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重修一統志 (四部叢刊本)/卷四百四至四百六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四百至四百三 嘉慶重修一統志 卷四百四至四百六
清嘉慶二五年 敕撰 闕名 撰索引 景清史館藏進呈鈔本
卷四百七至四百九

Page:Sibu Congkan Xubian246-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48.djvu/2Page:Sibu Congkan Xubian246-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48.djvu/3Page:Sibu Congkan Xubian246-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48.djvu/4Page:Sibu Congkan Xubian246-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48.djvu/5Page:Sibu Congkan Xubian246-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48.djvu/6Page:Sibu Congkan Xubian246-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48.djvu/7Page:Sibu Congkan Xubian246-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48.djvu/8Page:Sibu Congkan Xubian246-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48.djvu/9Page:Sibu Congkan Xubian246-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48.djvu/10Page:Sibu Congkan Xubian246-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48.djvu/11Page:Sibu Congkan Xubian246-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48.djvu/12Page:Sibu Congkan Xubian246-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48.djvu/13

大清一統志

 嘉定府在四川省治南三百九十里東西距四百里南北距二百十里東至資州内江縣界二百

  里西至夷界二百里南至敘州府宜賓縣界一百六十里北至眉州青神縣界五十里東南至宜賓

  縣界一百六十里西南至夷界二百十里東北至資州井研縣界六十里西北至雅州府名山縣界

  一百七十五里自府治至 京師六千一百里

︹分野︺天文井鬼分野鶉首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梁州之域秦屬蜀郡漢為犍為郡南

  安縣地梁末為青州地周武帝保定元年置平羌

  郡大成元年分置嘉州元和志以境接漢之漢嘉舊縣為名隋開皇

  初廢郡大業二年州併入眉州尋置眉山郡元和志八

  年改郡蓋眉州初治通義至八年改郡始徙龍游也武德元年復曰嘉州

  天寶初改犍為郡乾元初仍曰嘉州屬劒南道五

  代屬蜀宋初因之慶元二年升為嘉定府開禧元

  年置嘉慶軍屬成都府路元至元十三年置嘉定

  路總管府屬四川行省明洪武四年仍為嘉定府

  九年降為州屬四川布政使司

 本朝初因之雍正十二年復升為府屬四川省嘉慶

  十三年置峩邊廳屬之領縣七廳一

  樂山縣附郭東西距一百三十里南北距一百三十里東至榮縣界八十里西至峩眉縣界

  五十里南至犍為縣界八十里北至眉州青神縣界五十里東南至犍為縣界六十里西南至敘州

    府 屏山縣界一百六十里 東北至青神縣界三 十里 西北至夾江縣界四十 里漢犍爲郡南安縣 地

    保定元年置平 羌縣爲平羌郡治隋開皇三 年改曰峩眉九年改 名青衣十年又改曰龍游爲 嘉

    州治大業二年州 廢屬眉州後復爲眉山 郡治唐爲嘉州治宋宣和 元年改曰嘉祥後復曰 龍游爲

    嘉定府治 元爲 嘉定路治 明洪武九年省縣 入州 本朝雍 正十 二年復置 樂山縣爲嘉定府 治

    峩眉縣在府西七十里東西距一 百六十里南北距一百二十里東至樂山 縣界二十里西

    至雅州府清溪縣夷界一百四十 里山 箐不 通大道南至夷界一百里北至夾江縣 界二 十里 東南

    至犍爲縣 五十 里西南至峩邊㕔 界一百 二十里東北至夾 江縣 界四十里西北至 洪雅縣 界四十

    里漢南安縣地周平羌縣地隋開皇初爲峩眉縣地尋爲青衣縣地十三年别置峩眉縣屬眉山郡

    唐宋屬嘉州元屬嘉定路明屬嘉定州 本朝雍正十二年屬嘉定府洪雅縣在府西北

    一百三十里東西距七十五里南北距八十里東至眉州丹稜縣界十五里西至雅州府雅安縣界

   六十里南至夾江縣界三十里北至丹稜縣界五十里東南至夾江縣界二十五里西南至雅州府

   榮經縣界一百二十里東北至丹稜縣界三十里西北至雅州府名山縣界四十五里漢南安縣地

   周置洪雅鎮隋開皇十三年分置洪雅縣屬眉山郡唐武德九年於縣置犍州貞觀元年州廢屬眉

   開元七年復於縣置義州八年州廢仍屬眉州宋初因之淳化四年改屬嘉州元至元二十年

   入夾江縣明成化十八年復置屬嘉定州 本朝雍正十二年屬嘉定府夾江縣在府西北

   八十里東西距四十里南北距六十里東至眉州界二十里西至峩眉縣界二十里南至樂山縣界

   四十里北至眉州丹稜縣界二十里東南至樂山縣界八十里西南至峩眉縣界三十里東北至眉

   州青神縣界三十里西北至洪雅縣界三十里漢置南安縣屬犍為郡後漢及晉宋齊皆因之後廢

   周為平羌縣地隋開皇三年分置夾江縣屬眉山郡唐屬嘉州宋屬嘉定府元屬嘉定路明屬嘉定

   州 本朝雍正十二年屬嘉定府犍為縣在府東南一百二十里東西距一百十里南北

   距一百二十 里東至榮縣界六十里西至敘州 府屏山縣界五 十里南至敘州府宜賓縣界六十 里

   北至樂山縣界六十里東南至宜賓縣界四十里西南至屏山縣沐川司界六十里東北至榮縣界

   六十里西北至樂山縣界六十里漢南安縣地周置沈犀郡并置武陽縣隋開皇三年郡廢改縣曰

   犍為屬犍為郡唐初屬戎州上元二年改屬嘉州宋屬嘉定府元屬嘉定路明屬嘉定州 本朝雍

   正十二年屬嘉定府榮縣在府東一百五十里東西距一百二十里南北距一百七十里東至

   威遠縣界四十里西至樂山縣界八十里南至敘州府宜賓縣界一百四十里北至威遠縣界三十

   里東南至敘州府富順縣界九十里西南至犍為縣界六十里東北至資州界九十里西北至資州

   井研縣界六十里漢犍為郡南安江陽二縣地隋開皇十三年置大牢縣屬資陽郡唐武德元年

   置公井縣兼置榮州六年徙州治大牢貞觀元年又分置旭川縣屬之永徽二年移榮州治旭川天

   寶初改和義郡乾元初復曰榮州屬劒南道宋分屬潼川路治平四年改旭川縣曰榮德紹熙中升

   為紹𤋮府寶祐後廢元末復置榮州屬嘉定路明洪武九年降州為榮縣屬嘉定州 本朝雍正十

   二年屬嘉定府威遠縣在府東二百六十里東西距六十里南北距六十里東至敘州府富

   順縣界三十里西至榮縣界三十里南至榮縣界四十里北至資州界二十里東南至富順縣界三

   十里西南至榮縣界四十里東北至資州内江縣界六十里西北至資州井研縣界二十里漢犍為

   郡資中縣地隋開皇三年置威遠戍後改戍為縣屬資陽郡唐武德元年改屬榮州宋因之元初省

   後復置明洪武十年省入榮縣十三年復置屬嘉定州 本朝康熙六年併入榮縣雍正六年復置

   屬嘉定州雍正十二年屬嘉定府峩邊廳在府西二百六十里東西距二百里南北距二

   百四十八里東至赤夷界六十里西至雅州府清溪縣界一百四十里南至赤夷界八里北至峩眉

   縣界二百四十里東南至敘州府馬邊廳界一百八十里西南至寕遠府夷地界五十里東北至樂

   山縣界一百三十里西北至清溪縣夷地界一百里漢南安縣地隋初為峩眉縣地唐分置沐州及

  羅目綏山樂都三縣廳即羅目舊縣也沐州及樂都尋廢宋初又省羅目綏山入峩眉元因之 本

  乾隆五十五年設主簿分駐嘉慶十三年改設通判屬嘉定府

 ︹形勢︺西有熊耳南有峩眉東接江陽南接朱提華陽國志

  皆負三峩襟帶三江宋于檜義道堂記水陸要衝山川冠

  冕舊州

 ︹風俗︺人士俊乂華陽國志州民與夷獠錯居華人其風尚

  侈其俗尚文夷人椎髻跣足短衣左袵酷信鬼神

  以竹木為樓居寰宇地靈人秀議道堂記民良俗樸

  民勤稼穡不好爭訟

 ︹城池︺嘉定府城周十一里有奇門十北倚山東南臨江宋開禧中建明正德十三年始於

   東南二面築石隄深厚皆八尺餘以捍江水嘉靖二年增築西北隅 本朝康𤋮四年修乾隆十四

   嘉慶九年重修 樂山縣附郭峩眉縣城周八里門六外環以池舊土築明正德中

   甃石 本朝康熙三年修雍正九年乾隆二十五年重修洪雅縣城周五里八分門六外

   環以池明成化中築正德八年甃石 本康熙三年雍正七年嘉慶三年重修夾江縣

   城周五里門五西南倚青衣水支流東北即八堰之水環城而下因以為池明正德中建 本朝

   康熙三年修乾隆三十五年重修犍為縣城周四里四分門九池廣五尺明正德中建

    本朝康熙二十五年修乾隆三十一年嘉慶元年重修榮縣城周五里五分門五明成化

   中建 本朝乾隆二十年四十四年嘉慶二年屢修威遠縣城周二里有奇門四明正德

   初建 本朝雍正八年乾隆三十五年重修峩邊廳城周一里門二本朝乾隆五十

   五年

 ︹學校︺嘉定府學在府治西高標山麓舊為州學明天順八年建 本朝康熙五年修雍正

  十二年改為府學入學額數十五名樂山縣學未建 本朝乾隆六年設附嘉定府學入

  學額數十六名峩眉縣學在縣治南宋慶厯初建 本朝康熙四年遷於縣北門外雍正

  十年復還今所入學額數八名洪雅縣學在縣治東明成化十九年建 本朝康熙三年

  雍正十一年乾隆四十五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二名夾江縣學在縣治東南明洪武

  中建 本朝康熙十一年修乾隆三十三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二名犍為縣學在縣治南

  宋大中祥符中建明萬厯間遷於南城外一里尋復還舊址 本朝康熙九年重建乾隆三年修入

  學額數十二名舊額八名乾隆四十三年増四名榮縣學在縣治東明洪武六年建 本

  康熙二十三年重建乾隆十九年修五十二年重修入學額數六名威遠縣學

  治西明成化中建 本朝康熙六年裁併榮縣學雍正八年重建乾隆十六年嘉慶十八年重修

  入學額數六名九峯書院在府城内高望山明嘉靖中建 本朝康熙初修嘉慶七年

  東巖書院在樂山縣城内舊名九龍書院在州治東北 本朝乾隆初建嘉慶元年

  遷建改今名東坡書院在樂山縣東北五里正統十三年峩山書院

  在峩眉縣治西北舊在南門外 本朝乾隆四十二年建四十六年遷建今所修文書院

  在洪雅縣東舊為雅江書院在城外明天啟中建 本朝康熙四十九年雍正三年重修乾隆五

  十二年遷建今所改今名漹江書院在夾江縣治南舊名平川書院明建 本朝乾隆三

  十三年重建改今名印清書院在犍為縣西北隅舊名五龍書院明建 本朝乾隆十五

  年重建改名龍池四十二年修改今名鳳鳴書院在榮縣城内鳯鳴山 本朝康熙四

  十九年建乾隆十七年修青峯書院在威遠縣城内 本乾隆三十六年威遠

  義學在威遠縣城内 本朝乾隆十五年建嘉慶十八年修 按舊志載同人書院在府城内

  宋高定子建探源書院在夾江縣西五里依鳳寺左一崖書院在夾江縣北五里千佛巖上明宿進

   讀書處子雲書院在犍為縣南二十五里宋邵伯温故宅今並廢謹附記

 ︹户口︺原額人丁一萬四百五今滋生男婦共二百六禹五千四百二十一名口計四十三萬八千七

   百二十一户

 ︹田賦︺田地一萬五千一百七十六頃八十五畝九分有竒額徵地丁正雜銀四萬五千四百九十五

  兩六錢五分八𨤲五毫又松坪猓夷下地四十九頃四十二畝有竒額微地丁正雜銀四十四兩四

  錢八分五𨤲二毫嶺夷荍糧十二石折徵銀三兩六錢赤夷蕎糧二十三石三斗折徵銀九兩三錢

  

