而祭于禰
  本父當成之不能成故已冠而祭之若成之矣盧注
  而后饗冠者
  飲賓也同 兄弟飲冠者身王注並通典五十六
  天子巡守
  天下廣大四方隠僻南面之君多行威福恐其不奉天子之制度故有巡守亦憂民之至也外傳衛湜集說二十八
  以遷廟主行
  唯載新遷一室之主皇疏冊府元龜五百九十二 或曰卿大夫士有主不答曰按公羊説卿大夫非有土之君不祫享昭穆故無主大夫束帛依神士結茅為主五經異義 少牢饋食大夫祭禮也束帛依神特牲饋食士祭禮也結茅為叢駁五經異義並通典四十八
  與祫祭於祖
  禘祫謂之殷祭祫大而禘小春秋之經有禘而無祫毁廟無時祭但五年有二殷祭耳神主入廟先為一禘明年春禘而又祫外傳御覽五百二十八
  與其兵
  東方用㦸南方用矛西方用弩北方用楯中央用鼔隠義校宋疏三十六
  稱天以誄之
  大臣吉服之南郊告天還素服稱天而諡之五經通義通典一百四
  宗子為殤而死庶子弗為後也
  殤無為人父之道宗族無子但主其喪不為後也盧注通典七十三
  遂輿機而往
  疏闕文輿猶抗也機者以木為之狀如牀無脚及輄簀也先用一繩直於中央係著兩頭之榪又别取一繩係一邊材横鈎中央直繩報還鈎繩往還取弔兩邊悉然而後以尸置於繩上抗舉以往園中臨斂時當堲周之上先縮除直繩則兩邊交鈎之繩悉各離解而尸從機中央零落入於堲周中故曰輿機而往也
  塗邇故也
  疏闕文塗路也邇近也若成人墓逺則以棺衣棺于宫中此下殤葬于園是路去家甚近故先用機舉近往園中而後棺斂故曰塗邇故也
  土周堲周也
  疏闕文案檀弓云夏后氏之堲周葬中殤故知土周是堲周也
  周人以夏后氏之堲周葬下殤于園中
  疏闕文檀弓云中殤下殤此直云葬下殤土周葬于園者以經云下殤故指下殤為言檀弓所言據士及庶人也若諸侯長中殤適者車三乘下殤車一乘既有遣車即不得堲周輿機而葬也諸侯庶長殤中殤車一乘則宗子亦不用堲周輿機而葬其下殤則輿機其大夫之適長殤中殤遣車一乘亦不輿機下殤無遣則輿機也然則王之適庶長中下殤皆有遣車並不輿機士及庶人適庶皆無遣車則中下殤並皆輿機故熊氏云若無遣車中從下殤其長殤既無遣車年又長大不可與下殤同盖棺斂於宫中載棺而往之墓從成人也並校宋本二十七
  今墓逺則其葬也如之何
  問下殤葬墓有旐否徐邈荅曰旐以題柩耳無不有旐禮論御覽五百 疏闕五十二  文今謂曽子見時世禮變皆棺斂下殤於宫中而葬之於墓與成人同隆今既逺不復用輿機於尸為當用人抗與棺而往墓為當用車載棺而往墓耶問其葬儀故云如之何
  昔者史佚有子而死下殤也
  疏闕文此記失禮所由之人史佚周初良史武王周公成王時臣也有子下殤而死
  墓逺
  疏闕文史佚欲不葬於園而載尸往墓及棺而葬之其墓稍逺猶豫未定
  成王時賢史也
  疏闕文史佚文王武王時臣故國語稱訪於辛尹尚書稱逸祝冊是也但下殤之喪非成人之要故史佚猶有不知
  何以不棺斂於宫中
  疏闕文見史佚欲依下殤禮而不棺斂於宫中而欲車載往墓猶豫未定故勸之令棺斂於宫中如成人也
  吾敢乎哉
  疏闕文言吾雖欲如此猶不敢恐達禮者所譏
  畏知禮也
  疏闕文是畏周公也不欲直指
  召公言於周公
  疏闕文言猶問也史佚既畏周公故召公為諮問於周公述其事狀以決之者
  豈不可
  疏闕文周公聞召公之問故荅云豈豈者怪拒之辭先怪拒之又云不可不可是不許之辭
  史佚行之
  疏闕文召公述周公曰豈不可之辭以語史佚不達其指猶言周公豈不可是許之之辭故行棺斂宫中之禮也
  下殤用棺衣棺自史佚始也
  疏闕文更據失禮所由也然此云棺衣棺於宫中自史佚為始明昔非唯於宫中不棺亦不衣也而不言於宫中者畧從可知也並校宋本二十七








  古經解鈎沈卷十二



  欽定四庫全書
  古經解鈎沈卷十三
  長洲余蕭客撰
  禮記三
  文王世子
  凡學世子
  凡諸侯之子入學之法亦以十年而出就外傅學書計入學之時祭先聖先師釋奠之法如王子之事崔靈恩通典五十三
  春夏學干戈秋冬學羽籥
  四事之中有文有武故得分之義宗宋本御覽十八
  則以其喪服之精麤
  喪服以麤為精故鄭注雜記云臣為君三升半微細焉則屬於麤是知斬為精齊為麤皇疏校宋疏二十八
  公族其有死罪則磬于甸人
  公族諸侯同族也磬麗繫也郊外曰甸去天子城百里内也不與國人同慮兄弟故繫于甸人盧注
  為之變如其倫之喪
  變飲食終其月如其等之喪也同並通典一百一
  遂設三老五更
  選三公老者為三老卿大夫之中老者為五更亦參五之也盧注 漢初或云三老荅天子拜遭王莽之亂法度殘缺漢中興定儀禮羣臣欲令三老荅拜城門校尉董鈞駁曰養三老所以教事父之道也若荅拜是使天子荅子拜也詔從鈞儀譙周論之曰禮尸服上服猶以非親之故荅子拜士見異國君亦荅拜是皆不得視猶子也譙周五經然否論並注補後漢書四
  州里𩥉於邑
  𩥉音冀皇侃音釋文十二
  禮運
  典於蜡賓
  三代名臘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總謂之臘五經要義世説注上之上
  我欲觀夏道
  疏脱字觀此夏禮堪成與否
  徵成也
  疏脱字徵驗之義故為成
  及其死也升屋而號
  疏闕文前文云燔黍捭豚謂中古之時次云及其死也似還論中古之死但中古神農未有宫室上棟下宇及在五帝以來此及其死也而云升屋則非神農時也故熊氏云及其死也以為五帝時或為三王時皇氏以為及其死也還論中古時
  未有宫室
  疏闕文既云未有宫室則總是五帝之前
  則居營窟
  疏闕文營累其土而為窟地髙則穴於地地下則窟於地上謂於地上累土而為窟
  則居橧巢
  疏脱字謂橧聚其薪以為巢
  未有火化
  疏闕文則唯為伏犧之前以上文中古神農有火故也
  茹其毛
  疏闕文雖食鳥獸之肉若不能飽者則茹食其毛以助飽也若漢時蘇武以雪雜羊毛而食之是其類也並校宋本三十
  衣其羽皮
  太古之時未有布帛食獸肉而衣其皮先知蔽前而未知蔽後五經要義北堂書鈔百二十八
  然後修火之利
  疏闕文謂神農也火利言修者火利先有用之簡少至神農更修益使多故云修知者以世本云燧人出火案六萟論云燧人在伏犧之前凡六紀九十一代廣雅云一紀二十六萬七千年六紀計百六十萬二千年也校宋本三十
  隂陽之交
  聖人之生必資於隂陽隂陽之理即聖人所盡但盡隂陽之理而𤣥照之本自見此謂不求於自知而理盡自然知者五經鈎沈初學記十七
  還相為宫也
  十二月三管流轉用事盧注隋書十九 五管同冊府元龜五百六十八
  龜
  神龜之象上圓法天下方法地背上有盤法丘山𤣥文交錯以成列宿五光昭若𤣥錦文運轉應四時長尺二寸明吉凶不言而信禮統初學記三十
  分而為天地
  天地者元氣之所生萬物之祖也同經典釋文二十七 萬物之所自同宋本御覽一
  皆在郊棷
  棷祖外切徐音影宋本集韵七
  禮器
  天子之席五重
  天子祫席五重此文是也禘則宜四重也時祭三重司几筵職是也受神酢席亦然祭天則蒲越稾鞂郊特牲云是也自天地以外日月山川五祀則鬼神之祭單席是也熊疏禮書四十七
  天子冕朱緑藻十有二旒
  冕制奈何禮器曰冕冠長六寸廣八寸員前冕緇布在上五采組十二冕夏殷之冕如周制矣其旒色異夏冕黑白赤組旒殷冕黒黄青組旒五經義御覽六百八十六
  夫奥者老婦之祭也
  顓頊有子曰黎為祝融火正也祀以為竈神五經異義宗懔荆楚歳時記
  故經禮三百曲禮三千其致一也
  疏闕文故經禮三百曲禮三千者既設禮大小隨於萬體不可不備故周公制禮遂有三千三百之多也其致一也者致至也一誠也雖三千三百之多而行之者皆須至誠故云一也若損大益小揜顯之微皆其至誠也
  未有入室而不由户者
  疏闕文室猶禮也户猶誠也入室必由户行禮必由誠故云未有入室而不由户行禮不由誠者言皆由誠也
  有所竭情盡慎致其敬而誠若
  疏闕文此經覆明上以少小下素為貴之義有所竭情盡慎致其敬而誠若者謂所以少小下素為貴者當求諸於内有所求竭已情盡其戒慎致其恭敬而行至誠和順
  有美而文而誠若
  疏闕文此一經明多大髙文為貴之義有美而文者謂有威儀之美而文章顯著 言内行誠順則以少小下素求諸内也外行誠順則以多大髙文章之外也並校宋疏三十二
  周旅酬六尸
  毁廟無尸但有主也王注校宋疏三十三
  必先有事于配林
  配林小山林麓配泰山者也謂諸侯不郊天泰山巡省所考五嶽之宗故有事將祀之先即其漸天子則否矣泰山廟在博縣盧注注補後漢書七
  因名山升中于天
  封泰山告太平升中和之氣于天也同注補後漢書五 自周以前封者皆封土為壇至秦皇漢武皆用石撿崔靈恩通典五十四
  郊特牲
  存二代之後
  二王之後不考功有誅無絶五經通義注補後漢書二十八
  孔子朝服立于阼
  大夫朝服以祭故用祭服以依神庾疏校宋疏三十五
  社祭土
  今人謂社神為公社位上公非地祗也五經異義北堂書鈔八十七 五行之主能吐生百榖者也王注注補後漢書九
  荅隂之義也
  隂氣北向故君南向以荅之同南齊書九
  以達天地之氣也
  謂無屋盧注
  家主中霤
  諸主祭以土地為本也中霤其神后土即勾龍也既祀於社又祀中霤同並注補後漢書九
  迎長日之至也
  夏正在冬至後盧注南齊書九
  郊之用辛也
  辛之為言自新潔也同南齊書九 王者所以祭天何王者父事天母事地故以子道也祭日以丁與辛何丁者反覆丁寧也辛者自克辛也五經通義萟文類聚三十八
  天子大蜡八
  蜡祭用少牢行一獻之禮崔靈恩通典四十四
  饗農
  先農立壇於田所祠之其制度如社之壇五經要義通典四十六
  醆酒涗于清汁獻涗于醆酒
  五齊三酒皆供祭祀之用五齊尊而三酒卑所以名齊者酒人和合分劑之名也一曰泛齊二曰醴齊三曰盎齊一名醆酒四曰醍齊五曰陳齊一名澄酒三酒者列于堂下臣下相酌酬酢之用一曰事酒一名醳酒酌飲有事二曰昔酒三曰清酒外傳御覽八百四十三
  内則
  縏袠
  袠刺也刺袠而為縏囊故云縏袠熊疏禮書二十二
  
  堥土釜也今以木為器象土釜之形隠義校宋疏三十七
  
  共王及后與世子食後所進之六飲水居其上其次曰漿三曰醴四曰涼五曰醴六曰酏外傳御覽八百六十一
  芝栭
  芝木芝也盧注校宋疏三十七爾雅翼十 芝水芝也同疏二十七芝木也同離騷草木疏一 無華而實者名栭皆芝屬王
  注 無華葉而生者曰芝栭庾疏 芝木椹栭軟棗賀疏並校宋疏三十七
  若將
  注誤字將當為䍧䍧牝羊也校宋注疏本注三十八
  餌筋腱也
  腱筋之大者禮記隠影宋本釋文十二隠義釋文十二
  玉藻
  而朝日
  朝日以立春之日盧注南齊書九
  皮弁
  皮弁冠前後玉飾五經通義御覽六百八十六
  𤣥端以祭
  端當為冕𤣥冕祭服之下也其祭先君亦裨冕矣孫注盧辯大戴禮注十
  史進象笏
  笏者臣見於君以書思對命五經要義北堂書鈔百二十八笏所以記事防忽忘同
  天子搢珽
  天子笏曰珽珽直無所屈也五經異義並隋書十二五經要義御覽六百九十二
  𤣥冠朱組纓
  諸侯朝服之𤣥冠士之𤣥端之𤣥冠諸侯之冠弁此三冠與周天子委皃形制相同張鎰三禮圖聶崇義圖三
  唯君有黼裘以誓省
  諸侯黼裘以誓田雜羔狐為黼文也五經要義初學記二十六
  大裘
  大裘不覆反本以質也同御覽六百九十四
  君衣狐白裘
  天子狐白諸侯狐黄大夫狐蒼士羔皇疏校宋疏四十
  羔裘
  凡六冕之裘皆黒羔裘也故司服云祭昊天大裘而冕以下冕皆不云裘是皆用羔裘也劉氏校宋疏四十
  大夫以魚須文竹
  以魚須及文竹為笏盧注校宋疏四十 文眉貧切劉音影宋本集韵一 用文竹及魚班也崔疏影宋本釋文十二 及魚須同注疏本音義 及魚頒同錢希白南部新書辛 以魚須飾文竹之邊隠義影宋本釋文十二 以魚頒同南部新書辛
  其中博三寸
  博二寸禮圖隋書十二
  
  舜之所制裳前之蔽也五經要義北堂書鈔百二十八
  肩革帶
  有章印則於革帯佩之阮圖通鑑音注百七十四
  於大夫所有公諱無私諱
  但為公家諱不得為私家諱也盧注通典一百四 謂士與大夫言有音字同巳祖禰名字皆不得諱辟敬大夫故不重敬庾氏校宋疏四十
  廟中不諱
  不諱新君厭於祖禰也盧注
  教學臨文不諱
  教詩書典籍教訓也臨文謂禮文也詩書執禮皆雅言故不諱禮執文行事故言文也同並通典一百四
  有衝牙
  衝居中央牙是兩邊之璜皇疏禮書十九
  立容徳
  徳音置徐音釋文十二 盖如有所置物於前也同影宋本集韵七
  明堂位
  朝諸侯於明堂之位
  明堂即太廟也天子太廟上可以望氣故謂之靈臺中可以序昭穆故謂之太廟圓之以水似璧故謂之辟廱古法皆同一處近世殊異分為三耳盧注詩疏十六之五 明堂古者天子布政之宫在國南十里之内七里之外黄帝享百神於明庭是也唐虞為五府夏謂太廟為世室殷人謂路寢為重屋周人謂五府為明堂夏后氏一堂殷人為五室南面三階五室者象地載五行也五行生於四明故每室四達一室八窻周人有圓屋九月大享五帝於明堂心為天子明堂或以明獨以一室外傳御覽五百三十三
  脯鬼侯
  鄴西有九侯城盖鬼侯國是司馬彪注寰宇記五十六 九與鬼聲相近庾氏校宋疏四十一
  朱干玉戚冕而舞大武
  王者樂有先後各尚其徳也以文得之衣繡衣持羽毛而舞五經通義北堂書鈔一百七 以武得之先武樂持朱干玉戚而舞同萟文類聚四十一 朱干玉戚所以增威武也戚斧干楯也玉取其徳干取其仁明當尚徳行仁以斷斬也同通典百四十五
  犧象
  犠尊飾以牛象尊飾以象於尊腹之上畫為牛象之形阮圖禮書九十五
  叔之離磬
  無句叔之别名皇疏禮書百二十
  喪服小記
  斬衰
  凡言斬衰者以六寸之布廣四寸為衰帖於心前剪而不緝也外傳
  齊衰
  齊之言齊也同並御覽五百四十七
  男子免而婦人髽
  男子婦人皆吉屨無絇其服皆白布深衣鄭𤣥喪服變除注校宋疏四十二
  祖父卒
  父死未殯而祖父死服祖以周既殯而祖父死三年此謂嫡子為父後者也父未殯服祖以周者父屍尚在人子之義未可以代重也賀循喪服要記通典九十七
  庶子不為長子斬不繼祖典禰故也
  此但别庶子而下言不繼祖者謂庶子身不繼禰故其長子為不繼祖合而言之也譙周五經然否論劉智喪服釋疑 庶子父雖没猶不為長子三年以已不繼祖也賀循喪服要記並通典八十八 言不繼祖與禰欲明死者之父不繼祖與禰非據死者之身庾氏校宋疏四十二
  妾從女君而出則不為女君之子服
  謂俱有過而出女君為其子服嫌妾當從服故言不也盧注 非屬從故不服王注並通典八十七
  再期之喪
  三年周喪歳數没閏射慈喪服變除圖
  九月七月之喪
  九月以下數閏同並通典一百
  三年而后葬者必再祭
  謂逢變三年後乃葬者虞祔後必行小祥大祥祭也盧注
  不同時而除喪
  不同者異月也謂葬後一月練後一月大祥也除重服宜有漸間一月若異時矣故言不同時者但不同月耳王注並通典一百三
  生不及祖父母諸父昆弟而父税喪已則否
  謂父客他所子生服竟乃歸父追服子生所不見恩淺不追服也盧注 謂父與祖離隔子生之時祖父母已死故曰生不及祖父母若至長大父税服已則不服也諸父伯叔也昆弟諸父之昆弟也王注並通典九十八
  降而在緦小功者則税之
  凡屈不得服者皆有心喪之禮小功以下不税服乃無心喪耳劉智喪服釋疑通典八十一
  妾為君之長子與女君同
  與女君喪長子俱三年盧注通典八十九
  夫為人後者其妻為舅姑大功
  從夫而服不論識前舅姑與否熊疏疏三十三
  男子冠而不為殤婦人笄而不為殤
  女年十五笄盧注通典九十一 男子㓜娶必冠女子㓜嫁必笄禮之則從成人不為殤譙周喪服圖御覽五百四十
  唯主喪者不除
  或問蕭太傅久而不葬唯主喪者不除今則或十年葬主喪者除不荅曰所謂主喪者獨謂子耳雖過期不葬子義不可以除石渠禮論通典一百三 其下子孫皆不除也以主喪為正耳餘親者以麻各終其月數除矣盧注校宋疏四十三
  其餘以麻終月數者除喪則已
  蕭太傅云以麻終月數者以其未葬除無文節故不變其服為稍輕也已除喪服未葬者皆至葬反服庶人為國君亦如之宣帝制曰㑹葬服喪衣是也石渠禮議通典一百三
  諸侯弔必皮弁錫衰
  夫王弔三公及三孤弁絰錫衰弔六卿弁絰錫衰弔大夫弁絰疑衰弔士弁絰緦衰弔畿内諸侯弁絰緦衰謝兹喪服圖御覽五百六十一
  大傳
  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
  夏正郊天者王者各祭所出帝於南郊即大傳所謂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是也義宗舊唐書二十一
  殊徽號
  徽章也號所以書之於綏若夏則書其號為夏也盧注 徽謂旌旗斿也王注並通典五十五
  别子為祖繼别為宗
  天子之子稱王子王子封諸侯若魯衛是也諸侯之子稱公子公子還自仕食采於其國為卿大夫若魯公子季友者是也則子孫自立此公子之廟謂之别子為祖則嫡嫡相承作大宗百代不絶薛綜述鄭氏禮五宗圖
  繼禰者為小宗
  大宗之庶子則皆為小宗小宗有四五代而遷已身庶也宗禰宗已父庶也宗祖宗已祖庶也宗曽祖宗已曽祖庶也宗髙祖宗已髙祖庶也則遷而唯宗大宗耳同
  有小宗而無大宗者
  謂君無嫡弟以庶弟為小宗王注 謂君之諸弟同庶者君命庶長為衆庶之宗則名小宗則服大功九月者是也范宣禮論難 母妻則無服女公子服宗亦與男同謝徽喪服要記注
  有大宗而無小宗者
  謂大宗一子無小宗王注 謂君有同母弟命以為宗則羣庶昆弟宗之則名大宗服齊衰九月者是也禮論難 母弟雖貴諸弟亦不敢服既為宗主則齊衰九月其母則小君也其妻齊衰三月如大宗也以母弟之貴故也謝徽喪服要記注
  有無宗
  謂君一身也王注 謂公子唯已而已則上不敢宗君下無昆弟宗已者是也禮論難
  亦莫之宗者
  謂君有一弟為宗無宗之者也王注
  為其士大夫之庶者宗其士大夫之適者公子之宗道也
  其士大夫之嫡者此為諸侯别子之後也或母弟之子孫或庶弟之子孫位為大夫者各祖别子為始祖各宗其嫡為大宗嫌庶子小宗之後猶不得為嫡故通稱嫡以明後代皆應同正也曹述初集解並通典七十三
  少儀
  不斥人
  不斥主人南公疏三十五
  不翣也
  翣扇也盧注釋文十二 雖熱不敢搖扇也同
  則擁矢
  尊者委四矢於地一一取以投卑者不敢委於地悉執之也隠義
  加夫襓
  依廣雅夫襓木劍衣謂以木為劍衣者若今刀㯼熊疏並校宋疏四十五
  兎為宛脾
  宛於月翻鄭音宋本羣經音辨三
  學記
  足以謏聞
  謏所六切徐音影宋本集韻九
  其必由學乎
  學者覺也人生也皆稟五常之正性故聖人脩道以教之使其發學不失其性也外傳御覽五百三十三
  家有塾
  三王教化之宫總名為學夏為學校校之言教也殷為庠周為序周家人兼用之故鄉為庠里為序家為塾五經通義御覽五百三十五
  大學始教
  天子諸侯皆有大學小學大學在西有虞氏之學曰庠亦謂之米廩夏曰序殷曰瞽宗周曰辟雍外傳御覽五百三十三
  强而弗抑
  强其良翻沈重音釋文十三
  師尚父西面
  王在賓位師尚父主位故西面王庭之位若尋常師徒之教則師東面弟子西面與此異也皇疏校宋疏四十五
  樂記
  物使之然也
  物事也謂哀樂喜怒和敬之事感人而動見於聲王注史記注二十四
  噍以殺
  噍音樵徐音影宋本集韻三
  宫為君
  居中總四方王注
  商為臣
  秋義斷同
  角為民
  春物並生各以區别民之象也同
  徵為事
  夏物盛故事多同並史記注二十四
  羽為物
  冬物聚故為物同史記索隠八
  清廟之瑟
  於清廟中所鼓之瑟王注史記注二十四
  畫疏之使聲遲也
  瑟兩頭有孔畫疏之疏通也使兩頭孔相連而通孔小則聲急孔大則聲遲故云使聲遲也熊疏
  而俎腥魚
  其牛羊之俎至薦熟之時皆烹之而熟薦腥魚則始末不烹故云而俎腥魚也同並校宋疏四十七
  有遺音者矣
  未盡音之極王注
  物至知知然後好惡形焉
  事至以智知之然後情之好惡見同
  好惡無節於内知誘於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
  内無定節智為物所誘於外情從之動而失其天性同
  人為之節
  以人為之節言得其中也同並史記注二十四 人為猶為人也言為人作法節也庾疏校宋疏四十七
  則流
  流遁不能自還王注
  則離
  離析而不親同並史記注二十四
  大樂與天地同和
  樂貴和而上質五經通義北堂書鈔一百五
  故事與時並
  有其時然後得立其事王注
  名與功偕
  有功然後得受其名同
  論倫無患
  言能合道論中倫理而無患也同
  則此所與民同也
  自天子至民人皆貴禮之和樂之和以事鬼神先祖也同並史記注二十四
  功成作樂
  所以禁奢侈滌邪志通中和也 樂者所以象徳表功因事之宜五經通義初學記十五
  不相沿樂
  五帝三皇樂所以不同何樂以象徳有優劣故不同同北堂書鈔一百五
  居鬼
  品處人鬼之志孫注
  天地官矣
  各得其位也王注
  樂著大始
  著明也明大始謂法天也同
  而禮居成物
  成物謂地也居亦謂法也同並史記注二十四









  古經解鈎沈卷十三



  欽定四庫全書
  古經解鈎沈卷十四
  長洲余蕭客撰
  禮記四
  樂記
  以歌南風
  南風育養民之詩也王注
  其舞行綴逺
  逺以象民行之勞同
  其舞行綴短
  近以象民行之逸同並史記注二十四
  大章
  按五行鈎命決云伏羲樂為立基神農樂為下謀祝融樂為祝續熊疏校宋疏四十八 章明也民樂堯徳大明故名樂曰大明皇疏通鑑音注四十七
  咸池備矣
  黄帝樂所以為咸池者何咸皆也施也黄帝時道皆施於民五經通義初學記十五 包容浸潤行化皆然故曰備矣王注史記注二十四
  
  受命而王者六樂焉以大一樂天以咸池樂地以肆夏樂人以大夏樂四時以大濩樂五行神明以大武樂六律各象其性分而為之制以樂其先祖五經通義萟文類聚四十一
  以法治也
  作樂所以法其治行也王注
  善則行象徳矣
  君行善即臣下之行皆象君之徳同並史記注二十四
  粗厲猛起奮末廣賁之音作
  粗厲亢厲猛起發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奮末浸疾廣賁廣大之也王注
  
  經法也孫注
  肉好
  古音之洪美王注並史記注二十四 言音之洪潤同史記索隠八
  滌濫之音作
  滌放盪濫僭差也同
  以繩徳厚
  繩法也法其徳厚薄也同
  律大小之稱
  作樂器大小稱十二律孫注
  廣則容姦
  其音廣大則容姦偽王注
  狹則思欲
  其狹者使人思利欲也同並史記注二十四
  從以簫管
  簫編竹為之長尺有五寸五經通義初學記十六
  奮至徳之光
  天地之道也孫注
  動四時之和
  四時之化也同
  以著萬物之理
  著猶誠也同並史記索𨼆八
  清明象天廣大象地終始象四時周還象風雨
  清明廣大終始周旋皆樂之節奏容儀發動也王注史記注二十四
  五色成文而不亂
  五色者五行之音謂宫商角徵羽之聲和合成文不亂也而云五色因五行之色别廣以明義也崔氏校宋疏四十八
  八風從律而不姦
  八風者八卦之風八風以時至則隂陽變化之道成萬物各以時育生之五經通義後漢書注六十一
  百度得數而有常
  至樂之極能使然耳王注
  三歩以見方
  舞武樂三步為一節者以見伐道也同
  奮疾而不拔
  舞雖奮疾而不失節若樹木得疾風而不拔同
  獨樂其志不厭其道
  樂能使仁人獨樂其志不厭倦其道也同並史記注二十四樂音嶽庾音釋文十三
  樂樂其所自生
  作樂者縁民所樂於已之徳若舜之民樂其紹堯也周之民樂其伐紂而作韶武也孫注
  而禮反其所自始
  制禮者本已所由得民心殷尚質周尚文是也同並史記注二十四
  不殈
  殈音溢范音釋文十三
  則樂之道歸焉耳
  樂和隂陽故歸此也孫注
  樂師辨乎聲詩
  但能别聲詩不知其義故北面而弦王注
  治亂以相
  整其亂行節之以相孫注並史記注二十四 相輔相也王注釋文十三
  訊疾以雅
  赴敵迅疾趨之以雅孫注
  姦聲以濫
  姦聲淫使人不能自止王注
  及優侏儒
  俳優短人也同
  燕女
  燕女歡悦
  趨數
  音促速而數變也孫注並史記注二十四
  
