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崇文總目 (四庫全書本)/卷0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四 崇文總目 卷五 卷六

  欽定四庫全書
  崇文總目卷五
  宋 王尭臣等 撰
  儒家類以下原卷二十四
  仲尼之業垂之六經其道閎博君人治物百王之用㣲是無以為法故自孟軻揚雄荀况一作卿之徒又駕其説扶而大一作本之歴世諸子轉相祖述自名一家異端其言或破碎於大道然計其作者之意要之孔氏不殊焉共四十四部計三百二十卷
  晏子春秋十二卷
  晏子八篇今亡此書盖後人採嬰行事為之以為嬰撰則非也
  曽子二卷
  孟子十四卷
  趙岐注
  孟子七卷
  陸善經注善經唐人以軻書初為七篇因刪去趙岐章㫖與其注之繁重者復為七篇云
  續孟子二卷
  林慎思撰慎思以為孟子七篇非軻著書而弟子共記其言不能盡軻意因傳其説演而續之
  荀子二十卷
  荀卿子十二卷
  魯仲連子五卷
  賈子九卷
  漢賈誼傳本七十二篇劉向刪定為五十八篇隋唐皆九卷今别本或為十卷
  太𤣥經十卷
  揚子法言十三卷
  李軌注
  揚子法言十三卷
  栁宗元注
  説苑五卷
  漢劉向撰向成帝時典秘書採傳記百家之言掇其正辭美義可為勸戒者以類相從為説苑二十篇今存者五卷餘皆亡
  續説苑十卷
  唐劉貺撰以劉向著説苑二十篇時漢史未行故漢事頗缺貺因採其所遺亡凡十篇云
  新序十卷
  漢劉向撰成帝時典校秘書因採載戰國秦漢間事為三十卷上之其二十卷今亡
  鹽鐵論十卷
  潛夫論十卷
  中論六卷
  中説十卷
  帝範一卷
  青宫要記十卷
  臣軌二卷
  修身要覽十卷
  百行章一卷
  君臣政理論三卷
  聖典三卷
  伸䝉子三卷
  康教論一卷
  貞禮一卷
  元子二十卷
  理源二卷
  皇王大政論一卷
  鯫子一卷
  前朝君臣正論二十五卷
  資理論三卷
  本説十卷
  素履子一卷
  里訓十卷
  東筦子十卷
  儒門誡節忠經三卷
  中庸論一卷
  商子新書三卷
  李子正解十卷
  尹子五卷
  道家類以下原卷二十五
  道家者流本清虚去健羡泊然自守故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雖聖人南面之術不可易也至或不究其本棄去仁義而歸之自然以因循為用則儒者病之
  共三十六部計一百七十二卷
  鬻子一卷
  老子道徳經二卷
  河上公注
  道徳經二卷
  不著姓名
  老子道徳經二卷
  王弼注
  道徳經二卷
  唐明皇注
  道徳䟽六卷
  道徳經傳四卷
  唐陸希聲撰傳疏道徳二經義
  老子道徳經開題序訣義疏七卷
  道徳經廣聖義三十卷
  唐杜光庭撰以明皇注疏演其義
  道徳經疏二卷
  不著撰人名氏集河上公葛仙翁鄭思逺唐睿宗明皇諸家注序其自疏
  道徳經疏義節解上下各二卷
  偽蜀喬諷撰諷仕偽蜀為諫議大夫知制誥奉詔以唐明皇注疏杜光庭義綴其要附以己意解釋之
  老子道徳經譜二卷
  道士扶小明撰不詳何代人以道徳經章句略為義訓
  老子道徳經小解二卷
  不著撰人名氏注解道徳經義
  列子冲虛至徳真經八卷
  文子十一卷
