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天默先生遺稿/卷五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四 天默先生遺稿
卷五
作者:李尙馨
1713年
卷六

附錄上[编辑]

年譜[编辑]

乙酉。大明神宗顯皇帝萬曆十三年。宣祖昭敬大王十八年。四月十二日癸丑卯時乙卯。先生生于順天府桶泉里第。先生。卽我太宗恭定大王第二子孝寧大君七代孫也。故世籍全州。曾祖承旨公。爲叔父春城正後。始居南原屯德里。妣任氏臨㝃。出寓順天農墅。因生先生所寓里。有山名圭峯。聳秀可愛。先生有感於所生之地。自號圭峯。後或稱喚醒。或稱天默。盖先生語訥。故取默義爲號。

丙戌。萬曆十四年。宣祖大王十九年。先生年二歲。

丁亥。萬曆十五年。宣祖大王二十年。先生年三歲。

戊子。萬曆十六年。宣祖大王二十一年。先生年四歲。

己丑。萬曆十七年。宣祖大王二十二年。先生年五歲。

庚寅。萬曆十八年。宣祖大王二十三年。先生年六歲。

辛卯。萬曆十九年。宣祖大王二十四年。先生年七歲。

壬辰。萬曆二十年。宣祖大王二十五年。先生年八歲。○夏。倭冦猝至。擧家避亂安東。

癸巳。萬曆二十一年。宣祖大王二十六年。先生年九歲。○時唐將見先生於逆旅中。撫頂稱歎曰。東方大人生矣云。

甲午。萬曆二十二年。宣祖大王二十七年。先生年十歲。

乙未。萬曆二十三年。宣祖大王二十八年。先生年十一歲。○十歲以後。頗有遠大之志。自知勤學。聡敏強記。一閱不忘。雖學徒坌集喧聒。而獨屛處他所。誦讀不輟焉。

丙申。萬曆二十四年。宣祖大王二十九年。先生年十二歲。

丁酉。萬曆二十五年。宣祖大王三十年。先生年十三歲。○從活溪李先生大㽕學。活溪先生。卽先生從祖姑夫也。先生從師受四書六經。李先生尤精於易學。先生受易最詳焉。講學必窮源探本。辨質無疑。然後乃止。李先生常歎曰。此人必大成。不止於擧子業而已也云。

戊戌。萬曆二十六年。宣祖大王三十一年。先生年十四歲。

己亥。萬曆二十七年。宣祖大王三十二年。先生年十五歲。

庚子。萬曆二十八年。宣祖大王三十三年。先生年十六歲。

辛丑。萬曆二十九年。宣祖大王三十四年。先生年十七歲。

壬寅。萬曆三十年。宣祖大王三十五年。先生年十八歲。

癸卯。萬曆三十一年。宣祖大王三十六年。先生年十九歲。

甲辰。萬曆三十二年。宣祖大王三十七年。先生年二十歲。○聘善山林氏。禮賓寺副正克立之女。

乙巳。萬曆三十三年。宣祖大王三十八年。先生年二十一歲。○赴鄕解中進士初試。

丙午。萬曆三十四年。宣祖大王三十九年。先生年二十二歲。

丁未。萬曆三十五年。宣祖大王四十年。先生年二十三歲。○四月子文獻生。○赴鄕解中進士初試。是後。有東堂入格論賦策。而歲月未考。

戊申。萬曆三十六年。宣祖大王四十一年。先生年二十四歲。○二月戊午朔。宣祖大王昇遐。報至擧哀。○五月庚子。十五日丁先府君憂。○哭活溪李先生喪。月日未考

己酉。萬曆三十七年。光海元年。先生年二十五歲。○正月。女尹砥妻生。

庚戌。萬曆三十八年。光海二年。先生年二十六歲。○七月。服闋。

辛亥。萬曆三十九年。光海三年。先生年二十七歲。○七月。女楊雲擧妻生。

壬子。萬曆四十年。光海四年。先生年二十八歲。○春。中司馬初試。○秋。中進士會試三等第十名。以秉筆俟玉音賦入格。

癸丑。萬曆四十一年。光海五年。先生年二十九歲。○從師沙溪金先生。似在此間。時光海政亂。國事日非。先生絶意擧業。從沙溪先生。專事經學。甞受家禮半月。領誦無疑。沙溪先生言人之敏學。必稱先生焉。自是往來質業。殆無虗歲。而月日皆未有考。學問之暇。泛濫諸家。至於堪輿術。亦甞留意。多所領會焉。○五月。子文源生。

