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古經解鉤沉 (四庫全書本)/卷0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巻四 古經解鉤沉 卷五 卷六

  欽定四庫全書
  古經解鈎沈卷五
  長洲余蕭客撰
  尚書下
  洪範
  斂時五福用敷錫厥庶民
  當斂是五福之道用布與衆民馬傳
  惟時厥庶民於汝極
  以其能斂是五福故衆民於汝取中正以歸心也同
  錫汝保極
  又錫汝以守中之道鄭注
  汝則念之
  當思念其行有所趣舍也馬傳
  而畏髙明
  髙明顯寵者不枉法畏之同
  使羞其行而邦其昌
  使進其行任之以政則國為之昌王注
  其作汝用咎
  其動作為女用惡謂為天子結怨於民鄭注
  無有作好
  好私好也馬傳
  無黨
  黨朋黨鄭注
  無反無側
  反反道側傾側也馬傳
  㑹其有極
  謂君也當㑹聚有中之人以為臣也鄭注
  歸其有極
  謂臣也同
  曰皇極之敷言
  王者盡極行之使臣下布陳其言馬傳
  是彛是訓于帝其訓
  是大中而常行之用是教訓於天下於天為順也同
  凡厥庶民極之敷言
  言盡極敷陳其言於上也同
  是訓是行以近天子之光
  民納言於上而得中者則順而行之近猶益也順行民言所以益天子之光
  曰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
  政教務中民善是用所以為民父母而為天下所歸徃同
  正直
  中平之人鄭注
  二曰剛克三曰柔克
  克能也剛而能柔柔而能剛寛猛相濟以成治立功同並史記注三十八 剛則強柔則弱此陷於滅亡之道非能也同詩疏四之三
  沈潛剛克
  沈隂也潛伏也馬傳
  髙明柔克
  髙明君子亦以德懷也同
  惟辟作福
  辟君也同 作福専爵賞也鄭注
  作威
  専刑罰也同
  惟辟玉食
  玉食美食不言王者關諸侯也馬傳 玉食備珍美也鄭注並史記注三十八 此凡君抑臣之言也同公羊疏十七
  擇建立卜筮人乃命卜筮
  將立卜筮人乃先命名兆卦而分别之兆卦之名凡七龜用五易用二審此道者乃立之也同
  曰雨
  兆之體氣如雨然同
  曰霽
  如雨止之雲氣在上者也同並史記注三十八 濟才禮切鄭音宋本羣經音辨四 兆之光明如雨止鄭注周禮疏二十四
  曰䝉
  霧者氣不釋鬱㝠㝠也同史記注三十八 曰蟊者氣不澤鬱㝠也同周禮疏二十四 雺聲近䝉同爾雅疏五 䝉亡鈎翻徐音六經正誤二 蟊音茂劉音影宋本集韻八
  曰驛
  古文作悌今文為圛賈逵古文同異 圛者色澤光明鄭注並詩疏五之二
  曰克
  如祲氣之色相犯也同
  曰貞
  内卦曰貞正也同
  曰悔
  外卦曰悔悔之言晦晦終也同
  卜五占用二衍忒
  卜五占之用謂雨濟圛霧克也二衍貣謂貞悔也卦象多變故言衍貣同
  立時人作卜筮
  立是能分别兆卦之名者以為卜筮人同並史記注三十八
  三人占則従二人之言
  卜筮各三人大卜掌三兆三易同儀禮疏十二 従其多者蓍龜之道幽深難明慎之深同
  卿士逆吉
  此三者皆従多故為吉同
  作内吉作外凶
  此逆者多以故舉事於境内則吉境外則凶同並史記注三十八
  龜筮共違于人
  此禽獸草木之久而能知吉凶也洪範五行傳宋本御覽七百二十六
  用作凶
  龜筮皆與人謀相違人雖三從猶不可以舉事鄭注史記注三十八
  曰雨曰暘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曰燠曰寒曰風
