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征求对《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领(讨论稿)》意见的通知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征求对《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领(讨论稿)》意见的通知
国办发〔1990〕6号
1990年2月5日
发布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关于下达《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领》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征求对

意 见 的 通 知

国办发〔1990〕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

  一九八七年十一月,党的十三次代表大会提出了制定《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领》(以下简称《科技纲领》)的任务。一九八八年三月,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明确:“国务院已责成国家科委和有关部门尽快制定出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领,明确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目标、重点和措施,以便动员和组织全国各方面的力量,切实有效地推进整个国民经济的技术进步。”根据上述部署,为了便于随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使《科技纲领》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经国务院批准,于一九八八年六月成立了由有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二十多人组成的专家组,具体负责《科技纲领》的起草工作。现在形成的《科技纲领(讨论稿)》,已经过上万名专家、领导同志参与论证,并广泛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是集体智慧的产物。

  《科技纲领(讨论稿)》力图体现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当前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方针,成为指导我国科技事业健康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了更广泛地征求意见,现将《科技纲领(讨论稿)》印发给你们,请你们认真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讨论,并于三月十日前将讨论的意见、建议以书面形式报送国家科委。

  《科技纲领(讨论稿)》中另编制的重点行业、领域的《中长期科技发展纲要》和若干重大科技项目要点,这次不发。 

  附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领(讨论稿)

                            国务院办公厅

                         一九九○年二月五日

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领

(讨 论 稿)

  

本纲领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建议制定,其目的是阐明我国中长期自然科学与技术发展的方针、政策和重点领域,指导我国到2000年以至2020年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为实施本纲领中提出的各项具体任务,另编制了25个重点行业、领域的“中长期科技发展纲要”和若干重大科技项目要点,作为本纲领的附件。

一、形势与抉择

1.人类社会即将步入世纪之交。从现在起,到下世纪头一、二十年,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个巨大变革的时期。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及其广泛应用,将成为这一时期中影响最深刻的因素。处在历史的重大转折关头,针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参照国际科技发展的趋势和潮流,对我国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总体的部署,是我们一项紧迫而重大的任务。

现代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决定性的因素,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伟大革命力量。当今蓬勃兴起的世界新技术革命,使科学技术空前广泛地深入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这场革命不仅导致生产力的新的巨大飞跃,而且引起世界社会、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经济发展对科学技术的依赖程度大大增加,国民经济各部门技术更新的步伐大为加快,商品的技术密集度越来越高,科学技术成果由实验室向工业化生产转移的周期不断缩短,科技、教育和生产趋于一体化。许多国家把增强科技实力,夺取科技优势,作为自己国家的重要国策,作为发展战略的核心。激烈的经济竞争日益成为科学技术的竞争。在这场竞争中,一些经济落后的国家抓住时机,采取正确的对策,有可能加快发展,后来居上;而一些经济领先的国家如果对策失当,则有可能落伍。历史的经验证明:科学技术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取之不尽的源泉,是富国强民的根基。在以综合国力的竞争为主要特征的新的世纪中,谁掌握科学技术优势,谁就能够拥有经济上乃至军事上的优势,谁就能跻身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谁忽视科学技术,谁就将落后。

对于正在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国人民来说,能否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今后三十年是一个极为关键的时期。

2.建国40年来,我国的科技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已培养了一支拥有九百万人的优秀专业科技队伍,建立起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科学技术体系,形成了较强的科技攻关能力。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技术研究的某些领域,取得了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成果。我们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的若干重大科技问题。许多显示国威的巨大成就,无一不与科学技术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科技工作者英勇拼搏、无私奉献的结果。

在40年的发展进程中,我国科技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有不少教训。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科学技术,这是我国科技事业取得成就的根本保证。在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下,确定科技发展的方向、目标、方针和政策,制定科技发展的规划和计划,围绕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重大任务,集中人力物力,组织科技攻关,这是我国科技工作的基本经验,今后仍应该继续坚持。同时,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活动,对于提高全体劳动人民的科学技术水平,促进国民经济的技术进步,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科技工作的主要教训,一是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未能牢固确立依靠科技进步的指导思想,科技投入与转化工作相对薄弱;同时,没有把科技发展的重点放到生产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上。这使得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脱节,科技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科技优势没有很快转化为经济优势。二是在知识分子政策上过去长期受到“左”的思想的影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问题未能真正解决,甚至造成人才断层的严重状况。此外,在科技工作中,违背客观规律,脱离国情,盲目赶超;或着眼于短期行为,急于求成的现象,也有所发生。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积极总结了以往的教训,我国的科技工作开始出现历史性的变化。

