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嘉慶重修一統志 (四部叢刊本)/卷四百七十至四百七十一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四百六十七至四百六十九 嘉慶重修一統志 卷四百七十至四百七十一
清嘉慶二五年 敕撰 闕名 撰索引 景清史館藏進呈鈔本
卷四百七十二至四百七十四

Page:Sibu Congkan Xubian274-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76.djvu/2Page:Sibu Congkan Xubian274-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76.djvu/3Page:Sibu Congkan Xubian274-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76.djvu/4Page:Sibu Congkan Xubian274-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76.djvu/5

潯州府表                 

                     

大清一統志

 潯州府在廣西省治西南九百五十里東西距四百十里南北距五百二十里東至梧州府藤縣

  界一百九十里西至南寕府横州界二百二十里南至鬱林州界一百九十里北至柳州府象州界

  三百三十里東南至鬱林州北流縣界二百八十里西南至鬱林州興業縣界二百二十里東北至

  平樂府永安州界二百六十里西北至柳州府來賓縣界二百八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八千四百

  

 ︹分野︺天文翼軫分野鶉尾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荆州南裔周百越地秦為桂林郡地

  漢為鬱林郡地郡治在今府境晉及宋齊因之梁分置桂

  平郡隋平陳郡廢仍屬鬱林郡唐武德四年屬南

  尹州五年屬鷰州七年分置潯州治大賓縣見元和志尋廢

  貞觀七年始於桂平縣置潯州元和志取潯江為名十二年

  省入龔州長夀元年復置見元和志天寶初改潯江郡

  乾元初復曰潯州屬嶺南道邕管五代屬南漢宋

 開寶五年廢入貴州六年復置仍曰潯州潯江郡

 屬嶺南西道元至元十六年置潯州路總管府屬

  廣西道明洪武三年改潯州府屬廣西布政使司

 本朝因之屬廣西省領縣四

 桂平縣附郭東西距一百五十里南北距三百七十里東至平南縣界七十里西至貴縣界

  八十里南至鬱林州界一百九十里北至武宣縣界一百八十里東南至梧州府容縣界一百八十

   八里西南至貴縣界一百二十里東北至平南縣界七十五里西北至貴縣界八十里漢鬱林郡布

   山阿林二縣地梁分置桂平郡隋平陳郡廢為桂平縣屬鬱林郡唐貞觀七年為潯川治五代宋因

   之元為潯州路治明為潯州府治 本朝因之平南縣在府東一百里東西距一百二十里

   南北距二百八十里東至梧州府藤縣界六十里西至桂平縣界六十里南至梧州府容縣界一百

   五十里北至平樂府永安州界一百三十里東南至容縣界一百五十里西南至桂平縣界一百四

   十里東北至藤縣界六十里西北至柳州府象州界一百三十里漢蒼梧郡猛陵縣地晉初分置武

   城縣屬鬱林郡後省宋元嘉二年改武林縣屬永平郡齊以後因之唐初屬藤州貞觀三年於縣置

   鷰州七年改置龔州都督府又分置平南縣尋移州治之天寶初改臨江郡乾元初復曰龔州屬嶺

   南道五代屬南漢宋開寶五年省武林縣入平南政和元年州廢屬潯州三年復置紹興六年復廢

   屬潯州元屬潯州路明屬潯州府 本朝因之貴縣在府西南一百四十里東西距一百四十

    里南北距二百二十里東至桂平縣界六十里西至南寕府横州界八十里南至鬱林州興業縣界

    八十里北至柳州府來賓縣界一百四十里東南至鬱林州界八十里西南至廣東廉州府合浦縣

    界一百三十里東北至桂平縣界八十里西北至思恩府賓州界一百二十里古西甌駱越之地漢

    置鬱林郡治布山縣後漢及 晉宋齊皆因之梁普通四年於郡置南定州隋平 陳廢郡置鬱林縣改

    州曰尹州大業初省布山入 鬱林縣又改州曰鬱州尋復為鬱林郡唐武德四 年曰南尹州貞觀八

    年改貴州天寶初改懷澤郡乾元元年復曰貴州屬嶺南道五代屬南漢宋亦曰貴州懷澤郡屬廣

    南西路元曰貴州屬廣西道大德九年以州治鬱林縣省入明洪武三年降州為縣屬潯州府 本

    朝因武宣縣在府西北二百里東西距一百十五里南北距一百八十里東至桂平縣

    界九十里西至柳州府來賓縣界二十五里南至貴縣界九十里北至柳州府象州界九十里東南

    至桂平縣界一百八十里西南至貴縣界八十里東北至平樂府荔浦縣界八十里西北至來賓縣

  界四十里漢鬱林郡中留縣地後漢曰中溜隋為桂林縣地唐武德四年析置武仙縣屬象州五代

  宋元因之明宣德六年始改為武宣縣仍屬象州 本朝雍正三年分屬賓州八年改屬潯州府

 ︹形勢︺封域廣袤實有三州之地方輿勝覽左黔右鬱限以

  二江山水奇秀

 ︹風俗︺僻處山間地瘠民貧宋趙善奏狀力耕為業不產蠶

  絲人物淳和不事諂詐風土

 ︹城池︺潯州府城周七里有奇門六東西開濠南北際江宋嘉祐間土築明洪武二十九年

  增建成化三年甃甎 本朝乾隆二十七年修桂平縣附郭平南縣城周一里有奇門

  二南臨大江池廣二丈明初土築天順間甃甎貴縣城周三里有奇門五元至正間因唐址

  建明萬厯間増建 本朝康熙二十五年五十九年重修武宣縣城周二里有奇門四池

  廣一丈五尺明宣德間上築成化間甃甎 本朝乾隆三十一年

 ︹學校︺潯州府學在府城西隅明正統三年遷建 本順治十五年重建康熙二年雍正

  二年乾隆四十六年修入學額數二十名桂平縣學在縣治西 本康熙六年

  雍正三年乾隆九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五名平南縣學在縣治東 本朝康熙初重建

  雍正十一年乾隆五十八年修入學額數十二名貴縣學在縣東門外本朝康熙五十

  六年重建雍正八年乾隆四十五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五名武宣縣學在縣治東明洪

  武中建 本朝康𤋮七年五十年雍正七年嘉慶三年重修入學額數八名潯江書院

  在府學左明萬厯間以分守别署改建 本朝乾隆七年易名潯陽書院三十九年增修復舊名

  思靈書院在桂平縣學左 本朝乾隆三十八年因桂邑書院改建武城書院

  在平南縣 本朝乾隆十三年懷城書院在貴縣 本朝乾隆二十四年因學宫舊

   址修建四十四年改建學宫旁仙城書院在武宣縣 本朝乾隆三十四年

  ︹户口︺原額人丁一萬六千九百五十五今滋生男婦大小共六十四萬七百五十四名口計九萬七

   百二

  ︹四賦︺田地九千三百二頃三十畝一分有奇額徵地丁正雜銀三萬二千七百十八兩八錢六分六

   𨤲遇閏加徵銀九百九十九兩五錢九分一𨤲米四萬七百七十四石三斗四升六合六勺

  ︹山川︺白石山在桂平縣南寰宇記阿林縣有白石山色潔白四面懸絶上有飛泉瀑布方輿

   勝覽在潯州南六十里下有白石洞天可達容州勾漏洞天世傳葛仙翁往來其間明統志兩峯並

   列下有巖洞即道書第二十一洞天洞之上有會仙巖煉丹竈八仙石府志攀藤搭梯而上約十里

   方至巖前有煉丹潄玉二泉左有元珠池右有三清巖旁有鵞頸峯大容山在桂平縣南一

   百九十里廣闊數百里通鬱林容縣岑溪博白北流陸川等縣山形四面相似入者迷岀樹木叢茂

   澗水屈曲分為九十九派鳳巢山在桂平縣西南五十里下有龍潭羅叢山

   平縣西南六十里即羅叢巖巖中明敞可容數百人東有碧虚洞西有靈源洞其最深者曰水月巖

   又有鯉魚巖水通鬱江思靈山在桂平縣西五里王存九域志潯州有思靈山舊志一作

   思陵山又名西山秀峙穹窿映帶府治上有三清巖宋淳化初州守姚坦嘗遊此亦曰姚翁巖有泉

   曰乳泉即思陵水源也旁有吏隱洞石梯山在桂平縣西八十里削直如梯路通容縣又羅

   影山在縣西北七十里亦高聳閬石山在桂平縣西北七十五里方輿勝覽在潯州北有梁

   嵩讀書巖明統志在府城北一百六十里峯巒競秀如列旌旗舊志一名基石山平疇突起高峻插

   天周圍峭壁惟一道可達山巔中有石巖石梯流水扃若堂奥石鹿山在桂平縣北五十里

   九域志潯州有石鹿山上有石如鹿紫荆山在桂平縣北五十里自山而北巖壑深廣為猺

   獞門五指山在桂平縣北一百十里五峯羅列迢遞巉巖中有石穴上通山峯下逹龍

   鳳凰山在平南縣東四十里岡巒挺秀形如飛鳯右有古井其深無底相傳有龍藏此

   鷰石山在平南縣東南十二里隋書地理志武林有鷰石山明統志山有石鷰唐置鷰州以

   此縣志每春夏羣鷰巢於巖頂故名大水山在平南縣東南六十里與梧州府藤縣交界其

   山綿延百餘里密林深箐重巖𮟏谷為邑要害思巖山在平南縣南四十餘里連亘四十里

   峯巒峻偉樹木森蔚頂有石室藍峒山在平南縣南六十里山多竅穴上有石腳巖相傳中

   通勾摩雲山在平南縣南一百里山頂切雲麒麟山在平南縣西七十里以形

   似名千峯屯繞秀傑殊常又有幞頭山在縣南四十里大峽山在平南縣北十五里又古

   崙山在縣北四十里相近有天井山羅運山在平南縣北七十里猺獞巢穴東山

   縣東十五里峯巒秀峙西北有婦人巖龍巖山在貴縣東五十里上有七巖一巖最大有

   東西二門虛明爽塏南山在貴縣南十里有二十四峯峭拔秀異甲於一邑上有巖洞三門旁

   多石竇絶頂有宜仙洞石室尤奇勝對峙者為文筆山西山在貴縣西三十里峯巒奇特石

   筍插天上有七星巖仙女寨產方竹馬嶺山在貴縣西北七十里一名龍馬山又名馬度山

   唐以前縣名馬嶺馬度皆以此明統志山多虺其毒殺人惟冷石可以解之屑著瘡内即活

   山在貴縣北二十里又名宜貴山上有瀑布千仞其北為登仙巖路通仙女嶺龍山

   縣北五十里山勢險峻延袤數百里唐書地理志貴州有龍山府蓋府兵防戍於此為藤峽之右臂

   其山產茶沙江出焉上龍巖山在貴縣北八十里中多奇石銀山在貴縣東北十

   里有石函望之如銀俗呼為仙人函鴉笑山在貴縣東北六十里東接石梯西連北攬亦猺

   獞出没處一名雞笑山馬鞍山在武宣縣東一里兩山相連一名雙獅山中有深巖巖口

   有石鐘懸壁扣之有聲又名鐘巖金龍山在武宣縣東七十里對峙者曰雙髻山有水入

   東鄉勒馬山在武宣縣東南五十里江濵羅淥山在武宣縣東南一百五十

   里明正德十七年督臣蔡經討大藤峽猺使王俊由武宣踰山而東攻羅淥上峒戚振攻羅淥中峒

   吳同章攻羅淥下峒即此仙巖山在武宣縣南四十里巖中可容數百人仙人山

   在武宣縣西十里寰宇記舊有仙人羽駕集此又有仙人換骨函存銅鼓山在武宣縣西十

   里寰宇記象州有銅鼓山下有銅鼓灘石羊山在武宣縣西六十里峭壁上有石如羊俯

   臨大大祿山在武宣縣西北十五里有水東入潭江高立山在武宣縣北十

   里一名獨秀山為縣主山三鼎嶺在桂平縣東三十里又含珠嶺在縣東五十五里横嶺在

   縣南五十里雲合嶺在桂平縣南八十里聳秀插天雲合即雨又南頂嶺在縣南一百二

   十里崚増嶺在縣西南七十五里路極險峻高振嶺在桂平縣北百餘里明成化二年

   雍討大藤賊嘗登此督戰蛇黃嶺在平南縣北一里嶺勢盤紆出蛇黃每𡻕九月土人掘地

   求之磨清水可以愈毒一名蛇黄岡銅鼓嶺在貴縣南五十里平地突起層岡環列

   女嶺在貴縣北七十里旁有登仙厓明嘉靖初藤峽賊據此謂之仙女砦又東北即油醡石壁

   大陂等巢皆王守仁所討平處獨秀峯在桂平縣南七十里明統志在白石山之側孤翠飛

   騫百里所瞻獅子岡在桂平縣西五十里又崑崙岡在縣西北七十里一名崑山

   朝岡在貴縣北二十里元和郡縣志在鬱林縣北陸績為太守每登此岡制渾天圖暢巖

   在平南縣西北三十里宋郡守姚嗣宗嘗游此號曰姚公巖又傳程玽守龔明道伊川隨父任讀書

   於此相接者曰思鵞巖一曰思鵞石又謂之鵞山狀若八角樓高陽巖在平南縣西南九十

   里高爽明豁前瞰平野仙臺峒在平南縣北百餘里相近有花相白竹古陶羅鳯等峒𢌞

   環相屬明嘉靖時王守仁𠞰仙臺花相諸賊皆平之即此大藤峽在桂平縣西北六十里紅

   石磯之下弩灘之上地介武宣象州永安桂平平南藤縣之間四山環繞延亘數百里最為險惡峽

   迤南舊有牛賜大岵諸村猺寨北通羅淥三峒紫荆羅運等三十六巢巖洞以百計中有七層樓下

   有三昧洞峽口有大藤大逾斗長數丈横生跨江日沉水底夜浮水面猺人藉以渡峽以通龍山八

   寨明成化初督臣韓雍討平猺賊斬其藤易名斷藤峽置武靖州及東鄉龍山等巡司嘉靖初峽中

   猺賊流刦潯梧上下七年督臣王守仁討平之後峽賊侯勝海等復為亂督臣蔡經討平之凡三興

   大役而後底定金雞峽在貴縣西六十里連山延亘直至賓州鬱江自南寕府横州

   流入經貴縣南又東經府城南至城東與黔江合又東經平南縣南名龔江又東入梧州府藤縣界

   漢書地理志母棳縣橋水首受橋山東至中留入潭水經注牂牁水經鬱林廣鬱縣為鬱水又東逕

   領方縣北又東逕布山縣北又逕中留縣南與温水合又東入阿林縣潭水注之診其川流更無殊

   津正是橋温亂流故兼通稱也元和郡縣志鬱江水南去鬱林縣十五步又龔江一名潯江在陽川

   縣南去縣三十五里又在平南縣南五十步又東南去武林縣五十步方輿勝覽鬱林縣鬱江中有

   紫水兩派流出即有異應上有牛皮灘下有白雀灘黔江自柳州府象州流入經武宣縣西名

   曰潭江又東南經府城東北亦曰北江至城東與鬱江合為潯江即古潭水也漢書地理志鐔城縣

   潭水東至阿林入鬱水水經注潭水自潭中縣又東南與剛水合又逕中留縣東阿林縣西右入鬱

   水寰宇記潯江在桂平縣北二十步過州東五里合鬱江名勝志潯江在府城東黔水自城北鬱水

   自城南至北合流東下蒼梧入海 按此水今名黔江既合鬱水之後故明統志分而為三元和郡

   縣志寰宇記即以此為潯江也相思江在桂平縣東六十五里與平南縣接界源出平南麒

   麟山自官塘堡分港而入直通朋化内猺流入潯江繡江在桂平縣西南五十里即羅越水也

   寰宇記繡州有羅越水一名靈溪水舊志繡江湛碧如繡即唐置繡州處又有官江在縣西南三十

   里皆北入鬱江又蓬浪江在縣西南二十七里南入鬱江武林江在平南縣東二十五里上

   流出容縣界曰白沙江北流入龔江又白馬江在縣東六十里南流入江烏江在平南縣西寰

   宇記平南縣有大烏江舊志在縣西半里小舟泝流可三四十里至古城其源直透縣西北猺山地

   界下流入龔江春夏此河水清則大江水濁秋冬大江水清則此水濁大同江在平南縣

