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寰宇記/卷00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八 太平寰宇記
卷九
卷十 


河南道[编辑]

滑州[编辑]

滑州。 靈昌郡,今理白馬縣。《禹貢》兗州之域,星分角宿一度。春秋時為衛國。《左傳》云:「狄入衛,衛立戴公以廬於曹。」注云:「曹,衛下邑。」《西征記》云:「白馬城者,古衛之曹邑。」戴公東渡河處。曹邑,衛文公自曹邑遷於楚丘,今衛南縣也。至成公,又遷於帝丘,今濮陽縣也。戰國時屬魏。秦拔魏二十城,置東郡,是為東郡地,二漢亦然。至魏黃初七年,封壽春王彪為白馬王,移於韋城北五里。晉初,為陳留、濮陽二國。十六國慕容德自鄴徙都此,為燕。宋武帝平河南於此,置兗州,仍置東郡以為邊鎮。領郡六,理於此。自東晉末,宋武盡得河南之北境,守在此。至宋末,屬後魏。孝文遷都於洛,廢兗州,以東郡屬司州。後周建德六年,改為杞州。隋開皇中,改為滑州,取滑台為名。煬帝初,又為郡,而州廢。唐武德四年,平王世充,複立滑州。領白馬、衛南、韋城、匡城、靈昌、長垣、胙城、黎陽八縣 。八年,廢長垣縣入匡城 ,以廢梁州之酸棗縣來屬。天寶元年,改為靈昌郡。乾元元年,複為滑州。本義成軍節度。光啟二年,改為宣義軍,避梁祖諱。後唐同光元年,複為義成軍。皇朝避御名,改為武成軍。

元領縣八, 今四:[编辑]

白馬、韋城、胙城、靈河。

四縣割出:

酸棗、入開封府。匡城、同上。衛南、入澶州。黎陽。建通利軍。

州境[编辑]

東西三百一作十九里,南北一百五十七里。

四至八到[编辑]

南至東京二百二十里;西南至西京一百五十八里;西南至長安一千四百四十里;東至濮州二百二十里;西至衛州一百一十六里;北至衛州一百六十五里;東南至曹州二百一十五里;西南至鄭州二百八十四里;西北至衛州一百三十二里;東北取黎陽路至相州一百三十里。

[编辑]

唐開元:戶五萬三千六百二十七。皇朝管戶:主一萬一千九百四十六;客一千五百九十六。

風俗[编辑]

《漢書》:「衛地有桑間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會,聲色生焉。周末有子路夏育民,人慕之。故其俗剛武,尚氣力 。」

姓氏[编辑]

白馬郡三姓:費、成公、上官。

譙郡九姓:殷、周、袁、應、和、荊、梅、齊、汝。

人物[编辑]

趙咨。東郡燕人,拜東海相。過滎陽,令曹暠棄印綬,追至東海,謁咨。

成公綏。東郡白馬人。閒默自守,不求聞達。張華重其文,以為絕倫。

唐崔日用。滑州靈昌人,相玄宗。

盧懐慎。同上。

土產[编辑]

方文綾、舊貢。絹、綿、花紗。

白馬縣[编辑]

舊十四鄉,今五鄉。本衛之曹邑,漢以為縣,屬東郡。以地有白馬山,因為縣名。隋開皇三年屬汴州,九年屬杞州,十六年改杞州為滑州,縣又屬焉。

【白馬山】在縣東北三十四里。《開山圖》云:「有白馬群行山上,悲鳴則河決,馳走則山崩。」津與縣蓋取此山為名。

【黃河】去外城十二步。

【州城】即古滑台城。城有三重,又有都城,周二十里。相傳云:「衛靈公所築小城。」昔滑氏為壘,後人增以為城。甚高峻堅險,臨河亦有台。慕容超時,宋公遣征虜將軍王仲德攻取之。即魏武破袁紹,斬文醜於北岸者。

