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嘉慶重修一統志 (四部叢刊本)/卷五百十一至五百十五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五百八至五百十 嘉慶重修一統志 卷五百十一至五百十五
清嘉慶二五年 敕撰 闕名 撰索引 景清史館藏進呈鈔本
卷五百十六至五百十七

Page:Sibu Congkan Xubian287-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89.djvu/2Page:Sibu Congkan Xubian287-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89.djvu/3Page:Sibu Congkan Xubian287-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89.djvu/4Page:Sibu Congkan Xubian287-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89.djvu/5

遵義府表                

                    

大清一統志

 遵義府在貴州省治東北二百五十里東西距六百五十里南北距四百九十里東至平越州湄

  潭縣界一百五十里西至四川敘永廳界五百里南至貴陽府修文縣界一百二十里北至四川重

  慶府綦江縣界三百七十里東南至平越州湄潭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大定府黔西州界一百

  五十里東北至四川酉陽州彭水縣界五百五十里西北至仁懷直隸廳界五百六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七千九百二十里

︹分野︺天文井鬼分野鶉首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荆梁二州之域秦為巴郡南徼地漢

  為牂牁郡地後漢至隋因之唐初入於蠻貞觀九

  年置郎州尋廢十三年復置改曰播州寰宇記貞觀九年分

   牂牁北界置郎州領恭水高山貢山柯盈邪施釋鷰六縣十一年省十三年又於其地置播州取播

   川為名其明年改恭水為羅𫎇縣高山為舍月縣貢山為胡江縣柯盈為帶水縣邪施為羅為縣釋

   鷰為胡刀縣十六年又改羅蒙為遵義縣景龍三年置都督府先天二

   年府罷天寶初改播川郡乾元初復為播州屬黔

   州道後没於蠻名勝志乾符中没於南詔太原人楊端收復之遂世其土宋大

   觀二年復置播州樂源郡宣和三年廢為城屬南

   平軍宋史地理志播州樂源郡大觀二年南平夷人楊文貴等獻其地建為州領播川琅川帶

   水三縣宣和三年廢為城隸南平軍端平三年復以白線堡為播州三縣仍廢嘉熙三年

   置播州安撫司屬䕫州路元至元十四年播州安

   撫使楊邦憲歸附仍授播州軍民安撫司屬順元

   宣慰司二十八年改宣撫司屬四川行省元史地理志至

   元二十八年播州楊漢英言向所授安撫職住隸順元宣慰司其所管地於四川行省為近乞改為

   軍民宣撫司直隸四川行省從之以播州等處管軍萬户楊漢英為紹慶珍州南平等處沿邊宣慰

   使行播州軍民宣撫使播州等處管軍萬户仍虎符洪武四年歸附仍曰

   播州宣撫司六年升宣慰司萬厯中改置遵義府

   名勝志萬厯二十六年楊應龍叛蕩平改府取唐遵義縣之名屬四川布政使司

  本朝因之雍正七年改隸貴州省領州一縣四

  遵義縣附郭東西距二百三十里南北距一百九十里東至綏陽縣界八十里西至仁懷縣

   界一百五十里南至貴陽府開州界一百里北至桐梓縣界九十里東南至貴陽府修文縣界一百

   四十里西南至大定府黔西州界一百五十里東北至綏陽縣界九十里西北至仁懷縣界一百六

   十里漢置鄨縣屬牂牁郡後漢因之晉永嘉中改屬平夷郡宋齊因之梁廢隋為牂牁縣地唐貞觀

   五年置芙蓉縣屬夷州九年置恭水縣為郎州治十一年廢恭水縣十三年復置為播州治十四年

   改恭水曰羅蒙十六年又改曰遵義二十年始以芙蓉縣屬播州宋初皆廢大觀二年建遵義軍及

   遵義縣屬播州宣和三年廢為砦屬珍州開禧二年復升軍嘉定十一年又廢嘉熙中復置播州不

   領縣元因之明洪武九年置播州長官司萬厯二十七年復置遵義縣為遵義府治 本朝因之

   桐梓縣在府城北一百二十里東西距一百二十五里南北距二百九十里東至綏陽縣界

   五十五里西至仁懷縣界七十里南至遵義縣界三十里北至四川重慶府綦江縣界二百六十里

   東南至遵義縣界三十五里西南至仁懷縣界三十里東北至正安州界三百里西北至綦江縣界

   一百四十里漢牂牁郡地後没於蠻唐貞觀十六年開山洞置夜郎縣屬珍州元和三年州廢以夜

   郎屬溙州後復没於蠻宋大觀二年復置夜郎縣屬溱州宣和三年廢元為珍州地明洪武初置桐

   梓驛屬播州宣慰司萬厯二十七年改驛置縣屬遵義府 本朝因之綏陽縣在府城東

   一百里東西距一百二十里南北距八十五里東至平越州湄潭縣界八十里西至遵義縣界四十

   里南至遵義縣界三十五里北至桐梓縣界五十里東南至湄潭縣界四十里西南至遵義縣界五

   十里東北至正安州界一百五十里西北至桐梓縣界一百五十里漢牂牁郡地隋大業七年置綏

   陽縣屬明陽郡唐貞觀四年置夷州十一年移州治綏陽天寶初曰義泉郡乾元初復曰夷州屬黔

   州都督府宋初為羈縻蠻地大觀三年改建承州仍置綏陽縣宣和三年廢承州以綏陽縣屬珍州

   元廢縣為珍州地明萬厯二十七年復置綏陽縣屬遵義府 本朝因之正安州在府城東

   三百六十里東西距三百里南北距四百四十里東至思南府婺川縣界二百里西至綏陽縣界一

   百里南至婺川縣界一百四十里北至四川重慶府南川縣界三百里東南至婺川縣界三百里西

   南至婺川縣界二百四十里東北至南川縣界五百里西北至南川縣界四百里漢牂牁郡地唐貞

   觀十六年置樂源縣兼置珍州天寶初曰夜郎郡乾元初復曰珍州元和三年州廢以縣屬溱州尋

   復置珍州宋乾徳四年改珍州曰高州又改西高大觀二年復曰珍州仍以樂源縣隸焉咸淳末

   屬播州安撫司元改置珍州思安等處長官司至正末明玉珍改為真州明洪武十七年改曰真州

   長官司萬厯二十七年置真安州屬遵義府 本朝雍正二年改為正安州仁懷縣

   城西北一百八十里東西距四百二十里南北距五百二十里東至桐梓縣界一百里西至四川敘

   永廳界三百二十里南至遵義縣界一百四十里北至仁懷廳界三百八十里東南至遵義縣界一

   百四十里西南至大定府黔西州界一百三十里東北至四川綦江縣界四百四十里西北至仁懷

   廳界三百八十里漢犍為郡符縣地隋唐為瀘州地宋大觀三年置仁懷縣宣和三年廢為播州地

   明萬厯二十七年復置仁懷縣屬遵義府縣治在今仁懷直隸廳治 本朝初因之康熙中始遷建

   於今縣治仍屬遵義府

 ︹形勢︺西連僰道南極牂牁重山複嶺陡澗深林

  陳天祥傳土地曠遠跨接溪洞

 ︹風俗︺敦龎淳固以耕殖為業天資忠順悉慕華風

  椎髻披氊射獵為業信巫鬼好詛盟明皇輿考土闢民

  聚悅詩書崇儉樸

 ︹城池︺遵義府城周七里有奇門四明萬厯中建 本康熙五十八年乾隆二十二年

  重修 遵義縣附郭桐梓縣城周三里門四明萬厯中建 本朝乾隆二十七年

  陽縣城周二里有奇州四明萬厯中建 本朝康熙元年正安州城周二里有

  奇門四 本朝康熙十五年建乾隆二十二年仁懷縣城周二里有奇門四 本朝

  雍正元年建

 ︹學校︺遵義府學在府城東鳳山前明洪武中建 本康熙元年修一十七年重修入學

  原額二十名乾隆四十一年裁二名定為十八名遵義縣學在縣城西本朝康熙八

  年建二十四年増建五十年修五十五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五名桐梓縣學在縣治東

   本朝康熙六十年雍正元年修十二年重修入學額數八名綏陽縣學在縣城東

   本朝康熙二十八年建五十七年雍正三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二名正安州學

  治西明萬厯三十年建 本朝乾隆十年修入學額數十二名仁懷縣學在縣城東北

  本朝雍正十一年建入學原額八名乾隆四十一年裁二名定為六名湘川書院

  治 本朝乾隆五十三年建鳴鳳書院在正安州治 本朝乾隆五十一年

  基書院在仁懷縣治 本朝嘉慶八年建 按舊志有太白書院在桐梓縣夜郎里隔溪樂

  源書院在正安州西樂道書院在州南今俱廢

  ︹户口︺原額人丁一萬二千一百七十九今滋生男婦大小共五十九萬一千五百九十八名口計一

   十一萬五千七百六十九户

  ︹田賦︺田地山塘共八十九萬六千八百七十三畝八分天奇額徵地丁正雜銀二萬一千四百二十

   六兩八錢九分七釐米八千六百九十三石八斗九升一合三勺

  ︹山川︺鳳山在府城東一里府志形如鳳翥湘山在府城東二里明統志在湘江上

   薦山在府城東二里香風山在府城東二十里有石洞石几聚秀山在府城東

   四十里一名水園山山麓有清水橋板角山在府城東九十里極險石筍山

   城南一百里錦屏山在府城西南二里明統志茂林修竹狀如錦屏雷變山

   城西南八十里落閩水出此山有大池灌田百畝崖孔山在府城西南一百二十里有泉

   水流入烏江畬陵山在府城西寰宇記在遵義縣東四十五里元寶山在府城西

   四十里又西八十里有洪關山大水田山在府城西四十里上有池可資灌溉又相近有

   崆峒永安山在府城西北六十里外高内平有田二千餘畝為楊應龍舊巢龍山

