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事實/卷12
卷十一 ◄ | 宋朝事實 卷十二 儀注 二 |
► 卷十三 |
|
國初,因唐與五代之制,文武官每日赴文明殿【原註】卽文德殿正衙常參,宰相一人押班。五日起居卽崇德、長春二殿【原註】崇德卽紫宸;長春卽垂拱,中書門下爲班首。其長春殿常朝,則內侍省都知押班,率內供奉官以下並寄班等先起居,次客省、閤門使以下【原註】呈進目者,次三班使臣【原註】節度、觀察、防禦、團練、刺史等子弟充供奉官,侍禁、殿直有旨令預內朝起居者,次內殿當直諸班【原註】殿前指揮使左右班都虞候、內殿直散員、散指揮、散都頭、金鎗班等,次長入祗候、東西班殿侍,次御前忠佐,次殿前都指揮使率軍校至副指揮,次駙馬都尉【原註】任刺史以上者綴本班,次諸王府僚,次殿前都軍使、都頭,次皇親將軍以下至殿直,次行門指揮使率行門起居【原註】以上並內侍贊喝。如傳宣,前殿不坐,卽宰相、樞密使、文明殿學士、三司使、翰林、樞密直學士、中書舍人、三司副使、知起居注、皇城內監庫藏朝官、諸司使副、內殿崇班、供奉官、侍禁、殿直、翰林醫官、待詔等同班入,次親王、次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率軍校至副都指揮使,次使相,次節度使,次統軍,次兩使留後、觀察使,次防禦、團練使、刺史,次侍衛馬軍步軍使、都頭。起居畢,見謝班入。如御崇德殿,卽樞密使以下先就班,俟升坐【原註】諸司使副以下至殿直,分東西對立,餘皆北向,宰相、參知政事最後入【原註】以上並閤門贊喝。日止再拜,朔望及三日假,卽即樞密使以下皆舞蹈。
建隆三年三月,重定合班儀,升六曹侍郎在給事舍人之上,郎中在補闕之上,員外郎在拾遺之上,節使在六曹侍郎之上中書侍郎之下。故事:京兆省官爲侍從班,五品押南省四品,六品押南省五品,節使在諸司三品之下。至是改焉[1]。十月,賜文武常參官冬服,累朝止賜將相、翰林學士、諸軍大使,至是,太祖曰:「冬服不及百官,甚無謂也。」故賜之。
乾德元年閏十二月,詔一品致仕官曾帶同平章事者,每遇朝會,宜綴中書門下班。是時太子太師致仕侯益等來陪祀,故有是詔。
淳化二年十二月,太宗御文德殿,羣臣入閤。禮畢,賜百官廊下飧。唐制:朔望天子御宣政殿,受百官起居,諸司奏事,仗衞如式,敬宗始于紫宸爲入閤之儀。五代以來,禮容多缺,至是始復舊。
三年正月,太宗御朝元殿受賀,禮畢,改服通天冠、絳紗袍,升殿,羣群臣上壽。國朝以來,元正、冬至朝賀,御正殿,卽以退御大明殿,羣臣常服上壽,奏教坊樂。至是始約《開元禮》,皆以法服,設宮懸萬舞,酒三行而罷。