 ︹山川高標山在府城内方輿勝覽高標山一名高望乃府之主山巋然高峙萬象在前舊志

  在府城内西隅左為龍頭山右為玉鳳山九頂山在樂山縣東方輿勝覽有九峯曰集鳯棲

   鸞靈寶就日丹霞祝融擁翠望雲兌說下有淩雲寺唐開元中僧海通於瀆江沫水濛水三江之會

   悍流怒浪之濱鑿山為彌勒大像高三百三十尺建七層閣以覆之至韋皋時積十五年而工始備

   舊志一名淩雲山在州東二里隔江其右為東山一名聖岡山屏列江上又名榜山烏尤山

   在樂山縣東寰宇記青衣山在平羌縣南十里導江沫水平羌水會於山下方輿勝覽烏尤山在九

   頂之左舊名離𡺾山突然水中如犀牛然一名烏牛山山谷始謂之烏尤舊志烏尤即青衣山距州

   五里關鎖水口今折而東去三龜山在樂山縣東十里明統志其形如龜而首亦具當中

   一龜循其趾而上灣環有九洞舊志在東山之右龜分上中下自南而北四峯山在樂山縣

   東十里山如連珠者四極高其第三峯之腰有洞外石笋三高數丈洞下有清泉嵗早不涸

   落山在樂山縣東十里又青泉鋪南三里有尖山其形高鋭亦名東尖與西尖對峙石犀

   山在樂山縣東十五里有巨石如犀狀協氣山在樂山縣東二 十里俗名歇氣以山 勢高

   峻必歇息而後可登走麻坪路達井研尤捷馬鞍山在樂山縣東南七里烏尤之左臨水

   山腰有古柏倒生石罅中最竒紅巖山在樂山縣東南十五里馬鞍山之下接犍為縣界山

   色正赤產鹽商竈叢焉金燈山在樂山縣西南五里方輿勝覽即至樂山其趾有淵每嵗

   人日郡守於此修油卜故事謂以油灑水面觀其紋騐一歲之豐歉舊志在州西南五里淵今塞

   揚雄山在樂山縣西方輿勝覽有洞深邃子雲隱居於此又有海棠山上多植海棠為郡守

   宴賞之地舊志皆在州西一里古像山在樂山縣西方輿勝覽有石鐫彌勒如淩雲像而小

   或謂初作以為大佛之式舊志在州西二里茶山在樂山縣西五里與外城相望勢長而平

   如案舊產茶今無相近為落都山梨花山在樂山縣西方輿勝覽過西津橋五里明統志

   在州西七里舊植梨花數百株昔有人寒疾藥不能療取梨食之即愈官帽山在樂山縣

   西十里以形似名尖山在樂山縣西十五里與東尖對峙雅水流其下蘇稽山

   山縣西二十里過尖山渡相傳因蘇頲謫蜀稽畱於此故名蘇氏入蜀始此玉屏山

   山縣西三十里壁立如屏高可百丈下為鹽泉鎮沫水經焉五峯山在樂山縣西四十里

   五峯突兀與綏山對峙又名五高山白佛山在樂山縣西北有石龕鐫三像自成白色刮去

   旋復本色因名白崖山在樂山縣北十里上有清風白雲朝霧三洞雲頭山

   山縣北二十里一名石牛山竹溪出此錦江山在樂山縣北四十里方輿勝覽江自成都

   經此山下因名舊志在州北三十里最高其北為三峽山上峽曰犁頭中曰背峩下曰平羌杜甫詩

   外江三峽且相接即此九龍山在樂山縣東北明統志臨大江之左石崖上舊刻九龍形

   舊志在東山之右臨江距州治四里有龍浤水出焉卓望山在樂山縣東北三十里相傳卓

   王孫葬此羅蒙山在峩眉縣南寰宇記在羅目舊縣北三里俗訛為羅目山舊志在縣南三

   隴定山在峩眉縣南寰字記在羅目縣東南七里神仙傳云宿山圖隴西人也採藥於

    此服之羽 化舊志在峩眉縣南 七十里峩 眉山在峩眉縣南有大峩中峩小峩三山左思

    蜀都賦抗峩眉之 重阻 華陽國志南安縣南有峩眉山去縣八十里 水經 注益州記云峩眉山去成

    都千里然秋日清澄望 見兩山相 峙如峩眉焉元和志峩眉大山在峩眉 縣西七里 此山有洞天石

    室高 七十六 里又中峩 山在縣 東南二十里有古穴初 纔容人 行數里漸 寛有鍾 乳穴穴有蝙蝠其

    大如筐 又有小峩眉山在綏山縣南六里 寰宇記峩眉張 華博物志以為牙門山又小峩山 在羅目

    縣南十里峩 眉之亞者方 輿勝覽大峩山 在峩眉縣西南百里 周千里有石 龕一百十二大 洞十二

    小洞二十八南北有臺又中峩山在縣南二十里一名覆蓬山又名綏山又小峩山在縣南三十里

    一名 鏵刃山 與中峩大峩相連是以三峩峩眉山志大 峩山在 縣西南五十里高一百二十里二峩

    山在縣南三十 里高減大 峩之半三峩七在縣東南四十里高又 減二峩之 半范成大峩眉紀行自

    縣岀西 門登 山過慈福普安二院白水 莊蜀村店十二里 至龍 神堂小憩華巖院過青竹 橋峩眉新

    觀至中 峯院有普賢閣回 環 數十 峯繞之背 倚白崖峯右 傍最高峻者曰呼 應 峯茂 貞尊者與 孫思

    邈相呼 應於 此出院過樟木牛心二 嶺及 牛心 院至雙溪 橋有 兩山相對各有一溪岀 焉並 流至 橋

    下入岑 蔚 中 可數十步合爲一投大壑散爲溪 灘名寶現 溪 自 是登危磴過菩薩閣當道榜曰天 下

    大峩山 遂 至 白水普賢寺自縣至此 皆峻阪四 十餘里然 始 是 峯頂之山腳耳自此至 峯頂光相 寺

    其高六 十 里 大約去平地不下 百里絶無蹊磴 斫木作長 梯 釘 巖壁閒緣之而上 意天下登山險 峻

    無踰此者 自白水寺過㸃 心山過茅亭嘴石 子 電大小深坑 駱駝嶺簇店又 過峯門羅漢店大 小 扶

    舁錯喜 歡 木皮里猢 猻梯雷洞坪又 過新店 八十四盤自 娑 羅坪過思 佛亭軟草坪洗 腳溪至 峯頂

    光相寺板 屋 數十間初登山衣暑綌 漸高漸寒至峯頂則須 挾 纊擁鑪有泉煮米不成 飯俱碎如沙

    粒蓋萬 古冰 霜之汁也又登天仙橋 至光明巖有小殿以 木皮 葢之易以瓦爲霜雪所 薄一年輒碎

    云 輿地 紀 勝 自峩眉縣勝峯門出厯石魚橋 山門路 黒水 白 水 莊彼岸橋天公龍神堂妙峯閣 亂石

  溪游仙橋千人洞清風峽至華嚴寺恰十五里山有六寺華嚴在寶巖兩峯之間居山之前峯又五

  里至中峯寺後改乾明寺前後有八峯環之又五里至延福寺有孫思邈故宅青蓮峯白雲峽最為

  寺中之勝又十里至普賢寺又上至華藏寺光相寺山徑如線者六十里舊志自縣南門外勝峯橋

  前真境樓聖積寺踰普庵橋前龍神堂厯涼風橋解脱橋上解脱坡至華嚴寺蜀獻王改歸雲寺華

  嚴南玉女峯華嚴坪山麓即羅目縣舊基有猪肝爛柯二洞又有龍池北五里為龍門觀下即龍門

  山由華嚴西上為槽木坪為五十三步有馬鞍山響水橋大峩石下有玉液泉泉西為呼應堂又上

  至中峯寺獻王改集雲寺前為三望橋三望坡下坡即雙峽雙溪橋度橋而南泝流三里許為牛心

  寺獻王改臥雲寺左孫仙洞右羅漢洞由橋上有象牙坡白雲洞四㑹亭自亭西上至白水寺又上

  至頂心坡有囘龍山南為小雲大雲二壑舊名大小深坑有長老坪鷲店自店又上九嶺岡為蛇倒

  退猢猻梯錯喜歡木皮店梅子坡雷洞坪又上為八十四盤歡喜坪娑羅坪天門石天仙橋至光相

  寺有七寶覩光二臺俗名峯頂俯瞰大江如綫瓦屋曬經雪山青城厯厯可數綏山在峩眉縣

  西南列仙傳綏山多桃在峩眉山之西南高無極也諺云得綏山一桃雖不得仙亦足以豪元和志

  在綏山縣西南二百十九里按明統志以中峩為綏山誤 龍 門山在峩眉縣西十里兩

  崖陡峭仰觀青天僅露一線上有洞可容百人對山瀑布飛泉直下百餘丈瀦為深潭范成大嘗遊

  此以為天下峽泉第一鳳臺山在龍門山之側花山在峩眉縣西北十里山形有稜

  瓣如花故名產茶福寶山在洪雅縣東四里又東一里為八峯山廣福山

  雅縣東二十里一名蓮花峯金釡山在洪雅縣東南二十五里寰宇記下臨平羌江相傳

  昔有主簿於此錬金丹故名亦名主簿山舊志山有靈泉隱𫎇山在洪雅縣南一里明統志

  晉處士龎居正字隱蒙者隱此八面山在洪雅縣南三十里與峩眉對峙廣長數十里山有

  八面視之如一其麓有麓石白崖清水打魚等溪雲占山在洪雅縣南七十里高出諸峯

  四時常有雲氣籠𦋐遜周山在洪雅縣西南五里漏倉山在洪雅縣西南十里

  山在洪雅縣西南一百里近雅州府榮經縣界有銅鑛車岡山在洪雅縣西南一百里寰

  宇記西入盧山郡界下有車岡川瓦屋山在洪雅縣西南一百二十里至峯頂山門寺即

  榮經縣分界七華山在洪雅縣西二十里一名天功山又西有高鳳山三轉山竹箐

  山在洪雅縣西六十里其上多竹蒙茸茂密昔人以石甃梯磴盤折而上嘗置關其巔呵叱

  山在洪雅縣西七十里巖石雄峻瀑布千仞響撼山谷思徑山在洪雅縣西八十里山頂

  與雅州分界雷洞山在洪雅縣西一百二十二里修文山在洪雅縣西北十里

  明統志宋田錫讀書山中後登第因名山之南麓雅江所注名曰龍潭可慕山在洪雅縣

  西北三十九里元和志山多材木公私資之舊志今縣西北有總岡山自名山來逆折而西至蔡蒙

  横亙百里諸山皆自此發脈故名即可慕山也五峯山在洪雅縣北一里五峯𦊅兀縣之主

  山也其東為九勝山狀如展旗其西月珠山前一峯如珠後一峯如月又名洞溪山丈人山

  在夾江縣東十里地名九盤上有石峭拔如人立左有虎履山多虎跡因名天馬山

  江縣東三十里山勢高騫一名馬鞍山相近者曰伏龜山岡巒延亙盤曲有九鳳凰山

  江縣南十里岡巒攢列飛翥如鳯中山在夾江縣西南十五里龍鼻山在夾江縣

  西南十五里雲吟山在夾江縣西二里宋魏了翁讀書其上隸書雲吟山三大字刻石今

  化城山在夾江縣西五里與千佛巖對峙一名依鳳岡平羌山在夾江縣西十

  五里寰字記平羌化山在夾江縣西十里圖經云天下二十四化此其一也道士常正一得道此山

  明統志平羌山在縣西十五里後周置郡縣以此山名又化山在縣西三十里峯巒秀麗俯臨雅江

  簾鈎山在夾江縣西北五里兩山夾江狀如簾鈎黒虎山在夾江縣西北十里縣之

  後鎮大觀山在夾江縣北五里一名觀斗山俯瞰平原一目百里為縣主山萬松

  山在夾江縣東北三十里有三峯一峯居中兩峯列左右如拱峙所產多松牛僊山

  江縣東北三十里石崖間有牛蹏仙跡九域志洪雅縣有牛仙山即此黄旗山在犍為縣

  東一里屹立江左形如展旗又東二里有天馬山雙峯秀麗相近又有誥軸山八墩山

  為縣東七十里連亙迢遞八峯高聳四望山在犍為縣東一百里高聳雄峙四望全收

  馬山在犍為縣南十里許有漢犍為孝女先絡墓犍為山在犍為縣南十五里即元

  和志之大鹿門相近有文筆山子雲山在犍為縣南二十里漢揚雄隱居於此頂有一池不

  盈不涸又有子雲洞巖門山在犍為縣南四十里怪石巉巖開禧二年邑人陳文饒鑿平

  之始得安行香爐山在犍為縣南五十里文豹山在犍為縣西南一里起伏蜿蜓

  俗呼獅子山沈犀山在犍為縣西南五里寰宇記一名沈犀灘秦李冰沈犀牛於此以壓

  水怪明統志在縣南二十里舊志山有沈犀洞上懸赤壁下湧清泉宋王叔倫隱此大定山

  在犍為縣西一里壁立環抱儼若列屏一名翠屏山又縣西十五里有牛心山西溶三山

  在犍為縣西北五十里曰底曰中曰巔土細而白居民作陶咸取足焉舞鳳山在犍為縣

  北二里形如舞鳳當入府大路 本朝康𤋮二十年平吳三桂營繕土城軍竈池濠連絡三墩為縣

  象鼻山在犍為縣北二十里當入郡通津又北二十里有笏簡山山腰𦊅出一石端拱

  金粟山在犍為縣北五十里山多桂樹紅壁山在犍為縣北一百里地產白鹽

  銅山在犍為縣北一百五十里張綱山在犍為縣東北五里以漢張綱墓在其側故名

  上有拱北洞榮黎山在榮縣東十里上有龍池禱雨輒應亦名舞龍山與榮德對峙山腹

  有龍洞二名勝志榮德榮黎榮隱所謂三榮也蜀地多不宜松榮州之松獨著磐石山

  縣東十五里有洞廣百尺又石鳳山在縣東三十里梧桐山在榮縣東四十里山最廣大俗

  呼梧桐溝野客山在榮縣東南元和志在公井縣南六十里寰宇記從公井至犍為縣界東

   南長三百餘里南北七十里縣界惟此山最大大佛山在榮縣南一里中有佛像高四十七

   丈闊十五丈架殿十層北麓有真如崖有龍洞深廣容數百人中和山在榮縣南一里屈曲

   深廣各容百人其北為龍頭山下百步為榮門山奉真山在榮縣南三十里在龍頭山右

   前巨池周四里擁思水經其下龜泉山在榮縣南三十里有泉又五保山在縣南五十里上

   有五保鎮雲峯山在縣南六十里沙溪山在縣南八十里天池山在榮縣南七十里上有天

   鳳棲山在榮縣西二里一名望景山中有鳯棲古洞白石山在榮縣西十里

   一名林山又五里有獨石山又長山在縣西四十里七盤山在縣西五十里龍皇山在縣西六十里

   榮隱山在榮縣西三十里一名筠山山左有石聳如印又名印山中有石室龍虎山

   在榮縣西三十里縣西境詣山皆發脈於此白崖山在榮縣西北元和志在資官縣西北

   華陽山在榮縣西北五十五里五山在榮縣北方輿勝覽榮州北凡五山以西

  為上州治據其首州學次之嘉祐寺又次之天慶觀又次之東郭外東嶽祠又次之州之西北曰鳯

  鳴山州之西南曰浮屠巖相連如畫屏縣志凊富山在縣城西為五山之首其東為蓮宇山又東為

  鳳鳴山為縣主山又東為天慶山上有天慶觀又東為桂林山山在縣城東是為五山延袤三里

  鐡山在榮縣北山從資州仁壽縣來横亙井犍榮威間數百里產鐵蜀漢諸葛武侯取鑄兵器

  晉後為獠所據周陸騰平鐵山獠是也元和志在旭川縣北四十里寰宇記在榮州西北一百里資

  官縣界從月山縣西來其山出鐵聳雲山在榮縣北二里下有玉泉又石門山在縣北十

  金城山在榮縣北二十里三峯環繞如垣產苦竹榮德山在榮縣東北與威遠

  縣接界元和志在旭川縣東北三十五里榮州取此為名寰宇記在榮州東北四十二里其山在川

  谷中獨拔五百餘丈中有老君祠刻石為像有小路至山頂以木為梯明統志一名老君山中有仙

  人修道石室二十四所舊志山在縣東十五里一名希夷山上有宋時山砦路險遊人罕到 按舊

