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大溪先生文集 (李承煕)/卷二十七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二十六 大溪先生文集
卷之二十七
作者:李承煕
1927年
卷二十八

[编辑]

與李南彬文治[编辑]

猥蒙臨枉。稽謝爲悚。謹遣兒仁。敬候起居。或有以指導之否。盛著形聲通。足見憂世之苦心。使迷兒試奉敎焉。或可以口授其音耶。鄙人有小著音文類表。亦此意。僻陋未敢塵覽。俟早晏躬進奉誨。

與李南彬[编辑]

僻陬醜狀。無足鳧鶴於大邦淸鑑。乃蒙再屈履屧。辱與之上下。且於鄙先君子所著理學綜要。深致究玩之意。是卽吾先君子之曠世子雲也。其感誦欽佩。何可極耶。噫今天下洙泗洛閩性理之學殆絶矣。鄙邦雖僻陋。學者之尊尙此學。由來已久。粤在明季。有退溪李先生滉實大倡明之。爲東陸儒宗。後來學說分歧。往往主張氣邊。其脉絡盖多從王羅而來。鄙先君子憂之。纂輯洙泗以來主理宗旨。分類立目。明天命人性之大原。聖學人道之大方。以詔後之學者。其心盖無窮已。承煕奉以來此。思欲與大邦邃學共講明之。顧醜陋無以自達於羣賢林藪也。大兄文章宏博。又深留意於性理。無乃中華一脉之所寄耶。謹奉此以副俯索。願大兄留作案實。早晏硏精究玩。以發其奧。且與大邦碩彥。公共討論。以審去取之旨。則鄙先君子深有幸焉。抑天下學者。有同幸焉。願得大兄一文字以弁其首。以爲此篇之光。惶恐冒昧。伏冀鑑亮。

與李南彬[编辑]

城南遠餞。徒吟桃潭之深矣。奉天東出。未占紫氣之光。兒書至報。氷玉聯武。陋巷生輝。此又賤腹之所未望到者。未知能優游信宿。登雲陶之齋。涉心源之堂。增賁草木。留光楣壁耶。又或進此而東歷大邱涉釜山。駕滄海而向登萊否。抑復路漢陽而踏舊跡耶。念兄此行。涉李提督誓師之江。彷徨箕師井田之墟。噓唏明皇帝太祖神宗毅宗大報之壇。爲有所感觸于中。繼而有可淚可哀可驚可懼者矣。購書一計。亦不落莫否。弊邦自麗季以來。六百年所產。惟道學一種。足多於天下。然其中亦多門。苟欲細究其正脉。非道詢而市謀者。當具匡眼自擇之耳。何日返稅。軆氣淸寧。新寓整理。林梅蘇蘭。迭供淸玩。足以斷送塵愁。孔敎辦務。亦有實施之望否。承煕尙作奉天客。所呈總會公函。不惟無效。乃至不準。將無以自由矣。今錄顚末付總會。幸詳考而爛議之。爲此會計也。此計不遂。承無可歸之地。亦恐東省無韓民之地矣。寧浮遊宇內。死於路中耶。鄙著曲禮內則。若未付則付此君也。長言無補。萬祈文安。

答李南彬[编辑]

南彬仁兄閣下。奉天亦人世耶。幸奉一紙。知東舟利稅。北樓重開。氷翁玉婿。優游燕頤。寶婘幷庥。回想如天上事也。承煕此來。一栫棘人。不向門外寬一步。孔敎如屠門講佛。所謂韓僑盡走壙之獸。無地可駐足。近得數朋友。謀結社營田。合地講業。而又戛戛如上灘矣。此生能幾何。而天之不我假乃至此也。惟仁兄東渡。足爲鄙國前途有望。其發揮前輩幽光。尤足爲斯文導線。承湔劣無能窺測前賢學術之奧。然大畧吾韓道學。作者雖多。槩以靜庵,退溪爲宗。若學力之純熟。理論之精深。爲前後諸儒之集成則退溪也。此一國之通論也。栗谷才高識達。而其學說多主氣。與退溪立異。尤庵乃栗谷之譜承而其主氣過之。主退溪理學者。往往詆斥。然尤栗一帶世主政路。其學派亦大張。多顯名於世。且鄙邦有特色國性者二。自立國以來。學派專宗朱子。力排他門一也。當明淸之交。國論耻事淸。以尊明爲春秋大義者一也。尤庵於此二者。頭戴而肩擔之。其宗朱則曰言言是曰事事是。至謂見草間之蛛。亦思朱子。其尊明則立朝力贊伐淸之義。臨死托弟子私立明太祖神宗毅宗三皇帝廟。以此二者。幟標同異。異者多譏其虛浮過情。而其邊士論益張。至以爲世間有孔朱宋三聖賢。此則鄙邦黨論之歧裂也。鄙先君子。一生不主黨論。其作綜要。特著李子諸說。以明理學大旨。李子卽指退溪也。仁兄旣得四賢文字。自當以公眼鑒別。又有理要書。可以知鄙家家學之攸來也。不必更待瞽說以作證也。最有所感歎于中者。仁兄之拜吾先君廟者。以讀其書知其人也。吾先考有靈。亦應有曠世知己之感矣。其傍有祖雲憲陶齋。雲是朱子。陶卽李子之陶山也。此先考平生之心也。其作樑頌者郭參贊鍾錫。卽吾先考傳心之門下也。當時及門有幾公。能傳其心法。今寄世者無幾。兄所訪張君錫英其一也。其禮學尤淹博。所奉贈禮笏。恐有可采。又甞作儀禮集傳。實大編也。苟可刊布於中州。足有補於世敎。惜乎其無能爲力也。二水三山之韻。玩樂室之銘。旣許撰惠。已足銘感。謹頂手以俟。鄙註曲禮內則二書。旣經熊濤先生手抄。復蒙仁兄鑑賞。幷切鍾期之感。然其中不能無紕謬。幸精加考示。冀得修改。幷與熊濤仁兄商訂。更各惠一語以題之。俾後知吾輩心跡。亦一幸也。兒侄輩或無大悖。然皆爲世風推移。殊非乃家心法。其所以接待餽贐之節。必多闕誤。仁兄一直奬許。恐出仁人之多恕。洋元之必賜報完。尤庸愧蹙也。坤侄亦世浪之物。能知乃叔意則必源源趨拜矣。其志盖在公立學校。金呂二君亦同此情。或有蟠龍之路耶。慶君穗亦栗老學派。然此派中近有李華西恒老。理論一變。與吾先君理要之意相似。頃對時已畧陳矣。慶君華老之再傳也。其行誼事業。未能詳知。然大抵是學問中人也。陳重遠尙未還何由也。康更生近赴香港。亦何幹也。湯君化龍長敎育部。用經訓編敎科。中華孔敎。其基於此乎。頃雜誌所載鄙作敎科論卽此意。孔道會以此意呈總府。已經批準。而爾時敎育部置之不理。今湯君能自如此耶。使承得廁跡其傍。聞其末議。或有九九之獻焉。今無及矣。今有一書。賀湯君偉業。可傳致而得一覆耶。東省支會事更思之。今東省未有孔敎支設。鄙邦人入中華者又多入籍。不必別加韓人二字。只將東省孔敎支會立名。已自無害。待重遠還。幸密切相議。通函於奉帥。且得京中名位如湯敎部康總長書囑。使之引接鄙輩則庶可藉手耶。顧今西歐震盪。中華大局亦波動。頃於新紙中見一文字。衋然有感於鄙邦之覆轍。未知當局羣公作何想也。暍餘圉圉。此一紙經幾度作止。萬不能盡。遙祝寶覃萬福。

