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嘉慶重修一統志 (四部叢刊本)/卷三百十六至三百十八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三百十二至三百十五 嘉慶重修一統志 卷三百十六至三百十八
清嘉慶二五年 敕撰 闕名 撰索引 景清史館藏進呈鈔本
卷三百十九至三百二十一

Page:Sibu Congkan Xubian214-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16.djvu/2Page:Sibu Congkan Xubian214-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16.djvu/3Page:Sibu Congkan Xubian214-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16.djvu/4Page:Sibu Congkan Xubian214-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16.djvu/5

南康府表                

                    

大清一統志

 南康府在江西省治北二百四十里東西距二百十里南北距一百十里東至饒州府鄱陽縣界

  一百六十里西至九江府德安縣界五十里南至南昌府新建縣界六十里北至九江府德化縣界

  五十里東南至饒州府治二百五十里西南至南昌府奉新縣治二百六十里東北至九江府彭澤

  縣治二百五十里西北至九江府瑞昌縣治一百二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四千六百七十五里

︹分野︺天文斗分野星紀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揚州之域春秋爲呉楚地戰國屬楚

  秦屬九江郡漢爲柴桑彭澤海昬三縣地屬豫章

  郡後漢屬豫章郡三國呉置鄱陽柴桑郡晉屬豫

  章尋陽二郡元康元年置宋屬江州齊梁因之陳置豫

  寕郡隸江州隋置洪州當陽府即今建昌縣唐爲江洪

  二州地五代屬楊呉後屬南唐宋太平興國七年

  置南康軍治星子縣隸江南西路紹興初改隸江南東

  路元至元十四年升南康路隸江淮行省二十二

  年改隸江西行省明初改爲西寕府時爲元至正二十一年

  尋曰南康府屬江西布政使司

 本朝因之屬江西省領縣四

  星子縣附郭東西距七十里南北距一百十里東至都昌縣界二十里西至九江府德安縣

  界五十里南至南昌府新建縣界六十里北至九江府徳化縣界五十里東南臨鄱陽湖至饒州府

  餘干縣治三百五十里西南至南昌府武寕縣治二百三十里東北至九江府湖口縣治一百二十

  里西北至九江府德化縣治一百四十里本漢豫章郡柴桑縣地隋為湓城縣地唐為潯陽縣地五

  代時楊呉置星子鎮南唐為德化縣地宋太平興國三年升為星子縣屬江州七年為南康軍治元

  為南康路治明為南康府治 本朝因之都昌縣在府東八十里東西距一百四十里南北

  距一百二十三里東至饒州府鄱陽縣界八十里西至星子縣界六十里南至南昌府新建縣界三

  十里北至九江府湖口縣界九十三里東南至饒州府鄱陽縣治一百六十里西南至南昌府新建

  縣界一百里東北至九江府彭澤縣治二百二十里西北至九江府德化縣界八十里漢豫章郡彭

  澤鄔陽二縣地宋齊以後為彭澤縣地唐武徳五年分置都昌縣屬浩州八年州廢縣屬江州大厯

  中屬饒州宋太平興國七年改屬南康軍元屬南康路明屬南康府 本朝因之建昌縣

  在府西南一百二十里東西距一百三十里南北距八十里東至南昌府新建縣界四十里西至南

  昌府武寕縣界九十里南至安義縣界五十里北至九江府德安縣界三十里東南至南昌府新建

  縣界六十里西南至安義縣治八十里東北至星子縣界五十里西北至九江府德安縣治六十里

  漢置海昬縣屬豫章郡後漢為海昬侯國晉仍為海昬縣劉宋元嘉中省海昬移建昌縣來治仍屬

  豫章郡齊梁至隋因之唐武德五年於縣置南昌州總管府七年府廢八年州廢以建昌縣屬洪州

  太平興國七年改屬南康軍元元貞元年升為建昌州屬南康路明初仍為縣屬南康府 本朝

  安義縣在府西南二百里東西距六十里南北距六十里東至南昌府新建縣界四十

  里西至南昌府靖安縣界二十里南至南昌府奉新縣界三十里北至建昌縣界三十里東南至南

  昌府新建縣治九十里西南至南昌府奉新縣治六十里東北至建昌縣治八十里西北至南昌府

  武寕縣治一百二十里本漢海昬縣地宋齊以後為建昌縣地唐武德五年析置龍安縣屬南昌州

  八年廢入建昌縣明正德十三年分建昌之西南地置安義縣屬南康府 本朝因之

 ︹形勢︺背負匡廬前據彭蠡地勢雄秀甲於東南朱子南康

  其西五峯峭壁隱然在望者為廬阜其南巍峯

  曡聳若來向者為蘇山宗彭圖南致霖亭記控楚引粤為江

  右咽喉地明費宏府城碑記

 ︹風俗︺禹跡所經太史所游有聖賢遺風朱子南康榜文俗朴

  訟稀民貧土瘠宋黄唐謝表

 ︹城池︺南康府城周五里二十步門五東西北三面環以濠廣二丈南臨湖宋淳祐中土築

  正德八年改甃(⿰尃瓦)石 本朝順治九年闢小南門康𤋮三年修乾隆二十二年重修 星子縣附

  都昌縣城周九百五丈五尺門八四面以湖為池明嘉靖中創築 本朝康熙二十

  一年建昌縣城周四里三百二十四步門四水門二明正徳十三年土築嘉靖三十

  年改甃(⿰尃瓦)石 本朝乾隆十年修二十五年重修安義縣城周四里一百二十步門四

  濠深一丈二尺明正德十三年創築 本朝順治十六年以後屢修乾隆七年二十七年重修

 ︹學校︺南康府學在府治南宋紹興中自城西門外遷此元末燬明𥘉再建 本朝屢修入

  學額數二十名星子縣學在縣治東宋紹興中建於城西門外明洪武四年遷府治東南

  萬厯四十一年改建今所 本朝康熙五十六年修入學額數十五名都昌縣學

  治西金街嶺唐咸通中建在縣東南明萬厯中遷縣治西 本朝康熙十一年人遷小南門外五十

  四年移建今所入學額數十五名建昌縣學在縣治東北宋崇寕中建於縣治東慶元

  初遷縣西明天啓元年改建今所 本朝康𤋮五年修十一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五名安義

  縣學在縣治南明正德十三年建 本朝康熙十一年修五十一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二名

  白鹿書院在星子縣北廬山五老峯下唐貞元中洛陽人李渤與兄涉讀書廬山嘗畜一

  白鹿自隨寳厯中渤為江州刺史於故處創臺榭遂以白鹿名洞南唐昇元中即其地建學置田命

  國子監九經李善道爲洞主號曰廬山國學宋初始置書院與睢陽石鼓嶽麓三書院並名天下學

  徒常數百人太平興國二年詔從知江州周述請給國子監印本九經驛送至洞號曰白鹿國學久

  之學廢淳熙中朱子知南康軍因其遺址重建書院聚徒講學嚴立規條置田以給廪餼其後又建

  禮聖殿増舍益田至元季燬明正統成化間修復舊制萬厯七年再廢後又復 本朝順治以來屢

  修堂廡增置學田康熙二十五年   聖祖仁皇帝賜御書學達性天扁額及十三經二十一史

  雍正四年重修並增建學舍乾隆九年  高宗純皇帝賜御書洙泗心傳扁額修江書

  院在星子縣宋淳熙中朱子知南康軍時建宏齋書院在建昌縣治東宋李燔讀書處

 ︹户口︺原額人丁五萬二千四百二十一今滋生男婦大小共一百二十七萬六千七百二十五名口

  計二十萬五千八百九十八户又前左衛及九江衛屯軍男婦大小共一萬五千七百五十八名口

  計一千七百二十三戸

  ︹田賦︺田地一萬八千四百八十三頃二十八畝八分四釐有奇額徵地丁銀七萬三千八百八十三

   兩五錢六分米四萬一千六百三十九石六斗六升七合

  ︹山川︺錢家山在星子縣南十五里鴉髻山在星子縣南四十里形如山台時起雲霧

   相近有龍潭山呉城山在星子縣南百三十里濱江上有望湖亭鳳凰山在星子縣

   西南十里蜿蜒特起水漲山浮勢若鳳翔一名流星山今改名福星又有鳳凰山在安義縣東五里

   起伏如鳳凰舞下有碧潭東古山在星子縣西南十里又西南十里有西古山東古山之西

   北為洪井山相傳葛洪煉丹於此精舍山在星子縣西南三十里其東相接者為一字山

   有兩水夾山流一名藍車山烏石山在星子縣西五里又西二里有清潭山下有潭

   京山在星子縣西七里一名上京山當湖之濱一峯最秀其東西雲山煙水數百里浩𣺌縈帶

   皆列於几席間明統志陶潛詩疇昔家上京指此雞籠山在星子縣西十五里下有潮泉

  晷刻不差朔望尤大上有柔石可為礪稍北為封家山黄龍山在星子縣西三十里山有

  兩巖北麓為主簿山下有温泉廬山在星子縣西北二十里北接九江府界古名南障山一名

  匡山總名匡廬朱子九江彭蠡辨禹貢敷淺原說者以為漢厯陵縣之博易山在今江州徳安縣為

  山甚小而庳不足以有所表見而其全體正脈遂起而為廬阜則甚高且大以盡乎大江彭蠡之交

  而所以識夫衡山東過一支之所極者惟是為宜耳周必大廬山後録山有九十九峯櫛比磬折如

  城垜然輿圖廣記廬山三靣阻水西臨大陸為羣山所奔輳山無主峯蜿蜒㠆聯指列條數各自為

  勝王褘六老堂記其隂土燥石枯岡阜並出以扼大江東來之勢是為九江其陽千巖萬壑土木秀

  潤是為南康 按廬山之勝南多於北今峯巖洞壑在府界者不可悉數其最著者曰五老峯石鏡

  峯紫霄峯淩霄峯鐵船峯漢陽峯漢陽峯之水西流為康王谷之谷(⿱𥫗亷)-- 簾泉東流為開先寺之雙瀑五

  老峯下為棲賢谷西為三峽澗洞曰白鹿洞白雲洞原曰栗里原此南康之勝也以舊屬潯陽故宋

   以前記載詳見九江府其峯巖泉瀑之有名者分著於下龍塘山在星子縣西北三十里峯

   巒峭㧞環抱湖灣又西北十里有屏風山丹崖紫壁環繞磅礴如屏障然石牛山在星子縣

   北三十里又北十里為青山張家山其東北為香山東南為石子山呉章山在星子縣北四

   十五里與廬山接嶺峻峽隘亦名呉障山以其為呉之障也其北又有塔尖山㓊林山接九江府界

   定山在星子縣東北十餘里濱江赤石山在都昌縣東十里上有鐵硃路通饒州及

   湖口彭澤為往來所必經陽儲山在都昌縣東四十里山甚高聳登之可望諸山積翠舊志

   謂居衆山之南陽氣所鍾故名巔有石室昬黑不可入強山在都昌縣東六十里鄱陽湖中

   由長山發脈綿亙湖中突起二峯東峯屬饒州府鄱陽縣界亦名狂山佛殿山在都昌縣

   東七十里紆迴曲折上有清泉四時不竭又龍宫山亦在縣東七十里三山在都昌縣東南

   六十里鄱陽湖中又四望山在縣東南九十里湖中四望空闊舊有巡寨南山在都昌縣南二

   里與西山並峙為邑左障下有泉名野老甚甘冽𡻕旱不涸蘇軾黄庭堅嘗遊憩於此又西山在縣

   西一里延袤十餘里團山在都昌縣南二里湖中為邑塞口春夏水漲狀如覆釡其南半里許

   又有小團山松門山在都昌縣南二十里鄱陽湖中接南昌新建縣界俗名岧嶤山詳見

   南昌釣磯山在都昌縣南五里臨湖有巨石如臺端潔特立元和志山在縣南一百十

   二里昔陶侃常釣於此得一梭化為龍而去寰宇記釣磯石在縣西三十里旁臨浦嶼 按元和志

   據都昌舊治言故遠寰宇記所記與今不合疑誤石壁山在都昌縣西南七里山麓有石

   立數大截然如壁屹臨巨湖寰宇記山在縣西十一里旁臨清江大磯山在都昌縣西七

   里懸崖百仞長三里許一名望仙山頂有平石可以眺遠山之南有瞭望臺舊為備湖巡兵屯聚處

   又小磯山在縣西南十五里脈自大磯山發截立湖中二山之間為磯池舟行多險元辰山