大宴羣臣于廣德殿。分設宰相、使相、三師、三公、參知政事、東宮三師、僕射、學士、御史大夫、中丞、三少、尚書、常侍、賓客、太常、宗正卿、丞、郎、給事、諫舍、節度、兩使留後、觀察、防禦、團練、刺史、上將軍、都指揮使坐于殿上;文武四品以上、知雜御史、郎中、郎將、禁軍都虞候坐于朶殿;餘升朝官、諸軍頭、都頭以上、諸蕃進奉使、諸道進奉軍將以上,分坐于兩廊。宰相、使相坐以繡墩【原註】曲宴、行幸,用杌子;參知政事以下用二蒲墩、花毬[2]【原註】曲宴,樞密使、副使竝同;軍都指揮使以上用一藩墩;自朶殿而下皆緋緣氈條席。殿上器用金,餘以銀。其日,樞密使以下先起居訖,當侍立者升殿,宰相率百官入,宣徽、閤門通唱,致詞訖,宰相升殿進酒,各就坐,酒九行。每上舉酒,羣臣立侍,次宰相,次百官舉酒;或傳旨命釂,卽皆搢笏起飲,再拜【原註】曲宴多令不拜。或上壽朝會,止令滿酌,不勸。中飲更衣,賜花有差。宴訖,舞蹈拜謝而出。太平興國後,止設春宴。雍熙三年後,常以暮春,召近臣賞花、釣魚于苑中,三館之職皆預。淳化四年,令京官兼館職者並預大宴。咸平三年,始備設春秋大宴。五年十二月,詔凡內宴,宗正卿令升殿坐,班次依合班儀。又以翰林學士梁灝請,春秋大宴、小宴、賞花、行幸次爲四圖,頒下閤門遵守[3]。天禧四年,從集賢院祖士衡言,大宴將更衣,羣臣下殿,然後更衣;更衣後再坐,則羣臣班于殿庭,候上升坐,起居,謝賜花,再拜升殿[4]。
初入,面西躬候,通銜位姓名訖,引當殿。贊喝,兩拜,搢笏舞蹈,三拜,不起,奏:「聖躬萬福。」喏,贊又再拜,喝:「祗候。」出。如喝:「有敕賜酒食!」更兩拜,搢笏舞蹈,三拜訖,祗候。差遣見引,當殿立,躬喝兩拜,隨拜山呼,奏:「聖躬萬福。」喏,喝:「祗候!」平身,立俟。喝:「謝恩!」兩拜,隨拜山呼。[5]
唐王及善曰:「中書令可一日不見天子乎?」太祖開寶九年,以中外無事,始詔旬假日不坐。然其日輔臣猶對于後殿,問聖體而退。至道三年三月二十九日,旬假,是日,太宗猶對輔臣,至夕,帝崩。李南陽永熙挽詞曰:「朝憑玉几言猶在,夜啟金滕事已非。」時稱佳作。至眞宗朝,旬假,輔臣始不入。寶元中,西事方興,假日視事。慶曆初,乃如舊。
諸蕃入朝皇朝之制:西北蕃部及契丹、高麗、東南蠻、西南夷及諸外蕃國來貢者,並對于崇德殿。契丹使捧書函入殿庭,北向鞠躬,閤門使降受,升殿以進,內侍都知受而啟之,通事舍人導使者升殿,代其主跪問聖躬,上令內侍都知報問之,皆通事傳譯,畢,乃降階西向,通名,起居,舞蹈,賜冠帶、器幣、鞍勒馬,上親宴其使于內殿。他國使或止就長春殿,皆于殿庭北向,跪奉表函,通事舍人受以進。南蠻、東夷、西南夷、海外蕃國、西北蕃部對訖,復引對于崇政殿[6]。有善本國歌舞者,令奏之。契丹、高麗、交阯使歸,赴內朝奉辭,皆于崇德殿。其契丹使,召升殿授書,他國書皆有司付之,其賜物有差。眞宗景德後,契丹請盟,每使至,遣官爲接伴、館伴使、副使,舍于都亭驛,班在上將軍之下,宴賜加等。餘蕃使分館諸驛。高麗使至,遣閤門祗候接送,直館一員館伴,宴餞亦命近臣。