3.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我国的经济建设肩负着既要着重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又要迎头赶上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双重任务。完成这个任务,我们有许多有利的条件:拥有较强的科技实力和相当规模的物质技术基础;劳动力资源丰富;十年来的改革开放给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国际形势普遍趋向缓和,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前景良好。我们应当充分运用这些有利条件,坚定不移地依靠科学技术,发挥“后发优势”。同时我们也存在一些不利的因素,需要切实加以解决。长时期来,我国的经济增长是靠消耗大量的能源和原材料,靠廉价的农副产品和较低的工资来维持的。产品质量不高,经济效益很低。我国单位产值的能耗和原材料消耗,一般高出发达国家好几倍。而我国固定资产的增值率和工农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却只及发达国家的几分之一乃至几十分之一。这些差距,归根结底是科学技术、管理水平和人员业务素质的差距。我国人口多,增长快,资源紧张,资金缺乏,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要以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养活百分之二十以上的人口。这些重大的战略性问题,只有依靠科学技术,提高管理水平,才能逐步获得解决。我们错过了前几次世界技术革命的宝贵机会,如果现在我们还不急起直追,差距不仅不能缩小,而且必然继续拉大。对于这样一种严峻形势,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必须有紧迫感和危机感。只有把我国的国民经济逐步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科学管理的基础之上,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创造新的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我国的社会主义才有可靠的物质技术基础,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充分显示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主义的命运是与科学技术联系在一起的,你真要搞社会主义,真要搞现代化,你就必须真正依靠科学技术进步。

二、战略与方针

1.我国发展科学技术的基本战略,是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技术意识,牢固确立“科技兴国”的思想,动员绝大部分科技力量投身于国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以发展大规模生产的产业技术和装备现代化为主要方向,迅速吸收和掌握世界上成熟的先进适用产业技术,全面改造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同时,有计划、有重点地发展高技术和高技术产业,稳定加强基础研究,确保经济社会不断发展,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的差距。

2.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根据本世纪末和下世   纪初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需要,着重解决工农业  大规模商品生产的现代化问题,特别要为解决农业、能源、交通运输、资源、原材料、人口、环境、国防等重大问题提供科学技术保证。在高技术和基础研究的若干领域,争取有所突破,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科学技术的发展要为本世纪末实现小康水平和下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做出切实的贡献。具体发展目标是:

——到2000年工业主要领域力争大体接近或达到经  济发达国家七十年代末或八十年代的技术水平。大力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工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以上,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率降低一半左右。到2020年,传统工业的技术水平力争达到发达国家二十一世纪头十年的水平,实现生产的自动化,劳动生产率在2000年的基础上再提高一至二倍。

——研究和推广先进、适用、配套的农业技术,合理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加速以科技为支柱的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到2000年,通过科技攻关和综合应用已有科技成果,提高单产和增加复种指数,改造中低产田3亿亩,垦荒5000万亩,保证粮食总产5000亿公斤、肉类3000万吨和其它农、林、牧、副、渔产品的大幅度增加。同时,居民食物供应明显改善,人均每天食物供热量达到2700卡,保证合理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到2020年,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提高农村工业化水平,为妥善解决2亿以上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实现农村的现代化做出贡献。

——有选择地发展高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技术和新兴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建立科学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技术、新技术产品,促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到本世纪末力争高技术、新技术产品出口创汇额在出口创汇总额中的比重增加一倍以上。

——搞好自然资源的勘察、测绘、综合开发和利用,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卫生和医疗保健技术,加强人口科学和计划生育科学的研究,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和健康水平。

  ——加强基础和应用研究,着眼于国家的长远发展,为大规模商品生产技术和高技术的研究开发提供新理论、新概念、新发现。同时合理调整科研布局,建设一批现代化的科学实验基地,搞好纵深部署,发挥我国的优势和特色,力争在基础比较好的某些重要领域,赶上或接近世界的先进水平。

——为保障国家安全和增强综合国力,国防科学技术要有较大的发展,要研究发展对提高重点常规武器性能具有关键作用的高技术,以及为国防科学技术发展奠定基础的技术,缩短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某些方面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要使高技术常规武器技术的发展得到重点加强,战略武器的有效性得到保持,国防科技在世界先进科技领域里继续占有一席之地,并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方面发挥显著作用。

——大力培养科技人才,到本世纪末使我国科技人员总数达到1200万左右,并大力开展成人教育和继续工程教育。到2020年,力争科技人员发展到2000万人,做到高、中、初各层人员比例合理,专业结构合理,布局合理。工农业生产第一线的科技人员至少应占科技人员总数的一半以上。

3.今后几十年,我国科学技术工作必须坚持以下具有长远意义的指导方针: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指导我国各项工作的总方针、总政策,也是指导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总方针、总政策。

——经济建设必须依靠、支持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引导经济建设,促进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信任和依靠作为工人阶级重要组成部分的科技队伍,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聪明才智和积极性,这是做好科技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开展社会主义大协作,组织力量进行攻关。科技工作必须突出重点,把有限的财力、物力、人力集中于国家最需要的方面,防止“全面赶超”和盲目追求“填补空白”,避免力量分散和不必要的重复。

——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际合作为辅的方针,使自主开发与引进技术相结合,在提高自主开发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国外先进适用的产业技术。生产部门应会同研究机构共同做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和国产化工作。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障学术自由,创造良好的环境,鼓励探索与创新,繁荣学术,发展科学。

