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寰宇記 (四庫全書本)/卷06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六十八 太平寰宇記 卷六十九 卷七十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六十九
  宋 樂史 撰
  河北道十八
  幽州
  幽州范陽郡今理薊幽都二縣禹貢冀州之域星分尾箕虞舜為幽州晉地道記云舜以冀州南北廣大分燕地北為幽州夏殷省幽併冀又為冀州之域周復置幽州禮職方東北曰幽州釋名曰幽州在北幽昧之地故曰幽晉地道記云幽州因幽都以為名山海經有幽都之山今列于北荒矣史記曰顓頊都於帝邱其地北至幽陵又曰周武王定商封召公奭於燕春秋襄二十八年北燕伯朝于晉世本云南有燕此故言北按北燕姬姓南燕姞姓后稷之妃家也國都城記云燕地北過山戎莊三十年公及齊侯遇于魯濟謀山戎以其病燕故也
  按山戎今州東二百一十三里漁陽縣國也其後寖大自召公後三十六葉與七國並稱王分置漁陽上谷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也
  戰國䇿蘇秦説燕文侯曰燕東有朝鮮遼東北有林胡樓煩西有雲中九原南有滹河易水地方二千里帶甲數十萬車七百乗騎六千匹粟支南有碣石鴈門之饒北有棗栗之利民不佃作而足於棗栗矣史記貨殖傳曰燕秦千樹栗以比封侯燕稱王十葉至始皇滅燕置三十六郡以燕都及燕之西陲為上谷郡楚漢之際項羽封臧荼為燕王都薊韓信狥河北荼降漢五年反誅之因立盧綰為王十二年綰降匈奴復封皇子建為王薨呂后誅建子尋又分燕國之地置涿郡及廣陽國文帝元年徙瑯琊王劉澤於燕傳國至孫定國免武帝元狩六年又封皇子旦為王旦誅國除後置十三州改為幽州領郡國十治于此尋開拓東邊又置方菟樂浪二郡昭帝元鳳元年改燕國為廣陽郡宣帝本始元年更為國以封燕刺王太子建為王領縣四都薊建曾孫嘉王莽時絶後漢光武二年封叔父良為廣陽王十五年徙王趙省廣陽合上谷和帝永元元年復立為廣陽郡幽州刺史與郡同治至獻帝又廢郡復立幽州治于薊即今郡是尋遼東人公孫度以中國擾攘保據燕地分遼東郡為遼西中遼郡魏明帝景初元年公孫淵自立為王於燕二年司馬宣王征燕斬淵父子遼東悉機薨無子國除尋改范陽郡曰范陽國分上谷置廣甯郡乃隸范陽國改右北平曰北平而幽州屬焉領郡國七而治於涿今范陽縣是也晉永嘉後陷于石勒勒僭號襄國於薊置幽州於州置燕郡石氏敗歴慕容雋都之雋為苻堅所滅堅亂慕容垂得其地州郡之名如故至後魏道武破慕容寳復於薊立燕郡領縣又於郡治置幽州領郡三至北齊於州至東北道行臺後周改置燕范陽二郡兼立總管府於州隋開皇三年廢郡所領五縣復屬州總管如故煬帝初廢總管三年罷州以其地併入涿郡唐武徳元年改為幽州總管府管幽易平檀燕營遼八州領薊良鄉潞涿固安雍奴安次昌平八縣又分潞縣置元州領一縣隸總管四年竇建徳平以固安縣屬北易州六年改總管為大總管管三十九州七年改為大都督府改涿縣為范陽九年改大都督幽易景瀛東鹽滄滿蠡北義燕營遼平檀元北燕等十七州貞觀元年廢元州以漁陽潞二縣來屬又廢北易州以固安來屬八年又置歸義縣督幽易燕北燕平檀六州乾封五年置無終縣如意元年分置武隆縣景隆三年分置三河縣開元十三年升為大都督府十八年割漁陽玉田三河三縣置薊州天寳元年改為范陽郡都范陽上谷媯州密雲歸徳漁陽順義歸化八郡乾元元年復為幽州