諸蕃夷奉朝貢四十三國【原註】契丹、夏州歲遣使入貢,已載本門:高麗國【原註】漢玄菟郡,國境南北一千五百里,東西三千里、定安【原註】馬韓之種,爲契丹所攻,餘衆保于西部[7],稱安定國、女眞【原註】渤海之別種,本駕姓、日本【原註】倭奴國也,以近日所出,故改稱、交阯【原註】本南越之地,交州總管也,後改安南都護府、溪洞諸蠻【原註】隋置辰州,唐置錦州、巫州、欽州,皆唐末蠻酋分據其地,自置僞剌史,建隆以後,溪洞諸蠻皆歸順,乞內附,朝廷悉命其酋長爲剌史、南丹州【原註】溪洞別種,與宜州接、撫水州【原註】在宜州南,有縣四:曰撫水、曰京水、曰多逢、曰古勞。唐隸黔南、西南蕃【原註】漢牂牁郡地,唐置費、珍、莊、琰、播郎、牂夷等州、邛部州蠻【原註】漢越嶲郡,由黎州十一程至部落、黎州山前山後蠻【原註】西南夷之別種,其酋長號都鬼主,黎州南行七日而至其地,又一程至嶲州,又二程至建昌,又千里至雲南、雅州蠻【原註】西南夷別種、風琶蠻【原註】在建昌城之上、占城【原註】在中國西南,北至廣州,便風半月程,至兩浙,一月程、三佛齊【原註】南蠻之別種,與占城爲鄰、闍婆【原註】國在南海中、勃泥【原註】在中國之西南,大海中、注輦【原註】其國水行至廣州約四十一萬一千四百里、蒲端【原註】國在海上,與占城接、丹流眉【原註】國在海上,水路東北至廣州,一百三十五程、天竺【原註】舊名身毒赤白摩伽陁,又曰婆羅門、大食【原註】本波斯之別種、于闐【原註】國在京師之西九千九百餘里,西南帶葱嶺,與婆羅門接,相去三千餘里,東接吐蕃,西北至疏勒二千餘里、龜茲【原註】囘鶻之別種、高昌【原註】漢車師前王之地,其國有高昌城,取其地勢高敞,人民昌盛以爲名、囘鶻【原註】匈奴之別裔,國在西北婆羅陵水上,後魏號鐵勒,唐初號特勒、吐蕃【原註】本漢西戎之地,或云南涼禿髮利鹿孤後,以禿髮爲國號,語訛吐蕃,族帳分處,各有首領,內屬者爲熟戶、党項【原註】古析支之地,漢西羌之別種,部落分處,各有首領,內屬者爲熟戶、西涼府【原註】西涼卽涼州,唐末陷河西之地,雖爲吐蕃所隔,然其地亦自置牧守,東至靈武千里,西北去至甘州五百里、沙州【原註】瓜、沙二州,本漢燉煌故地、達靼【原註】東方靺羯之別部,音訛謂之達靼、罝勒斯賫【原註】吐蕃餘種、董戩【原註】罝勒斯賫之子,爲會州刺史、層檀【原註】國與占城、大食相近、勿巡【原註】南海上小國,大中祥符中,其國主蒲加心烏皇遣使來貢、伊州[8]、賓同隴【原註】海南小國,其王室利波庶稅,至道中來朝貢,今不具到、甘州【原註】甘州囘鶻可汗,舊隸沙州歸義軍、西州[9]、大食陁羅離慈[10]、大食俞和盧地[11]、大理國[12]、西天大食國[13]。
日本:淳化二年,貢方物。太平興國九年,獻銅鈴磬。景德元年,來朝。大中祥符二年,來朝。熙寧五年,來朝。元豐元年,來朝。
交趾:開寶元年八月,來貢方物。太平興國二年、五年、七年、八年,來貢方物。雍熙二年,貢方物。三年,貢金器、牙、犀。端拱元年,貢方物。淳化元年,貢龍鳳椅子、傘握子。五年,貢方物。至道三年,貢七寶交椅、方物。咸平元年,獻馴象。四年,貢馴犀、象。景德元年,遣其子明提來貢。四年,遣其弟明昶來貢,乞賜九經、佛經。大中祥符二年,貢馴犀。三年、五年、七年、貢方物。天禧三年,遣弟鶴來貢方物。熙寧二年、六年,貢方物。元豐元年,貢方物。