   在都昌縣西四十里相傳晉蘇耽居此得仙一名蘇山道書以為第五十一福地最高處為黄茅嶺

   其㘭寛平有田數十𤱔有塘水常不竭又蜈蚣山在縣西七十里接南昌新建縣界石流山

   在都昌縣西北二十里亦名石流嘴水𫝑至此甚急投以石則隨水而去因名麓有觀音洞深廣可

   容數十人又西北五里為五谷山突出湖濱亦名五谷觜左蠡山在都昌縣西北五十里一

   名藍車山勢逶迤為縣西北之𬓛喉以臨彭蠡湖東而名其下舊有左蠡城芙蓉山

   昌縣北十里其山大小相對形若芙蓉又飛鳳山在縣北二十里𫝑如飛鳳下有池雲泉山

   在都昌縣北六十里有泉出雲號曰雲堆檀樹山在都昌縣北六十里峯巒特聳表出羣山

    按寰宇記檀頭山在縣西北九十里宋將軍檀道濟領兵登此石室因名檀頭山西南枕彭蠡蓋

   即今檀樹山也城子山在都昌縣北七十里峯巒環聳如雉堞因名宋檀道濟嘗築城於此

   土目山在都昌縣北八十里寰宇記在縣西北七十里山無名縣志臨大湖巨浪衝激

   成孔如目下即土目湖連九江湖口縣界屏風山在都昌縣北九十里丹崖紫壁縈繞磅礴

   如屏篁竹山在都昌縣東北二十里舊名龍王腦又小岡山在縣東北六十里島山在

   縣東北七十里華山在都昌縣東北九十里突然峭㧞高壓衆山擬之太華故名又東遊山亦

   在縣東北九十里其下即舊縣也黄金山在都昌縣東北一百二十里山頂有龍湫禱雨

   多應有巨石廣數十丈飛泉噴出石間名飄水巖迂迴而入怱登爽塏有田常豐産煤炭石灰

   城山在建昌縣南四十五里山勢迴環列嶂如抱上有聖水塘常盈不竭雲居山

   昌縣西南三十里紆𮞉峻極頂常出雲一名歐山明統志世傳歐岌先生得道於此雲居山志歐山

   秋澤湧洩垂流三十餘丈形如曳布謂之布水縣志山之陽有鵞公嶺走馬嶺山隂有陽㘭有大小

   馬頸馬頸者以兩山斷絶中止一綫相屬從二百餘歩衡尺有咫兩旁皆深谷無影行者股慄山上

   羣峯環抱凡十有一俱削如城郭而上復開豁有湖有田長山在建昌縣西南五十里與安義

   縣龍安城相對宋岳飛討李成屯兵於此尖山在建昌縣西五里屹然特立於修江之左度修

   江而南曰蟠龍山蜿蜒旋伏如龍鳳棲山在建昌縣西十里山勢旋伏狀如棲鳳上有騰

   雲石常出雲𰚾下臨河有太子洞可容數人越山在建昌縣西二十五里羣山環繞聳拔峻

   峭上有平窩四周如城曲徑可達中容千人亦名越王寨將軍山在建昌縣北十六里舊名

   軍山上有樊將軍廟西山在安義縣東四十里即南昌府西山也蜿蜒綿亙西入縣界為境内

   巨鎮又五名山在縣東三十里層巒疊聳石澗深曲兆州山在安義縣東南四十里翠巘磊

   落其形如兆下多良田民居有如州郭因名仰天獅山在安義縣南二十里筆架

   山在安義縣南四十里峯巒髙聳下有石室文山在安義縣南十里峯巒秀麗鶴舞

   岡山在安義縣西南十里有三峯聯翠台山在安義縣西三里山脈自靖安縣寶峯山

   蜿蜒而來骨立高聳下有清流縈繞俗名擡頭山又縣西五里有陽潮山起伏環抱如獅形

   山在安義縣北三十里為寶峯山左支前有一峯矗立九曲水繞其下石鏡峯在星子縣

  西二十五里廬山水經注山東有一圓石懸崖明淨照見人形晨光初曜則延曜入石毫細畢察

  鶴鳴峯在星子縣西廬山去縣十餘里峯下即開先寺其西南為雙劍峯兩峯峭麗勝於山

  北之雙劍又西南為香鑪山圓聳亦如香鑪人有太乙峯在縣西北二十餘里峻削與衆峯殊金輪

  峯在縣西二十五里形如輪其旁即石鏡峯也又五里有般若峯為廬山西面最高處鐵船

  峯在星子縣西北二十五里廬山明統志世傳許旌陽與呉猛乘鐵船墮於此下有艑底池

  老峯在星子縣北廬山去縣三十里山石骨峙突兀淩霄如五老人駢肩而立為廬山盡處峯

  之東北為九曡雲屏亦曰屏風曡其下為九曡谷淩雲峯在星子縣北廬山五老峯南輿

  地紀勝上插空碧下吞江湖飛湍激瀨連接絶壑紫霄峯在星子縣北廬山去縣二十五

  里一名上霄峯下有上霄源水經注廬山之南有上霄石高壁緬然與霄漢連接秦始皇三十六年

  歎斯岳遠遂記為上霄上霄之南大禹刻石誌其丈尺里數今猶得刻石之號焉明統志禹刻石在

  石室中極深險曩有好事者縋而下摹得百餘字皆不可辨僅有鴻荒𣻌余乃六字可識

  霄峯在星子縣北四十三里廬山輿地紀勝巖石玲瓏週迴道左前對五老峯如賓客此山之

  絶致漢陽峯在星子縣北廬山絶頂望數百里極目江漢故名省志東至桃林萬夀寺

  西迄康王谷其巔平曠無喬木下視濛濛𥥆不見底雖六月亦寒慄有峭壁曰禹工崖峯南與黄巖

  瀑布源相接桃花峯在建昌縣西南七十里聳入雲際陟其巔目極千里下為黄荆洞險

  峻不可登行者鑿孔厯級而上洞中有古墓生鐵鎔固峯上有馬尾泉曲折湍激至巖陡處直下如

  水簾嘗有桃花流出峯之東三里為下城洞亦有鐵封墓錦岡嶺在星子縣東一里宋建錦

  岡驛於此師林嶺在星子縣西南三十里與西古山相連舊有宋陳準石室書堂迎春

  嶺在星子縣西一里又西一里為少府嶺含鄱嶺在星子縣北廬山之半面鄱湖若有

  吞吸之狀故名嶺之南中豁為含鄱口又西南為歡喜嶺乃登五老之大路又羅漢嶺在白鹿洞南

  數里鈐岡嶺即三曡谷北崖極高峻上有觀音洞深半里許望湖嶺在都昌縣東三里正

  望湖中因名一名望夫嶺人石牛嶺在縣東四十里高互五里呂公嶺在都昌縣北九十里

  甚險峻道左有清泉甘冽暘嶺在建昌縣西七十里有鄒氏世居其下亦名鄒山西北有峽石

  㘭與九江徳安縣分界相接者曰北山峯巒秀拔長嶺在安義縣東三十里道通南昌又東

  十里有小嶺嶺東即南昌新建縣界猴子崖在建昌縣西南六十里下瞰修江崒嵂千仞江

  干路㫁鑿石通門亦曰城門山雨巖在星子縣廬山漢陽峯南𥥆而深雲出即雨又有黄巖在

  寨雲峯西巖有二大者可容數十人棲賢谷在星子縣廬山含鄱口南三峽澗出焉廬山之

  谷以三數棲賢為大又多奇勝人樂游之又青牛谷在五老峯下世傳宋道士洪志乘青牛處康王

  谷去府城北三十五里舊名楚王谷錦繡谷在星子縣北輿地紀勝在廬山谷中奇花異草

  紅紫匝地如被錦繡白雲洞在星子縣西四十里廬山頂白雲出入其間長山㘭

   在都昌縣東七十里上有獅子山為往來逕道磯峯尖在都昌縣東二十五里高入雲漢望

   之極秀其前兩山壁時一水中流為縣之勝眺美尖在建昌縣雲居山西南四十里高峯

   入雲百里皆見俗呼糶米尖其相望者曰血汗嶺峯巒壁立俗名仰宕山相近人有佛座尖佛座之

   後有釣橋山黄婆磯在星子縣東南二里濱湖渚磯在星子縣南七十里當鄱陽湖

   之西渚北去都昌縣之左蠡南距呉城鎮俱六十里為湖中津要落星石在星子縣南五

   里湖中水經注湖中有落星石周𮞉百餘步高五丈上生竹木𫝊曰有星墜此因以名焉縣志今名

   徳星介石在都昌縣東南六里臨湖巨石如削因名彭蠡湖在星子縣東南及都

   昌縣西一里即鄱陽湖南接南昌東抵饒州府界由都昌縣之南西兩面厯星子縣東又西北入九

   江府湖口縣注於大江在星子縣南者名落星湖因落星石而名也在縣東南及南昌界者名宫亭

   湖在都昌縣西南者曰揚瀾湖又北曰左蠡湖其大湖又有東鄱西鄱之分水經注廬山下有神廟

  號曰宫亭廟故彭湖亦有宫亭之稱焉元和志彭蠡湖在都昌縣西六十里與潯陽縣分湖為界周

  必大廬山後錄出石門望宫亭湖横出揚瀾左里左右相對明統志落星湖在彭蠡湖西北陳王僧

  辯破侯景落星灣人宋孟太后過落星寺舟覆宫人溺死者無數惟太后舟無虞皆此星子縣志落

  星湖即大湖之西出者也今名德星湖都昌縣志自介石以至於東山瑞虹謂之東鄱湖由松門以

  遠於昌邑呉城士月屏風謂之西鄱湖又左蠡湖在縣西四十里左蠡山南白漕湖

  子縣南十里又錢家湖在縣西南十里龍溪湖在縣西南五十里相近人有西廟湯家橋浦走馬硬

  灘等五湖草堂湖在星子縣西三十二里一名蓼花池又株林湖在縣北十里又北二十里

  有馬頰湖又北十里有大廣湖穀山湖又梅𡵨湖在縣東北二十五里大沙湖在都昌縣

  東三十五里地多沙人縣東七十里有僊子湖西北二十里有北廟湖石流山南有石流湖西北三

  十里有呉江湖北二十五里有郭家湖皆鄱陽之支委也明月湖在建昌縣西四十里其水

   泓涵澄澈瑩然如月又縣東三十里有曲埇湖三十五里有東白湖南十里有南槎湖鵲湖三十里

   有石土塘河在都昌縣東七十里承鄱陽湖水蔓延入黄金郷長三百里兩涯居民貿

   易多通商舶新開河在都昌縣治西一里明統志宋紹聖間邑宰言都昌邊湖風濤不時

   請開此河以通舟楫且避大小磯水之湍急後港河在都昌縣北六十里其水自中堡各

   山壠曲折逶迤流㑹北廟湖水至黄沙灘入鄱陽湖有九十九灣春夏水漲廣通舟楫㡌帶

   水在建昌縣東自縣北繞而南入修水周坊水在建昌縣東其地在四水之中章江漲則

   北入修水修水漲則南流入南昌新建縣之冷溪修水在建昌縣南源出南昌府義寕州自

   武寕縣流入縣西界又東流百二十里合上僚水入章江注於彭蠡以其修遠故曰修邑人呼爲西

   河亦名修江水經注修水逕豫寕縣東北逕永修縣又東北注贛水九域志建昌縣有修水縣志西

   河自武寕縣流經縣西九十里三谼灘亂石縱横最爲怪險東流合諸水凡折行百十里與南河合

   又東出蘆潭入新建縣界與章江合上僚水在建昌縣南修水南今名南河源出南昌奉新

   縣名奉新江即馮水也東流入安義縣界逕縣南而東合靖安縣來之龍江水及東陽新徑兆州二

   水入建昌縣界又東北至縣東南與修水合水經注僚水導源建昌縣東逕新呉縣又經海昬縣謂

   之上僚水又謂之海昬江分為二水縣東津上有亭為濟渡之要其水東北逕昌邑而東出豫章大

   江其一水支分别注於修水也建昌縣志僚水自安義閔坊城山間入境曰南河凡直行七十里入

   西蛇子徑水在建昌縣南二十里相傳晉呉猛殺大蛇蛇子穿成穴流水灌通屈曲如

   蛇唐儀鳳中始通小舟又縣南十五里有龍骨洲水即寰宇記所云蛇骨洲呉猛殺大蛇聚骨成洲

   者也今其水與蛇子徑水俱北入南河又縣東南有白洋湖水源出竹林港逕花坽入南河桐玻水

   源出新建縣馬鞍山逕下洋湖出上僚津入南河縣西南七十里有赤石水源出佛座眺美諸峯寂

   田水源出安義縣界俱東流入南河白沙水在建昌縣西南三十里又縣西三十里有醴坑

   水五十里有向家水俱出雲門山北入修水六十五里有白洋水源出白洋三陂逕考坑入修水七

   十里有雲門水源出雲門山至長樂陂入修水又縣西北四十里有水西水六十里有朱家㘭水江

   陂水縣北三十里有驛南水俱出九江德安縣南流入修水南湖水在建昌縣東北滙縣

   東北境諸水為南湖東陽新徑水在安義縣東二十里源出靖安縣東流入縣界與奉

   新江兆州二水合俗名義興三合水府志水口縈𮞉唐寳應中忽成大川徑達東洋津口發源處有

   破石潭相屬三四里其深莫測兆州水在安義縣東南四十里源出兆州山流合奉新江

   龍江水在安義縣南一里源出靖安縣流入縣界東合奉新江㑹修水白武水

   義縣南二十里相近有斛源水又縣南三十里有湖陂水俱出靖安縣界東流入修水皎源

   水在安義縣西北三十里源出靖安寶峯山險不通舟東流合修水龍溪在星子縣西南

   五十里源出黄龍山自髻山直至湖濱環繞如龍溪頭有二井深不可測鸞溪在星子縣西二

  十五里源出紫霄峯又稍西金輪峯側有石鏡溪又縣西三十里有靈溪南二十里有沙溪六十里

  有渚溪俱源出廬山諸峯流入湖珠溪在建昌縣東十五里輿地紀勝漢章帝時出明月珠

  大如雞子今名青樹灣謝思港在星子縣東九里源出廬山又縣西南二十六里有藋藤

  港源出黄龍山俱流入鄱陽湖山田港在都昌縣東三十里自鄱陽湖分水入縣之新城鄉

  長八十里又大埠港在縣東二十里三汉港在縣東五十里掘土港在建昌縣西北二十

  五里一名孝子港石橋潭在星子縣西十二里唐陸羽品其水為天下第六楢樹

  潭在都昌縣東七十里廣不盈里而風波甚險三峽澗在星子縣廬山五老峯西受大

  小支流九十九派水行石間聲如雷霆擬於三峽之險澗中有潭曰玉淵衆流奔注中流有白石如

  羊其南為三峽橋又有淸泉澗亦納五老峯西諸水流逕九洪橋入鄱陽湖又玉澗在玉京山南