  元領縣八
  薊  幽都  良鄉  永清  安次
  武清  潞縣  昌平
  州境
  東西 南北
  四至八到
  南至東京一千二百八十五里 西南至西京一千六百八十五里 西南至長安二千五百四十五里東至薊州二百一十里 南至莫州二百八十里西至易州二百一十四里 北至媯州二百一十
  里 東南至滄州五百五十里 西南至涿州一百二十里 西北至媯州二百里 東北至順州八十里
  
  唐天寳户六萬七千二百四十二
  風俗
  郡國志云箕星散為幽州分為燕國其氣躁急南通齊趙渤海之間一都㑹也又漢書云愚悍少慮輕薄無威儀亦有所長敢於赴人之急難此燕丹之遺風燕之為言燕也其氣内盛燕俗貪得隂性也又曰幽州在北幽昧之地故曰幽也燕太子丹愛賓客養勇士不愛後宮美人化為風俗賓客相遇以婦人侍宿又曰幽冀之人鈍如錐
  人物
  蔡澤  郭隗  徐樂  韓嬰  冦恂盧植  酈炎  張飛方成人  張華
  盧思道范陽人  盧諶  唐盧承慶范陽人相髙宗  孫蔵用  盧照鄰范陽人  盧鴻范陽人徙家洛陽隠嵩山徵至不拜元宗
  土産
  綿  絹  人參  瓜子  貢范陽綾史記燕秦千樹栗與千户侯等士馬所生魚鹽桑棗之利又銀錫二穴密雲郡都管筋角是勁又有水精是寳出昌平縣
  薊縣本漢舊縣也注水經云薊城北隅有薊邱故以為名猶魯之曲阜齊之營邱也禮記云武王克商封黄帝之後于薊漢書地理志云薊故燕國名召公所封之地垣牆山一名萬安山在縣西五十里山有鐵鼎其下有舊置治處 笄頭山隋圖經云笄頭山有溫泉可治百病 千延水隋圖經云千延水經馬城髙都俗謂為阿頭河又於大甯北注鴈門水隋圖經云鴈門水出鴈門山又北入羊門水 神泉隋圖經云神泉經北連羊門泉水一名䚰台水 髙梁河在縣東四里南流合桑乾水 桑乾水自西北平昌縣界來南流經府西又東流經府南又東南與髙梁河合州郡圖云薊縣北有鴈上里又水經云桑乾水東與洗馬溝水合 澤水按隋圖經云即桑乾河也至馬陘山為落馬河出山謂之清泉河亦曰千泉非也至雍奴入笥溝俗謂之合口髙梁水渤海 碣石皆郡界 厯室戰國策曰樂毅與燕恵
  王書云大呂陳於元英故鼎反於歴室郡國志云在薊縣界歴石宮接平石界史記云鄒子之燕昭王擁篲前驅請列弟子之坐而受業築碣石宮以處鄒子親往師之 薊城郡國志云薊城南北九里東西七里開十門慕容雋鑄銅為馬因名銅馬門今大𠫊前石函長二尺髙一尺歴代不敢開銘曰泰建元年造銅虎符 幽都山北方大隂故曰幽都爾雅謂北方之美者幽都之筋角焉 督亢亭即荆軻以地圖獻秦王處 紫淵水幽都記云紫水其泥亦紫 燕昭王冢九州要記云古漁陽北有無終山上有昭王冢前有千嵗狐化為書生謁張華華識之因以昭王冢前華表木照之遂變 蜀先主宅幽都記云劉備郡人幼時宅中有桑樹如車蓋曰我當乗此寳蓋後果王蜀 盧植冢植事馬季長為弟子仕至北中郎將邑人有冢存係祀典 薛琡夢三國典畧云東魏張亮先與薛琡善夢亮山上掛絲寤而告亮占之曰山上絲是幽字君必為幽州後果如之 隂鄉漢縣名後漢有舊地理書並失其所在蓋薊縣南界良鄉縣東界固安之地北界三縣交入之地 君子城郡國志云箕子城石勒每破一州必簡别衣冠號為君子城洎平幽州擢荀綽裴憲等還襄國經此後俗訛為箕子城 雍奴縣故城郡國志云雍奴縣即漢執金吾冦恂侯雍奴亦澤藪之名四面有水曰雍澄而不流曰奴 張華冢華郡人也有宅墓郡國志云今有張華村臨桑乾河