  徐靈府注
  文子十二卷
  李暹注
  亢倉子三卷
  莊子十卷
  補注莊子十卷
  南華真經篇目義三卷
  鶡冠子三卷
  今書十五篇述三才變通古今治亂之道唐世嘗辯此書後出非古所謂鶡冠子者
  集注陰符經一卷
  自太公而下註傳尤多今集諸家之説合為一書若太公范蠡鬼谷子諸葛亮張良李筌李合李鑒李鋭楊晟凡十一家自淳風以下皆唐人又有傳曰者不詳何代人太公之書世逺不傳張良本傳不云著書二説疑後人假托云又有陰符經叙一卷不詳何代人叙集太公以後為陰符經註者凡六家并以惠光嗣等傳附之
  陰符經一卷
  陰符機一卷
  唐李靖撰以謂陰符者應機制變之書破演其説為陰符機又有勢滋及論合三篇
  陰符經太無傳一卷
  陰符經辨命論一卷
  唐張果傳或曰果於道藏得此傳不詳何代人所作因編次而正之今别為古字盖當時道書所得之本也
  驪山母傳陰符元義一卷
  陰符經要義一卷
  陰符經正義一卷
  唐韋洪撰
  黄帝陰符經辨命論一卷
  陰符經小解一卷
  𤣥解先生撰不詳何代人
  陰符天機經一卷
  唐李筌撰自號少室山逹觀子筌好神仙嘗於嵩山虎口巖石壁得黄石陰符本題云魏道士㓂謙之𫝊諸名山筌雖略抄記而未暁其義後入秦驪山逢老母傳授
  抱朴子内篇二十卷
  孫子十卷
  無能子三卷
  陰符九經元譚二卷
  法家類以下原卷二十六
  法家者流以法繩天下使一本於其術商君申韓之徒乃推而大之挾其説以干世主收取功名至其尊君抑臣辨職分輔禮制於王治不為無益然或狃細苛持深刻不可不察者也
  共六部計六十五卷
  管子十八卷
  劉向校
  管子一十九卷
  唐國子博士尹知章註按吳兢書目凡三十卷自存十九卷自形勢解篇而上十一卷亡又有管氏指略二卷唐杜佑撰采管氏章句之要為十篇云
  管氏指略二卷
  商子五卷
  慎子一卷
  謹按直齋書録解題云崇文總目言三十七篇
  韓子二十卷
  名家類
  名家者流所以辨覈名實流别等威使上下之分不相踰也仲尼有云必也正名乎言為政之大本不可不正者也
  共五部計一十卷
  尹文子二卷
  鄧析子一卷
  鄧析子戰國時人漢志二篇初析著書四篇劉歆有目有一篇凡五歆復校為二篇
  公孫龍子一卷
  人物志三卷
  廣人物志三卷
  墨家類
  墨家者流其言貴儉兼愛尊賢右鬼非命上同此墨家之所行也孟子之時墨與楊其道塞路軻以墨子之術儉而難遵兼愛而不知親疎故辭而闢之然其彊本嗇用之説有足取焉
  共二部計一十六卷
  墨子十五卷
  董子一卷
  縱横家類
  春秋之際王政不明而諸侯交亂談説之士出於其間各挾其術以干時君其因時適變當權事而制宜有足取焉
  一部三卷
  鬼谷子三卷
  [[#{{{1}}}|{{{1}}}]]
  雜家者流取儒墨名法合而兼之其言貫穿衆説無所不通然亦有補於治理不可廢焉
  共三十九部計四百二十二卷
  吕氏春秋三十六卷
  孔叢子七卷
  新語二卷
  淮南子二十一篇
  許慎注

  髙誘注
  仲長子昌言三卷
  漢仲長統撰按本傳統論説古今及時俗行事著論名昌言凡三十四篇十餘萬言隋唐書目十卷今所存十五篇分為三卷餘皆亡
  論衡三十卷
  傅子五卷
  晋傅休奕撰集史經治國之説評斷得失各為區例本傳載内外中篇凡四篇亡録合一百四十篇今亡一百一十七
  抱朴子外篇二十卷
  古今注三卷
  續古今注三卷
