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重修一統志 (四部叢刊本)/卷四百十五至四百十七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四百十三至四百十四 嘉慶重修一統志 卷四百十五至四百十七
清嘉慶二五年 敕撰 闕名 撰索引 景清史館藏進呈鈔本
卷四百十八至四百二十三

Page:Sibu Congkan Xubian250-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52.djvu/2Page:Sibu Congkan Xubian250-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52.djvu/3Page:Sibu Congkan Xubian250-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52.djvu/4Page:Sibu Congkan Xubian250-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52.djvu/5Page:Sibu Congkan Xubian250-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52.djvu/6Page:Sibu Congkan Xubian250-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52.djvu/7Page:Sibu Congkan Xubian250-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52.djvu/8Page:Sibu Congkan Xubian250-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52.djvu/9Page:Sibu Congkan Xubian250-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52.djvu/10Page:Sibu Congkan Xubian250-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52.djvu/11

大清一統志

 茂州直隸州在四川省治北少西四百一十里東西距一百八十里南北距四百三十里東

  至龍安府石泉縣界一百里西至黑虎寨番界八十里南至成都府灌縣界二百七十里北至松潘

  廳界一百六十里東南至石泉縣界一百里西南至雜谷廳界一百六十里東北至石泉縣界一百

  里西北臨大江本州境東西距一百七十里南北距一百五十里東至石泉縣界九十里西至黑虎

  寨番界八十里南至汶川縣界七十里北至松潘廳曡溪營界八十里東南至緜州安縣界一百二

  十里西南至汶川縣界七十里東北至石泉縣及曡溪營界一百里西北至曡溪營界九十里自州

  治至 京師四千九百里

︹分野︺天文井鬼分野鶉首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梁州之域漢初為冉駹國地按史記大宛傳