——大力开展群众性的科学技术教育和普及工作,通过多种方式把科学技术普及到广大群众中去,不断提高劳动者的技术业务素质。发挥科学技术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建立起文明进步的科学的生活方式。

——贯彻军民结合发展科技的方针,促进军民技术的结合和相互转移。积极发展军民共用技术,充分发挥国防科技的优势和潜力。

三、重点发展领域

现代化建设对科学技术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本世纪内和下世纪头二十年,要着重解决以下重点行业和领域的科学技术问题。

1.农业与食物

农业的持续、稳定的发展,是保证社会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关系到建设和改革的全局。从现在起到本世纪末和下世纪二十年代,依靠科学技术振兴农业的重点是: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大幅度提高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广辟食物来源,挖掘各种食物源、营养源的潜力;大力发展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改善我国人民的膳食结构;防御自然灾害,控制土地沙化、耕地减少、资源退化、地力下降,保护生态环境。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土地,包括耕地、草场、林地、滩涂及水面,搞好水土保持,保护农业自然资源;

——广辟以粮食为主的食物来源,发展多样化食品和食品加工技术、食品质量控制技术,改善城乡居民的膳食结构,实现由温饱型向小康型以至营养型的转变;

——选育作物、畜禽、水产新品种、新组合,重视杂交优势的利用,建立和完善良种繁育体系;

——大力研究和开发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农牧渔业综合增产技术,重点研究土壤培肥,优化施肥,节水灌溉,病、虫、草、鼠害和气象灾害综合防治技术,发展禽畜、水产集约化饲养和疫苗防治技术;

——研究农业区域开发技术,综合治理中低产田,发展旱作农业技术;

 ——发展农产品贮运、保鲜、加工、包装和综合利用技术;

  ——开展农业生产和产后深加工的机械化、工厂化和农业工程研究;

——研究、开发微电子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研究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努力开辟应用于农业和食品产业的途径;

——加强农业应用基础研究,确保农业生产和农业科技发展的后劲。

——依靠科学技术,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包括农产品加工业,食品工业,饲料工业,农用品工业等,提高乡镇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2.传统工业

我国已初步建成门类齐全的传统工业体系。最近十年来,通过技术攻关、改造和引进,技术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从总体上说,传统工业的技术落后状况还没得到根本的改变。这突出地表现在制造和管理技术落后,设计陈旧,机械化、自动化水平低等方面,其结果是:产品的性能和质量差,能源和材料消耗高,经济效益低,在国际市场缺乏竞争能力。为了改变此种情况,必须对传统工业进行彻底的技术改造。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工业的主要方向,是在能源、交通、通信、材料、机械电子、化工、建筑、轻纺、食品等各个部门,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广泛采用新的技术原理,新的设计方法,更新产品,更新资源的勘探开采方法,更新工艺流程和制造技术,着力提高大规模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实现主要行业先进技术设备的成套国产化。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工业的基础是大力提高机械电子装备的质量。其重点是:抓基础,攻整机,攻成套,提高电子元器件、机械基础件、基础机械和仪器仪表的性能和质量;掌握重大技术装备、工程系统的设计技术和关键制造技术,提高整机和系统的成套水平。

 ——提高传统技术水平的核心是应用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精细加工技术,提高生产自动化和管理水平。2000年前,大力发展一批机电一体化产品,提高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水平。下世纪初要大量发展柔性制造系统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3.能源

能源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极为关键的因素。运用科学技术做好能源的开发和节约,大幅度提高利用率,并注意搞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是一个事关全局的大问题。到本世纪末,全国一次能源年产量力争达到14亿吨标准煤,石油2亿吨,总发电量达12000亿千瓦小时,其中核电300亿千瓦小时;总装机容量达2.4亿千瓦。工业部门年平均节能率达到3.5%。科学技术为解决能源问题服务的重点是:

——解决煤炭资源深部开采和在复杂条件下的安全、高效开采以及现代化大型露天开采技术和设备问题。发展洗煤、煤的清洁利用、煤代用燃料和煤炭综合利用深加工技术,发展煤气、煤电、煤化工、煤建材、煤储能产品,搞好煤的就地消化工作。

 ——在本世纪内,应以完善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发技术等十二项配套技术为重点。从长远发展需要考虑,要加强西部盆地油气勘探、南方海相碳酸盐岩的资源评价和山地地震勘探等技术的研究。

——发展以煤电为主体的电力工业。发展燃用劣质煤技术和沸腾燃烧技术,发展超临界机组、燃煤联合循环机组和空冷机组。研究燃煤磁流体蒸气联合循环发电技术。大力开发现代化水电技术,掌握建设黄河上游、长江中上游干支流、乌江、红水河和澜沧江等骨干水电站的先进技术,研究大功率水轮机、抽水蓄能和远距离输变电技术。

