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嘉慶重修一統志 (四部叢刊本)/卷三百五十三至三百五十四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三百五十至三百五十二 嘉慶重修一統志 卷三百五十三至三百五十四
清嘉慶二五年 敕撰 闕名 撰索引 景清史館藏進呈鈔本
卷三百五十五至三百五十七

Page:Sibu Congkan Xubian229-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31.djvu/2Page:Sibu Congkan Xubian229-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31.djvu/3Page:Sibu Congkan Xubian229-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31.djvu/4Page:Sibu Congkan Xubian229-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31.djvu/5

湖南省表                 

                     

大清一統志

 湖南省在 京師西南三千五百八十五里東西距一千四百二十里南北距一千一百五十里

  東至江西南昌府義寕州界二百八十五里西至貴州銅仁府銅仁縣界一千一百三十五里南至

  廣東連州界七百六十五里北至湖北荆州府監利縣界三百八十五里東南至廣東韶州府仁化

  縣界七百九十里西南至廣西平樂府恭城縣界九百五十九里東北至湖北武昌府通城縣界六

  百四十里西北至四川重慶府酉陽州界九百里

︹分野︺天文翼軫分野鶉尾之次晉書天文志零陵入軫十一度桂陽入軫

  六度武陵入軫十度長沙入軫十六度

︹建置沿革︺禹貢荆州之域周為荆州南境春秋戰國

  屬楚秦置長沙郡及黔中郡地漢高帝置桂陽武

  陵二郡建長沙國漢書呉芮傳呉芮徙為長沙王都臨湘武帝時又

  增置零陵郡俱屬荆州後漢因之廢長沙國為郡建安中

  零陵武陵屬蜀漢長沙桂陽屬呉後俱屬呉增置

  天門衡陽湘東邵陵營陽五郡晉平呉廢營陽郡

  增置南平郡俱屬荆州惠帝以桂陽郡屬江州懷

  帝又分置湘州治臨湘領長沙衡陽湘東零陵邵陵等郡水嘉元年置咸和三年

  義熙八年復置十二年又省穆帝時復置營陽郡南北朝宋亦

  為湘州武帝永初三年復立湘州領郡十長沙衡陽桂陽零陵營陽湘東邵陵在今省境廣

  興今屬廣東臨慶始建今屬廣西又増置巴陵郡初屬湘州後屬

  郢州武陵郡亦屬郢州惟南平天門二郡仍屬荆

  州齊並因之梁増置羅巴武郴等州陳有湘巴沅

  郴四州隋大業初廢諸州改為長沙巴陵衡山武

  陵澧陽零陵桂陽等郡俱屬荆州唐武德初復改

  諸郡為州四年置潭州總管府七年改都督府開

  元二十一年又分屬江南西及山南東黔中道

  西道領鄂岳潭衡永道郴邵八州山南東道領澧朗二州黔中道領辰錦敘業溪五州廣德

  二年置湖南觀察使唐書方鎮表至德二載置衡州防禦使領衡涪岳潭郴邵

  永道八州治衡州上元二年廣德二年置湖南觀察使領衡潭邵永道五州治衡州大厯四年徙

  治潭州中和三年升欽化軍節光啟元年改武安軍節度五代時為楚馬殷

  所據殷所據潭衡澧朗岳道永邵辰郴溪錦奬十三州為今省境餘屬廣東廣西周廣

  順𥘉地入南唐旣而劉言取之尋又為周行逢所

  據在今省境者惟郴州屬南漢溪錦奬三州仍為蠻地宋平湖南分置湖南

  北路元豐中改荆湖南北路鼎澧岳辰沅靖屬湖北路潭衡道永郴邵

  桂陽監屬湖南路後湖南路又增置武岡茶陵二軍元為湖廣行省地岳州常徳

  澧州辰州沅州靖州六路屬江南湖北道天臨衡州道州永州郴州寶慶武岡桂陽八路茶陵耒陽

  常寕三州屬嶺北湖南道明屬湖廣布政使司岳州長沙常徳衡州永州寶慶

  辰州七府郴靖二州為本省境萬厯二十八年始置偏沅巡撫治偏橋鎮

 本朝康熙三年分置湖南布政使司為湖南省是年移偏

  沅巡撫駐長沙府雍正二年改為湖南巡撫七年置永順府升岳州府

  屬澧州十年升衡州府屬桂陽州均直隸布政司

  乾隆元年升辰州府屬沅州為府嘉慶二年升辰

  州府屬乾州鳳凰永綏三廳二十二年析沅州府

  芷江縣地置晃州廳均直隸布政司今領府九直

  隸州四直隸廳四

  長沙府 岳州府 寶慶府 衡州府 常德府

  辰州府 沅州府 永州府 永順府 澧州

  桂陽州 靖州  郴州  乾州廳 鳳凰廳

  永綏廳 晃州廳

 ︹形勢︺東控安成長沙衡州二府東接江西袁州吉安二府晉安成郡地南連嶺

  嶠五嶺在境者三騎田嶺在郴州都龎嶺在永州府永明縣甿渚嶺在永州府江華縣自騎田而

   東則為江西南安府之大庾嶺自甿渚嶺而西則為廣西桂林府之臨源嶺西通黔蜀

   辰州府西接貴州思州鎮遠銅仁黎平諸府永順府接四川酉陽土司界北限大江

   府巴陵臨湘華容三縣濱江澧州接荆州公安縣其北卽大江其名山則有衡山

   在衡州府衡山縣西五嶽之一九疑在永州府寕遠縣南六十里其大川則有

   湘水自廣西全州東北流入永州府東安縣南至府城西瀟水入之謂之瀟湘又東北流至衡

   州府北烝水入之謂之烝湘又北流逕長沙府至湘陰縣北達青草湖而注於洞庭沅水

   州黎平府天柱縣流入靖州會同縣東北流逕辰州府又東北流逕常徳府至龍陽縣北沅江縣西

   入洞庭湖常德辰州二府漸潕辰敘酉諸水及五溪皆附沅水以達洞庭資水出澧州安福縣

   西南厯山東北流逕慈利石門二縣過州城南至安鄉縣北入洞庭湖洞庭湖在岳州府

   巴陵縣之西華容縣及澧州安鄉縣之南常徳府龍陽縣之東北沅江縣之南長沙府湘陰縣之西

  北南為青草湖西為赤沙湖合而為一周圍八百餘里其重險則有荆江口

  在岳州府城北十五里亦名三江口大江與洞庭湖匯流處壺頭在常徳府桃源縣之西南

  辰州府沅陵縣之東北自楚入黔要道

 ︹文職官︺

  巡撫駐長沙府

  提督學政駐長沙府

  布政使司布政使 理問 庫大使廣盈

  按察使司按察使 照磨 司獄

  督理糧儲道駐長沙府庫大使廣盈

  鹽法道兼轄長寶二府駐長沙府

  分巡岳常澧道駐澧

  分巡衡永郴桂道駐衡州府

  分巡長沅永靖道駐鳯凰廳

  長沙府知府 同知 通判 府學教授 訓導

    經厯 司獄 知州州判 州學學正

   訓導 吏目 知縣十一員長沙善化湘潭湘陰寕鄉瀏陽醴陵

   益陽湘鄉攸縣安化縣丞七員長沙善化俱駐本城湘潭駐朱亭湘陰駐林子口瀏

   陽益陽俱駐本城湘鄉駐永豐市縣學教諭十一員 訓導十

   一員 巡檢九員長沙屬橋頭湘潭屬黄茅湘陰屬新市大荆鎮瀏陽屬梅

   子園駐永安市醴陵屬渌口湘鄉屬婁底市攸縣屬鳳嶺茶陵州屬視渡口典史十

   一員

  岳州府知府 同知 通判 府學教授 訓導

    經厯 知縣四員巴陵臨湘華容平江縣丞巴陵駐楊林街乾隆

   十年裁邵陽縣丞移設縣學教諭四員 訓導四員 主

   簿巴陵鹿角巡檢四員臨湘屬長安桃林華容屬黄家穴平江屬長夀典史

   四員

  寶慶府知府 同知SKchar2駐城步縣長安營通判 府學教

   授 訓導 經厯兼司獄事知州州同駐髙沙市州學

   學正 訓導 吏目 知縣四員邵陽新化城步新寕

   學教諭四員 訓導四員 巡檢六員邵陽屬隆囘黑

   田城步屬横嶺江頭武岡屬石門硤口典史四員

  衡州府知府 通判舊有同知一員乾隆二十一年裁府學教授

    訓導 經厯 知縣七員衡陽清泉衡山耒陽常寕安仁酃縣

   舊設六員乾隆二十一年衡陽縣增置清泉縣一員縣丞縣學教諭

   六員衡陽衡山耒陽常寕安仁酃縣訓導六員清泉衡山耒陽常寕安仁酃縣

   乾隆二十一年改衡陽訓導為清泉訓導巡檢三員清泉屬新城衡山屬永夀草市

   典史七員

  常德府知府 同知 通判 府學教授 訓導

    經厯兼司知縣四員武陵桃源龍陽沅江縣丞武陵駐牛鼻灘

   縣學教諭四員 訓導四員 巡檢四員武陵屬大

   龍桃源屬鄭家店新店龍陽屬龍潭橋典史四員

  辰州府知府 通判駐浦市舊有同知一乾隆五十年府學教

   授 訓導 經厯 知縣四員沅陵瀘溪辰谿漵浦縣丞

   沅陵駐荔溪縣學教諭四員 訓導二員沅陵漵浦巡檢

   四員沅陵屬船溪馬底辰谿屬黄溪口漵浦屬龍潭典史四員

  沅州府知府舊為沅州隸辰州府乾隆元年升為府府學教授乾隆元年

   升州學正為府教授改訓導為芷江訓導經厯 知縣三員芷江黔陽麻陽

   乾隆元年以沅州地置芷江縣増設芷江縣一員縣丞二員芷江駐榆林灣麻陽

   駐巖縣學教諭二員黔陽麻陽訓導一員巡檢四

   員芷江屬便水懷化黔陽屬安江麻陽屬高村典史三員

  永州府知府 同知SKchar2江華縣通判 府學教授

   訓導 經厯兼司知州州判 州學學正

   訓導 吏目 知縣七員零陵祁陽東安寕遠永明江華新田

   丞零陵駐冷水灘縣學教諭七員 訓導七員 巡檢

   八員祁陽屬歸陽駐排山驛永隆東安屬蘆洪石期市寕遠屬九疑魯觀永明屬桃川江

   華屬錦田錦岡典史七員

  永順府知府雍正七年設同知駐古丈坪通判駐江西寨府學教

   授雍正十三年設經厯 知縣四員永順龍山保靖桑植並雍正十年

   縣學訓導四員雍正十三年設巡檢四員府屬古丈坪永順屬王村

   龍山屬隆頭保靖屬張家𭐏典史四員

  澧州直隸州知州舊隸岳州府雍正七年升直隸州州判駐津市鎮

   學學正 訓導 吏目 知縣五員石門安鄉慈利安福

   永定雍正七年置安福縣十三年置永定縣縣學教諭四員石門安鄉慈利

   訓導五員雍正八年增設安福訓導教諭乾隆元年增設永定訓導

   檢四員州屬清化順林石門屬水南渡慈利屬九溪典史五員

  桂陽直隸州知州 州同 州學學正 訓導

   吏目 知縣三員臨武藍山嘉禾縣學教諭三員康𤋮四十

   三年設嘉禾縣教諭訓導三員 巡檢二員州屬泗洲寨藍山屬大橋

   典史三員

  靖州直隸州知州 州判康熙五年裁雍正五年復設州學學

   正 訓導 吏目 知縣三員會同通道綏寕縣學教

   諭三員 訓導五員康𤋮四十二年增設綏寕訓導四十三年設會同訓

   導四十四年設通道教諭巡檢五員州屬零溪會同屬洪江通道屬播陽綏寕屬清

   坡雙典史三員

  郴州直隸州知州 州判 州學學正 訓導

   吏目 知縣五員永興宜章興寕桂陽桂東縣學教諭五員

    訓導五員 巡檢七員州屬良田永興屬高亭宜章屬赤石白沙

   興寕屬滁口桂陽屬益將鎮安典史五員

  乾州直隸廳同知舊隸辰州府嘉慶二年改直隸廳訓導乾隆元年裁瀘

   溪縣訓導移設經厯 巡檢駐河

  鳳凰直隸廳同知舊設鳳凰營通判隸辰州府乾隆五十二年改營為廳升通判

   為同知嘉慶二年改為直隸廳訓導雍正十三年裁麻陽縣訓導移設經厯

   知事 巡檢

  永綏直隸廳同知舊設永綏廳同知隸辰州嘉慶二年改為直隸廳訓導

   乾隆二十四年辰谿縣訓導移設經厯 知事駐茶

  晃州直隸廳通判舊設沅州州同乾隆元年升為府通判駐凉𠌂嘉慶二十一年

   改為直隸廳通判移駐晃州訓導嘉慶二十二年黔陽縣訓導移設巡檢二

   員晃州凉𠌂

 ︹武職官︺

  撫標左右二營參將中軍兼左營遊擊守備二員 千總

   四員 把總八員皆駐省城經制外委八員 額外

   外委二員

  提督駐常徳府兼駐辰州府舊設湖廣提督駐常徳府嘉慶二年移駐辰州五年改為湖南提

   參將中軍中營駐常徳府城遊擊二員左營右營都司二員

   前營後營一駐常德一駐辰州守備三員一駐常徳一駐辰州一駐浦市千總

   九員 把總十七員分駐常徳辰州二城瀘溪浦市等汛經制外

   委十五員 額外外委六員

  鎮筸鎮總兵官駐鳳凰廳舊設協營康𤋮三十九年將沅州鎮移改遊擊三

   員中軍中營駐五寨司左營駐晒金塘右營駐得勝營都司駐鳯凰營守備五

   員分駐廖家橋巖門舊司坪清溪哨樂豪各汛千總九員分防四路口觀景山

   麻陽縣木林坪溝田汛首蓿冲靖疆營黄土坳全勝營各汛把總十九員

   廖家橋大坪鴉保硐五寨司冷風坳潭江高村炮台坡紅樹坡龍肱晒金塘筸子坪得勝營鳯

   凰營黄巖江山角巖鴉拉營落潮井各汛經制外委二十三員 額

   外外委二十一員

  永州鎮總兵官駐永州府舊設永州城守參將順治十八年改副將康𤋮九年改設

   總兵遊擊三員中軍中營駐永州府左營駐江華縣右營駐道州守備

   三員一駐本營二分防永明寕遠二縣千總六員一駐本營五分防祁陽江

   華新田錦田道州各汛把總十一員三駐本營八分防東安縣永明縣江華青

   絲井永明白象寕遠縣道州高橋午田寕遠大小源各汛經制外委十二員

    額外外委四員

  綏靖鎮總兵官駐永綏廳城舊設永綏協嘉慶二年改設綏靖鎮遊擊

   都司右營駐獅子橋守備二員分防三角巖躍馬卡千總四員

   本營三分防依栖汛獅子橋得勝坡各汛把總六員二駐本營四分防三角巖獅子

   橋蜡耳堡躍馬卡各汛經制外委十員 額外外委六員

    以上鎮筸等三鎮均聽湖廣總督湖南提督

    節制

  長沙協副將駐長沙府都司守備右營駐湘潭縣千總四員

   一駐本營三分防益陽湘陰茶陵州各汛把總八員一駐本營七分防善化瀏陽寕

   鄉醴陵攸縣安化湘鄉各汛經制外委七員 額外外委四

   員

  永順協副將駐永順府雍正七年添設都司 千總二員一駐本營

   一駐龍山縣把總三員分防龍山碧潭永順王家村萬民岡各汛經制外

   委五員 額外外委二員

  乾州協副將駐乾州廳附鎮溪營舊設鎮筸右營遊擊汛地嘉慶二年新設營制移辰

   州副將駐乾州移乾州遊擊駐鎮溪所遊擊駐鎮溪營都司守備三

   員分防強虎寨喜鵲營灣溪各汛千總四員一駐本營三分防桂巖坡捧捧坳山

   岔坪各汛把總七員一駐本營六分防強虎灣溪鎮溪營喜鵲營溪頭營良章營各

   經制外委十員 額外外委七員

  常德恊副將駐常徳府嘉慶二年移洞庭協駐常徳移常徳遊擊駐洞庭各改營制

   都司千總二員一駐本營一駐沅江縣把總四員二駐本營

   二分防武陵桃源二縣經制外委四員 額外外委二員

  澧州營參將駐澧守備 千總二員皆駐本營把總四

   員分防石門縣安福縣安鄉縣順林驛各汛經制外委四員 額外

   外委二員

  九溪營遊擊駐慈利九谿城守備駐桑植新司城千總二員一駐本營

   一防桑植新司城把總四員分防桑植縣石門水南渡新司城慈利縣各汛

   制外委四員

  洞庭水師營遊擊駐龍陽縣嘉慶二年改副將為遊擊守備 千總

   二員皆駐本營把總四員一駐本營三分防中路湖東路湖西路湖各汛

   制外委四員 額外外委三員

  永定營都司駐永定縣千總駐茅岡汛把總二員一駐本營一駐大庸

   經制外委二員

  辰州營都司駐辰州府舊設辰州鎮康熙十九年改副將嘉慶二年移副將駐乾州改

   中軍都司爲辰州城守營守備駐辰谿縣千總三員二駐本營一駐漵浦縣

   把總七員一駐本營六分防北溶烏宿界亭辰谿縣山塘船溪各汛經制外

   委六員 額外外委三員

  古丈坪營都司駐永順縣古丈坪舊設永順恊旦武營嘉慶二年千總二

   員一駐旦武營一駐龍鼻觜把總三員一駐本營二分防土蠻坡黑潭坪各汛

   經制外委三員

  河溪營都司駐乾州廳河溪舊乾州協汛地嘉慶二年設洗溪營守備五年將新設烏

   宿營都司移駐河溪以洗溪守備為中軍守備駐瀘溪縣洗溪汛千總二員

   分防洗溪汛乾州鴉溪汛把總三員一駐本營二分防瀘溪縣大陂流乾州張排寨

   經制外委六員 額外外委二員

    以上長沙等四協澧州等七營均隸提督管

   轄

  沅州協副將駐沅州府舊設沅州鎮康熙三十九年移駐鎮筸改鎮筸協為沅州協

   都司守備駐晃州汛千總四員二駐本營二分防懷化汛晃州汛

   把總八員一駐本營七分防凉𠌂便水桐灣晃州熟坪黔陽沅河各汛經制

   外委七員 額外外委二員

  靖州協副將駐靖都司千總二員一駐本營一駐三眼橋

   把總四員分防黄泥關通道縣㑹同縣洪江各汛經制外委五員

    額外外委二員

  綏寕營遊擊駐綏寕縣黄桑雍正六年守備駐綏寕臨口汛千總二

   員分防綏寕縣長安堡把總四員一駐本營三分防筸子隘臨口錫坡哨各汛

   經制外委三員

  長安營遊擊駐城步縣長安乾隆七年守備駐綏寕鎮彝哨千總二

   員一駐本營一駐老寨汛把總三員一駐本營二分防風界地臨汛經制

   外委四員

    以上沅州等二協綏寕等二營均隸鎮筸鎮

    管轄

  衡州協副將駐衡州府都司千總二員一駐本營一駐酃縣

   總四員分防衡山耒陽常寕清泉渣江市各汛經制外委四員

   額外外委二員

  寶慶協副將駐寳慶府舊設寶慶衛康熙十八年改為協都司千總

   二員一駐本營一駐新寕縣把總四員二駐本營二分防邵陽隆囘六都寨

   新化各汛經制外委四員

  臨武營參將駐臨武縣守備駐藍山縣千總二員一駐本營一駐桂陽

   把總四員一駐本營三分防嘉禾縣藍山縣寕溪各汛經制外委

   四員 額外外委三員

  宜章營參將駐宜章縣守備 千總二員分防郴州宜章笆籬堡

   把總四員三駐本營一駐永興縣經制外委四員

  桂陽營參將駐桂陽縣舊設遊擊康熙十年改設參將守備 千總二

   員一駐本營一駐桂東縣把總四員二駐本營二分防桂東宣三都興寕縣各

   經制外委三員

  武岡營遊擊駐武岡州守備駐城步縣千總駐本把總四員

   一駐本營三分防城步縣城步蜡里汛城步牛欄新寨各汛經制外委五員

    額外外委二員

  嶺東營守備駐江華縣嘉慶二十年改提標前營守備移駐把總駐本

   制外委一員 額外外委二員

    以上衡州等二協臨武等五營均隸永州鎮

    管轄

  永綏協副將駐永綏廳茶洞城石堡舊設吉多泙營汛置副將嘉慶七年移駐於此

   都司守備二員一駐吉洞坪一駐螺螄墐千總三員一駐本營

   二分防八排小寨各汛把總五員一駐本營四分防踏沙吉洞坪老鴉塘螺螄墐

   經制外委七員 額外外委六員

  保靖營參將駐保靖縣雍正七年立營設遊擊嘉慶二年改參將守備二員

   一駐本營一駐水蔭場千總二員分防葫蘆寨保安汛把總六員

   本營五分防鼇溪塗乍水蔭場牙科官庄各汛經制外委十一員 額

   外外委十一員

    以上永綏一協保靖一營均隸綏靖鎮管轄

  岳州營參將駐岳州府守備 千總皆駐本營把總二員

   華容縣一駐臨湘縣經制外委三員 額外外委二員

  岳州水師營守備駐岳州府康𤋮二十八年裁辰州水師營改設千總

   把總二員皆駐本營經制外委三員

    以上岳州二營均隸湖廣總督管轄

  岳州衞守備駐岳州府

    岳州衞隸糧儲道管轄

  苗疆屯弁丁勇

   鳳凰廳守備三員一駐北關一駐新場一駐得勝營千總四員

   把總五員外委額外各十員

   乾州廳守備一員駐廳把總一員外委二員

   永綏廳守備二員一駐廳城一駐螺螄墐千總二員把總

   外委各二員額外一員

   永順縣古丈坪把總外委各一員

   保靖縣外委額外各二員

    以上屯員五廳縣分管辰沅道統轄

  苗疆土弁

   鳳凰廳中營守備二員千總四員把總九員外

   委三十員左營守備二員千總三員把總六員

   外委十五員右營守備四員千總七員把總十

   三員外委十一員前營守備三員千總六員把

   總十二員外委十四員

   乾州廳左營守備四員千總六員把總十三員

   外委二十五員

   永綏廳五里守備千總各二員把總四員外委

   八員上六里守備一員千總三員把總六員外

   委十員下六里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五員

   外委九員上七里守備一員千總三員把總四

   員外委八員下七里守備一員千總三員把總

   六員外委十二員八里守備二員千總三員把

   總四員外委十一員九里守備二員千總六員

   把總十五員外委二十六員上十里守備一員

   千總三員把總七員外委十六員下十里守備

   一員千總三員把總六員外委十五員

   永順縣古丈坪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

   外委十二員

   保靖縣守備四員千總九員把總十二員外委

   三十一員

 ︹户口︺康熙五十二年原額人丁三十六萬八千八乾隆三十七年停編丁今滋生男婦共一千八百

  五十二萬三千七百三十五名口計三百二十三萬四千五百一十七户

  ︹田賦︺田 地 山 塘 共 三 十一 萬 二 千 九 百 五十 一 頃 七十 九 畝 四 分 三 釐額 徴 地 丁 正 雜 銀一 百 一 十

    六 萬九 千 九 十 兩 九 錢五 分 八 釐 長岳 衡 三 府 南糧 一十 二 萬 六 千 六 百九 十 五 石 五斗 七 升 有 奇

    長 岳衡 澧 四 府 州 漕 糧 一 萬 九 千 一百 一 十一石三 斗二 合 有 奇 寶 靖 二 府 州 本 色 米一 萬 七千二

    百 三 十 七 石 五 斗 二 升 一 合又岳 州 衛 屯 田 五百一 十 一 頃 一 十 八 畝 二 分 一釐額 徴 丁 銀 三 千二

    百 四 十九兩 一 錢九 分 一 釐又 乾 鳳永 三 廳 額 徴苗 民 雜糧二 百 八十 三 石 三斗 六 升又 辰 沅 永 順

    乾 鳳 永 綏 六 府廳苗 疆 屯 田 一千 一 十 九 頃 一十五 畝 三 分

  ︹稅課︺雜 稅 銀 二 千 二 百 四 十兩 七 錢 三 分四 釐  長沙 岳 州 寶 慶 衡 州 常 徳辰 州 沅 州 永州 永順 澧

    靖 十 府 州 例 食 淮 鹽 引 淮 南 引 課 載江 蘇 稅 課 門桂 陽 郴 二 州 例 食 粤 鹽 引 廣 東 引 課載 廣 東 稅 課

    