  乾主立冬隂陽終始故聖人象天以制柷形法使死者不恨生者不怨樂記圗御覧五百八十二
  鏗以立號
  鐘聲髙故以立號王注
  石聲磬
  硜聲果勁同並史記注二十四 鐘聲為兑石聲為乾崔氏
  絲聲哀
  絲聲為離同並校宋疏四十九
  竹聲濫
  濫會諸音王注史記注二十四 竹聲為震崔氏
  鼓鼙之聲讙
  鼓鞞為坎同並校宋疏四十九
  夫武之備戒之已乆
  班固作漢書髙帝四年作武徳之樂又云高帝廟中奏武徳文始註云舜之韶舞名秦始皇二十六年改名五行舞註云五行木周舞高帝六年改名文始五行之舞案此知有改樂之法也任預禮論條牒禮書二十二
  發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蹈厲之已蚤
  厲疾也備戒已乆至其發作又疾也王注
  及時事也
  欲令之事各及時同
  致右憲左
  右膝至地左膝去地也同
  聲淫及商
  聲深淫貪商同
  非武音也
  言武王不獲已為天下除殘非貪商同
  則既聞命矣
  聞命謂言是孫注
  夫樂者象成者也
  象成而為樂王注
  總干而山立
  總持干盾山立不動同
  大公之志也
  志在鷹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武亂皆坐
  武亂武之治也皆坐以象安民無事也同
  而南
  誅紂已而南同
  而南國是疆
  有南國以為疆界同
  而分周公左召公右
  分陜東西而治同
  復綴以崇
  以象尊崇天子同並史記注二十四 以象尊崇天地同初學記十五
  天子夾振之而駟伐
  振威武也四伐者伐四方與紂同惡者一擊一刺為一伐也同
  分夾而進事蚤濟也
  分部而並進者欲事早成同
  建櫜
  所以能櫜弓矢而不用者將率之士力也故建以為諸侯謂之建櫜也同
  而郊射
  郊有學宫可以習禮也同並史記注二十四
  左射貍首
  貍之取物則伏下其頭然後必得言射亦必中如貍之取物矣舊解校宋疏四十九
  則易直子諒之心
  易平易直正直子諒愛信也王注
  故徳煇
  徳煇明惠也孫注
  理發諸外
  理言行也同
  故禮主其減
  謙自謙損也王注
  樂主其盈
  盈充氣志也同
  禮減而進
  禮自減損所以修徳進業同
  樂盈而反
  樂充氣志而反本也同並史記注二十四 反謂曲終還更始也孫注史記索隠八
  故禮有報
  報謂禮尚往来以勸進之同困學紀聞五 以進為報王注史記注二十四
  雜記上
  寡君不禄
  聞人通漢問云記曰君赴於佗國之君曰不禄夫人曰寡小君不禄大夫士或言卒死皆不能明戴聖對曰君死未𦵏曰不禄既葬曰薨又問尸服卒者之上服士曰不禄言卒何也聖又曰夫尸者所以象神也其言卒而不言不禄者通貴賤尸之義也通漢對曰尸象神也故服其服士曰不禄諱辭也孝子諱死曰卒石渠禮議通典八十三
  布衰
  以三升半布為衰長六寸廣四寸綴於衣前當胸上後又有負版長一尺六寸廣四寸皇疏校宋疏五十
  不反服
  所適尊卑同反服舊君王注通典九十
  雜記下
  祥因其故服
  𤣥衣黄裳戴徳喪服變除鄭𤣥注十二
  王父母兄弟世父叔父姑姊妹子與父同諱
  王父母之兄弟伯父叔父姑姊妹皆父之所諱也王注
  與從祖昆弟同名則諱
  同名同從祖昆弟所諱之名也從祖昆弟之父小功之親也於禮不諱妻名重則諱之同並通典一百四
  已雖小功既卒哭可以冠
  已大功卒哭可以冠孫注通典五十六
  正月日至可以有事於上帝
  正者冬至之日祭昊天上帝於圜丘諸侯不祭天外傳郡覧五百二十七
  喪大記
  復
  人之精氣曰魂形體謂之魄合隂陽二氣而生也形勞則神逝死則難復生也孝子之心不能忍也故升屋而招其魂神也神智無涯也鬼者復於上也氣絶而收其神使反復於體也外傳御覧五百四十九
  皆升自東榮
  榮音營鄭衆宋本羣經音辨三劉音影宋本釋文十三
  始卒
  始弔朝𤣥端之服也皮弁絰素弁而加環絰也始死而往朝服者主人未變賓未可以變也賀循喪服要記御覧五百六十一
  祭法
  禘黄帝
  禘者祭名禘者帝也事尊明禘故曰禘盧注舊唐書二十一禘者諦也同冊府元龜五百九十
  燔柴於泰壇
  凡祭天神各有二玉一以禮神一則燔之禮神者訖事却收祀神者與牲俱燎義宗舊唐書百六十四
  埋少牢於泰昭祭時也
  王莽時劉歆孔昭以為易震㢲等六子之卦為六宗漢武即位依虞書禋於六宗禮用大社至魏明帝時詔令王肅議六宗取家語宰我問六宗孔子所宗者六埋少牢於大昭祭時相近於坎壇祭寒暑王宫祭日夜明祭月幽禜祭星雩禜祭水旱禮論周禮疏十八尚書禋於六宗禋有三義禋者煙也潔也精也禋者燔柴升煙於天以氣聞達潔取淨潔以表無穢之理精者取祭者精懃之意六宗之神先儒所釋義各不同義雖不同亦各有通 孔光劉歆謂六宗者乾坤之六子取水火雷風川澤能生萬物故禋祀以報謂之六宗馬昭難云凡八卦者所以生育萬物若祭卦便因祭八卦豈但祭六明非六卦也意謂劉孔之意所以但六者以子不能成父之業故生物之功由於六子合據成功而報故舎乾坤而不祭也 鄭云宗者星辰司中司命風師雨師此謂六宗也王肅難云星則五緯之星合為一位辰則十二月之會次又合為一位名實不相副也司中司命文昌第五第四星而别為兩位文昌之星獨分為二五緯之星所主各異合而為一於義不安尋鄭本意以五星十二次各共成功故各合為一司中司命所司有一不其成功故分為二王肅六宗亦以四時其成嵗功得合為之一宗鄭以十二次五星各其成嵗則何以不得各合為一王此難無通義也義宗山堂考索前集三十五
  祭寒暑也
  祭六宗之禮寒暑有往来之期可退則祭禳却之命退應至而不至則祭求之命至故春則送寒而迎暑秋則送暑而迎寒義宗宋本御覧十八
  祭日也
  王者所以因郊祭日月星辰風伯雨師山川何以為皆有功於民故祭之也皆天地之則神從官也縁天地之意亦欲及之故嵗一祭之禮日出於南門外禮月四瀆於北門外禮山川丘陵於西門外禮風伯雨師於東門外禮各即其位也以示明之其祭之奈何乎曰祭日者懸祭月者毁祭風者明祭雨者布祭山川者沈各象其貌也五經通義郵覧五百二十九
  逺廟為祧
  將祧而去之故曰祧五經異義御覧五百二十九
  有二祧
  謂文武盧植説文校宋疏十七 祧者五世六世之祖王注宋書五十五
  去祧為壇去壇為墠
  皆藏於祖廟五經異義御覧五百二十九
  享嘗乃止
  諸侯立五廟又兩廟降於天子不月祭也王肅
  大夫立三廟
  天子之大夫盧注
  曰王考廟
  大夫無祖考廟唯别子為宗者有祖考廟然有祖考廟者無皇考廟也王肅
  官師
  中下士也同並通典四十八
  大社
  天子大社王社諸侯國社侯社制度奈何曰社皆有垣無屋樹其中以木有木者土主生萬物萬物莫善於木故樹木也五經通義魏書五十五 北史四十二五經通議冊府元龜五百八十 有木者主土生萬物五經通義通志百五十社者五土之神也稷者百穀之神也天子為天下
  之人立社為太社壇方五丈諸侯為境内之民立社曰國社地之勢有禮生物各隨所宜九州之人各居其土食有利者各報祭之籍田之後則告五穀五穀既登又報功也國以民為大人以食為大故建國君民先命立社也地廣穀多不可徧祭故於國城之内立壇祭之貌之也日用甲尊之也惟天子祭天地諸侯社稷而已外傳
  王社
  籍田中為千畆報功也五經通義並御覽五百三十二
  置社
  州長職曰以嵗時祭祀州社是二千五百家為社也駁五經異義校宋疏五十五 今之里社是也王注宋書十七
  中霤
  七祀中之五門戸竈行中霤即勾芒等五官之神配食者勾芒食於水祝融食於火該食於金修及𤣥㝠食於水勾龍食於土馬融注通典五十一
  泰厲
  如周杜伯鬼有所歸乃不為厲王注宋書十七 如周社同傳咸表晉書十九
  故祀以為稷
  稷壇在社西俱北鄉並列同營共門任預禮論條牒孝經疏二
  祭義
  天子為籍千畝
  天子籍田千畝孟冬啟蟄既郊之後率公卿大夫而親耕焉所以先百姓而致孝敬五經通義萟文類聚三十九籍蹈也言親自蹈履於田而耕之五經要義後漢書注
   籍者借也天子耕千畝但三推發耒三岱而止借民力治之所耕之穀藏之神倉以SKchar事天地宗廟神祗人鬼之用也天子以身先天下以建寅之日而郊郊而後耕郊用辛日而耕用亥日享先農而後籍田外傳御覽五百三十七
  祀乎明堂
  祭用純漆俎瓦樽文於郊質於廟止一獻周捨禮疑義北史六十
  右社稷而左宗廟
  文家右社稷左宗廟何文家握地而王地道長乆得事宗廟以有社稷故右之也質家左社稷右宗廟社皆有壇者飾也五經通義御覽五百三十二
  祭統
  出田邑
  月令所記非一王之制凡稱古者無逺近之限未知夏封諸侯何代之典秋祭田邑夏乎殷乎而王據月令以非祭統鄭宗祭統而疑月令無乃俱未通哉莫若通以三代説兩氏而不俱一也束晳五經通論通典七十一
  孔子閒居
  天降時雨
  雨者輔時生養均遍故謂之雨禮統宋本御覧十
  山川出雲
  雲者運氣布恩普也同萟文類聚一
  坊記
  故堂上觀乎室
  祭祀之時在堂上者觀望在室之人以取法沈重義疏校宋疏五十九
  不下漁色
  疏闕文漁色謂漁人取魚中網者皆取之譬如取美色中意者皆取之若漁人求魚故云漁色諸侯當外取不得下向國中取卿大夫士之女
  婦人疾問之不問其疾
  疏闕文謂不問其疾所委曲若問其委曲嫌似媚故不丁寧但問増損而已
  恐事之違也
  疏闕文謂恐此女人於昬事乖違並校宋五十九
  中庸
  鮮能知味也
  張華辨酢師曠知薪符郎為青州刺史善能知味食雞知棲半露食鵞知其黑白失名異義校宋疏六十
  追王大王王季
  太王王季之父也美大故號之王季文王之父也太王實始翦商王季綏和文王懐保王業所興故追王也三妣亦同尊其號盧注通典七十二
  所以序昭穆也
  祭有昭穆所以别父子逺近長幼親疎之序而無亂也禮統山堂考索前集二十九
  或生而知之
  生而知之者上也問曰孰生而知之乎答曰聖人二儀既判懸象列暉八風有序四氣錯御覽日月而達隂陽之數消摇八節俯仰𤣥黄彌綸天地之體窮竟有生之機瞻天為師用醒已心故曰生知不亦審乎五經鈎沈初學記十七
  斯昭昭之多
  疏闕文昭昭狹小之貌校宋六十
  一卷石之多
  卷音權李軌音釋文十四 苦逺切范宜音影宋本集韵五
  貨財殖焉
  注誤字皆合少成多自小致大校宋注疏本注六十
  純亦不已
  疏誤字此一節明至誠不已則能從微至著從小至大
  禮儀三百
  疏闕文周禮有三百六十官
  威儀三千
  疏闕文卽儀禮行事之威儀
  故曰苟不至徳至道不凝焉
  疏闕文古語先有其文今夫子既言三百三千待其賢人始行故引古語證之苟誠也不非也苟誠非至徳之人則聖人至極之道不可成也俗本不作非也並校宋六十
  故君子尊徳性
  疏闕文此一經明君子欲行聖人之道當須勤學前經明聖人性之至誠此經明賢人學而至誠也 尊敬此聖人道徳之性自然至誠也校宋六十一
  表記
  先王諡以尊名
  有徳則諡善無徳則諡惡故雖君臣可同五經通義晉書二十 諡者死後之稱累生時之行而諡之生有善行死有善諡所以勸善戒惡也諡之言列其所行身雖死名常存故謂諡也同萟文類聚四十
  緇衣
  公孫尼子所作劉獻釋文十四
  問喪
  當室則免而杖矣
  董子當室謂年十五以上若世子生則杖故曾子問云子衰杖成子禮是也戴徳校宋疏五十二
  服問
  如外宗之為君也
  外宗外女之嫁於卿大夫者也為君服周王注通典八十一
  間傳
  期而小祥
  小祥中衣黄為裏縓為領袖縁縓者紅之多黄者也葛⿰氵𠔏喪服變除 祥者吉也故衰裳無負版及心前衰崔凱
  要絰不除
  去首絰同
  又期而大祥
  二十五月大祥祭主人夕為期朝服縞冠訖祭而受以布深衣十五升外無哭者謂哀至入即位而哭也杜預喪服要集並通典八十七
  有事其縷無事其布曰緦
  凡言有事其縷者先加灰錫治其麻縷為布則不治外傳御覧五百四十七
  投壺
  矢以柘若棘毋去其皮
  矢大七分或言去其皮節舊説校宋注疏本注六十五 或以棘取無節同注疏本注 疏脱五十八  字此亦正篇之後記者之言也校宋六十五
  儒行
  疏誤字儒者濡也以先王之道能濡其身校宋六十六
  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
  注誤字席猶鋪陳也鋪陳往古堯舜之善道以待見問也大問曰聘校宋注疏本注六十六
  大學
  明堂靈臺辟雍大學同實異名盧注牛𢎞議 隋書四十九 通志百六十 學制有二一云制與明堂同體五室四堂在一基之上四方堂則以其方名學中央堂謂之大學二云凡三學之法有四郊及國中在東郊曰東學並方名之在國中謂之大學崔靈恩通典五十三
  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
  疏誤字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者是夫子之辭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是記者釋夫子無訟之事然能使無訟則是異於人也而云吾猶人者謂聴之時備兩造吾聽與人無殊故云吾猶人也但用意精誠求其情偽所以使無訟也
  此謂知本
  疏誤字意為行本既精誠其意是曉知其本並校宋六十七
  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校宋注疏本六十七
  時謂觀射父昭奚恤也
  疏闕文知有觀射父昭奚恤者案戰國義云楚王築壇昭奚恤等立於壇上楚王指之謂秦使曰此寡人之寳故知有昭奚恤等也謂賢為寶者案史記云 引之者證為君長能保愛善人為寶也
  若有一个臣㫁㫁兮
  疏闕文此秦穆公誓辭云羣臣若有一耿介之臣斷斷然誠實專一謹慤兮是語辭古文尚書為猗言有一介之臣其心斷斷猗猗然專一
  孟獻子曰
  疏闕文此一經明治國家不可務於積財若務於積財即是小人之行非君上之道
  不畜聚斂之臣
  疏闕文言卿大夫之家不畜聚斂之臣使賦税什一之外徴求采邑之物也故論語云百乘之家是也
  寧有盜臣
  疏誤字以盜臣但害財聚斂之臣則害義也並校宋六十七
  冠義
  冠者禮之始也
  冠嘉禮也冠者首服既加而後人道備故君子重之以為禮之始矣五經要義政和五禮靳儀十一
  𤣥端
  疏誤字𤣥端上士則𤣥裳校宋六十八
  昬義
  和於室人
  注誤字室人謂女妐女叔校宋注疏本注六十八
  鄉飲酒義
  聖也
  疏誤字聖之言生也 以生物言之則謂之聖校宋六十八
  射義
  故天子之大射
  疏誤字畿外諸侯以下賓射其侯無文約大射諸侯既同天子張三侯則賓射亦同天子用五正三正二正之侯其鄉大夫射亦用三正二正之侯校宋六十九
  喪服四制
  三月而沐
  小祥祭則櫛稍自飾崔凱通典八十七




  古經解鈎沈卷十四
<經部,五經總義類,古經解鉤沉>



  欽定四庫全書
  古經解鈎沈卷十五
  長洲余蕭客撰
  春秋左傳一
  春秋
  序孔子覽史記就是非之公素王之法賈逵序宋本疏一書稱朞三百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嵗允
  釐百工庶績咸熙是以天子必置日官諸侯必置日御世修其業以考其術舉全數而言故曰六日其實五日四分之一日日行一度而月日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有畸日官當會集此之遲疾以考成晦朔錯綜以設閏月閏月無中氣而北斗邪指兩辰之間所以異於他月也積此以相通四時八節無違乃得成歳其微密至矣得其精微以合天道事敘而不悖故傳曰閏以正時時以作事事以厚生生民之道於是乎在然隂陽之運隨動而差差而不已遂與厯錯故仲尼丘明毎於朔閏發文盖矯正得失因以宣明厯數也桓十七年日食得朔而史闕其日單書朔僖十五年日食而史闕朔與日故傳因其得失並起時史之謬兼以明其餘日食或厯失其正也莊二十五年經書六月辛未朔日有食之鼓用牲於社周之六月夏之四月所謂正陽之月也而時厯誤實是七月之朔非六月故傳云非常也唯正月之朔慝未作日有食之於是乎有用幣於社伐鼓於朝此非用幣伐鼓常月因變而起厯誤也文十五年經文皆同而更復發傳曰非禮明前傳欲以審正陽之月後傳發例欲以明諸侯之禮也此乃聖賢之微㫖先儒所未喻也昭十七年夏六月日有食之而平子言非正陽之月以誣一朝近於指鹿為馬故傳曰不君君且因以明此月為得天正也劉子駿造三統厯以修春秋春秋日食有甲乙者三十四而三統厯唯一食厯術比諸家既最疎又六千餘嵗輒益一日凡嵗當累日為次而無故益之此不可行之甚者班固前代名儒而謂之最密非徒班固也自古以来諸論春秋者多述謬諸或造家術或用黄帝以来諸厯以推經傳朔日皆不得諧合日食於朔此乃天驗經傳又書其朔日可謂得天而劉賈諸儒説皆以為月二日或三日公違聖人明文其蔽在於守一元不與天消息也余感春秋之事嘗著厯論極言厯之通理其大指曰天行不息日月星辰各運其舎皆動物也物動則不一雖行度大量可得而限累日為月以新故相序不得不有毫毛之差此自然理也故春秋日有頻月而食者曠年不食者理不得一而算守恒數故厯無不有差失也始失於毫毛而尚未可覺積而成多以失弦朢朔晦則不得不改憲以從之書所謂欽若昊天厯象日月星辰易所謂治厯明時言當順天以求合非為合以驗天者也推此論之春秋二百餘年其治厯變通多矣雖數術絶滅還尋經傳微㫖大量可知時之違謬則經傳有驗學者固當曲循經傳月日日之食以考朔晦也以推時驗而皆不然各據其學以推春秋此無異度已之迹而欲削他人之足也余為厯論之後至咸寧中善算李修夏顯依論體為術名乾度厯表上朝廷其術合日行四分之數而微增月行用三百嵗改憲之意二元相推七十餘嵗承以強弱強弱之差盖少而適足以逺通盈縮時尚書及史官以乾度與太始厯參校古今記注乾度厯殊勝今其術具存時又并考古今十厯以驗春秋知三統厯之最疏也今具列其時得失之數又據經傳微㫖證據及失閏㫖考日辰朔晦以相發明為經傳長厯諸經傳證據及失閏時文字謬誤皆甄發之雖未必其得天盖春秋當時之厯也學者覽焉杜預長厯注補後漢書二 如周官有調人私怨之官劉兆調人序六經奥論序 惜乎微言乆絶通儒不作遺文所存三傳而已傳已互失經㫖注又不盡傳意春秋之義幾乎泯滅唯聖作則譬如泉源苟涉其流無不善利在人賢者得其深者其次得其淺者若文義隠密是虛設大訓誰能通之故春秋之文簡易如天地焉其理著明如日月焉但先儒各守一傳不肯相通互相彈射仇讐不若詭辭迂説附㑹本學鱗雜米聚難見易滯益令後人不識宗本因注迷經因疏迷注黨於所習其俗若此老氏曰大道甚夷而人好徑信矣故知三傳分流其源則同擇善而從且過半矣歸乎允當亦何常師今公羊穀梁二傳殆絶習左氏者皆遺經存傳談其事迹翫其文彩如覽史籍不復知有春秋微㫖嗚呼買櫝還珠豈足怪哉余輒考覈三傳舎短取長又集前賢注釋亦以愚意裨補闕漏商𣙜得失研精宣暢期於浹洽尼父之志庶幾可見疑殆則闕以俟君子謂之春秋集傳集注又撮其綱目撰為統例三卷以輔集傳通經意焉所以剪除荆棘平易道路令趨孔門之士方軌康衢免涉於險難也啖助集傳集注序陸淳集傳纂例解春秋者國史所記人君動作之事左史所記為
  春秋右史所記為尚書鄭𤣥六萟論公羊疏一 春秋者救時之弊革禮之薄何以明之前志曰夏政忠忠之弊野殷人承之以敬敬之弊鬼周人承之以文文之弊僿救僿莫若以忠復當從夏政夫文者忠之末也設教於本其弊猶末設教於末弊將若何武王周公承殷之弊不得已而用之周公既没莫知改作故其頺弊甚於二代以至東周王綱廢絶人倫大壊夫子傷之曰虞夏之道寡怨於民殷周之道不勝其弊又曰後代雖有作者虞帝不可及已盖言唐虞淳化難行於季末夏之忠道當變而致焉是故春秋以權輔正以誠㫁禮正以忠道原情為本不拘浮名不尚狷介從宜救亂因時黜陟或貴非禮勿動或貴貞而不諒進退抑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去華居實故曰救周之弊革禮之薄也古人曰殷變夏周變殷春秋變周又言三王之道如循環太史公亦言聞諸董生曰春秋上明三王之道公羊亦言樂堯舜之道以俟後聖是知春秋參用二帝三王之法以夏為本不全守周典禮必然矣啖集傳 春秋因史制經以明王道其指大要二端而已興常典也著權制也故凡郊廟喪紀朝聘蒐狩昬取皆違禮則譏之是興常典也非常之事典禮所不及則裁之聖心以定褒貶所以窮精理也精理者非權無以及之故曰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是以游夏之徒不能贊一辭趙匡集傳並纂例一
  三傳
  先儒以春秋之有三傳若天之有三光劉軻三傳指要序玉海四十
  左傳
  故錯舉以為所記之名也
  春貴陽之始秋取隂之初賀道養春秋序注宋本疏一舊史遺文
  附正疏誤字言遺者舊史已沒策書遺留並宋木一
  此盖春秋新意
  分變例新意以為二事劉寔春秋序注宋本疏一
  則西周之美可尋
  附補疏闕文成王雖暫至洛邑還歸鎬京及幽王滅於西周平王東遷洛邑因謂洛邑為東周謂鎬京為西周宋本一
  隱公
  諡法云隠拂不成曰隠杜預釋例呂祖謙春秋集解一 幽厲雖衰雅未為風逮平王之東人習餘化苟有善惡當以周法正之故㫁自平王之季以隠公為始所以拯薄勉善救周之弊革禮之失啖助春秋統例白孔六帖八十八
  傳以聲子
  聲子之諡非禮也服䖍注通典一百四
  為魯夫人
  有文在手為魯疑不得若此劉炫廣川書跋二
  是以隠公立而奉之
  隠公攝立為君奉桓為太子鄭泉春秋條例 隠立桓為太子奉以為君賈逵解詁並宋本 附正注疏二  誤字隠公繼室之子當嗣世宋注疏本注二
  元年經春王正月
  公羊以魯隠公為受命王黜周為二王後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今隠公人臣而虛稱以王周天子見在上而黜公侯是非臣名而言順也如此何以笑子路率爾何以為忠信何以為事上何以誨人何以為法何以全身賈逵左氏傳義公羊疏一 春秋所以重一統者四海九州同風共貫正王道之大範也廼以月次正正次王王次春春次年年次元斯五者編年紀事之綱領也故書王以統之在乎尊天子卑諸侯正升黜埀勸懲作一王法為萬代規俾其禮樂征伐不專於諸侯也故用隠之元統平之春存平之正得不書乎王歟苟曰周書始命之王則二年復書何王必不然也平王明矣斯公羊之短左氏穀梁得其實矣陳岳春秋折衷山堂考索續集十二
  公及邾儀父
  名重於字故君父之前自名朋友之接自字杜例宋本疏二 儀父亦名也魯季孫行父晉荀林父亦以父為名趙集傳陸淳春秋集傳辨疑一
  鄭伯
  鄭姬姓周厲王子宣王母弟桓公友之後也杜預春秋世族譜宋本疏一 周厲王母弟桓公友之後同宋庠國語補音三 幽王無道友徙其人於虢鄶之間遂有其地同通鑑音注一
  克段於鄢
  若云鄭段出奔則鄭伯但有逐弟之名而無殺弟之志啖集傳陸淳春秋集傳微㫖上 鄢當作鄔鄭地也在緱氏縣西南至十一年乃屬周左氏曰王取鄔劉蒍䢴之田於鄭是也傳寫誤為鄢字杜注云今頴川鄢陵誤甚矣按從京至鄔非逺又是鄭地段 -- 𠭊 or 叚 ?所以有兵衆故曰克若逺走至鄢陵已出境則無復兵衆何得云克又傳曰自鄢出奔共卽自鄔過河向共城為便路若已南行至鄢陵即不當奔共也趙集傳辨疑一
  鄭在滎陽宛陵縣西南
  疏闕文河南郡有宛陵縣又有新鄭縣於漢則宛陵新鄭各自為縣宋本二
  天王
  畿内稱王諸夏稱天王賈逵春秋三家經訓詁穀梁疏十三
  來歸惠公仲子之賵
  仲子惠公之母啖集傳辨疑一 惠公仲子聖辭也虚仝春秋摘微文獻通考百八十二
  傳不書即位
  魯十二公國史盡書即位仲尼修之乃有所不書顔氏春秋疏二潁容釋例宋本疏二 恩深不忍則傳言不稱恩淺可忍則傳言不書劉歆 賈逵 潁容並宋本疏二
  
  鄭地京相璠春秋土地名水經注二十二
  請京
  京鄭都邑賈逵史記注四十二
  過百雉
  百雉為長三百丈方五百歩古春秋左氏説朱校宋本禮記疏五十九 雉長三丈馬融春秋三家同異 王肅注並宋本疏二 韓詩説五堵為雉 左氏説三堵為雉一雉之牆長三丈五經異義宋本疏二 古周禮説天子城高七雉隅髙九雉公之城髙五雉隅高七雉侯伯之城髙三雉隅髙五雉都城之城髙皆如子男之城高同周禮疏四十一 或云周亦九里城則公七里侯伯五里子男三里駁五經異義同上 天子之城髙九仞公侯七仞伯五仭子男三仭五經異義初學記二十四
  出奔共
  共國名賈逵
  於城潁
  鄭城同並史記注四十二
  不及黄泉
  天𤣥地黄泉注地中故曰黄泉服虔文選注二十八
  為潁谷封人
  潁谷鄭地賈逵史記注四十二
  士踰月
  士禮三月而葬今左氏云踰月於義左氏為短膏肓禮人君之喪殯葬皆數來月來日士殯葬皆數死
  月死日尊卑相下之差數故士大夫俱三月其實不同箴膏肓並朱校宋本禮記疏十二
  改葬惠公
  改備禮也賈逵
  公弗臨
  葬嗣君之事公弗臨言無恩禮曰改葬緦也同
  葬故有闕
  言是以禮闕故同並御覽五百五十三
  二年經莒人入向
  克内曰入陸希聲春秋通例
  鄭人伐衛
  聲罪致討曰伐同並程端學春秋本義一
  三年經宋公和卒
  凡諸侯同盟名於載書朝㑹名於要約聘告名於簡牘故於卒赴可知而紀也非此則否示詳慎也趙集傅纂例三
  盟於石門
  石門齊地今濟北盧縣故城西南六十里有故石門去水三百歩京相璠春秋土地名水經注八
  傳為平王卿士
  卿士之有事者六卿也賈逵
  王子狐
  周平王之子同
  取溫之麥
  温周地名蘇氏邑也同並御覧四百八十
  潢汙
  不洩謂之汙服虔文選注四十五
  得臣之妹
  得臣齊世子名居東宫同詩疏三之二
  石碏
  衛上卿賈逵史記注三十七
  四年經遇於清
  今濟北東阿東北四十里有故清亭即春秋所謂清者也土地名水經注八
  會宋公陳侯蔡人衛人伐鄭
  衛使宋為主使大夫將故敘衛於陳蔡下服䖍詩疏二之一
  於濮
  濮陳地賈逵史記索隠十一服虔史記注三十七
  傳將修先君之怨於鄭
  隠二年鄭人伐衛是也同
  以除君害
  公子馮將為君之害同並詩疏二之一
  阻兵
  疏闕文阻訓恃也宋本三
  以賦
  賦兵也以田賦出兵故謂之賦服虔詩疏二之一
  使右宰醜
  右宰醜衛大夫同史記注三十七
  五年經於棠
  棠魯地陳魚而觀之賈逵史記注三十三 棠在魯部内云本宋地盖魯宋之界上也杜例集解二
  衛師入城
  東郡廪丘縣南三十里有故郕都土地名水經注二十四
  考仲子之宫
  考者成室之名趙集傳辨疑十
  傳天子用八
  天子八八服注
  諸侯用六
  諸侯六八同
  大夫四
  大夫四八同
  士二
  士二八同並宋書十九
  而行八風
  按樂緯云坎主冬至樂用管艮主立春樂用塤震主春分樂用鼔巽主立夏樂用笙離主夏至樂用絃坤主立秋樂用磬兌主秋分樂用鐘乾主立冬樂用柷敔此八方之音沈文阿義疏宋本疏三
  叔父
  諸侯稱同姓大夫長曰伯父少曰叔父服注詩疏九之三
  七年經滕侯卒
  滕國春秋後七世為秦所滅 滕自叔繡以下至公丘二十一世釋例程復心孟子年譜
  八年經遇於埀
  今濟隂句陽縣小城陽東五里有故埀亭土地名水經注二十四
  傳注近許之田
  别有許邑邑自名許非由近許國始名為許劉炫規杜 宋本疏四
  傳先配而後祖
  祖祖道之祭應先為祖道然後配合今乃先為配合而後乃為祖道之祭鄭𤣥注 大夫以上無問舅姑在否皆三月見祖廟之後乃始成昬故譏鄭公子忽先為配匹乃見祖廟賈逵 服䖍並朱校宋本禮記疏二十六
  因生以賜姓
  炎帝姓姜太皥之所賜也黄帝姓姬炎帝之所賜也故堯賜伯夷姓曰姜賜禹姓曰姒賜契姓曰子賜稷姓曰姬著在書傳駁五經異義通鑑音注二百四十七
  九年經於防
  注闕文在琅邪華縣東南宋注疏本注四
  諸侯以字
  公之母弟則以長幼為氏貴適統伯仲叔季是也庶公子則以配氏為字尊公族展氏臧氏是也服䖍宋本疏四
  十一年經十有一年
  十盈則更始以竒從盈數故言有也干寶函義宋本疏四
  公薨
  周公歸政就臣位乃死何得記崩隠公見死於君位不稱薨云何箴膏朱校宋本禮記疏四十一
  傳爭長
  先登授玉服注儀禮疏十
  周之宗盟
  宗盟尊盟賈逵路史前紀注八 同宗之盟服䖍 宗伯屬官掌作盟詛之載辭故曰宗盟孫毓義注 同宗之盟則無與異姓何論先後孫毓賈服異同畧並宋本疏四
  異姓為後
  若王官之伯主盟則異姓為後其餘則否也杜例朱校宋本禮記疏七
  於郲
  今滎陽東四十里有故釐城土地名
  
  或云河内軹西有地名向今無杜例並水經注七 河内軹西有向而無城疑為蘇田土地名路史國名紀甲
  
  河内修武縣北有故隤城實中今世俗謂之皮垣方四百步實中高八丈際陂北隔水一十五里俗所謂蘭丘也方二百步西一十里又有一丘際山世謂之勅丘形狀相類疑即古攢茅也同水經注九
  使營莵裘
  莵裘魯邑營莵裘以作宫室欲居之以終老也服䖍
  鍾巫
  祭名也賈逵
  館於寪氏
  館舎也寪氏魯大夫服䖍並史記注三十三
  桓公
  元年傳宋華父督
  戴公之孫服䖍
  目逆
  目者極視睛不轉也同並史記注三十八
  美而艶
  古者大夫皆乗車其妻固當乗之不可在路而見其貌盖以舊言孔父義形於色故誤以為女色之色也啖集傳孫覺春秋經解一
  二年經取郜大鼎於宋
  郜鼎之名猶如和氏之璧封父之繁弱之類啖集傳辨疑二
  傳十一戰
  一戰鄭圍其東門二戰取其禾三戰取邾四戰邾鄭伐宋入其郛五戰伐鄭圍長葛六戰鄭以王命伐宋七戰魯敗宋師於菅八戰宋衛入鄭九戰伐戴十戰鄭入宋十一戰鄭伯以虢師大敗宋賈逵史記注三十八
  是以清廟
  肅然清靜謂之清廟同詩疏十九之一
  大路
  總名也如今駕駟高車矣尊卑俱乗之其朱飾有差服䖍注補後漢書二十九
  越席
  結括草以為席同 不緣也王肅並史記注二十三
  鞶厲
  鞶大帶服氏朱校宋本禮記疏三十八
  鍚鸞和鈴
  鸞在鑣和在衡同史記注二十三
  三辰旂旗
  三辰謂日月星旂旗九旂之總名同儀禮疏十
  遷九鼎於雒邑
  今河南有鼎中觀同書疏十五
  師服
  晉大夫賈逵史記注三十九
  士有𨽻子弟
  士卑自以其子弟為僕𨽻 禄不足以及宗是其有𨽻子弟也服注儀禮疏十三
  侵陘庭之田
  陘庭翼南鄙邑名賈逵史記注三十九
  三年經公子翬如齊逆女
  公子翬公子遂叔孫僑如為君逆夫人皆以非禮書翬遂公子而行㛰禮尤不可也啖集傳纂例二
  傳韓萬
  曲沃桓叔之子莊伯弟賈逵史記注三十九 晉為大夫以韓為氏服䖍詩疏十八之四
  四年經公狩於郎
  四時之田其事各殊其名亦異春以閲武擇材故以蒐為稱夏以為苗除害故以苗為名秋則順天時以殺物故以獮為義冬則狩禽獸以習獸故以狩為目以為微事不謹則大事不立故毎慎於微而王徳全矣趙集傳鄭玉春秋經傳闕疑三
  傳書時禮也
  疏誤字以時合禮知地非禮也 宋本六
  五年經春正月甲戌
  甲戌下當記陳佗作亂之事今傳脫之趙集傳辨疑二
  齊侯鄭伯如紀
  自此適彼曰如
  蔡人衛人陳人
  言人者時陳亂無君則三國皆大夫也故稱人服䖍詩疏三之三
  大雩
  言大雩者别於山川之雩賈逵榖梁疏三 夏祭天名也雩逺也逺為百穀求膏雨也服注注補後漢書五
  傳旝動而鼓
  旝發石車也失名説宋本御覧三百三十七
  啟蟄而郊
  一説郊祀天祈農事雩祭山川而祈雨也服注注補後漢書五 魯祭天以孟月祭宗廟以仲月同朱校宋本禮記疏十八
  龍見而雩
  龍角亢也謂四月昬龍星體見萬物始盛待雨而大故雩祭以求雨也同注補後漢書五
  六年經大閲
  簡車馬於廟也賈注公羊疏四
  子同生
  不稱太子者書始生賈注朱校宋本禮記疏二十六 莊公生當乙亥之嵗建申之月春秋長厯通典一百五
  傳侵隨
  隨姬姓賈注史記注四十
  接以太牢
  接者子初生接見於父服䖍御覧百四十六
  公問名於申繻
  申繻魯大夫賈逵史紀注三十三
  宋以武公廢司空
  武公名司空廢為司城服注朱校宋本禮記疏十四