 ——积极发展先进核反应堆发电技术,自行设计和建造100万千瓦级核电站。在经济发达和缺能地区,发展核电和核低温供热,是缓解能源短缺矛盾的重要途径。

——积极研究和开发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和氢能等新能源。

——大力加强农村能源的开发利用,缓解农村能源紧张的状况。

——大力开发和推广先进适用的节能新技术,尤其要搞好冶金、化工、建材等耗能高的行业节能技术的攻关。

4.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一个薄弱环节。运用科学技术推动交通运输发展的主要方向是:在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建立以综合运输体系为主轴的交通运输业。到2000年,交通运输发展的目标是:铁路重载运输得到推广和提高,高速铁路投入营运,市郊旅客运输系统得到发展;建立高速化、高效化和车辆大型化、专用化为特点的公路交通体系;建立内河航运网和海上南北运输通道,大力发展民航事业,力争交通运输从严重滞后型向基本适应型过渡。2020年,建成设施完善、技术装备先进、管理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体系。从现在起到本世纪末以至下世纪二十年代,科学技术为交通运输服务的重点是:

——研究开发客货多式联运的关键技术,大幅度提高运输效率和各种运输工具的利用率;

——加速铁路重载运输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时速在200公里以上的高速铁路客运专线技术,大幅度提高铁路运输能力;

——开发建设南北海上运输通道的关键技术,开发远洋运输和长江等内河运输系统及船舶制造的关键技术;

——开发国道主干线公路系统、高效汽车运输系统及各种动力车辆制造的关键技术,在对全局影响最大、运输最繁忙的区段和沿海地区,建设高速公路和一、二级汽车专用路干线,提高公路等级和汽车运输能力;

 ——完成国产干线飞机的设计制造,并投入大批量生产,提高飞机利用率和运营管理现代化的技术水平,加强飞行安全技术研究;

 ——研究开发提高油、气管道运输能力和管道运煤的关键技术及工业试验系统;

 ——研究开发城市现代化交通的关键技术。

5.材料

材料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运用最新科学技术成就,提高材料的产量和质量,增加品种,缓解供需不足的矛盾,对促进能源、交通、机械、电子等行业的发展极为重要。到2000年,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节能降耗和改善环境的前提下,钢产量力争达到8000-9000万吨,有色金属450万吨。科学技术为解决材料问题服务的重点是:

 ——加强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技术,做好材料工业原料矿山的勘探、分析和综合评价,发展先进采、选技术和成套装备,研究共生矿的开发和综合利用技术。

 ——发展炼铁、炼钢和轧钢技术,开发、推广提高成坯率和成材率的新技术。

 ——发展铜、铝冶炼加工技术和钨、锑及硬质合金深加工技术,发展塑料、橡胶加工新技术。

 ——发展农用化学品。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基础上,设计、改造和建造各种规模的化肥生产装置。继续加强高效、安全、经济的化学农药新产品开发。

——开发有机和无机化工原料,发展合成材料(主要是树脂和塑料),增加合成材料新品种,发展高档、专用、性能优异的精细产品以及工程放大技术。

——加强化工装备的研究开发和产品设计。开发水泥干法窑外分解生产技术,完善玻璃生产浮法工艺的关键技术,掌握墙地砖、卫生和新型结构陶瓷材料成套工艺及装备技术。

——开发非金属矿产及其制品,提高档次和质量,增强国际竞争能力。

  加强废旧材料的回收利用。建立废旧金属回收、加工和利用体系,制定适合我国情况的管理办法和分类标准。开展工业废渣的综合利用,开发新的利废建材产品。

 ——研究开发新型材料和传统材料改性技术,加强金属、有机高分子、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及复合材料的研究,推动新型材料的商品化和产业化。

6、人口、健康与环境

人口、健康和生态环境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严重挑战。能否制止人口的过快增长和提高人口质量,保护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是关系中华民族兴衰的大事。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方面进行综合治理。科学技术应该对此做出重大贡献。

——加强人口科学研究,坚决有效地控制人口数量,改善人口结构,实行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力争本世纪内把人口控制在12.5亿左右,坚持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的政策,妇女总合生育率降到2以下,人口出生率控制在千分之十七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千分之十以下。力争下世纪全国人口最多不超过15亿。大力改进与完善现有节育技术及方法,研究开发新的安全、方便、廉价有效的节育技术。积极培养计划生育技术和管理人才,建立专业队伍。同时,加强基础研究,创造更加符合实际需要的新一代节育措施,把人口控制切实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之上。

——加强对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国民营养的研究,加强对严重危害我国人民生命与健康的若干疾病防治措施的研究,解决病毒性肝炎等危害最大的传染病防治技术,使心、肺、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血吸虫病等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下降。加强对老年医学和康复医学的研究。为劳动者提供更多闲暇时间,争取到本世纪末全社会逐步向五天工作制过渡,不断提高我国人民的健康水平。

 ——加强对中医药学及民族医药学的研究。开展医学生物技术及生物医学工程的研究,在预防、诊断、治疗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改进药品及生物制品的传统生产技术,为医疗保健提供优质、高效、副作用小的新药。研究开发新的预防制品和第二、三代生物制品。

