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太平御覽/057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樂部十六 太平御覽
卷五百七十九.樂部十七
樂部十八 

琴下

[编辑]

《三禮圖》曰:琴第一弦爲宮,次爲商,次爲角,次爲徵,次爲羽,次爲少宮,次爲少商。

《廣雅》曰:伏羲氏琴長七尺二寸,上有五弦。

《孫登別傳》曰:孫登字公和,汲郡人。清靜無爲,好讀《易》、彈琴,頽然自得。觀其風神,若游六合之外者。當魏末,居北山中,石窟爲宇,編草自覆。阮嗣宗見登被髮端坐岩下,逍遙然鼓琴。嗣宗自下趨進,冀得與言。嗣宗乃長嘯與琴音諧會,登因嘯和之,妙響動林壑。

《洞冥記》曰:帝恒夕望東邊有青雲,俄見雙白鵠集于臺上,倏忽變爲二神女,舞于樓下。握鳳管之簫,舞落霞之琴,歌《清吳春波》之曲也。

劉向《別錄》曰:雅琴之意,事皆出龍德諸琴雜事中。趙氏者,渤海趙定人也。宣帝時,元康神爵間,丞相奏能鼓琴者,渤海趙定、梁國龍德皆召入,見溫室,使鼓琴。時閑燕爲散操,多爲之涕泣者。

《樂府解題》曰:魏武帝宮人有盧女者,故將軍陰叔之姨也。七歲入漢宮,學鼓琴,琴特鳴異,善爲新聲。

阮籍《樂論》曰:漢帝聞楚琴,倚而悲,慷慨長息,曰:「善哉!爲聲若此而足矣。」昔季流向風而鼓琴,聽之者泪下。

《列仙傳》曰:稷丘公,華山道士。漢武帝封禪,公乃冠章甫,擁琴來迎。

《靈異志》曰:嵇中散神情高邁,任心游憩。嘗行西南,出去洛數十里,有亭名華陽,投宿,夜了無人,獨在亭中。此亭由來殺人,宿者多凶。至一更中,操琴先作諸弄,而聞空中稱善聲。中散撫琴而呼之,曰:「君何以不來?」此人便云︰「身是古人,幽沒于此數千年矣。聞君彈琴音曲清和,故來聽耳。而就終殘毀,不宜以接侍君子。」向夜仿佛漸見,以手持其頭,遂與中散共論聲音,其辭清辯。謂中散君試過琴,于是中散以琴授之。旣彈,悉作衆曲,亦不出常,惟《廣陵散》絕倫。中散才從受之,半夕悉得,與中散誓,不得教他人,又不得言其姓也。

《琴書》曰:昔者,至人伏犧氏王天下也,仰觀象于天,俯察法于地,遠取諸物,近取諸身,始畫八卦,削桐爲琴。

又曰:自堯相傳,善琴者八十餘人,有八十餘樣。雖少有差,大體相似,皆長三尺六寸,法期之數也。上圓而斂,象天也;下方相平,法地。十三徽配十二律,餘一象閏也。本五弦,宮、商、角、徵、羽也;加二弦,文、武也。至後漢蔡邕又加二弦,象九星,在人法九竅,其樣有異。傳于代,四所象鳳首、翅、足、尾。南方朱雀,爲樂之主也。五分其身,以三爲上,以二爲下,三天兩地之義也。上廣下狹,尊卑之象也。中翅八寸,象八風。腰廣四寸,象四時。軫圓,象陽轉而不窮也。臨樂承露,用棗唇,用梓,未達先賢深意也。

又曰:琴高以琴養性,初學于羅浮山,後游四海。或傳禽高,非也。

又曰:舜彈五弦之琴,以歌南風之詩。豈惟道在思親,志兼憂民,養萬物,故感之。

又曰:潁陽西北界李氏處女,年十五六。天寶八年二月,遘疾,七月不食,魂飛冥冥如升上,景在雲霧中,女仙人蘆藕苗間受琴《清風弄》等五十曲。至天寶十五載五月,留守悲迥,御史中丞蔣列,馹騎上聞,玄宗度爲女道士,賜琴三面,留內供奉。琴德弦妙,旁行不流,所感無恒也。