  志威遠縣有大小老君山在縣南五十里疑即故榮德山葛仙山在威遠縣東五十里寰宇

  記相傳葛仙翁曾遊之地印山在威遠縣南四十里龍泉山在威遠縣西四十里有泉

  自山腰流出四時不竭可灌民田雲臺山在威遠縣西北三十里五峯並秀高插雲霄

  佛頂山在威遠縣西北四十里懸崖百尺上鐫佛像因名兩母山在威遠縣西北

  一百三十里二峯並聳皆有石室下垂如乳因名石龍山在威遠縣北三十里中峯

  山在威遠縣北一百里山峯高聳與資州分界平星山在峩邊廳東六十里產硝銅

  龍山在峩邊廳南三十五里山多雲霧相傳有龍居之遇旱以槍礮觸之即雨老鷹嘴

  山在峩邊廳西南一百里其峯高聳迥出諸山之上横木山在峩邊廳西一百四十里

  馬湖山在峩邊廳北三十里郭璞巖在樂山縣東烏尤山右蘇轍詩云有古郭生此

  地苦箋註區區辨魚蟲爾雅細分縷洗硯去殘墨遍水如墨霧至今江上魚頭有遺墨處馬頂

  巖在洪雅縣西花溪口 本朝順治九年滇賊劉文秀竊據洪雅置寨於此名曰天生城踰年始

  千佛巖在夾江縣西五里數峯嶃然巖石峭拔有唐人所鐫佛像以千計因以為名西

  巖瀑布懸流響振林壑其下潭中有龍腦石又有象鼻巖在縣北五里與龍腦石相映插入江濱

  大巖在犍為縣北十五里懸巖百丈望之聳然浮圖巖在榮縣南巖後有朝陽洞廣容

  熊耳峽在樂山縣北元和志在平羌縣東北三十里詳見眉州方響洞

  山縣儒學前東百步許水從洞岀甃為大井聲若環珮鉜然有韻舊名丁東水黄庭堅改今名詩云

  古人題作丁東水自古丁東直到今我為更名方響洞信知山水有清音爛柯洞在樂山縣

  北對江巖上有蘇軾大書爛柯巖洞四字治易洞在樂山縣南程公望寓此註易蘇洵嘗𢹂

  二子過此穿洞在樂山縣西四里官道旁大洞曲轉又有卜洞穿透容光若石牖然仙掌

  洞在夾江縣西北五里俗名紫府岡與千佛巖隔江相對又龎坡洞在縣西北三十里深不可測

  朝峩洞在犍為縣北六十里四望溪石峭壁凌空寒潭映月修真之士多憩於此龍洞

  在榮縣東南四里方輿勝覽在真如院巖穴深䆳洞左石壁竒峭巨柏老蒼洞之右有十角石舊經

  以為孫登嘯臺三者皆榮之勝處為四川冠故州郡以為節序逰宴之地雪坡在洪雅縣南通

  鑑唐咸通十年南詔入冦與官軍相持於大渡河蠻密分軍開道逾雪坡胡三省註雪嶺之坡也舊

  志雪嶺在今洪雅縣東南接夾江縣界一名寶子山坡葢在其西洪樁坪在峩眉縣西南

  峩山上即千佛庵一名天池峯 本朝康熙四十一年   御賜聯額經部雷洞坪

  眉縣西南峩山梅子坡有雷龍居此 本康熙四十一年   御賜扁額經部通江

  山縣城東自眉州青神縣流入又東南逕犍為縣東又東南入敘州府宜賓縣界華陽國志南安縣

  治青衣江會有名灘二曰雷垣曰鹽溉李冰所平也水經注江水自武陽又東南經南安縣西有熊

  耳峽漢河平中山崩地震江水逆流懸溉有灘名壘坻亦曰鹽溉又東南至僰道又江水東至南安

   為璧玉津故左思云東越玉津也寰宇記導江水在平美縣西二十步又大江一名汶江俗名通江

   自平羌流入龍游縣界又導江水在玉津縣西五里又在犍為縣東二十步自玉津縣界經本縣一

   百三十里入宜賓縣界又石羊津在玉津縣東十里懲非津在犍為縣南二十里皆渡導江水舊志

   岷江流繞烏尤下為三江會流處中有洲曰黒水尾舊為茶商批驗之所又犍為縣有蟆頤灘在縣

   北十里流湍峻急為行舟患御史盧雍始鑿平之又金鷄灘在縣北三十里巖門灘在縣東南三十

   里亦湍險大江自青神縣入州界三十里合竹溪又五里至城東會陽江又七十里至犍為界六十

   里經縣城東又六十里入宜賓界青衣江在樂山縣西自雅州府雅安縣流入經洪雅縣

   南又東南經夾江縣西南又東南經府城西合大渡河入江名平羌水又名洪雅江即古大渡水也

   漢書地理志青衣縣大渡水東南至南安入渽水經注青衣水逕平鄉謂之平鄉江東逕峩眉山又

   東流於大江又云昔沫水自蒙山至南安溷崖水脈漂疾破害舟船厯代為患李冰發卒鑿平溷崖

   通正水路又南安縣有濛水即大渡水也水發蒙漢東南流與涐水合又東入江元和志青衣水一

   名平羌水經洪 雅縣南一里又經夾江縣西又 經龍游縣南去縣 三里寰宇記洪雅縣有洪雅川 東

   西曲屈百三十里接嘉定州夾江界又洪雅江在夾江縣東六十里又龍游縣在大江之西即青衣

   水合江之所青衣水濯衣即青故名方輿勝覽青衣水以縣名一曰蒙水以山名一曰大渡以溪名

   又曰雅江以州名舊志青衣江自雅州曲峽而 下入洪雅界合龍溪又至止戈鎮與花溪合又經 縣

   南隱蒙山又東合洞溪盧溪入夾江自隱𫎇而西有龍吟灘黄豆灘葫蘆洞龍鼻嘴自隱蒙而東有

   猪圈門猴子巖皆多石梁為行舟患又經夾江縣西南其分流至城南而注為潭土人呼曰縣沱下

   流即為三大堰繞城而東又有八小堰每一里 許築土為閘擁水上田又經觀音灘入州界二十 里

   合蘇溪至州西合大渡河 按漢志大渡水岀青衣即此水也水經注以濛水鮮水並為大渡水遂

   以涐水為大渡合流而青衣縣所出止名為青衣水矣陽江在樂山縣西 南即大渡河自 夷

  界流入經峩眉縣南界又東經縣界至城西南合青衣水入江漢書地理志汶江縣渽氷南至南安

  東入江水經注涐水出徼外經汶江道南至南安入大渡水寰宇記大渡河一名沫水在羅目縣南

  一百八十步源自嶲州界來東入龍游縣界水出麩金龍游縣有沫水自陽山縣流入方輿勝覽嘉

  定府有陽江蜀南方之水所交會明統志陽江在州治西舊志大渡河自黎大所穿野夷界至中鎮

  入峩眉縣土入又名中鎮河經縣西南百四十里凡一百二十里入嘉定州界為陽江至州西南合

  青衣水又東北流十五里至州東南合岷江羅目江在峩眉縣南明䊵志源出峩眉山麓

  右溪自小天池以東左溪自黄茅坪以北至羅目廢縣之上合二溪之委為江水石甚竒險舊志在

  峩眉縣南二十里下流至嘉定州界為臨江溪入陽江麄石河在峩眉縣北六里又雙佛

  堂河在縣北十五里合流而東入青衣江 按元和志有車岡水在縣北二十里寰宇記洪雅縣西

  南百里車岡山下有車岡川即此水也舊志謂與蘇溪合者誤夷惜水在峩眉縣東南寰宇

  記在羅目縣東北五十里源出嶲州界中有嘉魚每年二月隨水而下八月逆水而上入穴

  津水在峩眉縣南一里自峩眉山伏虎寺發源東北流合符文水秦水在峩眉縣西南

  寰宇記在羅目縣西一百二十里秦惠王伐蜀移秦人萬家以實蜀中秦人思秦之涇水乃呼此水

  為涇水唐天寶六年改為秦水明統志在峩眉縣西南一百二十里舊志源出峩眉山下流入陽江

  符文水在峩眉縣北明統志源出峩眉山有二水北則白水南則黒水舊志黒水經羅目廢

  縣為冷水河白水經縣北為鐵橋河同入嘉定大江舊志符文水在縣北門外自峩眉山牛心寺發

  源過縣北合天津水東南流入嘉定州界為蘇溪河至州西夾尖山下入青衣江俗名馬跳溪

  甘水在洪雅縣北寰宇記源自可慕山谷湧岀逕洪雅縣西北三十里流入丹稜縣界

  水在犍為縣東北一百八十里方輿勝覽漢成帝時得古磬十六枚於水濱故亦名寶磬川嘉定

  州志得磬處即犍為壩距州十里擁思茫水在榮縣西自井研縣流入寰宇記擁思水

  在資官縣西二十里從陵州建始縣界南流至縣西又南入宜賓縣界 按輿圖今自井研古建始

  地發源者止有泥溪流至府東不入宜賓界寰宇記與今不合中江水在威遠縣寰宇記威

  遠縣有中江水從内江縣流入縣界五十步又東流入盧州富義縣界通舟楫 按輿圖今有西牛

  河自内江縣西發源西南流與獻寶等溪合疑即中江水也泥溪在樂山縣東五里源出井

  研縣西南流入大江 按寰宇記平羌縣有四望水在縣東南六十里源出仁壽縣界流經縣界入

  大江以道里計之葢即此水舊志亦謂泥溪源出仁壽縣今考輿圖四望溪在府東南界泥溪又在

  其儿本是二水其源近出井研縣東亦不在仁壽縣界竹溪在樂山縣北三里環溪多竹故

  名俗名竹公溪源岀雲頭山瀑聲撼兩崖間如雷下瀦為龍潭流入山谷凡九折而始東入江故上

  流名九溪花溪在洪雅縣西南六十里源出榮經縣界東北流至縣西十五里入青衣江曰花

  龍溪在洪雅縣西六十里有二源左為大龍溪右為小龍溪盤曲囘抱如游龍然合流東

  北入青衣江洞溪在洪雅縣北源出月珠山後流杯池東南流繞縣城東南入青衣江

  河溪在洪雅縣東北源出丹稜縣界黄荆峽東南流至瀘溪口入青衣江又有三溪一岀黄荆

  峽一出山坪一出金鷄山合流東入渰河溪龍鼻溪在夾江縣西南十里繞龍鼻山而入

  江因飛水溪在夾江縣西十里狀如素練一名瀑布泉又有天水溪在縣西依鳳岡岡

  有天生橋其橋天成水出其下入青衣江稚川溪在夾江縣西三十五里源出峩眉後麓東

  北流三折而入於青衣江一名至川溪 按輿圖名川溪河近洪雅之南與夾江稍遠清水

  溪在犍為縣南二十里源岀敘州府屏山縣界東流至孝女渡入江曰清溪口又有百枝溪在縣

  南三十里兩山皆松柴薪多出於此沐溪在犍為縣南五十里源出屏山縣沐川司界東流入

  江唐咸通中南詔蠻自雪坡奄至沐源川尋䧟犍為即此又有龍溪在縣東南六十里亦東流入江

  四望溪在犍為縣東北七十里源出三江鎮下與岷江合 按輿圖此水有三派合流而西

  入大榮溪在榮縣東自仁壽縣流入又東南流入富順縣界方輿勝覽有雙溪在城北一

  從西來其水濁一從東來其水清合城下舊志榮溪一名榮川自仁壽縣流入又東南與雙溪合流

  入富順 按輿圖今榮縣城東西有二水夾流至城南合為一曰中溪河東南經威遠縣界與獻寶

  溪合又東入富順縣界大牢溪在榮縣西元和志源出旭川縣北鐵山下南流經縣北又

  隋大牢縣因溪為名寰宇記大牢溪一名賴溪舊志今有長山河在縣西四十里疑即大牢溪

  寶溪在威遠縣東寰宇記威遠縣有獨孤水自建始縣流入又南流過公井縣出富順縣界舊

  志獻寶溪在縣西北四十里其源一出仁壽縣界羅泉山下一出兩母山下合流而東南至富順注

  於金川省志獻寶溪一名硫黄川自山谷中發源流二十里合龍會河其龍㑹河一名秦川溪源出

  佛頂山南流至縣東合獻寶溪又二十里入富順界 按輿圖水發源縣西北者曰富家河發源縣

  北者曰跳石河黨木溪次第會流經縣北而東有龍會河自東北發源至縣東南合焉又南合榮縣

  之榮溪入富順界大西湖在樂山縣瞻峩門外與大江隔一隄周環皆山方二十畝水平

  如鏡其西二百步又有小西湖大僅大湖三分之一浣龍池在樂山縣東三十里周六百餘

  丈灌田數百畝相近有天生泉旱禱輒應龍池在峩眉縣西南寰宇記峩眉山下有池廣袤十

  里號龍池明統志在縣西南四十里又有馬龍池在縣西六七里八音池在峩眉縣西南

  峩眉山黒水寺下以其中蛙鳴次第合律而名鴛鴦池在洪雅縣西二十里有上洞下洞水

  自龍沱發源去洞十里海棠池在夾江縣東三十里亢旱不涸石犀池在犍為縣

  北寰宇記在玉津縣東南三十里鐵山下北壁有洞穴有大石狀如犀牛鶴洲在夾江縣近江

  濱明統志張方開新河以殺水勢正由於此洲虞𠃔文子方簡卜居於此有花竹之勝魏了翁書扁

  題咏甚多東巖泉在樂山縣城東明統志泉宜釀酒宋蘇軾詩一時付與東巖酒浣紗

  泉在洪雅縣南五里珮玉泉在夾江縣北五里古涇口之上從巖間飛瀑而下入於江

  鹽井在樂山犍為榮縣威遠四縣境元和志榮州旭川縣因縣有鹽井號旭井故名又公井縣

  有太公井及鹽井十所應靈縣有鹽井四所威遠縣有鹽井七所和義縣有鹽井五所通志今嘉定

  州鹽井上井二十八眼中井四十二眼下井五百四十四眼犍為縣上井四十六眼中井一百一眼

  下井五百二十五眼榮縣中井六眼下井十一眼威遠縣鹽井一眼






                 前提調官鄭紹謙恭纂輯

                 提調官張日章恭覆輯

                 校對官沈維鈺恭 校

                 校對官章詒燕恭覆校

大清一統志

 嘉定府

︹古蹟︺龍游故城在樂山縣治元和志龍游縣本漢南安縣地周武帝保定元年於此置平

  羌縣隋開皇三年改為峩眉縣九年又於峩眉山下别置峩眉縣改州理縣為青衣縣取青衣水為

  名也十三年改名龍游以隋將伐陳理舟艦於此有龍見江水引軍而前行故以名縣寰宇記校勘

  按隋志龍游縣後周置曰峩眉又置平羌郡平羌縣考元和志則龍游縣後周為平羌隋改峩眉更

  别置平羌尋又别置峩眉復以龍游為青衣至平陳乃更今名耳隋志誤峩眉故城

  峩眉縣治元和志縣東至嘉州七十五里本漢南安縣地隋改平羌為峩眉縣又以為青衣縣乃别

  立峩眉縣枕峩眉山東麓故以為名寰宇記縣在南安之下峩眉之東唐乾元三年獠叛移就峩眉

  觀東今縣理是也洪雅故城在今洪雅縣西元和志縣東北至眉州一百二十里本齊

   樂郡之南境自晉迄宋獠有其地周武帝攘卻夷獠始立洪雅鎭開皇十三年改洪雅為丹棱縣更

   於此置洪雅縣兼帶洪雅鎭屬眉州縣西有洪雅川故以名縣宋史地理志洪雅縣淳化四年自眉

   州隸於嘉州九域志在嘉州西北一百三十里舊志有故城在今縣西四十五里嚴道故

   城在洪雅縣西思經山下其遺趾尚存詳見雅州府榮經縣夾江故城在今夾江縣北

   元和志縣東南至嘉州七十五里本漠南安縣地開皇十三年割平羌龍游二縣地於夾江廢戍置

   夾江縣屬嘉州大業二年割屬眉州武德元年嘉州舊唐書地理志隋於涇上置夾江今縣北八

   十里有夾江廢戌即涇上地也武德元年移於今治寰宇記縣初置於涇上臨江水故號夾江唐移

   今理在涇水之東平羌水西南對峩眉北連象耳舊志古涇口在縣西北五里昔秦惠王徙秦人於