【逯音錄。明壘】即石勒之將所築。逯明,名姓,因稱壘字。今遺址尚存。

【滑台】按:《水經注》云:「河水右經滑台城北。」小城外大城,高昌所築,苻堅亂後,丁零、翟、遼、據之。小城內,遼弗毀漆林猶存。又《周書》:「滑台貯粟以擬。」

【白馬津】《述征記》云:「登滑台城西北望,太行山白鹿岩、王莽領冠於眾山表也。」

【金堤】漢文帝時河決,東潰金堤,即此。

【山陽故城】魏兗州刺史山陽公所築,城因人以立名。

【故訾婁城】衛侯師于訾婁,即此城也。

【河侯祠】在縣南一里。漢王尊為太守。河水壊金堤,尊沉白馬,使巫祝,請以身代填金堤,以止水。水至,吏士叩頭救止,尊立不動,水稍卻。後人因立河侯祠。

【蒼野塚】衛之賢大夫也。

【子路塚】在邑內。

【八角井】在州子城外北濠下,即唐貞觀元年,節度使賈耽所鑿。公自為記云:「滑城控白馬之津,邇斥鹵之溢,里居者井無良焉。宰夫、司庖,汲用自遠,人則勞止,心曷以寧。乃相土宜,視水脈,因便道,求美泉,得之於城壕之右,鬥成八隅,合為一甃云云。」

【賈魏公廟】在北七里。

【仁風樓】在州子城北,即晉東郡太守袁宏,奉揚仁風之所也。

韋城縣[编辑]

東南六十里,舊二十鄉,今七鄉。古殷伯豕韋之地也。《左氏傳》云:「穆叔如晉,範宣子問焉,曰:『昔匄之祖在商,為豕韋氏』。」故漢韋賢傳詩曰:「肅肅我祖,國自豕韋。」《國都記》:「豕韋氏,彭姓之國,祝融之後。陸終第三子翦,封於彭。」隋置縣於韋氏之國,故曰韋城。

【豢龍井】在縣古城內,市之東南,即豢龍氏豢龍之所。有《古石記》云:「在右直父工日日丁下八十一口。」其義莫考,今存。

【京觀】在縣北二百步。漢翟義為東郡太守,起兵為王莽所滅,因有此京觀,俗呼髑髏台。

【平陽城】在縣西二十里。《左傳·哀公十六年》:「衛侯飲孔悝酒於平陽。」杜注:「東郡燕縣東北有平陽亭是也。」

【師延丘】在縣東南二十里。《史記》:「師延紂之樂師,武王殺師延於濮水,收葬於此。」

胙城縣[编辑]

西南九十里,舊二十四鄉,今五鄉。本古之胙國。《左傳》:「凡、蔣、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又為古之燕國,《左傳》:「衛人以燕師伐鄭」是也。漢為南燕縣。在後,慕容德都之,複號東燕縣。隋開皇三年,廢東郡為縣,屬汴州。十八年,文帝因覽奏狀,見東燕縣名,因曰:「今天下一統,何東燕之有?」遂改為胙城,屬滑州。唐武德二年,於此置胙州,領胙城,又置南燕縣。四年廢州,胙城屬滑州。

【石丘】在縣東北三十里。俗傳:「漢成帝時,星隕之石也。」

【濮水】在縣南一里,西南自酸棗縣界流入。

靈河縣[编辑]

西南七十里,舊十六鄉,今五鄉。本漢南燕縣地,今胙城是也。隋開皇十六年,分東燕、酸棗二縣置靈昌縣,取靈昌津以為名。後唐同光元年,改為靈河,避國諱也。

【赤眉故城】在縣東二十四里,漢末赤眉賊帥樊崇築。

【延津】即靈昌津也,在縣東北二十五里。初,石勒伐劉曜至河渚,不得渡,時流澌下,因風結冰,濟訖冰泮。勒自以為得天助,故號靈昌津。又《左傳》:「鄭太叔收貳以為己邑,至於廩延。」又曹公北救劉延至延津,皆此津。

【靈昌湖】湖周十里,人獲菰蒲之利。

【堯祠】在縣西南五十里,劉盆子所立。唐寳歷年中,節度使李聽祈雨有應,重修。白敏中撰記,今存。

【黃河】在縣西十里。

【廢金堤關】在縣西南五十三里。漢文帝時,河決酸棗縣,東潰金堤。大業二年置關,十三年廢。


鄭州[编辑]