  ︹名宦︺︹漢︺馮緄巴 郡宕 渠 人 延 熹 五 年 長 沙 蠻 寇 益 陽屯 聚積 久 零 陵 蠻 賊 應 之 武 陵 蠻 又 寇

   掠江陵拜緄為車騎將軍討之軍至長沙賊聞悉詣營道乞降進擊武陵蠻斬首四千餘級受降十

   萬餘人荆州平賜錢一億固讓不受度尚山陽湖陸人延熹五年沙零陵賊入桂陽交阯蒼

   梧二郡皆沒募兵討賊豫章艾縣六百餘人應募不得賞直遂反焚燒郡縣荆州刺史劉度擊之軍

   敗尚代為刺史躬率部曲與同勞逸廣募雜種諸蠻明設購賞進擊大破之桂陽宿賊渠帥卜陽潘

   鴻等畏尚威烈徙入山谷尚窮追數百里出兵三年羣寇悉定封右鄉侯遷桂陽太守徵還京師時

   荆州兵朱蓋等征戍役久財賞不贍忿恚復作亂與桂陽賊胡蘭等三千餘人復攻桂陽零陵於是

   以尚為中郎將發諸郡兵并勢討擊大破之斬蘭等餘賊走蒼梧詔賜尚錢百萬諸葛亮

   琅邪陽都人先主收江南以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税以充軍實時駐

   ︹晉︺杜預杜陵人為鎮南大將軍開楊口起夏水達巴陵千餘里内瀉長江之險外通零

   桂之漕南土歌之曰後世無叛由杜翁孰識智名與勇功應詹汝南南頓人武帝時鎮南大將

   軍劉宏請為長史遷南平太守王澄為荆州假詹督南平天門武陵三郡軍事天門武陵谿蠻並及

   詹討降之時政令不一諸蠻怨望並謀背叛詹召蠻酋破銅劵與盟由是數郡無虞鎮南將軍山𥳑

   復假詹督五郡軍事尋與陶侃破杜弢於長沙賊中金寶溢目詹一無所取唯收圖書莫不歎之

   陶侃鄱陽人建興初為荆州刺史破杜弢將王貢於巴陵進剋長沙攻弢道死湘州平咸和中

   封長沙郡公加都督交廣寕七州軍事移鎮巴陵遣諮議參軍張誕討降五谿夷郭默反侃討平之

   司馬氶河南人譙王遜子嗣王太興初領左軍將軍監湘州諸軍事湘州刺史時湘土荒殘

   氶躬自儉約傾心綏撫王敦搆逆氶馳檄湘州指期至巴陵一州之内皆同義舉敦遣魏乂等甲卒

   二萬攻氶氶且戰且守相持百餘日城陷乂檻送氶於道中害之敦平詔贈車騎將軍︹南北

   朝︺︹宋︺王僧䖍琅邪臨沂人元徽中持節督湘州諸軍事湘州刺史所在以寛惠著稱巴

   峽流民多在湘土僧䖍表割益陽羅湘西三縣縁江民立湘陰縣從之︹齊︺蕭嶷太祖第二

  昇明二年以豫章郡王都督荆湘等八州諸軍事南蠻校尉荆湘二州刺史開館立學置儒林文

  學勸學從事等官行釋菜禮以榖過賤聽民以米當口錢優評斛一百誘斬賊帥散其黨四郡𫉬安

  ︹梁︺蕭業武帝凡子天監初嗣長沙王十四年徙湘州刺史尤著善政零陵舊有二虎為暴無

  故相枕而死郡人唐睿見旁一人曰刺史徳感神明所以兩虎自斃言訖不見夏侯詳

  天監三年持節湘州刺史善吏事在州四載為百姓所稱州城南臨水有峻峯舊傳刺史登此山

  輙被代因是厯政莫敢至詳於其地起臺榭延僚屬以表損抑之志蘭欽魏人大通中以軍功

  假節都督衡州三郡兵討桂陽陽山始興叛蠻至即破平之封安懷縣男會衡州刺史元慶和為桂

  陽人嚴容所圍欽往應援破容於羅溪於是長樂諸峒一時蕩平改授持節衡桂二州諸軍事衡州

  張纘范陽方城人大同九年持節湘州刺史停遣十郡慰勞解放老疾吏役及關市戍邏

  先所防人一皆省併州界零陵衡陽等郡有莫SKchar2蠻者依山險為居厯政不賓服因此向化在政四

  年流人自歸户口增益十餘萬州境大安︹陳︺陳叔慎宣帝第十六子封岳陽王禎明初出

  為持節湘州刺史三年隋楊素遣别將龎暉畧地至湘州叔慎遣人詐奉降書於暉暉信之尅期而

  入叔慎伏甲斬之隋遣薛胄為湘州刺史聞暉死乃益請兵胄將兵至叔慎兵少不敵冑乘勝入城

  生擒叔慎斬於漢口時年十八︹唐︺李孝恭高祖時進荆湘道總管統水陸十二軍伐蕭銑

  降之尋遷湘州道行臺左僕射時嶺表未平乃分遣使者綏輯安慰𣢾服者四十有九州薛大

  鼎汾陰人高祖時為山南道副大使開屯田以實倉廩有治名褚遂良錢塘人高宗時

  諫立武宸妃左遷潭州都督一日行縣至湘鄉縣治北感應寺有池遂良滌筆於此(⿱艹石)浮雲滃然居

  民異之卽其地為祠愛䕶其詩碣至今不替李巽贊皇人拜給事中出為湖南觀察使時徵

  令頗繁物力多屈巽嗇用代輸時其發斂而歳無凶荒鋭於為治持下以法察無遺私吏不敢少紿

  楊憑宏農人為湖南觀察使韓愈稱其徳刑之政並勸乃能存志詩書寓辭歌詠所謂才全而

  能鉅者也崔倰長安人遷湖南觀察使湖南舊法雖豐年貿易不出境鄰部災荒不恤也倰至

  謂屬吏曰此豈人情乎無閉糶以重困民削其禁自是商賈流通貨物益饒韋貫之

  以字行為湖南觀察使時國用不足遣鹽鐵副使程异督諸道賦租异諷州縣厚斂以獻貫之不忍

  横賦而所獻不中异意因取屬内六州畱錢繼之左遷太子詹事分司東都李皋太宗五世

  孫嗣爵曹王建中元年拜湖南觀察使先是部將王國良反討之再嵗不能下皋至投國良書中其

  忌諱國良羞畏乞降猶狐鼠進退皋即假為使者從一騎踔五百里抵國良壁鞭其門大呼曰我曹

  王來受降國良今安在國良錯愕迎拜盡降其衆柳公綽京兆華原人元和中為湖南觀

  察使黔巫東鄙蠻獠雜擾盜弄庫兵賊脅守帥公綽提卒五百屯武岡告以天子威命亂人大恐投

  刃頓服奉職輸賦崔郾博陵人敬宗時任鄂岳觀察使湖南萑蒲是樷郾修治鎧仗造艨艟

  小艦駛追窮躡上下千里期月盡𫉬羣盗更清𥳑少事財用有餘人遂安泰︹五代︺︹南唐︺

  邊鎬事烈祖累遷通事舍人馬希萼入潭州命鎬討長沙破其軍於龍囘關希萼希崇相繼送

  款盡遷馬氏之族歸於金陵以功拜湖南節度使鎬帥湘潭市不易肆楚人甚喜號邊菩薩︹宋︺

  慕容延釗太原人建隆二年為湖南道行營前軍都部署時賊將汪端與衆數千擾朗州

  延釗禽之磔於市荆湘旣平加檢校太尉其從子徳琛咸平二年轉荆湖北路鈐轄蠻擾澧鼎境上

  德琛戰於北汊奪耕牛鎧甲斬馘以歸李處耘上黨人建隆初朗州軍亂詔慕容延釗率

  師討之以處耘為都監處耘發卒萬餘人趨朗州又先遣别將分兵趨岳州大破賊於三江口又遇

  賊帥張富於澧江擊敗之遂北至敖山砦賊棄砦走俘𫉬甚衆隨遣麾下將田守奇帥師渡江𫉬賊

  帥汪端遂入潭州盡得荆湖之地徐的建州建安人仁宗時徙湖北路轉運使辰州蠻彭仕

  羲為寇的開示恩信蠻黨悔過自歸區希範等寇衡湘命的招撫之旣至再宿蠻相繼降以郊祀近

  召還計事蠻復叛除湖南按撫使至桂陽降者復衆其諸峒不降者的復討平之卒於軍潘夙

   大名人仁宗時郡州蠻叛湖南騷動遷轉運使專制蠻事親督兵破其團峒九十劉䕫

   人仁宗時蠻唐和寇邊以右諫議大夫知潭州兼安撫司使初至遣人諭蠻酋使降不從乃舉兵擊

   破其巢穴蠻遁去前將以帛購蠻首至是有持首取購者按問乃輙殺平民誅之而罷購州境𫉬安

   劉沆永新人湖南蠻SKchar2數出寇至殺官吏以沆知潭州兼安撫司使許便宜從事流大發兵至

   桂陽招降二千餘人使散居所部而蠻酋降者皆奏命以官又募上兵分捕餘黨斬馘甚衆

   沆益都人湖南蠻唐盤二族寇暴殺居民官軍數不利以沆為轉運使沆言蠻驟勝方驕未易𨷖

   力且其地險氣毒人驍悍不能敵請選州兵三千人習知山川技藝者徑搗其巢俟其勢窮力屈乃

   可順撫朝廷用其策二族皆降加直史館知潭州他道兵來戍者率兩期乃代多死瘴癘沆請以期

   為斷戍人便之曾孝序晉江人哲宗時知潭州以論SKchar2不合落職尋復知潭州道州SKchar2

   叛乘高恃險毒矢下射於兩山横巨木以守孝序夜遣饒鋭攀援而上以大兵繼進破之嶭弼

   永嘉人靖康中改湖南運判楊幺據洞庭命岳飛討之么陸耕水戰樓船十餘丈官軍不得近弼曰

   彼之所長可避而不可鬬今天旱湖水落洪若連筏斷江路藳其上流使彼之長坐廢而精騎直

   其壘則破壞在目前矣飛曰善兼旬積寇盡平時道殣相望弼以聞命給錢米賑之民賴以甦再知

   荆南桃源劇盜伍俊招安復叛弼許以靖州俊喜曰我得靖則地過桃源遠矣俊至則斬以徇

   世忠延安人建炎二年以荆湖宣撫副使移師長沙時賊劉忠衆數萬據白面山世忠請半月

   效捷遂與賊對壘奕棋張飲堅壁不動一夕設伏夾擊大破之斬劉忠湖南遂平李綱

   紹興二年為湖廣宣撫使兼知潭州時江湘間盜賊數萬綱悉平之上言荆南一帶當屯宿重兵

   倚為形勢使四川之號令可通襄漢之聲援可接乃可漸圖恢復議未及行罷提舉崇福宫

   浚漢州綿竹人紹興四年以都督視師江上時巨寇楊幺據洞庭屢攻不克浚以建康東南都會

   洞庭據上流不先去為腹心害請自行至醴陵釋囚數百人皆幺諜者給以文書俾招諭諸寨皆讙

   呼而往至潭賊衆二十餘萬相繼來降江湖寇盡平二十一年以觀文殿學士知潭州岳飛

   湯陰人紹興二年賊曹成擁衆十餘萬厯湖湘命飛權荆湖東路安撫都總管成聞飛至曰岳家軍

   來矣卽分道遁飛破之於賀州成奔連州飛令張憲徐慶王貴追之成降五年除荆湖南北制置使

   招捕湖寇楊幺飛擊之於湖中擒斬之餘悉降飛親行諸砦慰撫縱老弱歸田籍少壯為軍八日而

   辛次膺萊州人高宗時湖南提刑先是賊龍淵李潮擁衆據茶陵次膺抵長沙卽單車

   趨茶陵擒賊驍將戮之淵潮相繼降其衆數萬趣令復農業奏茶陵為軍呂頤浩齊州人湖

   南按撫制置使兼知潭州時郴衡桂陽盜起頤浩遣人悉平之胡安國崇安人提舉湖南學

   事有詔舉遺逸安國以永州布衣王繪鄧章應詔二人老不行安國請命之官以勸為學者蔡京以

   所舉為范純仁黨坐是除名張孝祥烏江人孝宗時知潭州兼安撫司為政𥳑易時以威

   濟之湖南遂以無事辛棄疾厯城人乾道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盜連起湖湘悉討平之又

   以湖南控帶二廣與溪峒蠻獠接連草竊間作武備空虚乃疏請創湖南飛虎軍聽帥臣節制詔委

   以規畫事皆立辦雄鎮一方為江上諸軍之冠李椿永平人孝宗時湖南兵役之餘以椿重厚

   可倚命待制顯謨閣知潭州兼安撫司至則撫摩凋瘵復稅酒法人以為便嵗旱蠲租十一萬給常

   平米二萬糶又數萬民以全活潭新制飛虎軍或以為非便椿曰長沙一都㑹控扼湖嶺鎮撫蠻SKchar2

   何可無軍亦在馭之而巳劉珙崇安人乾道中湖南早郴州李金為亂以珙知潭州兼安撫司

   入境移書制置使請以便宜出師卽遣田寶楊欽以兵至珙知其暑行疲怠發夫數程出迎之至則

   犒賜過望軍士感奮珙知欽可用檄諸將皆受其節制欽與寶連戰破賊賊黨執金以降後再知潭

   州湖北茶盜數十人入境疆吏以告珙掲榜諭以自新聲言兵且至令屬州縣具數千人食盜果散

   去擒諸首惡餘隸軍籍朱子名熹婺源人紹興中監潭州南嶽廟光宗時差知潭州有㫖長

   沙巨屏得賢為重遂拜命會洞獠擾屬郡因遣諭以禍福皆降之中敕令嚴武備戢姦吏抑豪民所

   至興學校明教化四方學者畢至真德秀浦城人嘉定十五年湖南安撫司以廉仁公

   勤四字勵僚屬以周惇頤胡安國朱子張栻學術源流勉其士罷榷酤除斛面米申免和糴立惠民

   倉嵗出糶五萬石又易榖九萬五千石公置社倉徧及鄉落别立慈幼倉立義阡惠政畢舉月試諸

   軍射捐其囘易之利及官田租凡營中病者死未葬者孕者嫁娶者贍給有差曹彥約

   人嘉定間湖南運判時盜羅世傳李元礪李新等相繼䧟桂陽茶陵安仁三縣彥約至人心始定遷

   湖南安撫督諸將擊破李新新死其黨李如松降遂復桂陽世傳素與元礪有隙請圖元礪以自効

   彥約與錢萬緍犒其師世傳遂擒元礪餘黨悉平世傳旣自以為功桀驁不肯出峒彥約密遣閒誘

   其黨胡友睦許以重賞友睦遂殺世傳向士璧常州人理宗時湖南安撫司升湖南制置

   副使兼知潭州元將烏蘭哈達兵自交阯北還前鋒至城下攻圍急士璧竭力守禦聞後隊且至遣

   王輔佑率五百人往覘之遇於南嶽市一戰有功潭州圍遂解 烏蘭哈達舊作兀良哈䚟今改正

   董槐定遠人嘉熙閒知潭州主管湖南安撫司公事時三邊急於守禦督府日夜徵發間閻困

   苦槐畫䇿應之令民不傷而軍需亦不匱汪立信六安人景定中充湖南安撫司知潭州至

   官罷供帳之物官庫所積錢連嵗代民納夏稅貧無告者予錢粟病者加藥餌雨雪旱潦軍民皆有

   給興學校士習為變以潭為湖湘重鎮創威敵軍所募精鋭數千人後果賴其用文天祥

   吉水人咸淳九年起為湖南提刑疏決淹滯一路無獄連平巨寇道路肅清因見故相江萬里萬里

   數奇天祥志節語及國事愀然曰吾老矣觀天時人事當有變吾閲人多矣世道之責其在君乎

   ︹元︺許楫忻州人至元中擢湖南按察副使武岡富民有毆死出征軍人者陰以財誘佃者代

   巳𣢾伏楫得其情釋佃者終繫富民人服其明郭昂彰徳林州人至元閒為沅州安撫司同知