  古今善言二十卷
  金樓子一十卷
  子抄三十卷
  意林三卷
  劉子三卷
  理道集十卷
  帝王略論三卷
  理道要訣十卷
  十代興亡論十卷
  古今精義十五卷
  致理書十卷
  致書十卷
  牧宰政術二卷
  檢志三卷
  兩同書二卷
  唐羅隠撰采孔老二書著為内外十篇以老子修身之説為内孔子治世之道為外㑹其㫖而同元
  治亂集三卷
  子書要略一卷
  法語二十卷
  古今語要十二卷
  格言五卷
  帝道書十卷
  公侯正術十卷
  魯人初撰盖魯人名初不著其姓氏未詳何代人
  帝王㫖要一卷
  五書一卷
  正訓十卷
  不著撰人名氏按唐志有正訓二十卷辛徳源撰而此書云陸機撰又止十卷据隋以前書録皆無陸機正訓之目晋史機𫝊亦不言嘗有此書而徳源所著今世已亡疑是其遺書
  歴代紀要五十卷
  導言略三卷
  正性論一卷
  農家類
  農家者流衣食之本原也四民之業其次曰農稷播百穀勤勞天下功炳後世著見書史孟子聘列國陳王道未始不究耕桑之勤漢興劭農勉人為之著令今集樹藝之説庻取法焉
  共八部計二十四卷
  齊民要術十卷
  兆人本業三卷
  山居要術三卷
  大農孝經一卷
  農家切要一卷
  農子一卷
  淮南王蠶經三卷
  孫氏蠶書二卷
  小説類以下原卷二十七
  書曰狂夫之言聖人擇焉又曰詢於蒭蕘是小説之不可廢也古者懼下情之壅於上聞故每嵗孟春以木鐸徇於路採其風謡而觀之至於俚言巷語亦足取也今特列而存之
  小説上共七十部計二百八十八卷
  世説十卷
  謹按郡齋讀書志云唐藝文志劉義慶世説八卷劉孝標續十卷而崇文總目止載十卷當是孝標續義慶元本八卷通成十卷耳
  小説十卷
  辨疑誌三卷
  兩同書一卷
  乾𦠆子三卷
  演義十卷
  刋誤二卷
  炙轂雜録五卷
  忠烈圖一卷
  唐説纂四卷
  五經評判六卷
  芻蕘論三卷
  續論衡三十卷
  通論五卷
  本書三卷
  雜説六卷
  三教論一卷
  顔氏家訓七卷
  家範一卷
  開元御集誡子書一卷
  六誡一卷
  盧公範一卷
  誡子拾遺四卷
  家學要録二卷
  先賢誡子書二卷
  古今家誡一卷
  誡文書一卷
  正順孝經一卷
  孝感義聞録三卷
  家誡一卷
  談藪八卷
  中樞龜鑑一卷
  酉陽雜爼三十卷
  廬陵官下記二卷
  摭言十五卷
  盧言雜説一卷
  雲溪友議三卷
  劇談録二卷
  幽閒鼓吹一卷
  戎幕閒談一卷
  因話録二卷
  資暇録三卷
  玉溪編事三卷
  耳目記二卷
  鄭氏談綺一卷
  釋常談一卷
  初舉子一卷
  野人閒話五卷
  洛陽搢紳舊聞記五卷
  事始三卷
  續事始五卷
  馮鑑撰
  謹按新唐書藝文志劉睿續事始三卷崇文總目闕
  燕丹子三卷
  博物志十卷
  猗玕子一卷
  平泉山居草木記一卷
  通㣲子十物志一卷
  感應類從譜一卷
  感應經三卷
  化書六卷
  靈圖感應歌一卷
  造化權衡六卷
  前定録一卷
  定命録二卷
  報應録三卷
  廣前定録七卷
  儆戒録五卷
  竒應録三卷
  續定録一卷
  科名定分録七卷
  感定命録一卷






  崇文總目卷五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