答李南彬[编辑]

一書久未承覆。每引領西雲。頃因權丙夏自曲阜還。說大成廟下見深衣章甫之李先生。知中華有吾先生之友也。想來如一夢。郵至書來。知仁軆尙健旺。遊歷有趣。喜可掬也。然仁兄果定作滇中一居士耶。天生吾仁兄。富有器局。又副以許大正知見。當夷夏邪正消長之交。慨然挈眷而北。縱緣議席之不煖。未克展布一手。亦旣與孔敎諸公相提携。庶幾益恢心筭。思爲天下後世地。何遽爲此消極活計也。抑玩股時象。明知其無可爲耶。竊謂今世局雖濛洞。天道好還。人情思奮。不比孔孟程朱當衰季專制。不得於司命之人。則更無着手脚地者。所患者世所云英豪提倡者。多走別歧。而一般奔波趨營者。全沒思想耳。今未論時事如何。只就孔敎一事。確立一副大規模。萃合幾箇同志。滙多少財欵。講定劃一敎科。養成幾箇英材。則近之可以需諸一世。遠之可以貽範萬世。夫以中華之好根基。北京之大人叢。而有吾兄惇厚肫懇之姿。足見孚咸之力。苟能辦此一着。則鄙人雖庸陋垂死。亦當號召敝邦幾箇才秀以趨之矣。未知盛意如何。明庶君有刑部職名耶。此君旣不專。重遠君尙此遠。孔道會許多節拍又如此。而正淸君亦旣廢務。則京中事盡闌珊矣。天下事非實心實力。難以有終。此非有心人所永歎者耶。承煕一浮梗耳。無地立基。苦心棘手。庶作卵形。又被官府阻碍。頃旣懇之總會。聞今總會旣定。曲阜少霑公居總理。康會長代表又到。如直因是會作聯凾於張元奇政長。庶有力矣。諸公似未甚留意也。兄若遌重遠君提此事。幸借會長一凾見寄也。滇中士氣如何。兄定南歸。或又糾合鄕秀。倡此事否。徒設亦聲而已。必須自立一校。明立六藝四科之目。然後方一新舊而會宗於孔子耳。承之以用經訓編敎科爲美者。盖以初學科程貴簡明。如朱子編小學。亦非破碎原經也。若原經則自有大學所課文學科。如朱子編近思錄。何甞去通書正蒙耶。如鄙定曲禮一書。實古者小學科書也。當時小兒目見而躬履者皆在此。如今使小學讀此書。其純屬進退應對入孝出恭處。已多生眼。况於名物稱謂。漠然不知何物事。如何行去。畢竟書書我我。無所開益。東洋今日敎法腐敗。盖職此之由。正着眼處也。曲阜演說。口據擧起頭題。已極正大。此中無由見山東報。或可抄寄以博眼耶。滇中有永曆遺塵。如嚴起恒楊畏知吳貞毓林靑陽諸公。直節皆凜然。未知或有祠廟等寓慕者耶。兄所收敝邦諸文字。亦天意也。竊甞論之。天地間吾人道學正脉。只有中華羲軒堯舜禹湯文武周曁孔顔曾孟。降而宋有周程張朱諸賢。元明以下寥寥。惟薛文淸其庶矣。敝邦雖僻壤。自箕師敷敎。遠有遺緖。至于李朝。文敎丕興。作者盖多。而退溪李子集其成。今讀其書考其行學。殆朱子後正傳也。只緣風土隔閡。遂不出三百年。朝鮮之李先生若鄙先君子。又生衰亂之季。無所展施。只與幾箇門人。私相講明。今此三書所載。槩可見其中發明宗旨。心卽理三字。始見於陽明王氏。繼而有顧亭林先生。然所謂理者。類指禪家精靈物事。殊未明晳。近敝邦有華西李恒老先生。與鄙先君子始發其眞。盖以爲天地萬物。惟理與氣。理其主宰也。氣其形質也。吾儒之所謂心。乃指主宰之眞軆也。凡學者主此理則爲性命道德仁義禮智。主此氣則爲聲名利祿俗習異端。吾儒之學。主理而已。未知後聖有作。以爲如何也。兄苟仍留北京。作孔敎主人。誠天下之大業也。不獲已必歸滇中。必須倡導俊英。設立一校。闡宗朱之正學。守尊明之大義。暇以討究敝邦諸書。使之不湮滅於千秋。亦天地主宰之心也。堂室詩銘。當早晏恭俟。曲禮內則謬著章句。旣蒙鑑賞。幸亦各作一文字付之。如復有同志名家。幷乞附惠。慶君聞出本國申君近住吉省。當俟後寄聲。從侄及金君始入學校。能有成耶。方仰近聲光。遽此分張則亦命也。衣册想早晏寄至。大帶之制。在四禮書可考。今復略寫在紙頭。噫承與兄生幷斯世。垂死相吐膽。仍復成各天之別耶。留廣歸滇。庶假鱗鴻以寄情。

答李南彬[编辑]

南彬仁兄惠鑑。代間希有之遇。固不敢妄擬於大鵬。而冥外黃鵠之擧。自切抱感於壤蟲。萬里珍封。忽若引此身在澳門前洋。沿途江嶽烟雲之勝。已足饒高士胷腹。况復玉潤君大纛風聲。作一番新色。更能討閒日月。探玩義理之奧。導開音韻之妙。儘君子之無入而不自得也。惟是層峯招魂。深撼慈膓。遠外悲溯切切。承煕生長僻隅。晩而漂寓大邦。聾啞無所遇。乃得以手目之接。聲氣之感。得與仁兄欵。亦天也。妄謂今天下凜凜禽獸矣。中邦近日學訣。又恐非堯舜孔孟之舊。庶幾相與講明。憑仗毅力。扶持得幾分發明得幾分。我落東省。兄復南歸。悠悠此懷。更向誰說。行而化今旣無望則明道開後之責。更重兄之反躬自勘。斤斤乎親書講理之工者。亦不害爲來者之幸也。夫理與氣。固不相離。其大界則不相雜。從古大道之不明。每從不相離上差却。堯舜首出。卽從人道上劈來。人者氣也。道者理也。精而察之。一之于理。心法乃明。自是厥後。羣聖羣賢。只在主理而已。彼道佛耶回其入見萬殊。爲主氣則一也。迄于宋氏。佛化爲禪。其說益精。而其知見偏主不離。遂致認氣爲理之病。使天下高才英氣之士。相將入於其中。王羅諸公盖皆不能免焉。敝邦退溪李子。以精粹篤厚之姿。用沈潛積久之工。發明主理之旨。深有契於朱子理氣决是二物之訓。其言四端理發七情氣發。乃用朱子成說。兼有以發明理氣之不相雜。而其爲不相離之妙者。亦未必不在其中。栗谷乃遽主一方之見。都管歸氣發一路。遂幷朱子成訓而只驅諸誤錄。則盖亦英豪容易之差。而盛諭所謂不過乎理氣不相離之旨者也。主張其說者之轉入偏旁。亦旣勢然矣。鄙先君子理學一書。盖欲爲從上聖賢發明主理之旨。其於四七理氣之辨。純用朱李成訓。若本原之皆自性發。又有以闡述乎程子其中動七情出之說。而實原乎中庸未發發而之旨者也。至如栗谷四七皆發於理之說。亦有以通之。門人同志或能篤守謹遵。而世之譁然攻之者又多矣。如承才鹵德薄。本無實得。口耳淺尠。終無以闡明遺緖。何足道哉。其偶與吾仁兄相遇。得沕然默契於理義之奧者。殆亦先靈之有潛牖者焉。異日滇中理學之傳。必自吾仁兄推之。吾先君子與有光焉。豈非敝邦之幸耶。音韻之學。鄙實素昧。始欲使兒仁稍受指敎。竟因彼此忙遽。含意未遂。苟知旬日之工。能解官話大致。則庶劈忙奉訓而竟失之矣。今日前山之幸。乃後日天下之幸也。此亦豈少補。若遇古聖考文之世。則又可三年而同之天下也。禮家無二主。妻喪夫爲主。凡通訃啓告祝辭。皆以夫名主之。令外孫雖長成。亦不得自主矣。敝邦通俗皆遵之。然實自中國來者也。今何有異說也。南方有孔敎會。亦有規模可述者否。北京寥寥。重遠公尙無一字寄。爲之歎息。仁兄且隨所在倡導之。益講定節次。以爲四方則也。此書苟能達。幸復回音。餘不宣。順祈文安。