  雨木氣也春而施生故木氣為雨暘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金氣也秋物成而堅故金氣為暘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燠火氣也寒水氣也風土氣也凡氣非風不行猶金木水火非土不處故知土氣為風同詩疏十五之三
  恒暘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時即有口痾劉向洪範五行傳説文七下 徐鍇説文解字繫傳十五時則有毛蟲之孽劉歆洪範傳續漢志十三
  恒燠若
  時則有羽蟲之孽同續漢志十四
  恒寒若
  時則有介蟲之孽謂蝗屬也同續漢志十五
  恒風若
  時則有蠃蟲之孽謂螟屬也同續漢志十六
  曰王省惟嵗
  言王者所省職如嵗兼四時也馬傳
  星有好風星有好雨
  箕星好風畢星好雨同並史記注三十八 中央土氣為風東方木氣為雨箕屬東方木木剋土土為妃尚妃之所好故好風西方金氣為隂尅東方木木為妃畢屬西方尚妃之所好故好雨鄭注朱校宋本禮記疏二十二 土十為木八妻木八為金九妻同周禮疏十八
  日月之行則有冬有夏
  日有中道月有九行洪範傳一行大衍厯 新唐書二十七下 四時之間合於黃道也鄭注朱校宋本禮記疏二十四
  月之從星
  不言日者日之從星不可見同
  九五福
  此數本諸其尤者福是人之所欲以尤欲為先極是人之所惡以尤所不欲者為先以下縁人意輕重為次耳同並史記注三十八
  攸好德
  人皆有好德也同
  考終命
  考成也終性命謂皆生佼好以至老也同並詩疏十七之二
  凶短折
  未齓曰凶未冠曰短未婚曰折同
  
  愚懦不壯毅曰弱同史記注三十八
  分器序
  班宗彛
  宗彞宗廟樽也同
  作分器
  著王之命及受物同並史記注四
  旅巢命序
  巢伯來朝
  巢伯南方諸侯世一見者同詩疏十之一
  芮伯
  周同姓在畿内同詩疏十八之二
  金縢
  凡藏秘書藏之於匱必以金緘其表同真徳秀讀書記乙集二
  穆卜
  二公欲就文王廟卜同
  未可以戚我先王
  戚憂也未可憂怖我先王也同並史記注三十三
  植璧
  植音置鄭音類篇六中
  史乃册祝
  䇿周公所祝謂簡書也祝者讀此簡書以告三王鄭注史記注三十三
  是有丕子之責於天
  丕讀曰負同史記索隱十
  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
  武王受命于天帝之庭布其道以佑助四方馬傳
  無墜天之降寳命
  寶猶神也鄭注
  亦永有依歸
  有所依歸為宗廟之主也同
  歸俟爾命
  待汝命武王當愈我當死也馬傳並史記注三十三
  王翼曰乃瘳
  文王十五生武王九十七而終終時武王八十三矣於文王受命為七年後六年伐紂後二年有疾疾瘳後二年崩崩時年九十三矣周公以武王崩後三年出五年秋反而居攝四年作康誥五年作召誥七年作洛誥伐紂至此十六年也作康誥時成王年十八洛誥時年二十一也即政時年二十二也然則成王以文王終明年生也鄭注 文王十五而生武王九十七而終時受命九年武王八十三矣十三年伐紂明年有疾時年八十八矣九十三而崩以冬十二月其明年稱元年周公攝政遭流言作大誥而東征二年克殷殺管蔡三年而歸制禮作樂出入四年至六年而成七年營洛邑作康誥召誥洛誥致政成王然則文王崩之年成王已三嵗武王八十而後有成王武王崩時成王已十三周公攝政七年致政成王年二十王注並詩疏八之一
  武王既喪
