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重修一統志 (四部叢刊本)/卷四十五至四十八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四十二至四十四 嘉慶重修一統志 卷四十五至四十八
清嘉慶二五年 敕撰 闕名 撰索引 景清史館藏進呈鈔本
卷四十九至五十二

Page:Sibu Congkan Xubian113-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15.djvu/2Page:Sibu Congkan Xubian113-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15.djvu/3Page:Sibu Congkan Xubian113-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15.djvu/4Page:Sibu Congkan Xubian113-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15.djvu/5Page:Sibu Congkan Xubian113-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15.djvu/6Page:Sibu Congkan Xubian113-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15.djvu/7Page:Sibu Congkan Xubian113-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15.djvu/8Page:Sibu Congkan Xubian113-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15.djvu/9

大清一統志

 遵化直隸州直隸省治東六百三十里東西距一百六十里南北距二百二十八里東至

  永平府灤州界九十里西至順天府薊州界七十里南至順天府寕河縣界海口二百十里北至羅

  文峪關十八里東南至永平府樂亭縣治二百八十里西南至順天府寶坻縣治一百八十里東北

  至喜峯口關二十里西北至馬蘭峪六十里本州境東西距一百二十里南北距七十里東至永平

  府遷安縣界五十里西至薊州界七十里南至豐潤縣界五十里北至羅文峪關二十里東南至豐

  潤縣界七十里東北至喜峯口一百二十里西南至玉田縣界七十里西北至馬蘭峪六十里自州

  治至 京師三百二十里

 ︹分野︺天文尾箕分野析木之次宋史中台下星主冀遵化分野永平志遵

  化分野當尾七度清𩔖天文分野書謂在尾六度

 ︹建置沿革︺禹貢冀州之域有虞分爲幽州地周屬幽

  州爲燕地封召公見輿圖要略春秋爲無終子國燕昭

  王置漁陽郡秦始皇帝并燕爲右北平漢置徐無

  俊靡二縣屬右北平郡後漢因之晉移北平郡治

  徐無後省俊靡入之後魏太平眞君七年郡廢以

  縣屬漁陽郡北周省徐無入無終唐爲玉田縣地

  五代唐始置遵化縣屬薊州按州志謂唐天寶元年改薊州爲漁陽置

  遵化縣今考元和郡縣志無之惟此爲平州置馬監蓋誤以後唐爲唐也遼重熙中於

  縣置景州清安軍一曰清武軍宣和四年賜名灤川

  郡金廢州以縣屬薊州元明因之明並設三衞一所遵化衞東勝

   右衞忠義中衞寛河守禦千户所 國初並裁

  本朝康熙十五年

陵寢重地升縣為州屬順天府乾隆八年升為直隸州以

   永平府所屬之玉田豐潤二縣來屬領縣二

   玉田縣在州西南三十里東西距七十五里南北距一百二十里東至豐潤縣界三十里西

   至順天府薊州界四十五里南至順天府寕河縣界九十里北至州界三十里東南至豐潤縣界五

   十三里西南至順天府寶坻縣界四十二里東北至州界四十四里西北至薊州界五十二里在春

   秋時為大鹵之區漢為右北平郡無終縣地隋末改無終縣為漁陽縣唐武德二年分漁陽别置無

   終縣貞觀元年乾封二年復置屬幽州萬嵗通天元年改曰玉田神龍元年改屬營州開元四年

   還屬幽州八年復屬營州十一年又屬幽州十八年改屬薊州遼因之宋宣和六年於縣置經州七

  年入金州廢縣仍屬薊州元明因之 本朝初屬順天府雍正三年改屬永平府乾隆八年改屬遵

  豐潤縣在州東南七十里東西距七十三里南北距二百五十里東至永平府灤州界

  三十里西至玉田縣界四十三里南至海二百里北至州界五十里東南至灤州界一百二十里西

  南至順天府寶坻縣界一百里東北至永平府遷安縣界六十里西北至州界五十里漢置土垠縣

  屬右北平郡後漢移郡來治晉移郡治徐無以土垠屬之後魏郡廢二縣改屬漁陽郡北齊廢土垠

  後周又省徐無唐為玉田縣地金泰和中始分置豐閏縣屬薊州元至元二年省入玉田四年復置

  明洪武初改閏曰潤 本朝康熙十五年改屬遵化州雍正三年改屬永平府乾隆八年仍屬遵化

  

 ︹形勢︺羣川繞其東南重山阻其西北於京師有臂指

  之勢遵化舊志地雄脈遠鞏

皇朝億萬載之基遵化新志

︹風俗︺性緩尚儒仗氣任俠九域人多技藝秀者讀書

  次則騎射耐勞苦隋書地理志人性寛舒沈摯多材自

  古多豪傑之士蹈禮義而服聲名輿圖備考土厚水甘

  俗尚義勇人多豪俠習於戎馬風俗樸茂敦尚

  節義宋范鎭幽都賦

︹城池︺遵化州城周六里有奇門四濠廣三丈唐時土築明洪武十一年甃甎嘉靖萬厯年

  閒屢修 本朝順治九年修康熙五十年乾隆十六年四十九年重修玉田縣城

  里有奇門三本土築明成化三年甃甎崇禎八年修 本朝乾隆十五年修二十九年四十四年重

  豐潤縣城周四里有奇門四濠廣二丈舊土築正統十四年甃甎嘉靖隆慶崇禎

  年閒俱修 本朝乾隆十七年修二十九年四十八年重修

 ︹學校︺遵化州學在州治西南金正隆初建元大德元年修明代厯有修葺 本朝順治四

  年以來屢修入學額數十八名玉田縣學在縣治西遼乾統中建明嘉靖中改建西關外

  萬厯六年移於此 本朝以來屢修入學額數十五名豐潤縣學在縣治東南金大定

  中建明洪武中修 本朝以來屢修入學額數二十三名 按  文廟中有古鼎重五十斤埤海

  及隨隱漫錄以為劉宋孝建元年八月二日作以享太廟者長安客話云或以為商時物也

  山書院在州城内 本朝乾隆三十九年即義學改建浭陽書院在豐潤縣城内

  南偏 本朝乾隆十九年即舊營田觀察使署改建

 ︹户口︺原額人丁一萬二千六百四十四今滋生男婦大小共七十萬二千三百一十六名口計一十

  萬九千七百一户

 ︹田賦︺田地一萬八千八百九十七頃八十七畝二分有奇額徴地丁正雜銀二萬五千六百四十三

  