 ——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技术装备现代化。到2000年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力争达到10平方米左右,城市气化率达到50%左右。争取下世纪初全国城市普及给、排水工程。做好城市绿化。切实防止和解决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开展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技术的研究。

——开展各类生态系统和自然保护区环境建设的研究,有效控制大气污染、水污染和有毒、有害废弃物、化学物品的污染,开展温室效应、酸雨及臭氧层破坏机理及其影响的综合研究。加强对自然灾害预测预报和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7.自然资源

地面、地下和海洋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所引起的自然资源的短缺,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严重问题。我国耕地、森林、淡水以及大多数已探明的矿产储量的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资源分布不均匀,品种不全,质量不高。土地沙化、干旱、洪涝、盐碱化、泥石流和水土流失现象至今难以控制。一些违反自然规律的开发、建设,不仅使自然资源受到破坏,也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科学技术要为解决资源的短缺和合理利用问题做出切实的贡献。重点是:矿产资源、水资源、海洋资源和森林资源的保护、勘探、开发和合理利用。

——在本世纪内要集中力量解决能源、金属和非金属等重点矿产地质的勘探问题,解决高复杂油气田和深部盲矿、难识别矿、低品位矿的找矿方法,解决先进技术与仪器装备问题,提高找矿效果和环境效益。同时,大力加强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技术的研究,扩大资源的利用范围和深度,提供资源后备基地。

 ——查明全国地下水资源总量和分布,加强华北地区、南方岩溶地区和农业开发区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及保护技术的研究。

——研究森林保护和抚育更新技术,发展木材代用品,减少采伐量。到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头一、二十年,力争使我国的森林覆盖率由现在的12%提高到16-20%。研究制止水土流失和沙漠化趋势的防治技术。

——建立现代化海洋立体观测系统,开展我国大陆架陆坡和深海盆地地质构造和资源分布的研究,加强对浅海、近岸和深海远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

——改造传统的测绘体系,发展卫星测绘和海洋测绘技术,加强测绘信息数字化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8.高技术和高技术产业

高技术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对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有深远影响。必须按照“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的方针,积极发展我国的高技术和高技术产业。本世纪内,在微电子、信息、自动化、生物、新材料、能源、航天、激光、海洋技术等领域力争有重大突破,确保我国在世界高技术领域占一席之地。大力发展以集成电路和计算机为核心的微电子技术,开发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专用集成电路和新型微小型电子元器件;发展新一代计算机和系统软件及通用应用软件,突破软件集成技术;建立先进通信系统,开发通信信息的传输和处理技术,提高输送效率和通信能力;发展加工中心和工业机器人,实现适度规模的自动化生产。加强植物分子生物学和转移基因育种新技术的研究。下世纪初,我国高技术研究的若干领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高技术研究从一开始就要注意与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密切结合,同时注意本身的商品化产业化问题。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实验区和促进高技术向生产转移的“孵化器”,对一些阶段性成果,要尽快向生产转移。高、新技术产业要走国际化的道路。本世纪内开发一批高增值、高创汇的外向型高、新技术产品,投入国际市场。到下世纪的头20年,高、新技术产业在国内外市场上形成规模,在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中占有相当的比重。

9.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            

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是新技术、新发明的先导,是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对此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必须保持一支精干的高水平的队伍,吸收世界最新科学思想,在当代科学前沿进行不懈的探索。基础研究应注意与经济发展目标相协调,并增强科研成果向生产转移与扩散的能力。国家应逐步提高对基础研究的投资。到本世纪末使基础研究的经费达到研究开发经费总额的10%,应用研究经费达到30%左右。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的重点是:

——紧紧围绕农业、能源、交通运输、信息、材料等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及人口、医药卫生、资源、生态、环境、自然灾害、国家安全等重大问题,开展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依据和技术基础。

——加强高能物理、超导、固体物理、分子生物学、地学、空间科学、海洋学、生态学和信息科学等前沿基础学科的研究:

高能物理和核物理的研究,要充分发挥已经在国内建成的大型装置的作用并通过国际合作,利用国外先进的技术装置,在粲粒子物理等领域,作出有特色的成果。

凝聚态物理前沿领域的研究,重点在高临界温度超导、超结构和超微结构等方面,特别要对高临界温度超导的物理机理有所突破。对物理学与生命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等的交叉领域要加强研究。

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研究,要在分子和细胞水平上探讨遗传、分化和发育的基本规律,为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加强与生命过程有关的化学研究;围绕新材料的探索,发展高分子、催化、表面和稀土化学;注意分子设计和微观反应动力学等的研究跟踪。

地球科学要把固体地球,气圈、水圈、生物圈组成的复杂耦合系统作为整体开展研究,为国家资源、能源、环境、自然灾害等重大问题提供基础资料和理论依据。

生态学的研究着重于系统的协同进化、退化生态系统的机理和优化人工系统的组建等,为改善环境、促进社会发展做贡献。

信息科学要重视智能化的发展方向,解决通讯、计算机、自动控制等重大信息技术问题,争取有重大突破。

空间科学的发展应加强基础空间科学的研究并与高技术密切结合,着重对微重力下的物理、化学和生命现象以及日地系统整体行为研究。

——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科学家和有较高水平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学风优良、创造力旺盛的精干队伍。

