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慶四明志 (四庫全書本)/卷14
寶慶四明志 巻十四 |
欽定四庫全書
寶慶四明志巻十四
宋 羅濬 撰
奉化縣志巻一
叙縣
沿革論
奉化縣本秦會稽郡鄞縣地漢志謂鄞有鎮亭鮚埼亭皆在焉今縣東五十里有鄞城山下有廣福院舊曰鄞城院即古鄞縣治所也隋廢鄞鄮二縣入句章唐初析句章置鄞州尋廢為鄮縣𨽻越州古鄞地乃併屬于鄮開元二十六年析鄮縣置奉化𨽻明州是時州曰明郡曰奉化〈詳見郡表〉又以郡名名縣貞元間為上縣凡十九鄉皇朝景徳三年始併為八鄉九域志為望縣
境土
東西一百七十里南北一百五里
東至鄞縣界七十里以藤嶺并道陳嶺為界自界首鄞縣五十里
西至紹興府嵊縣界一百里以陸照嶺為界自界首至嵊縣一百四十里
南至台州寧海縣界六十里以柵虚嶺為界自界首至寧海縣六十五里
北至鄞縣界四十五里以北渡大江為界自界首至鄞縣三十五里
東南到象山縣界以鄞港中流白石山南港為界陸路并折海計五百七十里自界首至象山縣二百四十五里
西南到台州寧海縣界五十里以杉木嶺為界自界首至寧海縣七十里
東北到鄞縣界六十里以金峨嶺為界自界首至鄞縣八十四里
西北到紹興府嵊縣界一百二十里以箬坑嶺為界自界首至嵊縣一百三十里
風俗
右山左海土狹人稠日以墾闢為事凡山巔水湄有可耕者累石塹土髙尋丈而延袤數百尺不以為勞仰事俯育僅僅無餘人窘於財亦憚於為非富家大族皆訓子弟以詩書故其俗以儒素相先不務驕奢士之貧者雖儲無擔石而衣冠楚楚亦不至於垢弊大抵受性剛直任氣尚義吏胥則轉為頑悍甚於他邑瀕海小民業網𦊙舟楫之利出沒波濤間變化如神習使然也
縣令
趙察〈唐元和十二年鑿縣北河邑人徳之因名趙河十四年開白杜河凡溉民田一千二百餘頃〉李宗申〈唐咸通六年建城隍廟〉
于房〈皇朝景祐中廢石夫人之廟以増學宫〉
王泌〈皇祐四年建北渡橋〉
裴士堯〈治平三年徙學〉
盛穆仲〈元豐五年嘗記石夫人之靈于碑隂〉
秦辨之〈元祐六年徙社〉
周池〈紹聖三年作勸學文刻于石〉
周因〈宣和元年徙學〉
榮彞〈左承議郎紹興元年闕月到任十一年闕月滿〉
張汝揖〈左奉議郎紹興十二年闕月到任十四年闕〉
劉清臣〈右承議郎紹興十五年闕月到任十七年滿〉
陳泰初〈右朝散大夫賜紫金魚袋紹興十七年闕月到任十八年十二月宫觀〉
湯穆〈左朝請郎紹興十九年三月到任二十一年五月十八日故〉
黄韶中〈左承議郎紹興二十二年八月到任二十五年八月滿〉
向士俊〈右宣教郎紹興二十五年八月二十五日到任二十八年八月滿〉
劉士寵〈左奉議郎紹興二十八年八月到任三十一年八月滿〉
朱㮤〈右奉議郎紹興三十一年十月到任隆興元年七月滿〉
李邦憲〈右奉議郎隆興元年八月二十八日到任乾道二年二月故〉
向士邁〈右通直郎乾道二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到任三年十二月故〉