   佩金符招降溪洞八十餘柵後進安遠大將軍徇沅州復新化安仁二縣擒劇賊張虎降其衆三千

   餘人悉使歸民軍還衆斂白金以獻一無所受阿里海牙畏吾兒人行荆湘等路樞密院

   事進行省右丞至鄂招潭州守李芾不聽乃移兵長沙拔湘陰至潭芾力屈自殺其將劉孝忠以城

   降諸將欲屠之阿里海牙曰是州生靈數百萬若悉殺之非上諭伯顏以曹兵不殺意也復發倉以

   食饑者遣使徇全道桂陽永衡武岡寶慶諸郡得州五十八未嘗事殺戮其取民悉從輕賦民所在

   立祠祀之劉國傑安東中州人至元二十三年拜湖廣左丞首平湖南盜李萬二二十五年

   又平湖南盗詹一仔等於衡永寶慶間斬盜首餘衆悉降或請阬之傑曰多殺不可況殺降耶乃相

   要地置三屯遷其衆使雜耕屯中卒爲良民又平道州獠寇禽永州盜以功加行樞密副使元貞元

   年加湖廣行省平章政事經畫盜賊出入之所周湖廣四境皆有屯戍制度周密諸蠻不能復寇盜

   賊悉平入朝賜玉帶錦衣弓矢楊惟中宏州人太宗時請立周惇頣祠建太極書院延趙復

   王粹等講授其聞遂通聖賢學慨然欲以道濟天下世祖總統東師奏爲江淮荆湖南北路宣撫使

   俾建行臺以先啟行宣布恩信︹明︺鄧愈虹縣人明太祖時以愈爲湖廣行省平章往鎮其地

  披荆𣗥立軍府營屯練卒拊循招徠威惠甚著洪武五年辰澧諸蠻作亂命爲征南將軍討平之克

  四十八峝薛瑄河津人宣徳閒爲御史監湖南銀場奏罷採麩金黜貪墨正風俗政事稍暇卽

  進諸生講學不倦馬謹新樂人由御史爲湖廣右布政使正統末湖南苗叛掠靖州謹與參

  將張善擊敗之景泰初復破臘婆諸峒又與參將李震擊破青龍渡馬楊山諸賊又破賊於武岡諸

  砦聞風𣢾附周季鳳寕州人官湖廣右布政使厯任最久徳澤在人後以平郴州寇擢都

  姚文灝貴溪人成化中提學湖廣慨然以作人自任崇正學黜浮靡自謂所能者三毁

  譽不入請託不行賄賂不通嘗過洞庭舟幾危端坐風止後卒於官貧不能斂僚寀治喪乃還

  金無錫人宏治中巡撫湖廣諸王府所據山場湖蕩皆奏還之官降盜賀璋羅大洪復叛討平之

  郴州桂陽SKchar2龔福全稱王金先後大破擒之楚亂遂平張勉學長洲人嘉靖中分巡長沙

  平藩府租額聽縣徵解民便之分守衡永宣布恩惠民苗懾服陳覲餘姚人隆慶初任上湖南

  兵備副使禦廣西寇韋銀豹為一方保障衡永人立祠祀之李天植廣徳人萬厯中分巡

  長寶察吏詰戎百務具舉尤盡心文教延張元忭講學嶽麓惜陰兩書院造就甚衆陳璸

  人崇禎中以右參議分守湖南討平八排賊十六年張獻忠陷長沙圍澧州璸往救兵敗不屈死

 ︹本朝︺張兆羆漢中人順治六平任上湖南道兵備副使綏緝流逋奏免荒田賦民以安集九

  年再罹兵燹兆羆撫卹備至捐資賑饑病者濟以醫藥全活甚衆王燧川北人順治六年任

  岳常道副使駐澧州西山賊肆虐掠燧守城捍禦城賴以完給民牛種墾蕪田政暇集諸生講學風

  教一趙廷臣鐵嶺衞人順治十年任下湖南道僉事以清幹稱時軍需旁午廷臣倉卒

  立辦夜常秉燭治文書剖決無畱滯屢平反𡨚獄加意恤民行路為之感泣尤嚴絶苞苴歲時餽獻

  不敢至其門趙廷標錢塘人順治十三年任下湖南道僉事十八年擢驛鹽糧儲道副使

  時劇賊剽刧廷標飭部卒蹤跡籍記盡𫉬其黨斬其渠魁二人餘縱令歸農莫敢復為惡者湘東兵

   以採樵為名轉掠百里請於大府治之軍民俱安周召南奉天人康熙初巡撫偏沅首疏

   驛遞夫馬之困檄州縣各建義學文風大振三年移節長沙長沙駐巡撫自召南始郎永清

   奉天人康熙三年任湖南布政使司永寶諸府溪流悍急歲漕為艱永清力請改折著為令湘衡以

   南舊食粤鹽灘險道遠商民交病申請改食淮鹽至今利便丁思孔奉天人康熙二十三

   年巡撫湖南時逆藩始平拊循凋瘵務存寛恤振興文教疏請頒國子監校刋經史置嶽麓書院捐

   田數百畝資膏火政暇集諸生講論至今書院有丁公講堂尋遷總督郭琇卽墨人康𤋮中

   總督湖廣以湖南地曠民未生聚請清丈復減賦額十分之三又疏禁八事曰錢糧攤費包收之弊

   宜除陋規雜派之多宜去徴糧之滚單宜行訟棍宜治濫刑宜革捕役誣盜屍親抄掠强族阻葬宜

   懲   特㫖褒嘉并從所請湖南積榖百萬四千八百石有奇琇請五分積貯五分碾米以平米

   價又請以沅州總兵移駐鎮筸増湖廣鄉試中額十三名俱下部行趙申喬武進人康熙四

   十一年任偏沅巡撫   聖祖仁皇帝以湖南道遠官吏多私徵加耗勅申喬盡革之申喬大書

      聖諭勒石建亭檄告屬吏且言澄清端本自巡撫始苟有不法官民可共聲其罪於是屬吏

   惴恐禁革一切私派定頒漕米斗斛官為收解驛站夫馬工料銀於本州縣坐支倒馬隨時支補又

   革鹽商規例酌府州道里遠近平鹽價運丁按月徴給二耗及行月糧先給後報州縣列上貞節有

   踰月具請者即按懲胥吏復請準舊例給建坊銀葺古賢祠奪還侵地屬吏進見霽容接之使得盡

   言利弊惟嫉惡如仇未嘗少貸鎮筸紅苗未靖諭以威徳苗人歸化者三百餘砦在任八年常俸外

   一介不取簿書填委率親自勘決擢左都御史民謳思之所在建祠繪像雍正八年入祀賢良祠

   額稜特滿洲鑲紅旗人康熙四十九年遷湖廣提督紅苗向負固額稜特宣布威徳開導多

   方遂歸化五十二年擢總督靜鎮寛大奉命勘湖南荒地四萬六千頃疏請聽民墾種俟成熟种以

   下則舊有藩庫羨餘供制府額稜特各發州縣買榖備賑造船百艘以資緝捕修孔道橋梁凡所興

   舉民利賴焉祀名宦潘宗洛宜興人康熙年間督學湖廣清節自厲虚懷樂善文教大興復

   巡撫湖南清操如一尤加意於學校時疏請分闈避洞庭之險議發自趙申喬至宗洛復請之士多

   追感陳璸廣東人康熙五十四年任湖南巡撫風裁峻厲屏絶苞苴民戴其惠雍正八年

   入祀賢良祠李發甲雲南河陽人康𤋮五十五年任湖南巡撫時水災急發甲立借帑銀

   五千兩以賑乏絶出倉谷以平市價然後馳奏民困以蘇剔蠧釐姦公清尤著建湖南書院俾諸生

   肄業兩疏力請兩省分闈雍正元年始從之以勞卒於官士民爲建專祠楊宗仁奉天人雍

   正元年任湖廣總督廉潔勤敏餽遺屏絶瀕水隄防嵗時巡行修築年𫉬屢豐尤加意武備疾革數

   日前猶閲兵不稍怠以勞卒於官入祀賢良祠邁柱滿洲鑲藍旗人雍正五年任總督奏征苗

   用鵰𠞰法嚴民苗市易之禁及設寨長練土勇皆議行請停醴陵桂束二縣閒礦收苗疆軍器改鋤

   犁其法皆可遵守後入爲大學士史貽直溧陽人任湖廣總督時田淮鹽引滯議嚴法禁

   直言湖南邊郡去淮絶遠商販旣不時至官店收買亦勞費生姦令民舍賤買貴亦不近情與其

   更張而公私交困孰若仍舊而商民兩安又與巡撫髙其倬禽𠞰城步叛苗復疏陳洞庭舵桿洲石

   臺工程善後五事至今為利孫嘉淦興縣人乾隆六年任湖廣總督正巳率下苞苴不行

   疏定治苗之法於寨中立寨長峝中取寨長信服者為峝長使約束之而統於縣令又言城歩綏寕

   所屬九峝改設遊擊於花園汛移駐文員均如所請高其倬漢軍人乾隆年閒任湖南巡撫

   時城步綏寕二縣SKchar2紏黨焚刼其倬偕總督史貽直𠞰平之為政平易治事克勤喜愠不形於色所

   至人咸懷之陳宏謀臨桂人乾隆二十年任湖南巡撫奏以衡陽事繁析其縣為清泉分

   理賦訟布政使楊灝侵扣榖價奏劾之飭屬力行社倉法其榖不足借常平穀與之俟本息裕還常

   平二十八年進尚書署總督仍兼巡撫事又疏言洞庭湖亘八百餘里容納川黔粤楚之水濱湖居

   民多築圍墾田與水爭地恐湖面愈狹漫決為患請多掘水口使私圍盡廢不許再築得   㫖

   以為知大體居官清慎自矢慈惠愛民尤加意學校其所設施必為久遠之計其頒布經籍遺規湘

   中士人至今誦習不衰顏希深連平人乾隆中任湖南巡撫建普濟堂於北關外以養窮

   民居男女六百人以為常額月給錢米歳給綿衣病予醫藥死予棺具葬地法良意美久而可行希

   深卒羣祀之堂東陸燿呉江人乾隆四十九年任湖南巡撫奏増嶽麓城南兩書院膏火又

   奏請停催湘陰桂陽等三十州縣社倉息榖俱報可居官以清惠著卒之日貧無以斂士民祠祀之

   李湖南昌人乾隆中任湖南巡撫以清節自厲勸農課士孜孜不倦與丁思孔李發甲陸燿並

   祀三閭大夫祠盧文弨餘姚人乾隆中任湖南學政以經學課士甄拔多名材姚頤

   太和人乾隆中任湖南學政校士公明時有冰清玉潔之目尋擢湖南按察使亦以清惠稱

   澧昆明人乾隆中任湖南學政風格峭厲每試士正襟坐廳事終日不倦嘗大書用嚴二字於試

   院聞者肅然在任六年未嘗禠一諸生至今人見其所書莫不心敬之張姚成仁和人乾

   隆中任湖南學政秉經酌雅力絀浮靡士論宗之傅鼐浙江山陰人由鳯凰廳同知知府銜

      命總理邊務累官至湖南按察使權奇有才武厯苗疆十餘年躬親行陣訓練鄉勇號飛隊

   前後𠞰定諸寨所向克捷其所設施務為經久之䇿時大營甫撤降苗叛服不常鼐於三廰永保相

   其險要建立碉卡哨臺分撥練丁戍守計口屯田省帑項以鉅萬計其閒田以為嵗修廪(“㐭”換為“面”)給奬賞祭

   祀師儒養濟育嬰之費苗旣帖服遂設苗弁數百人用資彈壓立義學百數十所教之禮讓始請苗

   生取中鄉舉苗益格心及卒得   㫖軫惜  贈巡撫銜   命後之監司守其法祀名

   葉佩蓀歸安人乾隆中任湖南布政使廉惠愛民首捐俸增獄麓書院膏火立保甲規

   條令州縣力行嘉慶中有 㫖頒其保甲法令直省行之劉君輔㑹澤人乾隆五十九

   年任湖廣提督時鎮筸乾州苗同時蠢動邊疆大震君輔自常德督兵協𠞰兩解永綏之圍君輔與

   貴州安籠總兵花連布皆驍勇為苗所憚苗號花連布為花虎君輔髯而黑因號黑虎云阿林

   保滿洲正白旗人嘉慶年閒任湖南巡撫値監臨秋試貢院有井屆試期味輙變阿林保躬禱之

   泉頓清冽永綏逆苗石宗四叛專任同知傅鼐平定其地嚴設戍堡均田養丁備耕守之計功出自

   鼐能得人者實阿林保也富志那滿洲正紅旗人任鎮筸鎮總嘉慶五年晒金塘黑苗不

   靖富志那與同知傅鼐等督兵奮擊苗震懼乞降初鼐議建碉卡屯丁壯邊備漸嚴而苗頗不利遂

   紏衆攻阻大吏謂釁啟自鼐將劾治之富志那力爭乃止至今碉卡完固屯田利興苗患遂永息人

   稱鼐之功亦誦富志那不置云










                     纂修官高人鑑恭纂輯

                     提調官張日章恭覆輯

                     校對官潘 斌恭 校

                     校對官章詒燕恭覆校

長沙府表                

                    Page:Sibu Congkan Xubian229-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31.djvu/77Page:Sibu Congkan Xubian229-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31.djvu/78Page:Sibu Congkan Xubian229-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31.djvu/79Page:Sibu Congkan Xubian229-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31.djvu/80Page:Sibu Congkan Xubian229-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31.djvu/81Page:Sibu Congkan Xubian229-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31.djvu/82Page:Sibu Congkan Xubian229-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31.djvu/83

大清一統志

長沙府湖南省治東西距一千里南北距五百里東至江西袁州府宜春縣界三百五十里西至

  常德府沅江縣界六百五十里南至衡州府衡山縣界二百三十里北至岳州府巴陵縣界三百六

  十里東南至江西萍鄉縣界二百九十里西南至寶慶府邵陽縣界二百七十里東北至江西南昌

  府義寕州界二百九十里西北至常德府龍陽縣界二百三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三千五百八十

  