  古經解鈎沈卷十五



  欽定四庫全書
  古經解鈎沈卷十六
  長洲余蕭客撰
  春秋左傳二
  桓公
  七年傳名賤之也
  傳曰要結外援好事鄰國以衛社稷又云服於有禮社稷之衛穀鄧在南地屬衡岳以越棄疆楚逺朝惡人卒至滅亡故書名以賤之杜駁論先儒自謂一凖丘明之傳今僻陋之語傳本無一文杜何所凖馮知其僻陋傳又稱莒之辭陋而經無貶文穀鄧僻陋何以書名此杜義不通衛冀隆難杜氏春秋宋本疏七
  八年經春正月己夘烝
  案周禮四時之祭皆用四仲之月此正月則夏之仲冬何為不得烝而云過時也又傳無過時之文明知直為再烝而瀆也秦道靜釋衛氏難杜同前
  凡郊祀各有其時苟得其時則國之常禮國之常禮則不書之於冊也夫所書者或志其過時或刺其失禮皆非徒然故啟蟄則郊之時也龍見則雩之時也始殺則嘗之時也閉蟄則烝之時也周以建子為嵗首夏以建寅為嵗首夫啟蟄者則夏之春周之夏也龍見者則夏之夏周之秋也始殺者則夏之秋周之冬也閉蟄者則夏之冬周之春也春秋用周正以建子為嵗首書正月烝則夏閉蟄而烝得其時矣既得其時則是國之常禮其何以書之書之者為五月復烝也五月復烝一則失其時二則失其禮正月烝正也五月烝不正也書其正以譏其不正左氏謂非過時而書得其㫖公羊譏亟近之穀梁謂冬事春興逺矣陳岳春秋折衷山堂考索續集十二
  遂逆王后於紀
  先儒爭此義鄭康成據毛詩義以文王親迎為證據文王乃非天子不可為證考之大體固無自逆之道問曰夫子對哀公云為天地社稷宗廟之主非謂天子乎答曰魯有郊天祀地之禮故云爾何得言天子之禮乎趙集傳纂例二
  九年經曹伯使其世子射姑來朝
  桓公子莊公射姑服䖍御覧百四十六
  傳賔之以上卿禮也
  曹伯有故使其太子攝而朝曲禮曰諸侯之嫡子攝其君未誓於天子則以皮帛繼子男諸侯之上卿之禮也上卿出入三積食三牢一享一食宴之也同
  初獻
  初獻酒如獻爵
  樂奏
  樂奏人上堂也同
  而歎
  太子歎而哀樂也同
  施父
  魯大夫同並同
  十一年經宋人執鄭祭仲
  公羊祭仲之權是也若令臣子得行則閉君臣之道賈逵長義公羊疏五 執大夫例稱人通例
  鄭忽出奔衛
  忽太子也兄也正也突公子也弟也非正也忽既立則祭仲之君以君臣之義顛則扶之危則持之力不足則死之又知突在宋非㑹非聘為宋所誘其無謀甚矣往而被執不能死節歸立厲公折衷並本義五
  傳君多内寵
  言庶子有寵者多服䖍
  宋雍氏
  雍氏黄帝之孫姞姓之後為宋大夫賈逵
  有寵於宋莊公
  為宋正卿故曰有寵服䖍並史記注四十二
  十四年經宋人以齊人蔡人衛人陳人伐鄭
  不用我師而用彼師曰以趙集傳經解四
  十五年經入於櫟
  櫟鄭大都服䖍史記注四
  傳雍糾
  鄭大夫賈逵史記注四十二
  殺檀伯
  檀伯鄭守櫟大夫服䖍水經注二十二
  十六年傳構急子
  構㑹其過惡同
  使盜待諸莘
  莘衛東地同並詩疏二之三
  十七年經夏五月
  若登臺而不視朔則書時不書月若視朔而不登臺則書月不書時若雖無事視朔登臺則空書時月賈注服注並朱校宋本禮記疏六十一
  葬蔡桓侯
  桓卒而季歸無臣子之辭也蔡侯無子以弟承位羣臣無廢主社稷不乏祀故傳稱蔡人嘉之非貶所也杞伯稱子傳為三發蔡侯有貶傳亦宜説史書謬誤疑有闕文許淑注宋本疏七 蔡子賢請諡於王王之策書曰某侯夫子從而書之以譏當時之僭稱公者趙集傳 陸淳集傳並孫覺經解四
  蔡季自陳歸於蔡
  蔡季義而後取非如當時之歸者或謀殺或奪正或本非當立國人不順惟蔡季入繼之善美而字之陸淳集傳經解四
  傳天子有日官諸侯有日御
  日官日御典厯數者也服注
  居卿
  是居卿者使卿居其官以主之重厯數也同並周禮疏二十六
  十八年傳通焉
  傍淫曰通服䖍詩疏二之二
  師於首止
  首止近衛之地同史記注四十二
  逆鄭子
  鄭子昭公弟子儀也同詩疏四之四
  而立王子克
  莊王弟子儀賈逵
  辛伯
  周大夫同並史記注四
  莊公
  元年經夫人孫於齊
  桓公之薨至是年三月期而小祥公憂思少殺念及於母以其罪重不可以反之故書孫於齊耳其實先在於齊本未歸也賈逵 服䖍 盖魯桓公之喪自齊来服䖍並詩疏五之二
  單伯送王姬
  天子嫁女秦漢以來使三公主之故呼公主也李瑾春秋指掌碎玉高承事物紀原一
  築王姬之館
  聖人修述惟重其禮法得其宜則書以是之非其宜則書以刺之有循常而書者有變文而書者循常而書如戰伐灾異之類是也變文而書如君氏卒大去其國之類是也循常而書者史冊之舊文也變文而書者聖人之新意也築於外是書莊公變禮得其宜聖人變文示其法也何天子之女下嫁於諸侯則同於諸侯之禮而天子使姬伯遺王子於齊以魯為主公與齊襄有不同天之讐文公方在諒闇不宜行吉禮於廟以齊之强以王之尊大義難距廼築館於外上不失尊周之儀中不失敬齊之體下不失居喪之節左氏穀梁得其㫖公羊之誤折衷山堂考索續集十二
  王使榮叔來錫桓公命
  春秋公羊穀梁説王使榮叔錫魯桓公命追錫死者非禮也死者功可追而錫如有罪又可追而刑耶五經異義通典七十二
  齊師遷紀郱鄑郚
  直取其地不取其民故云遷不云取蘇寛義疏宋本疏八
  傳文姜出故也
  文姜通於兄齊襄與殺公而不反父殺母出隠痛深諱服注
  絶不為親
  夫人有與殺桓之罪絶不為親得尊父之義善莊公思大義絶有罪故曰禮也同並魏書八十八
  四年紀侯大去其國
  失國而曰大去何也紀侯賢而無罪怙力者并之故力不足者君子不咎之也不曰出奔所以䕶紀惡齊也不書滅不絶其祀也趙集傳微旨下
  傳除道梁溠
  溠側嫁翻高貴鄉公音釋文十五
  於漢汭
  漢出武都沮縣經襄陽至江夏陽安縣入江杜例讀詩紀二
  六年經齊人來歸衛俘
  疏脱字寶或作𠍂字與俘相似宋本八
  七年經星隕如雨
  為奔流者衆如雨之多自漢已来史籍頻有詩曰有女如雲李陵曰謀臣如雨皆言多爾三傳不達此理故悉穿鑿啖集傳辨疑三本義六
  八年傳使連稱管至父
  皆齊大夫賈逵史記注三十二
  戍葵丘
  齊西五十里有葵丘地土地名水經注二十六
  𤓰時
  七月服䖍
  及𤓰
  謂後年𤓰時同
  在公宫
  為妾在宫同
  使間公
  候公之間隙王肅
  齊侯游於姑棼
  姑棼齊地賈逵並史記注三十二
  遂田於貝丘
  貝丘在博昌土地名水經注五
  公子彭生也
  公見彘從者乃見彭生鬼改形為豕也服䖍史記注三十二
  立而啼
  啼呼也同宋本文選注四
  管夷吾
  管仲穆王後杜例路史後紀注九下
  虐於雍廪
  雍林渠丘大夫賈逵史記注三十二
  九年經戰於乾時
  今樂安博昌縣南界有時水西通濟其上源出盤陽北至髙苑下有乾時中無水土地名水經注二十四
  不稱公戰公敗諱之
  敗績義在桓十年来戰論中明矣第評書及而已凡公自伐曰公伐某國如莊九年公伐齊納子糾遣大夫伐則曰某伐某國如隠二年無駭帥師入極是也若公不與謀則曰㑹某師伐某國如桓十六年公㑹宋書伐鄭公與謀則曰公及某師伐某國如宣四年公及齊侯平莒及鄭莒人不肯公伐莒取向敗績第曰及如僖二十二年及邾人戰於升陘或使微者不列於春秋亦苐曰及桓十七年及齊師戰於奚斯書及者是敗績諱之明矣杜得其㫖折衷山堂考索續集十二
  浚洙
  洙水在魯城北浚深之為齊備土地名水經注二十五
  傳於生竇
  生竇魯地句竇賈逵史記索隠十
  及堂阜
  魯北境同
  治於高傒
  齊正卿高敬仲也同並史記注三十二
  公使弔焉
  問凶曰弔同
  射南宫長萬
  南宫氏萬名宋卿同
  十二年傳於蒙澤
  宋澤名也同
  羣公子奔蕭公子御説奔亳
  蕭亳宋邑服䖍並史記注三十八 亳在梁國蒙澤縣北薄城中有湯冢凡三亳也杜例説文繫傳十
  使婦人飲之酒
  宋萬多力勇不可執故先使婦人誘而飲之酒醉而縛之服䖍
  皆醢之
  醢肉醬同並史記注三十八
  十三六經齊人滅遂
  隧在蛇丘東北十里土地名水經注二十四
  冬公㑹齊侯盟
  公穀以桓盟不書日謂齊桓公信著於諸侯桓盟皆不日究其微旨殊不然春秋書内事或繫日或繫月或繫時内事繫日如書卒葬嫁娶大灾異内事繫月如書烝嘗雩望是也内事繫時如書蒐狩土功是也外事第從赴告而已盟㑹外事也赴以日則書日斯桓之盟不日者不赴以日也苟曰桓盟不日桓方伯之際亦有書日者桓既卒之後復有不書日者方伯之際書日則莊二十二年防之盟二十三年扈之盟閔元年姑落之盟僖元年葵丘之盟是也既卒之後不書日則僖二十八年溫之盟二十九年翟泉之盟文二年埀隴之盟宣七年黑壤之盟成十八年虛朾之盟是也聊舉大者以明之則知盟㑹不以月為義例定矣斯左氏得其實公穀皆誤折衷山堂考索續集十二
  十四年傳及大陵
  潁川臨潁縣東北二十五里有故臣陵亭古大陵也土地名水經注二十二
  十六年經㑹齊侯
  左氏穀梁無公字闕文也折衷
  十七年經鄭詹自齊逃來
  凡言逃者皆謂義當留而竊去者也通例並本義七
  十八年經於濟西
  濟水自鉅野至濟北土地名水經注八
  傳有蜮為災也
  短狐南方盛暑所生其狀如鼈古無今有含沙射入人皮中其瘡如疥徧身濩濩蜮蜮故曰災服䖍周禮疏三十四
  二十年傳樂及徧舞
  徧舞皆舞六代之樂賈逵史記注四
  二十二年經肆大眚
  肆放也啖集傳辨疑四趙集傳本義八
  及齊高徯盟於防
  書髙徯罪之也此言凡公與大夫盟但稱某人者言非其罪也齊恃霸主强使卿與公盟故特書之以示譏趙集傳微㫖上
  公如齊納幣
  凡㛰姻合禮者皆不書啖集傳纂例二
  傳羇旅之臣
  羇寄旅客也賈逵史記注三十六
  翹翹車乗
  翹翹逺貌服䖍詩疏一之三
  使為工政
  掌百工賈逵史記注三十二
  臣卜其晝
  臣享君必卜示敬慎也服䖍詩疏十之一
  有媯之後
  舜居西域本曰媯汭穎容釋例御覽百六十八
  五世其昌並於正卿
  言完後五世與卿並列服䖍
  莫之與京
  京大也賈逵
  遇觀之否
  坤下㢲上觀坤下乾上否同並史記注三十六 觀爻在六四變而之否同漢上易叢説
  在其子孫
  疏闕文或取爻象或取互體宋本九
  成子得政
  君子之人當記其忠之善者劉炫義疏宋本疏九
  士蒍
  晉大夫賈逵史記注三十九
  二十四年經大夫宗婦覿
  宗婦同姓大夫之婦同詩疏九之二
  二十五年經伯姬歸於杞
  凡内女歸嫁為夫人則書但云歸而不云逆者知自來逆常事不書啖集傳纂例二
  公子友如陳
  庶弟不得稱弟而母弟得稱公子秦伯之弟鍼適晉女叔齊曰秦公子必歸杜例宋本疏九
  傳嘉之故不名
  凡升絀之體唯在爵氏名字而已朝聘之使苟循常禮無升絀名氏如衛侯使甯俞来聘苟有可嘉字以貴之如齊仲孫来雖天子之使苟可嘉亦嘉之可絀亦無所避如天王使南季来聘故字之宰咺歸故貶名之左謂結陳好嘉之得其㫖折衷
  非常也
  凡書灾異多矣大則日月之責小則水旱之灾夫陽正之月隂氣未作不宜侵陽苟月掩日則臣掩君之象是以伐鼓用幣正陽既過則一隂生為灾輕也故日食不伐鼓用幣矣得禮之正也如水旱之灾則國之常不繫於君臣逆順故但書記其為灾而已斯伐鼓用幣者譏非其常也左得其旨同山堂考索續集十二
  鼓用牲於社
  天子之國有泰社東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黒上方黄故將封於東方者取青土封於南者取赤土封於西者取白土封於北者取黑土各取其方土裹以白茅封以為社此始受封於天子者 此之謂主土主土者立社以奉之也春秋大傳通鑑音注三十八 天子社廣五丈諸侯半之春秋文義政和五禮新儀九
  公子友如陳
  庶弟不得稱弟而母弟得稱公子杜例宋本疏九
  傳非常也
  感精符云立推度以正陽日食則鼓用牲於社朱絲營社鳴鼓脅之左氏云用牲非常明左氏説非夫子春秋於義為短膏肓 用牲者不宜用春秋之通例此䜟説正陽朱絲鳴鼓豈説用牲之義也䜟用牲於社者取經完句耳箴膏肓並朱校宋本禮記疏五十五
  乃城聚
  聚晉邑賈逵史記注三十九
  二十八年經築郿
  公羊傳謂之微在東平壽張縣西北三十里有故微鄉魯邑也土地名水經注八 微子國同路史國名紀丁注
  臧孫辰告糴於齊
  無庭實也服注儀禮疏八
  傳鄭人將奔桐丘
  今圗無而桐丘城見存西南去許昌故城可三十五里土地名水經注二十五
  三十年經齊人降鄣
  章紀遺邑劉歆章句路史國名名紀甲
  三十二年經公薨於路寢
  君必終於正寢以就公卿也大位奸之窺也危病邪之伺也若蔽於隠是使小人女子得行其志也趙集傳微㫖上
  傳臨黨氏
  黨氏魯大夫任姓賈逵
  見孟任
  黨氏女同
  割臂盟公
  割其臂以與公盟服䖍
  圉人犖
  圉人掌養馬者犖其名也同並史記注三十三
  能投盖於稷門
  能投千鈞之重過門之上也同水經注二十五
  酖之
  酖鳥一名運日鳥同
  成季奔陳
  季友内知慶父之情力不能誅故避其難出奔同史記注三十三
  閔公
  元年經齊仲孫來
  存鄰國之美者莫過於仲孫高子陸質集傳經解七
  傳以滅耿滅霍滅魏
  三國皆姬姓服䖍史記注三十九 魏在晉之蒲坂同元和郡縣圖志十二
  分之都城
  邑有先君之主曰都同
  而位以卿
  謂將下軍賈逵
  先為之極
  言其禄位極盡於此服䖍
  為呉太伯
  太伯知天命在王季奔吳不反王肅
  猶有令名與其及也
  雖去猶可有令名何與其坐而及禍同
  卜偃
  晉掌卜大夫郭偃賈逵
  萬盈數也魏大名也
  數從一至萬為滿魏喻巍巍高大也服䖍
  天啟之矣
  以魏賞畢萬是為天開其福同
  遇屯之比
  震下坎上屯坤下坎上比屯初九變之比賈逵
  辛廖
  晉大夫同並史記注三十九
  二年經吉禘於莊公
  禘者逓也審禘昭穆遷主逓位孫居王父之䖏同朱校宋本禮記疏十八 禘王者之大祭也王者既立始祖之廟又推始祖所自出之帝祀之於始祖之廟而以始祖配之也趙集傳闕疑十二
  傳於渭汭
  隊謂汭也服䖍水經注十九 汭入也王注通鑑音注八十九
  奪卜齮田
  卜齮魯大夫賈逵
  於武闈
  宫中門謂之闈同
  間於兩社
  兩社者周社亳社也兩社之間朝延執政之臣所在同並史記注 疏誤三十三  字宗廟社稷在雉門之外分左右廂也宋本十
  鶴有乗軒者
  車有藩曰軒服䖍宋本疏十
  齊人使昭伯烝於宣姜
  昭伯衛宣公之長庶伋之兄宣姜宣公夫人惠公之母服䖍詩疏三之一
  魚軒
  魚獸名同詩疏九之三
  里克
  晉卿李季賈逵
  以朝夕視君膳者也
  厨膳飲食服䖍
  有守則從
  有代太子守則從同
  撫軍
  助君撫循軍士同
  君與國政之所圖也
  國政正卿賈逵並史記注三十九
  君其舎之
  舎之置申生勿使將兵服䖍
  不對
  里克不對同並御覽百四十六
  教之以軍旅
  將下軍賈逵
  無懼弗得立
  不得立已服䖍
  公衣之偏衣
  偏衣偏裻之衣偏異色駁不純裻在中左右各異故曰偏衣同
  佩之金玦
  以金為玦也同並史記注三十九
  聞成季之繇
  繇抽也抽出吉凶也同經典釋文二
  衛文公大布之衣
  戴公卒在於此年同詩疏三之一


  古經解鈎沈卷十六
<經部,五經總義類,古經解鉤沉>



  欽定四庫全書
  古經解鈎沈卷十七
  長洲余蕭客撰
  春秋左傳三
  僖公
  元年傳汶上之田及費
  汶陽鄪魯二邑賈逵史記注三十三
  二年經城楚丘
  楚丘衛城同史記索隠十
  冬十月不雨
  凡經時不雨告廟則書趙集傳解疑五
  滅下陽
  夏陽虢邑也在太陽東三十里城南服注水經注四
  傳請以屈産之乘
  産生也服虔公羊疏十
  假道於虞以伐虢
  虞在晉南虢在虞南賈逵史記注三十九
  伐鄍三門
  鄍晉别都服注補注後漢書二十
  三年經徐人取舒
  舒有五名舒庸舒龍舒鳩舒城其實一也釋例御覽百六十九
  傳蕩公
  蕩摇也賈逵
  四年經蔡潰
  民逃其上曰瀆同並史記注三十二
  傳唯是風馬牛
  風放也牝牡相誘曰風同書疏二十
  昔召康公
  召公奭服䖍史記注三十二
  五侯九伯
  五等諸侯九州之伯賈注 服注周禮疏十八
  女實征之
  太公為王官之伯掌司馬職以九伐之法征討邦國故得征之服䖍詩疏二之二
  東至於海西至於河南至於穆陵北至於無棣
  是皆太公始受封土地疆境所至也同史記注三十二舊説無棣在遼西孤竹縣土地名水注注九
  爾貢包茅不入
  包茅菁茅包匭之也以供祭祀賈逵
  昭王南征而不復
  周昭王南巡狩涉漢未濟船解而溺昭王王室諱之不以赴諸侯不知故桓公以為辭責問楚也服䖍
  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
  方城山在漢南同並史記注二十二 皆楚之隘塞同詩疏二十之四
  死王事
  謂朝天子以命用師賈逵
  於是有以衮斂
  衮斂上公九命服袞也同御覽五百五十六
  卜之不吉筮之吉
  國之大事先筮後卜筮凶則止不卜崔靈恩宋本疏十一
  大子祭於曲沃
  齊姜廟所在服䖍史記注三十九
  五年傳遂登觀臺
  人君入太廟視朔天子曰靈臺諸侯曰觀臺在明堂之中同通典四十四
  狐裘蒙茸
  蒙茸以言亂貌同
  一國三公吾誰適從
  三公言君二公子將敵故不知所從同
  披斬其袪
  袪袂也同並史記注三十九
  㑹王大子鄭
  惠王以惠后故將廢大子鄭而立王子帶故齊桓帥諸侯㑹王大子以定其位同御覽百四十六
  輔車相依
  輔上頷車也與牙相依同詩疏三之二
  虢仲虢叔
  叔同母仲異母三傳異同説路史後紀注九下
  民不易物惟徳繄物
  繄發聲也言黍稷牲玉不易無徳薦之則不見享有德則言饗言物為有徳用也服注詩疏十七之三
  童謡云
  注闕文兼而志之以為鍳戒宋注疏本注十一
  均服振振
  袀服黑服也服䖍文選注十六
  而修虞祀
  虞所祭祀命祀也同史記注三十九
  六年傳使賈華
  晉右行大夫賈逵同上
  鄭所以不時城也
  先王之制諸侯無故不造城造城則攻其所造司馬法曰産城攻其所産是也劉炫宋本疏十一
  七年傳子華由是得罪於鄭
  鄭伯罪之也服䖍御覽百四十六
  八年經禘於大廟用致夫人
  夫人者時君之妻爾且聲姜更無書至處故知因其至特設禘禮以為榮觀故變文譏之爾趙集傳辨疑五
  傳不薨於寢
  寢謂小寢服䖍
  不殯於廟
  廟謂殯宫鬼神所在謂之廟同朱校宋本禮記疏十三
  九年經宋子
  凡諸侯在喪而出以喪行者稱子以吉行者稱爵志惡之淺深也趙集傳微㫖中
  諸侯盟於葵丘
  葵丘地名今鄴西臺是也春秋古地水經注十
  耋老
  七十曰耋服注詩疏六之三
  㔻鄭
  晉大夫賈逵
  故以三公子之徒
  三公子申生重耳夷吾同並史記注三十九
  及高梁
  高梁晉地服䖍史記注三十二
  公謂公孫枝
  秦大夫公孫子桑同
  十年傳周公忌父
  周卿士賈逵
  狐突適下國
  晉所滅國以為下邑服䖍
  余得請於帝矣
  帝天帝請罰有罪同
  敝於韓
  弊敗也韓晉韓原賈逵並史記注三十九
  自郢
  郢於政切劉昌宗音影宋本集韵八
  十二年傳諸侯城衛楚丘之郛
  疏闕文不單言衛而言衛楚丘者見楚丘未有郛也宋本十一
  若節春秋
  節時也賈逵 春秋聘享之節王肅
  陪臣敢辭
  陪重也諸侯之臣於天子故曰陪臣服䖍
  舅氏
  言伯舅之使賈逵並史記注四
  十三年傳謂百里
  秦大夫服䖍史記注三十九
  自雍及絳
  雍秦國都絳晉國都賈逵史記注四
  十四年傳虢射
  惠公舅服䖍
  不孫
  孫順同
  步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御戎家僕徒為右
  二子晉大夫同
  輅秦伯
  輅迎也同並史記注三十九
  火焚其旗
  震為龍龍為諸侯旗離之震故火焚其旗也服䖍宋本疏十一
  饋七牢焉
  諸侯饔餼七牢牛一羊一豕一為一牢也賈逵史記注五
  十六年傳風也
  風起於逺至宋都高而疾故鷁逢風却退同史紀注三十八
  齊有亂君將得諸侯而不終
  石山岳之物齊太岳之𦙍而五石隕宋象齊桓卒而五公子作亂宋將得諸侯而治五公子之亂鷁退不成之象後六年霸業退也鷁水鳥陽中之隂象君臣之訟鬩也同穀梁疏八
  十七年傳圉
  圉人掌養馬臣之賤者服䖍
  妾
  不聘曰妾同並史記注三十九
  好内
  内婦言也同
  宋華子
  宋華氏之女子姓賈逵
  雍巫
  雍人名巫易牙字同
  因内寵以殺羣吏
  内寵如夫人者六人羣吏諸大夫也服䖍並史記注三十二
  十九年經用之
  經文上言㑹盟下言用之縁盟用之同於牲也趙集傳辨疑六
  傳乃溝公宫
  溝塹也賈逵史記注三十九
  二十年經新作南門
  言新有故木言作有新木劉章句宋本疏十二 言新有故在言作有新在同疏十四
  傳滑人
  滑姬姓之國賈逵史記注四
  二十一年經執宋公以伐宋
  聨諸侯之㑹書之明與楚國共執之宋既服諸侯復盟於薄以釋之則共執之義顯矣折衷本義十二
  傳須句
  須朐一國二城兩名盖遷都須昌朐是其本土地名水經注八
  二十二年傳寡君之使婢子
  曲禮曰世婦以下自稱婢子婢子婦人之卑稱服䖍史記注三十九
  富辰
  周大夫同史記注四
  君未知戰
  刺襄公不度徳不量力考異郵襄公大辱師敗於泓徒信不知權譎之謀不足以交鄰國定逺疆也此是譏師敗也公羊不譏違考異郵矣箴膏肓詩疏十六之二
  二十三年傳以討其不與盟於齊也
  十九年諸侯盟於齊以無忘桓公之徳宋襄公欲行霸道不與盟故伐之服注史記注三十二
  策名委質
  古者始仕必先書其名於策委死之質於君然後為臣示必死節於君也同史記索隠十八
  司空季子
  胥臣臼季也同
  出於五鹿
  五鹿衛地賈逵並史記注三十九 今衛國縣西北三十里有五鹿地土地名水經注五
  二十乗
  八十匹賈逵史記注三十八
  姜氏殺之
  恐孝公怒故殺之以滅口服䖍
  其辟君三舎
  司馬法從遯不過三舎三舎九十里也賈逵並史記注三十九
  二十四年傳入桑泉取臼衰
  桑泉臼衰並在解東南土地名
  軍於郇
  郇國在解縣東郇瑕氏之墟也服䖍 解縣西北有郇城杜例並水經注六
  朝於武宫
  文公之祖武公廟賈逵史記注三十九
  逆夫人嬴氏
  繆公女服䖍史記注五
  上下相蒙
  蒙欺也同
  以綿上
  綿上晉地賈逵
  且旌善人
  旌表也同並史記注三十九
  王使伯服游孫伯
  二子周大夫同
  而不與厲公爵也
  惠王以后之鞶鑑與鄭厲公而獨與虢公王爵服注
  又怨襄王之與衛滑也
  滑小國近鄭世世服從而更違叛鄭師伐之聴命後自愬於王王以與衛同並史記注四
  弔二叔之不咸
  二叔管蔡鄭條例 賈注 夏殷之叔世三傳異同説並詩疏九之二
  
  今河内出山陽西有故雍城土地名水經注九
  
  漢興博物洽聞著述之士前有司馬遷揚雄劉歆後有鄭衆賈逵班固近即馬融鄭𤣥其所著作違義之正者遷尤多間畧舉一兩事以言之史記不識畢公文王之子而言與周同姓揚雄著法言不識六十四卦云所從来尚矣潁容例郡覽六百十八
  
  今野王西北三十里有故䢴城䢴臺是也今故城當太行南路道出其中漢武帝封李夀為侯國土地名水經注九 有故䢴城同通志四十一
  召穆公
  王卿士服注詩疏十五之二 召康公十六世孫同詩疏十七之四
  甘昭公
  有故甘城在河南城西二十五里土地名 今河南河南縣有甘水北入洛同水經注十六
  及坎埳
  鞏東地名坎埳在洞水東同水經注十五
  衍字得罪於母之寵子帶宋注疏本十二
  二十五年經納頓子於頓
  疏脱字誤字不復言歸歸納不須兩見宋本十二
  公㑹衛子
  明不失子道服䖍朱校宋本禮記疏七
  傳遇黄帝戰於阪泉之兆
  阪泉地名同史記注一
  次於陽樊
  陽樊周地陽邑名也同史記注三十九 樊仲山之所居故名陽樊同注補後漢書十九黄徹䂬溪詩話五
  殺之於隰城
  隰城在懐縣西南土地名
  晉於是始啟南陽
  南陽晉地自朝歌以北至中山為東陽朝歌以南至軹為南陽三傳異同説並水經注九
  二十六年經至酅
  酅齊地折衷本義十二
  公以楚師伐齊
  諸稱以皆小以大下以上非其宜也許淑宋本疏十二
  傳䕫子不祀祝融與鬻熊
  䕫楚態渠之孫熊摯之後䕫在巫山之陽秭歸鄉服䖍史記注四十 秭歸歸鄉同水經注三十四 鬻熊子早卒杜例路史後紀注八
  二十七年傳作三軍
  始復成國之禮半周軍也王肅
  讓於欒枝
  欒賔之孫賈逵並史記注三十九
  二十八年經晉侯侵曹晉侯伐衛
  曷為不言遂非因曹而伐衛異乎侵蔡而伐楚也趙集傳微旨中
  戰於城濮
  城濮衛地賈逵並史記注三十九
  盟於踐土
  踐土鄭地名在河内同
  天王狩於河陽
  河陽温也同並史記注四服䖍水經注五
  傳還自南河濟
  南河濟南之東南流河也服䖍史記注三十七
  於襄牛
  衛地同
  非敢必有功也願以間執讒慝之口
  子玉非敢求有大功但欲執蒍賈讒慝之口謂子玉過三百乗不能入也同
  使宛春
  楚大夫賈逵
  作王宫於踐土
  既敗楚師襄王自往臨踐土賜命晉侯晉侯聞而為之作宫服䖍
  駟介
  駟馬被甲也同
  徒兵
  步卒也同
  及王子虎
  周大夫賈逵
  賜之大輅之服
  大輅金輅同
  彤弓一彤矢伯□弓矢千
  彤弓赤□黑弓也諸侯賜弓矢然後征伐同並史記注三十九 矢千則弓十服注詩疏十之一
  秬鬯一卣
  秬黑黍鬯香酒所以降神卣器名諸侯賜珪瓚然後為鬯賈逵
  虎賁
  天子之卒曰虎賁同
  稽首
  首至地同並史記注三十九
  於王庭
  王庭是踐土者服䖍史記索隠十二
  自為瓊弁玉纓
  謂馬飾同朱校宋本禮記疏十九
  盟於宛濮
  衛地也土地名水經注八
  作三行
  辟天子六軍故謂之三行服䖍史記注三十九
  三十九年經介葛盧来
  不廟受故不言朝啖集傳纂例四
  傳其音云問之而信
  言八律之音聴鳥獸之鳴則知其嗜欲生死可知伯益明是術故堯舜使掌朕虞賈注 服注並周禮疏三十六
  三十年傳行李之往來
  疏誤字本多作理訓之為吏宋本十三
  
  今河東解縣西南五里有故瑕城土地名水經注六
  鄭公子蘭出奔晉
  鄭逐羣公子故奔晉服䖍
  許之
  晉善蘭不忘本國故也同
  使待命於東
  待命於鄭東同並御覽百四十六
  饗冇昌歜
  昌歜昌本之菹同
  鹽虎形
  尅形同並周禮疏五
  三十一年經四卜郊
  天子以冬至祭上帝又以夏之孟春祈穀於上帝禮曰祈郊故謂之郊魯以周公之故特得以孟春祈穀於上帝亦謂之郊啖集傳纂例二
  猶三望
  三望分野星國中山川賈注穀梁疏九服䖍周禮疏十九
  傳四卜郊
  天子郊以夏正上旬之日魯之卜三正下旬之日箴膏盲周禮疏二
  三十三年傳餼牽
  腥曰餼服注儀禮疏八 死曰餼同朱校宋本禮記疏十七
  子墨衰絰
  墨變凶賈逵
  遂墨以葬文公
  非禮也服䖍並史記注三十九
  及箕
  箕城在陽邑南水北即陽邑縣故城也土地名
  過冀
  平陽皮氏縣東北有冀亭杜例 今河東皮氏縣有冀亭古之冀國所都也土地名並水經注六
  斂而葬之鄶城之下
  鄶城古鄶國之虚服注詩疏四之二
  特祀於主
  謂在寢同
  烝嘗禘於廟
  三年喪畢遭烝嘗則行祭皆於廟焉同並儀禮疏十四
  文公
  元年傳楚國之舉
  舉立也賈逵
  忍人也
  言忍為不義服䖍
  又欲立王子職
  職商臣庶弟賈逵
  能事諸乎
  若立職子能事之服䖍並史記四
  二年經盟於埀
  垂隴鄭地今滎陽縣東二十里有故隴城即此是也土地名程大吕禹貢山川地理圖
  傳不登於明堂
  布政之宫故稱明堂明堂盛兒也五經異義南齊書九明堂祖廟服注通典四十四 告朔行政謂之明堂五經釋例萟文類聚三十八 明堂太廟凡有八名其體一也潁容例舊唐書二十一 凡有七名同文苑英華七百六十二
  禮也
  僖公母成風主㛰得權時之禮箴膏盲朱校宋本禮記疏九
  三年傳取王官及郊
  皆晉地不能有服䖍
  封殽尸
  封識之賈逵
  舉人之周也
  周備也服䖍並史記注五
  四年經夫人風氏薨
  父為長子三年衆子期明無二適也女君卒繼攝其事耳不得復立為夫人駁五經異義朱校宋本禮記疏六十四
  傳圍邧新城
  新城秦邑新所作城服䖍史記注三十九
  五年經王使榮叔歸含且賵
  疏闕文王歸含賵二事而已宰咺又賵而不含不至全無所譏宋本十四
  傳忽諸
  諸辭服䖍詩疏二之一
  欒貞子霍伯
  欒貞子欒枝也霍伯先且居也賈逵史記注三十九
  六年傳以子車氏之三子
  子車秦大夫氏也服䖍
  為殉
  殺人以葬璇環其左右曰殉同並詩疏六之四
  晉人以難故
  晉國數有患難同
  辰嬴嬖於二君
  辰嬴懐嬴也二君懐公文公同
  班在九人
  班次也同
  何震之有
  震威也賈逵並史記注三十九
  七年傳秦康公
  康公秦穆公太子罃晉出也服䖍
  無衛
  衛從兵也同
  故有吕卻之難
  吕甥卻芮欲焚公宫也同
  穆嬴
  襄公夫人同
  將焉寘此
  寘置也同並御覽百四十六 此太子同史記注三十九
  此子也才吾受子之賜
  如子善為教誨此子使之有賢才知人君之道也則吾受子之賜賜猶惠同
  不才吾唯子之怨
  才而受賜美其教也不才怨子惡其教不至也同並御覽百四十六 恐其教導不至王肅史記注三十九
  言猶在耳
  君沒未乆其言聲言氣尚在耳服䖍
  皆患穆嬴
  言諸大夫患穆嬴之言以君顧命之言責巳也同
  且畏逼
  畏逼迫無置公一云畏他公子相逼迫也同並御覽百四十六