郭忠順〈右通直郎乾道四年七月初九日到任七年八月二十五日滿〉
謝峻〈右承議郎乾道七年八月二十五日到任八年十一月宫祠〉
魏庭珙〈右奉議郎乾道八年十二月三十日到任九年宫祠〉
蔡揆〈右通直郎淳熙元年四月十八日到任十一月二十一日宫祠〉
趙希仁〈宣教郎淳熙二年四月二十三日到任四年四月召赴都堂審察〉
葉仲翺〈奉議郎淳熙四年七月二十八日到任七年九月十一日滿〉
蘇祁〈通直郎淳熙七年九月十一日到任九年四月十二日避親罷〉
郭徳麟〈通直郎淳熙九年六月二十九日到任十二年八月七日滿九月召赴都堂審察〉張燧〈宣教郎淳熙十二年八月七日到任十三年四月内轉通直郎十五年七月内轉奉議郎十月十二日滿〉傅伯益〈宣教郎淳熙十五年十月十二日到任〉
胡恭
宋晉之〈慶元二年到任〉
蔡幾〈慶元三年十二月十一日到任五年三月二十二日通理前任三考得替〉
趙汝傑〈通直郎慶元五年四月初四日到任嘉泰元年五月宫祠〉
錢光祖〈奉議郎嘉泰元年九月初四日到任〉
趙彦綰〈奉議郎嘉泰四年十月初六日到任開禧三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滿〉
陳梅叜〈宣教郎開禧三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到任〉
馮多福〈奉議郎嘉定四年三月十二日到任五年十二月轉承議郎七年六月十五日滿〉孫顯懿〈宣教郎嘉定七年六月十五日到任十年三月轉奉議郎七月十六日滿〉
黄廡〈宣教郎嘉定十年七月十六日到任十二年三月轉通直郎十三年七月二十五日滿〉趙希觀〈通直郎嘉定十三年七月二十四日到任十五年二月二十三日磨勘轉奉議郎七月十八日
該遇慶寶恩轉承議郎十六年六月十三日滿〉
趙約〈奉議郎嘉定十六年十月十三日到任〉
陳元晉〈宣教郎寶慶二年二月二十二日到任〉
婁紹聃〈宣議郎寶慶二年十一月初一日到任三年五月磨勘轉宣教郎〉
社稷
壇舊在縣南皇朝元祐六年令秦辨之徙置縣西南二百餘步
城隍
廟在縣西五十步唐咸通六年令李宗申建
學校
唐建夫子廟於縣東北三百步皇朝景祐中令于房廢石夫人廟以增學宫治平三年令裴士堯遷于縣東五十步久而圮令周因重建相隂陽之宜去舊址二十步而少西王禮記之乃宣和初元也未幾舍法罷學寖弛建炎間燬于兵紹興九年令榮𢑴重建久復圮慶元二年永嘉宋晉之為令欲改創力未給邑士汪伋與其弟份奉令意徹大成殿及門廡而新之益宏且堅更立先聖先師十哲之像從祀分列兩廡於是鄉之好學者相繼效力直殿之後作堂曰彞訓東西四齋曰養正曰達材曰成徳曰升俊東齋之側有堂主文衡者居之西齋之側有舍司學職者居之又西為射圃三門之左為詠歸亭右則廩廥在焉墨池直門之外汪氏兄弟浚而廣之方正清深黌宇輝映始壯舊觀嘉定七年令馮多福又築尚友亭於射圃之後每輟俸以養士且勸率鄉之賢有力者出産為永業今此産遂供偕計續食之費而士之徳馮令不忘也邑之先進樓公郁王公説士皆師之故并馮令祠焉學之更新攻媿樓鑰記之尚友堂成丞周勉記之