甲寅。萬曆四十二年。光海六年。先生年三十歲。

乙卯。萬曆四十三年。光海七年。先生年三十一歲。○九月。子文載生。

丙辰。萬曆四十四年。光海八年。先生年三十二歲。

丁巳。萬曆四十五年。光海九年。先生年三十三歲。○十一月。女吳添喜妻生。

戊午。萬曆四十六年。光海十年。先生年三十四歲。

己未。萬曆四十七年。光海十一年。先生年三十五歲。

庚申。萬曆四十八年。光宗貞皇帝泰昌元年。光海十二年。先生年三十六。

辛酉。章宗哲皇帝天啓元年。光海十三年。先生年三十七歲。

壬戌。天啓二年。光海十四年。先生年三十八歲。○正月。子文英生。

癸亥。天啓三年。仁祖莊穆大王元年。先生年三十九歲。○三月壬寅。十二日。仁祖大王反正卽大位。

甲子。天啓四年。仁祖大王二年。先生年四十歲。

乙丑。天啓五年。仁祖大王三年。先生年四十一歲。○九月。登增廣別試丙科第四名。對問悔殿策入格。○同月。子文啓生。

丙寅。天啓六年。仁祖大王四年。先生年四十二歲。

丁卯。天啓七年。仁祖大王五年。先生年四十三歲。○正月。虜騎犯邊。大駕幸江都。時先生以學諭。在京。與本道朝士佐郞吳暹,檢閱金汝鈺。通諭本道。倡起義兵。

戊辰。毅宗皇帝崇禎元年。仁祖大王六年。先生年四十四歲。○二月。孫男聖龍生。○冬。除成均館學錄。階奉直郞。轉授奉常寺奉事。兼學錄。旋兼學正。尋以假注書。召對經筵。時上方留意經學。新豐張公維。愚伏鄭公經世。以先生學術高明。一辭交稱。上卽命參講。問朞三百璿璣玉衡註解。及潮汐水之理。因錯擧諸經疑義。先生逐條剖析。應對無礙。上虛心酬酢。使之漸近御座。旣罷。日已夕矣。及退門外。上遣中使。問爾家世何如。爾父爲何事。對以臣卽太宗大王第二子孝寧大君七代孫。臣父多病不仕云。○是年。論聖學源頭。有擬上封事數千餘言。

己巳。崇禎二年。仁祖大王七年。先生年四十五歲。○正月。特授世子侍講院說書。卽以親病。受由歸鄕。○二月。承召還朝。○五月。仍本職。別加通德郞。○六月。陞朝奉大夫世子侍講院司書。○十二月。拜禮曹佐郞。

庚午。崇禎三年。仁祖大王八年。先生年四十六歲。○二月。拜司諫院正言。旋授成均館典籍。時時議或疑先生之學。專尙象數。澤堂李先生詩以解之曰。理氣除非象數通。氣疑於理理疑空。知君胷次明如鏡。萬物都輸四片中。又曰。綜博方該道軆全。蔡疇邵易未爲偏。若言理數非眞學。從此金華乏俊賢。○三月。還拜禮曹佐郞。旋拜兵曹佐郞。○六月。陞兵曹正郞。○七月。拜司憲府持平。俄拜世子侍講院文學。旋仍本職。加朝散大夫。○九月。仍本職兼春秋館記注官。○十月。拜成均館直講。○十一月。被選知製敎。自是。凡除授例帶。○十二月。還拜司諫院正言。辭遞還鄕。卽還授正言。斯速上來有旨。爲親便養。陳䟽乞郡。

辛未。崇禎四年。仁祖大王九年。先生年四十七歲。○二月。除玉果縣監。兼春秋館記事官。尋加奉正大夫。○三月。赴任。以勉德業。禁過惡二條。爲文諭民。○六月。子文貴生。○七月。令人林氏卒。○同月。喪女楊雲擧妻。○八月。哭沙溪先生喪。服師服。○十月。會葬沙溪先生。○十一月。喪女尹砥妻。