 ︹山川︺

昌瑞山在州西北七十里本名豐臺嶺 本朝初 賜名鳳臺山康熙二年封爲  昌瑞山山

  脈自太行來重岡疊阜鳳翥龍蟠嵯峨數百仭前有金星峯後有分水嶺諸山聳峙環抱左有鮎魚

  關馬蘭峪右有寛佃峪黃花山千巖萬壑朝宗迴拱左右兩水分流夾繞俱匯於龍虎峪崇隆鞏固

  洵 國家億萬年鍾祥福地謹詳載首卷勝水峪在  昌瑞山石麓砂抱水環局尊脈貴

  氣勢綿逺篤厚延洪黃圖萬年之慶凝護於此謹詳載首卷鐵山在州東五里高三十仭横

  亙南北中斷如峽山石黝黒景忠山在州東六十里舊名陰山高數十里爲境内諸山冠

  明總兵馬永建三忠祠於其上易今名 本朝康𤋮十六年   聖祖仁皇帝御題靈山秀色四

  葡萄山在州東南三十里上多葡萄故名磨臺山在州東南四十里高百仭

  頂圓如磨南龍山在州南八里其北有北龍山兩山相望蜿蜒如龍釣臺山

  南十里高百餘仭下有谿潭可釣清風山在州南十七里山甚高秀登其上則肅爽如秋

  明月山在州南二十里高三百仭上有石穴南北相連望之如明月筆架山

  在州南二十里三峯如筆架左與明月相連中斷處為小燕口峽有石如臥牛其上杵迹遍滿名曰

  試杵石又桃花山在州南十五里重山疊嶂上多桃樹白冶山在州南五十里俗傳上有

  白冶子鑄劎處靈靈山在州南五十里高九百仞邱壑盤鬱巖洞幽勝上有靈靈寺

  山在州西南四十里兩山相夾高數百仞山東面懸崖為水門口峽州境諸水匯流岀此

  山在州西南六十五里棃河及諸水匯流於其前關山在州西三十里以近邊關故名

  髻山在州西北二十里高千丈舍身臺山在州東北二十五里高千仞昔有僧人捨

   身於山礀中因名五峯山在州東北二十五里山勢磅礴五峯突起故名鳳山

   東北二十五里其形如鳳相近有瑤峯山白石璀璨如列瓊瑤乳山在州東北三十里山形如

   乳州治發脈於此三臺山在州東北九十里盤曲三層又東北二十里為大團亭山其北

   又有小團亭山皆州境之險要也松亭山在州東北一百二十里上多古松圍子

   山在玉田縣東四十里四周延迤如椅故名蜂山在玉田縣西三十里又西十里有螺山盤

   旋如螺下有泉可資灌溉樂臺山在玉田縣西北十八里藍水源岀此燕山在玉田縣

   西北二十五里接豐潤縣界自西山一帶迤𨓦東來延袤數百里抵海岸為中外巨防宋蘇轍詩所

   謂首銜西山麓尾掛東海岸者也晉書咸康四年石虎攻段遼遼北平相陽𥙿登燕山以自固即此

   水經注庚水逕燕山懸巖之側有石鼓去地百餘丈望若數百石囷有石梁貫之鼓之東南有石人

   援桴狀同擊勢 按縣志别載石鼓山在縣西北二十五里相傳唐太宗東征聚兵擊石聲如鼓故

   名攷其方向即水經注所云石鼓也方輿路程考辨兩見之悞今附注於此龐山在玉田縣

   西北二十五里四崖壁立亦名旁山名勝志旁山南即種玉山也旁為石鼓聖水盤山

   在玉田縣西北三十里有水一區最甘美因名文龍山在玉田縣西北三十里山之陽有三

   泉瀠洄如瀑多茂林綠陰覆翳盛夏不暑西峯環拱岀山之右東望龐山諸峯秀削駢列為縣境最

   勝處蓋燕山之別隴也白山在玉田縣西北四十里麻山在玉田縣北十五里一名

   古谿山與龐山岡隴相接九峯山在玉田縣北二十里山有九峯並峙相近有洞山山有石

   徐無山在玉田縣東北二十里後漢建安中田疇入徐無山營深險平敞地而居之十

   一年曹操伐烏桓令疇為鄉導上徐無山岀盧龍水經注庚水南流厯徐無山開山圖曰山岀不灰

   之木生火之石注其木色黒似炭而無葉有石赤色如丹以二石相磨則火發以然無灰之木可以

   終日今無之小泉山在玉田縣東北二十里有泉出石罅閒相近為大泉山舊亦有泉今

   無終山在玉田縣東北三十里詳見薊州 按玉田以無終種玉得名古為無終縣則

   取山以名縣可知今志以山去薊州近而距玉田遠故入無終於薊州翁同而於玉田亦附見無終

   今仍舊志兩見焉中山在玉田縣東北三十里無終山之南相近曰常山其西有天橋峪

   朝月山在豐潤縣東八十里兩峯突起有洞圓徹如新月因名其南為古石城山狀如石鼓

   唐山在豐潤縣東南四十里石可煅灰以給陶冶車軸山在豐⿰氵閠 -- 潤縣南十里孤圎而

   高若臥轂然鴉鶻山在豐潤縣西北二十里高數百丈中有二石穴俗呼孟家洞趙家洞

   山西北有狼山管山對峙中有路通遵化謂之狼山營亦名兩山口靈應山在豐潤縣西北

   四十里懸崖壁立石畔有泉噴沫而下注於流沙河上有石洞二党峪山在豐潤縣西北

   五十里屹若高臺旁方而頂平枇杷山在豐潤縣北三里勢甚平廣王化山

   潤縣北五里金窰山在豐潤縣北二十六里𫝑極險峻腰有石洞壁閒宛如門扇而又可

  開相傳昔嘗產礦因名其頂有路通行旅陳宫山在豐潤縣北七十里東西綿亙數十里東

  臨還鄉河西接黃土嶺山南有峯曰華山念經峪山在豐潤縣東北其山危峻㵎谷逶迤

  多產馬頭山在豐潤縣東北四十五里有數峯最高一峯狀若馬首偏崖山

  在豐潤縣東北五十里東峻西低有崖壁立高數百仭相近又有水頭山崖兒口山

  潤縣東北八十里衆峯連亙東斷為崖兒口有水自崖岀是為還鄉河腰帶山在豐潤縣

  東北八十里還鄕河東山腰有白石一帶望之若白雲橫亙故名其南百餘歩有白崖如屋下一竇

  深尺許泉流其中名曰靈泉蘆兒嶺在州東五十里與遷安縣接界棃河出此龍門

  峽在州南十里其山上合下開開處高六丈許水自懸崖傾瀉而下穿石城奔盪之聲轟然若雷

  龍虎峪在州西南六十里馬蘭峪在州西北六十里  昌瑞山東寛佃

  峪在州西北六十里  昌瑞山西城子峪在州北十二里片石峪在州東北

   十二里州北五里河出此口西南流楸子峪在玉田縣石鼓山之後林木叢茂峯巒環繞為

   邑之鎭虎峪在玉田縣北三十里中有鯉魚洞烏龍洞在玉田縣北十一里

   麻山西南洞中盤曲深二三里灤河在州東七十里源出獨石口外自潘家口流入州境又百

   八十里至遷安縣詳見永平府志一名灤江棃河在州南十里源出遷安縣界蘆兒嶺經州

   界西南流七十里與諸水合名曰合河一名張子河入薊州界名沽河即薊州運河之上流也自是

   復由寶坻縣至小河口入玉田縣境南流入寕河縣界 本朝乾隆二十八年修濬築隄鹿角

   河在州西南七十里其地窪下向苦水患明縣令辛志登開渠洩之遂成膏腴清水河

   在州西六里源岀口外自沙坡峪流入經州西流會沙河湯河在州西五十里源出口外自馬

   蘭關流入南流至水門口會沙河入棃河水經注温泉水出北山谿即温源也其水南流百步便伏

   流於地下水盛則通注灅水州志又有魏家河在州西北五十里源岀鮎魚關外南流合湯河

   泉河在州西源出馬蘭關外西南流至薊州東馬伸橋入棃河亦曰淋河 按水經注藍水出

   北山東屈而南流經無終縣故城東南入灅水疑即此舊志謂淋河即棃河之譌非是興龍

   口河在州西北十三里天台水所匯流也南流亦入棃河冷觜頭河在州西北二十

   五里源岀口外自冷觜頭口流入經州西會沙河沙河源出州北馬蹄峪南流至州城東折

   而西經南關又西會諸水入水門口歸棃河 按舊志謂沙河在州西有十派總名十河一支自小

   寨峪一支自千家峪一支自白棗峪一支自馬蹄峪二支自羅文峪十派既不能悉數而出羅文峪

   者俗別稱十河各志亦有以十河沙河分別者且羅文在馬蹄之西今十河出羅文峪云在州西猶

   可若沙河出馬蹄峪繞州域東南流云在州西亦不合蓋緣州北邊牆萬山重疉境内諸水皆源於

   此而下流貫注往往彼此互名遂難條分支析耳至舊志又以沙河為即古灅水水經注灅水出俊

   靡縣東南流世謂之車軬水又東南流與温泉水合又東南逕石門峽考俊靡故城在今州治之西

   北今沙河與温泉本匯流入棃河石門峽亦疑即今之水門口其說似皆可據惟沙河大勢向西南

   行與酈注東南流之說不甚相合存以備攷十河源出州北甘家峪羅文峪二源匯合西南

   流與清水河合下入水門口歸棃河五里河在州北出片石峪口經州西南流入水門口

   陡河在豐潤縣東南三十里源出遷安縣之館山由牤牛河橋入縣東北境西至灤州復自灤

   州望馬臺南繞縣東南之石橋水勢縈折 本朝雍正五年興修營田築圍開渠十二年増築隄工

   韓城鎭河在豐潤縣南五十里韓城鎭源岀車軸山流經鎭北又西流十餘里入漫泊會

   還鄉黒龍潭河源出豐潤縣西南三十里之黒馬甸水由地中出南流逕西淮沽與

   泥河會下流入薊運河其尾流舊以地勢稍高致有淤阻 本朝乾隆二十年於故道之東别濬一

   河以資利導嘉慶十二年重加挑濬 按泥河源出縣南泥河莊至東淮沽入黒龍潭河還鄉

   河源出遷安縣西黃山西南流經豐潤縣西五里又西南經玉田縣東南四十里下流至寶坻縣

    界入薊運河 即古巨梁水也水經注巨 梁水岀土垠縣北陳宫 山西南流逕觀雞山謂之 觀雞水又

    西逕土垠縣故城西在會寒渡水又南㵎于水注之又東南右合五里水亂流入於鮑邱水通志還

    鄉河亦名雲浭水源出遷安縣黄山麓一泉涌出匯為方塘澄碧中噴珠纍纍西流成河水勢甚駛

    至崖兒口入 豐⿰氵閠 -- 潤之 東北界又西流紆經豐潤城北至張官屯 入玉田 縣之東南界又西南至蠻子

    營沙流河自北來入之逕雅鴻橋復 折而南至趙官屯分為二股一西南至盛家莊入 薊運河一南

    流逕豐臺鎭至江潢口入薊運河明嘉靖四十 五年詔濬豐潤還鄉河轉運太平等寨軍餉於北 齊

    莊張官屯雅鴻橋設三閘以瀦水蓋京東之巨浸也然自雅鴻橋以下河窄流紆毎夏秋雨集水潦

    迸入輒有決溢之患 本 朝雍正四 年怡賢親王於劉欽莊王木匠莊河流 灣曲處各 開直河隄岸

    由 是數十里沮洳之地皆成膏壤 按新舊志皆以 還鄉河為浭水今考水經注庚水出徐無北寨

    中至北平入鮑邱水蓋即今薊州之 沽河也還鄉河在其南與水經注巨梁水合諸志 舍巨梁而目

  為浭水誤沙流河在豐潤縣西四十里源出縣西北五十里黨峪山下南流經兩山口又西

  南流入還鄉河雙城河在玉田縣東二十五里源出縣東北常山旁無隄堰每汎溢為害明

  萬厯中嘗濬渠引入還鄉河本朝嘉慶十六年重加挑濬 采 亭橋河在玉田縣西二

  十里源出三樂臺山西流會螺山寺泉又西南入寶坻縣薊運河其水清冽而泥藍於靛亦名藍水

  水經注藍水岀北山東屈而南流逕無終縣故城東故城無終子國也縈輝河在玉田縣

  東北本名小泉河源出小泉山繞城東而南合孟家泉光沙泉又西南至寶坻縣界入薊運河 本

  嘉慶二十三年   仁宗睿皇帝鑾輿經此   賜名縈輝河海 子在州西南四十

  里縱廣十數里為湯棃二河下流遇旱則涸樓子湖在州南十三里縱廣七里產蓮茨

  觀雞水在豐潤縣北水經注觀雞水西南流右合區落水岀縣北山東南流入巨梁水

  渡水在豐潤縣東北水經注巨梁水逕土垠縣故城西左會寒渡水水出縣東北西南流至縣

  右注梁河㵎于水在豐潤縣東北水經注梁河又南㵎于水注之水岀東北山西南流逕土

  垠縣故城東西南流入巨梁水聖水庵泉在州桃花山下水味甘冽其側有芳樹石室相

  傳有老衲憫僧遠汲勞苦咒而得泉涌珠泉在州東南鐵厰北二里許一名聖水泉平陸積

  石泉自石罅中岀涌流如珠可引以灌田茂公泉在州西北十八里亦有灌溉之利一名劒

  湯泉在州西北四十里福泉寺山下寛平約半畝泉水沸岀隆冬如湯旁引為浴池

   聖祖仁皇帝每經臨幸有   御製温泉行孟家泉在玉田縣東五里自小泉

  至孟家泉僅數里凡一百二十餘折兩泉合流注雅鴻橋光沙泉在玉田縣南三里泉涌沙

  出淨細光明土人每取以攻玉文冬月水中煖氣如霧亦名煖泉螺山寺泉在玉田縣

  西四十里流入采亭橋河醴泉在豐潤縣北水甚甘神惠井在豐潤縣南韓城鎭一里

  許居民耕田得古甎井汲其水有藥氣病者禱飲之輒愈千里外爭趨汲焉土人因築藥王廟於其

  龍泉井在豐潤縣北陳宫山南一石鑿成泉水涌岀每六月後即滿且溢至冬乃止又

  曰溢泉水靈泉井在豐潤縣東北名勝志靈泉井水岀腰帶山南百餘步上有石屋竇深尺

  許泉注其中西為大嶺山行旅所經也

 ︹古蹟︺徐無故城在州西漢置縣水經注庚水逕徐無縣故城東土地記右北平城東北一

  百十里有徐無城後周省入無終後唐始置遵化縣遼史地理志遵化縣本唐平州買馬監也

  靡故城在州西北漢置縣東晉後廢後漢書注俊靡故城在漁陽縣北無終故城

  今玉田縣治為漢無終縣之東境隋為漁陽縣地唐分置無終縣於此舊唐書地理志武徳二年

  漁陽置無終縣貞觀元年乾封二年於廢無終縣置無終萬嵗通天二年改為玉田寰宇記縣在

  薊州東南八十里 按漢置無終縣在今薊州此無終蓋唐置清州故城在玉田縣境蔡

  絛北征紀實本朝與遼人文移在兩界對境謂之關報金人滅遼我師於玉田縣築一州曰清州以

  對平州相與通使人之路土垠故城在豐潤縣東漢置縣北齊廢後漢書耿弇傳注土垠

  故城在今平州西南方輿紀要土垠廢縣在豐潤縣西北六十里縣志南關城在縣東十里即土垠

  永濟故縣今豐潤縣治金史地理志薊州有永濟縣大定二十七年以永濟務置未

  詳何年廢又領豐閏縣泰和閒置 按元縣尹孫慶瑜豐閏縣記曰古薊界曰永濟務左控孤竹右

  接無終溟渤浮於前醴泉鎭於後金大定閒始改務爲縣泰和初更名曰豐閏地方數百里開創以

  來庚辰之嵗改縣爲閏州至元初併入玉田未周𡻕邑人以豐閏實東西要衝去玉田遼遠詣省部

  陳理縣得仍舊據此則豐閏即永濟縣所改元代又嘗置閏州也金元志俱不及此蓋闕略多矣

  平安城在州西南五十里周圍五里有平安城鋪路出玉田縣名勝志相傳唐太宗征遼遘

  疾經此旋愈故名鹽城在州北方輿紀要唐守捉城也唐志岀薊州雄武軍東北行百二十

  里至鹽城守捉又東北渡灤河或以爲即漢滑鹽縣恐誤徐太傅城在州東北喜峯口名

  勝志喜峯口關東北有小城相傳明徐達所築嵗久彌堅逺望如碧玉懸崖陵聳人迹希邈

  平城在玉田縣界水經鮑邱水東逕右北平郡故城南土地記薊城東北三百里有右北平城

  括地志漁陽縣東南七十里有北平城以燕山為板築 按此秦所置北平郡治也開平城

  在豐潤縣東南四十里與灤州接界設有把總駐守故遵化衞在州治南明洪武十年

  又東勝右衞在遵化衞西忠義中衞在州治東南皆於永樂元年建今俱裁故興州左

  屯衞在玉田縣東南一百四十里又有故興州前屯衞在豐潤縣西皆明永樂中自大寕移於

  此以上諸衞 本順治九年豐閏署元史兵志至元二十二年立豐閏署於大都路

  薊州之豐閏縣為户八百三十七為田三百四十九頃御林在玉田縣界郭造卿碣石叢譚

  金世宗大定二十年正月以玉田縣行宫地偏林為御林大定灤為長春淀有長春宫其殿曰芳明

  二十四年正月如長春官春水二十六年正月如長春宫春水二十七年正月如長春宫春水其後

  章宗如春水改都南行宫為建春又改遂城行宫為光春而長春不書矣 按縣志有偏林無長春

  淀偏林未詳距縣境里數種玉田在玉田縣北三十里相傳即陽雍伯種玉處詳見薊州無

  鐵冶廠在州東南六十里城小而堅元時置冶於沙坡峪明宣徳中移松棚峪正統三

  年復置廠於此萬厯中罷田疇宅在玉田縣東北徐無山帛仲理丹竈

  田縣無終山水經注無終山帛仲理合神丹處又於是山作金五千斤以救百姓縣志帛仲理遼東

  海州人隱無終山有丹竈遺址八角亭在州治砌石為之明總兵戚繼光所建 本朝

   聖祖仁皇帝有 御製八角亭詩望馬臺在豐潤縣西閻家鋪縣志唐太宗征高麗

  屯兵於此南有神馬黒色時飲於潭尉遲敬德聞之築臺以望遂計得之至今黑馬甸深潭猶在有

  石碑墮於水不可考臺南有黑馬寺去城三十五里今公邨在豐潤縣西十五里相傳宋楊

  業屯兵拒遼於此謊糧坨在豐潤縣西北十五里相傳唐太宗征遼時所築

大清一統志

遵化直隸州

︹關隘︺馬蘭關在州西北七十里有城在關南十里舊志關外六十七里有牽馬嶺與此相為

  犄角方輿紀要馬蘭峪東為鮎魚石關又東為大安口明一統志馬蘭峪關在遵化縣北自是而東

  凡三十一關口至大喜峯口其閒差大者曰沙坡峪口曰羅文峪口曰松棚峪口曰龍井兒關曰潘

  家口曰團亭寨四鎮三關志馬蘭峪關砦二十五里東自石崖嶺寨西至峩嵋砦延袤二百三十六

  里 本朝初專設副將一員守此雍正五年以   陵寢重地特設總兵官駐防鮎魚關

  在州西北五十里鳯凰山東十里馬蘭關東第二關口也下有營在關南五里今設把總   聖

  祖仁皇帝有 御製鮎魚關詩大安口關在州西北三十里鮎魚關東有下營在口

  南五里設把總戍守又東有冷觜頭堡在州北二十五里沙坡峪堡山寨峪堡在州北二十里

  文峪關在州北十八里山寨堡東馬蘭峪東第十四關口也有堡其南有下營其北五十九

  里曰窟窿山又北七里曰神山嶺又北十三里曰馬白川又北十一里曰石夾口又有三道嶺寨在

  羅文峪東 本朝康熙九年設防禦及把總駐防千家峪口關在州北二十里羅文

  峪西又東有馬蹄口天心砦堡白棗峪去州四十五里洪山口關在州北少東五十里

  白棗峪東有城其内即松棚營又東為西常峪口東常峪口接潘家口潘家口關

  東北六十里洪山口東接遷安縣界詳見遷安半壁山巡司在州北五十里 本朝乾

  隆元年設巡司於此石門鎮在州西五十里水經注灅水東南過石門峽山高嶄絶壁立洞

  開俗稱石門口方輿紀要石門鎭在薊州東六十里宋宣和五年遼蕭幹敗宋兵於石門鎮陷薊州

  侵掠燕城為郭藥師所敗今為石門鎮驛宣德三年征烏郎罕自石門驛出喜峯口是也 本朝乾

  隆二年設州同駐此 烏郎罕舊作兀良哈今改正松棚營在州東北三十五里舊有都司

  駐守今設千總㵎河營在豐潤縣南海濱有把總駐守屬玉田營韓城堡在豐潤縣

  南五十里金史玉田縣有韓城堡崖兒口在豐潤縣東北山下又縣西有馬家窩俱設巡

  司明洪武中裁越支鹽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在豐潤縣南一百里東接濟氏西北至斗沽接寶坻縣蘆臺場