  古經解鈎沈卷十七



  欽定四庫全書
  古經解鉤沈卷十八
  長洲余蕭客撰
  春秋左傳四
  文公
  八年傳使解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晉大夫服䖍史記注三十九
  皆復之
  疏闕文一人不得言皆知司城官屬悉與來奔還悉皆復也宋本十四
  十年經叔仲彭生
  叔仲惠伯服䖍史記注三十三
  於承筐
  今陳留襄邑西三十里有故承筐城土地名水經注二十三
  傳楚子伐麇
  麇當陽也穎容例宋白續通典 通鑑音注六十五
  富父終甥
  魯大夫服䖍
  摏其喉
  摏猶衝同
  於子駒之門
  子駒魯郭門名同
  以命宣伯賈逵
  宣伯叔孫得臣子喬如也得臣獲喬如以名其子使後世旌識其功服䖍
  宋武公之世
  武公周平王時在春秋前二十五年同
  齊王子成父
  齊大夫賈逵並史記注三十三
  於周首之北門
  今濟北所治盧子城故齊周首邑也土地名水經注八
  衛人獲其季弟簡如
  獲與喬如同時服䖍史記注三十三
  自安於夫鍾
  自安猶處也夫鍾邑名同
  國人弗徇
  循順也同並御覽百四十六
  十二年經子叔姬卒
  時君之女故曰子以别非先君之女趙集傳本義十五
  戰於河曲
  河曲晉地服䖍史記注五
  及鄆
  琅邪姑幕縣南四十里員亭故魯鄆邑世變其字非也土地名水經注二十五
  傳郕人立君
  改立君不問天子也服䖍
  大子以夫鍾與郕邽來奔
  郕邽亦邑名也一曰郕邦之家寶圭太子竊之而自安於夫鍾國人以為不順故郕伯卒而更立君太子以其國寶與地夫鍾來奔也同並御覽百四十六
  寡君敢辭玉
  疏闕文初聘之時其意欲致與主國但主國謙退禮終還之宋本十五
  取羈馬
  晉邑服䖍史記注五
  趙有側室曰穿
  疏誤字穿别為邯鄲氏趙旃趙勝邯鄲午是其後也宋本十五
  若使輕者肆焉
  肆突言使輕鋭之兵往驅突晉軍失名注周禮疏三十
  交綏
  綏卻也舊説宋本疏十五
  十三年經自正月不雨至於秋七月
  聖人之文苟異於常則必有旨常文者史冊之舊文也異於常者筆削之微旨也斯文異於常矣凡旱之為灾多繫於夏如竟夏不雨則為災矣故書旱之常文曰夏大旱是竟夏不雨書為災也有旨之文則弗然如僖三年書正月不雨夏四月不雨六月雨是旱不竟夏書不為災也不曰不為災異第書六月雨則不為災可知矣斯書自十二月不雨至於七月歴四時而言之又夏在其中則為災可知矣故不復曰大旱苟亦曰夏大雨則嫌聨春冬之不雨苟備書歴四時不雨而更曰大旱則嫌文之繁斯聖人之旨書旱明矣如書螽蝝有蜮有蜚不曰為災而災可知也三家俱失其旨折衷得其旨折衷山堂考索續集十二
  太室屋壞
  太廟太室之上屋也服注隋書四十九 太室太廟之上屋也同北史七十二通志一百六十
  傳能賤而有恥
  能處賤又且知恥言不可汙辱同白珽湛淵靜語二
  乃使魏壽
  魏讐餘晉之魏邑大夫同史記注五
  策馬檛
  檛鄒華翻王元規春秋音釋文十六
  卜遷於嶧
  嶧山在鄒縣北繹邑之所依為名也土地名水經注二十五
  賦載馳之四章
  載馳五章屬鄘風許夫人閔衛滅戴公失國欲馳驅而唁之故作以自痛國小力不能救禮婦人父母既沒不得寧兄弟於是許人不嘉故賦二章以喻思不逺也許人尤之遂賦三章以卒章非許人不聽遂賦四章言我遂往無我有尤也服注詩疏三之二
  十四年經有星孛
  孛音渤稽康音釋文十六
  弗克納
  言失之於初而得之於末也愈乎遂也趙集傳微旨中
  十五年傳史佚
  周成王太史服注朱校宋本禮記疏三十九
  十六年傳襄夫人
  周襄王之姊王姬也同
  而不可
  鮑不肯也同並史記注三十八
  十七年傳鹿死不擇音
  鹿得美草呦呦相呼至於困迫將死不暇復擇善音急之至也同宋本疏十五
  於邥垂
  邥垂在髙都南同 河南新城縣北有邥垂亭杜例並水經注十五
  十八年經秦伯罃卒
  榖梁傳曰秦伯偃三家經同異公羊疏十一
  傳而使歜僕
  僕御也賈逵
  襄仲
  公子遂服䖍並史記注三十二
  在九刑不忘
  正刑一加之以八議賈注 服注並周禮疏三十六
  謂之八愷
  愷和也賈注
  謂之八元
  元善也同
  使主后土
  君治九土之宜王肅
  昔帝鴻氏
  黄帝也賈逵
  有不才子
  其苗裔讙兜也同
  少皥氏
  金天氏帝號服䖍
  謂之窮竒
  謂共工氏也其行窮而好竒同
  謂之檮杌
  檮杌凶頑無匹之貌謂鯀也賈逵
  縉雲氏
  姜姓也炎帝之苗裔當黄帝時在縉雲之官同
  投諸四裔
  四裔之地去王城四千里同並史記注一
  以禦螭魅
  螭山神獸形或曰如虎而噉虎或曰魅人面獸身而四足賈注 服注並周禮疏二十七 螭魅人面獸身四足好惑人山林異氣所生以為人害服䖍史記注一
  遂出武穆之族
  出逐也賈逵史記注三十八
  宣公
  元年傳尊夫人也
  書曰公子公命何以加尊乎不稱公子夫人何以尊乎蓋左氏不知有一事再見者卒名之義故妄為此説啖集傳辨疑八
  遇於北林
  北林鄭南地服䖍 今滎陽苑陵縣有故林鄉在新鄭北故曰北林也土地名並水經注二十二
  二年傳狂狡輅鄭人
  狂狡近於古道膏盲 狂狡臨敵拘於小仁忘在軍之禮譏之義合於讖箴膏盲並詩疏十六之二
  倒㦸
  矢絶於弦不可追止㦸執在手制之在人邯鄲五經折疑駁宋本御覽三百三十九
  文馬
  文貍文也賈逵 畫馬也王肅並史記注三十八
  于思
  白頭貌服䖍詩疏十五之三
  以雕牆
  雕畫也賈逵
  胹熊蹯不熟
  蹯熊掌其肉難熟服䖍
  使鉏麑
  鉏麑晉力士賈逵並史記注三十九
  田於首山
  首山在蒲坂華山之北河曲之中三傳異同説注補後漢書十九
  宦三年矣
  宦官學士也服䖍史記注三十九 宦學也同朱校宋本禮記疏二
  不告而退
  不望報同
  為法受惡
  聞義則服同
  以為公族
  公族大夫服䖍並史記注三十九
  為旄車之族
  軞車戎車之倅同詩疏五之三
  三年傳觀兵於周疆
  觀兵陳兵於周也同
  勞楚子
  以郊勞禮迎之也同
  貢金九牧
  使九州之牧貢金同
  鑄鼎象物
  象所圖物著之於鼎賈逵並史記注四十
  螭魅罔兩
  魁怪物罔兩木石之怪服䖍周禮疏二十七
  載祀
  載辭也祀年也商曰祀賈逵史記注四十
  於郟鄏
  郟山名鄏地邑也土地名水經注十六
  燕姞
  姞南燕姓賈逵
  與已蘭
  蘭香名同
  而祖也
  伯儵南燕祖同
  以是為而子
  以是蘭也為汝子之名王肅並史記注四十二
  四年傳公子宋與子家
  二子鄭卿賈逵
  子公之食指
  第二指服䖍並史記注四十二 俗所謂啑鹽指也同宋本疏十六
  師於漳澨
  澨杜預曰水際及邊地名也土地名程大昌禹貢論下
  十一年經盟於辰陵
  潁川長平有故辰亭同水經注二十二
  傳使封人
  封人司徒之屬官失名注周禮疏二十九
  申叔時
  楚大夫賈逵史記注三十六
  書有禮也
  若以納亂臣為有禮孰為非禮啖集傳辨疑九
  十二年經同盟於清丘
  在今東郡濮陽縣東南三十里
  傳卜臨於大宫
  臨哭也賈逵
  且巷出車
  陳於街巷示雖困不降必欲戰也同
  守碑者
  埤城也同並御覽四百八十
  入自皇門
  皇門鄭城門同
  鄭伯肉袒牽羊
  示服為臣𨽻也同並史記注四十
  孤不天
  不為天所祐同御覽四百八十
  其俘諸江南
  江水出汶山升遷縣岷山經南郡江夏至廣陵入海杜例讀詩記二
  潘尫
  楚大夫師叔字也賈逵
  子良
  鄭公子同並御覽四百八十
  内姓選於親外姓選於舊
  疏闕文於親内選賢於舊内選賢
  坎變為兑是法敗
  疏闕文坎變為兑是為水不流水不流則為法不行並宋本十七
  分為二廣廣有一卒
  左右廣各十五乘百人為卒言廣有一卒為乘也服䖍
  卒偏之兩
  五十人曰偏二十五人曰兩廣既有一卒為承承有偏偏有兩故曰卒偏之兩同並周禮疏二十八
  掉鞅
  掉女教切徐邈音影宋本集韻八
  脱扃
  扃横木校輪間服注影宋本釋文十七
  十五年經宋人及楚人平
  春秋襄公與楚爭伯故相攻伐至斯方已宋楚皆大國非有内外也非有升降也雖曰楚非中國自入春秋久矣凡書盟㑹戰伐皆與中國等公羊意謂曷以人宋而不人楚苟人之則宜俱人之苟國之則宜俱國之稽其體例凡盟㑹戰伐君在不稱君而稱人則貶也大夫在不稱大夫而稱人亦貶也苟非戰伐盟㑹苐書其國則一稱君一稱臣是為升絀一曰大夫一曰人亦為升絀苟非此例則以國敵國人不為升絀矧宋楚之平亦何所絀歟聖人以其不繫升絀苟曰宋人及楚楚平則為文之繁故簡而書之斯左氏榖梁得其實公羊之誤折衷山堂考索續集十二
  初税畝
  人年三十受田百畝以食五口五口為一户父母妻子也公田十畝廬舍五畝成田一頃十五畝八家而九頃二十畝共為一井廬舍在内貴人也公田次之重公也私田在外賤私也井田之義一曰無洩地氣二曰無費一家三曰同風俗四曰合巧拙五曰通貨財因井為市交易而退故稱市井也春秋井田記後漢書注七十六 一曰無泄天時地氣同史繩祖學齊佔畢三
  蝝生
  蝝蝗子董仲舒 蚍蜉子劉歆並釋文十七
  傳注幸其冬生不為物害
  按此類生訖便為災如蠶而食葉也但為秋中之螽未息冬又生子重重為災故書趙集傳辨疑八
  傳伯宗
  晉大夫賈逵史記注三十九
  髙下
  猶屈伸也失名注
  含垢
  含忍也垢恥也同並御覽四百九十五
  登諸樓車
  樓車所以窺望敵軍兵法所謂雲梯也服䖍
  無霣
  隕墜也同並史記注四十二
  而奪黎氏地
  黎侯之國同詩疏二之二
  脫字爾用而先人之治命唐石經十一
  十七年傳庶有豸
  鳩丈尒切徐音影宋本集韻五
  公孫歸父
  襄仲之子服䖍
  傳以失大援者仲也夫
  援助也仲殺適立庶國政無常隣國非之是失大援助也同並史記注三十三
  成公
  元年經作丘甲
  司馬法云九夫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馬一匹服注朱校宋本禮記疏五十九 司馬法云四邑為丘有戎馬一匹牛三頭是曰匹馬丘牛四丘為甸甸六十四井出長轂一乘馬四匹牛十二頭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戈楯具備謂之乘馬同詩疏十三之二 穀梁謂士農工商為一丘今丘作甲是使四人皆作甲以為非正為見之淺歟公羊謂四丘為甸甸出甲士三人今乃使一丘之地出甲士斯近之亦未盡其旨噫苟如是二説則必書曰丘出甲必不曰作丘甲也究其旨謂之丘甲者丘則賦之本名加之以甲則賦之總號非獨為出甲矣周禮九夫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丘出戎馬一疋牛三頭斯賦則魯賦之本名也四丘為甸甸六十四井出長車一乘戎馬四疋牛十二頭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此甸所賦今使丘出之故曰丘甲左氏謂譏重斂得其旨折衷山堂考索續集十二
  二年經戰於鞌
  鞌齊地名同史記注三十二
  公及楚人
  公與外大夫盟例不書公而此書之譏公棄晉從楚也趙集傳微旨下
  傳請曲縣
  諸侯軒縣闕南方形如車輿失名注周禮疏二十三
  請八百乘
  六萬人賈逵
  師至於靡笄之下
  靡笄山名同並史記注三十二
  異字旦辟左右唐石經十二
  逢丑父
  齊大夫賈逵史記注三十二
  將及華泉
  華不注山下泉水也土地名水經注八
  擊馬陘
  馬陘齊地賈逵史記注三十二 馬陵一作馬陘同于欽齊乘二
  必以蕭同叔子
  蕭附庸子姓同
  盡東其畝
  欲令齊隴畝東行服䖍並史記注三十二
  使為邢大夫
  邢晉邑賈逵
  三年傳晉作六軍
  初作六軍僭王也同並史記注三十九
  五年傳注野饋曰餫
  疏闕文俱是在野皆以野言之
  六年經注魯人自鞌之功至今無患
  疏闕文鞌在二年今始立武宫故云並宋本十八
  傳沃饒而近盬
  土平有溉曰沃鹽盬也服䖍水經注八
  
  出平陽絳縣西入汾釋例説文繫傳二十一
  七年傳使為行人於吳
  行人掌國賔客之禮籍以待四方之使賔大客受小國之幣辭服䖍史記注三十一
  八年經晉侯使韓穿來言汶陽之田歸之於齊
  汶陽者本魯之田而齊取之成二年鞌之戰齊師敗績齊使國佐於晉紀獻玉石與地以和之晉使齊歸我汶陽之田至斯齊晉未有釁隙齊復求汶陽於晉晉復使我還齊苟曰使我使歸之則必書曰晉侯使韓穿來歸汶陽之田於齊矣而曰來言汶陽之田非脅之明矣窮其旨是和好之言使我徐徐自歸於齊不使齊魯復有怨隙然考其情不無臨制聽其言則宛且遜聖人為魯故不書其情而書其言斯左氏穀梁得其實公羊之誤折衷山堂考索續集十二
  宋公使公孫壽來納幣
  不稱主人母命不通故稱使婦人無外事服注儀禮疏二
  傳異姓則否
  諸侯直云備酒漿何得有異姓在其中箴膏盲影宋單本穀梁疏八
  九年傳南冠
  楚冠也賈逵御覽六百八十五
  十年經乃不郊
  不郊則是免牲也其文雖殊其旨無異折衷本義十九
  傳膏之下
  釋者為膏規仕宋本疏十八
  十三年經宋公衛侯
  宋公衛侯先君未葬而稱爵譏其不稱子賈注 服注並朱校宋本禮記疏七
  傳受脤於社
  左氏説脤社祭之肉盛之以蜃宗廟之肉名曰膰五經異義周禮疏十八
  使吕相
  晉大夫賈逵史記注三十九
  戮力
  戮音留稽康音國語補音一
  又欲闕剪我公室
  疏闕文正義曰闕為缺損剪為滅削言欲損害晉之公室宋本十九
  不佞
  佞才也不才者自謙之辭服注論語疏三
  宜言寡人稱君誤也
  吕相雖奉君命兼有已語規杜宋本疏十九
  十四年傳稱族
  左氏以豹違命故貶之而去族箴膏盲宋本疏十九
  十五年傳晉三郤
  郤錡郤犫郤至賈逵
  十六年經戰於鄢陵
  鄢陵鄭之東南地也服䖍並史記注三十九
  於沙隨
  在梁國寧陵縣北沙陽亭是也杜例水經注二十三
  曹伯歸自京師
  曹伯不名自京師故也此言諸侯在他國者則是失地之君故反國則名之今曹伯在京師王不黜之則是不失國故不名也啖集傳微旨下
  傳至於鳴鴈
  鳴鴈在雍丘縣西北杜例水經注二十三
  蹲甲
  蹲才丸切鄭𤣥音宋本羣經音辨一
  有韎韋之跗注
  跗謂足跗注屬也袴而屬於跗賈注 服注並周禮疏二十一
  敢告不寧
  楚王云無乃傷乎恐其傷也答云敢告不寧告其身不傷耳魏犫云不有寧也以傷為寧此與魏犫相似規杜宋本疏十九
  及瑕
  瑕楚地土地名水經注二十三

  古經解鉤沉卷十八
<經部,五經總義類,古經解鉤沉>



  欽定四庫全書
  古經解鉤沉卷十九
  長洲余蕭客撰
  春秋左傳五
  成公
  十七年經同盟於柯陵
  不重言諸侯見尹子單子與盟通例
  用郊
  猶用幣於社因史之文也指掌碎玉並本義十九
  壬申
  十一月丁亥朔六日壬辰長歴宋本疏十九 六日壬申同疏二十八
  傳士燮卒
  昔周公之隆天不出妖地不出孽隂陽和調災害不生武王有疾周公植璧珪願以身代武王疾愈周公不夭由此言之死不可請偶自天禄欲盡矣非果死左氏以為果死因著其事以為信然於義左氏為短膏盲公羊疏二十一
  師於汝上
  汝出汝陽縣大盂山至汝隂褒信縣入睢杜例讀詩記二
  夢涉洹
  洹出汲郡林慮縣東北至信成入張甲河同説文繫傳二十一
  不敢占也
  聲伯惡瓊瑰贈死之物故畏而不言服䖍詩疏六之四
  公游於匠麗氏
  匠麗氏公外嬖大夫在翼者賈逵史記注三十九
  十八年傳於清原
  中牟縣西有清陽亭杜釋地水經注二十二
  襄公
  元年傳於洧上
  洧水名服䖍史記注三十九
  二年經六月庚辰鄭伯睔卒
  書於六月經誤長歴宋本疏二十
  遂城虎牢
  不書取許其城也趙集傳微旨下
  三年傳帥組甲
  以組綴甲賈注宋本疏二十服注初學記二十二禮書百十六 以組為甲三傳異同説宋本文選注五
  被練
  練為甲裏卑者所服馬融注初學記二十二
  當時君子
  疏闕文諸言君子論議往事多自丘明自言託之君子此傳君子謂子重亡多於獲楚人以君子之言咎責子重不得為後世君子宋本二十
  於耏外
  今臨淄唯有澅水西北入沛即地理志曰如水矣耏如聲相似土地名水經注二十四
  亂行
  行陳也賈逵史記注三十九
  四年傳金奏肆夏之三
  疏闕文肆遂也夏大也言遂於大位謂王位也宋本二十
  恃其射也
  羿之先祖世為先王射官故帝賜羿弓矢使司射賈逵書疏七
  滅斟灌及斟尋氏
  斟灌斟尋夏同姓也夏后相依斟灌而國故曰滅夏后相也同史記注三十一
  官箴王闕
  疏闕文每官各為箴辭以戒王若箴之療疾故名箴焉言官箴者各以其官所掌而為箴辭宋本二十
  武不可重
  重猶大也言武事不可大任服䖍宋本疏二十
  六年傳同盟故也
  用同盟之禮蓋繼好之義也杜例宋本疏二十
  八年傳尊晉侯也
  尊晉侯則季孫亦不當書但言㑹而已且魯君與他國大夫㑹例皆書人何獨尊晉侯乎啖集傳辨疑九
  九年傳注刑器刑書
  疏闕文恐其為火所焚當是國之所重必非刑人之器故以刑器為刑書也宋本二十一
  居商丘
  商丘地名服注詩疏二十之三 閼伯居商丘祀大火杜例宋本疏二十一
  相土因之
  相土契之孫因之者代閼伯之後居商丘湯以為號服䖍詩疏二十之三
  遇艮之八
  爻在初六九三六四六五上九惟六二不變連山歸藏之占以不變者為主失名注周禮疏二十四
  次於隂口
  參南曰隂口者水口也同水經注二十二
  冠而生子
  人君禮十二而冠賈注 服注宋書十四 春秋左氏傳説歲星為年紀十二而一周於天天道備故人君子十二可以冠自夏殷天子皆十二而冠五經異義通典五十六
  以金石之樂節之
  公冠記無樂春秋傳説君冠必以金石之樂節之謹案人君飯有舉樂而云冠無樂非禮義也五經異義政和五禮新儀十二
  以先君之祧
  曾祖之廟曰祧服注朱校宋本禮記疏五十五
  冠於成公之廟
  成公衛曽祖故以祧為曽祖廟時不冠於衛之始祖非以巳廟故也同儀禮疏一
  十年經㑹吳於柤
  柤宋地今彭城偪陽縣西北有柤水溝去偪陽八十里土地名水經注二十六
  傳其將不免乎
  免脫也言將不脫罪禍不以壽終也服䖍御覽百四十六
  脱字爾車多非禮也唐石經十五
  十一年傳西濟於濟隧
  濟燧鄭地土地名禹貢山川地理圖
  司慎司盟
  二司天神司盟司慎不敬者盟司察盟者是為天之司盟也失名注儀禮疏九
  歌鐘二肆
  周禮鐘磬皆編懸之二八十六而在一簴謂之堵磬一堵謂之肆春秋傳曰歌鐘二肆此之謂也五經要義藝文類聚四十一
  賜魏絳
  漢家郡守行大夫禮鼎俎籩豆工歌縣服䖍春秋左氏膏盲釋痾注補後漢書四 大夫士無樂小胥云大夫判縣士特縣者小胥所云娛身之樂及治人之樂則有之也故鄉飲酒有工歌之樂是也説題辭云無樂者謂無祭祀之樂故特牲少牢無樂箴膏盲朱校宋本禮記疏六
  九合諸侯
  九合一謂㑹於戚二㑹城棣救陳三㑹於鄢四㑹於邢丘五同盟於戲六㑹於柤七戍鄭虎牢八同盟於亳城北九㑹於蕭魚服䖍史記注三十九
  十二年傳師於楊梁
  宋地矣今睢陽東南三十里有故楊梁今曰陽亭也俗名之曰縁城非矣西北去梁國八十里土地名水經注三十
  且拜士魴之辱禮也
  按大國使聘即須自往拜之是公無寧歲也而言禮也一何謬乎趙集傳辨疑九
  十四年傳曹宣公之卒也
  宣公曹伯廬也以魯成公十三年㑹諸侯伐秦卒於師服䖍
  不義曹君
  曹君公子負芻也負芻在國聞宣公卒殺太子而自立故曰不義之也同
  將立子臧
  子臧負芻庶兄同
  義嗣也
  義宜也嫡子嗣國得禮之宜王肅並史記注三十一
  戒孫文子寗惠子食
  孫文子林父也𡩋惠子𡩋殖也勅戒二子欲共宴食服䖍
  皆服而朝
  皆服朝衣待命同
  日旰
  旰晏也同
  從之
  從公於囿同
  如戚
  戚孫文子邑同
  師曹
  樂人賈逵並史記注三十七
  鄄人執之
  執追公徒者公如鄄故鄄人為公執之服䖍史記注三十二
  射兩鉤
  鉤車軛也兩軛叉馬頸者同詩疏六之三
  行歸於周萬民所望
  逸詩也都人士首章有之同讀詩記二十四
  十五年傳富
  賣玉得富同周禮疏二
  十六年傳戰於湛阪
  昆陽縣北有蒲城蒲城北有湛水土地名水經注二十一
  十七年傳唁之
  弔生曰唁服注經典釋文六 以生見獲故唁之也同詩疏三之二
  十八年傳禦諸平隂
  平隂齊地名在濟北盧縣故城西南十里土地名
  塹防門
  平隂城南有長城東至海西至濟河道所由名防門去平隂三里齊侯塹防門即此也其水引濟故瀆尚存同
  廣里
  今防門北有光里齊人言廣音與光同同
  登巫山
  巫山在平隂東北同並水經注八
  右回梅山
  回户賄切徐音影宋本集韻五
  吾驟歌北風又歌南風
  北風夾鍾無射以北南風姑洗南吕以南失名注周禮疏二十三
  多死聲
  南律氣不至故死聲多失名注周禮疏二十三
  十九年經自漷水
  薛縣漷水首受蕃縣西注山陽陽陸土地名水經注二十五
  城武城
  今泰山南武城縣有澹臺子羽冢縣人也同水經注二十二
  傳如百穀之仰膏雨焉
  疏缺文正義曰榖之種類多言百舉成數也宋本二十二
  顔懿姬無子其姪鬷聲姬
  兄子曰姪懿姬所從也顔鬷皆其母姓聲懿諡也傳家從後言之故舉諡也服䖍
  諸子
  諸子妾生子氏同
  仲子戎子
  二子宋女
  屬諸戎子
  戎子子牙養母也同
  許之
  齊侯許之同
  廢常不祥
  立嫡為常立而廢之為不祥也同並御覽百四十六
  間諸侯難
  間犯為光已列於諸侯難成同
  列於諸侯矣
  數從諸侯征伐㑹盟同並史記注三十二
  是專黜諸侯
  專獨也光従於諸侯列於盟不可黜也同
  而以難犯不祥也
  以難成之事犯不善同並御覽百四十六
  遂東太子光
  徙之東垂賈逵史記注三十二
  微逆光
  微隱匿也服䖍
  疾病而立之
  疾困也而立為太子同並御覽百四十六
  衛奔髙唐
  濟南祝柯縣西北有援城有高唐城春秋時齊邑杜例齊乘三 本平原縣也土地名水經注五
  王追賜之大路
  卿以上所乘車皆曰大路詩云彼路斯何君子之車此大夫之車稱路也王制卿為大夫箴膏盲詩疏九之三
  問守備焉以無備告揖之乃登
  問衛之守髙唐者衛無恩信故令守者以無備告齊侯善其言故揖之乃命士卒登城彭仲傳宋本疏二十二彭仲傳疏三十四 齊侯以衛告誠揖而禮之欲生之也衛志於戰死故不順齊侯之揖而還登城服䖍御覽五百四十二
  孔成子
  衛卿孔烝鉏同史記注三十七
  二十一年經邾庶其以漆閭丘來奔
  凡以邑來奔叛也不言叛為内諱也受叛臣非也故諱以示譏也啖集傳微旨下
  傳雖賤必書重地也
  按不命之卿接於魯者悉書名鄭宛莒慶秦術之類是也趙集傳辨疑九
  出諸轘轅
  緱氏縣東南有轘轅關道路險隘凡十二曲將去復還故曰轘轅失名注元和郡縣圖志五
  識其枚數
  疏闕文十八年傳云以枚數闔枚謂馬檛以馬枚數門扇之板此云識其枚數枚謂門扇之板宋本二十二
  二十二年傳焉用聖人
  説左氏傳者曰春秋之志非聖人孰能修之言夫子聖人乃能修之御叔謂臧武仲為聖人是非獨孔子膏盲 武仲者述聖人之道魯人稱之曰聖今使如晉過御叔御叔不説學見武仲而雨行傲之云焉用聖人為左氏傳載之者非御叔不説學不謂武仲聖與孔子同箴膏盲並周禮疏十
  二十三年經入於曲沃
  疏闕文欒盈潛入曲沃乃率曲沃之甲以入晉都 後言入於曲沃謂其敗而後入宋本二十三
  傳禮為鄰國闕
  鄰國尚為之闕樂况甥舅之國乎服注儀禮疏八
  納諸曲沃
  欒盈之邑賈逵史記注三十二
  
  左翼曰啓同
  
  右翼曰胠同並宋本疏二十三
  取朝歌
  晉邑同
  入孟門登太行
  孟門太行皆晉山隘同並史記注三十二
  封少水
  晉地土地名 少水今沁水也同水經注九
  為馬正
  馬正家司馬賈逵
  閔子馬
  魯大夫閔馬父同並御覽四百三十二
  藥石也
  石砭石也服䖍南史五十九 冊府元龜七百八十
  二十五年傳齊棠公之妻
  棠公齊棠邑大夫賈逵
  間公
  伺公間隙服䖍
  公拊楹而歌
  公以姜氏為不知已在外故歌以命之也同
  不能聽命
  言不能親聽公命同
  近於公宫
  崔杼之宫近公宫淫者或詐稱公同
  晏子立於崔氏之門外
  聞難而來賈逵
  則亡之
  謂以公義為社稷死亡也如是者臣亦隨之死亡服䖍
  非其私暱誰敢任之
  言君自以已之私欲取死亡之禍則私近之臣所當任也同
  舍之得民
  置之所以得人心同 史記注三十二
  執簡
  古文篆書一簡八字同儀禮疏八
  四翣
  疏闕文翣以木為筐廣三尺高二尺四寸宋本二十三
  下車七乘
  上公饔餼九牢遣車九乘服注朱校宋本禮記疏十二
  以備三恪
  三恪尊於諸侯卑於二王之後駁異義詩疏七之一
  井堙木刋
  堙塞刋削也服䖍詩疏二十之一
  度山林
  山林之地九夫為度九度而當一井也賈注
  鳩藪澤
  藪澤之地九夫為鳩八鳩而當一井也同
  辨京陵
  京陵之地九夫為辨七辨而當一井也同
  表淳鹵
  淳鹵之地九夫為表六表而當一井也同
  數疆潦
  疆潦之地九夫為數五數而當一井也同
  規偃豬
  偃豬之地九夫為規四規而當一井也同
  町原防
  原防之地九夫為町三町而當一井也同並宋本疏二十三
  牧隰臯
  隰臯之地九夫為牧二牧而當一井同詩疏十八之三
  井衍沃
  衍沃之地畝百為夫九夫為井同宋本疏二十三
  齊人城郟
  西城梁門枯水處世謂之死穀潁容春秋條例水經注十六
  公㑹晉趙武
  凡公與他國卿盟則恥之㑹則不恥故蜀之㑹書楚公子嬰齊澶淵之㑹書鄭良霄左氏言澶淵之㑹趙武不書尊公也若如此良霄何不尊公乎啖集傳纂例四 時㑹者非趙武别是未命之大夫而左氏曲解之啖助春秋集注程端學春秋或問八
  宋芮司徒
  宋大夫服䖍
  赤而毛
  其身色赤而生毛也同
  共姬之妾
  恭姬宋伯姬也同
  平公入夕
  視夕也平公恭姬子同
  而視之尤
  尤過也意悦之視之過久同
  納諸御
  納諸平公之御同
  嬖生佐
  公嬖棄而生佐佐立為宋元公同
  惡而婉太子座美而狠
  婉婉順也佐貌惡心順太子貌美而心狠狠戾不從教同
  合左師
  向戌同
  寺人惠牆伊戾為太子内師
  寺人宋閹士惠牆皆發聲實為伊戾名以公寺人為太子内師掌内官同
  過宋
  楚客過宋同
  夫不惡女乎
  夫謂太子伊戾無寵於太子故曰夫不惡汝同
  莫共其内
  言我内師也當為内師供内使同
  加書徵之
  以書為之徵驗也書盟書也同
  欲速
  速病也欲病代公得位同
  則信有焉
  有盟也同
  問諸夫人
  夫人佐母棄也同
  固聞之
  固久也久聞太子欲為亂同
  聞之
  聞太子與佐期日中同
  聒而與之語
  聒讙也欲使失朝於佐同
  乃縊
  經書宋公殺其世子痤平公用伊戾之譖聽夫人左師之言世子無罪而死故稱宋公殺罪之也同並御覽百四十七
  涉於汜
  汜城周襄王居之故曰襄城也今置關於其下土地名水經注二十二
  襲衛羊角
  衛邑也今東郡廪丘縣南有羊角城同
  遂襲我髙魚
  今魯邑也今廩丘東北有故髙魚城俗謂之交魚城謂羊角為角逐城同並水經注二十四
  二十七年經豹及諸侯之大夫
  既不馳請又不辭會杜例宋本疏二十四 豹之不氏自為先目後凡啖集傳辨疑九
  傳仲尼使舉是禮也以為多文辭
  以其多文辭故特舉而用之後世謂之孔氏聘辭以孔氏有其辭故傳不復載也服䖍宋本疏二十四
  牀笫之言
  簀謂之笫服䖍史記注二十三
  以誣道蔽諸侯
  弊踣也服注 董遇章句 王注並影宋本釋文十八 斃踣也服注宋本疏二十四 蔽踣也同疏三十八 蔽謂以誣人之道掩諸侯也董章句 王注並宋本疏二十四
  於崔
  濟南東朝陽縣西北有崔氏城杜例
  告盧蒲嫳
  嫳齊大夫慶封之屬賈逵
  二十八年傳與慶舍政
  舍慶封之子也生傳其職政與子服䖍並史記三十二
  異句武王有亂十人唐石經十八