  大安池在都昌縣東十里有信湖産魚相近有小安池谷簾泉在星子縣西三十五

   里廬山康王谷中其水如(⿱𥫗亷)-- 簾布巖而下凢三十餘派陸羽品其水為天下第一陸㳺入蜀記谷簾水

   甘腴清冷具備衆美非惠山所可及桑喬廬山記事泉源即漢陽峯所發西行為枕石崖所東湍怒

   噴湧班布如簾懸注三百五十丈瀑布泉在星子縣廬山開先寺西輿地紀勝廬山南瀑

   布以十數皆積雨方見惟此不竭李白詩掛流三百丈噴壑數十里廬山紀事漢陽之泉東流為開

   先二瀑在東北者曰馬尾水在西南者則自坡頂下注雙劍峯背邃壑中滙為大龍潭繞出雙劍之

   東下注大壑懸掛數十百丈循崖東北逝與馬尾水合流出兩山峽中下注石潭石碧而削水練而

   飛潭紺而淵為開先佳境二瀑俱奇觀而西瀑尤勝三曡泉在星子縣廬山五老峯後其泉

   下注盤石三疊而後至地亦名三級泉遊者謂上級如飄雲拖練中級如碎玉搉冰下級如玉龍走

   潭真天下絶景非(⿱𥫗亷)-- 簾雙瀑所可方呉猛泉在建昌縣西三里寰宇記在建昌縣北五百步

   有瘡疾者或洗悉愈是呉猛遊息之處其泉清冷亦謂之冷水泉温泉在建昌縣西六十里

   四時温暖患瘡疾者洗之多愈白居易朱子皆有詩鼉河洲在星子縣南十五里藍車山下

   濱河水蜿蜒若鼉芙蓉洲在星子縣西二里與玉京山相接又火燒洲在縣西南七十里

   接新建建昌二縣界相近又有綿條洲與大湖相連亦接建昌縣界黄沙灘在都昌縣西北

   二十五里為赴郡必經之道夏秋俱水冬春水涸一里黄沙中有微流至左蠡幾二十里行人忠之

   明末推官黄啓忠建橋砌石路六七里天井在都昌縣西十里其泉甘冽常湧不竭相傳飲

   其水可以愈疾亦名仙井









                       前總纂官應藻恭纂輯

                       提調官張日章恭覆輯

                       校對官賀式韓恭 校

                       校對官章詒燕恭覆校

大清一統志

 南康府

︹古蹟︺都昌故城在今都昌縣北唐置元和志縣西北至江州一百五十里本漢彭澤縣武

  德五年分置都昌縣以縣北有都村配以昌字取嘉名也寰宇記唐武徳五年安撫使李大亮割鄱

  陽西雁子橋之南地置此縣以隸浩州州廢屬江州按雁子橋即彭澤縣地鄱陽即饒州之北壤也

  始置之地有古城莫知年代遂因此城創縣以地名都村遠與建昌相望近與南昌相接遂號都昌

  縣志唐初縣治在縣北九十里王市鎮大厯間徙治彭蠡湖東即今治也今有王家市為遠近商賈

  輳集處俗亦謂故縣曰衙前海昏故城今建昌縣治漢置縣後為昌邑王賀封國後漢

  亦為侯國建安初孫策分海昏建昌左右六縣以太史慈為建昌都尉治海昏晉仍屬豫章郡劉宋

  時始廢移建昌縣來治元和志縣南至洪州一百二十二里縣東三里故海昬城即漢昌邑王賀所

   封今縣城則呉太史慈所築寰宇記宋元嘉二年廢海昬移建昌居焉輿地志曰陳武割建昌豫寕

   永修艾四縣為豫寕郡又沈約徐陵封建昌侯皆此邑縣志海昬故城在蘆潭東北二里許太史慈

   城在縣西週迴五里古城在縣西百步今為古城巷永修廢縣在建昌縣西南後漢靈帝

   置屬豫章郡晉以後因之隋開皇九年省入建昌武徳五年復置屬南昌州八年省 按舊志謂

   在安義縣西南四十里靖安縣界今考水經注縣為修水所經當在建昌縣西南龍安廢

   縣在安義縣東北唐武徳五年析建昌縣地置龍安縣屬南昌州八年廢宋慶厯中置龍安驛於

   此元廢明統志龍安城在建昌縣南六十里府志在安義縣東北三十里左里城在都昌縣

   西北今作左蠡元和志左里故城在都昌縣西南九十五里盧循為宋祖所敗自蔡州南走還止潯

   陽聞大軍將至欲走豫章乃悉力柵㫁左里及大軍至高祖進攻柵賊遂大破寰宇記在縣西北四

   十里晉盧循所築在湖左因名城基猶在縣志左蠡城在縣西北五十里宋郡守黄桂所築

  道濟城在都昌縣西北七十里相傳道濟討謝晦時築城於山上即今城子山也昌邑

  城明統志在建昌縣北六十里漢廢昌邑王爲海昬侯此其處 按明統志又引豫江記城東十

  三里江邊名慨口爲證慨口在今縣東南屬新建縣界此非其地孫慮城在安義縣東呉

  志孫權傳黄武七年封子慮爲建昌侯寰宇記孫慮城在建昌縣南一百里城南有青石井可深十

  丈冬夏常有水縣志孫慮城在縣東十里又有孫權城在縣東八里鳳凰山上星子鎮

  星子縣治寰宇記縣本江州星子鎮以落星石爲太平興國三年以地當津要改鎮爲縣縣志有

  舊魚門縣基在縣西五十里走馬湖中今石街尚存未詳所自安義鄉今安義縣治本建昌

  縣地明正徳十三年以地廣難治割建昌之安義南昌卜鄰控鶴依仁五鄉置縣因安義鄉爲名

  鈎圻邸閣在都昌縣西南水經注贛水逕椒邱城下又厯鈎圻邸閣下度支校尉治太尉

  陶侃移置此也邸閣前聚石爲洲長六十餘丈洲裏可容數十舫通鑑宋孝建元年臧質之江州擅

   用湓口鈎圻米胡三省注湓口米荆湘郢三州之運所積也鈎圻米南江之運所積也楊成

   公營在都昌縣西北八十里相傳隋開皇中建又縣北五十里有李大亮營上繚營

   在建昌縣東南十七里又石姥營在縣南二十一里相傳皆昌邑王所築鎮遏營在建昌縣

   東四里相傳呉太史慈築以拒劉磐彭蠡戍在都昌縣西北寰宇記在都昌縣西北百七十

   里西臨彭蠡湖北連釣磯山舊是戍唐武徳五年以江湖闊遠遂重置鎮景龍元年復為戍以為衝

   檀山廢戍在都昌縣北寰宇記在都昌縣北九十里與馬頰相對唐武徳五年以水

   陸要衝置戍貞觀元年李白書堂在星子縣北廬山南麓青玉峽西一里愛蓮

   堂在府治後宋守周子性愛蓮有愛蓮說後人為作堂直節堂在府治宋徐師回為守因

   庭有八杉故建堂以直節名之蘇轍為記後朱子至求其遺蹟不存獨廳事南有堂無額庭中有老

   栢生意殆盡屹立不僵因取直節以名此堂冰玉堂在府治愛蓮堂左宋劉渙𨼆廬山蘇

  轍嘗曰劉凝之父子亷潔不撓冰清而玉剛鄉人因以名其堂張耒有記清暉樓在府治西

  南輿地紀勝取謝靈運詩山水含清暉之義重湖閣在府城潯陽門外宋知軍祖無擇建

  前瞰揚瀾左蠡極目湖波與天相接遠明閣在建昌縣治輿地紀勝在建昌縣尉廳前前揖

  西山俯瞰修水盡覽江山之秀元祐中建潄玉亭在星子縣西十里開先寺後宋僧若愚建

  瀑布泉落龍湫流經於此縈亭而出有如潄玉寺僧支石梘數十接引從寺前流入於湖蘇軾有詩

  折桂亭在星子縣西二十里唐李逢吉讀書處朱子有詩云竹帛有遺臭桂樹徒芬芳惡逢

  張錦亭在府治南宋朱子建取李白廬山詩雲山九曡雲錦張之義又郡圃有雲錦閣

  亦取此義起亭在星子縣西北二十里下臨龍潭朱子建以為遊憩之所時歲方旱因名曰起

  以為龍之淵臥者可以起而天行矣真意亭在府治後宋知軍陸德輿建取朱子梅花詩真

  意還自在之義喚渡亭在建昌縣治南唐白居易謫江州司馬嘗過此賦詩云建昌江水縣

   門前立馬教人喚渡船後人因摘喚渡二字名亭宋黄庭堅為書此詩亭中有碑刻康樂臺

   在星子縣西二十里相傳謝靈運遊此故名東臺在府治内宋劉渙建齊庾臺

   昌縣東寰宇記在建昌縣東三里當白湖中洲齊永明三年庾肩吾置歸去來舘

   子縣西三十五里有陶公醉石朱子詩注在歸宗寺西五里虚白舘在星子縣北二十五

   里五老峯九曡屏之下有雙澗水交流於前而香鑪峯旁有獅子峯後有靈龜峯虎嘯崖麻姑崖列

   於四隅而舘處其中李氏山房在星子縣廬山五老峯下宋兵部尚書李常少時兄弟讀

   書於此既擢第留所抄書九千餘卷名曰李氏山房蘇軾有記臥龍菴在星子縣西北二十

   里輿地紀勝蒼崖四壁怒濤中瀉大壑淵深有黄石數丈在激浪中若蜿蜒飛舞故曰臥龍朱子作

   庵其旁欲以休𨼆乃繪諸葛亮像於中自為記龍潭院在安義縣南三十里前有深潭相傳

   為蛟龍所窟側有石井泉流澄澈深不可量今為民地夀松在建昌縣北五里冷水觀明統

  志一名掛劍松相傳許遜曽掛劍於此其松盤屈奇怪宋寶慶初創亭嘉定間刻圖於石壽樟

  在建昌縣治南明統志宋黄庭堅有記項安世又作夀樟亭記𥘉邑人李左司公懋仕於朝高宗嘗

  問樟今安否奏以枝葉婆娑四時常青紹定間刻圖於石

 ︹關隘︺青山巡司在星子縣東北三十里青山鎮舊在縣東二十里長嶺鎮即延慶院舊基

  洪武十一年置巡司尋移渚溪萬厯中又移於此今因之渚溪巡司在星子縣南三

  十里渚溪鎮舊在都昌縣左蠡鎮明初置巡司 本朝雍正七年移駐於此周溪巡司

  在都昌縣東南六十里周溪鎮舊在柴棚鎮 本朝雍正七年移駐於此柴棚鎮在都昌縣

  東南特出鄱陽湖中水路去縣四十里陸路六十里舊置巡司戍守輿程記自縣至饒河口六十里

  又十里為柴棚又十五里為釣臺又五里為周溪又十里為打石灣又十里為棠隂司饒州鄱陽縣

  左蠡鎮在都昌縣西北五十里即故左蠡城舊置巡司今改汛蘆潭鎮

   昌縣東六十里明初置巡司後廢今為蘆潭市河滸鎮在建昌縣西八十里 按九域志建

   昌有河朔炭婦娉婷桐城等鎮今有河滸鎮疑即河朔之訛也炭婦鎮今為妙明觀娉婷鎮今在安

   義縣東三十里桐城鎮在安義縣西南五里即桐城埠又有谷源鎮在縣西七十里明初與河滸俱

   置巡司久廢楊林河泊所在府治南一里明初置於府治北萬厯中移置匡廬驛東

    本朝康𤋮十四年改建於匡廬驛故址今裁四望山寨在都昌縣東南六十里鄱陽湖

   中宋元時置巡寨於此又縣西磯山下舊有大磯山寨俱久廢張嶺在安義縣有縣丞駐此

   錦岡驛在星子縣東一里錦岡嶺宋置明初改置匡廬驛在縣南後廢團山驛

   都昌縣西明洪武初置路出鄱陽湖上通饒州芝山驛下通星子匡廬驛西南通新建呉城驛萬厯

   四年改置縣東八十里井田南南通鄱陽北通湖口今裁又縣東二十五里有磯子驛縣西十五里

   有白石驛四十里有赤口驛七十里有遊賢驛西北八十里有土目驛俱宋元時置明初廢

  子驛在建昌縣北二十五里唐置又豐安驛在縣南二十里隋置俱久廢

 ︹津梁︺冰玉澗橋在府治東跨冰玉澗宋淳𤋮中朱子建宣詔橋在府治南譙樓

  前宋知軍事程師孟建三峽橋在星子縣北廬山歸宗寺宋蘇轍記云水行石間聲如雷

  霆如千乘車行者震掉不能自持蘇軾有詩白鹿洞口橋在星子縣北十五里宋朱

  嘉橋在都昌縣東二十里元建後圯 本朝康𤋮二十二年重建又土橋在縣東四十里

  為饒徽要津 本順治十七年鴈子橋在都昌縣東七十里路通柴棚鎮元延祐中建

  忠孝橋在都昌縣北三十里明統志舊傳宋寺丞陳畦𫉬罪子代其死故名以旌之

  玉橋在建昌縣治東宋兵部尚書李常建登雲橋在建昌縣儒學東宋建明初建亭於

  上扁曰登雲覽勝野雞灘渡在都昌縣東五十餘里灘有石墩名七女墩水不能没兩

  岸相隔五里許路通徽饒水漲時遇風難渡冬涸則曲流甚多黄沙渡在都昌縣西北二十

  里通左蠡為往府要津水漲甚險楊柳渡在建昌縣東三里又當陽渡在縣西十五里

  龍津渡在安義縣南門外

 ︹隄堰︺石隄在星子縣西南一里一名紫陽隄當舟楫往來之衝每風濤作艤泊無所宋元祐中

  知軍呉審禮始柵木為障崇寕四年孫喬年築石隄延袤百五十丈横截洪流中開水門以通出入

  内濬二澳可容千艘𡻕久寖圯淳𤋮七年朱子為守募民增築之呂祖謙有記 本朝康𤋮十四年

  知府倫品卓修田公隄在星子縣南一里明萬厯中石隄迤東一帶湖水盪嚙漸及城址郡

  守田琯築石隄長數百丈人稱為田公隄 本朝康𤋮十四年修捍水隄在建昌縣南一

  里唐㑹昌六年縣令何易于築西二里又有隄咸通二年縣今孫永築亦名孫公隄黄家堰

  在都昌縣東四里自介石内山麓逐處發源西北流入湖但家堰在都昌縣北三里自生水

  壠下起西南流入湖都圳堰在安義縣東南地名中州有古堰久廢明喜靖二十三年知縣

  李恒敷於范家灘石洲開小港灌注陳坊等處為堰一橋一圳長三千餘丈 本朝康𤋮十年修

  台山堰在安義縣西八里一名密陂明嘉靖二十八年築堰長九十丈内疏五圳灌田六百

  餘頃 本朝康𤋮十一年修陳令塘在都昌縣南一里唐咸通元年縣令陳杲築以阻潦

  