又曰:師涓,紂之樂官也。善鼓琴,感四馬噓天仰秣。或曰師曠。傳雖二,疑即是一。

《風俗通》曰:琴者,樂之統也。君子所常禦,不離于身。非若鍾鼓陳于宗廟,列于ね懸也。以其大小得中而聲音和。大聲不喧嘩而流漫,小聲不湮滅而不聞,適足以和人意氣,感發善心也。

《琴書》曰:堯大德。堯彈,感天神降聽,儼然言和之至也,故堯制《神人暢》。

《瑞應圖》曰:師曠鼓琴,通于神明,而白鵠翔。

《竹林七賢傳》曰:嵇康臨死,顧視日影,索琴彈之,曰:「袁孝尼嘗從吾學《廣陵散》,吾無惜固不與,《廣陵散》于是絕矣。」

司馬相如《美人賦》曰:「上客何國之公子?所從來無乃遠乎?」遂設旨酒,進鳴琴,撫弦爲《幽閑》之曲。

張茂樞《響泉記》曰:餘家世所寶琴書圖畫,廣明之亂,散失蕩盡。其中二琴,一名響泉,一名韶磬,皆希代之寶也。

宋玉賦曰:臣嘗行,僕饑馬疲,正值主人門開。主人翁出,獨有主人女在。欲置臣堂上太高,堂下太卑。乃便爲蘭房奧室,止臣其中。其中有鳴琴焉,臣援琴而鼓之,爲《秋竹積雪》之曲。

吳均《續齊諧記》曰:王彥伯,會稽餘姚人。善鼓琴,仕爲東宮扶侍。赴告還都,行至吳郵亭,維舟中渚,秉燭理琴,見一女子披幃而進,二女從焉,先施錦席于東床,乃就坐;女取琴調之,似琴而聲甚哀雅,有類今之登歌。女子曰:「子識此聲否?」彥伯曰:「所未曾聞。」女曰:「此曲所謂《楚明光》者也。惟嵇叔夜能爲此聲,自此以外,傳習數人而已。」彥伯欲受之,女曰:「此非艶俗所宜,惟岩栖穀隱可以自娛耳。當更爲子彈之,幸復聽之。」乃鼓琴且歌,歌畢,止于東榻。遲明將別,各深怨慕。女取四端錦臥具、綉臂囊一贈彥伯爲別,彥伯以大籠幷玉琴答之而去。

《說苑》曰:雍門周以琴見孟嘗君。孟嘗君曰:「先生鼓琴,亦能令我悲乎?」周曰:臣烏能令足下悲哉?所能令悲者,先貴而後賤,先富而後貧,不若身才高妙適遭暴亂,不若處之隱絕不及四鄰,屈折擯壓無所告訴,臣一爲之徵,操琴則涕零矣。令足下千乘之君,廣厦邃房,下羅帷,來清風,鬥象棋,舞鄭妾,麗色淫目,流聲娛耳。水游則連方舟載旗,野游則馳弋獵,平原廣囿,入則撞鍾擊鼓乎深宮之中。雖有善琴者,固未能使足下悲也。然臣所爲足下悲者一也,千秋萬歲之後,宗廟必不血食。高臺旣已壞,曲池旣已{漸土},墳墓旣已平,嬰兒竪子采樵者,躑躅其足而歌其上,曰:「夫以孟嘗君尊貴,乃若是乎?」于是孟嘗君泣焉垂臉,周引琴而鼓之,徐動宮徵,拂羽角,孟嘗君涕泣增哀,下而就之,曰:「聞先生鼓琴,立若破國亡邑之人也。」

鄭緝之《東陽記》曰:晋中朝時有王質者,常入山伐木,至石室,見童子四人彈琴而歌。質因留,趺斧柯而聽之。童子以一物與質,狀如棗核。質取而含之,便不復饑。遂復少留,亦謂俄頃,童子曰:「汝來已久,何不速去?」質諾而起,所坐斧柯爛盡。旣歸,計離家已數十年矣,舊宅遷移,室宇靡存,遂號慟而絕。

