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道先生遺稿/卷十上
雜著
[编辑]道敎
[编辑]有是形則有是心。有是心則有是仁義禮智根於心。根於心則自有感應發見之妙。〈自註。此理本具於心。此心本配於理。故聚精會神。存養不怠。則本軆森然自然形見。譬如木氣凝結。着根於土。故曰根於心。〉
道不遠人。人之爲道而遠人。不可以爲道。
人之於我。同一類也。一類而同一源則性道亦同矣。以同推同。矩亦同矣。因其同而同其同。敎亦明矣。同其同而知其異。治亦當矣。
因其同而欲同其異。豈不睨視乎。因其異而同其同。則以人而治人也。以人治人。豈有責備乎。
無分賢愚。無分深淺而渾治之。則斯不亦責備乎。責備而遽欲齊之於聖人。其可謂以人治人乎。以人治人而責其可能。則豈不易親而易從。易親易從。易簡之道也。
以人治人。豈望人之止於衆人而已。姑就其可能者而誘掖勸奬。以志於聖賢之境也。
此欲循序而治也。循序而治。能明明德於天下矣。
我欲明德而又能明明於天下。則天下之人。豈不感悟愛服而皷舞振作乎。
皷舞振作則天下莫不歸仁。靡然從化矣。沛然孰能禦之。彼旣沛然從化。安用刑殺。孟子曰可使制挺。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撻者敎刑也。彼旣從敎。安用干戈害我之赤子。此聖人一視無私至仁之心也。
聖人視四海如一家。視萬民如一軆。此軆天地而爲一軆也。後世之人。不智不仁。自與天地有間。故視天下爲私有。視萬物爲別類。故視民不以同胞。而視天地之子也。
人能知兄弟之爲父母之枝。均愛之而順父母之心。則亦能視民如兄弟之於父母也。
旣愛之。欲推其所同欲而同之。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以其所同。推其所同欲。人之秉彜。好是懿德。則彼烏能不服。彼旣感服。烏能不從化。彼旣從化。又從而振作之皷舞之。禮樂之道盛矣。
樂則生矣。生則烏可已也。烏可已則日遷善而不自知矣。
禮樂之道。不可以遽暴也。從容和順。漸漬而不怠。則化之被物。如風之被草木。如水之浸灌於物。自然涵濡而浹洽。不自覺其化矣。
如此則聲敎迄于四海。而大化皥皥矣。
四夷莫不來王。四靈莫不畢臻。河出圖洛出書。而天地之神明。亦隨而欽化矣。
天地欽化則七曜軌而四時順。陰陽調而日月明。風雨時而生化成。戾氣消而生意融融。天地之間。葱蘢玲瓏矣。禮樂之用大矣。禮樂之用盛矣。
禮樂不以方不能行。故君子先立其方。庠序學校。敎之所也。三綱五常。敎之道也。貢士賓興。勸擇之道也。
勸敎而培養者。成就之道也。愼擇而明公者。用人之道也。
敎養則人材盛而出無窮矣。愼擇則用人當而百職擧矣。
如此則敎養有道而刑政宜。民皆樂業而且知方矣。
庠序之敎得則野無遺賢而人材多矣。人材多則有聖賢焉。有智能焉。有聖賢有智能。則將相百執事公侯伯子男。皆有人矣。賢者任之。能者使之。任使得則天下治矣。
養賢則豪傑勸。豪傑勸則人材不可勝用。
善莫大於與人爲善。與人爲善則賢能勸而樂於趨化。〈自註。舍己從人。是與人爲善。〉
豪傑勸則天下之士。皆悅而願立於朝矣。正疆界薄稅斂則天下之民。皆悅而願耕於野矣。廛無夫里之布則天下之民。皆悅而願爲之氓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則天下之商。皆悅而願藏於市矣。關譏而不征則天下之旅。皆悅而願出於路矣。省刑罰公獄訟則天下之寃欝者。皆悅而願歸於國中矣。不侮鱞寡則天下無告之民。皆悅而願出於其國矣。養賢優老則天下之大老。皆悅而願歸於其國矣。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則天下覊旅之士。皆悅而願歸於其國矣。
天下之士。皆悅則宣揚德化。而聲敎迄于四海矣。
廵狩述職。朝聘諮訪。紀綱擧政敎宣風俗正。
治之得失。民之疾苦。賢能之用舍。無不明矣。
書曰闢四門明四目達四聦。明四目達四聦者。好問好察之道也。好問則人皆盡情。好察則政無不理矣。
明則是非公而操捨宜。小人退而君子進。人皆知向而枉者直矣。百事擧而天下治矣。