   在府城北二里明統志州主山龍巖山在府城北四十里岡巒盤曲怪石嶄巉湘江出此其

   西曰盤龍山明統志首尾盤曲如龍定軍山在府城北四十里龍巖山東明統志楊端駐軍

   於此因名巖門山在府城北六十里大樓山在府城北九十里亦名婁山洪江出

   此上有關紫霞山在府城東北三十里魁巖山在桐梓縣城東半里山上有池

   鵞山在桐梓縣南一里又南一里有鳳鳴山鼎山在桐梓縣西南五里虎峰山

   在桐梓縣西一里扶歡山在桐梓縣北二百里古扶歡縣以此名九龍山

   梓縣東北九十里一名保龍山綏陽山在綏陽縣東十五里元和志在綏陽縣北二十九里

   縣因以名方輿勝覽在珍州西二百四十里南宫山在綏陽縣東八十里相近又有北埽

  永山在綏陽縣南二里拱宸山在綏陽縣南十里明統志在餘慶長官司南一

  百五十里山勢北向因名仙人山在綏陽縣北三十里波利山在綏陽縣北二十里

  石場清淨山在正安州南二百里又有舉子山在州南二百四十里羅蒙山

  在正安州南方輿勝覽在州西南二百九十里唐志有羅蒙縣此山之高遠瞰羅蒙因名松山

  在正安州南有二方輿勝覽東松山在州南三百五十里西松山在州南三百二十五里山皆多松

  紬子山在正安州西南九十里又飛鳳山在州西南一百四十里峻嶺山

  安州西八十里羅支山在正安州西一百五十里相近又有雲頂山銅鑼山豹子山

  在正安州北八里名勝志山多産豹故名翠濤山在仁懷縣東十五里形勢起自西南迤邐

  回旋由東轉北連亘約百餘里夕陽山在仁懷縣西里許落照銜峰半規隱樹景致極佳

  端山在仁懷縣北半里玉屏山在仁懷縣北二里勢如屏幛楚米坡

  梓縣東二十里平播時楚人輓米至此故名碧雲峰在府城西城倚其麓有碧泉或曰即

  古芙蓉山也名勝志四峰並峙中央迥出青碧如雲伴雲峰在府城北四十里又名黄鐘巖

  一峰插天懸崖如削上有普賢川主各廟滴水巖在府城東南五十里倒坐巖

  城西北二十里黄蟲崖在府城西南七十里相近有老虎𡉫木瓦崖在桐梓縣西北

  四十櫃崖在桐梓縣東北一百里明統志高百丈廣半之中有石穴穴前一櫃往來者悉

  藏王邱在府城北十五里前有蓮花月池桃源洞在府城東南元妙觀西明

  統志其洞高闊彷彿武陵桃源因名名勝志石乳天垂見者眩目有美哉亭楠木洞

  城北一百四十里其南又有山陽洞簡臺洞名曰三洞由基江之東溪入府路必經此素稱奇險明

  萬厯中川帥劉綎討楊應龍由綦江而進賊力保三洞以禦官軍綎直前奮擊賊不能支遂克之

  碧霄洞在綏陽縣北十里名勝志洞闊數十丈懸石嶙峋天戍萬態如刻如畫化蒿

   坪在府城西北五十里栗子坪在正安州西南一百七十里中山坪在仁懷縣

   西南一百五十里陳頭箐在桐梓縣東南五十里黄泥箐在正安州西南二百

   刀子箐在仁懷縣東南二百三十里烏江在府城南八十里自大定府黔西州

   流入又東入平越州湄潭縣界亦曰鄨水延江胡江涪陵江又見石阡府漢書地理志不狼山鄨水

   所出東入沅過郡二行七百三十里水經注鄨水出鄨縣西不狼山東與黚水合又於縣東注延水

   又與漢水合又北至涪陵水經延江水出南廣縣東流經鄨縣東北流至涪陵寰宇記胡江水在胡

   刀縣東北流又涪陵江在舍月縣東九十里門統志烏江在宣慰司東七十里源出水西遶播州南

   與湘洪仁三江合入思南府轉入涪江仁江在府城西寰宇記仁江在芙蓉縣西一里東南

   流注⿰亐阝 -- 𨙱水又⿰亐阝 -- 𨙱水在縣東三十里南流明統志仁江在宣慰司東南五十里源自永安驛山㵎下流

   合湘江入烏江又湘江在司東一名穆家川源出龍巖山麓流經湘山南與仁江合又洪江在司東

  四十里源出大樓山合仁江入烏江 按洪江蓋即古⿰亐阝 -- 𨙱水也小烏江在綏陽縣東北寰宇

  記綏陽縣有安㣲水一名孤㣲水西自綏養廢縣來東流經縣南八里又東南入都上縣界又有涪

  江水在縣東十八里南流注安微水又都上縣有涪水一名洑野水西北自綏陽縣界流入經縣西

  十四里又折西南經廢雞翁縣南三里又南經費州城樂縣界明統志小烏冮在餘慶長官司南六

  十里源出椒溪南流入涪江 按烏江一名涪陵水此水亦名涪水故謂之小烏江芙蓉江

  在正安州南明統志在真州長官司南一百里源出西南夷界東流經思義砦北流入黔州界

  江在正安州南一名門溪又思溪在州西北一百八十里源出南平軍與明溪合又有虎溪在州

  東十七里明統志三江在州南五十里源出羊毛坡東南流合虎溪又思溪在真州長官司西七十

  里源出南川縣界下流入三江又虎溪在真州長官司西南七十里源出播州委家里經舊珍州下

  流合於三江蒙渡河在桐梓縣城北七十里相傳漢唐蒙渡此因名合口河

  陽縣北源有二一出黄魚溪一出羊巖樂安水在府城東七十里自綏陽縣流入由金竹

  里南流穿袁門坉入江明統志源出金竹坪里山澗轉流入烏江舟楫濟此無險得以樂安故名

  湄潭水在府城東源出平越州湄潭縣金橋洗馬河西流經縣東三渡關外入江明統志在

  宣慰司東一百里下流入烏江經思南府達於黔州巴水在府城東南寰宇記湘江縣有巴水

  在縣南三十四里胡刀水在府城西南寰宇記胡刀縣有胡刀水在縣南一里東流合胡

  落閩水在府城西南四十里源出雷變山東流合仁江中有金鼓潭明統志源出水烟

  里東流入烏江羅為水在府城西南寰宇記羅為縣有羅為水源出縣西百里羅為山流逕

  縣南一里又東至湘江縣界入涪陵水帶水在府城西北元和志帶水縣北有帶水寰宇記

  帶水源出帶水故縣西大山東流逕縣城又東至廢胡刀縣界注胡江夷牢水在府城西

  北元和志遵義縣有夷牢水逕縣北一里寰宇記夷牢水在帶水故縣北二十里東流逕遵義縣北

  一里又屈曲南流入廢胡刀縣界葫蘆水在桐梓縣西五里溱南二溪水㑹此齋郎

  水在桐梓縣北明統志在宣慰司北一百里古有苗齋郎者居此因名源出縣東西流入仁懷縣

  界入仁懷水名勝志司北有苗齋郎故宅寰宇記謂齋郎水源出蒿芰里楚米坡經小溪里入瀘江

  離支水在綏陽縣西寰宇記義泉縣有𩀌支水東北自廢綏陽縣流入經縣境西又東

  南入廢樂安縣界 按今遵義縣東樂安水蓋即此水下流以故縣為名也繖水在綏陽縣

  東南合達溪郎水諸流出遵義三漲水在綏陽縣北三十里名勝志即羅甘溪也其源出於

  古井每日辰午申三潮不爽仁水在仁懷縣西南亦名仁懷水又謂之仁懷河即永寕縣赤

  水河入縣境二百里至縣城西又北流三十里入合江縣界安樂水在仁懷縣西自四川

  永寕縣流入又北流入合江縣界華陽國志平夷縣有安樂水鳳凰溪在府城東四十里亦

  名長灘有石洞桃溪在府城南十里源出上莊山匯流為羅家河與湘江合流入烏江

  溪在桐梓縣北亦名小溪在縣北一百里源出山箐北流入南川綦江縣界即綦江之上流也亦

  曰夜郎溪虎溪在正安州西南七十里流經州南入三江貫珠溪在正安州西南八十

  里方輿勝覽在州東南五十里明統志源出虹轉山下流屈曲合三江九節灘在府城東

  南烏江中明萬厯中奢崇明作亂其子寅據遵義官軍討之戰於九節灘復追敗之於南城外鑼岡

  渡遂復遵義紫蓮池在綏陽縣東里許荒田數畝浸而為池自生紫蓮金子池

  在綏陽縣西金子壩大可百畝天王池在仁懷縣東南三百里龍泉在府城北二十

  里又正安州西南亦有龍泉明統志龍泉有二一在宣慰司北二十里一在真州長官司西南六十

  里俱深澄莫測相傳有龍居其中魚泉在仁懷縣南七里其泉有二俱在溪邊每春三月出

  魚味甚嘉過期即不復出温泉在仁懷縣西十五里泉水常温相傳浴之可愈疾易氏

  井在府城南明統志其泉味甘四時清潔不涸古有易姓者居其側海風井在府城西

  南明統志井上多風躍龍井在府城北龍山井有三一在山頂一在山腹一在山麓三井相

  通冬温夏涼

 ︹古蹟︺鄨縣故城在府城西漢置屬犍為郡後割屬牂牁晉又改屬平夷梁魏時廢漢書地

  理志注孟康曰鄨音鷩華陽國志犍為郡孝武建元六年置時治鄨縣鄨有犍山遵義故

  城在府城西唐置為播州治宋末廢元和志播州遵義縣本恭水貞觀十四年改為羅蒙十六年

  改今名宋史地理志大觀二年播州建遵義軍及遵義縣宣和三年廢以遵義砦為名隸珍州開禧

  三年升軍嘉定十一年復為砦琊川故城在府城北唐初置縣隸⿰亐阝 -- 𨙱州尋改隸播州宋改

  縣曰琊川宣和中廢唐書地理志義州貞觀五年以廢⿰亐阝 -- 𨙱州之琊川隸之十六年州廢以琊川隸播

  州又開元二十六年省琊川入芙蓉宋史地理志播州樂源郡領琊川縣宣和三年廢為城隸南平

  綏陽故城在今綏陽縣治東北綏陽山隋置縣唐初屬義州貞觀中屬夷州唐末廢

  宋大觀中復置為承州治宣和中州廢縣屬珍州後廢元和志綏陽縣本漢牂牁郡地隋大業十二

  年巴郡丞梁粲招慰所置寰宇記綏陽故城在縣西三里貞觀十二年移於今治宋史地理志大觀

  三年承州領綏陽縣宣和三年以綏陽縣隸珍州黔記今為綏陽場在龍泉縣西北二十里

  泉故城在綏陽縣北隋置屬義州唐屬夷州宋宣和中廢唐書地理志夷州義泉本隸明陽

  郡或德二年以信安義泉綏陽三縣置義州五年曰智州貞觀十一年曰牢州徙治義泉元和志義

  泉縣隋大業十一年招慰所置以帶山泉為名屬義州唐武徳中於此置牢州貞觀十七年州廢以

  縣屬夷州宋史地理志大觀三年建承州領義泉縣宣和三年樂源故城在正安州

  西七十里唐置屬溱州宋末屬播州後廢唐書地理志溱州注貞觀十六年開山洞置珍州并置夜

  郎麗臯樂源三縣元和二年州廢縣皆來屬宋史地理志嘉熙三年復設播州充安撫使咸享末以

  珍州來屬縣一樂源真安故城在正安州東北二百四十里明萬厯中建 本朝康熙中

  遷今治於古鳳此城遂廢養馬城在府城北五十里楊氏據播時所築竹王城

  梓縣北七十里久廢舊趾方圓里許今尚在廢珍州在桐梓縣東正安州西唐置後入於

  蠻宋復置元設珍州長官司至正末為明玉珍所據因避其名更名真州明洪武中改為真州長官

  司宋史地理志珍州唐貞觀中開山洞置唐末没於夷大觀二年大駱解上下族帥獻其地復建為

  珍州四夷攷明玉珍時其將江中立築舊州城以守州將鄭昌孫據石城扼之明兵至昌孫執中立

  以獻因得有其地明統志元為珍州思安等處長官司隸播州宣撫司至正末改珍州曰真州洪武

