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通志 (四庫全書本)/卷03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三十三 廣西通志 卷三十四 卷三十五

  欽定四庫全書
  廣西通志卷三十四
  城池公署倉厫附
  百粤因山為城傍江為池雖曰人力有天險焉我
  國家聲靈赫濯蕩平正直之風無遠弗屆往者伏莽諸蠻咸回心向化矣昔人有言在德不在險又曰衆志成城固無藉於掌固司險歟然粤地邊陲四控壤接交南崇墉深塹設險豫防之訓其可忽諸若夫體統肅而後政事舉則上棟下宇所貴職思其居也倉廩實而後教化興則春租秋賦尚重念我民力也凡此皆與金湯并重者故連𩔖及之志城池
  桂林府臨桂縣附郭
  府城在灕江西滸唐武德中嶺南撫慰大使李靖築子城周三十里有八歩高一丈二尺宋皇祐間平儂智高後經畧使余靖築為六門南曰寧遠西曰平秩曰利正北曰迎恩東曰行春其一即子城東江門王安石記乾道間經畧使李浩淳熈間提點刑獄詹儀之紹熙間經畧使朱晞顏相繼修復元至正十六年廉訪使額爾吉納始甃以石謂之新城危素為記明洪武八年增築南城九年塞西埧開城濠導陽江經新城西門外通寧遠橋分二派一南注合雉山舊江一東注經馬王閣後出象鼻山與灕江合為門十二曰東鎮曰就日曰癸水曰行春曰東江曰武勝曰定西曰麗澤曰寶賢曰西清曰寧遠曰安定歴至
  國朝城垣歲久屢有修葺雍正二年巡撫李紱復修築完固其寶賢西清二門久經封塞今止行春東江武勝寧遠定西麗澤安定東鎮就日癸水十門東城高二丈五尺南城高三丈西城高二丈六尺北城高二丈七尺垜口一千三百四十周圍四千六百一十九弓計一十二里八分其池東即灕江西與南環陽江濶八丈二尺深一丈五尺北無池靈川縣舊治在吕仙山東後遷大象山西宋紹定四年縣令鄭延年遷今治所未有城池明景泰元年都指揮葛宗蔭始植排柵二年知縣張顯初築土城成化元年都御史韓雍檄縣修固城池知縣曾鐸始礱石砌其外五年搆串樓九百餘覆之未幾廢十二年復礱石砌其内周四百二十五丈濶一丈三尺高一丈六尺為門五曰東勝曰西化曰鎮南曰拱北曰小南門
  興安縣舊城在今治南唐武德中析始安為臨源更名全義宋太平興國間改為興安明景泰間遷於今治始築土城成化三年都指揮馬義請於巡撫韓雍築半土半磚踰年而成萬厯三十二年知縣毛可儀易土以磚
  國朝雍正八年五月久雨傾頽三十餘丈知縣王勍捐資修築并修補各處現今高一丈四尺濶一丈周圍四百九十六丈四尺垜口七百九十二向有三門東曰朝宗南曰振武西曰向化其西北面環陡河
  陽朔縣城元至正七年知縣明安巴哈建襟江倚山東建敵樓闢四門明景泰三年知縣吳洪宇於治東沿水一帶繼築百餘丈成化三年巡撫韓雍於治西築數百丈𢎞治四年僉事王本儉增高東城嘉靖四十五年僉事張冕命知縣李果修葺東城增高四尺餘自東城南接夀陽山麓為門五西城為門三俱建樓天鵞都利二山之間為門一明末知縣易正體重修
  國朝順治四五等年洪水泛溢衝塌殆盡僅存遺址現議建築
  永寧州舊土城在興新里山南村去州八里明成化十三年知縣陳達始遷建今所石砌城垣萬厯八年知州尹廷俊以城卑隘闢城北三十丈增高數尺周一千一百五十三丈高一丈八尺厚八尺磚砌城垜六百三十七窩舖一十三間為四門樓四東曰東興南曰鎮寧西曰安定北曰迎恩東西二水環抱東際於江慮水漲衝齧十四年知州顏志邦築堤障之堤長一百三十丈植榆栁以為固
  國朝康熙六十一年知州崔傑雍正五年知州陳鏌各重修
  永福縣城明天順間始築係土垣𢎞治九年知縣羅子芳砌以磚高一丈五尺周二百四十九丈垜口五百八十八向有四門今存三門東曰東嶺西曰西江南曰龍谿池無
  義寧縣城明天順六年知縣鄭勝始築土城𢎞治乙丑叅議林璿僉事熊祥拓其基砌以磚石高一丈濶八尺周四百二十八丈垜口八百二十有門五西南以義江為池深數丈或數尺不等濶八九尺或十丈不等
  全州城元至正間總管王文幹始築土城北據山麓南瞰湘江乙未總管石亨祖始砌以磚明洪武元年千户喬用重加修築
  國朝雍正五年知州張學林重捐修高二丈五尺濶一丈五尺周九百四十八丈垜口八百五十九向有五門東曰合江南曰鎮湘小南門曰達道西曰廣安北曰朝京池深一丈濶一丈五尺
  灌陽縣城明洪武二十八年守禦千户所始築土城高一丈五尺周四百七十丈串房五百間覆以茅為門四東德化南鎮遠西崇順北龍川西北鑿濠天順元年千户陳銘典史陳昇撤茅易瓦東西鑿新濠門各建樓正德十四年恭荔冦毁叅政彭䕫同知張華按臨監督砌以磚嘉靖十一年巡按御史施一德發公帑委署縣事州同楊麟千户陳楚雄等重修甃砌内外易串房改櫓堞稱堅城崇禎末知縣温厚建龍川德化二門月城兵燹尋毁
  國朝雍正十年知縣陸煒修復建各門城樓今城高一丈七尺濶一丈一尺周四百七十七丈垜口三千三百九十有九池深六尺濶一丈六尺
  平樂府平樂縣附郭