  廣袤二百四十里遵化驛在州治西門外明崇禎二年 本朝復移置州治東又石門

  驛在州東六十里明洪武中置 本朝乾隆二年栽 按玊田縣西關舊有陽樊驛明嘉靖中置豐

  潤縣南門外舊有義豐驛明洪武中置嘉靖二年移置縣東三十里今並廢

 ︹津梁︺梨河橋在州南六十里元中統中建今河漸北徙橋亦就圯五里橋在州西三

  里明景泰閒建亮水橋在玉田縣東三十里兩家店之東當雙城河下流兩岸陡削中多淤

  泥舊建木橋以渡 本朝順治年間改建石橋永濟橋在玊田縣東南四十里草橋屯邑人

  王詔豐臺橋在玉田縣西南一百里橋東屬豐潤橋西屬寶坻有管河主簿駐此

  鄉橋在玉田縣西南一百里舊志宋徽宗北狩時經此見河水西流忽動還鄉之思因名後因

  山水𭧂漲石橋衝壞故秋冬水涸束草搆木為橋春夏設舟以渡采亭橋在玉田縣西二

  十里金學士楊繪建采亭其字也雅鴻橋在豐潤縣西四十三里與玉田縣接界還郷河

  至此與梨河合舊設管河縣丞 本嘉慶十二年裁改設主簿駐此

 ︹陵墓︺︹周︺燕昭王墓在玉田縣之無終山九州記古漁陽北無终山上有燕昭王冢今無

  ︹唐︺姜將軍墓在豐潤縣唐山之麓縣志將軍仕唐清泰閒鎮榆關碭石有縣曰石

  城即今開平衞唐山麓有水曰唐溪北接浭陽南連滄海時有蛟龍為害觸岸潰崖波濤洶湧居民

  苦之將軍提劒斬蛟於溪上民以為神及殁葬於山嶺民思其功建廟溪側以時祭焉︹遼︺太

  子墓在州城東南十里有㫁碑剝蝕不能辨韓昌墓冒字延夀遼大都督墓在玉田

  縣之東南旁有豐碑高二丈許字畫剝蝕僅得其時代姓名官職︹元︺莽喀岱墓

  城西南十二里張七歌莊莽喀岱舊作忙古歹今改正蒙德厚墓在玉田縣城東有碑

 ︹祠廟︺鄒公祠一名鄒來學祠在州治西北祀明巡撫鄒來學有李東陽鄒公祠碑記畧 按

  州志載有戚繼光祠郭造卿有總理戚公景忠山去思碑稱移鎮後父老相與肖像景忠山而祀之

  繼光著績薊鎮固宜為州人所尸祝第祠在景忠山山去遷安最近今已詳見永平志中故祠廟亦

  從兩見之例附著於此龍王廟在州之烏龍泉毎𡻕春秋仲月上丁日致祭雹神

  廟在州之西關每嵗端午日致祭

 ︹寺觀︺禪林寺在州五峯山州志禪林寺古刹也相傳有行腳僧誦經樹下一虎繞而聽土人

  異之為結茅後乃建寺焉有大小碑七其一在殿角左苔蘚斑剝姚秦時重修寺碑也近寺古松夾

  徑䕃翳不見日巖壑之美甲於境内寺前有龍潭金時寺僧龍勝奴咒龍處縣志禪林寺姚秦宏始

  中僧至道建稱瑞雲山雲昌寺遼重熙中僧志紀重修更名禪林寺龜鏡寺在州南磨臺山

  後秦姚萇建初名寶塔寺後因池中有龜負鏡岀改今名慈應寺在州西南夾山方輿路程

  考山有大青小青祈雨輒應按大青小青當是龍神之號普應寺在州西輜重營去城三里

  寺内佛像元劉鑾塑 本朝康熙五十二年僧持雲修延壽寺在州西北十八里相傳唐

  太宗夀辰幸蘭若遣尉遲敬德建為寺明洪武閒修福泉寺在州西北四十里即湯泉寺唐

  貞觀二年建明萬厯五年戚繼光修興隆寺在玉田縣東七十里本朝嘉慶二十三年

    仁宗睿皇帝巡幸 盛京扵寺之西偏恭建行宫   迴鑾時恭逢   萬壽聖節駐

  驆於此   賜名萬夀興隆寺觀音寺在玉田縣東八里獨樹庄相傳建自唐時西南

  隅有酸棗一株大數十圍枯而復榮厯久愈茂至今結實離離然靈照寺在豐潤縣東二

  十里唐為福興院金承安中修夀峯寺在豐潤縣南車軸山有無量閣一塔二宋崇禧閒建

  天宫寺在豐潤縣城西南遼建名極樂院有塔十三級金天會中改今名 本朝康熙二十

  三年宏法寺在豐潤縣治西唐顯慶元年建金泰和五年元至大四年相繼重修明初

  有古鐘甚大自還鄉河流下居民取之建樓懸於寺沙巖寺在豐潤縣西十五里縣志寺唐

  時建燕山叢錄中有十三級塔洪武中有雲霧䕶塔三日遂失所在今遺址尚存甘泉寺

  在豐潤縣北二十里元至正中建雙峯壁立一水練横松檜森然卉叢幽芳亦勝㮣也觀雞

  寺在豐潤縣北陳宫山有金大安九年碑水經注觀雞水東有觀雞寺寺有大堂甚高廣可容千

  僧名勝志觀雞寺在縣北四十里俗傳峯頂有金雞之瑞故名翠峯寺在豐潤縣北五十里

  水路村金貞祐𥘉建岡巒環繞草木森然異禽之聲笙簧雜奏中有二石柱雕八龍天將雨龍頭晶

  晶有水珠居民遇歳旱輒往占候梨花菴在玉田縣西北文龍山上本曰文龍菴以其地

  多梨花故亦名梨花菴大悲閣在州城中高十尋榜曰護國仁王佛壇相傳建自六朝元

  至大元年修玉皇閣在豐潤縣南關外燕山叢錄閣中石塔建自元時塔有六角毎角有

  石龍一成化中其東南角龍乗雨飛去今缺焉

 ︹名宦︺︹五代︺竇遜燕山人為玉田令子愛百姓若父母之慈子︹元︺陽德潤

  遺裔建元四年為玉田令又知豐潤政成人理所在皆有恩澤︹明︺鄒來學麻城人英宗北

  狩來學以僉都御史巡撫薊門時人心皇皇來學廣斥堠謹烽燧儲財用舉將材守要害精兵械畿

  輔賴以為長城閻本陜西人為僉都御史撫薊門修豐潤玉田諸城池悉出已貲繕構為政嚴

  明墨吏聞風解綬以讒稱疾致仕後起為司農李信臨汾人永樂中知遵化縣至宣德中閲二

  十七年每奏最當遷民輒遮道乞留詔加秩還任耿如杞館陶人天啟中為遵化兵備道

  副使巡撫劉詔懸魏忠賢畫像於行署率文武將吏瞻拜如𣏌半揖而出忠賢令詔劾之逮下詔獄

  坐贓六千有奇論死邑人李素詣闕請代並罹杖崇禎初復官何天球廣東人崇禎初以永

  平推官理遵化軍餉城破與知縣徐澤俱死贈光祿少卿澤光祿丞武起潛進賢人崇禎時

  為遵化知縣坐事被劾解官候代城破死之

 ︹本朝︺羅景泐奉和人知豐潤縣濱海竈户例以布輸邊地既入官徵收如故景泐請於上官

  均入地糧凡徵索無常者景泐悉免之王夢麟平越人康熙中知豐潤縣亷明耿介卒於

  官家人啟其橐不滿四金聞者歎息陳恭錫晉安人康熙中知豐潤縣會民饑賑貸有方查

  革里胥浮冒之弊邑河淤塞捐資疏濬三十餘里民賴其利賈聖檜武安人雍正七年知

  遵化州革除民閒𮦀派積弊百姓勒碑紀其政

 ︹人物︺︹漢︺徐樂無終人嘗上書言時事武帝召見曰公安在何相見之晚也拜郎中田疇

  無終人時董卓遷帝長安寇盜縱横道里梗絶疇為幽州牧劉虞奉使緣塞循問徑至行在詔拜騎

  都尉疇固辭歸報而虞巳為公孫瓚所害疇謁祭痛哭為瓚所拘卒不屈疇歸入徐無山中躬耕養

  父母從之者五千餘家遂申約束制婚姻舉學校衆皆服從威震北邊常忿烏丸昔多殺其郡冠葢

   欲討之而未能適魏太祖欲征烏丸遣使聘疇疇趣治嚴請為嚮導太祖用其策大敗烏丸論功封

   亭侯邑五百户堅讓再三不受曰豈可賣盧龍之塞以易賞祿哉乃拜議郎︹晉︺陽騖

   人父耽仕慕容氏官至彝校尉騖器識沉遠始為平州别駕屢獻安時强國之䇿後以太尉致仕

   陽裕無終人少孤宗族無能識者惟叔耽奇之刺史和演辟為主簿王浚領州轉治中從事忌

   而不能任石勒既克薊城問棗嵩以幽州人士嵩曰北平陽裕幹世之才勒方欲任之裕微服潛遁

   時鮮卑單于段眷為晉驃騎大將軍遼西公雅好人物虛心延𥙿裕乃應之拜郎中令中軍將軍處

   上卿位厯事段氏五主甚見尊重至遼與皝相攻裕諫而不聽出為燕郡太守︹南北朝︺︹魏︺

   陽尼無終人博通典籍仕魏為幽州中正孝文時令諸州中正各舉所知尼與齊州大中正房

   千秋各舉其子帝曰昔有一祁名垂往史今有二奚當聞來牒尼之從孫固性倜儻有才為侍御史

   多所劾奏宣帝廣訪得失固上讜言又以外戚擅權王畿人庶勞敝益甚乃作南北二都賦稱恒代

  田漁聲樂侈靡之事節以中州禮義以為諷諫承慶亦尼之從孫為太學博士撰字統二十卷︹齊︺

  陽休之固長子儶爽有風概好學能文時人有能賦能詩陽休之之語仕魏莊帝遷大尉記

  室參軍同修國史武定二年除中書侍郎時魏收為散騎常侍兼領侍郎與休之參掌詔命時稱得

  人入齊厯官至尚書右僕射文集四十卷又撰幽州人物志行於世︹隋︺榮毗無終人自少剛

  鯁有局量仕隋為殿内監時華陰多盜楊素薦毗為華州刺史素田宅多在華陰左右放縱毗以法

  繩之無所寛貸後為侍𭅺正色立朝百僚憚之兄建緒性亮直有學識仕周為載師下大夫儀同三

  司及平齊留鎭鄴城與文帝有舊留為丞相加位開府拜息州刺史後兼始洪二州刺史所至著能

  名著齊紀三十卷︹遼︺韓知古玉田人善謀有識量太祖召見與語賢之命參謀議信任

  甚篤時儀法疏濶知古援據故典參酌國俗使國人易知而易行累遷中書令為佐命功臣之一

  耶律隆運韓知古孫本名徳讓統和中賜姓名重厚有智畧明治體侍景宗以謹飭聞代

  父匡嗣為上京留守甚有聲尋復代父守南京擊敗宋兵於高梁河累遷南院樞密使與耶律斜軫

  同受顧命立梁王為帝總宿衞事封楚國公累拜大丞相封晉王卒諡文忠弟德威性剛介善馳射

