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重修一統志 (四部叢刊本)/卷一百十八至一百二十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一百十五至一百十七 嘉慶重修一統志 卷一百十八至一百二十
清嘉慶二五年 敕撰 闕名 撰索引 景清史館藏進呈鈔本
卷一百二十一至一百二十三

Page:Sibu Congkan Xubian138-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40.djvu/2Page:Sibu Congkan Xubian138-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40.djvu/3Page:Sibu Congkan Xubian138-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40.djvu/4Page:Sibu Congkan Xubian138-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40.djvu/5Page:Sibu Congkan Xubian138-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40.djvu/6Page:Sibu Congkan Xubian138-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40.djvu/7Page:Sibu Congkan Xubian138-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40.djvu/8Page:Sibu Congkan Xubian138-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40.djvu/9

大清一統志

 池州府在安徽省治東少北一百二十里東西距三百七十里南北距二百三十五里東至寕國

  府南陵縣界一百五十里西至安慶府望江縣界二百二十里南至徽州府祁門縣界二百二十里

  北至安慶府桐城縣界十五里東南至寕國府太平縣界二百里西南至江西九江府彭澤縣界二

  百里東北至太平府繁昌縣界二百里西北至安慶府懷寕縣界一百二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二

  千八百里

︹分野︺天文斗分野星紀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之域春秋時吳地後屬越戰國

  屬楚秦屬鄣郡漢爲丹陽郡之石城縣晉改屬宣

  城郡宋齊因之梁屬南陵郡陳置北江州隋爲秋

  浦縣仍屬宣城郡唐武德四年始置池州貞觀元

  年州廢仍屬宣州永泰元年復置亦曰秋浦郡

  書地理志水泰元年江西觀察使李勉以秋浦去洪州九百里請復置池州屬江南西

  道五代初屬楊吳後屬南唐置康化軍丈獻通考南唐爲康

  化軍節度後爲軍事㝷復爲池州宋曰池州建炎四年置江

  南東路帥府㝷罷還屬建康元至元十四年升爲

  池州路屬江浙行省明曰池州府直隸南京

 本朝初屬江南左布政使司康熙六年分屬安徽省

  領縣六

  貴池縣附郭東西距一百七十里南北距一百三十五里東至青陽縣界五十五里西至東

   流縣界一百十五里南至石埭縣界一百二十里北至安慶府桐城縣界十五里東南至青陽縣界

   六十五里西南至建德縣界一百二十里東北至銅陵縣界八十里西北至東流縣界一百里漢置

   石城縣屬丹陽郡後漢因之建安中孫䇿徙丹陽都尉治此晉初改屬宣城郡宋齊以後因之隋開

   皇九年廢入南陵縣十九年復置改曰秋浦仍屬宣城郡唐武德四年於縣置池州貞觀元年州廢

   還屬宣州永泰元年復為州治五代楊吳順義六年始改名貴池仍為州治宋因之元為池州路治

   明為池州府治 本朝因之青陽縣在府東八十里東西距九十里南北距一百十四里

   東至寕國府南陵縣界六十五里西至貴池縣界二十五里南至石埭縣界六十九里北至銅陵縣

   界四十五里東南至寕國府涇縣界六十里西南至貴池縣界四十里東北至南陵縣界五十里西

   北至貴池縣界十五里漢陵陽涇二縣地三國吳赤烏中分置臨城縣晉屬宣城郡宋齊以後因之

   隋平陳廢入南陵縣唐天寳元年分涇南陵秋浦三縣地置青陽縣屬宣城郡永泰元年割屬池州

   五代南唐改屬昇州宋開寶八年還屬池州元屬池州路明屬池州府 本朝因之銅陵縣

   在府東北一百二十里東西距一百里南北距一百五十里東至寕國府南陵縣界八十里西至廬

   州府無為州界二十里南主青陽縣界七十里北至太平府繁昌縣界八十里東南至南陵縣界八

   十里西南至貴池縣界四十里東北至繁昌縣界八十里西北至無為州界二十里漢陵陽春穀二

   縣地三國吳臨城縣地東晉後為定陵縣地梁為南陵縣地唐末分南陵置義安縣屬宣州㝷廢為

   銅官治南唐保大几年始置銅陵縣屬昇州宋開寶八年改屬池州元屬池州路明屬池州府 本

   朝因石埭縣在府東南一百六十里東西距一百三千五里南北距四十五里東至寕

   國府太平縣界五里西至貴池縣界一百三十里南至太平縣界三十里北至青陽縣界十五里東

   南至太平縣界三十里西南至徽州府祁門縣界一百三十里東北至青陽縣界十五里西北至青

   陽縣界八十里漢置陵陽縣屬丹陽郡後漢因之晉初改屬宣城郡咸康四年改曰廣陽宋齊以後

   因之隋平陳廢入涇縣唐永泰二年割秋浦青陽涇三縣地置石埭縣屬池州五代宋因之元屬池

   州路明屬池州府 本朝因之 按元和志云割秋浦青陽涇三縣池置石埭縣而舊唐書地理志

   云割秋浦浮梁黟三縣地置新唐書地理志云析青陽秋浦二縣地置今從元和志者據隋書志云

   涇有蓋山陵陽山今蓋山陵陽山皆在石埭縣境内則石埭之兼有涇地可知建德縣

   西南一百八十里東西距八十里南北距一百六十里東至貴池縣界六十里西至東流縣界二十

   里南至江西饒州府鄱陽縣界一百二十里北至東流縣界四十里東南至饒州府浮梁縣界九十

   里西南至江西九江府彭澤縣界六十里東北至東流縣界三十里西北至東流縣界四十里漢石

   城縣地唐初為秋浦縣地至德二載始分置至德縣屬江州乾元元年改屬饒州永泰元年始屬池

   州五代楊吳順義初改曰建德宋因之元屬池州路明屬池州府 本朝因之東流縣

   西少南一百八十里東西距一百十里南北距一百二十里東至貴池縣界七十里西至安慶府望

  江縣界四十里南至江西九江府彭澤縣界八十里北至安慶府懷寕縣界四十里東南至建德縣

  界二十里西南至彭澤縣界四十里東北至懷寕縣界八十里西北至安慶府潛山縣界二百里漢

  豫章郡彭澤縣地梁置晉陽和成二縣屬太原郡隋平陳仍廢入彭澤唐㑹昌初置東流場於和城

  舊縣五代南唐保大十一年升為東流縣屬江州太平興國三年改屬池州元屬池州路明屬池

  州府 本朝因之

 ︹形勢︺依貴池之美據石城之固唐裴度池州㕔壁記浸以秋浦

  鎮以齊山南唐徐鉉天慶觀記俯瞰大江仰倚崇嶠宋李虛己記

  清溪南來九華東引洪流環繞沃野彌望宋盛約中和堂

  江山千里襟帶六朝宋曾㑹池州門樓記

 ︹風俗︺井邑平曠風土清和宋李虛己記民淳氣和衆貨畢

  集雖人物稠多而有訟不嚚雖租賦浩穰而聞令

  必集盛約中和堂記

 ︹城池︺池州府城周七里三百三十六步門七明正德中仍舊址築 本朝康熙十年重建

  通逺門大觀樓乾隆二十九年重修 貴池縣附郭青陽縣城周四里二百二十四歩門

  四水門二明嘉靖中剏築 本朝乾隆二十九年銅陵縣城周三里三百四十步門四

  明萬厯中剙築 本朝順治二年修乾隆二十九年重修石埭縣城周三里前後濵溪門

  五水門一宋立土城明嘉靖中甃以甎本朝雍正十年乾隆二十九年重修 建 徳縣

  城周五里南憑河北𠋣山門四明嘉靖中剙築 本朝順治六年重建東流縣城

  里半門五明萬厯元年剙築 本朝順治六年乾隆二十八年重修

 ︹學校︺池州府學在府治西北舊在城東南隅明隆慶中遷建 本朝順治七年康熙十六

  雍正四年乾隆四十年屢修八學額數二十五名貴池縣學在縣治東舊在縣治西南

  明宏治十三年遷於此 本朝順治康熙雍正乾隆間屢修入學額數二十名青陽縣學

  在縣治東南宋隆興二年建元大德中遷縣西明洪武初還故址 本朝順治康熙雍正乾隆間屢

  修入學額數二十名銅陵縣學在縣治東宋淳熙中建明正德時遷縣西嘉靖十七年

  故址後燬 本朝順治間重建康熙十乾隆十三年屢修入學額數十六名石埭縣學

  在縣西門外舊在縣南門外明嘉靖十六年遷建 本朝順治康熙間屢修乾隆二十年重修入學

  額數十六名建德縣學在縣治西北明初因宋故址建崇禎四年遷西門外 本朝康

  熙元年復還故址四十八年乾隆四十一年重修入學額數二十名東流縣學在縣治東

  明洪武初建成化中移建縣治東北後燬 本朝順治間重建康熙六十一年始遷今所入學額數

  十六池陽書院在府學西南本常平倉址 本朝康熙二十年知府喻成龍剙建集

  六縣諸生肄業其中講誦極盛齊山書院在貴池縣南五里壽字崖下平塢中元設山長

  貢奎嘗為之陽明書院在青陽縣九華山化城寺右明嘉靖初縣令祝増為王守仁建

  紫陽書院在銅陵縣城西祀朱子紫潭書院在石埭縣西九十里紫潭上明

  成化中縣人吳必顯建費宏為記廣陽書院在石埭縣西舒溪之濵本名陵陽書院

  本朝乾隆三十八年重建易今名五經書院在建德縣東南玉峯山阿蘭臺書

  院在建德縣北三里天然書院在東流縣祝家磯囘龍山 本朝乾隆十年

 ︹戸口︺原額人丁三萬七千八十四今滋生男婦二百七十五萬四千六百二十二名口

 ︹田賦︺田地七千一百三十四頃九十三畝有奇額徵地丁銀九萬二千一百五十兩四錢一分一釐

  雜項銀七百十四兩三錢三分二釐米五萬一千九百九石四升五合豆七千八百一石二斗五升

  六合八勺

 ︹山川︺碧山在貴池縣東十里瀕湖蒼崖翠巘倒影沈碧又東五里曰江通山相傳上有泉與江

  通故鐵劵山在貴池縣東六十里相傳黄巢就降受劵於此 按唐書巢曾詣天平軍

  乞降無於此受劵事俗傳妄也黄老山在貴池縣東南二十五里唐時康軿隱居於此

  湖山在貴池縣東南四十里絶頂有田淵泉旁出澄浤如練蒹葭魚鷺(⿱艹石)渚湖然其田𡻕不憂

  五山在貴池縣東南六十里孤峯獨出其下散為五支聨絡相屬巍然為羣峯長

  山在貴池縣南三里唐社牧有九日齊山登高詩寰宇記山在縣東南六里有齊山祠上有九頂

  山洞秋浦新志有十餘峯其高齊等故名周二十里泉大小九十一亭臺二十餘其西有湖曰齊山

  湖中有小山曰珠兒山一名石洲 按方輿勝覽謂山因唐刺史齊映得名本於吳中復詩周必大

  記考映傳未嘗刺池州世系表有齊照為池州蓋因之而訛也太樸山在貴池縣南二十里

  盤亘三十里許山腰深𮟏其半有西峯禪堂堂下有龍池萬羅山在貴池縣南二十里以圎

   孤突羣山羅列而名上有邏人石李白詩邏人横鳥道江祖出魚梁即此相近曰六峯山

   樓山在貴池縣南四十里孤撐碧落(⿱艹石)空中樓閣然又東數里曰古仙山有古仙洞七井

   山在貴池縣南八十里石埭縣西七十里延袤數十里上列七峯湧泉七穴四時多寒小黄

   山在貴池縣南九十里高一百餘丈唐李白有贈黄山胡公詩 按舊志貴池有兩黄山考吳非

   九華發源黄山辨曰九華西南支出為小黄山九十里至郡城則小黄山與黄山實為兩山今據補

   石門山在貴池縣南九十里上有青尖唐高霽隱居之地有春臺巖桃花塢李白與霽

   同遊盧子庫山在貴池縣南九十里上有伏龍巖相近有魁山江祖山

   池縣西南二十五里有一石突然出水際其高數丈上有仙人蹟名曰江祖石其下有江祖潭

   雄山在貴池縣西南三十里一名感鐘山羣峯排㦸雄峙一隅白面山在貴池縣西南

   六十里雪崖拱北如傅粉然烏石山在貴池縣西南七十里元和志烏石山在秋浦縣西

   百四十里廣德初為賊陳莊方清所據郎山在貴池縣西南七十里下有玉鏡潭水經注貴

   長池水出縣南郎山又相近有姥山一曰母山有宋陶亮砦址秀山在貴池縣西南八十里寰

   宇記貴池水源出秀山府志重嶂如屏烟蘿延蔓石埭縣櫟山水經此滙為蒼隼潭穿山

   池縣西南九十里有穿山洞相近曰雙溪山城山有二一在貴池縣西南一百里明初羅友

   賢砦址在焉一 在銅陵縣東四十 里四圍石壁峭立西南僅通一 徑宛如城門其上 平坦約數十畝

   又有井雖旱不竭遇隂晦輒雲氣湧岀昔人恃以避冦謂之寨城魚載山在貴池縣西南

   一百里石壁斷崖三級每級寒潭淵澈湧泉飛瀑中有石如魚一名鯉魚山相近者曰西巖山周數

   黄山在貴池縣西南接徽州府祁門縣界有三十六峯其最高者曰古牛岡縣境諸山無

   高於此有水曰大剡溪亦曰大演直下高田至香口相近曰靈山黄山之支也上有田百畝水泉四

   時不古源山在貴池縣西南一百二十里一名源頭山有恭川水出此專景山

   在貴池縣西二十五里俗名磚井山圭峯山在貴池縣西二十五里瀕後湖城子山

   寰宇記城山在貴池縣西七十五里其山周迴如城府志城子山在府西七十里即古石城縣治一

   在青陽縣南五里與舊臨城相對故名一在石埭縣西九十里環繞如城前有紫潭石橋山

   在貴池縣西九十里西峯山之東兩峯對峙一石横其上廣數丈袤十丈天然成橋橋下有泉水奔

   流入穿山洞而岀百牙山在貴池縣北半里許府冶主山也東麓旋繞曲水曰落篷灣相

   傳貨船凑集牙行百輩登隴平直故名黄龍山在貴池縣北五里瀕大江有望江亭相近

   有鎮靈巖山在青陽縣東七里又名妙峯名勝志九華深處有靈巖山廣𮟏如堂可容

   數百人怪石羅列成仙佛之像鐘乳懸空(⿱艹石)幢蓋(⿱艹石)瓶罍然牛心山在青陽縣東七里宋

   齊邱墓在焉木𤓰山在青陽縣東十五里木𤓰鋪杜牧求雨處讀山在青陽縣東二

   十里相傳宋范仲淹讀書於此上有讀山秀岩二洞其北為長山龍池山在青陽縣東南

  七里上有石池相傳有龍居之下巖有二竇泉自中岀日凡三度名曰潮泉溉數村田宋令曹機築

  方池構亭於上楊嶺山在青陽縣東南三十里山甚險阻凡十有八灣黄蘖山

  陽縣東南五十里山高河深路瞰懸崖接涇縣界仙隱山在青陽縣南二十里山西有隱

  公崖仙隱洞仙婆井即今何村之源縣志唐永徽間有仙女寓此故名魚龍山在青陽縣

  南接石埭縣界深谷中有大小魚龍洞水分七流互相交貫中多奇勝靈鶴山在青陽縣

  西南十里舊有白鶴真人廟崇聖寺及逍遥臺九華山在青陽縣西南四十里寰宇記舊名

  九子山唐李白以九峯如蓮花削成改為九華山今山中有李白書堂基址存焉顧野王輿地志云

  上有九峯千仞壁立周圍二百里髙一千丈何鏜名山記九華中峯者衆峯皆環列而此獨居中上

  梯日月下瞰雲雨清泉迸石碧霧凝空新志山在縣西南四十里峯之得名者西十有八巖十四洞

  五嶺十一泉十七源二其餘臺石池澗溪潭之屬以奇勝名者不一少東有同山以同於九華故名

   龜山在青陽縣西南四十里山頂有泉曰靈源又名曰龜泉殷家山在青陽縣城西

   隅縣治之脈清泉山在青陽縣西十里亦曰清泉嶺下有泉湧出石罅中初名鮑泉

   宋真德秀過此為易名清泉作銘系之冠幘山在青陽縣西十五里寰宇記北接九華層

   (⿱艹石)冠幘之狀因名名山志九華真人峯北有山雙髻如巾幘然昔顧野王望而愛之因名冠幘峯

   五溪山在青陽縣西二十里衆流環繞與九華對峙其水㑹於龍池入江曹山

   陽縣西四十里上有三角泉真武山在青陽縣西四十里龜蛇二山在具前青山

   在青陽縣北五里縣以此名踰梅家嶺接貴池縣界峽山在青陽縣北十里兩山夾河對峙縣

   之水口山也石壁山在青陽縣東北三十里外削中空山半有觀音洞下有泉時變清濁

   可占晴雨相近曰寨山與南陵縣接界下有黄荆泉石峯山在銅陵縣東十五里石障如屏

   銅井山在銅陵縣東二十里元和志銅井山在南陵縣西南八十五里出銅龍泉山

   在銅陵縣東三十里下有龍池杏山在銅陵縣東三十里産土硃世以為丹礦山麓有花堰泉