  府城東跨鳳凰山嶺南瞰大江西北帶樂水唐武德八年樂州刺史江齊賢建後圮宋治平元年太守汪齊建築高二丈一尺周四百一十六丈乾道乙酉太守葛永慶欲鑿州治後山為濠不果元初詔天下毁城池郡累被冦至正庚寅監郡圖薩斂民間墻屋磚砌以城之功未就而去次年通守趙士元繼完之明洪武十三年知府李誼與守禦所千戸劉源等以城隘不足容軍乃闢廣之增高三尺包砌以石高二丈四尺周五百四十一丈環以濠塹為門三有樓曰安定曰寧遠曰鎮夷冷舖一十七間𢎞治間知府余玉復鑿城北二塹外樹排柵歲久頽壞正德間兵備道張宏宜復經修葺增高三尺共二丈八尺城東北山嶺環植以松嘉靖間大水西南隅城外砌磚崩卸同知周訓修復萬厯二十八年知府歐陽東鳳見南門右北門左馬道城垜逼窄動支庫銀督工增高城垜開馬道四百三十四丈重建三門城樓其東城自鐘鼓樓至鳳凰樓一帶枕於山嶺馬道窩舖俱低下五六尺難以瞭望城外三十五年知府陳啟孫委官於城外取土進城填築加高五尺用磚包砌完固長計二百六十丈
  國朝康熙六年總督盧興祖巡撫金光祖左布政李迎春右布政王原膴按察使李月桂兵備道胡朝賓平樂知府王延裪推官歐陽動生各捐俸令知縣藍奮興修北門城樓一座敵樓二座九年霪雨彌月城垣傾頹一十三處知府楊榮蔭知縣陳光龍捐資修鳳凰樓後城垣一百一十五丈西北一帶馬道九處六十餘丈十年修南門城樓五十三年知縣黄大成修補頽垣數處五十七年知府慕國琠捐造南北西三門城樓及修周圍城垣現今城髙三丈周四百八十七丈垜口九百五十六案城北濱河地最下每值連雨溪漲衝蝕直逼市㕓明萬厯間建龍頭磯堤以障之歲久漸傾尚須修築守土之責也
  恭城縣舊土城在鳳凰山下唐武德八年建北倚山三面臨江西面尤逼江滸常有水患明成化間知縣夏瑋申請知府楊冠改遷今所正德十六年兵備張祐以歲久傾圮重修并建鼓樓於東門上萬厯十年署縣通判朱應辰以城址逼近學宫與弟子員各捐俸廩展拓數丈三十年知縣陳朝䇿拓西城闢西門上蓋串樓未竟知縣陳豸續完之
  國朝康熙四年知縣張泰階重修六年又修八年冬九年春雪積雨霪東門城樓傾圯城垣共倒一百四十二丈知縣曹林韻於九年秋重修髙一丈二尺廣二百七十丈垜口五百五十四向有三門南曰迎薰東曰朝陽西曰文昌十三年經㓂亂兵燹西門遂塞今惟東南二門池深一丈
  富川縣城明洪武二十九年都督韓觀請設守禦千户所始築土城百户朱達千户江誠王禮劉信相繼成之
  國朝康熙十一年知縣劉欽鄰修二十四年知縣諶紹溶又修周六百三十四丈高一丈八尺濶八尺垜口九百有九為門四東曰向日南曰迎薰西曰昇平北曰泰定門各有樓明末兵燹城樓盡燬今存三門西門閉塞城垣歴今年久現議估修麥嶺城雍正八年創設㕔營駐轄東西北三面環造營房一百五十間周一百八十丈南則補以墻垣長六十丈如城樣為四門有白鷺塘繞城西如池
  賀縣舊為土城髙二丈周七里為門四宋因舊址砌以磚增築三尺為門三樓四元初毁諸城惟此獨存明洪武二十九年設守禦千户所軍民多疫俗以甑山形勢衝逼西門所致千户王奎用土石閉塞因廢其樓止存東南二門角樓四窩舖一十七間嘉靖十一年副使道伍箕知縣王聰重修十四年夏五月大水渰城隆慶四年知縣陳試修葺仍開西門建樓一曰瑞雲尋閉現今城高二丈濶八尺周五百七十丈零四尺垜口一千零七十四池深七尺濶七丈
  荔浦縣舊在永蘇里荔江之浦知縣馬宥築土為城景泰中以舊城濱江背山每賊來窺伺率自高山而下屢為所破城高僅丈餘民不可守景泰七年知縣伍繪乃遷今城地勢最高俯臨城外砌以磚石覆以串樓為門二南曰迎薰北曰承恩嘉靖二年知縣雷燮重修五年居民失火城樓燎焚殆盡萬厯九年知縣吕文峰於城之東西增開二門東曰長春西曰阜成各有譙樓後因賊亂防守無人遂塞東西二門
  國朝康熙四十七年城垣崩壞知縣許之豫重修周圍城垜增高一尺沿城遍栽芙蓉楊栁現今城高一丈八尺濶九尺周圍二百四十八丈八尺垜口三百二十五池深九尺
  修仁縣舊係土城明成化十九年總督朱英命官督砌以石闢東西南三門樓三座周圍二百零九丈高一丈八尺濶八尺女牆二百七十五窩舖四間無濠
  國朝康熙五年巡撫金光祖委知縣李子實重修雍正二年知縣傅峻捐資修葺五年署知縣黄錦璋捐建東城樓各三間
  昭平縣舊城原在西岸明成化間總督朱英所築㓂陷改為堡正德三年副使鄭岳遷堡城於東岸置守備萬厯四年復建於西岸下石上磚高一丈七尺廣二百四十丈垜口二百零六為門三樓四窩舖八間南臨府江東西北皆山石砂礫無池濠八年城圮知縣方思賢修四十一年南樓壞知縣蕭啟賢重修
  永安州城明成化十三年總督朱英委副使范鏞叅議謝綬督知州關魯建築周圍八百九十步高一丈六尺厚六尺包以磚石垜口四百四十有九四面無濠惟横一溝東西各設鐵柵引水由溝入城名為官河復從西出灌田設門三東曰宣化西曰鎮遠南曰永定城樓角樓各四丈窩舖一十二間敵樓炮臺四
  國朝順治十八年知州屠德隆修葺康熙五年知州鄧林尹重修吳逆變亂悉行頹塌二十二年知州丁亮工捐資重修