︹分野︺天文翼軫分野鶉尾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荆州之域古三苗國地春秋戰國屬

  楚秦置長沙郡杜佑通典有萬里沙祠故曰長沙漢高帝五年

  長沙國屬荆州後漢復為長沙郡仍屬荆州三國

  屬吳晉永嘉元年於郡置湘州咸和三年省義熙

  八年復置十二年又省宋永初三年復置湘州元

  嘉八年州廢還屬荆州十七年復置二十九年又

  廢孝建初復置齊以後爲長沙郡隋平陳廢郡改

  州曰潭州置總管府大業初府廢復改州爲長沙

  郡後爲蕭銑所據唐武德四年復曰潭州置總管

  府天寶初曰長沙郡乾元初復曰潭州屬江南西

  道大厯四年爲湖南觀察使治時自衡州徙治潭中和三年升欽

  化軍節度光啟元年改武安軍節度五代時馬殷建楚國改潭州爲

  長沙府周廣順初地入南唐既而周行逢據其地

  宋仍曰潭州宋史地理志潭州上長沙郡武安軍節度屬荆湖南路元

  至元十三年立安撫司十四年立行省改潭州路

  總管府十八年罷行省時遷治鄂州為湖南道宣慰司

  治天厯二年又升為天臨路明初改潭州府洪武

  五年又改長沙府隸湖廣布政使司

 本朝因之康熙三年移偏沅巡撫駐此為湖南省治

  領州一縣十一

  長沙縣附郭在府界西北東西距一百二十里南北距八十里東至瀏陽縣界一百里西至

  寕鄉縣界六十里南至善化縣界五里北至湘陰縣界八十里東南至瀏陽縣界八十里西南至湘

  潭縣治一百里東北至岳州府平江縣界一百五十里西北至益陽縣界一百里春秋時楚青陽地

  漢置臨湘縣為長沙國都後漢為長沙郡治三國晉因之宋為湘州治齊梁陳因之隋初改縣曰長

  沙仍為長沙郡治唐為潭州治宋因之元為天臨路治明為長沙府治 本朝因之善化縣

  附郭在府治東南東西距一百三十里南北距六十五里東至瀏陽縣界九十里西至寕鄉縣界六

  十里南至湘潭縣界六十里北至長沙縣界五里東南至醴陵縣界八十里西南至寕鄉縣界五十

  里東北至瀏陽縣界七十里西北至長沙縣界十五里漢臨湘縣地唐為長沙湘潭二縣地宋元符

  元年分置善化縣屬潭州長沙郡元為天臨路治洪武十年省入長沙十三年復置屬長沙府

  本朝因之湘潭縣在府西南一百里東西距一百七十八里南北距一百八十五里東至醴

  陵縣界九十里西至湘鄉縣界七十里南至衡州府衡山縣界一百二十里北至善化縣界四十五

  里東南至醴陵縣治一百七十里西南至衡州府衡陽縣界一百八十里東北至善化縣治一百里

  西北至寕鄉縣治一百八十里漢置湘南縣屬長沙國後漢屬長沙郡三國呉太平二年於縣置衡

  陽郡並分置湘西建寕二縣湘西屬衡陽郡建寕屬長沙郡晉因之宋元嘉中移衡陽郡治湘西齊

  省湘南入之隋平陳廢郡并建寕縣改湘西曰衡山仍屬長沙郡唐武德四年復置建寕縣屬南雲

  州貞觀初省天寶八年改衡山曰湘潭移治洛口屬潭州五代及宋因之元元貞初升湘潭州屬天

  臨路明初復降為縣仍屬長沙府 本朝因之湘陰縣在府北一百二十里東西距一百七

  十里南北距一百六十里東至岳州府平江縣界七十里西至常德府沅江縣界一百五十里南至

  長沙縣界六十里北至岳州府巴陵縣界六十五里東南至瀏陽縣界八十里西南至寕鄉縣治二

  百里東北至巴陵縣治二百四十里西北至沅江縣治一百里春秋楚羅汭地漢置羅縣屬長沙國

  後漢屬長沙郡三國晉因之宋分置湘陰縣屬湘東郡齊以羅湘陰二縣并屬長沙郡梁又分置岳

  陽縣并置岳陽郡及羅州陳廢羅州隋開皇初廢岳陽郡及湘陰入岳陽縣改置玉州㝷改岳陽縣

  曰湘陰十二年州廢羅湘陰兩縣俱屬巴陵郡唐武德八年省羅縣入湘陰仍屬岳州五代梁屬潭

  州宋初屬鼎州乾德三年隸岳州淳化四年改屬潭州元元貞初升為湘陰州屬天臨路明初復降

  為縣屬長沙府 本朝因之寕鄉縣在府西一百里東西距二百五十一里南北距一百

  八十里東至善化縣界四十里西至益陽縣界二十里南至湘鄉縣界九十里北至長沙縣界六十

  里東南至湘潭縣界八十里西南至安化縣界一百七十里東北至長沙縣界四十里西北至益陽

  縣界五十里漢益陽縣地三國吳分置新陽縣晉太康元年更名新康屬衡陽郡宋以後因之隋平

  陳省入益陽縣唐武德四年復置新康縣七年又省宋太平興國二年析置寕鄉縣屬潭州元屬天

  臨路明屬長沙府 本朝因之瀏陽縣在府東一百五十里東西距一百五十里南北距二

  百里東至江西南昌府義寕州界一百二十四里西至善化縣界一百里南至醴陵縣界一百一十

  五里北至岳州府平江縣界七十五里東南至江西袁州府宜春縣界七十里西南至湘潭縣治二

  百里東北至義寕州界一百五十里西北至湘隂縣治二百里漢臨湘縣地三國吳析置瀏陽縣屬

  長沙郡晉以後因之隋省唐景龍二年復置瀏陽縣屬潭州五代及宋因之元元貞初升為瀏陽州

  屬天臨路明洪武二年復降為縣仍屬長沙府 本朝因之醴陵縣在府東南二百九十

  里東西距九十里南北距一百三十里東至江西袁州府萍鄉縣界五十里西至湘潭縣界七十里

  南至攸縣界六十里北至瀏陽縣界八十里東南至萍鄉縣界五十里西南至湘潭縣界一百里東

  北至萍鄉縣界七十里西北至湘潭縣界七十里後漢置醴陵縣屬長沙郡晉以後因之隋省入長

  沙唐武德四年復置屬潭州五代及宋因之元元貞初升為醴陵州屬天臨路明初復降為縣屬長

  沙府 本朝因之益陽縣在府西北二百里東西距二百三十里南北距一百二十里東

  至湘陰縣界五十里西至善化縣界一百二十里南至寕鄉縣界九十里北至常德府龍陽縣界五

  十里東南至寕鄉縣界七十里西南至安化縣界二百里東北至常德府沅江縣界六十里西北至

  龍陽縣界五十里漢置益陽縣屬長沙國後漢屬長沙郡三國吳屬衡陽郡晉以後因之隋仍屬長

  沙郡唐屬潭州五代及宋因之元元貞初升為益陽州屬天臨路明初復降為縣屬長沙府 本朝

  湘鄉縣在府西南二百十里東西距二百里南北距二百八十里東至湘潭縣界三十

  里西至寶慶府邵陽縣界一百七十里南至衡州府衡山縣界一百五十里北至寕鄉縣界四十里

  東南至衡山縣界一百里西南至邵陽縣界一百六十里東北至湘潭縣治一百里西北至安化縣

  界一百八十里漢置連道縣屬長沙國後漢屬長沙郡又分置湘鄉縣屬零陵郡晉以兩縣俱屬衡

  陽郡宋省連道入湘鄉齊梁陳因之隋并省湘鄉入衡山縣唐武德四年析衡山復置湘鄉縣屬潭

  州五代及宋因之元元貞初升為湘鄉州屬天臨路明復為湘鄉縣屬長沙府 本朝因之

  縣在府南二百八十里東西距一百六十里南北距一百四十里東至江西吉安府安福縣界一

  百二十里西至衡州府衡山縣界六十里南至茶陵州界三十里北至醴陵縣界八十里東南至江

  西吉安府永新縣治二百十里西南至衡州府安仁縣治八十里東北至江西袁州府萍鄉縣治二

  百七十里西北至湘潭縣治二百十里漢置攸縣屬長沙國後漢屬長沙郡三國吳分置陰山縣晉

  因之齊屬湘東郡梁陳時改攸縣曰攸水縣隋省攸水陰山並茶陵建寕四縣入湘潭縣屬衡山郡

  武德四年復分湘潭置攸縣及陰山縣并置南雲州又析置安樂新興二縣貞觀元年州廢徙湘

  潭省安樂新興陰山三縣入攸屬衡州五代時楚馬殷改屬潭州宋因之元元貞初升為攸州屬天

  臨路明初復降為縣屬長沙府 本朝因之安化縣在府西北二百六十里東西距一百

  十里南北距二百二十里東至寕郷縣界八十里西至寶慶府新化縣界三十里南至寳慶府邵陽

  縣界一百里北至常德府武陵縣界一百里東南至湘鄉縣界一百里西南至新化縣界三十里東

  北至益陽縣界七十三里西北至常德府桃源縣治二百五十里漢益陽縣地後為梅山蠻地宋初

  立五砦𤋮寕六年始置安化縣屬潭州元屬天臨路明屬長沙府 本朝因之茶陵州

  南四百八十里東西距一百四十里南北距一百十五里東至江西吉安府永新縣界八十里西至

  衡州府安仁縣界六十里南至衡州府酃縣界七十里北至攸縣界八十里東南至永新縣界八十

  五里西南至安仁縣界八十里東北至攸縣界七十里西北至攸縣界六十里漢置茶陵縣屬長沙

  國後漢屬長沙郡三國吳屬湘東郡晉以後因之隋省入湘潭縣唐聖厯元年復置屬衡州五代及

  宋𥘉因之紹興九年升為茶陵軍仍屬衡州元初軍廢復為縣至元十九年升為州屬湖廣行省明

  初降為縣成化中復為州屬長沙府 本朝因之

 ︹形勢︺南以五嶺為限北以洞庭為界元和宜春襟喉

  湖南腰背宋范成大行程記控扼湘嶺鎮撫蠻猺宋史李椿傳

  控交廣之户牖扼吳蜀之咽喉翼張四隅襟束萬

  里

 ︹風俗︺湘川之奥民豐土閑南齊書州郡志無土山無濁水人

  秉是氣往往清慧而文唐劉禹錫記民以網𦊙為業漁

  利饒衍而無積聚元史地理志

 ︹城池︺長沙府城周十四里有竒高二丈四尺門九有濠明洪武中初築 本朝順治康熙

  中重葺乾隆十二年増修三十一年重修 長沙善化二縣附郭湘潭縣城周六里有

  竒高丈六尺門六明萬厯二年築 本朝康𤋮三十三年修乾隆五十二年重修湘陰縣

  城周三里有竒高丈五尺門七明隆慶間築本朝康熙元年乾隆十七年增築䕶城隄

  鄉縣城縣舊無城依通衢建立四門圍以木柵瀏陽縣城周三里高一丈門四

  水門五明嘉靖中築 本朝順治康𤋮雍正中屢修乾隆二十一年改建五十七年補修醴陵

  縣城嘉靖十四年傍山築土城沿江立木柵門五 本朝順治康熙中修乾隆十一年復修

  益陽縣城周四里有竒高丈二尺門四明嘉靖三十一年築 本朝康熙二十二年

  湘鄉縣城縣舊無城明設四門於市口攸縣城周四里有竒門五明嘉靖元年

  築 本朝順治康熙中屢乾隆二十一年重修安化縣城明萬厯初立木柵設門五

   本朝康熙二十一年修三十二年重修茶陵州城周五里高二丈五尺門六濠廣六丈

  五尺明洪武中築 本朝順治康熙中屢修乾隆二十九年重葺

 ︹學校︺長沙府學在府城正南門右明洪武中因元舊址建 本朝順治康熙中重葺乾隆

  十一年二十一年五十七年増修入學舊額二十乾隆五十四年減茶陵州學五名増入府學今

  額二十五名長沙縣學在府城新開門内舊在湘春門外 本朝順治中遷驛步門外

  康𤋮中改建今所入學額數二十名善化縣學在縣治左 本朝順治中因明舊址重建

  乾隆中屢修嘉慶六年又修入學額數二十名湘潭縣學在縣治西舊在縣東明正德中

  遷建今所 本朝順治十一年重建康𤋮雍正乾隆中屢葺嘉慶二年重修入學額數二十名

  陰縣學在縣治東舊在縣南宋崇寕間建明洪武初遷建今所 本朝康熙中屢修雍正元

  乾隆八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五名寕鄉縣學在縣東門外明洪武初因宋元舊址建

  本朝順治康熙雍正中增修嘉慶十八年重葺入學額數十五名瀏陽縣學在縣治西

  明正德中建 本朝順治康熙中修乾隆十二年重葺入學額數十二名醴陵縣學

  治東舊在今學之北明洪武初因宋舊址建 本朝順治康熙中重葺乾隆八年遷建今所入學額

  數十二名益陽縣學在縣城西門外明洪武初因宋元舊址重建 本朝順治康熙雍正

  中先後修葺乾隆八年嘉慶十年重修入學額數二十名湘鄉縣學在縣治西南舊屢遷

  無常明嘉靖中遷建漣水濱 本朝順治康𤋮雍正中屢葺乾隆四年遷今所入學額數十五名

  攸縣學在縣治東南明洪武初因宋元舊址建本朝順治康熙雍正中屢修乾隆十四年

  二十年重修入學額數二十名安化縣學在縣治西明末因舊址建 本朝康熙中修乾

  隆十二年重葺入學額數十二名茶陵州學在州治南明李東陽記宋元舊學在城西

  南二里獅子口後燬於兵洪武間建學西郭外成化中遷州治西宏治中復遷西郭外 本朝康𤋮

  中遷建令所乾隆二十六年遷建州西獅口山五十七年復遷建今所入學舊額二十名乾隆五十

  四年裁五名増入府學今額十五名東岡書院在長沙縣東二十五里元許有壬之父號

  東岡嘗讀書於此因賜額焉喬江書院在長沙縣西北舊有三賢堂祀屈原賈誼杜甫

  元立義學賜今額城南書院在善化縣治南舊在縣南三里宋張栻講學地其間鑿池

  以匯息澤之水中有麗澤堂𫎇軒月榭卷雲亭其扁額四字相傳為張浚書 本朝乾隆十年遷建

  今所二十年四十七年屢修嘉慶五年二十三年重修嶽麓書院在善化縣西嶽麓山

  下宋開寶中潭州守朱洞建實彭城劉鼇倡之孫邁為之記祥符中詔以國子監經籍賜嶽麓書院

  并賜額紹興中燬於兵乾道初湖廣安撫劉珙重建張栻為之記後為張栻朱子講學之所朱子手

  書忠孝節義四大字於堂淳𤋮末直徽猷閣潘疇重加修葺陳傅良為之記德祐中再燬於兵元至

  正二十三年郡人劉必大重建朱渤為之記延祐中郡倅劉安仁復建吳澄為之記明宏治中重建

  李東陽為之記 本朝康熙二十五年重建 聖祖仁皇帝賜學達性天扁額又   欽頒

  日講經史十六種建   御書樓藏之乾隆九年   高宗純皇帝賜道南正脉扁額重加修

  葺為四大書院之一二十八年二十九年撫臣陳宏謀喬光烈先後奏請動帑改修四十四年撫臣

  李湖重修湘西書院在善化縣西嶽麓山下宋劉輔建後朱子重建初潭士以居學肄業