古人以微服遊於康衢。其故何也。王國者。天下之人皆聚於此。天下之人皆聚。則天下之物情得失利病。皆在於此。察士論則知其人之學問。察民言則知其政之得失。察武人商賈之言則知其人之廉貪。察工之言則知其人之才能。
合天下之所見。聚天下之精神。察其影於至公無心之中。天下之事。何能逃於聦明乎。
然若不廣詢博訪精審密察。則其不墮於姦人之詭計者幾希矣。後世之君。不知天道。不誠不仁。厭於勞動。不親訪而使左右近嬖伺之。或訪於一處。或先泄所向。其不爲讒譖反間之所誣者鮮矣。嗚呼。可不審哉。
心公明然後能正。
心正然後處事正。處事正然後政敎正。政敎正然後可符而驗矣。心不正而政不中。則雖日遊康衢。無可驗矣。故曰符驗之道。在於正己。
後世之君。不能治己。結怨於民。或有畏禍而不能廵狩出遊者焉。有爲民父母。畏其子而猜疑者乎。
養士
[编辑]自幼時。敎養三綱五常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之道。務農講武之法。循序而敎。不使躐等。誘掖奬勸。寬而敎導。優游涵泳。養其中和。此風化禮樂之道也。
塾升之庠。庠升之序。序升之國學。國學升之太學。
天子國中則小學升之太學。合而聚之。禮以養之。敎以成之。德旣成。大司徒升之朝廷。天官冢宰別其賢愚。各稱其職。
先試於士。士職無不通而有餘。且有長人之德則升之大夫。
可士則士。可大夫則大夫。任得其宜。久而不易。三考黜陟。屢省乃成。
若有大道德大才智則歷試百職。授以大任。
賢者任之。能者使之。
必廣詢博訪。察於左右與朝廷之間。驗之輿望。時遊康衢。周訪遍諮。察於無心至公之中。則天下之物望可收。而人材之賢愚虗實可辨矣。又使廉問郡國。參而伍之。明無不照。聦無不聞。何憂乎四門不闢。
待士
[编辑]禮以待之。聽其言用其才。使膏澤下於民。有故而去則禮以送之。養其父母妻子於其所往而厚之。不收其田宅。至誠望返。則天下之士。聞風皆悅而歸嚮。頌其德澤矣。
出入無禁。往來皆安。有生道而無一害。則如居者之安於其所。行者之歸於其家。何所惡而不慕。何所憚而不歸乎。
柔遠人
[编辑]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則士皆悅服。德澤布於遠近。而聲敎迄于四海。豪傑聞風而悅慕。則天下歸仁而化行矣。
養民
[编辑]疆界正而稅斂薄。刑罰省而獄訟平。
勸課農桑。不奪其時。鷄豚狗彘之育。無失其時。則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育妻子矣。
安土樂業。感德懷恩。有恒心而樂受敎。則無不親其上矣。
敎化萬民
[编辑]尊賢則道明。道明則身修。身修則家齊。
立女師
[编辑]立女師則婦女有學而成德矣。婦多賢德則后妃有聖德而宮中化矣。
君聖則處事宜而敎成。后妃聖則克配德而贊化矣。敎化行則宮中無不一於德而家齊矣。宮中旣正則士大夫効而閭巷化。風行俗美而國中化矣。家齊國治則諸侯効而天下化矣。
其身正。不令而從化矣。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則不出家而成敎於國矣。
不動而敬。不言而信。不威而畏。
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
讓則恭。恭讓則能好問。而蒭蕘之言必取。
故能尊大人。能尊聖人之言。
故能明道而反諸己。
故知尊其天命之德性矣。
故能尊天尊父母。故能親親而尊賢。仁民而愛物。
仁民則民樂其養悅其敎而風化行矣。愛物則禽獸亦知其德而畏威。各安其所而不作亂矣。
澤及於禽獸。德莫大焉。
敎民
[编辑]敎之以仁義孝悌之道。則親其上而死其長矣。敎之以務農用財之法。則力農而節儉。糓登而有貯。養生喪死無憾。而有恒心矣。
敎之以講武則勇力長而技藝精。坐作進退之節。布陣奇正之方。無不明習。而善於應變周旋之間矣。
賞罰
[编辑]有功者必賞則民知勸。有罪者必罰則民知畏。
欲行賞罰。必先其愛。愛以至誠則民勸其忠矣。愛以賞罰則民樂爲用矣。
政
[编辑]政者。仁以爲軆。義以爲主。
正人之不正而歸於正矣。政得其宜則民悅服而知所避矣。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刑