答李南彬[编辑]

承煕今年住遼中縣僻庄。夏秋水大。人跡罕到。忽有一偉冠先生儼若天降。有紙上字。乃知爲吾兄也。此去廣州前山萬里。對面道別來心事。何其奇也。計其日未知兄今果廣耶。抑滇耶。廣則玉潤棨戟依昔。宴爾孔嘉。學中莘莘。有相發之樂。滇則床瑟階蘭。天和藹然。俱足艶仰。然又有一絶奇事。看看影上一個身。西之髡滿之裝而中華之冠。其中主宰翁果何人也。情知此翁實吾夫子後人也。乃使觀者眩於外。惟兄試一思之。承得敝國同志幾人。謀食中華土。讀夫子書。乃稻敗於水。書敗於飢。計左矣。復欲捲而南謀。定居於孔里之側。約趁聖誕作一行。若成則或能與吾兄更一接耶。承明年七十。猶復發妄如此。兄想爲之一唏也。所諭種族主義一段。雜氣不雜氣太極之喩。誠有理象可徵。然終恐有滾董未分者。未論小去處。且從頭說一過。天下之道。公與私而已。公則義而大而吉。私則利而小而凶。人孰不欲公而義而大而吉也。其或未能者。以辨之不素也。天下之理。有似公而實私者。有公矣而未盡公者。堯舜所以貴精一也。夫道之行在我。我之一身而萬用具焉。內而行能才藝。外而口腹手足。皆奉而養之。無不周其爲身。可謂公矣。然進而有家族焉。由父母兄弟妻子。至九族三黨皆有道焉。凡所以奉而養之者。有重於我者。有同而推之者。於是乎我之身爲私而家族爲公。苟自我其身而不我其家族則是私而利而小而凶也。必孝于父母。友于兄弟。和于妻子。睦于九族三黨。莫不如我身焉。是眞公矣。然進而有國焉。由君而師而友。至百姓萬民。莫不有道焉。凡所以奉而養之者。有有時而重於家族者。有同而推之者。苟家族我家族。而不知家族其國人則亦私而利而小而凶也。必忠于君誠于師信于友仁于百姓萬民而家族之。是乃大公矣。然進而有天下焉。有上天下地焉。有天下之義主焉友邦焉。天下之朋友焉同胞焉。莫不有道焉。凡所以奉而養之者。有重於國者。有同而推之者。苟國吾國而不知吾國其天下則亦私而利而小而凶也。必敬于天地。忠于義主。誼于天下之友。仁于同胞而我國之。是乃至公矣。然進而有萬古億今焉。有上帝焉。有萬古億今之師若友焉。有前生後生焉。凡所以奉而養之者。有重於今日之天下焉。又有所同而推之者。於是乎天下爲私而萬古爲公。苟天下我天下而不知我天下其萬古則亦私而利而小而凶也。必敬于上帝忠于聖師。信于萬古之朋友。仁于萬古之前生後生焉而我天下之。於是乎公而義而大而吉之。始無憾矣。由是也。君子之道其家族也。有害於其家族者。寧殺其身而不顧也。子死於父。妻死於夫。兄弟爭死。况可以圖其身之利乎。其道於國也。有害於其國者。寧舍其家族而不暇顧也。鯀殛死而禹治水。周公誅管蔡以安周室。春秋褒大義滅親。留侯弟死不葬以報秦。况可以圖家族之利乎。其道天下也。有害於天下者。寧去其國而不顧也。伯夷太公避紂歸周。孔子去魯轍環天下。又如我朝鮮奉國而王箕文王。吳越擧國而歸宋。後世述焉。苗頑不工於虞。蜚廉惡來忠於紂而拒周。萬古醜之。何有於國其國之利乎。其道於萬古也。有害於萬古者。雖與之天下不顧也。孔孟終身不遇。不枉道而循時。伯夷箕子遇武王而去之。不與共天下。是豈爲一時天下之利者耶。然則其只能公天下爲公者。已落在第二義。况今世所謂國家主義者耶。方其奮身忘家。曰愛國曰保國。爲之隕首塗肝。固若大公。及其殘人之國滅人之族。更無仁義道德之可言。他姑不說。在兄與僕。有目及而身當者。英人欲以鴉烟殘中國之族。中國拒之則執此爲罪而屠之若蟲獸焉。日人買幾萬東學黨。啗幾箇賣國賊。潛圖我韓。不能則脅之以兵。勒其印以奪外交。遂廢其君。是豈有一分公理者耶。誠仁人君子所痛心而不忍與共天下者也。所謂種族主義者。又下此一等。處家族之位者。苟以此劃疆界而競爭之。則出門一步。已皆蠻觸。部落酋長。已自難成。况國乎。况中華之大國乎。考古之中華。北不過燕趙。南不過吳越。如吾兄所居滇中。亦豈曰中華之族耶。如將現中國全部而界之。五族同中華矣。何滿人之獨不爲中華族乎。兄以近日辛亥之功。爲由於種族主義固是矣。然是滿人以此義而自亡其國。非中華之族能亡之也。嚮使滿人自無種族。同仁合禮二百餘年。則中華之人亦已忘其族矣。彼乃不然。汚壞中華禮義。薙變中華冠裳。崇貴旗人。賤卑華族。錮五千年神聖之族而奴隷之馬牛之。中華之人。雖欲不種族之可得乎。是辛亥者以種族禍非功也。乃因此功之曰不可無也。是乃膠柱之見。將復自蹈其覆轍也。使今中華諸公。謂此時可報復。立種族之界。以滿之待華者待滿。又安知無晉末劉石之禍。潛胎於眇忽之中耶。此種族國家主義。本皆無足道。大此而爲天下主義者。亦可推也。從古雄豪武猛經營四海者。大率是傀儡一劇。雖堯舜湯武之有天下。其功業之行於一世者。乃浮雲於太虛耳。其大者在萬古焉。竊以爲天下萬古。有第一大義。乃吾夫子春秋尊華攘夷是也。其所謂華者非華之族也。非華之國也。乃華之道也。天地生人。元有是道。曰三綱也五常也。禮樂刑政由是而立。士農工商由是而達。明乎此則人也家也國也天下也萬古也。是謂中華。不明乎此則人不人家不家國不國。天下而無天下。萬古而無萬古。所謂夷狄也。其爲界限。似私而實公。似小而實大。中華而夷狄則夷狄之。夷狄而中華則中華之。擴之而天下而萬古。局之而家焉身焉。皆一義也。古者中華之盛。有羲農黃堯舜禹湯文武作。治而明之。父父子子夫夫婦婦君君臣臣。家焉國焉天下焉。是中華也。苟由是而中華之則豈獨中華之族可中華也。今五族可中華也。卽天下萬族。皆可中華也。今諸公無能倡明此大義。徒靳靳於相形之私怨。以爲排滿復華。能事已了。其所以自爲者。髡髮西裝。以爲當然。甚者曰君臣可去。父子不必親。男女不必別。去孔孟之經而廢其祀。掃三代之典而變其制。世之亂臣賊子淫悍之婦。攘臂立幟曰我有自由之權。行未一年。子殺父婦殺夫者。接踵而起。盜賊盈於國中。嗚呼。是誠中華乎。愚則以爲苟如是矣。雖使四萬萬人。甘食美衣。百子千孫。亦夷狄而已。非中華也。羲黃堯舜孔孟精靈若在。必不曰予有後也。是嚮日孫氏之滅中國。殆有浮於滿人之易中國也。尙幸今總統公能扶植孔敎。存父子之親。明男女之別。諸公者又相與提倡孔敎。講中華禮俗。是乃中華之天性也。苟有大眼大手男子。能由是而推明之則綱常可正。冠帶可復。禮樂刑政可以漸次而中華也。今日之所急宜講明者。非此義乎。夫所謂三綱五常者。卽在乎中華萬姓之心。固無待乎外求。若夫禮樂刑政之典。士農工商之業。自有堯舜三代制作之成憲。吾夫子所謂布在方册。人存則擧者也。至如物質器械之適於時用者。亦可因中華之固有而參擇於列國之新制。惟在講明而酌行之。亦何所疑難哉。惟有一大艱路頭正足着眼者。今天下積苦世襲專制之暴。倡爲自由之理論。共和立憲之說盈一世。爲中華謀者。隨風而叫。迎流而飮。乃者民國共和之制。遂成中華一大變局。如仇家赤子失路僧門。久而相化。遂不記祖先懿蹟。寧不悲哉。我中華元有大共和大立憲。堯傳舜受。僉曰而師錫者。萬古君民之大共和也。漸至三代。制作大備。三公論道。明堂聽民。則又萬古君主之大立憲也。傳曰王者以民爲天。所謂天者。卽民心之公理也。一國之公論。不定於權力之私而定於一國之民心。不定於一時之風潮而定於萬古之公理。士類者公理之主人也。公論由焉。苟能先明大義。下牖蒼黔。上通政議。痛去外變之偏見。深究中華之公理。首先公推一時之大德。明定君位。可堯舜則堯舜之。可三代則三代之。又講究堯舜三代之成法。傍采西人立憲之近規。建立萬古之常典則庶乎其可矣。然此必待公論之大彰而能之。區區蠡管。或有成竹於胸中。無所於發。今因吾兄詢蕘敢發之。兄中國人也。德望足以孚人。庶可以用力耶。夫公議之始。亦本乎個人。必自我講究。的見我中華元有此大共和大立憲。爲天下萬古之第一公理。由此則爲眞箇光復中華。不由此則爲眞箇滅絶中華。與幾箇同志講明之。共立一會曰中華大同。首考黃堯以來明庭衢室明堂民議之規。定立建國之弘規。次及家庭鄕黨邦國之大禮大典。以至士學農甸工廠兵局商廛之制。逐件講立一規。俾可行之一世而有實效。傳之萬世而無後弊。其同是會者。不以其族不以其地。必求其中華大義之同者。一以十十而百千萬億。則公理可行。中華可復。如承煕者雖萬里之遠。亦合席而朝夕矣。妄恃盛眷之勤摯。肆發至此。未知吾兄深厚之見。更以爲如何也。始意欲奉醜眞一本。以答盛念。潦滯不能入省城。今不能更遲。當留此逋。以備後續。姑以數句蕪語。效古人贊像之辭。恭塵崇覽。幸斤而敎之。