祭器二百三十六件
祭服三副
御書
寶慶訓勅士風御筆二軸〈一軸漕司頒下一軸本府頒下〉
錢糧
米二十七石二斗七升三合
穀三百六十石三斗七升四合
租錢七十六貫八百二十四文
義廩〈供偕計續食之費〉
穀六百八石九斗八升五合
麥五石三斗七升
租錢七十六貫七百四十文
城郭
縣城周環六百四十八丈
坊巷
雙桂坊〈乾道五年為王時會與弟時叙聯名登第立〉
狀元坊〈嘉定十四年為何大圭兩優釋褐立〉
倉庫務場等
倉〈城内縣㕔之西南〉
庫〈縣廊〉
酒税務〈縣東北四里大中祥符六年建〉
教〈縣尉㕔前〉
居養院〈縣東北元符二年六月建〉
安濟坊〈縣東北五里崇寧二年九月建〉
漏澤園〈縣西北十里崇寧四年二月建〉
公宇
縣樓門〈令妻紹聃重建〉
縣㕔〈建炎四年燬于亂兵紹興十三年令榮彞重建〉
仁平齋〈聴事之東令榮彞建〉
龍溪道院〈仁平齋之南令榮彞建舊曰道愛堂後更名〉
恕堂〈聴事之西獄之側令榮彞建聴政折獄之便坐也嘉泰間趙彦綰為令邑人吳懋為縣掾葺理獄室又以
其餘材重建此堂〉
鎮東樓〈縣東北四里市之心先是惠政橋成壯麗為一邑冠隂陽家云無以厭之恐有鬱攸之變未幾
果驗嘉定中令馮多福乃建此樓〉
官僚
丞〈聴事縣治之東南十步〉
主簿〈聴事縣治之西有堂曰棲鸞西北有山亭今廢〉
尉〈聴事縣治西〉
監酒及税共一員〈聴事鎮東樓之北〉
公塘巡檢〈聴事縣西北三十里公塘市中舊地名髙公塘唐文徳元年置鎮民户買撲名課管納官錢皇朝熙寜六年添置巡檢駐劄巡捕私茶鹽礬盜賊等事慶元四年罷鎮税止存巡檢〉
鮚埼鎮監官〈鎮在縣南六十里即漢鮚埼鎮也監官聴事在袁村市中創置本末見下〉鮚埼寨巡檢〈寨在鎮北五里聴事在漂溪嘉定七年尚書省劄節文白劄子奉化縣管下地名戰埼袁村皆瀕大海商舶往來聚而成市十餘年來日益繁盛邑人比之臨安謂小江下去縣五六十里南隔山嶺海瀕習俗素悍富者開團出船蔵納亡賴强招客販貧者奪攘鬭毆雄霸一方動致殺傷縣道前來擇有事力者委充嶴長未能借之鈐束反以資其武斷前任趙知縣曾具申諸司乞置巡檢一員在彼彈壓愚意謂若差武臣反與豪徒為市欲乞傚東陽例增置縣尉一員本處有敗闗坊令本府給本就委所置官措置興復趂辦課額之外其餘以贍吏兵既可以防海道亦可以鎮獷俗右劄付沿海制置司從長相度申尚書省時提刑程覃攝事申契勘慶元府在城都酒務有監官六員内文資四員武職二員若據向來置比較務贍軍係省三務名立二員分管酒額固不為冗後來既將三務併而為一揔納名課所謂六監官因循到今不曾減省委為贅濫及照得本府西門外有都巡檢一寨額管軍兵一百二十人本地分既不邊海止是城外巡警鄉村盜竊及承受追會事件而已此來欲乞從朝廷劄下本府於城下都巡檢寨分撥土軍五十名移屯戰埼只就開禧年間踏逐到漂溪職租地起葢軍房以慶元府戰埼巡檢寨為名仍於都務監酒内選撥有材能文武官各一員並存監酒舊銜内文官帶兼管戰埼煙火公事武官帶兼充戰埼巡檢十二月二十八日奉聖㫖令慶元府奉化縣置戰埼鎮寨從事郎吳邦獻改差監戰埼鎮兼煙火公事成忠郎程奕世改差戰埼鎮巡檢其慶元府酒官六員内省罷兩員巳差人並令赴吏部别行注授令後戰埼監鎮巡檢令吏部依條格使闕餘依是年於漂溪置軍房天王堂門樓射亭共五十五間巡檢廨宇一十四間戰埼本鮚埼因白劄子誤為戰埼續申請正舊名漢書顔師古注云鮚音結蚌也長一寸廣二分有一小蠏在其腹中埼曲岸也其中多鮚故以名亭埼鉅依反〉