  為重州學生月試積分高等升湘西嶽麓書院生又積分高等升嶽麓精含生潭人號為三學生宋

  末兵興聚居州學猶不廢業城破多感激死義者主一書院在湘潭縣西南一百二十

  里地接衡州府衡山縣宋鍾震建碧泉書院在湘潭縣西七十里宋胡安國南遊築室

  其子宏與張栻講學於此元里人衡氏就其地置書院以近碧泉因名焉道山書院

  鄉縣東三十里道山之陽一名雲峯書院宋胡宏張栻講學之所文靖書院在瀏陽縣

  治南宋楊時宰瀏陽後人建書院以其謚名南山書院在瀏陽縣南元歐陽原功讀書

  地明宏治中學使歐陽旦修祀原功 本朝康熙中重修置祭田東萊書院在醴陵縣

  治後舊曰萊山書院在縣北三十里宋吕祖謙曽讀書於此明正德中徙改今名慶洲書

  院在益陽縣南資江中元邑人劉履泰講學於此事聞授慶洲書院山長漣濱書院

  在湘鄉縣東南漣水濱舊名漣溪書院在縣崑崙橋西宋周奭故居也真德秀帥潭建為書院顔其

  堂曰春風德祐中重建於漣水東五里元至正中復移漣水西廢於明嘉靖中 本朝乾隆四年

  舊學宫地重建易今名三十年重修中梅書院在安化縣治西康熙三十一年建

  崖書院在茶陵州西雲陽山下明建

 ︹户口︺原額人丁七萬五千一百七十九今溢生男婦共四百二十九萬八十六名口計六十九萬九

  千八十二户

 ︹田賦︺田地九萬五千三百五十六頃九十一畝七釐額徴地丁正雜銀三十三萬二千六百四十二

  兩一錢一分南糧六萬九千六百八十六石九斗三合有竒漕糧一萬一千九十石六斗三升三合

 ︹山川︺天井山在長沙縣東八十里山上有井井水下流四時不絶其北有古華山烏山

  在長沙縣西三十里有烏四時常哺其上内有洞深廣數丈尖山在長沙縣西四十里祝穆

  方輿勝覽尖山在長沙西一名圭峯明統志距湘江十五里谷山在長沙縣西七十里山有

  靈谷深𮟏上有梓木洞下有龍潭禱雨輒應產青紋花石可為硯銅官山在長沙縣西北

  九十里酈道元水經注銅官山西臨湘水山土紫色内含雲母故亦謂之雲母山也元和志雲母山

  在長沙縣北九十里列仙傳云長沙雲母服之不朽羅洋山在長沙縣北七里一名大富山

  峯巒秀拔水流環帶為一縣之勝石寶山在長沙縣北二十里山多竒石或踞或立狀如

  鵞如羊故亦名鵞羊山又名東華山相傳成少卿昇仙處智度山在長沙縣北五十里最

  者曰黑石峯唐時有將軍劉智度居此因名書堂山在長沙縣北五十里唐歐陽詢讀書

  銅山在長沙縣北一百里楚鑄銅處隋書地理志長沙有銅山影珠山在長沙縣

  東北七十五里山巔有井其影如珠故名亦名易公山爲元易公得道處青山在長沙縣東北

  八十里接湘陰縣界四時常青山有霞峯臺及龍潭又有月浤泉澄碧可鑑錫山在善化縣

  東南三里隋書地理志長沙有錫山府志唐王錫隱此故名按益陽縣南五十里亦有錫山溪水

  經此入資關山在善化縣東南四十五里曡峯峭拔如城中有間道僅通單車唐末置龍囘關

  於此故名搴旗山在善化縣南十里明統志山在縣南以形似名一作青旗山昭山

  在善化縣南六十里摟湘潭縣界一名馬山元和志昭山在長沙縣南七十里臨湘水樂史太平寰

  宇記昭山在湘潭縣東四十里以周昭王至此故名其地北界長沙舊志昭山即馬山與湘潭分界

  截江而起仄立萬仞怪石磅礴異木層陰微露巖崿舟過其下隱隱見石牕巖牖窺攀莫及洵異境

  雲蓋山在善化縣西南三十里望之如蓋曹學佺名勝志一名靈蓋山有虎溪龍井

  天臺山在善化縣西南五十里一名天台山相傳彭祖師得道處又西南十里有神通山相

  傳圓明祖師得道處華林山在善化縣西南六十里下有龍潭相傳善覺禪師証覺處

  麓山在善化縣西十里亦名麓山水經注湘水左逕麓山東上有故城元和志嶽麓山在長沙

  縣西南隔湘江水六里蓋衡山之足也故以麓為名方輿勝覽盛宏之荆州記云長沙西岸有麓山

  又名靈麓峯乃岳山七十二峯之一自湘西古渡登岸夾逕喬松泉澗盤繞諸峯疊秀下瞰湘江

  玉屏山在善化縣西八里岳麓之支山也峯巒環列如屏故名又醴陵縣南五里亦有玉屏

  山下有石如金龜嶺下有金龜泉金盤山在善化縣西北七十里接寕鄉縣界一峯特立

  四圍環繞如盤平江水源出此碧虛山在善化縣嶽麓山南宋劉珙建風雩亭於其上亦名

  風雩山與道鄉臺相左右壺山在湘潭縣東三十里荆楚記壷山在湘潭頂有巨石狀如壺

  石潭山在湘潭縣東瀕江峭立洞壑杳然水經注臨湘縣南有石潭山湘水逕其西山有石

  室石牀臨對清流大興山在湘澤縣東南六十里西一支為石洪山厯山在湘潭縣

  東南百里相傳舜南巡嘗經此明月山在湘潭縣東南一百五十里醴陵縣西南六十里攸

  縣西北九十里三縣分界產石圓如月上有靈谷崖龍鬚灘名勝志明月山峯巒聳拔月出光耀先

  見故鳳凰山在湘潭縣東南一百七十里跨湘醴衡攸四縣界周百餘里僻奥深險頂

  蓄靈泉中有沃壤可耕旁分四逕以達四縣蟹山在湘潭縣南二里以形似名又湘鄉縣西

  一百二十里亦有蟹山下有蟹泉金霞山在湘潭縣南四十里曉霞山在湘潭縣

  南七十里衡山七十二峯之一其形東向日照其頂雲霞燦然昌山在湘潭縣西南百里夷堅

  志昌山周四十里多篠簜花結實每石得米五斗香與粳同隱山在湘潭縣西南一百十里

  一名龍山俗名龍王山後人因有茅庵老僧隱此故名隱山名勝志隱山頂有龍湫注而為池

  紫山在湘潭縣西南一百四十里朝暉相映作金紫色亦名鳳棲山又茶陵州北二十里亦有

  金紫山列岫連屬高插天半大安山在湘潭縣西南一百五十里甚高秀上有譚真人廟

  旱禱輒應陶公山在湘潭縣西七里舊多古木晉陶侃鎮潭州卜築於此因以為名縣志山

  下臨𭰹潭曰錦石灣潭畔有石踞江擁沙而起色赤如錦因名烏臺山在湘潭縣西四十里

  高峯凝立上有石臺縣之鎮山也五頂山在湘潭縣西頂有五峯因名韶山

  潭縣西八十里接湘鄉縣界山甚深遠相傳舜南巡時奏韶樂於此因名名勝志韶山綿亘百餘里

  相潭寕鄉諸水皆出其麓石龍山在湘潭縣西百里接衡山湘鄉兩縣界山頂有石昻如龍

  首故東霧山在湘潭縣西百里與昌山相對銀山在湘潭縣西一百二十里山石

  晃白如銀黄龍山在湘潭縣北二十五里一名黄峯山又湘鄉縣西南一百六十里亦有黄

  龍山接衡山縣及寶慶府邵陽縣界龍巖山在湘潭縣北二十五里一名龍崖山舊名龍𮞉

  山𮞉環秀拔下有龍窟南谷山在湘潭縣北四十里勢如伏獅遠望則如屏障石鰭

  山在湘潭縣北九十里横峙靳江中拂水逆流其形如魚仰高山在湘陰縣治東縣志

  城内舊有八山皆土阜也今惟仰高山尚存密巖山在湘陰縣東四十里又東十里有清

  玉池山在湘陰縣東六十里一峯插天又名玉池峯上有玉池相傳爲晉陶澹浴丹池

  神鼎山在湘陰縣東六十里上有古井白鶴山在湘陰縣東六十里與玉池神鼎相

  接陶澹居此山學仙有二白鶴來故名山下有鴻水洞自山頂下注潭中又數十里西流入湘江

  九龍山在湘陰縣東一百里一名九峯山山巔有石形如懸鐘扣之有聲女洲山

  在湘陰縣南三里頂方而鋭亦名印山又名龜山白霞山在湘陰縣南五十里上有百𡻕

  巖又有石井四時不竭大障山在湘陰縣西九十里春水漲溢山爲障蔽三峯山

  在湘陰縣北五里土色黄白陶者取之黄陵山在湘陰縣北四十五里一名湘山山下有

  黄陵亭水經注湘水北逕黄陵亭西名勝志黄陵山舜二妃墓在其上汨羅山在湘陰縣

  北七十里孤峙汨羅水中磊石山在湘陰縣北一百二十里青草湖南水經注湘水逕磊石

  山西西北對青草湖或謂之青草山亦謂之五木山方尖如五木狀故名九域志磊石山在湘隂傍

  青草湖下臨湘口北接巴陵舊名萬𡻕山縣志磊石山屹立湖東三面背水一面無阻樵汲甚便宋

  岳飛討楊幺結營於此玉笥山在湘陰縣東北一名石帆山湘中記屈潭之左玉笥山屈

  平之放棲於此山而作九歌水經注汨水又西逕玉笥山道士遺言此福地也一曰地腳山元和志

  玉笥山在湘陰縣東北七十五里名勝志玉笥山汨水逕其下隋開皇初設玉州於此飛鳳

  山在寕鄉縣治東一峯狀如鳯首左右有山如翼學宫建此王几山在寕鄉縣治西

  林山在寕鄉縣治北山產旃檀香宋立香山寺於此天馬山在寕鄉縣東二十五里亦

  名石嶙關縣志石嶙關兩山騰聳宛如二馬驤首行空故曰天馬山嵇山在寕鄉縣東南二十

  五里一名嵇茄山周迴八九十里壁立千仞可望數百里外山有田數畝又有仰天湖大旱不涸相

  傳唐時嵇真人修煉於此大霧山在寕鄉縣南五十里宋建炎間金兵至境劉廷佐屯兵大

  霧山即此石鼓山在寕鄉縣南五十里一名聚山上有巨石如鼓又有懸崖瀑布高數十仞

  山產石可煉鐵鶩山在寕鄉縣西南一百里一名東鶩山縣志宋遺民王顯謨不仕隱居鶩山

  黄柏山在寕鄉縣西南一百里有泉自石竇中流出豐山在寕鄉縣西南一百

  五十里接湘鄉縣界在寕鄉縣西九十里有石逕十里不通車馬行者必援石攀木而過

  明成化中鑿石平整遂為坦途𤓰畬山在寕鄉縣西一百里相傳唐裴休種𤓰於此

  溈山在寕鄉縣西寰宇記大溈山在寕鄉縣周一百四十里溈水出焉唐裴休葬此名勝志山

  在縣西一百五十里四方皆水故曰大溈有青龍巖在山間芙蓉山在寕鄉縣西接安化

  縣界舊名青羊山九域志寕鄉縣有青羊山名勝志芙蓉山與大溈山相接其中有芙蓉洞

  子山在寕鄉縣西北五十里溈水所經縣志元歐道結廬讀書於此嘗登山植杉成林因書孟

  子牛山章於壁山以此得名獅顧山在寕鄉縣東北三里名勝志蹲踞江濱玉潭水出其

  孫隱山在瀏陽縣東一里上有洗藥泉煉丹崖唐孫思邈棲隱之所又東一里有姬山

  七寶山在瀏陽縣東七十里舊出鉛鐵硼砂青礬膽礬土黄鍼石因名又名小尖山明洪武

  中開設鐵冶後罷石馬山在瀏陽縣東九十里接江西袁州府萬載縣界亦名石馬洞洞

  有巨石如馬洞闊土肥有田百畝流泉灌注大旱不涸六龍山在瀏陽縣東南五十里六

  峯並起故名頂有石崖下有九洞總名石灰洞洞中有石門石牀猿啼山在瀏陽縣南一

  里瀏水之南有隱相臺相傳唐裴休讀書此山時聞猿啼山下有啞哇池霜華山在瀏陽縣

  西南八十里一名石霜山北接洞陽山南抵醴陵縣界山峻水激觸石噴霜故名上有飛來塔虎爬

  巨湖山在瀏陽縣西一里一名太湖山又名西湖山名勝志太湖山在瀏陽三峯鼎峙

  中有巨湖其深莫測洞陽山在瀏陽縣西北六十里以山洞向南而名周迴一百十里唐孫

  思邈煉丹於此上有石壇山澗有潭湫水流入洞中半里許石竇引光沙石朗然内有龍跡道書第

  二十四洞天道吾山在瀏陽縣北十里東西環立如屏内有龍湫俗呼老龍潭上有雷劈

  石自湫而上有平田數十畝名勝志道吾山列七十二峯東連寶葢西接洞陽狀若蓮花又名蓮花

  峯府志上有龍王廟旱禱輒應唐宋元時皆封號寶葢山在瀏陽縣東北六十里亦名寶

  大光山在瀏陽縣東北九十里北抵豫章西接巴陵峯巒曡秀最為竒觀亦名大光洞

  大圍山在瀏陽縣東北一百五十里一名首禆山東接江西瑞州府新昌縣界北接江西南

  昌府義寕州界頂有白沙湖亦名玉泉水分流四派一入義寕州一入袁州府萬載縣一入岳州平

  江縣一為瀏水岡巒圍繞盤踞三縣因名大圍東山在醴陵縣東一里上有鳳凰臺又安化縣

  東八十里亦有東山梅溪出此梧桐山在醴陵縣東五里與縣西五里鳳凰山對峙

  溈山在醴陵縣東三十里小溈泉出此王仙山在醴陵縣東三十里一名大山又名

  王喬山後漢書郡國志醴陵注荆州記曰縣東四十里有大山山有三石室室中有石牀石臼又五

  行志建安七八年中長沙醴陵縣大山大鳴如牛呴聲唐書地理志醴陵有王喬山太平山

  在醴陵縣東三十里王仙山南上有白雲泉湧流如瀑布旱可禱雨石筍山在醴陵縣東七

  十里峯勢壁立如筍益陽縣西南亦有石笥山下有山𬃷坡丁仙山在醴陵縣南七里相

  傳丁令威得道處上有石壇胡道仙山在醴陵縣南四十里俗傳有胡姓者嘗修道於

  雲峯山在醴陵縣南六十里與五鳳山相對吉仙山在醴陵縣西南二十五里

  名勝志晉有吉仙棲其上故名五鳳山在醴陵縣西南六十里峯巒羅列如五鳳上有天花

  臺壁立峻峭直入雲中君子山在醴陵縣西南七十里與五鳳山並峙脈自南岳來峯巒

  西山在醴陵縣西二里一名靖興山方輿勝覽西山石壁上有唐李靖遺像以靖曾駐兵

  建安山在醴陵縣北十五里周十里元末居民立寨其上俗呼油尖寨萊山

  陵縣北三十里左傳昭公五年沈尹戌會楚子於萊山府志萊山舊有萊山書院宋吕祖謙講學於

  章仙山在醴陵縣北五十里一名章龍山龜臺山在益陽縣東南二里山形

  如龜其巔寛平其東相接者爲蛇山即魯肅屯兵處陸賈山在益陽縣南一里相傳漢陸賈

  使南越經此又呉陸遜嘗屯兵於此亦名陸家山白鹿山在益陽縣南二里上有龍湫唐

  裴休講學於此有白鹿銜花出聽宋楊億詩資江水急魚行澀白鹿峯高雁度遲小廬山

  在益陽縣南六十里一名清修山上有香爐峯瀑布泉方輿勝覽縣有小廬山以似九江廬山故名

  四方山在益陽縣南七十里周圍平正皓月山在益陽縣西南六溪口形如半

  八方山在益陽縣西南三十里孤峯屹立八面如削馬頭山在益陽縣西南

  六十里寕鄉縣大溈山之支隴也修山在益陽縣西南八十里一名湘山史記黄帝本紀南

  至於江登熊湘注湘山在長沙益陽縣漢書地理志長沙國益陽注湘山在北應劭曰在益水之陽