《韓子》曰:昔衛靈公之晋,于濮水之上宿。夜聞有鼓琴聲者,悅之,問左右,盡不聞。乃召師涓而告,謂之曰:「有鼓新聲者,子爲我聽而寫之。」師涓靜坐撫琴寫之,明日報曰:「臣得之矣。」公遂之晋。晋平公觴之虒祈之台,靈公召師涓令坐師曠之傍,援琴鼓之,未終,師曠曰:「此師延之作。紂爲靡靡之樂,及武王伐紂,延東走,至于濮水而自投。聞此聲者,必于濮水之上。先聞者其國削,不可遂此。」平公曰:「此何聲也?」曰:「此所謂《清商》也。」公曰:「《清商》固宜悲乎?」師曠曰:「不如《清徵》。」公曰:「《清徵》可得聞乎?」師曠曰:「不可。古之聽《清徵》者,皆有德義之君。今主君德薄,不足以聽之。」平公曰:願試聽之。師曠不得已,援琴一奏之,有玄鶴二八南方來,集于郎門之邑;再奏之,列;三奏之,延頸而鳴,舒翼而舞。平公大悅,提觴而起,爲師曠壽曰:「音莫悲於《清徵》乎?」師曠曰:「不如《清角》。」平公曰:「《清角》可得聞乎?」師曠曰:「不可。昔者,黃帝合鬼神于西山之上,駕象車六蛟龍,畢方幷轄,蚩尤居前,風伯進掃,雨師灑道,虎狼前在,蟲蛇伏地,鳳皇覆上,大合鬼神,作爲《清角》。今主君德薄,不足以聽之。」平公曰:「願試聽之。」師曠不得已而鼓之。一奏之,有雲從西北方起;再奏之,大風至,大雨隨之,裂帷幕,破俎豆,隳廊瓦,坐者散走。平公恐懼,伏于廊室,晋國大旱赤地。

《西京雜記》曰:趙後有寶琴曰鳳皇,皆以金玉隱起爲龍鳳螭鸞,古賢列女之象,亦爲《歸風送遠》之操。

《淮南子》曰:孟春,東宮禦女青色,衣青采,衣鼓琴瑟。

桓譚《新論》曰:神農氏爲琴七弦,足以通萬物而考理亂也。

又曰:八音之中,惟絲最爲密,而琴爲之首。

應劭《風俗通》曰:琴者,樂之與八音幷行,君臣以相禦也。

《孔叢子》曰:孔子晝息于室而鼓琴,閔子自外聞之,以告曾子曰:「向子之音清微而和,淪入至道。今也,更爲幽沉之聲,幽則欲上所爲發也,沉則貪德之所爲施也。夫子何所感一若斯乎?吾從子入而問焉。」曾子曰:「諾。」二子入問孔子,孔子曰:「然如是也,吾有之。向見狸方取鼠,欲其得之,故爲音。汝二人者,孰識諸?」曾子對以閔子,夫子曰:「可以聽音矣。」

《家語》曰:孔子游于泰山,見榮啓期行郕之野,鹿裘帶索,抱琴而舞。孔子問曰:「先生爲樂何也?」對曰:「天生萬物,惟人爲貴,吾旣爲人,一樂也;男尊女卑,吾旣爲男,二樂也;人生有不見日月,不免繈褓,吾行年九十五歲矣,三樂也。貧者,士之常;死者,人之終。處常得終,又何憂乎?」孔子曰:「善。」

《呂氏春秋》曰: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方鼓琴志在泰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如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鼓琴!湯湯乎若流水。」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爲世無足以鼓琴也。

《列仙傳》曰:華山毛女獵即見,常居岩彈琴。

桓譚《新論》曰:神農氏繼宓羲而王天下,亦上觀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削桐爲琴,繩絲爲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人之和焉。

《琴書》曰:師曠,晋之樂官也。上于琴,能易寒暑,召風雨。爲晋平公鼓之,感玄鶴六下舞。

《西京雜記》曰:張安世十五,爲成帝侍中,善鼓琴,能爲《雙鳳離鸞》之曲。

《世說》:顧彥先平生好琴,及喪,家人常以琴置靈床上。張季鷹往哭,顧不勝慟,遂徑上床,鼓琴作數曲而去。

又曰:會稽賀思令善彈琴,常夜在月中坐,臨風鳴弦。忽有一人,形貌甚偉,著械有慘色,在中庭稱善,便與共語,自雲是嵇中散,謂賀云︰「卿手下極快,但于古法未備。」因授以《廣陵散》,遂傳之,于今不絕。