驛鋪
剡源驛〈縣東北五里驛前即航船步也温台步來者即此而登舟明越舟來者至此而出陸〉龍津館〈縣東北四里西市之東惠政橋之西臨大溪側嘉定中令馮多福建〉
登陸館〈縣東三里市南門之側令馮多福建孫興公賦登陸則四明天台故取以名〉
縣鋪〈北至南渡鋪二十五里南至雙溪鋪二十五里〉
南渡鋪〈北至北渡鋪二十五里内五里折江〉
北渡鋪〈北至鄞縣櫟社鋪二十五里〉
雙溪鋪〈北至縣鋪二十五里南至固海鋪二十五里〉
固海鋪〈南至台州寧海縣界海口鋪二十五里〉
叙山
四明山連會稽接天台跨慈溪鄞及縣境詳載郡志丹小山縣西五十里四明山之南屬剡源鄉之三石村上有二洞洞如廣厦中可容五六十人有深穴可容人身昔有入者行幾半日聞水聲如雷而返水涓涓岩罅間其流迹皆赤色下有龍湫民築亭于其下為旱暵雩禱之所有巖竇風從其竇出常飈飈有聲夏絶無暑冬則凜凜不可近俗號風洞按雲笈七籖云四明洞天治丹山赤水在會稽上虞縣四明山舊屬會稽郡而丹山去上虞不一二十里雲笈七籖所志葢以洞天舊所屬故云然
桃花坑山縣西五十里四明山之上二十里雲之南也山巖壁立數仞延袤數百尺巖色紅白相間隠映出沒狀如桃花之初發故以名之四山環繞宛如盤谷中有平田數百畝昔太白禪師納交孤竹君之裔飛錫于此擇其地而居之留偈云昔是神仙窟今為長者居定須攀月桂宜教子孫書嗣王伯圭來守此邦因太白偈訪其後乃得竺君汝舟者覽山川之勝嘆先賢之裔嘉奬形諸尺牘端憲沈公煥誌其事蔵竺氏家
毛巔嶺縣西六十里四明山之南接大小晦﨑嶇澗谷行者艱阻紹熙初有毛居士者鑿崖以便民旅之往來竺君大本題其崖曰鑿破巖崖砥様平要令民旅得通行為君題作毛巔嶺留取毛巔千古名
鎮亭山縣西南一百里漢地理志云鄞有鎮亭其原來自四明山由西北而南踰剡諸山而至鎮亭西界于越南入于天台故其鄉為連山其巔盤結數峯髙入蒼莽旁有龍潭即顯濟龍王廟也詳見叙祠
東坑嶺縣西南六十里北為蓬島南為石樓西為察亷岡界千松林連山二鄉之間其道西通婺女北通會稽南入天台東歸四明奉化為邑西北多山而此嶺又為衆山之最髙者縈紆鳥道盤曲羊腸足且不可駐况負戴者乎里有義士屠師禹盡甃以石西九百五十丈東八百九十丈人甚徳之
蓬島山縣西南四十里其原來自四明山重岡復嶺繚繞緜亘自剡之西南至于鎮亭由鎮亭之東北是為蓬島肥厚雄壯不露峯角兀然獨冠諸山北為安巖之翠峯南為石樓之赤巖過松木嶺入于天台即四明記云南嗣天台北通越是也臨其巔俯視數百里之外滄海微茫煙林縈帶城邑聚落了然在目崇寧間有尼結廬於其肩號曰師姑坪今其故堦遺井瓦礫塼石猶存山之側為後萊山谷間有龍湫為鄉邑雩禱之所閬風劉次髙有詩云軋軋肩輿過翠微路經蓬島鎖煙霏雨從半嶺巖窩出雲在行人脚下飛