溪洞諸蠻:逐年同天節、端午,貢方物。
南丹州:開寶七年,貢銀器、馬。九年,求賜牌印。太平興國五年,貢銀。淳化元年,遣其子來貢銀。五年,貢方物。
撫水州:咸平四年正月,貢方物。三年十一月、十二月,又來朝。天禧元年,貢方物。
西南藩:乾德四年、五年、六年,貢方物。開寶二年,貢方物。八年,貢馬。太平興國三年,貢方物。五年,貢馬。雍熙二年、八年,貢方物。九年,貢馬。淳化元年,遣其弟漢興來朝。三年,貢方物、馬。至道元年,貢方物。咸平元年,貢方物。二年、五年,貢馬。景德元年,貢方物。大中祥符二年,貢賀東封馬。六年、八年、九年,貢方物。天禧四年,貢方物。天聖四年,貢方物。康定元年,貢馬。熙寧三年,貢方物。六年,四次貢方物。十年,貢方物。
邛部州蠻:開寶二年,貢方物。太平興國四年,貢方物。雍熙二年,貢馬。端拱二年,貢御馬。淳化二年,貢方物、馬。至道三年,遣其子來朝賀。咸平二年、五年,貢方物。景德二年,貢象牙。大中祥符元年,貢馬。景祐五年,貢方物。
黎州山前山後兩林蠻:開寶二年、八年,貢方物。太平興國二年、四年,貢馬。雍熙二年,貢方物。端拱二年,貢馬。淳化元年,貢方物。大中祥符元年,貢方物。天禧二年,貢方物。
雅州蠻:太平興國二年,貢方物。大中祥符二年,貢馬、犎牛。三年,貢方物、馬。
風琶蠻:咸平元年,貢馬。景德二年,貢犀角、犎牛、青羊。
占城:建隆元年,貢方物。二年,來朝。三年,貢方物。乾德四年三月、九月,貢方物。五年,貢方物。開寶二年,貢馴象牙。四年,貢方物。六年四月,貢方物。七年九月,貢方物。太平興國二年、三年、四年、七年,貢方物。八年,貢馴象。淳化元年,貢馴犀。三年,貢方物。至道元年、三年,貢方物。咸平二年,來朝。景德元年、二年、四年,貢方物。大中祥符元年、三年、四年、七年、八年二月、五月,貢方物。天禧二年,貢方物。天聖八年,貢方物。熙寧元年九月,貢方物。元豐元年,貢方物。
三佛齊:建隆元年、二年、三年三月、十一月,貢方物。開寶四年、五年,貢方物。七年,貢象牙。八年,貢方物。太平興國五年、八年,貢方物。雍熙二年,貢方物。端拱二年,貢方物。淳化元年,貢方物。咸平六年,貢方物。大中祥符元年,貢方物。天禧元年,貢方物。天聖六年,貢方物。
闍婆:淳化三年,貢方物。
勃泥:太平興國二年,貢方物。
注輦:大中祥符八年,貢方物。天禧四年,貢方物。明道二年,貢真珠等。熙寧十年,貢方物。
蒲端:咸平六年,貢方物。景德元年、四年,貢方物。大中祥符四年,貢方物。
丹流眉:咸平四年,貢方物。
天竺:乾德三年,貢舍利。開寶五年,貢舍利。八年,貢方物。太平興國三年,貢舍利。五年,貢香藥。七年,貢佛頂印。八年,貢經、犀角。淳化二年,貢舍利。至道元年,貢佛頂骨。三年,貢梵夾。咸平元年四月,來朝。二年,貢梵夾。四年四月,來朝。七月,貢梵夾、舍利。六年,貢方物。景德元年,貢舍利。二年,貢梵夾、菩提葉。大中祥符三年,貢金剛坐。四年正月,貢金剛坐。六年,貢梵夾、經、佛骨、舍利。七年,貢梵經。九年二月,貢佛骨、舍利。四月、五月來朝。天禧三年、四年,貢梵經。天聖二年,貢梵經。