[编辑]正之而不從者。以刑而一之也。非害民也。治其害民者也。非治其身也。治其害其身者也。
梗化故治之。棄其身故治之。然則刑非害民也。實愛民也。譬如人身有病。治其病而已。病祛則止。故曰非害民也。實愛民也。
刑者殺人傷人之道。過其罪而濫其刑則民不堪命矣。傷者不可復完。死者不可復生。無道而濫刑。豈仁者之心。故聖人必愼其刑。不忍故也。
故曰刑期于無刑。欽哉欽哉。惟刑之恤哉。
故曰罰不及嗣。賞延于世。怙從賊刑。眚灾肆赦。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好生之德。洽于民心。玆用不犯于有司。
刑叛亂
[编辑]梗化亂民僭禮犯上者刑之。殲厥巨魁。䝱從罔治。
凡用刑之道。治其顯而不摘其隱。治其顯則易服。摘其隱則易失。
治其顯則隱者自沮。始則革面。而終則歸化。此非廣遷善而開生路乎。若夫自暴自棄。執拗強捍。不肯從化。而方命圮族者。罪不容矣。
叛賊犯逆殘害生靈者。興師旅以正其罪。
以親上死長。知義理之方。有勇力通技藝。知坐作曉陣法之民。服從智德兼全之將。順天命而自救其父母妻子之害。彼烏敢不從命。
爲民上者。知有民而不知有身。彼烏得不死長而扶上乎。上以扶上。下以保家。烏能不盡其死力。盡死力。豈不能勝。彼反賊見其必勝之勢。則豈不畏威。彼旣畏威而懷德。又見其廣遷善而開生路。則其中豪傑。豈不從化而歸德。
豪傑者賢人也。賢人者大老也。大老者民之父兄。其父歸。其子焉往。
豪傑歸。其民從。其羣臣曷敢不從化。以承天子之命。
彼暴棄殘賊之人。亦知其無可奈何。
若不膠守其強悍之性。則畏威感德。歸命而革面。故禹班師振旅。舜舞干戚七旬而有苗格。然則聖人安用刑殺。安用刑殺。
敎養
[编辑]王者之國。必敎養也。將相之才衆盛。民皆知孝悌親上死長之道。務農講武之法。
兵糧足而人材盛城郭完。處事得當。一無所失。天下服而不侮矣。不侮則服。服則從。服從則何有乎亂。
敎養則人皆盡其才也。雖有中人以上之才。成就則大賢。中人以下。亦皆賢矣。不敎則雖中人以上之才。反不及敎國之平人。何則。迷於俗而誤其性也。慾蔽心暗。自私妄行。自以爲聖而反害其正。
治國賢才樂用而人心附。亂國賢才離心而人心叛亂矣。彼行不道而害民梗化。王者承天命。率敎養之兵。將往而征之。彼以離心不才之兵民。敢抗王師。勢不敵畏畏故服。此三苗崇侯之所以歸化也。
治國敎養。故糧食足百官稱兵將精。亂國虐民而不敎。故國飢而民散。將相皆非其人。雖有豪傑。不被敎養。未能盡其才。且懷離心。無所用矣。
亂國之民。皆疾怨而離叛也。必欲赴訴於治國。日夜徯之。而惟欲其來臨矣。是本國之仇讐。治國之子弟。以仇讐而攻父兄。其能濟乎。
敎之之道。養爲先。不養生理不成。救死不贍。何暇治禮義哉。
故曰敎之本養也。
王者以民爲子。敎養之道。無所不至。民之視上也。亦子弟之於父母。父母率子弟。何所往而不濟。故經始而民子來。往征不道而莫不欣迎。沛然孰能禦之。
忠信則不言而信。敬愼則不動而敬。敬則不侮。不侮則不敢陵犯。不威而畏。故不敢犯。
仁禮則民莫不愛敬。義智則民莫不畏服。愛敬而畏服。何能害侮。
刑罰者。非欲害民也。使之避㐫而趨吉也。先治其首唱。次治其同惡相濟者。雖是羽翼之輕者。擔當助惡者治之。貪理無厭者治之。欺君罔上者治之。脅從與見欺者罔治。大開遷善之門。包容而歸化。則刑罰不濫。而民無寃枉矣。
人能改過遷善。與其進也。不念舊惡。包而用之。才無遺矣。
先改者奬而用之。先歸服者用之。
有德者尊之。有功者償之。
人有一善言一善行。奬之用之。使自勸之。一勸善而天下勸矣。故曰善莫大於與人爲善。
與人爲善。非要譽也。愛人無窮也。仁也非私也。至仁至誠。聖神之道也。
與人爲善則豪傑歸。豪傑歸則民心歸。民心歸而豪傑盡歸矣。
義國先歸。弱國次歸。義弱歸則勢已成。強國之不甚惡者。不得已而歸。強國歸而天下無不歸矣。殘賊之國。民叛士離。兵將器械糧食車馬。百不及焉。無形可恃。無可奈何。故畏之。畏故悔。悔則歸德。知其包容廣大。廣遷善之門也。
義國先歸。服其義也。弱國歸。爲其依也。強國歸。畏天命也。殘賊之人。不得已也。不得已而得已者。剛狠自棄之人。紂之不化自焚。李密之叛而取死。張士誠之自死是也。