   北八十里源出猺地東南流至藤縣界䝉江口入江灘高水涌石齒崚嶒不通舟楫元和郡縣志大

   同縣有花怜水在縣東北二十步疑即此沙江在貴縣東七里源出謝井又東津江在縣東二

   十里源岀龍山皆南入鬱江橫眉江在貴縣東六十里自鬱林州大容山發源北流入鬱

   江與桂平縣分界汛江在貴縣南三里一名道沖江近州城舊址又思繳江在縣南三十里

   源出興業縣即西江下流也皆北入鬱江寶江在貴縣西二里一名浮江自賓州來入於鬱江

   武思江在貴縣西六十里自合浦縣流入鬱江馬來江在武宣縣東源出貴縣界

   上龍巖東北入潭江古豪江在武宣縣西南源出縣西二十里古豪里東南流入潭江又有

   武賴水源出縣西南六十里武賴里東流合焉都泥江在武宣縣西北自來賓縣流入合潭

   江即古剛水也漢書地理志牂牁母欽縣剛水東至潭中入潭舊志都泥江口在縣西北五十里

   新江在武宣縣東北源出北鄉又陰江東鄉江源出東鄉皆南流入潭江又有桂村水在縣北

   二十里源出縣東北桂村西入潭江布厯水在桂平縣東十五里又有伏化水在縣東南二

   十里皆流入潯江羅葉水在桂平縣南十里源出南頓嶺又有綠水在縣南十五里曠野

   中水泉深碧旁皆怪石北入鬱江木賴水在桂平縣西北九十里源出武宣縣經貴縣界

   南流入鬱江大隍水在桂平縣東北五十里源出武宣縣界東流合潯江又都耶水在縣

   北三十里源出羅淥三峒思陵水在縣西北十里源出思陵山俱流合大隍水通志大黄江從弩灘

   分流由武靖州至此江而下藤梧秦川河在平南縣東二十里源出鳯凰山南流入江又

   綠水河在縣東二十里源出龍潭方圓十餘丈其底全石北流入江乾河在貴縣北四十里源

   出北山春夏汎濫秋冬則涸下流合鬱江大藤溪九域志象州有大藤溪方與勝覽在武宣

   縣東南源出潯州大立山舊志今武宣縣延賓驛前溪是也南湖在桂平縣南俗名結塘湖

   廣三里許中有洲今漸湮塞為民塘靈湖在武宣縣東靈阿村水由大河伏流地中混出不絶

   銅鼓灘在桂平縣東一里當黔鬱二水合流處多巨石春夏水漲其聲如鼓明統志潯江中

   有碧灘弩灘思傍灘斫石灘并銅鼓為五水石俱險隘弩灘在桂平縣西北五十里當大藤

   峽口水涌而迅勢如發弩又碧灘在縣西北八十里浪灘在縣西北碧灘之上謝公池

   縣北城下唐刺史謝雕鑿池種蓮今名井塘潮水泉在貴縣西六十里盈涸不時日或三

   四潮唐潮水縣以此名元和志潮水縣有浮溪水在縣南三十步即此陸公井在貴縣城

   内呉郡守陸績所鑿南漢乾和中刺史劉博古種橘井旁又名橘井東井在貴縣東一里水從

   怪石涌出流入石底宋蘇軾書東潮二字刻石其旁瑞松井在貴縣東一里宋孝子梁詔所

   居旁有甘露著松樹上蘇軾為署其亭曰甘露林曰瑞松連理石井在貴縣南一里兩穴

   相連不竭不溢南澗井在貴縣西門外井東石刻蘇軾大書南澗二字龍腹井

  縣北二十里水色似濁汲之則清井旁有石洲盤亘如龍一名龍牀井石井在貴縣西北半

  里潛通大江元和志亦名司命井在縣北二里竭則人疾疫𡻕不登谷永井在貴縣舊州治

  東北相傳漢谷永所鑿又有嘉魚井在舊州西井泉通於江

 ︹古蹟︺桂平故城在今桂平縣西隋置縣志舊治在思陵山之半崎嶇險阻宋嘉祐間始移

  縣於平地即今治鬱林故城在貴縣南隋開皇十年置為鬱林郡治唐為貴州治元大

  德九年省舊志有故城在縣南鬱江南三里呉陸績築遺址猶存宋時移今治武仙故城

  在今武宣縣東元和志象州武仙縣西北至州一百二十里武德四年析桂州建陵縣南置寰宇記

  在州東南九十九里舊志故縣治在縣東下水二十里明洪武三年築土城上有小溪名陰江下近

  峽江猺獠出没之所宣德六年改名武宣始移今治武靖廢州在桂平縣東北三十里舊

  志本桂平縣地明成化三年督臣韓雍平藤峽賊以碧灘地為峽要害奏置武靖州尋移蓼水北岸

   築城周二里使上隆州土酋岑鐸遷步兵世掌州事設流官吏目佐之鐸死無嗣正德十六年以田

   州岑猛次子邦佐繼之嘉靖中邦佐嗣亦絶以潯州府通判權知州事萬厯末廢州為武靖鎮仍置

   兵戍廢繡州在桂平縣西南舊唐書地理志繡州唐常林郡之阿林縣武德四年置林

   州六年改為繡州天寶元年改為常林郡乾元元年復為繡州南至黨州五十里西北至貴州一百

   里領縣三常林阿林羅繡又常林縣武德四年貴州之鬱平縣置貞觀六年省歸誠縣入之移治

   廢歸誠縣故城文獻通考繡州宋開寶六年廢入容州普寕縣舊志在今縣西南一百五十里常林

   鄉遺址南存廢龔州今平南縣治元和志龔州本漢猛陵縣地貞觀三年於此置鷰州七

   年移鷰州於今州東六十五里於鷰州舊治置龔州因龔江以為名東至藤州一百四十里西南至

   潯州泝流一百三十里宋史地理志政和元年州廢隸潯州三年復置紹興六年復廢阿林

   廢縣在桂平縣東漢置屬鬱林郡唐屬繡州宋開寶五年省寰宇記廢阿林縣在廢繡州東北

   五十皇化廢縣在桂平縣東元和志潯州皇化縣西至州三十里隋開皇十一年

   因縣東一里皇化水為名大業二年廢貞觀七年復立宋史地理志開寶五年廢皇化入桂平

   賓廢縣在桂平縣東南元和志潯州大賓縣西至州四十里隋開皇十五年分桂平縣置以

   縣西北賓水為名武德七年曾於縣置潯州後移於桂平寰宇記開寶五年併入桂平盧越

   廢縣在桂平縣南舊唐書地理志武德四年置林州領盧越縣貞觀六年省新唐書省入羅繡

   武林廢縣在平南縣東南晉書地理志鬱林郡統武城縣宋書州郡志永平郡領武林縣

   文帝立舊唐書地理志武林晉武城縣元和志龔州武林縣西北至州二十五里宋元嘉二年置武

   林縣屬永平郡隋屬藤州貞觀七年割屬龔州寰宇記開寶五年廢武林入平南歸政廢

   縣在平南縣西舊唐書地理志貞觀七年置歸政縣屬龔州十二年省入西平舊志今有歸政里

   即故陽川廢縣在平南縣西北元和志龔州陽川縣東南至州四十里本漢布山縣

   貞觀七年於此置西平縣屬龔州天寶元年改為陽川寰宇記開寶五年省入平南平原

   廢縣在平南縣西北元和志思唐州管平原縣東至思唐州八十里與州同時置前臨思洪江

   唐書地理志思唐州思和本平原長慶三年更名寰宇記開寶五年併入武郎武郎廢縣

   在平南縣北元和志桂管有思唐州永隆二年桂州司馬夏侯處廉奏割龔𫎇象三州置開元二

   十四年奏為羈縻州建中元年升為正州南至龔州一百四十里北至𫎇州一百六十里治武郎縣

   與州同時置前臨駞禮江寰宇記思唐州武郎郡開寶四年改曰思明州五年州廢以武郎縣屬

   龔州九域志嘉祐二年省武郎入平南隋建廢縣在平南縣東北元和志龔州隋建縣

   西北至州八十里隋開皇十九年分武林縣置初屬藤州貞觀七年割屬龔州寰宇記開寶五年

   入平大同廢縣在平南縣東北元和志龔州大同縣南至州七十五里本漢鬱林郡

   布山縣地貞觀七年於此置大同縣屬龔州寰宇開寶五年廢入平南舊志在縣東北五十里今

   為大同鄉泰川廢縣在平南縣東北舊唐書地理志貞觀初置屬鷰州七年屬龔州十二

   年省入平南布山廢縣在貴縣東漢置為鬱林郡治隋大業初省入鬱林縣舊志廢縣

   在府西五十里懷澤廢縣在貴縣南梁陳時置隋省入鬱林唐武德四年復置屬南尹州

   貢觀初屬貴州宋開寶五年省元和志縣北至貴州一百里 按明統志作劉宋置考宋齊志有懷

   安而無懷澤隋志無懷安而鬱林以懷澤併入疑懷澤或即懷安也潮水廢縣在貴縣西

   元和志貴州潮水縣東至州五十里武德四年分置寰宇記開寶五年省入鬱林義山廢

   縣在貴縣西北元和志貴州義山縣東北至州八十里隋開皇十一年置馬度縣因縣南三十里

   馬度山為名武德四年改為馬嶺天寶元年改為義山寰宇記開寶五年省入鬱林龍山廢

   縣在貴縣北隋書地理志鬱林郡鬱林大業初廢龍山縣入 按宋齊志俱無龍山疑梁陳時置

   以近龍山故名也中留廢縣在武宣縣西南漢置屬鬱林郡後漢曰中溜晉省後復置

  劉宋為桂林郡治蕭齊屬桂林郡隋開皇十一年省入桂林羅繡舊縣在桂平縣南舊

  唐書地理志繡州領羅繡縣武德四年析阿林置寰宇記開寶五年省入普寕縣舊縣在廢繡州東

  六十里通志今為羅繡里在縣南八十里潯州故衞在府治東北明洪武八年建久廢

  奉議故衞在貴縣西北明正統十一年自奉議州移置今廢向武廢所

  縣北門外明正統十一年自向武州移置於此屬奉議衞萬厯二十三年移於謝村鎮今廢

  平場在桂平縣西七十里昔時土人採砂煉鉛處東津場九域志鬱林縣有易令穿

  山康牡大利都祿平悦懷澤都零東津含山龍山共十一場舊志東津村在貴縣東南六十里又有

  都六村在縣西水南鄉近横州界蓋即都祿之訛也懷澤龍山皆以故縣為名餘無考思古

  樓在府城東門上又南門上有觀風樓西門上有捲雨樓北門上有平逺樓懷澤樓

  縣城澄霽閣在府城平遠樓東又淨練間在平逺樓西愛蓮閣在貴縣治清燕

  雙清閣在貴縣學宫南宋傅汶有詩吏隱堂在府署又平政堂在吏隱堂東

  清心堂在平政堂東景陸堂在貴縣舊州署西堂後有清燕堂涵碧亭在府城東

  三江口今廢涌金亭在府城南江岸寒亭在府城西五里亭下有泉自石罅流出清

  冷異常冬夏不涸南澗亭在貴縣西二里又有紫江亭在縣西二里石洲上今廢

  巢亭在貴縣治蓮池北有蘇軾書帖石刻龍街里在平南縣南五代南漢時梁嵩廷試

  第一因改鄉曰鵬化里曰龍街龍田明統志在貴縣南山之陽舊志在縣南十里

 ︹關隘︺東樂關在桂平縣城東又縣南有南濟關西有西靖關北有北定關皆近郊之衞也又

  有歸化鎮遠二關皆在城旁太和關在平南縣西二里又永安關在縣西北二里

  安關在貴縣東又有常平關在縣西一里北靖關在縣北三十一里大黃江口巡

  司在桂平縣東五十里穆樂墟巡司在桂平縣東南一百八十里 本朝乾隆四十

   六年大烏墟巡司在平南縣東南五十里舊有大同鄉巡司在平南縣東北八十

   里 本朝雍正十二年裁改秦川鄉巡司在平南縣西三十里五山汛巡

   司在貴縣西北五山鎮地舊有新安寨巡司在貴縣東南四十里 本朝雍正十二年裁改

   廓鎮巡司在武宣縣西南六十里舊有永安鎮巡司在武宣縣北六十里 本朝雍正十

   二年裁改靜安鎮在桂平縣北三十里明成化中韓雍議移靖安鄉巡司於獻俘灘即此

   武靖鎮在桂平縣東北三十里三江鎮在貴縣西五十里江岸諸水所匯明萬厯

   中置鎮築城設同知駐此 本朝設百總分防五山鎮在貴縣西北一百三十里一名謝村

   鎮通志貴縣五山九懷狼獞性淳頑不一而五山之地周數百里界賓州遷江武宣來賓間背倚龍

   山明代所稱藤峽右臂後築土城設守備防守前哨北霸後哨馬鞍左哨大器右哨大村與七里桐

   嶺黄梁窿笠各堡皆有隊兵防汛勒馬寨在桂平縣北一百里明成化中韓雍議移周沖

  巡司於此縣境狼猺雜處多狡悍又一種號為山子皆姓槃闢山種植揜取禽獸而食嘗其上淡則

  遷去北山寨在貴縣北龍山中舊有巡司又橋頭墟在縣南五十里瓦塘渡在縣西三

  十里又五州砦東㼂渡郭東里皆設巡司後並裁東鄉堡在武宣縣東藤峽之北户也明

  萬厯三十二年置堡縣境東鄉為猺西鄉為犽南郷北鄉為獞惟犽最朴謹獞猺頗輕悍羅秀

  墟在桂平縣南一百五十里接鬱林州界舊有土巡檢世襲又常林鄉司在縣西南靖安鄉司在

  縣北大宣鄉司在縣東北及思隆郷司木盤浦司共有七巡司今皆裁木梓墟在貴縣一

  百二十里 本朝嘉慶十六年移通判住此武林阜在平南縣東南四十里又三堆司在

  縣東南五十里峒心司在縣南一百里平嶺司在縣西北大峽司在縣東北舊皆有土巡檢世襲今

  

 ︹津梁︺迎恩橋在桂平縣南門外一名接龍橋駟馬橋在桂平縣南七里綠塘

  橋在桂平縣西南十五里長庚橋在桂平縣西三里羅沖橋在平南縣東一

  里跨羅沖塘板冲橋在貴縣西三十里棉村橋在貴縣北十里楓林橋

  在武宣縣南二十里蘇灣渡在貴縣東十里一作思灣渡

 ︹隄堰︺董村龍塘壩在武宣縣西三十里古豪里田畝資以灌溉又庾村潭大定塘在縣

  北四十里

 ︹陵墓︺︹明︺沈希儀墓在貴縣北一里北山廟前朱烈婦墓在貴縣北二里

 ︹祠廟︺三先生祠舊在府學内祀宋周子二程子廖德明作記後移於書院并祀王守仁

  四公祠在府城内祀明韓雍毛伯温蔡經翁萬達劉公祠在府城内祀明御史劉臺

  忠義祠在府治南報國寺左祀 本朝死事郡守劉浩暨浩四子平南縣令周岱生典史武

  講院祠在府治南門外祀本朝知府孫明忠 山 公祠在武宣縣東門内化

  明懷遠伯山雲以平猺賊遷縣治有功民祀之廣祐廟明統志在府城西思靈山其神唐御

  史李姓忘其名郡嘗患虎守儔於伸信宿虎死廟樹間宋守姚嗣宗有記李迪公廟

  南縣東祀明縣丞李復原白馬廟在平南縣東六十里五代時梁嵩省親歸乘白馬至東濠

  墟渡没於水鄉人祀之靈源廟在平南縣南武林鄉宋崇寕間建祀龍神石牛廟

  在貴縣北十里龍山口寰宇記貴州有洞池周數十丈下有石牛時出泥間旱𡻕禱之輒應

 ︹寺觀︺景祐寺在貴縣南南山宋咸平初嘗賜太宗真宗御書二百二十四軸藏於此

  真觀在桂平縣白石山一名陽明觀有宋太宗御書

 ︹名宦︺︹漢︺唐頌番禺人為布山縣令縣境民夷雜居號難治頌寛和為理不事威讋民感其政

  無梗化者谷永靈帝時為鬱林太守以恩信招降烏滸蠻十餘萬内屬皆受冠帶間置七縣

  ︹三國︺︹吳︺陸績吳郡人出為鬱林太守加偏將軍給兵二千人績意在儒雅雖有軍事著

   述不廢歸無装取石以重其船人號鬱休石︹晉︺毛炅建寕人泰始七年守鬱林郡壯勇慷

   慨為吳將陶璜所執不屈而死︹南北朝︺︹宋︺俞括為鬱林守政尚安靜郡人悦服

   勔彭城人鬱林太守先是費沈伐陳檀不克勔既至隨宜翦定宋姚坦濟陰人太宗時

   知潯州有異政盗息氏安梁頵高要人祥符中任武仙主簿勸善懲惡民多德之程珦

   開封人皇祐間知龔州區布範既誅鄉人或傳其神降言當為我南海立祠於是迎其神至龔珦詰

   之投之江中其妄乃息孫抗黟縣人天聖間知潯州潯人未知學乃改作廟學召吏民子弟

   之秀者親為講説南方學者遂盛盧革德清人慶厯中知龔州蠻入寇桂管騷動革經畫軍

   需先事而集移書安撫使杜𣏌請治諸郡城及易長吏之不才者又言嶺外小郡合四五不當中州

   一大縣無城池甲兵之備將為賊困宜度遠近并省之後儂智高叛九郡相繼不守皆如革慮

   直方吳縣人紹興間知潯州政尚寛簡杜天舉紹興間知潯州入對言土官教諭未

   足為後進模範乞見任有出身或特奏名兼攝詔從之馮源建炎間以武仙主簿署縣事以

   安靜見稱廖德明南劍人孝宗時任潯州教授為學者講明聖賢心學手植三柏於學宫潯

   士愛敬之如甘棠累官知潯州皆有聲崔與之廣州人紹𤋮間授潯州司法叅軍常平倉

   久弗葺慮雨壞米撤居𪠘瓦覆之郡守欲移兑常平之積堅不可守敬服更薦之後判邕州

   祝蕃至正間為潯州經厯一夕課子讀書忽旋風滅燭戸外若有人稱黃氏訴𡨚者詰旦鞫獄

   果得黃姓𡨚狀遂為辨釋陳本道至正間知貴州時峒賊圍州城本道率兵出戰賊遁去

   侯元采貴州吏目至正間署州事時城池頺廢捐家財傭民築濬一日峒賊出掠元采偕弟

   信卿帥兵逆戰生擒賊首斬𫉬無數︹明︺李復原雩都人洪武中平南縣主簿招還流民數

   百户度荒田教之墾藝遷縣丞蠻宼起集民壯戰於蛇崗為流矢所中死胡濟南海人正統初

   調知平南縣藤峽猺獞屢岀侵掠濟築城衛之總兵韓觀征𠞰蠻平民多就俘濟力為辨釋全活甚

  