  天子發閒使出駹出冉是冉駹本二種也武帝元鼎六年以其地置汶

  山郡見漢書武帝紀華陽國志作兀封四年置誤治汶江縣宣帝地節

  三年省屬蜀郡為北部都尉後漢因之建安中先

  主定蜀復以北部為汶山郡華陽國志作安帝延光三年復立後漢西

  南夷傳又作靈帝時今據蜀志陳震傳為正晉時徙郡治汶山縣改汶

  江為廣陽屬之東晉後廢蕭齊復置北部都尉梁

  普通三年置繩州北部郡仍置廣陽縣為治按隨志汶

  山縣舊曰廣陽梁改為北部都尉今考齊志有北部都尉而無廣陽縣蓋北部置於齊州郡縣皆置

  於梁時也保定四年改繩州曰汶州隋開皇初郡廢

  改汶州曰蜀州尋又改㑹州置總管府仁夀元年

  改縣曰汶山大業初府罷復改州為汶山郡唐武

  德元年復曰㑹州三年置總管府四年改曰南㑹

  州七年改置都督府督南㑹翼維及羈縻塗炎徼向冉穹笮等十州永徽後又

  増領三十二州皆生羌部落貞觀八年改曰茂州天寶元年

  通化郡乾元元年復曰茂州屬劒南道五代屬蜀

  宋亦曰茂州通化郡領羈縻十州屬成都府路元屬吐

 蕃宣慰司明洪武初以州治汶山縣省入屬成都

  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六年升直隸州屬四川省以成都

 府屬之汶川縣來隸省威州為保縣屬之嘉慶六

   年裁保縣以其地併入雜谷廳領縣一土司九

   汶川縣在州西南一百二十里東西距一百六十里南北距一百七十里東至本州界一百

   四十里西至瓦寺土司界二十里南 至成都府灌縣界一百二十里北至本州界五十 里東南至灌

   縣界一百里 西南至瓦寺土司界三十里東北至本州界五十 里西北至雜谷廳界十里漢置緜虒

   縣屬蜀 郡後漢曰緜虒道晉移汶山郡來 治改縣曰汶山 東晉後郡徙縣廢周復置汶川縣 仍於縣

   置汶山郡隋開皇𥘉郡 廢屬㑹州大業初屬汶山郡唐屬茂州宋熙寕九 年於縣置威戎軍政和六

   年改名延安宣和三年廢軍為砦縣仍屬茂州元至元十九年廢縣設巡檢司後復置明宣德中移

   治此仍屬茂州 本朝初屬成都府雍正五年復屬茂州瓦寺宣慰司在汶川縣西北

   二十里東至保子關番界四十里西至鄂克什土司界五百里南至穆坪土司界六百里北至雜谷

   廳界一百二十里其先於明時世襲安撫司 本順治九年歸附仍授原職所轄番民一千二百

   康熙五十九年征西藏土司桑朗温愷隨征有功加宣慰司銜乾隆二年加指揮使職銜後征雜

   谷土司蒼旺並金川等處土司桑朗雍中隨征  賞戴花翎更名索諾木榮宗嘉慶元年隨征

   達州教匪升宣慰司換給印信靜州長官司在州東二里東至隴木土司界三十里西

   至岳希土司界十里南 至牟托土司界六十里北至竹木坎土司界五十 里宋時蠻董姓者據其地

   號靜州蠻明洪武七 年置長官司世襲 本朝康熙五年首領董應韶 歸附仍授原職所轄十寨番

   民長官董氏世襲岳希長官司在州西五里東至州界鎮西橋西至章圭砦二十里

   南至牟托土司 界二十里北至竹木坎土司界五十里明洪武七 年置長官司 本朝康熙五年

   領坤道齡歸附仍授原職所轄黒族七番民一千十户長官坤氏世襲隴木長官司

   在州東北四十里東至龍安府石泉縣界三十里西至靜州土司界三十里南至州界馬桑灣二十

   里北至松潘廳曡溪營界三十里明洪武七年長官司 本朝康熙五年首領何延禧歸附仍授

   原職所轄番民百十七户長官何氏世襲水草坪巡檢土司在州北三十里東至

   長平堡十里西至鎮戎堡四十里南至魏磨關四十里北至沙壩土司界十五里 本朝順治九年

   歸附頒給印信轄番民一百二十户土司蘇氏世襲牟托巡檢土司在州西南四十

   里東至州界三十里西至生番界十五里南至保子關二十里北至岳希土司界二十五里 本朝

   順治九年歸附頒給印信轄番民五十四户土司温氏世襲竹木坎副巡檢土

   司在州西北五十里東至生番界十五里西至黒龍砦三十里南至長平堡三十里北至水草坪

   土司界五里 本朝順治九年歸附頒給印信轄番民一百户土司孫氏世襲沙壩安撫

   司在州北三十里東至實大關土司界四十里西至岳希土司界五十里南至竹木坎土司界三

   十里北至水草坪土司界二十里其先於明時世襲安撫司 本朝順治九年歸附頒給印信所轄

   番民三百二十四户土司蘇氏世襲實大關副長官司在州西三十里東至州屬

  小牛村五里西至大河界二里南至蕭堡塘十里北至大定堡十里其先於明時授職 本朝康熙

  十年歸附頒給印信所轄番民七十一户長官官氏世襲

 ︹形勢︺控制吐蕃捍蔽内郡圖經逼近羌戎環帶山險

  成都肩背之地舊圖威茂兩州實灌口之障蔽其

  勢特與沿邊諸州不同堡寨參錯於中州城孤

  於外而屬部藩落周分環據二三百里之閒官路

  惟留一線宋胡元質奏議

 ︹風俗︺其山有六夷七羌九氏各有部落土氣多寒盛

  夏冰猶不釋後漢書冉駹夷傳好弓馬以勇悍相高詩書

  之訓闕如自古及今並無兩稅寰宇俗耐飢寒

  曡石為𥕘以居如浮圖高二三丈者謂之籠雞十

  餘丈者謂之碉亦有板屋土屋者

 ︹城池︺茂州城有内外二城内城周三里七分門四明洪武初建外城周五里門二成化中建

   本朝康熙六年修五十六年重修汶川縣城周不及一里門二明正德七年建 本朝

  乾隆二十九年修

 ︹學校︺茂州學在州治南明宣德八年建 本朝順治十六年重建康熙六年乾隆十年

  十年重修入學額數六名舊額八名乾隆六十年減二名汶川縣學在縣治南明嘉靖二

  年建 本朝乾隆六十年嘉慶五年重修入學額數六名舊額八名乾隆六十年減二名

  紐書院在汶川縣治南學宫右邊 本朝乾隆二十八年

 ︹户口︺原額户四千七十一今滋生男婦共三十九萬六千九百九十九名口計五萬八千九百三户

 ︹田賦︺田地三十五頃一十九畝九分有奇額徴地丁正雜並徭銀七百一十五兩三錢二分四釐又

  各寨番民雜糧折徴米九十石五斗九合一勺二抄三撮

 ︹山川︺五味山在州東十八里寰宇記山出五味子因名馬蹄山在州東三十里

  山在州東南二十里益州記岷山去成都五百里元和志汶山縣有汶山即岷山也南去青城石

  山百里天色晴明望見成都山嶺停雪常深百丈夏月融泮江川為之洪溢即隴山之南首也舊志

  山有九峯四時積雪不消一名雪山俗呼九嶺山 按此非古岷山也漢志岷山在湔氏道徼外在

  今松潘衞北生番界又山海經注岷山在廣陽縣西張栻西岳碑云在茂州列鵞村其跗曰羊膊輿

  地廣記在汶山縣西北俗謂之鐵豹嶺此又在州西番界今無可考巨人山在州南三十里

  寰宇記山頭有石如人面南明皇幸蜀時以石人背立勅令鞭之一百下有池俗傳是九龍池方輿

  勝覽山有黒龍湫四山環繞百二十里舊志與雪山相連前有龍洞有水噴出山後有徑可達天池

  大壩彭縣三郎廟等處龍泉山在州南隋志汶山郡北川縣有龍泉山寰宇記在汶山縣

  南四十八里山下有湫號青池一曰龍池旱禱必應放牧馬於其側多生駿駒雞宗山

  南四十里方輿勝覽宋熙寕九年楊文緒猖獗聲援俱絶至書木牌投於江以告急朝廷遣王中立

  將兵旁出雞宗山討平之置關及鎮羌寨於此茂溼山在州北十里舊唐志茂州以郡界茂

  溼為名明統志樹木茂密常有嵐氣因名鷹門山在州北二十里寰宇記山多鷹棲故名

  按隋志北川縣有雁門山即鷹門山之訛也隴東山在州東北十八里 按宋史州北有

  隴東道通緜州即此玉壘山在汶川縣東漢書地理志緜虒縣玉壘山湔水所出郭璞江賦

  玉壘作束别之標元和志山在汶川縣東北四里寰宇記在汶川縣北三里又有玉壘坂慈母

  山在汶川縣南六十里元統志山中有池曰滋茂池亦曰慈母池名勝志慈母山在青城山東滋

  茂龍池在汶之尤溪萬山叢立中有方池周四十里河屏山在汶川縣西二里山腰有大坪

  塗禹山在汶川縣西北二十里峯巒秀麗今為瓦寺安撫司住牧之處七盤山

  川縣北三十里寰宇記在汶川縣北九里有七盤坡路唐大厯中吐番入寇官軍追敗之七盤即此

  相公嶺在州東北茂溼山北三里方輿勝覽相公嶺州之主山舊志宋王中立駐師於此因

  娘子嶺在汶川縣南一百里高峻逶迤為縣門户龍洞在汶川縣南一百三十里

  兩山石壁高懸疑若無路至冬則水不入江皆注洞中不知歸於何處木瓜坪在汶川縣

  東一里又馬念坪在縣西北五里接瓦寺土司界大邑坪在汶川縣南懸崖臨江地勢險

  阻為金川要路現設塘汛又興文坪在縣南七十里溼阪在汶川縣南元和志嶺上樹木森沈

  常有水滴未嘗暫燥故曰溼阪 按元統志作溼凍嶺大江自松潘鎮曡溪營流入南流經

  州城西又西南經廢保汶川二縣之西又南入成都府灌縣界冰經注江水自龍涸蠶陵南下至石

  鏡又六十餘里而至北部始百步許又西百二十餘里至汶山故郡乃廣二百餘歩又西南百八十

   里至 溼阪江稍大矣元和志汶江北自翼州南流經汶 山縣西二里舊志岷江自曡溪營入茂州境

   南流五十 里合黑水又東南三十里至州城西又折而西南 六十里過汶川縣地十餘里入威州界

   西流一里經州城北合花水又西南十里仍過汶川縣界又三十里至縣城西又南曲流一百三十

   里入灌縣 界其在威州界者亦名湔水每 斤較沱水輕二兩神 溪河在州東又東入龍安

   府石泉縣 界即古石密溪也元和志石密溪在汶山東十九 里舊志今名馬蹄溪源出州東馬蹄山

   東入石泉縣界又有都流溪源出都流口寨合馬蹄溪 按輿圖作神溪下流即石泉河詳見石泉

   白水河在州南源出龍泉山西流入江居民引以灌溉甚利黑水河在州西北

   六十里源出生番界東南流經曡溪營西界至長平堡西入大江即古翼水也黒虎寨河

   在州西北源出黒虎寨東流至長平堡南入江舊志謂之北松溪草坡河在汶川縣南源

   出瓦 寺土司 界有二派南曰龍潭溝北曰 沙派溝 東南流㑹為一入大江桃  川在汶川縣南四

  十里山溪也有桃千餘樹故名南龍溪在州南方輿勝覽茂州有龍溪水引入城内至光孝

  寺以兩池瀦之居民常汲飲州志源出巨人山龍湫今改流城外西入江三溪在州北五里明

  統志五福泉在州治圖經云自三溪口引水入城至州治貯以兩井號五福泉民汲飲州志源出茂

  溼山南流入城民取汲之西入江磨刀溪在汶川縣北二十里西流入江温凉泉

  在汶川縣西南一里山下涌出冬温夏凉新井在州城中州舊無井仰汲於江遇蠻警輒斷汲

  路明正德中巡撫馬吳鑿地數十丈方得泉號曰新井

 ︹古蹟︺汶江故城在州北漢置縣為蜀郡北部都尉治晉改置廣陽縣隋改汶山唐宋皆為

  茂州治明初始者入州元和志汶山縣本漢汶江縣地汶江城在縣北三里宋白續通典晉置廣陽

  縣於汶江縣西北五十里周移置於石鏡山南六十里即今治也廣柔故城在汶川縣

  西北漢置縣屬蜀郡後漢因之晉初屬汶山郡後廢括地志在汶川縣西七十二里廢乾州

   在州西唐書地理志大厯三年開西山置領縣二招武寕遠又舊唐書地理志茂川羈縻州有塗州

   武徳元年臨塗羌歸附置領端源婆覽二縣貞觀二年州縣俱省五年又置領端源臨塗悉憐三縣

   又炎州貞觀五年生羌歸附置西封州八年改炎州領縣三大封慕仙義川又徹州貞觀五年西羌

   首領董嗣 貞歸化置領縣三文徹俄耳文進又向州貞觀五 年生羌歸化置領縣二貝左向貳又冉

   州本徼外 斂才羌地貞觀五年置西冉州九年去西字領縣 四冉山磨山玉溪金水又穹州貞觀五

   年生羌歸附置西博州八年改穹州領縣五小川徹當壁川當博恭耳又笮州貞觀七年白苟羌降

   附置西恭州八年改笮州領縣三遂都亭勸比思右七州皆屬茂州都督永徽後又析為三十一州

   今不錄宋史地理志茂州領羈縻當真時途遠飛乾可向居十州舊志今皆在番界廢真州

   在州西 北元和志真州在合江鎮西一百四十 二里東至 翼州界四十里南至茂州通化縣一百 里

   西至維州界一百里北至悉州界四十里其地本名真符天寶三年節度使章仇兼瓊以其地險阻

  又當西山要路奏置真符營控押一川五年節度使郭虚已仍奏置昭德郡乾元元年改為真州管

  縣四真符縣郭下又昭德昭遠雞川三縣並在州側近以熟羌酋領為其令長居無常所舊唐書地

  理志真州治真符縣天寶五載分雞川昭德二縣置又雞川縣先天元年割翼州翼水縣置屬翼州

  天寶五載改屬真州昭徳縣舊志縣舊屬悉州天寶五載改屬翼州仍改名昭德五年改屬真州宋

  史地理志茂州領夀安砦本羈縻真州政和六年建縣安軍在大皂江外距茂州五十里八年廢為

  宣和三年廢砦為堡舊志廢真州在曡溪所西南百里有棲雞川明史志謂汶山西北有棲雞老

  翁城唐時吐蕃所築當即此也安戎城在州西蕃界唐儀鳳二年益州長史李孝逸築以絶

  吐蕃通蠻之道永隆元年為吐蕃所陷開元二十八年節度使章仇兼瓊克而守之至德初改曰平

  戎城杜佑通典恭州西南到平戎城百十里舍堂城在州北二里明嘉靖三十一年兵備

  胡鼇築與州城犄角今廢又羅城在州北三里嘉靖中副使朱紈築以捍小姓五塞諸蠻號為金城

   又名萬里城合江城在州北唐書地理志翼州有合江穀塠三谷三守提城元統志合江

   鎮在茂州北八十里舊志合水在曡溪所南五十里為汶江水北自松潘界來為黒水西自生番界

   來合流於此如張兩翼謂之翼水故州以為名或謂之合水亦謂之合江唐置守提城於此今置穆

   威戎軍城在汶川縣北唐書地理志茂州有威戎軍宋史地理志延寕砦本威戎軍

   熙寕間所建政和六年湯延俊納土重築軍城改名延安宣和三年廢為砦隸茂州四年又廢砦入

   汶川石紐邨在汶川縣西北譙周蜀本紀禹本汶山郡廣柔縣人生於石紐華陽國志

   番人營其地方百里不敢居牧有過逃其野中不敢追云畏禹神括地志石紐山在汶川縣西元和

   志廣柔故縣有石紐邨禹所生處今其地名刳兒坪寰宇記石紐邨在汶川縣西一百四十里 按

   石紐邨又見石泉縣列岫堂在州治明統志因九頂列於南屏風盤臺列於西巨人槖駝列

   於東故名又有雪峯妙算遥雲三堂皆在州治練光亭在州城内輿地紀勝王咨記云大江

  自徼外東繞郡城西北極目可百里許每日出未下朝靄横空夜色斂昏素月流天一望水光杳靄

  無際江流其閒若萬丈長虹夭矯其上而吞吐之也舊有亭曰觀瀾據城之隅不與景㑹因取少陵

  賦岷江圖有山虹飲練光之句以練光題其額

 ︹關隘︺積水關在州東七十里明置巡司今裁桃坪關在州東西去土門堡二十里亦

  名桃坪堡舊屬隴水長官司戌守雞宗關在州南四十二里宋熙寕九年置又州界有敷

  文關宋宣和三年廢為堡七星關在州南四十五里唐乾符二年高駢鎮西川復戍望星關

  即此關前山有小孔七大孔一穿山而成如七星伴月然故名關南棧道臨江倚崖古稱絶險明嘉

  靖十九年副使張問之鑿崖開修旁有偏橋雁門關在州南七十里明正統十年黒苦等

  羌倡亂巡撫寇深置關臨江據險為州南門户旁有偏橋關外以溪為限溪南即汶川縣界

  磨關在州北三十里明置巡司今裁實大關在州北八十里東南去穆肅堡十里明洪

  武𥘉平蠻將軍丁玉設關外即曡溪營界桃關在汶川縣南三十里水經注都安縣有桃關元

  和志云遠通西域公私經過惟此一路關北當風穴其一二里中晝夜風起飛沙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徹厎

