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太平寰宇記 (四庫全書本)/卷01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十八 太平寰宇記 卷十九 卷二十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十九
  宋 樂史 撰
  河南道十九
  淄州
  淄州淄川郡今理淄川縣禹貢青州之域星分危宿十四度周之九州為幽州之境職方氏幽州其浸淄時州葢取淄水為名也春秋及戰國時屬齊秦置三十六郡為齊郡之地在漢為濟南郡之般陽縣屬濟南樂安二國尋又置臨淄國于此其城迄今一名臨淄城一名齊城晉屬樂安國宋元嘉五年于此置清河郡以貝丘屬齊郡開皇十六年于今理改置淄州大業二年廢淄州三年屬齊州又改為齊郡隋亂陷于寇賊唐武徳元年重置淄州領淄川長白萊蕪三縣六年廢長白萊蕪二縣八年又以廢淄州之長山高苑蒲臺三縣來屬天寶元年為淄川郡乾元元年復為淄州景龍元年分高苑置濟陽縣又併入高苑又割蒲臺𨽻之
  元領縣五 今四
  淄川 長山 高苑 鄒平
  一縣廢
  濟陽入高苑
  州境
  東西一百二十五里 南北一百八十二里
  四至八到
  西南至東京八百四十五里 西南至西京一千二百四十里 西南至長安三千二十五里 東至青州一百二十里 南至兖州三百七十里 西至徐州二百里 北渡河至棣州二百一十里 東南至沂州五百二十里 西北至齊州五百二十里 東北至青州一百里
  
  唐開元户四萬二千七百三十七皇朝户主一萬一千二百八十二客一萬八千七百七十
  風俗
  與青州同
  姓氏元無
  人物元無
  土産
  貢防風 長理石 出絁絹 麻布 賦綿 絹米 粟
  淄川縣舊十七鄉今五鄉本漢般陽縣也屬濟南郡在般水之陽故名後漢屬齊國晉省宋元嘉五年于此置貝丘縣屬清河郡髙齊廢郡縣屬齊州隋開皇十六年于此置淄州貝丘縣屬焉十八年改貝丘為淄川縣大業二年廢淄州縣屬齊州唐武徳元年重置淄州縣仍𨽻之 原山在縣東南七十里地理志曰原山淄水之所出也 商山在縣北七十里有鐵鑛古今鑄焉亦出磁石 籠水古名孝水地輿志曰齊有孝婦顔文姜事姑孝養逺道取水不以寒暑易心感得靈泉生于室内文姜常以絹籠葢之姑怪其須水即得非意相供值姜不在私入姜室去籠觀之水即噴湧壊其居宅故俗亦呼為籠水今按水自發源去縣五十里始流經州西去城一百五十歩有般水注之又流入長山縣界 般水亦名左阜水源出縣東南龍山般陽縣在般水之陽謂此水也今按般水發源去縣二十里經縣理南去一百二十歩又西北流入籠水 州理城本漢般陽縣城也道書福地記云般陽山自生茶可食按此縣界無般陽山當謂般陽縣界有此山也 黌山在縣東北十里三齊略記云鄭𤣥刋註詩書日棲遲于此山上有古井不竭獨生細草葉形似薤俗謂鄭公書帶草 康浪水即𡩋戚叩角歌之處 淄水源出縣東南原山禹貢濰淄其道鄭注淄水出泰山萊蕪縣淮南子謂之水出沿山葢原山别名又田己對齊王曰臣侍妾皆謂臣美及臣鑒淄水方知自醜 