《大周正樂》曰:勝之,逸人也,常挾琴牧羊巨澤。漢王知其賢,將聘焉,委以國政。勝之曰:「王廢牧羊之任,而委四海之務,是錯亂天地,顛倒人倫。」竟逃于陰山之中。

又曰:琴所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君子所以常禦不離于身,非若鍾鼓陳于宗廟,列于ね懸也。以其大小得中而聲音和。大聲不喧嘩而流漫,小聲不湮滅而不聞,適足以和人意氣,感發善心也。

又曰:瓠巴,六國時人也。工琴好古,因夏日俯于池亭鼓之,感魚躍潜藻而聽焉。

又曰:嵇康,字叔夜。有邁俗之志,爲中散大夫。或傳晋人,非也。常宿王伯通館,忽有八人云︰吾有兄弟爲樂人,不勝羈旅,今授君《廣陵散》。甚妙,今代莫測。

又曰:凡琴曲和樂而作,命之曰暢。暢者,言其道之美暢從不敢自安也。憂愁而作,命之曰操。操者,言困厄危迫猶不失其操也。

又曰:清角,黃帝之琴,鳴廉修况藍脅,自鳴空中。號鍾,齊桓公琴。繞梁,莊王琴。綠綺,司馬相如琴。焦尾,蔡邕琴。鳳凰,趙飛燕琴。

又曰:賀韜,吳人也。常夜彈琴,感鬼神見舞數曲,斯亦妙之至也。

《十二國史》曰:周師經仕魏文侯,善鼓琴,文侯耽之,起舞。經怒,以琴撞文侯。文侯怒,使人曳下殿,將殺之。經曰:「乞申一言而死。」文侯曰:「何?」經曰:「臣撞桀紂之君,不撞堯舜之主。」文侯曰:「寡人過矣。」乃舍之,懸琴于壁以爲戒。

《晋紀》曰:孫登字公和,不知何許人。散宛地,行吟樂天,居白鹿、蘇門二山。彈一弦琴,善嘯,每感風雷。嵇康師事之,三年不言。

《樂纂》曰:趙耶利居士,唐初天水人也。以琴道見重子海內,帝王賢貴,靡不欽風。舊錯謬十五餘弄皆削,凡歸雅無一徵玷不合于古。述《執法象》及《胡笳五弄》譜兩卷。弟子達者三人,幷當代翹楚。貞觀十年,終于曹,壽七十六。弟子宋孝臻、公孫常,數百年內常傳于馬氏。

《國史補》曰:張弘靜少時會名客,觀鄭宥彈琴。宥調二琴至切,各置一榻,動宮則宮應,動角則角應。稍不切,乃不應。宥師董庭蘭,尤善泛聲。

又曰:李公勉雅好琴。常斫桐,又取漆筩爲之,多至數百張,求者與之。有絕代者,一名響泉,一名韵磬,自寶于家。京師又以樊氏、路氏爲第一。路氏有房太尉石枕,損之不理。蜀氏斫琴,嘗自品第一。上者以玉,次者以琴瑟,又次以金徽、螺蚌。

《唐書·樂志》曰:趙師字耶利,天水人也。在隋爲知音,至唐貞觀初,獨步上京,遽入琴苑。疇之嵇氏,累代居曹。遂令曹郡琴者,所修五弄,具列于曹,妙傳濮州司馬氏,琴道不墜于地也。師云︰吳聲清宛,若長江廣流,綿綿徐逝,有國士之風。蜀聲躁急,若擊浪奔雷,亦一時俊决也。

《世說》曰:晋戴字仲若。父逵高尚不仕。年十六遭憂,不忍傳父之琴,與兄勃各造新弄。勃五部,十五部。又制長弄一部,幷傳于世。

 樂部十六 ↑返回頂部 樂部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