鄭州。滎陽郡,今理管城縣。《禹貢》為豫州之域,星分氐宿。古軒轅所都之地,高辛氏火正祝融之墟。周初封管叔於此,故《周禮》注云:「壽星為鄭州之分,實豫州之北境也。」《國語》:「鄭桓公為平王司徒,問於史伯,寄帑與賄於虢鄶十邑。」注云:「十邑,謂虢、鄶、鄢、蔽、補、丹、依、田柔、歷、莘也。」此即莘地。後鄭為韓所滅,韓徙都之,其東境又屬魏。秦並天下,屬三川郡。漢屬河南郡。後漢至魏因之。晉泰始二年,分河南郡地置滎陽郡,理古滎陽城。宋初如之,至武帝,又立司州刺史,理虎牢,領河南、滎陽、弘農三郡。後魏武帝置東弘農郡,尋罷之。文帝又改司州為北豫州,所領如之。東魏天平元年,分滎縣置成皋郡,理今之汜水。又移滎陽,理大索城,即今之滎陽縣也,屬北豫州。尋又分此為廣武郡,理中牟,置東中郎將府以總之。高齊天保七年,廢成皋郡入滎陽郡,亦屬北豫州。後周初,改北豫州為滎州,取滎澤為州之名,領郡如故。隋開皇三年罷郡,改滎州為鄭州。十六年,於管城縣分置管州。煬帝二年,廢鄭州,仍改管州為鄭州。三年,廢鄭州複為滎陽郡。唐武德四年,平王世充,置鄭州於武牢,領汜水、滎陽、成皋、密、滎澤五縣。其年,又於管城縣置管州,領管城、須水、圃田、清池四縣。貞觀元年,廢管州及須水、清池二縣,以廢管州之陽武、新鄭、管城、圃田四縣來屬。七年,自武牢移鄭州理所於管城。

元領縣七, 今五:[编辑]

管城、滎澤、原武、新鄭、滎陽。

二縣割出:

陽武、入開封府。中牟。入開封府。

州境[编辑]

東西八十五里,南北一百九十五里。

四至八到[编辑]

東至東京一百四十里;西至西京二百八十里;西至長安一千一百四十里;南至許州二百八十里;北至懐州獲嘉縣八十里,即至黃河中流為界,共九十里;東南至開封府尉氏縣一百三十里;西南至河南府密縣一百七里;西北至懐州一百五十六里;東北至滑州二百八十四里。

[编辑]

唐開元:戶六萬四千六百一十九。皇朝戶:主一萬七百三十七;客六千五百三十八。

風俗[编辑]

與滑州同。

姓氏[编辑]

滎陽郡四姓:鄭、毛、潘、陽。

人物[编辑]

潁考叔、燭之武、子產、陳平、張蒼、潘岳、潘尼。皆鄭人。

唐婁師德。原武人。

韋思謙 陽武人,子承慶嗣立。

鄭愔。滎陽人,年十七進士及第。中宗朝弘文館學士。

李日知。鄭人。

鄭珣瑜 滎澤人。

土產[编辑]

梨、麻黃、鳳融席 。尤佳,舊貢。

管城縣[编辑]

依舊四鄉。本周管叔之國。杜預《釋例》:「管國在滎陽京縣東北管城。」自漢至隋,皆為中牟縣。開皇十六年,於此置管城縣,屬管州。大業二年,改管州為鄭州,縣又屬焉。

【牽渠】《魏書》:「牽招字子經,為廣武太守。郡中井多咸苦,人遠汲,往複七里。招乃望勢鑿源開渠,注入城中,人賴之。號曰牽渠。」

【鄭水】一名不家水,源出梅山。《水經注》云:「不家溝水出京縣東南梅山北溪,東北流經管城西,俗謂之管水。」又東北分為二水,一水東北流注入黃雀溝,即今之黃池。

【青水唐】《開元十道志》云:「滎陽有青水,中有魚,皆青也。」

【梅山】在縣西南三十里。春秋時,楚蒍子馮率師侵費、滑右回梅山,即此山也。

【圃田澤】在縣東三里。

【武強城】在縣東三十一里。曹參擊項羽,攻武強,即此城。

【祭城】在縣東北十五里。

【邲城】在縣東六里。晉荀林父率師與楚子戰於邲,即此城。

【李氏陂】在縣東南四里。後魏孝文帝以此陂賜僕射李衝,故俗呼為僕射陂。周回十八里。

【莘城】《國語》謂:「史伯對鄭桓公:虢鄶有十邑。」莘其一也。又云:「前莘後河,右洛左濟。」韋昭曰:「莘,國也,十邑,謂虢、鄶、鄢、蔽、補、丹、依、田柔、歷、莘也。」

【故市城】在今縣西北三十里。漢為縣,後漢省。徐晃擊袁紹軍於此。

【望母台】鄭莊公與母誓之,後悔,因築台以望之。

【周世宗慶陵】在邑界。

滎澤縣[编辑]