與龍積之澤厚[编辑]

猥躡後塵。獲瞻芝宇。耿然不能忘。迺者枉勞履屧。辱詢劣狀。固知大邦洪藪。有納汙之量。况復憂道救時之志。發於衷赤。詢及窮荒流寓之氓。深軫同仁之思。君子所蘊乎中。庶可以萬一焉。是其根基之正。有得於洛閩之遺緖者。夫吾玄聖之道。天幬地載。不可涯涘。然其所以致中和之極。盡神化之用者。實本乎性理之大原。自孟子沒後二千餘年。夢夢棼棼。莫適所指。至程朱氏作。始講明之。其大義奧詮。炳若日星。如泉流之復其源。樹木之培其根。其爲吾道正傳。烏可誣也。大兄旣有得乎其宗詮而涵肆其旨歸。則必有所淵源麗澤之資之深焉。未知今中華大人先生之瓚享的傳而山斗吾林。果屬何人。又或有見成文字發揮眞詮者否。或可指示其詳。俾得一快芝鳳之覩。或借鴟開心。以資餘生否。竊欲策蹇造膝。奉敎於閒燕之隙。而適會賤軀有微感。不能以風。謹遣同來芮君及兒仁。替候寒暄。幸有以指敎其前路否。恭冀鑑裁。

答龍積之[编辑]

荐奉惠覆感感。今世喪禮尤壞。服制幾廢。正夫子所戒安則爲者。大兄知所憂矣。但後段倡敎云云。何不擇而發也。蚊虻非負山之物也。幸愼口勿貽人笑。香港書依示寫封付呈。苟早承覆。亦大兄惠也。

答龍積之[编辑]

昨書感佩。大成廟遊錄文字。猥褻未能下手。今蒙俯索。不能不露拙。誠弄斧班門矣。幸賜斤削。其事實違闕處。一一繩正塡過回敎之。仍念大兄旣欲存其跡。須通錄拜經諸賢。仍用大手下一筆枝冠其首。命諸位續之。尾以蕪辭。以侈附驥之蠅。各寫一帖。以備後考。甚盛事也。抑又有一語。今南堂廢矣。鹿洞茂草之歎。容有旣乎。今之爲孔敎立會者。正宜設所于是堂。直請總統用舊日養士之資。爲今日學校之費。明立敎科。重恢聖道。爲中華首善。未知羣公能思到此否。

與龍積之[编辑]