壬申。崇禎五年。仁祖大王十年。先生年四十八歲。○五月。側室子文中生。○八月。孫男聖虎生。

癸酉。崇禎六年。仁祖大王十一年。先生年四十九歲。○七月。差東堂試官。試士于靈巖。○八月。差監試試官。試士于沃溝。考卷未完。以稅船致敗事。罷職。還家。

甲戌。崇禎七年。仁祖大王十二年。先生年五十歲。○五月。丁母夫人任氏憂。○九月。孫男聖龜生。

乙亥。崇禎八年。仁祖大王十三年。先生年五十一歲。○被選弘文錄。

丙子。崇禎九年。仁祖大王十四年。先生年五十二歲。○九月。服闋。○八月。除宗廟令。不赴。○十月。陞通訓階。仍拜弘文館副修撰兼經筵撿討官春秋館記事官。被召入都。上䟽辭職。䟽乞病深遞職。且陳朱子封事中大本急務要義。批曰。省䟽具悉。深用嘉尙。䟽辭無非格言至論。敢不軆念而自勉哉。且爾之才學。實合此任。宜勿控辭。更加調理察職。○十二月。胡騎猝迫都城。扈駕入南漢山城。時先生入直玉堂。變生倉卒。自闕中隨駕入城。衣裝書冊。所駄在後相失。故先生著述文字。多遺失不錄。○差督戰御史。逐日登城。矢石交集。人或勸其少避。先生叱斥曰。臨危苟免。非臣子之職。其人赧然曰。凜凜之義。令人竦服云。○上箚論諸將逗留之罪。且陳守城及急擊之策。留中不下。

丁丑。崇禎十年。仁祖大王十五年。先生年五十三歲。○二月。出城呈病遞職。俄陞修撰。兼如故。時江都守臣金慶徵張紳李敏求等。負國竄身。以致宗社淪沒。嬪宮王子。俱陷兵塵。而言路顧忌。不敢直斥。故先生上箚請按律定罪。批下政院曰。觀此箚辭。殊非前日下敎之意。此箚還出給。○是時。先生對崔相鳴吉。極言汎海遣使。奏聞天朝。以達今日事勢危迫。出於不得已之狀者。爲當今急務云。聞者喟然曰。論今大義。捨此何說云。○不進召牌。例罷還鄕。先生目見國事已非。綱常墜地。無意供世。卽歸鄕里。自是以後。每有召命。非迫於不得已。則不肯出仕。○六月。還拜修撰。兼如故。被召。上狀辭以疾。○七月。還拜修撰。兼如故。被召。上䟽辭。且陳時務。時務四條。一曰。立大本。卽勉君德。精一克復之訓也。二曰。振大綱。卽論遺君負國之臣。苟逭刑章之失也。三曰。明大義。卽遣使皇朝。覃恩斥和諸臣也。四曰。行大公。卽公選將相。廣求人才也。○八月。拜司憲府持平。被召上狀。辭以疾。又上密䟽。時胡勅又到。支待浩繁。請掃除浮文。以節耗費。批曰。省䟽具悉。所陳之辭。當令都監採用焉。密匣封下都監。○十二月。還拜修撰。兼如故。被召登途。以累違恩命。爲未安。力疾赴召。

戊寅。崇禎十一年。仁祖大王十六年。先生年五十四歲。○正月。入都。上䟽辭。不許。俄拜弘文館副校理。兼經筵侍讀官,春秋館記注官。○三月。拜司憲府掌令。呈病。受由還鄕。上狀辭以疾。○同月。授禦侮將軍行虎賁衛司直。○四月。還拜副修撰。兼經筵撿討官春秋館記事官。經筵入番事緊。斯速上來有旨。上狀辭以疾。○五月。孫男聖鳳生。○同月。喪長子文獻。以繼軆服斬衰。○七月。還拜副校理。兼如故。上狀辭以未葬亡子。○八月。又被召。上狀辭以疾。○九月。側室女崔壽海妻生。○十一月。拜世子侍講院輔德。被召入都。時昭顯世子在瀋邸。有旨今以爾爲侍講院輔德。爾當赴王世子陪從之列。而陪從在彼。講院之官。只有二人。前頭事故。不可遙度。爾其斯速乘馹上來。趁卽入往云。義不可辭。故遂力疾赴召。以老病難行。公論自發遞免。