 ︹本朝︺車君乘德淸人順治六年由𡻕貢選武宣知縣時草宼未平縣治殘毁君乘赴任甫兩

  月率弟君稷捍禦城陷被執罵賊不屈死弟妾陸氏幼子俱遇害雍正六年 旌劉浩

  人康熙時為潯州守孫延齡以桂林叛附吳三桂徇諸郡縣浩嬰城拒戰偽總兵侯成德陷平南復

  助兵攻潯勢熾甚副將蔣秉鑑為内應執浩父子五人送賊營暴烈日中抗節不屈同時殞命家口

  百餘悉被害事聞贈太僕寺卿 周 岱生德化人康熙時知平南縣聞孫延齡附叛黨衆

  四出侵掠岱生亟修城㻡繕兵器以備賊趨平南岱生偕典史武佐鼎迎戰於大峽石斬賊將毆倫

  等數十人又戰於武令峽復斬賊千總呉飛龍等偽總兵侯成德忿甚麾賊擁火器來攻衆潰岱生

  被執死之妻楊氏自刎子儒亦遇害事 聞贈按察司僉事佐鼎亦𬒳執賊欲降之七日不食罵不

  絶亦死之陳堯賢仁和人雍正間知潯州府有惠政置府義倉修建府學立前守劉浩父子

  忠義祠以平南知縣周岱生典史武佐鼎配祀捐貲修城垣先是郡境患虎堯賢懸重賞募勇士縛

  殺兩虎害遂止

 ︹人物︺︹漢︺養𡚒鬱林人和帝時舉方正詔問陰陽不和或水或旱𡚒對以長吏多不奉行時令

  干逆天氣百姓困乏衆怨鬱積故陰陽不和風雨不時也及和帝永元中潁川大水桓帝延熹初京

  都蝗獻帝初平中六月寒風如冬俱以奮對為証︹五代︺︹南漢︺梁嵩平南人白龍元

  年進士厯官翰林學士見時多苛政乞歸養母因獻倚門望子賦高祖憐之𦗟其去錫賚有加辭不

  受但請蠲本郡丁賦從之邦平南人官御史大夫以直節著︹宋︺粟大用武宣人年

  九𡻕大中祥符間以通五經應童子科至汴京入見真宗奇之特補登仕郎仕至南雄太守

  洪武宣人與弟澤皆以文學名時號二鳯梁詔貴縣人少孤奉母以孝著母卒結芽墓所

  有甘露芝草之異後為廣東提刑司幹官蘇軾南遷見而重之署其亭曰甘露林曰瑞松施才

  貴縣人仕宜郡倅宣和間莫往峒蠻叛才平賊有功仕終永州太守︹明︺賓繼學平南人正

  統舉人厯文選司主事廉介不阿銓法一清尚書王鏊器重之甘泉桂平人成化舉人授常州

  府推官以憂去後補蘇州從征崇明海宼有功值劉瑾用事免官歸著有東津稿沈希儀

  貴縣人嗣世職為奉儀衛指揮使正德中屢破義寕荔浦臨桂灌陽古田等賊進署都指揮同知嘉

  靖時田州屢叛總督姚鏌王守仁多用布儀計遂平之以叅將駐柳州諸猺畏威積功至都督同知

  改貴州總兵官希儀為人坦率居恒談笑洞見肺腑及臨敵應變出奇人莫能測尤善撫士卒嘗得

  危疾部兵多自戕以禱於神與四川何卿貴州石邦憲並稱一時名將岑孝子貴縣人逸

  其名家貧甚傭工鄰家日三省其親及親喪鄉里斂資助葬日至墓下哭拜有句月給祿米旌其門

 ︹本朝︺黃毓奇桂平人生員明季盗起捍禦一方頗有康熙八年邑人楊其清作亂郡守劉

  浩謀於毓奇率鄉勇拒守城賴以全後土宼易天章領賊千人掠下都里毓奇豫為備大敗之

  天祜桂平人康熙十五年馬雄猖獗據掠至崇姜里甘村天祐挺身見賊鋭以利害賊遂止嘗

  修大黄河以通舟楫由良四埠至崖龍長一百餘里無擔負之勞且可資灌溉鄉里賴之麥琯

  平南人康𤋮𡻕貢平十四應童子試邑令鍵城門考佼琯聞父溘逝墜城出宰異之呉逆變偽總兵

  某聞其名屈致之避居藤縣後官岑溪訓導遷知福安縣皆有賢聲李彬貴縣人康熙進士土

  宼楊奇凊亂彬活千餘人卻吳逆幣性嗜學著有遇石居集楊永清平南人康熙間值兵

  負母避亂拾野蕨以奉餐母為虎所攫力擊得脱又為賊所擄將刃之永清號泣請免以水跪進

  母賊憐而釋之蔣學成桂平人知桂陽州政尚平恕嘗刻小學日記省心格言又於南北門

  外立社學以教民卒官民為流涕肖其像祀之於鹿峯李成桂平人潯州協右營守備嘉慶

  二年隨征湖北敎匪擊賊於蜈蚣山陣亡事   聞加等議卹廕雲騎尉

 ︹流寓︺︹宋︺周敦頣道州人稱濂溪先生慶厯中遊西粤寓於潯二程子從父珦在龔州因受

  趙子崧宋京室建炎初貶龔州未幾放令自便道梗未能歸寓居於潯

 ︹本朝︺嚴滌廣東人康熙初遊平南有文學工詩性倜儻不羈邑子弟多出其門𡻕得脩脯輒以

  周貧及卒友人并其詩稿瘞之表其石曰嚴公詩塜

 ︹列女︺︹隋︺胡氏尹州人夫失姓名有志節為邦族所推重江南之亂諷諭族黨據險而守封密

  陵郡︹元︺桑固遜妻延祐間潯州路守臣巴噶納諤德女名托克托沁夫桑固遜知

  貴州未幾死沁盡斥匳具買棺以殮囑僮僕曰如我死開棺同葬絶食而死奏聞旌表桑固遜舊作

  相兀孫巴噶納諤德舊作八哈納武德托克托沁舊作脱脱真今俱改正︹明︺陸氏女

  人許字未嫁夫卒父母欲别議昏陸守志不奪年八十卒世號曰貞姑朱澄妾貴縣人名

  茉莉嘉靖中澄死有邑豪欲娶之度不能免遂自縊郡守王貞告為文表其墓

 ︹本朝︺黃毓英妻謝氏桂平人年二十一而寡無子守節孝事翁姑雍正六年 旌

  何竈榮妻梁氏桂平人守正捐軀乾隆年間 旌覃愷聘妻辛氏

  桂平人未昏而愷卒奔喪守節乾隆三年 旌同縣李參桂妻覃氏黄夢熊妻楊氏李天蘭妻黄氏

  蔡雲龍妻鍾氏羅正洪妻麥氏辛英耀妻陳氏岑仕廣妻陳氏徐敏妻程氏秦秀錦妻趙氏黄陽晟

  妻葉氏羅敏妻馬氏黄瑤妻甘氏劉業純妻謝氏覃王諭妻曹氏又夀婦李繩唐妻萬氏李上梅妻

  秦氏均乾隆年間 旌梁漢清聘妻董氏桂平人未嫁聞夫卒絶食七日一慟

  韋金德妻賓氏平南人年十九遇暴不辱乾隆元年 旌同縣節婦梁垣妻朱

  氏楊晟妻梁氏韋茂基妻馮氏梁楙妻黃氏郭上沛妻麥氏馮廷棟妻麥氏明立琮妻黎氏郭榛妻

  黄氏熊紹宗妻𫎇氏甘文忻妻韋氏麥芄妻羅氏羅聲揚妻陳氏袁韋統妻黎氏許汝榮妻常氏均

  乾隆年間 旌盛氏貴縣人夫黃某染惡疾醫不能愈姑與母勸之别居或任他適皆不從服

  事終黃宏綽妻李氏貴縣人夫亡守節乾隆十七年 旌同縣宋經濟妻梁氏

  圴乾隆年間 旌鍾妹武宣人鍾廷修女年甫十四守正捐軀乾隆十四年 旌同縣黃老

  懇女太雙節婦張子秀妻黃氏陳王政妻曽氏陳旭妻黄氏陳舜位妻黎氏陳治妻楊氏均乾隆年

   陳 之瑞妻黃氏桂平人夫亡守節嘉慶十二年 旌同縣陳守謙妻劉氏

  陳永妻傳氏蔡中傑繼妻黃氏均嘉慶年間 旌廖寵琳妻謝氏平南人夫亡守

  節與同縣袁緯紋妻甘氏均嘉慶年間 旌陳綏祖妻高氏武宣人夫亡守節嘉

  慶二十五年 旌

 ︹仙釋︺︹明︺歐陽碧潭平南人永樂初入江西得張真人術能役使鬼神風雷𡻕旱縣尹命

  潭至澍雨大沛遇事能先知後仙去有廟祀馮克利貴縣人嘗往北山采香遇仙人奕賜

  以衣一襲無縫紉痕及歸則子孫易世矣後遂羽化

 ︹土產︺金銀唐書地理志潯州貴州土貢明統志貴縣出紵布元和志貴州貢明統

  志古具布一名鬱林布比蜀黄潤古云筩中黄潤一端數金淮南子曰弱緆細布也漢書白越即此

  桂明統志皮可為藥中有蠧可食漢文帝時趙佗嘗獻之鐵力木府境俱有

  為笠亦可為扇貴縣岀釣絲竹府境俱有糖牛明統志挂平縣山有糖牛與蛇同穴

  嗜鹽里人以皮裹手塗鹽入穴探之其角如玉取以為器

 ︹苗蠻︺猺府境皆有之在桂平言語鴃舌衣青藍短衣蓬頭跣足婦人則以紅綠兩截作裙男女喜

  歌唱好戲謔在平南有平地盤古外猺三種在貴縣男女俱短衣大領居深山不賦不役善射獵伏

  弩搏虎得虎則輸之官在武宣居東鄉之峽江花靈花周花樊諸村斑衣鳥言導淫尚鬼

  南縣大同里風尚似民貧者衣青布富者服飾亦麗惟衣皆大領婦不繫裙與民異在貴縣男子椎

  髻箕踞岀入佩刀女不髻不履短衣繡裙昏姻多索肉為聘在武宣居南鄉之分嶺桐嶺諸村接貴

  縣界北鄉之盤古牛欄諸村接來賓界性頗輕悍在平南縣者力耕節用無凍餒之家在貴

   縣者男著襪履女梳螺蚌髻短衣繡裙與民通昏姻近有列青衿者在武宣縣居金雞等村性

   最樸謹班衣鳥言與猺獞相似詳見梧州府山子即夷獠之屬在桂平縣者皆槃姓闢

   山種植揜取禽獸為食地盡則遷去之在貴縣者居深山不賦不役芟草刋木善射獵搏虎亦稱猺

   








                            纂 修 官目李紹昉恭 纂臣蔣立鏞恭 纂

                            提調官前總纂鄭紹謙恭覆輯

                            校 對 官鄧遇辰恭 校

南寕府表                 

                     

大清一統志

 南寕府在廣西省治西南一千七百六十里東西距四百三十里南北距三百三十五里東至潯

  州府貴縣界三百四十里西至太平府羅陽土縣界九十里南至廣東廉州府欽州界二百七十里

  北至思恩府武縁縣界六十五里東南至廉州府靈山縣界五十里西南至越南界三百六十里東

  北至思恩府賓州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思恩府白山土司界三百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九千二

  百二十里

︹分野︺天文翼軫分野鶉尾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荆州南裔周百越地秦為桂林郡地

  漢為鬱林郡領方廣鬱等縣地三國屬吳晉太興

  元年分置晉興郡治晉興縣宋齊以後因之隋平

  陳郡廢縣仍屬𣡡林郡宋書州郡志晉元帝置晉興郡治晉興縣隋書地理

  開皇十八年改晉興縣為宣化屬鬱林郡元和志作開皇十四年廢郡為晉興縣屬簡州大業初

  始屬鬱林郡與宋隋二志不同武德四年分置南晉州貞觀六

  年改曰邕州元和志因州西南邕溪水為名乾封元年置都督府

  元和志後為夷獠所陷移府於貴州景雲二年州界平定復置都督府天寶元年

  曰朗寕郡十四年置邕管經畧使乾元初復曰邕

  州屬嶺南道唐書方鎮表乾元二年升經畧為節度使上元元年廢為都防禦經畧使

  廣德二年廢屬桂管大厯五年復置都防禦使元和十五年長慶二年復置咸通三年

  於州置嶺南西道節度五代屬南漢改建武軍節

  度晉天福七年改曰諴州漢初復故見太平寰宇記宋曰

 邕州永寕郡建武軍節度仍置都督府屬廣南西

 路元至元十六年置邕州路總管府兼左右兩江

 鎮撫泰定元年改南寕路屬廣西道明洪武初改

  南寕府屬廣西布政使司

 本朝因之屬廣西省領州三縣三土州三

  宣化縣附郭東西距二百七十里南北距一百六十五里東至永淳縣界一百三十里西至

  隆安縣界一百四十里南至土忠州界一百里北至思恩府武縁縣界六十五里東南至廣東廉州

  府靈山縣界五十里西南至新寕州界七十里東北至思恩府賓州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武縁縣