萊蕪故城按縣昔齊靈公滅萊萊人播流于此地邑落荒蕪故以萊蕪為稱漢屬太山郡後漢范史雲為萊蕪長清儉守節百姓歌之曰甑中生塵范史雲釜中生魚范萊蕪謂此邑也 故反蹤城齊記云齊景公失馬尋踪遂失於此故有反蹤城又按輿地志云魏明帝景初三年以遼東新沓縣吏民渡海來去遂于此地置新沓縣以居之屬齊郡 逢陵故城在縣 四十里左傳曰齊大夫逢丑父與君易位為晉師所獲晉人捨之齊頃公獲免俗傳此即丑父之城淳于髠墓在縣東六十七里史記曰齊宣王好士髠等談説之士七千餘人並食上大夫禄髠滑稽多智時人號曰炙輠髠死諸弟子三千人為縗絰
  長山縣西北六十二里舊十八鄉今十九鄉本漢於陵縣地也按漢於陵縣在今縣理南二十五里於陵故城是也自漢至晉恒為於陵縣地不改宋武帝于此僑立廣川郡又于郡理僑立武强縣高齊天保七年改廣川郡為平原郡開皇三年廢平原郡乃移武强縣入廢城中屬冀州十六年分置淄州復以武强為長山縣取今縣西南三十五里長白山為名屬淄州大業二年廢淄州縣𨽻齊州武徳元年置鄒州縣又屬焉八年廢鄒州依舊屬淄州 長白山在縣西南四十里按顧野王輿地志云齊城西南北五十里有長白山陳仲子夫妻所隠處 濟水西自齊州章丘縣界流入在縣西北三十五里 縣理城即宋廣川郡理也 於陵故城在縣南二十五里漢於陵縣城也屬濟南郡水經注曰陳仲子齊國人兄禄萬鍾仲子非而不食避兄離母家于於陵即此地也 高苑故城在縣北二十四里齊高苑縣也濟南故城古郡城在今縣西北 芹溝郡國記云古
  芹溝水即百脈水亦曰合流水
  高苑縣北百一十里舊十四鄉今二鄉按漢地理志高苑縣屬千乗郡後漢屬樂安國宋為高苑縣别于今縣理西二里漢狄故城置樂安縣屬渤海郡改屬長樂郡開皇三年罷郡縣屬青州十六年𨽻淄州十八年改為㑹城縣大業三年改為高苑縣取縣東南高苑故城為名隋末陷賊唐武徳元年置鄒州八年廢鄒州縣屬淄州按縣兼有漢千乗國地 濟水西南自鄒平縣界流入經縣北七十歩 被陽故城在縣西南八十歩本漢舊縣也侯國屬千乗郡高齊自漢狄故城移長樂縣理于此 南千乗故城在縣北二十五里漢千乗郡高帝置領縣十五屬青州後漢和帝更名樂安郡領縣九宋于此置樂安郡隋開皇三年移千乗縣于廣饒城屬青州今青州縣理是也 廢濟陽縣唐景龍元年析高苑置以在濟水之北故名縣尋廢還高苑在州北九十四里也
  鄒平縣西北一百二十里舊十二鄉今四鄉本漢舊縣屬濟南郡後漢及晉並不改永嘉之亂其縣遂廢後魏地屬臨濟縣按臨濟縣在今高苑縣界漢狄故城是也高齊天保七年自今長山縣界濟南故城移平原縣于今理東南三十五里漢梁鄒故城地屬焉𨽻廣川郡周不改隋開皇三年自梁鄒城移平原縣入鄒平城屬齊州今理是也十六年改屬淄州十八年改平原縣為鄒平縣復漢舊名也大業二年罷淄州縣屬齊郡唐武徳元年屬鄒州八年州廢𨽻屬譚州貞觀元年譚州廢𨽻淄州 黄河西北自齊州臨濟縣東流入經縣西北去縣八十里 濟水西自齊州臨濟縣界流入南去縣三十五里又北入高苑縣界 鄒平故城俗名趙臺城在縣西南十五里唐武徳二年築置鄒平縣八年移于今理
  齊州