   南安思涇水不得飲此水似之故名石壁上有古涇口三大字 按涇口去縣五里則涇上當亦相

   近舊唐書地理志云八十里疑有誤又按元和志青衣水在縣西與今合寰宇記謂在平羌水西與

    元和志異犍為故城在今犍為縣東南元和志縣西北至嘉州一百五十六里本漢南安

    縣地周於此置沈犀郡並置武陽縣開皇三年郡以縣屬戎州又改武陽為犍為前上元二年

    屬嘉州寰宇記縣在州東南一百二十里舊志大鹿山下武陽故城晉天福元年獠叛移於江西岸

    南臨大江宋史地理志大中祥符四年徙治懲非鎭縣志宋徙治玉津鎭明初復還故治沈犀

    故城在犍為縣元和志在縣東南三里寰宇記周保定三年於沈犀山下立沈犀郡舊志在今

    縣東南一十五里即周沈犀郡也旭川故城在榮縣治元和志本漢南安縣地貞觀元

    年置 因縣地有旭井故取以名縣唐書地理志永徽二 年榮州移治旭川宋史地理志治平四年

    名榮德寶祐後廢南安廢郡在榮縣西齊書州郡志益州南安郡見永元三年志治南

    安縣寰宇記榮州齊於此立南安郡隋初廢舊志古南安縣在今縣西五十里賴牟鎭有古碑存

    平羌廢縣在樂山縣北四十里隋書地理志眉山郡平羌後周置並置平羌郡開皇初郡

     廢元 和 志 縣 南 至 嘉 州 十 八 里 本 漢 南 安 縣 地 周武帝 置 平 羌 縣 因 境 内 平 羌 水 為 名 開 皇 四 年 改

     周 理平羌 縣 為 峩 眉縣 仍 於 今 理 東六 十里 别 置平 羌縣大 業 十 一 年夷 獠 侵 没 移 於今 理寰 宇 記

     縣 在 州 北 三 十 里 本 漢 平 羌 戌 在 榮 州 應靈 縣 界深 谷 周 保 定 元 年 置 平 羌 縣 屬 平 羌 郡 隋開 皇 三

     年 罷郡以 縣 屬 嘉 州 仁 夀元 年獠 叛大 業 七 年 移就 大江濱 寶 厯 二 年 又 移於 開峽 驛去 舊 縣 十 五

     里 校 勘 周 平 羌 縣 乃 今 之 龍 游 今 記 所 謂 在 榮 州應 靈 縣 界 深 谷 者 當 時 隋 别 置 之 平 羌 非 必 漢 平

     羌 戌 舊 地也 宋 史 地 理 志 熙 寕 五 年 省 平 羌入龍 游 舊 志廢 縣 在 州 北 四 十 里 今 為 平 羌 驛

     山廢縣在 峩 眉 縣 東 南 元 和 志 縣 東 至 嘉 州四 十里 本 漢 南 安 縣 地 大 業 十 一 年 招 慰生 獠

     立 以 為 縣 因 山 為 名 屬 眉 山 郡 武 德 元 年 割 屬 嘉州 舊 唐 書 地 理 志 久 視 元 年 析 綏 山 置 樂 都 縣 尋

     省 九 域 志 宋 乾 德 四 年 省 綏 山 縣 為鎭 入 峩 眉 舊 志 在 峩 眉 縣 東 四 十 里羅             目廢縣

     眉 縣 西 南 元 和 志 縣 東 南 至 嘉 州 九 十 五 里 本 漢南 安 縣 地 麟 德 二 年 招 慰 生 獠 於 今 縣 西 南 一 百

   八十三里置沐州及羅目縣前上元三年州縣俱儀鳳三年重置屬嘉州羅目獠中山名因以名

   縣舊唐書地理志縣初治沲和城如意元年又自峩眉縣界移治今所九域志宋乾德四年省羅目

   為鎭入峩眉舊志羅目廢縣在峩眉縣西南九十里又有羅目街在縣南二十里 按縣治在大渡

   河濱元和志東南當作東北晨宇記謂縣初在州西南二百七十里偽蜀明德三年獠亂移於今所

   與元和志不合當從元和志又九域志謂乾德四年省而寰宇記羅目與諸縣並列下注云乾德四

   年省綏山縣入焉疑此縣是太平興國後所廢也平鄉廢縣在洪雅縣界水經注青衣

   水東經開邦縣故平郷也晉初置後省唐書地理志洪雅縣開元七年置義州並以獠户置平鄉南

   安二縣八年州廢省二縣南安廢縣在夾江縣西北漢高帝封功臣宣虎為邑侯後為縣

   屬犍為郡宋齊後廢唐武德元年嘉州復領南安縣二年改屬眉州開元七年又以獠户置屬義州

   八年省今為南安鎭在縣西北二十里玉津廢縣在犍為縣北左思蜀都賦東越玉津

   元和志縣西至嘉州三十九里本漢南安縣地李雄時夷獠自牂牁入居焉大業十一年於此置玉

   津縣以江有璧玉津故名玉津鎭在城中寰宇記縣在州東南三十里九域志乾德四年省為鎭入

   犍為舊志今有犍為壩在縣北九十里一名龍池壩即古玉津縣治公井廢縣在榮縣東

   南元和志縣西北至榮州九十里本漢江陽縣地周武帝於此置公井鎭以大公鹽井為名隋因之

   武德元年於鎭置榮州因改鎭為縣舊唐書地理貞觀六年榮州自公井移治大牢宋史地理志

   熙寕四年省公井為鎭入榮德應靈廢縣在榮縣西南隋置曰大牢屬資陽郡唐改名屬

   榮州宋因之元省元和志縣東北至榮州一百五十里本漢南安縣地開皇十年於此置大牢鎭十

   三年改鎭為縣縣界有大牢溪因取為名天寶元年改為應靈資官廢縣在榮縣西宋書

   州郡志犍為郡領冶官縣晉安帝義熙十年置南齊書州郡志犍為郡冶官元和志資官縣東南至

   榮州九十里本漢南安縣地大業十一年屬犍為郡隋後誤以冶為咨也武德元年屬嘉州貞觀元

   年改屬榮州舊志唐以後又皆作資官縣元省按縣自晉置名曰冶官蓋以縣有鐵山出鐵置冶

   而名也隋譌冶曰咨咨冶字尚相𩔖通典新舊唐書志又誤咨為資則去本字逾遠賴有元和志之

   言始知其沿誤之因至寰宇記曰晉義熙中置資官縣舊作咨字誤反以元和志為非謬甚

   義廢縣在威遠縣東北元和志縣西南至榮州一百七十里本漢資中縣地是資瀘二州界

   大業十二年分置和義縣以招和夷獠為名寰宇記廢和義縣本漢資中及後漢漢安縣地隋大

   業三年置唐元和十三年移於舊縣安置以便水陸貿遷之宜從東川節度使李逢吉之請也乾德

   五年廢入威遠縣紫雲城在犍為縣東南十五里亦曰子雲城相傳揚雄曾居此而名宋

   寶祐中兵亂築城置戍於此今其地為水月寺古郊社基在榮縣南十里豐遠監

   在府治九域志在嘉州北五十步景德二年置鑄鐵錢明月樓在府治譙樓之右輿地紀

   勝下瞰明月湖故名枕江樓在府治輿地紀勝在憲司廨宇之後左窺龍浤右瞰烏尤瀆江

  貫其前高明爽塏得江左之勝萬景樓在府城東安樂園之上宣和中太守吕由誠建輿地

  紀勝四望空闊諸邑邊寨指顧在目范成大詩云若為喚得涪翁起題作西南第一樓後太守郭益

  因榜其上曰西南第一樓璧津樓在府城東南隅輿地紀勝跨城為樓下瞰三江三峩九頂

  森列左右提刑陳謙建茘枝樓在府城南宋建陸游詩云山橫瓦屋披雲出水自牂牁裂

  眞景樓在峩眉縣南五里橫溪樓在榮縣北雙溪之上田錫書堂

  在洪雅縣北修文山下涪翁亭在樂山縣東明統志在州城東萬景樓前涪翁宋太史黄

  庭堅也黄然詩云清音妙絕東坡老方響名高太史公水繞烏尤談笑外江連洪雅畫圖中

  音亭在樂山縣九頂山上輿地紀勝東坡書額三峩横陳下瞰大江亭左有洗墨池蘇軾所鑿

  競秀亭在樂山縣西宋陸游有詩太白亭在樂山縣北錦江山之巔唐李白於此賦

  詩宋黃庭堅因以名亭來薫亭在榮縣治舊土城内栗亭在榮縣南五十里郡人蔡

  廉講易於此歌鳳臺在峩眉縣西南峩山神水上又覩光臺在峩山絶頂嘯臺

  縣治東號孫登嘯臺釣魚臺在榮縣東南十里榮川之濱鳳翔臺在威遠縣西四

  二石闕在樂山縣寰宇記龍游縣有二石闕即漢武帝使唐𫎇下夜郎時置輿地碑目

  在州西南舊市鎭上有唐李德𥙿提重兵過此九字

 ︹關隘︺安慶關在樂山縣東大江東岸淩雲寺側平羌關在樂山縣北唐書地理志

  平羌縣有平羌關舊志白崖山南有廢臨江關蓋即平羌之譌嘉禾關在樂山縣北又有紫

  石關當嘉眉二州分界處山石皆赤因名土地關在峩眉縣西南四十里大圍關

  在峩眉縣西南八十里竹箐關在洪雅縣西竹箐山與雅州府接界宋置關後廢明嘉靖

  二十七年置巡司今裁鐵石關在夾江縣西千佛巖側孔道也下臨江潭一徑中通曲折

  上下險出天成明末置關於此石馬關在犍為縣北三十里舊置石馬灘巡司今裁

  望關在犍為縣東北七十里舊有四望溪口巡司相近有永通鹽課司稅課司局在縣西十里

  今皆牛花溪鹽課司在犍為縣北九十里其地有油花溪即四望溪之上源後

  譌為牛花與樂山榮縣井研皆接界 本朝雍正七年設廵司乾隆九年改設鹽課大使符文

  鎭在樂山縣西南五十里九域志龍游縣有符文蘇稽安國平羌四鎮舊志符文鄉在州西南五

  十里又有安谷鄉上下二場在州西十五里即安國之譌也止戈鎭在洪雅縣九域志洪

  雅縣有永安止戈隴袁回鑾安和五鎭舊志止戈鎭在縣西十五里回鑾鎭在縣東四十里

  漹鎭在夾江縣東南二十里九域志夾江縣有弱漹鎭懲非鎭在犍為縣南寰宇記

  有懲非鎭在縣南二十里渡導江水三江鎭在犍為縣東北一百里即古應靈縣也

  井鎭在榮縣東南七十里舊為貢井鹽廠 本朝雍正七年移縣丞駐此新羅鎭

  縣東南八十里近富順縣界舊設鹽課司於此又白沙鹽司在縣東桐麻鹽司在縣南四十里今皆

   來蘇鎭在榮縣南五十里又賴遠鎭在縣南七十里九域志榮德縣有來蘇賴遠公井

   水柵四鎭賴牟鎭在榮縣西五十里俗譌為來牟九域志資官縣有石梯賴牟永吉三鎭

   峩邊營在峩邊廳東相近有冷磧汛歸化汛所屬嶺夷十二地曰豹嶺岡曰趕山坪苦竹園

   曰荷葉坪𤓰家岡蔴衣塔曰牛跌蠻曰芭蕉溝象鼻子龍膽底子堡曰龍竹山曰雪都都曰小板房

   大板房馬鞍坵㯕栗坪水子地曰陰山坪牛心山曰月落山曰鹽井溪曰桃子溝俱於 本朝嘉慶

   十三年𠞰撫投誠選設頭目改為膏澤惠周華夏萬年海宇咸平十二姓所轄夷人名娃子共四百

   七十七户衣氊辮髪耕種打牲為業嘉慶十六年並改土歸流又有赤夷十三地曰膽巴曰雞疎

   曰卑雞踈曰哈疎曰白魁曰哈納曰胄扭曰雅札曰哈什曰蜚爪曰媽家曰呆得曰魁西俱嘉慶

   十三年投誠轄白骨頭娃子數十户性情風俗與嶺夷同蘇稽戌在樂山縣元和志在龍游

   縣西南三十里舊志今為蘇稽郷有三場黃角井在樂山縣東南四十里舊名四望關鹽捕

   通判駐此苟王寨在洪雅縣南八面山崖畔懸梯而上昔人避亂於此太平堡

   眉縣西南一百五十里與涼山夷接界明萬厯初猓夷猖獗嘗増設靖夷堡於縣西南界後土司歸

   附編爲歸化鄉又收復七盤子等處建平夷等堡及太平鎭遠等墩設主簿一員武職三員防中崇

   禎末平夷堡䧟入蠻界 本朝收復於縣城設峩邊營游擊又分置太平堡守備歸化堡千總棬木

   營牛漩堡二把總及金口墩楊村堡靖遠堡新建營𤓰蘆營共九隘皆蠻夷錯雜爲汛防要地乾隆

   五十四年於太平堡設主簿嘉慶十三年改設經厯並置峩眉廳移通判分駐老筠堡

   縣西二十五里又青岡堡在縣西三十五里德翔堡在縣西五十里鹽場在樂山縣東南十五

   里紅崖山邁東場在樂山縣西南九域志峩眉縣有邁東場魚潮場在洪雅縣東慈

   航場在縣東南二十里又葫蘆洞場在縣西十里淩雲驛在樂山縣東又平羌驛在縣北

   四十里茘枝灘上皆久栽沈犀驛在犍爲縣城東又三聖驛在縣北六十里又六十里達淩

  雲驛又下壩驛在縣南三十里又南六十里接敘州府之月波驛舊皆置水驛今皆裁

 ︹津梁︺魚涪津在夾江縣西漢建武十二年吳漢破公孫述將魏黨於魚涪津郡國志南安縣

  有魚涪津蜀都賦注津廣數百步在縣北三十里臨大江舊志在今縣西三里張公橋

  城北舊有竹溪橋地當孔道久圮 本朝康熙𥘉參政張能鱗重修橋北有桓侯祠因改今名

  飛橋在峩眉縣西南峩山下深㵎阻絕賴此得渡鐵鎖橋在洪雅縣西南瓦屋山懸

  崖飛渡聯鐵鎖數十丈覆板僅容足十面渡在夾江縣西北三十里舊志通洪雅雅安丹棱

  諸處要津孝女渡在犍爲縣南二十里昔有女子見父溺水遂投水中三日抱父屍出水上

  因名上有孝女祠今祀後漢叔先雄

 ︹隄堰︺楠木堰在樂山縣西十五里引陽江水灌田張公堰在樂山縣西二十里引青

  衣水灌田舊名牛特堰 本朝康熙三年參政張能鱗重修改今名永豐堰在樂山縣北十

  五里穿山為洞引青衣水灌田舊志州境堰凡二十而引沫水過半利賴最大熊公堰

  眉縣北引黒白二水灌田明隆慶初知縣熊兆祥創又縣西有文公堰 本朝乾隆三年知縣文曙

  濬縣境又有九流長春婆羅皁角魚洞等四十五堰楊村堰在洪雅縣西引花溪水灌田縣

  東有龍鶴堰引沫水灌田縣境又有硝水九角二堰龍興堰在夾江縣南十里灌漢川鄉田

   本朝康熙四年知縣劉際亨以水小難周更於其南五里開渠民得播種名曰劉公堰向君

  堰在夾江縣西南延袤數里因江水齧岸明知縣向某捍之鍤泥淖中得白金二篋資以就隄故

  一名白金隄大堰在犍為縣南一里許 本朝乾隆二十五年邑人吳鳳翔捐貲修濬長三

  十里灌田四百餘頃邑令名曰灌萬

 ︹陵墓︺︹漢︺二楊墓在夾江縣南二十里有石碑二一曰漢益州太守楊宗字德仲一曰漢中

  宫令楊暢字仲普今石存而字磨滅孝女先絡墓在犍為縣南降馬山︹南北朝︺

  梁王墓在夾江縣北五里相傳為梁武帝子︹宋︺邵伯温墓在犍為縣境明統志

  伯温仕至四川制置司參議卒葬於此王庠墓在榮縣南二十里王夢易墓

  在榮縣北四里︹明︺楊展墓在樂山縣城西安佑墓在樂山縣北青竹寺彭鏡

  墓在樂山縣北一里水兌山之南彭汝實墓在樂山縣北平羌鄉張鵬墓

  雅縣北九勝山宿進墓在夾江縣南二十五里天馬山陳天佑墓在犍為縣天佑