聖人之兵刑。保民也非戰也。豈欲戰而殺戮哉。聖人之用兵。非得已也。故先保其國。先爲不可犯之勢。然後包而懷之。導以禮樂。不亟之以威。使自改過。彼豈不懷德。懷德故歸順也。
正名分
[编辑]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民無所措手足。
仁義禮樂。其正名之實乎。
仁義禮樂之敎行。則民皆知倫常。知倫常則皆知親其上而死其長矣。以親上死長之民。各自保其家國。救其父母與妻子。則彼豈不感服而樂趨於君命哉。民心歸而國勢固。設有殘賊夷狄之徒。梗化而亂國。王率敎養知義之民。正名分而往征之。彼殘賊夷狄知勢無可敵。德無可怨。故畏威懷德。
畏威故思。思則悔。悔則知罪。知罪則知德也。
心雖敬服而知罪。狃於頑習。拘於私意。迷於細人之言。徼幸冀免。不肯歸服。王者任賢能之士。率子弟之兵。正名分而往征之。絶其徼幸之路。大開遷善之門。則彼知改過則得免。逆命則身不免於誅戮。戮及於父母與妻子。惡能不服。惡能不從化。
孟子曰可使制挺。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撻者敎刑也。彼自受敎。焉用干戈。
形勢
[编辑]閭井有伍。部曲明矣。敎養有方。賢能衆矣。閭有寨柵城堡。守備完矣。
閭有長。旅有帥。邑有宰。
五閭相列。犄角相應。統於一旅。五旅相列。犄角相應。統於一州。〈自註。州者邑也。〉五邑相列。犄角相應。統於一鄕。衆鄕統於國。五國爲屬。統於連。十國爲連。統於卒。三十國爲卒。統於州。州有牧。牧者伯也。四伯相列。統於二伯。二伯左右。統於天子。此封建大一統之義也。
天下有亂。不得已而動衆。動衆之際。諸侯必合天子之符信。然後乃敢動。雖欲僭妄。不可得也。
封建之制
[编辑]閭井小八局。連卒中八局。方伯大八局。天子統一八局。此大一統也。
天下一軆。一軆故自相照應。自相掎角。自相接應。
一閭有變。衆閭犄角。奇正而接應。互相進退。互相接應。退者兵未力盡糧未半盡。漸徐而退。進者亦漸徐而進。進退照應。不失其勢。莫不有次序。莫不有脉理。多多益辦。分數明矣。
進退之道。類聚羣分。差等有序。會衆歸一。簡約以統。以一御萬。應變不窮。接續迭應。未有間斷。以此行之。力未盡也。糧未絶也。勢不孤也。古人戍卒之方。盖出於此乎。
衆閭各有小帥。衆閭不能支。邑帥衆閭而接應之。衆旅不能支。小國帥衆邑而接應之。衆邑不能支。大國帥衆國而接應之。大國不能支。方伯帥衆連而接應之。衆連不能支。天子命二伯。上公帥四伯而接應之。四伯不能制。天子親帥畿內與天下而往征之。是天子以敎養大統之衆。征無道殘賊之不享者。豈不沛然。
兵者保民也。不欲刑殺也。非獨吾民是吾民也。彼叛民亦吾民也。故王者一視。以四海一軆也。故先施之以德。使知好生之義。彼終逆命。則示之以威。使知有不敢敵之勢。則彼必畏威而知罪。按師不動。示之以好生不殺之義。開其自新之路。則彼此俱全。彼終不化。退而自省。彼見至誠好生謙讓之德。則彼之臣民與豪傑。亦知上國之爲吾君而爲父母。且知其君之無道。爲吾天子與天地之賊而不得爲君也。故擧皆歸嚮於天子。彼必畏威懷德而知所順矣。順則自新矣。此三苗之所以來格而丕叙也。文王之伐崇。周公之東征。亦一義也。
故曰君子不言而信。不怒而威。不戰而勝。
此仁則彼悅。此讓則彼讓。至誠而仁。烏能不化。
至誠之道。感應而已。感應之妙。盛矣哉。
道有經權。道廢禮壞。法度盡亡。民散而亂作。事出急遽。則權而制宜。不可以經。
不知經。無以制權。善用權者。必稽古昔先王之道。隨時而行。
間有畧倣古䂓。能推什伍奇正掎角之制。周旋於板蕩之際者。僅數人而已。其餘則用其私智。徼幸於潰亂無統之際。其得成幸矣。後世以爲美法。遵而爲經。惜哉。
化天下之道。莫善於一其所同。一其所同而敎導誨誘。待其曉然而後征之。禮樂之意美矣。
封建之法廢而郡縣之法行。時義則然也。不可以改。然其不考人才之智愚賢不肖。數遆而不久任則非也。雖有賢才。何得以施其政敎乎。
御夷狄上
[编辑]方建五長。分統荒服。〈自註。五國爲屬。屬有長。〉
夷狄統於五長。則夷狄之統。在中國也。中國失道。不攝夷狄。則夷狄強大。自成一統。如中國之有方伯。此中國之所以難制也。
聖王御戎有道。威德並行。所以無逆命猾夏之患也。
自秦以後。封建罷而郡邑立。此私天下而爲己有也。