  文王崩後明年生成王則武王崩時成王年十嵗服喪三年畢成王年十二明年將踐祚周公欲代之攝政羣叔流言周公辟之居東都時成王年十三也居東二年成王收捕周公之族黨時成王年十四也明年秋大熟遭雷風之變時周公居東三年成王年十五迎周公反而居攝之元年也居攝四年封康叔作康誥是成王年十八也故書傳云天子太子十八稱孟侯居攝七年成王年二十一也明年成王即政年二十二也鄭注朱校宋本禮記疏二十八 羅璧識遺三 古文尚書説武王崩成王年十三推武王以庚辰嵗崩譙周五經然否論通鑑外紀三
  周公居東二年
  詩序三年而歸此言居東二年其錯何也曰書言其罪人斯得之年詩言其歸之年也王注詩疏八之一 周公以壬午嵗出居東癸未嵗返五經然否論通鑑外紀三
  則罪人斯得
  罪人周公之屬與知攝者周公出皆奔二年盡為成王所得鄭注詩疏八之一 謂之罪人史書成王意也同詩疏八之二
  于後
  於二年後也同詩疏八之一
  公乃為詩以貽王名之曰鴟鴞
  怡悦也周公傷其屬黨無罪將死恐其刑濫又破其家而不敢正言故作鴟鴞之詩以貽王今豳風鴟鴞也同
  王亦未敢誚公
  成王疑周公意未解今又為罪人言欲讓之推其恩親故未敢同並詩疏八之二
  
  謂周公出二年之後明年秋也同詩疏八之一
  王與大夫盡弁
  古文尚書説武王崩時成王年十三後年管蔡作亂周公東辟之王與大夫盡弁以啟金縢之書時成王年十四言弁明知已冠矣五經異義公羊疏一 成王是喪冠同通典五十六 天子諸侯十二而冠成王此年十五於禮已冠而爵弁者承天變故降服也鄭注影宋單本穀梁疏六 禮公冠記周公冠成王命史作祝辭告是除喪冠也周公未反成王冠弁開金縢之書時十六矣是成王十五周公冠之而後出也許慎五經異義云喪冠也者恐失矣按禮天子之年近則十二逺則十五必冠矣五經然否論通典五十六
  乃問諸史
  問審然否鄭注
  以泣
  傷周公忠孝如是而無知之者同並史記注三十三
  其新迎
  新迎改先時之心更自新以迎周公同詩疏八之二
  禮亦宜之
  亦宜褒有德也王注
  反風
  風還反也馬傳
  盡起而築之
  禾為木所偃者起其木拾其下禾乃無所亡失也同並史記注三十三
  大誥
  王若曰
  王謂周公居攝命大事則權稱王也鄭注 稱成王命故稱王王注並朱校宋本禮記疏四十一
  寧王
  受命曰寧王承平曰平王鄭注詩疏一之五
  厥考翼其肯曰予有後弗棄基
  其父敬職之人其肯曰我有後子孫不廢棄我基業乎同詩疏十六之五
  㣲子之命序
  成王既黜殷命
  黜殷命謂殺武庚也同
  命㣲子啟代殷後
  㣲采地名武王投之於宋因命之封為宋公代殷後承湯祀同並詩疏十九之三
  歸禾序
  異畝同頴
  二苗同為一穗同
  康誥
  成王既伐管叔蔡叔
  不言霍叔盖赦之也同
  封康叔
  康國名在千里之畿内既滅管蔡更封為衛侯王注並詩疏二之一
  哉生魄
  謂月三日始生兆朏名曰魄馬傳戴侗六書故二
  作新大邑于東國洛
  岐鎬之域處五岳之外周公為其於政不均故東行於洛邑合諸侯謀作天子之居鄭注
  四方民大和㑹
  四方民聞之同心來㑹樂即功作効其力焉是時周公居攝四年也同並周禮疏十
  以修
  隆平已至同詩疏一之三
  今民將在祗遹乃文考
  遹述也馬傳讀書記乙集二
  酒誥
  成王若曰
  戒成康叔以慎酒成就人之道故曰成衛宏訓㫖賈逵訓並釋文四
  于妹邦
  妹邦者紂都所處其民尤化紂嗜酒今禄父見誅康叔為其連屬之監鄭注
  矧太史友内史友
  太史内史掌記言記行同朱校宋本禮記疏三十九
  梓材
  戕敗人宥
  戕殘也馬傳釋文四鄭注周禮疏二十九
  無胥戕無胥虐
  無相殘賊無相暴虐同周禮疏二十九
  召誥
  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
  欲擇土中建王國使召公在前視所居者王與周公將自後往也同詩疏四之一
  惟二月既朢
  二月三月當為一月二月不云正月者盖待治定制禮乃正言正月故也同詩疏十六之一