   相近有石光山管山在銅陵縣東四十里形𩔖獅象諺曰青獅白象為銅保障有泉自石穴中

   出曰沸泉下通荻港葉山在銅陵縣東五十里唐真人葉靜修真處有水出石穴名靈竇泉又

   東為貴山有獅子百丈馬鞍三峯鳳凰山有二一在銅陵縣東七十里有泉一浤相傳鳳

   凰翔飲於此新唐書地理志南陵縣鳯凰山有銀疑即此一在石埭縣南山勢巃嵸羣巒翼然居中

   一峯近拱縣南(⿱艹石)鳳凰振羽之狀金山在銅陵縣東南二十里有金牛洞天門山

   在銅陵縣東南四十里聳插雲表天門水出此相近曰五峯山五松山在銅陵縣南四里輿

   地紀勝山在銅官西南有松一本五支黛色參天李白詩云我來五松下置酒窮躋攀徵古絶遺老

   因名五松山山下有寳雲寺及太白祠堂今銅陵號曰五松本此山也鐵船山在銅陵縣

   南五里名勝志山首尾皆生鐵其形如船銅官山在銅陵縣南十里即廢南陵縣之利國山

   也元和志利國山在南陵縣西一百一十里出銅供梅根監寰宇記銅官山在銅陵縣其山兼出綠

   𥖎礦九域志銅陵縣有利國山縣志銅官山昔取銅賦南唐置利國場後改為銅官場宋置利國監

   𡻕久銅乏場廢山麓有泉曰惠泉其東為寳山有滴玉泉石耳山在銅陵縣南二十里兩峯

   並聳雲覆即雨上有石高丈許名仙姑臺亦名真人峯長龍山在銅陵縣南去大通鎮十

   餘里周四十里馬仁山有二一在銅陵縣南七十里有仙合韜玉等峯又有望江石一在縣

   東北接繁昌縣界望江山在銅陵縣北三里路達荻港登之可望大江鵲頭山

   在銅陵縣北十里左傳昭公五年楚以諸侯伐吳吳人敗諸鵲岸劉宋元嘉末武陵王駿自尋陽東

   討元凶劭軍於鵲頭梁承聖初王僧辯討侯景遣侯瑱襲南陵鵲頭戌尅之唐武德七年李孝恭討

   輔公柘拔其鵲頭鎮元和志鵲頭鎮在南陵縣西百十里即春秋時鵲岸沿流八十里有鵲尾洲吳

   時屯兵處通鑑注鵲頭在銅陵鵲尾在舒城鵲尾洲者江中之洲也南安山在石埭縣南三

  里有龍頭泉蘆山在石埭縣南十五里東連鳯凰山南接穰嶺巖深林密隱者多結廬於此

  蓋山在石埭縣南三十里隋志涇縣有蓋山元和志蓋山在涇縣西南二百八十里下有舒姑

  泉輿地紀勝屹立河濱望之如蓋故名鳳城山在石埭縣西南二十里清流繞其左蓋山

  障其前玉几環其右中峯挺立兩阜相翼而下西南石崖下有船渡潭水深莫測五溪山

  在石埭縣西南一百二十里上有五溪合流而下土肥美中多巨木金城山在石埭縣西二

  里勢如羅郭因名萬春山在石埭縣西五里自九華發脈由仰天堂向東南而下圓墩小

  埠纍纍如走珠松木蓊翳花鳥四時雨臺山在石埭縣西十五里仰對黄山俯臨清溪有七

  十二折奇峯四列向石蓮花峯頂平如掌又名海獅山儲山在石埭縣西四十里自龍巖過

  峽由卸甲嶺而來巍然高聳少南曰金竹山壩山在石埭縣西七十里府志山有龍王洞亦

  名太白巖空洞可容數十人有石門石臺慈雲山在石埭縣西一百三十里有慈雲洞約三

   四里漸狹小桑塘山在石埭縣西一百三十里有泉瀹茗數日不變土人訛為雙塘

   山在石埭縣西一百三十里周九十里有龍池其流甚逺管溪水出此杉山在石埭縣西接

   貴池縣界有待月蝶髻等峯其最高者鐘鼓尖唐李白讀書堂在焉有洞曰歸雲羅漢今名蓬萊第

   一洞洞口低狹漸入寛廣可容數百人山南有伏龍池陵陽山在石埭縣北五里廣二十

   五里高三百五十丈三峯卓立東一峯屬寕國府太平縣中一峯曰陵峯有陵巖泉下入黄鶴池西

   峯之西曰洪子嶺水經注旋溪水出陵陽山下昔縣人陵陽子明釣得白龍處元和志陵陽山在石

   埭縣北三十里竇子明於此得仙寰宇記在石埭縣北三里府志漢陵陽縣以山名鷄鳴山

   在建德縣東二里其東有朝霞洞又東五里有迎春洞高深如屋博陽山在建德縣東十

   五里宋嘉定中知縣事黄炳祈雨有應更名廣陽山横山在建德縣東三十里方正如屏山半

   有泉又有槐花洞廣可數十步相近者為留山華蓋山五龍山在建德縣東三十里五峯

   森立山半有石井曰化龍池大羅山在建德縣東四十里最險峻東南有小羅山

   山在建徳縣東五十里有泉從石間暗度惟聞鏜鎝聲故名永豐山在建德縣東南四十

   里上有平地五丈許大雪不積相近有石乳山泉出石頂可資灌溉寰宇記又有石門山在縣東南

   八十里雙峯聳峙望之如門玉峯山在建德縣南半里絶頂奇石光瑩如玉山半有夀字

   南豐山在建德縣南三十里三峯並峙有兩泉合流曰南豐港藕山在建德縣

   南三十五里泉壑幽異三面山在建德縣南四十里石笋高峙白如面者凡三相近爲九

   梅山在建德縣西南十里宋時僧志南居之朱子訪至山中與之倡和爲書普門二字刻

   於石龍潭山在建德縣西南二十五里上有龍潭石印山在建德縣西北八里

   有石印嶺嶺下有洞壁有印丈又下有石印池寰宇記印石在縣西北五里厯水岸石壁峭拔舊𫝊

   許旌陽逐蛟至此岸塌其塌處屹然成壁印石而去白象山在建德縣治北以形似名縣之

   主山也旁有蜕龍洞深廣各數丈北臺山在建徳縣北二里平原突起為縣水口

   山在建德縣北八里與石印並峙為縣治捍門花山在建德縣北二十里一峯插天可望

   和山在建德縣北三十里下有洞洞中有泉厯山在東流縣東三十里與石埭建

   德兩縣接界南望匡廬西瞰江渚上有高峯形似仙人掌二池一久雨不盈一久旱不涸寰宇記厯

   山在縣東二十里西枕厯池上有堯舜二廟九域志東流縣有厯山路史厯山高八十丈吳志周魴

   誘曹休從皖道進江上己從南岸相對厯口為應紫厯口厯山之口也舜山在東流縣東三

   十里與厯山相近龍山在東流縣東四十里山岡起伏蜿蜒如龍通溝泉出此葛仙

   山在東流縣東五十里相傳葛洪煉丹於此有香鑪峯極勝延夀山在東流縣東六十里

   懸崖壁立有泉噴流又東十里為列疊山南接建德縣之華蓋山隱山在東流縣南四十里

   輿地紀勝隱山有寺寺額乃昭明太子書香山在東流縣南四十里香口鎮縣之主山上有石

  神山在東流縣西南一里瀕湖高僅百丈曠逺無際今名拱北山馬當山

  流縣西南七十里横枕大江為至險要區安慶之𪧐松彭蠡之九江皆以此為界詳見江西彭澤縣

  密峯山在東流縣北二十五里嶺有五峯白雲山在東流縣東北七十里接貴池

  縣界有洞可容數百人洞中有泉不竭水車嶺在貴池縣西南六十里陡峻臨淵奔流衝

  (⿱艹石)桔橰聲唐李白詩秋浦千重嶺水車嶺最奇大分流嶺在青陽縣東南四十里又

  小分流嶺在縣南四十五里琉璃嶺在青陽縣南七十里與石埭縣接界白沙嶺

  在青陽縣南七十里崖峻路窄旁多深谷儀鳳嶺在銅陵縣東南十五里又東南曰瓦窯嶺

  瓦窯港出此清居嶺在銅陵縣東南六十里又東南十里許曰横山嶺與南陵縣接界

  龍口嶺在銅陵縣南二十里有龍口泉穰嶺在石埭縣東南三十里接太平縣界有穰

  溪出芝嶺在石埭縣西南五里南通徽州浙江東連寕國太平為衝要地稠嶺

  埭縣西南八十里登陟峻險為往來通道鴻陵嶺在石埭縣西南一百里上有白羊崖

  洪嶺在石埭縣西南一百三十里接徽州府祁門縣界卸甲嶺在石埭縣西四十里

  相傳唐刺史查嵒禦黄巢於此卸甲有仙人洞洞口甚小僅容一人石壁玲瓏直通嶺巔約里許

  處嶺在石埭縣西北五十里通建德縣九鳳嶺在石埭縣北十五里東為太平界西

  為青陽界有九高阜騰騫而下故名高嶺在建德縣東十里相連有低嶺俱為縣東通衢

  門嶺在建德縣東六十里相近又有政坑嶺吳康嶺俱道通貴池縣石柱嶺在建德縣

  東南五十里有石柱高數丈又十里曰良禾嶺路通徽州府祁門江西浮梁二縣桃墅嶺

  在建德縣南八十里路通江西浮梁縣松嶺在建徳縣南九十里龍塘嶺在建德縣

  西七里上有龍塘叉溪嶺在東流縣南五十里接建德縣界嶺勢横亘兩水交流其下産

  茶極佳又有陡嶺在縣東接貴池縣界鵓鳩嶺在縣西南接江西彭澤縣界仙女峯

  徳縣南五十里一名望江峯為縣境羣山之祖紫巖在貴池縣西三十里中有紫泉金鐙

  巖在貴池縣西六十里巖石如懸鐙相傳岳鄂王勒軍過此惡其險鑿去之今止存其半

  科巖在石埭縣西南一百二十里山石峻立可望而不可登龍巖在石埭縣西五十里

  山多竹木八方空洞泉從中出西流曰西溪可溉田萬頃又數里省太極巖獅子巖

  德縣東南四十里巖形如獅有泉不竭夏涼冬温夫子巖在建徳縣南七里明統志昔有

  隱者讀書於此巖前有水若簾亦名水簾巖羊山磯在銅陵縣西南三十里巉巖險峻遡

  流甚石龍磯在銅陵縣西北二里許名勝志磯瀕大江有三石門水涸可出入容數十

  人亦名五霞洞祝家磯在東流縣北五里為縣治下流第三關横江激湍舟過甚險昔有祝

  姓者施纜於此以濟舟故名吉陽磯在東流縣北三十里江濱天復三年楊行密將田

  頵以宣州叛行密召李神福自鄂州還軍擊之至吉陽磯擊敗其黨王壇黄石磯在東流縣

  東北五十里亦濵大江明正德十四年宸濠犯安慶泊舟於此問磯名左右以對聲近王失機濠大

  惡之未幾果敗石埭在石埭縣西元和志在縣西北一百三十里有二横石壅江如埭故名縣

  志有三巨石曰頭埭日中埭曰三埭皆横卧溪中鎖連溪鴻陵溪管溪三水不通舟楫桃花

  塢在貴池縣西府志唐李白竄夜郎時有憶秋浦桃花塢舊遊詩即此同遊者高霽也石刻大小

  共十六字今存杜塢在貴池縣西四里名勝志以杜牧之得名或言杜荀鶴别業下有杜湖為

  貴池水入江路白雲洞在青陽縣東二十里奇峯怪石秉燭入遊竟日莫測其底潮洞

  在石埭縣西北處嶺下其中有泉如潮汐洞口甚隘人不能入大龍洞直建德縣東二十五

  里有泉穿山數里灌溉甚廣府志洞口峭壁上有葛仙亭龍池洞在建德縣東五十里高敞

  如屋前有三石池水注懸崖如瀑布大江自江西彭澤縣流入經東流縣西與安慶府望江懐

  寕二縣接界又東經貴池縣北又東經銅陵縣西與安慶府桐城縣及廬州府無為州分𢌿又東入

   太平府繁昌縣界元和志大江水在秋浦縣北七里宋史河渠志宣和六年前太平判官盧宗原言

   池州大江乃上流綱運所經其東岸皆暗石多至二十餘處西岸則沙洲廣二百餘里諺云折船灣

   言舟至此必毁折也今東岸有車軸河口沙地四百餘里(⿱艹石)開通入杜塢使舟經平水徑出池口可

   避二百里風濤折船之險請速開修從之東流縣志自彭澤縣馬當山東北四十里至香口又三十

   五里至縣西又三十里至吉陽又東北四十五里至奔灣雁汊又四十里至黄湓河口接貴池縣界

   江中之洲曰蓮花曰間簰曰白沙曰雁落曰七圑鬼頸曰雀料曰大新貴池縣志今縣境之洲曰

   古夾曰烏落曰官曰新曰上荷葉曰武梁其磯曰攔江曰羅刹曰黄龍曰劉婆曰赤山曰馬蹋石皆

   濵江相接云銅陵縣志大江經曹韓白沙二洲之間分為二流名曰夾河在縣西南二十餘里舊志

   縣境之洲曰下荷葉曰横港曰曹韓曰白沙曰千斤曰新湧曰小湖曰錢灣曰丁家曰紫沙其磯曰

   羊山曰馬寨曰石龍曰小古分江水在貴池縣西今涸漢書地理志丹陽郡石城分江水

   首受江東至餘姚縣入海又㑹稽郡吳縣南江在南東入海水經注江水自石城分為南江東與貴

   長池水合又東逕臨城縣合涇水又東與桐水合又東逕安吳縣又東旋溪水注之又東逕寕國縣

   南又東逕故漳縣南安吉縣北又東北為長瀆厯湖口注於具區 按隋唐後諸志無及分江水者

   近人因此詆孟堅道元之妄然言之鑿鑿必非無據今其道雖湮未可輕訾姑附載於此貴池

   水在貴池縣西一名池口河亦名杜塢河水經注貴長池水出石城縣南郎山北流為貴長池池

   水又北注於南江元和志貴池水在秋浦縣西七里梁昭明太子以其水魚美故封其水為貴池寰

   宇記水在貴池縣北七里源出秀山府志池口在縣西五里其源有四㑹於秋浦瀦於玉鏡潭沿於

   殷家滙決為炭埠港注於杜塢過鎮山入江 按劉宋時巳有貴口之名齊書李安民傳亦作

   則知魚美之説容或有之而元和志謂昭明所改則非也清溪河在貴池縣東其源有一一

   岀縣西南洘溪是為上清溪一出縣南太樸山與西南之水合是為下清溪至縣東北五里入江亦

  曰清溪口梅根河在貴池縣東四十五里亦曰錢溪劉泰始二年沈攸之與袁顗相拒於

  濃河其將張興世徑趨錢溪立營寨顗遣將陳慶引船攻之於梅根立砦亦名梅根渚齊武帝詩昔

  經樊鄧役阻潮梅根渚是也通鑑注梅根港有鑄錢監故亦曰錢溪縣志梅根河源出太樸山與青

  陽縣五溪河合交於雙河又北達太江河東五里即梅根監厯代鑄錢之所李陽河

  池縣西六十里源引大江以江流之消長為盈縮本名李王河以李王二姓居其地也其西五里曰

  新河自河口出江中有石槎枒横突為攔江羅汊二磯奔流激盪為運道患南唐發運使周湛役三

  十萬夫作支流以避其險自是往來無覆溺之患黄湓河在貴池縣西九十里亦曰東河

  其源有二一岀建德縣良禾塢沙嶺一出縣西南百二十餘里之西溪流經東流縣之雙河口與建

  德縣之後河合過張家灘又與貴池縣西南魯祖山之水㑹於沙山達黄湓口入江臨城河

  在青陽縣東一名雙河其源有五㑹於雙河口經峽山下合管埠河又西北入貴池東界經銅陵縣

   西南四十里之大通鎮滙諸水曰大通河入江博山河在青陽縣東南其源有五俱出陵陽

   鎮前㑹於琉璃嶺下入石埭縣界達舒溪三溪河在青陽縣南其源有四㑹於縣南六十里

   曰三溪口兩山夾水峭立路岀山下最爲險要七溪河在青陽縣南其源有二㑹七溪嶺下

   入石埭縣柳家梁蓉溪河在青陽縣南其源有六㑹於臨城河五溪河在青陽縣

   西二十里其源有五皆出九華山一曰漂溪出飲猿潭一曰瀾溪出蓮花峯下一曰雙溪出上下華

   池一曰曹溪出鳳凰嶺一曰龍溪岀龍池㑹於六泉口環繞五溪山下西入貴池縣界㑹梅根河入

   横橋河在青陽縣西北其源有二分流至峽山入臨城河管埠河在青陽縣

   東北其源有九至峽山下與臨城河合鳳心閘河在銅陵縣東十五里有二源一受東

   湖水一受西湖水並㑹於鳳心閘蜿蜒四十餘里達荻港入江明嘉靖中因立東西二石閘於此

   順安河在銅陵縣東三十里源出縣東胡城曰胡城澗由三港口出荻港入江又黄滸河在

  縣東北六十里源出寕國府南陵縣西流合於荻港入江江口河在銅陵縣東南㑹諸溪澗

  之水流入大江礬港河在銅陵縣南五里源出銅官山麓惠溪西流入江五代楊行密襲宣

  州進兵銅官渚即此相傳昔人採𥖎於此故名天門河在銅陵縣南四十里源出天門山石

  竅中西流入大通河續丈獻通考襟帶數里灌溉民田至荻港入江車橋河在銅陵縣南四

  十里源自伏牛山西流會大通河入江銅陵河在銅陵縣西北七里其源有三㑹於横塘

  閘入江今涸荻港河在銅陵縣東北五十里其源有三合流至北下社入江 按劉宋泰

  始中李安民擊赭圻湖白荻浦獺窟皆㨗荻浦即荻港也前河在建德縣南有三源總滙於步

  頭灣過縣南十五里百步灘瀦為官池厯縣南二里堯城渡亦名堯城溪又合茹蘭溪滙石印池入

  東流縣界為江口河至縣西七里入江饒河一名龍口河在建德縣南九十里其源有三至

  縣南百里滙為昭潭合為龍口河迤入江西饒州府之獨山湖後河在建德縣北源出縣東石

   門嶺亦名石門溪亦曰南河西北流至雙河口與貴池縣之西溪水合繞和山入東流縣界又至貴

   池縣黄湓口入江香口河在東流縣南六十里其源有二合流至香口入江二十

   四湖在青陽縣東北二十里夏秋潮漲汪洋千頃冬春則涸連亘平野舊屬大通河泊所

   井湖在銅陵縣東門外湖心有井冬夏不竭引流為江口河東西二湖在銅陵縣

   東十里約廣數十萬畝而東湖尤勝棲鳳湖在銅陵縣東南十五里源出儀鳳嶺下流通鳳

   查冊湖在建德縣北十五里流為查冊港相近又有楊潭湖黄泥湖龍王湖

   在建德縣北二十五里相近為泉水湖仙人湖在建德縣北四十里俗訛為鮮魚湖

   門湖在東流縣南門外明萬厯初知縣陳春開濬引江艘達於南門又有團湖合建德諸水循

   江口河入江黄金湖在東流縣南相近為白洋湖聚縣東南境之水由縣西南入江

   青湖在東流縣東北四十餘里澄澈如鏡至黄湓口入江茹蘭溪在建德縣東南西流

  至縣西二里許入前河抄溪在建德縣南三十里源出江西彭澤縣界入於前河舒溪

  在石埭縣南一名舒姑溪元和志舒姑泉岀蓋山下昔舒氏女化為魚於此泉陶潛搜神後記臨城

  縣南四十里有蓋山百許步有舒姑泉俗傳有舒氏女與父析薪於此女坐泉處忽牽挽不動父遽

  告家及再至惟見清泉湛然其母曰吾女好音樂乃作絃歌泉涌洄流有朱鯉一雙今人作樂嬉戲

  泉輒涌岀舊志舒溪一名涎溪源出黟縣界流經縣西舒泉鄉㑹佘溪清溪嶽溪諸水合流東入太

  平縣界與麻川合 按文選注舒姑泉即今舒溪劉孝標所謂蓋山之泉聞絃歌而赴節顧野王詩

  豈知蓋山水逐節赴危絃皆指此佘溪在石埭縣南源出蓋山下入舒溪又五溪源出縣西

