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鏡錄/宗鏡錄卷七十四
宗鏡錄卷第七十四
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夫生死輪迴。不待外緣。既由內識。此即有漏異生。生死相續。諸佛菩薩淨法相續。為復亦由內識。為復別有淨體。
答。淨法相續。應知亦然。論云。謂無始來。依附本識有無漏種。由轉識等數數熏發。漸漸增勝。乃至究竟得成佛時。轉捨本來雜染識種。轉得始起清淨種識。任持一切功德種子。由本願力。盡未來際。起諸妙用。相續無窮。由此應知。唯有內識。釋云。由法爾種新所熏發。由本願力。即佛世尊利他無盡。清淨種識。皆通現種。皆唯第八能持種故。由此上來。所說染淨道理。應知諸法相續。唯有內識也。
問。人法二空。一心妙理。云何又說四相所遷。二死相續。且如四相之中生相則內外無從。推不可得。住相則念念不住。異相則雖似遷移。體本嘗變。滅相則法本不然。今亦無滅。
答。四相有二。一麁約果報而說。即生老病死。此亦四相。二細。即生住異滅。據惑業而論。如起信論中釋云。不覺心起。名為生。能見能現。妄取境界。起念相續。名之為住。執取計名。名之為異。造作諸業。名之為滅。雖即四相似分。俱是一心而轉。然世人多執住相。以為現見。今須推破。以顯真空。凡有一切住持境界。悉如夢中。似有非實。以隨心所現。外境本空故。心亦無生。念念不住。如大智度論云。佛說諸法。無有根本定實如毫釐許。所有。欲證明是事故。說夢中受五欲。譬如須菩提意。若一切法畢竟空。無所有性。今何以故。現有眼見耳聞法。以是故。佛說夢譬。喻。如人夢力故。雖無實事。而有種種聞見。瞋處喜處。覺人在傍。則無所見。如是凡夫人。無明顛倒力故。妄有所見。聖人覺悟。則無所見。一切法若有漏。若無漏。若有為。若無為。皆不實。虛妄故有見聞。又云。現在色亦無住時。若法後見壞相。當知初生時壞相已隨逐。微細故不識。如人著屐。若初日新而無有舊。後應常新。不應有舊。若無舊。應是常。常故無罪無福。無罪無福故。則世俗法亂。復次生滅相。常隨作法。無有住時。若有住時。則無生滅。夫受生死者。初因妄識造分別業。因茲有身。今先推此身。聚散非有。以身是積聚義。內外四大。假和合成。微細推窮。事無和合。以風火常舉。地水恒沈。一一大性。各無定體。風以動為性。乃附物而彰。真理不遷。湛然常寂。火以熱為性。未必皆燒。如雲中身內之火。何不焚爇。地以堅為性。且如銅鐵。遇鎔成水。剛柔不定。水以濕為性。因火即乾。又寒堅煖釋。凝流無體。各各既無。和合非有。如一狗無師子性。聚群狗而亦不成。似一盲不見於明。合眾盲而終不覩。寶藏論云。清虛之理。畢竟無身。既知身空。又執識煖息三事實有。能為生死成就命根者。台教云。此身無常。攬壽煖識三事而有身。身但假名。三事無常。無別身也。息之出入。計為壽命。息出不反。身如瓦礫。命寧可保。若煖氣持水。水潤於地。妄謂此身為常存者。火從緣生。緣散故即火滅。身便臭爛。業計妄識。剎那異趣。謂我常自在。業若纔斷。心即託生。身便散滅。大集經云。出胎。盛年。衰老。皆是業持。三事生滅。相續不斷。凡夫不了。妄取身相。不覺氣斷。三事分離。又如出入息。相續百千萬。出入息。一一息中。身不可得。剎那心識。次第生滅無量。一一剎那。身不可得。不臭不爛。三大成皮肉骨髓。一一驗之。虛假。身不可得。離此三事。無別有身。故知身命本空。