西六十里,舊二鄉,今四鄉。本《尚書》謂:「濟水溢為滎之地。」按:古者濟水出河北,截河南流而為滎澤。自王莽末,濟水但入河,不複過河南。

【榮瀆水】受河水有石門,謂之榮口石門也。按:今縣西南十七里。

【滎陽縣故城】在平原上,索水經其東,即漢高祖為項羽所圍處。秦立三川郡,自洛陽曾移理於此。晉於此置滎陽郡。後魏太和中,移縣理於大索城,即今滎陽縣是也。隋開皇四年始分滎縣地,於此置廣武縣,屬鄭州,廣武因山為名。仁壽元年,又改為滎澤縣焉。

【滎澤】在縣北四里。《後漢書》云:「顯宗東巡泰山,至滎澤。有飛鳥翔集,因命虎賁王吉射之,鳥上下其聲。吉曰:『鳥啞啞,引弓射之,洞左腋,陛下壽萬歲,臣為二千石。』既而射鳥,中之,賜錢二百萬。」至今滎澤亭堡之間,猶多畫鳥,即遺事也。

【廣武澗】在縣西二十里。《西征記》云:「三皇山上有二城,東曰東廣武,西曰西廣武,相去二百餘步。」汴河水從澗中東南流,今無水。今城東有高壇,即項羽坐太公於上,以示漢軍處。一曰鴻溝。

【衡雍】《左氏傳·僖公二十八年》:「晉文公敗楚於城濮,還至衡雍,作王宮於踐土。」今王宮城在縣西北四十五里。今故城內西北隅有踐土台,盟諸侯於踐土即此也。

【敖山】在縣西十五里。春秋時,晉師救鄭在敖、鄗之間。二山名。《宋武北征記》曰:「敖山,秦時築倉於山上,漢高祖亦因敖山築甬道,下汴水。」即此地也。

【敖倉城】在縣西十五里,北臨汴水,南帶三皇山。殷仲丁遷於囂,《詩》曰:「搏獸於敖。」皆此地。秦置城以屯粟。《漢書》曰:「酈生說高祖曰:『東據敖倉』。」即此也。

【金堤】在縣西北二十二里。漢孝文時,河決酸棗,潰金堤,東郡太守興卒塞之。孝成時,王尊為東郡守,又加修築。至明帝永平十二年,詔樂浪人王景築堤。起自滎陽,東至千乘海口千餘里。防遏衝要,疏決壅積,十里一水門。至順帝陽嘉中,自汴口以東,緣河積石為堰,通淮,名曰金堤。

【桑梓苑】《洛陽記》云:「廣武城西四里有桑梓苑。」

原武縣[编辑]

西九十里,舊一鄉,今四鄉。漢縣,屬河南郡。後魏屬滎陽郡。東魏改至廣武,縣又屬焉。高齊天保七年,郡縣並廢。隋開皇十六年,自今縣西故原武城移於陽池故城,置原陵縣,屬鄭州,則今理也。唐初,改陵為武,以複漢名,縣理古陽池城。按《竹書紀年》曰:「梁惠王十五年,遣將龍賈築陽池以備秦。」即此也。隋開皇十六年,於此理縣。

【故卷城】漢為縣。按《郡國縣道記》云:「即《左傳》『晉文公敗楚師,甲午至衡雍』 ,今故卷城是也。」北齊天保七年省縣,而城在今縣西北七里。曹大家《東征賦》云:「歷滎陽而過卷。」是此。其故城周回約十里,又城西三十餘里有王宮城,即踐土所名。

【黃河】在縣北二十里。

新鄭縣[编辑]

西南九十里,舊二鄉,今四鄉。昔黃帝都於有熊,即其地。又為祝融之墟,於周為鄭武公之國。按《國語》:「鄭桓公問於史伯曰:『王室多故,餘懼及焉,其何所可以逃死?』曰:『其濟、洛、河、潁之間乎?虢鄶為大,驕貪背君。君以成周之眾,奉辭伐罪,無不克矣!若前莘後河,右洛左濟,主芣騩而食溱洧,修典刑以守之,惟是可以少固。』又曰:『唯謝、郟之間。』言在謝之北,郟之南。謝在南陽。後為韓地。哀侯滅鄭,韓自平陽又徙都之。秦並天下,其地為潁川郡。漢以為新鄭縣,屬河南郡。晉省,宋複立,隸滎陽郡。東魏行薹侯景於此縣屯軍。北齊省。隨文十六年,又置,迄今為新鄭之理焉。