  浮邱山在益陽縣西南九十里相傳浮邱公嘗居此故名隋書地理志益陽有浮邱山

  岡山在益陽縣西南二百里名勝志九峯如笏立武潭津上流雲膚山在益陽縣西南

  二百里又名七尖山曰水溪之源也熊耳山在益陽縣西史記封禪書索隱曰荆州記益陽

  縣東北有熊耳山東西各一峯如熊耳狀因以為名今其地割隸安化在治西二十里又名浮青山

  石門山在益陽縣西一百里上有九曡泉從山西下有棧木洞仄逕穿入幽深絶異

  溪山在益陽縣北五十八里一名軍山接常德府龍陽縣界相傳為漢馬援吳潘濬討五溪蠻

  屯兵處文獻通考益陽有五溪山東臺山在湘鄉縣東十里一名鳳凰山一名望嶽峯南

  連華蓋下瞰漣水有平石若臺鉢盂山在湘鄉縣南三十五里上有巨石如鉢盂上麓

  山在湘鄉縣南五十里衡山之足也黄巢山在湘鄉縣南九十里相傳黄巢嘗駐兵於

  嶽龜山在湘鄉縣西南三十里頂有石龜其大如屋山北有蓮花峯梅龍山

  在湘鄉縣西南八十里西南有梅市水又與龍山相望因合稱為梅龍山銅梁山在湘郷縣

  西南八十里接湘潭縣界龍山在湘鄉縣西南一百八十里跨湘鄉安化及寳慶府新化邵陽

  四縣境山下有池俗以為龍所潛也漣水源出此元和志龍山有鍾乳穴在縣南二百四十里

  魚山在湘鄉縣西十里水經注漣水厯石魚山下多元石石色黑而理若雲母開發一重輒有

  魚形鱗鰭首尾宛若刻畫長數寸燒之作魚膏腥因以名之元和志石魚山在湘鄉縣西十五里縣

  志山在漣水北岸亦名石魚屏其北有飯籮山萬𡻕山在湘鄉縣西三十里上有砦𡶥

  䕶山在湘鄉縣西六十里漣水所逕蓮花山在湘鄉縣西一百二十里上有三角砦風

  雨則聞金鼓聲湖峒筆架山在湘鄉縣西一百四十里下有仙人城珍漣山

  在湘鄉縣西一百八十里南與龍山對峙珍漣水出焉石山在湘鄉縣西北二十里與仙女

  山對峙俗名石山崙白鶴山在湘鄉縣西北六十里有鳴水洞水自山頂而下瀉入石潭聲

  如萬雷鳴水源出於此靈羊山在湘鄉縣西北七十里青陂水出焉貞女山

  鄉縣西北九十里宋末鄉民劉榮叔起兵拒元盡節於此因改名褒忠山仙女山在湘鄉縣

  北三十五里北接韶山綿亘百餘里爲湘潭寕鄉兩縣諸山之祖俗傳昔有邵氏三女於此得仙因

  葛仙山在湘鄉縣北八十里上有丹竈及洗藥池鶴嶺山在攸縣東四十五里

  山峻水清司空山在攸縣東五十里下有温泉源舊名温泉山亦名麒麟山南齊司空張岊

  隱此得道改名左右有三十六峯大烏山在攸縣東一百里陽昇江發源於此鸞山

  在攸縣東一百二十里與司空山對峙甘棠山在攸縣東一百二十里與鸞山相連

  浮山在攸縣東一百四十里有石竇出泉涓涓不絶東入攸水一名天蓬巖嚴仙山

  在攸縣北八十里相傳南宋時嚴起同弟肅修煉於此有紫雲覆之因名其下有七星巖大川

  山在攸縣北一百里山極聳峻其下川原開廣因名牌山在攸縣東北一百十里一名牌

  子山金水所出梓木山在攸縣東北一百二十里多產梓木東華山在安化縣東半

  里資江所經移風山在安化縣東七十里相傳梅山猺人於此從化故名浮青山

  在安化縣南二十里九域志縣有浮青山梅山在安化縣西南接寶慶府新化縣界宋熙寕中

  章惇發兵開梅山道即此新化為上梅山安化為下梅山其山俱相通黄柏界山

  化縣西南三十里浮青山南伊水源出焉一名豐樂嶺接寶慶府新化縣界紫雲山

  化縣西上有三井相並一清二濁又攸縣東北一百二十里亦有紫雲山一名靈龜巖俗又謂之紫

  黄羊界山在安化縣西北二百里接常德府桃源縣界雷公山在安化縣

  北十五里有雷神石像下有流泉甚甘潔浮泥山在安化縣北七十里名勝志崖壁峭絶土

  人攀援而上開畬種榖土壤沃饒因名石峯山在安化縣北一百二十里石門潭上

  爐山在安化縣北一百二十里資江北岸上有泉隨江水為清濁又有黒虎石九峯山

  在安化縣北一百七十里九峯並峙中峯最高左右四峯以次稍低俗名半邊山其秀拔為資江北

  岸諸山最辰山在安化縣北一百八十里跨寶慶府新化縣界烏雲山在安化縣

  北一百九十里接桃源縣界山極高峻常有雲覆其上故名二仙山在安化縣東北六十

  里兩峯對峙上俱有仙人足跡人稱為大仙小仙大峯山在安化縣東北七十里周圍百

  里有七十二峯環拱相向下有靈潭苗竹山在安化縣東北七十里廣袤數十里上有三角

  湖湖水泛溢能致雲雨武陵山在安化縣東北一百八十里接常德府武陵縣界

  悲山在茶陵州東輿地紀勝山在茶陵縣東十里鄧阜山在茶陵州東八十里茶水

  北輿地紀勝山在縣東九十里景陽山在茶陵州東接江西吉安府永新縣界一名茶山輿

  地紀勝景陽山在茶陵縣東一百二十里茶水源出此方輿勝覽茶山在茶陵軍城之東名勝志史

  記炎帝葬於茶山之野茶山即景陽山也以林谷間多生茶茗故名百丈山在茶陵州東南

  五十里上有潭泉深不可測山陰多竹木下有觀音巖三蛟洞大金山在茶陵州東南六十

  里上鋭下方形如金字皇雩山在茶陵州東南八十里下有七石竅泉流不竭灌田數萬

  畝亦名七眼泉其西有龍王山青臺山在茶陵州南六十里顏江水發源於此山上有龍湫

  橋梁山在茶陵州西南七十里一名橋頭嶺接衡州府酃縣安仁縣界雲陽山

  陵州西山周迴七十里從平地至嶺曲折四十五里路史雲陽氏是為陽帝蓋處於沙注沙長沙所

  謂萬里長沙今茶陵西南十里雲陽山也明統志雲陽山有七峯曰偃霞紫微石柱白蓮隱形正陽

  石耳有百靈闕真仙洞玉華洞赤松壇般若巖舊志又有秦人三洞在山之陽丫尖山

  陵州西五十里兩峯並列上鋭下方多草木旗山在茶陵州北二里又北一里有老虎山

  公一山在茶陵州北五十里青溪出焉峽石嶺在長沙縣東一百里接瀏陽縣界

  仙女嶺在長沙縣北四十里宋末郷民迎洞庭神於此禱雨有應因名善化縣西南七十五

  里亦有仙女嶺水桐嶺在長沙縣東北一百五十里接岳州府平江縣界峨嵋嶺

  在善化縣東五里俗名阿彌嶺又縣東南二十里有歇馬嶺望江嶺在湘隂縣南五里嶺

  上可望湘江長流嶺在瀏陽縣東南二十五里起伏約二十里地頗險僻黄岡嶺

  在瀏陽縣西三十里上有龍湫焦溪嶺在瀏陽縣北二十里峻厓險阻為往來者必經之地

  上有石泉甚清潔今名交濟嶺蘆桐嶺在瀏陽縣東北七十里北接岳州府平江縣界南接

  寶葢山石逕盤曲一十八灣佛子嶺在醴陵縣東南八里上有洞泉碁石亦名觀音巖

  玉插嶺在醴陵縣西南三十五里俗名魚了嶺姜嶺在醴陵縣北二里相傳有姜士

  㑹者居此俗訛為姜維嶺數峯屏峙如障右有鳯凰山石門嶺在益陽縣南石門斗闔中

  可容十餘人安撫嶺在湘鄉縣東十里水流環繞有坪廣數里舊議建縣於此油鐺

  嶺在攸縣北八十里上有聚仙臺可坐千人又有石澗仙池飲之愈疾旱可禱雨司徒嶺

  在安化縣東八十里接湘鄉縣界大步嶺在安化縣東南八十里又名龍安山下有龍潭

  藍田水出焉露嶺在茶陵州西北三十里上產鐵妙高峯在善化縣南三里江流環

  帶諸山屏列雲麓峯在善化縣嶽麓山右有石縱横二丈出巖外平砥可憩土人構亭其

  上如望衡嶽而拜因名曰拜嶽石琵琶峯在湘潭縣南百里以形似名與嶽頂祝融峯相

  望乃七十二峯之一玉几峯在湘潭縣南一百三十里接衡山縣界峯色蒼如玉狀平𩔖几

  四角峯在湘陰縣西南九十里山極高峻四面聳起故名靈峯在寕鄉縣東三十里

  一名道山以胡宏張栻講道於此故名道山羅仙峯在寕鄉縣東南七十里接湘鄉縣界

  上有浴仙池滴水洞九龍峯在寕鄉縣西七十里又十泉峯蓮花峯在寕鄉縣西八十里又

  罘罳峯在寕鄉縣西一百三十里青雲峯在寕鄉縣西一百五十里明統志峯巒層出八

  面如一亦名八面山雲葢峯在寕鄉縣西一百五十里亦名小芙蓉山九祖峯

  鄉縣西北六十里世傳唐張九齡九世祖居此石柱峯在瀏陽縣北一百里尖削如柱壁立

  萬仞高寒不生草木有水分流二派一入縣境一入岳州府平江縣界又有井水極清冷名百匯泉

  范鐸峯在湘鄉縣東南十五里三峯秀聳衆山環列五代時范鐸隱此後人因名其山曰范

  天井峯在湘鄉縣南二十里有泉水四時不竭荆紫峯在湘鄉縣南一百里

  一名金紫峯孤峯突起衆山環繞其對峙者為白石峯靈龜峯在攸縣東三里據攸水上

  朝天峯在攸縣北一里一名第一峯仙人峯在攸縣北八十里與巖仙山相

  㑹仙峯在茶陵州東二十里名勝志上有羅漢像石牀皆天成金牛岡

  化縣西十里方輿勝覽湘中記漢武時有田父牽赤牛求渡漁人曰船小豈能勝牛曰但相容不重

  於是登舟半渡牛糞於船曰以此相贈漁人怒其汚以橈撥棄水將盡方覺是金訝其異而躡之見

  人牛俱入嶺掘之不得因名金牛岡府志唐裴休鎮長沙嘗讀書金牛岡今有裴休書堂銅岡

  在益陽縣南八十里山勢四面如城元末民多避兵於此燕子巖在湘潭縣西南一百二十

  里上有穴中多燕巢又安化縣東北一百八十里亦有燕子巖接常德府桃源縣界草衣巖

  在湘潭縣西一百里相傳蜀僧奉初紉草爲衣居巖中因名名勝志形如月輪表裏相透聚仙

  巖在寕郷縣南六十里石壁矗立泉從石竇飛流而下俗名滴水巖青龍巖在寕鄉縣

  西大溈山北萬山壁立溯深澗而入攀援石磴始至其巔俯瞰神龍潭深暗不測又南三里爲小青

  龍潭皆可禱雨響泉巖在寕鄉縣西九十里懸崖峭壁中空如屋上有飛泉衡激而下響震

  蘚花巖在寕鄉縣東北俗名蝦墓石古風巖在瀏陽縣東五十里深邃數十

  里中有溝水伏流至洞口復出灌田百餘畝亦名仙人洞其相通者爲毛公巖白石巖弄光

  巖在瀏陽縣北八十里峯皆異石渾然天成上懸一石横出如舟俗呼為仙人座梓梁巖

  在益陽縣西南九十里一名子良巖名勝志桃花水出焉西溪源亦出山下寶陀巖

  鄉縣西南九十里一名瀟灑巖一名彌陀巖一名天籟巖龍巖在湘鄉縣西三十里巖門高敞

  進内一逕甚窄中復寛廣懸鐘巖在湘鄉縣西北二峯屹立上有石如懸鐘名勝志縣北五

  十里有懸鐘石與韶山相接其傍一峯曰黄竹岐連亘數百里下有鯉魚峯白波巖

  化縣東七十里石色多白望之若波橘子巖在安化縣南六十里上多橘香爐巖

  在安化縣北八十里有泉噴湧旱禱輒應石螃巖在安化縣北一百三十里壁立千仞溪流

  其間若雙扉然其上栖石如螃石門巖在安化縣北一百六十里即石門寨也西巖夾溪對

  峙旁通一門亦形勝險阻處雲巖在茶陵州東二十里一名靈巖名勝志㑹仙峯下有石室

  即靈巖也唐陳光問隱此鷂子崖在湘潭縣東二十五里臨大河黄羅崖在安化縣

  南六十里名勝志四面壁立僅有小逕可以攀援宋元末居民多保於此白崖在安化縣西南

  一百四十里亦名雪崖清風峽在善化縣西嶽麓寺前雙峯相夾中有平地縱横十餘丈

  栖霞谷在長沙縣西述異記湘洲栖霞谷昔有橋順二子於此得仙服飛龍一丸十年不饑

  故魏文詩曰西山有仙童不飲亦不食即此也琤琮谷在善化縣南三里妙高峯下宋張栻

  建城南書院於此蒼筤谷在善化縣西嶽麓山下嶽麓志在抱黄洞口宋仙巢先生鍾尚

  書閒居之所砦子崙在安化縣東十五里昔人嘗避兵其上因名蜂窩崙

  化縣南六十里一名蜂窩洞舊志風氣出入洞中春夏草外偃秋冬内偃天井崙在安化縣

  東北一百七十里三峯峭拔中有天井泉出四時不竭西嶼在善化縣西嶽麓書院之右宋

  張栻朱子講學時所名也道林坪在善化縣西嶽麓山左以道林精舍得名石場坪

  在湘潭縣西南一百五十里一名石禾場方平如砥闊可十畝溪水環之讀書坪在湘陰縣

  二十一都宋長沙人畢田讀書處丁家坪在醴陵縣東二里又縣北有巢劫坪一山平衍

  兩溪遶流出口抱黄洞在善化縣西北十里嶽麓山相傳晉陶侃射蛟於此雷鳴洞

  在寕鄉縣西南一百八十里接湘鄉安化二縣界嶺有石竅中通巨洞入者隱隱聞雷聲中有靈湫

  深不可測下流入温水山坪洞在瀏陽縣東六十里北接蘆洞南連高滸楓林洞

  在瀏陽縣東北六十里又名楓林坑桃花洞在醴陵縣東三十里一名桃花澗又曰桃花嶺

  又益陽縣西二百里亦有桃花洞接安化縣界石燕洞在醴陵縣西南五里中產石燕又名

  石燕水簾洞在醴陵縣西南七里水從石山頂流下洞口如簾一名雨谷一名界圍巖

  風洞在醴陵縣西北七十里以物投之輒大風不止傳有風龍在内濁水洞在益陽縣

  南八十里一名滴水洞花園洞在益陽縣西七十里相傳屈原讀書處石蓮洞

  在攸縣西五里一名隱真崖靈龜洞在安化縣東南四十里一名龜蛇洞鼓神洞

  在安化縣南十五里有小溪逆流入洞深窅莫測燕子洞在安化縣南十五里中多石燕

  洞口有石筍林列將雨則水滴十房洞在安化縣北十五里寛坦若廳事自廳入穴中有竅

  俗呼天牕左右列十房各有門有鍾鼔擊之能作聲後有石田石池桃山洞在安化縣北一

  百三十里洞中有千丈坑和尚石注水池風洞雷洞龍洞又有石牀石枕雞冠石在長沙縣

  北二十里石形高聳狀如雞冠懸鐘石在湘潭縣南一百四十里縣志空洲之旁有石如懸

  名懸鐘石金魚石在醴陵縣東三十里江濱山上有魚形石三一儼然其二畧露頭尾

  江石在醴陵縣西七十里巨石横亘中流岐石在湘鄉縣南三十里漣水環流其下石平

  如砥一名破石又有印石水經注湘水上出印石大小皆方纍如印今湘鄉盤環崙有石方如𤥨成

  光彩可愛印文石在安化縣西北歸化鄉湘中記安化有印文石在田中大小九顆字畫宛