  古經解鉤沉巻十九



  欽定四庫全書
  古經解鉤沉卷二十
  長洲余蕭客撰
  春秋左傳六
  襄公
  二十九年經城𣏌
  夫伯主之於諸侯雖曰先姬姓而後異姓然於正救之道第同盟而共尊王室則異姓亦無碍矣苟不同盟而不尊王室則姬姓亦有嫌焉如城邢城楚丘城縁陵皆伯主帥諸侯而城矣齊桓公城縁陵得非遷𣏌耶奚齊桓公城𣏌而無詞晉平城杞而異論故聖人以常文而書之無譏無刺非昇非絀也公羊榖梁俱不足取左氏以杞無事而晉以外族之故帥諸侯而城之載鄭子太叔與衛太叔儀之言曰不恤宗周之闕而夏肄是屏所謂廣記當時之事然於經之傳斯得其實矣折衷山堂考索續集十二
  傳不尚取之
  不尚尚也尚當取女叔侯殺之服䖍宋本疏二十五
  請觀於周樂
  周樂魯所受四代之樂同
  始基之矣
  言始造王基也王肅
  猶未也
  未有雅頌之成功賈逵
  淵乎
  淵深也同
  吾聞衛康叔武公之德如是
  康叔遭管叔蔡叔之難武公罹幽王褒姒之憂故曰康叔武公之德如是同
  為之歌王
  王室當在雅衰微而列在風故國人猶尊之稱王猶春秋之王人也服䖍
  其周之東乎
  平王東遷雒邑同
  為之歌鄭
  鄭風東鄭是賈逵並史記注三十一 鄭東鄭古檜國之地服䖍詩疏四之二
  其細已甚民弗堪也
  其風細弱已其攝於大國之間亡逺慮持久之風故曰民弗堪將先亡也同
  泱泱乎大風也哉
  泱泱舒緩深逺有太和之意其詩風刺辭約而義微體疎而不切故曰大風同
  表東海者
  言為東海之表式同
  國未可量也
  國之興衰世數長短未可量也服䖍
  蕩乎樂而不淫
  蕩然無憂自樂而不荒淫也賈逵並史記注三十一
  此之謂夏聲
  秦仲始有車馬禮樂之好侍御之臣戎車四牡田狩之事其孫襄仲列為秦伯故有蒹葭蒼蒼之歌終南之詩追録先人車鄰四驖小戎之歌與諸夏同風故曰夏聲服䖍詩疏六之三
  大而婉
  其志大直而有曲體歸中和賈逵
  險而易行以德輔此則明主也
  中庸之德難成而易行故曰以德輔此則明主也同
  自鄶以下無譏焉
  鄶以下及曹風其國小無所刺譏服䖍並史記注三十一
  為之歌小雅
  自鹿鳴至菁菁者莪道文武修小政定大亂致太平樂且有儀是為正小雅同詩疏九之一
  怨而不言
  非不能言畏罪咎也王肅史記注三十一
  為之歌大雅
  陳文王之德武王之功自文王以下至鳬鷖是為正大雅服䖍詩疏九之一
  為之歌頌
  哀公十一年孔子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距此六十二歲當時雅頌未定而云為之歌小雅大雅頌者傳家據已定録之服注詩譜序疏
  至矣哉
  言道備至也賈逵
  遷而不淫
  遷徙也文王徙豐武王居鎬服䖍
  見舞象箾南籥者
  象文王之樂武象也箾舞曲也南籥以籥舞也賈逵並史記注三十一 象文王之樂舞象也箾舞曲也言天下樂削去無道服注詩疏十九之一
  猶有憾
  憾恨也恨不及巳以伐紂而致太平也同
  見舞大武者
  周公所作武王樂賈逵並史記注三十一 周用六代之禮樂故有雲門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也魯受四代之禮樂故不舞雲門咸池示有降殺也潁容釋例御覽五百六十五
  見舞韶濩者
  韶濩殷成湯樂大䕶也賈逵
  聖人之𢎞也
  𢎞大也同
  而猶有慚德聖人之難也
  慙於始伐而無聖佐故曰聖人之難服䖍
  見舞大夏者
  夏禹之樂賈逵
  勤而不德
  禹勤其身以治水土也服䖍
  見舞韶箾者
  有虞氏之樂大韶也同
  德至矣哉
  至帝王之道極於韶也盡善盡美也同
  如天之無不幬
  燾覆也賈逵
  若有他樂吾不敢請已
  周用六代之樂魯受四代下周二等故不舞其二季札知之故曰有他樂吾不敢請服䖍
  子速納邑與政
  入邑與政職於公不與國家之事同
  慎之以禮
  禮所以經國家利社稷也同
  聞鐘聲焉
  孫文子鼓鐘作樂同
  辯而不德必加於戮
  辯若鬭辯也夫以辯爭不以德居之必加於刑戮也同
  夫子獲罪於君
  夫子孫文子也獲罪出獻公以戚畔也賈逵
  猶燕之巢於幕上
  言至危王肅
  君又在殯
  衛君獻公棺在殯未葬賈逵
  終身不聴琴瑟
  聞義而改也琴瑟不聽而况於鐘鼓乎服䖍
  晉國其萃於三族乎
  言晉國之祚將集於三家同
  好直
  直不能曲撓以從衆同並史記注三十一
  三十一年傳齊歸之子
  齊諡服䖍
  無則立長
  無母弟則立庶子之長同
  猶有童心
  言無成人之志而有童子之心同並史記注三十三
  展輿因國人以攻莒子
  其文當曰展輿因國人之攻莒子而後來傳寫誤為以字爾趙集傳闕疑三十三
  昭公
  元年傳告於莊共之廟
  莊謂楚莊王圍之祖共王圍之父服䖍儀禮疏八
  兩於前伍於後專為右角參為左角偏為前拒
  司馬法云五十乘為兩百二十乘為伍八十一乘為專二十九乘為參二十五乘為偏彼皆凖車數多少以為别名此傳去車用卒而有此名則此名不以車數為别也服䖍宋本疏二十六
  居於曠林
  曠大也賈逵
  后帝不臧
  后帝堯也臧善也同
  於商丘
  在漳南同
  主辰
  辰大火主祀也服䖍
  商人是因
  商人契之先殷之世祖相土封閼伯之故地因其故國而代之同
  於大夏
  在汾澮之間賈逵
  主參
  主祀參星同
  唐人是因
  唐人謂陶唐之𦙍劉累事夏孔甲封於大夏因實沈之國子孫服事夏商也同
  夢帝謂已
  帝天也已武王也同
  故參為晉星
  晉主祀參參為晉星同
  曰昧為𤣥㝠師
  𤣥㝠水官也師長也昧為水官之長服䖍
  生允格臺駘
  兄弟也同
  臺駘能業其官
  修昧之職同
  宣汾洮
  宣猶通也賈逵並史記注四十二 汾洮二水名同水經注六
  障大澤
  障陂障其水也服䖍
  以處大原
  大原汾水名同
  帝用嘉之
  帝顓頊同
  沈姒蓐黄
  四國臺駘之後賈逵
  而滅之矣
  滅四國
  於是乎禜之
  禜為營攢用弊也服䖍並史記注四十二
  淫聲
  鄭重之音使人淫過許慎五經通義初學記十五 鄭重其手而音淫過服注公羊疏七
  隂陽風雨晦明也
  風東方雨西方隂中央晦北方明南方唯天陽不變賈逵 服䖍並惠校相臺岳本毛詩疏十五之三
  問應為後之辭焉
  問來赴者同史記注四十
  甲辰朔
  祭人君用孟月人臣用仲月同朱校宋本禮記疏十八
  二年傳且告為政而來見禮也
  按霸國正卿無有適諸國告為政之理前後為政者多矣何不來乎趙集傳辨疑十
  宣子譽之
  譽游也宣子遊其樹下夏諺曰一游一譽為諸侯度服䖍宋本疏二十六
  使郊勞
  近郊三十里同詩疏二十之一
  三年傳火中寒暑乃退
  火大火星也季冬十二月平旦正中在南方大寒退季夏六月黄昏火星中天暑退是火為寒暑之候事也同詩疏八之一
  而三老
  工老商老農老同
  讒鼎之銘
  讒鼎疾讒之鼎明堂位所云崇鼎是也一云讒地名禹鑄九鼎於甘讒之地故曰讒鼎服虔宋本疏二十六
  四年經大雨雹
  穀梁作大雨雪三家經同異公羊疏二十二
  傳三塗
  塗道也太行轘轅崤黽同 山名土地名 山在陸渾縣南杜例並水經注十五
  傳無雹雖有不為災
  疏闕文正義曰無雹謂無害物之雹雖有依時小雹不與物為災也宋本二十七
  日在北陸
  陸道也北陸言在謂十二月日在危一度服注
  西陸朝覿
  不言在則不在昴謂二月在婁四度謂春分時奎婁晨見東方而出冰是公始用之同並周禮疏五
  而出之
  春分之中奎始晨見東方蟄蟲出矣故以是時出之給賔客喪祭之用同
  朝之禄位
  謂大夫以上同
  以享司寒
  司寒司隂之神𤣥㝠也將藏冰致寒氣故祀其神同
  火出
  於夏為三月於商為四月於周為五月同並詩疏八之一
  成有岐陽之蒐
  岐陽岐山之陽賈逵
  康有酆宫之朝
  酆宫成王廟所在服䖍
  為仍之㑹有緡
  仍緡國名賈逵
  為黎之蒐
  黎國子姓服䖍並史記注四十
  以落之
  釁以豭豚為落同詩疏一
  五年傳叔孫氏臣其子弟
  疏闕文大率半屬於公半屬於已宋本二十七
  明而未融
  融高也服䖍詩疏五之一
  勞諸索氏
  京縣有大索亭小索亭大小索氏兄弟居之故有大小之號土地名李石續博物志九通鑑音注百二十六
  於雩婁
  楚之東邑服䖍史記注三十一
  七年經公如楚
  賜以大屈之弓春秋大傳余知古渚宫舊事二
  叔孫婼
  婼音釋徐音影宋本集韻十
  傳夢襄公祖
  祖道者行祭為道路祈也五經要義後漢書注五十四
  好以大屈
  大屈寶金可以為劍一曰大屈弓名魯連書曰楚子享魯侯於章華與之大曲之弓既而悔之大屈殆所謂大曲之弓服䖍史記注三十三
  化為黃熊
  鮌之所化是能鼈也若是熊獸何以能入羽淵梁主宋本疏二十七
  余敢忘髙圉亞圉
  髙圉亞圉周人所報而不立廟三傳異同説朱校宋本禮記疏十七
  曰孔丘
  仲尼時年三十五賈注史記索隱十四
  聖人之後也
  聖人謂商湯服䖍史記注四十七
  而滅於宋
  孔子六代祖孔父嘉為宋華督所殺其子奔魯也同後漢書注七十
  弗父何
  宋湣公世子厲公之兄同
  以有宋而受厲公
  以有宋言湣公之適嗣當有宋國而讓與弟厲公同並詩疏二十之三
  及正考父
  弗父何之曽孫同並史記注四十七
  佐戴武宣
  三人皆宋君也賈逵
  三命
  上卿同並御覽四百二十二
  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
  僂傴俯皆恭敬之貌服䖍史記注四十七 俯恭於傴傴恭於僂賈逵
  循墻而走
  言不敢安行也同並御覽四百三十二
  若不當世
  謂若弗父何殷湯之後而不繼世為宋君也王肅史記注四十七
  歲時日月星辰是謂也
  歲星之神也左行於地十二歲而一周時四時也日十日也月十二月也星二十八宿也辰十二辰也是為六物也服䖍詩疏十二之三
  八年傳石言於晉魏榆
  魏晉邑榆州里名也同水經注六
  陳顓頊之族也
  陳祖虞舜舜出顓頊同
  且陳氏得政於齊而後陳卒亡
  物莫能兩盛賈逵
  自幕至於瞽瞍無違命
  幕舜之先鄭衆例 幕舜後虞思也至於瞽瞍無聞違天命以廢絶者賈逵並史記注三十六
  九年傳辰在子卯
  五行子卯自刑鄭衆春秋注朱校宋本禮記疏十三 桀以乙卯日死紂以甲子日亡故以為戒賈逵經典釋文十一
  如齊殷聘
  殷中也自襄二十年叔老聘於齊至今積二十一年聘齊故中復盛聘服注周禮疏三十七
  十年經十有二月
  無冬刺不登臺視氣賈逵 服䖍公羊疏二十二
  傳請斷三尺焉
  斷三尺使至於較大夫旗至較服注周禮疏三十九
  視民不佻
  示民不偷薄同詩疏九之二
  十二年傳攸乎
  攸以久切徐音影宋本集韻六
  求鼎以為分
  有功德受分器服䖍
  篳路
  柴車素木輅也同
  藍縷
  言衣敝壞其蔞藍藍然同
  跋涉山川
  草行曰跋水行曰涉同
  唯是桃弧棘矢
  所以禦其災言楚地山林無所出同
  齊王舅也
  齊吕伋成王之舅同
  昔我皇祖伯父昆吾
  陸終氏六子長曰昆吾少曰季連季連楚之祖故謂昆吾為伯父也同
  舊許是宅
  昆吾曾居許地同
  析父
  楚大夫賈逵並史記注四十
  是能讀三墳
  三皇之書 墳大也言三皇之大道同文選注十六玉海三十七 張平子説三墳三禮禮為人防爾雅曰墳大防也書曰誰能典朕三禮延篤注宋本疏二十八
  八索
  素王之法賈逵 孔子作春秋素王之法也同文選注十六
  十三年經楚公子棄疾殺公子比
  衛殺州吁齊殺無知皆書曰人討比不稱人何也棄疾以圖位而殺比其罪鈞也故不可稱人啖集傳微旨下
  傳以聽國人
  聽國人欲為誰服䖍
  將欲入鄢
  鄢楚别都同
  再奸王命
  斷王旌執人於章華之宫同
  獲其五帥
  五帥蕩侯潘子司馬督囂尹午陵尹喜同
  乃使為卜尹
  卜尹卜師大夫官賈逵
  乃與巴姬
  共王妾同
  跨之
  兩足各跨璧一邊服䖍
  同惡相求如市賈焉
  謂國人同惡相求者如市賈之人求利也同
  無與同好誰與同惡
  言無黨於内當與誰共同好惡同
  無釁而動
  言靈王尚在而妄動取國故謂無謀同
  私欲不違
  不以私欲違民心同
  齊桓晉文
  皆庶子而出奔同
  有莒衛
  齊桓出奔莒自莒先入衛人助之賈逵
  有國髙
  國子髙子皆齊之正卿服䖍
  從善如流
  言其入
  有齊宋秦楚
  齊以女妻之宋贈之馬楚享以九獻秦送内之同
  有欒郤狐先
  四姓晉大夫同
  惠懷棄民
  皆棄民不恤服䖍並史記注四十
  間朝以講禮
  朝天子之法賈逵 服注 朝霸主之法崔靈恩並朱校宋本禮記疏十六
  鄭伯男也
  鄭伯爵在男畿賈逵詩疏四之二
  及中人
  今中山望都里二十里有故中人城土地名
  十五年傳圍鼓
  白狄之别也下曲陽有鼓聚故鼓子國也同並水經注十一
  十六年傳不亦鋭乎
  疏闕文正義曰説文云鋭芒也鋒芒尖故為細小言得利小也宋本二十九
  十七年傳故為雲師而雲名
  黄帝以雲名官蓋春官為青雲氏夏官為縉雲氏秋官為白雲氏冬官為黑雲氏中官為黄雲氏服䖍
  故為火師而火名
  炎帝以火名官春官為大火夏官為鶉火秋官為西火冬官為北火中官為中火同並宋本疏二十九
  自顓頊以來
  自少皥以上天子之號以其德百官之號以其徵自顓頊以來天下之號以其地百官之紀以其事服注朱校宋本禮記疏二十一 顓頊者顓猶專頊猶愉幼少而王以致太平常自愉儉嗛約自小之意故兩字為諡五經通義通典一百四
  而命以民事
  春官為木正夏官為火正秋官為金正冬官為水正中官為土正髙辛氏因之服注賈公彦周禮疏序路史後紀注九
  涉自棘津
  棘津猶孟津也同水經注五
  及漢
  天漢水也或曰天河賈逵解宋本御覽八
  十八年傳登大廷氏之庫
  大廷氏古亡國之名在黄帝前其處髙顯服注周禮疏十六
  弗良及也
  良能也服䖍宋本疏三十
  巡羣屏攝
  束茅以為屏蔽祭神之處草易然故巡行之鄭衆周禮疏十七
  十九年傳費無極
  楚大夫服䖍
  若大城城父
  城父楚北境邑同並史記注四十 城父周襄王居之因名襄城土地名寰宇記八
  二十年傳彼將有他志
  欲取國服䖍
  乃見鱄設諸焉
  鱄諸吳勇士賈逵並史記注三十一
  賔將掫
  謂行夜賈注 服注並周禮疏三十
  齊侯疥
  疥音該梁元帝音釋文十九
  聊攝以東
  聊城懸東北三十里有故攝城土地名水經注五
  田於沛
  今臨淄有澅水西北入沛即班志所謂如水同通鑑音注四
  七音
  黄鍾之均黄鍾為宫大族為商姑洗為角林鍾為徵南吕為羽應鍾為變宫蕤賔為變徵一懸十九鍾十二懸二百二十八鍾八十四律服注魏書一百九
  古之遺愛也
  愛惠也賈逵史記注十二
  二十一年傳豹則關矣
  疏闕文正義曰關烏環反本又作彎宋本三十









  古經解鉤沉巻二十
<經部,五經總義類,古經解鉤沉>



  欽定四庫全書
  古經解鉤沉卷二十一上
  長洲余蕭客撰
  春秋左傳七上
  昭公
  二十二年傳王子朝
  景王之長庶子賈逵史記注四
  次於皇
  訾城北三里有黄亭土地名
  鄩肹伐皇
  今鞏洛渡北有鄩谷水東入洛謂之下鄩故有上鄩下鄩之名亦謂之北鄩於是有南鄩北鄩之稱矣又有鄩城蓋周大夫鄩肹之舊邑同並水經注十五
  敬王
  猛母弟賈逵史記注四
  取前城
  前讀為泉周地也服䖍 今洛陽西南五十里伊闕外前亭土地名並水經注十五
  二十三年傳在澤邑
  周地賈逵史記注四
  戊辰晦
  此時史隨其日而存之杜例宋本疏三十一
  南宫極
  王子朝之卿士失名注
  今西王之大臣
  子朝居王城故謂之西王同
  東王
  敬王居狄泉狄泉在王城之東故曰東王同並御覽八百八十
  二十四年傳及鍾離
  州來西邑同史記注三十一
  二十五年經有鸜鵒來巢
  鸜音權稽康音釋文十九
  上辛大雩季辛又雩
  春秋不書常祭其或書之各有旨或為過時而書或非禮而書唯書雩數矣以多為過時斯書上辛之雩非為過時也非為非禮也是正雩之時也何者龍見而雩雩用夏夏之仲月斯書周之七月則夏之仲月也故曰正雩之時常祭不書正雩得非常祭歟曷以書之書之者為季辛又雩也亦猶書正月烝五月復烝正月正也五月烝不正也書其正以譏其不正斯上辛雩正也季辛又雩旱甚也書其正以明其旱是復雩也左氏得其旨榖梁謂有繼之詞近之公羊謂聚衆以逐季氏逺矣折衷山堂考索續集十二
  傳民有好惡喜怒哀樂生於六氣
  好生於陽惡生於隂喜生於風怒生於雨哀生於晦樂生於明服注詩疏十八之三
  師已
  魯大夫賈逵
  吾聞文成之世
  魯文公成公同並史記注三十三
  介其雞
  介甲為雞著甲鄭衆儀禮疏十六 吳曽能改齊漫録四 擣芥子播其雞羽可以坌郈氏雞目服䖍史記注三十三
  為之金距
  金距以金踏距服注儀禮疏十六
  平子怒
  怒其不下已同
  益宫於郈氏
  侵郈氏之宫地以自益同
  臧昭伯之從弟
  昭伯臧孫賜也賈逵
  拘臧氏老
  老臧氏家之大臣服䖍
  請以五乘亡
  言五乘自省約以出同
  逆孟懿子
  仲孫何忌賈逵並史記注三十三
  執冰
  冰犢丸蓋同宋本疏三十一服䖍惠校相臺岳本毛詩疏四之二
  請致千社
  二十五家為一社千社二萬五千家也賈逵史記注三十二
  二十六年傳申豐從女賈
  申豐女賈魯大夫同
  粟五千庾
  十六斗為庾五千庾八萬斗同
  然據有異焉
  異猶怪也服䖍並史記注三十三
  守闕塞
  南山伊闕是也同孛蘭肹大元大一統志三百八十三 伊闕在洛陽西南五十里土地名通鑑音注五十八
  欲立子西
  平王之長庶子宜申服䖍
  太子壬弱
  即昭王也其年幼弱同
  王子建實聘之
  謂夫人故太子建聘之同
  是亂國而惡君王也
  廢而不立是謂亂國迫惡君王也同
  國有外援
  謂太子宜秦之外孫同
  不可黷也
  黷易也秦為任外援不可易同並御覽百四十七
  王后無適則擇立長年鈞以德德鈞以卜
  春秋之義三代異建適媵别貴賤有姪娣以廣親疎立適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王后無適明尊之敬之義無所卜筮不以賢者人狀難别嫌有所私故絶其怨望防其覬覦今如左氏言云年鈞以德德鈞以卜君之所賢人必從之豈復有卜隱桓之禍皆由此興乃曰古制不亦謬哉又大夫不世如并為公卿通計嗣之禮左氏為短膏盲 立適固以長矣無適而立子固以貴矣今言無適則擇立長謂貴均如立長王不得立愛之法年均則㑹羣臣羣吏萬民而詢之有司以序進而問大衆之中非君所能掩是王不得立愛之法也禮有詢立君示義在此休之言謬失春秋與禮之義矣箴膏盲並周禮疏二十四 若長均貴均何以别之故須卜禮有詢立君卜立君是有卜也箴膏盲朱校宋本禮記疏十二
  諸侯釋位以間王政
  言諸侯釋其私政而佐王室服䖍魏志注一
  其誰有此乎
  景公自恐德薄不能久享齊國故曰誰有此也同史記注三十二
  二十七年傳使公子掩餘公子燭庸
  二公子並壽夢子春秋世族譜史記索隱十
  以觀諸侯
  察强弱服䖍史記注三十一
  遇於窮
  今安豐有窮水北入淮土地名水經注三十
  及沙汭
  楚東地同水經注二十二
  不索何獲
  不索當何時得也服䖍
  季子雖至
  聘晉還至王肅
  母老子弱是無若我何
  專諸託其母子於光也服䖍並史記注三十一 猶言我無若是何同史記索隱十 專諸言王母老子弱王肅
  我爾身也
  言我身猶爾身同
  鈹交於胷
  交專諸匈也賈逵
  以待天命
  待其天命之終服䖍
  復命哭墓
  復命於僚哭其墓也同
  復位而待
  復本位待光命同並史記注三十一
  二十八年傳生女黰黑
  髪美為鬒服注經典釋文五
  名曰𤣥妻
  詩云鬒髪如雲其言美長而𤣥以髪美故名𤣥妻同詩疏三之一
  為梗陽大夫
  梗陽晉邑也今太原晉陽縣南六十里榆次界有梗陽地土地名水經注六
  比於文王
  此作唯此文王不可以文王之徳還自比文王故知比於文王可以比於上代文德之王也劉炫宋本疏三十三
  心能制義曰度
  心能制事使得其宜言善揆度事也服䖍
  德正應和曰莫
  在巳為德施行為音發號施令天下皆應和之言皆莫然無讙譁也同
  照臨四方曰明
  豫見安危也同
  教誨不倦曰長
  教誨人以善不懈倦言善長以道德也同
  慈和徧服曰順
  上愛下曰慈和中和也為上而愛下行之以中和天下徧服從而順之同
  擇善而從之曰比
  比方損益古今之宜而從之同
  經緯天地曰文
  德能經緯順從天地之道故曰文同並詩疏十六之四
  其大宗
  訟者之大宗失名注
  謂閻沒女寛
  二子晉大夫魏子之屬同
  召之
  召二大夫食同
  或賜二小人酒
  小人二子自謂同
  不夕食
  昨飲酒醉故不夕食同
  願以小人之腹為君子之心屬厭而已
  屬足也小人腹饑則恐食之不足厭飽則恐亡君子居尊官食重禄而不知足故願以其腹為君子之心同並御覽四百五十一
  二十九年傳稱主君
  大夫稱主比公於大夫故稱主君服䖍史記注三十三
  故國有豢龍氏有御龍氏
  豢養也穀食曰豢賈逵 御亦養服䖍
  其後有劉累
  后劉累之為諸侯者夏后賜之姓同
  既而使求之懼
  夏后既饗而又使求致龍不能得而懼也賈逵並史記注二
  遂濟窮桑
  窮桑顓頊所居服䖍路史後紀注八
  三十一年經黑肱以濫來奔
  公羊五分之然後受之邾婁本附庸三十里耳而言五分之為六里國也服䖍成長義公羊疏二十四
  傳季孫練冠麻衣跣行
  示憂慼王肅史記注三十三
  十二月辛亥朔日有食之是夜也趙簡子夢童子臝而轉以歌
  楚之先顓頊之子老童童子楚象行歌象楚走哭服注 晉諸侯之霸與楚同盟趙簡子為執政之卿逺將伐同盟日食之應故夢發趙簡子同
  六年及此月也吳其入郢乎
  是歲歲在析木後六年在大梁大梁水宗十一月日在星紀為吳國分 姬姓日日在星紀星紀之分姬姓吳也楚衰則吳得志吳世世與楚怨楚走去其國故曰吳其入郢吳屬水水數十十月水位故曰六年及此月也同
  終亦弗克
  有謫而食故知吳終亦不克同
  入郢必以庚辰
  後六年定四年十一月閏餘十七閏在四月後其十一月晦庚辰吳入郢在立冬後復此月也同
  日月在辰尾
  十二月辛亥日㑹月於龍尾而食庚午日初有謫故曰庚辰一曰日月在辰尾尾為亡臣是歲吳始用子胥之謀以伐楚故天垂象同
  庚午之日日始有謫火勝金故弗克
  午火庚金也火當勝金而反有謫故為不克同並周禮疏二十五
  三十二年傳不及四十年越其有吳乎
  史墨知不及四十年越有吳者以其歲星十二年一周天存亡之數不過三紀三者天地人之數故歲星三周星紀至𤣥枵哀二十二年越滅吳至此三十八年同
  越得歲而吳伐之必受其凶
  歲星在星紀吳越之分野蔡復之歲歲在大梁距此十九年昭十五年有事於武宫之歲龍度天門龍歲星也天門在戌吳歲越過故使今年越得歲龍東方宿天德之貴神其在所之國兵必昌向之以兵則凶吳越同次吳先舉兵故凶也或歲星在越分中故云得歲同並周禮疏二十六
  定公
  元年經春王
  春秋諸公即位之歲有書即位者有不書即位者然皆備五始以謹其始唯定公即位第書定元年春王而不書正月三家以是之互苟曰昭無正終故定無正始則隱無正終桓曷以書正始桓莊僖閔亦然奚皆書之故其旨昭公三十二年十二月薨於乾侯定公正月不即位者喪未歸也至六月癸亥公之喪至是月癸巳公方書即位所以不書正月公即位六月也杜得其旨折衷山堂考索續集十二
  戊辰公即位
  凡公即位皆於朔日故不書日定公待昭公喪至既殯而即位故書日啖集傳纂例二
  [[#立煬(「旦」改為「𠀇」)宫|立煬(「旦」改為「𠀇」)宫]]
  煬(「旦」改為「𠀇」)公伯禽之子季氏禱而立其宫也鄭𤣥注裴子餘廢隱太子等四廟議 文苑英華七百六十三
  三年傳有兩肅爽馬
  驌驦鳥也馬似之三傳異同説宋本文選注五 肅霜色如霜紈賈逵宋本疏三十三 肅爽鴈也其羽如練髙首而修頸馬似之天下稀有故子常欲之同宋本疏三十三兩漢刋誤補遺七
  四年經戰於柏舉
  柏舉漢東地土地名水經注三十五
  傳君行師從卿行旅從
  謂㑹同服䖍詩疏十五之二
  將長蔡於衛
  載書使蔡在衛上同史記注三十五
  以大路
  金路也賈逵
  少帛
  雜帛也同
  綪筏
  大赤也同 斾名鄭衆
  旃旌
  通帛為旃析羽為旌賈逵
  大吕
  鍾名同並史記注三十七
  無始亂
  無為亂始同御覽三百八十
  王奔鄖
  鄖楚縣服䖍
  殺吾父
  父蔓成然同
  以王奔隨
  隨楚與國同
  與申包胥友
  楚大夫王孫包胥同
  五年傳而自稷
  稷楚地賈逵並史記注四十
  六年傳於是乎遷郢於鄀
  鄀楚邑服䖍史記注三十一
  負黍
  在潁川陽城西南二十七里世謂之黄城也土地名水經注二十二
  七年傳陽關
  魯邑服䖍史記注三十三
  八年經三月公至自侵齊
  還至不月為曹伯卒月賈逵公羊疏二十六
  從祀先公
  自僖公以來昭穆皆逆服䖍朱校宋本禮記疏三十二
  傳吾志其目也
  志中其目是非其誠詐以自矜同儀禮疏七
  九年傳而衣貍製
  貍製貍裘也同詩疏八之一
  十年傳於祝其實夾谷
  東海郡祝其縣同史記注四 地二名同水經注三十
  且犧象
  饗禮之犧尊象尊也同
  嘉樂
  鐘鼓之樂也同並詩疏十三十二
  十二年傳將墮三都
  三家之邑
  入及公側
  人有入及公之臺側同
  命申句須樂頎
  魯大夫同
  公斂處父
  成宰同並史記注四十七











  古經解鉤沉卷二十一上



  欽定四庫全書
  古經解鉤沉卷二十一下
  長洲余蕭客撰
  春秋左傳七下
  定公
  十三年經築蛇淵囿
  今濟北有蛇丘城城下有水魯囿也俗謂之濁須水誤矣土地名水經注二十四
  晉趙鞅入於晉陽
  趙簡子居晉陽至成公居邯鄲潁容條例元和郡縣圖志十三晉太鹵太原太夏太墟晉陽太康六名其實一也
  春秋地名初學記八
  傳歸我衛貢五百家吾舍諸晉陽
  往年趙鞅圍衛衛人恐懼故貢五百家鞅置之邯鄲又欲更徙於晉陽服䖍
  告其父兄
  午之請父兄及邯鄲中長老同並史記注四十三
  十四年經於越敗吳於檇李
  檇李越地賈逵史記注三十一 㒞里越地同王存九域志五 今吳郡嘉興縣李城杜例説文繫傳十一
  傳使死士
  死罪人賈逵 欲以死報恩者鄭衆並史記注三十一
  為夫人南子
  南子宋女賈逵
  謂戲陽速
  戲陽速太子家臣同並史記注三十七
  十五年經辛亥郊
  凡郊祀卜牛禮也卜郊非禮也何者牛可改郊不可改也牛苟不吉則改之苟有傷則改之郊必其時也先亦非禮也過亦非禮也以不卜者不可改也苟卜必書之何者刺其非禮也苟過時必書之何者亦刺其非禮也公羊謂三卜遇吉所以五月郊設三卜胡不書之如成十年書五卜襄七年書三卜郊襄十一年書四卜郊而第書辛亥郊歟斯誤矣稽其旨上書鼷䑕食郊牛牛死改卜牛書五月辛亥郊書改卜牛正也書五月郊不正也是刺不時而非禮明矣左氏穀梁得其旨公羊之短折衷山堂考索續集十二
  齊侯衛侯次於蘧挐
  欲救宋蓋恤鄰也賈逵公羊疏二十六
  姒氏卒
  哀公母定姒卒時子未踰年雖行喪禮不可加於子故書卒子既未成君故不稱夫人也啖集傳纂例三
  哀公
  元年傳於夫椒
  越地同
  以行成
  求成也服䖍
  昔有過澆
  過國名也賈逵並史記注三十一
  殺斟灌以伐斟鄩
  地理志北海有斟縣故斟尋國禹後西北去灌亭九十里土地名水經注二十六 斟尋去斟亭七里同鄭樵通志四十一
  