  王朝步自周則至於豐
  周鎬京也豐文王廟所在朝者舉事上朝將即土中易都大事故告文王武王廟馬傳 步行也堂下謂之步豐鎬異邑而言步者告武王廟即行不以逺為父恭也鄭注並史記注三十三
  其自時中乂
  王者受命創始建國立都必居中土所以總天地之和据隂陽之正均統四方以制萬國者也五經要義宋敏求長安志二
  洛誥
  予惟乙卯朝至于洛師
  我以乙卯日至於洛邑之衆觀召公所卜之處皆可長久居民使服田相食鄭注
  我又卜瀍水東
  瀍水東既成名曰成周今洛陽縣是也召公所卜處名曰王城今河南縣是同並詩疏四之一
  王肇稱殷禮
  猶用殷禮者至成王即位乃用周禮同朱校宋本禮記疏四十一
  迓衡
  迓牛據切鄭音類篇二中
  亦未克敉公功
  敉安也鄭注周禮疏二十五
  承保乃文祖
  文祖者周曰明堂以稱文王同詩疏十九之一
  越乃光烈考武王
  烈威也同詩疏十九之三
  考朕昭子刑乃單文祖德
  成我所用明子之法度者乃盡明堂之德明堂者祭五帝太皥之處為用其法度也周公制禮六典就其法度而損益用之同詩疏十九之一
  烝祭嵗
  嵗成王元年正月朔日也同
  文王騂牛一武王騂牛一
  用二特牛祫祭文武於文王廟同
  逸祝冊
  使逸讀所作冊祝之書告神同並詩疏二十之二
  惟告周公其後
  告神周公宜立後謂封伯禽同周禮疏十八
  惟七年
  文王受赤雀武王俯取白魚皆七年同朱校宋本禮記疏六十
  多士
  遷殷頑民
  此皆士也周謂之頑民同詩疏四之一
  無逸
  不敢荒寧
  知民之勞苦不敢荒廢自安也馬傳
  舊勞于外爰暨小人
  武丁為太子時其父小乙使行役有所勞苦於外與小人從事知小人艱難勞苦也同
  乃或亮隂
  楣謂之梁闇廬也鄭注
  言乃雍
  驩喜悦也言乃喜悦則臣民望其言久矣同
  其在祖甲
  武丁子帝甲也馬傳並史記注三十三鄭注史記索隱十 湯孫太甲王注
  舊為小人
  祖甲有兄祖庚而祖甲賢武丁欲立之祖甲以王廢長立少不義逃亡民間故曰不義惟王久為小人也馬傳
  肆祖甲之享國
  先中宗後祖甲先盛德後有過也王注並史記注三十三
  文王受命惟中身
  中身謂中年受命謂受殷王嗣立之命鄭注詩疏十六之一
  君奭
  召公不悦
  召公以周公既攝政致太平功配文武不宜復列在臣位以為周公苟貪寵也馬傳史記注三十四
  我道惟寧王德延
  周公謂文王為寧王成王亦謂武王為寧王鄭注詩疏一之五
  時則有若伊尹
  伊尹名摯湯以為阿衡至太甲改曰保衡阿衡保衡皆公官同詩疏二十之四
  格于皇天
  皇天北極大帝同周禮疏十八
  格于上帝
  道至於上帝謂奉天時也馬傳 上帝太㣲中其統也鄭注並史記注三十四
  巫咸
  殷巫也馬傳通鑑音注八十九
  率惟兹有陳保乂有殷
  循此數臣有陳列之功安治有殷也王注史記注三十四
  亦惟有若虢叔有若閎夭有若散宜生有若泰顛有若南宫括
  詩傳説有疏附奔走先後禦侮之人而曰文王有四臣以受命此之謂 不及吕望太師也教文王以大德謙不自比焉鄭注詩疏十六之二
  耉造德不降我則鳴鳥不聞矧曰其有能格
  耉老也造成也老成德之人不降志與我並在位則鳴鳥之聲不得聞況乃曰有能德格於天者乎言必無也同魏志注十一
  成王政序
  遂踐奄
  踐讀曰翦翦滅也同詩疏八之三
  將蒲姑序
  成王既踐奄將遷其君於蒲
  薄姑齊地馬傳史記注四 奄既滅矣其君佞人不可復故欲徙之於齊地使服於大國鄭注詩疏八之三
  多方
  天惟五年須夏之子孫
  夏之言暇天覬紂能改故待暇其終至五年欲使復傳子孫五年者文王八年至十三年也同詩疏十六之四
  爾曷不夾介
  夾音協徐音匡謬正俗二
  立政
  三亳阪尹
  湯舊都之民服文王者分為三邑鄭注詳解十八 其長居險故云阪尹盖東成皋南轘轅西降谷也同詩疏二十之三