  十七年改為真州長官司廢溱州在桐梓縣北接四川重慶府南川縣界唐置治榮懿縣宋

  景炎中廢元和志溱州本巴郡之南境貞觀十六年有渝州萬夀縣人年智才上封事請於西南夷

  竇渝之界招慰不庭建立州縣至十七年置以南有溱溪水為名榮懿縣貞觀十七年與州同置明

  統志廢溱州在宣慰司北二十五里唐貞觀中置憲宗時嘗省入珍州宋熙寕中復置並置溱溪縣

  景炎三年廢胡江廢縣在府城東南唐置屬播州尋廢唐書地理志貞觀九年置貢山

  縣十四年更貢山曰胡江顯慶五年省寰宇記在芙蓉縣東南四十里以界内江水為名舍月

  廢縣在府城東南唐置屬播州尋廢唐書地理志貞觀九年置高山縣十四年更高山曰舍月

  顯慶五年省寰宇記在芙蓉縣東南九十里以界内舍月山為名胡刀廢縣在府城西

  南唐置屬播州尋廢唐書地理志貞觀九年置釋鷰縣十四年更釋鷰曰胡刀開元二十六年省入

  芙蓉寰宇記在芙蓉縣西南五十里以胡刀水為名羅為廢縣在府城西南唐置屬播州

  尋廢唐書地理志貞觀九年置邪施縣十四年更邪施曰羅為顯慶五年省寰宇記在芙蓉縣西南

  二百里以羅為水為名芙蓉廢縣在府城西唐置屬播州尋廢唐書地理志播州芙蓉

  貞觀五年置隸⿰亐阝 -- 𨙱州十一年并琊川隸牢州開元二十六年省琊川胡刀入焉元和志芙蓉縣貞觀

  五年置在芙蓉山上因名後移於山東三里帶水廢縣在府城西唐置屬播州尋廢宋

  復置宣和中廢元和志帶水縣貞觀九年置柯盈縣屬郎州十三年屬播州十四年改為帶水縣因

  縣北有帶水為名寰宇記帶水故縣在今縣西北八十里天寶中移於今治唐末廢文獻通考宋大

  觀二年南平夷人楊文貴等獻其地建為州領播川琊川帶水三縣宣和三年廢為城隸南平軍

  夜郎廢縣在桐梓縣東唐置為珍州治宋宣和中廢元和志珍州貞觀十六年置并置夜

  郎麗臯樂源三縣並在州側近或十里二十里隨畬田處移轉不常厥所通典州治榮徳縣領夜郎

  等三縣名勝志桐梓縣有夜郎里又曰夜郎城在今縣東二十里明統志漢置屬牂牁郡後廢唐貞

  觀中復置屬珍州後屬溱州宋初廢熙寕中復置宣和中廢 按漢夜郎縣即故國為牂牁江所出

  在今貴州省西界唐初有三夜郎一屬夷州尋省在今龍泉縣界一為業州治改名峨山在今湖南

  沅州府界一即桐梓縣皆以牂牁郡地置取漢故縣為名耳播川廢縣在桐梓縣西宋

  置尋廢宋史地理志播川樂源郡大觀二年建為州領播川縣宣和三年廢為城屬南平軍輿地紀

  勝播川城在南平軍正南三百八十里以播川夷楊光榮納土置鼎山廢縣在桐梓縣

  南宋寶祐五年析南川縣置屬南平軍後廢雞翁廢縣在綏陽縣東接石阡府龍泉縣

  界唐武德四年置屬夷州永徽後廢詳見石阡府綏養廢縣在綏陽縣北唐初置尋廢

  唐書地理志武德四年析平夷置綏養縣屬夷州貞觀十六年省寰宇記其池在故綏陽之西義泉

  洋川廢縣在綏陽縣北接石阡府界唐初置屬牢州後屬夷州唐末廢宋大觀中復

  置宣和中又廢詳見石阡府高富廢縣在綏陽縣東北唐置永徽後廢唐書地理志夷

  武德四年析置高富縣及州廢以高富隸務州貞觀六年復置州十一年又以高富來屬永徽後

  樂安廢縣在綏陽縣南唐置屬智州尋廢唐書地理志貞觀六年以廢⿰亐阝 -- 𨙱州之樂安

  隸智州十六年州廢省樂安思義廢縣在正安州東南唐初置屬夷州尋改隸務州後

  廢唐書地理志夷州武德四年置思義縣及州廢以思義隸務州平夷廢縣在仁懷縣

   西南漢置唐初没於夷獠漢書地理志牂牁郡平夷三國蜀志李恢傳先主以恢為庲降都督使持

   節領交州刺史住平夷縣建興七年以交州屬吳解恢刺史更領建寕太守宋書州郡志晉懷帝永

   嘉五年寕州刺史王遜分牂牁朱提建寕立平夷郡後避桓温父名改平蠻太守 按唐志有平夷

   縣屬盤州在今雲南曲靖府界非此縣也草塘廢司在府城東明統志在宣慰司東一百

   二十里元為舊州草塘等處長官司隸播州宣撫司洪武十七年改為草塘安撫司播州廢

   司在府城東宋大觀中置播州治播川縣在今桐梓縣界端平中復置播州治白棉堡在今南川

   縣界宋史地理志大觀二年南平夷人楊文貴獻其地建為州宣和三年廢為城端平三年復以白

   棉堡為播州明統志元為播州軍民都鎮撫司隸播州宣撫司洪武九年改為長官司府志明初置

   長官司於郭内授土酋王慈子孫世守萬厯中改於白田壩復置遵義縣即今治蓋即唐芙蓉縣之

   家訓碑在府城北白棉堡宋忠烈公楊燦以十訓刻石示子孫曰如能順從則世享福

  務本堂在正安州西六十里樂源書院内今廢懷白堂在正安州南二十里

  明統志昔人建以懷李白㑹仙亭在府城東南桃源洞元建貫珠亭在正安州西南

  貫珠溪上明統志因溪得名白鳩亭在正安州東北故城王盧亭在正安州境相

  傳為仙人李珏上昇處威遠樓在府治前明洪武二年二冉故宅在府城東

  為宋末播州人冉璡冉璞故居地名冉家村

 ︹關隘︺三渡關在府城東八十里有上渡中渡下渡三關烏江關在府城西南烏江旁

  明洪武中建其北有老君關其東有河渡關落濛關在府城西三十里又崖門關在府城

  西北五十里黒水關在府城西北九十里路出瀘州太平關在府城北一百里大樓山上亦

  曰樓山關亦曰樓關萬峯插天中通一線名勝志李白詩石筍如卓筆懸於山之巔誰為不平者與

  之書青云今樓山關石筍參天是白題詩處也桑木關在綏陽縣東十五里道通正安州又

   九杵關在縣東二十里石卯關在縣東三十五里板角關在綏陽縣東南六十里接湄潭

   郎山關在綏陽縣西南三十里接遵義縣界白石口隘在府城北大樓山南

   又九盤隘在大樓山北三十里巖頭砦在府城西南一百里接水西界南山砦

   安州西南七十里亦謂之石城即鄭昌孫屯慠處白棉堡在府城北三百里明統志昔楊

   光榮子孫承襲守此宋端平中於此置播州思義堡在正安州東方輿勝覽珍州有白崖

   麗臯思義安定夀山五堡青蛇屯在府城東沙溪屯在府城西南九十里又有水烟

   大旺洪頭高坪新村諸屯皆在府西南又松坎大阡都壩諸屯在府北海龍屯在府城北

   三十里名勝志為楊酋穴壘四面陡絶後有側徑僅通一線許湘川驛在府城東二里湘江

   烏江驛在府城南八十里永安驛在府城北少西六十里達桐梓縣界

   川驛在桐梓縣西夜郎驛在桐梓縣北五十里桐梓驛在桐梓縣北一百里

   松坎驛在桐梓縣北一百五十里達四川南川縣界樂源驛在正安州東六十里

   樂道驛在正安州西南六十里又乗鳳驛在州西南一百二十里接綏陽縣界並新置

   鎮驛在仁懷縣治永定驛在仁懷縣東四百二十里儒溪驛在仁懷縣東南

   六十里小金沙岡遵義底塘鋪在府境又有土魚井鎮清溪鋪忠莊鋪半邊街鋪養

   馬水鋪懶板櫈鋪董村鋪新站鋪螺螄堰鋪刀靶水鋪泥溝鋪烏江鋪馬坎關鋪八里水鋪落閩城

   鋪金刀坑鋪鴨溪口鋪白蜡坎鎖豐盛場鋪井壩鋪石子鋪𫎇子橋鋪排軍鋪鷄喉關鋪四渡站鋪

   板橋鋪白石口鋪皆戍守處中堡鋪在綏陽縣境又有黄魚礄鋪牛心山鋪永興場鋪朗

   關鋪金鷄莊鋪長灘鋪桑木壩鋪大關鋪渡頭河鋪旺草場鋪石卯關鋪毛家鋪龍洞關鋪長磏鋪

   五里坎鋪皆戍守處牛角巷鋪在正安州境又有大坎場鋪李子凹鋪蒲桃丫鋪米糧渡

   鋪川洞鋪牛渡壩鋪紅花鋪水麻溪鋪土坪鋪關渡河鋪皆戍守處仁懷在城鋪

  懷縣又有生界鋪騾子場鋪大毛坡鋪井壩鋪皆戍守處

 ︹津梁︺巨濟橋在府城東又有通遠普濟二橋獅子橋在府城東南太平橋

  在府城南獺水橋在府城西南跨落閩水馬桑木橋在綏陽縣城西螺水中通

  志一大木横水面圍四尺五寸不知其自來水漂亦不動相傳昔有欲伐之者方施斧雷電忽作今

  斧跡尚存永濟橋在正安州南𫎇渡橋在桐梓縣北九十里 本朝康熙五十七

  年建通志即漢唐蒙發卒治道處為黔蜀要道

 ︹隄堰︺張王壩在府城東南一百里官壩在府城西北

 ︹陵墓︺︹漢︺七王墓在桐梓縣南五里相傳即竹王父子之墓︹唐︺三撫墓在綏陽縣

  趙家里名勝志古蹟考云趙家里之望魚樓旁有三撫墓 按楊酋家廟碑三撫姓趙氏鄱陽人乾

  符初播有白龍太子之亂其父當砦團練使偕楊祖平之遂入籍而生三撫既長讀書於趕水鎮嘗

  騎馬歸今趙廟前有上馬埒刻壬戌年等字墓在廟後二十丈許︹宋︺二冉墓在綏陽縣

  朗水村冉璡冉璞之墓也

 ︹祠廟︺柳公祠在綏陽縣朗水里明萬厯中建祀唐柳宗元名勝志朗水里之溪源地有宗元

  書院 按子厚以柳易播尚未得請播人重其義為立祠二公祠在府城東三里許桃源洞

  口 本朝康熙五十五年祀明總督李化龍總兵劉綎崇德祠在府城南二里祀蜀郡守

  普澤廟在府城南二里祀唐合瀘刺史趙延之又府西有忠烈廟祀宋楊燦忠顯廟祀

  宋楊价並宋度宗時賜額

 ︹寺觀︺福光寺在府治一名佛光寺明統志銅佛像在宣慰司福光寺内 按楊氏宣德廟碑

  其先有名選者獵於荒榛中見古佛像齊戒徙於觀音院今徙本寺大德護國寺

  城東湘山上海潮寺在府城北海龍屯舊為白馬寺萬夀寺在府城北龍山上即

   龍山寺宋嘉定初建甘露寺在桐梓縣三坡砌石為徑高下逈異行人憩此每苦渴甚因建

   寺相巖度𫝑斵木為槽引水五里因名普明寺在正安州東元延祐間建寶象寺

   在仁懷縣治又祝慶寺在縣南景福寺在土城里西禪寺在二郎里元妙觀在府城東宋嘉

   定間建又府西有集真觀元至正間建沖虚觀在正安州北元建

  ︹名宦︺︹唐︺楊端太原人乾符初南詔陷播州端應募領兵復播州授安撫使諭以威德縻以恩

   信蠻人懷服子孫世襲其職宋開禧中贈太師︹宋︺田景遷乾德三年以珍州刺史内附開

   寶元年上言本州連歲災沴乞改名高州詔從之尋以嶺南有高州復加西字鑄五溪防禦使印賜

   江彦清徳祐初為珍州守將元兵至瀘彦清力戰死之︹明︺洪維翰江西人萬

   厯末知桐梓縣天啟元年奢崇明陷城與典史王啟鳴死之維翰贈尚寶卿啟鳴贈重慶通判

   鳳雛遵義推官奢崇明攻城力禦死之簡登壩陽把總率衆禦奢崇明被執罵賊死

  王佐聖崇禎末知遵義縣土賊郭士琦等倡亂罵賊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

  