  關在汶川縣南五十里爲松茂第一要隘茶關在汶川縣南一百四十里一名蠶巖關又

  寒水關在縣西明置巡司今裁土門堡在州東七十里明正德中州將何卿破叛蠻於此舊

  志州東十里有土地嶺堡又東有鎮逺關子神溪土門等堡達於桃關其七關堡爲州東險要處

  壩厎堡在州東土門堡東四十里與石泉縣接界亦曰壩厎城鎮戎堡在州北十

  里又椒園堡在州北二十五里長安堡在州北去椒園堡十二里成化十五年置初在山

  阪水道艱險嘉靖十五年改築於舊堡之南韓胡堡在州北四十里去長安堡十四里亦

  曰臨江堡松溪堡在州北五十里去韓胡堡十四里長平堡在州北六十里明初

  置安撫司設同知於此轄鑿溪章貢等寨後廢改置長平堡今爲松潘曡溪要路穆肅堡

  在州北去長平堡十三里汶堡在汶川縣西三里石城周三十八丈門二西北通土司番寨

  馬原堡在汶川縣西五里為番夷出入之所雁門堡在汶川縣北五十里石城周四

  寒水驛在汶川縣南門外舊置於縣西北四十里蘇村寨明隆慶中移於江東上至茂

  州安達驛七十二里下至灌縣永康驛一百六十里又太平驛在縣東南八十里

 ︹津梁︺鎮西橋在州西門外為羌人出入要路鈴繩橋在汶川縣西一里跨大江長四

  十八丈闊八尺繩圍一尺五寸左右各四闌以翼之橋兩柱高六丈東西建層樓樓下有立柱轉柱

  立柱以繫繩轉柱以絞繩

 ︹陵墓︺︹唐︺張道古墓在汶川縣東玉壘山下︹明︺懿𥳑王墓在汶川縣靈溪

  天順四年蜀王第五子友㙴封汶川成化閒薨諡懿𥳑塟此

 ︹祠廟︺大禹神母祠在汶川縣南十里石紐山武侯祠在汶川縣北三十里七盤

  江瀆廟在州東二里

 ︹寺觀︺勝因院在汶川縣宋熙寕閒修文冋有記

 ︹名宦︺︹三國︺︹漢︺何祗郫縣人為汶山太守民夷信服遷廣漢後夷反叛云得前何府君乃

  能安我耳時難屈祗拔祗族人為汶山守復安︹晉︺蕭承之蘭陵人少有大志才力過人義

  熙中蜀賊譙縱初平遷汶山郡太守善於撫綏︹唐︺陳大慈佚其籍長安二年贊普率衆萬

  餘人寇悉州都督陳大慈與賊凡四戰皆破之斬首千餘級於是吐蕃遣使論彌薩等入朝請和

  ︹宋︺趙瞻盩厔人知威州瞻以威茂雜羣獠險而難守不若舍之而建郡於汶川條著甚詳為

  西山别錄後熙寕中朝廷經理西南就瞻取其書考焉趙全時簡縣人神宗時知威州治

  行異史季儉佚其籍威州祺城主簿成都之陷子良震與壻楊城夫爭相為死各特贈

  兩官 與二子下州 文學︹ 明︺劉堅佚其籍永樂時知茂州奏立學校秉公有守均徭平訟流

  民復業𡻕旱祈雨立應秩滿州民𥸤留之陳敏華亭人宣徳時知茂州州僻處邊徼與松潘曡

  溪諸番鄰𡻕被其患自敏莅任内撫民庶外馭羌戎恩威互施始𫉬安業及遭喪去官諸長官司及

  番民百八十人乞留報可正統中九載報最軍民復請留進成都府同知視茂州事都司徐甫言敏

  在職公勤羣番信服命進敏右參議仍視州事景泰初秩滿九載進右參政仍視州事敏莅任二十

  餘年威信大行軍民胥悦以監司秩莅州前此未有也汪浩佚其籍茂州判官英宗時佐貳

  中最知名孫漢江陰人嘉靖中知茂州時五寨蠻亂守禦有方蠻不敢犯

 ︹本朝︺羅銘鼎雲南人順治初知茂州流賊趙榮貴陷城死之其母段氏方隨飬曰吾兒能為

  國死難吾復何憾投大石缸死州人鐫其事於石缸以表之陳名蟠福寕人康𤋮中知汶

  川縣邑當蹂躪之後名蟠綏輯有方民𫉬免於流播有中山邪圃地隸汶川而徭冒威州年久通賦

  名蟠按籍得三百户立請隨田徴派乃定謝應龍㑹稽人乾隆十一年官汶川縣典史時金

  酋不靖應龍奉檄駐沃日土司地偵金川兵事金酋率兵圍沃日且誘降應龍慟哭諭番衆以大義

  乃協力堅守賊謀不得逞總兵任某率兵深入踰昔嶺餉道絶應龍冒險出奇以芻粟往軍乃得濟

  後以才幹升

 ︹人物︺︹明︺高仲選汶川人官大足敎諭崇禎末獻賊攻汶川攜子女投江死 本朝乾隆四

  十一年予入昭忠祠

 ︹本朝︺呉世美汶川人官威茂協千總乾隆十三年征金川攻作固山力戰陣亡卹廕如例

  高澤衍汶川人官川北鎮標千總乾隆十三年隨征金川陣亡卹廕如例安皆

  人土千總加守備銜乾隆三 十七年隨征金川陣亡卹廕加 等阿 斯嘛汶川人土把總加千

  總衘乾隆三十七年征金川陣亡卹廕加等安甲汶川人土兵加把總乾隆三十七年

  征金川陣亡卹廕加等嘎山布汶川 人土把總加都司銜乾隆三 十七年隨征金川陣亡

  卹廕加等董璠茂州人官松潘鎮右營千總乾隆三十七年隨征金川陣亡卹廕如例

  大佺茂州人官曡溪營外委乾隆三十七年隨征金川陣亡   賞卹如例羅武

  人官維州協外委乾隆三十八年隨征金川陣亡卹廕如例張國臣茂州人官茂州營外

  乾隆三十九年隨征金川陣亡卹廕如例朱相國茂州人官曡溪營外委乾隆四十年

  隨征金川陣亡卹廕如例韓世貴茂州人官重慶鎮標守備乾隆四十年隨征金川陣亡卹

  廕如王崑茂州人官外委嘉慶元年隨𠞰邪匪陣亡卹廕如例楊虎茂川人成都籍

  乾隆四十六年隨勦甘肅逆回以功累官甘州守嘉慶二年攻教匪於紫陽五作雲以火克之擢

  逰擊五年追賊至終南山之華陽入老林遇伏力戰死   賜祭葬卹廕如例阿思太

  汶川人土外委嘉慶元年𠞰黔楚苗匪陣亡卹廕如例章滚汶川人土千總嘉慶元年隨征

  黔楚苗匪陣亡卹廕如例王相汶川人土把總嘉慶元年征黔楚苗匪陣亡卹廕如例

  保汶川人土外委嘉慶元年征黔楚苗匪陣亡卹廕如例納他爾汶川人土外委嘉慶

  元年隨征黔楚苗匪陣亡卹廕如例賈格爾汶川人土外委嘉慶元年隨征黔楚苗匪陣亡

  卹廕如例阿皆汶川人土外委嘉慶元年征黔楚苗匪陣亡卹廕如例

 ︹流寓︺︹三國︺︹漢︺廖立武陵人諸葛亮廢立為民徙之汶山郡立躬率妻子耕殖自守及亮

  卒立垂泣曰吾終為左袵矣遂终於徙所︹明︺王元正盩厔人嘉靖時以議禮謫戌茂州衞

  搆别業於城南講學二十餘年一時多所成就

 ︹列女︺︹明︺吕仲廉母吕氏妻王氏茂州人吕氏父秀文無子以女贅壻生子

  仲廉遂承吕嗣壻早卒吕撫子成立娶媳王氏仲廉又卒姑媳相依事姑以孝天順八年旌表

  節妻鄧氏茂州人節赴秋試姑李氏病劇鄧刲股以進姑食之甚甘越數日復思之子嘉

  謨告於鄧亦刲股以進祖母李病愈撫按嘉其雙孝疏聞旌表李端妻夏氏茂州人盜

  入室索其夫夏請當刃盜並殺之同州李烈娥李節娥皆拒强汚自縊李友諒妻陳

  氏茂州人夫殁守節同州苟友諒女苟氏谷岳妻王氏韋伯珣妻傅氏譚⿰糹⿱𢆶匹 -- 繼妻胡氏張網妻晏氏

  尚孜妻史氏均夫殁守節又陳氏年二十夫死無子氏立嗣守節承燋妻李氏

  人夫殁守節撫子事舅姑厯六十五載卒封恭人

 ︹本朝︺葉定國妻宋氏茂州人夫亡守節飬姑撫子康𤋮中 旌劉廷產妻

  趙氏茂州人幼到股愈母疾適廷產三載廷產病甚氏復刲股以進及卒矢志守節教子成立

  厯八十𡻕終林承恩妻葉氏茂州人承恩性極孝父寢疾祈以身代及瘳承恩病

  卒葉欲殉翁姑泣止之守節終身恪盡婦職王璘妻劉氏茂州人適王二載生子甫

  六月夫亡氏哀號截指誓志後姑病刲股以進守節終身同州節婦樂安妻馮氏馮士奇妻馮氏劉

  國琛妻李氏均夫亡撫子成立梁廷栻妻韓氏茂州人夫亡守節同州節婦劉國正

  妻李氏何瑛妻坤氏袁廷珍妻冉氏羅寛妻蔣氏唐景皋妻蔣氏耿韜明妻胡氏晏煥妻坤氏蔣悌

  妻王氏均乾隆年間 旌周真妻劉氏汶川人姑楊氏久病不起氏刲股以進立愈同

  縣節婦高淳妻牟氏亊舅姑以孝聞羅大紳女汶川人年十五守正捐軀乾隆五十七年

  桑朗雍中妻李氏桑朗雍中為瓦寺土司旣卒子尚幼氏撫之成立襲職乾

  隆年間 旌耿覲光妻楊氏茂州人夫亡守節嘉慶年閒 旌賈士瓊

  妻董氏汶川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董芳業妻荆氏均嘉慶年閒 旌

 ︹土產︺金唐書地理志茂州貢麩金丹砂唐書地理志茂州貢麝香元和志茂州貢寰宇

  記茂州產麝香麝臍唐書地理志茂州貢羌活當歸元和志茂州貢升麻生馬牙硝寰宇記茂

  州產五味子麻布元和志茂州貢狐尾唐書地理志茂州貢乾酪蜜寰宇記茂

  華陽國志汶山郡出大如蹲䲭五角牛寰宇記茂州土產又旄牛無角一曰童牛

 肉重千斤










                     前提調官鄭紹謙恭纂輯

                     提調官張日章恭覆輯

                     校對官賀式韓恭 校

                     校對官章詒燕恭覆校

大清一統志

 忠州直隸州在四川省治東一千五百里東西距一百六十里南北距一百八十里東至䕫

  州府萬縣界八十里西至重慶府涪州界一百八十里南至石砫廳界五十里北至綏定府新寕縣

  界一百三十里東南至萬縣界石砫廳界各七十里西南至石砫廳界六十里東北至萬縣界八十

  里西北至重慶府長夀縣界一百四十里本州境東西距一百二十里南北距一百十里東至萬縣

  界五十里西至酆都縣界七十里南至石砫廳界六十里北至梁山縣界五十里東南至石砫廳界

  五十里西南至酆都縣界石砫廳界各八十里東北至萬縣界六十里西北至墊江縣界一百里自

  州治至 京師六千二百十里

︹分野︺天文井鬼分野鶉首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梁州之域周為巴國地漢置臨江縣

  屬巴郡後漢晉宋齊俱因之梁大同六年於縣置

  臨江郡西魏廢帝二年又置臨州隋開皇初郡廢

  大業初州廢縣屬巴東郡義寕二年復置臨州唐

  貞觀八年改曰忠州寰宇記以地邊巴徼意懷忠信為名天寶初改

  曰南賓郡乾元初復曰忠州屬山南東道五代屬

  蜀舊志唐末王建置鎮江軍於此梁乾化四年移治夔州宋亦曰忠州南賓

  郡屬䕫州路咸淳元年升為咸淳府以度宗潛邸故元復

  曰忠州至元二十一年改屬重慶路明洪武初以

  州治臨江縣省入屬重慶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十二年升直隸州屬四川省領縣三

  酆都縣在州西南一百十里東西距七十里南北距一百二十里東至本州界四十里西至

  重慶府涪州界三十里南至酉陽州彭水縣界六十里北至墊江縣界六十里東南至石砫廳界六

  十里西南至涪州界九十里東北至本州界九十里西北至重慶府長夀縣界五十里古巴國别郡

  漢為巴郡枳縣地後漢永元二年分置平都縣屬巴郡三國漢延熙十七年省入臨江隋義寕二年

  分臨江縣置豐都縣唐屬忠州宋初因之後廢紹興初復置仍屬忠州元因之明洪武初改豐曰酆

   本朝𥘉屬重慶府雍正十二年改屬忠州墊江縣在州西一百三十里東西距八十里

  南北距九十里東至梁山縣界四十里西至順慶府鄰水縣界四十里南至酆都縣界五十里北至

  順慶府大竹縣界四十里東南至本州界八十里西南至重慶府長夀縣界四十里東北至梁山縣

  界五十里西北至鄰水縣及綏定府大竹縣界各五十里漢臨江縣地西魏置墊江縣兼置容川郡

  周改縣曰魏安隋開皇初郡廢十八年又改縣曰墊江屬宕渠郡唐武德𥘉分屬潾州八年改屬臨

  州㝷屬忠州宋因之元至元中省入豐都至正中明王珍復置仍屬忠州明因之 本朝初屬重慶

  府雍正十二年改屬忠州梁山縣在州西北一百里東西距一百六十里南北距八十里東

  至夔州府萬縣界九十里西至墊江縣界七十里南至本州界五十里北至綏定府新寕縣界三十

  里東南至萬縣界一百里西南至墊江縣界七十里東北至新寕縣界三十里西北至綏定府大竹

  縣界六十里漢巴郡胊忍縣地三國後為巴東郡南浦縣地西魏置梁山縣隋屬巴東郡唐屬萬州

  開寶三年置梁山軍屬夔州路元祐初仍屬萬州尋復故元至元二十年升軍為梁山州仍以梁

  山縣為治明洪武七年州廢縣屬夔州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十二年改屬忠州

 ︹形勢︺地在恭涪䕫萬之間南賓東通巴峽西達渝涪

  山險水深介乎往來之衝舊州

 ︹風俗︺氣候差熱宋清化志士頗尚氣倜儻宋忠州進士題名記

 ︹城池︺忠州城周五里三分門五明洪武中因舊址建酆都縣城周三里三分門

  五明天順中建本朝嘉慶四年墊江縣城周五里五分門四外環以池明成化初建

   本朝嘉慶四年修梁山縣城周五里二分門四明成化中建 本朝乾隆三十三年

  嘉慶三年重修

 ︹學校︺忠州學在州治東舊在東門外元建明萬厯中遷於城北隅 本朝順治中復建城外

  舊址嘉慶十一年改建今所入學額數十二名酆都縣學在縣治西明洪武十四年建

  本廟康熙四十二年修入學額數八名墊江縣學在縣治西明成化中建 本朝康熙

  四十八年修入學額數八名梁山縣學在縣治南宋寶慶中建 本朝康熙五年重建

  二十五年修六十年嘉慶九年重修入學額數八名臨江書院在州治明倫堂側 本朝

  乾隆十一年建以白居易曽為州刺史名曰仰白嘉慶十五年修改今名鹿鳴書院

  都縣治西 本朝乾隆四十三年淩雲書院在墊江縣北 本朝乾隆二十一年建五

  十八年修桂香書院在梁山縣南門内 本朝康熙二十三年建乾隆二十年修嘉慶十

  二年重修 按舊志載平山書院在酆都縣北三里明建王守仁有記淩雲書院在酆都縣北明建

  今並廢謹附記

 ︹户口︺原額户二萬四千九百八十八今滋生男婦共四十九萬六千六百四十八名口計一十七萬

  二千七百二十八户

 ︹田賦︺田地一萬五千八百二十六頃三十九畝四分有竒額徵地丁正雜銀一萬六千一百四十六

  兩七錢一分七釐

 ︹山川︺羊鳴山在州東隔江三十里氊毛山在州東南十里其地產草如氊𠋣天

  山在州東南六十里其山高聳勢若𠋣天涂山在州東南八十里亦曰方斗山以形似名

  屏風山在州南九域志臨江縣有屏風山方輿勝覽即夏祠山明統志一名翠屏山上有禹

  廟及陸宣公祠舊志山有朝真洞引藤山在州南方輿勝覽在龍渠縣東十五里山出藤

  枝長十餘尺其大如指中空可吸謂之引藤屈其端置醅中注之如晷漏本夷俗所尚土人效之白

  居易春至詩悶取藤枝引酒嘗即此白石山在州西北七十里山多白石雞公山

  在州西北一百里接墊江縣界尖峯山在酆都縣東隔江五十里山峯矗起如卓劒然亦曰

  大峯大峯門山在酆都縣東六十里峯頂二石並峙如門之闢周城山

  都縣南七十里石壁四周儼如城壁白鹿山在酆都縣西北一里與平都山峯巒相接一名

  鹿鳴金盤山在酆都縣北三十里巖石迴環狀如金盤平都山在酆都縣東北

  隋書地理志臨江縣有平都山寰宇記在酆都縣北二里縣以此為名後漢時陰長生於此昇天亦

  張道陵二十四化之一也方輿勝覽自縣東行一里訐始登山石徑縈迴可二三里平瑩如掃林木

  𮟏茂夾徑皆翠柏殆數萬㭑麂鹿時出没林間與人狎甚有景德宫舊名仙都觀乃漢王方平得道

  之所明統志在縣東北三里道書七十二福地之一舊志今亦名酆都山頂有五雲洞鳳凰

  山在墊江縣東四十里上有㑹仙洞將軍崖山在墊江縣東南十五里山形陡峻有

  石柱狀若人立故名曲尾山在墊江縣東南六十里岡隴延袤如獸環尾望月山

  在墊江縣南五十里白龍洞山在墊江縣西十里又西十里有石人山峯頂山

  在墊江縣東北二十里舊志去山二十里有古洞飛湍奔瀉如雷聲聞十餘里久晴聞之則雨久雨

  聞之則晴壁斗山在墊江縣東北三十里峯巒環列如北斗然路通梁山縣峯門山

  在梁山縣東十五里方輿勝覽其山高大頂有寒泉兩崖對峙如門故名蟠龍山在梁山縣

  東二十里方輿勝覽孤峙秀杰突出衆山之上下有二洞洞中有二石龍狀首尾相蟠故名傍有噴

  霧崖洞中之泉下注垂崖約二百餘丈噴薄如霧宋張商英嘗遊此題云水味甘腴偏宜煮茗非陸

  羽莫能辨范成太以為天下瀑布第一柏枝山在梁山縣東南十五里尋江源記云景穴

  有嘉魚出柏枝山即此 按水經注柏枝山在陽口縣東南當在今夔州府西界與此不合

  馬山在梁山縣南五里多喜山在梁山縣南五十里方輿勝覽山或神光夜現則是