  南五溪山五水合流而下由佘溪入舒溪又船溪在縣西南九十里源出石門嶺下入舒溪

  溪在石埭縣南其源有三合流至縣南入舒溪又後溪在縣北其源有二環繞縣後入舒溪

  陵溪在石埭縣西南百二十里一名貢溪縣志源出大洪嶺西北流經鴻陵嶺合管溪又連溪

  在縣西南百里其源有二合流㑹於鴻陵溪秋浦在貴池縣西南八十里元和志秋浦水在

  秋浦縣西八十里縣志唐李白愛其勝欲家焉留滯於此者三年歌咏甚多浦長八十餘里濶三十

  里四時景物宛如瀟湘洞庭即石埭縣櫟山水所𣾀也羅刹洲在貴池縣西六十里亦曰

  羅刹磯寰宇記貴池縣有大孤石生於江中俗謂之羅刹洲舟行上下為之險艱宋史志安慶府端

  平三年移治羅刹洲楊葉洲寰宇記楊葉洲在貴池縣西北二十里大江中長五里濶三里

  狀如楊葉故名丁家洲在銅陵縣東北十五里宋德祐初賈似道師次蕪湖使孫虎臣為前

  鋒軍於丁家洲陵陽潭在石埭縣東舒溪東南岸長里許雪潭在石埭縣西五里石

  壁山下長廣數畝其深莫測潭北崖下復有石巖斜入莫知所止俗傳源通大江嘉魚池

  在青陽縣南三十里百丈潭側老龍池在石埭縣西大宇坑山崖之半高數百仞峭壁如削

  左右兩山夾之内有龍池可數十畝黄鶴池在石埭縣陵陽山中相傳竇子明於此跨鶴昇

  北柵池在建德縣北四里流為北柵溪又視田池在縣北五里倉埠池在縣西北一十

  豐泉在貴池縣西南一百三十里亦名東坑泉出毛嶺北泉脈所及有堰十五所

  泉在青陽縣西南四十里魁山下冬夏不竭民田賴以灌溉下流為縞溪雙泉在青陽縣

  東南七里龍安山西二泉相去咫尺宋曹機嘗鑿方池建亭其上六泉在青陽縣西南五溪

  山南由石罅中沸出俗呼為六泉口愈旱愈溢民田賴之梵天泉在銅陵縣東南三十里梵

  天寺左由石洲湧出溉田可百餘頃包公井在府治内相傳宋太守包拯所浚仙姑

  井在建德縣北二十五里厯山下俗傳觀者呼仙女則水花湧出

 ︹古蹟︺召城故城在貴池縣西漢置縣後漢建安四年孫䇿西擊黄祖行及石城尋以程普

  為丹陽都尉屯石城其後孫權封韓當為石城候隋開皇中改曰秋浦元和志秋浦縣隋開皇十九

  年於石城故城置屬宣州永泰元年李勉奏置池州新縣屬焉蓋是時移於今治縣志故城在縣西

  七十里地名鐵店亦曰蒼埠潭以東西兩石山夾河如城而名南陵故城在貴池縣西南

  寰宇記在縣西南一十二里舊置戌梁普通六年置南陵郡於此隋平陳廢猷州故城

  在石埭縣東新唐志宣州涇武德三年以縣置南徐州尋更名猷州八年州廢以涇來屬縣志猷州

  城在縣東三里石埭故城在今縣西元和志永泰二年州都督李勉奏割秋浦青陽涇

  三縣於吳所置陵陽城南五里置縣寰宇記呉封韓當為石城侯遂置石埭場晉太康三年廢入宣

  城梁大同二年置石埭縣隋平陳併入南陵唐永泰初復置縣志石埭故址在縣西百五十里今名

  七里街宋桂大受水晶宫記曰理宗寶慶初始作新邑於此以四門皆山不立城郭因掘珠嶺為東

  門南山為南門處嶺為西門𥕎路為北門後六年餘遷他所蓋還舊治也太原廢郡

  在建德縣寰宇記建德縣舜井城在縣南四里梁武於此置太原郡隋廢縣志今縣有太原鄉沿故

  郡之名也 按明統志及府志俱以太原郡在貴池之故石城未知所據臨城廢縣

  陽縣南三國吳分陵陽石城二縣地置縣隋平陳廢元和志青陽縣本漢涇縣地天寶元年洪州都

  督徐輝奏於吳所立臨城縣南置以在青山之陽為名縣志臨城鎮在今縣南五里定陵廢

  縣在青陽縣東北晉南渡後僑置於蕪湖縣界屬淮南郡宋齊以後因之隋平陳廢入南陵寰宇

  記吳帝南渡之初於古丹陽城置定陵縣即青陽縣地縣志今縣東北有定陵鄉蓋以故縣為名

  義安廢縣在銅陵縣東新唐志唐末析南陵置義安縣尋廢為銅官冶寰宇記梅根冶元

  管法門石埭兩場隋升法門為義安縣尋廢入銅官冶縣志故址在今縣東順安鎮陵陽故

  縣在石埭縣東北漢置後漢書郡國志注陵陽子明得仙於此縣山故以為名晉咸康四年避杜

  皇后諱更名廣陽隋志宣城郡涇縣平陳省南陽入蓋即廣陽避煬帝諱故也舊唐志武德三年

  猷州復領南陽縣八年廢寰宇記南陽故縣在今石埭縣東北二里至德故縣今建德縣

  治元和志至德縣本漢石城至德二年刺史宋(⿱艹石)思奏置因年號為名寰宇記本鄱陽秋浦二縣地

  楊吳順義初改為建德晉陽故縣在東流縣東北隋志梁置太原郡領晉陽和城等縣

  平陳廢入彭澤寰宇記晉陽廢縣在彭澤縣東北百九十四里和城廢縣在彭澤縣東北二百二十

  二里縣志今縣東北為晉陽縣蓋以故縣得名和城當亦相近武林城在貴池縣寰宇記在

  縣東北二十五里吳大帝所築三國志孫權封子休為瑯琊王鎮武林城諸葛恪秉政不欲諸王在

  濵江兵馬之地徙於丹陽其後陸允何遜並為武林城都督劉胡城在銅陵縣東四十五

  里凡八所相去二里許不相聯屬劉宋時晉安王子勛使劉胡築堯城在建德縣南元和志

  至德縣堯城在縣南四里舜城在縣北二十里舊傳兩帝南廵至此寰宇記舜井城在建德縣南四

  里城中有舜井故名 按元和志堯城在縣南舜城在縣北本為二城寰宇記脱去堯城而以縣南

  者為舜城恐誤梅根監在貴池縣東亦曰梅根治元和志梅根監在南陵縣西一百三十五

  里縣志在縣東五十里自六朝以來皆鼓鑄於此 按梅根河在貴池縣東而寰宇記言六朝時置

  梅根冶於銅官即今銅陵縣蓋銅陵在貴池之東故置冶之地及之永豐監在府東北宋置

  九域志永豐監至道二年置鑄錢在州東北二里東流場在東流縣東北寰宇記在池州

  南百里本彭澤之黄菊鄉控帶江山唐㑹昌初建東流場在古廢和城縣側大中四年移於今理南

  唐保大十一年升為縣桂村在石埭縣東杏花村在石埭縣南文選閣

  在貴池縣西五里舊有梁昭明太子祠後人因建此閣潔已臺在石埭縣學泮池前

  明釣臺在貴池縣西六十里玉鏡潭上秋浦樓在貴池縣東城上宋紹定間郡守趙

  范因舊址增築九華樓有二一在貴池縣九華門上唐建一在青陽縣東南二里唐杜牧有

  九華樓𭔃張祐詩蕭相樓在貴池縣東南唐大厯中刺史蕭復建後杜牧重建因名蕭相

  樓并有記拱翠樓在貴池縣東南門上滕宗諒九華山録上南城樓正對齊山循城而東有

  拱翠樓亭隷邑㕔又稍前即九華樓三者相望皆下臨清溪見九華賣花樓在建德縣南半

  里許相傳唐及五代時有花樓二十四間土人善翦繡作花簇丹陽潯陽鄱陽諸郡置酒㑹多至此

  中和堂在府治内宋建盛約有記思政堂在中和堂後宋建曾鞏有記

  容堂在府通判署内宋史趙昴發傳元兵薄池昴發縊從容堂死昴發始為此堂名曰可以從

  容及兵至領客至堂中指所題扁曰古人謂從容就義難此殆其兆也李白書堂

  一在貴池縣南桃陂一在貴池縣南苦竹嶺一在青陽縣西九華山一在銅陵縣五松山一在石埭

  縣杉王安石書堂在銅陵縣東靈竇泉側安石與新安汪澥邑人胡舜元講學於

  羅京書堂在銅陵縣南縣志在獅子峯下宋羅京讀書處書月宫二字刻於石山下

  有泉引為九曲清溪亭在貴池縣南清溪宋王安國有清溪亭記弄水亭在貴池縣

  南通逺門外唐杜牧建取李白欲弄水中月之句為名翠微亭在貴池縣南齊山之巔唐

  建俯瞰清溪高爽可愛桂鏊遊齊山記翠微亭唐杜牧為刺史時搆此亭於山腰為臨眺之所

  微亭在貴池縣南九華山録𭔃隱巖東北乃紫微亭故基面淮南諸山下臨清溪直接大江眼

  界豁望江亭在貴池縣北黄龍山一名貴池亭九華山録貴池亭俗呼望江亭以其見

  大江可望淮為也亦見九華諸峯雙練亭在青陽縣西九華山又有半霄亭仰止亭神交

  亭皆在九華山麓富覽亭在銅陵縣西北天王山䕶法寺後宋縣令張孝章建望仙

  亭在石埭縣北陵陽山祀前漢竇子明胡峯亭在建德縣治後玉山之頂與玉峯相對宋

  縣令梅堯臣建梅公亭在建德縣治後宋梅堯臣作令有惠政民思之作此亭元令吳帥道

  重建有記梅山四亭在建德縣西南梅山亭曰期雲曰潄碧曰空翠曰熟梅皆宋時所建

  菊江亭在東流縣治西縣志舊有菊臺瀕大江明縣令楊季方建樓其上名曰望江後縣令

  向錦易名菊江九華精舍在府學内宋端平中建又九華書舍在青陽縣南十里

  微精舍在貴池縣齊山明黄觀讀書處雙華精舍在青陽縣西九華山王守仁祠

  堯封書屋在建德縣東宋時建後廢明柯暹重建狄梁公行館

  德縣杜荀鶴故居在石埭縣名勝志石埭縣有長林驛唐杜荀鶴故居在焉

  公園在銅陵縣南内有二池宋蘇軾有陳公園内二池詩九華山房在青陽縣西九

  華山明錢公清即所居之旁别築館舍以為遊息之所

 ︹關隘︺李陽河鎮巡司在貴池縣西六十里 本乾隆八年移駐殷家滙大通

  鎮巡司在銅陵縣西南二十里九域志銅陵縣有大通順安二鎮縣志古名瀾溪舊有大通

  驛今永豐鎮巡司在建德縣南九十里舊有巡司 本朝嘉慶十二年裁二十四

  年復吉陽鎮巡司在東流縣北三十里靈芝鎮在貴池縣東南又有齊山

  鎮在縣南齊山下上清溪鎮在貴池縣南十里又下清溪鎮在府東北五里舊設河泊

  所明嘉靖中裁白洋鎮在貴池縣南三十里殷家滙鎮在貴池縣西南六十里

  池口鎮在貴池縣西北池口即六朝所謂貴口也九域志貴池縣有池口清溪靈芝秀山四

  鎮縣志在縣西北五里黄龍磯上金置池口驛於此舊有巡司今裁秀山鎮在縣西南以近秀山而

  金山鎮在青陽縣東六十里俗名黄金塌路通南陵縣陵陽鎮在青陽縣東南

  六十里接石埭縣界即古陵陽縣也慕善鎮在青陽縣西二十五里俗名五顯廟前通五溪

  吳潭鎮在青陽縣東北二十五里俗名竹木潭又銅埠鎮在縣北二十里管埠鎮在縣

  北二十五里俱通大通河順安鎮在銅陵縣東三十里即古義安縣也舊置臨津驛今裁

  黄滸鎮在銅陵縣東六十里接太平府繁昌縣界城洑鎮在銅陵縣北鵲頭山即古

  鵲頭鎮也舊有巡司今裁留口鎮在石埭縣西南九域志石埭縣有留口鎮在縣西南久廢

  香口鎮在東流縣西南四十里西北去望江縣三十里宋末嘗移望江縣治此元初始遷舊

  治明初置巡司後移於吉陽鎮雁汊鎮在東流縣北九十里接安慶府懷寕縣界舊有巡司

  趙屯鎮在東流縣東北二百五十七里寰宇記古趙屯城在彭澤東北二百五十七里

  九域志東流縣有趙屯鎮今廢碧潭村在貴池縣乾隆三十八年由縣城移縣丞駐此

  墨驛在貴池縣東五十里今改為鋪楊梅驛在貴池縣西九十里石嶺鎮唐置楊梅館

  宋改為驛今裁名勝志城西九十里石嶺有楊梅坦其地多産楊梅唐時名楊梅館青陽驛

  在青陽縣境唐武元衡宋梅堯臣孔平仲俱有青陽驛詩今廢大通驛在銅陵縣西關縣志

  初在大通鎮後遷縣治西關明末廢黄花驛在東流縣治之北本名黄花館後置驛今裁宋

  楊發有宿黄花館詩

 ︹津梁︺清溪橋一名通逺在府治内溥濟橋在貴池縣南通逺門外舊名濟川橋明嘉

  靖問改今名聖母橋在貴池縣西三里高陽橋在青陽縣東門外跨雙河宋淳

  𤋮中知縣許介建化成橋即五溪橋在青陽縣西二十里宋慶元中邑令傅誠建名曰牛

  橋明萬厯初知縣蘇萬民重建棲鳳橋在銅陵縣東十五里黄滸橋在銅陵縣東北

  六十五里千秋橋在石埭縣南十五里楊潭橋在石埭縣西南路通徽州府祁門縣

  洪口橋在石埭縣西五里為徽寕二郡通衢政通橋在石埭縣北十五里朝宗

  橋在建德縣東十五里惠政橋在建德縣南門外宋建擊壤橋在建德縣南二

  里跨堯城溪羊山渡在銅陵縣南三十里迎春渡在石埭縣東門外舒溪

  渡在石埭縣北

 ︹隄堰︺千柳隄在貴池縣南清溪明萬厯初徽寕道馮叔吉築翠微隄在貴池縣南五

  里唐刺史李方元築明萬厯間推官秦懋義重修何公隄在貴池縣西新河口明正德中

  知府何紹正築以障江水高田堰在貴池縣西南受黄山三十六原水黄荆堰

  池縣西南八十里受汪洋潭及穿山洞泉水又大坡堰在縣西南九十里受大洞諸水又查村堰在

  縣西南一百餘里受獅龍山泉及北山西巖諸溪水灌田千三百餘畝明洪武初知府趙安劄濬淤

  淺撤曲防分上中下三段以次灌溉西溪堰在貴池縣西合上下西溪諸水一名胡家堰

  石堰在青陽縣東四十里北山橋下當諸水之㑹明正統間作下流達銅陵縣界注於天井湖

  華湖堰在青陽縣南通臨城廢縣花堰在銅陵縣東三十里杏山下溪水𬓛帶花飛堰

  上因名宋郭祥正有詩蕭侯陂在石埭縣北舊名故院陂明成化中知縣蕭環重築

  埂在銅陵縣北明萬厯四十一年知縣徐一科創築自縣北十五里百家墩至臙脂夾計十餘里

  縣人名為徐公堤彭公圩在青陽縣東北明知縣彭士奇築防圩在銅陵縣東

  鳳心閘在銅陵縣東十五里明唐文燦記銅陵土田居圩鄉者過半𡻕遭𩆍或江漲輒溢為

  災故謂其田曰圩田距邑城十五里許地名鳳心閘者衆水分漉而是地綰轂其口連亘為十餘圩

  爲八十餘坌嘉靖中嘗築一巨岸建設東西石閘兩所外障洶潮内疏積潦利民甚溥横塘

  在貴池縣南菖仙洞毓秀塘在貴池縣北祝聖寺前白茅塘在青陽縣南三十里

  蒲塘在東流縣東北五十里源出石人山溉田二百餘畝

 ︹陵墓︺︹漢︺高𫉬墓在貴池縣西南六十里後漢書𫉬傳𫉬逺遁江南卒於石城石城人思之

  為立祠墓︹南北朝︺︹宋︺檀珪墓在貴池縣西南二百里︹梁︺昭明太子

  墓在貴池縣西南秀山上府志昭明太子嘗遊池陽悦秋浦秀山之勝既卒頗著靈爽於池池民

  詣朝廷請衣冠葬於此 按梁書統以衮冕葬安陵元和志安陵在上元縣東北五十四里查硎山

  ︹唐︺胡楚賓墓在貴池縣杉塢坑康軿墓在貴池縣西南黄老山軿貴池人官

  中書舍人費冠卿墓在青陽縣南旱麓門周繇墓在建德縣境内︹五代︺︹南

  唐︺殷丈圭墓在貴池縣東南四十里︹宋︺滕宗諒墓在青陽縣東十里金

  李植墓在建德縣東烏陽山王鎡墓在石埭縣西一百二十里城子山紹興中

  自陵陽改葬於此許介墓在青陽縣西南二里丁黼墓在石埭縣西一里金城山

  檀倬墓在建德縣南趙昴發墓在貴池縣東南七里︹明︺胡本惠墓

  在銅陵縣東銅精山畢鏘墓在石埭縣北陵陽山佘毅中墓在銅陵縣西南大通

  

 ︹祠廟︺三賢祠在貴池縣城内元郡守王興祖創祠以祀宋范仲淹包拯趙昴發明正德中増

  祀前守葉思晏毅盧輝陳良器侍中黄觀都御史胡本惠按察使柯暹侍郎孫仁員外李嘉祥易名

  崇賢包何二公祠在貴池縣南門内祀宋包拯明何紹正黄侍中祠

  有二一在貴池縣城内縣學西一在縣西羅刹磯俱祀明黄觀文節祠在貴池縣治西亦名

  忠烈祠祀宋通判趙昴發夫人雍氏明侍中黄觀夫人翁氏及三女烈婦唐貴梅烈女康清姑號雙

  忠六西祠在貴池縣西五里祀梁昭明六子亦名文孝廟又東流縣東石驛鎮亦有文孝

  四公祠在貴池縣南齊山祀宋岳飛趙昴發明陳敬宗黄觀協濟祠在青陽縣

  南二里明統志舊傳二神姓曾三國時人兄弟避兵於此既沒有禦災捍患功遂立廟宋大觀間賜

  許侯祠在青陽縣西祀宋縣令許介甘泉祠在青陽縣九華山祀明湛(⿱艹石)

  仰止祠在青陽縣九華山祀明王守仁李太白祠在銅陵縣南襃忠祠

  在石埭縣南祀宋丁黼忠惠祠在石埭縣西五十里祀唐查嵒一名查城廟許旌

  陽祠在建德縣西北石印山明統志相傳晉旌陽令許遜逐蛟至此因祀之陶靖節

  祠在東流縣治西菊江亭祀晉陶潛許公祠有三一在東流縣治西一在張家灘一在

  香口鎮祀明許山高𫉬廟在貴池縣西七十里孝娥廟在貴池縣東北四十里寰

  宇記在縣西北四十里吳大帝時娥父為鐵冶官穢鐵不流娥憂父刑遂投鑪中鐵乃湧溢流注

  娥所躡履浮出於鑪時人號曰聖姑為立廟葛仙翁廟在石埭縣南七里舒姑

  廟在石埭縣祀舒氏三女也舊在蓋山今移於縣西二里金城山堯廟在建德縣南三里

  威烈將軍廟在建徳縣玉峯山祀梁江子五佘公廟在建德縣東十五里

 ︹寺觀︺太平羅漢寺在貴池縣内西街唐林泉寺地也宋太平興國初改建唐杜牧有池

  州廢林泉寺詩齊山寺在貴池縣南齊山之陽宋楊萬里有宿齊山寺詩圭山寺

  在青陽縣西南唐開元間建山有六景曰蒼猿洞白圭泉香圭樹紫竹林獅子峯石門化城

  寺在青陽縣西南九華山   聖祖仁皇帝南巡遣使至山賫   御書九華聖境扁額懸

  徴賢寺在青陽縣西南九華山初名應天寺五代南唐長興二年吳宋齊邱入九華山

  止應天寺徐知誥强起之更寺名曰徵賢九子寺在青陽縣西南九華山九子峯下名勝志

  九子寺在碧雲峯頂唐李昭象築室居之有𭔃顧從事詩瑞相寺在銅陵縣西南大通鎮唐

  保厯初建崇明寺在石埭縣南南安山梁大同初建惠照寺在石埭縣西一百二

  十里唐貞𮗚中建隱山寺在建德縣南七十里梁建有昭明太子書榜隱山之寺四大字

  元呉師道重摹刻之為文以誌雲峯寺在建德縣西六里宋紹興中賜雲峯古刹四字

  溪寺在東流縣北唐大厯中建天慶觀在貴池縣北南唐之紫極觀也聖泉院

  在青陽縣西南圭山九華山録泉在縣側石巖下號無底泉試之僅二丈水自巖岀甚清駛中有五

  