  然人或踐之即雷鳴又有印心石在縣北一百二十里資江中兩岸巖峙如門此石四面獨方浮出

   於石門潭内儼如一印試刀石在安化縣北二 百里石高二丈其形如筍上 有刀痕相傳

   馬援征五溪蠻試刀在此褒書石在茶陵州南突起如筍上有石函湘江自衡州府

   衡山縣流入湘潭縣境共二百八十里至湘潭縣城又北流四十里入善化縣境七十里入長沙縣

   境一百里入湘陰縣境又四十里至湘陰縣南門繞西門又一百三十里㑹青草湖入岳州府巴陵

   縣界漢書地 理志臨湘注應劭曰湘水出零山水經注湘水又 東北過陰山縣西洣水從東南來注

   之又北過醴陵縣西漉水從東南注之又北逕建寕縣故城下又北過臨湘縣西縣南有石潭山湘

   水逕其西又北逕昭山西又北逕南津城西西對橘洲又北左㑹瓦官水口又逕船官西左逕麓山

   東又右逕臨湘縣故城西又右合麻溪水口又 逕瀏口戍西北對瀏水又北溈水從西南來注之 又

   北左 岸有高口水又北右㑹鼻洲又北經陵子口又北 逕銅官山又北逕錫口戍東又北枝津北出

   謂之 門逕東北合門水又北逕黄陵亭西右合黄陵水 口又北逕白沙戍西又北右㑹東町口渭水

  又北汨水注之又北逕磊石山西而北對青草湖元和志湘水南自衡山縣界流入岳州湘隂縣界

  又湘潭縣湘水逕縣理東輿圖湘江自湘潭縣南石塘鋪入境東流㑹渌口即漉水口也又折而西

  北中有鼔磉洲又北左會易俗河又北逕楊梅洲又北㑹湘鄉河又北逕縣城南繞流而東經縣城

  東又北至縣北界左㑹靳江河右傍昭山入善化縣界北流逕縣城西南至府城西水陸洲入長沙

  縣境至城西北經三沙磯東江中有矮子洲又北右受瀏渭水又北左㑹新康河口又北右㑹澇塘

  河又北左㑹靖港又北右㑹樟樹港左會喬口河接湘陰縣界湘陰縣志湘江自上窑潭入境江西

  為喬口稍北為驛馬潭又北逕文武二洲之間為鯿魚潭分流為文涇江而西北流其西岸名林子

  河北流經舊縣治西為小材子河資水至此入湘江少北左㑹濠河又北為楊雀潭又北左㑹掃帚

  口稍東北匯為蘆林潭右會縣河又北左逕横岑口㑹楊水等潭又北匯為南江潭又北通青草湖

  而右㑹汨羅江靳江在善化縣西二十里一名瓦官水口一名剱江源出湘鄉縣大鳬塘東北

  流逕寕鄉縣南七十里又東北入善化縣界至黒石渡注於湘過楚大夫靳尚墓前因名白水

  江在湘陰縣東六十里俗名撥水江一名湄水源出白鶴山北流西折密巖玉池二山之水合流

  來㑹謂之同含口縈紆而西又㑹神鼎山水三十里至白水江口匯為東湖一名澄鮮湖又折而西

  南逕縣學前亦名秀水又西逕城南㑹西湖水入湘江水淺湖涸則江水逶迤自流魁樓江

  在湘陰縣南二十里會懸藤梅子二港水西北流入湘水涸時不通舟楫錫江在湘陰縣西水

  經注湘水又北左派謂之錫水西北流逕錫口戍北又西北流屈而東北注玉水焉水出西北玉池

  東南流注於錫浦謂之玉池口錫水又東北東湖水注之水上承玉池之東湖南流於錫謂之三陽

  逕水南有三戍又東北注於湘縣志今縣治後二十里有上錫江下錫江文涇江在湘陰縣

  西即門逕口其流凡三十六折又名三十六灣水經注湘水又北枝津北出謂之門逕縣志湘江自

  文武洲分流東北為文涇江口百丈江在湘陰縣西北自常德府沅江縣界流入分二派一

  東流至横岑口入湘江一南流逕後江潭而東南至掃帚口入湘烏江在寕鄉縣南十里源

  出湘鄉縣豐山東北流入縣界入溈江臨江有石如烏故名平江在寕鄉縣南四十五里源

  出金盤山東北流二十里江中有石如人立一名跂石江又二十五里入溈玉堂江

  鄉縣西五十里大溈芙蓉諸水合流成江相傳宋易祓以玉堂學士歸濯纓於此鄉人榮之因名舊

  志玉堂江源出十泉峯南流入溈溈江在寕鄉縣西一百五十里源出大溈山東北流入長

  沙縣界名新康河又東北入湘水經注溈水出益陽縣馬頭山東逕新陽縣南又東入臨湘縣厯溈

  口戍東南注湘水九域志寕鄉縣有溈水輿圖溈水自大溈山東流至縣西左㑹玉堂江而逕孟子

  山南又東右㑹乾江又東至縣西南匯為犀潭又東右㑹烏江逕縣治西南為洗馬潭稍東為玉潭

  江折而東北流左㑹紫溪稍東右㑹平江而東北流至黄土潭入長沙縣界乾江在寕鄉縣

  西一百八十里縣志源出三角砦水分兩支春秋水溢東北入溈冬夏水涸則細流入湘鄉縣界

  渌江在醴陵縣南源出江西袁州府萍鄉縣西流入縣界又西流入湘潭縣東南入湘水一名

  漉水又名渌水水經漉水出醴陵縣東漉山西過其縣南屈從縣西西北流至漉浦入於湘注醴陵

  縣南臨渌水水東出安城鄉翁陵山余謂漉渌聲相近後人藉便以渌爲稱雖翁陵名異而即麓是

  同縣志渌江東出萍鄉縣安陵山其水清渌流至縣東二十里㑹瀏陽水曰雙江口又西至縣西三

  十里合攸縣水又西至縣西九十里名漉口其下爲小石溈有潭深如墨又西十里爲大石溈與湘

  水合流舊志渌江發源有二一接萍鄉縣麻山水西北至醴陵縣東五十里名萍水一出瀏陽縣界

  白沙溪西南至雙江口㑹流經醴陵縣南學前渌水池名渌口又西流合姜嶺水由渌江入湘

  江在醴陵縣西南自江西袁州府萍鄉縣流逕攸縣東北又西流逕醴陵縣西南西流注渌江名

  鐵江口以水濱石黒如鐵而名舊志北江在攸縣東北西流合金水又西入醴陵縣界爲鐵江

  江在益陽縣南自寶慶府新化縣流經安化縣西北名邵河又東北經益陽縣南曰益陽江又東

  北至常德府沅江縣界入洞庭湖其支流又自沅江縣東流至湘陰縣界入湘漢書地理志零陵郡

  都梁注侯國路山資水所出東北至益陽入沅輿地廣志唐斜山資水出焉蓋路山别名水經注資

  水又東北過益陽縣北注東北出益陽縣其間逕流山峡名爲茱萸江蓋水變名也茱萸江又東逕

  益陽縣北又謂之資水元和志資水一名茱萸江南自邵州流入益陽縣南三十步輿圖資水自安

  化縣西境東北流逕縣西北界少東南㑹敷溪而入益陽縣界舊志資水自益陽縣西南㑹泥溪及

  占溪而東北流又㑹桃花江溪而經益陽故城南又東至縣城西南中有雞子洲又東至白鹿山

  下匯爲白鹿潭又東至縣東經龜臺山蛇山之北而東流至羊角潭中有工洲千家洲又東匯爲清

  水潭又東水中有煙波洲三台洲北流入沅江縣爲芷江其支流自沅江縣瓦石磯分派至縣西九

  十里東流至林子口入湘 按舊志安化縣載邵河不載資水考資水發源武岡州西南一百里至

  邵水源出邵陽縣東八十里龍山至邵陽縣東入資水是資一江邵又一江及入安化止可言資不

  可言邵以資為九江之一而邵僅支流也桃花江在益陽縣西南六十里源出梓梁巖西北

  流逕浮邱山北又北流四十里入資洣江在茶陵州東南自衡州府酃縣流入西北流逕攸縣

  南又西流入衡州府衡山縣界一名洣水又名泥水其發源名洣泉水漢書地理志茶陵泥水西入

  湘行七百里水經洣水出茶陵縣上鄉西北過其縣西又西北過攸縣南又西北過陰山縣南又西

  北入於湘注水出江州安成郡廣興縣太平山西北流逕茶陵縣之南又屈而過其縣西北流地理

  志謂之泥水又西北逕其縣東又西逕厯口又西北與洋湖水㑹明統志洣水在攸縣東七里至朱

  溪與攸水合輿圖洣水自州南入境西北流至州西南稍折而東右㑹顔江又東㑹洮江東流逕州

  成南少東㑹百丈山水遶城東而北又㑹茶水少西㑹腰陂水及青溪而西流徑城北又西北流入

  攸縣界合攸水西流經縣城南中有白茅洲又西至縣城西南中有武甲洲又西㑹陰山江水又西

  流至縣西四十里寒婆垇入衡山縣界漚江在茶陵州東南源出百丈山西北入洣

  江在茶陵州東南漚江之北其地有三蛟泉引流而西三十里入洣洮江在茶陵州東南

  六十里即衡州府酃縣沔渡水也西北流八十里入洣顔江在茶陵州西南六十里源出青

  臺山北流四十里入洣漏水在府城内其水有九在長沙者六在善化者三又有三穿水一

  東流蓮花橋一西流大西門右一西流草場門名勝志穿水源從城東向城南西湖橋下入湘江水

  伏流曰穿也涓水在湘潭縣西一名易俗河源出衡山縣祝融峯之虎跑泉流逕縣西南十

  五里東北流入湘縣志易俗河在縣西二十里與青石碧泉合流入湘傍有易俗鄉因名黄水

  在湘陰縣北水經注湘水又合黄陵水口其水上承太湖湖水西流逕二妃廟南黄水又西流入於

  湘謂之黄陵口縣志黄水即今之羹膾湖水流逕黄陵祠故名舊志黄水在縣北四十五里發源黄

  陵山北流入洞庭㵋水在湘陰縣北自岳州府平江縣流入水經㵋水出豫章艾縣西過長

  沙羅縣西又西至磊石山入於湘水注㵋水又西流積而為陂謂之町湖也在羅水南流注於湘謂

  之東町口者也 按平江縣志無㵋水而謂汨水即㵋水今考湘陰縣圖經縣東少北有丁傅二家

  湖西流㑹汨水又分流經汨羅祠之南為穆湖潭又西北流為和包潭而入青草湖疑是㵋水故道

  汨水在湘陰縣北七十里自岳州府平江縣流入西注湘水亦名汨羅江左傳昭公五年楚子

  以驛至于羅汭又楚師濟於羅汭史記屈原列傳懷石自投汨羅以死應劭注汨水在羅故名漢書

  地理志長沙羅注師古曰盛宏之荆州記云縣北帶汨水水源出豫章艾縣界西流注湘沿汨西北

  去縣三十里為屈潭即原自沉處水經注汨水又西逕羅縣北謂之羅水又西逕玉笥山又西為屈

  潭即汨羅淵也汨水又西逕汨羅戍南西流注於湘春秋之羅汭矣世謂汨羅口元和志汨水東北

  自洪州建昌縣流入西逕羅縣故城又西入湘玉水在湘陰縣北七十里發源玉笥山西流入

  羅陂水在寕鄉縣東四十里源出羅陂溪東北流由新康河入湘淮川水

  陽縣城内源出道吾山老龍潭西流南折至縣西南入瀏川河一名龍津港瀏水在瀏陽縣

  南源出大圍山西北流入長沙縣界入湘名瀏陽水又名瀏川河水經瀏水出臨湘縣東南瀏陽縣

  西北過其縣東北與滂溪水合而入於湘注瀏水出縣東江州豫章縣首禆山導源西北流逕其縣

  南又西北注於臨湘縣輿圖瀏川河二源俱出大圍山北曰大溪南曰小溪俱西流至縣東一里合

  流名瀏川河稍西右會濟川水又徑縣城南又西南流左㑹渭水右㑹淮水亦名劇渭河又西至縣

  西七十里入長沙縣界舊志瀏水徑瀏陽縣西南三十五里曰青楓浦折而西入長沙縣至縣西北

  十里駱駝嘴入湘渭水在瀏陽縣南三十里源出黄洞嶺西北流㑹瀏川河入湘濟川

  水在瀏陽縣東北三十里發源道吾山老龍潭東南流又遶而西南逕洗藥橋下亦名洗藥港逕

  孫隱山東而南入瀏川水莊埠港水在醴陵縣東三十里源出桃花洞南流入渌

  灣水在醴陵縣北縣志小溈山有水西流三十六折逕縣北姜嶺下因名姜灣又西南入渌

  益水在益陽縣南漢書地理志長沙國益陽注應劭曰在益水之陽元和志益水出縣東南益

  山東北流入資水漣水在湘鄉縣南源出寶慶府邵陽縣龍山東流逕湘鄉縣入湘潭縣西

  南注於湘一名湘鄉河水經漣水東北過湘南縣南又東北至臨湘縣西南東入於湘注漣水東入

  衡陽湘鄉縣厯石魚山又逕湘鄉縣又屈逕其縣東而入湘南縣自湘南縣東流至衡陽湘西縣界

  入於湘水於臨湘縣為西南元和志漣水在湘鄉縣南四十五里煮水一石得鹽五升舊志漣水自

  龍山北流入湘鄉縣界至縣西折而東北北㑹藍田水又㑹珍漣水而東流逕蟹山南合側水又東

  逕𡶥䕶山北而東又北㑹鴨橋水南㑹荷葉市水水流始大遶縣治東㑹堯塘水而東流至縣東三

  十里入湘潭縣界流至縣西八十里東流入湘豐溪水在湘鄉縣南二十里源出衡嶽流至

  芭蕉山合泉心溪水西流入漣荷葉市水在湘鄉縣西南九十里源出四角峯北流逕荷

  葉市入漣側水在湘鄉縣西南一百六十里源出黄龍山東北入漣珍漣水在湘鄉縣

  西一百八十里源珍漣山東流入漣 温 水在湘鄉縣西北源出安化縣東南有二穴湧出

  一清一濁合為一溪四時常煖合湄江雷鳴洞水入漣鳴水在湘郷縣西北六十里源出白

  鶴山鳴水洞南流十五里入鴨橋水青陂水在湘郷縣西北七十里源岀靈羊山南流會鴨

  橋水入漣鴨橋水在湘鄉縣北四十里原出韶山西南流㑹鳴水青陂水又西南會黄花園

  水及黄竹洞水南流入漣堯塘水在湘鄉縣東北四十里源出韶山東麓南流入漣

  水在攸縣東十五里自江西吉安府安福縣流入西入洣水一名伯水水經攸水又西北過攸縣

  南注攸水出東南安城郡安復縣封侯山西北流逕其縣北縣北帶攸溪蓋即溪以名縣也攸水又

  西南流至茶陵縣入於洣水也輿圖攸水自安福縣東流至縣東司空山左㑹銀坑水而南流右㑹

  東江水又南流入沬銀坑水在攸縣東四十里源出司空山西流入攸水又縣東三十里有

  界江縣東七十五里有酒浦江縣東九十里有灌田江源出鳳嶺俱西流入攸東江水

  縣東一百二十里源出鸞山西流入攸水又縣東一百二十里有陽昇江源出大烏山西流合東江

   羅 浮水在攸縣東一百四十里源出羅浮山石竇中有羅浮魚西流入攸

  山江水在攸縣西北六十里源出鳯凰山北分東西二流各繞山下合為一水南入沬

  仙水在攸縣北八十里源出嚴仙山東流二十五里與明月水合入金水明月水

  縣北九十里源出明月山東流合嚴仙水北流入金金水在攸縣東北一百十里源出牌山西

  流合明月嚴仙二水入北江藍田水在安化縣東南八十里一名湄江源出大步嶺南流

  逕湘鄉縣西北又南入漣湘郷縣志湄江有二源皆出安化縣界流數里入石巖中約五里許復出

  有三穴瀵湧匯而為潭又東流入漣水亦漣水之别源也伊水在安化縣南三十里源出黄柏