【函陵】在縣北十三里。《左傳·僖公三十年》:「晉侯、秦伯圍鄭。晉,軍函陵。秦,軍汜南。」即此處。

【陘山】在縣西三十里。《史記》云:「齊桓公侵楚至陘山,山上有子產墓,墓壘石為方墳。東有廟,皆東向。」即杜元凱所言者:郭璞注《爾雅》云:「連山中斷絕曰陘。」

【溱、洧二水。】溱水在縣北,洧水在縣南。《左傳·襄公元年》:「晉帥諸侯之師伐鄭,入其郛,敗其徒,兵於洧上。」又按《韓詩外傳》:「鄭國俗以二月桃花水下時,會於溱洧之上,以自祓除也。故《詩》謂『溱與洧方渙渙兮』。」今洧水經縣之北過。

【潩水】《水經》云:「潩水源出密縣。」

【古鄶城】在縣東北三十五里。《毛詩譜》云:「鄶者,祝融之墟。祝融氏,名黎。其後妘姓,處其地。」

【苑陵故城】在縣東北三十里,苑陵故城是也。漢縣。晉末省。後魏於故城東北五里改置苑陵縣,隋大業末省縣。

【窟室】《左傳》:「鄭伯有為窟室而飲酒。朝者曰:『公焉在?』其人曰:『吾公在壑谷。』」《杜注》云:「壑谷,窟室也。」

【子產廟】子產,鄭大夫,猶存廟在陘山上 。

【紀信塚】信以身紿楚,解漢祖之圍。羽怒,燒之,高祖使葬於此,故塚存。

【萬歲亭】後漢荀彧封萬歲亭侯於此。

【周太祖嵩陵】在邑界自然山下。

滎陽縣[编辑]

西六十里,舊三鄉,今四鄉。即漢滎陽之地。 唐初,廢鄭州之滎陽,於滎西立武泰縣,屬洛州。亦曾移此額於今郡西北五十里古滎陽城安置 。按滎陽城即古大索亭也,東虢之地。《左傳》「晉韓起如楚送女,鄭子皮勞諸索氏」是也。京縣有大索亭者,今縣所理,即大索城是也。又縣東北四里,有小索城存,即六國時二索也。又京城,太叔邑,即在縣正東郡城也。秦置敖倉。《史記》:「楚漢戰於京、索間,酈生說高祖據敖倉之粟。」是此。漢為縣,屬河南郡。晉泰始二年,分河南郡立滎陽郡,取名於滎澤也。後魏太和十七年,滎陽自漢故理移於今所。唐天授二年七月,分滎陽之地置武泰縣,割入洛州。尋省,改滎陽為武泰。神龍元年二月,複為滎陽縣,以隸鄭州。

【靈源山】按:《神境記》云:「滎陽縣西有靈源山,其間生靈芝、石菌。其岩頂有石髓、紫菊,往往人聞有長嘯之聲。」

【蘭岩山】《神境記》云:「滎陽縣西有蘭岩山,峭拔千丈,常有雙鵠不絕往來。傳云:『昔有夫婦隱此山數百年,化為此鵠。忽一旦,一鵠為人所害,其一鵠歲常哀鳴至今,響動岩谷,莫知年數。』」

【岩渚山】一名小陘山,俗名周山。在縣南三十五里,索水所出。《山海經》所謂:「小陘之山,器難之水出焉。」舊傳:「器難之水,即索水也。」

【鴻溝】在縣西,即楚漢分界之所。

【殷渠】晉殷褒,字符祚。為滎陽令時,多雨。褒乃課穿渠入河,疏道原隰,因致豐年。時人號為殷渠。今尚存。

【京水】在縣東二十二里。《水經注》云:「黃水發源京縣黃堆山,東南流,亦名祝龍泉。泉勢沸湧,狀似鼎湯,世謂之京水也。」

【索水】在縣南三十五里。《水經注》云:「索水出京縣西南嵩渚山,與東關水同源分流,即古旃然水也。」《左傳》謂:「楚伐鄭,次旃然。」即此水名。《漢書》云:「京、索之間,亦楚漢戰鬬之所。」

【京城】在縣東南二十里。春秋姜氏為叔段請京。又《鄭詩》曰:「叔出於京。」漢以為縣,後魏省。

校 勘[编辑]

滑州 靈河縣

【延津】 按:《晉書》載記《石勒傳》及《太平御覽》所載《異苑》事皆謂:「將濟河而冰泮,舟檝無闓 。」今《記》云:「冰結得濟。」與二書所載小異。

  ↑返回頂部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