大清一統志

池州府二

︹名官︺︹漢︺竇子明銍人元封中陵陽令專務淵黙化民清靜凝壹縣務自理︹三國︺︹吳︺

  黄蓋泉陵人孫權用為石城長石城縣吏特難檢御蓋乃署兩⿰扌⿱彐𧰨 -- 掾分主諸曹教曰軍旅之務一

  以文書委付兩⿰扌⿱彐𧰨 -- 掾(⿱艹石)有姦欺終不加以鞭杖宜各盡心久之得兩⿰扌⿱彐𧰨 -- 掾不奉法數事詰問兩⿰扌⿱彐𧰨 -- 掾辭屈皆

  叩頭謝罪蓋曰前巳相敕終不以鞭杖相加遂殺之縣中震慄︹唐︺蕭復武進人廣德中為池

  州刺史治狀應條遷湖南觀察使李芃趙州人永泰初李勉觀察江西表署判官宣饒劇賊

  方青等刧商旅支黨槃結芃請以秋浦置州扼衿要使不得合從勉是其計奏以宣之秋浦青陽饒

  之至德直池州即詔芃行州事李方元池州刺史鉤檢戸籍所以差量徭賦者皆有科品章

  桯吏不得私嘗曰沈約年八十手寫薄書蓋為此張嚴建中初池州刺史廉潔有聲既去任

   後刺史李冉表薦之杜牧萬年人㑹昌中池州刺史常登涉齊山清溪九華諸勝重建蕭相樓

   留題甚夥竇潏乾符中池州刺史值黄巢兵後潏核訪鄉籍撫卹瘡痍不數月逋亡復萃︹五︺

   ︹代︺︹南唐︺吳仲舉興國人後主時爲池陽令宋曹彬伐江南遣使招降郡縣仲舉殺其

   使及破池州執仲舉仲舉曰世禄李氏國亡而死職也彬義而舍之子中復入宋知池州︹宋︺成

   昂開寶間知池州始建學校興教化包拯合肥人至和初知池州爲治嚴而不刻縮靡費

   以利梅堯臣宣城人景祐中知建德縣有惠政邑人爲建梅公祠王哲嘉祐中以

   學士知池州司馬光有齊山記𭔃頌其美羅彥輔嘉祐中知池州屬歲旱善舉荒政奏課第

   汪奕績溪人哲宗時知東流縣斷獄明允葛書思江陰人調建德主簿有惠政時

   父宻巳老欲迎之官密難之書思曰曾子不肯一日去親側豈以五斗移素志哉遂投劾歸養

   規安邱人建炎中知池州政績丕著劉子羽崇安人靖康中知池州以書抵宰相論天

  下兵勢當以秦隴爲根本葉煥紹興中知池州申請招土人二千充守禦勇敢以備境内沿江

  黄子游浦城人紹興中知池州言青陽縣苗稅七八倍於諸縣因南唐嘗以縣爲宋齊

  邱食邑畝輸三千後遂爲額詔減苗稅二分有半租米二分周南平江人紹興中爲池州教

  授講明正學以入偽學籍罷楊元秉紹興中知青陽縣每事精覈羣吏縮手陳昇

  卿乾道中知青陽縣縣有南唐宋齊邱私增賦稅相沿未除昇卿至是請核減之虞允文爲其上

  奏得蠲貸林桷玉山人淳熙中知銅陵縣晝日垂簾廷無訟者六考皆增秩趙方

  人淳熙中知青陽縣告其守史彌遠曰催科不擾是催科中撫字刑罰無差是刑罰中教化人以爲

  許介高陽人淳熙中知青陽縣多惠政邑人爲建祠祀之潘鋗長樂人慶元中知銅

  陵縣廉豪强者寘之法自奉清儉民感化之張洽清江人嘉定中通判池州時方大旱洽白

  郡請蠲徴稅寛催科以召和氣守爲寛稅三日果大雨王伯大福州人嘉定端平中兩知

   池州興學校拓貢院奏增貢額繕城浚池以治最聞趙范衡山人寶慶中知池州以地介江滸

   藉鄉兵以備不虞治城隍葺樓櫓有保障功焦煥炎紹定中知池州兼沿江制置使奉省

   箚令逐沿江流民煥炎疏撫綏之䇿詔報可流移得安馬廷鸞樂平人淳祐中調池州教

   寶祐元年池以禮帥諸生蔡汝揆咸淳中知貴池縣盡心荒政真德秀薦之趙昴

   發昌化人咸淳中通判池州元兵渡江昴發攝州事繕兵聚糧為守禦計都統張林以兵出城巡

   江陰降昴發知不可守乃置酒㑹親友與飲訣又為詩别其凡弟與妻雍氏同縊死事聞贈華文閣

   待制諡文節妻贈順義夫人︹元︺程端禮鄞縣人至元中為建德教諭𫝊朱子明體達用

   之指著有讀書日程頒示郡邑為學者式陳伯奎天台人至元初為銅陵尹建學校表先賢

   由是士知嚮學實都𫎇古人大德間監石埭縣舊志歲輸秋苗二萬八千石皆本色轉輸山阪

   所費不貲都請改折色名輕賫著為令民立宣化碑以頌其德 實都舊作忻都今改正陳思

  濟拓城人大德初守池州時浙江行省平章事伊蘇岱爾威迫州郡取淘金者三千戸思濟辭以

  無可充者乃止又有括田之令檄下思濟力上章辭之 伊蘇岱爾舊作也速荅兒今改正

  應極鄱陽人至大中同知池州案牘無留滯散羨賦還民奸吏為之縮手徐泰亨

  二年青陽縣尹青陽舊有荒田千四百頃民輸其租泰亨募人墾闢其累始除鄰縣銅陵人爭魚池

  三十年不決就讞於泰亨數語立剖上官凝邵武人至正中為銅陵尉秩滿去有十數叟送

  之饋藥數器至前路發視之皆白金也追召其人語之曰吾奉法循理非私汝也詎義始而以私終

  李宗可蘄州人至正中為池州路判官陳友諒陷安慶余闕死宗可謂其妻曰余相公

  死國吾亦義不屈汝等母為賊所辱遂拔劍無大小盡殺之自刎死︹明︺夏霖洪武初知建德

  縣時方兵燹後學宫盡燬霖即宋學舊址剙建焉他政事俱忠而能力監察御史劉天錫廉其實名

  其堂曰忠勤並記之孟常鄱陽人洪武末知建德縣邑多逋租為撙節區畫以償又力請於朝

   得減賦額萬數翟溥福東莞人永樂初知青陽縣有惠愛近九華山虎恒為患溥福齋戒移

   檄山神虎即殄黄金蘭永豐人永樂中任貴池典史理繁劇有敏斷才洪熙間擢貴池知縣

   洞悉民間利病為次第興除之民親之如父母前後凡十八年商賓洛陽人洪熙初謫知銅陵

   縣邑有荒田不為民業者賓請聽民開墾既熟而後賦之𫉬允自此增額田以數千計秩滿百姓赴

   闕請留厯三考皆以最聞王政易州人成化中知青陽縣四鄰多盜為嚴緝捕民賴以安大葺

   學校制祭器購書籍邑東五阡圩多水溢為建橋三座以濟行者祁司員山陰人宏治中

   知池州府吏氏畏懷百廢具舉錢瓚斳縣人宏治中知青陽縣庭無奸吏獄無繫囚士農各安

   其業會遷秩老㓜遮道攀號不忍其去何紹正淳安人正德中知池州府築銅陵五十餘

   圩以備旱潦宸濠反攻安慶池人震恐紹正誓士民登陴固守事定遷秩去池人為立祠與宋包拯

   詹萊常山人嘉靖中池州同知有幹畧大盜章九五等嘯聚江中刧掠為害萊以計擒之

  池賴以安茅坤歸安人嘉靖中知青陽縣按豪强奸𭶑者置重法民用怗然劉孜

  人嘉靖中知銅陵縣時景王就國道江上供億浩繁孜經理夫役每裁抑之民以不擾田登

  年忠州人嘉靖中知青陽縣有幹畧時剏築縣城登年令民照丁田自購甎石一月工具至今賴

  陳萬言南海人嘉靖中池州推官有風采景王之國閹寺驛騷萬言每裁抑之署銅陵

  尤多惠政葉明元同安人萬厯初知石埭縣爲民省浮費清滯獄請上官裁減差役以節夫

  馬民爲建祠王頤沔陽人萬厯中以給事中岀爲知府公餘不休私署於堂左搆琴鶴堂寢

  處其内嘗爲里甲除公費之項人佐副使繕城堞築十柳隄卒無以爲殯士民泣賻之徐一

  科弋陽人萬厯中知銅陵縣歲大水諸圩盡潰乃創築都埂長八十餘里以時疏濬水道民德之

  名曰徐公隄王家柱江陵人崇禎中知青陽縣不務催科民賦自辦調知貴池連值水旱

  日講荒政以食饑者江北寇警修葺城堞訓士儲糧以艱去邑人立祠祀之王化澄谿

  人崇禎中知青陽縣時軍需孔亟上官嚴檄催徵化澄於正供外悉汰羨餘勸民輸納上不誤餉下

  不累民以最報葉幹金華人崇禎間知石埭縣左良玉以舟師東下江上騷然幹親率涇縣太

  平青陽石埭四縣鄉兵扼龍口以備不虞四縣賴之胡鯤化鹿邑人崇禎間知銅陵縣時沿

  江戒嚴過兵索餉鯤化以身當之遂不敢縱及左夢庚兵水陸並至親冒矢石城破被害死同時有

  程九萬者以府知事署知東流縣夢庚兵至城下乘城守禦猝遇亂兵死

 ︹本朝︺馬宏良昌平人順治中知池州府存撫備至復學校勸耕桑並約東守兵使不為民擾

  調知岳州池人泣送數百里蔣應仔山陰人順治二年知銅陵縣時方被兵城郭俱毁應

  仔隨方修築招集散亡流民復業梁應元遼東人順治六年知池州府首葺學宫以次修

  舉廢墜遷大名道去民為立祠顏敏宛平人順治十一年知池州府時有兵馬使命之役絡繹

  過郡每多不輯敏以法繩之民賴以安岳申沔縣人康熙中知貴池縣敝衣疏食一介不取

  嘗公岀署中絶糧以德化民訟獄漸少卒於官不能殮同官葬之姚子莊歸善人康熙中

  知石埭縣首條錢糧六弊六法行之編里甲均徭役置義塾十二所以訓民人咸徳之李燦

  奉天人康熙中知池州府飭六邑減耗羡嚴保甲倡修府學又築貴池黄屯阪埂開銅陵洋山磯路

  重建城南濟川橋城東迴瀾書院趙衍金華人康熙癸丑進士知貴池縣邑多積逋行為按

  戸清注俾以實田辦實賦宿弊頓除城中舊多火患為作水德亭於城東此後大患遂息裘君

  弼新建人康熙進士知建德縣八年清儉明決聽斷民神建書院修橋梁禁溺女贖鬻子貧不能

  嫁娶者捐俸助之以卓異内擢刑科給事中吳節民温陵人雍正間知池州府勤恤民隱

  嘗築金斗圩於三台墩至今利之李祖謨南豐人乾隆五十三年知貴池縣懲猾役嚴緝

  捕在任二載編戸晏安尤愛養士後以緝匪殉難

 ︹人物︺︹唐︺胡楚賓秋浦人厯右丞屬文敏甚必酒中然後下筆高宗命作文常以金銀桮𣂏

   酒飲之文成輒賜焉與元萬頃等同召入禁中選列女傳等書朝廷有疑議表疏皆密使參決性重

   慎未嘗語禁中事人及其醉問之亦孰視不答尋兼崇賢直學士卒高霽秋浦人隱居石門山

   桃花塢李白嘗遊其地與同遊眺作九華聯句費冠卿青陽人元和進士聞母病革馳歸而

   母已葬遂廬墓終喪隱於少微峯下御史李行修舉其節孝拜右拾遺歎曰得禄養親耳親喪何以

   禄為再詔不起康軿秋浦人乾符中登第有文名著劇談録行世張祐家南陵鄉稱才

   子一時賢俊多與之遊客遊潤州遂僑寓焉著詩三卷顧雲池州人虞部郎中為淮南從事

   所著有顧氏編遺苕川總載纂新文苑等集張喬秋浦人咸通中寓居長安試月中桂詩京

   兆解試首薦大順初登進士㑹黄巢兵起遂棲隱九華山不出有集二卷何澄粹池州人親

   病澄粹割股肉進親疾為瘳後親殁以毁卒當時號青陽孝子士為作誄甚衆周繇至德人咸

   通進士僕射王徽稱其孝友可以表俗奏為全德令與弟繁俱以奏賦得名時稱至德二周

   顯義安人乾符中黄巢祀潼關顯拒戰被害頭已斷猶䇿馬歸營而殞僖宗嘉其忠立廟祀之

   杜荀鶴石埭人景福進士官學士以詩名︹五代︺殷文圭秋浦人居九華山苦

   學硯為之穿登乾寕間進士後歸江南仕呉為翰林學士子崇義幼潁敏嘗夢飛星墜水盤中吞之

   文思日進仕南唐入宋改姓名湯悅嘗奉勅撰江南録又同修太平御覽等書︹宋︺樊知古

   其先京兆人父潛任石埭縣令因家池州知古本(⿱艹石)冰嘗舉進士不第遂謀北歸乃漁釣采石江

   上數月載絲繩維南岸疾棹抵北岸以度江之廣狹開寶中詣闕上書言江南可取狀太祖遣郭守

   濬等率丁匠營之三日橋成不差尺寸金陵平擢拜侍御史厯知均州卒 按曾鞏隆平集太祖嘗

   (⿱艹石)冰名何典記對曰臣慕唐右丞倪(⿱艹石)冰太祖惡其音近弱兵命改名知古然唐右丞相乃倪若

   水非若冰也夏中正貴池人甞知本縣以鄉黨非刑威所宜施每面訓誨人皆悅服累遷

   職方員外郎李植建德人熙寕進士元祐間為尚書度支郎與司馬光吕公著諸人善哲宗

   初蔡卞用事斥爲黨人罷之方綱青陽人八世同爨家屬八百口每旦鳴鼓㑹食嘗出稻五

   賑貸貧民景徳中詔旌其門天僖中韓億安撫江南請蠲其户雜科從之曹緯貴池人以

   文名元祐間與劉燾崔執柔劉正夫號四傑官翰林學士所著有秋浦集湯允恭貴池人宣

   和進士判常州鄰州有叛卒轉掠城邑將及境允恭單𮪍詣賊營曉以禍福寇即解去累擢兵部侍

   高允文貴池人清流主簿會里人張連忤蔡京卒於客邸京欲檢視允文力爲保免京

   謂曰君高節尚義當加旌賞授定邊軍教授實黜之也湯巖起貴池人知營道縣以廉稱

   嘗自朂曰清而死豈不愈於濁而生耶秩滿奉祠還里所著有論語義十卷詩集五十卷葉楠

   貴池人爲鄱陽尉值歲潦楠力請蠲祖卹之後爲績溪令多惠政邑人爲之歌曰前有蘇黄門後有

   葉令君蘇黄門者轍也所著有知非集精金訓鑑童𫎇記檀固建德人熙寕進士紹聖初極言

   朝廷罷吕大防蘇轍范純仁用章惇曾布蔡卞之失書奏報罷胡舜元銅陵人嘉祐進士厯

  遷著作郎新法行以書詆王安石致仕舜元素與安石友善人服其不阿葉諒建德人開僖中

  金兵分道南侵諒集義兵拒之中流矢卒事聞贈武經大夫程端中頤之子南渡後徙家

  貴池知六安軍當金兵南攻端中竭力守禦城陷死之程九萬青陽人淳熙進士知武康

  縣有善政厯司農簿太府丞充兩淮鐵錢使改鑄鐵具有規畫尋擢待制安撫襄陽齊天覺

  青陽人家貧好讀書倦則隱儿而卧三十年未嘗就寢經史子集靡不淹貫舉於州授温州天富知

  監秩滿遷知襄陽宜城二縣改奉議郎贑州僉判陳敏石埭人父皓建炎末以破贑賊功至

  承信郎紹興末金主亮來攻敏說成閔曰金精𮪍在淮汴必無守備(⿱艹石)由陳蔡擣大梁此救江淮之

  䇿也不聽後守高郵城楚州北使遇者觀其雉堞堅新號鐵鑄城丁黼石埭人淳熙進士厯

  官成都制置使爲政寛大蜀人徳之嘉熙中元兵趨成都黼率兵夜出城南迎戰至石筍街力戰死

  事聞詔立廟祀之華岳貴池人爲武學生上書請誅韓伌胄下大理貶建安圜土中郡守𫝊

  伯成憐之命獄卒使出入無繫侂胄誅放還復入學登第為殿前司官屬謀去丞相史彌遠杖死東

  鄭舜臣建德人紹定中江西寇猖獗趙范知池州聞舜臣名牒充民兵副將防守江淮

  又嘗董軍饋輸財用朝命襃之江應洪青陽人有器識慶元進士知德安府決數十年疑獄

  以剸劇稱擢淮東提刑兼知楊州元兵太至多方禦之力屈死蘇劉義貴池人景定中以鄂

  州戰守及城鄂常澧州功賜緡錢知吉州軍事元兵至臯亭山劉義與張世傑等扶益廣二王出嘉

  會門渡淛江去崖山敗續世傑劉義等以三十餘艘乘潮而遁劉義至海洋為其下所殺︹元︺李

  鵬飛池州人生母姚氏為嫡母不容改嫁為朱氏妻鵬飛不知也年十九思慕哀痛誓學醫以

  濟人願早見母行求三𡻕至羅田縣得焉時朱氏家方疫鵬飛起之遂迎還奉養久之復歸朱氏時

  渡江省覲既卒𡻕時攜子孫同往祭墓以終其身馮勉建德人㓜有文筆天厯中對䇿清廟

  瑟賦為時所傳至順中登進士第授韶州路僉判著有土苴集︹明︺錢清青陽人元末集義旅

   衞鄉邑民多賴之常遇春遣趙忠下青陽清率衆來歸擢萊州衞指揮使吳元年調征張士誠戰死

   黄觀貴池人洪武中會試廷試皆第一授修撰累遷禮部右侍郎建文初更官制遷禮部侍中

   與方孝孺等並親用燕王舉兵觀奉詔募兵至安慶燕王已入京觀聞投江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

   賜諡忠節陳敬宗貴池人洪武進士建文立爲刑科給事中永樂初有詔授敬宗

   官敬宗上書請成祖退位詔收之腰斬於市鄭景曜名拱南以字行建德人永樂進士授

   江西道御史按遼東有元時故吏儲欽等爲奸利有司不敢問景曜假微行縛治之民以安尋擢貴

   州左參政湖廣筸子坪苗亂命監總兵官蕭授進兵𠞰堵苗平晉階中大夫以年七十致仕歸事母

   極孝善兄弟白首無間言胡本惠銅陵人永樂舉人以户部員外岀爲南昌知府有善政累

   遷右副都御史巡撫遼東涖軍持重著聲績柯暹建德人幼穎異能文章永樂中以舉人預

   修永樂大典爲解縉胡(⿱艹石)思所賞識尋選入翰林中㑹試乙榜入内閣預機宜文字擢戸科給事中

   疏陳時政忤尚書李慶岀知驩州未至復有譖之者追還繫獄三載宣德時以楊士竒等薦特擢浙

   江按察使母憂歸廬於墓側有雞互哺雛冬竹茁笋之異著有東岡集檀凱建德人幼貧好

   學永樂舉人預修永樂大典尋成進士觀政都察院命與御史一體僉事慮因爲一時異數尋授思

   州府通判秩滿當遷思民相率走京師請留凱乃加正五品俸還任宣德中擢應天府治中思民涕

   泣送之凱素廉潔以應天府丞致仕孫仁貴池人敦孝友親疾每禱天願以身代景泰中進七

   累官陜西右參政有惠政晉右副都御史巡撫四川平松潘黑虎砦賊以户部左侍郎致仕所著有

   東山奏議東山稿檀觀東流人宣德中以貢授永川令以廉靜稱當遷民詣闕請留滿九載

   以治行最擢雲南按察司僉事不赴歸囊止一石人號之曰清白石張廷瑞貴池人天順初

   任江西龍泉知縣以清惠稱滿九載擢南御史清理屯田籍中人侵佔田畝還之軍致仕歸貧無以

   自給龍泉人多遺以金卻之縣人爲立卻金亭張輝石埭人宏治進士累擢福建按察使僉事

  以介直忤劉瑾勒令休致瑾敗朝士交薦之以年老不出進一階李嘉祥貴池人宏治進

  士授北直開州知州剔奸袪弊動中機宜州城北舊有淫祠嘉祥毁之巫風遂絶擢南户部郎中督

  賦蘇州性慷慨喜論事嘗具疏語侵權宦人尤壯之桂鏊貴池人以文名正德中授江西廣信

  府同知時宸濠蓄逆謀結山中三巨寇為支黨巡撫孫燧檄鏊以次𠞰平之嘉靖中尚書王守仁總

  督兩廣諸軍平思州斷籐峽鏊與軍事論功擢思恩府知府致仕歸粤人祀守仁以鏊配焉

  珊貴池人正德進士授監察御史時林有年以諫迎活佛送詔獄珊申救之嘉靖初疏陳十漸奏

  上不報出為河南副使累遷右副都御史復以言事落職會貴州凱口賊作亂廷推起珊往平之復

  原官晉南户部侍郎柯相貴池人正德進士知江西永新縣宸濠反南昌巡撫王守仁舉兵討

  賊相集其縣民兵從躬自居守宸濠平守仁以首功六級與相辭不受後擢南吏科給事中劾去官

  邪數輩奏裁内府暨諸司庫藏以鉅萬計累升右副都御史巡撫陜西築皐蘭邊牆三百里改督兩

  廣不赴歸所著有奏議公移諸稿李崧祥貴池人正德進士厯河南布政司參政上黨青

  陽山賊作亂以崧祥有辦賊才調總四道兵入山討賊平之議析壺關等縣地置平順縣以扼山之

  要害得㫖允行遷四川布政使世廟多營建蜀民困採木之役崧祥抗疏止之因忤用事者致仕歸

  陳應期青陽人嘉靖中任廣西永寕州知州為政廉恕勸化鄰州羣猺清各衞屯田却千金

  饋以論薦加一級乞歸李一元建德人嘉靖進士厯官兵部右侍郎巡撫江西引疾歸一

  元所厯皆著勞績而廉潔自持却一切問遺饋贐嘉隆間在朝有四君子一元以清得與胡大

  武貴池人嘉靖中貢入太學聞母瞽馳歸朝夕不離母側者八年母目復明人以為至孝所感後

  為永定知縣踰年歸施宗誼青陽人嘉靖中任廣西梧州府同知有劇賊張廉等刧掠為民

  害宗誼討平之梧人立祠以祀所著有五經𩔖語諸書章時鸞青陽人嘉靖中授鄒縣知

  縣勸課農桑邑大治時河決病漕時鸞請於河道尚書朱衡開南陽新河果底績累擢河南副使時

  鸞性行醇篤居官不以家累自隨每去官襆被蕭然有古循吏風施堯臣青陽公嘉靖進

  士授蕭山知縣時浙有倭寇蕭山故無城堯臣為創築之城甫完而寇大至邑賴以不陷累擢順天

  府尹致仕畢鏘石埭人嘉靖進士累官應天府尹海瑞廉其治行與相善厯南京戸部尚書因

  風霾陳九事厯指庫帑侵漁軍匠冗食之弊忤近習意不行遂乞歸卒諡恭介佘毅中

  人萬厯進士授工部都水司主事治泉南旺為通月河治汶築洸濟以裨運道總河潘季馴以最聞

  適黄淮失故道漕河中阻勢漸迫泗州晉毅中署郎中事駐中河理徐邳一路毅中承季馴指畫塞

  崔鎮決口築隄一萬二千丈有竒河工成詔以京堂用而毅中竟以瘁卒於河贈太僕卿劉光

  謨貴池人萬厯中以處州府通判署青田縣事多惠政民無逋賦治造漕艘於杭州計材程工徧

  恤軍匠人咸德之桂應蟾石埭人萬厯中衡州府推官治獄詳慎修葺湘江中鼓山書院

  集諸生以課致仕歸結廬先墓旁隱跡十五年以終王一楨青陽人萬厯進士授鄒縣知縣

   課民農桑設官莊百餘所以處民之無恒業者歲大祲安集流移賑恤備至厯官湖廣布政使禦苗

   靖盜以勞卒官吳一元青陽人萬厯中任江西星子縣知縣中人李道以監稅至江西過江

   擾甚一元力與之抗道怒誣以阻撓國稅逮下刑部獄星子民哀號詣闕為一元申辯得釋天啟中

   贈尚寶少卿鄭三俊建德人萬厯進士持身峻潔天啟中累官至户部侍郎極陳魏忠賢

   客氏之罪奏行足儲數事及趙南星等罷官三俊遂乞歸崇禎元年起南京户部尚書兼掌吏部明

   年京察魏黨澄汰一空考績入都留為刑部尚書進吏部罷歸章一恒貴池人少孤奉母以

   考萬厯間族人誣其兄殺人獄雖白仍擬遣戌一恒詣有司請代行有司義而許之數𡻕遇赦還友

   愛彌篤居里中力行善事鄰家失火延其居忽雷雨反風滅火人以為孝友所感李可受

   青陽人自㓜勵志節崇禎中授陜西澄城縣主簿時流賊攻刧可受佐其令以死守或勸其棄城走

   可受曰位雖卑死吾分也走將奚之城陷不屈死事聞加贈卹蘇瓊石埭人任四川瀘州知州

  時流寇張獻忠寇蜀屢犯瀘瓊守禦甚固後以力屈被執大罵不屈死妻舒氏亦自裁事聞贈太僕

  寺卿妻贈淑人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忠烈佘 銅陵人任湖廣隨州州判署州

  事㑹流寇突至破州城索印不與罵賊死 本朝乾隆四十八年   賜諡節愍湯文瓊

  石埭人性至孝父母殁廬墓終喪讀書曉大義以貧走京師時流寇日熾文瓊以布衣憤切時事並

  疏陳備禦之䇿不報及聞賊陷京師乃大書報國二字於館壁又書位無文丞相之位心有文丞相

  之心二語自經死福王時以給事中熊汝霖疏奏贈中書舍人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勅賜

  陳公誥貴池人幼工文崇禎十七年五月聞變自經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勅賜入祠吳應箕貴池人與同邑劉城齊名並負用世才博覽羣書應箕北遊汶潁南渡呉