 ︹本朝︺趙宏印神木人康熙中任遵義協副將時吳逆搆亂賊將馬寶據遵義官軍攻之失利

  宏印自銅仁赴援賊望風宵遁遂復遵義署本鎮總兵尋復以征滇南功晉左都督卒祀名宦祠

 ︹人物︺︹漢︺尹珍夜郎人自以生於荒裔不知禮義乃從汝南許慎受經書圖緯學成還鄉敎授

  人始知學後以辟舉厯官尚書郎尹奉夜郎人厯官巴郡太守彭城相所至有政聲︹晉︺

  尹貢夜郎人與同郡傅寶並有名德為時所稱︹宋︺駱世華珍州人大觀間與楊文貴

  等以其地内附授奉訓大夫内殿崇班使忠國愛民久而弗替楊璨端十三代孫嘉泰初襲播

  州安撫使開禧間蜀帥吳曦亂璨輸金錢戰馬以助國用卒贈大將軍忠州防禦使追封威毅侯其

  子价亦以邊功授閤門宣贊舍人王震生播州人端平初元兵至蜀震生率衆拒谷口以

  功授重慶路兵馬鈐轄鄭昌孫珍州人嘉禧間元兵至蜀剽掠州境昌孫集民禦之授本

  州總冉璡播州人與弟璞俱有文武才前後辟召皆不赴及余玠安撫四川璉兄弟聞其

  賢遂謁玠玠與分庭抗禮待之甚至久而無言使人窺之惟相對據地以堊畫地為山川城池狀旬

  日見玠曰蜀口形𫝑之地莫若釣魚山請徙合州城於此苟得人守之賢於十萬師遠矣玠大喜奏

  聞即以璡為承事郎權發遣合州璞為承務郎通判州事徙城事悉以任之後果賴焉︹元︺楊

  漢英璨五代孫其父邦憲為播州安撫使漢英以孤襲職嘗奏安邊事宜世祖嘉之大德初

  宋隆濟及蛇節等叛漢英請以己力討之以功加護國將軍至大四年征黄平蠻卒於軍諡忠宣

  ︹明︺楊鑑漢英從孫洪武初率其屬張坤趙簡來朝累隨大軍討平叛賊卒贈懷安將軍

  王謨遵義人厯官至副將崇禎十年流㓂陷蜀王謨戰死之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

  諡節周鎮遵義人崇禎末為遵化㕘將以戰死舉家殉難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馬千乘石砫宣撫使播州之役與其妻秦良玉俱從征為戰功第一已而千乘死

   良玉代領其職奢崇明反遣使齎金帛結援良玉斬其使發兵解成都圍復重慶授良玉都督僉事

   充總兵官流賊躪川中良玉屢敗之及張獻忠入蜀良玉分兵嚴防四境獻忠遣使徧招土司獨無

   一人敢至石砫者李神童綏陽人生五月能言七歳通經義不由師授下筆成文早䘮父

   事母盡孝母病貧不能醫自鬻以供藥餌鄉人憐而賙之母卒不能葬泣血死時年十一

  ︹本朝︺劉祺綏陽人順治四年以㕘將守遵義時龍湄㓂猖獗祺以孤軍禦賊於菖蒲塘死之乾

   隆中祀名宦祠陳明經綏陽人康熙中舉人吳逆逼之降抗節不屈逃之深山賊平授陜西

   咸陽令有惠政李篤生綏陽人康熙中任江西寕州知州耿逆之亂城破不屈死之事

    聞卹廕

  ︹列女︺︹明︺李頀妻田氏遵義人永樂中頀卒於京田聞之哭泣不食柩至自經死

  鎮妻汪氏遵義人幼通經史鎮為遵化㕘將崇禎中死於難汪聞變刺血作絶命歌八章

  偕姑及夫妹俱投繯死王治民妻都氏遵義人流㓂陷城治民率家屬避居湄潭

  之菖蒲塘都被掠罵賊而死時有羅氏者失其夫名亦以罵賊被害劉漢鼎妻張氏

  遵義人漢鼎為郡諸生遭亂被殺氏時年二十五矢志守節有營弁欲以威脅之氏聞之語其弟曰

  夫死義不獨生况又有外侮乎遂自經王巡妻何氏遵義人流㓂破城被執觸刃死

  梁郁山妻冉氏桐梓人年二十二夫卒姑欲奪其志氏知之乃佯言歸家至中途登

  虎跳崖泣乳其子乳畢命婢負之以衣掩面投崖而死楊之瑶妻何氏桐梓人年

  二十二夫卒生子甫五月誓不再適有豪民欲强娶之度不能免仰藥而死何烈女

  人幼許字某姓未嫁婿遠出不歸其父母改許他族紿以壻歸迎娶至中途女覺有異即奪從人佩

  刀自熊氏二女綏陽貢生熊文豹女也值兵亂避黄魚江遇賊猝至恐被辱登樓對

  縊死又劉氏女許聘文豹季子未婚值亂有强暴欲娶之亦自縊死黄氏女綏陽庠生黄文

  艷女也年十四遇亂隨父避兵山箐中賊搜箐驅文艷出擊以刄女抱父號哭賊縛諸馬上女罵不

  絶口遂被害

 ︹本朝︺陳尚義妻石氏遵義人康熙中呉逆之亂偕其女避難為賊所逼相攜赴水死

  張問明妻呉氏遵義人猝遇强暴守正被戕雍正八年 旌呉琪妻許

  氏遵義人年十九夫卒𡘜泣不食投繯死任先型聘妻韓氏綏陽人未嫁而

  先型殁女聞訃即裂壻家所送白布封髪歸於任氏撫姪為嗣事翁姑以孝聞張睿妻王

  氏綏陽人通詩書年二十一夫殁題絶命詩一首自縊死田種珍妻夏氏

  人夫殁守節乾隆七年 旌同縣陳貴妻楊氏谷中玉妻葛氏李文斌妻任氏羅立堂妻陳氏鄧鑑

  妻藍氏陳佩琚妻杜氏戴居仁妻余氏田茂禾妻李氏雍文學妻周氏呉尚簡妻張氏林廷珖妻呉

  氏烈婦張文照妻吳氏貞女喻能元聘妻羅氏烈女馬大姑均乾隆年間 旌 按舊志同府節婦

  張世相妻饒氏王正妻江氏馮啟秀妻敖氏安炯妻卞氏許爾煓妻卞氏趙藥妻翁氏陳登亮妻童

  氏張汝柏妻黄氏王大妻楊氏均乾隆年間 旌俱未詳其州縣本籍謹附記傅惟徵妻

  張氏綏陽人夫殁守節乾隆中 旌張世虞妻楊氏仁懷人猝遭强暴守正被

  戕乾隆三十二年 旌梁德光妻喻氏遵義人夫殁守節嘉慶三年 旌同縣趙

  瓊妻李氏周國材妻陳氏陳正仁妻苟氏均嘉慶年間 旌

 ︹土産︺布元和志夷州貢斑布賦粗布寰宇記西高州貢水銀寰宇記夷州産

  砂寰宇記夷州貢元和志播州貢唐書地理志夷州貢雄黄廢夜郎縣出

  記播州産茶府志各州縣俱出葛粉元和志夷州貢明統志司産楠木杉木

  明統志司産荔枝仁懷縣出斑竹唐書地理志播州貢犀角唐書地理志夷州貢 Page:Sibu Congkan Xubian287-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89.djvu/45Page:Sibu Congkan Xubian287-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89.djvu/46Page:Sibu Congkan Xubian287-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89.djvu/47Page:Sibu Congkan Xubian287-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89.djvu/48Page:Sibu Congkan Xubian287-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89.djvu/49Page:Sibu Congkan Xubian287-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89.djvu/50Page:Sibu Congkan Xubian287-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89.djvu/51

大清一統志

 平越直隸州在貴州省治東一百七十里東西距一百八十里南北距三百三十里東至都

  匀府麻哈川界二十里西至貴陽府開州界一百六十里南至貴陽府貴定縣界五十里北至石阡

  府龍泉縣界二百八十里東南至都匀府麻哈州界五十里西南至貴陽府貴定縣界五十里東北

  至鎮遠府黄平州界五十里西北至貴陽府開州界一百八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七千五百里

︹分野︺天文井鬼分野鶉首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荆梁南境秦為且蘭地漢為牂牁郡

  治漢書地理志牂牁郡故且蘭注應劭曰故且蘭侯邑也且音苴後漢因之晉屬

  牂牁郡劉宋因之按晉宋志牂牁郡移治萬壽齊為南牂牁郡

  治南齊書州郡志南牂牁郡且蘭隋初為牂州地大業初仍改州

  為牂牁郡唐為羈縻牂州唐書地理志初牂州為下川開元中降為羈縻

  隸黔州都督府宋入於蠻南宋嘉泰初始内附名勝志平越軍民府

  宋嘉泰初土官宋永高克服麥新地内附號㠟峨里等砦元至元中置平月長

  官司屬管番民總管元史地理志管番民總管平月明地理考平越古㠟峨里

  元為平月長官司洪武十四年始置平越衞屬四川

  理考洪武十四年置衞十七年改為軍民指揮使司屬四川布政司尋改隸貴州都

  司萬厯中兼置平越軍民府名勝志萬厯二十八年播州平以黄平安

  撫司改黄平川草塘甕水二安撫司白泥餘慶重安容山四長官司改餘慶湄潭甕安三縣而建平

  越軍民府於衞城以統之

 本朝為平越府隸貴州省嘉慶三年改為直隸州裁

  平越縣以所屬黄平州改屬鎮遠府今領縣三土

  司一

  甕安縣在州城北六十里東西距九十里南北距六十里東至鎮遠府黄平州界六十里西

  至貴陽府開州界三十里南至本州界三十里北至黄平州界三十里東南至都匀府清平縣界六

  十里西南至貴陽府開州界十里東北至黄平州界三十里西北至湄潭縣界七十里唐播州地宋

  紹興初開甕水砦為黄平府地元置草塘甕水二長官司明洪武十七年置甕水安撫司屬播州宣

  慰司萬厯二十八年改置甕安縣屬平越府 本朝因之湄潭縣在州城北二百二十里東

  西距八十里南北距一百九十里東至石阡府界四十里西至遵義府遵義縣界四十里南至甕安

  縣界一百三十里北至石阡府龍泉縣界六十里東南至餘慶縣界二十五里西南至貴陽府開州

  界一百九十五里東北至石阡府界四十五里西北至遵義府綏陽縣界八十五里本播州之苦竹

  壩三里七牌地元置客山長官司屬播州軍民安撫司明萬厯二十八年裁容山司置湄潭驛尋改

  縣屬平越府 本朝因之餘慶縣在州城東北一百四十里東西距八十里南北距二百五

  里東至石阡府界三十里西至甕安縣界五十里南至鎮遠府黄平州界二十五里北至湄潭縣界

  一百八十里東南至鎮逺府施秉縣界三十里西南至黄平州界四十里東北至石阡府界五十五

  里西北至甕安縣界五十五里唐為羈縻牂州地元初置白泥等處長官司屬播州軍民安撫司至

  正末改為餘慶州明洪武十七年復改置餘慶白泥二長官司隸播州宣慰司萬厯二十八年改置

  餘慶縣屬平越府 本朝因之楊義長官司在州城東三十里明洪武中置屬平越衞

  萬厯二十八年改屬府 本朝因之長官金姓

 ︹形勢︺苗蠻叢蕞邊方衝要明皇輿考南臨天馬北負羣峯

  東起曡翠西湧仙泉控扼蠻夷屹然雄鎮

 ︹風俗︺俗尚威武漸知禮義明統男女有别土夷異俗

  力於稼穡民少爭訟人士秀雅無囂陵之習

  