  齊州濟南郡今理厯城縣亦兖州之域星分危宿一度春秋屬齊所謂晉平公伐齊戰于厯下因山以名地秦屬齊郡漢韓信伐齊至厯下即此也文帝分齊郡立濟南國今州即濟南國之厯城縣理所景帝三年為濟南郡理東平陵屬青州晉永嘉末自東平陵城移于厯城今州也後為石勒所㨿慕容氏亦有其地義熈五年劉裕平之宋元嘉九年割青州青西部于此僑立冀州後魏改為齊州兼置濟南郡葢齊之故城因以為名隋開皇三年廢郡復為州煬帝初為齊郡唐武徳元年改為齊州領厯城山荏祝阿源陽臨邑五縣二年置總管府管齊鄒萊泰譚淄濟六州七年改總管府為都督府貞觀元年廢都督府及譚州仍省源陽縣又以廢譚州平陵臨濟亭山章丘四縣來屬七年又置都督府管齊青淄萊宻五州天寶元年改為臨淄郡五載改為濟南郡乾元二年復為齊州元和十五年平盧奏所管五州共二十九縣内四縣户口凋耗計其本縣税錢自供官吏不足今請權冝并省豐齊山荏二縣入長清縣全節縣入厯城縣亭山縣入章丘縣
  元領縣十 今六
  厯城 臨邑 臨濟 章丘 禹城 長清
  四縣廢
  全節併入厯城 山荏 豐齊均併入長清 亭山併入章丘
  州境
  東西二百七十五里 南北二百四十五里
  四至八到
  西南至東京九百里 西南至西京一千二百四十五里 西南至長安二千一百八十里 東至淄州二百里 正南微西至兖州三百三十四里 西渡河至博州二百九十七里 北至徳州二百四十里又北渡河至棣州三百五十三里 東南至兖州
  四百四十五里 又東南至鄆州二百四十里 西北至徳州二百四十二里 東北至棣州二百四十里
  
  唐開元户四萬九千一百五十七皇朝户主一萬二千八百三客一萬九千三百一十五
  風俗
  同青州
  按十三州記云濟南教子倡優歌舞骨騰肉飛傾絶人目俗言齊倡葢由此也
  姓氏
  濟陰郡四姓 苗 董 卞 㕁
  人物
  前漢終軍 伏生 鄒陽齊人 後漢牟長 左思齊臨淄人作三都賦張華見而嘆曰班張之流也又陸機欲作棄筆不能加也 唐房𤣥齡臨淄人 崔融全節人 何彦全節人
  土産
  綿 絹 絲 葛 防風今貢 陽起石
  厯城縣舊一鄉今二鄉古齊厯下城對厯山之下韓信渡河破齊厯下之師即此也漢為厯城縣屬濟南國晉𨽻濟南郡隋開皇三年罷郡屬齊州城東有故譚國城焉州理古厯下城史記晉平公伐齊戰于厯下漢書酈食其説齊王田廣罷厯下軍韓信自平原渡河襲厯下因入臨淄述征記厯城到營城三十里自城以東水瀰漫數十里南則迫山實為險固 厯山在縣南五里水經注云厯山縣南山上有舜祠下有泉穴 廟山在縣東南十里按晏謨三齊記云縣東南山後人思舜之徳置廟于此 華不注山在縣東北十五里按春秋魯成公二年魯季孫行父帥師㑹晉郤克及齊頃公戰於鞌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注即此也水經注云華不注山虎牙傑立孤峯特起青崖翠發望同㸃黛又輿地志云一名金輿山 奎山在縣西南十五里按三齊記云縣西有奎山公神似猪頭戴珠殷時有道士在縣隠野火四發道士祈天即時降雨今人遇旱燒山乞雨多驗厯水在縣東門外十歩按三齊記云厯水出厯祠下