  越所至戸外屨恒滿寓金陵督師侯恂辟為監紀不就阮大鋮居南京倡流言鼔煽人心應箕為南

  都防亂公揭討之南都不守竟慷慨就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忠節城崇禎中膺薦

  不就著嶧桐全集古今名賢年譜等書吳大榴 吳世煜俱青陽人大榴父喪

  力不克葬厝淺土萬厯時山溪驟漲大榴捍父棺隨漂去至死棺鐶猶在手世煜父大揩福王時左

  兵肆掠𫉬大楷將殺之世煜請以身代乃𥼶大楷而脅世煜徇富家不從遂遇害兩孝子祔祀家祠

  標其主曰孝烈馬應魁貴池人初為小將史可法拔為副總兵每戰披白甲大書盡忠報國

  四字於背 大兵南下應魁從帥援可法於高郵戰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烈愍又

  同縣人總兵曹大鎬總兵汪思誠俱福王時殉節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大鎬諡忠節思

  誠諡節愍桂有煃石埭人以歲貢授江西撫州府學訓導 大兵入撫州有煃自縊死又池

  州諸生吳穉明亦福王時聞 大兵南下殉節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勅賜入祠

 ︹本朝︺曹誠青陽人以貢厯寕州知州勤於其職康熙三年土司昌言作亂寇寕州誠盡力守禦

  城陷被害蘇汝霖石埭人順治壬辰進士授寕波府推官長於聽斷時 大兵征舟山有轉

  餉功厯遷廣西提學僉事康熙十三年叛帥孫延齡據桂林脅汝霖索印峻拒之懷印走赴廣督軍

  前兼蒼梧道隨署廣西布政使以瘁卒官方祥美貴池人性孝友有幼弟為母所鍾愛喜依

  之居每膳祥美輒負其母來食巳仍負之返積十數載以為常後其弟坐盜誣繫獄祥美盡鬻已產

  陳萬昇貴池人與弟嘉蔭從弟萬鵾同就外傅康熙巳酉盜掠近村嘉蔭萬鵾𬒳執萬

  昇請代死盜並殺之章世德貴池人康熙壬戌進士知南平縣縣素苦里長當役世德至即

  除其累值編審悉豁虚丁百姓德之縣治及城外浮橋皆世德所修造卒官喪車還日縣民號哭遠

  吳襄青陽人為諸生負盛名   聖祖仁皇帝南巡召試入髙等纂修厯代詩餘康熙

  癸巳成進士厯官禮部尚書供奉 内廷襄持身端謹督學順天陳奏滏水事宜及民間利弊俱見

  采納工詩文學行為時所重卒諡文簡子慶禖康熙庚子舉人工書畫尤精扵醫兆雯雍正甲辰

  士官編修直史館勤於其職後以病歸郎思誠貴池人幼孤事母孝嘗刲股療母疾母卒

  啜粥廬墓其地多虎自廬墓後虎遂絶跡郡守顏敏欲舉思誠純孝以老疾辭雍正五年 旌

  懿修青陽人乾隆丙戌進士授編修入直  上書房洊擢少詹事五十四年以病乞假囘籍

  嘉慶元年   高宗純皇帝舉十叟晏懿修與焉七年病痊補通政使司副使尋擢侍郎左都御

  史官至禮部尚書提督廣西湖北順天三省學政充 經筵講官  上書房總師傅加太子少保

  銜十八年致仕懿修學問優長持躬端謹供職數十年厯受   兩朝知遇年八十一卒

  賜祭葬諡文僖浦寶光東流人乾隆三十九年援例授湖北宣恩縣乾壩司巡檢署利川縣

  丞因邪匪滋擾殺賊陣亡𫎇恩賜卹給雲𮪍尉世職入祀昭忠祠

 ︹流寓︺︹漢︺高𫉬字敬公新息人少遊學京師與光武有舊三公爭辟不應太守鮑昱每行縣輒

  式其閭𫉬遂遠遁江南卒於石城石城人思之共為立祠︹唐︺李白字太白隴西人天寶中供

  奉翰林放還浮游四方嘗由金陵上秋浦更名九子山為九華徧遊青溪白笴桃湖陂玉鏡潭江祖

  石大樓山苦竹嶺黄山桃花塢五松陵陽之勝輒留題咏池人於所遊厯處立祠祀之李昭

  象字化文池州刺史方元子方元罷池州遂留家秋浦黄巢兵起昭象入九華結屋碧雲峯下龍

  紀中屢召不赴羅隱字昭諫餘杭人父則為池州鐵官隱遂家於梅根浦上及去池有憶九華

  許棠字文化宣州人以詩名與張喬俞垣之輩號咸通十哲仕涇縣尉退隱九華︹五

  代︺宋齊邱字子嵩豫章人楊呉徐知誥當國將以為相齊邱避居九華山知誥遣其子景

  通親詣山中起為中書侍郎及南唐保大元年為浙西節度使遂歸九華舊隱賜號曰九華先生

  山中徵賢寺機謀山沉機石皆隱居故蹟︹宋︺范仲淹蘇州人生二𡻕而孤隨其後母謝鞠

  於朱文瀚家讀書長山土人因號所居長山曰范塘其讀書處曰讀山滕宗諒字子京河

  南人以左司諫屢貶池州𣙜酤嘗愛池之九華於是葬其親於山之金雞原築書堂為終隱計

  遼字叡達錢塘人熙寕中忤王安石流永州更赦徙池州見九華喜曰使吾自擇不過爾耳即築

  室於齊山之上名曰雲巢孔武仲字常父新喻人坐元祐黨奪職居池州曹清

  人天聖中謫知彭澤縣過貴池愛東源山水遂棄官築室於其地邦政和間爲太子

  詹事以忤蔡京安置池州朱夢說宣和間布衣也上書論宦寺權太重詔編管池州

 ︹列女︺︹三國︺︹吳︺孝娥大帝時其父爲池州鐵官鐵入冶不鎔法當死娥憂之遽躍入冶骨

  化鐵遂鎔浮其履鑪面時人號曰聖姑立廟以祀︹唐︺桂金釵石埭人父盛築七里𥕎

  路禦黄巢巢寇里中女被𫉬欲汚之女紿賊出户投井死里人號其井曰金釵井春秋祀之︹宋︺

  黄奉先貴池人父官大尉陷西涼女年十八憫其父陷賊挺身入西涼挾之返朝命進其父

  秩竝加賚焉︹元︺甯天驥妻胡氏青陽人夫死舅姑欲嫁之不可守節六十年殁

  朝命旌之︹明︺黄觀妻翁氏貴池人建文末觀奉詔出募兵翁及二女在京邸成祖起

  兵至京城命收觀妻女給配象奴翁乘間𢹂二女並家屬十餘人投通濟門橋下死方投水時嘔血

  石上成小影沃之以水影愈明後移至黄觀祠名翁夫人血影石章佳英貴池人孤

  兄嫂兄以逋賦竄死遺孤在抱佳英令其嫂攜之匿外族終身不字陰䕶其姪長致家政焉

  智妻李氏石埭人夫亡子幼舅姑欲嫁之乃斷髮截耳守節不渝成化中旌表朱彥

  明妻唐氏貴池人有富商見其色悅之賂其姑姑誨婦淫弗聽痛杖之繼以炮烙體無完

  膚終不從乃以不孝訟於官受刑楚毒或詰其實曰全吾名而汚吾姑不孝也乘夜自經其家梅樹

  下楊慎有傳嘉靖初祀忠烈祠相延薌妻黄氏建德人年二十二夫亡無子毁容截

  髮守節終身宏治中旌表康清姑貴池人年十七父老兄病正德中流賊劉七等掠江上執

  父刃其背血流及踵清姑泣請釋父願以身從賊俟父已遠遂罵賊躍入水賊鉤之起罵益厲賊斷

  其肢以死嘉靖初祀忠烈祠柯廷玉妻曹氏貴池人夫亡自縊死何文宇

  妻江氏青陽人夫亡自縊死佘謂道妻李氏銅陵人事姑孝姑病劇刲肝為

  羹進之姑病差愈李以創甚殁劉玘妻井氏建德人夫病刲股進藥不瘳無子守節至

  老詔旌之管蓮姑貴池人許同邑胡邦貴未婚夫卒女願往依其舅姑請立後守節垂三十

  謝某妻桂氏石埭人嫁青陽謝氏年十九夫亡有富人曹氏欲娶為子婦氏憤自

  縊其家救之甦守節至八十殁桂保姑石埭人許字李巖䕶及長李氏家日落其父以女改

  許舒氏女聞服毒死邦國妻汪氏貴池人年十九夫客死於粤及櫬歸慟𡘜自縊

  死天啟中旌表宋某婦陳氏貴池人嫁二年而寡父兄迫令改適氏聞其期具湯沐浴

  畢閉户自經繩斷不絶復引紡車鐵鉤自刺死檀之堅妻高氏建德人之堅中進士

  第卒京邸氏聞痛哭欲自盡因有孕中止既而產一女遂絶食七日死崇禎間旌表佘心浩

  妻汪氏銅陵人年十七夫亡觸柱死鮑三妻胡氏貴池人左艮玉兵至出避

  江通山遇兵逼汚之氏抱樹大罵兵斷其左右手皆不動乃殺之曹氏女貴池人年十五

  未字左兵至為所執女紿釋其父即罵不絶口遇害徐灝妻譚氏貴池人左兵至與姑

  為左兵執譚以簪珥脫其姑自隨至龍潭投水死同邑章謨妻陳氏亦與姑俱被執懇於賊釋其姑

  大罵杜元妻章氏貴池人偕其夫避亂為左兵所執欲逼汚之氏紿兵釋其夫即

  躍入池中死朱之相妻呉氏貴池人為左兵執至營大罵支解而死同里有陳堯

  庭妻孫氏呉道泰妻孫氏朱正洪妻許氏程宗尹妻呉氏吕先韺妻呉氏吳森妻陳氏横塘婦人鮑

  氏俞氏楊村程某妻俞氏陳堯中女杜宣妾皆死於左兵之亂汪炳妻章氏青陽人左

  兵至執其姑索貲裝氏救姑趨岀因𥼶姑執氏就道過山曲一巨池溺焉賊捨去其族人趨救之謝

  曰女子豈可待援於人手乎遂趨入深水死時同里死於左兵者有朱文榜妻某氏王應鳳妻羅氏

  孫庭祚妻包氏及其弟妻熊氏子婦柯氏郭應春妻江氏沈有來妻程氏與鄰婦裴氏何應華妻孫

  氏熊士章妻張氏熊遠魁妻包氏崔啟弼妾奚氏銅陵人自十餘歲同嫡王氏守

  節至六十遇左兵赴水死同時佘日智母張氏媳丁氏章國藩妻張氏畢應勲妻葉氏佘應泰妻葉

  氏章日昌妻鍾氏汪有源妻胡氏朱宗妻某氏同弟婦劉氏及二女徐鼎祥妻陳氏佘繼茂妻某氏

  邵一仁妻某氏佘儒道妻某氏丁學大妻朱氏丁應運妻某氏鍾思建妻葉氏謝天寵妻佘氏妾藕

  氏謝與師妻佘氏謝升妻佘氏謝雲妻葛氏謝巗妻殷氏戴君榮妻孫氏佘遂妻張氏楊福妻張氏

  佘繼商妻張氏佘心鏡妻陳氏劉得志妻方氏俱不受兵辱而死江氏女名巽容建德人

  隨母避兵山中遇兵欲汚之大罵躍入潭水賊怒攢刃刺之潭水盡赤同時有姚時中妻柯氏馮時

  得妻鄭氏柯鳳吉妻鄭氏童氏女冬妹劉氏女王氏女江永祐妻馮氏童承禧妻徐氏洪某妻趙氏

  徐正陽妻陳氏洪圖福妻禮氏皆不辱死黄如斗妻王氏東流人早寡自矢守節左

  兵陷縣城强之行不從遂遇害同里高日早妻張氏方堯春妻吳氏金氏女皆罵賊遇害

 ︹本朝︺陳一文妻盛氏貴池人夫亡殉節同縣胡茂妾陳氏陳河北妻桂氏王永大妻

  陳氏檀士神妻陳氏桂新祖妻張氏均夫亡殉節貞女陳照未婚妻王氏汪士椽未婚妻林氏均夫

  亡守方坤妻李氏石埭人夫亡殉節同縣蘇柏福妻徐氏桂伸妾周氏均夫亡殉

  節許一圖妻吳氏媳某氏沈明元妻汪氏畢天培妻沈氏均守正捐軀烈女方啟祥未婚妻沈氏夫

  亡殉王之冕妻孔氏建德人夫亡守節順治年間 旌鄭如霍妻

  汪氏建德人年十九守節至九十八卒方懋勣妻陳氏貴池人夫亡守節同

  縣方懋谷妻佘氏戴美之妻郭氏子天恩妻趙氏儲國新妻潘氏鞏思贊妻章氏柯正先妻陳氏劉

  士範妻章氏汪之瀅妻丁氏朱可元妻彭氏張有竒妻方氏汪之宗妻吕氏曹興宗妻洪氏李錫年

  妻紀氏汪必進妻陳氏吳大賓妻程氏畢天庚妻章氏施光朝妻桂氏田繼芬妻汪氏陳一堯妻吳

  氏王道濬妻吳氏王錫聖妻章氏舒廷㨗妻吳氏吳某妻檀氏汪必昌妻俞氏吳忠耀妻黄氏陳天

  澤妻施氏唐錫極妻汪氏王凱妻程氏陳應春妻王氏方光禎妻陳氏高尚妻李氏柯繼萃妻胡氏

   朱全士妻李氏方之鑾妻丁氏王孫薏妻李氏柯徴用妻俞氏汪銘妻蕭氏江士銓妻楊氏李光涵

   妻楊氏錢某妻梅氏柯懋勉妻呉氏吕自燦妻王氏均夫亡守節烈女陳維翶未婚妻尤氏陳明誠

   未婚妻桂氏均夫亡殉烈俱康熙年間 旌陳明心妻章氏青陽人夫亡守節同

   縣徐中義妻何氏孫恂祚妻何氏章一韜妻徐氏陳夢紳妻劉氏甯應祖妻閻氏甯貞啟妻陳氏王

   尚祚妻江氏章志升妻陳氏陳自國妻鮑氏徐永凱妻杜氏徐漢明妻施氏林三桂妻陳氏曹積生

   妻李氏均夫亡守節俱康熙年問 旌蘇偀妻方氏石埭人夫亡守節同縣沈世德

   妻朱氏陳君佐妻章氏蘇炎妻孫氏沈禎祥妻章氏沈生夀妻李氏胡宗福妻陳氏沈惟一妻胡氏

   桂挺妻程氏沈期妻楊氏陳閏生妻章氏桂應美妻曹氏蘇經妻杜氏桂應元妻李氏陳光辛妻楊

   氏王燦妻陳氏胡大同妻吳氏桂文吉妻章氏蘇義良妻李氏蘇陵翺妻桂氏沈一揆妻曹氏桂允

   福妻杜氏楊並春妻桂氏蘇仁祥妻陳氏孫宣明妻張氏李達春妻陳氏胡大賁妻施氏陳自怡妻

  蘇氏章臘妻程氏沈叡妻李氏陳於溶妻李氏蘇禩妻桂氏陳鉉妻甯氏桂七十妻蘇氏許一梁妻

  舒氏沈明鸞妻鄭氏陳於洪妻沈氏陳首𤦺妻蘇氏蘇來略妻許氏胡本固妻吳氏沈德㥅妻桂氏

  均夫亡守節烈女楊紹輝未婚妻桂氏夫亡殉烈俱康熙年間 旌徐愈振妻馮氏

  建德人夫亡守節同縣孔尚𫎇妻胥氏姚之臯妻劉氏徐松第妻鄭氏汪源洪妻黄氏王家範妻曹

  氏均夫亡守節俱康熙年間 旌柯正用妻俞氏貴池人夫亡守節同縣陸朝鏞

  妻蕭氏程其鐸妻紀氏彭廷選妻汪氏程克鼇妻紀氏程啟震妻舒氏曹應亨妻陳氏王時行妻紀

  氏章應禮妻何氏曹延繼妻方氏柯繼審妻姚氏李啟應妻王氏汪鳳齡妻儲氏均夫亡守節烈婦

  紀國綱妻吕氏夫亡殉節貞女方之鏐未婚妻桂氏柯繼超未婚妻余氏姜蓁齡未婚妻夏氏潘有

  昌未婚妻章氏吳來煒未婚妻章氏金氏女鶴姑吕氏女均夫亡守貞俱雍正年間 旌袁國

  學妻胡氏青陽人夫亡守節同縣袁見龍妻陳氏沈夀先妻施氏倪啟明妻王氏柯日亮

   妻吳氏江自臺妻何氏方逢郁妻徐氏程荅之妻甯氏阮定邦妻汪氏陳啟震妻舒氏均夫亡守節

   俱雍正年間 旌佘嘉旭妻龔氏銅陵人夫亡守節同縣馬象辰妻石氏朱良成

   妻鍾氏汪本望妻曹氏王應奎妻黄氏章煊妻俞氏胡正權妻吳氏盛士衡妻徐氏胡承進妻徐氏

   均夫亡守節貞女方國榜未婚妻陳氏夫亡守貞烈女魯宗岳未婚妻王氏呉中梧未婚妻朱氏均

   夫亡殉烈俱雍正年間 旌谷珍妻王氏石埭人夫亡守節同縣蘇𥙿妻江氏陳鋐

   妻甯氏陳作新妻楊氏呉首芬妻沈氏張國安妻黎氏陳國佑妻章氏桂志祐妻汪氏呉清明妻桂

   氏胡綸妻張氏沈德潤妻孫氏沈成龍妻柯氏均夫亡守節貞女沈自材未婚妻胡氏夫亡守貞烈

   女周嶽齡未婚妻陳氏汪餘慶未婚妻楊氏夫亡殉烈沈明宦未婚妻陳氏許氏女守正捐軀俱雍

   正年間 旌張世禄妻金氏東流人夫亡守節同縣江汝霖妻鄒氏張拱垣妻江

   氏均夫亡守節烈婦黄雲祥妻方氏宋華應妻檀氏均夫亡殉節烈女張元秀未婚妻陳氏夫亡殉

  烈俱雍正年間 旌陳國楨妻吕氏貴池人夫亡守節同縣邦璇妻程氏章洪聰

  妻蔣氏蔣大傑妻周氏管天民妻曹氏江士銓妻楊氏江士銍妻儲氏吳應聯妻葉氏呉曰延妻韓

  氏杜芳池妻徐氏宋偉卿妻吳氏宋三徵妻黄氏余祖昭妻章氏陳益昌妻胡氏吳朝寵妻陳氏姜