國無世襲。任不久遠。守無豫設。軆統不立。宰無顧戀。守禦踈濶。脫有兵亂。人各自爲。無意奉上。自非大忠良。不肯保守。各自避禍。梟䧺一號。瞬息千里。此郡邑之所以不如封建也。
聖王無私。公天下而不以私。大封功德。與天下共其利也。
有德則統。無德則離。理之常也。
故君皆修德。不爲徼幸。故世守不失。歷年長久矣。
郡邑之制旣立。則君無忌憚。妄行私意。治敎不明。民不被德矣。
故禍亂相續。殆無寧世。嗚呼痛哉。
御夷狄下
[编辑]御夷狄之道。懷之以德。畏之以威。威德並行。御孰善焉。
列國犄角。敎養已成。人才盛矣。兵民精矣。城郭完矣。萬野淸矣。彼夷狄以不敎無識之輩。遽生妄意。突入其中。則城完野淸。將智兵精。故有危而無利。有罪而無功。心摧勢挫。解散而退。中國以井井蓄力之兵。伺而乘之。彼豈不畏㥘。畏㥘故敗。敗故服從也。〈自註。淸野之法。上古亦有此意。秋冬則斂而入保於城。後世欲倣此法而失其旨矣。〉
夷狄有不享者。中國命將出師。器械必以兵車。必以弓弩。車者有脚之城。弩者耐濕之器。
以此兵將以此器械。八陣犄角。接續應接。進則無危。退則無畏。待其虗而乘其危。驅之而已。不深入其重地。彼知有必敗之勢。無可乘之隙。無可奈何矣。無可奈何則畏服也。
乃命傍國。移兵擊之。不從者先擊之。
傍國不支。使衆傍國助之。衆傍國不支。然後中國助之。
有功者加爵而加封。不從者滅之。彼無方伯連帥之統。何所恃而不順。
且彼慕其德而被敎化。亦粗知親上死長之方。烏能不順命。
以是御之。何患乎不能御也。
旣服則懷之以德而已。懷德則無叛也。
稽古經綸
[编辑]孟子曰不違農時。糓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鼈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糓與魚鼈。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五畒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鷄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畒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敎。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中庸曰哀公問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擧。其人亡則其政息。
人道敏政。地道敏樹。夫政也者蒲盧也。
故爲政在人。取人以身。脩身以道。脩道以仁。
仁者仁也。親親爲大。義者宜也。尊賢爲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知斯三者則知所以脩身。知所以脩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凡爲天下國家有九經。曰脩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軆羣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
脩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軆羣臣則士之報禮重。子庶民則百姓勸。來百工則財用足。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
齊明盛服。非禮不動。所以脩身也。去讒遠色。賤貨而貴德。所以勸賢也。尊其位重其祿。同其好惡。所以勸親親也。官盛任使。所以勸大臣也。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時使薄斂。所以勸百姓也。日省月試。旣稟稱事。所以勸百工也。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遠人也。繼絶世擧廢國。治亂持危。朝聘以時。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