  杜莫寨石砌城牆設有五門門上有樓寨中建鐘鼓樓供𤣥帝西門内設有公署以供官長停驂顏曰且止堂知州丁亮工書南門内有井名甘露泉公署後有宫巖東門外有城隍廟廣福廟又有獅子山山上建𤣥妙觀北門外有莫王靈感廟梧州府蒼梧縣附郭
  府城在大雲山麓東北跨山西臨桂水南遶大江宋開寶元年砌以磚周二里一百四十步高二丈五尺皇祐四年冦毁至和二年展築周三里二百三十七丈闢四門明洪武十二年復展八百六十丈為門五有樓東曰正東西曰西江北曰大雲南曰南薰西南曰德政覆以串樓一百九十六間濠環城東西南三面北因山為險正統十年毁十一年知府諸忠重修置刻漏於德政門樓上天順七年大藤峽賊陷城八年知府袁衷重修成化二年總督都御史韓雍增高一丈造串樓五百六十九間遍覆之城下設窩舖三十六間宿守夜軍士浚濠深三丈濶一丈五尺濠内外皆樹木柵長三千三百五十丈四年作東南北門甕城重建五門樓鐘鼓樓正德初都御史陳金重修萬厯五年南門樓鐘鼓樓串廊復毁知府李橡重建八年知府陸萬垓重建德政門十三年知府林喬楠重修串樓五百二十五間四十六年南門西門德政門大樓復毁知府陳鑑石廷舉相繼重修添設西門甕城天啟三年知縣梁子璠改為陽城毎城樓環設窩舖八間崇禎八年湖南㓂熾知府章金鉉加高城雉
  國初各門樓盡毁順治十五年蒼梧守道陳宏業知府祖澤濶重建五門城樓康熙六年知府黄龍修西南圮墻各十數丈經變傾毁二十五年知府陳天植蒼梧縣知縣尹維斾重建五門城樓及北望樓
  藤縣城在大江之南繡江之東二水合流上有平原創立城垣不知所始元至順三年知州文魁重砌周三百三十丈高一丈二尺明洪武十一年改州為縣城漸頽廢宣德間築土城東北樹柵天順四年冦毁五年巡撫葉盛委推官吕景融知縣熊善修築成化二年㓂陷都御史韓雍委知縣謝鉉用磚包砌周三百六十丈高二丈闢四門有樓東通津西永安北拱辰南迎恩敵樓十八間串樓三百七十五間西南以民塘為濠東以江為濠環植木柵重以閘門隆慶五年署縣主簿卜一佩捐修萬厯四十一年大水西門城樓壞城圯四十三年知縣李廷幹修葺崇禎六年北門城樓毁九年知縣梁昌重建易串樓為陽城磚砌雉堞規模壯麗
  國朝康熙三十八年知縣宋旭修北門樓雍正元年知縣李文炎修葺各處傾塌三年重建東西南三門城樓今城高二丈濶七尺周三百六十丈垜口三百六十
  五屯千户所城成化二年都御史韓雍始建嘉靖八年總督王守仁增拓之周三百有十丈串樓二百九十間東門二南門北門各一皆有樓濠深一丈廣如之
  容縣城在繡江上游唐容管經畧使韋丹所築内為子城周二里二百六十步外城周十三里濠深二丈廣五丈宋咸淳冦毁四年重修元至正十三年冦焚門樓明洪武三年容州同知王清因其故址修築闢三門東曰日新西曰永安南曰繡水十年改州為縣二十二年設守禦千户所以城西展築周四里一十八步改南門曰鎮遠北門曰拱辰西曰寧遠永安門在城中更為譙樓造串樓三百八十七間天順三年毁於流賊成化四年同知毛贊以城廣濶請減雉堞以便伺守都御史韓雍從之截去東隅一角周五百三十丈高三丈蓋串樓一百三間七年又蓋串樓一百一十五間仍設門四改永安門為東門嘉靖十一年知縣蔡雨修葺城垣開浚城濠萬厯八年知縣伍可受重修串樓一百一十間塞北門三十八年圯知縣傅敏功撒為陽城外城僅存遺址唯舊濠如故後皆湮塞今城高二丈濶一丈周五百二十丈垜口一千零三十向有四門今存三門東曰永安西曰寧遠南曰鎮遠
  岑溪縣舊城在今城西五里中鄉新城堡明洪武三年知縣劉鎮築成化十年僉事黄箎副使范鏞見城外無水形勢非建城地請於都御史韓雍發公帑屬知縣黄鳳翺卜築於烏峽之陽負山臨溪築磚城周一百六十丈高二丈開東北二門𢎞治八年知縣余敦善改陽城為陰城架串樓一百七十間塞東門闢南門正德十五年知縣石希介因城褊小築土城於外周三百八十餘丈上覆以瓦闢東西北三門嘉靖二十六年知縣趙禴以外城東南二門隨水順出非宜因改建之隆慶三年知縣李果又改還北門自是南北洞開重門歲久瓦卸内外城門頽圯不堪捍衛萬厯二十四年猺㓂亂飭兵討之兵巡副使張文耀為監督駐節城中見城隘陋難守白於總督陳大科巡撫戴耀按院林道楠題請宏拓屬通判歐爚知縣曾莘典史王一道董其事下瘞盤石為基上布鉅磚甃以石灰闢東西南三門外加甕門門上有樓餘設六敵臺臺上有樓各因險易以為崇卑城周三百六十丈高一丈八尺天啟中知縣王用霖於城東南二門間闢東門建城樓崇禎間知縣馬斯才改舊尖垜盡為方垜增高一尺五寸明季四門城樓敵樓俱毁
  國朝康熙二十五年知縣趙純禧捐修四門城樓現今城高一丈八尺濶八尺周如舊垜口三百七十向有四門今塞西北二門存東南二門東北附山無池西南沿小河為池
  懷集縣舊城在今城東古縣營明洪武三十年設守禦千户所千户何本始築土城高一丈二尺周三百二十九丈立四門南曰定懷北曰保集東曰永安西曰臨江成化四年都御史韓雍修治砌以磚石高二丈二尺周三百三十九丈濠深三丈濶稱之七年建四門譙樓𢎞治七年潦水浸頽知縣區昌重修隆慶五年又頽萬厯九年知縣林春茂令軍民合修三十五年南門樓塌知縣何維國葺之四十四年大水衝圮城墻串樓知縣謝君惠合軍民重修崇禎十一年知縣王國冕改修陽城築城垜一千一十個十四年知縣李盤增修城垜城樓四門外各建兵房六間又濬城濠令深