  幽都縣十二鄉舊縣即薊縣地今邑治薊西界按郡國縣道記云建中二年於羅城内廢燕州廨置在府北一里其燕州本國因栗末靺羯首領突地稽當隋開皇中領部落歸化處之於營州界煬帝八年為置遼西郡以突地稽為太守治營州東二百里汝羅城後遭邊冦侵抄又寄治于營州城内唐武徳二年改遼西郡為燕州仍置總管六年自營幽徙居幽州城内歴代襲燕州刺史建中初為朱滔所破滅尋州廢立此縣于故城良鄉縣西南八十里十三鄉在燕為中都漢為良鄉縣屬涿郡北齊天寳七年省入薊縣武平六年復置唐聖厯元年改為國節縣神龍元年復舊為良鄉 大防山在縣西北三十五里山下有石穴注水經云聖水東南流經大防領下又有小防山亦與大防山連其水冬煖夏冷出美魚 防水隋圖經云防水在良鄉縣界有石穴東北洞開春秋有白魚珍美非常味東經羊頭阜俗謂羊頭阜是也 聖水郡國志云俗名迴城水源出縣西北玉石東流經縣北四里又南流入范陽縣界又有清定水出迴安界東注聖水謂之劉公口 廣陽故城在今縣東北三十七里漢為縣髙齊天保七年省入薊縣永清縣東南一百五十里本漢益昌縣地隋大業七年於今縣西五里置通澤縣隋末廢唐如意元年於今治置武隆縣景雲元年改為㑹昌縣天寳初為永清縣以邊境永清為名 桑乾水在縣北十里東南流
  安次縣東南一百里十六鄉本漢舊縣縣東枕永清渠漢武帝以屬燕王旦有罪削以屬渤海郡續漢書郡國志安次屬漁陽唐武徳四年移於城東南五十里石梁城置貞觀八年又自石梁城移治於今縣西五里魏常道城置開元二十三年又自常通城移就耿橋行市南置即今縣治也 樓桑村郡國志云安次縣樓桑村即蜀先主劉備宅於此村今有廟存
  武清縣東南一百五十里十鄉本漢雍奴縣也注水經云雍奴藪澤之名四面有水曰雍水不流曰奴漢書地志雍奴縣屬漁陽郡魏志張郃從擊袁譚於渤海圍雍奴大破之謂此邑也唐天保初改為武清縣
  潞縣東六十里十鄉本漢舊縣也屬漁陽郡唐武徳二年於此置元州仍置臨泃縣元州領潞臨泃漁陽無終四縣貞觀元年廢元州省臨泃無終二縣以潞漁陽歸幽州 洶河水東自漁陽縣界流入 潞河一名沽河一名鮑邱水北自檀州宻雲縣界流入水經云鮑邱水東歴夏溓澤後魏諸州記云城西三十里有潞河源出北山南流謂此水也 平谷故城漢縣故城在今縣北安樂故城漢縣廢城在今縣西北
  昌平縣西北九十三里今四鄉本漢軍都縣屬上谷郡後漢改屬廣陽郡晉太康地理志云軍都縣屬燕國後魏移軍都縣於今縣東北二十里即故城在其南也更于今縣郭城置東燕州及平昌郡昌平縣後郡廢而縣隸幽州 軍都山又名居庸山在縣西北十里後漢書曰尚書盧植隠居上谷軍都山立黌肆教授好學者自逺方而至 居庸闗在今縣西北北齊改為納欵淮南子云天下九塞居庸是其一 七度水隋圖經云七度水在昌平界接虎眼泉俗諺曰髙梁泉無上源清水泉無下尾蓋以梁髙微流憑藉泉所在分流散漫 芹城隋圖經云昌平有芹城


  太平寰宇記卷六十九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