凡爲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
論語曰堯曰咨爾舜。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
舜亦以命禹。
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簡在帝心。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
周有大賚。善人以富。
雖有周親。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
謹權量審法度脩廢官。四方之政行焉。
興滅國繼絶世擧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
所重民食喪祭。
寬則得衆。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
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屛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衆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敎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子曰不知命。無以爲君子也。
不知禮。無以立也。
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中庸曰子曰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烖及其身者也。
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
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
雖有其位。苟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雖有其德。苟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
子曰吾說夏禮。杞不足徵也。吾學殷禮。有宋存焉。吾學周禮。今用之。吾從周。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過矣乎。
上焉者。雖善無徵。無徵不信。不信民弗從。下焉者。雖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從。
故君子之道。本諸身。徵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繆。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
質諸鬼神而無疑。知天也。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知人也。
是故君子。動而世爲天下道。行而世爲天下法。言而世爲天下則。遠之則有望。近之則不厭。
詩曰在彼無惡。在此無射。庶幾夙夜。以永終譽。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譽於天下者也。
論語曰顔淵問爲邦。
子曰行夏之時。
乘殷之輅。
服周之冕。
樂則韶舞。
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
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
見義不爲無勇也。
井田篇
[编辑]古者有井田鄕遂之法。封建諸侯。有方伯連帥之統。兵藏於農。兵藏於農。則兵民爲一矣。井田鄕遂封建之制罷。而兵民分而爲二。故有後世養兵之㳒。
養兵者。養天下客兵於國中。主客之勢俱困。不能支而無所用也。
八家各私其田而同養公田。則公私俱殷。又能節儉而不爲無益之費。故國民俱有十年之儲。故財用足而養道贍矣。
養兵者。分主者之所養。以養客也。主者糧渴而困。不能事父母養妻子。又從而重賦之。〈自註。軍布與徵其一族。徵白骨布等類。○白骨布者。死者之布也。〉稱貸之。絶其生路。
故民不聊生。散而之四方矣。故有飢寒而死者相屬於道路。可哀也已。
客者離親戚棄墳墓。廢農桑絶生養。客寓於他鄕。身困而心無所依。故曰無用也。
主糧渴則近者困矣。廢農而客遊則遠者渴矣。主客俱困。遠近俱渴。流離而死亡。流離死亡而不怨離者。未之有也。
兵者保其家國而防禍亂也。使民各自保其家。則民必死其長而衛其國矣。今使遠兵客寓於京師。則是捨其父母妻子而保他人之父母也。豈本心哉。故怨苦之心生而思歸之念切也。怨而思歸。豈肯親上死長而爲國家哉。
主者恃客兵。不用心焉。且苦厭其縱橫。不相能而相和。相與交構而沮害。故亂生無日矣。嗚呼懼哉。
兵聚於京師則邊地無兵無守。而農糧又渴矣。〈自註。不耕作則糓不出。卒遇變而兵聚則糧渴矣。〉故姦䧺與夷狄。乘此而作亂矣。故唐有祿山與藩鎭之亂。五代六朝之間。夷狄縱橫矣。
內外俱虗。必生亂階。兵制其可不謹乎。
井田之制。廢久矣。權其宜而善處之。則自有其方矣。雖不能復井之形。行其意則可矣。八家皆有私田。同養公田。徹而什一則賦稅均而兵農一矣。此隨時之義也。〈自註。兵農分則兵難充而民困悴也。兵農一則民不擾而兵自充也。〉
古者有恤民之道。必先四民。鱞寡孤獨與夫流離四方者。鱞寡流離。民之窮而無告者也。故先王不忍於此。置恤典以撫養之。又敎民以相恤相助。故生理均而無死亡。此非平而一之之道乎。
世遠人亡。知此者希。嗚呼也已。
禁令篇
[编辑]禁令者。禁民爲非也。禁之無法。則民必被其害矣。焉有爲民上而陷民於惡。從而刑之者乎。刑之不可。况又從而斂其財而私用乎。
禁制之法。自有其要。大司冦統衆師。衆士分守閭井鄕遂之官。閭井鄕遂之官。各統閭井之有司者。法制旣定。使御使監察之。得其犯罪者則先責司冦。司冦責士。士責閭井之官。閭井之官責閭民之有司者。然則罪者不能幸免。而民不撓矣。
後世不然。樂民之犯罪。故設陷穽而聚斂之。焉有爲民上。樂陷其赤子而不恤也。
品節篇
[编辑]品節詳明則局正而勢通。不雜不亂。豈有乖離。
古人設敎之法。必有等序節目。譬如乹文燦燦。整而不紊。不紊而不離矣。
後世之法。混同而相雜。紊則不辨。摘則不全。不切不詳。徒取虗文。以悅於目。反厭古人之正法正言。
厭故踈之。踈故不講不習。不講故不明。不習故不熟。未有不講問不習熟而能通者也。
不通不明。反輕侮之。此之謂不知類也。
得失
[编辑]仁義禮智具於心。人皆有心則人各有仁義禮智也。故聖人自明其明德。而民無不明矣。
自誠其德則民無不敬矣。
德敎行則民無不悅服矣。詩曰民之秉彜。好是懿德。未有好之而不曉者也。未有好之而不悅者也。未有好之而不從化者也。未有曉而從化而不從令者也。
是故無敵而天下一矣。
君子必以禮樂刑政。敎化而誨諭。莫不知其倫常與是非。其不從敎者。刑以威之。天下豈不悅服。悅服則沛然。沛然則一矣。未有沛然而一。不見服於殘賊與姦䧺也。
彼殘賊與姦䧺。得罪於天下。君能一天下子弟之曉道義者。往而征之。彼惡敢不服。故姦䧺革面。殘賊伏罪。君子之所爲。豈不綽綽然有餘裕哉。
故吾甚悅服於孔明之德。而猶有欠於孔明之才識也。
孔明一心奉公。至誠事國。只知有君而不知有身。只知有漢而不知有我。只知有民而不知有己。忠誠貫日。幾乎仁復其心德。
正己而後人服。忠信而後人孚。未有不正己不忠信而服於人者也。孔明能盡此道哉。故欠其識也。
一仁一義。時中之道也。惟聖人然後時中。
故寬猛相濟。簡詳俱備。然後能順理而制禮。順民而制政。順時而制義。
彼刑名者。不順理而制禮。不順民而制政。不順時而制義。皆非實軆。其可謂之誠乎。其可謂之仁乎。
不誠不仁。以虗私制禮制政。強以驅民。能濟者未之有也。
是之謂欲速。是之謂見小利。其能達而能成大用乎。此所以欠其識也。
敎化刑政之道正。然後待時而動。則事可濟矣。未有欲速見小利而能成大事者也。