  國朝順治十六年知縣許重華補修頽缺康熈四年知縣鄒文郁重修四門城樓十三年知縣李雲龍於城外築土壘木柵浚城濠四十三年知縣桂天華塞保集門雍正二年大風雨四門傾塌知縣陳廷嵩捐修今城高二丈二尺周一百四十四丈一尺垜口如舊數池深三尺濶三丈
  潯州府桂平縣附郭
  府城在思靈山東當左右二江之㑹舊城踞思靈山半﨑嶇險阨宋嘉祐間始改建於平地立土垣嘉泰元年知州周禧知縣廖德明繼築元至元庚辰推官范埜撤而新之明洪武六年百户吳勝復廣舊城周三百七十四丈十五年千户陶成西展百餘丈十九年知府沈忠復東展數百丈東西開濠立柵南北際江立門六南二曰迎恩寧遠北二曰宣武威武東拱辰西安遠成化三年知府孫暲因砌以磚高二丈濶一丈二尺樓六座角樓懸樓共五座砲臺窩舖共二十二改拱辰門曰潯陽今城髙二丈濶一丈二尺周圍一千三百二十丈七尺垜口一千九百九十五
  平南縣城明洪武初知縣齊遜始築土城闢通濟一門景泰間㓂燬天順間主簿閻鼐請發公帑始築磚城周三百一十二丈高一丈四尺闢南北二門立鼓樓串樓月城濬濠𢎞治七年巡撫委推官戴綱知縣譚珪因舊築立羅城墻八尺濶四尺計五百丈蓋以土茅今羅城頽圮磚城仍舊計垜口三百零六城樓二南曰通濟北曰拱辰北門常塞南面大江為池城北池深八尺濶二丈
  貴縣城唐元和間刺史謝鵬始築宋紹熙間攝郡事譚景先修之元至正間城池頽圯峝賊出掠十三年攝州事吏目侯文卿捐資修築設窩舖二十四間為五門東西北門各一南門二面江為池明萬厯癸夘知縣谷大德捐修增高三尺
  國朝康熙五十九年大水城壞自東門至西門頽塌無算知縣林兆惠捐修三十餘丈北門因明末兵燹閉塞未啟現今城高一丈五尺濶八尺周圍五百九十丈垜口一千二百二十五東西北三面無池
  武宣縣城明洪武三年始築土城三十年又展拓之成化間易砌以磚現今城高一丈八尺濶一丈周二百九十三丈垜口七百五十八東西南北四門池深二丈濶一丈五尺
  南寧府宣化縣附郭
  府城宋皇祐間建築州守劉初夢神告以依蛇形乃可成翌日見一大烏蛇如龍狀盤繞於地遂依其形築之周一千五十步高一丈九尺闢五門有樓曰東門曰迎恩曰鎮江曰倉西曰安塞明萬厯三十年知府薛藩增開南門並前共城樓六座崇禎九年知府吳紹志增高三尺
  國朝雍正二年知府慕國琠知縣趙成章七年知府黑天池知縣黄其炳各捐修現今城高三丈一尺厚二丈五尺周一千五丈向有門七其烟花門久已閉塞今存六門曰東門曰南門曰倉西曰北門曰安塞曰水閘垜口一千零九十六池深一丈五尺城垣濱江土薄經歲即多頽塌處九年方議修安塞門東為水漲所激傾圯左江道閻純璽知府張漢以築城必先固岸用原恩城土州吏目施敏政規畫興修完固
  横州舊土城元至正丙戌州判倪思敬始築磚城明洪武二十二年指揮徐復擴大之周圍方十里一千二百一十歩高二丈濶一丈二尺串樓二百一十間南距大江東西北有濠深八尺濶一丈二尺長九百九十五丈城門六東涵春西肅清南鎮夷北清逺東北迎宣西南月江俱有樓窩舖三十一間景泰二年分巡道蕭鑾指揮鄧敳增建登髙嶺敵樓一座嘉靖三十一年府判韓紹易串樓砌磚垜三十八年西城圯知州高士楠修復四十一年知州陳垣指揮王嘉言詳請盡撤串樓增髙雉堞計垜口三千零六十五
  國朝康熈五十九年大水淹城崩塌數十處六十一年知州劉斌捐修重建東門南門迎宣門城樓七月大水城復圯知州劉斌吏目沈嘉徴重修葺今肅清門塞
  上思州舊土城在溪南明𢎞治十八年州同知曾昺經始知州羅環襄其工徙置溪北正德十二年知州黎磐遷學入城增拓數十丈嘉靖二十三年知州周璞拓東南陬百丈增置四門甃以磚三十三年知州詹世龍修議改磚城未竟署知州羅汝涇三十五年知州李時芳相繼修建周圍五百三十八丈高一丈三尺為敵樓五横直各一丈二尺四面濠環俱廣一丈深七尺西北二樓日久頽圯墻垣亦多倒塌
  國朝康熙三年知州朱士毅修復九年知州梅朗中重修二十三年知州戴夢熊申勸各堡士民循舊制廣袤用磚石修築煥然一新改四門額東曰迎恩南曰薰風西曰萬成北曰文象
  新寧州舊土城明隆慶六年巡道霍與瑕委知州鄧林材建築闢四門有樓東賓暘南和薰西含輝北拱辰萬厯五年知州趙宗鳳用磚包砌高一丈五尺濶一丈六尺周圍七百六十七丈垜高五尺垜口一千四百一十八設警舖一十七間十三年知州張思中四角建烟樓四座以備瞭望又每城門左右各建兵房二十間以居守禦兵丁
  國朝雍正四年西半城倒塌二百餘丈知州徐德秩捐貲修建環城有濠
  隆安縣明嘉靖七年都御史王守仁題准始置縣築城未竟十四年分巡道鄔閱委府判林鳳鳴知縣楊君池繼築甃以磚石高一丈四尺濶八尺周圍二百九十丈垜口五百四十七建四門有樓東曰隆興西曰望仙南曰觀泉北曰潮江今南門閉塞
  國朝康熙九年知縣查繼甲修葺西門外有池塘二口深六尺濶三丈八尺
  永淳縣城明正統十四年知縣蕭棋始築土城成化八年知縣曾鼐包砌以磚開濠環之嘉靖三年知縣潘文明修築周圍四百二十丈高一丈五尺濶八尺門四有樓東朝陽西永寧南迎恩北拱辰三面環江惟西一門向陸舊有濠以當來脈處濬不甚深後東南二門城樓圮