  啓之孫服䖍
  后緡
  緡有仍之姓賈逵
  歸於有仍
  有仍國名后緡之家同
  生少康焉
  少康后緡遺腹子服䖍
  為仍牧正
  牧正牧官之長同肅
  而邑諸綸
  綸虞邑賈逵
  一成
  六十里為成同
  一旅
  五百人為旅同
  以收夏衆撫其官職
  因此基業稍收取夏遺民餘衆撫修夏之故官憲典服䖍
  配天
  以鮌配天同
  不失舊物
  物職也賈逵並史記注三十一
  二年傳子南僕
  僕御也賈逵
  郢不足以辱社稷
  郢自謂已無德不足立以汚辱社稷服䖍
  八人衰絰
  衰絰為若從衛來迎太子也同並史記注三十七
  登鐵上
  鐵丘名也土地名水經注五
  三年傳命藏象魏
  象魏闕也法令懸之朝謂其書為象魏服䖍御覽一百七十九
  其桓僖乎
  桓僖當毁而魯事非禮之廟故孔子聞有火災知其加桓僖也同史記注四十七
  四年經亳社災
  公羊曰薄社也三家經同異公羊疏二十七
  傳襲梁及霍
  梁霍周南鄙也服注 霍陽山在周平城東南土地名
  將通於少習
  少習楚通上洛阸道也同並水經注二十
  五年傳齊燕姬生子不成
  燕姬齊景公嫡夫人昭七年燕人所歸不成未冠也服注
  諸子鬻姒之子荼
  諸子諸公子鬻姒景公妾也淳于人所納女荼安孺子同
  恐其為大子也
  為子為太子也荼少故恐立之同
  長矣未有太子若之何
  言君長未有太子一旦不諱當若之何欲早立長也同
  二三子間於憂虞則有疾疢亦姑謀樂何憂於無君言二三子當國家間暇無憂虞惟恐疾疢在其間今無疾疚何為不自謀自樂何憂無君乎同
  使國惠子髙昭子
  國惠子國景之子國夏也昭子髙姬之子髙張同
  寘羣公子於萊
  寘置萊齊東鄙邑欲使逺齊同
  景公死乎不與埋三軍之事乎不與謀
  萊人見五公子逺遷鄙邑不得與景公葬埋之事及國三軍之謀故愍而歌同
  師乎師乎何黨之乎
  師衆也黨所也言公子徒衆何所適也同並御覽百四十七
  六年傳晏圉
  晏嬰之子賈逵
  閉塗
  不通外使也服䖍
  逆越女之子
  越女昭王妾同
  三代命祀祭不越望
  謂所受王命祀其國中山川為望同並史記注四十
  於駘
  駘齊邑賈逵史記注三十二
  七年傳不過十二
  周禮王合諸侯享禮十有二牢上公九牢侯伯七牢子男五牢同史記注三十一
  端委
  𤣥端之衣委貌之冠王肅穀梁疏七
  立於社宫
  社宫中有室屋者鄭衆 社宫社也服䖍
  乃背晉而奸宋
  以小加大賈逵並水經注三十五
  八年經及闡
  闡在岡縣北杜例 岡縣西四十里有闡亭土地名並水經注二十四
  十年傳三日哭於軍門之外
  諸侯相臨之禮服䖍史記注三十一
  侵及賴
  賴齊邑服䖍史記注三十二
  十一年傳猶獲石田也
  石田不可耕王肅
  其有顛越不共則劓殄無遺育
  顛隕也越墜也顛越無道則割絶無遺也服䖍
  於鮑氏
  鮑氏齊大夫同
  使賜之屬鏤
  屬鏤劍名同並史記注三十一
  鳥則擇木
  鳥喻巳木以喻所之國同史記注四十七
  十二年經於櫜臯
  櫜臯地名同史記注三十一
  傳請尋盟
  尋温也賈注論語疏二 尋之言重也服注
  亦可寒也
  寒歇也亦可寒而歇之同並儀禮疏十七
  十三年傳王惡其聞也
  惡其聞諸侯賈逵
  自剄七人
  以絶口服䖍
  乃先晉人
  外傳曰吳先歃晉亞之先敘晉晉有信又所以外吳賈逵並史記注三十一
  十四年經西狩獲麟
  視明禮修則麒麟至服注經典釋文五 思睿信立白虎擾言從乂成則神龜在沼聽聰知政而名川出龍貌恭禮仁則鳯凰來儀同詩疏一之三 麟中央土獸土為信信禮之子修其母致其子同朱校宋本禮記疏三十一
  傳於大野
  藪名魯田圃之常處蓋今鉅野是也同
  叔孫氏之車子鉏商
  車子微者也鉏商名也同
  以為不祥
  麟非時所常見故怪之以為不祥同
  曰麟也然後取之
  仲尼名之曰麟然後魯人乃取之明麟為仲尼至也同並史記注四十七
  闞止
  子我也賈逵
  諸御鞅
  齊大夫也同
  子我夕陳逆殺人逢之
  子我將往夕有事於君而逢逆之殺人也服䖍
  陳氏方睦
  陳常方欲謀有齊國故和其宗族同
  使疾而遺之潘沐
  使陳逆詐病而遺也同
  子我盟諸陳於陳宗
  子我見陳逆得生出而恐為陳氏所怨故與盟而請和也陳宗宗長之家同
  陳豹
  陳氏族也賈逵
  使公孫
  齊大夫也同
  我逺於陳氏矣
  言與陳氏宗疎逺也服䖍
  且其違者
  不從子我者同
  彼得君弗先必禍子
  彼謂闞止也子謂陳常也同
  子行舍於公宫
  止於公宫為陳氏作内間也同
  四乘如公
  成子兄弟八人二人共乘故曰四乘同
  出逆之遂入閉門
  成子兄弟見子我出遂突入反閉門子我不得復入同
  侍人禦之
  閹豎以兵禦陳氏同
  子行殺侍人
  舍於公宫故得殺之同
  公與婦人飲酒於檀臺
  當陳氏入時飲酒於此臺同
  成子遷諸寢
  欲徙公令居寢也同
  太史子餘
  齊大夫同
  將出
  出奔也同
  攻闈與大門
  宫中之門曰闈大門公門同
  適豐丘
  陳氏邑賈逵
  殺諸郭關
  齊闗名服䖍
  將殺大陸子方
  子方子我黨大夫東郭賈也同
  於舒州
  陳氏邑也賈逵並史記注三十二
  十五年傳舍於孔氏之外圃
  圃園同
  二人蒙衣而乘
  二人謂良夫太子蒙衣為婦人之服以巾蒙其頭而共乘也同
  孔氏之老欒寧問之
  家臣稱老問其姓名同
  稱姻妾
  㛰姻家妾同
  適伯姬氏
  適伯姬所居服䖍
  杖戈而先
  先至孔悝所同
  介輿豭從之
  介被甲也輿豭豚欲以盟賈逵
  遂劫以登臺
  於衛臺上召衛羣臣服䖍
  使告季子
  季路為孔氏邑宰故告之同
  召獲駕乘車
  召獲衛大夫駕乘車不駕兵車也言無距父之意同
  行爵食炙
  欒𡩋使召季路乃行爵食炙同
  奉衛侯輒
  召獲奉衛侯同
  遇子羔將出
  子羔衛大夫髙柴孔子弟子也將出奔賈逵
  弗及不踐其難
  是時輒以出不及事不當踐其難子羔言不及以為子路欲死國也鄭衆 言家臣憂不及國不得踐履其難賈逵
  食焉不辟其難
  言食悝之祿欲救悝之難此明其不死國也服䖍
  公孫敢
  衛大夫同
  無入為也
  言輒已出無為復入同
  必或繼之
  必有繼續其後攻太子王肅
  下石乞盂黶敵子路
  二子蒯瞶之臣敵當也服䖍
  冠不免
  不使冠在地同並史記注三十七
  十六年傳稱一人非名也
  天子自謂一人非諸侯所當名同史記注四十七
  為白公
  白邑名楚邑大夫皆稱公同
  如髙府
  髙府府名賈逵
  以如昭夫人之宫
  昭王夫人惠王母越女也服䖍並史記注四十
  十七年傳國子實執齊柄
  秉權柄同史記索隱二十
  如魚竀尾
  魚勞則尾赤以喻蒯瞶淫縱鄭衆詩疏一之三
  立公子起
  起靈公子服䖍史記注三十七
  二十二年傳居甬東
  越東鄙甬江東也賈逵史記注三十七
  二十七年傳盟於平陽
  宣八年平陽東平陽也泰山有平陽縣此年平陽西平陽也髙平南有平陽縣土地名宋本疏三十六
  屬孤子
  屬㑹也孤子死事者之子失名注
  設乘車兩馬
  大夫車服也一曰兩飾同
  繫五邑焉
  加之五邑也同
  隰之役
  在哀二十三年同並御覽二百一
  多間
  間隙也賈逵
  公游於陵阪
  陵阪地名服䖍並史記注三十一










  古經解鉤沉卷二十一下



  欽定四庫全書
  古經解鈎沈卷二十二
  長洲余蕭客撰
  春秋公羊傳
  公羊
  序子夏傳公羊髙髙傳其子平平傳其子地地傳其子敢敢傳其子夀至漢景時夀乃與弟子胡母子都著以竹帛其後傳董仲舒以公羊顯於朝戴宏序讀書志三  玉海四十戴𤣥傳序山堂考索前集六 孔子自因魯史記而修春秋制素王之道盧欽序宋本春秋疏一 昔孔子受端門之命制春秋之義使子夏等十四人求周史記得一百十二國寶書九月經立閔因敘疏一
  解孔子將修春秋與左丘明乘如周觀書於周史歸而修春秋之經丘明為之傳共為表裏嚴氏春秋宋本春秋疏一 治公羊者胡母生董仲舒董仲舒弟子嬴公嬴公弟子陰豐劉向王彦鄭𤣥六藝論
  序多隨二創
  公羊先師說公羊義不著反與公羊為一創賈逵縁隙奮筆奪之與公羊為二創舊疏並序疏
  隠公
  元年經春王正月
  此春秋五始三科九㫖七等六輔二類之義以矯枉撥亂為受命品道之端正徳之紀也何休文諡例疏一五始者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是也七等者州國
  氏人名字子是也六輔者公輔天子卿輔公大夫輔卿士輔大夫京師輔君諸夏輔京師是也二類者人事與災異是也同玉海四十
  傳君之始年也
  君者臣之天也何休墨守宋本文選注三十七
  為桓立也
  隠為攝位周公為攝政雖俱相幼君攝位與攝政異也鄭𤣥發墨守朱校宋本禮記疏四十一
  褒之也
  儀父附庸之君非有勤王之善縱其自通於大國亦自利爾有何可嘉而字褒之乎趙匡春秋集傳孫覺春秋經解一
  經鄭伯
  桓公國在宗周畿内武公遷居東周畿内發墨守詩疏四之二
  天王
  惠公三年平王東遷何休音訓困學紀聞七
  入廟稱禰
  禰字示傍爾言雖可入廟是神示猶是最近於已故曰禰舊說疏一
  傳何以不日
  公穀多以日月為例或以書日為美或以為惡夫美惡在於事迹見其文足以知其褒貶日月之例復何為哉假如書曰春正月叛逆與言甲子之日叛逆又何差異乎故知皆穿鑿妄說也啖集傳纂例九
  三年傳譏世卿
  今春秋公羊穀梁說卿大夫世位則權并一姓謂周尹氏齊崔氏也而古文春秋左氏說卿大夫皆得世禄傳曰官族易曰食舊德謂食父故禄也尚書曰世選爾勞予不絶爾善詩云惟周之士不顯奕世論語曰興滅國繼絶世國謂諸侯世謂卿大夫也五經異義魏書一百八十四
  五年傳將尊師少稱將
  附正注誤字衛孫良夫伐將咎如是也何煌校宋蜀大字本一
  將卑師少稱人
  按前後稱人以圍者凡十五若將卑師少何能圍國趙集傳纂例五
  自陜而東者周公主之自陜而西者召公主之
  王者已有州伯所以復設二伯何欲使絀職也三嵗一閏天道小備故二伯絀職也何以為二伯乎曰以三公在外稱伯東西分為二所以稱伯何欲抑之也三公臣之最尊者也又以王命行天下為其威故抑之也明有所屈伯也五經異義北堂書鈔五十
  六年傳諱獲也
  附補注脫字明鄭獨擅獲諸侯何煌校宋鄂泮官本一
  桓公
  二年傳宋始以不義得之故謂之郜鼎
  注誤字不應得故正之
  四年傳苗
  注誤字毛也明當毛物取未懐任者
  五年傳言雩則旱見
  雩祭名爾旱乃災也以雩言旱非舉重之義趙集傳纂例三
  八年傳則因用是往逆矣
  公羊說天子至庶人皆親迎左氏說王者至尊無敵體之義不親迎五經異義通典五十八
  十六年經十有一月衛侯朔出奔齊
  大國書奔皆悉書月春秋例疏七
  莊公
  三年傳其言次於郎何
  注誤字國内兵不當書何校官本三
  四年傳春秋為賢者諱
  公羊云春秋為賢者諱為尊者諱穀梁云為尊者諱恥為親者諱疾為賢者諱過舊說隠諱也乃隠其惡耳若隠其惡何名為直筆乎蓋諱避之也避其名而遜其辭以示尊敬也猶魯諱具敖以鄉名山非為隠諱言魯無此山也但諱為避則近春秋之義也今言他人之遇屯否罪戾死喪恥辱則正言之至於所尊所敬則婉順言之此蓋是人情常理春秋諱避之道亦爾公夫人見殺及魯師敗不書不可斥言也公則以不地見殺夫人則以齊人以尸歸見殺師敗則書戰而已舉例而見意凡惡事必須書者則避辭言之猶公夫人奔則曰遜殺大夫曰刺之類是也啖助春秋集傳纂例九
  徒葬於齊爾
  注誤字徒為齊侯所葬何校官本三
  十年傳荆者何州名也
  荆楚一物義能相發吳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異訓故不得州名也戴氏疏七
  國不若民
  按諸侯無稱氏之例趙集傳
  氏不若人
  按春秋無氏獨行之例唯崔氏出奔尹氏卒自是譏世卿不同常例同並辨疑三
  十三年傳注摽辟也
  辟捐也劉兆釋文二十一
  二十二年經納幣
  附刪注衍字納幣即納徴禮曰主人受幣
  二十五年經陳侯使女叔來聘
  注誤字禮七十雖庶人主字而禮之並何校官本三
  三十二年傳有子則廟
  未踰年君有子則書葬立廟無子則不書葬恩無所録也左氏說云臣之奉君悉心奉恩不得縁君父有子則為立廟無子則廢也或議曰許君按禮云臣不殤君子不殤父無子而不為立廟是背義棄禮罪之大者也五經異義 未踰年君者魯子般子惡是也皆不稱公書卒弗諡不成於君也廟者當序於昭穆不成於君則何廟之立凡無廟者為壇祭之近漢諸幼少之帝尚皆不廟祭而祭於陵云罪之重者此何故不罪殤者十九向下未踰年之君未必未冠引殤欲以何明也駁五經異義並通典九十三
  閔公
  元年傳曷為外之
  注誤字据俱出奔還也何校官本四
  二年傳未可以稱宫廟也
  禘者本王者之大祭諸侯不得行之成王以特尊周公令魯行耳閔二年遂僭用於莊廟故經書以譏之公羊云其言莊公何未可以稱宫廟也必若不合於宫廟行禘而今行之則當明書以示譏不應隠避也自縁不配文王故斥言莊公以明之爾趙集傳纂例二
  僖公
  九年經宋子
  諸侯未踰年出朝㑹與不出㑹何春秋公羊說云諸侯未踰年不出境在國中稱子以王事出亦稱子非王事而出㑹同安父位不稱子鄭伯伐許未踰年以本爵譏不子也左氏說諸侯未踰年在國内稱子以王事出則稱爵詘於王事不敢伸其私恩鄭伯伐許是也春秋不得以家事辭王事諸侯藩衛之臣雖未踰年以王事稱爵是也五經異義 昔武王卒父業旣除喪出至孟津之上猶稱太子者是為孝也今未除喪而出稱爵是與武王義反矣春秋僖九年春三月丁丑宋公禦說卒夏公㑹宰周公齊侯宋子衛侯鄭伯許男曹伯於葵丘宋子即未踰年君也出與天子大夫㑹是非王事而非子耶駁五經異義並通典九十三
  十五年傳晦者何冥也
  晦者晦朔之晦爾據十六年戊申朔隕石於宋五成十六年甲午晦晉楚戰於鄢陵並書晦朔則知古史之體應合書日而遇晦朔必書之以為厯數之證趙集傳辨疑五
  十九年脫字鄫人㑹盟於邾婁何校官本五
  二十八年傳未侵曹則其言侵曹何致其意也
  聖人立教猶云不逆詐豈未行其事而先致其意乎趙集傳
  歸之于者罪已定矣歸于者罪未定也
  歸于與歸之于其義一也或傳寫衍縮不煩妄釋同並辨疑六
  三十一年傳祭天
  公羊說祭天無尸左氏說晉祀夏郊以董伯為尸虞夏傳云舜入唐郊以丹朱為尸是祭天有尸也魯郊祀曰祝延帝尸從左氏之說也五經異義讀書雜鈔一
  三十三年傳必於殽之嶔巖
  嶔音欽徐邈音
  匹馬隻輪無反者
  車皆不還故不得易輪轍董仲舒並釋文二十一
  文公
  二年傳藏主也
  正廟之主各藏太室西壁之中遷廟之主於太祖太室北壁之中馮君嚴氏春秋章句通典四十八 趙明誠金石録十四洪适𨽻 注誤釋二十四 字常所當奉事也
  五年傳口實也
  注誤字天子以球並何校官本六
  兼之非禮也
  據禮含賵襚止一人公穀反云譏一人兼行二禮殊乖禮意也據禮含賵襚止一人兼行爾若每事須一人則罄王朝之臣不足以充喪禮之使也趙集傳辨疑七
  經葬我小君成風
  母以子貴庶子為君母為夫人薨卒赴告皆以成禮不行妾母之制夫人成風是也春秋條例通典八十二妾母之子為君子得尊其母為夫人按春秋公羊說妾子立為君母得稱夫人故上堂稱妾屈於嫡下堂稱夫人尊行國家則士庶起為人君母亦不得稱夫人父母者子之天也子不得爵命父母至於妾子為君爵其母者以妾本接事尊者有所因也穀梁說僖公立妾母成風為夫人入宗廟是子而爵母也以妾為妻非禮也古春秋左氏說成風得立為夫人母以子貴謹按尚書舜為天子瞽叟為士明起於匹庶者子不得爵父母也至於魯僖公本妾子尊成風為小君經無譏文公羊左氏義是也五經異義 禮喪服父為長子三年以將傳重故也衆子則為之周明無二嫡也女君卒貴妾繼室攝其事耳不得復立夫人魯僖公妾母為夫人者乃縁莊夫人哀姜有殺子般閔公之罪應貶故也近漢吕后殺戚夫人及庶子趙王不仁廢不得配食文帝更尊其母薄后非其比耶妾子立者得尊其母禮未之有也駁五經異義並通典七十二
  十四年傳大其弗克納也
  此乃譏其不量事而勞師爾聞義能止差能補過何足大之哉趙集傳辨疑七
  十五年傳筍將而來也
  筍音峻何休音訓史記索隠二十二
  十七年脫字冬公子遂如齊唐石經六
  宣公
  五年傳為其雙雙而俱至者與
  雙雙之鳥一身二首尾有雌雄隨便而偶常不離散故以喻焉舊說疏十五
  八年異字公至自㑹唐石經七
  九年經公如齊
  諸侯有妾母喪得出朝㑹不春秋公羊說妾子為諸侯不敢以妾母之喪廢事天子大國出朝㑹禮也魯宣公如齊有妾母之喪經書善之左氏說云妻子為君當尊其母有三年之喪而出朝㑹非禮也故譏魯宣公按禮妾母無服貴妾子不立而他妾子立者也不敢以卑廢事尊者禮也即妾子為君義如左氏五經異義 喪服緦麻庶子為後為其母此義自天子至庶人固不得三年魯襄公所以得尊其妾母敬嬴為夫人者以夫人姜氏大歸齊不反故也因是言妾子立母卒得為之三年於禮為通乎其服之間出朝㑹無王事與鄭伯伐許何異駁五經異義並通典九十三
  十二年傳杅不穿
  杅是衧字若今食帒矣舊說疏十六
  而佚晉冦
  注誤字為其欲壊楚善行以求上人何校官本七
  成公
  二年傳逮於袁婁
  注脫字一言使四國大夫汲汲追與之盟何校官本八
  五年傳河上之山也何校余本八
  十年闕文冬十月
  十五年傳公孫嬰齊則曷謂之仲嬰齊為兄後也
  二傳不知時有叔肹子公孫嬰齊故此稱仲以别之義故妄說爾啖集傳辨疑八
  誤字臧宣叔者
  十八年傳郊用正月上辛
  注誤字魯郊博卜春三月並何校官本八
  襄公
  五年傳蓋欲立其出也
  注脫字主書者善之何校官本九
  十年經公至自㑹
  注誤字脫字例不當書致書致者深諱使若公與上㑹不與下滅同前
  十二年異字春王三月何校余本九
  二十二年經春王正月公至自㑹
  注誤字脫字月者危公前疆隨漷有邾婁地又受其叛臣邑而今與㑹不於上㑹月者與日食同月不得復見何校官本九
  二十九年傳賢者不名
  夫褒而字之但為有殊異之美者非謂賢者常不名啖集傳辨疑九
  三十年傳賢也
  夫人無爵故無諡或曰夫人有諡夫人一國之母修閨門之内則下以化之故設諡章其善惡公羊曰葬宋共姬稱其諡賢之也卿大夫妻命婦也無諡者以賤也妾無諡亦以卑賤無所能與猶士卑小不得諡也五經通義通典一百四
  昭公
  四年異字楚人執徐子
  五年傳匿嫡之名也
  注倒字嫡子生不以名令於四方擇勇猛者而立之並何校余本十
  十三年傳不與諸侯専封也
  此本是列國今改過復其所耳何名専封趙集傳辨疑十
  二十一年傳若曰因諸者然
  即博物志云周曰囹圄齊曰因諸是也舊說疏二十三
  二十二年傳西周也
  注異字自號西周主何校蜀大字本十
  二十四年經秋八月
  注誤字明年叔倪出㑹何校官本十
  二十五年傳以逐季氏也
  雩但禮官與女巫而已何足攻季氏乎啖集傳辨疑十注誤字辰為臣去辰則逐季氏意明矣何校官本十
  二十六年經公圍成
  注誤字入即如定公當致也同前
  定公
  元年經立煬(「旦」改為「𠀇」)
  孝子祭祀雖致其誠信與其忠敬而已不求其為而祝尸嘏主人曰皇尸命工祝承致多福無疆于女孝孫來女孝孫使女受禄于天宜稼于田眉夀萬年勿替引之若此祭祀内盡已心外亦有祈福之義也發墨守朱校宋本禮記疏三十二
  傳記異也
  注異字時獨殺菽何校官本十一
  而不念父
  定公為昭公弟而謂昭公為父者臣子一例故也舊疏疏二十五
  五年傳曷為不言諸侯歸之離至不可得而序
  若實如此則但不列序何不言諸侯歸粟于蔡若諸侯歸之而云爾則魯自歸之如何為文乎趙集傳辨疑十
  十二年傳五堵而雉
  諸儒皆以為雉長三丈堵長一丈疑五誤為三王愆期注詩疏十一之一
  十五年異字曼也唐石經十一
  哀公
  五年傳喪以閏數也
  注誤字謂喪服大功以下諸喪當以閏月為數何校官本十二
  十四年傳有麏而角者
  君獵得麑使大夫持以歸大夫道見其母隨而鳴感而縱之君愠議罪未定君病恐死欲托孤幼乃覺之大夫其仁乎遇麑以恩况人乎乃釋之以為子傅於議何如董仲舒春秋決獄白孔六帖二十六 麇麞也劉兆文選注十一
  反袂拭面
  注異字夫子素案圖録知庶聖劉季當代周
  所見異辭
  從襄二十一年以後孔子生訖即為所見之世顔安樂序疏








  吉經解鈎沈卷二十二



  欽定四庫全書
  古經解鈎沈巻二十三
  長洲余蕭客撰
  春秋穀梁傳
  穀梁
  序成帝時議立三傳博士巴郡胥君安獨駁左傳不祖聖人春秋穀梁傳序常璩華陽國志十下 夫子感隠桓之事為作春秋振王道於無王徐邈序北堂書鈔九十五解左氏善於禮公羊善於讖穀梁善於經鄭𤣥六萟論序疏 穀梁與孝公同時麋信注經典釋文一
  序鼓芳風以扇遊塵
  正樂為芳風淫樂為遊塵樂可以降天神出地祇故云芳風淫樂鬼神不享君子不聴故曰遊塵舊解序疏
  隠公
  元年傳不正
  夫遜者君臣之大節也苟不失其正則聖人必重之春秋必韙之穀梁謂非正豈㣲㫖歟隠之遜非徒為威蓋成先君歸仲子之意春秋實尼父之日月也日月之埀昭昭然非遜君之賢君曷以居其首哉居斯之首與居諸史之首則正創業之主斯之首則聖特筆之以冠十二公矣始定易非乾象無以冠之七十傳非夷齊無以冠之三千子非顏閔無以冠之又春秋正威母之喪不正隠母之喪威母書夫人薨隠母書君氏卒斯皆正隠讓之明言而聖人崇謙遜之風戒僭亂之俗成王化之本也左氏公羊得其實穀梁之短矣陳岳春秋折衷山堂考索續集十二
  經天王使宰咺來歸惠公仲子之賵
  天子於諸侯含之賵之諸侯於卿大夫如天子於諸侯諸侯於士如天子於諸侯臣襚之賵之天子於二王之後含為先襚則次之賵為後諸侯相於如天子於二王後 平王新有幽王之亂遷於成周欲崇禮於諸侯原情免之若無事而晚者去來以譏之榮叔是也鄭𤣥釋廢疾朱校宋本禮記疏五十一
  傳貝玉曰含
  大夫當五諸侯當七天子當九舊說疏一
  寰内諸侯
  天子以千里為寰尹更始章句宋本文選注六
  二年傳入者内弗受也
  按侵伐圍滅皆用兵之事安有彼國願受之乎趙匡春秋集傳纂例五
  夫人薨不地
  此說非也假如夫人歸寧死於外豈得云不地乎同纂例三
  傳外壤
  壤音傷舊音疏一
  五年傳苞人民毆牛馬曰侵斬樹木壊宫室曰伐
  廐焚孔子曰傷人乎不問馬今穀梁以苞人民為輕斬樹木壊宫室為重是理道之不通也何休廢疾苞人民毆牛馬兵去則可以歸還其為壊宫室斬樹木則樹木斷不復生宫室壊不復成為毒害更重也釋廢疾疏二
  九年傳聘諸侯非正也
  周禮云天子時聘以結諸侯之好人君亦有聘士之禮穀梁曰聘諸侯非正也言天子不當聘諸侯殊誤矣啖助春秋集傳纂例四
  所俠也
  所者俠之氏尹更始注疏二
  十年傳不正其乘敗人而深為利
  安有彼不敗而能取其邑乎假如兵不敗我直取得其邑則無罪乎趙集傳辨疑一
  桓公
  元年經春王
  春秋上下無王者凡一百有八桓無王者見不奉王法餘公無王者為不書正月不得書王桓初即位者已見治故書王以示義范甯例疏三 春秋嵗首必書王者聖人大一統也書王必次春書正必次王謂春者天之所為也正者王之所為也王稟於春正稟於王以載行事以立綱紀綱紀立而後條貫舉條貫舉而後褒貶作褒貶作而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定是以凡書王皆用周之班厯或失不班厯則不書以明上尊天子下卑諸侯以正王道也苟不班厯而不書正則並正去之雖是月有事第書其事而無其正何者王旣不書正將奚附局班厯而書王則併正在焉雖是無事亦書空正月以紀之何者王旣書之正宜在焉自始正末無毫釐之差穀梁公羊無辭左氏得其實折衷山堂考索續集十二
  鄭伯以璧假許田
  鄭以祊不足當許田故復加璧麋信史記注三十三
  二年傳孔氏父字諡也
  孔字父美稱也孔氏之先皆以字連父故有弗父金父若孔為氏豈世世改乎又春秋時名嘉者多字孔是其證也啖集傳辨疑二
  三年傳謹言而退
  穀梁云善其約言而退按㑹遇亦並不盟皆是約言而退何得獨異其文趙集傳纂例四
  四年傳夏曰苗
  運斗樞曰夏不田穀梁有夏田於義為短廢疾四時皆田夏殷之禮詩云之子于苗選徒囂囂夏田明矣孔子雖有聖德不敢顯然改先王之法以教授於世若其所欲改其陰書於緯藏之以傳後王穀梁四時田者近孔子故也公羊正當六國之亡讖緯見讀而傳為三時田作傳有先後雖異不足以㫁穀梁也 嵗三田謂以三事為田釋廢疾並朱校宋本禮記疏十七
  九年傳為之中者歸之也
  按王后者天下之母不同於諸侯自合書之不闗魯為之媒乃書也趙集傳纂例六
  言使非正也
  禮諸侯嫡誓於天子攝其君則下其君一等未誓則以玉帛繼子男此為同急王命也至於相朝非急㑹今曹伯有不朝魯未為有闕命使世子攝朝言非禮之政庾信注
  以内
  内魯同
  内失正曹伯失正
  言二者俱失之同並御覽百四十七
  異字則是放命也唐石經二
  放違也言世子違命而止是當不義則争之庾信注御覽百四十七
  十年傳正終生之卒也
  曹伯亢諸侯之禮使世子行朝故於卒示譏范甯答薄氏駁疏四
  來戰者前定之戰也
  此說非也言來者責三國不當來爾言戰者諱敗之常也趙集傳辨疑二
  十一年經公㑹宋公於夫鍾
  童音鍾麋信音釋文二十三
  十四年傳以為唯未易災之餘而嘗可也志不敬也唯以未易災之餘而嘗然後可志也用火焚之餘以祭宗廟非人子所以盡其心力不敬之大也鄭嗣注二
  十五年傳地而後伐疑辭也
  按謀伐之初豈有不懐疑者疑者心中之事何由知之今據經文因成㑹禮而後行伐爾辭意甚明無他義也趙集傳
  十八年傳薨稱公舉上也
  諸侯雖五等臣子皆曰公從髙稱也生時皆然何用解薨啖集傳並辨疑二
  莊公
  元年傳無來錫命
  錫命者旌功德之由苟錫之非禮也穀梁曰禮有受命無來錫命此説非也按秦漢以後郡縣天下天子益尊不比三代猶就郡國加守相爵秩何得無錫命乎蓋不知譏其賞無功而遂妄為義也趙集傳纂例四
  二年傳婦人既嫁不踰竟
  若然則父母存豈得絶其歸寧乎同纂例二
  四年傳刺釋怨也
  凡戰伐盟㑹苟君臣不敵則必恥之矧其狩乎狩者非大於戰伐盟㑹也戰伐盟㑹者不得已而為之狩者在我而已苟公自狩於境内則為人事也越境與齊狩則非人事也旣非人事則必齊侯召公同狩公不肯自與齊之微者狩也苟是與㣲者狩則必為魯諱當書及齊人狩於禚不曰公矣如文二年書及晉處父盟也噫人齊侯者蓋刺公也刺其非王事而與不同天之讐狩斯穀梁近之左氏公羊俱誤折衷山堂考索續集十二
  六年傳稱名貴之也
  王人者卑者之稱也當直稱王人而已今以其能奉天子之命救衛而拒諸侯故加名以貴之僖八年公㑹王人齊侯是卑者之常稱徐乾注注三
  七年經恒星不見
  天戒若曰勿使大夫世官將令専事暝晦公室卑矣劉向春秋說晉書二十九
  十七年傳逃義曰逃
  凡言逃者皆謂義當留而竊去也故穀梁云逃義曰逃君臣同辭逃者匹夫之事也趙集傳纂例七
  二十二年傳為嫌天子之葬也
  穀梁曰為嫌天子不許之葬按當時天子微弱魯肯畏之乎若實有畏王之心則自赦以除母罪豈為得禮且魯莊未嘗有怨齊之心葬母肯有所忌赦自赦爾葬自葬爾事不相闗同
  二十三年傳朝於廟正也於外非正也
  若於國中而不於廟乃為非禮若於境外如何求廟乎且諸侯朝於四岳之下亦豈得求廟乎同並辨疑四
  二十四年傳赤蓋郭公也
  赤若是諸侯不能治國舍而歸曹應謂之奔何以詭例言歸乎薄叔𤣥駁疏六
  二十八年經大無麥禾
  水旱當書不書水旱而曰大無麥禾者土氣不養稼穡不成劉向說晉書二十七
  二十九年傳以大及小也
  此但言先後次第破甚者先之或近邊者亦先之何必小大乎啖集傳辨疑四
  閔公
  元年傳諡所以成德也
  成謂定其德之優劣徐邈注北堂書鈔九十四
  僖公
  四年傳侵蔡而蔡潰以桓公為知所侵也
  霸主當以討罪正邪為心豈以易侵而遂侵乎又凡春秋書侵伐皆罪之也不可妄加褒飾趙集傳辨疑五
  十八年傳言及惡宋也
  戰言及者所以别客主直與不直河曲之戰兩不直故去及今宋言及明直在宋非所以惡宋也即言及為惡是河曲之戰為兩善乎及穀梁以為河曲之戰不言及略之也自相反矣廢疾王晳春秋皇綱論三
  二十一年經大旱
  春秋凡書二十四旱考異郵說云分為四部各有義焉釋廢疾朱校宋本禮記疏二十三
  二十九年經大雨雹
  雹者陰脅陽之象霰者陽脅陰之符也春秋穀梁說大戴禮注五
  三十三年傳未可殺而殺舉重也
  未可殺而殺謂定元年殺菽者此說非也定元年草不死唯菽死故紀其災也且今百草未死豆苗先枯即知豆易凋不得云舉重也趙集傳辨疑六
  文公
  四年傳其不言氏何也貶之也
  凡夫人加氏字便於言爾今旣曰婦姜故不要言氏無他義也啖集傳辨疑七
  五年傳而含已晚
  附正疏誤字唯論諸侯自相於影宋本六
  九年經地震
  陽氣伏於陰下見迫於陰故不能升以至地動孔晁指訓春秋本義
  秦人來歸僖公成風之襚
  以其殽敗兵無休時君子原情不責晚也釋廢疾朱校宋本禮記疏五十一
  十二年傳女子十五而許嫁
  女子十五許嫁笄尹章句周禮疏十四
  十四年傳猶茀也
  茀扶憒翻李軌音 茀扶勿翻徐邈音並釋文二十三
  宣公
  二年傳華元雖獲不病矣
  按軍敗身獲而云不病此說非也但縁師先敗績身乃見獲依次第書之有何褒貶乎若欲褒貶之乃責其不身先士卒爾何得云善也晉侯夷吾之見獲為馬陷濘中師實不敗各依事實而言無煩曲說趙集傳辨疑八
  三年經牛死
  宣公區霿昏亂故天不饗其祀劉向說晉書二十九
  八年經有事於太廟
  禘而云有事者雖為卿佐卒張本而書有事其實當時有用七月而禘因宣公六月而禘得禮故變文言有事春秋因事變文見其得正也釋廢疾朱校宋本禮記疏五十二
  十一年傳使不得其君臣之道
  附補注脫字二人與君昏淫
  十五年傳古者什一
  附删注衍字又受田十畝並何煌校宋建安余氏萬巻堂本七
  十八年異字是亦奔父也唐石經七
  成公
  元年傳作為也
  附補疏脫字言新則兼作也影宋本六
  九年傳詳其事賢伯姬也
  按春秋褒貶當事而書未有别紀閒事以為褒也趙集傳辨疑八
  十三年脫字遂㑹晉侯齊侯唐石經八何校余本八
  十八年經築鹿囿
  天子囿方百里公侯十里徐邈注影宋疏八
  襄公
  六年異句非立異姓以莅祭祀何校余本九
  此蓋昭四年經云取鄫以為若今實滅之不合如此所以云立異姓也按吕今滅鄫以為附庸後魯取得之何妨書取鄫乎且定六年鄭滅許哀元年許復見於經則鄫之滅而再見亦何足怪若鄫人實取外孫為國嗣罪自在鄫非莒之過則經文又當如梁亡之類而言鄫亡不當書滅趙匡集傳辨疑九
  七年傳見以如㑹卒也
  此說非也几諸侯卒皆書名若言鄭伯如㑹髠原卒於鄵則不成文辭也故云爾吳子謁伐楚門於巢卒書名於伐楚之上亦同此義同纂例三
  十二年經圍邰
  台音臺范甯音宋本羣經音辨一
  昭公
  七年傳王父名子也
  注脫字誤字君不聴臣易名者欲使人重父命也父受名於王父王父卒則稱王父之命名之何校余本十
  八年經陳侯之弟招殺陳世子偃師
  招成公子姬師襄公子所謂悼太子者也哀公愛其世子留托之招哀公有疾招殺太子姬師而立留庾信注
  傳曰鄉陳公子招
  招發於十年矣同
  盡具親
  謂稱公子又稱弟招先君之公子今君之母弟也同
  惡也
  惡哀公使招至於殺之同並御覽百四十七
  御轚者
  轚絓也劉兆釋文二十三 轚繼也同經典釋文六
  異字閔之也唐石經十
  十五年傳君命無所不通
  宗廟大事大夫卒小事以理言之應待祭畢又禮記稱衛侯曰栁莊者非寡人之臣也社稷之臣也如其卒雖當祭必告據此足明常禮不告啖集傳辨疑十
  二十年傳齊謂之綦
  綦連併也劉兆
  楚謂之踂
  踂聚合不解也同
  衛謂之縶
  縶如見縶糾也同並影宋本釋文二十三
  定公
  元年傳毛澤未盡人力未竭未可以雩也
  雩者以祈雨也若待毛澤盡人力竭雖雨何救哉蓋傳以日月為例故有此分别啖集傳辨疑十
  四年異句一事而再㑹唐石經十一
  經楚囊瓦出奔鄭
  注闕文知見伐由巳故懼而出奔何校余本十一
  十二年異句非國不言圍唐石經十一
  十五年經滕子來㑹葬
  曹滕二莒世屬服事我范答薄氏影宋疏十一 二邾同疏十九
  傳乃急辭也
  按凡稱乃緩辭也不得云急趙集傳辨疑十
  哀公
  元年脫字此該郊之變而道之也唐石經十二
  異字子不志三月卜郊唐石經十二
  十二年傳非正也
  春秋常賦不書苟書之必譏其重斂也復書用田賦可知其害人矣謂作者不宜作謂用者不宜用皆聖人之㣲文也自作丘甲之後已破十一之稅矣田賦軍賦本通出馬一匹牛三頭今别為田明矣杜氏穀梁得其㫖折衷山堂考索續集十三