 ︹城池︺平越州城即平越衞舊城周七里有竒門四明洪武十四年建 本朝順治十八年

  修乾隆二十七年重修甕安縣城周三里有竒門四明萬厯三十一年建 本朝乾隆

  三十二年修湄潭縣城周二里有竒門四明萬厯三十年建 本朝乾隆二十七年

  餘慶縣城周不及三里門二明萬厯三十年建 本朝康熙九年乾隆三年重修

 ︹學校︺平越州學在州治西南舊為平越衞學明宣徳中建 本朝順治十七年改建府學

  康熙二十年修入學原額二十名嘉慶三年改為州學裁平越縣以縣學額八名併歸州學共入學

  額數二十八名甕安縣學在縣治西 本朝康熙三十三年建五十六年六十一年修入

  學額數十二名湄潭縣學在縣治西 本朝康熙三十八年建入學額數十二名

  慶縣學在縣治西 本朝康熙三十八年建五十三年修入學額數八名溥仁書

  院在州城南 本康熙四年墨香書院在州城内 本朝乾隆五十一年

  山書院在餘慶縣城内 本乾隆五十四年

 ︹户口︺原額人丁九百一十七今滋生男婦大小共三十六萬七千六百八名口計七萬七千三百九


 ︹田賦︺田地山塘共二十一萬二十二畝六分有竒額徵地丁正雜銀九千七百三十一兩八錢五分

  四釐米八千四十九石九升五合九勺

 ︹山川︺福泉山在州治南通志仙人張三丰修真處前為高真觀後為禮斗亭亭前有浴仙池

  池水夏不溢冬不竭池旁有枯桂明萬厯中有丐者浴於池云能活此樹掬水沃其根挂巾於樹而

   去是年桂復榮至今猶茂池水可療病㠟峨山在州城東一名峨萬山山為郡鎮宋㠟峨

   里砦址猶存名勝志絶頂有泉又有穿巖巖孔穿透廣容千人杉木箐山在州城東楊義

   司西五十里峯巒高峻竒險不易登石關口山在州城東南二里兩崖如門官路經其中

   曡翠山在州城東南三里黔記羣峯排拱三江縈繞其下通志大小百峯中一峯名老人峯

   近此居者多壽其九十九峯在江外一峯獨在江内名將軍峯三江㑹其下月山在州城南

   半里通志形如半月下有月山古刹即三丰所指地也筆山在州城南三里亦謂之筆峯山

   明統志山峯高聳如卓筆然文峯山在州城南五里亦名筆架山山峯竦秀遠插江流

   楊山在州城西十里上有玉笏峯雲霧山在州城西四十里通志明崇禎中總兵胡

   從儀屯兵於此營壘尚存滃霾山在州城北六十里極幽峻黔記山高林深霾霧滃鬱

   丈山在甕安縣東廢草塘司東南二十里明統志崖壁高萬丈旗山在甕安縣南五里名

   勝志峯頂横開一洞名川巖猶如天中之月花竹山在甕安縣南二十里山頂有龍泉歳

   旱邑人禱雨於此仙橋山在甕安縣西十里通志高數百丈山頂有石中空如橋因名

   白樂山在甕安縣西三十里峯巒聳秀頗幽邃九峯山在甕安縣東北通志九峯

   迭起延亘數里玉屏山在湄潭縣治東北隅峯巒環列如屏縣治在其麓馬頭山

   在湄潭縣南十五里通志山下清泉幽谷古木陰森稱林壑之勝牛星山在湄潭縣南二

   十里極高峻或云陟其巔雖陰雨亦見星斗瑪瑙山在湄潭縣西十五里通志三面石壁

   聳翠五色燦然日初出光彩尤麗覺仙山在湄潭縣北四十里高數十里茂林深箐黔記

   湄潭環縣皆山多無名稱玉屏山在餘慶縣治後四面環繞為縣之鎮古佛山

   慶縣東五里四面陡絶止一徑可上下有兩溪環流紫霄山在餘慶縣東廢白泥司東四十

   里山勢巍聳上凌霄漢中華山在餘慶縣南十里峯巒峻聳登其巔可望見百里外

  辰山在餘慶縣南一百五十里以山勢向北而名他山在餘慶縣西南舊志地名蒲村

  村之上有栁湖湖之陰爲他山山高不半里𮞉曲斜抱上多竒石翠屏山在餘慶縣東北

  二里峯巒蒼翠環列如屏牛塘山在餘慶縣東北二十里高百餘仭巔有塘曰犀牛塘塘可

  數畝四時不涸上搆石殿古木陰森夏有積雪爲邑之勝玉屏峯在州城西南五里通志四

  圍峭壁環立如屏玉華峯在甕安縣北六十里通志上插煙霄下臨流水頂頗平曠有池

  上有楊仙峯在餘慶縣西南二十里樹木蓊鬱山谷幽深後巖在甕安縣北三

  十里廢草塘司治後名勝志沿巖而上曲折處石列兩旁如雉堞狀仙影崖在州城南二里

  地名武勝關舊志石壁如屏上有張三丰遺影儼然畫圖明郭子章鐫神留宇宙四字於其旁

  盤坡在州城東南五里官道經其上轉折凡七明統志高峻崎嶇盤𮞉七里坡下有溪

  馬坡在州城西南五里亦爲官道所經騎行者多苦其隘羊腸坡在州城西南二十里

  犀牛洞在州城南高真觀下名勝志洞有石犀相傳正德間夜半與牛鬭如雷吼侵晨水草

  仙人洞在州城西南五里新開洞在州城西門外西山下通志 木朝康熙

  元年三月雷雨山石忽開一洞玲瓏奇奧深不可竟燕子洞在州城西三里百人洞

  在州城西十里一名穿洞名勝志清泉湧出廣可容百人龍洞在甕安縣北三里地名鼠場極

  幽𮟏水深數仞上横跨石梁寛平可涉中有神魚老鷹洞在甕安縣北地名紅頭堡洞有

  二容數千人土人嘗避兵於此慈雲洞在餘慶縣東二十里通志洞前石筍高數十丈一水

  遶其前左右怪石林立内有石大士像慶雲洞在餘慶縣西南十里通志常有五色雲結

  於上每歳旱土人禱雨於此玉虚洞在餘慶縣西二十里曲折幽深山色如紫玉昔土人

  避兵於此黄桃箐在甕安縣東五十里亦名黄桃砦黔記自砦而東又三十里至岑口大江

  麻哈江在州城東五里通志其上源即黄平州之兩岔江南流入境繞城下又東南逕楊義

   司界入麻哈州境馬場江在州城南四里與羊場河通其水湍深中流如沸名勝志武勝

   關設於此左右懸崖一水中貫諸路之衝通志府東三里有諸梁江十五里有魚梁江即馬場羊場

   之異清水江在州城西四十里明統志在楊義長官司西五十五里舊志自新𣸸衞流

   入界北流至城西二十里又名皮隴江又北經乖西巴香諸苗界入烏江明天啟初安邦彦圍貴陽

   王三善分兵從清水江馳救是也甕安江在甕安縣南西北流入扵烏江烏江

   安縣西五十里與遵義府接境又東北入石阡府界縣境諸山溪之水皆流合焉又縣境有白崖河

   亦入於烏江又湄潭縣南亦有烏江自修文縣流入又東入餘慶縣界白泥江在餘慶縣

   南亦名曰白泥河源出黄平州葛浪洞流經此又東北入思南府界合於烏江小烏江

   慶縣西三十里名勝志源出椒溪經縣南流入涪江崖門江在餘慶縣西北一百里即大烏

   江也寰宇記水自西南來又北流入思王縣名勝志大烏江源出水西經縣界流入思南河黔記縣

   西有大烏江自遵義東流經縣界入思南河羊場河在州城東二十里又東三十里為楊

   老河俱西南流合馬場江入麻哈江龍潭河在州城東南三里流入麻哈江南河

   城南又南流五里謂之武勝河折而東入於麻哈江𡽖隆河在州城北二十五里東南流合

   龍潭河入麻哈江白水河在州城北三十里南流入𡽖隆河地松河在州城東

   北十五里松屯其水流入黄平州黔記地松河即重安江之上源通志江源出麻哈即麻哈江上源

   之分流也三江水在湄潭縣東廢容山司東五里通志有三源俱出苗界山箐中經流司東

   之望浦合為一川下流亦入烏江冷溪在州城西南四十五里流入清水江椒溪

   安縣東三十里其水東流入餘慶縣界即小烏江之源也湄溪在湄潭縣西亦曰湄潭水黔記

   源出播州繞縣前名勝志湄潭之水宛曲如眉故以名潭縣名亦因之花水溪在湄潭縣

   北二十里通志水中浮蔓生花如蘭蕙四時俱有舊志西北流入湄溪又有大溪馬度溪角路溪大

  洞溪諸溪環流縣境下流俱入湄溪鼇溪在餘慶縣東北發源魚鼓洞又有小灂發源立鐘山

  下流俱入小烏江浴仙池在州治南福泉山翰墨池在州城南水甚清冽