  境之人必多喜事陳希夷嘗修煉於此丹井石枕猶存五斗山在梁山縣西南三十里其

  形如斗下有御史潭桂溪出焉銅印山在梁山縣西南六十里七城山在梁山縣

  西二十里山有七峯壁立如城金鳳山在梁山縣西五十里山南半崖有罅邃然内皆洞明

  其石上有若圖仙女狀面貌宛然時若揺動迫視之則不見白雲山在梁山縣西一百里

  竒峯突出如筆亦名筆山石瓦山在梁山縣西一百十三里寰宇記山巔有古人礪刀劒亂

  石如積瓦焉明統志瓦城亦名石瓦山山頂坦平耕者往往得古銅片福利山在梁山縣

  西北五十里俗名狐狸山明正德中撫臣林俊以其豐腴改今名高都山在梁山縣北十

  五里峯巒迤邐百餘里舊有高都驛唐天寶中進荔枝之路山壤腴而黄民種薑為業高梁

  山在梁山縣東北與萬縣接界隋書地理志梁山縣有高梁山寰宇記㝷江源記云高梁山東尾

  跨江西首劎閣東西數千里山嶺長峻其峯崔嵬於蜀市望之若長雲垂天一日行之方極其頂俯

  視衆山泯若平原劒閣銘所謂巖巖梁山積石峩峩即此方輿勝覽去城四十餘里書院峽

  在梁山縣東五十里方輿勝覽在峽石市之北毎風雨晦㝠如聞讀書聲其中有夫子崖子貢壩

  白鹿洞在州南明統志相傳昔有二獵人逐白鹿入洞失鹿所在但見二碧𤓰食之得仙

  木蓮洞在州西北五里鳴玉溪濱地產木蓮樹巴人呼為黄心木白居易有詩寒泉

  洞在梁山縣西十里勝槩不減盤龍又龍清洞在縣西一百里舊志寒泉洞在縣西三十里

  江在州南自重慶涪州流入經酆都縣南又東北經州南又東北入夔州府萬縣界水經注江水

  又逕東望峽東厯平都又逕虎鬚灘灘水廣大夏斷行旅又東逕臨江縣南又東得黄華水口左逕

  石城南又東至平洲洲上多居民又東逕壤塗而厯和灘又東逕界壇是地巴東之西界益州之東

  境故得是名也舊志州西二里有石梁亙三十餘丈横截江中俗呼倒鬚灘即水經注所謂虎鬚

  也又有折魚灘在州東三十里石觜入江水勢衝激魚不能上往往折囘舟行至此水漲則平水落

  則凶又云大江自涪州入酆都縣境三十里至縣南門外又東三十里入州界又東百里至州南門

  外又一百二十里入萬縣界三河在墊江縣東南二十里有三源一出石人山一出白龍洞

  一出將軍崖至此匯流曰三河口亦曰羅干河東合梁山水出高灘黄華水在州東水經注

  江水東得黄華水口江浦也𢈔仲雍曰臨江至石城黄華口一百里舊志黄華洲在州東五十里江

  浦周𮞉可二十里涂溪在州東華陽國志臨江縣有鹽官在鹽涂二溪一郡所仰水經注縣

  北入鹽井谿有鹽井營户谿水沿注江舊志涂溪源出梁山縣蟠龍山亦曰蟠龍溪東南流入州界

  徑涂井至石寶寨入江涂井在州東八十里 按輿圖作涂井河其西又有渰溪河自州北境發源

  東南流徑渰井西又南入江渰井在州東北二十里許此即華陽國志之鹽溪水經注之鹽井溪也

  舊志失載東溪在州東南三里寰宇記源自南賓縣北流注江鳴玉溪在州西寰宇記

  在州西十里上有懸巖瀑布高五十餘丈潭洞幽邃古木蒼然唐刺史房式嘉其幽絶特置蘭若凡

  置五橋以渡溪水今廢舊志一名西溪源出白石山流七十里入江 按輿圖州西有漕溪東南流

  入江疑即此其西又有𦤀水溪灘子沱挫溪丁溪赤溪皆南流入江又西則酆都之龍停溪也

  溪在酆都縣東南流入江又輿圖縣西五十里許有渠溪自州西界發源西南二百里許至北涪

  鎮西入江諸志不載葫蘆溪在酆都縣南上流曰三江溪自石砫廳界㑹諸水西流入境至

  縣南入江 按寰宇記有望塗溪在南賓縣北二百步西流至酆都縣南注蜀江即此龍停

  溪在酆都縣東北二十里源出金盤山東南流十五里入江高灘溪自梁山縣發源曰桂

  溪西南流逕墊江縣東曰高灘溪又西南入重慶府長夀縣界為龍溪即古逢溪容溪也寰宇記逢

  溪水在梁山縣南八十步西南流入忠州桂溪縣界又龍溪水在桂溪縣南三里西流入墊江縣界

  在縣南十里 本朝乾隆元年移墊江縣縣丞分防於此明統志桂溪在梁山縣西南三十里兩岸

  多桂唐桂溪縣以此名舊志桂溪源出梁山縣五斗山北流二十里至縣西㑹縣城之水轉西南流

  七十里入墊江縣界穿壁斗山湍流四十里為高灘溪在縣東南五十里又西南流四十里入長夀

  縣界即龍溪之上源也紵溪在梁山縣東南流至萬縣入江詳見萬縣御史灘

  山縣西百里方輿勝覽張商英為御史與親朋燕飲於此故名姜維泉在州南翠屏山下相

  傳姜維所鑿雌雄泉在梁山縣南多喜山一名浴丹井春夏左盈右竭秋冬右盈左竭

  鹽井通志忠州鹽井上井三眼中井八眼下井二十四眼酆都縣鹽井一眼

 ︹古蹟︺臨江故城今州治漢置華陽國志縣在枳東四百里東接朐忍寰宇記本以臨江川

  平都故城今酆都縣治後漢書郡國志巴郡平都注巴記曰和帝分枳置華陽國志

  己子治江州或治平都又平都縣蜀延熙時省水經注江水東厯平都舊巴子别都也有平都縣爲

  巴郡隸邑舊唐書地理志忠州豐都縣即漢平都縣義寕二年分臨江置寰宇記縣在忠州西九十

  二里 按宋志豐都縣南渡後増置舊志遂謂宋初廢今考九域志有此縣則知廢在元豐後也

  墊江故城即今墊江縣治漢墊江縣在今合州西魏移置於此寰宇記縣在忠州西一百

  七十里本漢臨江縣地後魏恭帝三年於此置墊江縣周天和二年改爲魏安縣隋開皇十八年

  爲墊江縣九域志在州西一百二十七里梁山故城在今梁山縣西隋書地理志西魏置

  舊唐書地理志縣治後魏萬川郡故城寰宇記後天和三年分魚泉置梁山縣以縣界内高梁山

  爲名九域志開寶三年以萬州石氏屯田務置梁山軍割梁山縣隸焉熙寕五年又析忠州桂溪地

  益軍舊志今縣西有萬川城西魏萬川郡𥘉置於此後徙南浦以此爲梁山治也龍渠廢

  縣在州東南九域志乾德六年以夔州龍渠鎮隸忠州開寶二年置南賓尉司在州東南一百八

  十里宋史地理志咸淳府南渡後増置龍渠縣舊志元初省南賓廢縣在酆都縣東南

  舊唐書地理志武德二年分武寕縣置寰宇記縣在忠州西南一百里本漢臨江縣地舊志明洪武

  初始省入酆都在縣東南七十里桂溪廢縣在墊江縣東北寰宇記縣在忠州一百三

  十九里唐武徳二年分臨江地於此置清水縣天寶元年以隴右有清水縣改此爲桂溪以縣界桂

  溪爲名九域志熙寕五年省入墊江舊志在今縣東北三十餘里故石城在州東一百里

  寰宇記當岷江之北岸李雄之亂巴西郡𭔃理此城其城四面懸絶石氏屯田務

  山縣西方輿勝覽五代偽蜀在今梁山軍治置務平蜀後遂廢因移縣於此東坡在州治唐

  白居易於此種桃李有詩又有西坡亦居易故跡吕保藏家在梁山縣東北輿地紀勝

  梁山絶崖半腹有一穴人跡所不到漢末赤眉之亂有吕保藏家貲巨萬齎金寶縁木而上鑿崖以

  居盡伐崖下木寇不能近後舉家終焉紹興中有樵夫得一劵於崖側非銅非鐵其聲鏘然上有古

  篆云西漢之末赤眉邂逅黄金千兩坑埋而走羔豚十祭其財自阜今藏所猶存荔枝樓

  在州城西南隅唐白居易建又城東有東樓西有西樓居易皆有詩五雲樓在酆都縣景德

  觀唐段文昌建樓下壁間有唐書瑶池樂部甚妙翔雲樓在梁山縣鼓角樓之左横跨通

  衢四山環合頗得其勝垂雲樓在梁山縣子城之北輿地紀勝左瞰萬石右𠋣東山景物

  竒麗峽中所未有四賢閣在州學宋知州王闢之建四賢謂唐劉晏陸贄李吉甫白居易

  皆謫官於此故以名閣宋黄庭堅記淩雲閣在酆都縣平都山頂有碑刻淩雲二字

  敏堂在梁山縣治東輿地紀勝在梁山軍郡圃東又有仰高堂在設廳之東舊曰清淨堂後改

  名又有瑞光亭在仰高堂側鳴玉亭在州治西宋建史襄有詩瑞豐亭在梁山縣

  治宋陸游有詩飛練亭在梁山縣東二十里蟠龍山輿地紀勝山有水自洞中流出注於崖

  下約高二百餘丈舊有亭在半山名曰飛練取徐凝詩句今改曰飛雪取歐陽公六月飛雪灑石虹

  巴子臺在州東唐白居易登城東古臺詩迢迢東郊上有土青崔嵬不知何代物疑是

  巴王望夫臺在州南十里宋蘇軾有詩屈原塔在州東蘇軾詩楚人悲屈原千

  載意未歇南賓舊屬楚山下有遺塔方輿勝覽在臨江縣東

 ︹關隘︺敦里八甲巡司在州西一百六十里 本朝乾隆元年塗井鎮

  東八十里九域志臨江縣有塗井鹽井二鎮宋史元祐三年臨江塗井鎮雨黒黍即此臨江

  鎮在州西二里明置巡司今裁北涪鎮在酆都縣西五十里江北岸接涪州界為往來

  虎溪鎮在梁山縣西北四十里舊設巡司遺址尚存牛頭寨在梁山縣西十

  五里赤牛山上亦名赤牛城宋淳祐三年周三百六十步敵樓四百三十座四隅有門峽石

  市在梁山縣東五十里其北有書院峽故名石橋井在州北二十里本朝乾隆元年

  州判駐此沙河鋪在梁山縣西三十里縣丞駐此花林驛在州西八十里又漕溪驛

  在州東九十里舊皆為水驛久裁酆陵驛在酆都縣東北二里舊為水驛今裁白渡

  驛在墊江縣東舊為馬驛今裁驛設馬站太平驛在梁山縣西明嘉靖中置水驛於此

  路通大竹今裁驛設馬站

 ︹津梁︺天生橋在州東城外有石梁長三丈似橋折桂橋在州天仙橋

  在酆都縣東其水出白鹿山東流三里入江碧潭橋在梁山縣西九十五里

 ︹陵墓︺︹周︺巴蔓子墓在州西北一里︹三國︺︹漢︺嚴顔墓在州西南二十里

  ︹唐︺陸贄墓在州南方輿勝覽在屏風山玉虛觀南三十步宣公嘗藁葬於此後已歸葬此

  特虚冢耳然杜子美歸葬偃師而耒陽之墓自若李太白稱殯青山而采石之冢猶存則宣公此墓

  宜封殖之︹明︺來知德墓在梁山縣西十里李孝子墓在梁山縣西七十里

  鹽井

 ︹祠廟︺陸宣公祠在州治南一名懷忠堂嚴將軍祠在州治北祀蜀嚴顔

  賢祠在州南宋紹聖間建祀劉晏陸贄李吉甫白居易又有白公祠在巴臺之左胡公

  祠在酆都縣平山之麓祀明州判胡平表昭忠祠在梁山縣城隍廟左 本朝嘉慶九

  來瞿塘祠在梁山縣南祀明來知德忠節祠在梁山縣西祀明主簿時植生

  員何應宿禹廟在州南過江三里唐杜甫有詩漢武帝廟在梁山縣治祭祀往往有

  羣蝶降祠饌徹始去

 ︹寺觀︺治平寺在州東一里唐建名龍昌宋改今名本朝康熙五年重修四十二年

  賜御書振宗禪寺及妙光二額寶和寺在墊江縣東一里大通寺在墊江縣北二

  十五里唐貞觀三年建萬年寺在梁山縣東蟠龍山石壁有天子萬年字因名萬夀

  寺在梁山縣西酆都觀在酆都縣平都山唐建本名仙都宋改名景徳又名白鶴觀相

  傳漢王方平陰長生得道處有陰長生石本金丹訣吕洞賓平都訪仙詩及唐碑十

 ︹名宦︺︹唐︺李吉甫趙郡人忠州刺史初為陸贄所出及贄貶忠州别駕吉甫置怨交歡人重

  其雅劉晏南華人與元載有隙貶忠州刺史為國理財民不加賦而國用饒李萆

  臨江令有中宫挈妓而行所在肆横毆吏取賄萆俓入舟取妓縛岸上草奏將劾之其人惶懼遜謝

  士大夫壯之陸贄嘉興人貞元中以論裴延齡奸佞出為忠州别駕在忠十年避謗不著書

  地苦瘴癘祇為古今集驗方五十篇示鄉人云白居易下邽人元和中貶忠州刺史輕徭賦

  育賢才不廢吟咏而庶政畢舉︹宋︺崔遵度淄川人太平興國進士知忠州李順之亂賊遣

  其黨來攻遵度領甲士百餘背城而戰賊踰堞以入遵度投江中賴州兵援之得免趙尚寛

  河南人仁宗時知忠州俗畜蠱殺人尚寛掲方書市中教人服藥索為蠱者窮治置於理大變其俗

  轉運使持鹽數十萬斤課民易白金期㑹促尚寛發官帑副其須徐與民為市不擾而集歐陽

  珣廬陵人崇寕進士調忠州學教授以薦上京師時朝議割河北三鎮地講和珣率其友上書極

  言不可時宰怒欲殺之乃遣奉使割深州珣至深州城下慟哭金人怒執送燕焚之屈堅

  防禦使建炎初金人圍陜州堅引兵救之圍解後為金人所執堅曰吾來為解圍也城苟全吾死何

  憾焉叱金人使速殺之馬堃宕昌人守咸淳府元兵破城堃與軍使包申巷戰死常慶

  福雲中人淳祐初知咸淳府視民猶子蠲死籍減租糴開貢院㑹梁萬二州之士試其才賢者貢

  之於朝有瑞麥嘉禾雙犢金鯉之應韓璩知忠州平寇保民民立生祠︹明︺趙登

  人永樂時禮科給事中以言事謫忠州判官在職十年公廉有惠愛周清德化人天順間守忠

  州政平訟理民愛之留十載始遷陳秉彞成化中守忠州時𡻕荒勸賑驗口給糧民𫎇實

  恵俗祀巴蔓子一燭至費百金秉𢑴以淫祀耗財嚴禁絶之金鎧昆明人宏治中知墊江縣

  鄢藍之亂有保障功時植通許人正德中為梁山主簿攝縣事鄢藍之亂力戰死之妻賈氏自

  縊一女赴火死胡平表雲南臨安人厯忠州判官天啟元年樊龍陷重慶平表縋城下詣石

  砫土官秦良玉乞師號泣不飲食者五日良玉為發兵巡撫朱變元檄平表監良玉軍荆偉

  丹陽人知墊江縣崇禎末獻賊陷城不屈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歐陽

  東昌貴州龍泉人知墊江縣獻賊陷城不屈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

 ︹本朝︺李如淓高陽人順治十八年知酆都縣有惠政吳逆時抗節解組歸楊夢槎

  金匱舉人乾隆初知酆都縣西川軍興管礮局木果木之變降畨圍刧礮局被縛不屈死之事

   聞贈道銜祭葬賚廕如例王垂重山東人嘉慶初權忠州事教匪之亂垂重招集義勇

  奮力追勦力屈遇害事   聞廕卹如例

 ︹人物︺︹三國︺︹漢︺嚴顔臨江人為劉璋巴郡太守初先主入蜀至巴郡顔拊心歎曰此所謂

  獨坐窮山放虎自衞也及先主攻璋張飛等泝流而上分定郡縣至江州破璋將生𫉬顔飛呵曰大

  軍至何不降而敢拒戰顔曰卿等無狀侵奪我州我州但有斷頭將軍無有降將軍也飛怒令斬之

  顔容色不變飛壯而釋之︹吳︺甘興霸臨江人先依劉表後歸吳陳計於孫權謂宜先取黄

  祖鼔行而西據楚關即可漸窺已蜀權深納之遣興霸擒祖盡𫉬其士衆興霸屯兵當口従周瑜破

  曹操攻曹仁拜西陵太守曹操出濡須興霸為前部督銜枚出破敵敵驚退為時名將權曰孟德有

  張遼孤有興霸足相敵也︹晉︺文立臨江人游太學傳毛詩三禮師事譙周蜀平舉秀才拜濟

  陰太守政事修明入為太子中庶子表請諸葛亮蔣琬費禕等子孫録用以慰巴蜀之心詔從之

  楊宗臨江人與同郡毛楚皆有美德宗為安蠻䕶軍吳人寇南浦宗討之退走巴東都督表宗

  為武陵太守朝議以唐彬及宗為巴東監軍武帝以問文立立曰彬宗俱立事績在西不可失者然

  宗才誠佳有酒嗜彬亦其人性在財欲帝曰財欲可足酒嗜難改遂用彬︹明︺鄒成墊江人洪

  武間以太學生拜御史巡按八閩振揚網紀吏民畏服楊大榮酆都人天順丁丑進士任

  江西僉事㑹寕縣盜羅萬珪等殺將吏將陷城邑督甲士募鄉勇擒萬珪等七十一人後南昌有盜

  入權貴家弗得誣平民數十人在獄悉出之子孟成化丁未進士官刑部員外郎清强之聲溢於

  朝宁㑹杭政久敝冀得賢守冢宰疏薦之至郡值𡻕祲上疏蠲賦又濬西湖復民田四千畝入丞京

  府民歌之曰楊君來西湖開西湖清楊君升陳瑞忠州人宏治初拜給事中劾中官郭鏞并

  乞罷内侍官不得參機務終光祿寺卿趙趣梁山人爲諸生正德中藍鄢賊衆攻城同友人

  黄甲李鳳何景蕭鋭徐宣楊茂寛趙采誓死拒守城陷皆死御史林俊嘉其義立祠祀之同縣徐敬

  之流賊起衆推爲部長陷陣死林俊爲文祭之題其墓曰忠勇義士來知德梁山人幼有至

  行有司舉爲孝童嘉靖時舉於鄉歸養不出其學以致知爲本以盡倫爲要有司以疏薦授翰林待

  詔不赴所著有易注省覺錄省事錄理學辨疑等書行於世秦民屏忠州人良玉弟也萬

  厯末授爲守備調授瀋陽與兄邦屏力戰渾河邦屏死焉民屏後與安邦彦力戰於大方而死其姊

  良王上其功贈都督同知官其二子又邦屏子翼明厯官湖廣總兵時賊多聚鄖襄翼明屢破之弟

  拱明屢遷副總兵與雲南土酋普明聲戰死秦氏父子兄弟多死王事胡帛墊江人嘉靖丙

  辰進士任福州知府時倭賊破興化窺福州帛與三司畫城而守賊不得逞賊據海州帛發艘督戰

  斬𫉬甚衆幕府上功第一後擢江西按察司副使李資孝梁山人天啟中旌表孝行

  倬忠州人天啟進士崇禎初授御史遇事敢言以巡視草場失火罷歸逾年起官擢右都御史提

  督操江帝欲召倬别用未赴而京師陷福王立於南京用爲刑部尚書 大兵入南京倬投繯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忠節陳鼎祚酆都人由貢生任内江教諭流賊入境官