  古經解鈎沈巻二十三
<經部,五經總義類,古經解鉤沉>



  欽定四庫全書
  古經解鈎沈巻二十四
  長洲余蕭客撰
  孝經
  孝經
  序僕避難於南城山棲遲巖石之下念昔先人餘暇迷失子之志而注孝經鄭氏注序劉肅大唐新語九
  孝經者三才之經緯五行之綱紀孝為百行之首經者不易之稱鄭氏序玉海四十一 春秋有吕國而無甫侯同朱校宋本禮記疏六十二 以鄭為主荀昶集解序文苑英華七百六十六
  解孔子以六藝題目不同指意殊别恐道離散後世莫知根源故作孝經以總㑹之鄭𤣥六萟論序疏敘孝經云𤣥又為之注同唐㑹要七十七
  開宗明義章
  開宗及紀孝行喪親等三章通於貴賤皇侃義疏疏一
  仲尼居
  居靜而思道也孔安國注釋文二十三 仲者中也尼者和也言孔子有中和之德故曰仲尼張禹說 劉瓛說並疏一 凥凥講堂也鄭𤣥注 居閒居也王肅注並釋文二十三 丘聚尼和梁武帝講疏疏一
  先王
  禹三王最先者鄭𤣥注
  有至德
  至德孝悌也同 孝為之至也王注
  要道
  禮樂也鄭注 孝為道之要王注並釋文二十三 窮理之至以一管衆為要殷仲文注疏一
  曽子避席曰
  炫謂孔子自作孝經本非曽參請業而對也劉炫述義序疏
  夫孝徳之本也
  人之行莫大於孝故為德本韋昭注唐𤣥宗注疏一
  無念爾祖
  無念無忘也鄭𤣥注釋文二十三
  天子章
  不敢惡於人
  博愛也魏真克訓注
  卿大夫章
  張官設府謂之卿大夫鄭𤣥注朱校宋本禮記疏二
  非先王之法服
  法服謂日月星辰山龍華蟲藻大粉米黼黻絺繡同北堂書鈔八十六 天子服日月星辰諸侯服山龍華蟲卿大夫服藻火士服粉米同北堂書鈔百二十八
  士章
  資於事父
  資者人之行也同公羊疏二十五
  故以孝事君則忠
  上云君父敬同則忠孝不得有異言以至孝之心事君必忠也嚴植之說疏二
  庶人章
  異字子曰因天之道影宋蜀大字本
  民春以力耕夏以鏹耘秋以收斂魏文侯齊民要術一脫衣就功暴其肌體朝暮從事露髪塗足少而習之其心安焉孔注文苑英華七百六十六
  因地之利影宋蜀大字本
  分别五土視其高下若髙田宜黍稷下田宜稻麥丘陵阪險宜種棗栗鄭𤣥注初學記三 宜種桑栗同御覽三十六
  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
  言為人無終始者謂孝行有終始也患不及者謂用心憂不足也能行如此之善曽子所以稱難謝萬注疏三
  三才章
  異字因天之明影宋蜀大字本
  孝治章
  昔者
  昔古也鄭注公羊序疏
  而况於公侯伯子男乎
  諸侯五年一朝天子天子亦五年一巡狩孝經注朱校宋本禮記疏十六
  不敢侮於鰥寡
  丈夫六十無妻曰鰥婦人五十無夫曰寡鄭注詩疏一之二
  聖治章
  以配天
  配天於南郊祀之王肅史記注二十八
  宗祀文王於明堂
  大學者中學明堂之位也魏文侯孝經傳注補後漢書八大學中學也庠言養也所以養雋德也舜命䕫曰汝典樂以教胄子胄子國子也同通典五十三 明堂在國之陽孝經傳顔師古議 舊唐書二十二 明堂上圓下方梁武帝義疏魏書八十四 冊府元龜六百五十八
  以配上帝
  帝亦天也孔安國傳舊唐書二十一 上帝太乙之神在紫微宫天之最尊者馬融傳 上帝天也王注並通鑑音注三十六上帝天之别名也神無二主故異其處避后稷也鄭𤣥注史記注二十八
  其儀不忒
  忒差也鄭𤣥注宋本李善文選注三十六
  紀孝行章
  祭則致其嚴
  齋戒沐浴明發不寐鄭注北堂書鈔八十八
  五刑章
  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
  不孝之罪聖人惡之云在三千條外謝安 袁宏說王獻之並疏六
  廣至德章
  非家至而日見之也
  非門到戸至而見之鄭𤣥注宋本文選注三十八
  天子有争臣七人
  七人謂三公及前疑後承左輔右弼同後漢書注五十七
  喪親章
  禮無容言不文
  禮無容觸地無容言不文不為文飾鄭注北堂書鈔九十三
  毁不滅性
  毁瘠羸瘦孝子有之鄭𤣥注文選注五十七
  陳其簠簋而哀慼之
  簠簋祭器受一斗二升方曰簠圓曰簋盛黍稷稻粱器陳奠素器而不見親故哀慼也鄭注北堂書鈔八十九
  卜其宅兆
  宅墓穴也兆塋域也葬事大故卜之同北堂書鈔九十二
  為之宗廟以鬼享之
  宗尊也廟貌也親雖亡沒事之若生為立宫室四時祭之若見鬼神之容貌孝經注詩疏十九之一
  春秋祭祀
  四時變易物有成熟將欲食之故薦先祖念之若生不忘親也鄭𤣥注御覽五百二十五









  古經解鈎沈巻二十四



  欽定四庫全書
  古經解鈎沈巻二十五
  長洲余蕭客撰
  論語
  論語
  序易詩書禮樂春秋策皆尺二寸孝經謙半之論語八寸策者三分居一又謙焉鄭𤣥序儀禮疏入
  贊衛靈公問陳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軍旅之事未之學也德則大矣比德中庸斯言之善莫不歸宗□者乖本妙極令終嗟我懐矣興言攸同孔子曰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謝道韞論語贊藝文類聚五十五
  學而
  子曰學而時習之
  子者男子之通稱謂孔子也馬融古論語訓說集解一凡學有三時一身中時學記云發然後禁則扞格
  而不勝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故内則云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學書計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十五成童舞象是也二年中時王制云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鄭𤣥云春夏陽也詩樂者聲聲亦陽也秋冬隂也書禮者事事亦隂也互言之者皆以其術相成又文王世子云春誦夏弦秋學禮冬讀書鄭𤣥云誦謂歌樂也弦謂以絲播時陽用事則學之以聲隂用事則學之以事因時順氣初功易也三日中時學記云故君子之於學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是日日所習也皇侃義疏疏一
  不亦說乎
  說深而樂淺譙周注
  而不慍
  慍怨也鄭𤣥注並釋文二十四
  有子曰
  弟子有若孔安國訓解高麗本何晏集解一 魯人鄭𤣥論語篇目弟子史記注六十七
  與朋友交
  同門曰朋同志曰友鄭注影宋本易疏六周禮疏十四
  道千乘之國
  道猶治也包咸章句蔡節集說一 司馬法云井十為通通十為成成方十里出革車一乘鄭注詩疏十三之二
  子夏曰
  子夏溫國卜商篇目弟子史記注六十七
  信近於義言可復也
  其言可反覆故曰近義馬說韓李論語筆解上
  恭近於禮逺恥辱也
  恭不合禮非禮也以其能逺恥辱故曰近於禮也包章句高麗本集解一馬訓說筆解上
  異句未若貧而樂道唐石經一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切磋琢磨以成寳器鄭注詩疏三之二
  為政
  一言以蔽之
  蔽塞也鄭注文選注五十四
  道之以徳
  六徳謂智仁聖義中和同釋文二十四
  孟懿子
  慶父輈稱死時人為之諱故曰孟氏同朱校宋本禮記疏九
  樊遲御
  樊遲齊人篇目弟子史記注六十七
  父母唯其疾之憂
  言孝子不妄為非唯疾病然後使父母憂馬說
  至於犬馬皆能有養
  犬以守禦馬以待勞皆養人者包章句並集解一
  色難
  言和顏悅色為難也鄭注
  先生饌
  食餘曰餕同並初學記十七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溫尋也尋繹故者又知新者可以為師矣孔解筆解上
  君子周而不比
  忠信為周阿黨為比鄭注宋本春秋疏十五
  誨汝知之乎
  誨猶教也孔解蔡集說一
  子張學干祿
  顓孫師陽城人篇目弟子史記索隠十八
  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言行如此雖不得禄得祿之道鄭注史記注六十七
  或謂孔子曰
  或之言有也同書疏十 或云言有人不顯其名而畧稱為或同宋本春秋疏三十三
  大車無輗小車無軏
  大車為柏車小車為羊車同周禮疏二十二
  雖百世可知也
  物類相招勢數相生其變有常故可預知馬說高麗本集解一
  八佾
  與其易也
  易簡鄭注釋文二十四
  子謂冉有曰
  冉有魯人篇目弟子史記注六十七
  素以為絢兮
  成章曰絢鄭注儀禮疏八
  繪事後素
  素用繪同儀禮疏一
  禘自既灌而往者
  禘祭之禮自血腥始同周禮疏五
  吾不與祭如不祭
  孔子或出或病不自親祭使攝者為之不致肅敬於心與不祭之同同儀禮疏十五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
  諸侯告朔以羊則天子特牛與同朱校宋本禮記疏三十九 詩疏十九之二
  哀而不傷
  哀世夫婦不得此人不為减傷其愛同詩疏一之一
  哀公問社於宰我
  主田主謂社也同初學記二十八 宰我魯人篇目弟子史記注六十七
  始作
  謂金奏鄭注周禮疏二十二
  繹如也
  繹調達之貌同後漢書注四十下
  未盡善也
  謂未致太平同詩疏一之三
  里仁
  里仁為美
  里者民之所居鄭注高麗本集解一
  知者利仁
  知仁為美故利而行之王肅義說集解二
  顛沛必於是
  顛沛僵仆也馬說宋本文選注六
  無適也無莫也
  莫音慕鄭𤣥音 適莫猶厚薄也范甯釋文二十四
  君子懷徳
  懷思也孔解文選注十一
  何有
  言不難也同
  如禮何
  言不能用禮也同並蔡集說二
  忠恕而巳矣
  附補何注闕文忠以事上恕以接下本一而已惟其人也恵校相臺岳氏本二
  事君數
  數謂速數之數包章句筆解上 數世角翻何晏音色具翻梁武帝音釋文二十四
  公冶長
  子謂公冶長
  公冶長名芝字子長范甯釋文二十四 字子芝同史記索隱十八
  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
  南容南宫縚魯人不廢言見用孔解史記注六十七
  瑚璉也
  黍稷器夏曰瑚殷曰璉鄭注世說注上之上讀書雜鈔一
  雍也
  魯人篇目弟子史記注六十七
  子使漆雕開仕
  漆雕姓開名子若其字也仕仕於朝也孔解蔡集說三
  乘桴
  桴編竹木大曰栰小曰桴鄭注詩疏一之三
  無所取材
  適用曰材好勇過我用故曰無所取欒肇釋疑史記注六十七
  可使治其賦也
  賦魯論作傅梁武帝毛扆影宋蜀大字本音義
  赤也
  魯人篇目弟子史記注六十七
  孰愈
  愈猶勝也鄭注宋本春秋疏二十二
  宰予晝寢
  寢卧息也同文選注十五資暇集上 晝當作畫字言其繪畫寢室故夫子嘆朽木不可雕糞土之牆不可圬梁武帝資暇集上
  申棖
  蓋孔子弟子申續鄭注釋文二十四
  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性者人之所受以生也天道者元亨日新之道深㣲故不可得而聞也孔解筆解上 性謂人受血氣以生有賢愚吉凶天道七政變動之占也鄭注後漢書注二十八上
  敏而好學
  敏行之疾也孔解詩疏十八之四
  臧文仲居蔡山節藻梲
  節栭也刻之為山梲梁上楹也畫以藻文蔡謂國君之守龜出蔡因以為名焉山節藻梲皆非文仲所當有之鄭注宋本春秋疏十四
  未知
  但聞其忠事未知其仁也孔解高麗本集解二
  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
  簡略也同文選注四十三 吾黨之小子於大道妄作穿鑿以成文章同任淵山谷詩注四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焉猶安也言小室之邑雖小必有忠信如丘者也安不如我之好學也言亦不如我之好學也衛瓘集注疏五 焉於䖍翻衛瓘音釋文二十四
  雍也
  仲弓問子桑伯子
  子桑秦大夫鄭注釋文二十四
  原思為之宰
  魯人篇目弟子史記注六十七
  九百
  九百斗孔解集解一
  季氏使閔子騫
  閔子騫魯人篇目弟子
  伯牛有疾
  伯牛魯人同並史記注六十七
  一簞食
  簞笥也鄭注儀禮疏一
  一瓢飲
  瓢瓠也孔解高麗本集解三
  賢哉回也
  非大賢樂道不能若此故以稱之衛瓘注史記注六十七
  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君子儒將以明道小人儒則矜其名何休注北堂書鈔六十六
  行不由徑
  步道曰逕鄭注史記索隠三
  則野
  野人粗略同儀禮疏十一
  文質彬彬
  彬彬文質相半之貌孔解文選注十七
  人之生也直
  始生之性皆正直鄭注詩疏七之二
  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
  陷陷入於井也孔解蔡集說三 逝往也言君子可使往視之耳不肯自投從之包章句高麗本集解三 惠校日本本集解三
  夫子矢之
  矢誓也鄭注 繆播論語旨序並釋文二十四 矢陳也夫子為子路陳天命也蔡謨史記注四十七
  予所否者
  否備鄙翻王弼音 李克音 方有翻繆播音並釋文二十四
  天厭之
  見南子者時不獲已猶文王之拘羑里也天厭之者言我之否屈乃天命所厭也欒釋疑史記注四十七
  可謂仁之方也已
  方猶道也鄭注後漢書注四十上
  述而
  竊比於我老彭
  老耼周之太史鄭注朱校宋本禮記疏二十六 彭彭咸也同文選注八
  自行束修以上
  謂年十五以上同後漢書注六十四
  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
  用已而後行不假隠以自高不屈道以要名時人無知其實者惟我與爾有是行欒釋疑史記注六十七
  則誰與
  與音餘皇侃音釋文二十四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孔子在齊聞習韶樂之盛美故忘於肉味也周氏章句史記注四十七周生烈義說高麗本集解四文選注十八 三月作音字韓愈注王楙野客叢書二十八
  飯蔬食
  蔬食菜食皇侃疏兼明書三
  子不語怪力亂神
  或無益於教化或所不忍言孔解高麗本集解四 力不由理斯怪力也神不由正斯亂神也怪力亂神有與於邪無益於教故不言也李充集注史記注四十七
  陳司敗問昭公
  司敗人名齊大夫鄭注釋文二十四
  揖巫馬期而進之
  巫馬期魯人篇目弟子史記注六十七
  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正如所言弟子猶不能學况仁聖乎包章句高麗本集解四
  
  謂疾益困也鄭注宋本春秋疏六
  子路請禱
  禱請也包章句世說注上之上
  丘之禱乆矣
  明素恭肅於鬼神且順子路之言也鄭注後漢書注八十二
  泰伯
  泰伯
  泰者善大之稱伯者長也周太王之元子故曰泰伯范甯史記索隠十
  三以天下讓
  泰伯少弟季歴生文王昌有聖徳泰伯知其必有天下故欲傳位於季歴以太王病託採藥於呉越不反太王薨而季歴立一讓也季歴薨而文王立二讓也文王薨而武王立遂有天下三讓也江熙釋范成大呉郡志四十八
  則絞
  絞刺也壬說筆解上
  啓予足啓予手
  父母全而生之亦當全而歸之論語注後漢書注五十二
  可以託六尺之孤
  六尺之孤年十五以下鄭注周禮疏十二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㝠也其見人道逺同儀禮疏十一 由從也言王者設教務使人從之若皆知其本末則愚者或輕而不行同後漢書注八十二
  不至於穀
  穀祿也孫綽注
  不易得也
  易音亦孫綽音並釋文二十四
  異句予有亂十人唐石經四
  亂理也理官者十人孔解高麗本集解四 十人謂文母周公太公召公畢公榮公太顛閎夭散宜生南宫括鄭注宋本春秋疏二十四
  而致美乎黻冕
  黻祭服之衣冕其冠也同宋本春秋疏十七
  子罕
  與仁
  寡能及之故希言包章句筆解上
  達巷黨人曰
  巷黨黨名也鄭注讀書雜鈔一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不任意無専必無固行無有其身壬說筆解上
  我叩其兩端
  兩端末也鄭注釋文二十四
  瞻之在前忽焉在後
  恍惚不可得而形容包章句筆解上
  吾未見好徳如好色者也
  使好徳如好色則棄邪而反正矣李充注史記注四十七
  未成一簣
  簣土籠也鄭注書疏十三
  秀而不實者
  莠草似稷無實韋昭魯論解爾雅翼八
  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
  雖能之道未必能有所立雖有所立未必能權量輕重孔解筆解上
  唐棣之華
  唐棣棣也同兼明書三
  鄉黨
  恂恂如也
  恂恂恭愼貌鄭注後漢書注二十七
  踧踖如也
  踧踖敬恭貌同後漢書注二
  過位
  謂入門右北面君揖之位同朱校宋本禮記疏五
  屏氣
  屏除也孔解文選注十八
  紅紫不以為褻服
  紅紫間色不正䙝服私居服也䙝服不用則正服可知同蔡集說五 䙝衣袍襗也鄭注詩疏一之四
  緇衣羔裘
  諸侯視朝之服同儀禮疏十三 亦卿大夫士祭於君之服同周禮疏七 其服緇布衣而素裳緇帶素韠同朱校宋本禮記疏六十二 卿大夫朝服亦羔裘唯豹袪與君異耳同
  素衣麑裘
  諸侯視朝之服其臣則青豻褎絞衣為裼同並詩疏一之四視朔之服同朱校宋本禮記疏四十
  長一身有半
  今小臥被同周禮疏六
  非帷裳必殺之
  帷裳謂朝祭之服其制正幅如帷非帷裳者謂深衣削其幅縫齊倍要同宋本春秋疏二十六
  𤣥冠
  𤣥冠委貌諸侯視朝之服同榖梁疏七
  必朝服而朝
  朝服皮弁服同朱校宋本禮記疏二十六
  食不厭精
  食麄則誤人生疾故調和不厭精潔也皇疏
  食饐而餲
  謂經久味惡如乾魚肉久而味惡也同並兼明書三
  魚餒
  魚敗曰餒孔解史記注四十七
  不時不食
  不時非朝夕日中時一日之中三時食鄭注儀禮疏十三
  不使勝食氣
  食謂他饌皇疏兼明書三
  不撤薑食
  齊禁葷物薑辛而不臭故不去孔解集解五
  鄉人儺
  十二月命方相氏索室中驅疫鬼鄭注朱校宋本禮記疏二十五儺却之也以葦矢射之譙周注注補後漢書五
  廏焚
  廏公廏也王弼釋疑釋文二十四
  入大廟
  為君助祭也鄭注高麗本集解五
  異字居不客唐石經五
  式負版者
  版謂邦國籍也負之者賤𨽻人也鄭注世說注上之下
  必變
  敬天之怒孔解兼明書三
  山梁雌雉
  孔子山行見一雌雉食其梁粟同文選注三十五
  子路共之
  非本意不苟食故三嗅而作周氏筆解上
  先進
  先進於禮樂
  先進謂仕也包章句 謂學也鄭注釋文二十四
  則吾從先進
  將移風易俗歸之純素先進猶近古風故從之也包章句高麗本集解六
  皆不及門也
  皆不及仕進之門而失其所鄭注集解六
  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言閔子騫為人上事父母下順兄弟動靜盡善故人不得有非間之言也陳羣義說高麗本集解六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衛蒯聵亂子路興師往有孤黯者當師曰子欲入耶曰然黯從城上下麻繩鈎子路半城問曰為師耶為君耶曰在君為君在師為師黯因投之折其左股不死黯開城欲殺之子路目如明星之光曜黯不能前謂曰畏子之目願覆之子路以衣袂覆目黯遂殺之論語隠義宋本御覧三百六十六
  柴也
  魯人篇目弟子史記注六十七 衛人同史記索隱十八
  論篤是與君子者乎色莊者乎
  論篤是口無擇言君子是身無擇行色莊者不惡而嚴孔解筆解下
  且知方也
  方常也鄭注文選注十二
  洛乎沂風乎舞雩
  沂水出沂山同水經注二十五 沂水在魯城南雩壇在其上同朱校宋本禮記疏三十四
  顏淵
  請問其目
  欲知其要鄭注周禮疏二十四
  舉臯陶
  臯陶為士師號曰庭堅同路史後紀注十一
  子路
  必世而後仁
  周道至美武王伐紂至成王乃致太平由承殷紂敝化之後故也鄭注
  冉子退朝
  朝於季氏之私朝同並詩疏四之二 謂冉有從季氏自魯君之朝而退也周氏蔡集說六
  吾黨有直躬
  直人名弓鄭注釋文二十四 葉公見聖人之訓動有隠諱故舉直躬江熙集解疏十三
  狂者進取
  仰法古制不顧時俗是進取一概之義鄭注詩疏三之二
  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
  言巫醫不能治無恒之人同
  不占而已矣
  無恒之人易所不占同並集解七
  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切切勸競貌怡怡謙順貌同詩疏九之二
  憲問
  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
  四者行之難未足以為仁鄭注史記注六十七
  危言危行
  危猶高也同文選注三十五後漢書注四十一
  危行言孫
  據時高言高行者皆見危同宋本春秋疏二
  奪伯氏駢邑三百
  三百家齊下大夫之制同朱校宋本禮記疏五十九
  卞莊子之勇
  卞莊子秦大夫鄭注釋文二十四
  霸諸侯
  天子衰諸侯興故曰霸霸把也言把持王者之政教同書疏十一
  何以報徳
  徳謂恩惠也同蔡集說七
  下學而上達
  下學人事上知天命同後漢書注五十九
  吾力猶能肆諸市朝
  大夫於朝士於市公伯寮是士止應云肆諸市連言朝耳同周禮疏三十五
  作者七人矣
  伯夷叔齊虞仲辟世者荷蓧長沮桀溺辟地者栁下惠少連辟色者荷蕢楚狂接輿辟言者七當為十字之誤也同疏十四 七人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栁下惠少連欒釋疑孟子疏十三上
  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
  石門魯城外門也晨門主晨夜開閉者鄭注後漢書注六十下
  深則厲
  由膝以上為厲同詩疏二之二
  高宗諒隂
  諒闇謂凶廬也同後漢書注四十四
  原壤
  孔子幼少之舊故同魏書八十四
  衛靈公
  在陳絶糧
  粻糧也鄭注影宋蜀本音義
  斯濫矣
  濫竊也同同前
  知栁下惠之賢
  栁下惠魯大夫展禽食采栁下諡曰惠同文選注五十七
  動之不以禮
  夫知及以得其失也蕩仁守以静其失也寛莊莅以威其失也猛故必須禮然後和之以禮制知則精而不蕩以禮輔仁則溫而不寛以禮御莊則威而不猛故安上治民莫善於禮李充注 知以通其變仁以安其性莊以安其慢禮以安其情化民之善必備此四者顏延之並疏十五
  固相師之道也
  相扶工鄭注儀禮疏四
  季氏
  自諸侯出
  亦謂幽王之後也鄭注賈公彥序周禮廢興 平王東遷政始微弱同詩疏四之一
  四世矣
  文子武子悼子平子同高麗本集解八
  狎大人
  狎慣忽之言慣見而忽也同書疏十一 大人謂天子諸侯為政教者同儀禮疏三
  陽貨
  陽貨欲見孔子
  陽貨名虎字貨孔解
  歸孔子豚
  豚豕之小者同並孟子疏六十
  子路不說
  夫子豈實之公山佛肸乎欲往之意以示無係以觀門人之意子路見形而不及道故聞乘桴而喜聞之公山而不說升堂而不入室安得聖人之趣江熙解疏十七
  吾其為東周乎
  興周道於東方故曰東周孔解筆解下 據時東周鄭注詩疏四之一
  吾豈匏𤓰也哉焉能繫而不食
  不得如不食之物繫滯一處孔解筆解下 我非匏𤓰焉能繫而不食者冀往仕而得祿鄭注文選注十一
  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爾時禮壞樂崩三年不行宰我大懼其往以為聖人無微旨以戒將来故假時人之謂啓憤於夫子義在屈已以明道也繆協疏十一
  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
  既稱君子不職為亂階也其於赴患致命而不知正顧義者則亦陷於為亂而受不義之責李充注史記注六十七
  惡訐以為直者
  發人之私曰訐孔觧蔡集說九
  微子
  殷有三仁焉
  三人行異而同仁其憂亂寜民孔解筆解下 箕子比干不忍去皆是同姓之臣者親屬之恩君雖無道不忍去之也然君臣義合道終不行雖同姓有去之理故微子去與箕子比干同稱三仁鄭注詩疏二之二
  吾老矣不能用也
  聖道難行故言老不能用孔解筆解下
  孔子下
  下堂出門也鄭注釋文二十四
  滔滔
  悠悠者周流之貌孔解史記注四十七 宋本文選注四十九
  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言凡天下有道者己皆不與易也己大而人小故也同高麗本集解九
  子路從而後
  孔子至蔡解於客舍人夜有取孔子一隻屐去盗者寘屐於受盗家孔子屐長一尺四寸與凡人屐異論語隠義注御覽六百九十八論語隠義事物紀原三
  以杖荷蓧
  蓧草器名包章句史記注四十七
  朱張
  字子弓荀卿以比孔子王弼注釋文二十四 言其行與孔子同故不論也同疏十八
  放言
  放置也置不復言世務包章句史記注四十七
  我則異於是
  不為夷齊之清不為惠連之屈故曰異於是也鄭注後漢書注六十一
  大師摯適齊
  師摯以下周平時人同漢書注二十
  亞飯干適楚三飯繚適蔡四飯缺適秦
  亞飯三飯四飯皆舉食之樂同周禮疏四
  故舊無大故
  大故謂惡逆之事同朱校宋本禮記疏十四
  周有八士
  宣王時劉向 馬融訓說並釋文二十四 周公相成王時所生鄭注詩疏十六之三
  子張
  雖小道
  小道如今諸子書也鄭注
  恐泥
  泥謂滯陷不通同並後漢書注六十下
  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
  謂在諒陰之中父臣及父政雖有不善者不忍改也馬說集解十
  堯曰
  天之厯數在爾躬
  謂有圖録之名鄭注書疏四
  敢用𤣥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
  帝太微五帝同詩疏二十之二 用𤣥牡者為舜命禹事於時總告五方之帝莫適用用皇天大帝之牲同書疏八
  帝臣不蔽
  桀居帝臣之位罪過不可隠蔽包章句筆解下
  簡在帝心
  簡閱在天心言天簡閱其善惡也鄭注書疏八