生死恒寂。凡夫不了。枉入苦輪。命如風裏之殘燈。剎那磨滅。身似潭中之聚沫。倏爾消洋。所以經云。解無不生。了有不死。若了有空而無我。無我令誰生。解本無而不生。不生令誰死。唯持種本識。妙湛真心。體性圓明。寂然常住。處異生位。持無漏而常熏。至佛果門。續菩提而不斷。又心性本來。離生滅相。而有無明。迷自心性。由違心性離相寂靜故。能生起動四相。四相無明和合力故。能令心體生住異滅。經云。即此法身。為諸煩惱之所飄動。往來生死。名為眾生。起信論明。自性清淨心。因無明風動。四相流轉。唯一夢心。處夢之士。謂為前後。各隨智力淺深。分分而覺。大覺之者。知夢四相。唯一淨心。無有體性。可辯前後。故論云。四相俱時。無有自立。生住異滅。一心而轉。四相俱有為心所成。離一心外。無別自體。故言俱時而有。無有自立者。本來平等。同一本覺故。如般若燈論偈云。生死有際不。佛言。畢竟無。此生死無際。前後不可得。如般若經云。復次極勇猛。如涅槃無際。一切法亦無際。何者。生死以涅槃為際。涅槃以生死為際。既不得生死。亦不得涅槃。生死涅槃。既不可得。則一切法悉無際。如是但了本覺一心。念念契圓常之道。若逐無明散意。塵塵成生死之輪。得失在人。法無邪正。取捨任己。道絕昇沈。但自內觀。躡普門而頓入。唯當正眼。履一道以圓成。
問。動識相與真心性。既非一異。為復可壞不可壞。若不可壞。則為墮常。若可壞。則歸斷滅。
答。既非一而非是異。即亦可壞而不可壞。起信論云。一切心識相。即是無明相。與本覺非一非異。非是可壞。非不可壞。如海水與波。非一非異。波因風動。非水性動。若風止時。波動即滅。非水性滅。眾生亦爾。自性清淨心。因無明風動。起識波浪。如是三事。皆無形相。非一非異。然性淨心。是動識本。無明滅時。動識隨滅。智性不壞。根本無明滅者。是合風滅。相續即滅者。業識等滅。合動相滅也。智性不壞者。隨染本覺神解之性。名為智性。是合濕性不壞。
問。生死種子不斷。皆因發業潤生。於煩惱中。何法發業。何法潤生。
答。夫業性本空。結成多種。先論黑白行相。後辯發潤根由。今初黑白行相者。如大涅槃經云。佛言。復次善男子。次當觀業。何以故。有智之人。當作是念。受想觸欲。即是煩惱者。能作生業。不作受業。如是煩惱。與業共行。則有二種。一作生業。二作受業。是故智者。當觀於業。是業三種。謂身口意。善男子。身口二業。亦名為業。亦名業果。意唯名業。不名為果。以業因故。則名為業。善男子。身口二業。名為外業。意業名因。是三種業。共煩惱行故。作二種。業一者生。業二者受。業善男子。正業者。即意業。也期業者。謂身口業。先發故。名意業。從意業生。名身口業。是故意業。得名為正。智者觀業已。次觀業因。業因者。即無明觸。因無明觸。眾生求有。求有因緣。即是愛也。愛因緣故。造作三種身口意業。善男子。智者如是觀業因已。次觀果報。果報有四。一者黑黑果報。二者白白果報。三者雜雜果報。四者不黑不白果報。黑黑果報者。作業時垢。果報亦垢。白白果報者。名無漏業。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先說無漏。無有果報。今云何言。不白不黑果報耶。佛言。善男子。是義有二。一者亦果亦報。二者唯果非報。黑黑果報。亦名為果。亦名為報。黑因生故。得名為果。能作因故。復名為報。淨雜亦爾。無漏果者。故名為果。不作他因。不名為報。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是無漏業。