  服坐明倫堂罵賊全家死難同縣楊淩雲以明經任蓬溪教諭流賊入境亦不屈死李黙

  人崇禎舉人流寇猖獗黙召募土人守城太守王行儉聞其才請襄戰守黙慨然率妻子至渝與行

  儉及巴令王銀日夜披堅執鋭身冒矢石後城破被執不屈賊怒磔之舉家殉難高宗舟

  梁山人崇禎甲申賊攻城率鄉勇守北門城陷疾歸家令妻孥皆自盡作書間達父所身統家奴

  十餘人巷戰死李如星酆都人有膽畧當流賊猖獗時欲羅致之如星堅不赴賊遣將張啟

  殺之次子嗣靖請代不許抱父屍同死林明儁酆都人該洽經史初獻寇陷蜀從閣部王

  應熊討賊䇿多竒中後以病歸屢徵不出隱居著述有澹遠堂巴子園梧桐居諸集

 ︹本朝︺熊應鳳酆都人任浙江温州守備順治三年寇襲城應鳳率兵殱之又西港桐山諸

  冦曡次攻城俱奮力擊退磐石海寇攻城應鳳急丁巷戰力屈被執賊縳其幼子脅降應鳳聲色愈

  厲闔門死者三十二人事   聞贈副將 賜祭葬廕子天琳後耿逆之變 大兵南下遣

  天琳諭降為偽將所殺事   聞贈遊擊黄瑶忠州人順治四年陜西安塞縣有能名

  六年王永强作亂瑶守城力盡死之事   聞贈按察司僉事葉宗藩梁山人乾隆七

  年以孝子 旌岳仲仁忠州人官外委乾隆十二年從征金川陣亡卹廕如例侯兆

  祥忠州人官外委乾隆三十年從征金川陣亡卹廕如例岳虎忠州人官把總乾隆四十

  年從征金川陣亡卹廕如例陳華忠州人官外委嘉慶三年隨𠞰教匪陣亡卹廕如例

  世得忠州人隨勦教匪有功   賞戴藍翎嘉慶七年擊賊陣亡卹廕如例廖三華

  忠州人嘉慶三年教匪犯境率鄉勇禦賊陣亡同州杜華南柳敬承范元祥秦繼宗劉正色毛鳴山

  劉棟熊天聽謝在學謝寶樹陶天碧胡星張大堯蕭成祿周受永易連山雷成電周道明王天智義

  勇盛世福謝國恩謝天秩謝天成姚文書姚三姚四姚石寶姚應林張登秀張登泉張賢臣張國華

  張學品張登明劉桂一謝大發田登平謝文明謝朝棟謝得富楊國珍楊正坤杜孔雙田茂士陳大

  貴張統智馮應明王金甲楊睿士向萬益向應華周泳長陳三元向應富袁學益袁學陞鄭中貴鄭

  中信周安吉周安殿譚廣大黎高文黎正國譚乾瑞譚得梁江萬清石成芳田登仁匡世竒唐學禮

  劉世榮胡泰亨楊學賢蕭學恕張合仁許正福王俸王邦坤張松梁有虞李廣盈梁琴何天第張天

  錫張天榮張一潤葉國祐張應年譚谷高張益簡張益竒軍功蕭魁元顧大年陳國才王近猷熊正

  秩陳文泰劉盛元方占魁張正榮潘貴楊仕珍張治明邱永國朱啟貴李善福孫惠楊朝謨劉君周

  劉先明周世榮侯應雄胡仕清蕭仲舉秦明王朝福邱永夀楊邦顯張松余丁友張陞田榮廖德華

  陳元黎大德莫文魁趙貴黎文佐易祥郭大文胡學詩樊祥鄧成喜李貴陳貴徐紹竒蕭光榮宋泰

  余思金李富德廖三喜熊文盛彭長富欽奉沈文達江有學楊芳梅楊芳俊楊登朝楊正紀戴學泗

  袁芝芳袁光開顔大坤陳天龍潘應崇葉明陽姜大玥丁二郭子厚饒永佐郭文榮王邦星郭文禮

  郭文榜王邦道郭永福郭永岱冉𥙿山張仕濟袁光弼鄒成龍王誠顔仕福蕭文聰王子惠王世珩

  羅榮貴蕭貴葉貴譚正文張文耀藍三魁李仕龍黄志華龔貴鄧富寇丙祥皮國堯劉光萬陳宗益

  劉宗富書吏盛世隆崖役張正儒李長青李貴劉迎香謝貴戴進明陳瑞俱禦賊被害嘉慶年間均

  入祀昭忠祠蘇明斗酆都人嘉慶三年率鄉勇禦教匪陣亡同邑熊宇安隆後周袁安閔

  正川張甫王嘉瑞藍世遠藍成王藍王安王大仕王述王成文正相何可道熊朝碧陶全富黎文朝

  李國相李時可李天元李天玥李天富邱正祥古正容吳廷魁彭作謨姚永安李乾睿霍文元黄國

  龍羅仕崑鄒世傳冉仕元彭自成徐正常曾貴譚光清楊純儒陳紹虞張志元陳紹唐朱山張正祿

  李見遠鞠志仁李芳彭紹獻楊光泰彭世魁譚廷見譚光星張順黄俸化黄徳遠戴進友白國彦李

  汝瓊戴俸音向應爵熊起何國文劉長義蔣文槐熊紹華陳朝起戴灼然陶思才黄一貴彭龍熊貴

  鄧林熊文俱禦賊被害嘉慶年間均入祀昭忠祠周文明墊江人嘉慶三年率團勇禦教

  匪陣亡同邑譚子仕邱正谷熊芳恒谷豐劉文辛文龍張俸江紹南盛添文楊仕富汪明剛王仕有

  余載來胡世榮皮正芳王天忠劉世進謝炳鈐皮榮祥王世貴劉朝聰劉世虞向文貴沈極石正邦

  李陞余思道陳大望胡緯郭文斗王世竒李税江繼常陳紹尭李錫孔萬清王登宇皮鳳祥鄭貴黄

  澤萬陳文達劉開榜黄有文劉貴曹廷瑞王世竒鄒榮夏東正王騰霄徐榮周正圻范登甲吕學孔

  鄒莫年黄文才李貴劉宗富鄒洪蔡仕英楊朝官曹大珍熊仕倫宋世貴張全夀祝學號李碧貴李

  秀馮彪雷天一沈運新滕成俸陳天柱陳槐項宗榮洪潤清江貴胥正江謝天元雷梁吳貴冷伯夷

  江貴左富禮陳順楊正學劉尚富羅禹太劉尚榮李應高皮登俸徐順夏洪陞黄瑜陳化進潘文德

  譚仕松袁朝劉榮海雷惠張陞向有劉成宗孔繼曾李興龍陳維綱陳大勝莊正貴莊正連周仁勲

  徐亮有余正奎况朝貴陳大榮吳大志胡宗福盧可久盧維藩楊茂盛吳仕閏胡洪胡奎劉以慶謝

  四黄本逵陳林蕭如珠徐德勝王奎徐大喜高學顯呉仕珠吳仕亮鄧二本唐志仲姜德唐國相李

  敬武皮有連俱禦賊被害嘉慶年間均入祀昭忠祠熊均衡梁山人嘉慶二年率鄉勇禦教

  匪陣亡卹廕加等同邑王日富王學禹唐永魁唐永紹唐容唐一智蔣一禮萬俸山張國寶毛有滔

  陳大陞文仲劉心才張家亨周振萬余文龍唐亮寛彭宗太王萬祥田多能鄧祖貴聶成明廖思順

  胡肇登陳才福李佳祥張崇舉袁德盛李光熹楊正貴袁貴張其書李古相夏金安廖洪思李承佑

  孫明貴張相王洪恩林光才曾貴林正坤王鶴山王國安龔登榜王陞彭學宗余世貴賴華顯扈之

  純余廷遠袁俸扈之寵洪太劉元周國才姚貴劉洪張貴黄端仁張大貴唐子達郭泳貴譚德陞楊

  陞陳正浩彭興王成清余正槐龔之茂魯春游陞冉光相楊正紀譚資楊大謝忠盧先趙貴黄鼎鉉

  賀廷華淩轅祝成梁程世逵王開學淩心達廖百爾周大文蔡顯伯張長兒陳林詳羅文林黄杞連

  王文虎唐良欽徐文久劉日永曹心友唐正祥王思良祝天佑彭朝士文天玉文天竒龍朝富宋起

  貴唐良龍陳景宗唐永廷唐良華蔣洪治唐如秀英維宗黎其富黎其倫英維開葉文邦葉文思黎

  長兒吕瑗魁唐永𦤺劉學書鄭世祥張世林李大逵王順德陳貴楊太江文吉吳坤王文柏林秀聶

  仁貴黄徳貴游林胡九連李陞江文光祝正明鄧貴劉文章陳宣劉祥張明馮貴陳有昭王正祿扈

  有順劉大學李恒蒲貴支貴鄒興龍卜華劉相成雷陞周學榮孫烈李文才陳天祥鄭國秀徐家相

  曹世連向英善譚紹武孫廷海藍正富何端文曹祥和曹世安蕭在廷劉朝海謝倫黄世德黄代科

  黄老么黄天熹王同普扈忠雷廷彭仕友唐大倫任正發蔣明遠羅本忠吳必海吳仕河方有珍楊

  榮劉思榮謝俸余貴張陞陳啟富鄭彪張發遠李元魁鄭繼賢楊維朝吕廣才盛龍高過文學劉貴

  余代一李元祖謝宗富何永祿唐正乾袁學祥李一位杜正仲蔣有文田長發鄧正邦王永福李貴

  李德才朱世清王文章李學祖馬大學周廷珍張興才劉龍熊飛涂端譚文榮曾㑹禮唐仕秀劉地

  選吳正位蕭三保向英鳴莫萬思莫長兒莫國均曹祥瑞卜學成石文成余成俸鄧富祖李文科陳

  作周魯星昭張一名毛清譚老大熊王老五鍾二保王代榜梁仁德梁仁化周榮華周昌秀劉忠

  仁趙乾林學海范占鰲劉忠義楊化玉戴忠志高蘭劉忠禮楊國權戴老大張文祥劉正乾鄧佳明

  談正魁談國蘭劉朝珍談景獻曾三熊吳泰李文魁邱光前李朝棟義勇王文貴謝永軍俱禦賊被

  害嘉慶年間均入祀昭忠祠牟世產忠州人嘉慶六年以孝子 旌董文慧文

  懋梁山人嘉慶十三年以孝子 旌

 ︹列女︺︹明︺吳大有女墊江人年十八正德中流賊至欲犯之吳投於水賊怒即水中刺殺

  趙趣女梁山人年十五遇賊陷城被執罵賊賊怒械其首幾死事聞賜貞烈坊

  裕妻雷氏忠州人夫亡青年守節苦志不渝同州周士吉妻趙氏崇禎壬午以節旌

  應昌祖母熊氏酆都人建坊旌節同縣黄珣妻楊氏黄世修妻朱氏兩世苦節庠生

  徐懋卿繼妻蔣氏夫亡守節撫遺腹子成立姑病篤氏割股以愈楊同春妻古氏同春死僅遺一女

  長適庠生余子化未一載子化殁母女同勵苦節光祿寺丞楊節妻羅氏萬厯間建貞節坊庠生郎

  書妻馬氏夫亡撫子本立娶媳毛女年十七本立又故姑媳苦節相𠋣楊漢堯妻余氏古三登妻林

  氏均以節終黄襄妻田氏忠州人賊至義不受辱投江死同邑黄妻陸氏亦遇賊

  死庠生孫國益妻黄氏賊至投井死羅良士妻徐氏夫亡自縊崇禎間建坊孫培祖女幼許聘劉元

  未笄元卒孫自縊以殉許成誥妻范氏酆都人年二十成誥溺死氏投繯死

  繼文妻彭氏梁山人繼文卒彭年二十撫孤守節同縣李氏戴氏均夫亡苦節旌表古

  元直妻譚氏流賊陷城被執罵賊觸階而死安宅女事親孝及笄父為擇壻女曰父老矣鮮兄弟女

  去父將何依願終身不字父如其志孝養不衰

 ︹本朝︺趙維舒妻熊氏忠州人維舒卒熊自縊以殉文贊妻高氏

  人歸贊甫六月贊溺於江高哭三日亦赴江死徐正林女三姑酆都人早喪母出汲

  為鄰人逼汚不從投井救出之復縊死謝昌永妻李氏梁山人年十二許字未嫁

  母黨周姓强娶之女紿言負薪門外自經范國瑶妻吕氏忠州人夫死吕自縊以殉

  康熙年間 旌杜鶴年妻李氏忠州人夫亡守節同州節婦潘起麟妻周氏毛兆鳳

  妻羅氏黄孚妻李氏周思兼妻朱氏王瑞妻周氏劉僡妻譚氏陶開虞妻鄧氏周詳妻何氏陳旭林

  妻王氏烈婦周澤妻江氏均乾隆年間 旌曾上珍妻李氏酆都人夫亡守節同

  縣節婦馮輪妻李氏隆子麟妻易氏侯之紳妻王氏曾德裕妻王氏秦人珊妻楊氏余廷遷妻李氏

  李乾健妻陳氏烈婦蘇巨清妻龎氏范金文妻張氏均乾隆年間 旌陳璋妻瞿氏

  墊江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瞿宏聲妻劉氏姜文舉妻殷氏李嘉桂妻程氏李嘉木妻陳氏李枝蕃