昨天連拜二凾。極荷勤導之厚。孔公祥霖曾於雜誌文字中得之。所寄章程。可賜覽否。切欲依俯敎作一書。待見此始可夤緣達意也。南海有書否。字說輯刊。亦可見大兄爲中華禮敎苦心。鄙先集中有數三文字。鄙人亦有幾篇。然今不可誦謄也。或冀他日命兒子抄呈。但恨不能及此時也。蕪拙未可遽汙佛頭。然俟後當試手以請敎矣。孟君子貞覽其文字。可認博雅有志士。苟得相接。何幸如之。其二書奉完。賤作敎科進行二論。實荒拙不成話。然區區苦衷。欲爲天下公遵孔敎之一方。幸蒙大兄頷可。抑古人所謂所見畧同者耶。因是敢有一說。今苟得同志則直可以此意作一文字。聯啣請總統。亟行實施。或交敎育部。據議踐行。未知盛意以爲如何。見今道釋耶回。皆到底實施。而爲吾孔敎者。只贊頌道德。虛張儀文。至於六齋草鞠。五經蠧蝕則莫之恤焉。中華大陸。將未知爲何敎之區域也。昨見總統尊孔訓令。可謂致隆。然孔子有靈。果安然於虛禮耶。所云林廟奉衛及諸奉祀官。恐不足以當尊孔之實也。狂妄及此。幸願俯恕而鑑其意也。非大兄不能發也。曲阜行只當附兄行。幸與兒仁詳確而示之。

與龍積之[编辑]

兩地萬里而白首一遇天也。一面而定金石之交。一筆而契千古之理亦天也。忽復一判萬里。一參一商者。亦天耶抑人耶。未惟尙南鴻耶抑北鷰耶。一片苦心。或可蕉展耶。吾夫子之道不可倚耶佛而存。不可媚人阿世而尊。只在五德五倫六藝四科。不容贊揚。不容想像。只是行必因聖廟之學舍。實行孔子之敎。使天下學校出一途然後。中華爲中華。人類爲人類。惟足下知此意也。苟能與同志幾公倡明之。講立敎科。修明學規。以定一代之制。承雖愚劣衰敗。庶幾再振跛勇。趨觀於下席矣。頃別足下。孤坐無聊。東走曲阜。謁夫子林墓。得少霑先生。先生傾心欵洽。略述謏見。未甞不永歎於世事也。重歸北京。待足下不遇。鬱鬱歸東省。欲與流寓韓人組織一敎會。奈鴇棘未集。沙飯莫摶。所呈孔敎總公凾。漠然無可否。而其於支會發起。直布不準之批。風掀水漂。必無集事之幸矣。興言歎息。且縮手送時光。故人聞之。應復作惡矣。頃於大悲院。見有吾兄所遺册子裹付貴舘。其留康先生所註禮運中庸。姑欲借鴟一究。俟後當完璧。幸賜恕裁。更生先生有答書。幸付信便。萬不能盡。伏冀崇德進業。

與周嵩年熊濤[编辑]

法院臨枉。銘髓可忘。卽日淸和。恭請文候玉安。共賢朋友討精義理。有足傳示而祛陋惑者否。承煕一走曲阜。拜羣聖廟墓。摩挲遺躅。仰慕俯憐。可喜可涕。歸纔幾日。轉搬東西。且欲還向東省。然普天之下。無地着一軀。謂之何哉。緇冠有一借之約。不可忘也。苟欲倣製。此五六天間可容隙。謹此裹呈。幸鑑收之。

與周嵩年[编辑]

北樓把盃。良有天緣。東街枉騎。自我鴻鷰。重以一封留珍。屬意勤厚。寵光踰涯。而顧鈍魯不能少酬。裹意而歸。於焉旣月。伏惟市隱成趣。山澤有朋。有足倡明吾道否。承煕一出東省。百營敗意。所認敎會。又生大障。縮手伏寓舍。此將何爲哉。南彬翁聞果東渡。儘男子矣。今已返寓。携手於綠楊陰耶。淸夜想起。不覺神往。先庭大著。爾時謹展數葉。一似夢中瑤園。一片偉論。眞足皷舞新氣。第次公諸朋友。破僻陬之天荒矣。瓊韻鏗然。在牙頰間。下俚貂續。聊達鄙衷。庶幾駁示。爲萬里情也。從侄基炳妄意觀周。使之進謁。幸提誨之。遙祈岡陵不宣。

與孟子貞昭章[编辑]

傾盖如故。未洽旋別。追惟如一枕好夢。孟夏將旣。仁軆保重。承煕見住瀋陽。議孔敎事而障魔層生。亦命也。餘無足道也。頃對引陽明良知是主人翁之說。卒卒未能詳辨。思之如茹在喉也。妄謂陽明此說固非謬。然實不着。盖良只是本然。知只是知覺。知覺乃智之情。如慈愛是仁之情。恭敬是禮之情。斷制是義之情。須合此四者。乃成心之全軆。恰當主人翁之名。知乃心之用之一分軆也。如人指主人之一足曰是主人。固非謬而實不着主人之元題矣。况加一良字。如云主人之本來識見而已。以此爲主人翁。豈着語耶。且以陽明所主良知之說而揆之。直曰致主人翁。豈成說乎。陽明以良知當心字。故仁兄亦以心之不自欺。作不欺良知。恐不免偏着一邊矣。大學說誠意。只曰毋自欺。自乃主人之自則只是心不自欺。未可指一邊角也。陽明偏主良知。攬許多義理。盡管歸良知二字。往往有不着處。今中國學者。又偏主陽明。所以有許多不着。願大兄深味尊家良知二字。自可見此是義理精處。不容放過。敢複陳之。以求來敎。庶賜諒裁。後晤非易。臨風惘然。順冀德安。

與陳重遠煥章[编辑]

承煕生老陋邦。不識世間有陳重遠先生。適因敎會下風。妄達賤名。卽蒙盛德下人。辱臨弊館。俯詢微踪。已足寵榮。况復躬相瞽路塵之下席。躋聯于群英之末。竊惟春風動物。固非有私于翹肖。而陰谷殘荄。不能無深感於吹噓之恩。然此盖吾大聖祖有敎無類。己立立人之遺仁。非吾重遠君然也。大惠不容小謝。惟勉竭其嗣玆未死之愚。得與幾萬失敎迷途之氓。同囿於吾夫子天覆地載之化。則亦庶乎報吾重遠君也。但有所痛哭而太息者。現今所謂東省新附韓民。如喪家走壙之畜。駭走無定。不先視以可藉之形。無得以馴養之。必須有本會完全認證文字。抑不惟是也。現今臨時占定支會位置。似當在奉天省之安東縣。常恐弱根新栽。易致掀撼。庶得本地培封之力。穩受雨露之滋。此固仁人君子之所宜盡力。實惟吾大聖祖之心也。在今日卽吾大兄事也。其節拍委曲。必須次第細陳。且承煕旣濫竽會錄。其於本會大致細拍。當一一詳聽而深領之。以備前途盤針。竊欲得幾日閒燕之暇。以畢愚衷。未惟其時日何適。或有會所附近空屋。可以幾時食宿。最合便宜。先送兒仁。畧達情緖。幸詳籌而覆敎之。

與陳重遠[编辑]