  界山東北流㑹沉香溪又東至縣東南㑹梅子溪繞縣東㑹巖溪又北㑹仙溪入資一名敷溪

  水在茶陵州東西流入洣水九域志茶陵縣有茶水輿地紀勝茶水源出景陽山西北流過礲下

  十里合白鹿泉輿圖茶水自州東西流左㑹月江水脂水又西北會蒲江水南入洣脂水

  陵州東南七十里源出龍王山北流二十里合月江水月江水在茶陵州東南八十里源

  岀皇雩山七眼泉北流二十里入茶蒲江水在茶陵州北源出缷山南流二十里合背江水

  背江水在茶陵州北六十里源出太和山南流二十里入茶腰陂水在茶陵州北六

  十里源出英田山西南流二十里合背江水喬口河在長沙縣西北九十里自益陽縣流

  至縣界入湘江即高口水也杜甫有入喬口詩一名喬江水經注湘水左岸有高口水出益陽縣西

  北逕高口戍南又西北上鼻水自鼻洲上口受湘西入焉謂之上鼻浦高水西北與下鼻浦合水自

  鼻洲下口首受湘川西通高水謂之下鼻口高水又西北右屈為陵子潭東北流注湘為陵子口舊

  志喬口河自益陽縣流逕喬口鎮達於湘江水渡河在長沙縣北亦名澇塘河源出瀏陽

  縣黄泥港西流至長沙縣北十二里西入湘江府志水渡河自瀏陽縣潦滸市北及古華山南入長

  沙縣界黄泥港是其正源而潦滸古華各有小溪㑹流而西南入湘梁棧河在善化縣西七

  十里水泛時可通竹木簰及小舟北出長沙縣新康河入湘板石湖在長沙縣西三十里

  又西五里有石家湖又五里有月池湖西北鵞羊山有鵞羊湖縣志縣境有楊家黄道鵞羊大塞松

  林石家蘇廖浣家月池巴茅板石楊柳泉坑齊家朱家大源馬場史家唐家李家南渡清水順頭大

  鶴小鶴凡二十五湖南湖在善化縣南一名東湖府志南湖引錫潭水通濬以成其地舊屬納

  氏又名納湖宋張栻建城南書院時置聽雨舫采菱舟於内雲湖在湘潭縣南六十里縣志

  雲湖舊名沿湖受烏石等四十八泉之水四山環遶瀦水不洩溉田四千餘畝明萬厯中堤潰水涸

  遂為良田今地仍舊名涓湖在湘潭縣西元和志涓湖溉良田二百餘頃在縣西七十里

  松湖在湘潭縣東北洋沙湖在湘陰縣西南一里自縣南龜山北入白水江菱湖

  在湘陰縣西南六十里西接喬江下達湘水互為吐納又縣西九十里有被湖裏湖鶴龍湖

  在湘陰縣西北十五里舊名學糧湖以廪(“㐭”換為“面”)餼所資而名後江湖在湘陰縣西北三十里又

  有後湖在縣北屈潭後又縣西北六十里有大障湖又古湖漉湖石湖白塘新塘等湖俱在縣北

  青草湖在湘陰縣北一百里南接湘水北通洞庭湖接岳州府巴陵縣界元和志湘水北入

  青草湖名勝志青草湖以多生青草故名水涸則見山足水漲則與洞庭相接南曰青草北曰洞庭

  所謂重湖也東滄湖在寕鄉縣西南十里周十餘里有灌溉之利又有黄浦湖與東滄湖

  相接又清湖在縣南門外玉潭之南賀家湖在瀏陽東二里寛廣百畝鳳凰湖

  陽縣東四十里爛泥湖在益陽縣東五十里南受寕鄉華林港之水北入喬江茶湖

  在益陽縣東七十五里相近有東湖大汾湖在益陽縣東南七十里中有洲曰汾湖洲

  花湖在益陽縣西三里馬良湖在益陽縣北三里蜀將馬良常駐此白泥湖

  在益陽縣東北四十里龍化湖在茶陵州西南十里相傳三國呉時有赤白龍見漂蕩成

  湖今溢涸不時麻溪在長沙縣北水經注湘水右合麻溪水口湘浦也雲溪在寕鄉縣

  東二十里又化龍溪在縣東學前蘭溪在益陽縣東二十里資水支流也輿圖蘭溪自三台

  洲南分派東入喬江泉溪在益陽縣南六十里在益陽縣西南五十里名勝志

  多灘惟通小舟由錫山經石筍皆至險處縣志溪源出寕鄉縣分水⿰土㓜 -- 坳西北流逕石筍山西亦名

  七里江又東北入資西溪在益陽縣西南六十里一名弄溪源出梓梁巖下北流合桃花江水

  白水溪在益陽縣西南二百里源出雲膚山下東北流為占溪又東北入資名勝志七

  尖山頂二山環合一溪中出峽口噴為飛瀑懸四十餘丈其白如練故名白水溪泥溪

  陽縣西二百里源出安化縣北浮泥山名羅紋溪經四里河入縣界名泥溪北流達資江又縣東北

  十五里有甘溪資水之支流也巖溪在安化縣東三里源出砦子崙紆迴數里至縣東北合伊

  水入資江梅溪在安化縣東八十里源出東山西北流至縣西北與羅紋溪同出四里河入泥

  梅子溪在安化縣南二十里源出橘子巖北流合洞溪入伊水沉香溪

  化縣西二十五里源出浮青山經石壁合趙溪㑹伊水入資江仙溪在安化縣東北三十里源

  出二仙山衆水㑹合頗為深廣東流入伊水善溪在安化縣東北一百二十五里源出常德

  府武陵縣南流入資江湛溪在安化縣東北源出燕子巖下東南流合善溪入資江

  源溪在茶陵州東方輿勝覽桃源溪出雲陽五洞至縣東五十里合茶水青溪在茶陵州

  北源出公一山西南流三十里入洣江蘭澗在善化縣西十里清風峽下澗畔多蘭故名即

  石瀨之所流注也靖港在長沙縣西北五十里自寕鄉縣流入東北入湘府志唐李靖計蕭

  銑駐兵於此舊志靖港有三源一接寕鄉縣烏江水一接寕鄉縣乾江一接溈江水東北入湘

  化港在善化縣東三十五里北流至長沙縣榔梨市合瀏水瀠灣港在善化縣西五

  里可通舟楫又西有之字港水由靳江出真流曲折若之字然嶽麓志瀠灣水出麓山左自之字港

  來曲折數十里為瀠灣港可通舟濱江三里穿孔道繞瀠灣市北以出將入大江瀦為潭樟樹

  港在湘陰縣南四十里西通湘江縣境多水有樟樹大菱東西黄嶺漕溪等港又有楊雀曰烏三

  洋屈家驛馬蘆林上窰鯿魚等潭居民皆因以爲業多網𦊙之利華林港在寕鄉縣北二

  十里源岀壁塘東流繞縣北下注爛泥湖沿岸以北即益陽縣地也青草港在益陽縣北一

  里出馬渡西灣自縣西繞城至縣東入資縣志以爲即古之益水誤新陂港在攸縣西二十

  里明洪武初築陂瀦水溉田甚廣故名龍洲在長沙縣西北合澇塘瀏渭三水出湘江有龍

  洲䦨激而上其水倒流俗謂之倒流水橘洲在善化縣西湘江中俗名下洲水經注湘水又

  北逕南津城西西對橘洲爲南津洲尾水西有橘洲子戌故郭尚存方輿勝覧湘江中有四洲曰橘

  洲曰直洲曰誓洲曰泉洲夏月水泛惟此不没上多美橘故名寰宇記橘洲在長沙西南江中時有

  大水洲渚皆没此洲獨存湘中記諺云昭潭無底橘洲浮又杜甫詩喬口橘洲風浪促即此地也舊

  有水陸寺拱極樓雍正八年建江神廟於樓前水陸洲在善化縣西橘洲尾湘水至此入長

  沙縣鼓磉洲在湘潭縣南四十里形如鼔磉中扼湘流晚洲在湘潭縣南一百十

  里石洲之北杜甫有次晚洲詩興馬洲在湘潭縣北三十餘里又北十里有峩洲文武

  洲在湘陰縣南三十里文洲在江西武洲在江東聚寶洲在湘陰縣南四十里亦名蔡家

  岐舊嘗建税課局於此車輪洲在湘陰縣北湘江之要隘也通鑑梁承聖二年陸納遣其

  將吳藏等下據車輪注車輪之地蓋據湘江之要去長沙不遠中洲在瀏陽縣南瀏水中

  洲在瀏陽縣西瀏水中其並峙者為洣洲余家洲在瀏陽縣西與中洲相望居民障水

  為碓十洲在益陽縣東南二里資水中布列江心宛若河圖之數水漲時分畫尤著縣志

  劉公千家黄花清水華林文星烟波龜茗羅溪孟家謂之十洲白茅洲在攸縣東二里攸水

  黄甲洲在攸縣西二里一名武甲洲洲極寛廣舊隸於學賃民藝植以供祭祀餼廪之

  銅官渚在長沙縣西北銅官山下一作銅官浦舊傳楚鑄錢處杜甫有銅官渚守風詩

  水經注湘水右岸銅官浦出焉鑿石浦在湘潭縣西杜甫有宿鑿石浦詩雙楓浦

  在瀏陽縣南三十里瀏水中一名青楓浦駱駝嘴在長沙縣北十里方輿勝覽駱駝嘴在瀏

  昭陵灘在湘潭縣南一百四十里接醴陵縣界怪石屹立水勢洶湧即渌水合湘江處

  三門灘在湘潭縣南一百五十里湘水中石峻水險僅有三處可通舟楫比於砥柱三

  門之險因名空靈灘在湘潭縣北六十里一名空汵峽一名空靈岸杜甫有次空靈岸詩

  水經注湘水又北逕建寕縣縣北有空汵峽驚浪雷奔濬同三峽梁書王僧辯傳李洪雅自零陵率

  衆出空靈灘府志空靈灘土人謂之空洲兩岸石如懸鐘因名 按空靈灘梁本紀及通鑑作空靈

  城典畧又作空零城今從梁書王僧辯傳作灘其地在三門灘晚洲之下鑿石浦之上鼓灘

  在湘陰縣北七十里漣水中相近有劎灘龍㑹灘在益陽縣西南十五里資江中泉鋒

  灘在益陽縣西一百里大石嶙峋如鋒鍔故名又西有五埠灘黄㜑灘關瀨在益陽縣西南

  水經注縣有關瀨所謂關侯灘也南對甘興霸故壘昔關侯屯軍水北孫權令魯肅甘興霸拒之於

  錫山潭在善化縣東南三里錫山下宋真德秀請錫山龍王封爵狀錫山在郡城外之

  東南一里許山下有潭方可數畝潭上舊有龍神祠其水清澈四時旱潦未嘗盈涸昭潭

  化縣南湘潭縣北昭山下湘中記昭潭其下無底湘水最深處也或謂周昭王南征不復没於此潭

  因以為名水經注昭山下有旋泉深不可測故言昭潭無底也亦謂之曰湘洲潭元和志昭山下有

  旋潭曰昭潭州之得名以此 按帝王世紀周昭王南征濟漢船人惡之以膠船進中流膠液自解

  王及祭公皆没焉吕氏春秋季夏紀周昭王親征荆蠻還反涉漢梁敗王及祭公隕干漢水經注其

  地在漢沔之間此引作昭潭證誤矣蓮花潭在善化縣西南橘洲旁中產蓮花泉水

  潭在善化縣西北七十里廣袤三畝清深不測下有龍穴雖盛暑寒氣逼人企石潭

  陵縣東十里下有潛龍又二十里有落星潭沉潭在醴陵縣南三十里旱禱輒應烏洲

  潭在益陽縣南六十里相近有龍潭新橋潭在益陽縣西四十里又西有泥潭接安化

  蔡公潭在攸縣東三里相傳漢蔡倫於此造紙白鶴泉在善化縣西十里清

  風峽上泉出巖石中僅一勺許最甘冽冬夏不竭嘗有白鶴飛止其上故名碧泉在湘潭縣

  西南七十里輿地紀勝澄碧如染溉田五千畝南入湘厚泉在寕鄉縣南九十里灌溉甚溥

  洋泉在寕鄉縣西南二十里者為下洋泉其上七里為中洋泉又上七里轉北為上洋泉

  泉在寕鄉縣西南九十里亦名灰湯三泉並湧有一坎上沸中熱下温觀音泉在寕鄉縣

  東北七十里有灌溉之利三停泉在寕鄉縣東北八十里流八十里入湘旱則居民壅下流

  以灌田亦名好塘壩焦溪泉在瀏陽縣北焦溪嶺上四時不竭清潔異常醍醐泉

  在醴陵縣西五里味甘香醴泉在醴陵縣北三里名勝志縣北有陵陵上有井涌泉如醴因以

  温泉在攸縣東四十里冬温夏涼又攸縣東鸞山有煖水石泉冬温可浴明鏡泉

  在安化縣南一百二十里水清如鏡分流衆溪四岸平坦廣五丈許深不可測至湘鄉縣入漣水

  河灘陂在攸縣東縣志縣境四面高田賴陂塘為蓄洩凡陂十八塘十七龜塘

  化縣東南延袤二十餘里灌田數千畝又應塘在嶽麓山前陽塘在湘潭縣南十五里中多

  調塘在湘潭縣西四里俗名兆塘下有龍池禱雨輒應又名龍霖潭銀塘在湘潭縣

  西四十里相近有雲塘大荷塘在湘潭縣西溉田數十頃楚塘在湘陰縣北縣志縣

  境有大荆新塘上塘竹篠松樹月灣楊樹桃花紅菱等塘硤石程家杜公大橋虎嘯等陂東坏

  塘在寕鄉縣南接湘潭縣界壁塘在寕鄉縣北華林港出此石陂蓮塘在瀏陽縣

  東縣境以塘名者四十七石陂藕塘荷葉楊柳石柳煙竹羅漢將軍等塘為最著以陂名者四十二

  白鷺龍潭百丈新江等陂為最著西山塘在醴陵縣西靖興潭上縣志縣境陂塘一百餘

  處而西山塘清潭雙紅等陂為最要虎塘在湘鄉縣西塘上有泉四十八泓涌為巨浸

  塘在茶陵州東南又十一都有鶴湖塘蓮花池在府城内宋王明清揮麈前錄紹興元年

  荆湖南路總管孔彦舟言於州城蓮花池内收得玉一片堪篆刻御寶詔卻之明月池

  沙縣北府志相傳池在長沙星下故水不涸宋政和中命取醴陵明月石置池上因名流盃

  池在長沙縣北五里五代馬希範鑿為上已祓禊宴集之所東池在善化縣東唐陽憑觀察

  湖南時所鑿角鯉池在醴陵縣東一名青石潭山堂肆考角鯉池在醴陵東宋天聖中丁

  少連侍母網魚得大鯉命膾之魚頂有角遂放於青石潭洗藥池在攸縣東四十里司空山

  南相近有插剱泉相傳張岊插劒於此泉遂涌出九龍池在安化縣西北一百二十里深

  不可測下有潛龍鴛鴦井在長沙縣北二里清洌甘美又善化縣治北亦有鴛鴦井一井

  兩孔四時清潔洗胭脂者得此水其色鮮艷異於尋常白沙井在善化縣東南二里廣僅

  尺許最甘洌汲之不竭義井在湘潭縣南二十里井水清洌為行人利金沙井

   陽縣南後漢書郡國志益陽注荆州記曰縣南十里有平岡岡有金井數百淺者四五尺深者不測

   俗傳云有金人以杖撞地輒成井水經汪資水南十里有井數百口古老相傳昔人以杖撞地成井

   或云古人採金沙處莫詳其實也薌泉井在湘鄉縣城内名勝志泉香如椒蘭釀酒殊勝

   若參以他水則變南齊時有水貢後江水泛溢失井所在宋至道間開鑿此井以存其跡銅坑

   井在湘鄉縣東距江五里里可禱雨明洪武中詔封為神𡻕一致祭鹽井在湘鄉縣東南

   縣志每水一石煎鹽五升五代馬氏曽置場煮之得不償費而罷明洪武永樂間亦嘗議煮旋廢

   大禹拖船坳在湘江西岸麓山左一名禹跡溪嶽麓志禹跡溪在山口距大江五里大

   禹疏鑿開山之逕

                 纂修官高人鑑恭纂輯

                 提調官張日章恭覆輯

                 校對官李孚忠恭 校

                 校對官沈維鈺恭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