——创造适于基础研究的优良环境,建立和完善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新机制。切实办好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国家实验室和研究所,形成若干跨学科的综合科学研究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

10.国防科学技术

国防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保证国家安全、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我国国防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与经济建设战略部署和新时期军事战略相适应,以整体效益为中心,需求牵引和技术推动相结合,选择跟踪,重点突破。

武器装备的发展要贯彻缩短战线,突出重点,加强科研、梯次更新的方针。用先进的国防科学技术推动武器装备的发展,促进新时期军事战略的实现,是国防科学技术发展的重点任务。

按照军民结合的原则,加强超前的应用理论研究,充分重视新概念、新思想及新途径的理论探索,为国防科技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四、深化改革,建立有利于科技进步的新体制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新的运行机制开始建立,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出现了可喜的局面。当前的任务是,要在已有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完善改革开放的各项政策措施,把科技体制改革的工作不断推向前进。

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和发展与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相适应的、科技同经济密切结合的新体制,最大限度地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彻底解放科技生产力。

按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我国的研究机构应当是多种层次、多样化的:既有面向全国的,也有面向行业或地方的;既有国家办的,也有集体、个体等民营的;既有为经济、国防建设服务的,也有为公益事业服务的,既有从事基础性研究的,也有从事技术开发工作的。政府部门、大中骨干企业和高等院校所建立的研究机构,是我国发展科学技术事业的主力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支撑性作用,国家和各级政府要给予重点支持。在坚持全民所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国家继续鼓励和引导民办科技机构的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科技事业的一种补充。

必须对不同类型的研究机构实行分类指导,使它们各自都能充分发挥作用。对基础性研究和公益性研究机构,以及对国家重大攻关项目,由政府部门或企业组织管理,给以稳定的财政支持,保持其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技术开发型的研究机构,要通过深化改革,转到为发展商品经济服务的轨道上来,实行自主经营,经费自给,财务自立,逐步实现人才、技术、资金、市场的统一。国家给以政策上的引导和支持。

各级政府部门要继续放活对全民所有制研究机构的管理,使它们在深化改革中不断发展,逐步分流:有的将成为国家研究所或国家实验室,承担国家重大的基础性、综合性、长远性科研任务;有的逐步发展成为科技先导型产业集团,为国内外市场提供高、新技术服务或产品;有的直接为行业服务,成为行业技术开发中心。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在基础研究方面的作用。基础性研究机构要与高等院校密切结合,以利培养和发现新的人才,保持活力。大批技术开发型中小科研机构的方向是逐步实现社会化,以市场为舞台,到竞争中去寻求发展。它们中有的可以进入企业,成为企业的技术开发部;有的可创办或吸收企业作为中试与生产基地,发展成为科技型企业或企业集团,有的则可面向中小企业,成为区域性或行业性技术开发中心。

2.充分发挥国家对科技发展的主导作用,加强宏观控制和协调。政府要把制定和推行有关科技发展的战略、方针、政策、规划、计划及法规放在科技工作的首位,通过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推动科技进步。要进一步培育技术市场,形成促进技术进步的竞争环境。鼓励技术创新,改进奖励制度,保护知识产权,促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对重大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列入国民经济计划,并提供专项资金保证其实施。有计划地加强中间试验基地的建设,促进科研成果由实验室向生产的转移。

3.逐步建立以行业和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体系,依靠行业和企业提供技术发展基金。大、中型工业企业和企业集团要有自己的科研开发机构。推动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横向联合,为企业提供技术和管理服务。制定和发布考核企业技术进步的指标体系,奖励技术进步,惩罚技术落后。建立全面质量保证体系,大力推行国际标准,严格实行质量否决权,建立质量责任制和监督抽查制度。逐步推进“科技型先进企业”的创建活动。

4.建立农业科技研究与推广服务体系,实行试验、示范、培训、经营、服务相结合,推动农村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县及县以下的科技机构要逐步发展成为经费自立的、进行有偿技术服务的技农贸一体化的技术经济实体,充分发挥它们在科技成果推广服务中的骨干作用。建立和完善农村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社会化技术服务体系,鼓励城市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和广大科技人员到农村进行技术承包,领办、创办乡镇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形成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技术网络。发展多种形式的民间专业技术协会和技术推广组织。

5.改革现行的人事管理制度,使大多数科技人员进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鼓励科技工作者艰苦奋斗,专心致志地做好本职工作,努力做出贡献。必须放活人才管理,引入竞争机制,逐步实行科技人员可以应聘或辞聘,用人单位可以聘用或解聘的双向自由选择的聘任合同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放宽高级专业科技人员的户口管理制度,完善科技人员专业技术职务制度,进一步打破“大锅饭”,对有重大贡献的科技专家,随时提拔和晋升,授予他们荣誉称号。