  國朝康熙五十七年知縣凌森美重修雍正七年知縣朱肇基周圍補修今北門閉塞惟開東西南三門
  忠州土州舊立土垣髙八尺周四百丈今多頽塌無池
  果化土州舊築土垣無池
  歸德土州舊有土垣無池
  遷隆峒舊有土垣無池 案土司例不設城並秪土垣設門以司啟閉稽出入
  太平府崇善縣附郭
  府城明洪武五年知府趙鑑委千户程良督屯軍築高二丈一尺廣一丈二尺周六百二十四丈城門五東曰長春南曰鎮安西南曰安遠西曰鎮邊北曰拱辰各建樓於上永樂六年七月江水泛漲淹塌城垣四百餘丈千户王宣府通判王俊文督令軍民及行各州縣助修易之以石正德十四年知府鄧炳以門多難於防守塞安遠門隆慶五年水泛復圯知府林廷顯補葺萬厯三年知府蔡迎恩通行修砌其各流土與千户所俱有應修定界扁南樓曰南薰明末冦亂傾圯大半
  國朝順治十六年知府遲焞推官唐敬一及知府馬正午相繼修復康熈七年四月洪潦泛漲傾圯四十四丈知府高不矜捐俸倡流土各屬修復南樓一座知縣連起文捐修東樓一座知縣張京鍷捐修小西門樓一座日久傾圯五十八年知府王𣻜倡率流土各屬修復
  左州城明正德十五年知州李欽承遷州治於古欖村即今州治築土城高一丈六尺周六百七十四丈立四門門皆用木架樓於上嘉靖中知州周墨修築城垣崇禎十一年知州李之清以不便防守捐建甕門四座設敵樓於上
  國朝順治六年交阯高平莫酋攻城敵樓盡燬後乃棄城南一帶改築土牆於内以便居守康熙四年知州王敬祖仍照舊基修復完固
  養利州舊土城明𢎞治十四年知州羅爵建萬厯十一年知州葉朝榮始作石城十七年知州龎一夔以城内空曠改建北樓減舊十之三周三百七十九丈高一丈三尺垜口六百四十東西南北并小西門水閘門共六門敵樓五座城内有泉即石巖泉遇春夏湧流泛溢通江
  國朝順治五年遭兵燹頽塌大半十八年知州傅天寵修復康熙七年四月江水暴漲與城中泉水交泛城垣廟宇官舍民房崩塌殆盡知州王乾德捐修二十四年知州章泰重修時值霖雨隨修隨壞迄無成功三十年知州汪溶日修建完固
  永康州舊土城明萬厯三十年建崇禎十一年知州李喬春以地連土蠻醜𩔖不時竊發易甃以磚城周三百餘丈高一丈五尺東西南北四門敵樓四座
  國朝康熙四十三年知州徐樹庸重修
  寧明州新改流官舊築土垣周一百三十丈開東西南北四門大半傾圯雍正十一年議另建明江城即思明舊土府城明成化間土官黄道建築土城周八百九十四丈高九尺厚六尺城門六東曰東旭南曰鎮南西曰柔遠曰拱極西南曰懷安北曰承恩城外濠隍環植以竹
  太平土州舊建土垣周四百二十二丈高一丈東西南北四門
  安平土州舊立土垣周七十五丈有竒髙一丈無池
  萬承土州舊建土垣周八十丈三尺高七尺無池茗盈土州舊築土垣周八十五丈高一丈二尺無池
  全茗土州舊築土垣無池
  龍英土州舊建土垣周六十五丈高八尺無池結安土州舊有土垣無池
  佶倫土州舊立土垣無池
  鎮遠土州舊建土垣無池
  都結土州舊築土垣無池
  思陵土州舊築土垣周二百一十八丈高五尺東西南北四門
  江州土州舊築土城後更甃以石周八百六十四丈高七尺為門五東南北各一門西二門
  下石西土州舊建土垣周二百一十八丈高五尺東西南北四門
  上下凍土州舊止官署周以土垣無池
  憑祥土州舊有土垣無池
  恩城土州舊築土垣無池
  思州土州雍正十一年改治伯江哨土官先以事革城未建
  羅白土縣舊築土垣無池
  羅陽土縣舊建土垣無池
  下龍司今為流官通判治舊築土垣周八百五十丈高一丈二尺西北各一門東南各二門東西南距河北倚山無池
  上龍土司與民雜居並無城垣
  鎮安府
  鎮安府土城建自宋時高一丈五尺濶三尺馬道五尺周圍二百二十四丈有東南西三門門有樓北面以山為城無門城外兩水夾流即以為池歸順州舊州治在今州治南十里明𢎞治年間築建周圍一里開四門無雉堞濠塹天啟七年被莫夷攻破日久頽塌移計甲作州治築土為牆僅圍衙署非同城制今改設流官現估興建
  奉議州舊有土垣東面沿江被水衝塌康熙九年州判刁玉於南西北三面依舊址築垣髙五尺長三百五十丈其東面竪立木柵四面有門樓皆茅蓋
  向武土州舊有土城宋皇祐間建築在州甲明萬厯四十五年被土田州侵刼殘破始遷州治於乃甲復築土城周圍一百五十丈高七尺無雉堞濠塹正北開一門有樓用茅蓋之
  都康土州舊有土垣在把部村宋乾興間遭龍英向武侵踞州境始遷於隆滿村以避刼擄壘砌亂石為城高八尺周圍二百一十三丈有東西南三門門舊皆有樓今圯無濠塹有小溪曲流於南北兩門
  上映土州土城宋皇祐間土知州許公順築明崇禎十二年土知州許桂芳修
  國朝康熙六十年土知州許文運重修高一丈一尺濶五尺周圍二百二十二丈五尺開南門一門垜口無池深五尺濶七尺
  小鎮安舊治在音峝明𢎞治間被莫夷攻占遂移治於麽窰甲以土為垣