徐無巖在雪竇之西相距十五里重崖峭壁數百仞瀑布飛下冬夏不絶巖之下有神龍所宅俗𫝊為如浮巖以巖浮澗谷上故名上為鞠侯巖有三大字刋于石王時會有詩云絶壑攙空雲與平横飛寒瀑萬年聲杖藜平過人間險獨向千山頂上行
安巖縣西南三十里來自四明山有寺舊名四明院有二巖虚懸絶澗中有大龜圓廣三尺許出入則風雨隨作其背鐫云安巖山靈龜或到浙右諸州故鐫以誌之後因洪流湍激陷死巖下今留其殻為寺中交割
翠峯縣西南三十里為安巖山華嚴禪院之案山此峯髙入蒼莽冠絶諸峯古木蓊薈下臨大池寺之東偏有亭曰覽秀對之如畫屏環列
童公嶺縣西南六十里西為杉木嶺東為墟𡽹道通寧海為台州之界首建炎間聚鄉民立寨以䇿應墟
墟嶺縣南六十里為台明之界建炎間立寨於此聚鄉民守戍官差將領以監之號南來第一寨今其遺跡皆在西通童公嶺東控鮚埼海道是亦一要衝也
新嶺乃忠義一鄉往來邑治之路舊無此路新開五六十年嶺峻而長絶頂為中道有天然石磴盤石上有天然石汙尊泉出甚冽抔飲止滿一人之欲行者以次飲而未嘗竭率謂無此則人皆道暍云
天門山縣南六十里鮚埼亭之東岸大海海外列障排空有兩山對峙髙入蒼莽南亞于海俗號引頭門北連棲鳳棲真諸山而入于大洋按地理志會稽鄞縣東南有天門水入于海有越天門山陶𢎞景真誥云天門在鄞縣之南寧海之北半亞于海鄞縣舊治奉化故云然〈據本縣所載如此而象山亦載天門山奉化象山皆古鄞地望海中之山皆可為天門也〉
梅山縣南二十五里東為登山有僧廬曰禪寂為壽禪師道場南為鳴鴈管管之上峯巒竒秀鄉之顯仕丘壠多藏焉山之西號丁令威俗傳令威嘗化鶴止此有丹井在其旁一勺之泉常隨海潮上下父老傳以為海眼攻媿樓公鑰有詩云峯頭丹井隨潮信松下禪床舊祖闗葢紀此也北則環以犬溪其山四斷兀立衆山之中或謂漢之梅福嘗游此因得名今其山之下每遇大雷雨則出小石圓如梅子剖之亦有核其名又或因此也上有龍湫為鄉邑雩禱之所
回峯洞縣東南十五里
吳郎山縣東南一十里
鄞城山縣東五十里古鄞城在其下故名〈舊志載赤堇山在鄞縣東四十里云山有草曰赤堇鄞縣以此為名而加邑焉會稽記云昔歐冶造劒於此山云涸若邪而採銅破赤堇而取錫今考鄞境山無此山本以山名縣則鄞城山即赤堇山也舊志以今鄞為古鄞故載之於鄞縣〉
謝家洞縣東二十五里其洞虚圓雖炎歊之月凜然猶寒其下如廣厦可容百餘人俗𫝊有大白蛇蔵其間隠見不常左有一峯曰福堆山右即筆架峯也
筆架峯縣之下郝村其峯崒屼宛如筆架之狀雲霧興則必雨有一龍祠名祭山
燕巖在江口塔山之上社後燕子穴於其間因以得名南山縣東五里東為栲栳山西為龍潭山其山四斷邑之舉子嘗以此山之鳴驗科甲之髙下初一鳴而王國定為武舉之鼎魁再一鳴而何大圭以兩優解褐里語所𫝊不可謂之無驗其上為南山寺臨其巔有軒曰廣莫登臨眺望山川城邑千里之外了然在目故攻媿樓鑰有詩云廣莫乗風隘九州亂山無數㸃平疇一千里外在吾目二十年來無此游地下山髙俱厯厯鳶飛魚躍兩悠悠昌黎費盡南山句曠望還應似此不