非是黑法。何因緣故。不名為白。善男子。無有報故。不名為白。對治黑故。故名為白。我今乃說受果報者。名為黑白。是無漏業。不受報故。不名為白。名為寂靜。故知業不可作。果不可逃。如經偈云。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間。無有地方所。脫之不受業。唯除不作則無果。得道則業亡。如氣歔旃陀羅。造惡業而得生天。鴦崛魔羅。作逆罪而得解脫果。是知受身已來。無有不作業者。設今生不作。過去曾為。但悟此宗。無不解脫。何以解脫。若入宗鏡。人法自空。人空。則不見有能作業之人。法空。則不見所受果之處。只為妄執人法而造業。不出心境而受殃。但心境俱亡。即當處解脫。故知一切善惡諸法。無有定相。由心迴轉。得失任緣。如大涅槃經云。佛言。善男子。若言諸業定得報者。則不得有修習梵行。解脫涅槃。當知是人。非我弟子。是魔眷屬。若言。諸業有定不定。定者。現報生報。後報。不定者。緣合則受。不合不受。以是義故。應有梵行。解脫涅槃。當知是人。真我弟子。非魔眷屬。乃至譬如二人。俱涉險路。一則有目。一則盲瞽。有目之人。直過無患。盲者墜落。墮深坑險。故知得宗鏡之眼者。終不墮三有之險。陷五欲之坑。自然直過無疑。常居覺地。次辯發潤根由者。若分別煩惱正發業。俱生無明助發業。發者。動作義。業者。招感義。俱生能潤生。分別能造業。招生過重。俱生能潤生過輕。若分別發人天業。即俱生助發。以人天業難發。要假俱生。助若分別發三塗業。不假俱生助發。以分別猛利故。不要助發。
問。俱生分別。二種何別。
答。古釋經論正意。即分別麁。俱生細。唯識論云。俱生我執。無始時來虛妄熏習內力。常與身俱。不待邪教及邪分別。任運轉故。名俱生。十地論云。遠隨現行不作意緣。無始至今。任運而有。不假作意分別尋伺。如小孩兒見母生喜。是俱生貪。見別人啼哭。是俱生瞋。即不假別緣分別尋伺求。自任運起故。知俱生細。唯識論云。分別我執。亦由現世外緣方起。非與身俱。要待邪教邪師。及邪分別。然後方起。又此三緣。前二是麁。第三自思惟細。經云。緣力斷善根。地獄生時續。因力斷善根。地獄死時續。即自邪思惟是因力。餘二是緣力。所以首楞嚴經云。佛告阿難。一切眾生輪迴世間。由二顛倒分別見妄。當處發生。當業輪轉。云何二見。一者眾生別業妄見。二者眾生同分妄見。云何名為別業妄見。阿難。如世間人。目有赤眚。夜見燈光。別有圓影。五色重疊。於意云何。此夜燈明所現圓光。為是燈色。為當見色。阿難。此若燈色。則非眚人何不同見。而此圓影。唯眚之觀。若是見色。見已成色。則彼眚人見圓影者。名為何等。復次阿難。若此圓影離燈別有。則合傍觀屏帳凡筵。有圓影出。離見別有。應非眼矚。云何眚人目見圓影。是故當知。色實在燈。見病為影。影見俱眚。見眚非病。終不應言是燈是見。於是中有非燈非見。如第二月。非體非影。何以故。第二之觀。揑所成故。諸有智者。不應說言此揑根元。是形非形。離見非見。此亦如是。目眚所成。今欲名誰是燈是見。何況分別非燈非見。云何名為同分妄見。阿難。此閻浮提。除大海水。中間平陸。有三千洲。正中大洲。東西括量。大國。凡有二千三百。其餘小洲。在諸海中。其間或有三兩百國。或一或二。至于三十四十五十。阿難。若復此中有一小洲。只有兩國。唯一國人。同感惡緣。則彼小洲當土眾生。覩諸一切。不祥境界。或見二日。或見兩月。其中乃至暈適珮玦。