  界一百里漢鬱林郡領方縣地晉元帝分置晉興縣為晉興郡治隋開皇十八年改縣曰宣化屬鬱

  林郡唐為邕州治五代及宋因之元為南寕路治明為南寕府治 本朝因之新寕州

   西七十里東西距一百八十里南北距六十里東至宣化縣界六十里西至太平府崇善縣界一百

   二十里南至土忠州界四十里北至太平府羅陽土縣界二十里東南至宣化縣界六十里西南至

   崇善縣界一百三十里東北至羅陽土縣界三十五里西北至崇善縣界二十里漢鬱林郡地晉以

   後為晉興郡地唐武德五年析置如和縣屬欽州景雲二年改屬邕州五代因之宋景祐二年省入

   宣化縣復置羈縻武黎州屬邕州左江道元廢明隆慶六年始分宣化及忠州江州地置新寕州屬

   南寕府本朝因之隆安縣在府西北二百四十里東西距一百六十里南北距一百五十

   五里東至宣化縣界一百里西至果化土州界六十里南至太平府永康州界七十五里北至思恩

   府武緣縣界八十里東南至太平府萬承土州界一百十四里西南至太平府都結土州界八十里

   東北至武縁縣界七十里西北至歸德土州界六十里漢鬱林郡地晉以後為晉興郡地隋為宣化

   縣地唐乾元後分置思籠縣屬邕州宋開寶五年廢入宣化明嘉靖七年始分置隆安縣屬南寕府

   本朝因之横州在府東南二百四十里東西距一百十里南北距一百三十里東至潯州

  府貴縣界六十里西至永淳縣界五十里南至廣東廉州府靈山縣界四十里北至永淳縣界九十

  里東南至廉州府合浦縣界四十里西南至靈山縣界一百里東北至貴縣界九十里西北至思恩

  府賓州界一百二十里漢鬱林合浦二郡地三國永安三年分置寕浦縣又於縣置合浦北部都

  尉晉太康七年改置寕浦郡宋齊因之梁增置𥳑陽郡隋開皇中二郡俱廢改置𥳑州十八年改曰

  縁州大業二年州廢屬鬱林郡唐武德四年復置𥳑州六年曰南𥳑州貞觀八年改曰横州天寶初

  復曰寕浦郡乾元初仍為横州屬嶺南道五代屬南漢宋屬廣南西路元至元十六年置横州路總

  管府元貞初復降為州屬廣西道明洪武初以州治寕浦縣省入改屬潯州府十年降為縣屬南寕

  府十四年復為州 本朝因之永淳縣在府東二百里東西距九十五里南北距一百四十

  二里東至横州界二十里西至宣化縣界七十五里南至横州界三十五里北至思恩府賓州界一

  百七里東南至横州界五十里西南至廣東廉州府靈山縣界八十五里東北至賓州界一百七里

  西北至宣化縣界五十里漢領方縣地唐貞觀末置永定縣又於縣置巒州後廢開元十五年復置

  天寶初曰永定郡乾元初復曰巒州屬嶺南道五代屬南漢宋開寶五年州廢以縣屬横州熙寕四

  年省縣入寕浦元祐三年復置更名永淳仍屬横州元因之明洪武十年並州改隸南寕府 本朝

  上思州在府西南二百里東西距一百里南北距一百四十里東至永淳縣界五十里

  西至遷隆峒界五十里南至廣東廉州府欽州界七十里北至宣化縣界七十里東南至欽州界七

  十里西南至越南界八十里東北至宣化縣界七十里西北至土忠州界三十里漢鬱林合浦二郡

  地晉後沒於蠻唐置羈縻上思州屬邕州都督府宋屬左江道元屬思明路明宏治十八年改屬南

  寕府 本朝因之歸德土州在府西北二百六十里東西距一百二里南北距六十里

  東至思恩府武縁縣界十五里西至思恩府上林土縣界八十七里南至隆安縣界三十里北至思

   恩府都陽土司界三十里東南至武縁縣界二十里西南至隆安縣界三里東北至都陽土司界十

   五里西北至思恩府白山土司界五十里古槃瓠百蠻地漢為鬱林郡地宋熙寕中置歸德州隸邕

   州横山寨元屬田州路明初因之後屬廣西布政使司宏治十八年改屬南寕府 本朝因之

   化土州在府西北四百二十里東西距七十五里南北距五十一里東至隆安縣界四十五

   里西至思恩府上林土縣界三十里南至太平府佶倫土州界五十里北至思恩府白山土司界一

   里東南至太平府都結土州界四十里西南至佶倫土州界三十里東北至隆安縣界五十五里西

   北至上林土縣界三十里古槃瓠百蠻地漢為鬱林郡地宋置果化州屬邕州横山寨元屬田州路

   明初因之後屬廣西布政使司宏治十八年改屬南寕府 本朝因之忠州土州

   西南一百九十里東西距一百十里南北距四十里東至宣化縣界五十里西至太平府土思州界

   六十里南至上思州界二十里北至新寕州界二十里東南至上思州界二十五里西南至遷隆峒

  界二十里東北至新寕州界二十里西北至太平府土江州界三十里古槃瓠百蠻地漢為鬱林郡

  地宋置羈縻忠州屬邕州左江道元屬思明路明初屬思明府隆慶三年改屬南寕府 本朝因之

 ︹形勢︺西接南蠻深據黄峒控兩江之獷俗居數道之

  遊民唐咸通三年勅内制廣源外控交阯宋杜杞邕管議金城之

  固銅柱之封宋狄青賀捷表九洞襟帶列城脣齒宋余靖平蠻頌

 ︹風俗︺地隘民瘠俗唯種田服用唯蕉葛俗尚雞卜

  輕醫藥重鬼神宋史范貴參傳

 ︹城池︺南寕府城周十一里有奇門六宋皇祐間築如蛇形有濠明萬厯三十年増修 本

  朝康𤋮十年二十五年雍正九年隆五十五年重修 宣化縣附郭新寕州城

  里有奇門四明隆慶中土築萬厯五年甃甎 本朝雍正四年隆安縣城周一里有

  奇門四池廣三丈八尺明嘉靖十四年築 本朝康熙九年横州城周三里有奇門五池

  廣一丈二尺舊土築元至正間甃甎明嘉靖三十八年修 本朝康熙六十一年永淳縣

  城周二里有奇門四有濠明正統間土築成化八年甃甎 本朝康熙五十七年雍正七年重修

  上思州城周二里有奇門四池廣一丈明宏治中築 本朝康熙三年二十三年重修

  歸德土州城果化土州城土忠州城

 ︹學校︺南寕府學在府治北宋寶慶中建 本朝康熙四年雍正二年乾隆四十年重修入

  學額數二十名宣化縣學在府學旁 本朝順治初重建康熙四十年雍正八年乾隆三

  十六年重修入學額數二十名新寕州學在州治東明隆慶六年建 本朝順治年間修

  康熙五十九年嘉慶四年重修入學額數二十名隆安縣學在縣治東明嘉靖中建

  本朝康𤋮中屢修雍正六年乾隆二十四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五名横州學在州西門外元

  時建 本朝順治十四年雍正二年重修入學額數二十名永淳縣學在縣治西 本

  康熙二十一年建雍正七年修入學額數十五名上思州學在州治東明嘉靖中建

  本朝順治十六年康熙五十六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五名敷文書院在府治北明嘉靖七

  年王守仁建明末燬 本康熙九年重建後屢修廣學書院在宣化縣東又右文書院

  在縣南 本朝乾隆十四年吉陽書院在新寕州 本朝乾隆二十一年改建嘉慶四

  榜山書院在隆安縣 本朝乾隆五十七年秀林書院在横州 本朝

  乾隆十一年即義學修嘉慶六年易名淮海書院三台書院在上思州本朝乾隆三

  十八年因舊日新義學重修更名 按舊志載郡治有東泉東郭西郭中郭四書院横州有淮南書

  院悟齋書院永淳縣有騰蛟書院大同書院今俱廢謹附記

 ︹户口︺原額人丁二萬三千三百二十五今滋生男婦大小共七十九萬五千二百十四名口計一十

  二萬三千九百六十五户

 ︹田賦︺田地一萬一千四十二頃二十六畝三分有奇額徵地丁正雜銀五萬二千一百二十六兩五

  錢三𨤲遇閏加徵銀一千二百九十一兩三錢二分三釐米四萬三千七百八十四石六斗二升一

  