大食:開寶元年、四年、六年、七年、八年、九年,貢方物。太平興國二年、四年,貢方物。雍熙元年,貢花錦。淳化五年,貢方物。至道元年,貢龍腦。三年,貢方物。咸平二年閏三月、六月、三年、六年,貢方物。景德元年、二年、四年,貢方物。大中祥符元年,貢玉圭。九年,貢方物。天禧三年,貢方物。熙寧三年,貢方物。
于闐:建隆二年,貢玉圭。乾德三年,來朝。四年,遣其子德從來朝,貢方物。大中祥符二年,貢方物。天聖二年,貢玉圭、玉帶、方物。嘉祐八年,貢方物。熙寧四年、六年、十年,貢方物。元豐元年,貢方物。
龜茲:太平興國九年,貢方物。咸平四年,貢玉、馬。六年六月十一日,貢方物。景德元年五月、六月,貢方物。大中祥符三年,貢乳香。六年,貢方物。天禧元年,貢玉、馬、香藥。四年,貢大尾白羊。天聖二年,貢橐駝、馬、玉。三年、七年、九年,貢方物。景祐四年,貢方物。熙寧五年,貢方物。
高昌:建隆三年,貢方物。乾德三年,貢佛牙、琉璃器。太平興國六年、八年、九年,貢方物。景德元年,貢玉、馬等。
回鶻:建隆二年、三年,貢方物。乾德二年,貢方物。三年四月,貢馬、駝。十二月,貢馬、玉—寶三年,貢駝、馬。太平興國五年,貢方物。雍熙四年,貢鍮石。至道二年,貢方物。咸平元年、三年,貢方物。景德元年九月,貢方物。閏九月,貢戰馬。四年,貢方物。大中祥符元年四月,來朝。三年、四年,貢方物。五年五月、八月,貢寶貨、橐駝、馬。六年,貢御馬。八年十一月,貢方物。九年十二月,貢馬、玉。天禧二年、四年三月、十二月,貢方物。天聖元年、二年、三年,貢方物、馬。熙寧七年,貢方物。
吐蕃:建隆二年,貢橐駝、馬。三年,獻伏羌地。太平興國八年,貢馬。九年,貢羊、馬。淳化二年,獻山林田畝。五年,貢馬。咸平三年,貢牦牛。六年,貢馬。景德元年,貢馬。又三月,來朝。三年,貢方物。大中祥符元年、三年、五年,貢馬。八年二月,貢馬。十月,貢方物。九年三月,貢馬。四月,來朝。天聖二年,貢馬。
党項:建隆二年,來朝。淳化四年三月、十二月,來貢馬。五年,遣其子朝貢。至道三年,貢馬。咸平元年三月、十月,來朝。七月,貢馬。二年,來朝貢。四年,貢馬。五年四月、十二月,來朝貢。六年,貢馬。景德二年,貢馬。三年,貢方物。大中祥符二年四月,貢方物。
西涼府:淳化二年,貢方物。五年,貢馬。至道元年、二年,貢馬。咸平元年,貢馬二千匹。五年,貢馬五千匹。十二月,貢方物。六年四月,貢方物。八月,貢馬。景德元年,貢六谷馬三千匹。二年四月,貢馬。三年五月,貢方物。六月、十二月,又貢馬。四年五月,來朝。十二月,貢方物。大中祥符元年,貢馬。二年二月,貢方物。十一月,貢馬。四年三月、十月,貢方物。五年,其子來貢馬。七年四月、十一月,貢方物。八年五月、十月,貢馬,來朝。天聖四年,貢馬。
沙州:建隆二年,貢玉鞍。太平興國五年三月,貢玉圭。八年,貢方物。淳化二年,貢良玉、舍利。至道元年三月、五月,貢方物。咸平二年,貢玉團。五年,貢方物。景德元年,貢玉、馬。四年,貢玉印。天聖元年,貢乳香。皇祐三年,貢方物。