漢城山縣東北十五里其山頂平廣可容數千人無荆榛叢林其堡壘之狀厯厯可睹斸土者或得古兵器世傳漢王避難之處又云劉暠屯兵之處然漢髙祖光武及五代劉暠皆未嘗至此舊志以西漢建元三年嚴助發會稽兵圍東甌元鼎六年韓説出句章擊東甌領漢兵駐此故得名然嚴助韓説擊東甌皆浮海此山去海幾百里何由於此駐兵按此山與霸王山相對上有擂鼓巖葢五代間鄉聚民兵屯駐自相雄長而為是稱耳不必强求以合其名也
新婦巖縣西北五里累石而成肖像稍類人夏侯曾先地志云西北臨溪水其石五色望之頗似花鈿新婦首飾故曰新婦巖今西北實無溪石亦無五色即所封昭徳夫人者也
銅山在縣西北十五里按唐志云奉化析鄮置有銅此山葢以所産名也俗𫝊昔有樵夫入山滿目皆金寶意欲拾取之儵有神人杖劒而出皇駭奔走頃之旋顧悉不見矣
舊志載赤莧山在縣東北二十里夏侯曾先地志云亭頭有赤莧山上有盤石可坐千人秦始皇遣徐福求訪神仙嘗至此或云昔有赤莧仙人嘗居此山因以名焉今考縣境無此山
叙水〈渠堰碶閘橋梁津渡附〉
水
鎮亭水縣東南三里其泉源來自越之諸山絶頂匯為鎮亭潭徑三丈上圓下廣不以旱暵而枯莫測其深去縣九十里世𫝊與海相通其流過栢溪經牢巖出西溪由緑荷灘入惠政橋下繞連山松林奉化長壽四鄉凡七十二堰溉田甚博接大江之流北至鄞入海
趙河縣北二十五里唐元和十二年縣令趙察開溉長壽民田凡八百餘頃邑人徳之因以名河
湖縣北一十五里
寺後湖縣北五里
隠潭縣西北五十里潭居兩巖之下兩巖相抗壁立數百仞仰以窺天僅如數尺瀑泉如練循崖而落水寒石潔聳人毛骨每遇亢旱禱其潭有小蛇出沒旋應如響皇朝嘗遣中使投金龍玉簡於潭以祈靈貺皇祐中杜説記之
白魚潭縣西北二十里
靈泉縣西二十里日嶺下寶林院泉源一穴不以大旱而枯不以大浸而溢下䕃萬家其深無底俗傳謂之海眼
靈濟泉舊名包家泉縣西南一里俗傳昔有牧童澣衣於泉得巨鰻持歸臠為九段烹之釡中良久不見急往泉所視之而鰻成九節復游泉中邑人皆靈之皇朝元豐七年令向宗諤開浚其泉䟽於石竇深不盈尺不為水旱而盈涸嵗旱禱之所謂九節鰻者出現則甘澤立應宣和中令周因植亭其上榜曰靈濟有碑紀其異
𩷍魚潭縣西南四十里蓬島後萊山谷間南與石樓山烏潭相望東為東山玉沙井北直安巖山白巖窩皆旱暵雩禱之所潭徑二丈餘深廣如之其流縈繞於松林金溪二鄉溉田甚博出于富灞港與鎮亭水合而入于江國朝祥符間有漁者沿流擲釣至潭所俄有魚隨鈎而上五色斕斑而有二翼漁者駭然急棄於潭歸語鄉人人未之信翌日有紅光燭天人猶疑之會嵗大旱鄉人合道釋巫覡鳴鐃槌鼓以迎之俄有小鰻如線躍立於巖壁間隨取道而歸未出山而雨大至嵗則大熟於是鄉之父老相率為建祠宇立龍王像自是台明之禱者不逺數百里駢集淳熙間嵗甚旱鄉人三沐三薰一步一拜以禮之周日夜而後至潭所黎明未得所請忽有大蛇紅質黑斑兩目如金其光爍爍周回以視人人益驚懼蜿蜒厯於巖罅間截水上流食頃投于淵而莫知所在是嵗雖赤地千里而此鄉獨䝉其利嵗得下熟〈𩷍音役今俗呼為翼〉
蟜潭縣南三十里
幽欄潭縣東南一十五里
馬嶺泉縣東三十里
白杜河縣東三十里唐元和十四年縣令趙察開溉金溪民田凡四百餘頃
新婦湖縣東五里