頃蒙欵洽。稍慰衷蘊。猶以猥瀆而多未敢。歸尙耿然。奄此新年。伏惟愷悌萬福。聞昨日有講會。想諸君子多少發明眞詮。艶仰何極。承煕孤坐窮院。追憶故國君親。惟有數行凉淚。且念東省流寓韓民顚沛之狀。中夜不能寐也。頃呈數紙果不忘則庶有所及耶。鄙先君子春秋集傳。謹此裹呈。苟得大邦博雅眼目。輪流鑑評。因有以萬一乎筆削之微旨則亦萬世之幸也。幸願勤與諸公惠圖之。孔敎敎科論。旣蒙俯索。不敢不請敎。荒陬陋見。無足布鼓於雷門。然區區以爲今倡明孔敎。當實施其敎。苟明立敎科。自內外各學校。一軆遵服。使學生曉然知天下事業。皆該此裏。無待他求而自足則許多異說。皆無自而作矣。使政界諸公。能知此意。則竊謂天下可示諸掌也。未知盛見如何。苟此大意可采。幸從容詳評之。使得畢其愚焉。猥瀆及此。主臣主臣。

與陳重遠[编辑]

南雲水盡。東風路長。我心西悲。俾也可忘。恭詢曷月旋歸。文候多祉。會幹漸完。有實施之望否。頃呈敎科進行兩論。煞費苦心。臨行講說一篇留贈一律。亦略控愚見。不以爲妄耶。承煕歸日。奉總會公函。庶藉保護之力。畢竟得不準二字於奉督公。錄在別紙。可悉也。念此愚劣。無力可以導迪此流寓不根之氓。又此見閼。萬無振拔之望。深愧謬妄之圖。反致墮損總會之重也。未知諸公又何以見敎也。縮首孤坐。恭俟覆敎。

與薛正淸[编辑]

春而更寒。此何天意。卽請文候休旺。尋討多少義理否。孔道會章程序。文章旣雅健。理趣亦暢。深爲慰賀。第所列章程只如此。辦法尙未見下手進脚之方。愚意則凡爲孔學諸會。皆宜修立學規。直將德行藝業之類。分門立目。着實學習。庶幾有得也。政會呈批能探悉耶。褒崇孔敎。只屬虛聲。實乃奪收其舊有之土田。廢其舊讀之經文。又欲取消其會事何哉。承爲李南彬文兄强敦。移住其宅。未卽往叙。畧此替陳。曾刊演藁一本。幸投示。刻希文安。

答薛正淸[编辑]

正淸足下。承煕此來。與足下遇將別矣。顧今天下。道術裂破。得吾孔氏徒已無多。矧孔氏又多歧。秦漢以降。百家分幅。指不勝僂。其大者如漢學名物。明淸考校。已皆皮殼。惟有宋周程朱性理。乃得眞髓。雖範圍階級。有聖賢之別。其爲天理之金鑑。聖域之南車則信矣。不幸江西一派。雜入禪流。逮及餘姚。其瀾大飜。一薛夫子不能障而東之。迄至今日。中州士大夫案上。罕朱註之經而孔廟學堂遂草鞠矣。曷勝歎哉。尙幸鄙邦自王麗之末。迄今六百年間。作者盖多。如李退溪先生滉尤篤信朱子。平生言行文字多倣焉。自餘羣賢。縱或有知見之參差。其由朱溯孔一軌也。挽近世級稍低。然山林秉德之士。往往明性理。鄙先人倡主理之學。作理學綜要十篇。從而承受旨訣者亦多。承煕之來思。欲得明理君子共講之。旣聾啞踈逖無所遇。幸而得足下。又患形分勢奪。不能從容密切。畢吐肝腑。頃於演講之席。以誠心發題。竟不能宣矣。今文之爲補其缺。且欲少述所聞主理之旨。以供足下硏究。苟相契矣。僕一箇心常留在神州矣。如其未契者。尙可一番商確也。來廿七當上車向東省。然何地可容此七尺。有三首詩寫上。覽後斤正。且俯和之。留後日紙中面目。承欲一顧。姑留不罄。

別紙[编辑]

昨奉郵寄。知足下眷眷於此老朽。雖一紙之微。必欲吹噓而揚之也。然鄙人本亡國逋民。開口論天下事已妄矣。又復播諸新紙。頗似近名。本邦後進愛我者。方咎我以不秘。人情不同盖如此。承此來只爲孔敎。無預他事。旣目見時機。妄生杞天之憂。以爲同室有纓冠之義。過客有徙薪之論。乃有此妄發。及其滯中而泯外也。則亦復鬱鬱。往往露諸朋友。不嫌其流播。誠不能辭其責也。然言之固欲其宣之也。可使中華羣公。因此而有所補則亦何傷也。今觀諸報所錄。䵝晦其大旨。畧加奬辭。似若爲闡揚其人之圖。是無益於世。適足以招爲名之譏也。况又誤載其事實。以爲鄙人係韓國宗戚。在本國亦設孔敎會。則皆屬杜撰矣。尤有所未安。盖報舘諸公緣境臆測而致此也。謹寄書請改錄。未知諸公之果如何也。可一提醒之否。

與薛正淸[编辑]

頤園一風。乃孤故人躬餞之意。每念如噎。近日文候增旺。會講有所發耶。承煕終不能忘鯢桓之淵。逡巡東來。百事敗意。默地坐奉天城隅。所營敎會又被督帥擱止。古人所謂窮途之哭。盖如此耶。念今日是孔道存亡之會。惟明立敎科。實施敎條。使天下曉然知吾道有軆有用。無處不然。然後有自立之地矣。且先從吾一箇心。實見出夫子之道有不易之理。然後乃可下手。與足下相知日淺而相期實深。幸細商之。如中華諸公。能講主孔道敎科。承雖僵仆。亦當從諸公後。樂觀其成矣。

與李明庶時品[编辑]

承煕接閣下僅貌耳。每懷耿然。近蒙曲賜周旋。逐節中肯。所抵東督書。旨意懇到。文字雅正。足以一羽於觀鳳也。匪直私分感佩。尤爲吾總會深賀有人。但恐承煕鹵劣。韓人今沒形。無以副此至意也。計今廿六七間可裝發。然泱泱大風。令人足前而首回。重遠君又不還。曷以爲懷。有小詩畧道情素。幸賜斤正。又俯和之以贈言。幷請諸位同惠。普祈文安。

答李明庶[编辑]

昨書感荷。安東知事函。又此申勤。語理俱到。尤庸欽佩。向呈講說一篇覽至否。區區之意。只在學界之咸統於孔敎。幸願加意一究。曾者孔敎進行論亦此意。未知續謄雜誌否。小詩無足金羽。只欲藉弊箒以媒千金。足下惜千金不出之。反益索弊箒何貪也。好呵好呵。但至意不可孤。又此搆呈。畧寓贈言之意。幸斤敎而俯和之。明曉當走東省。苟定位次。當相報。重遠君還後。語及此心也。南海書若到。說及南彬李君。有寄付之路矣。

與李明庶[编辑]

別路之月。已垂魄且盡矣。恭詢文軆淸裕。幹務烝進。重遠君已對首。南海信息甚大。有實施之望否。凡事不進則退。政諸公抖神處也。承煕行到奉天。奉公函及趣旨文字呈秘課。經旬無聞。送兒故國。獨坐旅窓。近忽揭批不準。所謂薄言往愬。逢彼之怒者。又無以探其由矣。今抄其批呈上。覽可悉也。劣弱踈蹤。直一鳧於江湖。而致煩諸公費心。又損壞總會之重。深庸惶恧。姑且縮手閉喙。以聽羣公指敎。幸爛商而覆諭之。