  妻袁氏蕭錫吉妻牆氏蔣志仁妻高氏李汝璧繼妻盧氏程世壐妻萬氏𫝊文妻李氏張盛富妻羅

  氏盧燦妻董氏蕭塇妻程氏均乾隆年間 旌吳良柱妻秦氏梁山人夫亡守節同

  縣節婦古柬妻野氏秦洪道妻謝氏刁文開妻游氏涂暹妻張氏曾述聖妻蔣氏魏國柱妻王氏秦

  孫氏扈詩妻周氏李澤妻楊氏秦錫爵妻游氏涂永才妻劉氏李德濬妻曾氏姚志學妻陳氏歐陽

  德明妻郭氏烈婦曾三賢妻賴氏貞女劉氏均乾隆年間 旌杜鶴翱繼妻唐氏

  忠州人年二十四于歸合⿱氶巴 -- 卺之夕鶴翱即卒氏守節厯四十六年同州節婦范一書妻孫氏朱兆文

  妻王氏范崑山妻袁氏羅毓華妻劉氏劉邦用妻王氏王應昌妻李氏戈禹妻蕭氏均嘉慶年間

  劉登舉母周氏忠州人嘉慶初教匪犯境逼脅不從死節同州姚朝遠妻陳氏

  冉天從母劉氏劉志道妻毛氏陳戴氏駱冉氏余文仲妻張氏伯汝善母唐氏楊芳順母杜氏謝魁

  妻黄氏劉思惠妻伯氏譚劉氏杜文科妻唐氏姚張氏郭文思妻陳氏郭文進妻王氏譚仕祿母饒

  氏鄧全母毛氏陳連母鄧氏彭文蔚母戴氏葉樂氏朱大母雷氏張秀母嚴氏楊忠母駱氏李昌貴

  妻傅氏丁仕魁妻王氏楊貴棟妻彭氏李林妻蔣氏范起晧母張氏陳陞母羅氏蔣春母吳氏胡榮

  成母毛氏張芳玉母趙氏鄧文玉母張氏譚乾瑞妻吳氏姚仕朝妻唐氏胡宗瑶妻譚氏唐宋氏李

  明妻辛氏張國斌母冉氏蕭文亨妻王氏冉羅氏張國富妻楊氏晏廷興母張氏龔仕學妻葉氏龔

  許氏錢國榮妻瞿氏潘文遠妻姚氏姚永漢妻田氏汪玉美母劉氏蔣忠妻劉氏盛貴母陶氏聶仁

  澤母梁氏劉雲母徐氏黄梅妻古氏謝在學妻杜氏譚乾祐母傅氏龔仕瑶妻田氏萬學彦母王氏

  莫物春母丁氏楊學詩母胡氏黄泌母藍氏韓文韜妻潘氏陶綱母曾氏葉宗母梁氏向遠正妻袁

  氏郭文貴妻李氏俱遇賊死節均嘉慶十四年 旌湛大合妻湯氏酆都人夫亡守

  節同縣節婦余廷遷妻李氏傅文瑞妻秦氏曽學文妻李氏郎文勲妻李氏林昻妻劉氏余廷揚妻

  熊氏列婦余秦氏朱文氏均嘉慶年間 旌張文妻杜氏酆都人嘉慶𥘉教匪犯境

  脅降不從死節同縣張杜氏孫玉英妻張氏賈秀章妻李氏梁興華妻周氏向天喜妻李氏張學金

  妻向氏向國臣妻孫氏柯天女柯姑李福女李姑李世倫女么姑李洪常女小妹石明祥女石姑戴

  奉瓊妻向氏張鳳岐妻熊氏戴進達妻周氏戴進田妻向氏戴俸文妻王氏戴俸武妻向氏范左林

  女范姑江魯端女江姑隆德述女隆姑傅明珠妻高氏陳玉書妻張氏蔣懷順妻陳氏李文遂妻蔡

  氏陳堅玉妻蔡氏萬吕仁妻何氏李文貴妻一氏李文才女大姑黄道遠妻王氏黄之禮妻何氏魯

  文遠妻余氏張懷祥女張姑蔣學志女蔣姑隆在富女隆姑熊天明妻余氏徐自任妻王氏杜竒明

  女長姑二姑古時開女古姑劉文光妻李氏熊文才妻秦氏陳思道妻余氏陳棟妻劉氏孫啟明妻

  蔣氏李耀祖女李姑李時芳女三妹許文龍妻蔡氏舒連妻陶氏熊成先妻孫氏柯元俸女柯姑李

  法祖女李姑秦世傑妻羅氏陳廷魁妻李氏黄開位妻董氏易世久女易姑隆德芳妻王氏古國俊

  妻伯氏李建妻徐氏柱竒嫂向氏向善祥妻周氏隆思堯妻朱氏楊文妻張氏王應祖妻秦氏古國

  相妻杜氏王紹唐女大姑余志岐妻李氏劉仕茂妻蔣氏熊朝貴女熊姑𫝊昻女三妹俱遇賊死節

  嘉慶八年 旌又徐世福妻陳氏遇賊欲犯之罵賊死入祀節孝祠蕭錫圖妻程

  氏墊江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程世壐妻蕭氏盧燦妻董氏孔傳古繼妻黄氏傅人旺妻彭氏張

  立德妻李氏李汝璧妻盧氏張盛富妻羅氏譚仕達妻傳氏蕭譚妻陳氏冷于秀妻陳氏蔣志仁妻

  高氏章以義妻康氏周錫祚妻駱氏蕭東陽妻董氏盧維學妻李氏均嘉慶年間 旌卓書

  選妻周氏墊江人教匪犯境偪降不從死節同縣卓書紳妻羅氏冷榮聰妻劉氏許大川

  妻黄氏張添成妻周氏張添貴妻徐氏石中流妻鄢氏余正邦妻陳氏黄正全妻段氏趙懷才妻石

  氏汪清源妻譚氏何其旭妻王氏張添富妻尹氏何倫妻寇氏余正華妻姚氏余邦連妻程氏何世

  才妻黄氏黄正發妻劉氏錢林妻汪氏錢三元妻李氏俱遇賊死節均嘉慶八年 旌張大

  受妻蔣氏梁山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蔣綿朝妻鄺氏劉萬年妻王氏譚地連妻彭氏吳

  承禮妻邱氏舒華明妻何氏楊鎬妻譚氏秦潢妻楊氏曾鮑本妻唐氏張洪志妻魏氏吳升階妻曽

  氏黄世舉妻楊氏曹芳桂妻王氏周英賢妻顔氏李煌妻彭氏温紹先妻李氏杜瀚妻葉氏温紹先

  妻李氏鍾勝聰妻羅氏李為俊妻章氏孟孫盛妻宋氏舒華瑄妻羅氏陳傑位妻董氏江通泉妻曾

  氏王啟儒妻袁氏康衍慶妻李氏周學明妻李氏常一上妻聶氏均嘉慶年間 旌周國華

  女梁山人幼時許字張文榜未婚而壻夭女年十七矢志靡他守貞養親嘉慶年間 旌

  文氏梁山人嘉慶三年教匪犯境偪脅不從死節同縣羅張氏冉朱氏冉師氏施劉氏楊尹氏

  姚田氏鍾蔣氏鍾黄氏譚熊氏譚貴妹龍劉氏龍吳氏龍楊氏鄒何氏向譚氏楊鍾氏劉李氏楊李

  氏楊馬氏秦何氏劉周氏袁唐氏蔡梁氏蔡屈氏蔡李氏王張氏王伍氏王唐氏李李氏劉黄氏羅

  陳氏羅鄭氏羅張氏胡李氏葉賀氏張譚氏賀長妹許唐氏許藍氏許吳氏田徐氏田冉氏四汪氏

  田徐氏田李氏田劉氏劉盧氏胡李氏姚葉氏唐廖氏宋鍾氏唐顔氏蔣周氏蔣大妹秦游氏奏長

  妹王張氏唐李氏唐孫氏黄李氏伍伸妹唐李氏廖何氏夏曾氏易向氏王張氏畢陳氏龔顔氏劉

  賀氏賀廖氏徐陳氏吳謝氏吳王氏呉易氏吳楊氏田徐氏田二妹田徐氏田張氏田三妹李田氏

  劉姚氏劉王氏劉朱氏秦王氏王劉氏陳沈氏王高氏谷范氏谷向氏周陳氏何劉氏劉李氏劉萬

  氏劉佩氏劉姜氏孫楊氏王申氏吳徐氏賀何氏王羅氏傅譚氏傅熊氏傅歐氏張汪氏張秦氏葉

  四妹劉董氏楊謝氏陳畢氏曽王氏唐廖氏張李氏唐余氏唐李氏唐石氏唐劉氏鄒張氏蔣唐氏

  譚李氏譚錢氏譚王氏徐陳氏陳賀氏雷黄氏蔡李氏王三妹王吳氏王馮氏王冉氏王柳氏曹王

  氏朱譚氏章畢氏章姜氏楊李氏章大妹全歐氏全大妹彭丁妹黄王氏劉李氏蔣唐氏王劉氏王

  陳氏龍鄭氏劉蕭氏劉王氏彭蕭氏彭周氏文蔡氏劉楊氏鄭李氏趙蔣氏金楊氏冉張氏冉李氏

  段陶氏段袁氏段譚氏王羅氏盧熊氏唐陳氏周張氏龍周氏谷歐氏劉吳氏鄧劉氏鄧帶妹鄺大

  妹張大妹張鄧氏張楊氏張羅氏張鄧氏李黄氏陳李氏陳二妹鄧葉氏陳石氏湛楊氏石曹氏雷

  劉氏冉郝氏鄧高氏楊鄧氏郭胡氏蔡李氏湯黎氏張易氏梁王氏劉譚氏劉湯氏丁徐氏何楊氏

  藍張氏向童氏石黄氏石陳氏譚張氏譚楊氏張彭氏向丁氏胡石氏黄劉氏羅張氏劉胡氏杜唐

  氏黄陳氏趙許氏陳向氏陳宋氏羅句氏趙許氏謝秦氏唐長妹陳長妹姚鄢氏鄧宋氏孫李氏孫

  羅氏何闕氏謝唐氏石周氏彭李氏彭雷氏郭熊氏楊傅氏劉二妹劉長妹王長妹羅蘇氏羅林氏

  李賴氏黄江氏羅易氏鄧王氏周大妹譚唐氏譚余氏李卓氏李唐氏劉姚氏王周氏王長妹盧華

  氏盧嬌妹梅鄒氏李江氏鄧周氏周劉氏李劉氏葉李氏葉小妹伍鄧氏伍二妹伍文氏伍三妹伍

  長妹唐李氏許陶氏柴洪氏羅李氏莫周氏周祝氏陳羅氏鄧陳氏陳高氏高劉氏張雷氏唐陳氏

  蔣廖氏蔣邵氏胡曹氏鄔戴氏楊李氏楊湯氏胡黄氏袁龍氏袁蔣氏袁阮氏曹劉氏曹曾氏王鍾

  氏楊秦氏蔣龍氏蕭王氏石王氏黄王氏龍李氏胡何氏劉賀氏賓劉氏潘胡氏潘何氏潘孟氏古

  唐氏蕭引妹曹王氏劉伍氏鄧楊氏龎王氏劉長妹曹廖氏唐劉氏張何氏張二妹黄唐氏謝李氏

  謝楊氏吳王氏姚譚氏田陳氏姚袁氏姚周氏楊廖氏黄陳氏劉徐氏陳冉氏陳趙氏張楊氏蔡唐

  氏俱遇賊死節均嘉慶年間 旌

 ︹土產︺金唐書地理志忠州貢生金唐書地理志南賓有鐡華陽國志臨江縣有鹽官

  綿九域志梁山軍貢綿唐書地理志忠州貢綿紬寰宇記忠州產巴㦸黄連天門冬麥

  門冬又苦藥子梁山軍亦出性寒去熱解一切毒甘橘方輿勝覽咸淳府產蜜蠟

  梁山文鐵刀唐書地理志忠州貢文刀蘇薰席唐書地理志忠州貢段氏遊蜀

  記墊江縣以蘇薫為席絲為經其色深碧𥿄府志梁山出紙

大清一統志

 酉陽直隸州在四川省治東少南一千七百四十里東西距四百六十里南北距五百六十

  里東至湖南永順府龍山縣界二百八十里西至貴州思南府婺川縣界一百八十里南至貴州思

  南府印江縣界一百八十里北至湖北施南府利川縣界三百八十里東南至湖南永綏廳界二百

  九十里東北至湖北施南府來鳳縣界二百三十里西南至貴州沿河司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重

  慶府涪州界二百八十里本州境東西距三百八十里南北距二百九十里東至湖南龍山縣界二

  百里西至貴州婺川縣界一百八十里南至貴州印江縣界一百八十里北至黔江縣界一百一十

  里東南至秀山縣界一百三十里東北至湖北來鳳縣界二百三十里西南至貴州沿河司界一百

  二十里西北至彭水縣界二百里自州治至 京師七千四百五十里

 ︹分野︺天文翼軫分野鶉尾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梁州之域漢為巴郡涪陵武陵郡遷

  陵二縣地三國漢嘗僑置酉陽縣尋廢晉永嘉後

  沒於蠻獠周為黔州地隋開皇末置務川縣屬巴

  東郡唐武德初於縣置思州尋改務州貞觀四年

  仍改思州領務川思王寕夷三縣開元四年置思

  卬縣亦屬思州五代後沒於蠻宋政和七年復置

  思州宣和四年廢州為城紹興元年復為州元置

  酉陽州屬懷德府明玉珍又改為沿邊谿洞軍民

  宣慰司洪武五年歸附仍為酉陽州八年升為宣

  撫司冉氏世守其地屬四川都司永樂十六年

  屬重慶府天啓初又改為宣慰司

 本朝順治十五年歸附仍屬重慶府雍正十二年

  隸黔彭廳乾隆元年升直隸州屬四川省領縣三

  秀山縣在州東南二百二十里東西距三百里南北距二百二十里東至湖南永順府保靖

  縣界二百里西至貴州麻兔司界一百里南至貴州松桃廳界一百三十里北至本州界九十里東

  南至湖南永綏廳界一百六十里東北至本州界九十里西南至貴州銅仁府界一百二十里西北

  至本州界一百四十里漢為涪陵遷陵二縣地三國漢為酉陽縣晉永嘉後沒於蠻周及隋並屬黔

  州地唐及宋並屬思州地元為酉陽州地明屬酉陽宣慰司地 本朝雍正十三年置縣隸黔彭廳

  乾隆元年廳廢屬州黔江縣在州北二百八十里東西距二百五十里南北距一百七十里

  東至湖北施南府恩施縣界七十里西至彭水縣界一百八十里南至本州界一百一十里北至湖

   北施南府利川縣界六十里東南至本州界 一百三十里東北至湖北施南府咸豐縣界三十 里西

   南至彭水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 石砫廳界二百四十里漢涪陵縣地後漢建安六 年劉璋分置