 ︹陵墓︺︹漢︺昌邑王墓在建昌縣北六十里昌邑城内有大小二塚又見南昌府︹晉︺陶

  母墓在都昌縣西石壁山名牛眠塚相傳即侃母葬處又見九江府︹陳︺司馬暠墓

  在建昌縣東二里︹唐︺熊仁瞻墓在建昌縣北三十里 按唐書孝友傳序有建昌熊

  士瞻省志作仁瞻︹宋︺陳恕墓在建昌縣東二里呉舉墓在都昌縣北七十里

  白鳳鄉歐陽修為碣銘何乾曜墓在星子縣廬山志乾曜仕至侍郎後𨼆廬山稱匡麓

  道人墓在星子縣之遷鶯谷劉渙墓在星子縣西少府嶺墓前有壯節亭朱子建并記

  孫冕墓在星子縣明統志在白鹿洞側李常墓在建昌縣西北六十里張叔

  夜墓在星子縣宫亭廟後舊志相傳從淵聖北遷死節歸葬於此李燔墓在建昌縣

  西北三里江萬里墓在都昌縣東七十里石沙灣陳澔墓在都昌縣北清化鄉

 ︹祠廟︺五賢祠在府學東朱子知軍時訪古今賢士居邦者得陶潛劉渙渙子恕陳瓘李常

  五人建祠祀之二賢祠在府學南舊在府學右朱子以周子嘗守是邦為建祠配以二程及

  朱子殁諸生以二程別有從祀止祀周朱二子元末毀明初改建於此三賢祠在府治北

  祀宋李常蘇軾曽常伯紫陽祠在星子縣白鹿書院内 本朝康𤋮四十八年知府張象

  文建祠宋朱子以林擇之蔡沈黄幹吕炎吕燾胡泳李燔黄灝彭方周耜彭蠡馮椅張洽陳宓陳澔

  十五人配享廬嶽祠在星子縣廬山萬夀寺之上祀廬山之神劉西磵祠

  子縣北二十里西磵宋劉渙號淳𤋮中朱子建祠濟忠祠在都昌縣治西祀宋丞相江萬

  里及弟萬頃雲住祠在都昌縣西二里祀宋陳澔舊名經歸書院明萬厯七年改今名

  李文定祠在建昌縣舊在縣西門外祀宋李燔元廢明永樂中移建縣治北城隍廟右

  陶桓公廟有二一在府城北一在都昌縣治西百五十步祀晉陶侃宋淳𤋮中朱子奏賜

  廟額明初著於祀典宫亭廟在星子縣神林浦水經注廟甚神能分風擘流住舟遣使行旅

  之人過必敬祀而後得去

 ︹寺觀︺秀峯寺在星子縣西十五里廬山南麓舊名開先本南唐李中主書堂後為寺宋太平

  興國二年賜名開先華藏明天順初復舊名 本朝康𤋮四十二年   聖祖仁皇帝南巡至杭

  州   御書般若心經及梁江淹從建平王登廬山香鑪峯詩   頒賜寺中四十六年又

    賜御書秀峯寺扁額四十八年重修五十七年又修大殿建   御書樓瞻雲寺

  在星子縣西廬山金輪峯下舊名歸宗晉時佛馱耶舍自西來王羲之捨宅為寺唐寶厯中智常禪

   師居之佛刹之盛冠於江南 本朝順治年間修雍正四年   世宗憲皇帝賜御書瞻雲寺及

   慈遍鑪峯扁額棲賢寺在星子縣五老峯下南齊參軍張希之建唐李渤嘗讀書於此 本

   朝 康𤋮六年重建萬杉寺在星子縣慶雲峯下唐名慶雲院宋景德中僧大超手植萬杉故名

    本朝康𤋮年間重建人有黄巖寺在雙劍峯下唐僧智常建天安寺在府治西宋建名光

   孝院後改今名本朝康𤋮十年修新開寺在都昌縣治西南唐開元中馬祖道一禪師建

   明洪武中重建大果寺在建昌縣西門外舊在縣治東一里唐馬祖建因寺有棃樹實大如

   斗故名明洪武初遷於此雲居寺在建昌縣西南雲居山唐元和中建宋祥符初賜額真如

   禪院為江右名刹後廢明萬厯中重建簡寂觀在星子縣西十五里舊名太虛觀劉宋時

   陸修靜居此卒諡簡靜因以名觀白鶴觀在星子縣五老峯下唐宏道元年建宋祥符中

   賜名承天白鶴觀輿地紀勝在城西北二十里蘇轍記云廬山峯巒之奇秀巖穴之怪邃泉樹之茂

  美為江南第一白鶴觀總奇秀怪邃茂美復為廬山第一尋真觀在星子縣北二十五里輿

  地紀勝唐德宗朝女冠二人修行於廬山李騰空居屏風曡北蔡尋真居屏風曡南是為尋真觀府

  志一名沖虚觀道書以為第八洞天延真觀在星子縣北四十里輿地紀勝唐女真李騰空

  所創騰空宰相林甫女也李白有送李女真歸廬山隠詩府志在卓嶺東今名昭徳觀妙明

  觀在建昌縣南一里舊為炭婦鎮明統志晉許旌陽於此化炭為婦散羣弟子以驗其心明日視

  之皆涅其衣不染者僅十人後人即其地立觀廣福觀在建昌縣南四十里一名壽聖觀内

  有卓劍泉明統志世傳許遜斬蛇淬劍於此常有赤烏來集又名赤烏觀

 ︹名宦︺︹三國︺︹呉︺張敦呉郡人孫權時為海昬令甚有惠化︹唐︺袁承序陽夏人太

  宗時補建昌令治尚慈簡吏民懷德何易于㑹昌中攝建昌令築隄捍水民徳之陳杲

  咸通初為都昌令築塘以阻潦水號曰陳今塘孫永咸通中為建昌令築隄造橋民便之︹南

  唐︺李善道鄱陽人為廬山國學主教學徒數百人皆為時望後祀於白鹿洞︹宋︺孔

  宜曲阜人太宗時遷司農寺丞掌星子鎮市征宜上言星子當江湖之㑹商賈所集請建為軍詔

  以為縣就命宜知縣事後以為南康軍程師孟呉人仁宗時知南康軍為政簡嚴發𨼆摘

  伏如姚仲孫陳州商水人仁宗時知建昌縣初建昌運茶抵南康或積於道間為霖潦

  所敗主吏至破産不能償仲孫勸吏民輸山木即高阜為倉邑人利之周敦頤營道人𤋮

  寕中以疾求知南康軍因家廬山魯有開譙縣人神宗時厯知南康軍代還時新法初行

  王安石問江南何如曰新法行未见其患當在異日也以所對乖異出通判杭州陳舜俞

  烏程人𤋮寕中以不奉行青苗法謫監南康軍河稅五年卒劉恕筠州人司馬光編次資治

  通鑑召恕為局僚光知永興軍恕亦以親老求監南康軍酒以就養許即官修書徐師囘

  元豐中知南康軍性耿直設施有條公暇建亭於明月泉上曰吾欲守亷如此水之清又建堂植八

  杉號曰直節曰吾欲守節如此杉之直蘇子由為記朱子至軍求其遺𫐠不得以廳事前老柏植立

  不僵因取直節名堂焉王阮江州人隆興初調都昌主簿以亷聲聞朱熹婺源人淳

  𤋮五年除知南康軍至郡興利除害值𡻕不雨講求荒政多所全活訖事奏依格推賞納粟人間詣

  郡學引進士子與之講論訪白鹿洞書院遺址奏復其舊為學規俾守之呉柔勝宣州人淳

  𤋮中調都昌簿丞相趙汝愚知其賢差嘉興府學教授危稹臨川人淳𤋮中調南康軍教授

  轉運使楊萬里按部驟见歎奬偕遊廬山相輿酬唱曹豳瑞安人嘉泰中知建昌縣復故尚書

  李常山房建齋舍以處諸生陳宓莆田人嘉定中知南康軍𡻕大祲奏蠲其賦十之九會流

  民羣集宓就役之築江隄而給其食時詣白鹿洞與諸生討論張虙慈谿人理宗時知南康軍

  至郡剖決滯訟衆皆悦服前守陳宓以錢七千緡置濟民庫為築城費虙曰不必取贏於民吾捐萬

  緡為倡何患事之難成轉運使以錢萬二千緡置平糴於郡虙復出萬二千緡以増益之民賴其利

   將増建禁旅營地屬民者索質劑視原值償之張洽清江人朱子門人提㸃江東袁甫以白鹿

   書院廢弛招洽為長至則選好學之士日與講說而汰其不率教者凡養士之田乾没於豪右者復

   之學興即謝病去︹元︺陳炎酉至元中為南康路總管修白鹿書院興學賑饑招集流民

   四萬餘口有麥秀兩歧之瑞︹明︺王禕義烏人南康府同知居官有恵政太祖即位召還議

   吕明當塗人洪武初知南康府時兵戈甫息民多散亡明招撫流移躬行四野以督農桑

   聽㫁不事刑威唯以理諭民無梗者朱敏義烏人洪武五年以御史改知星子縣奏減稅糧茶

   翟溥福東莞人正統初擢南康知府先是𡻕歉民有擅發富家粟及收取漂流官木者

   前守悉坐以盜當死者百餘人漙福閱實杖而遣之地濱鄱陽湖舟遇風濤無所泊為築石隄百餘

   丈以便徃來興復白鹿書院延師訓其子弟朔望躬詣講授以年老乞歸去之日父老爭贐金帛不

   受衆挽舟涕泣因建祠湖隄又配享三賢祠孔鏞長洲人景泰中知都昌縣户分九等以定

  役設倉水次以便收斂民甚賴之陳嘉言蘇州人嘉靖初為星子典史劇賊剽掠商舶嘉

  言率邑民宗允春等二十四人追至四山賊縱擊救援不至遂俱被害呉寳秀浙江平陽

  人萬厯中知南康府湖口稅監李道横甚寳秀不與通㑹漕舟南還揚帆直入湖口道欲榷其貨遣

  吏持牒至郡捕之寶秀拒不發道大怒飛章劾寶秀阻撓稅務詔逮治妻陳氏自經死至京下詔獄

  星子民陳英儒士熊應鳯等走京師伏闕訟𡨚乞以身代得釋歸南康民建祠祀之李應昇

  江隂人萬厯中授南康推官出無辜十九人於死寘大猾數人於重辟民服其公廉為之謡曰前林

  後李清和無比林謂晉江林學増以清慎著稱者也九江南康間有柯陳二大族恃強拒捕有司議

  兵之應昇單𮪍徃諭皆叩頭請命出所匿罪人一方以定白鹿書院久廢應昇為興復之徴授御史

  呉賜玉歙縣人以䕃授南康通判戈陳賊寇南康賜玉率丁壯數十人追及之賊返擊賜玉

  躍馬持鞭格殺數賊遂遇害贈按察司僉事王養正泗州人崇禎十四年知南康府以計

  殱巨寇鄧毛溪熊高一方賴之

 ︹本朝︺聶應井四川宜賓人順治二年知南康府守城禦寇地方賴之後𨼆廬山子孫遂家焉

  温可掬直隸人順治四年任南康通判金聲桓之亂死之俞之琛福建人為建昌

  縣丞順治五年武寕寇率衆陷城之環罵賊遇害周燦臨潼人康𤋮間守南康以臨湖多水

  患設救生船以拯溺講學白鹿書院造士多所成就

 ︹人物︺︹南北朝︺︹宋︺周續之本鴈門人其先過江居豫章之建昌八𡻕喪母哀戚過於

  成人奉兄如父年十二詣太守范甯受業通五經五緯名冠同門既而入廬山與劉遺民陶淵明為

  㝷陽三隠宋武帝召之為開舘東郭外招集生徒乘輿降幸問禮記之義辨析精奥稱為名通通毛

  詩六義及禮論註公半傳於世司馬暠建昌人性至孝母病亟禱於先祠願以身代母果得

  ︹唐︺熊仁瞻建昌人性至孝為袁州宜春縣丞母卒卜葬歸義鄉岡阜峻險念非水道

   不可達誓傾家貲掘地為川以通江俄大雨水湧成川與江流接舟以得達既葬廬墓六年有慈烏

   來巢之異勅旌其門世名其川曰孝子港橋曰孝感橋里曰孝錫坊︹宋︺洪文撫建昌人本

   姓殷避宣祖諱改焉曽祖諤唐䖍州司倉叅軍子姓衆多以孝弟著稱六世義居室無異爨就所居

   雷湖北創書舍招來學者至道中遣内侍賫御書百軸賜其家文撫遣弟文舉詣闕貢土物為謝太

   宗飛白一軸曰義居人以賜之命文舉為江州助教又詔表其門閭李常建昌人皇祐進士𤋮

   寕中知諫院王安石立新法常言均輸青苗斂散取息傅㑹經義流毒天下遂落校理通判滑州厯

   知鄂湖齊三州哲宗立進户部尚書轉對上七事拜御史中丞出知鄧州徙成都府卒有文集奏議

   六十卷詩傳十卷元祐㑹計錄三十卷曹彦約都昌人淳𤋮進士嘗從朱子講學漢陽闕

   守橔攝軍事金人大入彦約訪得土豪許卨等授方畧逆擊大敗之以功就知漢陽遷湖南安撫討

   平羅世傳李元礪等擢右侍郎官出知利州時蜀之邊面諸司並列兵權不一乃作病夫議獻之廟

   堂後其言無一不驗理宗即位擢兵部侍郎入對勸帝講學防近習次言當以慶厯元祐聽言為法

   以紹聖崇觀諱言為戒㑹下詔求言彦約上封事又薦布衣李心傳乞置史舘授兵部尚書不拜以

   華文閣學士致仕卒諡文簡黄灝都昌人擢進士第光宗即位厯太常寺簿論今禮敎廢闕

   請勅有司取政和冠婚䘮葬儀及司馬光高閌等書叅訂行之出知常州提舉本路常平以𠋣閣海

   鹽秋苗移居筠州既歸里幅巾深衣𮪍驢匡山間若素𨼆者灝性行端飭以孝友稱朱子守南康灝

   執弟子禮質疑問難朱子殁黨禁方厲單車徃赴徘徊不忍去著有西坡集四十卷李燔

   人紹𤋮進士從朱子學凡諸生未達者先令訪燔俟有所發乃從而折衷朱子謂人曰他日任斯道

   者必燔也朱子殁學禁方嚴燔率同門徃㑹葬不少怵詔訪遺逸九江守以燔薦再詔再辭郡守請

   為白鹿書院長學者雲集講學之盛他郡無與比添差江西運司幹辦公事洞寇作亂燔馳諭皆帖

   服通判潭州不數月辭歸時史彌遠當國燔不復出自謂居閒無以報國乃薦崔與之魏了翁真德

  秀陳宓等於朝居家講道學者宗之與黄幹並稱卒贈直華文閣諡文定馮椅都昌人家居授

  徒所註易書詩語孟太極圖西銘輯說孝經章句喪禮小學孔子弟子傳讀史記及詩文志合二百

  江萬里都昌人大父璘鄉稱善人萬里少神雋有鋒穎舉入太學有聲理宗在潛邸嘗

  書其姓名几硯間召試舘職累官侍御史器望清峻論議風采傾動一時帝眷注尤厚度宗時累遷

  參知政事與賈似道不合去後拜左丞相乞歸居鄱陽元兵破饒州萬里赴水死左右及子鎬相繼

  投池中贈太師諡文忠弟萬頃厯守大郡為提舉江西常平茶鹽官城破時軍士執萬頃索金銀不

  得支解之馮去非椅子淳祐進士寶祐四年召為宗學諭丁大全為左諫議大夫三學諸生

  叩閽言不可帝為下詔禁戒立石三學去非獨不肯書名碑下未幾大全簽書樞密院事去非以言

  罷歸泊舟金焦山有僧上謁致大全意願母遽歸少俟收召去非奮然正色曰老夫今歸廬山不復

  仕矣絶之不與言陳大猷都昌人師事雙峯饒魯仕至黄州軍判官著尚書集傳

   成大建昌人登進士德祐初知金壇縣元兵至不屈被殺贈直秘閣諡忠節陳澔

   子不求聞逹博學好古著禮記集註行世 本朝雍正二年   詔從祀孔廟︹元︺燕公