  可超妻包氏徐昌齡妻汪氏宋本都妻鄭氏吕朝桂妻陳氏張左龍妻林氏吕先嶐妻陳氏吕朝枚

  妻沈氏曹天柱妻高氏胡祁士妻蔣氏韓一連妻王氏蘇永昌妻許氏董䇿昌妻汪氏張尚璜妻胡

  氏儲侳元妻張氏趙有賀妻鄧氏章占勝妻汪氏桂自祥妻汪氏陳景瓚妻儲氏張士炘妻管氏蕭

  仁池妻李氏江之彩妻胡氏汪大美妻王氏徐宗堯妻何氏徐必立妻康氏蘇時愷妻黄氏桂日交

  妻汪氏柯節妻劉氏桂日彪妻葉氏吳來松妻黄氏管天習妻汪氏江士旂妻姜氏吕調卿妻丁氏

  吕應奎妻李氏史逢舉妻吳氏朱永道妻王氏蘇一豫妻汪氏胡一體妻黄氏李建周妻陳氏吕佐

  明妻柯氏吕珍妻紀氏吕永譽妻吳氏陳道雅妻曹氏吕來朋妻王氏陳明徳妻吳氏管應宸妻吳

   氏王憲章妻方氏管應章妻陳氏管應靜妻毛氏程士鎔妻吳氏徐秀棟妻呉氏包大謀妻方氏王

   大訓妻陳氏施雲鵬妻張氏杜善福妻胡氏徐秀桂妻吕氏陳光暄妻張氏檀植妻徐氏楊璘妻吳

   氏吕蕃僖妻張氏吕大韶妻儲氏吳黙妻潘氏張一甯妻俞氏胡遵軾妻王氏徐秀榆妻方氏羅天

   銏妻陳氏儲秉鐸妻方氏王希曾妻柯氏王道曽妻江氏胡朝緗妻朱氏王有麟妻謝氏金之榮妻

   曹氏汪時玉妻章氏金士偉妻劉氏吕鵷鶵妻汪氏陶國珍妻王氏陶泰諄妻劉氏方允堅妻姚氏

   紀長顯妻胡氏桂生洪妻陳氏方廷簡妻唐氏方廷䇿妻汪氏呉同湘妻曹氏黄正隆妻陳氏黄一

   恒妻殷氏黄正慜妻呉氏殷起偉妻陳氏姚可珍妻柯氏黄世坤妻汪氏宋本恭妻徐氏黄觀宋妻

   張氏汪世道妻陳氏胡朝衞妻張氏胡國治妻鄭氏杜芳沆妻江氏高文俊妻陳氏程維燧妻汪氏

   傅從選妻桂氏黄世位妻吕氏吕朝臣妻章氏吕希簡妻章氏吕文元妻鄭氏夏日光妻查氏章允

   進妻馬氏徐可欽妻胡氏李正芬妻章氏章光臨妻柯氏姚大慰妻吳氏陳國崛妻杜氏方助聖妻

  黄氏吕家槐妻柯氏李元來妻呉氏陳元冔妻李氏蔣光𥙿妻胡氏高達妻曹氏均夫亡守節烈婦

  畢廷瓚妻潘氏林修來妻呉氏均夫亡殉節貞女張啟曾未婚妻姜氏柯氏女秀姑吳氏女有姑均

  夫亡守貞烈女鮑烜書未婚妻杜氏林永懷未婚妻呉氏均夫亡殉烈俱乾隆年間 旌呉太

  定妻劉氏青陽人夫亡守節同縣林永綏妻謝氏方元妻何氏章聲泮妻周氏施明縯妻

  何氏孫思碧妻呉氏甯瓊陽妻陳氏柯鳴國妻吳氏吳泰雲妻何氏吳慶允妻胡氏胡正滕妻江氏

  徐元頂妻佘氏章尚志妻曹氏周永浤妻孫氏章自超妻方氏章見龍妻孫氏池才妻駱氏胡正雄

  妻何氏王尚梁妻金氏李流芳妻陳氏曹國全妻李氏曹國寀妻李氏李是慶妻沈氏甯柳生妻陳

  氏沈中德妻王氏沈良璧妻陳氏王世琪妻章氏王世暐妻徐氏陳豹文妻徐氏甯繼模妻李氏洪

  士彥妻汪氏李夀岐妻陳氏方啟華妻吳氏許坤元妻杜氏汪邦清妻金氏方之俊繼妻王氏吳文

  璧妻程氏徐翼妻施氏施德珩妻陳氏王彥妻江氏徐念祖妻甯氏林一蜚妻夏氏方筠妻吳氏洪

  聖榮妻王氏章繩祖妻方氏吳翔齡妻陳氏夏嘉亮妻徐氏羅顧三妻張氏羅梁元妻胡氏王延介

  妻徐氏方合泰妻吳氏洪藝林妻方氏王維緒妻施氏蘇澄妻汪氏張世友妻羅氏熊正明妻柯氏

  胡正題妻沈氏劉謙祚妻汪氏陳勷妻徐氏陳光華妻李氏陳長源妻高氏楊元春妻甯氏章維建

  妻施氏章士冕妻方氏章本周妻洪氏徐希彥妻畢氏羅世賞妻劉氏鮑筦妻甯氏徐感祖妻施氏

  劉紹蔚妻沈氏章元初妻施氏朱敬業妻吳氏甯崇夀妻陳氏李世攀妻徐氏汪太楊母江氏甯朝

  宗妻杜氏袁宏道妻佘氏熊紹袞妻何氏甯鐘岳妻李氏張繼聖妻施氏徐毓靈妾馬氏程士倬妻

  陳氏吳生芳妻胡氏方廷佩妻章氏吳慶湑妻包氏徐成洛妻沈氏施元祥妻呉氏孫國梓妻黄氏

  甯𥙿矩妻蘇氏章朝拔妻甯氏江自儻妻許氏曹先楚妻甯氏袁鳳南妻程氏袁世盟妻章氏王昌

  祚妻呉氏李瑞懋妻陳氏汪尚瑾妻方氏陳常梓妻鮑氏李傚甲妻林氏呉志范妻柯氏徐元耈妻

  甘氏江明鈁妻涂氏李光第妻杜氏涂德遐妻汪氏曹如國妻陳氏曹如治妻陳氏曹如頻妻陳氏

  胡正蛟妻徐氏王天福妻李氏甯鍾英妻李氏林添民妻李氏江宗益妻吳氏李士文妻萬氏楊自

  立妻呉氏李永鶴妻蘇氏汪錦芳妻江氏柯時炤妻吳氏江文興妻羅氏江宗清妻孫氏王九鸞妻

  羅氏楊永茂妻徐氏曹先則妻謝氏鮑辰林妻陳氏徐成學妻何氏羅景琠妻吳氏江明鍈妻夏氏

  楊士修妻甘氏程中月妻王氏均夫亡守節烈婦呉大滿妻楊氏徐開生妻袁氏李沙聞妻曹氏江

  瑞龍妻周氏王薦元妻沈氏均夫亡殉節貞女陳啟蒙未婚妻胡氏柏良興未婚妻王氏沈天桂未

  婚妻何氏甯毓璜未婚妻曹氏林義臣未婚妻鮑氏均夫亡守貞俱乾隆年間 旌胡之駿

  妻章氏銅陵人夫亡守節同縣胡心壁妻鍾氏羅添籌妻胡氏徐承偉妻何氏葛之掄妻江

  氏王先正繼妻周氏謝宗仁妻夏氏朱孟樟妻阮氏陳紹籛妻周氏汪惟鶴妻余氏汪伯吕妻查氏

  姚廷獻妻羅氏葉芳春妻杜氏楊卿雲妻潘氏崔必潤妻郜氏余繡運妻楊氏童守鼇妻李氏佘建

  妾朱氏鍾立生妻張氏崔尚質妻陳氏趙之珏妻佘氏汪蛟妻何氏鍾有德妻胡氏徐祁芳妻盛氏

   徐乾年妻章氏劉邦華妾朱氏曾國桂妻劉氏章之郊妻崔氏王有譽妻阮氏徐大燦妻丁氏曹正

   義妻王氏汪大綬妻佘氏陳克昌妻王氏周登魁妻馬氏邵名桂妻姚氏陳紹儀妻馬氏胡正緒妻

   汪氏金宗洸妻汪氏陳紹魯妻查氏余懋敷妻章氏陳可書妻張氏周仁駒妻丁氏錢自晉妻李氏

   郜必榮妻唐氏陳紹儼妻郜氏章廷英妻胡氏余桐妻謝氏盛士鳳妻徐氏崔永河妻查氏周繼旦

   妻何氏丁鼇齡妻胡氏江僓道妻章氏張承琮妻仇氏楊時來妻方氏盛有信妻俞氏阮鳳程妻王

   氏郜應熙妻徐氏余廷爌妻王氏陸有旦妻張氏章廷鐻妻佘氏均夫亡守節貞女文錦未婚妻何

   氏佘延禧未婚妻汪氏丁孔志未婚妻張氏均夫亡守貞烈女查德澤未婚妻余氏夫亡殉烈俱乾

   隆年間 旌蘇聚妻湯氏石埭人夫亡守節同縣胡文學妻楊氏胡文朂妻裴氏沈

   聖生妻陳氏沈成龍妻柯氏陳學周妻李氏任貴生妻吳氏蘇桃元妻陳氏蘇爾讚妻沈氏蘇爾詠

   妻陳氏章國康妻陳氏楊文及妻胡氏蘇祖定妻吳氏張兆吉妻楊氏沈觀妻李氏蘇鐘𤦺妻徐氏

  徐德彰妻蘇氏張一瑞妻儲氏李宗遠妻胡氏唐洪忠妻孫氏陳學相妻施氏楊元莖妻李氏楊明

  瓊妻章氏陳克馨妻蘇氏施想林妻蘇氏施義鋒妻蘇氏施義鐸妻陳氏陳永祖妻蘇氏蘇得名妻

  陳氏妾于氏吳日昇妻曹氏吳燮妻裴氏吳元宏妻胡氏陳學經妻章氏湯一旦妻葉氏陳君臨妻

  張氏李應翺妻張氏桂光傑妻施氏桂光超妻謝氏程世蔚妻唐氏章定遠妻胡氏方欽妻林氐方

  鐘妻林氏桂光啟妻陳氏沈大江妻張氏胡之廊妻桂氏孫首畿妻李氏施五林妻蘇氏蘇一遴妻

  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氏蘇志龍妻方氏陳燦妻李氏胡文儼妻蘇氏蘇仁翹妻陳氏蘇桃夀妻陳氐畢四裔妻桂氏畢

  星熙妻蘇氏張自珂妻桂氏李正濱妻沈氏陳鳳槐妻張氏蘇璋妻桂氏桂蒸妻張氏桂紹基妻蘇

  氏桂詠生妻汪氏章世御妻楊氏章有蓋妻楊氏湯斌生妻桂氏蘇瑂妻孫氏章文駒妻蘇氏方一

  瑞妻程氏方世瓊妻湯氏方鉅妻陳氏張自琬妻呉氏桂得沾妻呉氏李正謨妻桂氏李保元妻饒

  氏蘇鐘班妻陳氏湯天字妻章氏沈燧妻邵氏沈旭慶妻湯氏沈自桂妻曹氏沈自樟妻陳氏沈昱

   慶妻蘇氏陳滸妻蘇氏董萬夀妻蘇氏董長生妻陳氏張有鼎妻桂氏張楨妻楊氏桂文欽妻章氏

   桂灼森妻陳氏桂經遠妻陳氏章鳳鳴妻沈氏李正瑜妻畢氏沈彥妻徐氏沈有慶妻陳氏吕德純

   妻胡氏楊輝祖妻呉氏李正諧妻沈氏沈德盛妻曹氏胡元根妻汪氏沈定妻李氏陳樸齡妻章氏

   曾紹庭妻許氏沈成蹊妻陳氏沈基祖妻李氏張自卓妻徐氏張雲翼妻徐氏沈德誥妻張氏媳鄭

   氏徐之圻妻楊氏李向榮妻沈氏蘇席珍妻李氏李爲棟妻楊氏蘇肯播妻李氏李素仁妻桂氏沈

   德序妻湯氏蘇鍾永妻徐氏陳以淞妻蘇氏陳丹書妻沈氏桂文吉妻章氏李正鈴妻桂氏陳夢駒

   妻李氏倪宗原妻任氏陳聖治妻張氏胡成妻楊氏李應翔妻張氏蘇貞妻畢氏沈德星妻張氏張

   貞妻楊氏桂天璧妻孫氏畢星發妻洪氏均夫亡守節烈婦楊憲文妻徐氏蘇祐妻沈氏蘇敏妻沈

   氏桂志道妻沈氏李正浩妻沈氏李元麟妻笪氏均夫亡殉節貞女沈嵩未婚妻楊氏孫紹祖未婚

   妻蘇氏胡長德未婚妻桂氏呉之良未婚妻程氏沈慶未婚妻李氏彭汝宰未婚妻曾氏均夫亡守

   貞俱乾隆年間 旌金夏妻姚氏建德人夫亡守節同縣周煇妻徐氏鄭允颺妻檀氏

   呉映薦妻鄭氏鄭象勤妻金氏歐陽霄妻潘氏王景模妻蘇氏洪挺萬妻楊氏李材良妻徐氏劉應

   斗妻曹氏周恒徹妻董氏周翼妻古氏楊國柱妻何氏金爵鼇妻鄭氏均夫亡守節烈婦程道隆妻

   朱氏李緒妻蘇氏黄廷獻妻鄭氏徐穀欒妻馮氏均夫亡殉節貞女王天穰未婚妻祝氏劉某未婚

   妻鄭氏均夫亡守貞烈女徐祖熾未婚妻王氏夫亡殉烈俱乾隆年間 旌江雲龍妻

   王氏東流人夫亡守節同縣歐陽必復妻劉氏呉應尾妻章氏李日蓮妻危氏歐陽儀妻曹氏

   金傳臚妻檀氏朱樂羣妻金氏均夫亡守節俱乾隆年間 旌高大透妻曹氏

   人夫亡守節同縣汪元豐妻沈氏黄興沛妻呉氏畢親賢妻沈氏畢一桂妻張氏葛顯猷妻熊氏紀

   應瓏妻吳氏曹漢妻吳氏高清妻陳氏李光漣妻孫氏桂以興妻梅氏姜推巳妻方氏胡勝瑛妻查

   氏趙士昌妻方氏高從春妻曹氏鄭鵬飛妻張氏高君輔妻陳氏曹維擎妻孫氏高瑞龍妻孫氏均

   夫亡守節貞女陳士志未婚妻桂氏曹殿揚未婚妻方氏均夫亡守貞烈女方放心未婚妻楊氏姜

   元長未婚妻曹氏均夫亡殉烈俱嘉慶年間 旌王崇贊妻羅氏青陽人夫亡守

   節同縣何敬䕫妻程氏陳壧妻徐氏徐成鴻妻陳氏何鐘鳴妻程氏程鳴琴妻江氏江周樺妻王氏

   王崇賨妻程氏何夢蘭妻趙氏李元仲妻章氏陳用中妻鮑氏郭昌元妻胡氏陳士發妻曹氏曹正

   範妻李氏王令奎妻章氏沈命侯妻王氏牛貴鎮妻施氏牛貴鈵妻沈氏汪履恬妻程氏徐烶妻王

   氏林又善妻謝氏陳光禖妻沈氏陳盛邦妻吳氏劉德馨妻柯氏甯孔鸞妻徐氏陳忠妻李氏均夫

   亡守節烈婦羅亨搬妻甘氏王振興妻徐氏鄭處士妻張氏陳平樂妻張氏均夫亡殉節貞女袁世

   里未婚妻何氏夏文鴻未婚妻江氏均夫亡守貞俱嘉慶年間 旌崔之仁妻王氏

   銅陵人夫亡守節同縣杜一誠妻王氏杜一雲妻王氏俞之煌妻朱氏汪宗德妻朱氏孫懋泮妻胡

   氏張承爵妻徐氏方文捧妻牧氏方文觀妻牧氏吳主魁妻丁氏聞修令妻汪氏佘必達繼妻方氏

  汪興分妻盛氏盛應賜妻佘氏查瑞齡妻陳氏李邦妻蔣氏均夫亡守節烈婦湯本中妻徐氏夫

  亡殉節貞女佘懋熊未婚妻張氏盛光彩未婚妻吳氏聞家篇未婚妻陳氏胡家猷未婚妻汪氏均

  夫亡守貞俱嘉慶年間 旌蘇成章妻沈氏石埭人夫亡守節同縣柯世璐妻胡

  氏汪立詢繼妻方氏沈長成妻李氏胡華九妻劉氏汪立謨妻夏氏汪相妻程氏陳天照妻沈氏陳

  會恩妻蘇氏陳鳳翺妻章氏方士淳妻林氏孫應璋妻桂氏陳士驎妻沈氏桂得卓妻吳氏張應松

  妻蘇氏李玉文妻沈氏蘇士彩妻陳氏徐光瑩妻楊氏蘇誌盛妾楊氏蘇文萃妻陳氏李藻妻沈氏

  方士漋妻湯氏湯必烈妻蘇氏湯士兼妻楊氏蘇儲傑妻桂氏沈保年妻曹氏李平夀妻胡氏胡如

  書妻桂氏李生坐妻楊氏蘇廷珍妻陳氏蘇文芷妻張氏均夫亡守節俱嘉慶年間 旌楊國

  安妻朱氏建德人夫亡守節同縣王儒珍妻李氏倪欽崇妻劉氏王曰觀妻方氏王則舜

  妻汪氏徐日信妻許氏徐啟煌妻程氏蘇吉林妻王氏蘇良蒲妻張氏汪肇魁妻江氏蘇必悅妻洪

  氏鄭祈烜妻楊氏均夫亡守節烈婦汪徳全妻舒氏守正捐軀貞女彭萬春未婚妻許氏洪大川未

  婚妻張氏王象翴未婚妻胡氏江鳳翔未婚妻鄭氏均夫亡守貞俱嘉慶年間 旌張如榜

  妻馮氏東流人夫亡守節同縣章美鈞妻李氏方有楨妻張氏盛登第妻王氏金士傑妻朱

  氏章國泰妻汪氏均夫亡守節俱嘉慶年間 旌

 ︹仙釋︺︹晉︺杯渡尊者冀州人常浮木杯渡水人故以杯渡名之安帝隆安五年從安禪峯

  卓錫於今化成寺之址始創道場爲開山之祖常荷一蘆圈子跣足入市或扣冰而浴後不知其所

  ︹南北朝︺︹梁︺伏虎禪師武帝時居九子之拾寶巖或半月休糧或經旬入定

  常夜行山中虎輒避去故賜號伏虎禪師天監二年爲建圓寂寺今廢︹唐︺道士葉靜

  字法善居銅陵土人名其山曰葉山山𪋤有葉真人之廟金地藏新羅國僧至德間渡海至

  九華山嘗以巖間白土雜飯食之年九十九忽召徒衆告别但聞山鳴石隕俄示寂趺於函中洎三

   稔將入塔顔色如生舁之骨節皆動趙知微九華人延華觀道士嘗於巖下種桃著花皆碧

   色山中名為碧桃巖乾寕中屢召不出王季文字宗素青陽人少厭榮利居九華遇異人

   授九仙飛花之術曰子當先決科於詞籍後䇿名於仙列登咸通進士授秘書郎謝病歸築室頭陀

   嶺下今之無相院其捨宅為寺也妙空名守訥嗣法於雲峯卯一齊住嘉祐禪院南唐李氏

   三召之不至︹宋︺趙自然居銅陵縣陶村嗜種杏煉丹雍熙中召至闕賜觀於太平州之

   鳳凰張先生少遇異人既得道結廬齊山中常黙不語士大夫問直視不對終日端坐

   二十餘年毛髪如漆肌理如玉雪宋徽宗政和間尸解去︹明︺周經和尚正德間自少林

   來居九華東崖石竇中王守仁登九華經謁之守仁與語有契贈以詩嘉靖中去九華不知所之

   天童河南人童時有至性自願出家拜僧慶安為師嘗語人曰我杉山和尚也嘉靖中同慶安

   攜杖而南問池州杉山居焉

 ︹土產︺苧府志產苧蔴黄蔴葛蔴寰宇記池州土產銅 鐵新唐志池州貢鐵有鉛坑又秋

  浦青陽有銀有銅南陵有銅有鐵寰宇記銅陵縣自齊梁之代為梅根冶以烹銅鐵明統志銅鐵鉛

  錫皆銅陵縣出新唐志池州貢紙明統志貴池縣出府志石埭銅陵建德諸縣皆出

  記池州產茶明統志貴池縣出宋史志池州貢紅白薑明統志銅陵縣出府志青陽石埭建德

  皆出貴池亦有之府志銅陵建德縣出空青晉太康地志梅根冶出空青其色特妙於

  