  君陳序
  分正東郊成周
  成周在近郊五十里同周禮疏十九 周之近郊五十里今河南洛陽相去則然同儀禮疏八
  顧命
  臨終出命故謂之顧顧將去之意也同史記注四
  芮伯
  芮伯亦為宗伯同詩疏十八之二
  彤伯
  姒姓之國其餘五國王注通鑑外紀三
  畢公
  畢公入為司馬鄭注詩疏十八之二
  毛公
  文王庶子王注通鑑外紀三
  出綴衣于庭
  連綴小斂大斂之衣庭中鄭注周禮疏六
  王崩
  成王二十八年崩同通鑑外紀三
  敷重篾席
  篾席蒻平盖蒲席也王注古文訓十三
  敷重筍席
  筍箁箬馬傳釋文四 筍笞篛同古文訓十三 筍□篛同竹子為席徐音並六書故二十三
  大訓
  大訓者禮法先王禮教即虞書典謨鄭注
  大玉
  華山之球同
  天球
  雍州所供之玉色如天者三者皆璞未見琢治故不以器名之同並周禮疏疏二十
  河圖
  圖出於河帝王聖者之所受同魏志注十一
  垂之竹矢
  𦙍也和也垂也皆古人造此物者之名同周禮疏二十
  大輅
  玉輅同
  
  贅次次在玉輅後謂玉路之貳同
  先輅在左塾之前
  先路象路門側之堂謂之塾謂在路門内之西北面與玉路相對同
  次輅在右塾之前
  次路象路之貳與玉路之貳相對在門内之東北面同並周禮疏二十七
  奉同瑁
  同者大同天下馬傳 銅天子副璽失名詁訓吴志注十二
  畢公率東方諸侯
  代周公為東伯王注疏十九
  王若曰
  攝政六年頒度量制其禮樂成王即位乃始用之鄭注朱校宋本禮記疏四十一
  吕刑
  惟吕命
  書説云周穆王以甫侯為相同史記注四
  
  秏音耄鄭音宋本羣經音辨三
  奪攘矯
  有因而盜曰攘撟䖍謂撓擾春秋傳䖍劉我邊垂謂刼奪人物以相撓擾也鄭注周禮疏二十六
  苗民弗用靈
  苗民謂九黎之君也九黎之君於少昊衰而棄善道上效蚩尢重刑必變九黎言苗民者有苗九黎之後顓頊代少昊誅九黎分流其子孫為居於西裔者三苗至髙辛氏之衰又復九黎之君惡堯興又誅之堯末又在朝舜時又竄之後王深惡此族三生凶惡故著其氏而謂之民民者㝠也言未見仁道同朱校宋本禮記疏六十二 堯末禹攝位又三誅之同通鑑外紀一
  越兹麗刑并制
  越於也麗施也於此施刑并制其無罪同詩疏十二之一
  皇帝
  孔子曰天子之德感天地動八方以化合神者稱皇德合天者稱帝德合仁義者稱王樊文深七經義綱初學記九
  告爾祥
  詳審察之也鄭注後漢書注三十九
  在今爾安百姓何擇非人
  訓以安百姓之道當何所選擇乎非當選擇賢人乎王注
  其罪惟均
  以此五過出入人罪與犯法者等馬傳並史記注四
  倍差
  倍二百為四百鍰也差者又加四百之三分一凡五百三十三三分一也同並史記注四
  千鍰
  所出金鐡也死罪出三百七十五斤用財少爾鄭注路史後紀注十二
  文侯之命
  王若曰父義和
  王順曰父能以義和我諸侯馬傳
  昭升于上敷聞在下
  昭明也上謂天下謂人同並史記注三十九
  亦惟先正
  先正先臣謂公卿大夫也鄭注魏志注一
  費誓
  東郊不開
  □音開徐音匡謬五俗二
  馬牛其風
  風走逸鄭注史記注三十三
  無敢寇攘
  寇刼取也同詩疏十八之一 因其亡失曰攘同爾雅疏一
  汝則有大刑
  大刑死刑馬傳
  魯人三郊三遂
  邑外曰郊郊外曰隧不言四者東郊畱守故言三也王注
  峙乃楨榦
  楨榦皆築具楨在前榦在兩旁馬傳並史記注三十三
  秦誓
  其心休休焉
  休休寛容貌鄭注經典釋文十四










  古經解鈎沈巻五
<經部,五經總義類,古經解鉤沉>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