   楠建昌人十𡻕能屬文同知吉州路世祖召對稱㫖除僉江准行尚書省請置屯田勸道有方除

   大司農領八道勸農營田司興利舉弊績用大著僧格既敗而蠧政未盡去分楠赴闕極陳其故請

   更張以固國本累遷湖廣行省右丞 僧格舊作桑哥今改正高必達建昌人五𡻕時父明

   大忽棄家遠遊莫知所適必達既長晝夜哀慕乃娶妻以養母而厯徃四方求其父十餘年始得之

   黄州金真道院中學道三十年矣必達哀號叩頭乞歸父不得已乃還家孝養篤至鄉里稱之

   佛生建昌人早孤貧事母盡孝詔表其門︹明︺于光都昌人少有大志初從徐夀輝署江

   都宣慰及陳友諒弑壽輝光歸太祖拜行樞密院判從平陳友諒有功擢鷹揚衛指揮從徐達平淮

   東浙西擒張士誠取汴梁克陜洛佐郭興守潼闗徙守鞏昌庫庫特穆爾偵知徐逹南還遂襲蘭州

  指揮張温堅守光率兵赴援遇庫庫軍戰敗𬒳至城下使說温降光大呼曰吾不幸而擄且死公

  等幸堅守大將軍旦夕至矣遂被殺贈懷遠將軍配享功臣廟 庫庫特穆爾舊作擴郭帖木兒今

  魏源建昌人永樂進士除御史廵按陜西宣德初為河南左布政使所至有惠政拜刑部

  尚書正統二年命徃大同宣府督察諸將便宜從事源劾指揮杜衡等抵大辟按行諸險要令將吏

  分守修開平龍門城自獨石抵宣府増置墩堠免屯軍租一年儲火器為邊備諸依權貴避役者悉

  括歸伍八年致仕㝷卒余濂都昌人宏治進士授監察御史慨然以風紀自任曲阜孔廟災

  濂言宜遣官慰𥙊經營重建從之未幾以災異劾禮部尚書呉瓊等居位不稱復因災異論大臣不

  職者並宜免於是尚書罷去者五人出按遼東坐事下獄謫雲南布政司照磨式宗時累官至雲南

  使呉尚禮星子人嘉靖二年由監生除授歸善主簿蠻寇入境尚禮督兵勦賊遂為所害

  陶一貫星子人嘉靖中為福建布政使理問官罷寓金陵倭入蘇州掠淮揚一貫自赴軍門

   願效督討募兵海鹽遇賊於德清戰殁贈奉議大夫曹珊都昌人父英有孝行及殁珊廬墓三

   年子必和孝如其父萬厯初勅建世孝坊徐大相安義人萬厯進士任國子博士百僚將早

   朝中官盧受傳免衆趨出從後姍侮大相草疏論受姦邪時接疏者即受也帝閱疏顧受曰此即論

   汝罪者受錯愕叩頭流血累遷驗封員外郎以議薛蕙諡貶二秩調外羣奄黨受者持梃譟門捜囊

   中止俸銀七十兩乃散崇禎初厯文選郎中奏陳十事帝即飭行以父憂歸卒熊德陽

   人萬厯進士天啓𥘉擢御史彈劾中官諸不法者奉使祭告北鎮具知熊廷弼王化貞功罪條上河

   西情形既而化貞敗遁樞臣張鶴鳴庇之德陽并劾鶴鳴鶴鳴族人中以他事謫歸崇禎初復職

   余應桂都昌人萬厯進士授御史上疏劾首輔周延儒貪邪傾險狀帝怒貶三秩引疾歸後

   擢右僉都御史巡撫湖廣時方招降張獻忠等與總理熊文燦謀不合爲文燦所劾下獄遣戌已而

   獻忠反文燦伏誅㑹督師孫𫝊廷戰殁命應桂徃代之坐逗留奪職後死於難 本朝乾隆四十一

  賜諡忠節淦君鼎建昌人崇禎末以𡻕貢爲贛州訓導署通判亊城陷與次子祐

  少子祉俱死之妻熊氏及祐妻熊氏祉妻李氏婢瑞香並赴井死惟長子斌以先遣歸得脫 本朝

  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烈愍

 ︹本朝︺徐碭安義人順治舉人知益陽縣呉三桂反碭奉檄招撫被害 贈僉事   予祭葬

  䕃一子入監于建邦星子人康𤋮庚辰進士知舞陽縣時值大澇甫下車輙發貯粟以賑

  全活無筭復舞泉書院置田聚書豫有蝗獨不入舞陽境去官後民立祠祀之王廷實

  諸生性至孝父䘮明廷實舐之而愈閩寇犯境聯鄉勇爲保障計嘗率其徒直搗賊巢邑賴以安入

  祀鄉賢祠項鳴鳳星子人副貢生孝友足式品行可風甞捐修書院焚劵讓租爲士民稱頌

  入祀鄉賢祠陳獻赤星子人由鄉薦任南昌教諭訓迪諸生亹亹不倦歸里後設教鄉閭

  羣受其化入祀鄉賢祠李夢蘭建昌人當耿逆猖獗募鄉勇捍衛地方智勇兼備叙功授

  楚雄知縣時值呉逆初平錢糧逋欠八載並徵民無完膚乃力請豁免得   㫖全省豁免八十

  餘萬民得再生入祀鄉賢祠周倬建昌諸生天性至孝亊父母備盡色養友愛兩弟𡻕歉設

  賑全人夫婦潛心經史理探程朱有兹堂集十卷入祀鄉賢𥘉王廷憲安義人由鄉舉知歙

  縣聞父䘮⿰氵厯 -- 𤁋血辭職時以新例奪情哀毁骨立累章陳情终制得   㫖俞允扺廬撫柩大痛未

  㡬卒以孝行 旌表

 ︹流寓︺︹唐︺楊於陵漢太尉震裔擢進士辟鄂岳江西使府妻父韓滉居宰相領財賦權震中

  外於陵隨府罷避親不肯調退廬建昌以文書自娯穆宗朝官終户部尚書封宏農郡公諡貞孝

  李渤魏横野将軍申國公發之裔刻志於學與仲兄涉偕𨼆廬山取古廉徳高蹈者以楚接輿

  老萊子黔婁先生於陵子王仲儒梁鴻六人圖像讚其行因以自儆久之更徙少室︹五代︺︹南

  唐︺鄭元素華原人少習詩禮避亂南遊𨼆居廬山青牛谷四十餘年集古書至千餘卷

  史虚白北海人避地廬山以詩酒自娛韓熙載薦之召見問為治之理對曰臣草野之人漁

  釣而已邦國大計不敢預知元宗曰真處士也賜田遣還陳貺閩人志操古朴不苟於仕進𨼆

  廬山三十年學者多師事之元宗徴至金陵欲授以官辭不受︹宋︺劉渙筠州人為頴上令以

  剛直不能亊上官棄去家於廬山之陽歐陽修作廬山高詩以美之渙居廬山三十餘年環堵蕭然

  饘粥以食而遊心塵垢之外超然無戚戚意以夀終

 ︹列女︺︹宋︺呉孝婦都昌人夫早亡無子姑老且病欲贅壻以相養呉泣曰女不二夫妾志也

  自能供侍常傭鄰家𫉬錢歸養姑目翳甞取所食誤置不潔處呉還见亟借鄰食奉姑滌汚者自食

  一夕呉夢兩童子引叩天門謁帝帝勞問賜酒錢養姑自是家貲日𥙿姑目復明馮孝女

  名素貞星子人父病割股療之即愈郡守陸德輿表其墓︹明︺甘氏女名清秀星子甘夢珊

  女正徳中值宸濠變隨母逃避賊擄其母清秀義不辱即投玉京潭死賊退尸浮水面如生里人收

  葬山劉良坤妻王氏星子人萬厯中劇賊何鳳掠其家執王欲汚之不從大呼

  家人殺賊賊引劍刺其腹死郝氏建昌人給事中熊維典之嫂崇禎末左良玉縱兵四掠郝

  抱子沉於河同時死者有族婢郝氏况氏及渡夫妻熊氏熊氏二女建昌人熊士䕫之女

  長曰芷姑次曰頴姑左良玉兵掠境二女潛匿河滸相約曰賊至有死無辱俄見一𮪍來遂並投水

  死士䕫妾淦氏及兩婢考香赫香皆從之里人祠之曰二烈實五烈也但驄妻傅氏

  建昌人崇禎未亂兵恣掠殺驄逼傅氏傅且泣且罵遂遇害劉克寛母胡氏

  人年十八而寡撫子成立壽九十四𡻕同縣劉天錫妻熊氏年二十而寡守節教子夀九十三

 ︹本朝︺余文之妻李氏都昌人文之父為叛卒所執文之請以身代父李又願以身代

  (⿱艹石)夫卒見李姿容許諾文之父子得脫李度其去已遠遂厲聲罵賊賊忿立殺之李秀英

  安義人幼字楊昌裴未嫁昌裴病篤李徃侍湯藥數日而卒李服䘮成禮誓以身殉家人防之一日

  登夫讀書樓自縊康𤋮年間 旌向某妻陳氏都昌人歸向甫十七日夫亡父憐其

  少氏盡翦其髮以自誓家貧刺綉以供朝夕终𡻕不踰閾擇繼嗣續夫祠守節六十餘年余英

  涵妻彭氏都昌人未嫁英涵卒彭衰絰徃哭䘮畢堅閉一室奉木主三年翁殁大殮成時

  英涵服闋氏迎父母至永訣引刀自刺死雍正六年 旌同縣徐英夏妻萬氏以力拒強暴死七年

  胡治臣妻范氏建昌人性貞靜于歸七年治臣貧病無以自活隂與媒鬻范與

  富人顧萬齒誘之出門范奮擲呼號入顧門遂自經雍正八年 旌李家駒聘妻朱

  氏建昌人高安大學士軾之女幼通諸書性至孝動止必以禮未嫁而家駒殁氏告於父徃李氏

  持服適䘮次哀慟幾絶遂守貞夫家事祖姑及舅姑盡孝己而不茹葷血鄰家失火勢甚烈家人倉

  皇走避氏獨端坐室中火亦息尋得疾不服藥而卒陳錫位妻宋氏星子人夫亡守

  節厯久彌貞同縣烈婦魏若寛妻凃氏段英發妻蕭氏曹嘉年未婚妻查氏均乾隆年間 旌

   學璸妻徐氏都昌人夫亡守節同縣胡道珍妻高氏傅安皇妻袁氏許定攀妻李氏江

   右烈妻周氏烈婦巴忠治妻曹氏王道商妻陳氏均乾隆年間 旌皮應琯妻郝氏

   建昌人夫亡守節同縣淦聨妻凃氏郝維妻陳氏胡孔麟妻帥氏熊惟岱妻何氏淦文達妻吕氏李

   廷棟妻凃氏梁發邇妻孫氏呉必梓妻李氏周汝勲妻淦氏凎世楫妻江氏烈婦劉尚英妻程氏呉

   宇科妻淦氏均乾隆年間 旌熊景華妻萬氏安義人夫亡守節同縣楊運苡妻符

   氏龔華卿妻戴氏毛鼐妻胡氏徐學吕妻𥠖氏熊大經妻劉氏黄重藩妻熊氏劉君則妻戴氏余正

   道妻劉氏周翰第妻許氏黄錫祉妻羅氏劉必忠妻彭氏熊必長妻王氏黄芳烈妻楊氏胡貴妻陳

   氏黄兆基妻謝氏魏自敏妻張氏黄宗淮妻楊氏黄宗源妻李氏烈婦李育相妻王氏均乾隆年間

   于幹妻夏氏星子人夫亡守節同縣李登龍妻錢氏均嘉慶年間 旌徐芳

   増妻戴氏都昌人夫亡守節同縣王徳愷妻杜氏石梁正妻崔氏劉永源妻王氏陳先棟

  妻馬氏呉正清妻江氏劉魯官妻詹氏高思鶴妻袁氏侯錫選妻詹氏呉永顯妻傅氏楊秀拔妻曹

  氏汪炳遠未婚妻曹氏均嘉慶年間 旌張觀河妻劉氏建昌人夫亡守節同縣皮

  凱詔妻呂氏周昌雲妻燕氏蔡泰元妻熊氏饒南谷妻鄧氏陳步雲妻王氏陳嘉㑹妻熊氏徐均華

  妻袁氏均嘉慶年間 旌黄吉明妻萬氏安義人夫亡守節同縣傅紹才妻萬氏凌

  若林妻宋氏陳文修妻周氏陳文禮妻劉氏徐步武妻熊氏黄廷福妻李氏凃信芳妻劉氏熊運易

  妻萬氏黄蘅圃妻葉氏烈婦羅海文妻陳氏羅勝章妻林氏均嘉慶年間 旌

 ︹仙釋︺︹晉︺葉千韶建昌人少𨼆廬山學道辟榖服氣嘗獨居忽有一白衣人言君道德臻備

  仙籍褒㫒當在人間役使鬼神其後能致風雨驅雷電救人疾疫其應如響不知所終佛馱

  耶舍罽賓人年十九誦大小乘經姚興迎至長安譯四分律并長阿舍等經後來廬山躬自負

  鐵於紫霄峯頂鑄塔以如來舍利藏其中江州刺史王羲之捨宅居之即今歸宗寺︹南北朝︺

  ︹宋︺陸修靜呉興人居廬山簡寂觀有道術文帝製停霞寳輦賜之明帝設崇虚觀通仙堂

  以待之至即求歸不許卒於京賜諡簡寂先生︹唐︺劉元和彭城人居白鶴峯乆之留其弟

  子何玉守舍自入五老峯石室種木瓜為食丹成而逝舉棺將葬空無人矣所居有丹井丹臼存焉

  智常馬祖法嗣也居歸宗寺目有重瞳以藥手按摩致眥皆赤號赤眼歸宗後示寂勅諡至真

  道膺幽州玉田王氏子嗣洞山价初結茅於三峯後居雲居寺天復二年示寂諡宏覺禪

  道簡范陽人初造雲居謁道膺膺大奇之令刻苦事衆徧掌寺務居第一座膺將示寂主

  事問嗣者曰堂中簡主亊意不在簡簡知之一夕遁去有安樂樹神號泣衆悔迎歸聞空中連聲唱

  曰和尚來也譚紫霄泉州人有道術事閩王昶封正一先生閩亡𨼆居廬山棲𨼆洞南唐

  後主召至金陵賜號金門羽客并金紫不受宋開寶六年︹明︺周顛仙建昌人少得狂

  疾人因呼之曰顛元末乞食南昌市中長官初至必謁訴曰告太平人莫測其所謂及太祖克南昌

  顛來見隨至金陵顛愈甚太祖厭之命衛士覆以巨甕積薪燔之火息啓視端坐自若命居蔣山寺

  半月不食寺僧言於上太祖徃視顛來迓無饑色後陳友諒圍南昌太祖復征之顛從行至馬當見

  江豚戲水曰水怪見損人多太祖怒其妄語命投於江及師至湖口則顛又來見遂辭去後莫知所

  之太祖為製周顛仙𫝊

 ︹土産︺絹都昌縣出葛布星子縣出又各縣俱岀紵布宋史地理志南康軍貢茶芽省

  志匡茶香味可愛茶品之最上者石耳明統志星子縣出省志出廬山削壁上大者如盤

  石斛寰宇記出廬山懸崖省志星子縣出石花魚省志廬山諸龍潭有之大者三數觔

  蛤粉星子縣出 按舊志載寰宇記南康軍土産布水紙雲母今無謹附記









                          前總纂官許應藻恭纂輯

                          提調官張日章恭覆輯

                          校對官賀式韓恭 校

                          校 對官章詒燕恭覆校

九江府表                

                    

大清一統志

 九江府在江西省治北三百二十里東西距三百四十里南北距一百十里東至安徽池州府東

  流縣界二百里西至湖北武昌府興國州界一百四十里南至南康府星子縣界九十里北至湖北

  黄州府黄梅縣界二十里東南至饒州府治四百三十里西南至南昌府武寕縣治二百三十里東

  北至安徽安慶府宿松縣界一百四十里西北至湖北黄州府蘄州治二百二十里自府治至 京

  師四千六百里

︹分野︺天文斗分野星紀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荆揚二州之境元和志彭蠡以東屬揚州界九江以西屬