  下雷土州城宋皇祐中建舊係石砌内外二城内城周一百七丈外城周一百一十三丈髙七尺内外南北各二門東門一東北一西則依山為障池無
  湖潤寨原無城池
  栁州府馬平縣附郭
  府城宋元祐間知栁州畢君卿始建築土城明洪武二年指揮蘇銓等拓之易以磚東西三里南北二里高二丈周圍七百四十八丈𮄑舖三十五間為門五曰東門西門鎮南門靖南門北門城外水環如帶又有外羅城起西環北至南首尾皆際江長五百九十丈高一丈四尺明末圯
  國朝康熙五年守道戴璣知府劉永清知縣閻興邦修内城歲久倒塌雍正三年總督孔毓珣捐俸委官監督修築
  雒容縣舊土城在洛清鄉明景泰間為賊攻陷成化間僉事何漢宗改砌以石上覆串樓嘉靖二年巡按御史汪淵重修萬厯三年遷今地砌以磚
  國朝康熙五十三年知縣王符震雍正六年知縣馬樸俱重修現今周圍二百九十四丈五尺高一丈二尺垜口五百九十七向有東西南北四門後東北二門塞雍正五年知縣馬樸以東為生氣所來開東門其北門仍塞
  羅城縣城明成化十七年府同知劉頖知縣艾俊始砌石城在鳳凰山之陽高一丈二尺濶四尺餘周圍三百六十丈正德七年知縣黄裳建東西南三門并各建樓東覽輝西永安南迎薰因地多石未鑿池嘉靖三十六年推官周賓興知縣徐鏗重修明季兵燹傾頽
  國朝康熙三年知縣于成龍重修城樓城東一面砌石立磚垜餘三面方議修補㑹陞去任三十三年知縣王永清重修
  栁城縣城在龍江西明洪武二年縣丞陳祖政始建成化間都御史韓雍委知府何楚英築磚城
  國朝順治十四年知縣張冕康熙十年知縣翟廉三十年知縣彭士檟五十五年知縣周祖武雍正七年知縣周之瑚俱各重修現今髙一丈五尺濶一丈二尺周圍三百五十丈二尺垜口八百二十為門三南曰石城西曰西江北曰北鎮
  融縣城建自唐時至宋安撫使譚夀昌廢舊城拓東南北三面創外城周圍九里為門三曰通濟鎮逺威武為樓三曰朝陽清逺雄邊元至正間㓂陷權本州同知劉士學重修之明初於城西拓廣二十五丈復加營建周四百八十五丈環之以濠增建城門曰廣潤
  國朝康熙十九年知縣熊飛渭捐資重新西南二門城樓𮄑舖九間四十八年知縣吳從龍重修廣潤門五十年知縣牛天宿募民修築後因霪雨雉堞譙樓半就傾塌雍正八年知縣陸嘉謨詳請估修今城高二丈五尺垜口六百七十周四百八十五丈門有四大東小東南門西門池深一丈八尺濶一丈二尺
  懷遠縣明洪武十四年始建城於大容江口老堡地嘉靖隆慶中猺賊陷城者再論者以縣城孤懸賊巢非形勝制馭久安之所萬厯十九年知縣蘇朝陽始遷於今丹陽鎮地甃石奠基上砌以磚髙一丈七尺周圍二百六十丈四門皆有樓東門曰觀雷樓曰就日南門曰丹陽樓曰薰風西門曰新良樓曰太白北門曰治定樓曰向宸南北築月城二座馬道上蓋瓦舖八座銃臺四座皆有樓屋城外築土城六百丈開四門上蓋瞭望樓環城四面皆水不為池濠今城周三百三十九丈垜口五百六十六
  象州舊土城明洪武間始築開東西南北四門又小南門尋塞成化十四年守禦都指揮楊觀於西北門上各建樓一座嘉靖九年知州林益請於總制林富發公帑撤舊串樓改砌磚石萬厯十三年知州李維岳重開小南門改曰進賢建樓一座後圯
  國朝康熙六十年知州江莪重建迨後城垣城樓各處崩壞知州陸廷光捐資重修今城高一丈八尺濶一丈周圍五千九百五十丈垜口一千六百四十五城門五東曰賓陽南曰鎮南西曰朝江北曰象臺小南門曰進賢池濶二丈五尺深一丈來賓縣城明洪武間始築永樂間縣丞孫仕安改築磚城西南濱河東北依山為門四東曰東安西曰西寧南曰鎮南北曰迎恩各建譙樓並串樓景泰間廢於賊天順四年巡撫葉盛修復之萬厯六年又修現今城高一丈八尺濶一丈五尺周圍五百一十丈垜口七百四十池深一丈五尺濶如之慶遠府宜山縣附郭
  府城漢時築土城唐天寶元年刺史吳懷忠易以磚石周四百五十三步為門四是謂舊城明洪武二十九年開設慶遠衛拓東門外地築城以廣之是謂新城共周圍一千二百二十九丈因黄山谷居舊城小南門卒於南樓民不忍行塞之門共有六東曰永安西曰永定舊南曰鎮安新曰武定舊北曰拱辰新曰泰和𢎞治元年知府汪溥以北城附江其險可恃獨東西南三關平曠受敵乃傭工鑿濠深二丈濶一丈五尺延袤凡三十丈引官陂水注之正德十四年祲災民多殍亡樓焚城圮衛指揮王璿中修復丁亥賊覃明珂變亂後多傾圯
  國朝甲寅兩遭滇黔逆變益復頽塌新城閴無人居康熙二十三年知府白啟明捐資修築二十五年同協鎮江楊淮倡率文武各屬捐建西北兩門城樓西門月城塞二門仍四門𮄑舖一十二間池深二丈濶四丈五尺
  宜山縣舊有土城在江北岸宜山下後以渡江不便改附郭
  德勝鎮城在河池所内明永樂間建壘石為城高一丈二尺濶九尺周圍三百二十八丈開東西南北四門
  河池州舊惟土垣明嘉靖五年知州周鉞遷州於四一山增築土垣高一丈五尺濶七尺周圍三百八十丈為門四曰迎恩定遠鎮遠歸仁後塞北門建樓三座明季冦毁
  國朝順治十七年知州李若璘勸里民修築高一丈後遭逆亂傾塌康熙二十四年知州劉安國捐修增高二尺并同在城叅將石鍾華中軍錢來鳳建造城樓𮄑舖甕城後多頽塌雍正四年知州陳舜明捐資修築六年七年又加修葺四面皆山無城濠