   丹興縣隸屬國都尉三國漢屬涪陵郡後廢隋開皇五年置石城縣兼置庸州大業初州廢縣屬巴

   東郡唐武徳元年改屬黔州天寶元年改曰黔江宋因之南渡後屬紹慶府元因之明洪武初改屬

   重慶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十二年屬黔彭廳爲廳治乾隆元年廳廢屬州彭水縣

   西北二百里東西距二百里南北距二百九十二里東至黔江縣界一百里西至重慶府南川縣界

   一百里南至貴州思南府婺川縣界一百里北至忠州酆都縣界一百九十二里東南至本州界二

   百三十里東北至石砫廳界七十里西南至貴州婺川縣界一百里西北至重慶府涪州界六十里

   漢置涪陵縣屬巴郡後漢建安六年劉璋置屬國都尉三國漢爲涪陵郡治晉初因之永嘉後廢周

   置黔州於此隋開皇十三年置彭水縣爲州治大業初爲黔安郡治唐復爲黔州治宋南渡後爲紹

  慶府治元因之明洪武𥘉府廢以縣屬涪州 本朝初屬重慶府雍正十二年改隸黔彭廳乾隆元

  年廳廢屬州

 ︹形勢︺古蠻蜑聚落為楚西南徼道方輿勝覽外鎭諸洞内

  靖涪彭

 ︹風俗︺雜居溪洞多是蠻獠其性獷悍其風淫祀寰宇

  陰雨多晦草木少彫少有蠶絲人多衣布舊黔州圖經

 ︹城池︺酉陽州城秀山縣城周三里門四 本朝乾隆二年築嘉慶元年

  黔江縣城周三里五分門四外環以池明洪武中建 本朝康熙二十四年修嘉慶

  三年重修彭水縣城周二里四分門五明嘉靖中建

 ︹學校︺酉陽州學在州治西舊在城西半里明永樂中建 本朝乾隆五十一年遷建今所

  入學額數八名秀山縣學在縣治東 本朝乾隆二十八年建附酉陽州學五十九年始

  設專學入學額數八名黔江縣學在縣治東北舊在縣治東宋建 本朝康熙三年

  建治西乾隆五十八 年改建今所入學額數八 名彭 水縣學在縣治東明洪武初建後

  屢遷 本朝康熙三年復還今所二十二年修五十年嘉慶十六年重修入學額數八名鍾靈

  書院在州治北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建嘉慶十四年秀山書院在秀山縣城内

  三台書院在黔江縣治西 本朝乾隆十九年建三十九年修摩雲書院

  水縣治南 本朝乾隆四十四年建嘉慶十七年

 ︹戸口︺原額户一萬九千三百九十七今滋生男婦共四十六萬一千五百七十九名口計一十五萬

  九千四百九十户

 ︹田賦︺田地四千九百六十二頃二十畝有奇額徵地丁正雜銀四千五百二十四兩九錢九分二釐

  並秋糧折徵共銀五千二百七兩七錢二分

 ︹山川︺龍山在州東一里旁有龍家寨火山在州東三十里山甚高聳日射返照其色如火

  荷敷山在州東五十里輿地紀勝山周二百五十里高十五里三江山

  東南九十里唐店山在州東南一百二十里又何家山在州南一百里皆以山旁居民之

  姓為酉陽山在州北一百五十里接黔江縣界州以此得名巴慣山在秀山縣

  東一百五十里山崖多板石土人呼板石為巴慣又南有石崖土人呼為密那崖崖石陡峻中閒空

  洞長有流泉隘山在秀山縣東一百五十二里舊志前代於此把隘擎團山

  山縣南九十五里四面峭壁擎摩霄漢又鼎柱山在縣南九十六里三山齊聳屹如鼎立黃牛

  山在秀山縣南一百里山土地膏腴宜於耕稼相傳昔時土官楊四舟高殿自貴州烏羅遷此喜

  而槌牛相慶因名韭山在秀山縣南一百八里昔有人遺韭種於山頂長丈餘四時茂盛民

  皆取以供食夀山在秀山縣南一百十里屹立層漢四時林木鬱然白嵗山

  山縣西南一百二十里高聳插天土人毎以山有積雪則有年故名岑仰山在秀山縣西南

  一百二十里巍然秀拔仰望可愛高秀山在秀山縣西南一百八十里高立千丈丹崖翠

  壁秀色如畫縣以此名狼山在黔江縣東二里輿地紀勝黔州狼山出野狼眼生背上能食

  仙掌山在黔江縣東二里崖面指掌如畫羽人山在黔江縣東接湖北恩施

  縣界寰宇記一名神仙山山頂與澧州分界明統志有無極水源發此斑竹山在黔江縣

  南七十里產斑竹梅子關山在黔江縣西南四十里七十八溪出此柵山

  江縣西三十五里兩山壁立若門中寛衍有平陸數頃可以耕屯又西五里有金雞箐山武陵

  山在黔江縣西九十八里元統志山周四百三十五里高一百十五里本名髑髏山唐天寶元年

  改名有可通水出此八面山在黔江縣北二里山分八面上有池周百頃四時不竭大木溪

   羊頭山在黔江縣北三里以形似名黃連大埡山在黔江縣東北四十

   二里又有小埡山在縣東北四十九里小歌羅山在黔江縣東北五十二里又有大歌

   羅山在縣東北一百九十二里接施南府界舊置歌羅驛於此老鷹寨山在彭水縣東二

   里山形若鷹宋元豐中嘗屯兵於此以禦蠻寇甘山在彭水縣東有竒峯秀嶺清泉茂樹環鬱

   可觀 按元統志以摩圍山即甘山與此不合獨勇塞山在彭水縣東二十里山𫝑險峻

   昔人避寇居此蠻獠不敢攻洪杜山在彭水縣南元和志洪杜縣因縣東一里洪杜山為

   丹陽山在彭水縣南寰宇記在都濡縣南二十五里有丹陽水出焉盈川山

   在彭水縣西南元和志洋水縣南有盈川山壺頭山在彭水縣西二里寰宇記山形似壺

   漢馬援㑹戰於此 按援戰所左辰州府酈氏云廣三百里此殆支麓也摩圍山在彭水縣

   西隔江四里輿地紀勝獠人呼天曰圍言此山摩天故名明統志道家以為洞天福地山下有五龍

   十二盤山在彭水縣西二十里山甚高險盤折十二始至其巓伏牛山

   水縣東北隋書地理志彭水有伏牛山寰宇記在黔州東一百里 按元和志謂在縣北一百里明

   統志謂在縣南三百四十里皆誤青巖在黔江縣治東北舊志縣境有二十五巖皆藏蜂產

   蜜居人取以為利臥佛巖在彭水縣南一里巖石欹懸有一竅甚圓仰窺之又有一竅其

   中虛明有横石如臥佛狀月巖在彭水縣西壺頭山巨右也宋冉永震月巖銘中竇一穴透明

   而圓皎如秋月翳絶雲煙旁輔三隙如星之聯胡子崖在州北一百里崖下有小路通州治

   有水自崖懸流行者過此可以濟渴櫃子崖在黔江縣西五十里峭壁中有水櫃人迹不到

   惡崖在彭水縣西八里高峻險惡有小路出思州酉籌洞在州東二十里相近有打

   襖家洞又息平洞在州東三十里宋農洞在州東四十里皆蠻民所居又魯碧潭洞在州東四十里

   接湖南保靖縣界南容洞在州南二十里為南容所居又宣王洞在州南十里晚森洞在州南三十

   里皆老所 居又雲羅洞在州 南二十里九江洞在州南三十 里皆苗民所居又 巴息洞容坪洞感

   坪洞地隆䦹洞皆在州南二十里地寅洞在州南三十里上際洞在州北三十里九靈洞在州北一

   百五十里皆 漢民所居是謂十 八洞諸 葛洞在秀山縣西南石崖屹立旁有石洞數丈相傳

   武侯征九溪 蠻時嘗留宿於 此梅 子坡在彭水縣東一百七十里路通貴州思南府為襟要

   側坡在彭水縣北五十里崎嶇險側有小路可通䕫州黔江在州西自貴州思南

   府北流入境經州西界又北經彭水縣城 西又西北入涪州界即烏江下流亦名涪陵江又 名延江

   水水經延江水至巴郡涪陵縣 注更始水酈道元注更始水即延江枝分之始也 延江水北入涪陵

   水涪陵水出縣東張堪為縣會公孫述擊堪同心義士選習水者筏渡堪於小别江即此水也其水

   北至枳縣入江元和志黔州西有巴江 水一名涪陵江自牂牁北厯播費思黔等州北注 岷江寰宇

   記涪陵江在洪杜縣西 一百步北流入彭水縣界一名内江在州西五十 步又西北經信寕縣東二

   里北流入武龍縣界九域志巴江又名白沙水輿地紀勝涪江自思州之上費溪發源流經五十八

   節名灘方至黔州既與施州江合流又九十里經彭水縣凡五百餘里與蜀江㑹水常湛然徹底以

   其㑹於黔州呼為黔江舊志黔江自思南府沿河司流入酉陽司界北流經司冶西八十里凡一百

   五十里入彭水縣界又西流一百里至縣城西又二十里至木梭灘三十里至上新灘十里至鹿角

   灘十里至石蛇灘水勢最險舟行經此必盡出所載然後可行又十五里有曲尺下巖下新替蛇土

   腦五灘水勢略平過此至江口鎮入武隆境始為安流 按水經注延江枝分為更始水東入巴東

   之南浦縣又謂之西鄉水閒關二百許里方得出山又二百餘里東南入遷陵縣至酉陽入酉水今

   施州江自湖北流入合黔江東流至長州合酉水者為酉陽境内之曡溪然非黔江枝流豈古今水

   道不同或傳聞有譌舊志謂黔江自黔州分流入黔江界亦名施州江徑縣南又東北入湖廣施州

   衞界以來入之水為分出之水誤湄書河在州東九十里今名龍潭河其源有三一出分

    水嶺一自 夾州 一自水碧河俱在龍潭七十里之 内下 流至隄與後漢河合阿  蓬水

    江縣東 南自湖北思施縣 界流 入又西南徑州西北界入 黔江寰宇記阿蓬 水一 名太平水東北自

    施州清江縣界 來西南流徑黔江縣北一里又南入洪杜縣界元 統志蓬江去黔江縣一百八十里

    源出穿禁山林 箐溪洞極險不可行舟南流合 思州江舊志今曰 東小溪在黔江縣東五里源出 施

    州衞大唐崖司峽口西南流七十里至酉陽魚灘與七十八溪合流又六十里徑酉陽司北為南溪

    去司六十里又六十里至龔灘達彭水縣界入黔江 按輿圖此水源出湖北恩施縣西南金峒龍

    潭諸土司 界曰麻地 壩河南徑唐崖土司界曰唐崖河自黔 江縣東北 入境西南流至州北界有北

    河自湖北漫水司界匯諸水 西流合焉此下又謂之南溪河西南至龔灘入黔 江即舊志所謂施州

    七十八溪水在黔江縣西南源出梅子關山東北流四十里至縣西南沙子壩合

    大木溪又東流八 里至魚灘入東小溪其大木溪源出八面山 東南流三里入七十八溪四 十

   八渡水在黔江縣西二十里源出柵山曲折流四十八灣灘磧鱗比舟楫不通可通

   水在黔江縣西西南流入彭水縣界寰宇記彭水縣有可通水源出黔江縣界武陵山西流百餘

   里經州理北注内江水舊志今有西小溪源出黔江縣西金雞箐山西南流二十里入彭水縣界經

   亭子關又五十里經郁山又西十里至鹿渡又三十里入江 按輿圖黔江之西彭水之東北共數

   派合流其正派出自湖北中路土司界南流經沙溪司西曰龍觜河自黔江縣白巖關西入境曰中

   清河又西南經都山鎭北其東有小水流入之即所謂西小溪也其西有後江河自北流入之又西

   南有木洞河亦自北來入之又西南東㑹一小水至彭水縣城北入黔江舊志略其正派目爲西小

   溪非都濡水在彭水縣南元和志在都濡縣西北六十里 按輿圖有長溪自眞安州

   舊城發源東北流至彭水縣南入 黔江即都濡水也寰宇記都東水在洋水縣南七 十里亦即此

   洋水在彭水縣西南亦名南洋水元和志在洋水縣西三十里寰宇記北流入信寕縣界舊志

    南洋水在彭水縣西南二里自眞 安州東北流一百里至縣西南入江 按洋水上 流即芙蓉江自

    眞安州 會諸水流 入東北經彭水縣西界至江口鎭入黔 江距縣八 十餘里舊志謂在縣西南二里

    温湯水在彭水縣東北二里又有安樂江在縣北八十里七往溪在縣西北四十里大

    花溪在縣西北一百八十 里小花溪在縣西北九十里 按輿圖今縣東北 有合溪北流入江疑即

    温湯水又縣北有木棕河上流曰 麝香溪自石砫廳接界處發源西流百餘里入黔 江疑即安樂江

    也大花溪則在 縣西南界東北流入 洋水曡 溪在州東南九十里上流曰凱歌河自貴州銅仁

    府平頭著可司界三 洋溪發 源北流徑廢邑梅司西北十里又北九十 里徑廢 石耶司東入州界名

    買賽河又東北十里至三江山下會秀山縣之哨溪始名曡溪轉東流六十里入湖南保靖縣界東

    注辰州大江亦名酉水下流統名北河容溪在州南源出何家山東南流至三江山入曡溪

    又後溪在州東四十 里源出湖南漫水司 界南流五十里入境又南流 轉東一百十里至張 家壩入

   谿清溪在州北八十里源出州境大崖西南流七十里入黔江又祐溪在州西北八十里源

   出銀杏樹山流七十里至三層崖溝伏入石洞又土溪在州北七十里源出白浪山流八十里至顏

   家山伏入石洞又廟溪在州北九十里源出殺狗埡流六十里至土鹿壩伏入水洞地澄溪

   在秀山縣南一百十五里其水清徹可鑒毛髪源出縣境山谷中東流九里合遵岫溪遵岫溪在廢

   邑梅司西十五里源出夀山二水合流又東北十里入凱歌河哨溪在秀山縣西南一百二十

   里源出白𡻕山東北流五里合滿溪滿溪亦出白𡻕山以水常溢不竭故名東流五里與哨溪合又

   東北流一百二十里至州東南㑹買賽河為曡溪龍潭在秀山縣西南兩旁山崖陡峻潭中

   水深莫測又有龍泉在縣北石洞中四時不涸濟渴井在秀山縣西南其水清甘夏月行者

   多汲飲之鹽井在彭水縣東元和志㐲牛山左右有鹽泉本道官收其課寰宇記今見置𫁘煑