  累遷權西南招討使統和初黨項寇邊一戰刦之後與耶律善補敗宋將楊繼業加開府儀同三司

  政事門下平章事從子制心開泰中拜上京留守封漆水郡王以皇后外弟恩遇日隆每内晏歡洽

  輒避之皇后不悦曰汝不樂耶制心對曰寵責鮮能長保以是為憂耳一日沐浴更衣而逝追封陳

  ︹金︺傅霖玉田人第進士累官至義軍節度副使行部臨潢遇敵戰死子輔之善承先志

  以忠厚節義世其家文史藝業尢極精微居常痛父没於國事力學登進士授職滎陽令時𮐃古兵

  自關陜集河洛期取汴京兵既壓境輔之以一邑令力不能支遂抗節不屈死︹元︺莽喀岱

  𮐃古人始家於遵化元世祖時官至右丞相守正不阿今郡中張氏即其子姓張拾遵化人幼

  孤力作養母元末名隸戍籍毎晨起拜母而後赴伍暮歸亦如之母病目旦夕𥸤天臥冰上幾一月

  母目復明明洪武中有詔旌之蠲其役王寂玉田人父礎官至河南歸德府判官寂第進士

  官巾都路都運使文學政事為時所稱卒諡文肅所著有北遷錄拙軒集︹明︺劉本玉田人洪

  武中進士由行人厯任陜西左布政使所在俱有惠政為人亷明剛介以直𫉬罪降交阯參政莅事

  十餘年與討黎季犛陳季擴𥳑定之功陞山東按察使尤擅詩詞有雲泉集行世子子忠登進士官

  至陜西參政石大用豐潤人正統八年貢入成均時祭酒李時勉觸太監王振誣以他事

  俾荷重校太學門將斃大用昌言約六館諸生救之無一應者乃獨抗疏論之帝并釋焉時人競高

  其義無不知有石生者是秋膺鄉薦仕至户部主事祀郷賢賈應元遵化人嘉靖進士授

  工部主事厯升山西副使備兵陽和凡詰戎理餉開市收貢悉心綜核邊境畏服遷僉都御史巡撫

  大同雲中條陳八事俱報可時鎮屬官商運餉受累多斃獄中應元悉請蠲除之全活甚衆入為兵

  部侍郎協理戎政雲中士氏立祠祀焉卒贈兵部尚書祀鄉賢王楣遵化人嘉靖進士厯任鳳

  翔知府𥳑静端万慎取予將考滿以病卒於官及櫬還别無長物惟圖書數卷而巳祀鄉賢

  逢淵遵化人天啟舉人少孤事母至孝後為國子助敎遷工部主事忤當事左遷河東運判崇

  禎十五年升寕海知州未幾寇至逢淵會紳士力守卒以身殉祀名宦同縣時方罡天啟舉人厯官

  邠州道副使方入覲適流寇陷京不屈而死張一經尚書守直孫廕授户部員外郎流寇陷城死之

  張人龍知河南寶豐縣流寇破城不屈而死張光祖任薊州營守備崇禎末以身殉城 本朝乾隆

  四十一年均  賜諡節愍曹廷元遵化諸生早失母事父至孝父病晝夜侍湯藥禱天

  願以身代比卒勺水不入口者五日哀毁骨立結廬墓側朝夕哭奠三年如一日墳前草木未春而

  青人咸以為孝感之徵云

 ︹本朝︺谷應泰豐潤人順治進士任浙江提學僉事虚公校士所拔多一時名俊陸隴其其尢

  粹者也應泰嗜博覧思采集有明一代典章事實購得山陰張岱石匱藏書用袁樞通鑑紀事本末

  例為明紀事本末八十卷每篇論斷仿晉書體以駢偶行文遣詞隸事曲折詳盡又著築益堂集傳

  張聯標玉田人知浙江泰順縣順治四年明魯王將程煌聚衆二千餘陷泰順聯標死

  李興元遵化人官雲南按察使呉三桂之變脅授偽職不從拘之蒙化六年不屈遇害

  子蔭秀奇秀皆從死贈太常卿廕子萃秀入監李昌汴豐潤人順治初知山西興縣姜瓖叛

  昌汴抗節不屈罵賊死贈按察司僉事曹雲望豐潤貢生父官代州值姜壤亂雲望率壯

  勇冐矢石佐父拒守父母卒皆廬墓三年不樂仕進嘗出資代人完逋賦其人感激願納女為妾𨚫

  弗受建書舎十數楹以敎生徒從學者雲集賈光前遵化人兵部尚書應元孫巡撫維鑰

  子孝義著聞順治初   詔求維鑰後遂以布衣引   見賜四品服俸復其田宅聶時

  秀豐潤人偕兄時彥隨父慎任雞澤訓導父卒於官扶櫬歸舟次漳河遇寇執時秀兄弟索財不

  得欲剖其棺時秀哀求不𫉬乃奮臂大呼曰苟暴父尸何以生為遂罵賊赴水死賊怒復欲殺時彦

  子捷元方十歲延頸迎刃曰我可殺乞留父命賊義而釋之乃得歸而完葬焉李維鈺

  人以祖君賢任南昌總兵廕授刑部主事出為漳州知府時海澄令以事失宜民大譁至毁官𪠘人

  情洶洶上下相疑畏不敢發維鈺單騎臨其邑擒渠魁治之餘不問民頼以安李國梁

  乾隆丁丑一甲一名武進士授侍衞洊升湖廣提督四十六年   命剿四川嘓匪擒賊有功

  旋調直隸提督卒詔贈太子少保諡恪慎 王 宗武遵化人官臺灣都司乾隆五十

  一年𠞰捕逆匪林爽文陣亡事   聞議卹

 ︹列女︺︹明︺徐來儀妻盧氏遵化人來儀為諸生嘉靖三十六年有寇警來儀手殺數

  賊後被執盧罵不輟遂俱遇害李氏女玉田李淮女正德七年賊入境女年十七被執至

  山中欲汚之不從支解而死胡海妻王氏豐潤人海為興州前屯衞千户病殁王少

  無子父母欲奪其志泣曰苟事二姓不如從夫於地下遂自縊死

 ︹本朝︺李奇秀妻田氏遵化人奇秀按察使李興元于康熙十二年興元殉節於滇奇

  秀並遇害氏聞兇問慟哭不食死同州節婦李懸妻劉氏汪基妻蔣氏王之璽妻戴氏王敬止妻李

  氏金守禮妻張氏張斗耀妻王氏蕭漢相妻張氏梅元璋妻李氏裴自榮妻詹氏謝陞妻竇氏王易

  相妻李氏高應宿妻劉氏戴爾漢妻王氏白尚淳妻翟氏劉瑞妻黄氏劉淳妻趙氏孔文𤦺妻張氏

  李之彦妻李氏歐陽沁妻邢氏陸成先妻張氏劉萬銀妻萬氏趙明玉妻楊氏梁志仁妻寇氏李德

  華妻韓氏丁三樂妻劉氏梁之柱妻李氏許勲妻李氏鄧起妻張氏楊文煥妻趙氏王進儒妻袁氏

  張奇珍妻屈氏王文妻程氏陸洪妻侯氏徐士俊妻楊氏魯宗禮妻呉氏李宏勳妻李氏王朝士妻

  馬氏李熹妻張氏侯耀宗妻邊氏李維斌妻劉氏陳雅言妻張氏李汝連妻王氏皇甫鐸妻谷氏栁

  文富妻張氏李烑妻温氏均乾隆年閒 旌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武妻汪氏羅文峪駐防馬甲滿

  洲人夫亡守節乾隆年閒 旌靜維精妻陳氏玉田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任顯逹

   妻陳氏鄧文妻張氏王大用妻范氏袁志逹妻張氏袁樂天妻段氏時天保妻高氏李成玉妻吉氏

   王國柱妻李氏呉純一妻王氏張信臣妻賈氏田可逹妻朱氏田君寵妻黃氏桑汝霖妻張氏安爾

   玶妻何氏韓秀安妻王氏王有富妻張氏荆自立妻張氏江嵐妻陳氏傅秀生妻王氏張昉妻王氏

   王來妻張氏劉成謨妻桑氏胡九思妻王氏高廣義妻孫氏高之煥妻張氏李得公妻曹氏黃敬友

   妻孫氏朱春光妻范氏張芳妻蔣氏朱暄妻楊氏侯運隆妻劉氏賞齊斌妻章氏王有志妻劉氏呉

   朝士妻呉氏吉有成妻張氏王文煥妻范氏朱可成妻朱氏周鳴岐妻王氏陳子文妻劉氏韓通妻

   王氏胡大化妻黃氏張自富妻馬氏李爾灝妻張氏劉慎徳妻曹氏汪一龍妻鄭氏吉有功妻高氏

   趙九思妻張氏李㥣妻呉氏周奎妻丁氏崔德潤妻竇氏李林桂妻畢氏楊彦初妻高氏馬越妻李

   氏王永年妻孫氏張應𣏌妻趙氏詹德溶妻袁氏張希齡妻劉氏畢温妻孟氏呉國璽妻賈氏孟霄

   妻宋氏楊偦妻單氏呉元炳妻高氏張萬金妻宋氏孫自儒妻郭氏許樞妻王氏孟思忠妻畢氏均

  乾隆年閒 旌雙德妻趙氏玉田駐防披甲滿洲人夫亡守節乾隆年閒 旌

  砳聘妻金氏豐潤人年十五許字未嫁聞夫殁哭誓往弔遂留守喪旋自縊柩前同縣

  節婦董陞妻佟氏韓劉妻孫氏曹廣妻談氏王治泰妻谷氏董沆妻張氏張毓文妻梁氏王家瑄妻

  趙氏梁樹妻竇氏梁統妻王氏呉繼賢妻魏氏謝崑妻蔣氏董岱妻馮氏趙廷燦妻李氏董蕙妻張

  氏王振綱妻石氏林繼祖妻鄭氏鄭錡妻谷氏周德昌妻郝氏俞大智妻張氏韓蘇妻谷氏張汝璠

  妻岳氏曹鎮繼妻談氏陳時繼妻楊氏曹鍠繼妻谷氏曹志彬妻陳氏唐壽愷妻李氏陳王廷妻邊

  氏谷彭春妻劉氏陳寶妻谷氏周郁文妻王氏李注妻馮氏鄭之相妻何氏魯詰生妻顧氏魯克順

  妻羅氏董輅妻王氏錢遇祥妻何氏谷均妻錢氏鄭保安妻李氏卞漢源妻李氏阮士秀妻呉氏谷

  碏妻陳氏李葳妻朱氏呉啟𮐃妾時氏呉克昭妻王氏常大勲妻韓氏曹鑛妾薛氏蕭鵬妻孫氏邵

  明善妻張氏董尚賓妻孫氏王養基妻高氏孫賢鋐妻錢氏王朝佑妻汪氏鄭鶴年妻董氏于自發

  妻霍氏董國瑋妻陳氏均乾隆年閒 旌董時若妻杜氏遵化人夫亡守節嘉慶年

   登 保妻侯氏羅文峪駐防馬甲滿洲人夫亡守節嘉慶年閒 旌常綸

  妻阮氏玉田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張振鏞妻俞氏孫長春妻尹氏均嘉慶年閒 旌

  蘇哩妻徐氏玉田駐防披甲滿洲人夫亡守節嘉慶年閒 旌解繼銀妻

  張氏豐潤人守正捐軀同縣節婦王君佑妻張氏馮穆妻孫氏褚希周妻鄭氏均嘉慶年閒

  