己卯。崇禎十二年。仁祖大王十七年。先生年五十五歲。○正月。拜司諫院司諫。兼春秋館編修官。○三月。移拜弘文館校理。兼經筵侍讀官,春秋館記注官。上䟽。應求言旨。時上以旱災。避殿求言。先生䟽陳。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而當今百度皆是虗文之中。祭享兵政。尤爲文具。請令誠實變通。以爲敬天勤民之資。仍乞病深遞職。批曰。省䟽具悉。深用嘉尙。所陳弊瘼。當令廟堂參酌變通矣。爾其勿辭。調理察職。○呈病。遞還。○四月。授義興衛副司直。○五月。還拜掌令。○六月。還拜司諫。俄陞司憲府執義。兼春秋館編修官。○七月。還拜校理。兼如故。並上狀辭。○十二月。修鄕約。先是。本府士大夫。鄕中凡百議論。全不可否。故無識之徒。縱恣妄行。鄕風壞亂。百弊俱生。先生與崔右尹葕,許靑松恒。一依光州奇高峯,朴思菴之遺規。修正鄕約。而盖倣周禮鄕士,鄕大夫。設鄕老,鄕長,鄕有司。其餘條目。且倣朱子增損呂氏鄕約。嚴立約束。永爲恒式。○同月。還拜執義。被召登途。時上候違豫。義不得辭。力疾赴召。

庚辰。崇禎十三年。仁祖大王十八年。先生年五十六歲。○正月。入都。上䟽辭。不許。○二月。還拜校理。兼如故。俄拜司諫。○三月。拜司諫院司諫。兼春秋館編修官。世子侍講院輔德。俄拜校理。兼如故。旋授司直。○四月。還拜校理。兼如故。○五月。呈病。遞職還鄕。○七月。還拜執義。上狀辭。○九月。授禦侮將軍龍驤衛副護軍。○十月。還拜校理。兼如故。上狀辭以疾。

辛巳。崇禎十四年。仁祖大王十九年。先生年五十七歲。○正月。猝患中風。左邊痿痺。言語艱澁。○二月。還拜執義。時病勢沉痼。加朝服拖紳。祗受召命。上狀陳䟽。連乞遞免。○十二月。孫男聖麟生。後夭。

壬午。崇禎十五年。仁祖大王二十年。先生年五十八歲。○五月。子文貴猝夭。

癸未。崇禎十六年。仁祖大王二十一年。先生年五十九歲。

甲申。崇禎十七年。仁祖大王二十二年。先生年六十歲。

乙酉。崇禎十八年。仁祖大王二十三年。先生年六十一歲。○三月。還拜執義。上狀辭以疾。○同月戊申。二十六日。病革。自疾篤。至臨終。精神言語。少無昏錯。○四月丙辰。初四日。卯時。終于雲橋寓舍。愚氓賤隷。無不巷吊悲痛。吏胥之會飮者。一時皆罷。○訃聞。禮曹啓達。賜賻如例。○十二月。葬于任實縣雲巖鍾山卯坐酉向之原。時家中癘患久熾。至是克襄。

丁亥。春。撰家狀。先生第三子石洞公文載所撰。後有房斯文斗天所撰行狀。

己丑。夏。竪碣石。愼獨齋金先生撰碣銘。同春堂宋先生書幷篆。

甲戌。春。崇禎紀元後六十六年。建書院于本府蓼溪之西。○冬奉安位版於蓼溪書院。在澗堂金先生並享。舂巖金先生,澹虗齋金先生。其後追享。

行狀[编辑]