  濟泉在州治東其源在㠟峨山下明宏治八年鑿渠引入城爲井月山泉在州城南

  半里月山下飛練泉在甕安縣東廢草塘司北十里明統志源出飛練砦旁石竇中

 ︹古蹟︺平月廢司即今州治元置長官司明洪武中改置平越衞元史地理志管番民總管

  平月明統志平越衞古名㠟峨里砦厯代叛服不洪武十四年始置平越衞軍民指揮使司黔記

  宋嘉定初土官宋永高克服麥新地内附號㠟峨里等砦元置平月司於此三陂地蓬

  廢司在州城南三十里元置長官司屬新𣸸葛蠻安撫司明廢今爲地蓬鋪元史地理志新𣸸

  葛蠻安撫司三陂地蓬等處黔記府城南三十里有地蓬鋪甕水廢司在甕安縣西北

  宋設砦明初置安撫司萬厯中改置縣黔記甕水無印亦稱安撫司名勝志宋有草塘甕水爲黄平

   府地洪武八年於重安置長官司草塘甕水置二安撫司俱屬播州及討平楊應龍合三司為甕安

   縣舊志甕水本宋黄平府地紹興中開設甕水砦洪武十七年土酋猶恭以地歸附授安撫司萬

   厯中置縣改授土縣丞草塘廢司在甕安縣東一百里元置舊州草塘等處長官司隸

   播州軍民安撫司明初為草塘安撫司萬厯中併入縣元史地理志播州軍民安撫司舊州草塘等

   處明統志草塘安撫司在播州宣慰司東一百一十里舊志明洪武十七年宋顯威以地歸附授草

   塘安撫司萬厯二十七年併入縣以宋姓為土縣丞乾溪吳地廢司在甕安縣南元

   置長官司明初廢為砦元史地理志新𣸸葛蠻安撫司乾溪吳地等處舊志明初廢司為乾溪砦萬

   厯中李應祥自平越進攻播賊破乾溪四牌等砦黔記縣南三十里有乾溪堡四牌亦縣境地

   山廢司在湄潭縣東元置長官司明萬厯中廢舊志在播州東三百二十里元置容山長官

   司隸播州安撫司明初因之授土酋張氏世守地界湖貴間溪山荒曠土地磽瘠嘉靖中為臻洞所

  殘民夷桀驁長官不能治萬厯中平播畧定其地設湄潭驛改置縣遂廢長官司白泥廢

  司在餘慶縣東北一百四十里元置長官司尋改為州明初復置萬厯中併入縣元史地理志播

  州軍民安撫司白泥等處明統志元末置餘慶州洪武十七年改為長官司黔記萬厯二十八年平

  播州以白泥司置餘慶縣諸葛屯在州城南三十里地名馬場山黔記相傳漢諸葛亮南征

  屯兵於此山中有遺鍋半入土内人不能取胡將軍故壘在州城北三十里通心地

  名土坪明總鎮胡從儀屯兵於此基壘尚在𮞉頭閣在州城東楊義司東三十里地名𡽖

  潮音閣在州城南門外通遠橋之左明隆慶中建雄鎮樓在州城北伴山

  亭在州城南高真觀内禮斗亭在州城南高真觀内世傳明初仙人張三丰禮斗於此

  對弈石在州城西南福泉山後世傳張三丰與隆平侯張信對弈處

 ︹關隘︺羊場關在州城東二十里以羊場河得名又東北五十里有打鐵關又雞場關在州城

   北二十里武勝關在州城南二里明統志左右崖削一水中貫實當諸路之衝穀芒

   關在州城西四十里又西南有梅嶺關與新𣸸衞接界七星關在州城北五里黔記府境

   東北由七星關地松水洞阿亮砦打鐵關滃霾砦上塘陂洞至平越行府共九十餘里頭關

   在甕安縣東南三十里縣南二十五里有二關又縣東南四十里有藍家關皆境内要地黄灘

   關在甕安縣西十五里舊志明萬厯中李應祥自平越進攻四牌乾溪等砦直扺黄灘關即此

   餘慶關在餘慶縣境又有灰水關中關皆戍守處也乾溪砦在甕安縣東或云元

   所置乾溪吳地等處長官司也明初廢為砦又東有中坪砦又四牌砦在縣東四十里舊播州苗所

   西坪砦在甕安縣西舊志明景泰五年草塘苗黄龍韋保等作亂攻刦西坪黄灘等處

   屯砦營堡貴州總督蔣琳㑹四川兵進討龍等據地泡山砦其黨黄定千據水坪大砦官軍擊破之

   盡焚其巢分兵破中潮山及三百羅等砦賊猶據沿江崖箐以抗拒於是克乖西谷種乖立諸砦擒

  其賊首餘遂望風逃遁走馬坪砦在餘慶縣東南舊為控扼苗蠻之處飛練堡

  在甕安縣東廢草塘司北十里旁有飛練泉明萬厯中播酋作亂攻貴州邊界圍飛練又攻東坡爛

  橋諸砦焚之楚黔路梗黄平龍泉所在告急即此川巖堡在甕安縣南十里又十里有劉

  家堡又東北有何家堡小地堡王𡽖屯在州城西六十里亦曰王𡽖砦黔記四圍險峻上寛

  平有田可耕自府西門由楊義司清水江高手王𡽖等砦府境小路也通志明初為賊所據永樂初

  總兵南黨克之邦在甕安縣廢草塘司西北三十里明萬厯中貴州兵討楊應龍與賊

  戰於飛練堡賊佯走天邦屯誘官軍至盡殱於此平越驛在州治又州城南有平越站通

  志上走黄絲下走楊老楊老坡驛在州城東又有楊老坡站舊有驛丞今裁黄絲

  驛在州城西南三十五里 本朝康熙十年置又有黄絲站上走新𣸸下走都匀為往來要道

  城南鋪在州城南州境又有谷子酉陽黄絲冷溪三郎羊場楊老等鋪今裁高笋哨

  鋪在甕安縣境又有長塘哨鋪舊皆設兵防禦頭橋哨在州境又有武勝勝龍長沖平

  陽蜂塘月西黄泥白泥荆竹等哨舊皆設兵防禦太温村在甕安縣西十五里有廟曰太

  

 ︹津梁︺葛鏡橋在州城東五里跨麻哈江上通志明萬厯中郡人葛鏡建屢為水決三載乃成

  高數十丈行者如履雲霄為黔南橋梁之冠 本康熙二年修九年修砌腰墻百餘丈以為衞往

  來稱便玉峽飛虹橋在州城東十里又州東有五里橋羊場橋在州城東

  二十里跨羊場河下流又東十里有楊老橋路通楊老驛通遠橋在州城南明永樂中建

  黄絲橋在州城南三十五里近黄絲驛西門橋在州城西門外路達新𣸸衞又西五

  里有可禹橋𡽖隆橋在州城北二十五里又北五里有王公橋其旁有三官閣樊家

  橋在州城北五里地亦名七星關沙子橋在甕安縣東五里路通黄平州劉家橋

  在甕安縣南二十里路通平越爲往來要道湄水橋在湄潭縣南又縣境有獺水橋

  江橋在餘慶縣北三十里又縣境有新村橋袁家渡在湄潭縣南爲黔蜀要津又南

  有王囘渡與開州接境亦烏江之下流北門渡在湄潭縣北爲龍泉婺州要道龍坑

  渡在湄潭縣境牛場渡在餘慶縣南春夏以舟秋冬徒杠行者稱便巖門渡

  在餘慶縣西北即烏江下流爲楚蜀要津

 ︹陵墓︺︹明︺張信母墓在州城南信嘗與張三丰游三丰指城南月山寺右地曰葬此必封

  侯後果驗黄紱祖墓在州城東紱㓜孤家貧祖母拾野蔬自給一日出郊外無疾而逝衆

  爲具棺殮謀翌日瘞之至夜大風捲土成墳後紱官尚書人以爲天與吉壤云

 ︹祠廟︺紫薇祠在州治東南胡公祠在州治西北祀明總兵胡從儀陳公祠

  在州治西北祀明太守陳紹英盤古祠在州城南十五里竹三郎廟在州城東

  十里黔記夜郎侯以竹為姓漢武帝元𪔂六年平南夷侯迎降賜以爵後殺之諸蠻求為立後乃封

  其三子為侯立祠祀之白馬廟在餘慶縣北草坪祀漢㐲波將軍馬援

 ︹寺觀︺䕶國寺在州治東南明萬厯初建三敎寺在州城東南明洪武中建月山

  寺在州城南二里明洪武中建鎮安寺在州城西十里明崇禎初建萬夀寺

  有二一在州城西北明萬厯中建一在餘慶縣西一百十里五雲寺在州城北四十里

  𢌞龍寺在州城北八十里一望平川去二里許曡嶂層巒一崖穿過如門因名穿崖後改今

  覺皇寺在甕安縣東門外川雲寺在甕安縣南五里廣濟橋畔迎水

  寺在甕安縣北五里白果村釋慈寺在湄潭縣北三里舊志有古鐘不叩自鳴鐵瓦

  寺在湄潭縣北四十里覺仙山上報恩寺在餘慶縣南二里金山寺在餘慶縣

  西門外錦屏莊梓潼觀在州治明洪武中建高真觀在州城南福泉山上明洪武中

  建層臺突起下校曲江後有浴仙池凝真觀在州城西十里元建内多古木後巖觀

  在甕安縣北三十里元建怪石懸橋林木幽異稱名勝真武殿在甕安縣西一里仙橋山

  