 ︹仙釋︺︹晉︺龍勝奴姚秦時居禪林寺寺前潭水中時有毒龍出殁人相戒莫敢往來時龍勝

  奴年十四為寺沙彌輒有慧行於潭前龜石上跌坐經宿龍旋繞乆之乃去緇素皈依者殆六百人

  ︹元︺暉公上人清安人年十二為僧八十六歳而化澂明湛定視儒釋為一家元世祖時

  號圓明通悟大師居禪林寺寂後大保劉秉忠為立石︹明︺李素元遵化人為州之道會

  司有法術成化中冬旱祈雪於昭應宫立應賜法衣帑金卒後人猶謂時時見之酒道人

  不言姓名酷嗜酒嘉靖時寓玉田之城隍廟聞蛙聲聒人道人取瓦畫符置池内聲遂息至今無聞

  焉有母病者來求符值道人方啖犬肉即以其汁畫符其人疑之棄河側羣蛙皆仰死既而復取歸

  羣蛙復生廟中夜無燭道人取綿蘸微油置壁上燃之數日不滅去之日化錫壺為銀易酒食餉廟

  衆遂关所在後於席下得餘銀葢所留以酬之者

 ︹土產︺胡桃州志有玲瓏一種沙米舊志出豐潤蓬蒿結實沙灘所生縣志出豐

  潤有一本重至觔許者最佳舊志出豐潤有晒鹽火鹽二種黃國魚豐潤志春冰始

  泮還鄉河有小魚大不及半寸名黄國魚骨軟肉細其味絶佳至夏則差減矣鯔魚岀豐潤見

  豐潤新志









                      前提調官沈兆澐恭纂輯

                      提調官王廣蔭恭覆輯

                      校對官李仙蟠恭  校

                      校對官賀式韓恭覆校

大清一統志

 易州直隸州在直隸省治北一百四十里東西距二百八十里南北距一百八十里東至順

  天府𣵠州界七十里西至山西大同府靈邱縣界二百十里南至保定府安肅縣界五十里北至順

  天府房山縣界一百三十里東南至保定府定興縣界三十五里西南至正定府阜平縣治三百八

  十里東北至房山縣界一百四十里西北至宣化府蔚州治三百里本州境東西距一百四十里南

  北距一百一十五里東至淶水縣界二十里西至廣昌縣界一百二十里南至安肅縣界五十里北

  至淶水縣界六十里東南至定興縣界三十五里西南至保定府滿城縣界九十里東北至淶水縣

  界二十里西北至蔚州界一百里自州治至 京師二百二十里

 ︹分野︺天文尾分野析木之次寰宇記易州星分野尾宿一度

︹建置沿革︺禹貢冀州之域周爲幽并二州之界戰國

  屬燕秦為上谷郡地漢置故安縣屬涿郡後漢因

  之魏改涿郡為范陽郡縣屬焉晉屬范陽國後改

  曰固安後魏仍屬范陽郡北齊天保七年廢隋開

  皇元年自遂城移南營州及昌黎郡於此改曰易

  州十六年始置易縣為州治大業初改上谷郡唐

  武德四年復曰易州天寶元年復曰上谷郡乾元

  元年復曰易州屬河北道五代晉開運二年入遼

  周顯德二年收復宋端拱二年復入遼置高陽軍

  宣和四年歸宋賜名武遂郡金屬中都路元初省

  易縣入州太宗十一年割屬順天府至元三年

  置易縣仍為州治十年屬大都路二十三年屬保

  定路明初省縣入州屬保定府

 本朝雍正十一年升為直隸州以保定府之淶水縣

  及山西之廣昌縣來屬領縣二

  淶水縣在州東北四十里東西距三十八里南北距六十八里東至順天府涿州界十八里

  西至本州界二十里南至保定府定興縣界十八里北至順天府房山縣界五十里東南至保定府

  新城縣界二十里西南至本州治四十里東北至房山縣界二十里西北至宣化府蔚州界三百里

  漢置逎縣屬𣵠郡後漢因之晉屬范陽國後魏屬范陽郡周大象二年省入涿縣隋開皇初改置范

  陽縣於此六年改曰固安八年廢⺊年又於此置永陽縣十八年始改曰涞水屬上杏郡唐屬易州

  五代因之宋太平興國六年省入易縣遼復置金元明因之 本朝初與州俱屬保定府雍正十一

  年專屬易州廣昌縣在州西一百八十里東西距一百十里南北距一百二十里東至州

  界六十里西至山西大同府靈邱縣界五十里南至保定府唐縣界六十里北至宣化府蔚州界六

  十里東南至唐縣治一百四十里西南至正定府阜平縣治二百里東北至宣化府保安州治二百

  八十里西北至蔚州治一百三十里漢置廣昌縣屬代郡後漢改屬中山國晉仍屬代郡後廢後魏

  時為靈邱縣地後周復置廣昌縣隋仁壽初改曰飛孤屬上谷郡隋末廢唐武德六年復置屬蔚州

  遼金元皆因之明洪武初復改曰廣昌仍屬蔚州 本朝𥘉屬山西大同府雍正十一年改屬易州

 ︹形勢︺東環拒馬西跨紫荆南襟易水北抵洪崖萬山

  拱衞千里盤旋寔乾坤聚秀之區陰陽和會之所

  

 ︹風俗︺士敦簡畧不事浮華民風質樸專力農桑

 ︹城池︺易州城周九里有奇東西二門舊土築明隆慶萬厯間相繼甃甎 本朝順治中修乾

  隆二十二年重修淶水縣城周三里有奇門三明永樂中建 本朝乾隆四年修二十

  六年重修廣昌縣城周三里有奇門二濠廣一丈明洪武三年建 本朝康熙二十四年

  

 ︹學校︺易州學在州治東南元至正中建入學額數十八名淶水縣學在縣治西

  元至元初建入學額數八名廣昌縣學在縣治東元建入學額數十名棠蔭書

  院在州學西 本雍正五年五華書院在州治又舊有源泉書院淩雲書院 本

  朝乾隆年間知州周元理黃可潤相繼重修淶水書院在淶水縣治飛狐書

  院在廣昌縣治

 ︹户口︺原額人丁五萬八百七十六今滋生男婦大小共二十二萬九百五十二名口計四萬一千二

  百七

︹田賦︺田地四千三百四十三頃三畝一分有奇額徴地丁正雜銀二萬二千五百二十七兩九錢六

  分九釐米九百十二石五斗二升二合豆九百十二石五斗二升二合榖折米五石二斗二升四合

  