達靼:乾德四年,貢方物。開寶二年,貢方物。太平興國六年、八年,貢方物。
罝勒斯賫:大中祥符八年、九年,來貢馬。天禧三年,貢馬。景祐四年,貢方物。寶元二年,貢方物。慶歷四年、六年、七年,貢方物。皇祐元年,貢方物。至和元年,貢方物。嘉祐三年、四年,貢方物。治平元年,貢方物。
董戩:熙寧三年、十年,貢方物。元豐二年,貢方物。
層檀:熙寧四年,貢方物。
勿巡:大中祥符四年,貢方物。熙寧五年,貢方物。
賓同隴:至道二年,貢方物。
甘州:天聖三年,貢方物。
西州:皇祐二年,來朝。
大食婆離慈:熙寧三年,貢方物。
大食俞盧和地:熙寧六年,貢方物。
西天大食國:熙寧六年,來朝。
大理國:熙寧九年,貢馬。
- ↑ 案《文獻通攷》載合班圖于朝儀後,可與此互證
- ↑ 案「花毬」,《宋史·禮志》作「罽毯」
- ↑ 案《宋史·禮志》,春秋季仲及聖節、郊祀、藉田禮畢、巡幸還京,凡國有大慶,皆大宴。天聖後,大宴率于集英殿,次宴紫宸殿,小宴垂拱殿,若特旨,則不拘常制
- ↑ 案《文獻通攷》有《大慶殿再坐上壽立班圖》
- ↑ 案此條不著某年所定、某處儀注,與《文獻通攷》《宋史·禮志》所載常朝、起居、入閤、賜宴諸儀互有異同,疑原本尚詳,傳寫闕之
- ↑ 案《宋史·禮志》凡外國使至及君長來朝,皆宴于內殿。開寶八年,宴契丹使于長春殿。太平興國三年,宴契丹使、諸國蕃客于崇德殿,以契丹使來賀故也。景德澶淵會盟以來,始定儀注,引對于崇德殿,宴使于長春殿。至《政和五禮新儀》則朝見、賜宴、朝辭皆于紫宸殿,假日皆于崇政殿,諸國不及也。此書所載,蓋據宋初之制
- ↑ 案「西部」《文獻通攷》作「西鄙」
- ↑ 案原本闕注,龐元英《文昌雜録》謂卽漢之伊吾郡
- ↑ 案自此以下五國,原本俱闕注文。《文昌雜録》謂西州本高昌國,漢車師前王之地,貞觀中,平其地爲西州
- ↑ 案《文昌雜録》作「陁羅離」,《宋史·大食國傳》作「陁婆離」,俱無「慈」字
- ↑ 案《文昌雜録》誤以俞和盧地爲南荒之國,攷《宋史》謂大食國人入貢,路由沙州,涉夏國,抵秦州。天聖元年,恐爲西人鈔略,乃詔自今取海路,由廣州至京師。其國部屬各異名,故有勿巡,有陁婆離,有俞和盧地,有麻囉跋等國,然皆冠以大食,則其爲西方之國無疑
- ↑ 案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曰:大理,南詔國也。本唐小夷,自皮邏諾併五詔爲一,受冊封雲南王,至異牟,尋封南詔王,後自稱大禮國,今其與中國接,乃稱大理國,與《唐史》「禮」「理」字異,未詳所始
- ↑ 案《文獻通攷》《宋史》俱不著「西天」之稱,惟于熙寧六年,載都蓄首蒲陁婆利慈表奉貢物事,據此書後篇所記,是年西天大食國來朝,疑係一事,附註備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