  夫婦及二女皆明末殉節初藁葬城西山川壇内 本朝康熙年閒提學陸登榮改葬城南火神祠

  趙時墓在犍為縣西南五里天生橋梅應魁墓在威遠縣梅家橋

  文振墓在威遠縣南中溪河

 ︹祠廟︺四諫祠在府治南祀明程啓充徐文華安磐彭汝實崇仁祠在府東凌雲山

  祀明胡子高榮縣亦有之九龍祠在府城北明建祀隋太守趙昱峩山祠在峩眉縣

  田公祠在洪雅縣九勝山祀宋田錫竹王祠在榮縣東寰宇記旭川縣有竹

  王廟舊志祠在縣東河岸武安公廟在榮縣南一里宋熙寕元年建祀蜀漢中即將龎統

  有温陵石綆廟記

 ︹寺觀︺淩雲寺在府城東淩雲山唐開元初建有雨花臺兠率宫近河臺浮玉亭諸勝 本朝

  康熙六年修餘詳見九頂山下光相寺在峩眉縣西南大峩山絶頂方輿勝覽自白水厯八

  十四盤山徑如線登躋六十里至寺即普賢示現之處寺屋皆以板為之舊志寺舊名普光殿唐宋

  時改名光相明洪武初重修以鐵為瓦又有錫瓦銅瓦二殿萬厯中又建滲金銅殿及藏經閣舊有

  臥雲庵在閣右 本朝康熙四十一年並   敕賜額聯經部萬年寺在峩眉縣大峩

  山即白水寺晉時建唐僧慧通精修於此宋為白水普賢寺明萬厯中敕改萬年寺 本朝康𤋮四

  年修   敕賜額聯經部伏虎寺在峩眉縣大峩山宋建本朝康熙四十一年

   敕賜扁額經部月珠寺在洪雅縣北月珠山寺有明月樓毘盧寺在夾江縣

  西北二里唐建大佛寺在犍爲縣東南四十里唐建資聖寺在犍爲縣西二里宋

  紹興中建白雀寺在榮縣南一里唐建菩提寺在威遠縣治東宋開寶中賜額

  峯寺在峩邊廳東北七十里明成化中建峩眉觀在峩眉縣大峩山上宋政和中建

 ︹名宦︺︹隋︺楊武通華陰人以左武衛大將軍與周法尚討嘉州叛獠岀賊不意頻戰破之孤

  軍無援賊傾部落而至武通輕騎接戰墜馬爲賊所執殺而噉之段文振北海期原人仁

  壽初嘉州獠作亂文振以行軍總管討之引軍山谷間爲賊所襲復收散兵擊其不意竟破之

  襃洛陽人嘉州夷獠爲寇襃率兵騎二萬擊平之︹宋︺宋白大名人乾德初爲玉津令開寶

  中閻丕王洞交薦其才吳中復永興人知峩眉縣縣多淫祠中復悉廢之廉於居官代還

  不載一物羅拯祥符人知榮州時州介兩江閒每水漲輒犯城郭拯作東西二隄除其患

   由誠開封人宣和閒知嘉州臨事精敏老吏不能欺楊承紹興中通判嘉州時行經界法

   頗峻雖至蔬菓桑柘莫不有征而邛蜀民田至什稅其五承召諸縣令謂之曰平易近民美成在久

   其謹行之事訖成為列郡最何逢源温州人開禧中知嘉定府以愛民為心與何耕孫松

   壽宋誨前後守嘉皆有惠政民繪像以祠曰四循良段松嘉定四年春馬湖蠻攻嘉定犍為之

   利店寨知寨保義郎段松被圍寨地勢窪蠻以雲梯登城松力戰無援被執臠割死侯興

   元年元兵攻嘉定九頂山都統侯興戰死︹元︺瑠濟理威至元中蜀𥘉定為嘉定路達嚕

   噶齊時方以闢田均賦弭盜息訟課守令理威奉詔甚謹民安其業使者交薦 瑠濟理威舊作立

   智理威今改正︹明︺李習淮安人洪武中知嘉定州撫字有方民安其化顧師勝

   人知峩眉縣洪武十二年縣民彭普貴作亂師勝督民兵討之力不敵遇害段鑑昆明人宣

   德中知嘉定州斷獄如神多惠政嘗作排柵以禦江漲升惠州知府去人祠之嘉守稱鑑為最

   澤陜西三水人宏治中知犍為縣調洪雅以明果莅政胥吏畏法袁一修威遠經厯天啓

   初奢崇明之亂一修義不受汚墮城死李如柏絳州人天啓中佐理嘉定修堰築隄氏享

   其利藺州酋叛有督運功難民為官兵掠獲者嘗捐金贖之賊平委攝州事平反𡨚獄尤留心文教

   升任去州人勒石竹溪頌之祠名宦張宏廬江人知威遠縣崇禎十三年流賊至遣子振祚請

   援兵不至城䧟被執死振祚亦被殺又峩眉主簿蕭日高平樂人崇禎癸未獻賊圍城佩縣印率民

   兵協力拒守城破死之 夲朝乾隆四十一年俱   賜諡節愍秦民湯漢陽人崇禎時

   知榮縣張獻忠䧟城民湯死之 本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烈愍朱儀涇縣人崇禎進

   士知嘉定州獻賊寇蜀士民洶洶儀時已行取入京或勸之去儀率衆為固守計既而賊大至圍州

   城儀孤城無援瀕䧟謂其子命錫曰汝祖遺訓處則竭力於親出則致身於君今事急矣豈可為不

   義屈儀妻胡氏奮然曰丈夫能死國妾獨不為夫死節乎即以簪刺其喉血如注少甦以手抉之乃

  絶儀朝服北向再拜命家人舉火與子命錫及胡氏屍同熸焉家人亦多死者 本朝雍正六年

    予入涇縣忠孝祠

 ︹本朝︺劉際亨漢軍人康熙二年知夾江縣興學造士創建新堰以利民田邑人祠之

  見曾德州人康熙六十年進士知洪雅縣甫下車廉得雜派累民悉除之建雅江書院以造士

  邑多地訟厯任官皆未清釐案牘叢積一一履勘剖決民大悅服時姦人覬利請開鉛礦大吏允之

  見曾亟論其害事得寢丁外艱歸民祠祀以誌遺愛文曙桃源人雍正八年知峩眉縣興利除

  弊多善政値水患沿河居民漂没者多乃捐給衣粟棺槨撫卹備至江吳鑑歙縣人乾隆初

  知樂山縣慈祥有威教民引雅水灌田之法秋成加倍士民祀之

 ︹人物︺︹漢︺犍為文學郡人其姓名無考漢武帝時待詔注爾雅三卷費貽南安人不

  仕公孫述漆身為癘佯狂以避之退藏山藪十餘年述平後仕至合浦太守︹三國︺︹漢︺費

   詩南安人昭烈領益州牧為前部司馬羣臣勸稱尊號詩上䟽曰大敵未克而先自立恐人心疑

   惑由是忤旨左遷蔣琬秉政以詩為諫議大夫五梁南安人以儒學節操稱從議郎遷諫議大

   夫五官中郎將︹晉︺費立南安人學養沖䆳察孝廉王國中尉王年少好游觀立常正色匡諫

   又上疏風喻辭義剴切出為成都令縣名難治立莅之垂績入為州大中正轉梁益寕三州準正人

   物品格方規加散騎常侍封關内侯費緝南安人清檢有治幹辟舉秀才厯遷誰内史︹唐︺

   仲子陵峩眉人讀書峩眉山舉賢良方正擢官太常博士時有司請正太祖位而遷獻㦤二

   主子陵議藏主德明興聖廟其言典正仕終司門員外郎及卒惟圖書斗酒而已當大厯時諸儒各

   以經學自名而子陵以禮最卓異︹宋︺田錫洪雅人太平興國進士厯官左拾遺直史館好

   言時務上疏獻軍國要機者一朝廷大體者四優詔襃答僚友謂錫宜少晦以遠䜛忌錫曰事君之

   誠惟恐不竭况天植其性豈為一賞奪耶出為河北轉運副使驛書言邊事上嘉之眞宗朝岀使秦

   隴還言陜民重困上爲戚然同知審官院兼通進銀臺封駮司岀知秦州咸平三年舉賢良方正還

   朝以屢詔對言事因請採古訓爲御覧三百六十卷御屏風十卷以助君德眞宗善其言再掌銀臺

   天下章奏有民饑盜起及詔敕不便者悉條奏其事上稱其得諍臣體擢右諌議大夫連上入䟽皆

   直言時政得失錫耿介寡合慕魏徵李絳爲人以進規獻替爲己任所上章䟽凡五十有二不欲藏

   副賣直悉命焚之所著咸平集五十二卷王庠榮州人父夢易登皇祐第攝興州改川茶運置

   茶鋪免役民而嵗課亦辦部刺史忌之中以他事鐫秩罷歸卒庠七嵗能屬文年十三居父喪哀憤

   深切謂弟序曰父以直道見擠母撫柩誓言期我兄弟成立贈復父官乃許歸葬遂閉户窮經史百

   家之學元祐中吕陶以賢良方正薦庠讓其友宋邦傑陶益敬焉崇寕中應能言爲首選上書論時

   政得失張舜民歎其危言徑歸奉親大觀初行舍法於天下州復以庠應詔時嚴元祐黨禁庠自陳

   與蘇軾蘇轍范純仁爲知己吕陶王吉嘗薦舉黄庭堅等爲交游不可入舉求仕願屏居田里後復

   舉八行不就賜號處士卒諡賢節序官至徽猷閣直學士李觀夾江人由進士知岐山縣善撫

   綏權成都運判時嵗饑以官廩賑流民所活甚多官至參知政事卒諡允敏王貴行

   人宋末爲興縣丞元兵至迫令降貴行歎曰大丈夫不能忘君以事仇遂整衣冠投水死毛安

   輿洪雅人年九嵗父死負土爲墳廬於側三年知益州張方平遺以酒餼狀其事以聞劉甲

   其先東光人元祐宰相摯之後家龍游淳熙初進士累官知興元府利東安撫使未至吳㬢叛遣招

   甲甲以大義拒之募人持帛書告變朝廷乃知曦誅甲分兵嚴守金人引去進寶謨閣學士西事多

   取決於甲移知潼川復爲利路安撫罷互送禮減安丙所增田稅邊民感泣卒官諡清惠薛紱

   龍游人淳熙進士累遷祕書郎陛對極言韓𠈁胄之姦坐劾去與魏了翁講明易學著則書十卷諸

   經各有解︹明︺孫瑜犍爲人洪武閒舉能吏累官户部侍郎卒贈尚書子冕守城有功爲户科

   給事胡子昭榮縣人方孝孺爲漢中教授子昭往從之蜀獻王薦爲縣訓導建文初豫

  修太祖實錄授檢討累擢刑部侍郎燕兵至坐方黨死福王時贈太子太保刑部尚書諡介愍 本

  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子昭弟子儀初名志遠以薦入官厯山東僉事聞兄死節棄官

  負母而逃隱丹棱民家梅應魁威遠人洪武中為寕波府推官辨鄞縣民邵觀之誣人服

  其神明永樂三年應求賢薦升刑部郎中厯廣東布政使徐文振威遠人正統中為臨安府

  同知善撫字任滿民乞留之升知府彭烈夾江人宏治進士授御史適彗星見偕同官䟽劾石

  亨曹吉祥忤㫖謫江浦知縣有政績擢知河南府終廣東左布政使徐文華嘉定州人正德

  進士擢監察御史胡世安坐論宸濠下詔獄文華抗䟽救之不納帝遣中官劉允迎佛烏斯藏文華

  力諌不報馬昻納妊身女弟於帝又疏諌文華既數進直言帝及近倖深銜之㑹條上廟制五事議

  甚正左右擠之遂下獄斥為民嘉靖初起故官厯大理寺左少卿議大禮廷杖戌遼陽會赦還至靜

  海卒隆慶初贈左僉都御史宿進夾江人正德進士官刑部員外郎劉瑾亂政庶獄隨意出

  入進守法不回瑾誅張永用事又上六患三本䟽請汰内臣逐番僧義子停差出官校語甚剴切廷

  杖遞歸卒年四十二嘉靖初贈光祿寺少卿建專祠安磐嘉定州人宏治進士改庶吉士正德

  時厯吏兵二科給事中乞假去嘉靖初起故官帝頻興齋醮磐抗疏極諫永福長公主下嫁磐言舊

  儀駙馬見公主行兩拜禮公主坐受乖夫婦之分宜革正錦衣革職旗校王邦奇屢乞復職磐言邦

  竒貪饕酷虐宜絶禍源帝不從其後邦竒卒爲大厲轉兵科都給事中以議大禮伏闕被杖落職爲

  程啓充嘉定州人正德進士厯御史極論嬖倖子弟家人濫冒軍功有買功冒功寄名

  竄名併功之弊都督馬昻進妊身女弟啓充抗疏極諌嘉靖議大禮復力陳啓充數以謇諤忤帝㫖

  張璁桂萼亦惡之緣此謫戌邊衛十餘年赦還卒隆慶初贈光祿少卿王表嘉定州人幼孤

  正德中舉於鄉以養母不赴會試有司强之去行百里而返三赴始抵京試畢即兼程返母病割股

  趙時犍爲人正德舉人知耀州勸墾闢復流亡三年増户千二百改治學舍祠宋守范文

   正公館諸生而教之徙乾州平妖賊樊紳再補商州新洞礦徒知爲破樊賊者衆即散去秦嶺卒斃

   於虎時爲文告神明一日虎自道死遷大理同知署府事罷採石之役與郡之取非其有者大

   相殺傷爭久不決檄時往勘夷餉金一䭾卻之遂無不服擢知廣南府土官儂氏自相攻入寨土舍

   龍的亦叛大吏並以討請時謂相噬不足煩兵親往諭儂氏皆泣聽命八寨猶旅拒因使儂承恩以

   其兵閒道破龍的於是招輯誨誘治爲諸郡最升太僕少卿諸夷泣送馬幾不得前子正學嘉靖進

   士厯河南按察亦有治績彭汝實嘉定州人父鏡通判池陽士庶德之進大理同知多善政

   以疾卒於官汝實正徳進士授南京吏科給事中嘉靖初吕柟鄒守益以爭大禮下詔獄汝實抗章

   論救既以災異切指時政姦人王邦竒訐楊廷和彭澤復䟽爭之數忤當事遂奪職奉親結廬山中

   講授生徒與同里程啓充徐文華安磐並以敢言著稱嘉定四諌張奇述嘉定州人性至

   孝嘉靖中進士厯浙江僉事廉介不阿以忤鄢𢡟卿歸著有梓里資談雲樵記諸書錢貴

   人萬厯中由明經知富民縣以廉平著邑人李義為盜所誣獄成貴廉白其𡨚義以三百金謝叱之

   楊可陶嘉定州人萬厯中為平越同知性嚴重果於任事時改設府州縣治諸頼綜理

   勞績甚著朱祚増嘉定州人崇禎進士官襄陽推官李自成䧟襄不屈舉家殉難從弟祚遠

   在署賊偉其貌欲生之亦大罵自刎死祀鄉賢楊展嘉定州人崇禎武進士授遊擊升參將甲

   申獻賊據成都展起兵犍為攻復敘州城次第收嘉戎諸邑遺民潰卒多歸之衆至數萬大敗賊并

   令其子璟屯田峩眉嵗獲粟數千蜀南頼之獻賊怒川人不服己大殺成都居民率衆百萬蔽江而

   下展起兵迎之戰於彭山以火焚賊艘數千麋爛幾盡所掠金玉寶珠悉沈水底獻從别道逃奔展

   之威名大振蜀人起兵拒賊者皆𠋣為長城尋為降賊所忌與巡撫李乾德謀殺之年四十五

   國瓛嘉定州人崇禎進士巡按雲南孫可望等破曲靖國瓛方按部其地被執不屈至昆明自

   焚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忠烈余 飛洪雅人獻賊至飛誓於里中集衆萬餘先

    設伏自迎戰於花 溪口偽北以誘之伏發賊步騎皆䧟田中斬馘無 算後以戰殁 本朝乾隆四十

    一年予入忠義祠黎應大夾江人獻賊䧟夾江應大潛結鄉鄰之倡義者以圖恢復

    事露賊支解之子照斗照逵照鸞罵賊同日遇害王運開夾江人崇禎舉人為永昌推官

    孫可望入雲南士民號泣於運開門乞納款紓禍運開不從自經死賊嘉其死節求其弟運宏聘之

    行至潞江謂其僕曰吾兄弟可異趣𫆀若收吾骨與兄合葬遂躍入江而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運開諡節愍陳天祐犍為舉人獻賊據蜀以偽官召不至賊將孫可望駐縣南