︹山川︺

永寕山卽泰寕山在州西五十里 本朝乾隆元年   世宗憲皇帝陵寢所在   勅封為

  永寕山山勢自太行來巍峩聳拔脉秀力豐峻嶺崇山逺拱於外靈巖翠岫環衞其間前則白澗河

  旋繞而清滱沙滋諸水會之後則拒馬河瀠流而胡良琉璃大峪諸水會之信天造吉壤億萬世靈

  長之兆也柳山在州東十里又東五里有翠屏山山半石窟有日照泉雖旱不涸樊館

  山在州西南七里俗傳為樊於期授首處又名血山今有村龍山在州西南史記正義邢子

  勵趙記曰龍山四麓各有一穴孔山在州西南水經注易水東逕孔山北山下有鍾乳穴穴出

  佳乳採者篝火尋沙入穴里許渡一水於中衆穴奇分令出入者疑迷不知所趨每於疑路必有厯

  記返者乃尋孔以自達上又有大孔豁達洞開故以孔山為名元和志在易縣西南四十五里畿輔

  通志山有黃伯陽洞深里許中有二水東西相隔丈許其南曰月明洞北為屯軍山明成祖甞屯軍

  於山郎山在州西南九十里水經注代之易水出代郡廣昌縣東南郎山東北燕王仙臺

  東臺有三峯甚為崇峻騰雲冠峯高霞翼嶺岫壑沖深含烟𦋐霧耆舊言燕昭王求仙處其東謂之

  石虎岡中山簡王之窆也採涿郡山石以樹墳塋陵隧碑獸並出此山山有所遺二石虎後人因以

  名又徐水東北逕郎山南山岑競舉若豎鳥翅立石嶄巖亦知劍杪極地險之崇峭漢武之世戾太

  子以巫蠱出奔其子遠遁斯山故世有郎山之名隋書地理志永樂縣有郎山寰宇記在易縣西南

  四十峨眉山在州西南一百里一云齊眉山五迴山在州西南與滿城縣接界

  水經注徐水出廣昌縣東南大嶺下世謂之廣昌嶺嶺高四十餘里二十里中委折五迴方得達其

  上嶺故嶺有五迴之名下望層山咸若蟻蛭實兼孤山之稱亦峻竦也寰宇記在易縣西九十里舊

  志五迴山在州西南一百二十里亦曰五迴嶺俗又訛為五虎嶺其相接者曰狼牙峪荆軻

  山在州西五里相傳為荆軻葬衣冠處眀萬厯間御史熊文熙題曰燕義士荆軻之故里 本朝

  乾隆十一年   高宗純皇帝鑾輿經臨   御製有荆軻山詩萬 仞山在州西九

  十里紫荆關南五里許高峻壁立又屏山在關城北夾河環翠如屏障然又對敵山在關東北石港

  口兩山對峙峯巒相匹又九泉山在關東白馬灣口其上有八寳巖茶山在州西九十里紫荆

  關西城石門外芙蓉山在州西九十里紫荆關西北一里鐵貫山在州西九十里

  紫荆關西門口相近又有水積山五峯山在州西紫荆關西五里許相近又有天盆山

  峩山在州西百里諸峯森列故名駮牛山在州西一百里隋書地理志易縣有駮牛

  山司馬彪郡國志云山色黑白班駮其形似牛故名易水出其東馬頭山在州西北三十

  里其巔有砦卽古窮獨山又峩磨山在州西北五十里有崖南俯俗名白臉山聖女山

  北五里許俗名覺山下有聖女泉白馬山在州北水經注渾塘溝水出逎縣西白馬山寰

  宇記在易縣北八十里郡國志云周時人多學道於白馬山天寶六年勅改為燕丹山大嵬

  山在州北三十里綿亙千里高插雲霄乃州鎮也相近有洪崖山高萬仞山巔恒有積雪有水東

  流又北二里有丹霞洞相傳張果煉丹於此牀竈尚存長隄山在淶水縣西十里高聳突

  峙可以眺逺又石龜山在縣西二十里山巔有石其狀如龜内有巖可容千人下有龍湫山左一洞

  深不可測相傳外狹内寛有路可通廣昌武山在淶水縣西北九里山下平坦可以用武或曰

  四山周圍如列劍㦸故名檀山在淶水縣西北水經注檀山水出逎縣西北檀山舊志檀山在

  縣西北三十里與白楊嶺相連濡水逕其下峯巒秀麗中多檀木又樂平山在縣西北十七里卽檀

  山之支峯也紫涼山在淶水縣西北三十里高百餘丈山深谷空樹木蔭翳涼風逼人山

  之西有龍馬山釡山在淶水縣西北三十里形如覆釡山腰有龍潭深不可測遇旱禱雨卽應

  相近曰龍宫山中有石洞出泉匯而不流水峪山在淶水縣西北三十五里半崖有氿泉

  龍安山在淶水縣西北四十五里山高溪深人跡罕至世以爲神龍所居之地偏竹

  山在淶水縣西北水峪山之西雲溪山在淶水縣北三里許山形奇秀白雲常棲其上

  又有亭山在縣北三十里以山形亭亭特立而名牆山在淶水縣北三十里形如峭壁故名

  金山在淶水縣北四十里山𫝑聳峻矗起羣峯有一嶺名朝陽其色如金一名金絲山昔人常

  結砦於此俗呼人安砦傳房水山在淶水縣北四十里又西爲竹子SKchar2山地多叢竹因

  龍灣山在淶水縣北五十里高峯卓立俗名鐡裹砦山下有鐵鎖崖崖下有龍潭水分

  爲二流一入淶水一入𣵠州界又天堂山在縣北六十里山勢峻爽俗呼天堂砦孤山

  昌縣東二十五里平地突起牛心山在廣昌縣東南五里白石山在廣昌縣南二

  十五里山峯嶙峋秀如翠屏上有雲臺朝陽洞雲岀必雨神仙山在廣昌縣南一百十里高

  四十里亦名尖山旗山在廣昌縣西南三里有七峯亦名七山高五里拒馬水出焉

  梯山在廣昌縣西南三十里内有古刹石磴水棧登陟如梯上有幽林瀑布爲縣之勝

  山在廣昌縣西少南十里上有古寺松柏葱鬰聚雲山在廣昌縣北十三里雲聚卽雨

  野狐山在廣昌縣東北十里山多狐常夜鳴黃土嶺在州西南九十里路達廣昌縣

  有城舊設兵防禦紫荆嶺在州西八十里峯巒環列嶺上卽紫荆關路達山西大同舊志

  關東有柏梯連泉大寒八砦唐胡退魚佛兒諸嶺關北又有耽遲鞍頭笛兒駱駝諸嶺關南又有接

  天嶺嶺西又有薄兒嶺參差連接真天設之險也白楊嶺在州西北水經注白楊水出逎

  縣西山白楊嶺下舊志嶺在州西北四十里路通蔚州嶺多白楊樹故名俗訛爲白羊奇峯

  嶺在州西北四十里有奇峯口口外烏龍金水諸溝衝要處也官座嶺在州西北五十

  里四山環拱一徑而入儼若官座舊有官座巡司又西五里為官座口皆戍守處也大黌嶺

  在淶水縣西北水經注淶水北逕小黌東又東逕大黌南蓋霍原敎授之處也寰宇記大黌嶺在易

  州北一百九十里鐵嶺在廣昌縣東三十里石状如鐵其下為浮圖峪詳見關隘插箭

  嶺在廣昌縣東南三十里相傳宋將楊延朗插箭其上亦曰插箭峪明嘉靖三十年俺答犯大同

  趨紫荆攻插箭浮圖等峪卽此 本朝設有守備駐守驛馬嶺在廣昌縣西四十里

  石嶺在廣昌縣北六十里與蔚州接界石多黒水星月巖在州西六十里頂有二穴

  彎者如月圓者如星獅子巖在廣昌縣東北二十里嶺上有天生石獅亦名獅子峪

  窠崖在廣昌縣西六十里有洞産鐵舊設銀山冶送荆陘在州西南水經注雹水又

  東厯送荆陘北舊耆云燕丹餞荆軻於此故名寰宇記在州西南三十里乳水洞在州西七

  十里寛四丈許有石檀十二畿輔通志每嵗正月十六日自西至東鄉民循次而占某月旱則某槽

  無水某月雨則某槽有水多奇中五里河在州東五里源出州北梁村南流至定興縣界

  合源泉水入易水安河在州西北卽源泉水水經注濡水東流與源泉水合水發此溪西北

  注濡水舊志出白楊嶺下由西轉東而南入易水 本朝乾隆二十六年奉   㫖疏濬建石壩

  石閘各三自源泉起處開渠道千餘丈導流東注由山厰城以達䕶城河西南流出水閘歸北易水

  漑田甚廣工竣   賜名安河有   御製詩紀事其旁建亭館數楹二十八年以後

  高宗純皇帝經臨屢有題詠逎欄河在淶水縣西十五里源出樂平山麓南流至定興入

  沙河 按水經注檀山水岀逎縣西北檀山西南南流與石泉水㑹又東南流厯故安縣北南注濡

  水疑卽此距河二里爲秋瀾村其地建 行宫  高宗純皇帝恭謁   泰陵往來經臨屢

  御製詩 唐 河在廣昌縣南卽滱水自山西靈邱縣流入又東南入保定府唐山縣

   水經注滱水經御射臺東南過廣昌縣南又東逕倒馬關廣昌縣志唐河亦名湯河在縣南六十里

   水勢淜湃舊可行筏易水在州南源出州西東流入保定府定興縣界亦名中易水周禮職方

   氏并州其浸淶易戰國䇿蘇秦曰燕南有滹沱易水漢書地理志故安縣閻鄉易水所出東至范陽

   入濡水經注易水出故安西山寛中谷東逕五大夫城又東左與子莊溪水合又右㑹女思谷水又

   東届關門城西南與樊石山水合東厯燕之長城又東逕漸離城南又東逕武陽南兼武水之稱左

   得濡水枝津世又謂爲故安河又東出范陽與濡水合元和志易州因州南三十里易水爲名 按

   寰宇記易水有三濡水爲北易雹水爲南易此爲中易以在濡雹之中也南易水在州南六

   十里源出州西南東流入保定府安肅縣後漢書郡國志故安雹水出水經注代之易水出代郡廣

   昌縣東南郎山東北石虎岡東麓其水東流有毖水南會渾波同注俗謂之爲雹河後漢世祖令耿

   况擊故安西山賊呉耐蠡符雹上十餘營皆破之卽是水也又東逕孔山北又東逕西故安城南卽

  閻鄉城也厯送荆陘北又東屈逕長城西又東流過武遂縣南班固闞駰之徒咸以斯水謂之南易

  徐水在州西南八十里東流入保定府滿城縣界水經注徐水出廣昌縣東南大嶺下三源奇

  發齊瀉一澗東流北轉逕東山下北流西屈逕南巖下又隨山南轉逕東崖下又屈東北逕郎山又

  屈逕其山南又逕北平縣界厯石門中又東南出山逕其城中明統志雷溪在易州西南發源五迴

  嶺卽徐河上流也灘石湍急聲聞數里若雷鳴然金泰和中賜名子莊溪水在州西南

  水經注子莊溪水北出子莊關南流逕五公城西屈逕其城南東南入於易水舊志在州西南六十

  里有水自紫荆關南流入白澗卽此女思谷水在州西南水經注女思谷水出西南女思

  澗東北流注於易謂之三會口又樊石山水源出廣昌縣之樊石山東流逕覆釡山下東注易水舊

  志在州西南五十里其東謂樊石水濡水在州北卽北易水也東南入定興縣界漢書地理志

  故安縣濡水亦至范陽入淶水經注濡水出故安縣西北窮獨山南谷東流與源泉水合又東南逕

   樊於期館西又東南逕荆軻館北又東逕武陽城西北舊堨枝流南入城逕柏冢西故瀆南出屈而

   東轉又分為二瀆一水東注金臺陂一水逕故安城西側城南注易水濡水自堰又東逕紫池堡西

   屈而北流有渾塘溝水注之又東至塞口古壘石堰水處也濡水舊枝分南入城東大陂今無水濡

   水又東得白楊水口東合檀山水又東南流於容城縣西北大利亭東南合易水而注拒馬水寰宇

   記北易水一名安國河舊志在州北三十里源出州西北㑹數水入定興縣界為沙河卽古濡水也

   今按廣輿記謂濡水出州北窮濁山一名聖女水後又名之曰安國河實為三易上源之一濡應讀

   如字與永平之濡音乃官反者無渉舊志誤加牽合不知北方稱濡水者非一如𣵠郡之濡則說文

   所謂出安東入漆涑者是也河間之濡則左傳所謂出高陽者是也并易州之濡數之是在直隸境

   内者已有三源蓋取濡潤為義故多蒙以此名耳渾塘溝水在州北水經注渾塘溝水

   出逎縣西白馬山南溪中東南流入濡水淶水一名拒馬河源出廣昌縣南東流轉南逕淶水

   縣東又南入保定府定興縣界漢書地理志廣昌縣淶水東南至容城入河過郡三行五百里并州

   浸水經注巨馬河出代郡廣昌縣淶山東過逎縣北卽淶水也有二源俱發淶山東逕廣昌縣故城

   南又東北逕西射魚城東南又逕東射魚城南又屈逕其城東又逕三女亭西又逕樓亭北左屬白

   澗溪又東北桑谷水注之又北逕小黌東又東逕大黌南又東北厯紫石溪口與紫水合又東南逕

   榆城南又屈逕其城東又南逕藏刀山下又東逕徐城北故瀆出焉又東督亢溝出焉一水東南流

   卽督亢溝一水西南出卽淶之故瀆於逎縣北垂重源再發結為長潭潭廣百許歩長數百歩左右

   翼帶涓流控引衆水自成淵渚長川漫下十許里又東南流逕逎縣故城東謂之巨馬河亦曰渠水

   又東南逕范陽縣故城北元和志淶水在淶水縣東北二里廣昌縣志拒馬河在縣南半里源出七

   山下少東與淶水合流淶水在縣東一里源出北崖古塔下通拒馬河經紫荆關流入淶水縣界一

   源發於關内東南亦名淶水泉從牆下水口流於淶水畿輔通志拒馬河卽淶水也在淶水縣東三

   里自順天府房山縣分流南入縣界至定興入白溝河 按淶水現有二源以諸志考之其出縣東

   泰山廟前古塔下者為淶水出縣南七山坡下者為拒馬河二水合流於城東稍南之前坊村由是

   拒馬淶水互受通稱矣至拒馬一作巨馬然州志謂以𣈆劉琨守此拒石勒得名則作拒為長又按

   州境諸水拒馬最為寛深春冬不涸 本朝乾隆年間每遇   高宗純皇帝恭謁   泰陵

   經此屢有  御製詩白澗水在淶水縣西北水經注淶水逕樓亭北左屬白澗溪水有

   二源合注一川川石皓然望同積雪故名其水又東北流謂之石槽水伏流地下溢則通津委注謂

   之白澗口紫石溪水在淶水縣西北水經注紫石溪水出聖人城北大亙下東南流左會

   磊砢溪水水出東北西南流注紫石溪水紫石溪水又逕聖人城東又東南右會檐車水水出檐車

   硎東南流逕聖人城東南注紫石水又南注於淶水督亢溝水在淶水縣北水經注督亢

   溝水上承淶水於淶谷引之則長津委注遏之則微川輟流東南流逕逎縣北又東逕涿縣舊志今

   有稻子溝在縣東十五里卽拒馬河分流入新城縣界曰馬村河又有清水在縣西北三十里東南

   流至縣北入拒馬河桃水在淶水縣北東流入涿州界水經注桃水首受淶水於徐城東南良

   鄉西分洹水世謂南沙溝東逕逎縣北又東逕𣵠縣故城下金臺陂在州東水經注濡水