五、主要政策措施

1.提高科技投资强度,改善经费的使用管理。

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要加速科技的发展,促使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重大效益,必须有充分的资金投入。要逐步改变我国科技投资强度较低,渠道单一,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具体措施是:

——由单纯依靠国家财政拨款,转变为全社会的共同支持,形成中央、地方、行业、企业、金融机构、海外等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投资体系。

——大幅度提高全社会对科技的投入。大中型企业要设立技术开发基金。企业要以不小于1%产值的资金投入科技研究与开发。高技术产业的科技投资强度应更大。乡镇企业要向农业科技投资。政府对科技事业的拨款应以高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速度增长。到本世纪末将科技经费提高到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5%左右,到2020年提高到2%以上。

——调整科技投资结构,在确保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的同时,增加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资金,加强中间试验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资金支持,积极发展科技信贷和扶植高技术产业的风险创业投资。

——继续改革现行的科技经费管理体制,引入竞争的机制。对基础性研究、公益性研究和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实行基金制、包干制、招标制和合同制。凡有经济效益的项目都要实行由政府和受益单位匹配投资的办法。建立研究开发评审制度和独立的技术评审机构,对科技经费的分配和使用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检查。

2.制定鼓励科技进步的经济政策。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各项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是鼓励和提高企业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积极性,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要充分运用税收、价格、信贷、折旧等经济杠杆,引导行业和企业的技术进步。要强化行业和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总额的比例,并摊入成本。允许一些企业按照国际上同类企业的水平,提取研究开发经费。改善企业投资结构,对企业的研究开发、制造工艺、测试分析、软件等技术性投资和国家确定的振兴产品、出口创汇产品的商品化生产,给予贴息、低息和长期贷款,对科研设施和技术落后的重点基础设施给予特别折旧优惠。在一定时期内,免征技术咨询、技术转让、技术服务等技术性收入的营业税。国家通过经济立法和利用市场机制,支持新产品开发、生产与销售,限制和淘汰落后产品的生产。国家对导入国际市场的新产品,可在一定时期内给以适当的补贴。

3.切实做好技术引进及其消化、吸收和创新工作。

技术引进是加强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促进我国技术进步的重要措施之一。引进技术的目的是提高本国科研的起点,增强科技能力。必须把技术引进及其消化、吸收、创新工作放到突出的地位。在新时期,我国引进技术的工作必须实现新的转变,即由主要进口生产线和成套设备,向主要引进软件技术和关键设备转变;由单纯生产使用,向注重消化、吸收、创新转变;由购买技术为主,向开展联合研究、合作制造转变。引进国外设备要贯彻技贸结合的方针。强化国家对重大技术引进的宏观控制和统一管理,克服重复引进。要用比引进技术更多的资金投入消化、吸收和创新工作。把引进技术与国内研究、开发结合起来,尽快实现引进技术和装备的国产化。通过科技立法,确保科研单位和科技部门参与引进和消化吸收工作的全过程。

4.建立和健全科技发展的支持、服务体系。

大力加强和改进科技情报、图书、计量、标准以及设备、仪器、试剂等方面的工作,切实做好科技后勤保障工作。建立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积极发展工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改进科技资料的统计、分析、管理与使用,为工农业生产提供及时的科技信息服务。

5.开发人力资源,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关键在于人才。从根本上说,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人才的培养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我们已经有了一支很好的科技队伍。他们是工人阶级中知识水平最高的部分。他们活跃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条战线,忘我工作,为我国科技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是我国最宝贵的人才资源。我们应该充分信任和依靠他们,积极发挥他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骨干作用。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同国外科技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相比,这支队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科技人才的培养,改善对科技人员的管理和使用工作。当前我国科技教育工作的重点是,积极培养新一代高水平的、德才兼备的优秀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同时大力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培养千百万掌握一定文化知识和专业本领,能操作、会实干、善于解决经济建设中各种实际问题的人才。加强对科技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鼓励他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不计名利,无私奉献,实事求是,联系群众,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要调整科技队伍的结构,使各种层次、各种专业的人员保持合理的比例。重视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促进知识更新。工程师职务以上的科技人员,工作五年应有半年时间的培训。要重视在职研究生的培养,积极地、有计划地派遣留学生和进修生到国外培养和深造。对于工农中涌现出来的确有水平、有贡献的人才,在职称、荣誉等方面,要与相应的专业人员同等对待,一视同仁。

从根本上改善科技人员的社会地位和工资福利待遇,改变工资报酬偏低的不合理现象。提高科技人员的起点工资,使科技人员的实际收入有较大的增长。制定优惠政策,使科研单位、科技人员在为经济和国防建设做贡献的过程中,逐步改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对在农村和边远地区工作的科技人员,应制定特殊的鼓励措施。

6.大力支持和积极发展软科学研究。

软科学是科学技术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一个新领域。它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起来,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对各种宏观和微观问题进行综合评价与论证,是实现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重要保证。