    虎吼壩執至 營罵賊死闔門殉節時同縣拔貢周正亦為賊執 欲授以官不從與天祐同罵賊死正

    子成儒奔賊營抱父屍痛哭賊並殺之又有周正選者為孫可望所執脅降不屈死 本朝乾隆四

    十一年俱   予入忠義祠 按犍為縣志周正選拔或云舉人舊通志載周正選事與周正同

    其或本一人而誤連選字遂分為二人𫆀今據殉節諸臣錄仍兩載之𥳑仁端榮縣人由

  舉人厯官西安同知遷平涼知府崇禎十六年賊入關諸王宗室及監司以下官謀遁走仁端謁

  韓王曰殿下輕棄三百年社稷欲何之縱賊壓境延寕甘凉諸軍足相援必不能支同死社稷亦不

  辱二祖列宗王不從斬關出奔仁端乃撤居民入城為死守計未幾賊抵城下守陴皆哭士民草降

  書乞僉名仁端厲聲責之正衣冠自經堂上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李亨

  吉榮縣人獻賊䧟成都榮亦被兵偽官執亨吉見賊帥不屈膝賊割亨吉耳以授亨吉曰父母遺

  體嚼吞之㩜送成都罵不絕口與父國柄兄元吉俱罹難

 ︹本朝︺潘登貴嘉定人順治二年知江南懷遠縣時兵戈甫定民氣未復登貴寛和鎭靜一以

  撫綏為治境内安焉鄭居廣嘉定人康熙舉人性孝友官湖廣枝江知縣有惠政夏包子之

  亂城䧟死之著有靜存集杜廷玉嘉定人康熙舉人性孝友文行高卓善誘後進好義樂施

  州人慕之請祀鄉賢祠朱曙蓀嘉定人康𤋮進士授翰林檢討兩為會試同考官出典廣

   西試厯山西陜西提學識拔多知名士轉通政告歸曙蓀工文章多著述尤精藻鑑其為廣西考官

   也桂林陳宏謀卷己被斥曙蓀力爭寘之首選陳次年遂入詞館後為名宦常自述為知己

   玵榮縣人康𤋮舉人官福建建陽縣知縣少喪母能盡哀慕繼母舒生季弟於玵等衣食故從豐

   反踰己子玵不敢辭而陰均之友愛備至母屢窺見信其誠由是一視諸子述玵孝友於族黨乾隆

   元年入祀鄉賢祠黃中色夾江人奉親敬謹晨昏罔閒事兄撫姪克盡友慈乾隆五十八

    萬 月庚峩眉人康熙舉人吳三桂僭逆迫以偽職不受杜門家居以憂㥽卒

   朝鳳峩眉人官把總乾隆三十六年隨征金川戰殁於約咱同縣守備白玉昇四十六年隨征

   甘肅逆回陣亡卹廕各如例張開文樂山人嘉慶十九年以孝子 旌李芝榮

   峩眉人官參將嘉慶初與同縣守備楊全俱隨𠞰教匪陣亡卹廕各如例陳子現夾江人官

   把總嘉慶二年隨𠞰教匪陣亡䘏廕如例吳占超榮縣人官外委嘉慶二年隨𠞰教匪陣亡

   䘏廕如例

 ︹流寓︺︹周︺陸通即楚狂接輿也春秋時王使聘於江南通笑而不應妻曰妾與先生躬耕而食

   親績而衣據義而動樂亦足矣今受人重棣將何以待之通曰吾不許也妻又曰君使不從非忠也

   從之違義也不如去之遂與通變易姓名入蜀之峩眉山隱焉︹宋︺晁公武澶州人紹興中

   守榮州撰郡齋讀書記累官敷文閣直學士寓嘉州符文鄉卒著有北山集名勝志公武墓在嘉定

   西

 ︹列女︺︹漢︺周紀妻曹禁字敬姬南安人夫亡遺子元餘服闋父母以禁許孫賓紹母病

   迎還禁知之自投水拯出一日一夜乃蘇送依紀弟居訓導元餘號為女學生年九十卒儀成

  妻謝姬南安人適武陽儀成成死以己年壯無子將葬乃豫作殯具蓄毒藥須夫棺入墓拊

   棺吞藥而死遂同葬州郡上言賜帛四匹榖二石先絡犍為人或傳為光洛後漢書列女傳

   為叔先雄雄文近雒蓋一名異傳也父尼和為符縣吏謁守過成瑞灘死求喪不得女感念號泣為

   自沈計繫珠囊别所生男女乘小船於父墮處投水死後六日與父屍同岀郡縣表言為之立碑圖

   象其形焉︹宋︺郝節娥嘉定人年及笄母貧欲逼為娼娥願習女工以給母母不可娥投江

   死鄉人謂之節娥牟孝女榮州人名阿回幼隨母於龜山牧虎銜母去回疾趨號泣以竹

   梢擊虎虎去母尚能言縣令鏤石學宫以為勸︹明︺黃文進妻李氏嘉定州人年二

   十二守節事姑教子洪武中旌表同州梅應魁繼妻李氏子梅新妻任氏李穎妻陳氏安佑妻楊氏

   安磐妻吳氏郝明德妻沈氏伍沔妻鍾氏楊偕妻王氏雷煥宙妻程氏孝婦程啓充妻安氏童瑞妻

   韓氏冷逢泰妻葉氏並先後給與旌表郭大宏女犍為人年十四遇虎搏母女大呼赴

   救女傷而母兔李射姑犍為人年十六隨父母避難相失遇賊女拒罵賊怒殺之解其尸正

   德中帥多翼妻胡氏嘉定州人夫死成都事姑教子苦節三十餘年又峩眉楊

   鸞妻李氏洪雅劉昌年妻劉氏張鵬妾袁氏李鳴和妻祝氏夾江查述妻馮氏犍為曾加禮妻康氏

   車用隆妻聶氏郭判妻周氏魯劵妻聶氏威遠周時望妻江氏周廷元妻羅氏萬彭齡妻車氏謝鈴

   妻馬氏王昆璿妻劉氏犍為孝女袁可慈可順並先後以節孝旌祝之恒妻宿氏

   洪雅人崇禎中張獻忠寇蜀宿與夫弟祝之茂妻楊氏之至妻陳氏妾陳氏之郊妻王氏汪大生妻

   祝氏避亂山中賊至俱投水死彭大同妻任氏嘉定州人獻賊據蜀逼諸生赴試大

   同被拘以所帶髪巾寄任任號泣欲絕後聞大同死乃閉户自經同州庠生張機妻楊氏夫死獻賊

   難楊聞變沈水死陳天祐妻犍為人天祐遇獻賊之亂不受偽官夫婦同罵賊死賊黨

   復拘二女舁經縣學前揚聲曰我陳氏二女也今往與父母同死斷不至玷我鄉里至賊營見父母

   屍踊身撞石罵賊而死同縣吳氏二女俱早寡亦為賊執皆挺身冒刃死郭師夔妻楊

   氏嘉定州人獻賊據蜀師夔父起義師賊執師夔殺之欲以楊配賊兵楊投江死又州人庠生郭

  大年妻楊氏賊殺大年氏曰願從夫死賊義而緩之乃出幼子付姑從麗正門城上自投於江楊景

  新妻陳氏參將楊展子婦展敗獻賊守嘉定有功賊黨袁韜等歸正展推心待之俄誘殺展圍城䧟

  之景新突圍出陳罵賊死縣丞楊明新妻侯氏總兵良柱孫女年二十二寡居賊將竇知𮗜謀逼娶

  之侯自縊庠生帥振邦母馮氏少寡守志袁韜欲强納之以簪自刺死

 ︹本朝︺鄒應第妾吳氏嘉定人偕子婦學魯妻王氏撫孤孫苦節七十餘年至九十

  而卒同州戴天相妻孫氏嫁逾月而夫卒既葬自經雷乾位妻宋氏夾江人與雷乾

   妻鄧氏一門雙節宋年九十一嵗鄧八十八嵗鮑怡妻段氏犍為人獻賊亂舅及

  𬒳害段負姑𢹂子匿山中被執將殺之會驟雨天昏得免賊去姑亦怖死段並求舅與夫骸手畚

  鍤累土合葬焉吳良屏妻王氏榮縣人富順生員岐鳳女吳隨父宦遠出王奉姑避

  賊山箐糧盡採蕨食姑夫歸旋殁苦節終身胡其愼妻陳氏洪雅人夫兄其恒死

  獻賊難其愼悲痛致疾陳再刲股以救不起年二十三守志九十六嵗終同縣徐珙妻蕭氏夫為獻

  賊坑於成都蕭年二十苦節終身袁良相妻何氏蚤寡守志撫子登鄉薦萬月庚妻馬

  氏峩眉人吳逆亂月庚抗節死馬年二十二守節五十年包正興妻羅氏

  人夫亡守節撫子成立覃思勝妻楊氏樂山人思勝蚤亡舅姑年邁氏拮据𫯠養

  不以貧懈志黃開甲妻陳氏峩眉人年二十而寡家貧守志孝事孀姑苦節五十

  餘年雍正年閒 旌楊如芝繼妻王氏樂山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張九疇妻朱

  氏王愼修妻彭氏宋繼先妻趙氏羅素文妻高氏童登崙妻王氏烈婦胡世祿妻古氏貞女羅漢章

  聘妻黃氏烈女蕭應舉女均乾隆年間 旌張子勝妻周氏峩眉人夫亡守節同

  縣節婦張朝相妻李氏李正國妻彭氏均乾隆年閒 旌宋榮耀妻盧氏洪雅人年

  二十二守節閱十載父令改適氏堅拒不從投水死同縣烈女劉維舟女拒暴自縊圴乾隆年閒

  周宏毅妻鄧氏夾江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宿于岐妻劉氏涉學能詩夫蚤卒

  姑老子幼及殮割臂肉納夫棺曰不敢遽從請以此殉訓二子成名嘗有句云敢以茹荼矜婦節勉

  期畫荻望兒賢厯節五十六年卒均乾隆年閒 旌羅錦慰妻康氏犍爲人夫亡守

  節同縣節婦畢玉祚妻李氏列婦胡建盛妻李氏李全復妻李氏余之麟妻董氏貞女楊𡾞聘妻杜

  氏均乾隆年閒 旌吳履泰妻王氏榮縣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趙源渶妻曹氏楊

  紵武妻柳氏陳世碧妻鄧氏鄧玉珀妻楊氏同縣烈婦李應山妻朱氏均乾隆年閒 旌倪養

  元妻朱氏威遠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鄒瑆繼妻龍氏王鴻儒妻何氏鄒士儒妻玉氏烈

  女王成明聘妻萬姑均乾隆年閒 旌梁朝相妻苟氏樂山人夫亡守節同縣節

  婦張正和妻杜氏杜錫妾孫氏王玉珍妻羅氏丁咸一妻李氏羅謙妻王氏烈婦夏徐氏貞女杜氏

  烈女李二姑均嘉慶年閒 旌馮垣妻李氏峩眉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鞠鵬妻蔡氏

  袁世鵬妻羅氏黃尹中妻李氏周簡妻張氏張洪獻妻游氏譚景橲妻王氏馮大川妻鄧氏薛宗仕

  妻周氏均嘉慶年閒 旌李明燦妻何氏洪雅人夫亡守節嘉慶年閒 旌

  明妻李氏夾江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周志文妻夏氏宋梅芳妻薛氏宋景俊妻江氏均

  嘉慶年閒 旌王仲賢妻余氏犍為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李文魁妻葉氏周元璋

  妻萬氏蔡薌妻楊氏羅元章妻陳氏秦啓妻鄭氏張騰桂妻宋氏康健妻余氏烈婦楊春先妻連氏

  稅楊氏龍曾氏烈女楊茂元女均嘉慶年閒 旌龔勉學妻朱氏榮縣人夫亡守

  節同縣節婦劉元珠妻李氏楊燦陽妻李氏邱國元妻羅氏邱思誠妻鄒氏劉惠妻古氏張德賢妻

  余氏蔣昌明妻唐氏蔣昌應妻陸氏均嘉慶年閒 旌周材妻陳氏威遠人夫亡守

  節同縣節婦周橘妻李氏王啓士妻楊氏董德容妻余氏烈婦趙誠明妻曾氏李明亮妻莫氏均嘉

  慶年閒 旌

 ︹仙釋︺︹周︺葛由羌人周成王時好刻木羊賣之一旦騎羊入蜀上綏山不知所終 按舊志載

  晉葛洪注云入蜀居洪雅之花溪考晉書本傳洪未嘗入蜀也又抱朴子洪從祖元稱仙公新唐書

  地理志九隴縣有葛璝山寰宇記云葛仙翁永璝學道於此成都記作葛璝後人誤以仙翁為雅川

  謹附辨之︹唐︺慧道初游黒水視北峯秀爽可築精藍漲水不能涉有虎岀焉跨之以涉開荒

  成今華藏寺為第一祖︹宋︺皇甫垣夾江人為道士善醫術顯仁后目疾治之立愈高宗

  厚賜之一無所受復召問以長生久視之術垣曰先禁諸欲勿令放逸丹經萬卷不如守一帝書清

  靜二字以名其菴祖覺姓楊嘉州人住眉州中巖學者雲委於古今儒釋之書無所不讀一

  覽成誦作僧史數百卷又有華嚴經金剛經集解行世

 ︹土產︺麩金元和志嘉州貢漢書地理志南安縣有鐵官元和志榮州貢利鐵九域志嘉州

  有監鑄鐵錢元和志嘉州貢寰宇記嘉州貢水波綾烏頭綾元和志嘉州賦榮州貢斑

  峩眉山岀味初苦而終甘九域志洪雅縣有買茶場寰宇記嘉州貢苓根紅花巴豆

  又產金毛狗脊丁公藤洪州產羌活黃連益部方略石𤓰生峩眉山中煑為液能治痺麝香

  輿地紀勝嘉州岀茘枝本府及峩眉犍為夾江三縣岀橘柚蜀都賦注出犍為南安

  海棠花譜海棠有色無香惟蜀中嘉州者有香其木合抱










                      前提調官鄭紹謙恭纂輯

                      提調官張日章恭覆輯

                      前校對官何桂馨恭  校

                      校對官章詒燕恭覆校

大清一統志

潼川府在四川省治東北三百二十里東西距三百八十里南北距五百七十里東至順慶府西

  充縣界二百里西至成都府漢州界一百八十里南至資州内江縣界四百八十里北至綿州界九

  十里東南至重慶府合州界三百五十里西南至成都府簡州界三百十里東北至保寕府南部縣

 界一百七十里西北至綿州界九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五千五百七十里

︹分野︺天文井鬼分野鶉首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梁州之域秦蜀郡地漢為廣漢郡郪

 廣漢二縣地後漢及晉因之寰宇記蜀後主於其地置東廣漢郡 按

  晉時郡治廣漢東晉後分為遂寕郡劉宋分置新域郡齊廢梁末置

 新州西魏兼置昌域郡隋初昌城郡廢開皇末改

 州曰梓州大業初又改州為新城郡唐武德元年

 復曰梓州屬劒南道天寶元年改曰梓潼郡至德

  二載於郡置劒南東川節度使乾元元年復曰梓

  州唐書方鎮表廣德二年廢節度使隸西川大厯元年復置二年又廢尋復置五代屬

  蜀乾化四年王建改曰武德軍節度宋亦曰梓州梓潼郡劒南東

  川節度九域志乾德四年改靜戎軍太平興國三年改靜安軍端拱二年復曰劒南東川節

  咸平四年分置梓州路後曰潼川路重和元年升為

  潼川府元因之屬四川行省明洪武九年降府為

  州屬四川布政使司

 本朝雍正十二年復升為府屬四川省領縣八

   三臺縣附郭東西距一百四十里南北距一百五十里東至鹽亭縣界六十里西至中江縣

   界八十里南至射洪縣界六十里北至綿州界九十里東南至射洪縣界四十里西南至中江縣界

   八十里東北至鹽亭縣界七十五里西北至 綿州界九十里漢置郪縣屬廣漢郡後漢至晉因 之劉

   宋分置北伍城縣為新城郡治郪縣仍屬廣漢郡齊廢北伍城後郪縣亦省西魏置新城縣尋改曰

   昌城為昌城郡治隋大業初復改曰郪縣為新城郡治唐為梓州治宋初為梓州路治重和元年

   潼川府治元因之明初省縣入州 本雍正十二年置三臺縣為潼川府治射洪縣

   東南六十里東西距一百一十五里南北距一百一十里東至順慶守西充縣界九十里西至三臺

   縣界二十五里南至蓬溪縣界八十里北至三臺縣界三十里東南至蓬溪縣界六十里西南至樂

   至縣界二百 里東北至鹽亭縣界六十里西北至三臺縣界四 十里漢郪縣及廣漢縣地西魏置射

   江縣周改曰射洪隋屬新城郡唐屬梓州宋屬潼川府元因之明洪武十年省入鹽亭縣十三年復

   置屬潼川州 本朝雍正十二年屬潼川府鹽亭縣在府東少北一百二十里東西距九

   十五里南北 距八十里東至保寕府南部縣界七十里西至三 臺縣界二十五里南至射洪縣界三

   十 里北至保寕府劒州界五十里東南至順慶府西 充縣界八十里西南至三臺縣界四十里東北

   至南部縣界七十里西北至綿州梓潼縣界五十里漢廣漢縣地梁置北宕渠郡及縣西魏恭帝改

   郡縣俱曰鹽亭隋開皇初郡廢屬新城郡唐屬梓州宋屬潼川府元因之明屬潼川州 本朝雍正

   十二年屬潼川府中江縣在府西一百二十里東西距一百里南北距二百三十里東至

   三臺縣界四十 里西至成都府漢州界六十 里南至樂至縣界一 百七十里北至綿州界六十 里東

   南至樂至縣界一百七十里西南至成都府金 堂縣界五十里東北至三臺縣界五十里西北至 綿

   州德陽縣界五十里漢郪縣地三國漢分置五 城縣屬廣漢郡晉太康六年省七年復置宋曰伍 城

   縣齊以後因之周於縣置元武郡隋開皇初郡廢改縣曰元武仁壽初於縣置凱州大業初州廢屬

    蜀 郡 唐武 德 初 屬益州 三 年 改 屬 梓 州宋 大 中 祥符 五 年改 曰 中 江屬潼 川 府 元 因 之 明洪 武 十 年

    省 入 州十 三 年 復 置 屬潼 川州  本 朝雍 正 十 二 年 屬潼 川府遂        寕縣在 府 東 南二 百 五 十

    里 東 西 距 一 百 二 十 五 里 南 北 距 一 百七 十 里 東至 蓬 溪 縣 界 三 十 五 里 西 至 樂 至 縣 界九 十 里 南