與李明庶[编辑]

頃覆敬悉。續請秋凉。仁軆保重。重遠大兄南御已稅。抑或齊赴曲阜否。承煕縮伏無足道。歲月堂堂。風飈擾擾。心緖可想也。所謂支設。枉擔蚊岱之負。虛損總會之重。祇庸發赬。近更思之。東省尙無他孔敎會名。韓人亦多有入籍者。不必加韓人二字。只用孔敎支會立名。亦自無碍。幸與重遠公商確。以此意通于新除奉天民政長。更得位望數公。委托保護鄙支會。庶有張擴之望。未知盛意如何。頃有一事大動于心者。謹以別布于會中。未知已入覽否。竊謂此關大義。不容但已。幸輪照而審處之。仍卽賜回。敎以可否之幸甚。順祈文安。

與陸統領勳臣朝珍[编辑]

陸勳臣統領閣下。此世奇逢天也。一別萬里。又何緣也。卽奉尊泰山翁寄信。知廣東高牙。作眼前風光。丈夫生此世。稍展步武惟此路。但今疆域朝夕有事。而中邦兵人多苟食而未練者。政賢帥勵精忘寢之日。未知李河陽壁壘精彩。一時皆變否。賢閤夫人返櫬營兆。想多悲酸。然軍國憂殷。未暇問其私也。承煕方寓奉天省城。兒基仁入府籍。改名𡎞謀弊邦同志。買荒營田。然祇爲目下生活耳。未知前頭作中華何狀人也。老夫心不死。卽欲奮身沿蘇杭下澳門。依近幕外。與尊翁一攄。而其如手脚俱拙何哉。爲發一喟。專祈爲國自重。懋建勳名。

與北京孔敎會總會長[编辑]

承煕生老僻邦六十七年。賴先王先師遺化。粗讀吾夫子書。才識譾劣。不能明辨而實踐之。坐見國破民散而莫之救。漂寓東省。苟度殘景。竊聞中華士大夫倡立敎會。議所以推明擴施之方。意者天眷神州。剝極而將復歟。妄欲躬聽下風。奉藉餘光。以與我幾萬失步迷途之人。重覩天日。共作眞中華之氓。謹與一二同志。發起會旨。仍復抖擻衰精。竭蹶獰沍。幸得目接大都雄觀。惟是形跡駭瞻。音語殊方。懼無以遽瀆崇明。謹遣儒士芮大僖,穉子基仁。奉所帶趣旨書一度。先詣門下。以聽進退之命。惶恐屛俟。伏惟鑑亮。

與北京日報社長[编辑]

承煕韓國遺氓耳。不識閣下爲何人。惟老而不能死。漂流東省。觀孔敎會于京師歷數月矣。偶得今三月六日貴報論說。敬跪而卒業。嗚呼。今中華報舘有此論乎。今天下以利爲義。以平等自由爲文明。大潮一蕩。盲唱狂和。爭奪相殺以自榮。馬牛其風以自樂。旣婦不婦夫不夫。循是也。子棄父臣無君而三綱絶矣。循是也廢孔子之經而收其祀田。去其國敎之名矣。世之談者。又從以吹之噓之鼓之扇之。如火孔揚。莫敢嚮邇。閣下何人。乃獨扼腕奮毫。曰貪曰淫曰無義曰無禮。正辭而公斥之也。獨不畏羣謗鼎沸。世觀鼻笑。縱有長虹巨筆。更無地吐氣耶。噫是有以也。詩曰風雨凄凄。鷄鳴喈喈。士固有獨行而不顧者。夫旣然矣。獨無旣見君子。我心則夷者乎。夫人生有性。其於禮義廉耻天也。縱彼滔滔。豈盡無此性耶。只爲一時風潮所激觸而失其常耳。中夜沉沉。風鳴雨打。固難時也。忽聞鷄聲一起。必有知太陽之將東者矣。閣下今一鳴矣。循是而二之三之而不已。天下之鷄將同而天且晨矣。非昏酲瘋顚當起矣。承煕澌於鳴。方聾於風雨之晦矣。聞閣下之聲。思欲爲野鷄之鳴而無所發也。姑叙所感。以聞名於左右。略表其同聲。閣下其有以敎之。

與北京報界同志會中[编辑]

敬啓者。承煕本係韓國士族。非宗戚。在本國粗讀孔子之書。未甞立會。去二月間上書大總統。其大旨請募內債織銀行。以應國用之急。明大義諭黨人。以去國亂之本。法大共和制眞憲政。以立國憲。原聖經之旨。立學校之科。以一國敎。達之秘書。竟不報矣。今偶因本稿之流傳。致煩各報之謄載。良深惶恐。就接所錄。事實多舛。本旨亦未晣一。承煕之事縱不足輕重。竊恐有缺於報筆嚴愼之軆。不敢不辨。幸諒察而改正之。

與曲阜孔敎會中[编辑]

靈辰重届。懿典有常。仰惟大會蹌濟。隆儀克擧。承煕等跧伏遐壤。瞻望無及。儒生權丙夏代表前赴。參聽末議。幸賜收容。幷導諭其前途之方。鄙等所認支會。被奉帥不準。無以擡起。幾個零星。私相爛議。待總會指引。適會會座未圓。聲息杳然。未知今會能大合否。夫奉帥之意。盖以韓人之別立會爲嫌。又以尊孔已有會。不必別立孔敎會爲言。然顧今奉省之尊孔會。亦無擴張之勢。且今韓人入籍者漸夥。是亦華人也。不必別加韓人二字。直以東三省孔敎支會爲名。則自無妨礙。苟因此會。發凾於新除民政長張公。托其明認支設。則庶有所仗而振興矣。幸垂鑑裁。別幅條陳。幷表區區之忱。統希文安。

別紙[编辑]

子曰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此垂敎之大典也。今春國子監士林之祀。衣冠雅俗不等。常庸耿然。秋丁大總統之躬享。又不免仍用時製禮服。亦恐非夫子本意也。頃承煕在北京。作孔祀冠服說。蒙總會收付雜誌。未知已刊頒否。夫夫子冠服。卽章甫深衣也。古經湮缺。百家多說。然尙可因略而致詳也。嗚呼。神州陸沉已三百年。賴天道好還。諸君子痛哭沫血。光復舊物。尙不能以夫子冠服祀夫子。有識之歎。將何窮旣。請從玆會峻發大論。凡參祭儒士。皆服深衣章甫大帶。繼復聯籲于大總統。凡係典章冠服。一復中華舊儀。庶夫子之靈。悅豫於冥冥之中。而中華全域。始可得光復之休。

子曰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衆。吾從下。盖拜禮之始也。不敢以從俗爲貴也。今春國子監。仍用前淸三跪九叩頭之禮。承煕不敢從衆。庶不背夫子意也。秋丁大總統躬祀。定行拜禮。允合崇古之意。然尙有所妄疑者。古者中華。凡於君父師皆行再拜。秦漢以後。尊君特嚴。乃有四拜之儀。至祀夫子以王禮。則又用四拜。然非禮之正。且今旣以師禮祀夫子。則四拜尤非宜。頃見雜誌中有山陽顧震福先生所著謁聖當復再拜議。極爲正確。請今日祀聖。定行再拜。復聯禀大總統。通之于國子監。且爲平居謁見父師之定禮則中華幸甚。