  泉源競發與濼水同入鵲山湖 孝感水在縣北門按三齊記云其水平地湧出為小渠與四望湖合流入州厯諸𪠘署西入濼水耆老傳云西有孝子事母取水遠感此泉湧出故名孝水天寶六年勅改為孝感水 濼水在縣西南二百歩春秋桓十八年公㑹齊侯于濼杜預注云在齊州厯城縣西南水經注云俗謂娥英水泉源有舜妃娥皇女英廟又謂之羅姜祠 麻水水經注湖水引瀆上承東城厯下泉源競發其水北流經厯城東又北引水為流杯池 舜井在縣東一百歩舜所穿之井也 華泉左氏傳逢丑父使齊頃公下如華泉取飲又續述征記云厯山有一井無底與此泉通也 四望湖在縣西二百歩其水分流入縣城至銜中與孝感水合流入州城西出四泉合流 鮑城在縣東三十四里三齊記云鮑叔牙所食邑也 廢全節縣在故東平陵西北十五里春秋時譚國也齊桓公滅譚為齊地漢為東平陵縣地理志云即今縣東南平陵城是也十六年封悼惠王子辟光為濟南王平陵即此也宋省東字後魏又加東字後周省隋末土人李蒲率鄉人據堡贍以家財唐武徳二年蒲以城歸因于堡置譚州及平陵縣以蒲州為總管貞觀元年州廢縣屬齊州至十七年廢平陵章丘亭山厯城等縣又以都督齊王據兖州土人李君求據縣不從縣人房繼伯等抗表聞奏太宗勅曰齊州平陵縣百姓爰自隋末以至于今常懐忠誠不從寇亂宜加優奬以旌義烈其縣可依舊置乃改以全節為名其後廢入厯城 臺城在縣北一十三里按漢書平臺濟南縣也漢高祖封功臣戴野為臺侯又三齊記云高唐縣西南四十里有臺其間空廢至魏孝昌三年馬八珍移郡入焉高齊天保七年改為濟南郡還入厯城縣其城廢 營城在縣西二十七里按漢書云本始元年趙充國以定䇿封營平侯濟南邑也又三齊記云厯城縣東四十里有營城又地理志云隋開皇十六年改置營城縣大業二年省唐武徳二年置營城縣屬譚州八年省入平陵縣其城在平陵 平陵城在縣東十五里按三齊記高唐縣西南三十里有平陵城殷帝乙所都也東平陵縣屬濟南郡宋改為平陵縣十三郡志云本東陵後改為平陵 譚城在縣東南一十五里按春秋莊公十年齊師滅譚譚子奔莒杜預注云譚國在濟南平陵西南水經注云武原水北逕譚城又北逕平陵縣故城西故陵城也後乃加平陵國也 巨合城在縣東南三十三里水經注云巨合水南出雞山西北逕巨合故城西耿弇之討張歩守巨里即此城也禹城縣西北八十三里舊一鄉今十鄉本春秋齊邑謂祝柯猶東阿也古祝國黄帝之後按古東阿齊為柯漢為祝阿縣屬平原郡 平原郡故城在今豐齊縣東北二里宋屬太原郡隋開皇十六年改屬齊州唐天寶元年改為禹城縣以縣西南三十里有廢禹息故城為名在今州西北八十五里乾元二年逆黨史思明侵河南守將李鍚于長清縣界邊家口決大河東至縣因而淪溺今理遷善村 漯水竹書穆天子傳曰丁卯天子東征釣于漯水以祭淑人己巳天子東征食馬于漯水之上 野井亭郡國志云即齊侯唁公于野井 晏嬰城城内有井水合膠入藥方 阿陽故城漢縣在廢禹城縣西北五十里阿陽故城是也後漢省其城隋開皇初有人于城側掘古冢得石阿陽令李君之墓 龍頟在廢禹城縣東南二十五里有龍頟城漢縣後漢省周宣帝時祝阿縣曽理於此 齊河在縣西一百三十里從長清縣東北界分流入廢豐齊縣界 黄河在縣南七十里上從長清縣來東北入臨邑縣 古高唐城在縣南五十里春秋襄公十九年齊夙沙衛奔高唐以叛杜預云高唐在祝阿縣西北此則古為齊邑也漢書地理志平原郡有高唐則漢縣也即齊威王使盼子治高唐之地闞駰十三州記以為漢古縣在平原郡南五十里宋置高唐縣 瑗城在縣南一百里按春秋魯哀公十年晉趙鞅伐齊取犁及轅杜預云犁一名隰轅即瑗地濟南郡禹城縣西瑗地也漢書地理志云平原郡有瑗縣後改為東順縣此乃王莽之東順亭也 