彗孛飛流。負耳虹霓。種種惡相。但此國見。彼國眾生本所不見。亦復不聞。阿難。吾今為汝。以此二事進退合明。阿難。如彼眾生別業妄見。矚燈光中所現圓影。雖現似境。終彼見者。目眚所成。眚即見勞。非色所造。然見眚者。終無見咎。例汝今日。以目觀見山河國土。及諸眾生。皆是無始見病所成。見與見緣。似現前境。無我覺明。見所緣眚。覺見即眚。本覺明心。覺緣非眚。覺所覺眚。覺非眚中。此實見見。云何復名覺聞知見。是故汝今見我及汝。并諸世間十類眾生。皆即見眚。非見眚者。彼見真精。性非眚者。故不名見。阿難。如彼眾生同分妄見。例彼妄見別業一人。一病目人。同彼一國。彼見圓影。眚妄所生。此眾同分所現不祥。同見業中瘴惡所起。俱是無始見妄所生。例閻浮提三千洲中。兼四大海。娑婆世界。并洎十方諸有漏國。及諸眾生。同是覺明無漏妙心。見聞覺知虛妄病緣。和合妄生。和合妄死。若能遠離諸和合緣。及不和合。則復滅除諸生死因。圓滿菩提不生滅性。清淨本心。本覺常住。楞嚴經疏釋云。別業妄見者。分別煩惱也。同分妄見者。俱生無明也。夜見燈光五重圓影者。喻五見也。蘊喻燈光。此之五見。於蘊上起。妄生推度。是遍計性。情有理無。色實在燈見病為影者。依他蘊性。緣起不無。故云色實在燈。我見體空。從妄心起。故云見病為影。影見俱眚者。能執所執。分別惑故。見眚非病者。正證真時。了知。遍計脫體全空。故云見眚非病。分別惑亡。同一真性。離能所取。故云終不應言是燈是見。及非燈非見。即釋上來見見之時。見非是見。如第二月非體非影者。本來無月。將何為形。形既不立。非形亦無。是非一相。能所俱亡。故云何況分別非燈非見。然見眚者終無見咎者。若知眚即是眼病。終不執影以為實有。故無見咎。見與見緣似現前境者。皆是妄心變起。非實有境。見相二分。俱不離心。況是遍計唯影無質。此釋妄見也。元我覺明見所緣眚者。本元真覺也。以真能覺妄。了彼妄見及與所緣。俱是眚故。覺見即眚。本覺明心覺緣非眚者。結前真妄二覺也。妄見即是於眚。能覺真心不是於眚。但能覺彼妄緣。體非是眚。故云覺緣非眚。覺所覺眚者。牒妄覺能所俱眚也。覺非眚中者。牒真覺非眚也。此之真妄二見。俱離能見所見。故云此實見見。以證真時。無此二見故。能見所見。既不安立。云何復名覺聞知見。是故汝今見我及汝。并諸世間十類眾生。皆即見眚非見眚者。彼見真精。性非眚者。故不名見者。何故真見不名見。以無眚病故。只由見病。分能立所。遂見世間自他相異。故云皆即見眚。言非見眚者。真見非是眚也。以真無見相可立故。不名眚。既不名眚。亦不名見。正明離見之意。是以有見即妄。遍計情生。如眚目人。見夜燈之圓影。無見即真。圓成智現。如明眼人。見虛空之清淨。又若別業妄見。如增上惡業熟。生身變為蛇虎等。此不動總報。自受別報。唯自業識變。不同業者。即不見。如燈上圓影。唯眚之觀。若非眚人。則不同見。若同分妄見。如同造阿鼻地獄業。同受總報。同苦無間。若不同其惡業者。即不見。如唯一國人同感惡緣。同見一切不祥境界。若彼國眾生不同其惡緣者。則本所不見。亦復不聞。故知苦緣樂緣。總報別報。因緣和合。當處出生。因緣離散。當處滅盡。未曾有一法。非出我心耶。故經云。若能遠離諸和合緣。則見清淨本心常住。又若分別煩惱則麁因邪思而方起。俱生無明則細。自任運而常生。雖分麁細之文。俱同妄識。如別業妄見之者。因目眚而見燈上圓光。似同分妄見之人。因瘴惡而覩國中災怪。雖分同別之境。皆是妄心。可驗。眾生界中。凡有一切見聞之事。皆如一人別業之眚影。多人同分之不祥。若能知燈影是目眚所成。識災境乃瘴惡所起。則燈上之重光自沒。天中之兩日俄沈。如不動一心。萬緣俱寂。則見聞和合之病。分別全消。根本生死之災。俱生永絕。