    至 重 慶 府 大 足 縣 界 一 百 二 十 里 北 至 蓬 溪 縣 界五 十 里 東 南 至 重 慶 府 合 州 界 一 百 十 里 西 南 至

    安 岳 縣界 五 十 里 東 北 至 蓬 溪 縣 界四 十 里 西 北至 蓬 溪縣 界 一 百 四 十 里 漢 高 帝 置廣 漢 縣 於 縣

    置 廣 漢 郡 尋徙 郡 治 梓 潼 以 縣 屬 之 後 漢 因 之 晉初 復 為 廣 漢郡 治 東 晉 永 和 中 改 置 遂 寕 郡 劉 宋

    因 之 齊曰 東 遂 寕 郡改 縣曰 小 漢 梁改 縣 曰 小 溪西 魏 改縣 曰 方 義 周閔 帝元 年 於 郡置 遂 州 改 郡

    曰 石 山隋開 皇 初郡 廢 仁壽二 年 置 總管 府 大 業初 府 廢復改 州 為遂 寕 郡唐武 德 元 年復 曰 遂 州

    二 年 置總 管 府 貞 觀初 府 罷十 年 復 置 都督 府 十七 年 又罷 天 寶 初 復曰 遂 寕郡 乾 元 初 復曰 遂 州

    屬 劒 南 東 道 乾 寕四 年置武 信 軍 五代 屬 蜀 宋 太平 興 國 初 復 改 縣曰 小溪政 和 五 年升 州 為 遂 寕

    府 屬潼川府 路 宣和 五年又 升 爲 都督府元 至 元二 十年降爲 遂 寕州 屬潼川 府 明 洪武初以 州 治

    小 溪縣 省 入 九 年 降爲遂 寕縣屬潼川 州  本 朝 雍 正 十二年 屬潼川府蓬       溪縣在 府東 南

    一 百 九 十 里 東 西 距 六十 里 南 北 距 一百 八 十 里東 至 順 慶 府 南 充 縣 界二 十 里 西 至 射洪 縣 界 四

    十里 南至 重 慶 府 定 遠縣 界 一 百 五 十里北 至 鹽亭縣 界三 十 里 東 南 至重 慶 府 合 州 界三百 里 西

    南至 遂 寕 縣 界三 十五 里東北 至 順慶府西 充 縣界三 十 里 西 北至 射洪 縣界四 十 里漢廣漢 縣 地

    隋方 義縣地 唐永 淳元 年 分 置 唐 興 縣 屬遂 州 長壽二 年改曰 武豐 神龍 元 年 復 曰 唐 興 天寶 元 年

    改 曰蓬 溪宋 屬 遂 寕 府端 平 三年 嘗 爲府治 元 屬遂 寕州 明洪 武 十 年 省入 遂 寕縣 十 三年復 置 移

    治 故 城之 西 南 屬潼川州本 朝 雍正 十 二 年屬潼川府安     岳縣在府 南 三 百八十 里 東 西

    距 一 百 七十 里 南 北 距一 百 六十 里 東至 重 慶 府大 足 縣 界一 百 三 十 里西 至 樂至 縣 界四 十 里 南

    至資州 内 江 縣界一 百 里 北 至 遂 寕縣 界六 十 里東南至 大 足 縣界一 百 五 十 里 西 南至 資州 界 八

    十里 東 北至 重 慶府合州界 一百 六十里西北 至樂至 縣 界七 十 里漢犍為郡 資中 牛鞞二縣及 巴

    郡墊 江縣地 晉廢周建德四 年置 普州及 安岳 縣隋大 業初州 廢以縣屬資陽 郡唐 武德二 年復 於

    縣置 普州 天 寶初改曰安岳 郡乾元初復曰普 州屬劒 南東 道 五代屬蜀宋仍 曰普州安岳郡屬 潼

    川府路 寶祐 後州縣俱 廢元 末復 置安岳 縣屬遂寕州明 洪武 四年復於 縣置 普州 九年州 廢以縣

    屬 潼川 州  本 朝康熙元 年省 入遂寕縣 十 年改入 樂至 縣 雍正 七年復置 屬潼 川州十二 年 屬潼

    樂至縣 在 府南少西二百 九十 里東西距 一 百四 十里南北距九 十里 東至安岳 縣 界

    六十 里西 至 成 都府簡州 界 八十 里 南至 資州 資陽縣 界四 十 里 北至中江 縣 界五 十 里東 南至 安

    岳縣 界五十 里 西南至資陽 縣界五十 里東北 至射洪 縣界六 十 里西北至成 都府金堂 縣界一 百

    一 十里 漢犍 為郡資中牛 鞞二 縣地周建德四 年置 普慈 郡及 多業縣隋開 皇初 郡廢屬普州十 三

    年改 縣曰 普 慈 大 業初改屬資陽 郡唐武德 三 年分置 樂至 縣 皆 屬 普州宋乾德五 年省普慈 縣 入

  樂至仍屬普州寶祐後廢元初為遂寕州地後為安岳縣地明成化二年復分置樂至縣屬潼川州

  正德十年改屬簡州嘉靖九年還屬潼川州 本朝雍正十二年屬潼川府

 ︹形勢︺左帶涪水右挾中江居水陸之衝要元和東控

  瀘敘西扼綿茂水陸之衝為劒外一都會宋人乞升潼川

  府奏

 ︹風俗︺好勝尚氣不恥貧賤人士通經學古罕為異習

  方輿勝覽

 ︹城池︺潼川府城周九里門四池廣四丈引西溪水注之明天順中因舊址建 本朝乾隆

  三十一年修三臺縣附郭 射 洪縣城周五里門四外環以池明天順中築成化二十

  一年甃石 本朝乾隆三十二年修嘉慶五年重修鹽亭縣城周二里六分門四東臨瀰

   江西南北浚池明成化中築正德中甃石 本朝嘉慶二年中江縣城周七里門五西

   南瀕江東北浚池明天順八年建 本朝康熙五十三年乾隆三十四年重修遂寕縣

   城周十里門四池廣二丈引明月堰水注之明正德中因舊址建 本朝乾隆八年修五十六年

  蓬溪縣城周五里門四舊依赤城山半在絶巘正德六年移築溪南 本朝嘉慶

   二年甃石安岳縣城周三里門四明成化初築正德七年甃石 本朝乾隆三年

   至縣城周四里有奇門四外環以池明正德中建 本朝康𤋮四十一年修乾隆八年二十

   二年重修

 ︹學校︺潼川府學在府治東南宋大觀初建 本朝康𤋮初修乾隆二十六年五十年重修

   八學額數十五名三臺縣學未建 本朝乾隆六年設附潼川府學入學額數千二名

   射洪縣學在縣治南明景泰六年建 本朝康熙六年重建三十四年四十八年重修入

   學額數十二名鹽亭縣學在縣治西北明嘉靖十七年城西遷建 本朝康熙六年

   乾隆二年十五年二十四年四十七年嘉慶十二年重修入學額數十名舊額十二名乾隆四十六

   年减二名中江縣學在縣治南明洪武中建 本朝康熙三十四年修乾隆五十七年

   修入學額數十名舊額八乾隆四十六年増二名遂寕縣學在縣治西南唐貞元中建

    本朝康熙六年重建三十年修入學額數十二名蓬溪縣學在縣城北宋祥符中建

   本朝順治中重建康熙十一年嘉慶四年重修入學額數八名安岳縣學在縣南門

   外龍泉山麓宋建明嘉靖中修 本朝康熙元年裁併遂寕縣學十年併入樂至縣學雍正六年

   乾隆四十三年修嘉慶十年重修入學額數八名樂至縣學在縣治北明正德中建

   本朝康熙五十年移建南門外乾隆二十二年復遷今所三十八年修入學額數八名草堂

   書院在府城東草堂寺左舊名文峯 本朝乾隆十九年建四十一年修改今名嘉慶十九年

  金華書院在射洪縣治西南元至正中建 本乾隆十九年重建五十一年修

  鳳山書院在鹽亭縣治北 本朝乾隆二十三年建四十九年修斗山書院

  在中江縣治東南 本朝乾隆四十年建嘉慶十三年書臺書院在遂寕縣城南舊在

  治東明建 本朝乾隆四十三年遷建今所環溪書院在蓬溪縣東門外舊名蓬萊

  本朝雍正十一年建嘉慶三年重建改今名石魚書院在蓬溪縣東門外石魚山明天

  啟六年建龍泉書院在安岳縣南門外舊在城南 本康熙五十三年嘉慶二年

  建今天池書院在樂至縣東門内 本乾隆二十一年遂寕義學

  在縣治東舊在治西 本朝康熙六十年建乾隆八年遷建今所安岳義學二所一在

  縣治東北 本朝乾隆四十八年建一在縣治東嘉慶十年建 按舊志載青蓮書院在鹽亭縣

  東六十里聚賢書院在鹽亭縣西負戴山麓東臺書院在鹽亭縣西宋孝子任伯儔讀書處太元書

   院在鹽亭縣東北四十里名世書院在樂至縣南明末建今並廢謹附記

 ︹户口︺原額人丁一萬四百九十今滋生男婦共一 百八十萬一千八百六十三名口計四十萬九 千

   一百

 ︹田賦︺田地二萬六千七十七頃八十五畝一分 有奇額徵地丁正雜銀八萬一百二十一兩一 錢九

   分六

 ︹山川︺東山在三臺縣東四里隔涪江有蘇公泉暨石塔諸勝唐杜甫有陪王侍御同登東山最

   高頂宴姚通泉詩留使山在三臺縣東三十里唐李絳為東川節度使去任民情愛戴於

   此遮道留之故名黄龍山在三臺縣東五十里疊嶂層巒一峯獨岀橫枕桃花溪上相近

   有映溪山古樓山又東十里有金鵞山高峯連峙勢若長城雲頂山在三臺縣南二十里

   迤邐層疊頂若雲盤相近為五泉山山椒有五泉分流雲臺山在三臺縣 南一百里山 形

   如臺高聳雲漢牛頭山在三臺縣西 南二 里元和志牛頭山一名華林 山在 郪縣西南二里

   四面危絶寰宇記山高一里形似牛頭四面孤俯臨州郭樓閣烟花為一方之勝概方輿勝覽巖

   半有羅漢洞舊志山下有清涼洞一名靈隱洞相傳中通眉州中崖望川山在三 臺縣西 南

   一百二十里峻絶淩空絶頂可望西川龍頂山在三臺縣西三 里蜿蜒於牛頭山之 後

   三臺山在三 臺縣西五里突起五級狀 若層臺縣以此名香 積山在三 臺縣西 北

   寰宇記在涪城縣東南三里北枕涪江長平山在三 臺縣北五里岡壠延 長而平坦故名

   又馬頭山在縣北六十里天柱山在三臺縣北 寰宇記在涪城縣高二里四 面平延上有重

   峯高一百 餘步孤秀如柱故名又五層山寰宇 記在涪城縣北二十五里東 武山在 射洪 縣

   東七通泉山在射洪 縣東南元和志在通泉縣南二里山 有石蝦蟆高七八尺寰宇記

   通泉縣西北二十里東臨涪江絶壁二百餘丈水從山頂湧出下注涪江湧泉郡故城在此 獨

   坐山在射洪縣東南二十里卓孤峻南枕涪梓二水白崖山在射洪縣南十五里

   寰宇記遠望懸巖皎白如雪唐天寶三年敕改為懸巖山明統志今名玉屏山金華山

   洪縣北二里唐杜甫詩涪右衆山内金華紫崔巍輿地紀勝山有陳拾遺書堂董叔山

   亭縣城東九十步寰宇記山高一里隔瀰江水孤峯絶島峭壁千仞舊名潺亭山隋開皇四年縣令

   董叔封嘗遊宴於此後人思其德政號曰董叔山舊志董叔山原名鳳凰山鼓樓山

   亭縣東輿地紀勝在永泰縣東南山有三層高五十餘丈明統志在鹽亭縣東一百二十里負

   戴山在鹽亭縣西一里寰宇記高二里自劒門南來過劒州入當縣其山龍盤虎踞起伏四百

   餘里至此卻蹲山有飛龍泉噴下南流入梓潼江水色清冷其味甘美舊志一名高山杜甫詩馬首

   見鹽亭高山擁縣青即此龍固山在鹽亭縣西北七十里山高四里四面懸絶可以固守

   五面山在鹽亭縣北二十五里輿地紀勝在永泰縣東二十里五峯秀岀蠶絲山

    在 鹽 亭縣 東 北六 十 里九 域 志 梓 州 有蠶絲山 每上 春 七日 遠 近士 女 多遊 於 此 以 祈 蠶絲輿地 紀

    勝在 永泰 縣 西二十 里舊志 在今 縣 東六十 里金    紫山 在 鹽 亭縣東 北 七十 里 相傳以 唐 邑

    人 嚴 震嚴 礪 俱 貴顯 而名 宋 寶祐三 年 西川帥 余 晦城 金 紫 山元 將汪 德 臣襲取 之 即此 女           徒

    山在 鹽亭 縣 東 北 八十 里 寰 宇 記在 永 泰縣 東 二十 五里 其 山 從 閬州 新 井 縣 界來 相 傳昔 有 女

    徒 千 人自 通 泉縣康督井配 役 遇賊於此乃於 山 頂置 柵 捍禦遂以破賊 俗 為之置祠 五       城

    山在 中江 縣 東 寰宇 記 晉五 城 縣 在 五城山 舊 志山 在今 縣 東 郭外 隔 河一 面 陡 峻 餘皆階 級 層

    曡如元武山 在中 江縣 東 元 和 志元武山 在元 武縣東 二里 出 龍 骨 寰宇記九 州要 記

    云 元 武 山一 名赤雀山 一 名宜 君 山 華陽國 志云一 名 三 嵎山 其山六屈 六 起明 統 志 山在縣 東南

    一 名大 雄 山 舊 有真武 祠水 中之 石 多 若 龍蛇狀火      烽山 在中江 縣 東 南輿地紀 勝 在 銅

    山縣東 南 相 傳武 侯 置 烽火 於此舊志在 今 縣 東南 一 百 三十 里 銅        魚山 在中 江縣南 一

    里隔江横亙木口關鎖二流又沙尖山在縣南三十里賴應山在中江縣 南寰宇記在 銅

    山縣北三十里周二里出銅及空青又 可蒙山 在縣西北三十里私鎔山在縣西二十四 里皆高 一

    里出銅昔時任百姓採鑄俗因呼爲私鎔山明統志頼應山在中江縣南九十五里可蒙山在縣西

    南一百二十里私鎔山在縣東南一百六十里㑹軍山 在中江縣南寰宇記銅山縣有會軍

    堂山高三里蜀先主入 蜀遣諸 葛亮張飛等分定州界畧地至郪百姓以 牛酒犒 師亮因㑹軍士於

    此後遂傳爲會軍堂山明 統志在中江縣南一百六十 里飛 烏山在中江縣 南元和志有 二

    一在飛烏縣西南五十五里一在銅山縣西南三十里飛烏縣有大飛烏山高二十里周二里又有

    小飛烏山高一里周一里二山相向重巖峻削如飛烏之狀明統志在中江縣南一百七十里 天

    柱山在中江縣西南元和志在元武縣西南四十里一名覆船山寰宇記覆船山舊名泊山高

    五里十道錄云堯遭洪水維舟泊此覆於樹下因名輿地紀勝天霸山險峻冠絶衆峯又覆船山在

    縣 西南三 十里山有風穴人往視則風 起甚至 折木發屋天霸即天柱也銅  官山 在中江縣

    西 南接 簡州及金堂縣界元和志 銅山縣有銅山厯 代採 鑄寰宇記銅官山在銅山 縣西南五十八

    里 長二里 李膺記 云五城縣西南有銅官山闊八丈 高出衆 峯鄧通 卓王孫冶鑄之所也唐景隆二

    年採銅利害使 侍御史奏稱梓州元武縣簡州金水縣競銅官坑 按兩縣圖經其銅官坑合屬元武

    縣 請徙銅官 於山南二里明統志山在中江縣 西南 九十八里 按寰宇記可蒙諸山在銅山縣西 北

    去今縣為近銅官在銅山 縣西南去今縣為遠 如明統志則銅官去今縣視 可𫎇較近蓋其所言 里

    至 𩔖多不 確棲 妙山 在中江縣西郭外隔江岸與五 城山相對懸崖絶壁勢若淩空一 名

    寶城高崖山在中江縣西十五里崖高百餘丈一名望川山崖下有泉湧岀灌田百畝

    相 近 紅崖山 色 稍紅犁  刃山在中江 縣北寰宇記在元武 縣北十里 李膺記云山長八里 高

    出衆 峯形如鏵刃舊志今有北家山在縣 北十里峯巒孤高為縣後鎮 天  臺山在中江縣

   北三十里層巒高峻望若臺閣有佛兒崖粉壁山在遂寕縣東五里七峯連亙插天峙縣東

   南水靈泉山在遂寕縣東十里數峯壁立山頂有泉宋寶祐六年𫎇古將紐綸侵蜀蜀

   帥蒲擇之命楊大淵等守劒門及靈泉山即此 紐綸舊作細璘今改正鶴鳴山在遂寕縣

   東十里寰宇記在遂州東北二十里上有古觀松上嘗有皓鶴鳴唳輿地紀勝上有董真人洞

   香山在遂寕縣東二十里寰宇記本名血腥山刺史白子昉改名龍頭山在遂寕縣

   東五十里寰宇記山有石狀如龍頭唐乾元二年奏置龍歸寺銅盤山在遂寕縣東寰宇記

   在小溪縣壁立四絶人莫能上明統志在縣東五十里壁山在遂寕縣南七十里一名黄羅

   崖旁有石室洞輿地紀勝洞在遂寕縣大像閣下狀如堂宇洞前大江匯為淵潭崙山

   寕縣南百餘里屹立干仞其南為寶蓋山隆龕山在遂寕縣南元和志在崇龕縣西三里因

   取為縣名九域志安居縣有隆龕山舊志在今縣南一百四十里書臺山在遂寕縣南輿

   地紀勝在遂寕府西南與寶臺山金魚山相連爲三峯梵雲山在遂寕縣西南寰宇記在

   遂州西南二 里四面懸絶東臨涪水西枕靈星 池 按輿地紀 勝有梵宇山在遂寕府城西舊名 中