  荆州春秋時為呉楚地戰國屬楚秦屬九江郡漢

  高帝四年更名為淮南國武帝元狩四年復故為

  柴桑彭澤二縣後漢因之三國入吳屬武昌郡

  鑒潯陽記三國之時此地雖為督䕶要津而未立郡但分隸武昌郡 按武昌郡今屬湖北省

  初因之永興元年置尋陽郡屬江州咸和中自尋

  陽移郡治柴桑寰宇記晉初理在江北岸地名蘭城即舊郡城也温嶠移於此

  康六年又移江州來治宋齊因之梁太平二年

  置西江州時江州遷治豫章陳天嘉初復合為江州元和志陳

  天慶元年省西江州江州自豫章復理潯陽隋開皇初廢郡存州大業

  三年改江州為九江郡唐武德四年復為江州五

  年置總管府貞觀二年府罷天寶元年改為潯陽

  郡前此皆作尋唐以後作潯乾元元年復為江州屬江南西道

  五代時屬楊吳明統志楊吳置奉化軍節度後屬南唐宋仍曰

  江州潯陽郡隸江南東路建炎元年升定江軍節

  度二年於此置江州路紹興初為江南西路治後

  移路治洪州以州屬之元為江州路屬江西行省

  元史地理志至元十二年置江東西宣撫司十三年改為江西大都督府隸揚州行省十四年罷都

  督府升江州路隸龍興行都元帥府後置行中書省江州直隸焉十六年隸黄蘄等路宣慰司二十

  二年復隸行省明洪武初改為九江府隸江西布政使司

 本朝因之屬江西省領縣五

  德化縣附郭東西距一百二十五里南北距一百十里東至湖口縣界五十五里西至瑞昌

  縣界七十里南至南康府星子縣界九十里北至湖北黄州府黄梅縣界二十里東南至南康府都

  昌縣治二百里西南至德安縣界九十里東北至彭澤縣界一百十里西北至湖北黄州府蘄州治

  二百二十里本漢柴桑尋陽二縣地分屬豫章廬江二郡後漢因之三國呉改屬蘄春郡晉初因之

  咸和中移尋陽郡來治咸康中又為江州治宋齊以後因之隋開皇初廢柴桑改置尋陽縣為江州

  開皇十八年改縣曰彭蠡大業二年又改曰湓城為九江郡治唐武德四年改曰潯陽為江州治

  五代時南唐改曰德化縣仍為江州治宋因之元為江州路治明為九江府治 本朝因之

  安縣在府西南一百二十里東西距一百五里南北距六十五里東至南康府星子縣界十五

  里西至南昌府武寕縣界九十里南至南康府建昌縣界二十五里北至瑞昌縣界四十里東南至

  南昌府治一百八十里西南至武寕縣治一百七十里東北至德化縣界三十里西北至瑞昌縣治

  一百二十里漢置厯陵縣屬豫章郡後漢因之晉改屬鄱陽郡宋元嘉初省隋為湓城縣地唐為潯

  陽縣蒲塘場五代楊吳順義七年置德安縣屬江州宋因之元屬江州路明屬九江府 本朝因之

  瑞昌縣在府西九十里東西距七十里南北距八十里東至德化縣界二十里西至湖北武

  昌府興國州界五十里南至徳安縣界四十里北至湖北黄州府廣濟縣界四十里東南至南康府

  建昌縣治二百里西南至南昌府武寕縣治一百八十里東北至湖北黄州府黄梅縣治一百五十

  里西北至湖北黄州府蘄州治一百五十里本漢柴桑縣地三國呉曰赤烏鎮又曰瑞昌鎮隋為湓

  城縣地唐初為潯陽縣地建中四年分潯陽縣西偏立赤烏場南唐昇元三年升為瑞昌縣屬江州

  宋因之元屬江州路明屬九江府 本朝因之湖口縣在府東六十里東西距五十五里南

  北距八十里東至彭澤縣界四十里西至德化縣界十五里南至南康府都昌縣界六十里北至安

  徽安慶府宿松縣界二十里東南至都昌縣界五十里西南至徳化縣界四十里東北至彭澤縣界

  三十里西北至宿松縣界三十里漢置彭澤縣屬豫章郡後漢因之建安中置彭澤郡尋廢晉初仍

  屬豫章郡永嘉元年改屬尋陽郡宋齊因之梁僑置太原郡隋平陳郡縣俱廢為龍城縣地尋為彭

  澤縣地唐武徳五年始分彭澤置湖口戌南唐保大中升爲湖口縣屬江州宋因之元屬江州路明

  屬九江府本朝因之 彭 澤縣在府東少北一百四十里東西距一百二十里南北距九

  十里東至安徽池州府東流縣界六十里西至湖口縣界六十里南至南康府都昌縣界九十里北

  至安徽安慶府宿松縣界半里東南至饒州府鄱陽縣界一百里西南至南康府都昌縣治一百八

  十里東北至安徽池州府東流縣界七十里西北至安徽安慶府宿松縣界十里漢彭澤縣地晉陽

  和城屬豫章郡隋開皇初改置龍城縣於此屬江州十八年改曰彭澤大業初屬九江郡唐武德五

  年屬浩州八年屬江州宋因之元屬江州路明屬九江府 本朝因之

 ︹形勢︺尋陽南開陸道塗通五嶺北導長江遠行岷漢

  來商納賈亦一都會晉地道記彈壓九派襟帶上流自

  晉以來爲重鎮寰宇據三江之口三巴二廣水陸

  數千里沿泝上下舟車所聚之處宋吕誨奏劄德安接

  岷山之脈彭澤挺文筆之鋒蜀江下湖口孤山峙

  鄥鎭實吳楚𬓛喉江右衝要陸夢龍九江志

 ︹風俗︺土瘠民貧習知武事方輿勝覽士習詩書農勤稼穡

  九江人性淳樸民俗恬静明統

 ︹城池︺九江府城周十二里二百四十四步門五本隋唐宋舊址元季陳友諒增築後毁明

  洪武二十二年築城於東北隅鑿濠為固餘但列柵臨江永樂十年始周甃以甓自後屢修築 本

  乾隆五十五年修 德化縣附郭德安縣城周三里門五明正徳十一年土築 本朝

  乾隆五十五年修並甃甎瑞昌縣城周四里有奇門四東西南三面傍河明正德八年

  築 本朝康𤋮十一年修湖口縣城周五里二十步門五負面湖東西為濠明嘉靖三

  十七年創築甃甎 本朝順治二年修康熙三年乾隆九年重修彭澤縣城周三百餘

  步門四明嘉靖三年因舊址甃築 本朝乾隆十年

 ︹學校︺九江府學在府治西南蓮花池上明洪武初因宋元故址建 本朝順治康熙年間

  屢修雍正八年重修入學額數二十名德化縣學在縣治東宋崇寕中建明洪武成化

  間重建 本朝順治十六年修康熙五十七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五名德安縣學

  東廬山河東宋崇寕中自縣東南遷此明天順中遷縣治内萬厯九年仍遷今所 本朝康熙九年

  重建入學額數十二名瑞昌縣學在縣治西宋慶厯中建於縣南瀼溪之旁嘉泰三年

  遷今所 本朝順治十五年遷北門岡康熙十二年復故址五十四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二名

  口縣學在縣治東北明洪武二年自縣北下鐘山遷建於此 本朝康熙二年重建雍正七

  年修入學額數十五名彭澤縣學在縣治西鳳凰山下舊在縣南半里明宏治十六年

  遷此 本朝順治十二年重建康熙八年修二十一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二名景星書院

  在徳化縣東唐江州刺史李渤建初渤隱廬山以右拾遺召不就韓愈遺書有景星鳳凰爭先覩之

  為快之語後人因以名書院濂溪書院在德化縣南十里廬山麓宋濂溪周子居此因

  其旁有溪取故里之水名之築書堂於上淳熙三年州守潘慈明增築朱子有記明正統初因遺址

  重建 本朝乾隆年間修靖忠書院在彭澤縣北觀音巖後元時縣尹王國輔建取晉陶

  潛之靖唐狄仁傑之忠為名

 ︹户口︺原額人丁二萬八千八百七十一今滋生男婦大小共一百六萬四千一百六十五名口計二

  十一萬二千二十九户又前左衛及九江衛屯軍男婦大小計十七萬七百七十名口共一萬二千

  二百四十六户

 ︹田賦︺田地一萬二千七百九十五頃二十七𤱔六分四釐有奇額徵地丁銀六萬九千八百四十一

  兩一錢三分一釐米四千四百五石一斗五升七合 九江衛屯田在徳化徳安瑞昌湖口彭澤及

  南康府星子等六縣共一千五百四頃二十四𤱔三分有奇額徴地丁銀一萬一千一百九十七両

  七錢九釐

 ︹山川︺天花井山在德化縣東南居廬山之末其支散為諸岡阜東北行為烏稍嶺丫髻山

  丫髻之支又有九大者為鳳凰栗樹長嶺諸山長嶺之支復西踰磨刀澗自潯陽東門入而盡於湓

  浦其小支自栗樹嶺益西為城南石塘鋪諸岡阜而盡於孫家湖山勢踴躍軒翥以趨潯陽昔嘗鑿

  㫁山岡以洩其氣今東門外隴有大渠通老鸛塘者是也大孤山在德化縣東南彭蠡湖中

  與南康府分界四面洪濤一峯獨聳又名鞋山水經注有孤石界立大湖中周圍一里竦立百丈矗

  然高峻上生林木而飛禽罕集耆舊云昔禹治洪水至此刻石紀功或言秦始皇所勒莫能辨也寰

  宇記彭蠡湖心有大孤山顧况詩云大孤山盡小孤山月照洞庭歸客船府志形似鞋又名鞋山今

  人以大孤為鞋山以立廟山為大孤山誤廬山在德化縣南二十五里與南康府接界張僧鑒

  寺陽記山高二千三百六十丈周二百五十里其山九曡川亦九派釋慧遠廬山記山在江州尋陽

  南南濱宫亭湖北對九江九江之南為小江山去小江三十里左挾彭蠡右傍通川引三江之流而

  據其會大嶺凡有七重圓基周𮞉垂五百里水經注孫放廬山賦敘曰尋陽郡有廬山九江之鎮也

  臨彭蠡之澤接平敞之原山圖曰山四方周四百餘里曡鄣之巖萬仞懷靈抱異包諸仙迹豫章舊

  志曰廬俗字君孝本姓匡父東野王共呉芮佐漢定天下漢封俗於鄥陽曰越廬君俗兄弟七人皆

  好道術遂寓精於洞庭之山故世謂之廬山漢武帝南巡觀山以為神靈封俗大明公又按周景式

  曰匡俗字子孝本東里子出周武王時生而神靈屢逃徴聘廬於此山俗後仙化空廬猶存故山取

  名焉斯耳傳之談非實證也按山海經曰廬江出三天子都山水互稱名不因匡俗始其山川明淨

  風澤清曠嘉遯之士繼響窟巖秦始皇漢武帝及司馬遷咸升其巖望九江而眺鐘彭焉元和志山

  在潯陽縣東南三十二里杜光庭洞天福地記第八洞廬山名洞靈永真之天又虎溪及廬山心為

  七十二福地之二圖經宋開寶中避太祖諱更匡山為康山 按廬山舊屬尋陽自宋以後始分屬

  二郡今峯嶺巖谷洞石之屬在府境者以數十計其最著者曰雙劍峯蓮花峯香鑪峯石耳峯大林

  峯擲筆峯石門澗並在山之北面餘詳見南康府螺子山在德化縣南五十里自廬山雙

  劍峯發脈盤結宛轉如螺形龍門山在德化縣西南五十里與駱駝山相對如門湓水流

  經兩山間入太江大小石門山在德化縣西南五十里二山對峙相去百餘步山下

  兩旁有石如屏四面相向俗呼大小城門靖居山在德化縣西南六十里明統志昔有姓傅

  者獵此山射鹿堕胎而斃其人遂折弓矢修道因名高良山在德化縣西南八十里高聳秀

  拔為諸山最其脈分為株嶺山在縣西南五十里以尖秀如木株而名下有白鶴洞洞門高二丈許

  其深無際四時出泉灌田百頃又有義門山在縣西南六十里高良株嶺二山間昔義門陳氏居其

  柴桑山在徳化縣西南九十里漢以此名縣山海經柴桑之山其上多銀其下多碧多

  冷石赭郭璞傳今在尋陽柴桑縣南共廬山相連也寰宇記柴桑山近栗里原陶潛此中人省志今

  面陽馬首桃花尖諸山皆是也駱駝山在德化縣西四十里蹲踞如駱駝其下有水通大江

  或作落柁山博陽山在德安縣南十二里書禹貢過九江至于敷淺原孔安國傳敷淺原

  一名愽陽山漢書地理志豫章郡歴陵傅易山在南古文以為敷淺原注師古曰傅讀曰敷昜古陽

  字通興蒲塘驛前有敷淺原原西數十里有博陽山府志博陽山根盤三十餘里峯巒奇曡為邑重

  鎮 按朱子九江彭蠡辨以廬山為敷淺原語類云徳安縣敷陽山正在廬山之西南故謂之敷陽

  非以其地卽為敷淺原也蔡沈金履祥夏允彝皆宗其説⿱目兆 -- 晁氏則謂在鄱陽界今以都無確據且從

  義豐山在徳安縣西一里邑人好義聚居如陳王梅鄭多至千口人謂此山之應又西

  為獅子山磅礴秀發蹲伏如獅望夫山在德安縣西北二十里隋書地理志湓城有望夫山

  輿地紀勝昔人行役未囘其妻登山而望毎登山輒以箱盛土積日累功漸高峻故名大塘

  山在德安縣西北四十里山塢有塘約數十畝相近有石鼔山相傅每天隂聞鼓聲使君

  山在德安縣西北四十餘里唐江州刺史李渤嘗作讀書堂於上因名舊志譌為史君山

  山在德安縣西北六十里山形圓鋭又西北十里許有鳳凰山二十里又有道顔山東隹

  山在德安縣西北八十里其嶺有白石巖山半為白石洞山下又有紫巖巖石聳峻平正如壁紫

  色瑩潤紫巖泉出其下小崑崙山在德安縣西北一百二十里高三百丈周二十里山

  巔有東西二湖明統志昔王子喬於此朝斗取道經下覆崑崙之語名之孤在德安縣北十

  里孤特秀麗烏石山在德安縣北十里旁有石名獅子巖東北自廬山來盡於東崖西北

  自東隹山來盡於西崖兩崖相對如門一名烏石門其中平疇曠野有三水瀠匯從石門流出

  洪山在徳安縣北四十里寰宇記葛仙曾遊此榜山在瑞昌縣南五里秦山

  昌縣南三十里高十餘里登之可望匡廬大江其上金盆泉可溉田數百頃有梅谷甚幽勝又南十

  里有甪里山相𫝊漢甪里先生嘗游此紅羅山在瑞昌縣西南十五里巔有仙女峯

  子山在瑞昌縣西十里其徑幽折上多竹白龍山在瑞昌縣西十里山麓有白龍泉又

  白石山亦在縣西十里怪石參差懸崖曲徑人迹罕到愁山在瑞昌縣西六十里嵯峨陡峻

  行者愁焉因名清湓山在瑞昌縣西七十里巍然為縣境羣山之冠湓水發源於此其西為

  書堂山相傳王喬讀書處蘇山在瑞昌縣西北三十里明統志昔蘇耽冲舉於此羊腸

  山在瑞昌縣西北三十五里甚險峻其對峙者為馬迹山去縣五十里赤顔山在瑞昌縣

  西北一百二十里蜿徑鳥道登陟甚難明統志相傳赤松子嘗游此其山與玉華洞相連鴉髻

  山在瑞昌縣北十里兩峯競秀望之如髻石沃山在瑞昌縣北二十五里赤湖中又湖

  中有青竹山上多竹大嶺山在湖口縣東二里連峯聳峙路通彭澤為往來憩息之所又縣

   南二里有小嶺山其峯峻拔險於大嶺堅山在湖口縣東二十里三峯相連形如筆架

   山在湖口縣東二十五里下有醴泉殷家山在湖口縣東四十里相近有朋脈山烏石

   山馬迹嶺山花尖山在湖口縣東四十里有大小二尖峯攢簇秀麗望如芙蓉武山

   在湖口縣東五十里與廬山夾鄱湖而時根盤四十餘里接彭澤縣界絶頂有武山塘廣畝許其水

   瑩澈四時不涸其南麓雙峯如劍一名劍山又有白雲洞四山蒼翠一竅窺天石門山

   口縣治南兩崖對聳如門當兩石間垂流數丈有石可坐千人石鐘山在湖口縣有二一在

   縣治南曰上鐘山一在縣治北曰下鐘山各距縣一里皆高五六十丈周十里許其勢相向寰宇記

   石鐘山西枕彭蠡連峯曡嶂壁立削峻西南北面皆水四時如一白波撼山其聲若鐘按李渤辨石

   鐘山記云水經云彭蠡之口有石鐘山酈道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響若洪鐘因受

   其稱子訪其遺迹遇雙石欹枕潭際扣而聆之南音函胡北音清越枹止響騰餘音未歇若非山澤

   至靈安能産此奇石乎蘇軾石鐘山記余至湖口觀石鐘暮夜月明乘小舟至絶壁下大聲發於水

   上噌吰如鐘鼓不絶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為此也舟𮞉

   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鎝之聲與向

   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酈道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幞頭山在湖口縣南二里與上鐘