問。三塗之內。還具分別俱生不。
答。護法云。三塗內總無分別。而不發業。如猿猴之類。所有煩惱。皆是強盛俱生。而非分別。設造業者。但是別報。若有分別造總報者。即永無出期。
問。既有分別種子。何不造總報。
答。闕主伴故。現行是主。種子助發是伴。
問。若說三塗不造業者。如何大力鬼打舍利弗頭。便入地獄。鸚鵡鳥聞四諦法。而得生天。
答。此等造別報。此業有力。能助昔日總報。總報被助已。便能隨業勢墜地昇天。又古德。
問。人天趣中。定總發業不。
答。人中北洲。不造總別二報業。以無分別相。餘三洲即發業。并此洲癡人不發業。
問。前言三塗無分別。如何知父母等。如慈烏反哺。猫狗識人。知人嗔喜。
答。此不是分別煩惱。彼任運分別。非煩惱分別。
問。無明發業。有幾種無明。
答。有四種。一隨眠。二纏無明。三相應。四不共。外法異生具四。內法異生除不共無明。入信位第七心。及加行位中。是內法。十信第七心前有退故。及資糧位中。名外法。若內法異生。頓悟即造業。漸悟不造。頌悟中悲增造。智增不造。十地位中八地已去。定不發業。惑體無故。七地已前。或云聖人。以無漏明為緣而不發業。設有俱生。但助願潤生而已。又云。七地已前俱生起時。亦造別報善業。
問。聖人因何不造總報業。
答。無分別煩惱故。以無漏明為緣故。違生死故。但以俱生。潤舊總報業。受分段生死。居人中。除北洲人。修無我觀。無分別。不能造業。此中。除極愚昧者。天上。唯除無想天。以無心故。不造業。四種無明。總能發業。隨眠。是種子。餘三即現行。
問。無明發業。貪愛潤生者。於煩惱中。幾法能潤。
答。古釋云。即識等五支種子。要假貪等煩惱。資潤溉灌。方得出生。若俱生惑業者。即六俱生。十分別及二十隨煩惱是。於此三十六煩惱中。貪一法唯正中正潤。餘五俱生。即正中助潤。若十分別。即助中助潤。又四句料簡。一。有是貪愛而能潤生。第六識愛也。前五識不強盛故。但是兼支攝。正唯第六。二有是貪愛不能潤生。即第七識。雖有貪愛。以內緣故。及所知障中者。三有是生支而貪愛潤。即一切凡夫身中生支也。四有是生支非貪愛潤。為最後身菩薩。大乘說是化現故。或變易身中生支。
問。心為起惑之因。身是造業之本。身約幾種。有何身能造業。
答。身總四有。一生有。即中有後。本有前。正結生相續時。剎那五蘊起。名生有。二本有者。即生有從死有前。於其中間。所有五蘊皆名本有。以是本總報業所招故。俱舍頌云。本有為死前。居生剎那後。三死有者。即本有後。中有前。將死正死諸蘊滅時。名死有。四中有者。即死有後。生有前。於兩中間有故。名為中有。俱舍頌云。死生二有中。五蘊名中有。即生死二有身。不即發業。以無心故。若中本二有身。即能發業。
問。於中有身處。中有住。及欲趣生時。行相如何。
答。准二十四不相應行。中有勢速一法。於勢速中。有士用勢速。古釋云。士用勢速者。如中有身往當受生處迅疾。名士用勢速。所言中者。對前後以得名。有。則有其情識身。為此五趣有情身。在死有後。生有前。兩形中間。故名中有。亦以異熟五蘊為體。為同本有身是業招故。其中有身。便如當生本有身形狀。如人。中有。似於人等。五趣亦爾。但如五六歲等孩兒大。其形量雖小。然諸根猛利。如本有身。能作諸事業。於父母起顛倒想。而生愛惡。此中有身。唯同類及淨天眼者。見。於中有中。唯食香氣。在中有住時。其不善不惡中客性者。在中有位極遲。受生。不過四十九日。劑此無有緣不會者。若極善極惡中有。不論近遠。但一剎那便往受生。起顛倒心趣欲境。即第八識結生門。於胎卵二中有。見父母和合。生顛倒想。而便受生。若濕化二生中有。由先業力故。不簡近遠。染著稱情。當染香處便即受生。