   隱唐天寶中改名即此柔剛山在遂寕縣西南元和志在安居縣東二十里周柔剛縣因

   山爲長樂山在遂寕縣西三里形如蟠龍頂平如砥相接者曰寶臺山頂平如臺在縣

   西五卧龍山在遂寕縣西輿地紀勝在梵宇山西五里有佛現嶺聖水井巖壑之勝甲

   於天箕山在遂寕縣西二十里與西嶺競秀爲縣西南望山石盤山在遂寕縣

   西二十五里岡阜盤鬱林木葱蒨絶頂有石如盤因名奴嶡山在遂寕縣西五十里寰宇

   記本名屈山唐景雲中改名舊志在縣西四十里峯巒高聳石城山在遂寕縣西五十里

   以四面如城而名玉堂山在遂寕縣北十五里峯巒聳秀氣象雄峙明統志縣之主山也

   繖子山在遂寕縣東北方輿勝覽在小溪縣白水鎮環山之民素以植蔗凝糖爲業相傳唐

  大厯間有僧教以凝成糖霜色如琥珀遂為上品舊志山在縣東北十五里蓬萊山

  溪縣東半里赤城山在蓬溪縣東二里中峯蔚然左右環拱上有高臺五層山皆赤土縣

  城舊跨其麓蓬萊溪流遶其下青石山在蓬溪縣東南與重慶合州接界元和志青石縣東

  南水路五十九里寰宇記九州要記云此山天下青石無佳於此可為鐘磬郡國志云昔巴蜀爭界

  厯嵗不决漢高八年一朝密霧山為自裂從上至下開數尺若引繩以分之遂為二州之界巴蜀之

  民乃息所爭共立祠民將採石必先祀之舊志在今縣東南一百九十里風門山在蓬溪縣

  東南寰宇記在青山縣東三十里四面峻巖嘗有清風因號風門山舊志在今縣東南一百七十里

  其下有洞龍多山在蓬溪縣東南二百里接合州界連亙深遠下有石仙巖五十丈詳見重

  司馬城山在蓬溪縣南十里輿地紀勝昔黎達為遂州司馬值民方避亂乃擇山之

  懸絶處築城以為限阻故名石峯山在蓬溪縣西南三十五里相近有大面山與遂寕分

   界最爲高大廟山在蓬溪縣西南接遂寕縣界寰宇記在長江縣南十里孤峯峻秀下臨江

   島唐乾元元年勅置龍臺觀於此輿地紀勝在小溪縣北長江縣南山極古峭斗入江心涪水郪江

   會其明月山在蓬溪縣西寰宇記在長江縣西二里舊志在今縣西七十里涪江之西

   兩峯對峙下臨涪水相映而明跨鼇山在蓬溪縣西二百十里下爲客館鎮伏龍山

   在蓬溪縣西輿地紀勝在客館鎮北二里下有火井地窪如池以薪引之有聲隱隱出地中少頃炎

   熾夏月積雨瀦水則熖生水上水爲之沸而寒如故冬月水涸則土上有熖觀者至焚衣裾舊志在

   今縣西二百十里龍馬山在蓬溪縣西北十里明統志昔李章甫牧馬於山下產一駒毛

   骨異常人呼爲龍馬因名高升山在蓬溪縣西北三十里山極高聳登眺間衆山皆在其下

   上有鼓樓山在蓬溪縣北十 里輿地紀勝雙峯對峙高千餘丈王 蜀時嘗置鼓樓於其

   上以望烽火舊志在縣西北三十里紫微山在安岳縣輿地紀勝在普州東門外又北壇山

   在州東二里上隆而平有壇之象相近有走馬山香臺山在安岳縣輿地紀勝在普州西

   茗山在安岳縣東七十里輿地紀勝在安居 縣南七十里又白崖山在安居縣茗山鎮 嘉

   定乙 卯擒潰卒莫簡算於此相近有佛母山有虎盤山 距安居縣一百四十里四面陡絶昔朱延慶

   嘗立寨於此名虎盤寨瑞雲山在安岳縣東九十里四壁 如削又魚龍山在縣東六十 里

   雲居山在安岳 縣東南二 里輿地紀勝與靜居山對峙上 有圓龜洞 葛仙洞為近城遊覽勝

   地左 為鼓樓山 崖石積曡如樓又乾父山在縣南十五 里龍馬山 在縣南四十里山爐山在縣南五

   十里桂鐘 山在縣南八十 里香 雲山在安岳縣南十里山 頂有池其水煮茗甚甘

   山在安岳縣西南一里縣以此得名又安泉山在縣南三里有賈島墓鐵峯山在安岳縣

   北輿地紀勝鳳凰山在普州治後形如飛鳳延袤數里氣象雄勝州治據其春舊志今名鐵峯山

   大雲山在安岳縣北五里上有棲巖寺鼇魚山 在安岳縣北二十里輿地紀勝相近

   有老君山婆娑山在樂至縣界有大小二山元和志婆娑山在普慈縣西北三十里其山延

   亙數百里寰宇記大婆娑山在普慈縣西十里小婆娑山在縣北三十里輿地紀勝婆娑山上有玉

   龍淵舊志大婆娑山在今樂至縣南一里小婆娑山在縣北一里南北對峙皆高險七盤山

   在樂至縣南四十五里岡巒曲折凡有七盤因名又石佛山在縣東南七十里周鼎山

   至縣西三十 里形如古鼎下有清水潭即 桂林溪源也寶 鼎山在樂至縣西北七十里有

   放生溪出此雲梯嶺在中江縣西二十六里嶺路陡峻四里許明萬厯中甃石級山便行

   九節嶺在蓬溪縣東南寰宇記在青石縣東二十九里九節溪出此落馬巖

   在三臺縣南十里下有龍潭噴珠巖在中江縣西四十五里泉滴不竭月巖

   寕縣西南輿地紀勝在安居縣南五里高灘福勝院依巖架屋下瞰韓明溪後巖尤奇韭菜

   巖在蓬溪縣東南一百里盤旋峙立高數千丈巖半一小臺人跡不能到中產韭四時秀嫩相傳

     神仙所種艮巖在 安岳 縣 西南輿 地紀 勝 禮 部 尚 書 杜孝 嚴嘗 書 艮卦彖 辭於 其 上 又 作 寶 田

     銘刻於巖壁烏龍洞 在 鹽 亭縣 東四 十 里有 龍 泉大 旱不 涸 招      隱洞在 遂寕 縣

     北 輿 地 紀 勝 在長江 縣 南 二 十 里 涪      江 在三 臺 縣 東 北 自綿州 流入逕 縣 城 東 又 東南逕 射

     洪 縣 東過 蓬溪 縣 西 界又 逕 遂 寕 縣 東入 重 慶 府合 州 界水 經注 涪 水 東南 經 南 安 郡 南又 南 與 金

     堂 水 會又 南 枝 津岀 焉西 經 廣 漢 五 城 縣為五 城水 又 南至 成 都 入於 江元 和 志 涪 江 水 經郪縣 東

     去 縣 四 里 流 入 射洪 縣在 縣 東 一 百 步 灘 十七 所又 逕 通 泉 縣 東 三里 又逕 長 江 縣 南 去 縣 二百 五

     步又 逕 方 義 縣 北去 縣 八 十 步又 逕 青石 縣 南 去縣一 里 州 志 唐 時以 涪 江 逼 近城 址 横溢 為 患 乃

     鑿 江 東 壖 地 别 為 新江 東 北注 至 宋 漸湮水 復 衝齧 慶 元 中 提 刑 王 勲依 江 堧伐 石 為 隄謂之 王 公

     隄 舊 志涪 江自 綿州入 潼 川 境 九 十 里 至 城城 北轉 東 南合 中江 又四十 里 入 射 洪 縣 界 東 南流 三

     十里 至 縣域 東又二 十 里 至 獨 坐 山 下 合 梓潼 水轉南 曲 流四 十里入 蓬 溪 界 經 縣 西 五 十 里又 四

 十里入遂寕界五十里經縣城東又一百二十里入廢安居縣界中江在三臺縣西南自綿

 州流入經中江縣南又東經縣城南入涪江即古五城水也水經注涪水枝津西逕廣漢五城縣爲

 五城水元和志内江水本名中江經元武縣南去縣百步寰宇記中江在郪縣西南三里從元武縣

 東界流入當縣西南八十餘里入涪江舊志俗名西橋河又名凱江自羅江縣入中江縣境東南曲

 流六十里至縣城西又折東繞城南合東溪又東南流五里合余家河又東北曲流四十里入潼川

 州界又東七十里合西溪過城南入涪江 按輿圖謂之羅江河郪江在中江縣南九十里

 源出銅山縣東南逕三臺縣南至蓬溪縣入涪江隋書地理志元武縣有郪江元和志郪江水經銅

 山縣南五里又經飛烏縣北四十里寰宇記郪江水源出元武縣東南流入銅山縣界又飛烏縣有

 小郪江源出縣西南蓬池鄉小山下東流合縣郭又七十六里合郪江輿圖紀勝郪江源出銅山縣

 赤岸溪流經飛烏會衆流入長江舊志源出中江縣銅山水色澄清如玉亦曰玉江東流過雲臺山

 逕潼川南百里又東至蓬溪縣明水寨入涪 按輿圖水有三源一岀潼川南界一岀中江縣東南

 界皆東南流至蓬萊鎮西北會爲一一出樂至縣北界東北流至蓬萊鎮東合流即寰宇記之小郪

 江也又東至遂寕蓬溪二縣界黄龍鋪北入涪其水去中江尚遠硝河在中江縣西南源出

 縣西北其水出硝又魚塹河在縣東南二百里居民於此塹魚雙橋河在中江縣西南源岀

 縣西北白蓮洞東南流匯爲龍王潭又至銅魚山前入涪江梓潼水在射洪縣東自綿州

 梓潼縣流入經鹽亭縣又南經縣東入涪江一名瀰江亦曰射江又曰白馬河水經注梓潼水自梓

 潼縣南逕涪城東又南入涪水謂之五婦水口元和志梓潼水經鹽亭南去縣三里又射洪縣有梓

 潼水與涪江合流急如箭奔射涪江口蜀人謂水口曰洪因名射洪舊志梓潼水亦曰大瀰江射江

 自梓潼縣入鹽亭縣境南流一百里經縣南二里合鵝溪又五十里入射洪界經縣界二十里又南

 十八里至獨坐山下入涪江 按明統志既云梓潼水在鹽亭縣南下白馬河入涪江又云射江在

   射洪縣東南十五里又有大瀰江在縣東小瀰江在縣北蓋雜採寰宇記輿地紀勝等書而不知其

   皆梓潼水之異名也黄滸水在射洪縣東南寰宇記源從鹽亭縣東南流入通泉縣合涪江

   輿地紀勝在通泉縣東五里又可波水在縣東源出永泰縣可波池入梓潼水舊志黃滸溪在縣東

   南二十里又可波水在縣東五十里沈水在射洪縣東南後漢書光武紀建武十一年臧宫與

   公孫述將延岑戰於沈水大破之郡國志廣漢縣有沈水水經注沈水出廣漢縣下入涪水元和志

   通泉縣有沈水北自鹽亭界流入明統志在射洪縣東南八十里鹽亭水在鹽亭縣東元

   和志永泰縣有鹽亭溪水經縣北去縣十九里寰宇記源出閬州西水縣西南流入鹽亭縣合梓潼

   水舊志水在縣東十里 按輿圖有小沙河源出縣東北西南流經縣東入梓潼水即鹽亭水也舊

   志亦謂之瀰江又謂岀劒州境皆非安居水源出樂至縣東北流經安岳遂寕二縣界又東

   入銅梁廢安居縣界亦名大安溪元和志安居水在普慈縣北一里又在安居縣北八十里輿地紀

   勝大安 溪在安居衆水之 關東至合州入 江孟 蜀時嘗取 魚於此當時號曰 禁溪又有九曲 溪在 安

   居頭陀寺之 旁九曲入大安溪明統志大安溪 在安岳縣北七 十里舊志安居河源自中江飛烏 山

   縈紓南下 會郪水白馬河至 安居鎮合永安河其流漸大又 合石羊河為兩江 口又經大安里至安

   居縣入 江 按輿圖水發源樂 至縣東安岳縣北界有三 派合流東經安居場北 轉東南過遂寕南

   界有 魚海河自安岳縣流來會之又 東南有灌 子河自 安岳南界經大足縣北界流入 焉是為關 箭

   溪又東至廢安居縣北入涪江舊志所言多與輿圖不合 桃 花溪在三臺縣 東寰宇記在 郪

   縣東三 十里源從涪城縣南流入 縣東又六十 里入射洪 縣明統志桃花水在射洪 縣東北流入 涪

   江舊州志 源出 州東北秋林 驛東南流入 射洪 縣界又二十 里由 稻田壩入涪 春日桃花夾 岸掩 映

   石谷溪在三臺縣城西 寰宇記在郪縣西南二里源出當縣杜 山下流繞牛頭山南入

   中江舊志今有西 溪在州西 門外一名濯筆溪源出州北衆山溪水 下流三十 里至州城西南入中

    黄 溪在射 洪縣北一里又 唐溪在縣南五里九曲 溪在縣南二十 里皆流入涪江

   桃溪在鹽亭縣東南九域志 東關縣有楊桃 溪 舊志在今縣東南五十里 自西充縣流入 合 鹽

   亭水  按輿圖楊桃溪在蓬溪 縣西 在縣東南 五十里 許者乃思溪河入梓潼水 不入 鹽亭水亦 與

   舊 志不 合鵝 溪在鹽 亭縣 西北八十 里明統志其地 產絹宋 文同 詩待將一 匹鵝溪絹寫取 寒

   梢萬丈長舊志在縣北門外亦 名瀰江源自 綿州亂壑聚成下流八十里過縣治 東轉南合梓 潼又

   有麟溪在 縣南三里亦入梓 潼水 按輿圖鵝溪在縣西北 與明統志道里合 舊志所言疑别是一

   東溪在中江 縣東一名 東橋 河源出涪城 山 溪西南流 五十里至 縣城 東轉南至元 武 山

   入中卜油溪在遂寕縣南輿地 紀勝 土人每於入日遊溪濱以清油 置水 中觀其暈以

   占 休 咎舊志 溪出縣南梵 雲山又 石子溪在縣 南五 里 源出山 澗流經廣德 梵雲横 繞城南又東 入

   北流溪在 遂 寕縣西寰宇記小溪縣有北流 溪今 名 倒流溪明統志倒流溪在縣西 十

    五 里源出凉水 井東北 流十五里入 江珠  玉溪在蓬溪縣南 寰宇 記在青石縣以 地有 珠

    玉村 因名舊志在今縣 西南七十里九 節溪在 蓬溪縣南元和志 源出 青石縣東二十六 里

    灘有九 節因 名舊志在今縣南一百 二十 里南流入江瑰  溪在蓬溪縣 西輿地紀勝自 通泉

    縣界西流至長江 縣山如擘開水從高注下爲 龍湫岀峽合郪水  按輿圖今瑰溪在鹽亭縣南 在

    蓬溪縣西 者乃 楊桃溪紀 勝蓋以此爲瑰溪也 所謂 郪水亦似 指涪江蓬   溪在蓬溪縣北西

    南流入 遂寕縣界一 名赤 溪明統志蓬溪源自 蓬萊山西 通遂寕縣又 赤溪 在遂寕縣北十五里 源

    自蓬溪經 本 縣入涪江 舊志赤 溪源出南充縣 界西南流厯 遂 寕繖子山 入江又 有老蓋溪在蓬 溪

    縣東三十里西 南流循馬相口 入江又馬堵溪 在縣西二十五里 利國溪在縣西 三十里皆南至 馬

    相口入江岳陽溪在安岳縣 南輿地紀勝天聖 中郡 守彭乘鑿石 爲曲水後名翰林 灘每 𡻕

    修褉 事於 此又 有雙溪在郡西 七里 與岳陽溪 合流而 東明 統志 岳陽溪在安岳 縣西 即青竹溪 舊

  志玉帶溪上流名桂林溪源岀樂至縣西清水潭東南流三十里至縣西轉東南曲流九十里入安

  岳縣界又東南流四十里至縣南分為二派一東南流一百三十里入榮昌廢大足縣界一東北流

  九十里入遂寕縣界入江放生溪在樂至縣西四十里源出寶鼎山西流入簡州河

  頃澤在射洪縣東南寰宇記在通泉縣東北二十二里澤内有田方萬頃靈星池

  寕縣南元和志在方義縣西南四里寰宇記在小溪縣西北四里 按元和志作虚星池蓋傳寫之

  龍池在遂寕縣北元和志在遂州北百二十步寰宇記相傳池側有柳樹大十圍周天和

  初有龍自樹升天自後樹枯池亦淺竭明月池在遂寕縣北輿地紀勝在小溪縣北五里

  樂至池在樂至縣東二里龍潭在三臺縣東北八十里禱雨有應黒龍潭

  在遂寕縣南八十里澄潭百尺不涸高洞龍潭在蓬溪縣西二十五里有祠琴泉

  在三臺縣北二里巖洞深䆳有泉滴入鏗然如鳴琴横冰泉在三臺縣北三里凝澈如冰愈

  浴丹泉在鹽亭縣東一里鳳凰山昔易元子浴丹於此聖水泉在中江縣東一

  里元武山唐王勃有詩飛來泉在中江縣西南一百二十里銅山側噴流如飛湧泉

  在遂寕縣西北玉壘鎮其地有泉湧出灌溉鎮旁之田鹽井郡境各縣俱有元和志郪縣有

  鹽井三十六所通泉縣西北十二里有赤車鹽井又别有鹽井十三所鹽亭縣以近鹽井為名大汁

  鹽井在永泰縣東四十二里又有小汁井歌井針井方義縣四面皆有鹽井安居縣有鹽井四蓬溪

  縣鹽井十三安岳縣鹽井十普康縣鹽井三普慈縣鹽井十四寰宇記郪縣有鹽井四十三眼二十

  二眼現煎餘廢涪城縣鹽井五十五眼十眼現煎四十五眼塞通泉縣鹽井七十四鹽亭縣鹽井三

  一井現煎永泰縣鹽井五東關縣鹽井四三井現煎一井廢元武縣鹽井二近江水淡煎鹽不成飛

  烏縣鹽井七三井現煎四井塞通志今潼川州鹽井上井三眼中井九眼下井二百十六眼射洪縣

  鹽井二千三百十九眼鹽亭縣中井三眼中下井四眼下井二眼下下井十一眼中江縣鹽井二百

 二十八眼遂寕縣鹽井五十二眼蓬溪縣鹽井七百九十六眼安岳縣鹽井二眼樂至縣鹽井一百

 十六










                        前提調官鄭紹謙恭纂輯

                        提 調官張日章恭覆輯

                        校 對官賀式韓恭 校

                        校 對官章詒燕恭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