阿陽城在縣南七里地理記云平原郡有阿陽縣漢為侯國其城先屬平原郡漢魏以下却改為阿陽縣 高唐亭城在縣南一百里按魏時地理志云禹城有高唐亭按地志云禹古城在山荏縣北後魏移於濟北此城是也 黄城在縣南一百里詩云衛懿公為狄人所滅東徙渡河野處漕邑春秋閔公二年冬及狄人戰于熒澤而敗宋桓公迎衛之遺民渡河立戴公齊桓公攘戎狄而封之就在河東即漕邑也 源陽城在縣南一百里隋末䘮亂縣令桓孝才立堡於家側率宗親共守不屬諸賊唐武徳初大使崔同就築城奏授孝才為縣令城在源陽河側因以為名武徳六年廢 廢禹城在縣南八十里乾元二年史思明作亂侵凌縣界義營防遏將軍李銑引師南奔遂決黄河水隔師因此河水散流漂沒城邑百姓流散其城遂廢
  臨邑縣北五十里舊一鄉今五鄉本漢舊縣屬東郡晉屬濟北國宋武帝孝建二年立東魏郡理臺城以臨邑縣屬焉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齊州唐武徳二年屬譚州貞觀元年譚州廢縣還齊州 隰陰縣漢縣今廢城在縣西十里一謂犂丘宋武帝平廣固遂移理于今臨邑縣西北五十里北隰陰城今縣有北故城漢城亦謂之南隰陰城 古黄河在縣南二十里上從禹城經縣下入臨濟縣界 蓍城在縣東南五十里古老相傳地生神蓍草每年貢四十九莖
  章丘縣東北一百二十里舊二鄉今三鄉本漢陽丘縣地屬南郡按古高唐即春秋時齊邑在廢禹城縣西四十里高唐城史記所謂齊威王使盼子守高唐趙人不敢東漁于河即此城是也高齊天保七年移高唐于此即古黄巾城也隋開皇十八年以愽州亦有高唐縣改此為章丘縣因縣東南章丘為名唐武徳二年屬譚州貞觀元年廢州以縣𨽻齊州 章丘爾雅曰上正曰章丘齊為邑即𡩋戚食邑于此 女郎山郡國志云山有祠焉齊記曰章侯有三女溺死塟於此 長白山在縣東南三十里高十五里按晏謨齊地記於陵西三里有陳仲子舊隠處述征記曰長白山雲雨長白西南有大湖山並有石室又有漆盤俗謂之堯時物 龍盤山在縣南二十八里按晏謨齊地記殷末周初有神龍濳于此山遂以為名兩縣中分南屬全節北屬章丘上有神迹皇覽云是姜嫄所履處伏琛齊記宋濟南太守蕭承之立祠于山上承之妻亦學履産齊帝也 鷄山在縣西十里按晏謨齊地記衛國縣南有鷄山人云昔有神鷄晨鳴于此有人候之獲一石潔白如玉因以為名百脉水在縣北十歩濶三丈按晏謨齊記云源出亭山縣東界水源方百歩百水之脈俱各流因以名西北入縣界屈曲六十里入濟 楊緒水一名獺河在縣東十里濶一丈按水經注楊緒水出逢陵故城西南二十里逕土鼓城東又西北逕章丘城又逕𡩋戚城西北入於濟水 陽丘城在縣東南十里按前漢書地理志齊有陽丘縣文帝封齊悼惠王子安為陽丘侯今城南有陽丘故以名 𡩋戚城在縣東北三十里酈道元水經注楊緒水逕𡩋戚城西又漢孝武皇帝元朔三年封魯共王子恬為寧陽侯食濟南邑即此是也 樂盤山在縣南二十七里齊記云縣有樂盤城即平陵王與章丘侯餞送因名 東陵山在縣南二十八里盜跖死處陵南有盜跖墓高一丈 陽貨墓在縣西北一十里高一丈按春秋陽貨季氏家臣定公九年自魯奔齊晉適趙不詳死所不知墓因何在此 平陵王墓在縣東北二里高三丈按漢書文帝十六年封齊悼惠王子為齊孝王景帝三年孝王與呉楚反自殺塟于此墓在危山之頂鄒衍墓在縣東一十里高一丈 臨淄定公墓在縣