耀碑潭縣東一里俗傳有賢宰政清則其流澄清透缾泉耀碑潭之東其水蓄之以甆器而水透器外故以為名有痼疾者飲之即愈
清甘泉縣城内雖遇久旱不涸色清甘因以得名令馮多福嘗記之
渠堰碶閘
蓴湖塘小閘縣北七里
砂堰碶縣北一十五里
進林小閘縣北二十里
大馬碶縣北二十里
劉大河碶縣北二十五里皇朝熙寧間邑人王元章之祖出力創建其後寖廢建炎二年元章有請於縣重修焉
朴木碶縣北二十三里
下塘碶縣北三十里
吳山碶縣北三十里
吳家碶縣北三十里
崑山碶縣北三十里
大歐碶縣北五十五里
常浦碶在北渡之南距縣三十五里界于鄞縣兩縣三鄉所仰之水利也
進林碶縣東北長壽金溪兩鄉通溉鄞之鄞塘民田數千頃皇朝紹興十三年重修
資國碶縣南五里
普平港口閘縣南一十五里
王莊碶縣南二十里
新溪碶縣東十五里
考到碶縣東二十里
湖芝碶縣東二十里
錢堰碶縣東二十五里
橋梁
縣橋〈縣東南一十步皇朝太平興國八年建宣和初令周因重建立亭其上榜曰嘉會建炎兵燬亭廢橋
存〉
慶登橋〈縣東二里舊名謝鳳橋一曰東橋皇朝淳化二年建政和八年令周因立亭其上榜曰豐樂紹興十九年重建改今名舊志載世𫝊布袋和尚澡身橋下一鉢隨流而漂招之即回至今逆流按此水之源來自縣西黄牛村自西流東過石闥至西河其流自北而南僅百餘步合于方碶而入于溪此葢水勢所趨非逆流也〉
新橋〈縣東三里先是溪流溢涸無常橋以石為步步䟽其流若古之七星橋然上流漲則石轉移下潮長則步漸濕民常病之嘉定中令馮多福疊石為柱前鋭後平以破水勢亘版其上上流漲則踰橋而過橋不為動下潮長則不及橋之版者常一二尺往來始便〉
東市石橋〈縣東四里皇朝端拱元年建政和中置亭其上改曰通濟建炎兵燬亭廢橋存〉新婦湖橋〈縣東五里湖頭有新婦祠故名皇朝紹興二十一年建上覆以屋久而圯邑人修職郎汪
伋重修〉
惠政橋〈縣東北三里舊名善勝又名通剡皇朝乾徳二年建後為洪水所壊大觀中重建改今名校官顧文記之架木為梁覆以厦屋率十稔一易開禧初令趙彦綰因民之弗堪告之曰與其累修而累壊孰若一勞而永逸民勸趨之隨貲髙下協力鳩工易之以石下為雙洞又有小洞以泄怒水髙廣十倍于前車馬往來如履平地兩旁護以石欄東西接兩市南路入天台北路通明越嘉定四年令馮多福猶以兩堤未堅縝復甃之賦詠者甚多有題洞底者曰鑿開蒼壁玉稜層疊作溪橋兩洞成影落波心雙月合光含石眼一星明鼇頭近接東西市鯨背平分南北程須信巨川從此濟區區溱洧浪傳名〉
下霍橋〈縣東一十五里〉
光徳橋〈縣北二十里俗名江口橋四明之水來自越經大小晦山過公塘出泉口而合于大江故曰江口上接奉化港下迎北渡潮道為明越要衝而水湍激澎湃舟渡多沈溺秉義郎李珂家其側捐廩建橋長二百三十尺廣二十尺慮他日朽腐豫儲倉粟其子孫以時修治張嗣良記之後為洪潦所壞不治者八年李氏復修之而力不逮修職郎汪伋嗣成之通水凡九道覆以厦屋二十有六楹乃紹熙三年也宣教郎王時會記〉
廣濟橋〈縣北二十五里俗名南渡橋在市中皇朝建隆二年僧師悟始建土橋其後邑士徐覃易之以木皇祐中令王泌重建長三百尺濶三丈髙視濶倍之中圮紹聖四年主簿李肅重建久復圮紹熙改元邑人修職郎汪伋捐已費又新之甃兩岸立石柱乃布板其上覆以厦屋髙廣堅麗履之如平地望之若晴虹潮生潮落舟人率檥纜于此〉