   以充軍用縣志伏牛山左右有鹽井左曰鵓鳩雞鳴右曰郁井飛井通志今彭水縣鹽井有上井一

   眼中井二眼下井二眼

 ︹古蹟︺涪陵故城今彭水縣治漢置華陽國志涪陵巴之南郡從枳縣南入泝舟涪水秦司

   馬錯由之以取黔中漢後恒有都尉守之山險水灘人多戅勇多獽蜑之民建安六年涪陵謝本白

   劉璋求以丹興漢葭二縣爲郡初以爲巴東屬國後遂爲涪陵郡元和志黔州西北至涪州三百三

   十里東南至思州二百八十里北渡江至忠州四百里本漢涪陵縣理後漢獻帝時分爲四縣置屬

   國都尉理涪陵蜀先主又增一縣改黔安郡晉永嘉後地沒蠻獠經二百五十六年至宇文周保定

   四年涪陵蠻帥田思鶴以地内附因置奉州建徳三年改黔州隋大業三年改爲黔安郡唐因周隋

   州郡之名遂與秦漢黔中郡犬牙難辨貞觀四年自今州東九十里故州城移於涪陵江東彭水之

   天寶六年都督蕭克濟以舊城傾欹移築城於江畔舊志有故縣在今縣西壺頭山之麓 按元

   和志彭水縣下又曰本漢酉陽縣之地自吳至梁陳並爲黔陽縣地寰宇記云漢酉陽縣在今溪州

   大鄉界與黔州相去約千餘里今之三亭縣西北百九十餘里別有酉陽城乃劉蜀所置非漢之酉

   陽隋圖經及貞觀地志並言劉蜀所置為漢酉陽蓋誤認漢涪陵之地也元和志黔州總序既以為

   即漢涪陵且力辨州郡稱黔之非至彭水縣下仍據舊文自相矛盾矣酉陽廢縣

   北輿地紀勝谿州三亭縣西北一百九十餘里別有酉陽城乃劉蜀所置即比唐末黃巢之亂酉陽

   蠻叛駙馬冉人才征之留守其地其後遂世有之舊志宋置酉陽縣元置州明洪武五年冉如彪納

   土歸附升為宣撫司仍令世守其地所屬有九溪十八洞其民分為三種曰冉家曰南容曰犵獠

   丹興廢縣在黔江縣華陽國志建安六年劉璋置蜀時省山出名丹寰宇記丹興故縣蓋

   在今黔州東二百里黔江縣是石城廢縣在黔江縣東南二十里隋書地理志巴東郡石

   城縣開皇初置庸州大業初州廢元和志黔江縣西至黔州二百里隋開皇五年置石城縣屬庸州

   大業二年廢唐武德元年又置天寶元年改名黔江寰宇記武德元年移就無慈城貞觀四年又移

   今所九域志縣在州東一百八十三里元統志縣昔為蠻洞侵擾移治老鷹寨南至酉陽溪界一百

   二十里東北至清江縣二百三十里西北至龍渠縣二百九十里漢葭廢縣在彭水縣

   東後漢建安六年劉璋分涪陵置晉時省寰宇記晉太康地記言漢葭在涪陵郡東百里蓋今州東

   九十里故黔州城是漢復廢縣在彭水縣南寰宇記蜀先主增置漢復縣晉太康地記涪

   陵郡移理漢復胡三省通鑑注漢復北至涪陵九十里在故洪杜縣洪杜廢縣在彭水縣

   南元和志縣北至黔州一百三十里武德二年彭水縣於今縣北十八里置因洪杜山為名麟德

   二年移於今理寰宇記貞觀三年北移於洪杜溪麟德二年移理龔湍即今縣理九域志嘉祐八年

   省為寨入彭水都濡廢縣在彭水縣南元和志縣北至黔州二百里貞觀二十年析洋水

   縣置九域志嘉祐八年省為鎭入彭水洋水廢縣在彭水縣西南元和志縣在黔州西

   南一石里武徳二年於今縣東一百六十里置盈隆縣貞觀十年移於今理先天元年改為盈州天

   寶元年改為洋水九域志嘉祐八年省為寨入彭水熙寕二年又改為鎭信寕舊縣

   水縣西北寰宇記縣在黔州西北一百三十里隋大業十一年於今縣西南七里置信安縣以地踞

   信安山為名唐武德二年改為信寕屬義州貞觀四年自故城移於今理十一年改屬黔州九域志

   嘉祐八年為鎮入彭水石耶洞廢司在秀山縣東一百五十里本酉陽州地宋時有

   楊業之裔世居於此元置石耶軍民府明洪武八年改置長官司屬酉陽司 本朝初因之雍正十

   二年改隸黔彭廳乾隆元年裁今置塘汛邑梅洞廢司在秀山縣南一百里宋末亦楊

   氏據其地元置佛鄉洞長官司明玉珍據蜀改為沿邊溪洞軍民府明洪武八年改為邑梅洞長官

   司屬酉陽司永樂初改屬重慶衞 本朝初屬酉陽司雍正十二年改隸黔彭廳乾隆元年裁今置

   地壩廢司在秀山縣西南一百里土官楊氏於 本朝順治十六年歸附授副長官

   司屬酉陽司雍正十二年改隸黔彭廳乾隆元年裁今置塘汛平茶洞廢司在秀山縣

  西南二百里宋政和中置平茶洞覊縻屬思州亦楊氏世守其地元初改溶江芝子平茶等處長官

  司屬思州安撫司明洪武八年改平茶洞長官司屬酉陽司永樂初改屬重慶衞 本朝初屬酉陽

  雍正十二年改隸黔彭乾隆元年裁今置塘汛采芹城在彭水縣東山半相傳明洪武

  中藍玉征施南叛酋築此以屯兵士萬卷堂在彭水縣治東宋黃庭堅聚書於此因名

 ︹關隘︺石勝關在黔江縣東五十里又石牙關在縣東七十里老鷹關在縣東南七十里皆明

  嘉靖十年以控扼諸蠻梅子關在黔江縣西南四十里白巖關在黔江縣西六

  十里彭水縣東北八十里接中路沙溪司界亭子關在彭水縣東北一百里接黔江縣界

  龔灘鎭巡司在州西一百八十里川鹽入黔要隘 本朝雍正十三年石隄

  巡司在秀山縣東北一百十里各土司河道總匯 本朝雍正十三年郁山鎭巡

  司在彭水縣東六十里即今煑鹽之所本朝初置鹽課司乾隆十二年改置 龍 潭鎭

  在州東一百里界連江楚 本朝雍正十三年置縣丞乾隆元年改置州同鹽井鎭

  水縣東九域志縣有鹽井玉山洋水信安都濡五鎭輿地紀勝鹽井去縣八十里 按玉山即今都

  邑梅營在秀山縣邑梅場 本朝嘉慶二年設守備駐防通達寨在州東南

  一百五十里元置通達等處五路蠻夷洞長官司明洪武初廢為寨又有黃斑苗寨在廢平茶司東

  南二百三十里苗地生寨在司南二百九十里

 ︹津梁︺通蜀橋在秀山縣西南跨哨溪上以路通蜀境為名又相近有迎恩橋亦跨哨溪

  橋在黔江縣南五十里又阮公橋在縣西一里福慶橋在彭水縣南一里水出東山谷

  流經橋下入江又懷逺橋在縣南二里

 ︹陵墓︺︹唐︺長孫無忌墓在彭水縣西北舊信寕縣黔江西岸岐山之麓︹明︺田祐

  恭祖墓在彭水縣東鹽井鎭李烈女墓在彭水縣江口鎭山麓

 ︹祠廟︺昭忠祠在州東 本朝嘉慶六年伏波祠在彭水縣西壺頭山之麓通志

  今有三賢祠在縣西琴山祀馬援及長孫無忌黃庭堅飛山廟在秀山縣西祀唐誠州刺

  史楊再思四洞長官之祖也屢著靈異川主廟在黔江縣城内

 ︹名宦︺︹唐︺郗士美金郷人由坊州刺史任黔州刺史持節黔中經略觀察使時溪州賊向子

  珙以衆八千阻山剽掠士美討平之︹宋︺張君平磁州滏陽人黔州指揮使獠兵入寇君平

  引兵擊破之勾濤新繁人建炎初通判黔州田祐恭兵道境上濤白守燕勞之祐恭感恩厚

  下郡得以無犯湖湘賊王闢破秭歸桑仲郭守忠攻茶務箭窠寨將犯夔門門素單弱宣司檄祐恭

  捍禦濤率黔兵佐之賊潰去︹明︺聶元濟豐城人知彭水縣興學校勸農桑以德化人民

  建祠祀之

 ︹夲朝︺何一獻臨湘人康熙元年知黔江縣土寇初平人民星散銳意撫綏招徠甚衆

  良相臨桂人乾隆初任秀山石隄巡檢從征金川管占固糧站碉寨被圍良相率兵役堅守接

  雨爲炊賊攻十餘日積薪焚碉下碉破良相自殺兵民俱從死事   聞廕祀如例周國

  衡寕河人乾隆初署秀山縣尉委赴金川西路炭廠夜半移營遇賊死之   賞賚廕祀如例

  李光塽安谿人乾隆十五年知酉陽州教民闢荒箐興水利政餘與諸生講論經史文風爲

  之一翁若梅閩縣人乾隆三十五年知酉陽州興學造士修築隄堰水利以興

 ︹人物︺︹晉︺范長生丹興人李流之亂長生率千餘家依青城山李雄尅成都以長生巖居穴

  處求道養志欲迎立爲君長生固辭雄僭號拜丞相尊曰范賢注周易十卷自稱蜀才顏之推曰易

  有蜀才注江南學士遂不知何人漢之書云范長生也︹唐︺趙國珍牂柯苗裔天寶中以

  軍功遷黔府都督兼本管經略等使時南蠻閣羅鳳叛中書舍人張漸薦國珍有武略習知南方地

  形楊國忠遂奏用之在五溪凡十餘年中原興師唯黔中封境無虞代宗嘉之召拜工部尚書︹宋︺

  秦世章黔人魁梧喜攻伐官左藏庫使以里中人不善書嗣將兵長沙也買石摹刻長沙僧

  寶月古法帖十卷舟載歸黔中壁之黔江紹聖院黃庭堅稱為黔中奇士

 ︹本朝︺湯學尹黔江人年十二能詩賦康熙癸卯舉人黔江兵燹之後經學失傳學尹闡明易

  理教授生徒寒暑不倦以勉菴名其居陳我堯彭水人家極貧妻子忍寒餓竭力營甘脆

  奉親親病我堯晝夜侍疾略無倦容李方升黔江人親亡貧不能治喪夫婦質身營葬俛首

  服役人或勸之去方升曰吾以父母故質身豈忍負之素有膽略土蠻擾境方升率衆捍禦鄉人恃

  以安田如恒黔江人官千總乾隆十三年隨征金川陣亡卹廕如例吳開宗

  秀山人乾隆六十年投効黔楚軍營隨官兵進攻烏草河擊賊陣亡卹廕如例王大勇

  人官把總嘉慶二年隨勦教匪洊升成都營守備後戰死於忠州卹廕如例鄧璉黔江人官

  黔彭營把總嘉慶初隨勦教匪力戰陣亡卹廕如例鄧玉升彭水人嘉慶初以鄉勇隨勦教

  匪有功後於陜西陣亡卹廕加等

 ︹列女︺︹明︺向大志妻容氏黔江人賊至恐汚攜女自焚同縣馬如龍妻朱氏聞夫卒

  於外即自縊死朱家鳳妻楊氏黔江人夫殁矢志守節事翁姑撫二子成立

  比辰妻周氏彭水人事孀姑許氏至孝夫亡土苗刧掠氏避居巖洞中死同縣庠生唐

  道泰妻李氏為賊所執欲犯之大罵不屈投江死監生欒鳳徵妻戴氏與夫同𬒳賊執將殺鳳徵氏

  大呼曰乞殺我勿殺我夫遂自刎賊義之鳳徵獲全李貞女貢生李天成女許聘未嫁被賊執罵賊

  董興棫妻冉氏彭水人年十七守節厯年七十二卒同縣王新甲妻周氏年二

  十守節至七十五卒劉尚文妻李氏守節撫子成立子亡撫孫以苦節終葛德純妻方氏夫亡斷髪

  自誓撫妾子成立陳尚選妻王氏苦節厯年七十六卒李天敘妻截髮守節卒年七十吳從心妻何

  氏年二十夫卒姑欲奪其志不從終身苦節許拔妻謝氏年十八守節經兵燹備厯艱苦年八十二

  林昌祐妻馮氏守節厯四十餘年葛維樛妻陳氏孤守節龔子進妻王氏夫卒無嗣矢志守節奉

  翁姑誠敬不衰戴宗明妻許氏夫卒遺孤比辰甫三嵗辛勤教育苦節四十餘年崇禎閒旌表王彝

  妻羅氏夫卒茹蘗自甘五十餘年秦之益妻梁氏年十八苦志守節李友松女彭水人未

  嫁夫卒矢節自縊

 ︹本朝︺汪仲學妻周氏彭水人吳逆之變賊將譚天敘寇郁山鎭氏𬒳俘奪刀刃賊不

  克而死同縣毛明傑妻劉氏爲譚天敘所執不屈死節龎德惠妻董氏夫婦皆爲賊執以綆連繫赴

  水死葛朝英妻陳氏亦遇賊抗節死田升妻冉氏酉陽人夫亡守節同州節婦謝再維

  妻任氏龍再滔妻馮氏陳如蟠妻楊氏冉玉柱妻劉氏張之傑妻李氏朱宣妻張氏張運舉妻廖氏

  烈婦左京榮妻喻氏烈女尹子盛未婚妻夏氏均乾隆年閒 旌洪運士妻吳氏

  秀山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楊昌富妻田氏烈婦譚龍友妻羅氏楊正棟妻陳氏均乾隆年閒 旌

   張永祥妻羅氏黔江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朱瑄妻張氏朱璧妻謝氏均乾隆年閒

   龔氏女黔江人許字孫氏未婚孫子卒訃聞女自經死冉子相妻張氏

   彭水人年十九夫病卒氏慟𡘜自盡江之鱗女彭水人許字田文未嫁文卒姑鄭氏與之

   鱗夫婦均欲其改適女矢志不從過夫家成服事姑以孝聞姑疾侍奉湯樂衣不解帶及卒營葬畢

   投崖李偉妻王氏彭水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曾子明妻彭氏黃在職妻張氏冉

   正茂妻張氏龔沛妻劉氏黃士英妻馮氏龔張妻謝氏均乾隆年閒 旌石永言妻劉

   氏酉陽人夫亡守節同州節婦秦紹堯妻何氏烈婦左喻氏烈女冉滿姑均嘉慶年閒 旌

   尚義妻吳氏秀山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劉廷和妻熊氏楊勝祥妻劉氏楊光惇妻陳

   氏黃廣元妻余氏洪玉枚妻由氏田秀淳妻何氏賈興潮妻譚氏楊正鳳妻李氏廖仕珍妻王氏均

   嘉慶年閒 旌黃師召妻傅氏彭水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淳明珊妻趙氏烈婦辛

  李氏陳許氏均嘉慶年閒 旌

 ︹土產︺麩金寰宇記黔州產麩金水銀寰宇記黔州產丹砂華陽國志涪陵丹興縣出

  唐書地理志黔州貢光明丹砂寰宇記黔州產朱砂元和志黔州貢竹布苧蔴布

  志黔州貢黄蠟犀角唐書地理志黔州貢










                      前提調官鄭紹謙恭纂輯

                      提調官張日章恭覆輯

                      前校對官張 梧恭  校

                      校對官李孚忠恭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