   枝津東岀金臺陂陂東西六七十歩南北五十步側陂西北有釣臺高丈餘木𤓰澗

   昌縣東南四十里相傳唐乾寕中晉王李克用討劉仁恭於此又縣南五十里有搏虎岡相傳晉李

   存孝嘗搏虎於此馬跑泉在州東北二十里許相傳唐大宗征高麗駐驆於此馬跑得泉

   故名又有馬跑泉在廣昌縣南七十里俗傳宋楊延昭屯兵於此馬跑得泉今此山大石上有延昭

   題福勝地三字距湯河七里










                        前提調官沈兆澐恭纂輯

                        提調官王廣蔭恭覆輯

                        校對官賀式韓恭  校

                        校對官宗禝辰恭覆校

大清一統志

 易州直隸州

︹古蹟︺故安故城在州東南戰國燕武陽邑史記趙孝成王十九年趙與燕易土燕以武陽

  與趙卽此漢置故安縣屬涿郡文帝後三年封申屠嘉為侯國晉曰固安建武初段匹磾討石勒進

  屯故安是也水經注易水東逕武陽南蓋易自寛中厯武夫關東出是兼武水之稱故燕之下都擅

  武陽之名武陽大城東南小城卽故安縣之故城也城東西二里南北一里半今水被城東南隅武

  陽蓋燕昭王之所城也東西二十里南北十七里北齊縣廢隋移故安之名於幽州方城而改置易

  縣於此為易州治元和志易縣隋於故安故城西北隅置故城卽燕之南鄙周圍約三十里武陽故

  城在縣東南七里寰宇記隋開皇元年自英雄城移南營州居燕之候臺仍改名易州故安故城在

  易縣東南七百歩武陽故城東南隅高齊天保七年省舊志廢易縣在州東二里營邱故

  城在州南魏天平四年置營邱郡屬南營州北齊廢舊志營邱城在州南三十里又寰宇記有平

  塞軍太平興國六年以易州南三十五里太保村塞置七年又置平塞縣為理宋志不載蓋㝷廢也

  逎縣故城在淶水縣北漢置縣屬𣵠郡景帝中三年封匈奴降王陸彊為侯國後漢亦為

  侯國魏書地形志逎縣有南北二逎城後周省隋改置淶水縣於此括地志逎縣故城在淶水縣北

  一里元和志淶水縣西南至易州四十二里本漢逎縣舊志漢時故城在拒馬河西北二里俗名周

  城灣後徙縣治北一里之北荘俱為易水所圮乃移今治廣昌故城在今廣昌縣北漢置

  縣屬代郡高帝末樊噲破綦母卬尹潘於無終廣昌魏封樂進為侯邑晉後廢水經注土地記曰代

  城南二百里有廣昌城後周復置廣昌縣隋改曰飛狐括地志廣昌故城在飛狐縣北七里元和志

  飛狐縣西北至蔚州一百五十里隋末陷賊武徳六年重置寄理遂城縣界貞觀五年移還今所寰

  宇記周大象二年於五龍城復置廣昌縣卽今邑也五迴廢縣在州西一百里唐置縣元

  和志縣東至易州七十里本漢北平縣地開元二十三年刺史盧暉奏置在五迴山東麓因名之二

  十四年刺史田琬以其險隘東遷於五公城在今易縣西五十里唐末廢樓亭廢縣

  西北水經注淶水逕樓亭北左屬白澗溪唐書地理志開元二十四年析易縣置樓亭板城二縣天

  寶後省舊志樓亭廢縣在州西北四十里奇峯口今為樓亭社板城廢縣在淶水縣北畿

  輔通志唐開元二十四年置天寶後廢野狐城在州東三十二里寰宇記在易縣東三十

  里耆老云昔有狐於紫荆嶺食五粒松子得仙謂之飛狐其狐常來至此時人呼為野狐城 按遼

  史地理志隋改廣昌縣曰飛狐以此古燕城在州南五里廣袤六十里相傳昭王後都於此

  東西内外皆有土臺 本朝乾隆十五年高宗純皇帝經臨有   御製燕昭王故城詩

  漸離城在州西南水經注易水厯長城又東逕漸離城南蓋太子丹館高漸離處也寰宇記

  在易州西南六十里卽漸離所居舊志又有高離店在州東南二十五里長城在州西南十里

  水經注易水東屆關門城西南卽燕之長城門也又東厯燕之長城荆軻城在州西水經注

  濡水東南逕樊於期館西是其授首于荆軻處也又東南流逕荆軻館北昔燕丹尊軻上卿館之于

  此二館之城澗曲泉清山高林茂風烟披薄觸目怡情方外之士尚憑依舊居取暢林木元和志樊

  於期城在易縣西十三里寰宇記荆軻城在縣西九里周迴二里五公城在州西水經注

  易水東逕五大夫城南昔北平侯王譚不同王莽之政子興生五子並隱居此山故其舊居世名以

  爲五大夫城又子莊溪南流逕五公城西屈逕其城南五公即王興之五子也光武卽帝位封爲五

  侯元才北平侯益才安憙侯顯才蒲陰侯仲才新市侯季才唐侯所謂中山之五王也俗又以五公

  名居矣寰宇記五公城在州西三十里又西三十里有五大夫城山廠城在州西北三里

  宣德五年立山廠於平山後遷州西沙峪口景泰間移置滿城縣天順元年又移於此嵗採薪炭

  楊木荆條入惜薪局後廢射魚城在淶水縣西水經注淶水東北逕西射魚城東南又逕東

  射魚城南又屈逕其城東竹書紀年曰荀瑶伐中山取窮魚之邱窮射字相𩔖疑卽此城也

  人城在淶水縣西北水經注紫水北出聖人城北大亙下其東又有榆城徐城石泉城

  在淶水縣西北水經注石泉水出石泉固固在衆山之内平川之中四周絶澗阻水八丈有餘石高

  五丈石上赤土又高一匹壁立直上廣四十五歩水之不周者路不容軌僅通人馬謂之石泉固元

  和志石泉故城在縣西北三十里紂王城在廣昌縣東十五里相傳紂使比干築此中有

  比干茂山故衞在州治南明初建於保定府城内景泰元年移置於此 本朝順治

  十一年裁黃金臺在州東南晉書段匹磾討石勒屯故燕太子丹黄金臺上谷郡圖經黃金

  臺在易水東南燕昭王置千金臺上以延天下士水經注金臺陂北十餘歩有金臺臺上東西八十

  許歩南北加减北有小金臺臺北有蘭馬臺悉高數丈秀峙相對翼臺左右水流徑通長廊廣宇柱

  礎尚存是其基構可得而尋訪諸耆舊咸言昭王禮賓廣延方士勿令諸侯之客伺隙燕邦故修建

  下都館之南垂燕昭創之於前子丹踵之於後彫牆敗館尚傳鐫刻之石寰宇記金臺在易縣東南

  三十里俗呼為東金臺又有西金臺在縣東南二十里小金臺及蘭馬臺俱在縣東十五里 按都

  城定興安肅滿城及易州皆載有黄金臺 本朝乾隆十一年   高宗純皇帝鑾與經此有

    御製用沈德潛韻詩并序謂在易州者似為有據或當時昭王延訪心切置臺原不一其處於

  是志乘家之彼此引重者可以息其紛紜矣三公臺寰宇記在易州東南十八里其臺相

  去三十六歩並高大燕昭王所立樂毅衍劇辛三人所逰之處故曰三公臺候臺寰宇記在

  易州子城西南隅燕昭王所築以候雲物舊志一名五華臺在州西五十歩三河冶

  昌縣南元和志三河冶舊置鑪鑄錢至德以後廢元和七年中書侍郎李吉甫奏飛狐縣三河冶銅

  山約數十里銅鑛至多去飛狐錢坊二十五里兩處同用拒馬河水以水斛銷銅北方諸處鑄錢人

  工絶省所以平日三河冶置四十鑪鑄錢舊跡並存事堪覆實詔從之置五鑪鑄錢時易定河東久

  用鐵錢人不堪弊至是俱受利焉御射碑在州西南水經注徐水流逕東山下水西有御

  射碑又北流西屈水陰又有一碑又隨山南轉逕東崖下水際又有一碑凡此三銘皆翼對層巒石

  文云太延元年十二月車駕東巡逕五迴之險𮟏覽崇峯之竦峙乃停駕路側援弓而射之飛矢踰

  於巖山刋石用讚元功夾碑並有層臺二所卽御射處也鐵像頌碑在州治唐開元二十

  七年王端撰蘇靈芝八分書石柱在州東南三十里臨易水北齊葬戰骨處立柱志之

 ︹關隘︺紫荆關在州西卽太行蒲陰陘也地記太行八陘第七陘為蒲陰亦曰子莊關水經注

  子莊溪水北出子莊關是也宋時謂之金陂關金元以來皆名紫荆舊志關在州西八十里西南去

  浮圖峪七十里去廣昌縣一百里路通宣大各四百七十里共有大小隘口一百五處山谷崎嶇易

  於控扼為京師西偏重地明初設千户所守禦正統十四年増設守備正德三年改守備為參將九

  年又改副總兵嘉靖三十六年重築新城 本朝康熙三十二年移副將於正定改設參將駐此轄

  白石口廣昌營浮圖峪烏龍溝凝靜庵五營乾隆三十六年重修關城乾河口關

  水縣北五十五里明初置巡司久裁又六都關在縣北七十里白馬關在縣北八十里龍門關在縣

  北一百里倒馬關在廣昌縣南七十里東南至定州二百五十里其西十里為岳嶺口詳見

  保定黃莊巡司在淶水縣西北一百二十里黄兒莊明置巡司後廢 本朝復設

  盤石口在州西九十里内連紫荆關十里外通烏龍溝口六十里其西二十里為塔崖口舊

  置巡司及驛後廢又周二溝口瓦窑安口蔡家峪口俱在盤石口東西小龍門口黃沙口皆在盤石

  口西南又西卽烏龍溝口也奇峯口在州西北四十里内連紫荆關四十里外通金水口

  六十里其西二十里曰官座嶺口其東北三十里曰東峪口又十里曰沙峪口外通馬水口一百四

  烏龍溝口在州西紫荆關西北六十里接廣昌縣界外口要衝也今有把總駐防其

  東北曰金水口在紫荆關北八十里今有官兵戍守又東卽馬水口也馬水口在淶水縣

   西北二百里其地山勢雄壯巖岫相連舊稱京師右輔明永樂八年始設守軍景泰二年建北門正

   城又建圈城於北嶺上嘉靖二十三年設守備把總三十三年改守備為參將 本朝順治十年

   設都司兼轄大龍門金水口又柏連澗口在縣西北二百五十里又東北二十里曰道水口又十五

   里曰定樂安口又五里曰大龍門口今有把總駐防又北卽宛平縣界浮圖峪口

   昌縣東三十里路出紫荆關明景泰二年建城設守備㝷罷 本朝設把總駐守其南二十餘里卽

   插箭嶺當紫荆倒馬二關之衝今設守備把總駐防凝靜庵口在廣昌縣東南三十里北

   按浮圖峪路通州界五迴嶺明景泰三年築僅置戍今設官兵汛守白石口在廣昌縣南二

   十里白石山路通正定保定明嘉靖三十年築城設守備駐此㝷罷 本朝初設守備雍正十年

   設都狼牙口在廣昌縣西南八十里又有九宫口松子口皆在縣東北接蔚州界

   狐口在廣昌縣北其地兩崖峭立一線微通迤邐蜿蜒百有餘里漢初酈食其說高祖距飛狐

  之口文帝後六年匈奴入上郡雲中以令免為車騎將軍屯飛狐後漢建武十二年盧芳與匈奴連

  兵盜邊詔王霸與杜茂治飛狐道築起亭障自代至平城三百餘里晉地道記自上曲陽縣北行四

  百二十五里恒多山坂故名飛狐口後魏太和六年發州郡五萬人治靈邱道自代郡靈邱南越太

  行至中山靈邱道卽飛狐道也元和志飛狐道自廣昌縣北入嬀州懷戎縣界卽古飛狐口也舊志

  飛狐口在廣昌縣北二十里山北諸州之襟喉也今其地東走宣化西趨大同商賈畢集於此紫荆

  倒馬兩關恃飛狐為外險金陂鎮在州西五十里明洪武七年置巡司嘉靖中廢又五迴嶺

  奇峯口官座嶺明初俱置巡司皆久裁西水寨在州西南八十里郎山上四面險絶惟一

  徑攀援可上相近又有姑姑窩寨又白虹寨種金寨冶里寨燕窩寨白保寨人安寨俱在州西南一

  堵墻寨馬頭寨白壁寨龍門寨俱在州西北朝天寨東流窩寨俱在州北人安寨在淶水縣

  北金山上又鐵葉寨在縣北龍灣山天堂寨在縣北天堂山孟良寨在廣昌縣東三十里

  又對節寨在縣南三十里以山木枝節而名栲栳寨在縣西南三十五里漫尖寨今名蔓菁寨在縣

  東北三十里良各莊在州城西十五里為展謁泰陵往來孔道建有 行宫

   高宗純皇帝清蹕經臨屢有題詠龍華店在州西四十五里清苑驛在州治東

  北明洪武七年置上陳驛在州西紫荆關城内明洪武七年置於關東十五里後移於此

   本朝設驛丞兼巡司事香山驛在廣昌縣治東又倒馬驛在縣西南五十里俱眀置

 ︹津梁︺鎮遠橋在州西關外明秀橋在州西廠東關又厰西關有全惠橋逎欄

  橋在淶水縣西跨逎欄河泰安橋在淶水縣西十五里永逺大道昇平橋

  水縣東北十五里永遠大道淶源橋在廣昌縣東一里淶水上其地水流環繞林木清幽

 ︹隄堰︺廠西石隄在州西廠西石橋北又有東西石閘在廠西關外俱明成化四年

  隄在淶水縣西自逎欄鋪直扺北山以防逎欄之水安河壩在州西自源泉村起至易

  水長二十三里 本朝乾隆二十六年建石壩及閘以洩水勢三官廟石壩在州西北

  

 ︹陵墓︺︹周︺燕昭王墓在州東十里地名陵山郭隗墓在淶水縣東十里︹晉︺

  祖逖墓在淶水縣東北二十里祖各莊 本朝乾隆十五年   高宗純皇帝清蹕所經

     御製有詩︹宋︺楊延昭墓在廣昌縣南八十里范家莊︹元︺何瑋墓

  在州北二十里︹明︺張鵬墓在淶水縣西二里霍恩墓在州西荆軻山東南

  斯潔墓在州西十五里

 ︹祠廟︺雙節祠在州署東南祀明上蔡令霍恩正德間恩死流寇齊彦名之難妻劉氏先一日

  自縊因並祀焉召公祠在州署東北四賢祠在州南易水旁祀郭隗樂毅劇辛鄒

  衍像皆元時劉鑾所為極其精巧 本朝乾隆十一年   高宗純皇帝鑾輿經臨   御製

  三忠祠在州西北紫荆關明正統間額森率兵臨城都御史孫祥太監阮堯民都指揮

  韓淸死之奉勅建祠樊將軍廟在州西十里祀樊於期北嶽廟在州西北八里

  元至正間建明宏治間修 按州志載孔天允北嶽祠記言宋大中祥符間封元至正間始構祠舊

  志以為宋祥符建者悞至北嶽祠在上曲陽不應在此孔記亦謂建祠之由舊說不經不足據今姑

  仍舊載之漢昭烈廟在淶水縣東明嘉靖中建衞公廟在淶水縣南明正統間建

  祀李比干廟在廣昌縣東南十里牛心山上李存孝廟在廣昌縣東北十五

  