 ︹山川︺青秀山在宣化縣東二十里一名泰青峯嵯岈秀拔障邕水之口道人山

  化縣東六十里都茗山在宣化縣東六十里寰宇記在封陵縣西六十里其山出茶土人食

  之因呼為都茗山舊志又有都石山滿山皆石不產竹木横山在宣化縣東八十里其山高險

  横截江流宋置横山寨於此為市馬之所石燕山在宣化縣東九十里上有石燕天將雨則

  石魚山在宣化縣東南六十里瀕江灘下有石壁如魚形武號山在宣化縣

  南十里山勢雄峻拱向城郭為邕江之砥障一名五象山鐃鈸山在宣化縣西二十五里下

   有龍潭流入大江聖嶺山在宣化縣西三十里峯巒秀拔雲生則雨都龍山

   化縣西北六十里寰宇記作都籠山在府西北九十里周二百四十里山石壁立内平外險舊志都

   龍山蜿蜒起伏勢若游龍遠近諸山皆相映帶馬退山在宣化縣北十五里柳宗元記是山

   崒然起於芥蒼之中蛇奔雲矗亘數十百里尾盤荒陬首枕大溪諸山來朝勢若星拱蒼秀詭狀綺

   繡錯羅秀山在宣化縣北二十里其山高峻俯瞰北湖上有羅潭亦曰羅山苦竹

   山在宣化縣北三十里產苦竹思玉山在宣化縣東北六十里寰宇記其山有石似玉

   因名舊志山跨賓州界險峻難越崑崙山在宣化縣東北一百二十里巉嵒峻拔高出羣

   山有道極險隘古設關於此鬬雞山在新寕州東五里有二山隔江對峙如雞𨷖舞其右

   者一名飛鳳山中有小峯平列為印山下有渠樂川岜旺山在新寕州東十里竦峭蹲踞絶

   頂平坦有泉曰普望聖泉鬱水出此又東為玉屏山六合山金印山在新寕州南四十里

   高廣秀麗頂有方石如印烏風山在新寕州西南七十里有巖高大可藏千人相近曰四柱

   山下有洞又廣寨山在州西南七十五里山秀麗中有泉聚霞山在新寕州西七里周廣十

   餘里日夕有霞氣羃其頂芭蕉山在新寕州西四十五里瀕江絶頂嵳峩不可攀陟又五里

   為搢笏山青雲山在新寕州西北三里隔江周四十餘里高可三百仞壁立嵳峩為州巨鎮

   羣峯聯絡其最勝者筆架峯金雞巖三台山在隆安縣東二里大江之東脈自歸德九峯山

   迤邐而來厯百餘里三峯聳起江水流遶其下舊名岜横山金榜山在隆安縣東十里俗

   名挂榜山又名野岜山峭壁聳拔有三層巖可容千人頂有天然石池其南麓一谷尤奇絶從麓拾

   級而升中有玉女井上有明和洞洞三層極深邃再上為雷壇雷壇深處為飛雲谷白猿崖横煙障

   香鑪峯皆名勝逍遥山在隆安縣東四十里四面皆大山旋繞此山特立其中上有靈池

   隴雅山在隆安縣東六十里有石巖高十丈周闊二十餘丈其中石如人物形怪異迭岀不

  可名葢橋山在隆安縣南三十里其上一巖有古木横架相傳自古迄今不朽

  馬山在隆安縣西南八里三面峭壁下有泉曰咘刀岜僕山在隆安縣西南四十里旁

  有大巖可容千人明初為峒猺巢穴郡志作岜幞山上一石突出似幞頭故名火燄山

  安縣東北三十里高出歸德武縁諸山之上每二三月及六七月中山有火光自發故名一名夜光

  嶺其上有泉空籠山在横州東二十里山半有竅東西通明天窟山在横州東

  三十里一名月林山山有二巖巖有怪石鍾乳有窟通天日光洞口有潭冬月出嘉魚又母株山在

  州東四十里有十二靈泉烏蠻山在横州東八十里寰宇記烏蠻所居故名舊志在今州東

  六十里江北古江口下有烏蠻灘其隔江對峙者為青旗山巽山在横州東南十里鹿江水

  合於此俗名大嶺洪崖山在横州東南五十里東麓接廣東靈山縣界置堡其上

  山在横州東南八十里東西南三面皆接靈山縣界盤紆幾百里高數千丈多樟枬之木武流水

   寶華山在横州南二十里樹色葱蒨形如翠屏秀林山在横州西南十里以

   林木鬱秀而名一名盛山並峙者曰筆架山逗口山在横州西南一百里與靈山縣接界

   兩崖逗合中通一路僅容一人行故名山產豆𦸅又名豆𦸅山鳴石山在横州西五里山海

   經長石之山山多鳴石即此大路山在横州西二十里盤鬱萬丈多竹木路通永淳一名

   大麓緑礬山在横州西六十里下有緑礬泉聖山在横州西北四十里一名大瓠

   山其旁為仙女山盤鬱數百丈古鉢山在横州北七里一名古鉢嶺山形圓聳為州鎮山左

   曰九珠山右曰九鳳山震龍山在横州北一百里崷崒入雲為横淳賓貴諸山之祖其頂

   有潭相傳蛟龍所居下注山腰分為三溜至於山麓散為九溪禄藍束班之水出焉蠶

   在横州東北二十里石峯擁簇其形如蠶挂榜山在永淳縣西北隅城環其上石壁臨江亦

   名屏風山下有珠巖俯臨水涯魚流山在永淳縣西六十里中有溪每水潦泛漲輒有魚自

  溪順流而下龍章山在永淳縣北四十里相傳昔有龍見此山文彩煥然東曉山

  在上思州東十里又十里為蕾西山十萬山在上思州南八十里接廣東欽州界羣峯巑岏

  百溪分注明江源出此鳳凰山在上思州西十里形如翔鳳又弄樸山在州西三十五里

  思山在上思州北二里州以之名一作獅山以蹲踞若獅也並峙者曰文嶺亦名三台山山陰

  五里有布透温泉泉冬温夏寒望州山在上思州北十里官路所經俯瞰州治東香

  山在上思州北四十里山高險下有弄懷巖怪石層曡歸峯山在歸德州西北三十里明

  統志在歸德州治西有奔趨歸向之狀故名獨秀山在果化州西八里又州南一里有青

  馬鞍山在忠州治西高峯嶺在宣化縣北三十里長十五里高二百餘丈北

  接武縁縣界五花嶺在宣化縣東北里許脈發自望仙坡分為五支蜿蜒入城如五花然

  梅龜嶺在隆安縣東南五十里居九曲上流廣三十里樹木叢蔚舊嘗設堡那龍嶺

   在隆安縣南半里巖嶂層曡下有泉味甘而冬温登高嶺在横州西北隅州城跨其上明

   景泰二年敵臺於此大人嶺在永淳縣北五十里形勢高聳上有古寨舊為避兵之所

   囘車嶺在上思州東十二里上有土城恃武嶺在上思州東南十里與囘車嶺對峙

   其東峯高百丈有土城相傳馬援所築又東為湖恃嶺亦有土城四方嶺在上思州西三


   十里嶺勢陡拔上有天池溉田甚廣囘龍巖在宣化縣南一百里巖中有水澄澈相傳有龍

   聚樂巖在新寕州南五十里光明平正中可張筵四五席土名芭容山又鴛鴦巖在州

   南六十里上有石筍奇峭又名天仙勝巖鄧近巖在新寕州西三十里山圍如屏巖方一丈

   有泉不竭下入大江獅子巖在新寕州北三里巖半有洞洞口寛數丈平坦如砌稍入則幽

   邃有隙透天光下有釣魚臺瀦水一泓其深莫測亦名元天洞龍牀巖在隆安縣東二十五

   里濱江直對渌水江口巖内有石如牀石壁上有痕如龍下有潭産藍魚空洞巖在横州東

  三十里俗呼湴塘巖石洞玲瓏上下凡五重明嘉靖中知州曽儲以其五竅如星更名五星巖郡志

  作崆峒巖鳳凰巖在横州東四十里大江之南石壁臨江洞門瞰水棹舟始通攀縁而上軒

  豁森幽別一天地巖半復有一穴入僅容身内始寛敞復一穴直通巖頂人稱為迎仙洞龍隱

  巖在永淳縣西十五里一名聚仙巖巖壑甚勝岜仙巖在忠州北三里犀牛洞

  在新寕州西三十里諸峯環立洞最虛明可列數十榻有池一泓自石滴下清冷不竭陽明

  洞在隆安縣西北三十里大江崖上可容數百人明王守仁征田州時嘗泊舟題字於此因名

  望仙坡在宣化縣東北一里與青羅二山相對宋狄青破儂智高時駐師於此下有白龍塘

  萬家源在隆安縣東南六十里一名大山延袤一百餘里層岡疊阜林木森𮟏中多小澗清

  流四面土田咸資灌溉大江在府城西南上流為左右二江右江自思恩府上林土縣流經

  果化歸德二土州隆安宣化二縣界左江自太平府左州流經新寕州至宣化縣與右江合又東經

  永淳縣横州入潯州府貴縣界即古鬱水也水經注温水東逕増食縣有文象水注之又東至領方

  縣東與斤南水合東北入於鬱舊唐書地理志驩水在宣化縣北本牂牁河俗呼鬱林江即駱越水

  也亦名温水唐書地理志鬱水自蠻境七源州流出州民嘗苦之景雲中司馬吕仁引渠分流以殺

  水勢自是無沒溺之害元和志鬱江水經宣化縣南二十步又經武縁縣南去縣三十步又鬰江水

  俗名蠻江北去横州嶺山縣五步去寕浦縣十步南去樂山縣七步寰宇記鬱江在府西源從左右

  江入鬰水流百里入府城又一百四十二里入巒横貴襲等州明統志左江源出廣源州右江源出

  莪利州至合江鎮合為一江流入横州號為𣡡江舊志左江自太平府崇善縣左州流經新寕州城

  北土名定禄江以其迴旋縈繞又謂之文字水東北入宣化縣界右江自上林縣東南流經果化土

  州北歸德土州南又經隆安縣北至縣東灣成九曲合武縁可瀘江至宣化縣西合江鎮與左江合

  繞府城西南又東經永淳縣北又東經横州南東北入貴縣界中又牛練灘在永淳縣南十七里烏

  蠻灘在横州東六十里皆極險可瀘江在府西自思恩府武縁縣流經隆安縣東六十里又

  南經宣化縣西北界入右江寰宇記有渭龍水在府西一百五十里源出澄州止戈縣南入右江即

  八尺江在宣化縣東南六十里源出廣東欽州界北流入大江邕江在宣化縣

  西南六十里源出如禾山又名如禾水北流入大江禄旺江在新寕州南七里又旺鍾江在

  州南二十里高屯江在州東二十里那摸水在州東三十里咘嘵江在州西南三十里下流皆入左

  緑水江在隆安縣東南二十五里其水深緑直注龍牀巖亦名龍牀江又北入大江

  清江在横州東十五里源岀從化鄉合槎江有嘉魚穴舊志源岀州北七十里汪澤初名曰龍

  江東南流名曰方水又東與小溜江合又東名曰清江入鬱江武流江在横州東南二十里

  源出廣東靈山縣石塘營北流入鬱江横槎江在横州西南五十里中有横槎灘又名槎

  浦通志其源出諸山谷北入鬱江陳埠江在横州西南六十里又平南江在州西南四十

   五里源俱出靈山縣界北入鬱江鰐江在横州東北元和志鰐江水經淳風縣西去縣百步

   明統志在州東八十里旁有鰐魚穴俗因立鰐魚廟郡志源出震龍山厯淥藍村至烏蠻灘入鬱江

   又西竺水在州西南五里鹿江在州南五里曹村灣水石州東五里懷西江在州東南一百十里皆

   入鬰古江在横州東北六十里源出震龍山厯鴉波村至米埠村與鰐江合永東

   江在永淳縣東一里有二源左源出梁雞村流經滑石右源出石恢村至青灘合流入鬰江