  西三十里高三丈在趙山之陽公姓房隋故司𨽻刺史唐徐泗江淮浙五州刺史追封臨淄公諡曰定即故司空梁公父也有碑庶子安平公文率更令歐陽公書廢亭山縣在州東南九十里漢平陵縣地宋元嘉五年于此置衛國縣屬頓丘郡隋開皇六年改為亭山縣屬齊州唐元和十五年以户口凋殘併入章丘
  長清縣東南八十里舊一鄉今三鄉本漢盧縣地後魏孝明帝孝昌二年自山荏故城移東太原郡于此開皇五年于此置鎮十四年廢置長清縣屬齊州因清水以為名六年割𨽻濟州唐貞觀十七年廢濟州以縣入齊州元和十五年併山荏縣入焉 清水西南去縣十五里自平陰縣界流入水經注云盟津河别流十里與清水合謂此也 石窌在盧城之東去縣三十五里左氏傳齊晉戰于鞌齊師敗績齊侯自徐闗入見女子曰君免乎曰免鋭司徒免乎曰免既而問之鋭司徒之女辟司徒之妻齊侯以其有禮賜之石窌也 黄河北去縣五十里 濟水北去縣八十里其山頂上有長城北屬長清縣南接魯郡 隔馬山在縣東南三十里按春秋魯襄公十八年晉師伐齊齊侯禦諸平陰塹防門而守之廣里齊師懼夜遁夙沙衛連大車以塞隧而殿殖綽郭最曰子殿國師齊之辱也子姑先乎乃代之殿衛怨二子遂殺馬于隘以塞道欲使晉師得之即此後人呼為隔馬山 四口闗在縣西南五十里後魏置唐武徳九年廢 湄溝泊在縣西南五十里東南三十里南北二十五里水族于此生數州人取給 廢荏縣在縣東四十里漢之舊縣也屬太山郡隋廢唐武徳九年復置在州西三十六里又魏志黄龍見于此荏即漢之荏縣也天寶元年八月改為豐齊縣元和十五年廢入長清縣 壬水東南自厯城縣流入 祝阿縣故城在縣東北四十五里按春秋魯襄公十九年春正月諸侯同盟于祝柯即此也 盧城在縣南五十里内有隔城春秋魯隠公三年冬齊鄭盟于石門尋盧之盟杜氏云盧盟在春秋前莫知年代盧即齊地今濟北盧縣故城是也故濟北縣城在縣西三十里耆老相傳云移于今縣
  改為長清 廢豐齊縣城在縣東北四十里唐憲宗元和十五年𨽻入當縣 燕昭王墓在縣南一十五里按史記六國年表云燕昭王三十年卒時不言塟處今稱墓於此又按春秋後語云燕昭王使樂毅伐齊下七十城唯即墨與莒未拔齊用田單計燕敗恐是齊君之墓後人誤傳也 趙盾墓在縣東北六十五里按趙世家云盾景公五年薨諡曰宣塟于此 班超墓在縣東北二十五里按後漢列傳班超字仲升本平陵人也立功西域封定逺侯居邊塞三十一嵗因其妺上書願生入玉門闗乃得還卒塟此
  臨濟縣東北一百二十里舊二鄉今二鄉本漢營縣地屬濟南郡按晉太康地志云管叔後又封于此城齊滅管故其子孫仕齊唐武徳元年于此立鄒州後廢州為臨濟縣 朝陽城漢縣名也應劭云在朝水之陽今縣東四十里 故樂安城在縣東北八十里漢書地理志注云更千乗郡為樂安國即此是也 馬融冢在縣南一里一百七十歩融為郡太守卒塟于此 酈商冢在縣西南一百七十歩又云是終軍冢也 赫胥氏墓在縣東故朝陽城内一里 伏生冢在縣朝陽城東五里按尚書序濟南伏生按地理志濟南郡即此是也















  太平寰宇記卷十九
<史部,地理類,總志之屬,太平寰宇記>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