7.加强科技法制建设。

必须加强科技立法工作,把促进科技进步的重大政策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特别在防止能源、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方面,要加快科技立法,把依靠技术进步纳入法制轨道。要加强对科技立法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提高科技法制建设的水平。今后五至十年内,在抓紧研究、制定科学技术基本法,科技促进法的同时,根据科技发展和改革的需要,研究制定有关科学技术组织、劳动、奖励等法规,促进各行业科技进步的法规以及加强保护知识产权的法规,争取到2000年使我国的科技立法形成比较完整的法律体系。

加强实施科技法规的监督工作,建立技术合同仲裁机构和各级科技法制机构以及科技法规的研究、咨询和服务系统,在广大科技人员中普及科技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使他们成为知法、懂法和守法的模范。

8.创造有利于科技发展的社会环境。

科学技术是富于创造性的事业,它的发展不仅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更需要稳定的、高度政治民主和学术自由的环境,以及鼓励开拓和创造精神的社会风气。要创造条件,鼓励科技工作者无所顾忌地去追求真理,进行探索与创新,创造高水平的科技成果,造就新一代的优秀科学家和专家。对于学术上的不同意见,应由科技工作者进行自由讨论,不得采用行政手段强制推行一种学术观点,而压制另一种学术观点。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学术团体在促进学术交流,学科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应创造条件,鼓励科技团体和科技工作者积极参加科技决策、鉴定、咨询、服务工作,为繁荣科学技术作出贡献。向全社会普及科技知识,促使公众加深对科学技术的了解。在全社会造成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建立全国性的“科学技术节”,检阅科技成就,奖励科技人员,宣传科学思想,传播科技知识,发扬“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科学精神,使爱科技、学科技、用科技在全国蔚然成风。

9.切实加强领导。

各级领导对科技工作应该表现出高度的热情,给予极大的重视和支持,真正把科学技术放在经济发展的首位,积极提高自己的科技素质和文化水平,成为倡导科技进步的带头人。要把依靠科技进步作为考核各级领导干部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级计划、人事、财政、金融、税收、外贸、宣传等部门的干部都要加强对科技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做好对科技工作的服务。各级地方政府都应树立科技兴省、兴市、兴县的思想,并在实践中做出切实的部署。我国各方面的改革,包括政治、经济、科技、教育、人事、财政、金融、信贷等等方面的改革,都要以是否有利于促进科技进步作为检验工作的一个重要标志。

全国各族人民都要树立“科技兴国”的战略意识,为发展我国科技事业、建设繁荣富强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而共同奋斗。

六、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1.当今的世界是开放和竞争的世界。人类进入以和平和发展为主要潮流的新时期。科学技术的国际性更加突出,正在向世界一体化方向发展。当代人类面临的许多全球性重大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各国的共同努力。各国既互相配合,又激烈竞争。任何国家都不可能脱离世界的大潮流在封闭状态下求得发展。我们应该鼓励我国的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到世界科技的大舞台上去拼搏,为国争光。当前发达国家正在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技术转移的趋势在不断加快。我们应该抓住时机,选择一些我国急需的领域,积极参加到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大系统中去,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获得我国急需的先进科学技术。

2.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要重视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提高合作研究、联合开发、合作经营在国际科技合作中的比重。选择我国急需的科学技术领域,参加国际上的大型计划和项目。积极争取在国外合作办厂、办公司,办研究、设计、咨询、信息服务机构等,使技、经、贸密切结合。

3.大力支持民间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发展技术密集型企业,促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要改革体制,下放权力,使具备一定科研和技术开发能力的基层单位能拥有直接对外谈判、签约的权力,避免层层审批的繁琐手续。

4.进一步放宽科技人员对外交往和学术交流的政策,鼓励科技人员参加国际会议,进行学术访问和客座研究,在

国外兼职等。对科技人员出国参加学术活动,要下放审批权限,简化手续。对一部分在国外科研机构和企业公司工作的留学生,要争取他们回国讲学或传授技术。聘请有真才实学的外国专家来我国从事科研、教学、指导生产活动以及担任研究所长、企业厂长、经理等职务。

5.开辟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的经费渠道,设立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基金,供重要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和科技人员参加国外学术活动之用。

发展科学技术是中华民族的千秋功业,需要有全民族的奋起,有许多代人的持续拼搏与努力。科技兴国,人人有责。

在过去四十年中,我们走过了艰苦的历程,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获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但是,我们今后的道路更远,任务更加艰巨。当前,在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正酝酿着新的重大突破。在未来世纪中,科学技术的地位和作用必将进一步空前提高。这给我们带来了希望,也增加了紧迫感和危机感。我们必须抓紧时机,奋力拼搏,迎头赶上。我们具备了加快科学技术发展所必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我们能够、也应该在未来几十年中,把我国的科学技术推向新的高峰,使科学技术在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历史上,中华民族依靠自己的勤劳智慧,曾创造出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它至今仍闪烁着不朽的光辉。今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党的十三大的方针路线指引下,抓好科技进步这一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战略措施,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社会生产力的新飞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本作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五条,本作品不适用于该法,在中国大陆和其他地区属于公有领域


注:中文维基文库社群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演讲,不总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