大清一統志

 太平府在安徽省治東北四百九十里東西距九十里南北距二百一十里東至江蘇江寕府溧

  水縣界八十里西至和州界十里南至寕國府南陵縣界一百六十里北至江寕府江寕縣界五十

  里東南至寕國府界一百八十里西南至池州府銅陵縣界一百六十里東北至江寕縣界一百里

  西北至和州界九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二千四百六十五里

 ︹分野︺天文斗分野星紀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揚州之域春秋屬呉後屬越戰國屬

  楚秦為丹陽縣屬鄣郡漢屬丹陽郡後漢因之三

  國屬呉晉初分置于湖縣仍屬丹陽郡咸和初始

  分丹陽於于湖僑置淮南郡四年僑置豫州是時僑立

  豫州刺史所治不常或鎮蕪湖或鎮牛渚或鎮姑孰大明三年割郡屬南

  豫州五年徙州來治六年改淮南置宣城郡八年

  復曰淮南郡泰始三年屬揚州四年又屬南豫州

  五年還屬揚州齊永明二年復置南豫州梁末州

  廢隋平陳郡廢改縣曰當塗仍屬丹陽郡唐武德

  三年復於當塗置南豫州八年州廢屬宣州五代

  初屬楊呉後屬南唐保大末於當塗置新和州

  州屬尋改雄遠軍宋開寶八年改曰南平軍太平

  興國二年升為太平州方輿勝覽與興國軍並建分紀年以名之屬江

  南東路元至元十四年升為太平路屬江浙行省

  明為太平府直隸南京

 本朝初屬江南左布政使司康熙六年分屬安徽省

  領縣三

  當塗縣附郭東西距九十里南北距八十里東至江蘇江寕府溧水縣界八十里西至和州

  界十里南至蕪湖縣界三十里北至江寕府江寕縣界五十里東南至江寕府高淳縣界一百里西

  南至蕪湖縣界四十里東北至江寕縣界五十里西北至和州界六十里秦置丹陽縣漢屬丹陽郡

  後漢因之晉太康二年分置于湖縣俊僑立淮南郡宋齊以後因之隋平陳郡廢省于湖縣改置當

  塗縣屬丹陽郡唐武德三年為南豫州治八年州廢屬宣州貞觀元年省丹陽縣入焉乾元元年

  隸昇州上元二年還屬宣州五代南唐於縣僑置新和州宋為太平州治元為太平路治明為太平

  府治 本朝因之 按當塗本在江北漢屬九江郡即禹㑹諸候於塗山是也晉成帝時以江北流

  民渡江者衆乃僑立當塗縣其地在于湖宣城二縣間至隋省于湖入當塗徙治姑孰遂為今當塗

  縣境蕪湖縣在府城西南六十里東西距四十七里南北距七十里東至當塗縣界四

  十里西至和州界七里南至寕國府南陵縣界四十里北至當塗縣界三十里東南至寕國府宣城

  縣界八十里西南至繁昌縣界十五里東北至當塗縣界三十里西北至當塗縣界二十五里春秋

  呉鳩兹邑漢置蕪湖縣屬丹陽郡後漢因之晉咸和四年僑立豫州于此寕康中又僑立上黨郡改

  蕪湖立襄垣定陵逡遒三縣義熙中省上黨郡為縣宋元嘉元年又省上黨縣入襄垣屬淮南郡齊

  以後因之隋平陳廢襄垣縣入當塗縣五氏南唐復分置蕪湖縣屬昇州宋開寳末改屬宣州太平

  興國二年屬太平州元屬太平路明屬太平府本朝因之 按寰宇記云蕪湖縣陳平縣始廢據

  宋書州郡志云襄垣本蕪湖縣晉末僑立則蕪湖之廢當在斯時故宋齊州郡志俱無蕪湖也

  昌縣在府城西南一百三十里東西距九十里南北距八十五里東至蕪湖縣界四十里西至

   廬州府無為州界五十里南至寕國府南陵縣界二十五里北至蕪湖縣界六十里東南至南陵縣

   界四十里西南至池州府銅陵縣界三十里東北至蕪湖縣界三十里西北至無為州界五十里漢

   置春穀縣屬丹陽郡後漢因之晉屬宣城郡元帝於縣僑置襄城郡及繁昌縣孝武帝改春穀曰陽

   穀尋罷襄城郡及陽穀縣入繁昌縣屬淮南郡宋齊因之梁末置南陵縣兼置南陵郡陳置北江州

   隋平陳州郡並廢以南陵縣屬宣城郡省繁昌入當塗唐長安四年南陵縣徙五代南唐始於南陵

   之西南復置繁昌縣屬昇州宋開寳末改屬宣州太平興國二年屬太平州元屬太平路明屬太平

   府 本朝因之 按梁置南陵縣於漢春穀縣地而東晉僑置之繁昌縣尚存至隋始省繁昌入當

   塗縣南唐復置寰宇記云析南陵縣置輿地廣記云析當塗縣置攷舊唐書地理志南陵舊治赭圻

   城新唐書志南陵有鳯凰山今赭圻城鳳凰山俱在繁昌縣境内則今之繁昌為南陵地無疑非復

   東晉僑置舊域矣又按繁昌隋志作樊昌

 ︹形勢︺龍山南指牛渚北臨陳書宣帝紀詔江山天下之勝處

  宋曾鞏繁昌興造記牛渚天門近對厯陽裕溪柵江遠通濡

  須吳淵江東道院賦左天門右牛渚鐵甕直其東石頭枕

  其北襟帶秦淮常爲巨屏洪遵壁記褐山磧磯兩阨衝

  險天門采石特顯雄奇

 ︹風俗︺良疇美柘畦畎相望連宇高甍阡陌如繡陳書宣帝

  井邑開豁物產豐懿張舜民南征録田利之入倍他壤

  有餘魚鰕竹葦柿栗之貨足以自資宋曾鞏繁昌興造記

  食給故多知廉恥習俗厚故罕事爭角吳淵江東道院賦

  士質而静民儉且淳牟子才七先生祠記民尚敦厖士知勤

   學

  ︹城池︺太平府城周九里十八步高三丈六尺門六環城有池晉太和中建宋建炎初改築

    本朝康熙十一年修十五年乾隆三十年重修 當塗縣附郭蕪湖縣城周四里三

   十八步高三丈門五南距大河明萬厯三年創築 本朝順治十五年乾隆二年重修繁昌

   縣城周三里二百十二步有奇高二丈門四三面有池明崇禎中創築 本朝康熙十三年

   乾隆二十九年重修

  ︹學校︺太平府學在府治西宋治平中建於城東南隅紹興十三年遷建 本朝順治康熙

   雍正中屢修乾隆十九年重修入學額數二十五名當塗縣學在縣治東南明萬厯三年

   建 本朝康熙中修乾隆十年十一年重修入學額數二十名蕪湖縣學在縣治東

   南宋紹興十三年建元至元明洪武中修 本朝順治康熙雍正中屢修乾隆十三年重修入學額

   數一十名繁昌縣學在縣治西明嘉靖四十五年本朝順治康熙中屢修乾隆十六

   年重修入 學額數十六 名采 石書院在當塗縣西北采石鎮元至元十四年宣慰使張洪

   範建明天啟中改名振采 本朝嘉慶四年復故名翠螺書院在當塗縣西北采石山麓

    本朝雍正八年知府李暲建湖南書院在蕪湖縣治南明隆 慶中署縣事胡汝礪建 一

   名陽明書院中江書院在蕪湖縣河南蔡廟巷内 本朝乾隆中分巡道李世傑建

   龍門書院在繁昌縣南 本朝康熙中署縣事 張異卿建 按舊志載丹陽書院在當 塗

   縣西南八十里宋景定五年建天門書 院在當 塗縣西南天門山宋建求仁書院在蕪湖 縣治東 南

   明萬厯中建叢文書院在繁昌縣治北同仁書院在繁昌舊縣今並廢

  ︹户口︺原額人丁六萬三十七今滋生男婦一百四十七萬九千四百四十名口

  ︹田賦︺田地一萬四千六百八頃七畝一分有奇額徵地丁銀一十一萬九千三百三十四兩九錢八

    分兀釐雜項銀四千七百九十六兩一分九釐米三萬六千九百六十二石四斗五合豆二千二百

   八石二斗 一升一合七 勺

  ︹山川︺凌家山在當𡍼縣東三里明萬厯末造凌雲塔於其上今稱凌雲山南瀕姑孰溪巨石

    屹立名釣魚臺相傳爲李之儀垂釣處山西有石洞幽深窈曲莫窮其境稍東爲月盤山一名雷峯

   下有全真洞白紵山在當塗縣東五里寰宇記白紵山在縣東五里本名楚山桓温遊山

   奏樂好爲白紵歌因改今名隋志當塗有楚山即此縣志周十五里羣山環列江湖縈帯稱爲佳勝

    稍北爲蒲山有興國院寰宇記宋孝武大明七年巡于湖縣至蒲山甑山在當塗 縣東十五 里

    一名晉山壁立仞上有龍窟石城山在當塗縣東二十 里山上有石環繞如 城靈 墟

    山左當塗縣東三十里有丹洞丹井舊傳丁令威學道登仙於此武山在當𡍼縣東四十五

    里形如覆釡一名釡山濱河帶溪頗多漁利 尼 山在當塗縣東南四里一名尼坡山又名梅

   山有古梅數十本寒香沁人宋鄭羽建百花頭山亭盧鉞為記龍山元和志在當塗縣東南十

   二里桓温嘗與僚佐九日登此山宴集孟嘉落帽即此處寰宇記山周十五里方輿勝覽在縣南十

   里府志去郡十里青山在當塗縣東南三十里一名謝 公山亦名青林山九域志當塗有 青

   山寰宇記在縣東三十五里周八十里齊宣城太守謝朓築室及池於山南其宅基址尚存路南有

   甎井二天寶十二載改名謝公山府志青山在 郡治東南姑孰鄉山陰距郡十五里山陽距三十 里

   周廣八十里晉袁宏為桓温記室遊青山歸命車同載即此相連有獅子白雲等山皆鳥道紆曲林

   木幽九井山在當塗縣南十里伏滔北征記丹 陽山南有九井大司馬桓温所鑿也 今

   五井巳竭四井通大江元和志山在縣南十里殷仲文九日從桓温登九井山賦詩即此博望

   山在當𡍼縣西南三十里一名天門山亦名東梁山梁太平元年陳霸先遣周文育侯安都率舸

   艦備江州仍據梁山起栅隋志當塗有天門山元和志博望山在縣西三十五里與和州對岸江西

    岸曰梁山兩山相望如門俗謂之天門 山寰宇記天門山在縣西南三十里亦云蛾眉山 楚𫉬呉艅

    艎於 此愽望與和州梁山隔江相對相去數里 時人呼 爲東梁山西梁山宋孝武詔立雙關于二 山

    故 曰天門縣志西梁高東梁窪冬月水涸時土 人以 繩測之東梁深四十八丈下有石楗横互江 底

    高可數丈褐山在當塗縣西南三 十五里臨大江一 名曷山又名四合山 唐文德元年楊行 密

    攻趙鍠戰 於曷 山大敗之宋紹興二年 命沿江 置烽火臺於 當塗 之褐山張舜民郴行録 褐山磯 在

    大信口稍西 南去蕪湖縣四十 餘里金 柱山府志在當塗縣西三 里宣歙諸水經姑溪入 江

    奔㵼於此形 家病之明萬厯時知縣章嘉禎於 西岸之抱流沙 築土成山以掘地得金稱金柱建 浮

    屠以鎖水口𡻕久圯 本朝康熙四年重築其下爲金柱江口蕪湖關於此分收户稅黄山

    在當塗縣西 北五里寰宇記黄山上有宋凌歊臺周迴五里一 百步高四十丈石碑見存府志亦名

    浮邱山一名黄江 山舊時江水直至山下今去江 幾二十餘里牛 渚山在當塗 縣西北一 十

    里 一 名 采 石 山後 漢 興 平 二 年孫 䇿 渡 江 攻 劉 繇牛 渚 營 盡 得 邸閣 糧 穀 戰 具 後孫 權 使 孫 瑜 自 漂

    陽移 兵 屯 牛 渚自 是常 為 重 鎮晉咸 寕五 年 伐 吳遣王 渾 向 牛 渚永 嘉元 年 陳 敏使弟 宏屯 牛 渚 隆

    安 元 年 元 顯 等 破 庾 楷 於 牛渚 隋 開 皇 九 年 伐 陳韓 擒 虎 以 兵 五 百 人 宵 濟 襲采 石 宋 開 寶 七 年 曹

    彬 敗 江 南 兵 於 采 石 磯 先 是 樊 知古 嘗 漁 於 采 石以 小 舟 載 絲 維 南 岸 疾 櫂 扺 北 岸以 度 江 之 廣 狹

    遂 詣 闕 請 造 舟 為 梁 以 渡 軍 由 是 大 軍 長 驅如 履平 地 明 太 祖 與 元 兵 相 拒 於 牛 渚 磯 元 兵 陳磯 上

    舟 距 岸 且 三 丈 餘 莫 能 登 常 遇春 飛 舸 至 太 祖  麾之 前 遇 春 奮 戈 直 前 敵 接 其 戈乘 勢 躍 而 上 大  呼

    跳盪 元 軍 披 靡 諸 將 乘 之 遂拔 采石 元 和 志牛 渚山在 縣 北 三 十 五 里 山 ⿱㓁大 -- 𥤮 出江 中謂 之 牛 渚圻 古

    津 渡 處 也 始 皇 東 巡 㑹 稽 道 由 丹 陽 即從 此 渡 有采 石 戍 在 山 上 寰 宇 記 牛 渚 山 昔 有 人潛 行 云 此

    處 連 洞 庭 旁 通 無 底 見 有 金 牛狀 異乃 驚怪 而 岀山 北 謂 之 采 石 對 采 石 渡 口 商旅 於此 取石 至 都

    輸造 石 渚 因 名 侯景東 渡 路 由 於 此 輿 地廣 記 牛渚山 一 名 采 石 在縣北 大 江 中 方 輿 勝 覽分 牛 渚

     采 石 為 二 山非 也 舊 志 采 石 山 在縣 西 北 二 十 五里 東 北 至 江寕 八 十 里 渡 江 西 至和 州 二 十 五 里

     周十 五 里 高 百 仞 西 接大 江 三西 俱 繞 姑溪一 名 翠 螺 山 山 下 突入 江 處名 采 石 磯寶            積 山

     在 當 塗 縣 西 北 古有 取 銅 坑 故 名望      夫山在 當 塗 縣 西 北四 十 里正 對 和 州 城 樓一 名 𬃷

     子 磯 寰宇 記望 夫 山 在 縣 西四 十七 里 臨 江 周 五十 里 高一 百丈 昔 有 人 往 楚累 嵗不 還 其 妻 登 此

     山 望 之 乃化 為 石連   磯 山 在 當 塗 縣 西 北 寰 宇 記山 邊 大江 磯 石 相 連 齊 謝 朓 嘗於 此 賦

     赤金山在 當 塗縣 北 十 里 元和 志 當 塗 縣 赤 金山 在 縣北 十 里 出 好銅 與 金 𩔖 淮 南 子

     食 貨志 所 謂 丹 陽 銅 也 寰 宇 記當塗有 銅山 出 好 銅 古 謂 丹 陽 銅 疑即此磨          盤山 在 當塗 縣

     北 二 十 里晉 鎮 西 將 軍 謝 尚 守采 石 駐 兵於 此 其 地 即 將 臺白          壁山 在 當塗 縣北 三十 五

     里 瀕江 李白 詩 秋 月 照 白 壁 即此 一 名 石壁山 俗名 龜山  按 府 志 作 白 壁 山 云傳 言 上 有白玉 采

     者 衆遂不 產慈 姥山在當 塗 縣 北四 十 里 寰宇 記 慈 母山在 縣 北 七十 里 臨 江亦 謂 之 慈

   姥山丹陽記云山生蕭管竹圓緻異於衆處厯代嘗給樂府俗呼為鼓吹山縣志在馬鞍山東五里

   和尚港口積石俯江岸壁峻絶風濤洶湧估舟嘗避於此稍東為葛陽山上有羊耳洞馬鞍

   山在當塗縣北四十五里慈湖港口大黄山在當塗縣東北灌渡水出此蘇屯

   山在當塗縣東北寰宇記蘇屯山昔蘇峻屯於此因名神武山在當𡍼縣東北二十五里

   唐志當塗有神武山府志一名藏雲山中峯懸峭五丈左為致雨峯旱禱輒應又左接石樓峯巨石

   嶙峋帡幪如廣廈可坐百人右有燕谷頂有泉曰天池其下又有醒心泉靈泉翰壁山

   𡍼縣東北三十里寰宇記梁大同九年詔鴻臚卿往姑孰翰壁山採石墨明統志山在縣東北四十

   里舊志在大黄山東又東為琵琶山 按府志作翰壁山寰宇記壁作辟琵琶山寰宇記當

   塗縣有琵琶山以形似為名横望山在當塗縣東北六十里亦名横山左傳楚子重伐呉

   克鳩兹至衡山即此衡與横通府志山周八十里與江蘇江寕府接壤山有十五峯九龍白月引水

   荆山在蕪湖縣東南十六里有大小二山夾河對峙有巖石之勝荆沼水出此入長河

   石硊山在蕪湖縣南四十里石硊河出焉白馬山在蕪湖縣西南二十五里周九

   里峻石嶙峋下有紫燕洞冬時燕藏於此春則飛去赭山在蕪湖縣西北五里周九里又西北

   有小赭山 驛 山在蕪湖縣西北八里臨大江南宋時嘗設館驛列市肆於此府志作驛磯山云

   石骨嶙峋舟行觸此多患 本朝雍正六年起臺磯上爲標識名曰永安磯赤鑄山

   湖縣東北八里周七里相傳干將造劍之處山陰有烏汊港至磧磯入江又神山在縣東北九里相

   傳千將淬劍於此 按九域志輿地廣記俱云蕪湖縣有尺鑄山赤作尺浮邱山在繁昌縣

   東十里亦名隱玉山周四十里高二百仞產茶最佳山有二峯第二峯有石壇仙洞丹井龍池其南

   爲千軍嶺隱靜山在繁昌縣東南三十里五峯峙環曰碧霄桂月鳴磬紫氣行道泉二曰金

   魚噴雲舊傳梁杯渡禪師棲隱地九域志輿地廣記俱云繁昌縣有隱靜山銅山有二一在

   繁昌縣東南三十五里近桃沖鋪上有仙人洞湧珠泉一在縣西七里有徴隱甘露二泉及白蓮池

   金峨山在繁昌縣南一里以山形嵳峩而名南有桃花塢金峨洞馬仁山在繁昌縣

   南二十里舊名馬人山唐貞元元年改今名上有五峯及巖石泉池之勝山南爲南陵縣界山西爲

   銅陵縣界覆釡山在繁昌縣西北二十五里一名寨山一名春穀嶺頂平如掌有甘泉不竭

   太平御覽晉咸和元年宣城郡春穀山得古鼎疑即此磕山在繁昌縣西北二十五里寰宇

   記山半有龍池泉水長流有龍堂每旱禱雨輒應縣志大磕山在今縣西北三十里周十五里具東

   又有小磕山鳳凰山在繁昌縣西北五十里山頂有鳳池鳳穴山前有荻港鎮北麓爲珠

   金沙賈似道敗兵奔還地大陽山在繁昌縣西北五十里其相接者爲小陽山有龍也雖旱

   不竭山之西麓盡於江中有板子磯一名返秦磯今名鵲起磯爲大江上下安害之區明李鎮帥屯

   戰鳥山在繁昌縣西北一名靈山宋泰始二年輔國將軍呉喜運資實至于赭圻于戰

    鳥山築壘唐時屬南陵縣元和志南陵縣戰鳥山在縣西北一百二十里臨大江本名孤圻山昔桓

    温于赭圻討賊 屯軍山下夜中鳥鳴賊謂官軍巳至一時驚潰因 以為名寰宇記靈山在繁昌縣南