夫子之敎。不在報祀。不在設會。惟在實行其道。今敎法不明。新舊學派。自割鴻溝。新者欲殄滅綱常。反馳聖敎。舊者無藝無業。無用於世務。吾黨之尊夫子者。或徒讚揚道德。崇飾儀文則亦虛文而已。承煕頃在北京。妄著敎科進行兩論付雜誌。然亦空言也。仄聞湯公化龍長敎育部。方以經訓編敎科。將公諸一國學校。苟然矣。夫子之敎庶矣。未知此事確已下手否。可因此會。表明同情。選會中博雅人員。贊助其役。以爲實心倡敎之方否。

與曲阜孔敎總會中[编辑]

二千四百六十七年乙卯八月日。會末韓國賤儒李承煕。謹齋沐拜書孔敎會僉位先生几下。承煕濫廁末錄三年。嚮在北京。妄著敎科進行二論。庶效岱海之埃涓。蒙諸公不以人廢言。印付雜誌。公諸吾會。乃膚淺未見實采。猶有一心耿然不敢已也。夫天下之道一而已。無古今無中外無聖凡。只一法。夫子論九經五道三德曰行之者一也。所謂一者誠也。今欲敎是敎。亦誠以行之而已。其聖德神化。如天之不可階者。顔曾以下固難遽議。至如彜倫事物之著于迹者。尙可幾也。孟子曰服堯之服。言堯之言。行堯之行。亦堯而已。于吾夫子亦然。夫子言五達道則曰君臣也父子也昆弟也夫婦也朋友之交也。分之爲十義則曰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順長惠幼順君仁臣忠。皆倫序之常也。其敎以六藝。卽禮樂射御書數。進而成德而達材則有四科。曰德行政事言語文學。皆日用事務也。如禽獸則已。苟人矣不可外是敎也。其大者曰春秋尊華之義。所謂華者非別有人。亦非別有土。卽是道也。在昔聖王未作。無中華也。及堯舜興。明立大典。仁父子而親之。義君臣而公之。智乎夫婦而別之。盡倫常之極。至文武。尊三師以崇公論。列六卿以分常職。闢明堂以達民議。其爲禮樂刑政。盡制作之美。此中華也。夫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斯尊之矣。降乎是則秦漢以來專制之暴。外此則夷狄之無倫無禮也。苟中華矣。只此道也。嚮孫氏之入南京。建中華之旗。祭明皇帝孝陵之下。何其偉也。及令于國。乃曰髡首服西服。去君臣父子夫婦之舊而平等之。廢夫子之經而撤其祀。是非中華也。假其名也。歲餘而子弑父妻弑夫相踵也。爭奪寇賊滿域中。尙幸今總統公提倡孔敎。愼重倫理而吾會起焉。夫子復血食。賊子淫婦有所畏。劇盜鉅亂次第底平。庶吾敎之有地而中華之眞矣。行及三載。中華學校。未聞有五道十義六藝四科之目。吾會之內。未聞有實行其敎者。未知中華之學果何學。卽吾會又何補也。無乃倡導之旨。未明一是耶。抑同聲之趨。未誠于一耶。嗚呼。天下之理。不進則退。正理敗而外邪乘。前鑑無遠。安知硎谷之苽。不更於來日耶。此誠中華諸公恐懼惕厲之辰也。今總會之移闕里亦踰一年。以夫子後人。會夫子宅。徒駿奔於俎豆升降之儀。繼而讚頌一塲觀瞻一遭而已。不能實行其敎則吾敎之行。更無地矣。竊以爲是會也。爲是敎也。且置許多事。卽因此會另講一副敎規。首先節縮會費。籌立敎資。如有府縣學田。便可劃付不給直。可聯籲省道。上及政府。寢過而可通告天下。使各捐助。定員專掌。開圖書一舘。通請天下書籍。隨意送付。卽奎文閣中。設中華大同學堂。公推外內眞正弘儒幾位。廩而延之。將五道十義之昭載經訓者。隨課第次。或分類編輯。如孝經內則曲禮小學之例。又依湖州學規。闢治事一齋。將六藝四科。以及時務俗藝可以類付者。逐件講究。編成敎科。定立敎程。廣招天下才彥。分班設敎。必冠服吾夫子。揖讓吾夫子。進而言行事務。皆作定則。如國之有律令。互相糾戒。其行立學博深造閫域者。聽其自力。庶行之幾年。成就眞孔敎。不出曲阜一步。可以達之天下。眞中華在是矣。卽天下萬邦。亦可眞中華矣。承煕明年七十載。漂流無所於歸。今欲將未冷之息。與同志幾人。依夫子廟傍。一見夫子之敎之眞。未知諸公不外而麾之耶。惶恐拜白。伏俟回敎。

與萬國改良會代表丁義華[编辑]

孔子二千四百六十五年甲寅八月二十三日。韓國逋民李承煕。敬奉書萬國改良會代表丁義華先生閣下。承煕僻邦陋儒。無所聞於天下之事。晩而無國無家。浮游異域。接報舘新紙。知先生住中華北京。慷慨論時事。至中國中立之阻礙。輒爲之袒護。不避忌諱。且以貴大統領愍惻世界戰局之相戕殺。特開全國祈禱會。轉懇中華大總統。一同興行。嗚呼。此吾上帝生物之心也。今天下以功利相爭。殺人盈天下。血雨肉土而不知止。上帝臨之。能不衋然。貴統領以上帝之心爲心。閣下又以此心爲心。則凡天下同我上帝之心者。孰不感服而興起哉。但上帝之心固至仁。亦復至靈。未甞以虛文而曲應之。白地祈禱。畢竟無益。必有實事以將之。今先生所主改良會。將改良天下好殺之機。爲萬國之平和也。其設施方法。固未能詳知。然必將合天下好生惡殺之人。講究天下達生止殺之方。以奉行上帝好生之政。昔吾聖人孔子。論成天下之務則曰惟聰明睿知神武不殺者能之。孟子論一天下之道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竊以爲今日終能一天下之心者。必貴會也。吾孔子甞論公天下之大道而曰是之謂大同。盖將以天下之所同欲而同之也。承煕服孔子之敎。竊以爲生之而不殺。是上帝之心而天下之所大同也。甞作萬國大同議院私議。未知此名義果何如也。往年聞和蘭海牙有萬國平和之會。輒欣然以一書達于郵。敢道其意。乃如因鬼而訴上帝矣。且其所謂主張平和之國者。日備戰艦戰火。以挑天下之殺機。竟至有今日。其會亦僞而已。今先生將以何方而副此會之志也。承煕雖亡國逋民。亦上帝所生之一分子。思得天下不殺之仁而同歸焉。敢列其姓名。達於侍者。未知肯憐其意而同收之耶。苟蒙肯可。幸賜一言之覆。且示以本會規則一度。俾得遵依而服行焉。所與萬國平和會書謹尾呈。幷冀鑑裁。順祈仁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