常浦橋〈縣北三十五里〉
津渡
東宿渡〈縣東六十里自此𤼵船折海二百里兩潮而至象山陳山渡〉
袁村渡〈縣東南五十里自此𤼵船兩潮至陳山渡〉
北渡〈縣北五十里界于鄞舊係民間買撲負擔而渡者率困于篙師之多取慶元中邑人修職郎汪伋白于郡以私帑先與之抱納官錢復自造巨舟廩給渡頭一家以主之往來負擔者人取錢三文以充輸官之用士夫僧道則免迄今四十餘年人甚便之倉使齊碩攝郡時有聞官攙撲者守胡榘至謂本自汪氏為利民計俾仍舊〉
南渡〈縣北二十五里舊以舟渡後易以橋見橋梁門〉
宦江渡
施家渡
叙産
土産已見郡志布帛之品惟此邑之絁輕細而密非他邑所能及若星嶼之江𧎼鮚埼之蝤蛑雙嶼之班蝦袁村之魚鮓裏港之鱸魚霍鼠之香螺横山之吹沙魚雪竇之榧子城西之楊梅泉溪之燕笋公塘之柿栗杖錫之山芥沙堰之薯藥皆其特異者也
寶慶四明志巻十四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 738年 (提及)
- 1006年 (提及)
- 865年 (提及)
- 1052年 (提及)
- 1091年 (提及)
- 1096年 (提及)
- 1145年 (提及)
- 1147年 (提及)
- 1149年 (提及)
- 1152年 (提及)
- 1155年 (提及)
- 1158年 (提及)
- 1161年 (提及)
- 1163年 (提及)
- 1168年 (提及)
- 1171年 (提及)
- 1172年 (提及)
- 1174年 (提及)
- 1175年 (提及)
- 1177年 (提及)
- 1180年 (提及)
- 1182年 (提及)
- 1185年 (提及)
- 1188年 (提及)
- 1196年 (提及)
- 1197年 (提及)
- 1199年 (提及)
- 1207年 (提及)
- 1211年 (提及)
- 1214年 (提及)
- 1217年 (提及)
- 1220年 (提及)
- 1223年 (提及)
- 1226年 (提及)
- 1169年 (提及)
- 1221年 (提及)
- 1013年 (提及)
- 1099年 (提及)
- 1103年 (提及)
- 1105年 (提及)
- 1130年 (提及)
- 1198年 (提及)
- 前111年 (提及)
- 1084年 (提及)
- 1128年 (提及)
- 983年 (提及)
- 991年 (提及)
- 1118年 (提及)
- 988年 (提及)
- 1151年 (提及)
- 1192年 (提及)
- 961年 (提及)
- 1097年 (提及)
- PD-o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