  天河縣城東南依山為固西北築土垣唐天寶元年刺史吳懷忠建有濠為門三明正德十二年知縣尚汝弼補築土垣增高三尺掘濠增深一丈又增築外垣以䕶之萬厯十九年知縣楊繼顯遷縣治於西鄉原築土城周圍竪木柵䕶城明季荒頽
  國朝順治十五年仍照舊基暫竪木柵康熙二十四年知縣黄湂捐資取石砌基築牆周三百六十丈高六尺開四門後歴任修增
  思恩縣治原立於環江洲未建城後因水漲為害移歐家山築土牆屢被㓂害
  國朝順治中土賊攻刼遂遷治於譚村衙署民居悉遭燬敗十五年復因歐家山舊址築土垣周二百丈高一丈二尺康熙五年知縣翁世庸闢東西南北四門其上有樓二十四年知縣鮑復相捐俸修築七丈五尺建城樓一座𮄑舖四間
  東蘭州原係土州舊無城池
  國朝雍正八年改土設流治東院地逼山麓城基難建十年知州沈志榮詳議免築列造營房二百間環文武署
  荔波縣今改𨽻黔省土城明嘉靖中知縣尹東表建於穹來里喇軫村萬厯丁未知縣劉邦徴續修為西南北三門後圯
  國朝順治十五年知縣王家正詳請遷於方村莪嶺去舊城五十里築土垣一百八十二丈高五尺厚一尺五寸開西南北三門南北門建有草樓後經孫逆變亂頽廢康熙二十年知縣劉棻捐貲重建南北城樓後又傾圯雍正七年知縣沈志榮重修那地土州舊築土垣環署周九十六丈無池南丹土州舊止土垣環署無池
  忻城土縣舊止土墻環署周四十五丈
  國朝康熙二十一年土知縣莫宗詔修建石砌圍墻高五尺濶一尺五寸周圍一百六十五丈開東西北三門無池
  永定土司舊止壘石環署為垣周二十丈髙五尺無池
  永順正土司舊止官署環以土垣無池
  永順副土司舊止官署無城池
  思恩府
  府城明以前在寨城山内距今城西南八十里四面倚山刻削如城缺處壘石砌補開四門門外濠塹今為舊城土司城明正統間知府岑瑛遷於喬利壘石為城距今城北四十里嘉靖六年新建伯王守仁遷建今所荒田驛四郊廣衍江山環拱髙二丈二尺濶一丈一尺周圍三百一十二丈垜口六百八十六為門三東鳴鳳西恱化南思正城樓四座四隅角樓四座東西兩河至南門交合儼然濠塹北倚山麓無濠池九土司立丈尺起止界石遇有頽壞各依界修理
  武緣縣城明洪武二十四年嘉靖十二年知縣馬汝頤修萬厯八年知縣黄約重修
  國朝康熙三年知縣莊振徽重修周圍五百九十丈高一丈二尺垜口一千一百九十四為門四東陽和西麗澤南阜民北威武樓四座窩舖一十七間周圍濠六百七十丈廣一丈深七尺
  賓州城宋開寶中知州楊居政築後廢明洪武初修築未幾復廢成化間巡撫張鵬令所官重修正德八年副使陳錫重新之嘉靖十三年知州李伯鴻萬厯十五年知州彭士遠各修一次現今磚城高一丈五尺周圍五百一十七丈垜口九百七十有五向有四門其文昌門因妨宫牆封塞西門明末時塞
  國朝康熙十二年攝州事張一祥重開州民便之其池東南深一丈八尺西與北接山麓高阜池無安城鎮城在賓州城東七十里磚砌東西三里南北二里餘開東西二門内駐安城鎮巡檢司一員分防千總一員戰守兵三十名
  遷江縣舊城在今城北岸宋嘉定三年知州蔣來叟建後毁明洪武二十年復築城成兵士災癘牛馬渡河踐食二十三年依形家言遷於南岸即今城明季兵亂人民離散雉堞城樓悉皆圮毁
  國朝康熙初年知縣高際運魏球李如華相繼修築完固二十一年知縣曹雲鵬招徠居民漸復其舊現今城髙一丈周圍六百六十七丈三尺垜口一千五百八十六向有五門後將小南門北門封閉今存東西南三門東與北臨河南與西開池深一丈五尺濶三丈
  上林縣城明洪武三十一年立屯田千户所始築土垣僅容縣治倉庫天順元年鎮撫委官復築為土城三百餘丈成化八年命都指揮岑瑛重修易砌以磚外環以濠覆以串樓為二門東迎恩南廣惠皆有樓後毁隆慶三年知縣羅嘉修復明末㓂毁
  國朝康熙二十一年知縣毛渾修復
  三里營城在上林縣城東北五十里磚砌廣袤各三里開東西南三門内駐上林營守備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二員兵二百名
  田州土州舊有土城明洪武五年土知府岑伯顏建高五尺濶四尺周圍五百二十丈開東西南北四門各有樓無雉堞濠塹成化間土知府岑鏞修後因兵燹盡圮東西二面基址僅存
  國朝康熙四十七年土知州岑應祺遷治於北一里城池未修
  百色城在田州西雍正八年移右江鎮總兵及思恩同知駐轄現在創建城垣周圍六百零一丈為門三上各有樓間設砲臺十二座垜口一千一百八十四
  上林土縣舊有土城宋皇祐間建明末兵荒傾頹殆盡
  國朝順治十八年遷縣治於那料村築土垣高六尺周圍二百零五丈東南二門無城樓雉堞垣外有濠廣四尺深三尺
  白山土司舊有城池在喬利憑山壘石城一座周圍六十丈五尺自明末叠遭兵燹城池頽廢移住隴兔村後因吳逆變亂復移博結村為司治官民雜居康熈五十五年始壘土為圍墻
  興隆土司初卜築喬利惟石砌墻垣周圍七十丈高僅六尺牆北一門曰順義自明末兵燹衙門焚燬墻垣傾頽移入蘆何城頭何村為司治無城垣