   風江在永淳縣西南三十里源出靈山縣界一名馬卯江又有别源出宣化縣界合流入鬱江

   東班江在永淳縣西北五里源出横州震龍山東南流入鬱江又蓼江溪在縣北五十里源

   亦出震龍山下入鬱江小江在上思州東南源出欽州界北流入明江又上魚江亦名上愚

   江源出十萬山淰況溪源出蕾西山皆東流入小江明江在上思州西南寰宇記有武離水在

   府西源岀上思州西流五百八十里入左江明統志有上思江在州治西源出十萬山皆即此舊志

   明江在州南一里自十萬山東北流至州西南分為二派一西流經遷隆峒南入思明府界一東流

   經州南又東至古萬寨與小江合亦名上思江伶俐水在宣化縣東八十里源岀崑崙山流

   經永淳縣界合大江金城諸山竹木皆自此出又太沖江在縣東六十里亦流入大江寶葢諸山材

   木多岀於此響水在新寕州西八十里源出江州界江濱有石嵯岈水出石罅其響如雷北

   流入左江邕溪在宣化縣北十里源出馬退山又有龍溪源出縣北銅鼓陂匯北湖諸水皆南

   流夾府治入大江馱良溪在隆安縣西二里源岀太平府萬承土州界又馱黿溪在縣西

   北十里源出都結土州界皆北入大江投玉溪在隆安縣北二十里又馱甘溪在縣東二

   里皆出武縁縣界南入大江又梅龜溪在縣東南五十里源出永康州界北入大江香稻溪

   在横州西二里源岀州北西南流經古鉢山入鬱江馱槐溪在上思州西相近又有淰弄淰

   圭二溪皆源出鳳凰山又剥鄧溪源出弄樸山皆流合明江馱龍溪在上思州北十五里

  源出北梯嶺南流遶獅山合渌盎溪環州北入明江馱桃溪在上思州北二十里一名馱白

  溪源出東香山西南流入明江又馱造溪在州東南源出東曉山流入明江又那板溪在州西南與

  渌浪渌鬱等溪俱出十萬山流合明江北湖在宣化縣北十里又北十五里有銅鼓陂陂水

  南溢匯而為湖中有洲曰五花洲壘楞池在隆安縣東南四十里寛數頃春水漲時村田

  多遭淹没或十年或數十年一乾乾時池底裂開一孔水皆注入人誤入者即陷死龍池

  州北門外唐貞觀中所陷蓮陂池在上思州東郭又東陂池在城外皆可溉田天窟

  潭在横州東三十里天窟山南巖洞口羅蠶之地多演泉行於地中總㑹於此伏行洞底至巖盡

  處從石罅而出於鬱江舊志謂之神江郡志一名石泉震龍潭在横州北震龍山頂下分

  為九溪一溪東南出本州四溪西南出永淳縣靈竹鄉界二溪北出賓州界二溪東出貴縣界

  旺潭在永淳縣北六十里明時嘗築壩運穀於此為軍興之資馬跑泉在宣化縣東十

  里宋狄青征儂智高駐師於此馬跑地泉涌故名甘井泉在宣化縣北水味甘宋陶弼題

  曰思瀑布泉在横州南寶華山背自山頂石槽中直瀉而下長數十丈形如挂練

  辣泉在撗州北八十里古辣壚以之釀酒色淺紅味甘而致遠宋守徐安國詩有古辣觴客醉

  龍泉在永淳縣西十五里石洞中洞有石竇潛通大江又牛澗泉在縣南五里石龍

  洲在新寕州西半里連亘千餘丈横截江流三面皆水中一白石長數十丈出地尺許六嘉

  井在横州東南闊二尺深三尺濆出沙泥中色味清冽繞村數百家隨取隨足釀酒尤佳鄉人珍

  為酒

 ︹古蹟︺晉興故城在宣化縣北晉太興初置隋改曰宣化唐置邕州治此咸通二年嘗為南

  詔所陷明統志邕州故城在今府城南二里舊志宋皇祐中平儂智高始移治江北巒州故

  城在永淳縣北元和志巒州西泝流至邕州一百五十里東沿流至横州一百三十里本漢領方

  縣地貞觀末永徽初置後以蠻俚背叛廢於其城置驛開元十五年李商隱重奏置治永定縣寰宇

  記巒州以境内多山巒為名在横州西七十里舊志本治江北元至正十二年以峒賊亂遷三洲村

  在縣西南十里明洪武三十一年復遷於江南即今治上思州故城在今上思州南

  明統志在府南一百八十里土夷考明洪武初土官黄英傑歸附永樂二年授知州世襲治於州南

  隔江胡恃嶺下成化末其孫瑛以倡亂死於獄宏治二年瑛子姪爭襲糾遷隆峒族黨為亂太平知

  府謝湖討平之十六年始移治江北改設流官故忠州今土忠州土夷考土官黄姓明洪武

  初江州酋黄咸慶率子忠謹歸附授忠謹忠州知州世襲隆慶中知州黄賢相與思明土官黄承祖

  爭四都地擅命侵據官兵討擒之仍以賢相子有翰知忠州世襲廢瀼州在上思州南杜

  佑通典瀼州在邕州南二百八十里隋大將劉方始開此路置鎮守尋廢不通唐貞觀十二年清平

  公李宏節遣欽州首嶺甯師京尋方故道開置瀼州以達交阯以州界有瀼水為名天寶初改臨潭

  郡乾元初復曰瀼州治臨江領波零鵠山宏遠共縣四寰宇記屬邕州管尋廢歸德舊州

  今歸德土州治土夷考明洪武二年土首黄隍城歸附授知州世襲設流官吏目佐之宏治中為田

  州所侵掠改屬南寕 本朝裁吏目而黄氏世襲如故果化舊州今果化土州治土夷

  考果化州始自宋博興人趙勉以隨狄青征蠻有功予土職明洪武二年土官趙榮歸附授知州世

  襲設流官吏目佐之宏治中為田州所侵掠改屬南寕西原舊州在新寕州西南唐書

  地理志羈縻西原州領羅和古林羅淡三縣隸安南都護府府志西原蠻居廣容之南邕桂之西依

  阻峒穴綿地數千里有甯氏相承為豪又有黄氏居黄橙峒其屬也天寶初黄氏强與韋氏周氏儂

  氏相脣齒為宼害據十餘州既又逐韋周於海濱而奪其地今州境諸豪大抵皆黄氏之裔

  縁廢縣在宣化縣東本隋唐所置縣元和志武縁縣西至邕州一百里本漢領方縣地開皇

  十一年置屬縁州大業三年武德五年復置屬邕州宋景祐中始移治樂昌縣界故城遂廢

  陵廢縣在宣化縣東元和志縣西南至邕州一百里景雲後置唐書地理志乾元後開山峒

  置寰宇記開寶五年廢入武縁横山廢縣在宣化縣東唐書地理武德五年析宣化置

  屬邕州乾元後省思籠廢縣在隆安縣南元和志縣東至邕州三百里唐書地理志乾

  元後開山峒置寰宇記𨵿寶五年廢入宣化明統志廢縣在府境思龍鄉樂山廢縣

  州東南隋書地理志鬱林郡樂山梁置樂陽郡隋平陳改為縣十八年改名樂山元和志縣西至横

  州一百二十里本漢廣鬱縣地陳於此置樂陽郡開皇十年廢郡為縣仍為樂山屬縁州大業初

  屬鬱林郡貞觀中改屬横州舊志宋開寶五年廢樂山故城在州東南五里樂山鄉武羅廢

  縣在永淳縣北八十里舊唐書地理志巒州武羅與州同置元和志縣南至州七十里寰宇記開

  寶五年廢入永定舊志今為武羅鄉靈竹廢縣在永淳縣東北八十里唐置屬巒州舊唐

  書地理志巒州靈竹與州同置元和志縣西至州九十里寰宇記開寶五年廢入永定舊志今為靈

  朗寕舊縣在宣化縣西北元和志縣南至邕州一百八十里本漢增食縣地武德五

  年分置寰宇記開寶五年入宣化在州西北八十里如和舊縣在新寕州東元和志

  縣東北至邕州九十里武德五年析欽州南賓安京二縣地置因縣西南四十里如和山為名屬欽

  景雲二年割屬邕州九域志宋景祐二年省入宣化舊志今曰如和都在州東境明隆慶六年

  安廣舊縣在横州境漢置屬鬱林郡宋永初志寕浦郡有安廣縣後省南齊復置為

  寕浦郡治梁陳時省興道舊縣在横州東南一百里晉書地理志寕浦郡領連道縣宋書

  州郡志寕浦郡興道晉太康元年以合浦北部之連道立梁陳時省寕浦舊縣在横州西

  南元和志横州寕浦縣郭下本漢高涼縣地吳分置寕浦縣開皇屬鬱林郡貞觀屬横州至德中移

  於舊州東七里鬱江北岸東北至貴州水路一百七十五里簡陽舊縣在横州西南六

  十里晉書阮放為交州刺史行達寕浦敗走保簡陽城宋書州郡志作澗陽晉太康七年立為寕浦

  郡治又曰永初郡國作簡陽齊志亦作簡陽屬寕浦郡隋志云梁分寕浦置簡陽郡蓋治於此隋平

  陳郡縣俱廢府志古城在陳埠江口城基尚存嶺山舊縣在横州西隋書地理志鬱林郡

  嶺山梁置嶺山郡隋平陳改為嶺縣十八年改為嶺山元和志縣東至横州一百里寰宇記開寶五

  年省入寕浦蒙澤舊縣在横州西四十里唐書地理志武德四年析寕浦置𫎇澤縣貞

  觀十二年仍省入平山舊縣在横州北宋書州郡志引廣州記云漢獻帝建安二十二

  年吳分鬱林立合浦北部都尉治平山晉屬寕浦郡梁陳時省舊志今州北從化鄉有平山村蓋因

  舊縣得名從化舊縣在横州東北元和志淳風縣西南至横州九十里武德四年析寕浦

  之北界置寰宇記唐永貞元年避憲宗諱改曰從開寶五年省入寕浦州志今有從化鄉在州東

  北七十里即故址鳳凰城在新寕州西周半里許四圍壁立前後有二山門中有泉水長

  流如帶又有王巢城在州東隴拱山四面皆山中有一巖横直穿過那九村今隆安縣治舊

   為宣化縣地明嘉靖七年王守仁征田州經過其地見其去縣遼遠難供輸税因奏請割宣化縣思

   隆十里置縣於那九村即今治武黎峒在新寕州西九域志左江道有羈縻武黎州舊志元

   改置華陽縣明初縣廢為武黎沙水華陽吳從四峒峒各有長其後武黎華陽皆以功授縣即以沙

   吳二峒領焉未幾華陽氏絶統屬於武黎其後忠江二州數相爭奪嘉靖十年武黎峒民黄綱請内

   屬因改四峒為四都設四都營屬南寕府隆慶中忠州土酋黄賢相搆亂當事乃議設州以鎮之六

   年因以四都及宣化縣如和都地置新寕州治於沙水都之淥岡即今治新志華陽都在州西南武

   黎都在州西黄峒在新寕州西一名黄橙峒即西原蠻巢穴也唐大厯以後黄峒蠻屢為亂

   元和末裴行立攻破之又申峒在州南宋嘉祐五年交阯與申峒蠻宼邕州廣西經制使余靖討平

   南寕舊衛在府治西明洪武二年建後廢馴象舊衞在横州治東北明洪

   武十九年置於思明府鳳凰山二十年遷南寕府二十二年又遷於此後廢歸仁鋪

  化縣東北三十里宋皇祐中狄青討儂智高陳於歸仁鋪大敗賊兵智高遁去築京觀於鋪側

  邊樓在府治子城上舊名荷恩堂宋安撫任忠易今名矗雲樓在府城西北隅又平

  楚樓在城東隅横浦樓在横州舊城上又名月江樓宋守陳大紀建清華樓

  州舊城上又名瑞錦樓梯雲閣輿地勝紀在府治子城東隅踰街而過五花洲府志明改

  建為最高臺昭囘閣在横州學宋靖康初州守曹衮建天機閣在横州城西南

  清風堂在府治宋安撫任忠建為避暑之所郡志作臺瑞文堂在清風堂後堂