 ︹名宦︺︹明︺郭英正統中以㕘將鎮平越威惠兼行蠻皆懷畏軍務旁午不廢詩書時稱爲儒將

  詹貞吉已縣人萬厯中以右㕘議分守新鎮道值播州楊應龍將叛人情洶洶貞吉特攜家

  至平越衆方有固志居官濬泊與民休息蒞黔十餘年臨行宦索蕭然惟圖書數篋楊可陶

  四川嘉定人萬厯中爲府同知性嚴重果於任事時改設府州縣治修築城堞增闢水城建著造橋

  勞績最著劉冠南廬陵人萬厯中爲知府修黄湄餘甕等四州縣城興學字民號爲良守

  朱芹富順人以右㕘政分守平越安邦彦圍平越芹歃血誓衆募兵堅守城乃得全馮國

  禎江夏人奉昌元年知平越府以廉惠著安邦彦叛國禎戮力守城開出鋭兵擊賊圍乃解

  至謀靖州人知湄潭縣天啟初藺州奢寅叛土賊王倫乘閒攻縣至謀出戰屢敗城垂陷遂自

  方明棟富順人天啟初爲平越府同知以監軍進討水西賊遇害贈按察司僉事

  邦昆明人崇禎中爲平越府同知多善政值黒苗叛圍興隆城邦昌多方捍禦圍乃解

 ︹人物︺︹明︺徐勝平越人居家孝友五世同居洪武初有司以聞詔賜羊酒旌表其門南黨

  平越人永樂初爲總兵官領兵征苗至十萬谿羣賊突至黨力戰死尸立不仆王𡽖苗見而神之載

  尸歸葬爲立廟奚得平越人正統中爲平越衞百户驍勇無敵十四年苗亂圍城得開門直入

  賊壘賊解走得率二子宣宏追之力戰死黄紱字用章其先封邱人曽祖戍平越遂安焉紱由

  正統戊辰進士厯南京刑部郎中爲人剛亷遇事飇發時人呼爲硬黄成化中出爲四川㕘議厯湖

  廣布政使延綏巡撫所至有建樹宏治中拜南京户部尚書改左都御史正身率屬操履潔白時望

  楊文平越人正徳中爲開縣訓導值藍賊亂與當事力拒之城得全擢東鄉知縣流寇肆

  刧文多方籌畫擒其首餘黨悉平進漢川知府厯官十八載囊無餘貲李藻平越人正德中

  舉人為江油教諭值藍賊變調攝篆守城親率勇士決戰殁於陣劉宗臣甕安人事父選

  及繼母趙氏備盡孝道天啟中水西兵變邑人皆避宗臣祖母冷氏年八十病不能行宗臣不忍捨

  去賊至身被數刃終不離側賊義而釋之楊再亨餘慶人六歳失父事母至孝十四嵗播賊

  作亂再亨負母避山箐備極艱苦母疾刲股和藥以進事聞旌表王昆湄潭人里民王良家

  僮也良夫婦相繼死遣子邦雄與女俱幼值賊逼境昆負孤匿山箐中身出傭作以養孤賴以生

  邦雄為諸生昆猶拮据給事執僕禮至死不渝劉之蘭平越人崇禎末以舉人為臨安

  通判流寇入滇執之罵賊而死 本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烈愍

 ︹列女︺︹明︺李庸妻徐氏平越人正統末庸與賊戰死徐年二十五都指揮欲奪以配軍

  卒徐誓死得免守節四十餘年卒徐氏女平越人守貞不字黒苗圍城女散米養兵城賴

  以完事聞旌表號沙淨夫人建貞節坊譚氏女湄潭人譚叔卿女字淑英年十四值賊亂

  隨父母避兵先以利刃密藏衣中及賊突至家人散走女自刎而死錢世清妻徐氏

  湄潭人夫卒徐時年二十依父母守節遭賊被執脅之馬上徐自投於地者再賊怒斷其喉而去

  黄渤妻宋氏甕安人隨渤避兵黄連山為土賊所執宋知不可脱紿賊欲飲賊授以甌

  水乃破甌自絶其喉而死謝傅堯妻曹氏湄潭人傅堯卒曹年二十九無子就食於

  女女夫楊應第又死女生子名永年尚襁褓曹與孤㚺相依崎嶇喪亂踰二十年永年及成立有

  司欲旌其門曹曰妻以節事夫母以貞誨女常事耳何旌焉卒不受敖相妻劉氏

  人年十七夫卒家人欲奪其志不可從其舅姑避亂於十里溪訛言兵至氏恐見辱遂自縊死

  樟聘妻冉氏湄潭人年十四未嫁而樟卒氏聞自縊死

 ︹本朝︺羅朝彦妻劉氏甕安人名阿金夫殁守志夫弟朝保狆民也欲謀為室劉知不

  可以理諭乘閒自縊死有司置朝保於法鄉人為劉立祠樊祚顯妻商氏平越人夫

  殁守節乾隆二年 旌同州樊奕珩妻鄒氏李國斗妻劉氏戎鉞妻楊氏劉元建妻林氏李公桂妻

  張氏唐理成妻張氏周子隆妻沈氏金履萃妻楊氏李溥妻丁氏胡文輝妻李氏李文林妻楊氏劉

  尚恭妻王氏李公傑妻鄭氏羅之倫妻楊氏羅登聯妻唐氏劉兆勲妻任氏王佐伯妻陳氏劉延魁

  妻余氏余朝欽妻熊氏舒灴妻楊氏均乾隆年閒 旌 按舊志平越府節婦於君爵妻洪氏羅文

  政妻周氏羅起浚妻黄氏劉德寛妻金氏葛之佩妻戎氏劉洋妻姚氏唐深遠妻朱氏毛鄘妻白氏

  毛守廓妻蔣氏張為志妻何氏楊素質妻李氏丁世昌妻王氏孝婦王珣妻汪氏均乾隆年閒 旌

  俱未詳其州縣本籍謹附記商維竹妻楊氏甕安人夫殁守節嗣子家鵬既授室

  病卒媳宋氏復矢志撫孤一門雙節乾隆二十七年同 旌同州朱嘉級妻商氏王學士妻董氏商

  維徵妻張氏趙秉乾妻彭氏均乾隆年間 旌唐衍遠妻朱氏湄潭人奉翁姑以孝

  聞鄰火及屋姑老不能避氏突火負之出姑病割股療之夫殁守節撫孤紡績佐讀偶倦學則慟哭

  夫靈以相感悟乾隆三十八年 旌毛鵬東妻李氏餘慶人夫殁守乾隆二年

  旌同縣張昌妻牟氏許成龍妻呉氏牟大霱妻楊氏楊昌焯妻黄氏呉道光妻蔡氏均乾隆年閒

  汪才萬妻馮氏平越人夫殁守節嘉慶三年旌同州呉璐妻金氏徐炅妻王

  氏金世祥妻魏氏金光映妻蕭氏均嘉慶年間 旌猶錫祥妻毛氏甕安人夫殁守

  嘉慶八年 旌同縣傅勑書妻江氏傅占熊妻王氏宋衍仁妻商氏黄友志妻趙氏宋輝含妻商

  氏均嘉慶年間 旌陳慶雲妻胡氏湄潭人夫殁守節嘉慶二十二年 旌同縣鄧

  振峯妻曾氏二十四年 旌

 ︹仙釋︺︹明︺張三丰遼東懿州人洪武閒在平越衞蓬頭草履四時惟一破衲人呼為邋遢仙

  於高真觀後結茅為亭晝則閉户靜坐夜則禮斗永樂中遣官徵聘莫知所之

 ︹土産︺葛布州境㯶竹餘慶縣出有黒色細紋者佳州境各屬俱出丹桂

  州城最多秋日花香滿城黄蘖州㙂村落中出烏頭州境及各屬俱出何首烏

  甕安縣出重十餘觔者佳木香州境湄潭縣出土人以其皮為鞾錦雞

  慶縣山箐中其文五色









                          總纂官廖鴻藻恭纂并覆輯

                          校對官彭作邦恭   校

大清一統志

 松桃直隸廳在貴州省治東八百四十五里東西距一百四十里南北距一百八十里東至

  湖南鳳凰廳界八十里西至四川秀山縣邑梅司界六十里南至銅仁府銅仁縣界九十里北至湖

  南永綏廳界九十里東南至銅仁縣界九十里西南至思州府都素司界二百一十里東北至湖南

  永綏廳界六十五里西北至四川秀山縣界一百四十里自廳治至 京師七千二百里

︹分野︺天文翼軫分野鶉尾之次

︹建置沿革︺漢武陵郡辰陽縣地唐初屬辰州五代後

  沒於變元置烏羅平頭二長官司屬思州軍民安

  撫司明洪武初改屬思南宣慰司永樂十一年

  烏羅府平頭司屬焉正統三年廢烏羅府仍為長

  官司並隸銅仁府

 本朝因之雍正八年平松桃紅苗置松桃廳仍隸銅

  仁府嘉慶二年升為直隸廳領土司二

  烏羅長官司在廳城西南一百二十里元置烏羅龍干等處長官司屬思州軍民安撫

  司明洪武初改屬思南宣慰司永樂十一年置烏羅府正統初廢仍為長官司屬銅仁府 本朝初

  屬銅仁縣嘉慶二年改隸廰轄正長官楊姓副長官冉姓平頭著可長官司

  城南六十里元置平頭著可通達等處長官司屬思州軍民安撫司明洪武初改置今司永樂十一

  年屬烏羅府府廢屬銅仁府 本朝初屬銅仁縣嘉慶二年改隸廳轄正長官楊姓副長官田姓

 ︹城池︺松桃廳城周二里有奇門四 本朝雍正十三年建乾隆三年嘉慶元年重修

 ︹學校︺松桃廳學在㕔城内 本朝嘉慶四年建入學額數四名

  ︹戸口︺人丁無 原 額 今男 婦大小共一十一 萬三 千八百二十 三 名 口許 二萬五千五百一 十五 户又

    石峴衞 男 婦共一 千六百三十名口 計 四百八 十六户

  ︹田賦︺田地山塘 共 二萬 一千五百 九 十二 畝八 分 有奇地丁正 雜 等銀 額應一千 三 百三 十二 兩 五

    錢二分三 釐均改 徵米共二千四十 一 石二斗 九升一合七 勺又石 峴衞屯田七百一 十 畝額徵 米

    三百八石四斗

  ︹山川︺七星山 在㕔 東 南三十里 七 峯環峙亭 亭 矗立高不 可 登獅    子山 在㕔南三

    里山頂 有 石突 起大數十圍形 如 獅子 故名龍   頂山 在㕔西北四 十 里山下有泉湧 出 即

    松桃河之源 秋 螺山 在 㕔北二里又 名迴瀾山石  梁山 在烏羅司 東五里白石 連

    互如橋 梁 又東 五 里 有琴閣 山名勝志曰 琴 閣曰 石 梁 以水石 名木      降山在 烏 羅司 東 十

    迎紅山 在 烏 羅司 西南朝旭 初升山色交暎 又 相近 有雲朶山 秀麗如雲九    龍

   山在烏羅司西南六十里一名梵淨山俗名飯甑山亦曰月鏡山即古之三山谷漢書地理志三

   山谷辰水所出元和志一名辰山在麻陽縣西南八百三十里名勝志九龍山以支脈名也高百餘

   丈下分九支銅仁大小江之水出焉黔記貴州山以梵淨山為第一九龍山志羣山聳拔分為九支

   中湧一峯周圍僅數丈突兀陡絶其高千仭中如斧劃麓斷而巔連劃處隔五六尺許名金刀峽峽

   有飛橋相接左右皆梵宇廣闊可容數十人寺側有石名説法臺陟者攀鐵絙上下山傍石出如筍

   穹窿峭拔有拜佛臺香鑪峯棉絮崖鍊丹臺藏經崖井曰定心水山後有池曰九龍池又有辟支佛

   遺跡山下九十九溪環橈紆折而通楚蜀黔中勝概無踰於此森崖山在平頭司西峯巒高

   聳林木蓊鬱望之如雲老鶯巖在㕔北四里以形似名木耳坡在烏羅司旁官

   道經其上石榴坡在平頭司西南道出烏羅司最險仄有毒霧行者畏之名勝志羅昕詩畏

   途盡鋭石榴坡毒霧衝人似網羅觀音屯在烏羅司西南三里崖壁峭峻上有三井可容

  五百人為昔人避兵之所萬勝磴在烏羅司西南三十里乜江在烏羅司南名勝志

  上納烏羅溪洋溪二水下達楚之辰州松桃河在㕔東北二里發源龍頂山經城西流又

  東北匯於湖南辰州府境入大江烏羅溪在烏羅司東為乜江上流木耳溪

  羅司西南源出山洞中達湖南辰州府界名勝志其流曲折東抵平南砦為九十九渡甘梗

  泉在平頭司南名山勝概記石巖中一源湧出清濁分流通志取其清者釀酒味甚美

 ︹古蹟︺烏羅廢府在㕔東南即烏羅司治元置烏羅龍干等處長官司屬思州安撫司明永

  樂十一年改置正統三年

 ︹關隘︺平頭關在烏羅司南又相近有野猫關地運砦在平頭司東南甕蓬砦

  在平頭司西中有仙人題柱天生砦在㕔北三十里上有天生僑明正徳八年官軍討叛

  苗入天生砦屯絶苗洞水道賊遂平嘉靖二十七年貴州及湖廣境内苗版兵備趙之屏討之分兵

  屯河界龍勢麥地三營𠞰境内龍塘等十四砦又調湖廣鴉刺眉亮二營𠞰田坪等六砦調四川地

  架平茶二營𠞰塘砦等八(⿱艹石)次第克平前後凡四十七壘皆苗砦也長興堡在㕔北六十里

  界接湖南永綏㕔又西六十里與四川秀山縣分界為楚蜀之禖喉又㕔境有大塘大坪茶落塘霸

  得太平麥地康金芭茅木樹有泥盤古達隴統捍子坳牛心石花長坪岱東八樓潮水溪晚森石峴

  大營綏安得勝久安懷恩荼園西溪大興等堡皆戌守處油蓬堡在乎頭司西舊志司孤

  苗界地最廣饒賦役出辦最多與烏羅朗溪及四川之邑梅司接壤防禦至切又相近有地架堡冦

  帶河堡皆置戍處也大興場在㕔東九十里與銅仁府接壤為往來要路濠口四

  十八屯在平頭司東南四十里明嘉靖中議築堡於此不果

 ︹津梁︺永安橋在㕔東門外乾隆十三年建鎮固橋在㕔南門外乾隆二十六年建

 ︹寺觀︺白雲寺在烏羅司北廣化寺在平頭司東

  ︹人物︺︹明︺楊明楷烏羅司人有勇畧天啟中以㕘將從王三善解貴陽圍又從魯欽計長田

   賊屢著戰功移守清浪擢副總兵

  ︹仙釋︺︹宋︺鬻屨道人不知何許人宋開寶中甕蓬寨人楊再從好仙術一日道人作乞者

   狀攜草屨一雙求售索金五兩再從將買之妻不從道人擲屨於地化雙鶴飛去旋失道人所在

  ︹苗蠻︺紅苗詳見鎮遠府

大清一統志

普安直隸廳在貴州省治西南五百五十里東西距三百二十九里南北距一百五十里東

  至興義府界二百四十五里西至雲南曲靖府霑益州界八十四里南至雲南曲靖府平彝縣界一

  百里北至興義府普安縣界五十里東南至雲南曲靖府羅平州界二百七十里西南至平彝縣界

  八十六里東北至普安縣界五十七里西北至霑益州界六十里自廳治至 京師八千五百二十

  

︹分野︺天文井鬼分野鶉首之次

︹建置沿革︺漢初為西南夷地後屬牂牁郡三國蜀漢

  為興古郡治晋書地理志興古郡蜀置領縣十一梁廢隋屬牂州唐

  武徳七年置西平州貞觀八年改盤州隸戎州都

  督府後為南詔之東鄙東爨烏蠻居之號于矢部

  其後爨酋阿宋號齊彌部尋復為于矢部元初置


  于矢萬户所至元十三年改普安路總管府隸雲


  南行省十四年置招討司尋改宣撫司二十二年


  仍為普安路明洪武十六年置普安軍民府隸雲


  南布政司二十年府廢改置普安衛軍民指揮使

  司隸雲南都司尋改隸貴州都司永樂九年又増


  置普安安撫司隸普安衛十三年改為州隸貴州

  布政司萬歷三十年改屬安順府


 本朝康熙二十六年省衛入州雍正五年改隸南籠

  府即今興義府嘉慶十四年升為直隸州十六年改設

  直隸同知轄今㕔境

 ︹形勢︺地當衝要險扼盤江為滇黔之門户

 ︹城池︺普安㕔城即普安州舊媳周三里門四明洪武二年建 本朝乾隆三十年

 ︹學校︺普安㕔學在㕔城北明永樂十五年建 本朝康熙七年修舊為州學入學原額十

  二名嘉慶三年裁二名定為十名十六年改為㕔學鳳山書院在㕔城内本朝嘉慶七

  