   山相連峯巒秀拔狀若幞頭東石山在湖口縣南三十里旁有龍井上常𫎇雲氣

   風山在湖口縣南六十里環峙如屏旂山在湖口縣西南三里許相𫝊明初與陳友諒相

   持於鄱湖時山上有氣如曳旂因名山之後有松夀山其上舊有古松柘磯山在湖口縣

   北四里峯巒高峻沙擁其下一名沙山大磯山在湖口縣北五里屹立江邊西山

   在湖口縣北二十里江濱相連者有香鑪墩山以形似名又茭石磯山在西山之西北接香鑪墩亦

   名龍王磯為縣治水口楊山在湖口縣北三十里其連峙者有峽山俗名望雨山老臺

  山在湖口縣東北五里其西有尖山亦名仙人尖山又有三曡山在縣東北三里皆與石磯相連

  暁石山在彭澤縣東一里山勢蜿蜒一峯秀拔日出先照因名相近有丫髻山兩峯並峙如

  髻又㡌山在城東三里特起高聳一名雙峯尖嶽山在彭澤縣東大泊湖中雙峯聳峙當瀼子

  山林二水入湖之口仙迹山在彭澤縣東四十里上有巨人迹龍山在彭澤縣東南

  三十里明統志梁尉文光修煉之地松壇石室丹竈遺迹具存黄漿山在彭澤縣東南四十

  里曡石如甃有上下二洞深𮟏莫極有白泉傾注如玉浩山在彭澤縣東南九十里接安徽

  東流建德二縣及饒州府鄱陽縣界寰宇記浩山在彭澤縣古城東北七十九里北臨大湖颺波浩

  蕩相傳為浩山浩水出焉明統志唐李大亮擇彭澤山之高大者莫若此山因名浩山而立浩州焉

  縣志浩山層巒曡嶂高數百仭周百餘里嶺有石如船田五十餘畝泉常不竭游龍山

  澤縣南西連武山東接浩山延袤百里勢如游龍為縣南屏障其北有大鳴山衆石崔嵬羣木蒼𣡸

  澗水注石有聲如雷相峙者又有小鳴山横山在彭澤縣南三十里下有横山港流入方湖

  石壁山在彭澤縣南四十里峯巒秀聳形如削壁水繞其下四時不涸鳳凰山

  澤縣城西隅山下有讀書巖巖右有潛玉洞山後又有長伏嶺鏡子山在彭澤縣西北隅南

  接西山北瞰大江石峯嶙峋崖有圓石其光如鏡孤在彭澤縣北屹立江中俗名髻

  山寰宇記山高三十丈周𮞉一里在古城西北九十里孤峯聳峻半入大江歐陽修歸田錄江西有

  大小孤山在江水中嶷然獨立而世俗轉孤為姑江側有一石磯謂之澎浪磯遂轉為彭郎磯云彭

  郎者小姑壻也嘗過小姑廟像乃一婦人而額勅為聖母廟豈止俚俗之謬哉陸游入蜀記澎浪磯

  小孤二山東西相望小孤屬舒州宿松縣峭拔秀麗非他山可擬按歐陽修以小孤山屬江西陸游

  以小孤山屬江南今查大孤山小孤山澎浪磯皆在大江中兩省分界於江西為近今依舊志仍載

  入九江府中以誌核實馬當山在彭澤縣東北四十里山形似馬横枕大江𮞉風撼浪舟

   船艱阻山腹有洞甚深不可涯涘山際有馬當廟唐陸龜𫎇馬當山銘天下之險者在山曰太行在

   水曰吕梁合二險而為一吾又聞乎馬當鳳凰嶺在德化縣東五里俗名長嶺峽石

   嶺在德安縣西十五里西北諸峯於此過峽柵嶺在徳安縣北三十里其巔有柵嶺洞

   𮞉嶺在徳安縣北三十里與徳化縣分界石人嶺在瑞昌縣西北路通湖北興國州界

   梧桐嶺在湖口縣東四十里嶺麓接彭澤縣界路通徽州府發洪嶺在彭澤縣東與

   浩山相接林木森蔚下有洪水東流北會於香口入江蓮花峯在德化縣南三十里望之

   如芙蓉下有董奉杏林遺迹宋儒周子卜居於此其北有撥雲峯西南有聖治峯雙劍峯

   在徳化縣南五十里廬山龍門西峯下其峯形勢插天宛如雙劍與府治相直其西南為圭壁峯望

   之如圭與錦繡峯相並香鑪峯在德化縣西南三十里廬山之北峯形圓聳氣靄若煙故

   名周景式廬山記峯頭有六盤石可坐數百人慧遠廬山記東南有香鑪山孤峯獨秀起游氣籠其

  上則氤氲若香煙白雲映其外炳然與衆峯殊别明統志南有巨石如人故又名石人峯天池

  峯在德化縣西南五十里廬山天池寺北桑喬廬山䟽廬山石門者山之天池鐵船二峯對峙如

  石耳峯在德化縣西南三十里廬山圓通寺東南雙峯並聳形如兩耳大林峯

  在德化縣西南六十里下有新羅巖雞冠石飲牛池擲筆峯在徳化縣西南廬山大林峯北

  明統志晉釋慧遠於此製涅槃經疏成因以名峯有瀉油定心石上有文殊巖下有十八賢臺慧遠

  與同社諸賢嘗憩於此四峯在瑞昌縣西十里四峯如削插入雲霄仙真巖

  澤縣南石門裂峙高五丈許中有清流其旁為玉壺洞深七八里有水繞洞而出可引以灌田

  里岡在德化縣南五十里横亙平曠延袤七里又縣西南九十里有王宏岡相傳晉王宏送陶

  潛酒石谷洞在德化縣南六十里上有大石覆之人傴僂而入内高數丈其深莫測

  鳳巢洞在德化縣西南九十里一名清泉洞洞門高丈許内深如屋水源不竭可灌田百餘

   萊子洞在瑞昌縣東十五里山半石壁千尺路經洞前其下相去二十丈許有泉聲淙

   淙冬夏不竭玉華洞𡉄瑞昌縣東二十五里輿地紀勝㝷陽新舊録云清虛玉華洞千形

   萬狀不可殫記明統志洞有仙迹泉湧如雷王喬洞在瑞昌縣西二十五里明統志仙人

   王喬經此因名垂魚洞在彭澤縣西南五十里輿地紀勝洞中有小溪西南流入小巴水有

   石如魚形垂在洞中又有石橋碁局石乳洞門高數丈人或尋之終莫能究其深遠白石磯

   在德化縣東北三十里濱江有白石巉巖頗危險又囘風磯在縣東北四十里舟行至此俱轉篷避

   風因老鴉磯在湖口縣南五里明萬歴間改名鳳凰磯澎浪磯在彭澤縣北與

   孤山相對又峯山磯在縣西南三里又縣西有鐘子磯其石尖鋭與鐵鑪山排立江濱潯陽

   江在府城北亦名九江卽大江也自湖北興國州界東流入境經瑞昌縣北三十五里北岸爲湖

   北廣濟縣界又東經府治德化縣北北岸爲湖北黄梅縣界又東合彭蠡湖水經湖口縣北二十里

   又東北經彭澤縣西北二里北岸為安徽宿松縣界又東北入安徽望江東流二縣界江廣二十里

   西自瑞昌下巢湖東至彭澤馬當山共三百二十五里書禹貢九江孔殷疏大江分而為九猶大河

   分為九河也釋文九江尋陽地記云一曰烏白江二曰蜯江三曰烏江四曰嘉靡江五曰畝江六曰

   源江七曰廪江八曰提江九曰箘江張須元縁江圖云一曰三里江二曰五州江三曰嘉靡江四曰

   烏土江五曰白蚌江六曰白烏江七曰箘江八曰沙隄江九曰廪江參差隨水長短或百里或五十

   里始於鄂陵終於江口㑹於桑落州史記河渠書太史公曰余南登廬山觀禹疏九江漢書地理志

   尋陽禹貢九冮在南皆東合為大江又九江郡注應劭曰江自廬江尋陽分為九郭璞江賦流九派

   乎尋陽元和志禹貢九江今江州西北二十五里九江是也 按自漢至唐皆謂九江在尋陽至宋

   初胡旦始以洞庭為九江而諸儒從之舊説遂廢禁江在湖口縣東北九十里下接小孤

   上通大江值冬時水涸成池為魚蝦所聚亦名涇江江防考禁江亦曰涇港在江北岸博陽

   川在德安縣治南一名敷淺水漢書地理志厯陵傅昜川在南寰宇記敷淺水常流不絶色頗清

   泠其源接瑞昌縣及鄂州永興界屈曲餘二百里方至縣縣志博陽川之源自西北發流至東南入

   彭蠡每夏秋水勢瀰漫四方商賈巨艘皆至冬水涸僅容小艇芳蘭湖在徳化縣東二十里

   源出廬山澗水東流入彭蠡湖水漲為湖水退為溝岸草如蘭因名彭蠡湖在德化縣東南

   九十里及湖口縣治西南湖之下流也㑹羣川之水由湖口縣西注於大江縣當其委輸之處故以

   湖口為名書禹貢彭蠡旣瀦陽鳥攸居漢書地理志彭澤禹貢彭蠡澤在西又雩都縣湖漢水東至

   彭澤入江水經注贛水總納十川俱注彭蠡東西四十里清潭遠漲綠波凝淨而會注於江川杜佑

   通典彭蠡湖在郡東南五十二里輿程記自湖口縣入彭蠡湖經大孤山至南康府百二十里又二

   百五十里至南昌府自縣而東南渡湖抵饒州凡三百七十里甘棠湖在徳化縣南一名景

   星湖唐長慶二年刺史李渤徑湖心為隄長七百步人不病涉又立斗門以蓄洩水勢人懐其德因

  名甘鶴問湖在德化縣西十五里官湖在德化縣西三十里一名梅家湖臨大江

  春夏之交江水泛漲茭葦叢生不容舟楫中産魚多菱芡河泊所設其旁柘港湖在德化縣

  北十五里水漲為湖其地宜柘故名又杜家湖在縣東北封郭洲旁其相連者有沙池湖小池湖多

  楊林湖在瑞昌縣東相近有南湖江水漲則瀰漫害稼下巢湖在瑞昌縣西北

  四十里通大江其水無源以江水消長為盈涸舊有巡司久廢隋書地理志湓城有巢湖赤湖

  在瑞昌縣東北二十里周𮞉百餘里匯縣東北諸水成湖自新舊二口入江中有石沃山獅子山金

  雞嘴破蛇洲其水復分為車馬湖浴湓湖遙泊湖及長港舊皆掌於赤湖河泊所皂湖

  口縣東南四十里聚羣川之水自劉家市橋來入彭蠡湖中有巨石色黑故名土目湖

  口縣東南六十里與南康都昌縣接界縣志縣南土目湖為都昌湖口二邑界水所㑹其北為皂湖

  又北為白洋湖二湖之水咸經浮山趨屏風土目二山入彭蠡又北為西倉湖又北為勞渡湖又北

   爲白虎塘爲陪湖爲黄牛洑皆近鞋山上下以入彭蠡母鯉湖在彭澤縣南十里相傳元

   孝子李時冬月得鯉於此以愈母病故名又方湖在縣南十五里有新橋水自李柵山來入又分流

   爲黄土港相近又有横磯湖湖側有石横立因名大泊湖在彭澤縣東北三十五里廣餘

   百頃通安徽東流縣之香口鎮其支流爲天井沈灣諸小湖湖中有嶽山湖西又有船山山如船形

   湖東有白干山山皆白石青山湖在彭澤縣東北大江濱可泊舟楫東北有周家湖亦濱大

   江又㑹口湖在縣東北三十餘里磨盤洲東接東流縣界課洲周圍十里北入江湓水

   化縣西一里源出瑞昌縣清湓山亦名湓澗東流㑹瀼溪經縣治南俗名南河繞城而東㑹諸小水

   入德化縣界東經府城下又名湓浦港又北入大江其入江處即古之湓口也通興潯陽有湓水寰

   宇記按郡國志云有人此處洗銅盆忽水暴漲失盆遂投水取之見一龍銜盆奪之而出故曰盆水

   又云源出青盆山因以爲名通鑑胡三省注湓口在潯陽今徳化縣西一里有湓浦 按府志城西

   一里有龍開河長百五十里源發瑞昌縣清湓鄉東流入大江蓋此卽湓水舊志分為二而别以府

   西半里之小港為湓浦誤金帶河在德安縣西源出縣西南二十里豹子巖舊流經縣東南

   合廬山諸水四面旋繞如帶後以山溪暴漲遂衝決經西門入箬山河而縣南之水遂竭廬山

   河在德安縣東北二十里亦名東河縣志河自廬山烏龍潭發源西南流至烏石門與西北二河

   合名三港口曲折流經城北會箬山河水又南流入博陽川西河在縣西北源出苦竹源北河一名

   黄㛚河源出縣北高良鐵鑪沖俱流至烏石門匯為三港口箬山河源出縣西北十里箬山嶺流經

   縣北門外與東北諸水合西河在瑞昌縣南源出秦山上金盆池循深谷而下合衆小流西注

   歴仙姑臺烏竹寺折而北合玉仙諸源水東流入湓水沙頭河在湖口縣東今名麒麟河

   源出大嶺及黄土嶺諸澗西流入江又虹橋港源發小嶺及武場諸澗下接江流春夏水漲俱為泊

   舟之虎溪在德化縣南廬山東林寺前相傳晉慧遠送客過此虎輒號吼濂溪

  化縣南十五里發源自廬山蓮花峯下西北流合龍開河入江宋儒周子寓此囚取故里之號名之

  瀼溪在瑞昌縣南源出縣西北大小二瀼山間東南流合洪下源水趨安泰港至獅子口入湓

  水又洪山源水源出縣西亭子山有二流南流者為洪山源會洪下源水北流者合縣東北雙峽橋

  諸溪水注赤湖皆湓水之别源也女兒港在德化縣東南三十五里源出廬山東北流二

  十五里入彭蠡湖水漲可容百餘艘因大孤山在其側俗譌孤為姑故有女兒之稱亦曰女兒浦其

  東北有金沙洲白沙水磧初日照之燦如金色小港在德化縣西南七里一名官簰夾濱江可

  以泊舟有小江市白水港在德化縣西亦名白水浦陳永定初梁將王琳自沌口領兵下

  至湓城屯於白水浦即此縣志白水湖卽泊水港去府城五里許水漲為湖水落為港楊港

  在湖口縣北二里許水漲通江可泊巨艘舊有楊氏居此因名明萬厯間設榷關改名武曲港 本

  朝康𤋮五十七年廵撫白潢嘗開濬此港以泊商舟縣志自虹橋沙頭而下為楊港為柘磯港龍聚

  潭牛脚湖黄家泊椒樹坂港皆受諸山水以入大江瀼子港在彭澤縣東南三十里源出浩

  山會大泊湖水經安徽東流縣香口入大江其水泛瀼而清深又山林港在縣東三十里源出黎坑

  嶺下與瀼子港合流為雙溪港支流入大泊湖石門澗在德化縣南四十里廬山水經注廬

  山之北有石門水水出嶺端有雙石高竦其狀若門水導雙石之中懸流飛瀑近三百步許下散漫

  數千尺望之若曳飛練於霄中矣寰宇記石門澗在廬山西縣崖對聳形如闕當雙石之間懸流數

  丈有一石可坐二十許人桑喬廬山紀事石門澗在文殊寺南有潭曰烏龍潭石門者中有三石並

  峙如門也澗水源於長衝𣻌於擲筆之前與九奇之水㑹而注於白龍潭至石門出峽與上霄之水

  會而北流匯於鶴問寨入龍開河桑落洲在徳化縣東北過江五十里晉元興三年劉裕

  遣何無忌等敗桓元將何澹之於桑落洲遂克湓口洲之西曰白茅灣其地與安徽宿松縣接界梁