問。同類眼見中有身。未知中有眼。為能見本有身不。
答。亦有見本有身。瑜伽論云。或云唯見男。或唯見女。如是漸近彼之處所。漸漸不見父母餘處。唯見男女根門。又若薄福中有。當生下賤貧窮家者。彼於死時及入胎者。便聞種種紛飛不可意聲。若是福德位中有。當生富貴家者。彼於爾時。自然聞美妙可意音聲。乃至香味觸境。亦有階降。
問。中有末位。皆起愛受生不。
答。於中有位。第六識先起愛潤生。若執取結生。即唯第八若男中有。緣母起愛生於欲心。女中有。緣父起愛生於欲心。由起此二種愛心已。便為己身。與所愛境合。所洩不淨。流至胎藏。認為己有。後便生歡喜。此心生已。中有身便沒。受生有身。寶積經云。彼中有身。入母胎時。心生顛倒。作邪解心。生寒冷想。大風雨想。雲霧想。作此想已。隨業優劣。復起十種虛妄之心。一我入舍宅。二我昇樓閣。三我昇殿堂。四我昇床座。五入草庵。六入草舍。七入草叢。八入林間。九入牆孔。十入籬。間。作是念已。即入母胎。
問。中有身作何顏色。
答。瑜伽論云。造惡業者。中有。如黑羺光。或陰闇夜。造善業者。中有。如白衣光。或晴明夜。寶積經云。地獄中有。如燒了杌本。傍生中有。如煙。餓鬼中有。如水。人天中有。如白衣光。
問。如人生身變作蛇虎等。有中有身起不。
答。慈恩云。無。中有身。以不改轉總報故。但是順現轉別報。若總報第八。即不轉。又如地獄中萬死千生。亦無中有。以不轉總報故。
問。如將水。蛭蟲。乾成末已。後置水中。一一塵皆却成水蛭蟲。有中有不。
答。此但是一類有情同業者。合託此。為增上緣而受生。即不是變作多蟲。若不爾者。犯有情界增過。
問。平等王見中有身不。
答。不見。
問。且如有人被冥司追將。亦有見者。此是何身。
答。此但是本有身攝。有云。以此人有業。但於自識心上。妄見閻羅王鬼。所由等。是獨影境上自變起。離識無見。是以唯識頌云。境隨業識轉。是故說唯心。故知識是善惡之原。心為苦樂之本。世人唯知尋流徇末。失本迷源。練行而徒滿三祇。違真漸遠。積功而空經永劫。去道猶賒。是以得果聖人。遇斯而甘稱絕分。出假大士。對此而未得證真。豈況矯亂邪徒。冥初外道。漆園傲吏。怳惚狂生者。而能希冀信受乎。故知宗鏡難信。悟者希奇。不唯得宗。兼能深達因果。故云深信大乘。不謗因果。是以一切含識。唯以自心造善惡因。招苦樂果。或居中有之時。作善因者。承白淨之光。起惡因者。見黑闇之色。或處胎之日。集白業者。登樓殿之上。造黑業者。投草棘之中。及出世間為人。依正亦分優劣。若有福者。挺燕頷龍顏之相。受華堂金屋之榮。若尠德者。現五露眇小之形。處瓮牖席門之弊。可謂風和響順。形直影端。因果同時。緣會不失。則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內德論云。小乘以依報為業有。大乘以萬境為識造。隨幻業而施之天地。逐妄心而現之土草。若瞖目覩于空華。比睡夢現其生老。若悟之於心業。則唯聞於佛道。
宗鏡錄卷第七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