 ︹户口︺原額人丁一千五百二十七今滋生男婦大小共七萬四千七百五名口計一萬六千二百一

  十四

 ︹田賦︺田地山塘共三萬九千一百一十一畝九分有奇額徴地丁正雜銀一千四百六十一兩七錢

   二釐米二千八百二十九石八斗九升四合四勺

  ︹山川︺筆架山在廳東舊志三峯中峻旁卑形如筆架得都山在廳東南四十里明

   統志一名白崖産雄黄水銀鎮雄山在廳南一里普安衞建於下黔記一名臥牛山

   霞山在㕔南三十五里孤峯插漢上多雲氣楊那山在廳南山勢陡峭者卜河出於

   此與興義府普安縣接界明統志在普安州南一百六十里石𧰼山在廳西南六十里有

   石如黨壁山在廳西南一百七十里名勝志四山環繞東南一箐外狹中曠可容數百

   家明統志夏月土人遷此以避暑營盤山在廳西黔記相傳武侯南征結營於此因名

   夾牛山在廳西一百里香羅山在廳西一百里盤水舊縣在其上番納牟

   山在廳西北峯巒高聳廳之鎮山也驛道經此一名雲南坡滇行記由普安向西南沿山麓行即

   上雲南坡險仄迢遞將至巔名龍擺尾者陡絶難行凡六十丈又最上爲滄江口斷崖成徑峻滑不

  可支足陟頂又西上為避陰坡凡此三險總曰雲南坡故此坡特長凡十五里和合山

  西北番納年山之右黔記形如雙髻郡人望之以卜陰睛目前山在廳北二里黔記山有石

  洞水出其中下匯沙河為三一溪廣午山在廳北九十里明統志林木鬱茂下有小溪流

  入山八部山在廳東北三十里一名捧誥山普安舊治在其下名山勝概記在州東三

  十里諸峯皆石矗然摩空孤在廳東北明統志在州東北四百五十里俗呼故故山舊

  志山勢雄峻界連滇蜀明洪武十四年傅友徳自曲靖帥師循格孤山而南擣烏撒蓋循格孤山之

  南而西北出也鸚鵡城在廳東五十里滇行記度板橋乃上鸚鵡坡長松夾道盤曲數十折

  大坡在廳西南三十五里又西十里有娥嫏坡碧雲洞在廳南三里黔記舊名水洞懸

  崖怪石外狹内寛一名玉陽洞通志在州城東里許門有石磬二以石擲之鏗然有聲稍進壁閒有

  石龍石蛇長十餘丈鱗甲皆具又有石𩔖仙人者八再入有水非筏不可渡黔書盤州出郭里許沿

   緣曲徑直造巖陰有洞憑焉谽谺忽裂齒頰皆露不知鴻濛何年鑿也一屏當門灑青抹緑幽流旁

   洩㶁㶁作擊筑聲上有片石叩之清越以長姑入暗甚必假松炬以行沙石錯然戛人踝趾坐息少

   定則劃然開朗天牕漏日下射層深毛髪可數黄瓟下垂如斗瞿曇大士番僧之象各一或倚巖舞

   褏或踞石跏趺或蟠崖仰覷䰅貌如生絶壁千尺有龍升之長與之竟稍進則駭浪犇雷奪人氣魄

   望之欲止左方一徑甚微側仄窞欹足不可置前牽後挽螘附螺旋而後達丹竈藥鑪無一不具巍

   然一墖拔地黏天漸進漸濕亦漸狹不敢往乃緣巖而上可出洞頂俯視萬山川原厯厯新石

   洞在廳天橋洞在廳西南其石如橋拖長江在廳東七十里源出沙陀石崖

   中下通盤江軟橋河在廳東三十五里流入盤江旅途志自普安州達新興驛經軟橋坡

   其水為盤江之委南板橋河在廳東南八十里東北流入普安縣境黔記上接大水塘

   延二百餘里入於盤江者卜河在廳東南一百八十里源出楊那山流經安南縣境下流

  入盤江明統志下流為磨溪流入盤江其地四時常暖土人冬月遷居其旁響水在廳南五

  十里水入石洞聲聞數里三一溪在廳東名山勝概記源有三一出沙莊一出雲南坡一出

  目前山三流合一入於城南水洞洞外狹内曠其巔有通明處其中懸崖怪石狀若人獸深溪

  在廳東南亦曰深溪河明統志源出木家砦西南流經黄草壩曲折三百里入烏泥江磨溪

  在廳南即者卜河下流黔記源出東南亂山中通烏泥江龍潭在廰西南八十里明統志石穴

  深不可測禱雨多應洗心泉在廰治東嶽廟左普濟泉在廳城西門内味甚甘列

  温泉有二一在廳東南八十里一在廳西南樂民所西水温可浴

 ︹古蹟︺普安府故城在廳東三十里即唐盤州地唐書地理志盤州隸戎州都督府本西

  平州武徳四年貞觀八年更名元史地理志普安路治在盤町山陽巴盤江東唐為盤州蒙氏叛

  唐其地為南詔東鄙東爨烏蒙七部落居之其後爨酋阿宋據其地號于矢部元憲宗七年内附命

   為于矢萬户至元十三年改普安路總管府明年更立招討司十六年改為宣撫司二十二年罷司

   為路名勝志盤州以州東北有盤江又有盤江山故名通志明洪武十六年置普安府於八部山下

   以土首那邦妻適恭為知府佐以流官適恭死其子普旦繼之二十一年普旦與馬乃及越州阿資

   等叛襲陷普安府二十二年討平之改置衞於番納牟山之陽即今治也永樂初置安撫司亦治此

   以授土酋慈長十三年慈長謀不軌伏辜革安撫司降為土判官黔記普安舊治即今撒麻鋪旅途

   志撒麻亭八部山地名舊普安唐盤州遺址在焉滇行記自軟橋腰站而西十五里為舊普安又二

   十三里而至州盤水廢縣在廰西唐置屬盤州寰宇記盤州領盤水縣即舊興古郡黔記

   盤水舊縣在今州治西一百里香羅山羅山廢縣在廳西香羅山又有永山石渠二廢

   縣俱在廳西皆元置屬普安路明初廢天風亭在廳西北又萬松軒在廳城外明楊彝所

   居樂矣園在廳治明沈朂所居

 ︹關隘︺倒木關在廳南四十里分水嶺關在廳西何買砦在廳南通志明

  洪武二十四年傅友德克普安别將楊文拔何買砦唐鐸擊破華山砦砦亦在境内湘滿驛

  在廳南人有湘滿站在廰北劉官屯驛在廳西十里 本朝雍正九年移本城驛駐於

  上砦驛在廳北七十里 本乾隆二十年亦資孔驛在廳西南八十

  里通志遞運所亦在焉亦曰亦資孔站今設有驛高勵鋪在廳境又有水塘鋪撒麻鋪蕎

  子鋪亦納鋪大坡鋪蛾螂鋪亦資孔鋪魯尾鋪舊皆戊守處軟橋哨在廳東又有亦納哨

  乾溝哨永清哨舊皆設兵防禦

 ︹津梁︺臨清橋在廰東又三一橋在東陵寺前軟橋在廳東四十五里三板橋

  在廰東六十里南小板橋在廳東南跨板橋河明宏治閒建善應橋在廳

  通濟橋在廳西北一里明萬厯間建澄源橋在廳惠政橋在廳

  深溪河渡在廳東南

 ︹陵墓︺︹明︺傅天錫墓在廳南湘滿驛後通志明正徳閒苗叛天錫督兵至此力戰死民為

  

 ︹祠廟︺玉陽祠在㕔南玉陽洞崖上明嘉靖中建傅公祠在廳南湘滿驛後明萬厯

  中建祀傅天錫

 ︹寺觀︺興福寺在㕔東八部山下東陵寺在㕔東筆架山下大威寺

  南又有清隱寺在亦資孔驛左西陵菴在普濟泉左水星觀在㕔西營盤山明嘉靖中建

 ︹名宦︺︹明︺王徽應天人天順時以給事中謪普安州判興學勸教卻土官隴暢及白千戸賄治

  甚有丁璣丹徒人成化末謫普安州判攜一僕之任土酋例以黄金為䞇每勸飲必先自

  酌以示無他璣曰何事不相信耶為舉爵滿飲而卻其贄蠻人感恱悉遵約束

  ︹人物︺︹晋︺爨琛興古郡人武帝時為郡太守永嘉中李雄遣李驤等寇寕州琛與將軍姚岳同

   破之堂狼咸和七年雄遣其弟壽及費黒攻朱提郡太守董炳寕州刺史尹奉檄建寕太守霍彪及

   琛援之夀怒遂攻寕州破之奉彪炳皆降惟琛與謝恕始終不拔九年分寕州置交州以琛為交州

   ︹明︺蔣宗魯字道父普安州人嘉靖中以進士知濬縣準田均役無所私縱升戸部主

   事未幾備兵臨沅累遷雲南廵撫俱有平賊功後與嚴嵩忤引歸柳之文普安衞人有勇

   畧為本衞守備嘉靖二十七年銅苗不靖之文率兵往討官軍遇賊猝至皆驚潰之文獨仗劍直前

   手刃數賊以無援殁於陣

  ︹本朝︺沈弼普安州人由拔貢厯任部曹康熙三十八年出守廣東高州治尚清淨某副倅擅受

   訟牒盡革地方供應後署化州篆清虚糧減賦額以勞卒官士民懷之入祀名宦祠

  ︹流寓︺︹明︺楊彝餘姚人洪武中為考功司主事以子被誣戍普安彝往就養居於東屯四面多

  松開軒其中自號萬松老人著有鳳臺貴州東屯南㳺諸集沈朂高郵人洪武中從父戍普

  安通經史善詩文築樂矣園懷甓堂與楊彝相倡和

 ︹列女︺︹明︺沈尚綸妻汪氏普安州人米魯之亂與其媳陳氏俱𬒳埶不屈而死同時

  死節者栁昇妻范氏石有才妻岳氏王鐸妻蔣氏蔣橋妻吳氏普安州人邦彦陷

  城合家被執賊擊橋垂死吳請以身代賊舉刃脅之吳紿賊發藏金引至火焚所躍入死邵以

  嵩妻吳氏普安州人即蔣橋妻妹也與橋妻同被執亦赴火死時人稱為火裏雙蓮云

 ︹本朝︺馮汝潮妻楊氏普安州人夫故姑强之嫁自縊死乾隆四十九年 旌

  烈女普安州人胡榮女猝遭强暴守正被害嘉慶十二年 旌蔣尚儒妻薛氏

  普安州人夫殁守節孝事翁姑朂子力穡嘉慶十三年薛年一百有二歳有子四人孫十七人曾孫

  二十人元孫六人五代同堂十四年 旌   恩賞銀緞

 ︹土產︺硃砂㕔境出通志硃砂出普安州州境有濫水橋厰㕔境出謂之蜜桶柑芭蕉

  㕔境

 ︹苗蠻︺僰居深山中男女皆冠氊片垢不沐浴與滇之猓猓同

大清一統志

 仁懷直隸廳在貴州省治西北九百七十里東西距三百二十里南北距三百七十里東至

  遵義府仁懷縣界二百里西至四川敘永廳界一百二十里南至仁懷縣界三百六十里北至四川

  瀘州合江縣界十里東南至仁懷縣界三百六十里西南至敘永廳界二百七十里東北至合江縣

  界十里西北至合江縣界八里自廳治至 京師八千五百四十里

︹分野︺天文井鬼分野鶉首之次

︹建置沿革︺漢犍為郡符縣地隋唐為瀘州地宋大觀

  三年置仁懷縣宣和三年縣廢屬播州明萬厯二

  十七件復置仁懷縣屬遵義府

 本朝因之康熙中移縣治於廳東雍正七年以舊縣

  治為遵義通判駐地乾隆四十一年改設直隸同

  知轄今廳境

 ︹形勢︺界連西蜀地僻而險

 ︹城池︺仁懷廳城即仁懷舊縣城周五里有奇門四明萬厯中建 本朝乾隆二十五年

 ︹學校︺仁懷廰學在廳城西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建入學額數四名

 ︹户口︺人丁無原額令男婦大小共三萬四千二百八十一名口計八千九百九十九户

 ︹田賦︺田地山塘共二萬三千五百六十六畝一分有竒額徵地丁正雜銀五百四十二兩四錢二分

  一釐米二百一十一石三斗一升三合

 ︹山川︺福徳山在廳城内紫氣山在廳東五里卓立高昻如筍如笏樓子山

  在廳東五里五花山在廳東二十里又東有天臺木蓮諸山紗帽山在廳東南

  二十雨標山在廰東南二十里冠葢山在廳西八里為廳鎮山高大雄偉迥

  出諸山之上石錠山在廳西十里北門河在廰北半里水自仁懷縣毛臺村流

  入下達四川瀘州居民藉以溉田

 ︹古蹟︺仁懷舊城即今廰治明萬厯中建崇禎中圮本朝康熙中移建仁懷縣以同知駐

  舊城

 ︹人物︺︹明︺袁仁懷人副總兵袁鍪弟也天啟二年寅叛帥兵與賊相相力戰三日兵敗

  被執罵賊而死

 ︹列女︺︹明︺李睿妻胡氏仁懷人年十七夫卒六閱月生遺腹子涂值年旱襁負箐中採

  薇療饑與同里王銘妻鍾氏王瑞妻方氏俱以苦節稱









                           總纂官廖鴻藻恭纂并覆輯

                           校對官易長華恭   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