 ︹寺觀︺開元寺在州治東唐時建華嚴寺在州西南二十五里隋開皇中建

  國寺在州東北一里宋太平興國中建上雲集寺在州東北三十里遼壽昌五年

  東寺在淶水縣治東南隅金大定中建白楊寺在淶水縣西北石泉城水經注

  寺側林木交蔭叢柯隱景沙門釋法澄建刹於其上閣院禪林在廣昌縣治北街俗名大

  寺東漢時創建唐尉遲恭重修有碑記

 ︹名宦︺︹唐︺慕容孝幹武徳五年為易州刺史蔚州總管高開道反寇易州孝幹死之

  師度魏人神龍初為易州刺史嘗鑿渠以通餉路罷海運㝷遷司農卿張孝忠

  種肅宗時總制易州諸屯十餘年威惠流聞授易州刺史詔置軍名義武以孝忠為節度朱滔叛招

  孝忠啗以金帛皆不受乃浚溝壘修器械感勵將士乘城固守遂全其軍卒後子茂昭代為節度入

  朝順宗遣之鎮元和中請舉宗還朝代者至奉兩州符節管鑰圖籍歸之先勅妻子上道戒曰我使

  汝曹出易庶後世不為汙俗所染任迪簡萬年人德宗時為易定節度使因前節度張茂

  昭奢縱公私屈乏欲饗士無所給至與下同糲食身居㦸户踰月軍中感其公請安卧内迪簡乃許

  三年上下完充︹宋︺賀惟忠定襄人開寶二年為易州刺史性剛果知書曉兵法在易繕完

  亭障撫士卒得其死力每乘塞用兵所向必克裴濟河中人太宗時監軍易州遼攻城不能下

  以勞遷西頭供奉官︹遼︺楊佶南京人開泰中知易州治尚清簡徴發期㑹必信發倉廪賑乏

  絶民鬻子者計傭而出之蕭文遼外戚壽隆末知易州兼西南而安撫使高陽土沃民富吏每

  黷於貨文至悉除舊弊務農桑崇禮教民皆化之時大旱百姓憂甚文禱之輒雨屬縣又蝗文反躬

  自責蝗盡飛去會霪雨復隨禱而霽嵗遂大熟蕭陽阿乾統元年易州刺史幸臣劉彦良嘗

  以事至州怙寵恣橫為陽阿所阻彦良歸妄加毁訾㝷遣人代州民千餘詣闕請留卽日授武安州

  觀察使︹金︺靖安民永興縣人興定四年封易水公十月安民出兵至礬山元兵圍安民

  所居山寨守寨提控馬豹等以安民妻子及老弱出降安民軍中聞之駭亂衆議欲降以保室家安

  民及經厯官郝端不從遂遇害︹明︺李某失名太康人建文時任廣昌令燕王兵至守義不屈

  墜城死妻亦自經子秉道方幼土屯里老張真匿為已子宣德間復姓今為廣昌望族張友

  聞洪𤋮時為易州判官以冗員當汰部民言其律已嚴處事公勤於撫字乞改督本州馬政詔許

  孫大祈黃岡人萬厯時知易州屢值荒饉親賑饑民存活數十萬礦使横虐力抗被謫

 ︹本朝︺韓璵沁水人順治十六年為易州兵備道下車徧詢民間利病而罷行之丁憂去民送至

  固關尚不忍還沈志禮山陰人授易州知州康熙六年潦溢入城中志禮晝夜疏導水退

  民頼全活甘汝來奉新人康熙五十七年知淶水縣邑有鴉鶻人畢哩克者恃勢强占民屋

  且毆民至死汝來鎖其黨畢哩克至公庭大噪汝來並鎖而痛鞭之夜逸去乃誣奏汝來奉

  㫖發部質審淶人匍匐申訴者不可勝數吏議以擅鎖職官請削籍   特㫖復職自此强悍斂

  

 ︹人物︺︹晉︺祖納逎人性至孝少孤貧常自炊㸑以養母元帝作相引為軍諮祭酒温嶠以納州

  里父黨敬而拜之嶠旣為時用盛言納有名理除光禄大夫祖逖納弟慷慨有節尚博覽書

  記該涉古今見者謂有贊世才具與劉琨俱為司州主簿共被同寢中夜聞荒雞鳴蹴琨覺曰此非

  惡聲也因起舞京師大亂逖率親黨避地淮泗元帝徴為軍諮祭酒以社稷傾覆常懷振復之志㝷

  為豫州刺史渡江擊楫誓曰不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遂部兵與石勒相持由是黃河以南盡

  為晉土卒之日豫州士女如失父母︹南北朝︺︹宋︺祖沖之逎人稽古有巧思初元嘉

  中用何承天所製厯比古十一家為密沖之以為尚疎乃更造新法上表言之孝武令善厯者難之

  不能屈著易老莊義釋論語孝經注九章造綴術數十篇官至長水校尉子暅之巧思入神以父所

  造厯時尚未行更修之官至太府卿︹梁︺祖皓暅之子志節慷慨有文武才畧少傳家業善算

  厯大同中拜廣陵太守侯景亂皓起兵襲殺其將軍紹先馳檄討景景引兵圍之城破被執車裂以

  ︹北魏︺祖瑩逎人年八嵗能誦詩書十二為中書學生耽書聲譽甚盛内外親屬呼為

  聖小兒及長好屬文與陳郡袁翻齊名累官車騎大將軍瑩以文章見重甞語人曰文章須自出機

  杼成一家風骨何能共人同生活也性爽俠有節氣士有窮戹以命歸之必見存拯士亦以此多之

  朱長生廣昌人孝文時為散騎常侍使高車于提為副高車王欲降之長生與提厲聲曰烈

  士豈畏死耶舍之拘三年還孝文嘉其節拜河内太守與提並賜男爵︹宋︺田敏本易州牙

  吏雍熙中曹彬為敵阻兵𣵠州敏應王繼恩募由岐溝關持書抵彬彬上其事太祖召見補易州靜

  砦指揮使遼攻北唐河大將李繼隆為敵所乘敏以百騎擊走之咸平中敗遼於遂城西羊山斬𫉬

  無算遷北平砦總管諜知遼主去北平十里夜襲其營敵大驚遂引衆去厯官至儀州防禦使在邊

  二十餘年功伐最盛︹金︺張通古易縣人讀書過目不忘該綜經史善屬文遼天慶二年

  士第補樞密院令史遯去屏居大凝山下金侍中劉彦宗與通古素善薦之因仕金天德初拜司徒

  封瀋王海陵御下嚴親王大臣未嘗少假以顔色惟見通古必以禮貌正隆初致仕進封曹王通古

  天資樂易不為表襮雖居宰相自奉如寒素焉任詢易州軍市人慷慨多大節書為當時第一

  𦘕亦入妙品登正隆二年進士厯益都判官北京鹽使致仕張元素易州人八嵗試童子

  科二十七試經義進士犯廟諱下第乃去學醫無所知名夜夢有人用大斧鑿開心竅納書數卷於

  其中自是洞徹醫術治病多不用古方自為家法云麻九疇易州人三嵗識字七嵗能草書

  作大字一時目為神童章宗召見問汝入宫殿中亦懼怯否對曰君臣父子也子豈懼父耶帝大奇

  之旣長博通五經於易春秋尤長興定末試開封府詞賦第二經義第一再試南省復然聲譽大振

  雖婦孺皆知其名正大初特賜進士官至應奉翰林文字謝病去︹元︺趙柔淶水人有膽畧

  善騎射好施予金末避兵西山栅險以保鄉井時劉伯元等亦各聚衆數千聞柔信義共推為長柔

  明號令嚴約束為衆所服太祖破紫荆關柔以眔歸授𣵠易二州長官後羣盜並起柔單騎說降其

  衆以功累遷正定涿等路兵馬都元帥卒封天水郡公賜諡莊靜何伯祥易縣人從張柔

  來歸太祖平河朔伯祥擒其驍將王子昌悉平西山諸寨拔洛陽破蔡州論功居多授易州等處軍

  民總管以功賜錦衣金甲世祖南伐伯祥參預軍事多所獻納卒追封易國公諡武昌鞏彥

  暉易州人以武勇稱代兄彥榮爲百户隸千户何伯祥麾下從伐宋破𬃷陽泗州之役諸將無敢

  渡塹水者彥暉徑渡殺其將登月城將下顧百祥失所在乃反求之力戰翼伯祥以岀由是百祥與

  彥暉如親兄弟事聞授銀符牌兵渡江次武昌宋援兵四集彥暉逐之伏出被圍彥暉矢盡遂投水

  中敵援之而出載歸江州不屈死何瑋伯祥次子始襲父職知易州以平宋功厯遷御史中

  丞陳當時要務十條成宗崩丞相阿瑚泰奉皇后㫖集廷臣議祔廟及攝政事瑋難之阿瑚泰變色

  曰中丞謂不可行獨不畏死耶衆皆危懼瑋從容曰死畏不義耳苟死於義夫復何畏武宗卽位厯

  官河南行中書省平章政事卒追封梁國公諡文正 阿瑚泰舊作阿忽台今改正敬儼

  人父元長有學行官至太常博士儼嗜學善屬文初選中書省掾朱清張瑄爲海運萬户豪縱不法

  適儼典其文牘甞致厚賂儼怒拒之二人伏誅權貴皆以賄敗連坐惟儼不與大德中爲監察御史

  累官平章政事卒諡文忠︹明︺李德成淶水人少孤元末隨母避寇騎且逼母投河死德成

  思母不置旣長娶王氏亦有孝思一夕夢母謂已曰我處水下寒不得出覺而大慟旦卽與妻徒跣

  行三百里抵死所卧冰七日冰融數十丈恍惚若見母而他處冰堅如故洪武初舉孝廉永樂初官

  至陜西布政使謝定住廣昌人年十二隨母岀遇虎將噬其母定住奮前擊之虎逸去如是

  者三母𫉬全永樂中召見賜米鈔旌其門張鵬淶水人景泰進士授御史剛直尚氣節按大同

  宣府奉使江南皆有聲天順元年偕同宫劾石亨曹吉祥不法謫戍遼東尋改廣西亨敗赦還累官

  兵部尚書太子少保卒諡懿簡霍恩易州人宏治進士除上蔡知正德六年流寇竊發恩預

  為守備賊齊彥名遣人勒降恩戮之以徇於軍賊大怒悉衆攻城恩力禦之城陷被執令易服見恩

  叱之迫使跪恩趺坐地上罵不絶口賊以刃插其口中罵益厲遂遇害頊斷無血惟白氣一縷數日

  後顔色如生目猶瞋視事聞贈光禄少卿諡忠烈命建忠節坊立祠以祀劉斯潔易州人嘉

  靖進士厯祠祭郎中時嚴嵩秉政卹典多請寄斯潔屢爭之有藩府奏請優伶抗義不允夜遺千金

  叱却之萬厯時巡撫江西清釐雜賦𡻕省民錢數十萬張居正憾尚書朱衡屬斯潔伺其事斯潔笑

  曰吾豈能殺人以媚人耶後終南京禮部尚書

 ︹本朝︺趙居甲廣昌人順治舉人未仕值大同總兵姜瓖叛抗節不屈死徐喆廣昌人拔

  貢授蘭谿縣丞有能聲署武義縣事耿精忠叛同城把總張奇章潛送𣢾降賊喆方乗陴拒守為賊

  所執逼之降喆大罵不屈自經死 贈按察使僉事

 ︹列女︺︹唐︺古元應妻高氏黙啜攻飛狐應時為令高能固守虜引去︹金︺崔氏

  易州人金末氏年二十餘夫從軍死氏出入兵刃往復數百里晝伏夜行以其尸歸負土葬之自以

  無子遭時亂乃經於墓側以救復蘇守節至八十餘卒︹明︺霍恩妻劉氏易州人正

  定副使劉俊女隨恩之官上蔡賊攻城恩謂劉曰脫有急汝若何劉願同死乃築臺廨後約曰見我

  下城卽賊入矣及城陷恩拔刀下城劉臺上見之卽自縊未絶復以簪刺心死隗好詩妻

  冀氏淶水人夫亡值寇亂攜前妻二子及己子避難遇賊欲殺前子氏哀泣欲以已子代賊詢

  其故義而釋之守節至九十餘嵗呉喬妻鞠氏廣昌人姑患臂痛不治氏𥸤天願捨

  臂代姑姑愈乃㫁一臂以完前志同縣呉安妻郭氏仲孺妻劉氏俱自縊殉夫

 ︹本朝︺趙壧妻萬氏易州人夫亡孝事衰翁撫孤成立復早卒與婦李氏共守訓四孫皆

  為諸生康熙年間 旌田虎妻王氏易州人夫殁有諷以改適者氏閉户絶食姑諭

  之遂奉姑守志以終同州節婦邱璜妻侯氏邱士愉妻馬氏張履素妻郭氏張藴華妻孫氏田之棟

  妻崔氏鄭守花妻孫氏連士功妻李氏姚士奇妻郭氏劉興諤妻繆氏張得王妻章氏張璠妻李氏

  史珻妻高氏錢高選妻雷氏劉璋妻張氏董鐸妻郭氏劉永修妻繆氏均乾隆年間 旌楊振

  文妻劉氏淶水人年十七而寡遺孤未彌月氏撫孤戌立守志三十餘年同縣節婦傅永

  正妻張氏汪憲準妻錢氏盧繼忠妻翟氏張瑗妻孫氏均乾隆年閒 旌趙安妻陳氏

  廣昌人夫故事姑至孝遺孤甫周嵗撫之成立同縣節婦張彩妻李氏王居妻楊氏胡樹德妻李氏

  胡維新妻李氏郭人龍妻張氏均乾隆年間 旌孫雨田妻王氏易州人夫亡守

  節同州烈婦趙名山妻韓氏王汝達妻王氏楊治家妻劉氏邢李氏李韓氏均嘉慶年間 旌

  三德妻郭氏淶水人夫亡守節同縣烈婦王某妻王氏烈女張繼周女均嘉慶年間

  侯詔妻董氏廣昌人夫亡守節同縣馬中正妻張氏李奇照妻康氏均嘉慶年閒

   

 ︹土産︺棉淶水縣岀不灰木州境出亦出廣昌縣白石山可作火爐等器明志易州

  易州淶水縣出 按舊志載生絹易州最著唐書地理志易州土貢紬今皆無

  之又杜佑通典上谷郡貢墨二百挺唐書地理志易州土貢墨今歙人造墨尚云按易水法製謹附

  










                      前提調官沈兆澐恭纂輯

                      提調官王廣蔭恭覆輯

                      校對官吳思權恭  校

                      校對官宗稷辰恭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