  前有池𡻕生並頭蓮故名雙梅堂在府治舊有梅二株枝生連理安政堂在府城東

  宋安撫顏敏德建雲錦亭在府城上三公亭輿地紀勝在府東望仙坡上皇祐間

  狄青余靖孫沔平儂賊營於城上後知州陶弼即其地建亭春野亭在宣化縣東二里宋

  陶弼有詩明嘉靖中重建後又易名迎春亭連理亭在横州江南岸宋梁世基舊宅亭旁

  有連理荔枝木一株宗仁宗御賜詩海棠亭在横州西海棠橋畔宋守向友夔建又有淮海

  堂在亭後宋秦觀建仙槎亭在横州西登高嶺相傳晉元帝時隱士董京遇一仙秋夜横槎

  於浦宋紹定中郡守張垓因搆亭綺川亭在横州前臨鬱水月臺在府治宅堂後

  舊有忠節堂宋顏繼敏建又南城臺在府城南崑崙臺在府東北崑崙山宋陶弼俱有詩浮槎

  館在横州西南十里有枯槎浮於灘上枝葉扶疎其色如漆光瑩照人秦觀嘗寓此有横槎館書

  銅柱在宣化縣左右江各有其一明統志漢伏波將軍馬援征蠻立柱界上又唐馬總為

  安南都護建二銅柱於漢故處故今左右江各有其一又其一在欽州蠻界刻云銅柱折交人滅至

  今交人往來壘碎石於下不絶 按水經注林邑記皆言銅柱在林邑界唐馬總所立亦在安南蓋

  非援故蹟也銅鼓明統志銅鼓左右溪峒時得之相傳為漢馬援所製形如坐墩而空其下

  滿腹皆細花文極工緻四角有小蟾蜍兩人舁行拊之聲如鞞鼓

 ︹關隘︺崑崙關在宣化縣東北一百二十里崑崙山上皇祐四年狄青討儂智高勒兵賓州

  别將陳曙擅引步兵擊賊潰於崑崙關青斬之旋引軍次於崑崙關元夜於軍中㑹飲引軍潛渡關

  大敗賊兵舊志關阨賓邕兩界旁多岐嶺與諸夷通為府境衝要太平關在横州南隔江

  二里明成化四年置又義勇關舊名狼家營在州東一里今遷於城東南隅金城寨巡

  司在宣化縣東九十里本宋金城驛皇祐四年南西路將陳曙擊儂智高於邕州敗於金城驛

  即此明洪武四年改為寨並置巡司今因之八尺寨巡司在宣化縣南六十里以近

  八尺江為名明洪武四年置巡司今因之地最險要設官兵防守又那龍寨在縣西七十里舊置巡

  司 本朝雍正七年裁三官堡巡司在宣化縣西南一百八十里明嘉靖三十年

  堡設巡司今因之遷隆寨巡司在宣化縣西八十里因宋故寨為名舊置巡司今因

  墰落墟巡司在宣化縣西北一百二十里 本朝乾隆四十六年大灘

  巡司在横州東五十里本朝雍正七年 南 里鄉巡司在永淳縣南七十里

  舊駐孫嶺村 本朝乾隆十九年移駐小黎墟武羅鄉巡司在永淳縣北八十里故武

  羅縣地舊駐鞏昌村 本朝乾隆十九年移駐甘棠墟又舊有武德鄉巡司在縣東北六十里明景

  泰間遷於縣西今裁遷隆峒土巡司在府西南二百四十里東西距五十里南北距

  一百四十里東至上思州界三十里西至土忠州界二十里南至越南界一百二十里北至土忠州

  界二十里東南至上思州界三十里西南至太平府土思州界十五里東北至上思州界三十里西

  北至土忠州界二十里古交阯地宋始開置州以土官黄勝奇世襲明初廢州為峒降為土巡司

  本朝順治初黄元吉歸誠仍與世職合江鎮在宣化縣西五十里左右二江合流處也九域

  志宣化有禹步合江左江右江四鎮那南寨在宣化縣西六十里舊置巡司 本朝乾隆三

  十一年移駐鎮安府歸順州湖潤寨横山寨在宣化縣東横山上唐嘗置横山縣宋置寨紹

  興三年詔市馬於此置博馬場渠樂寨在新寕州東南八里亦名三河堡明洪武初置巡司

  古萬寨在新寕州北宋置五寨之一明統志左江自交阯流五百八十里至古萬秦下

  流九十里至合江鎮那樓寨在隆安縣西南二十五里又馱演寨在縣西北三十里舊俱置

  巡司後裁古北口在横州東六十里舊有巡司又西鄉巡司在州西六十里今皆廢

  良堡在歸德土州北三十里與思恩府白山土司接界

 ︹津梁︺西平橋左宣化縣西一里舊名龍溪橋又東平橋南平橋并明建北平橋

  化縣北一里明天啟五年改建更名鎮北橋第一橋在隆安縣東一里 本朝康熙四十

  八年海棠橋在横州西一里跨香稻溪之上以宋秦觀祠而名舊多樹海棠翔雲

  橋在横州北十里跨方水三索橋在歸德土州治西南

 ︹隄堰︺趙公堰在新寕州明萬厯間趙宗鳳築又有陳公堰萬厯間陳躍潛築銅鼓陂

  在府城北二十五里宋皇祐間開明嘉靖十五年修築取水北湖蘇盧二村賴以溉田羅賴

  陂在府城北三十里

 ︹陵墓︺︹宋︺李師顏墓在横州東北二十里金龜嶺師顏為僉判卒葬於此其子㑹龍元進

  士墓在州東四里

 ︹祠廟︺孔中允祠在府城内祀宋司户孔宗旦陶開使祠在府城内祀宋知州

  崇德祠在宣化縣城内 本朝康𤋮四年郡人建祀左江道張道澄懷忠祠

  在宣化縣望仙坡下祀宋蘇絾吳侯祠在宣化縣城西祀宋永寕守吳佚其名三公

  祠在宣化縣東北望仙坡下祀宋狄青孫沔余靖後増蘇緘王守仁莽吉圖名六公祠海棠

  祠在横州城西祀宋秦觀伏波廟在宣化縣西一里唐初建祀漢馬援 本朝康熙間

  郡人以莽吉圖並祀一在横州東八十里烏蠻灘上馬援駐兵於此後人立廟祀之明王守仁増新

  之有題夢中絶句詩令公廟在横州城外祀宋李師中慈感廟在横州古鉢山唐貞

  觀中有婦陳氏殁屢著靈異鄉人立廟祀之祈雨輒應宋紹興間賜額慈感紹熙初封淑惠 本朝

  春秋致祭

 ︹名宦︺︹唐︺吕仁景雲中為邕州司馬鬱水自蠻境七源州流出民苦横溢仁引渠分流用洩水

  勢自是無没溺之患徐申京兆人為邕管經畧使宣明恩信風行獷俗黄峒蠻納質自願供賦

  歸款是時黄儂韋周四姓並為西京部首領而儂黄最强黄既納質三部蠻皆定辛讜

  人為邕管節度時管内蠻儂峒最强與黄峒皆結南詔為助讜察邕虛耗方當息戰用固根本會南

  詔遣使請和讜奏可遣從事徐雲䖍往報遂和南詔復招撫二峒首領儂金勒等與之通歡持牛酒

  音樂賚之並遺其母衣服金勒感悟始罷兵︹宋︺范貴參宗城人太宗時知邕州俗輕醫

  藥重鬼神貴參禁止割已俸市藥以給病者復以方書刻石置廳壁南漢攻州城七十餘日貴參拒

   侯仁寶平遥人知邕州州之右江生毒藥樹宣化縣人嘗採貨之仁寶盡伐去其患遂

   曹克明百丈人景德中知邕州撫諭左右江蠻甚有恩信是𡻕承天節率其黨來集克

   明慰撫岀衣服遺之感泣而去獨如洪峒恃險不至克明諭兩江防遏使黄衆盈引兵攻之斬其首

   領陸木前梟於市馮伸己河陽人天聖中知邕州治舍有井相傳飲輙死伸己日汲自供

   終更無恙傍城數里有金花木俗言花開即瘴起人不敢近伸己酣宴其下亦復無害杜𣏌

   無錫人寶元間知横州安化蠻宼邊殺知宜州王永清𣏌出兵討平之上言嶺南諸郡無城郭甲兵

   之備横為邕欽廉三郡咽喉地勢險阻可屯兵為援邕管内制廣源外控交阯願擇文臣識權變練

   達嶺外事者為牧守使經制邊事從之孔宗旦魯人為邕州司户參軍儂智高未反時州

   有白氣出庭中江水溢宗旦以為兵象度智高必反以書告知州陳珙珙不聽後智高破横州即載

   其親往桂州曰吾有官守不得去毋為俱死也既而邕州破宗旦被執賊欲任以事宗旦叱賊且大

   罵遂被害事聞贈太子中允張日新安仁人横江寨守將皇祐元年儂智高宼邕州知州

   陳珙不設備遂率衆沿江東下日新戰死孫節開封人狄青討儂賊辟置麾下為前鋒至歸仁

   鋪直前搏戰賊鋭甚鏖戰山下俄中鎗而殁贈忠武軍留後楊文廣太原人狄青征南時

   為廣西鈐轄知邕州撫禦有方士卒樂為効死蕭注新喻人知邕州智高走大理國母與二弟

   寓特磨道注帥師往討獲一禆將引致卧内與之語俱得賊情悉擒送闕下募死士使入大理取智

   高至則已為其國所殺函首歸獻陶弼永州人至和二年知邕州邕經儂宼井隧蕩然弼綏

   輯惠養至忘其勤諸峒皆感悦無犯邊者邕地卑下會大雨彌月弼亟窒垠江三門為土囊千餘置

   道上水從竇入即塞之城雖不壞而人皆乏食為發廩以賑水退公私一無所失蘇緘

   人熙寕中知邕州聞交阯謀入宼兩以書抵桂州守沈起劉𢑴皆不聽蠻遂入宼破邕四砦緘勒部

   隊拒守殺賊甚衆蠻知無外援力攻之城遂陷緘率其家三十六人闔門焚死贈奉國軍節度使子

   元後知横州恩信及民成頌有父風譚必江西人元祐間為邕州惟官攝郡事㑹交人復寇邕

   必輯兵抗禦力戰不克交人執之欲誘以利必堅不可奪自縊死梁順孫高要人宣和間

   以桂州監察判官監邕州横州田州諸峒金坑舊制輸金監官多所需峒丁苦之順孫撫諸峒以恩

   信不較其金諸蠻畏服鄧廉曲江人以朝散郎倅邕攝郡事邕𡻕市馬界上吏多侵盜馬不

   時至廉盡革其弊𡻕饑發廪(“㐭”換為“面”)之全活甚衆郡志作鄧孝廉陳大紀永嘉人嘉泰間知横

   州以仁惠為吏民所愛秩滿適妖賊侯廣李藍六作亂大紀節制飛虎摧鋒兩軍親冒矢石與士卒

   同甘苦開誠諭賊擒其渠魁崔與之廣州人開禧時通判邕州守武人苛刻衣賜不時給

   諸卒大鬨漕司檄與之攝守叛者怗然乃密訪首事一人斬之張垓紹定中知横州以横土瘠

   民貧家無餘藏為置米千石立社食民賴之馬塈宕昌人咸淳中知邕州邕地接六詔安南

   旁通諸溪峒塈鎮撫諸蠻及置關隘皆有條理大理不敢越善閘安南不敢入永平諸峒皆上帳冊

  邊陲晏然後以功加閤門宣贊舍人宋亡守靖江戰死婁鈐轄前為馬暨部將邕守馬成

  旺以城降婁猶以二百五十人守月城不下阿爾哈雅遺之牛數頭米數斛兵皆分米炊未熟生臠

  牛啖立盡婁乃命所部人擁一火礮然之聲如雷霆城皆崩火息視之灰燼無遺 阿爾哈雅舊作

  阿里海牙今改正︹元︺任珪至元間横州路總管人不敢干以私惟以忠民為務劉國

  傑其先女直人以湖廣右丞征廣右賊時上思州黄勝許恃其險遠與交阯宼邊國傑身率士力

  戰賊走象山乃列柵圍之伐山通道拔其砦勝許挺身走交阯盡取賊巢地屯田以為兩江蔽障

  ︹明︺蔡𫎇吳縣人成化中知南寕府田州土知府岑浦驕悖不法與其族爭襲弄兵相攻𫎇自

  至其地以理曉諭皆感服釋仇羅環新喻人宏治中知上思州時州始改土為流環以四事建

  議一曰易風俗敎士子二曰蘇民困革土兵三曰通傳遞設鋪舍四曰别土流革土吏夷俗為之丕