先生諱尙馨。字德先。號天默齋。系出國氏。太宗恭定大王第二子孝寧大君諱𥙷七代孫也。孝寧生瑞原君諱𡩁。瑞原生高林君諱薰。高林生㓒山君諱璿孫。㓒山生諱渾。贈承旨。承旨生諱慶胤。於先生爲王考也。考諱昱。天性至孝。居喪哀戚過禮。及其葬也。親自負土。至於成墳而後已。見者皆知其爲孝子。妣長興任氏。士人大英之女。麗朝眞敬公愨之後也。先生幼聡明。端重儼然。如成人模㨾。年甫八歲。唐人見而異之。進之前。摩撫移時。稱歎曰。大人生東方矣。十歲以後。頗有遠大之志。讀書爲文。亦不尋常也。十三。從活溪李先生大㽕。受四書六經。從容潛玩。有會於心。盡得其所傳之奧。活溪公常稱曰。此人必大成矣。及長。慷慨篤志。至於忘食。以涵養本源。爲進德之基。以窮探性理。爲修業之根。俯讀仰思。日就月將。見識高明。而猶不自滿。踐履眞實。而亦不自足。故平居。少無懈怠之容。而接人。益有謙遜之意。無書不讀。讀之。無不貫通。而尤精於易學。是故。平生所以隨時處義者。皆從進退消長變易中來也。二十四。遭外憂。二十六。卒喪。明年壬子。中司馬。自廢朝傷倫之後。絶不做擧子業。乙丑。登第。卽天啓五年。我仁廟卽位之三年也。外雖變更。而內加省養。未甞以仕䆠爲念。惟以講學爲己任。其時沙溪老先生金公。承程,朱之學於栗谷李先生。而先生出入其門下。甞受家禮。半月。能心惟而口誦。無一字疑悔處。沙溪先生言人之敏學。必先稱先生矣。自是之後。面講書請。殆無虗歲。敎訓之篤。服膺之誠。各發於酬酢之間。拳拳勤勤。則其凾丈間相得。盖非偶然也。戊辰。以成均館學錄。轉爲奉常寺奉事。尋爲假注書。入侍經筵。時上方留意儒學。訪問賢良。谿谷張維,愚伏鄭經世。咸口而薦曰。當今理學。李某爲首。上卽命參講。問以尙書朞三百,璿璣玉衡註及潮汐之理。因錯擧他經疑義。先生隨問響答。剖析無難。上色悅之。旣退。遣中使。追問其世閥與父業如何。此皆無前異數。一時榮之。厥後備望。雖居末。必受點。知上有眷注之意也。己巳正月。拜侍講院說書。五月。陞司書。俄移禮曹佐郞。庚午。拜司諫院正言。遞爲典籍。歷兵曹佐郞正郞。轉司憲府持平。遷文學。兼春秋館記注官。由文學。再爲正言知製敎。辛未。便養陳乞。出監玉果。尋遞。甲戌。丁內艱。旣免喪。卽拜弘文館副修撰。丙子胡亂。扈駕於南漢。差督戰御史。逐日登坐於矢石紛交之地。而無驚懼之色。人或勸其少避。先生正色言曰。臨危苟免。非臣子之道也。其人慙然曰。凜凜節義。使人竪髮矣。丁丑。陞除修撰。辭職。又拜修撰。辭職。俄拜持平。辭職。戊寅。除副校理。辭職。拜世子侍講院輔德。有旨卽赴瀋陽。遂力病赴召。朝廷悶其老病。遞免。己卯。授司諫校理。累轉兩司玉堂。常兼春坊任。庚辰。又以執義赴召。卽還鄕病深。累承召未赴。辛巳。猝痿痺沈痼。移歲再除執義。終不得進。每有命。只朝服加身而感泣矣。副修撰時辭職䟽。略曰。當今國事。十分艱危。內而朝議乖離。外而兵政虗踈。強敵鴟張。日甚一日。十年之內。再犯大都。天地之大變。古今之所罕有也。本根受病。枝葉先悴。當此之時。雖使良,平運籌。亦無全策。如臣踈迂。豈識時務。但以得於古人者。爲聖明獻焉。宋臣朱熹以三代下命世之才。當金虜亂華之日。感孝宗不世之遇。推明六經之精薀。揣量天下之事機。合爲一䟽。言約意盡。戊申封事是已。澄本出治之源。內修外攘之策。皆在其中。而首言大本。次及急務六條。句句藥石。炳如日星。不容臣之贅談。臣但就大本中。推演朱子之餘意。又就急務中。以得人爲行六條之斷案焉。所謂大本在一人之心。夫心者。受天地廣大高明之軆。而爲一身之太極。萬化之原。萬事之本也。太極者何。一理而已。一故不動。二則已動矣。易大傳曰。無思也。