    大江中石上有寺舊名孤圻山亦 名蜃居山去 縣五十里縣志靈山在縣西北五十 里唐時於此 建

    靈山寺因改名  接寰宇記於南陵縣載戰鳥山云本名孤圻山又 名靈山於繁昌縣别載靈山而

    於磕山下云 舊名孤圻山自相違戾又云在縣 南亦非舊志以 靈山之文注於磕山下而改磕山 為

    靈山當有所據今仍之姥山在繁昌縣東北三十 里有三 峯並秀亦名老山宋沈 攸之大 破

    賊於赭圻城外追奔至姥山又晉安王子勛將陶亮屯鵲州于姥山及諸岡分立營砦三 山

    在 繁昌縣東北三十五里三峯秀起曰老子方 丈秦 望上有九蓮洞山東即三山磯宋陳堯佐舟 泊

    磯下 夢江神告以明日 賞避風即此滴 水嶺在繁昌縣東 南十里 上有靈巖一名 靈巖山 有

    水潛行地 穴中巖上聽之如 滴漏聲赭 圻嶺在 繁昌縣西 三十里 與覆釡山 相接蟂  磯

    在蕪 湖縣西 七里 江中 高十丈周九畝 有 奇磯 上有靈 澤夫人 祠俗 傳以 為昭烈夫人孫 權 妹又 云

    即龍女 祠 禱風 濤者不爽 磯西 為廬州 府無 為 州界今漲 沙 連西 岸磯屬燕 湖而 地濱無 為矣 方 輿

    勝 覽蟂 老 蛟 也似 蛇四足能害人舊志 磯南 有一 石 穴 廣一 丈深不可測為蟂所 居慈      姥磯

    在 繁昌 縣西 四十 里磯 上刻界碑二 字 註云北 潤州 上元 界南 宣州 當塗界葢唐 刻 也七       磯

    在繁昌縣 西北十 五里 梁 末 徐嗣徽據蕪湖列艦於 青墩至 于七 磯 即 此一名磧磯大     江

    西 自池州 府銅陵 縣界東北流入經 繁昌縣北 五十 里與廬 州府無 為州分界又東北 經蕪湖縣 西

    五 里又東北經 當塗縣西 與和州分界又 東北 流入 江蘇江寕府 江寕縣界 續文獻通攷大 江在 太

    平 府西北 五里 府志大 江在府西 即揚 子江也 又西 則曰西 江又 名夾江 府境汎地 上自 紫沙洲 接

    銅陵縣界下至和 尚 港接 江寕縣界共二 百 二 十里繁昌縣志江面 廣 濶凡 數十里舊縣北 有 新 生

    洲 界之亦曰 夾 江縣 界江 中 之洲曰 紫沙曰 峯 山嘴 曰黒沙曰 白 馬曰 雞心 曰 青沙曰 楊家套 曰 焦

    家灣蕪湖縣 志自 繁昌螃蠏 磯至縣 界之魯港十里又東北至 雙港 五里又北 至磯 十五里又北

    經 磧 磯烏汊港 寡婦磯至 褐山 二 十里又北 入當塗縣 界古    中江在 蕪湖 縣 南東 通江 蘇 高

    淳縣界亦名蕪 湖水漢書地埋志蕪 湖中江 出西南東至陽羡入 海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川元和志蕪 湖水在 當塗

    縣西 南八十 里源出丹 陽湖西北流 入于大江 宋宣和 七年詔 開江東古 河自蕪湖由 宣溪溧水 至

    鎮江 渡揚子趨 淮 汴免六百 里江行 之險縣 志今謂之 長河即丹 陽 湖南股也 西流合 清弋江 水過

    黄池人 西分為 扁擔河又西經 縣南 又西稍北 過鼈洲入 江 按 中江水本自縣 東經 高淳溧水 至

    宜興 入海自五 壩築而其水乃不 復東宣歙諸 水皆由 此經縣西 以達江故漢志云 由西而東元 和

    志則云由東而西也清弋江在燕湖縣東 南即清水也一 作泠水漢志丹 陽宛陵有清水 西

    北至蕪湖入 江說文 泠水出丹 陽宛陵西北入江然則清泠一 也今曰 清弋江縣 志清弋江自宣城

    縣北合黄池水至縣 東南界入 于長河又分 為黄池水北行匯為路西 河又北入 當塗縣界合 姑溪

    慈姥水在 當塗縣北四 十里源出 栁朝 葛陽諸山至 慈姥山入 江唐   溝河

    塗縣東與陶 葉橋水源俱出横山南麓經小丹 陽入姑溪又丁 家橋水源出龍泉靈墟諸山又紀 家

    橋水源 出神武洞陽山 又盤磯水出 禪嶽山俱入姑 溪黄  池河在 當塗縣 東南 八十里 即

    寕國及 高淳諸水下流自 宣城縣流入 分 爲二 派一西入 蕪湖縣界爲長河 一北匯爲路 西 湖人 西

    北過青山南受白雲泉又西北過龍山南又西過大信鎮合大信河入江大信河在 當塗 縣

    西南三十 里大江自天門 山南釃爲夾 河曰大 信下達采石 入江亦謂之南 浦宋孝建二 年江州 刺

    史臧質遺兵趨南浦 通鑑注南浦今大信 港也 府志大信河自蕪湖白 岸河分流西過大信 下鎮 㑹

    龍山港入江新河在 當金縣西北二 十五 里 采石鎮 西牛 渚磯東宋慶厯 中以 牛 渚磯控 江

    流之中水 勢湍激爲舟楫害乃開新河 於磯後南接 夾河北達大江舟行遂得安 濟長  河

    湖縣南半里源分丹陽湖南股水西流 合清弋江水過縣前西行稍北五里注大 江上 峩橋

   河在繁昌縣南即城濠也源出白馬山以東及板長嶺萬沖水合流經金峩山下又東經隱玉山

   入苧田港又有下峩橋河在縣東北三十里亦上通城濠下通魯港丹陽湖在當塗縣東南

   元和志在縣東南七十九里周迴三百餘里與 溧水縣分湖為界九域志當塗有丹陽湖縣志在 縣

   東南七十里與溧水高淳皆以湖心為界東西 七十五里南北九十里稍東為固城湖東為石臼 湖

   統名曰三湖徽池寕國廣德江寕之水俱匯于 此為府境之巨浸其流釃為二股南股入蕪湖縣 界

   為長河北股即姑孰溪之上源也慈湖在當塗縣北四十里元和志慈湖在縣北六十五里

   後漢末呉將笮融屯兵於此晉咸和二年陶侃 與蘇峻戰於慈湖梁侯景之亂兵至慈湖梁人大 恐

   縣志縣北有慈湖後湮其餘水流入大江江行記自建康泝江而上過白土磯入慈湖夾是也

   湖在今蕪湖縣東漢於湖側置縣寰宇記蕪湖 長七里蓄水不深而多生蕪藻故曰蕪湖因此 名

   天成湖在蕪湖縣東南十五里一名天聖湖廣一百八十頃由荆沼港入長河又白岸

    湖 在東南五 十里廣三頃又五 丈湖 在東南七 十里 廣十頃  按舊志合蕪湖天 成湖 為一今據 府

    志分為二濃湖在繁 昌縣西宋 泰始二年子 勛將袁 顗等軍 於鵲尾與 沈攸之相拒 於濃湖 今

    巳湮廢又 官莊湖 在縣西 二十里荻港支流 所匯即 濃湖之 餘浸也姑   孰溪在當 塗縣南 即

    姑執水也一名姑溪一名 姑浦元和 志姑 孰水 在縣南二里姑孰城因此名 寰宇記姑 浦口 南岸 立

    津以譏行旅 府志 丹陽湖北股西行經陳進 圩 北受横望港水 又西 過武山南受武山港又西 過 青

    山北又西 過白 紵凌家二山 南是為 姑 溪又經 縣南為南州 津受 胭脂港水又 西北受 襄 城港水 為

    三江口又 西 北 受 灌渡 港水又西北 過采石鎮又 北 經 新 河至 寶積山入江胭      脂港 

    塗縣 南三里源 出龍山北 入姑溪水盛 時可 通 蕪湖又 襄陽港在 當塗縣北 門外西至三 江口 入 姑

    魯港在蕪湖縣南自 寕國府南陵縣 界流入 經繁昌縣東五十 里又西經蕪湖 縣西南 三

    十 餘里 魯港 市入江即南陵 小淮水之 下流也 一名 魯明 江相 傳舊有魯明仲 居此故名 舊志唐 大

   德元年楊行密遣廬州將孫瑞攻趙鍠于宣州鍠將屯褐山斷行密糧道瑞因築五堰于魯港塞通

   江之水港水暴高不經蕪湖運達宣州宋德祐元年元兵克池州賈似道率師次于魯港為元人所

   敗縣志又有石硊河在縣西南四十里源出石硊山經石硊市合魯港出青墩河入江黄滸

   港在繁昌縣西南三十里源出南陵縣之大湧澗遶馬仁山西入本縣界又西至黄滸鎮迤西官

   莊湖水入之又西北經鳯凰山下合荻港入江荻港在繁昌縣西五十里自池州府銅陵縣流

   入北入大江東與赭圻城相屬西對無為州泥浦港在繁昌縣西北三十五里與月子港

   横山港三港合流入江曰三港口劉孝綽詩有繁昌浦即此縣志泥浦港或稱泥埠河又高安港在

   縣西北四十里舊縣鎮鼉浦在當塗縣南即姑溪所經也寰宇記當塗縣鼉浦在縣南一里

   三百五十步老洲在當塗縣西北周八十餘里相近又有鯽魚新生焦家陳家南生等共九

   鼈洲在蕪湖縣西大江中寰宇記在江中長三里與蕪湖相接縣志在縣河入江之口與

  蟂磯相對鵲洲在繁昌縣東北大江中宋泰始二年勛遣孫冲之帥薛常寶等為前鋒據赭

  圻又使陶亮屯軍鵲洲既而劉胡合兵十萬軍鵲尾當塗縣志鵲江在縣北五十里遶出蕪湖蓋自

  銅陵鵲頭山為鵲頭至三山為鵲尾故江曰鵲江岸曰鵲岸繁昌諸水皆注西對無為州乃江流險

  虎檻洲在繁昌縣東北五十里輿地紀勝宋泰始二年以沈攸之為尋陽太守將兵屯

  虎檻陳天嘉元年侯瑣拒王琳自蕪湖進軍虎檻洲通鑑注虎檻洲名在赭圻東北燕湖西南江中

  西湖池在蕪湖縣西北廣二十畝今多淤寒白雲泉在當塗縣東 南青山頂下入 龍

  青沙堆在當塗縣西南二十里即青墩也梁敬帝初徐嗣徽列艦青墩至七磯以斷周

  文育歸路即此桓公井在當塗縣東府志在白紵山椒一名飲馬泉晉桓温所鑿唐李白詩

  桓公名巳古廢井曽未竭是也謝公井在當塗縣東南府志在 青山路南有甎甃謝朓所 鑿

 ︹古蹟︺姑孰故城即今當塗縣治東晉時置城戍守并積鹽米於此太寕元年王敦移鎮姑

   孰興寕二年桓温自赭圻移鎮姑孰咸安初豫州刺史桓沖戍姑孰元興二年桓元出鎮姑孰大築

   城府齊東昏侯末蕭衍前軍至蕪湖監南豫州事申胄棄姑孰走梁太清二年侯景自采石清襲陷

   姑孰隋開皇九年詔伐陳韓擒虎自横江濟采石攻姑孰尋自今南陵縣界移當塗縣治此元和志

   當塗縣至宣州一百九十三里本漢丹陽縣地丹陽故城在當塗縣東史記秦始皇三十

   七年東廵由丹陽至錢塘晉志作丹楊以山多赤枊故名漢仍為丹陽縣屬丹陽郡一名小丹陽後

   漢建安初吕範從孫䇿渡江下小丹陽晉咸和二年蘇峻濟自横江自小丹陽至蔣陵覆舟山宋元

   嘉末柳元景討元凶劭以舟艦不堅至丹陽步上昇明三年齊高祖封宋主為汝陰王築宫于丹陽

   故縣隋開皇九年廢入溧水縣唐武德三年復置屬揚州州廢屬宣州貞觀元年省入當塗括地志

   丹陽故城在江寕縣東南五十里九域志當塗縣有丹陽鎮即故縣也建康志小丹陽在江寕縣横

   山鄉陶呉鎮西南十里與當塗縣接界縣志丹陽鎮在今縣東少北五十里與江寕縣接界 按此

   呉地之丹 陽 也漢 置丹 陽郡于宛陵而 此為丹 陽縣因有小 丹 陽之 名呉 移丹陽郡治建 業相沿 至

   陳無遷改也 若楚始封之丹 陽一在枝 江一在 秭歸與此相距 皆數千里班志 于丹陽注 為熊繹 所

   封而陳宣 帝詔亦曰對熊繹之 餘城誤矣于 湖故城在當塗縣南漢 丹陽縣地三國呉 為

   督農校 尉 治 晉太康二 年始 立于湖縣 屬丹陽 郡太寕初 王 敦 自武昌移 鎮姑 孰屯于湖 二年帝 微

   行至 于湖察敦營壘而歸 尋僑置淮南 郡于此 隋平陳 廢郡并縣入當塗通 典當塗有于 湖故城 在

   縣南舊志故城在今縣南三十八里蕪湖故城今蕪湖縣東漢置 縣屬丹陽郡後漢建 安

   初孫䇿破 劉繇太史慈遁蕪湖山中自稱丹陽 太守晉咸和 二年蘇峻陷姑孰宣城内史桓𢑴起 兵

   進屯蕪 湖章懷太子曰蕪 湖縣故城在 當塗縣 東南元和 志蕪湖水側漢末 嘗置蕪湖縣 吳將陸 遜

   晉謝尚王 敦皆 嘗鎮此 寰宇記蕪湖縣東 北至 太平州六十 五里 晉為重 鎮實江津之要自 唐武 德

   以來為鎮隸姑孰南唐割宣城當塗二 邑地 復 置即今縣也府志有故城在今縣東三十 里周 十 九

   里遺址畧存呉黄武初徙於今治南豫州故城在蕪湖縣東宋志咸和四年僑立

   豫州以庾亮為刺史治蕪湖縣志南豫州城在縣東二里今之五面場是也上黨故城

   在蕪湖縣西南東晉寕康中以上黨流民僑置上黨郡及襄垣縣義熙中省上黨郡為縣宋元嘉九

   年省上黨縣入襄垣縣屬淮南郡隋平陳又省襄垣縣入當塗縣縣志上黨故城在今縣西南五里

   繁昌故城在繁昌縣東北漢縣本屬潁川曹魏分屬襄城郡在今河南臨潁縣東晉初僑

   置襄城郡割于湖縣為境並置繁昌縣屬焉梁時又置南陵縣寰宇記繁昌縣本南陵縣地西對廬

   州江口地出石緑兼鐵由是置治唐開元以來立為石緑場以南陵地遠民乞輸税於場南唐因析

   南陵之五鄉復立繁昌縣舊志宋慶厯間築城周六里八十步明天順初栘今治舊城在今縣西北

   四十里今為舊縣鎮又襄城郡址在今縣東北延載鄉南丹陽廢郡在當塗縣北梁

   末置陳天嘉五年罷陳書周文育傳侯景平後以文育為南丹陽太守又程靈洗除南丹陽太守鎮

   采石隋志江寕梁置南丹陽郡陳省春穀廢縣在繁昌縣西北漢置元和志春穀故城在

   南陵縣西一百五十里寰宇記漢春穀縣晉省併于湖尋又屬繁昌南陵廢縣在繁昌縣

   西北晉時置南陵戍梁承聖初王僧辯討侯景軍于大雷遣前軍侯填襲南陵鵲頭二戍陳書戴僧

   朔以平留異功除北江州刺史領南陵太守舊唐志南陵縣長安四年移理青陽城即今寕國府所

   屬南陵縣故城遂廢寰宇記南陵縣本漢春縠縣臨江有城基見存去今縣一百二十里却月

   城在當塗縣西南元和志天門山上有却月城宋車騎將軍王元謨所築於此屯兵當塗縣志在

   縣西南大信鎮謝公城在當塗縣西北采石晉謝尚鎮牛渚時所築寰宇記謝尚鎮此城袁

   宏時𭔃運船泊牛渚尚秋夜乘月泛江聞運船中諷詠遣間之即宏誦其自作詠史詩於是大相嘉

   王敦城在蕪湖縣東北一里王敦鎮于湖時所築宋陸游入蜀記蕪湖即于湖有王敦

   城並大江氣象宏敞舊志晉紀太寕元年王敦下屯于湖而晉春秋後魏書皆言敦屯蕪湖故游以

   爲即于湖也 按于湖本分丹愓縣置晉地理志于湖蕪湖二縣並列則于湖非即蕪湖矣陸說未

   赭圻城在繁昌縣西四十里晉桓温所築即梁南陵縣舊治晉書桓温傳隆和初詔徵

   温温至赭圻詔又使尚書車灌止之温遂城赭圻居之表云春穀縣赭圻城在江東岸臨江西當濡

   須口二十里距建康宫三百里請城其地是也元和志南陵縣赭圻故城在縣西北一百三十里西

   臨大江吳所置赭圻屯處也府志故城在今縣西赭圻嶺下古鳩兹邑在蕪湖縣東四

   十里左傳襄公三年楚子重伐呉克鳩兹杜預注鳩兹呉邑在丹陽蕪湖縣東今臯夷也縣志今勾

   兹港在縣東四十里又有勾慈社皆鳩兹之訛也宋行宫在當塗縣西北黄山宋孝武帝

   大明七年凌歊臺即此臥治堂輿地紀勝在州治道院南道院舊名宴堂在設㕔西北太

   守吳芾所書也昭明讀書臺有二一在當塗縣北慈姥山即今望江樓一在當塗縣東

   南五十里浄居院縹緲臺在繁昌縣西北輿地紀勝縣治後山巔築屋曰縹緲下瞰大江

   對濡須塢茂林修竹相為映發宋𤋮寕間改名表理江山臺謫仙樓在當塗縣西北采石

   瀕江以太白舊遊建中江樓在蕪湖縣西臨大江清風樓在蕪湖縣治北明成化間

   為黄讓建邱濬有記水心樓在蕪湖縣蟂磯靈澤宫右涵虚面江漂碧浮青四面皆可眺矚

   其後三面壁之明萬厯四十四年𣙜使劉鉉易置疏𣠄取禪院舊名題額自為記御書閣

   在繁昌縣東南隱静山魯慧寺中宋嘉祐中建郭祥正有記似間亭輿地紀勝在郡圃宋

   州守楊倓建取許渾詩草生官舍似閒居之句以名白紵亭在當塗縣東七十五里寰宇記

   昔宋帝與羣臣㑹此唱白紵歌因名十詠亭在當塗縣東唐李白有姑孰十詠後人因以名

   姑孰亭在當塗縣南姑孰溪上唐李白有夏日宴姑孰亭序聽江亭在當塗縣

   南津門外宋州守洪遵建賞咏亭在當塗縣西北即晉袁宏誦詠史詩謝尚大相嘉賞處也

   後人干此建亭然犀亭在當塗縣西北牛渚磯上晉温嶠至牛渚聞其下多怪然犀燭之後

   人因建亭於此夢日亭 玩鞭亭方輿勝覽晉明帝時王敦鎮姑孰將舉兵内向

   帝密知之微行至于湖陰察其營壘敦正畫寢夢日環其城驚起使五騎追帝帝巳馳去見逆旅賣

   食嫗以七寶鞭與之曰後有追者以此示之嫗如其言五騎傳玩稽留帝𫉬免亭名以此府志夢日

   亭在蕪湖縣東一里玩鞭亭在蕪湖縣北二十里宋僧藴湘建二亭久毁明晉姓重建玩鞭亭亦圯

   吳波亭在蕪湖縣西瀕大江宋隆興間建翠雲亭在繁昌縣治圃内滴翠

   軒在蕪湖縣北赭山廣濟院塔左舊名檜軒宋黄庭堅讀書于此郭祥正有詩郭祥正

   宅在當塗縣東街李陽冰宅在當塗縣東南今為萬佳山李白宅在當塗縣

   東南萬佳山謝朓宅在當塗縣東南寰宇記在縣東南青山階址現存宋陸游入蜀記青

   山南小市有謝元暉故宅基南望平野極目而環宅皆流泉奇石青林文篠真佳處也府志今為保

   陶宏景宅在當塗縣東北横望山今為澄心寺潘閬宅在當塗縣西𭅺今學

   韋許故宅在蕪湖縣河南張孝祥故宅在蕪湖縣西南昇平橋西明正

   德間建于湖書院陳商故宅在繁昌縣南馬仁山焦蹈故宅在繁昌縣南獅

   子山東麓鳳凰山房在繁昌縣西荻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