  曽昺南海人宏治中為上思州同知先是州以世襲搆兵昺請改土為流遷城江北建立

  州治築土城立木柵招遺民給以田種皆得服業蔣山卿儀真人正德中知南寕府會征

  思田山卿約束轉輸軍需克濟居民無擾王濟烏程人嘉靖中為横州判攝州事訪問俗尚利

  弊召父老庭下集議可否而從革之於是民知向方盗亦潛弭霍與瑕南海人隆慶中駐節

  左江土酋黄金彪背逆督撫方議進𠞰與瑕翦其羽翼一矢不遺縛致之遂定以四都叛服不常致

  南太二府道路阻絶請於朝開建新寕州治

 ︹本朝︺劉天福順治初知永淳縣潯州土賊陳邦圍縣城天福率衆拒守城陷被害

  吉圖滿洲人康𤋮中以鎮南將軍率師度嶺克復南雄還復韶州叛將張星耀不戰而竄所至

  秋毫無犯及抵南寕擊賊帥吳世琮盡殲其衆軍威益振以疾卒於南寕百姓肖像以祀梁鳳

  翔咸寕人康熙四十二年知上思州手書訓語四條正男女内外之别嚴師巫邪術之禁廣闢荒

  田重禁私販風俗一改時有禾生兩歧之瑞凌森美定遠人拔貢生康熙五十二年知永

  淳縣邑地高水下民不知灌溉森美敎以種旱稻遂為永利編保甲嚴窩主而姦息十三屯徵糧舊

  無額冊吏得増斂欺民森美創圖冊詳書其民户實徵之數及期榜示之尤加意學校署有柳園暇

  則退處考文獻輯為永淳志乾隆六年祀名宦

 ︹人物︺︹宋︺石鑑宣化人舉進士有文武才皇祐中挾䇿干余靖以平儂賊功授大理寺丞升忠

  州刺史尋知桂州充本路經畧安撫使官至尚書梁世基横州人由攝官補登仕郎厯潯

  州司户叅軍熙寕中特授大理寺丞用法平允︹元︺鄧祖勝宣化人以右丞守永州聞楊璟

  師至約全桂守者互相應援全桂援絶璟督師四面攻之祖勝仰藥死︹明︺楊名横州人永

  樂中舉於鄉性至孝父喪京毁逾禮既葬廬墓側三年有白龜出於廬次人咸以為孝感任榖

  横州人成化進士授南京户部主事厯福建叅議奏罷銀礦之役為同官所忌調廣東屢著聲績

  張翺宣化人成化中舉於鄉性剛直知龍門縣有聲績劉瑾遣使至縣索金翺廉貧無以應有

  富民願貸出金翺堅拒之遂罷歸黄竇上思州人與弟績一乳而正德八年黄鏐攻州城

  兄弟勇敢赴敵同日死時同州凌安亦拒敵死陳琚宣化人嘉靖中任德慶州判時羅旁宼熾

  流毒郡縣衆推琚材武提偏師撫𠞰遂殲渠降服為分什伍定約束俾與州人互市時有槖宼者嫉

  琚密攝琚於宼衷甲害之後王守仁擒宼魁殺之祭告其墓鄧洪震宣化人嘉靖進士隆

  慶初厯兵部郎中疏請減田租之半俾蘇民困帝嘉納之尋以疾歸神宗立屢薦不起蕭雲

  舉宣化人萬厯進士厯官禮部尚書人謂其甘陵之黨不附君子逆璫之禍不附小人平居嗜古

  著書有青蘿集行世卒諡文端楊汝名永淳人父病目以舌䑛之目疾復明父卒廬墓三年

  由𡻕貢任陸川訓導厯署太平邑篆稱廉吏郡志作汝明陳文燦永淳人與弟文炳皆補邑

  弟子員有武畧渌里宼發部兵征逐軍北兄弟為殿燦馬陷於淖炳不忍去皆遇害田鎛

  人嘉靖舉人杜門養母足不履公庭遭𡻕歉靈竹聚衆三百人剽掠時議𠞰之鎛急白縣令請無用

  兵單騎往諭皆詣縣謝罪倅岳州洞庭湖宼出没以計擒渠魁餘黨解散林青陽新寕人事

  桂王官員外郎時孫可望謀禪代青陽與胡士瑞等發其姦王議密勅李定國統兵入衞青陽請行

  佯乞假歸葬由間道駝至定國所許以奉迎青陽至南寕為守將常榮所留密遣劉吉告王王喜改

  青陽給事中再撰勅令吉還付青陽賜李定國事洩被殺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烈愍

 ︹本朝︺劉履吉宣化人順治五年偽帥陳邦傳遣子會禹統賓遷思明兵數千攻南寕久不破

  縱兵大掠履吉居城外遇害妻亦死李夀椿宣化人順治七年土賊李啞滋擾夀椿被擄不

  劉章宣化人母賴氏守節育且敎中康𤋮癸卯鄉試痛父早亡已不及事事母以孝聞

  黄起忠宣化人乾隆五十三年由外委千總隨征安南於黎城擊賊陣亡同時遇害者千總

  張坤把總賴起勝李如棟額外外委黄起智盧崇耀楊輔恒楊振德均   賜卹如例倪聯

  清宣化人由行伍洊升守備嘉慶二年隨𠞰黔苗論功   賞戴藍翎七年隨征湖北邪匪墜

  崖而死又平樂協守備陸世元擊賊於霧渡河陣亡梧州協千總王勝龍擊賊於竹葉坡陣亡均廕

  雲騎鄧金保上思州人嘉慶二年由把總隨𠞰黔苗與外委徐明同遇害均廕雲騎尉

 ︹流寓︺︹宋︺秦觀高郵人紹興初編管横州多所題咏

 ︹列女︺︹唐︺衡方厚妻程氏宣化人方厚為邕州錄事㕘軍招討使董昌齡治無狀方

  厚數爭事昌齡怒害之程懼並死不敢哭徒行至闕下陳𡨚下御史鞫實昌齡乃得罪詔封程武昌

  ︹明︺程清妻劉氏宣化人夫亡守節敎子琚以貢仕廣東德慶判官死於宼難時

  稱忠臣節母蕭相妻李氏宣化人相官貴州卒於任氏引刀自刎死事聞旌表

  蕭氏南寕衞人夫亡守節坐卧一樓足不履地者數十年事聞旌表鄧遵素妻朱

  氏新寕人值莫逆之亂遵素先出城賊勢漸逼氏度不免投水死楊端妻蕭氏

  人于歸未期而寡姑欲嫁之蕭曰若再醮以遺不孝不義之名非人𩔖也守節五十餘年事聞旌表

  徐銓妻楊氏横州人歸銓三載生子澋方五月而銓卒楊年十九撫孤守節以終子澋

  哀毁逾禮人稱其能報焉龍居德妻羅氏永淳人景德中為盜所掠羅投崖下不死

  賊驅之行不從遇害黄敏妻劉氏上思州人敏以州兵從征古田死軍中劉聞之哀不

  自勝恪守婦道操履冰霜訓二子勤學後相繼殁復敎其孫正德間旌表

 ︹本朝︺馬之騶妻蕭氏隆安人尚書蕭雲舉女夫死無子自製棺衾絶食七日死順治

  三年 旌顔于𢑴妻覃氏永淳人于𢑴早卒氏孝養翁姑撫遺腹子食廩餼後子卒

  晚節愈苦邑人哀之康熙五十七年 旌黄亞兒妻李氏宣化人歸自母家遇𭧂不

  辱墮水死雍正五年 旌鍾士璠妻楊氏横州人士璠早卒氏孝事翁姑撫兩子成

  雍正三年 旌同州葉煜妻陳氏楊鏤妻李氏均雍正年間 旌何庭桂妻錢氏

  宣化人年十六于歸逾年夫卒孝養撫孤乾隆元年 旌同縣馮朝臣繼妻李氏徐淑衡妻鄧氏鄧

  王臣妻謝氏黄紹達妻雷氏李元和妻盧氏均乾隆年間 旌李廷鼐妻莫氏

  人夫亡守節乾隆九年 旌同州廖俊妻黄氏盧全忠妻王氏譚應秋妻李氏均乾隆年間 旌

  陸祖尚妻陳氏隆安人夫亡守節乾隆二十八年 旌𫎇殷賚妻吳

  氏横州人年二十三而寡賚棺嘗被火吳以身殉天忽雨人以為苦節所感與同州鄧蕃妻吳氏

  陳任幹妻黄氏侯銘鼎妻翁氏吳若純妻黄氏黄夢龍妻陳氏陳翊妻吳氏均乾隆年間 旌

  象煌妻譚氏永淳人夫亡守節乾隆五年 旌陳堯英妻趙氏

  人年二十二而寡孝養撫孤甲生甲生生二子卒與媳林氏撫孤孫成立年七十餘卒與同州黄洵

  妻林氏均乾隆年間 旌韋氏獞人夫姓名失傳守正不污為强暴所殺乾隆年間 旌

  廷甫妻劉氏宣化人捐軀明志嘉慶三年 旌

 ︹仙釋︺︹晉︺董京元帝時避居横州登高嶺秋夜泛舟於江滸一仙乘槎而來枝幹扶疎光采照

  人京謁之賜以食宋紹定間郡守張垓構仙槎亭於上羅秀不知何許人聞萬洪寓羅浮山

  棄家往久之慨丹不成復於宣化青山洞巖中修煉一日危坐尸解去

 ︹土產︺金唐書地理志邕州横州皆土貢金邕州有金坑九域志有慎乃金場在邕州西北四百里

  銀唐書地理志邕州横州皆土貢銀苧麻 荔枝 桄榔 橄欖

  寰宇記皆邕州土產又有木威明統志近交阯界山谷間出明統志宋時置司市馬於

  横山寨今諸土州皆貢馬貆豬明統志宣化縣出身有𣗥刺能振以禦人常百十為羣以傷苗

  鼓公寰宇記邕州土產大如犬而色白黒明統志府產蠻犬性警而猘蠻人攜以自防盜

  莫敢越鳥寰宇記邕州產越鳥又有飛生鳥又有青鵲如雞名鵲姑明統志府產孔雀又

  有秦吉了形如鸜鵒敎之能言又有倒挂緑毛嘗倒掛於樹故名又有錦雞能吐錦久復收之皆宣

  化武縁縣出蚦蛇膽寰宇記邕州土產蟲絲明統志横州出楓始生多有食葉之

  蟲似蠶而赤黒四月熟如蠶之將絲州人擘取其絲為琴絃其聲清越海濱蜑人鬻之作釣緡

  蚧金志岀横州里人采之為藥能治肺疾

 ︹苗蠻︺苗在新寕州語言侏離男括髪以布女椎髻垂額俱跣足飲食屈滕就地啜冷咽生疾病歌

  舞禳鬼屠狗罄食而散廣源蠻在邕州鬱江之源地產黄金丹砂俗椎髻左袵輕生好亂

  其先首領韋黄周儂四姓相刦殺唐邕管經畧使徐申厚撫之黄氏納質三部蠻皆定西原

  蠻在廣容之南邕桂之西依阻峒穴綿地數千里有𡩋氏相承為豪又有黄氏居黄橙峒其屬也

  地產金銀銅鉛絲丹砂翠羽峒緂練布苗香草果諸藥各逐其利不困乏酋長或娶數妻皆曰媚娘

  馬人相傳漢伏波將軍馬援征蠻北還留十餘户於銅柱處至隋有三百餘户悉姓馬土人以

  為流寓號曰馬流輋客在宣化縣有槃藍雷鍾四姓自謂狗王後男女椎髻跣足結茆而居

  刀耕火種不供賦役在隆安縣無版籍穴處巖竇耕樵獵獸而食性愿謹風俗與民無異在上

   思州居那懶墟及那標上下洒三村好㔄竊在歸德土州有隴板猺耕山種畬男女喜歌唱無樂器

   以巾帕蹁躚而舞在果化土州架木為屋曰欄房男耕女樵言語不可辨在土忠州居剥咘渌燕郝

   章郝佐諸村習俗與果化同在宣化縣男子髠髪留大髻以笠空其中覆於頂男女衣皆青

   或以薯染紅盛服則錦兜花裙綴以古銅錢丁當自喜富女以銀作大圈圍領上長裙細摺綴五色

   絨於禖袂間在横州佃田與民雜處在永淳飲食不擇毛腥在上思與猺雜居風俗習尚畧同

   子在上思州十萬山中不入版籍男衣青首著線網女長裙結五采於帽出入佩刀必繫綱囊便

   攜貯左宣化縣有麥濮吳蘇何五姓詳見梧州府









                            纂 修 官臣李紹昉恭 纂臣蔣立鏞恭 纂

                            提調官前總纂鄭紹謙恭覆輯

                            前校對官彭作邦恭 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