無爲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先儒釋之曰。寂然不動者。心之軆。感而遂通者。心之用。人莫不有是心。而私欲交亂。不能主一。故失其太極之本軆。聖人則私欲凈盡。一理爲主。故靜亦靜。動亦靜。而誠立明通。太極圖說。所謂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者。是也。三才各有太極。北極者。天之太極也。崑崙者。地之太極也。心者。人之太極也。北極居所而衆星不亂。崑崙爲主而山川有序。人心不動而萬事可理。三才未分之前。其初一太極也。此極一動。則天不天地不地。而人亦不能爲人。大本旣失。達道何由而行乎。精一執中。堯,舜之所以立此本也。建中建極。三王之所以立此本也。孔,孟之所以不動不惑。亦所以立此本。而曾,思之所謂格致誠正戒謹恐懼。皆立此本之功程也。此本旣立。則明誠兩至。仁智兼盡矣。周子曰。誠者。聖人之本。程子曰。一者。誠之謂。主一者。敬之謂。欲至於誠。必先於敬。燕安蠖濩而益存省察。幽獨得肆而益切戒懼。主敬之功久而不懈。則私欲退聽。至道自凝。一疵不存。萬理明盡。此所謂閑邪誠自存。克己禮自復。大本由是而立。達道由是而行。至明足以眞知。至剛足以實踐矣。所謂急務。雖有六條。推而行之。皆在得人。苟不得人。周官法度。皆是虗文。得人之要。只在辨君子小人而已云云。南漢扈駕時。獻急擊勿失之策。累數百言。又於出城後。江都三臣之罪。言官皆置之不論。獨憤惋上箚。略曰。伏以刑賞者。所以懲勸人臣。維持國綱之具也。刑賞失其中。則雖在平時。尙無以爲國。當此板蕩危急之日。豈合循私而廢法乎。軍律至重。國典甚嚴。古之人父子兄弟。尙不饒貸。况人君執天之道。行天之健乎。卽今金慶徵。瑬之子也。張紳。維之弟也。李敏求。聖求之弟也。以此之故。而雖欲寬貸。其於廟社之震怒何。其於臣民之憤㤪何。噫。敵兵數十。以少船渡江。而不發一矢。先自遁逃。使水陸軍兵潰散。二百年廟社。一朝淪沒。至於嬪宮王子。俱陷於兵塵。男婦老弱。盡入於屠戮。則死而寃鬼。生而孤獨。㤪徹蒼穹。恨結厚地。此三人者。廟社之罪人。臣民之仇讐。論以國法軍律。參以人情天理。萬無可生之道。請金慶徵張紳李敏求。按律定罪。上以慰廟社之靈。下以答臣民之憤云云。厥後又上䟽。盖明大義也。其言略曰。所謂大義者。三綱之倫。五常之序。棟樑乎宇宙。柱石乎生民。捨此則人類禽獸。中國夷狄。不可一日廢者也。殿下於華夷之辨。尤加嚴謹。上年信使之來。不計強弱。斥絶和議。雖或不幸受禍。至於屈服。皇朝貢路。不可便絶。伏願殿下。回日月之明。霈雷雨之澤。謝罪天朝。覃恩直臣。示哀痛於國內。曝誠忠於天下。使知慘惻不得已之意。則大義終不泯矣。昔張重華歸晉。李顯忠歸宋。前後綱目。特筆書之。彼生夷狄之域。而猶篤尊周之誠。况我二百年臣事之邦。義則君臣。恩同父子。於戱。其可忘乎云云。先生憂國愛君之誠。內夏外夷之義。溢於肝肺。而發之爲言。則其䟽章之頻數。盖不得已也。而於此。亦可見先生所養之正。所言之公也。先生以宿病。卒于家。乙酉四月初四日也。生於乙酉四月。卒於乙酉四月。實甲子一周也。朝野相知。莫不聞其訃。哭泣相吊。以其年某月某日。葬于任實雲巖鍾山之麓。愼獨齋金先生銘其墓。筆用同春宋先生之手。配淑人善山林氏。通訓大夫禮賓寺副正克立之女。先先生十五年卒。葬與先生同原異塋。生六男三女。男長文獻。次文源。次文載。次文英。次文啓。末子夭。女長適士人尹砥。次參奉楊雲擧。次士人吳添喜。文獻娶縣監權𪬦女。生四男一女。男卽聖蓍,聖虎,聖龜,聖鳳。女進士盧溥也。文源娶進士金沇女。生一女。持平崔致翁妻。文載篤學世其家。生員參奉號石洞。娶佐郞崔徽之女。生三男。