  古經解鈎沈卷二十五



  欽定四庫全書
  古經解鈎沈巻二十六
  長洲余蕭客撰
  孟子上
  孟子
  附補趙岐篇敘孟子篇敘者言孟子七篇所以相次敘之意也孟子以為聖王之盛惟有堯舜堯舜之道仁義為上故以梁惠王問利國對以仁義為首篇也仁義根心然後可以大行其政故次以公孫丑問管晏之政答以曾西之所羞也政莫美於反古之道滕文公樂反古故次以文公為世子始有從善思禮之心也奉禮之謂明明莫甚於離婁故次以離婁之明也明者當明其行行莫大於孝故次以萬章問舜往於田號泣也孝道之本在於情性故次以告子論情性也情性在内而主於心故次以盡心也盡已之心與天通道道之極者也是以終於盡心也篇所以七者天以七紀璿璣運度七政分離聖以布曜故法之也章所以二百六十有一者三時之日數也不敢比易當期之數故取其三時三時者成歳之要時故法之也三萬四千六百八十五字者可以行五常之道施七政之紀故法五七之數而不敢盈也文章多少擬其大數不必適等猶詩三百五篇而論曰詩三百也章有大小分章賦篇篇趣五千以卒其文無所取法猶論四百八十六章章次大小各當其事亦無所法也蓋所以佐明六藝之文義崇宣先聖之指務王制拂邪之隠括立德立言之程式也洋洋浩浩具存乎斯文矣毛扆影宋蜀大字章句本卷末
  題辭
  即序也趙生尚義故不謂之序而謂之題辭也張鎰音釋毛扆影宋蜀大字本孫奭音義上
  梁惠王
  叟
  長老之稱依皓首之言劉熙注史記注四十四
  何必曰利
  附補趙岐章指言治國之道明當以仁義為名然後上下和親君臣集穆天經地義不易之道故以建篇立始也毛扆校呉文定鈔本
  豈能獨樂哉
  章指言聖王之德與民其樂恩及鳥獸則忻戴其上大平化興無道之君衆怨神怒則國滅祀絶不得保守其所樂也同前
  數罟
  數音朔丁公著音 張鎰音
  莩有梅
  韓詩也丁音釋並音義上
  斯天下之民至焉
  章指言王化之本在於使民養生喪死之用備足然後導之以禮義責已矜窮則斯民集矣
  如之何其使斯民飢而死也
  章指言王者為政之道生民為首以政殺人人君之咎猶以白刃疾之甚也
  王請勿疑
  章指言以百里行仁天下歸之以政傷民民樂其亡以梃服強仁與不仁也
  沛然誰能禦之
  章指言定天下者一道而已不貪殺人人則歸之是故文王視民如傷此之謂也並毛校呉文定本
  王若隠其無罪
  隠度也劉注文選注五十六
  為長者折枝
  折枝若今之按摩也同後漢書注五十六折草樹枝陸善經注音義上
  未之有也
  章指言典籍攸載帝王道純桓文之事譎正相紛撥亂反正聖意弗珍故曰後世無傳未聞仁不施人猶稱成德釁鐘易牲民不被澤王請嘗試欲踐其跡答以反本惟是為要此蓋孟子不屈道之言也
  則王矣
  章指言人君田獵以時鐘鼓有節發政行仁民樂其事則王道之階在於此矣故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矣
  不亦宜乎
  章指言譏王廣囿專利嚴刑陷民也
  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章指言聖人樂天賢者知時仁必有勇勇以討亂而不為暴則百姓安之
  吾欲觀於轉附朝舞
  㵲水名出南陽恐悞㵲為儛顧野王釋疏二上
  睊睊胥讒
  睊睊側目視貌言睊睊然怒目相嫉而相讒也張音釋音義上
  好君也
  章指言與天下同憂者不為慢遊之樂不循肆溢之行是以文王不敢盤於遊田也
  於王何有
  章指言夫子恂恂然善誘人誘人以進於善也齊王好貨好色孟子推以公劉大王所謂責難於君謂之恭者也並毛扆校叢書堂録本
  王顧左右而言他
  章指言君臣上下各勤其任無惰其職乃安其身也
  然後可以為民父母
  章指言人君進賢退惡翔而後集有世賢臣稱曰舊國則四方瞻仰之以為則矣
  未聞弑君也
  章指言孟子云紂以崇惡失其尊名不得以君臣論之欲以深寤齊王埀戒於後也
  則何以異於教玉人彫琢玉哉
  章指言任賢使能不違其學則功成而不墮屈人之是從已之非則人不成道玉不成圭善惡之致可不察哉
  亦運而已矣
  章指言征伐之道當順民心民心悦則天意得天意得然後乃可以取人之國也並毛扆校匏菴藏本
  反其旄倪
  老也丁音釋音義上
  則猶可及止也
  章指言伐惡養善無貪其富以小王大夫將何懼也毛校匏菴本
  鄒與魯鬨
  鬨構也構兵以鬭也劉注音義上
  死其長矣
  章指言上恤其下下赴其難惡出於已害及其身如影響自然也
  則是可為也
  章指言事無禮之國不若得民心與之守死善道也
  彊為善而巳矣
  章指言君子之道正已任天彊暴之來非已所招謂窮則獨善其身者
  君請擇於斯二者
  章指言太王去邠權也效死而守業義也義權不並故曰擇而處之也
  焉能使予不遇哉
  章指言讒邪構賢賢者歸天不尤人也並毛校匏菴本
  公孫丑
  夫子當路於齊
  當仕路也綦母邃注文選注二十三
  惟此時為然
  章指言德流之速過於置郵君子得時大行其道是以吕望覩文王而陳王圖管晏雖勤猶為曾西所羞也毛校叢書堂本
  無是餒也
  言以道義配之則能充塞無是餒也陸注音義上
  則具體而微
  體者四肢股脚也具體者皆微者也皆具聖人之體微小耳體以喻德也劉注文選注五十三
  未有盛於孔子也
  章指言義以行勇則不動心養氣順道無效宋人聖人量時賢者道偏是以孟子究言情理而歸之學孔子也毛校叢書堂本
  此之謂也
  章指言王者任德霸者兼力力服心服優劣不同故曰逺人不服修文德以懷之
  此之謂也
  章指言國必修政君必行仁禍福由已不專在天言當防患於未亂也
  未之有也
  章指言修古之道鄰國之民以為父母行今之政自已之民不得而子是故衆夫擾擾非所常有命曰天吏明天所使也
  不足以事父母
  章指言人之行當内求諸已以演大四端充廣其道上以匡君下以榮身也
  反求諸已而已矣
  章指言各治其術術有善惡禍福之來隨行而作恥為人役不若居仁治術之忌勿為矢人也
  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章指言大聖之君由采善於人故曰計及下者無遺策舉及衆者無廢功也
  君子不由也
  章指言伯夷柳下惠古之大賢猶有所闕介者必偏中和為貴純聖能然君子所由堯舜是尊
  戰必勝矣
  章指言民和為貴貴於天地故曰得乎丘民為天子也
  而况不為管仲者乎
  章指言人君以尊德樂義為賢君子以守道不回為志
  而可以貨取乎
  章指言取與之道必得其禮於其可也雖少不辭義之無處兼金不顧
  此則寡人之罪也
  章指言人臣以道事君否則奉身以退詩云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言不尸其禄也
  豈不綽綽然有餘裕哉
  章指言執職者劣藉道者優是以臧武仲雨行而不息段干木偃寢而式閭
  予何言哉
  章指言治道不合者不相與言王驩之操與孟子殊君子處時危行言遜故不尤之但不與言至於公行之喪以禮為解也並毛校呉文定本
  君子不以天下儉其親
  章指言孝必盡心匪禮之踰論語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可謂孝矣
  何為勸之哉
  章指言誅不義者必須聖賢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王道之正也
  又從為之辭
  章指言聖人親親不文其過小人順非以諂其上也並毛校叢書堂本
  有私龍㫁焉
  㫁如字或讀如㫁割之㫁非也張音 龍㫁謂岡壟㫁而髙者陸注並音義上
  自此賤丈夫始矣
  章指言君子正身行道道之不行命也不為利回創業可繼是以君子以龍㫁之人為惡戒也毛校叢書堂本
  宿於晝
  畫齊西南近邑音獲劉注史記注八十二
  長者絶子乎
  章指言惟賢能安賢智能知微以愚喻智道之所以乖也
  士誠小人也
  章指言大德洋洋介士察察賢者志其大者不賢者志其小者此之謂也
  吾何為不豫哉
  章指言聖賢興作與天消息天非人不因人非天不成並毛校叢書堂本
  非我志也
  章指言禄以食功志以率事無事而食其祿君子不由也惠校旴郡重刋廖氏本
  滕文公
  厥疾不瘳
  章指言人當上則聖人秉仁行義髙山景行庻幾不倦論語曰力行近仁蓋不虚云
  弔者大悦
  章指言事莫當於奉禮孝莫大於哀慟從善如流文公之謂也並毛校呉文定本
  周人百畝而徹
  家耕百畝徹取十畝以為賦也劉熙注孝經疏三
  則在君與子矣
  章指言尊賢師智采人之善善之至也修學校勸禮義勅民事正經界鈞井田賦什一則為國之大本也毛校呉文定本
  捆猶叩㧻也
  㧻擊也丁音釋音義上
  是率天下而路也
  路與露同丁音釋 張音釋
  秋陽以暴之
  周之秋於夏為盛陽地綦母邃注文選注五十九
  惡能治國家
  章指言神農務本教於凡民許行蔽道同之君臣陳相倍師降於幽谷不理萬情謂之敦樸是以孟子博陳堯舜上下之敘以匡之也
  蓋歸反虆梩而掩之
  虆土籠也梩土轝也丁音釋音義上
  命之矣
  章指言聖人縁情制禮奉終墨子尚同質而違中以直正枉憮然改容蓋其理也毛校呉文定本
  為之詭遇
  横而射之曰詭遇劉注文選注一 詭計以要禽也陸注音義上
  未有能直人者也
  章指言修禮守正非招不往枉道富貴君子不許是以諸侯雖有善其辭命伯夷不屑就也毛校叢書堂本
  景春曰
  景春孟子時人為縱橫之術者劉注宋本文選注三十四
  此之謂大丈夫
  章指言以道匡君非禮不運稱大丈夫阿意用謀善戰務勝事雖有剛心歸柔順故云妾婦以况儀衍毛校叢書堂本
  媒妁之言
  謂媒氏酌二姓之可否故謂之媒妁也丁音釋音義上
  與鑽穴隙之類也
  章指言君子務仕思播其道達義行仁待禮而動苟容干禄踰墻之女人之所賤故弗為也
  食功也
  章指言百工食力以禄養賢修仁尚義國之所尊移風易俗其功可珍雖食諸侯不為素餐
  何畏焉
  章指言修德無小暴慢無强是故夏商之末民思湯武雖欲不王末由也已
  獨如宋王何
  章指言自非聖人在所變化故諺曰白沙在湼不染自黒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言輔之者衆也並毛校叢書堂本
  病於夏畦
  今俗以二十五畝為小畦五十畝為大畦劉熙注史記索隠二十八文選注二十六
  可知已矣
  章指言道異不謀迫斯强之段泄已甚矙亡得宜正巳直行不納於邪赧然不接傷若夏畦也
  何待來年
  章指言從善改非坐而待旦知而為之罪重於故譬猶攘雞多少同盗變惡自新速然後可也並毛校匏菴本
  驅蛇龍而放之菹
  澤生草言蒩綦母邃注文選注四
  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知者行堯舜之道者也罪者在王公之位見貶絶者劉注史記注四十七
  聖人之徒也
  章指言夫憂世撥亂勤以濟之義以匡之是故禹稷駢躓周公仰思仲尼皇皇墨突不及汙聖賢若是豈得不辯也毛校匏菴本
  陳仲子
  齊一介士也劉熙注
  螬食實者過半矣
  螬蟲也李實有蟲食之過半言仲子目無見也同
  彼身織屨妻辟纑以易之也
  仲子自織屨妻紡纑以易食也緝續其麻曰辟練絲曰纑也同並宋本文選注二十九
  蓋禄萬鍾
  蓋音盍丁音 張音音義上
  蚓而後充其操者也
  章指言聖人之道親親尚和志士之操耿介特立可以激濁不可常法是以孟子喻以丘蚓比諸巨擘也毛校匏菴本
  離婁
  黃帝亡其𤣥珠
  案莊子以𤣥珠喻𤣥妙至道耳非實亡其珠也丁音釋音義上
  謂之賊
  章指言雖有巧智猶須法度國由先王禮義為上不仁在位播越其惡誣君不諫故謂之賊則上下相須而道化行也
  此之謂也
  章指言法則堯舜以為規矩鍳戒桀紂避逺危殆名諡一定千載而不可改也
  而強酒
  章指言仁所以安莫若為仁惡而弗去患必在身自上達下其道一焉
  自求多福
  章指言行有不得於人一求諸身責已之道也改行飭躬福則至矣
  家之本在身
  章指言天下國家各依其本本正則立本傾則踣雖曰常言必須敬慎也
  故沛然德教溢乎四海
  章指言天下傾心思慕向善巨室不罪咸以為表德之流行可以充四海也
  逝不以濯
  章指言遭衰逢亂屈服强大據國行仁天下莫敵雖有億萬無德不親執熱須濯明不可違仁也
  此之謂也
  章指言人之安危皆由於已先自毁伐人乃攻討甚於天孽敬慎而已如臨深淵戰戰恐慄也
  此之謂也
  章指言水性趨下民樂歸仁桀紂之敺使就其君三年之艾蓄而可得一時欲仁猶將沈溺所以明鍳戒也
  哀哉
  章指言曠仁舍義自暴棄之道也
  而天下平
  章指言親親敬長近取諸已則邇而易也
  未有能動者也
  章指言事上得君乃可臨民信友悦親本在於身是以曾子三省大雅矜矜以誠為貴也
  必為政於天下矣
  章指言養老尊賢國之上務文王勤之二老逺至父來子從天之順道七年為政以勉諸侯欲使庶幾於行善也
  次之
  章指言聚斂富君棄於孔子冉求行之同聞鳴鼓以戰殺人土食人肉罪不容死以為大戮重人命之至也
  人焉廋哉
  章指言目為神候精之所在存而察之善惡不隠知人之道斯為審矣
  恭儉豈可以聲音笑貎為哉
  章指言人君恭儉率下移風人臣恭儉明其亷忠侮奪之惡何由干之而錯其心
  子欲手援天下乎
  章指言權時之宜嫂溺援手君子大行拯世以道道之指也
  則不祥莫大焉
  章指言父子至親相責離恩易子而教相成以仁教之義也
  可也
  章指言上孝養志下孝養體曾孫事親可謂至矣孟子言之欲令後人則曾子也
  而國定矣
  章指言小人為政不足閒非賢臣正君使握道機君正國定下不邪侈將何閒也
  有求全之毁
  章指言不虞獲譽不可為戒求全受毁未足懲咎君子正行不由斯二者也
  無責耳矣
  章指言言出於身駟不及舌不惟其責則易之矣
  在好為人師
  章指言君子好謀而成臨事而懼時然後言畏失言地故曰師哉師哉童子之命不慎則有患矣
  克有罪
  章指言尊師重道敬賢事長人之大綱樂正子好善故孟子譏之責賢者備也
  而以餔啜也
  章指言學優則仕仕以行道否則隠逸免寘窮處餔啜浮沈君子不與是以孟子咨嗟樂正子也
  君子以為猶告也
  章指言量其輕重無後不可是以大聖受堯二女夫三不孝蔽者所闇至於大聖卓然匪疑所以埀法也
  手之舞之
  章指言仁義之本在於孝弟孝弟之至通於神明况於歌舞不能自知蓋有諸中形於外也
  此之謂大孝
  章指言以天下之貴富為不若得意於親故能懷協頑嚚底豫而欣天下化之父子加親故稱盛德者必百世祀無與比崇也並毛校吳文定本
  其揆一也
  章指言聖人殊世而合其道地雖不比由通一軌故可以為百王法也惠校旴郡重刋廖氏本
  徒杠成
  杠方橋也張音釋音義下
  日亦不足矣
  章指言重民之道平政為首人君由天天不家撫是故子産渡人孟子不取也惠校旴郡重刋廖氏本
  有故而去
  謂有他故不得不行或避怨仇者也綦母邃注通典九十九
  何服之有
  章指言君臣之道以義為表以恩為裏表裏相應猶若影響舊君之服蓋有所興風諭宣王勸以仁也
  則士可以徙
  章指言君子見幾而作故趙殺鳴犢孔子臨河而不濟也
  君義莫不義
  章指言君以仁義率衆孰不順焉上為下效也
  大人弗為
  章指言禮義人之所以折中履其正者乃可為中是以大人不行疑禮
  其間不能以寸
  章指言父兄已賢子弟既頑教而不改乃歸自然
  而後可以有為
  章指言貴廉賤恥乃有不為不為非義義乃可申
  當如後患何
  章指言好言人惡殆非君子故曰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仲尼不為已甚者
  章指言論語曰疾之已甚亂也故孟子譏踰墻距門者也
  惟義所在
  章指言大人之行行其重者不信不果所求合義
  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章指言人之所愛莫過赤子視民則然民懐之矣大人之行不過是也
  可以當大事
  章指言養生竭力人情所勉哀死送終行之髙者事不違禮可謂難矣故謂之大事
  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章指言學必根源如性自得物來能名事來不惑君子好之朝益暮習道所以臻也
  將以反説約也
  章指言廣尋道義詳説其事要約至義還反於樸説之美者也
  未之有也
  章指言五霸服人三王服心其服一也功則不同上論堯舜其是違乎
  蔽賢者當之
  章指言進賢受上賞蔽賢𫎇顯戮故謂之不祥也
  君子恥之
  章指言有本不竭無本則涸虚聲過實君子恥之是以仲尼川上曰逝者如斯
  非行仁義也
  章指言人與禽獸俱含天氣就利避害其間不希衆人皆然君子則否聖人超絶識仁義之生於已矣並毛校吳文定本
  武王不泄邇
  案注云泄狎也案媟訓狎今注以泄訓狎借聲訓耳丁音釋音義下
  坐以待旦
  章指言周公能思三王之道以輔成王太平之隆禮樂之備蓋由此也毛校呉文定本
  晉之乘
  晉名春秋為乘者取其善惡無不載丁音
  楚之檮杌
  楚謂春秋為檮杌者在記惡而興善也同並音義下
  則丘竊取之矣
  章指言詩可以言詠頌太平時無所詠春秋乃興假史記之文孔子正之以匡邪也
  予私淑諸人也
  章指言五世一體上下通流君子小人斬各有時企以髙山跌以陷汙是以孟子恨不及乎仲尼也並毛校呉文定本









  古經解鈎沈卷二十六



  欽定四庫全書
  古經解鈎沉巻二十七
  長洲余蕭客撰
  孟子下
  離婁
  死傷勇
  章指言廉恵勇人之髙行也喪此三名則士病諸故設斯科以進能者也
  發乘矢而後反
  章指言求交取友必得其人得善以全養凶獲患是故子濯濟難𡗝羿以殘可以鍳也
  則可以祀上帝
  章指言貌好行惡西子冒臭醜人絜服供事上帝明當修飾惟義為常也
  可坐而致也
  章指言能修性守故天道可知妄智改常必與道乖性命之旨也
  不亦異乎
  章指言循禮而動不合時人阿意事貴脅肩所尊俗之情也是以萬物皆流而金石獨止
  則君子不患矣
  章指言君子責已小人不改比之禽獸不足難矣蹈仁行禮不患其患惟不若舜可以憂也
  雖閉户可也
  章指言上賢之士得聖一槩顔子之心有同禹稷時行則行時止則止失其節則惑矣
  是則章子巳矣
  章指言匡章得罪出妻屏子上不得養下以責己衆曰不孝其實則否是以孟子禮貌之也
  易地則皆然
  章指言臣當營君師有餘裕二人處義非殊者也是故孟子紀之而得其同
  堯舜與人同耳
  章指言人以道殊賢愚體别頭員足方善惡如一儲子之言齊王之不達也並恵校盱郡重刋廖氏本
  其良人出
  婦人稱夫曰良人劉注文選注十六
  幾希矣
  章指言小人茍得謂不見知君子觀之與正道乖妻妻妾猶羞況於國人著以為戒耻之甚焉恵校盱郡重刋廖氏本
  萬章
  予於大舜見之矣
  章指言夫孝百行之本無物以先之雖富有天下而不能取悅於其父母莫有可也孝道明著則六合歸仁矣毛校吳文定本
  
  舜以權謀自免亦大聖有神人之助也劉注史記注一
  奚偽焉
  章指言仁聖所存者舍小從大達權之義不告而娶守正道也
  此之謂也
  章指言懇誠於内者則外發於事仁人之心也象為無道極矣友于之性忘其悖逆況其仁賢乎
  是為父不得而子也
  章指言孝莫大於嚴父而尊之矣行莫過於烝烝執子之政也此聖人之執道無有加焉並毛校吳文定本
  舜避堯之子於南河之南
  南河九河之最在南者劉注史記注一
  夫然後之中國
  帝王所都為中故曰中國同疏九下
  此之謂也
  章指言徳合於天則天爵婦之行歸於仁則天下與之天命不常此之謂也毛校吳文定本
  十有七年舜崩
  若此則舜格於文祖三年之後攝禹使得祭祀焉劉注
  禹避舜之子於箕山之隂
  今潁川陽城是也同
  益避禹之子於箕山之隂
  嵩髙之北同並史記注一 注補後漢書二十
  其義一也
  章指言篤志於仁則四海宅心守正不足則聖位莫繼丹朱商均是也是以聖人孜孜於仁徳也
  朕載自亳
  章指言賢達之理世務也推正以濟時物守巳直行不枉道而取容期於益治而已矣
  何以為孔子
  章指言君子大居正以禮進退屈伸達節不違貞信故孟子辨之正其大義也
  而謂賢者為之乎
  章指言君子時行則行時舍則舍故能顯君明道不為茍合而違正也
  非爾力也
  章指言聖人由力力有常也賢者由巧巧可増也仲尼天髙故不可階他人丘陵丘陵由可踰所謂小同而大異者也
  其禄以是為差
  章指言聖人制禄上下差叙貴有常尊賤有等威諸侯僭越滅籍從私孟子畧記言其大綱以答北宫子之問
  其義一也
  章指言匹夫友賢下之以徳王公友賢授之以爵大聖之行千載為法者也
  公養之仕也
  章指言聖人憂民樂行其道苟善辭命不忍逆距不合則去亦不淹久蓋仲尼行止之節也
  恥也
  章指言國有道則能者取卿相國無道則聖人居乘田量時安卑不受言責獨善其身之道也
  故曰王公之尊賢者也
  章指言知賢之道舉之為上養之為次不舉不養賢惡肯歸是以孟子上陳堯舜之大法下刺繆公之不𢎞也
  而以其官召之也
  章指言君子之志志於行道不得其禮亦不苟往於禮之可伊尹三聘而後就湯道之未洽沮溺耦耕接輿佯狂豈可見也
  是尚友也
  章指言好髙慕逺君子之道雖各有倫樂其崇茂是以仲尼曰毋友不如己者髙山仰止景行行止
  則去
  章指言國須賢臣必擇忠良親近貴戚或遭殃禍伊發有莘為殷興道故云成湯立賢無方也並毛校吳文定本
  告子
  猶桮棬也
  桮棬屈木為之也張音釋 方言曰海岱之間謂盌為棬丁音釋並音義下
  必子之言夫
  章指言養性長義任天自然殘木為器變而後成告子道偏見有不純仁内義外違人之端孟子拂之不假以言也毛校吳文定本
  搏而躍之
  搏以手擊水張音釋音義上
  其性亦猶是也
  章指言人之欲善猶水好下迫勢激躍失其素真是以守正性者為君子隨曲拂者為小人也毛校吳文定本
  白羽之白也猶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猶白玉之白與曰然
  孟子以為白羽之性輕白雪之性消白玉之性堅雖俱白其性不同問告子以為三白之性同劉注文選注十三
  猶人之性與
  章指言物雖有性性各殊異惟人之性與善俱生赤子入井以發其誠告子一之知其麤矣孟子精之是在其中
  亦有外與
  章指言事雖在外行其事者皆發於中明仁義由内所以曉告子之惑也
  亦在外也
  章指言凡人隨形不本其源賢者逹情知所以然季子信之猶若告于公都受命然後乃理
  故好是懿徳
  章指言天之生人皆有善性引而趨之善惡異衢髙卞相懸賢愚舛殊尋其本者乃能一諸並毛校吳文定本
  播種而耰之
  耰壅苗根也丁音釋音義下
  猶芻豢之恱我口
  章指言人稟性俱有好憎耳目口心所恱者同或為君子或為小人猶麰麥不齊雨露使然也孟子言是所以朂而進之毛校吳文定本
  牛山之木
  南小山曰牛山孟子注注補後漢書二十二
  有梏亡之矣
  梏謂悔吝利害也言利害之亂其性猶桎梏之刑其身故喻之丁音釋音義下
  惟心之謂與
  章指言秉心持正使邪不干猶止斧斤不伐牛山山則木茂人則稱仁也
  非然也
  章指言奕為小數不精不能一人善之十人惡之雖竭其道何由智哉詩云濟濟多士文王以寧此之謂也
  此之謂失其本心
  章指言舍生取義義之大者也簞食萬鍾用有輕重縱彼納此蓋違其本凡人皆然君子則否所以殊也
  求其放心而已矣
  章指言由路求心為得其本追逐雞狗務其末也學以求之詳矣
  此之謂不知類也
  章指言舍大惡小不知其要憂指忘心不鄉於道是以君子惡之也
  弗思甚也
  章指言莫知養身而養樹木失事違務不得所急所以誠未達者也
  則口腹豈適為尺寸之膚哉
  章指言養其行治其正俱用智力善惡相厲是以君子居處思義飲食思禮也
  此為大人而巳矣
  章指言天與人性先立其大心官思之邪不乖越故謂之大人也
  終亦必亡而已矣
  章指言古修天爵自樂之也今要人爵以誘時也得人棄天道之忌也惑以招亡小人事也
  所以不願人之文繡也
  章指言所貴在身人不知求膏梁文繡已之所優趙孟所貴何能比之是以君子貧而樂也
  亦終必亡而已矣
  章指言為仁不至不反諸已謂水勝火熄而後已不仁之甚終必亡矣為道不卒無益於賢也
  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章指言功毁幾成人在慎終五穀不熟美稗是勝是以為仁必其成也
  亦必以規矩
  章指言事各有本道有所隆彀張規矩以喻為仁學不為仁猶是二教失其法而行之也並毛校吳文定本
  而摟其處子
  摟牽也劉向注文選注十八劉熙注宋本文選注十八
  則將摟之乎
  章指言臨事量宜權其輕重以禮為先食色為後若有偏殊從其大者屋廬子未達故譬摟紾也
  有餘師
  章指言天下大道人並由之病於不為不患不能是以曹交請學孟子辭焉蓋詩三百一言以蔽之並毛校吳文定本
  髙叟之為詩也
  為猶解説也丁音釋
  尚或墐之
  墐路旁冢也同並音義下
  五十而慕
  章指言生之膝下一體而分喘息呼吸氣通於親當親而疎怨慕號天是以小弁之怨未足為愆也
  何必曰利
  章指言上之所欲下以為俗俗化於善久而致平俗化於惡久而致傾是以君子創業慎其所以為名也
  儲子得之平陸
  章指言君子交接動不違禮享見之儀亢答不差是以孟子或見或否各以其宜也
  衆人固不識也
  章指言見幾而作不俟終日孔子將行冕不及税庸人不識課以功實淳于雖辨終亦屈服正者勝也並毛校吳文定本
  掊克在位
  掊深也丁音釋音義下
  今之諸侯之罪人也
  章指言王道寖衰轉為罪人孟子傷之是以博思古法匡時君也
  志於仁而已
  章指言招攜懐逺貴以徳禮既其用兵廟勝為上戰勝為下明賤戰也
  不能一朝居也
  章指言善為國者必藏於民賊民以往其餘何觀變俗移風非樂不化以亂濟民不知其善也並恵校盱郡重刋廖氏本
  大桀小桀也
  章指言先王典禮萬世可遵什一供貢下富上尊
  吾子過矣
  章指言君子除害普為人也白圭壑隣亦以狹矣是故賢者志其大者逺者也
  惡乎執
  章指言論語曰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重信之至也毛校吴文定本
  訑訑
  吐禾切蓋言辭不正欺罔於人自誇大之貌張音釋此字音他又逹可切説文云欺也字作𧦧者音怡
  𧦧𧦧自足其智不嗜善言之貌今諸本皆作訑即不合注意當借讀為𧦧丁音釋並音義下
  可得乎
  章指言好善從人聖人一槩禹聞讜言答之而拜訑訑吐之善人亦逝善去惡來道若合符詩曰雨雪瀌瀌見晛聿消此之謂也
  免死而巳矣
  章指言士雖正道亦有量宜聴言為上禮貌次之困而免死斯為下矣備此三科亦無疑也並毛校吳文定本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言憂患者以生全安樂者得死亡也陸注音義下章指言聖賢困窮天堅其志次賢感激乃奮其慮凡人佚樂以喪知能賢愚之叙也
  是亦教誨之而已矣
  章指言學而見賤耻之大者激而厲之能者以改教誨之方或折或引同歸殊塗成之而已並毛校吳文定本
  盡心
  所以立命也
  章指言盡心竭性足以承天殀夀禍福秉心不違立命之道惟是為珍
  非正命也
  章指言人必趨命貴受其正巖牆之疑君子逺之
  求在外者也
  章指言為仁由己富貴在天故孔子曰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求仁莫近焉
  章指言每必以誠恕已而行樂在其中仁之至也
  衆也
  章指言人有仁端達之為道凡夫用之不知其為寶也
  無恥也
  章指言耻身無分獨無所耻斯必逺辱不為憂矣
  何若人有
  章指言不慕大人何能有耻是以隰朋愧不及黃帝佐齊桓以有勲顔淵慕虞舜仲尼嘆庶幾云
  而况得而臣之乎
  章指言王公尊賢以貴下賤之義也樂道忘勢不以富貴動心之分也各從所尚則義不虧矣
  達則兼善天下
  章指言内定常滿囂囂無憂可出可處故云以遊修身立世賤不失道達善天下乃用其寶句踐好遊未得其要孟子言之然後乃喻
  雖無文王猶興
  章指言小人待化乃不辟邪君子特立不為俗移故稱豪傑自興也
  則過人逺矣
  章指言人情富盛莫不驕矜若能欿然謂不如人非但免過卓絶乎凡也並毛校吳文定本
  不怨殺者
  章指言勞人欲以佚之殺人欲以生之則民無怨也恵校盱郡重刋廖氏本
  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
  言君子所過人者在於政化存其身者在於神明陸注音義下
  豈曰小補之哉
  章指言王政浩浩與天地同道霸者徳小民人速覩是以賢者志其大者也
  善教得民心
  章指言明法審令民趨君命崇寛務化民愛君徳故曰移風易俗莫善於樂並毛校吳文定本
  在襁褓
  襁博物志曰織縷為之廣八寸長一尺二寸以負小兒於背上聲類曰褓者小兒被子也丁音釋音義下
  達之天下也
  章指言天性良能仁義是也達之天下恕乎己也
  沛然莫之能禦也
  章指言聖人潛隱辟若神龍亦能飛天亦能小同舜之謂也
  如此而已矣
  章指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仲尼之道也
  故達
  章指言孤孽自危故能顯達膏粱難正多用沉溺是故在上不驕以戒諸侯也
  而物正者也
  章指言容悦凡臣社稷股肱天民行道大人正身凡此四科優劣之差
  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章指言保親之養兄弟無他誠不媿天育養英才賢人能之樂過萬乗孟子重焉一章再云也並毛校吳文定木
  盎於背
  如負之於背陸注音義下
  四體不言而喻
  章指言臨蒞天下君國子民君子之樂尚不與存仁義内充身體履方四支不言蟠辟用張心邪意溺進退無容於是之際知其不同也
  此之謂也
  章指言王政普大教其常業各養其老使不凍餒二老聞之歸身自託衆鳥不羅翔鳳來集亦斯類也
  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章指言教民之道富而節用畜積有餘焉有不仁故曰倉廪實知禮節也
  不達
  章指言𢎞大明者無不照包聖道者成其仁是故賢者志大宜為君子
  利與善之間也
  章指言好善從舜好利從蹠明明求之常若不足君子小人各一趨也並毛校吳文定本
  子莫執中
  言子等無執中陸注音義下
  舉一而廢百也
  章指言楊墨放蕩子莫執一聖人量時不取此術孔子行止唯義所在
  不為憂矣
  章指言飢不妄食忍情抑欲賤不失道不為苟求能無心害夫將何憂並毛校吳文定本
  不以三公易其介
  介操也劉注宋本文選 章注十八  指言栁下恵不恭用志大也無可無否以賤為貴也
  猶為棄井也
  章指言為仁由已必在究之九軔而輟無益成功論之一簣義與此同
  惡知其非有也
  章指言仁在性體其次假借用而不己實何以易在其勉之也
  無伊尹之志則篡也
  章指言憂國忘家意在出身志在寧君放惡攝政伊周有焉凡人志異則生篡心也
  孰大於是
  章指言君子正己以立於世世美其道君臣是貴所過者化何素餐之謂也
  大人之事備矣
  章指言人當尚志志於善也善之所由仁與義也欲使王子無過差也
  奚可哉
  章指言事有輕重行有小大以大包小可也以小信大未之聞也並毛校吳文定本
  猶棄敝蹝
  屣草屨可履劉注文選注四十三
  樂而忘天下
  章指言奉法承天政不可枉大孝榮父遺棄天下虞舜之道趨舍若此孟子之言揆聖意也
  夫非盡人之子與
  章指言人性皆同居使之異君子居仁小人處利譬猶王子殊於衆品也
  居相似也
  章指言輿服器用人用不殊尊貴居之志氣以舒是以居仁由義盎然内優胸中正者眸子不瞀也並毛校吳文定本
  愛而不敬獸畜之也
  似人畜禽獸但愛而不能敬也劉注文選注十九
  君子不可虚拘
  章指言取人之道必以恭敬恭敬貴實虚則不應實者謂敬愛也
  然後可以踐形
  章指言體徳正容大人所履有表無裏謂之柚梓是以聖人乃堪踐形也
  而弗為者也
  章指言禮斷三年孝者欲益富貴怠厭思减其日君子正言不可阿情丑欲朞之故譬以紾兄徐徐也並毛校吳文定本
  有達財者
  達財周恤之一本作才説云以有善才就開其性理也陸注音義下
  君子之所以教也
  章指言愛人之術莫善五者養育英才君子所珍聖所不倦其惟誨人乎恵校盱郡重刋廖氏本
  變其彀率
  率循也謂彀張其弩又當循其射道令必中於表丁音釋 率法也陸注
  躍如也
  躍如心願中也同
  能者從之
  當勤求也同並音 章義下 指言曲髙和寡道大難追然而履正者不枉執徳者不回故曰人能𢎞道丑欲下之非也
  未聞以道殉乎人者也
  章指言窮達巻舒屈伸異變變流從化守者所慎故曰金石獨止不殉人也
  滕更有二焉
  章指言學尚虚已師誨貴平是以滕更恃二孟子弗應
  其退速
  章指言賞僭及滛刑濫及善不僭不濫詩人所紀是以季文三思何後之有
  仁民而愛物
  章指言君子布徳各有所施事得其宜故謂之義也
  是之謂不知務
  章指言振裘持領正羅維綱君子百行先務其崇是堯舜親賢大化以隆道為要也
  及其所愛也
  章指言發政施仁一國被恩好戰輕民災及所親著此魏王以戒人君也並毛校吳文定本
  虎賁三千人
  先儒言如猛虎之奔丁音釋
  𬱃角屖厥地
  𬱃即額字屖音西義與棲遲同息也久也字從尸下辛或作犀牛字誤也同並音義下
  不能使人巧
  章指言規矩之法喻若典禮人不志仁雖誦憲籍不能以善善人修道公輸守繩政成器美惟度是應得其理也毛校吳文定本
  被袗衣
  袗衣之美者陸注
  貉稽曰
  貉貊鶴二音既是人性當音鶴纂文曰俗人姓也丁音釋
  既入其苙
  苙欄也圈也同
  是以言餂之也
  注云餂取也今案字書及諸書並無此餂字郭璞方言注云音忝謂挑取物也其字從金今此字從食與方言不同蓋𫝊寫誤也學者宜詳同
  然而無有乎爾則亦無有乎爾
  孟子意自以當之鄒魯相隣故曰近聖人之居無乎爾有乎爾疑之也此意以况絶筆於獲麟也陸注並音義下

  古經解鈎沉巻二十七
<經部,五經總義類,古經解鉤沉>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