  承聖元年陳霸先自江南出湓口㑹王僧辨於白茅灣卽此通典江州都昌有桑落洲通鑑胡三省

   注桑落洲在湓城東北大江中白茅灣在桑落州西南圖經九江始於鄂陵終於桑落洲又東到武

   陵洲卽桑落下尾也封郭洲在德化縣江北得勝洲在彭澤縣西明初征陳友諒始

   㨗於此故名洲尾有新洲明成化中湧出者又毛葫洲雁來洲蛾眉洲俱在縣北楊葉洲

   在彭澤縣東北東屬安徽東流西屬彭澤通典彭澤有楊葉洲寰宇記楊葉洲西頭一半在縣東屬

   池州秋浦縣界上多楊林又云洲腹稍濶兩頭尖長狀如楊葉射蛟浦在湖口縣東南十里

   一名黄牛洑明統志昔漢武帝自尋陽浮江親射蛟江中𫉬之疑卽此地縣志明萬厯中設湖口關

   改黄牛洑曰文昌洑白家池在府治西唐白居易鑿以養魚種荷又治南有鄂王池相傳宋

   岳飛節鎮江州時鑿今堙蓮花池在府學前廣五畝蒔蓮最盛九曲池在湖口縣

   南三十里相傳晉陶潛所鑿今成小港仰天池在彭澤縣東北大江支流也有二支江水

   漲一支西流經縣北毛葫洲一支東流合於江𣺌茫無際水落則流注於馬當江龍泉

  治北輿地紀勝𣈆慧遠結菴於此無水以杖刺地泉湧旣而歲旱慧遠誦龍王經於泉上俄而龍起

  雨乃大足虎跑泉在德化縣南廬山東林寺後𣈆慧遠與蓮社諸賢游上方峯頂患水遠有

  虎跑石出泉故名又有卓錫泉及聰明泉神泉在德化縣南廬山蓮花峯後輿地紀勝宋紹興

  中皇甫履賜𨼆廬山高宗名其所居曰清虛菴光宗在東宮日嘗問履山中所乏履曰但水差遠光

  宗因大書神泉二字遺之云持歸隨意鑿一泉履歸於菴側穿一小井方施畚插而泉已湧

  隹泉在德安縣西東隹山紫巖下一名紫巖泉明統志山有巖洞甚深廣昔有人秉火入洞至

  一巨澗不可渡而止其泉有上下二竅上竅流則下竅乾絶下竅流則上竅乾絶三日一周縣志東

  隹泉天晴則西流雨則東流若雨晴未定則西有小水泉西有石洞深不可極早則於此禱雨秉炬

  入進四十里有湖吳山泉在德安縣西北四十里呉山灌田五百餘畝其泉雷震而出雷

  伏而止又峽石泉在縣西北二十里峽石嶺下灌田三百餘畝静泉在徳安縣西北七十里長

  溪山下平地流出寂然無聲灌田三百餘畝又布金泉在縣西北小崑崙山之隂平地涌出灌田數

  白龍泉在瑞昌縣西二十里泉出懸崖洞中繞流山麓漑田甚廣東南流抵城西白龍

  橋入南河大𱗙泉在瑞昌縣北平地涌出四時不竭溉田百餘頃其水流入赤湖冷水

  泉在湖口縣北二里瑩澈如氷味甘四時不竭赤泉在彭澤縣南一百里泉赤色利灌漑

  又函玉泉在山川壇左自山頂石罅中出四時清瑩人掬飲以愈疾浪井在府治内寰宇記圖

  經云漢高祖六年潁隂侯灌嬰所開年深堙塞孫權經此自標井地命使鑿之正得其井江有風浪

  北水輒自漂動土人呼爲浪井今見在城内

 ︹古蹟︺柴桑故城在德化縣西南漢置屬豫章郡晉咸和中移尋陽郡來治其後江州亦治

  此宋昇明元年沈攸之舉兵東下時江州刺史邵陵王友鎮尋陽蕭𦣱以爲尋陽城不足固表移友

  同鎮湓口留别駕胡諧之守尋陽胡三省曰尋陽時治柴桑今江州德化縣西南九十里有柴桑山

   是也陳時又於縣分置西江州天嘉𥘉復為江州隋廢為湓城縣地唐武德五年復於其地置楚城

   貞觀八年廢入潯陽通典今潯陽縣南楚城驛卽舊柴桑縣也元和志柴桑城在潯陽縣西南二

   潯陽故城今德化縣治本𣈆時柴桑縣之湓口城厯宋齊梁陳為江州戍守處隋平

   陳廢柴桑縣置尋陽縣於此大業初改為湓城唐曰潯陽南唐曰德化自後因之𣈆書地理志柴桑

   有湓口闗齊書州郡志庾亮臨終表江州宜治㝷陽以州督豫州新蔡西陽二郡治湓城接近東江

   諸郡往來便易元和志江州理城古之湓口城也漢高帝六年灌嬰所築通鑑胡三省注湓口在德

   化縣西一里江州治徳化蓋近湓口古城處 按漢時尋陽縣本在江北今湖北黄梅縣界𣈆時移

   郡治柴桑義熙八年又省尋陽入之自是以後皆以郡治之柴桑為尋陽而江北之尋陽始晦隋廢

   柴桑於湓口故城改置尋陽縣唐因之於是又以湓口為尋陽而名益淆湓口在六朝為江濱鎮守

   要地其地則屬柴桑柴桑乃尋陽郡治至隋時始移尋陽之名於湓口後人多混為一明統志云潯

   陽城在府西十五里本漢尋陽縣其城𣈆孟懐玉所築隋因水患移入城為附郭今名故州曰彭蠡

   曰湓城卽其地其言尤無所據厯陵故城在德安縣東漢置縣屬豫章郡王莽改曰蒲亭

   後漢復故𣈆改屬鄱陽郡宋元嘉初省通典潯陽有蒲塘驛卽漢厯陵縣也王莽改為蒲亭 按厯

   陵縣𣈆時與餘汗鄡陽俱割屬鄱陽郡而柴桑則分屬武昌郡鄱陽在東武昌在西相去甚遠且中

   隔彭蠡不應厯陵反出柴桑之西通典以蒲塘為厯陵徒以厯陵嘗名蒲亭故耳然王莽所改未幾

   復故安見蒲塘之卽古蒲亭疑屬傅㑹宋晁氏以厯陵故縣及博陽山皆在今鄱陽縣界其説近是

   今以相沿已久而厯陵故址亦無的據姑存俟考彭澤故城在湖口縣東三十里漢置

   屬豫章郡建安中置彭澤郡以吕範為太守尋廢𣈆永嘉後改屬尋陽郡隋改置龍城縣於東界後

   改龍城為彭澤而故縣遂廢元和志彭澤故城在都昌縣北四十五里𣈆陶潛為令理此城寰宇記

   彭澤城在都昌縣西北一百二十五里漢高帝置隋廢舊迹猶存湖口縣志今為彭澤鄉故縣理在

  今縣東三十里浩州故城在彭澤縣東南四十里浩山下寰宇記彭澤縣東西廣長南北

  枕帶江壖爲吳地之首唐武德五年李大亮安撫江南張善安歸降江表既靜於此古城置浩州以

  浩山取名又分楊梅嶺以南更置都昌縣東南置樂城縣分饒州鄱陽北境置廣𣈆縣合四縣並隸

  浩州至八年廢浩州及縣其年彭澤縣仍移入廢浩州内南唐昇元初又自浩州故城移向西四十

  里江次卽今縣理縣志元至正中於浩州城置高唐馬站後廢 按明統志又載浩州城在饒州西

  北一百三十里以唐書及寰宇記考之其地當爲廣𣈆浩州自在今彭澤界不在饒州也古太

  原郡在彭澤縣東北梁武帝僑置領彭澤𣈆陽和成天水四縣隋平陳郡縣並廢寰宇記古太

  原郡在彭澤縣東北五十里松滋廢縣在德化縣東𣈆僑置宋因之齊省宋書州郡志

  𣈆成帝時江左流民寓尋陽僑立安豐松滋二郡遥隸揚州安帝省爲松滋縣尋陽又有宏豐縣流

  寓文帝元嘉十八年省併松滋汝南廢縣在德化縣西梁置屬尋陽郡隋平陳併入尋陽

   上甲廢縣在湖口縣東南𣈆書地理志元帝渡江尋陽郡又置九江上甲二縣尋省九江

   縣入尋陽安帝又省工甲縣入彭澤湖口縣志故址在今縣東南百里彭蠡鄉三學堂南 按梁蕭

   韶封上甲侯似梁時嘗復置也天水廢縣在彭澤縣東梁置與𣈆陽和城等縣俱屬太原

   郡隋平陳廢入彭澤寰宇記廢天水縣在彭澤縣東五十里按顧野王輿地志云梁武帝置以擬西

   水縣又廢和城縣在縣東北二百二十里廢𣈆陽縣在縣東北一百九十四里彭澤縣志天水故縣

   在縣東今為天水郷餘二縣俱在安徽池州府境龍城廢縣在彭澤縣西隋書地理志

   九江郡彭澤平陳置龍城縣開皇十八年名焉寰宇記廢龍城縣在彭澤縣西二里樂城

   廢縣在彭澤縣南舊唐書地理志武徳五年置浩州又分置樂城縣八年省入彭澤寰宇記廢

   樂城縣在彭澤縣南三十九里縣城傍山為之南北高險東西平下 按縣志又謂在今縣東五十

   里陶王山北未知何據半洲城在德化縣西吳志孫慮傳黄武七年封建昌侯後二年假

  節開府治半洲通鑑𣈆咸康五年庾亮表弟懌為梁州刺史鎮半洲元和志半洲故城在潯陽縣西

  九十郭黙城在德化縣東北𣈆咸和中郭黙所築亦名陶公壘通鑑梁大寶二年侯景

  將於慶自鄱陽還豫章侯瑱拒之慶走江州據郭黙城王僧辨前軍襲慶慶棄城走元和志𣈆咸和

  四年郭黙叛陶侃討黙築壘以攻之黙乃以布囊盛米為壘以應陶今稱陶公壘巢湖城

  在潯陽縣東四十二里按楚有二巢一在廬江六縣一南巢桀所奔處卽此蒲塘場

  安縣治寰宇記德安縣在江州西南一百里本蒲塘春秋時楚之東鄙其地舊屬柴桑縣唐時分潯

  陽之三鄉於敷淺水之南為埸以地有蒲塘為名咸通三年還潯陽四年復為場楊吳順義七年

  為德安縣縣志唐武徳八年置蒲塘驛貞元中改蒲塘場楊吳置縣因移場於東北一里宋復為蒲

  塘驛元因之明廢今呼其地為驛頭赤烏場在瑞昌縣治西寰宇記瑞昌縣本赤烏場地孫

  權時有赤烏見於此始有地名蓋柴桑之舊域也唐時為潯陽西偏建中四年以僻遠因立為場南

  昇元三年改為瑞昌縣縣志故址在今縣西安泰鄉湖口故址在今湖口縣東名勝

  志劉宋時為湖口戍寰宇記湖口縣本湖口戍是南朝舊鎮上據大鐘石旁臨大江唐武德五年

  撫李大亮以為要衝遂置鎮在彭蠡湖口南唐保大中升為縣府志故址在今縣東二里三家市今

  名三市口陶潛宅在徳化縣西南九十里柴桑里元結故居在瑞昌縣西倉城墩

  府志唐元結避亂江州曾家瀼溪有詩云尤愛一溪水而能存瀼名即此義門在德安縣西北

  六十里卽陳氏故居自唐至宋凡十八世同居至三千七百餘口又有義門書堂在縣西北東佳山

  下唐時陳衮於其居左二十里建書堂聚書數千卷以資學者子弟弱冠悉今就學宋徐諧有記

  庾樓在府治後濱大江具磯石哭出江干百許步相𫝊𣈆庾亮鎮江州時所建 按此因𣈆書

  庾亮傳有秋夜登南樓之事而傅㑹也亮時江州自鎮武昌不在湓城史𫝊甚明李白詩清景南樓

  夜風流在武昌亦未嘗誤白居易詩云潯陽欲到思無窮庾亮樓南湓口東自後遂爾傳訛

  輝樓在府治後唐劉禹錫有詩九曡樓在府治後唐刺史李渤建因對廬山九曡故名

  齊雲樓在府治東北子城上宋皇祐中所建紫煙樓在府治後宋余崇龜建取李白

  詩日照香鑪生紫煙為名清風閣在府治後明統志後人慕宋均潔已安民去獸之異因名

  洪武末重建 按宋均守九江在夀春今府城北又有虎渡亭皆傅㑹也𠋣天閣在府治東

  對雙劍峯宋張孝祥命名取長劍𠋣天外之意白傅草堂在廬山香鑪峯下唐白居易謫

  江州時建居易有草堂記三賢堂在府治後祀陶潛狄仁傑白居易又瑞昌縣治南有二賢

  堂祀元結蘇軾皆宋時建生意堂在府治後宋濂溪周子在江州時窗前草不除因扁堂曰

  漪嵐堂在德化縣治西偏宋政和中縣令呉怡建洪适有詩三學堂在湖口縣

  彭澤鄉府志陶潛令邑時與周續之陸修静講論於此因名唐天祐中卽故址為寺有洗墨池流觴

  九曲池遺迹稽亭在德化縣東齊書𣈆安王子懋傳延興元年子懋起兵赴難具船稽亭渚

   通鑑梁大寶元年鄱陽王範至湓城尋陽王大心使徐嗣徽築壘稽亭以備範胡三省注稽亭在江

   州東尋陽記稽亭北瞰大江南望高嶽淹留逺客因以為名白蓮亭在德化縣輿北紀勝

   在縣南五十里廬山記云昔謝靈運一見慧逺肅然心服乃卽寺繙湼槃經因鑿池為臺植白蓮池

   中名其臺曰繙經此亭卽其故地百花亭在府治東梁刺史邵陵王綸建元帝有詩

   月亭在德化縣西甘棠湖中有上墩圓如月唐白居易作亭其上後人因其别時茫茫江浸月

   之句而名高逺亭在府治東唐李渤建每一登覽江中景物俱在目中琵琶亭

   化縣西大江濱唐白居易送客湓浦口夜聞隣舟琵琶聲作琵琶行後人因以名亭煙水亭

   在徳化縣甘棠湖上宋周濂溪子司封郎官夀建久廢 本朝康𤋮五十九年重建曡翠亭

   在徳化縣南五十里宋岳飛建以對廬山兀曡故名光風霽月亭在廬山麓濂溪書院

   内宋朱子建有記攬秀亭在府治南宋建元總管李黻重建取李白詩九江秀色可攬結

  墨竹亭在瑞昌縣西十里宋元豐間蘇軾自黄州適筠州視弟轍經此題詩石上以餘

  墨灑竹後人搆亭於山卽名亭子山白雲亭在彭澤縣南十五里明統志唐狄仁傑宰彭澤

  奏赦犯大辟者三百人民德之建祠立亭後人因取其望雲思親之意為名魯望亭

  澤縣馬當山麓唐陸龜蒙嘗寓此故名六角亭在彭澤縣治西元王德淵讀書巖碑記宋

  眉人石振作尉於此攜三子就巖讀書黄太史魯直訪之親書三字曰讀書巖今尉和仲寛按圖經

  復舊觀又構六角亭於巖之前萬里江天亭在彭澤縣水驛前元大徳中縣尹曹靖國

  白鹿昇仙臺在廬山天池寺世𫝊嘗有白鹿於此上昇明洪武二十二年御製周

  顛仙傳建碑亭於臺上玩月臺在湖口縣東三十里相傳𣈆陶潛為彭澤今時築以玩月

  董奉館在德化縣明統志在廬山第三嶺後巖下今存故址匡山精舍在府治南

  元學士姚燧讀書處









                        前總纂官許應藻恭纂輯

                        提調官張日章恭覆輯

                        校對官賀式韓恭 校

                        校對官章詒燕恭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