聖麟,聖眞,聖元。聖麟夭。文英娶進士楊時冕女。生金昚妻。後娶縣監金湍女。生二男二女。卽聖麒,聖鸞及閔挺周,權璊妻。文啓進士。娶舍人李海昌女。生男女。男聖憲。女府使尹弘离。是也。尹砥生二男。楊雲擧無後。吳添喜生二女。先生後孫幾至百餘人。不能盡錄于此。嗚呼。先生受氣淳朴。禀質仁厚。不爲崖岸斬截之行。而惟以溫恭謙遜自持。故雍容厚重。沉深詳密。平居默然。若無所營爲。而至於臨大事。當大義。勇斷敏决。而曾不顧利害之如何耳。其語治平之道。必以明天理。遏人欲。定尊卑。立紀綱爲本。而及其兵亂之際。忠憤慷慨。累抗䟽章。以發明春秋大義。而終不得伸其志。則又决然遂爲自屛之計。累度辭職。未甞露頭面於世。而卒其出處之正。又如是夫。嗚呼。先生甲以視之。則溫厚君子也。乙以觀之。則剛毅節士也。其動靜語默。各得其宜。則此不幾合於易之時耶。先生甞曰。思索易理。忘寢忘食。而甞於馬上。有所覺悟。自言於口。驛卒疑有問。必應對也。又甞曰。易學者。聖人欲使人誠善補過也。人能誠於爲善。則可以補過矣。又甞曰。孔子到乾卦。顔子到泰卦。天理人欲。與陰陽消長。同一月三十分。陽一分長。則陰一分消。自冬至至四月。則全軆是陽。陰皆消盡。是孔子也。自冬至至正月則泰卦。而天理主張。人欲退聽。二月大壯。三月夬。而到乾亦不遠。則所謂顔氏之庶幾者也。又甞曰。東魯老陽位。故孔子生。而西域太陰位。故釋伽生。閩中少陽位。故朱子生。䓗嶺少陰位。故達摩生矣。論易之時。師友皆歎服。而承旨尹知敬等。每起拜。至於街卒市童。亦皆指先生曰。知天之人矣。嗚呼。在乾之象曰。自彊不息。先生以之。其志剛。在坤之象曰。厚德載物。先生以之。其量宏。在屯之象曰。經綸。先生以之。養其才。其所以謙遜自牧者。非謙之所謂卑而不可踰者乎。其所以無書不誦者。非大畜所謂多識前言往行以畜者耶。其請斬慶徵之䟽。此非豐之所謂折獄致刑。噬嗑所謂明罰勅法者耶。其累上辭職之章。此非困之所謂致命遂志。否之所謂不可榮以祿者耶。愼言語。節飮食。頤之象也。而先生行之。恐懼修省。震之象也。而先生能之。井之所謂勞民勸相。先生施之作縣。革之所謂治曆明時。先生驗於推步虗受於人。先生有見於咸之象歟。嗚呼。先生學易深矣。後之人。欲發明先生之道者。舍是易而奚以哉。盖大矣易也。先天下而開其物。後天下而成其務。極其數以定天下之象。著其象以定天下之吉凶。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皆所以順性命之理。通幽明之故。盡事物之情。以言者。尙其辭。以動者。尙其變。以制器者。尙其象。以卜筮者。尙其占。統之在道。則爲一本。散之在物。則爲萬殊。大而天地之所以高厚。細而品彙之所以化育。以至於日用常行之間。而其爲理也至微而至著。形於身則爲手足耳目口鼻之用。見於事則爲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之常。故先生知之明。行之篤。而於居家也。子弟不敢懈意。於處鄕也。親戚咸得歡心。於進講經筵也。延造膝之規。於退在政院也。屈同僚之膝。於作縣也。凡百施設。宜於古而亦合於今。則民甚便之。以強盜之不義。謂其大德君子之家。而不能侵。以吏胥之無識。稱以賢士大夫之沒。而罷其飮。其德之感於人。亦如此矣。斗天之生也後。不及遊於門下。然先生之子石洞公。卽斗天之師也。先生學問言論事業。略甞夤緣得聞。而只自興感於百載之下而已。今先生第四子文英。遣其子聖鸞。請序次成文。斗天不敢孤尊丈之命。不獲辭也。噫。先生道德之美。學術之明。不可一二擧。只取所聞之萬一書之。又櫽括如右。崇禎紀元後六十四年辛未五月。後學唐城房斗天。謹狀。