  那馬土司石城名曰周麗周圍七十丈高五尺南北二門無雉堞城樓濠塹後倚砦崇高嶺前遶小川明正統間思恩土官岑瑛建築
  定羅土司舊有石城一座相傳岑瑛所築即名岑瑛城周圍二百餘丈東西二門至今如故但城外荒蕪無人居住移住朗城頭為司治與民雜居去舊城二十里
  舊城土司以山為城南北東西各徑一里壘石築垣四山口開四門無城樓雉堞明永樂間土官岑瑛所築東南闗口石墻長二十丈高一丈二尺西闗口石墻長八十丈高一丈二尺西北闗口石墻長五丈高一丈三尺背深塹廣長各如墻勢下旺土司石城明正統間思恩土官岑瑛築正南依山為翰惟築東西北三面共一百五十丈高六尺無垜子城樓開三門東曰古麗西曰律門北曰紹興今西門封塞池無
  安定土司原無城郭司治先卜築於舊洲因兵燹廢頽已久今移地六村為司治誅茅結屋官民雜居
  都陽土司以岜皂村為司治原無城惟土築牆周圍六十丈髙五尺自明末兵燹傾頽今即其舊基官民雜居
  古零土司自建置以來未築城池惟於紗帽山前建立司治敞其籓籬與民同居今移思恩通判駐壓
  泗城府
  泗城府原係土司
  國朝雍正六年改土設流舊無城郭四面皆山城基難立即山形勢為保障資其南北設上下兩關以譏出入
  西隆州為滇黔孔道改流以來未建城池雍正九年知州李文炯詳議起造於州之扁牙
  西林縣向無城垣
  國朝康熙六年知縣王𤇍創築土城高九尺濶二尺五寸周圍二百八十五丈開四門各置樓無雉堞濠塹
  直𨽻鬱林州
  鬱林州城宋至道二年始築子城周二里八十步淳熙六年陸川冦變郡守黄齡築外城冦又攻毁七年郡守施埤重修子城蓋串樓三百二十七間敵樓四譙樓一又繕水城增築甕門元至正三年州判買木丁復修子城明洪武十九年設守禦所知州鄧文俊千户費忠創築新城周六百四十丈高一丈五尺蓋樓六百間闢四門曰近陽曰西鎮曰永寧曰武安二十九年千户姚夀始浚濠池天順四年千户施威修濬七年連被㓂毁成化二年都御史韓雍委官重修築欄馬牆立瞭望樓十鼓樓一嘉靖四十一年知州李一德請發帑金一千兩重修增高七尺砌四門月城加敵樓二十一間萬厯十四年大水城垣多壞知州江龍請發帑金四百兩重修
  國朝康熙二十五年知州賈有福率同城文武官捐修城樓𮄑舖
  博白縣唐武德五年始創土城宋淳熈六年㓂毁十一年重修元至正十三年以磚包砌周二百三十丈高一丈八尺立東南二門明洪武五年冦毁六年修築天順六年冦陷成化二年都御史韓雍撤新之為門樓二百一十間濠廣二丈深三丈外設攔馬垣正德元年知縣張璧光塞南門啟東門曰平政門萬厯四年知縣林瑄擴城西南一百八十丈復闢南門曰廣化敵樓三間串樓三百六十間三十五年地震崩圯知縣譚岳重修四十四年知縣陳上策又修
  國朝康熙二年知縣史縉七年知縣王運昌相繼修葺十八年知縣劉燦重修撤新南門更名興文門四十九年知縣程鑣增埤城東北各一十五丈雍正二年知縣蕭烜光重修東南二門今城高一丈五尺濶九尺周三百六十二丈串樓三百六十窩舖七城門二樓二雉堞三百六十二池塹深廣北流縣舊有土城久毁明景泰元年知縣林懋修城浚池立門天順四年㓂毁成化三年都御史韓雍委縣丞孔舒修築七年以縣西舊學地高曠可城委梧州府照磨林埜遷築砌以磚為門三有城樓串樓二百八十間城濠外置木柵築欄馬垣嘉靖四十一年賊踰城刼庫同知施宗誼增築三尺設敵樓五崇禎十年知縣趙當璣拆串樓為陽城十五年知縣張問士築西門甕城
  國朝康熙三十五年知縣顏正色三十七年知縣涂遇俱經修葺今城高一丈八尺濶一丈二尺周四百三十九丈垜口三百四十池深五尺濶一丈陸川縣明永樂間始築土城景泰三年重修闢東西南三門正統十四年都指揮葛宗蔭修築成化十一年都御史朱英發公帑委知縣莊槩拓之砌以磚石建四樓闢二門曰長安曰拱辰蓋串樓三百六十間𢎞治十八年知縣郎珍增修月城甃以磚石又蓋串樓二十四間正德七年妖賊李通寶縱火焚燬城樓十五年都御史蕭翀委知縣賀節重修嘉靖四十年東北串樓城樓燬四十二年知縣張子翼重修增建敵樓八隆慶四年知縣周文盡除串樓為陽城創敵樓四𮄑舖二十五座萬厯二年城東南傾圮知縣何子通復建串樓二百四十五間明末城垣城門雉堞俱圯
  國朝順治十六年知縣周士選重修康熙四年知縣方鼎重整南北兩城門包以鐵五十七年知縣顧鵬重修今城髙二丈一尺周圍二百六十丈垜口四百八十向有三門今封東門存南北二門池深一丈濶一丈四尺
  興業縣舊樹木柵為城明洪武二年㓂毁三年縣丞鄔馬兒主簿顏真始築土城宣德五年知縣胡綱增築設東北南三門正統十年知縣丁芹增雉堞蓋串樓三百間天順三年知縣向珍築攔馬垣浚濠塹立敵樓二十一間正德二年典史黄傑請易土以磚增髙三尺嘉靖六年知縣何炯去串樓留南北二城門現今城髙一丈五尺濶一丈一尺周一百六十三丈五尺垜口三百二十七城門三東曰文明南曰平政北曰拱辰池深一丈五尺濶一丈二尺













  廣西通志卷三十四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