昔在丁亥間。先君草搆王考狀。舂巖金公修潤之。愼齋金先生銘碣焉。當時金先生有病憂。先君急於屬筆。前後事實。有不得其詳。厥後京鄕士大夫傳誦說話。狀中所未錄者。亦多矣。先君更求當世知言者筆。欲補遺事。而沉痾累年。實未暇焉。志不克就。奄棄諸孤。不肖聖眞。竊痛遺意之未申。深懼先德之無傳也。歲辛未夏。季父以先君意。屬諸房斯文斗天氏。斗天氏。亦知先人之志。拳拳於斯也。乃摭實補漏。又編一狀。實非爲疊床架屋。而所以采衆論發幽光者。其亦多矣。元狀旣未該悉。故不復更錄。而今以此狀行之。且識其續成之事。俾後孫有考焉。辛未九月。不肖孫聖眞。謹書。

墓碣銘[编辑]

今上初載。懋學時敏。侍講諸臣。皆人英也。間有一後進。早備顧問。最得學士之職。公其人也。惜乎。未盡其用。而天嗇其年。粤以乙酉四月。寢疾弗起。甲子僅一周。任實鍾山之麓。是其藏也。旣公之胤文載。踵余門。請銘曰。謹具麗牲石以須。固辭不獲。按狀公諱尙馨。字德先。氏分璿系。我恭定大王第二子曰孝寧大君𥙷。卽公七代祖也。高祖諱璿孫。㓒山正後贈君。曾祖諱渾。贈承政院左承旨。祖諱慶胤。考諱昱。皆隱德不仕。妣長興任氏。士人大英之女。高麗太師眞敬公愨之後。公少聡敏。從李公大甹學。專心經傳。大爲李公所歎賞。旣長。淹貫諸書。以及陰陽地理。尤精於易學。戊申。丁外憂。服闋。中壬子司馬。天啓乙丑。捷大科。入成均舘。戊辰冬。陞學錄。尋以假注書。入侍筵臣鄭經世,張維等。一辭盛稱。公有經學。上卽命參講。問以尙書朞三百,璿璣玉衡註及潮汐之理。因錯擧他經疑義。公隨問響答。剖析無難。上色悅之。旣退。遣中使。追問公世閥與父業如何。皆無前異數。一時榮之。翌年正月。拜侍講院說書。五月。陞司書。俄移禮曹佐郞。自是華問彌大。庚午。拜司諫院正言。遞爲典籍。歷兵曹佐郞,正郞。轉司憲府持平。遷文學兼春秋館記注官。旣由直講。再爲正言,知製敎。辛未。便養。陳乞出監玉果縣。尋遞。甲戌。母夫人卒。旣免喪。卽拜弘文館副修撰。䟽辭。仍條陳君德時弊。皆傅以經義。上優納之。未幾。値虜兵猝迫。扈駕入南漢城。上箚論諸將逗留。兼獻城守之策。丁丑。病遞。旋陞修撰。又箚論江都失守三豎。因斥兩司附勢緩論狀。不省。移病下鄕。復拜修撰。不赴。䟽陳急務。移授持平。又上密䟽。皆救時之藥石也。戊寅再拜校理掌令。病不就。冬除輔德。當赴瀋陽。不敢言病。卽舁就職。朝廷悶而遞之。己卯。授司諫校理。因旱灾進言。累轉兩司玉堂春坊。病還鄕。庚辰。又以執義。赴召。五月。復還鄕。病深。屢承召未赴。辛巳。猝痿痺沉痼移歲。再除執義。終不得進。每有命。只朝服加紳。嗚咽涕泣而已。公天性仁厚。不爲崖岸斬截之行。惟以眞實不欺爲本。謙恭自持。耻言人過。人無大小。咸得歡心。早耽經術。見知於上。卄載帷幄。恩遇異常。可見稽古力也。公配淑人林氏。善山名族禮賓寺副正克立之女。先公十五年卒。與公同原異塋。男曰文獻。曰文源。曰文載。生員。卽請銘者。曰文英。曰文啓。女適幼學尹砥。次幼學楊雲擧。次幼學吳添喜。文獻及次兩女。皆早歿。文獻四男一女。文源一女。文載二男。文英一女。文啓一女。尹砥一男。吳添喜二女。皆幼。銘曰。

浴蘭兮沐芳。我衣佩兮旣潔。固同氣其必合兮。亟晉接於晝日。豈若是章句者兮。奏肯綮兮。刀響砉。不通經果何用兮。尙推行其所學。胡然天奪之速兮。吁嗟乎今也則亡。我撮迹兮。鑱之貞石兮。千秋萬歲兮。其永圖。

崇禎二十二年己丑正月日。通政大夫承政院右承旨。兼經筵參贊官金集。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