政令未播。敎化未施。則人心不明也。未有敎不熟識不明而能一於上者也。我以一道一其一而一之則能一矣。未聞有不以一道欲一其一而能一者也。
假使孔明能先自治。而民之生利足守備完敎化行而人材衆盛。民心和而且知親上死長之方。天下必敬服而不侮。我何危焉。又能以禮樂而皷動之。以化成天下。寬裕其量。包含衆才。招集勞來。撫綏安定。使來則安樂尊榮。去則從而厚之。天下豪傑。莫不向風而歸漢。天下之民。豈不戀慕乎。
然後以義正名於梗化犯分之人。則天下豈不服從。孔明不此之爲。乃反用欲速之道。其能濟大事乎。此所以欠其識也。
孔明非德不足。才識不足也。非才不足。識不足也。非識不足。習俗之不幸也。
若使孔明生於堯舜三代之上。或遊於孔孟之門。粗得聞大道。則伊呂顔曾不難矣。惜乎孔明之不幸也。
孔明心德與資質。足以爲天民與大人。孔明所造。猶未免於社稷之臣。非才之不足。習俗世道之故也。
此非孔明之不幸。乃漢之不幸也。非漢之不幸也。乃萬物與天地之不幸也。非天地一時之不幸也。萬古之不幸也。惜乎有是德有是才。而不能大成也。不能大成也。
聖人之用兵也。救民也。非得已也。非欲我民之獨生也。欲敵民之俱生也。故從容待化而不亟正之。欲其民之皆得其生也。
故君子貴恒久而不貴驟也。
以是心待敵國。則豈有不服而化。
愛民不誠則民不歸心。刑政差失則民必不服。民不愛戴而服。則敎化威令不行矣。
故君子不以得失利害爲心。而以得民得豪傑爲心。不以勝負爲心。而以不殺不見侮爲心。
故曰不動而敬。不言而信。不怒而威。不戰而勝。彼旣畏威而懷德。則民皆得全而天下歸矣。誠仁之道大矣。
假使蜀威德並著。有泰山不動之勢。然後敎化而成就之。
禮以節中。樂以皷舞。則化速於置郵而傳命。風行於草上。
天下皆知愛慕尊敬。無不信服。必效慕而爭趨敎矣。
敎化成則自能明是非尊大義。
彼終不化則移書魏之羣臣。曉以仁義道德之本具於心。不可不尊天命。亦不可妄行人欲而害天理。責大義使其歸正於天子曰吾欲出師。以討天下之不享。而恐天之赤子之肝腦塗地。不忍也。
則彼雖姦以多智之人。承東漢之餘風。好名之心。充塞乎中。且知人心之猶有不去漢者。必勉強曰我行伊尹周公之事。攝之而已。非欲簒奪也。不敢遽簒漢帝。不敢動干戈。數數遺書。勸勉開喩。曉以輕重大義。則此事傳播於天下。彼天下之人。以秉彝本有之常性。又被聲敎之浹洽者。聞此則豈不講磨而深思。快悟大義。旣悟大義則心必不服彼而從化矣。
從化則一矣。旣一則莫不向慕而願戴。必有徯我后之心矣。民心旣歸。豪傑豈不感悟而來歸乎。
彼之假借欺詐之迹已敗露。而人心奮怒。必爭向於蜀矣。彼荀彧荀攸之徒。亦多感悟於中。操知羣心已離。事無可奈何。而見我包容好生之心。廣開遷善之門。則彼必畏威懷德。有悟於中。知其得罪於天人。後必有子孫之殃。又知夫其臣之效尤。常懷危懼。生不安而死見罵。則天理利害。交集於中。彼亦人哉。亦有天性。彼亦才人。亦有智量。則豈不動其中哉。然則必革面而從化矣。設令操終不悟。欲效我仁義禮樂敎化之道。彼多欲而又無學問之功。則欲效而反拙。處事顚倒。反害其私智。彼烏肯爲哉。彼之能悟。欲心去而氣質變化。智明而心正。豈不知道之可好惡之可惡。又豈不知己不正而人不從。則無所益而反有害也。其心必曰富貴爲己也。錦繡文章。不過爲便身。食前方丈。不過爲適口。便嬖使令。不過爲代勞。聲音彩色。不過爲悅耳目。車馬宮室。不過爲容身而代步。山林川澤。不過爲暢懷。馳騁畋獵。不過爲適意。位高於人。不過爲軆貴。貪權樂勢。不過爲威人。然則我行過濫之事而僭竊大位。則與山賊之稱王何異。兒童之嬉戱何異。與子朝陳恒三桓何異。與桀紂秦皇盜跖之輩何異。生無益於身與事而得罪於天地矣。生不安心而危莫危焉。死必見罵而殃於子孫矣。吾豈若行周公之道。其生也榮。其死也哀。血食千秋。令名無窮而慶及於子孫也哉。必有改過而遷善。不復爲惡。豈有反亂不從化之心乎。
彼終頑愚。終不悔悟。則吾以敎誨衆多之賢才。率敎悔知方之民。順天下之心。正名分而討罪。彼烏敢當哉。
不敢當則畏威而悔心生。且知我有好生包容之量。而又慮子孫之無罪而受戮。則必歸命焉。以三苗崇侯之事見之則可見矣。嗚呼。盛德之效。大矣哉。
孔明不知行仁義與禮樂。而欲行申商富國強兵之術。庶幾禮樂䂓模。雖大於申商。不順天理。有愧於聖人也。
禮樂之感人。猶陽春之於物也。人豈不樂趨。因其樂而諷咏皷動。則涵泳熏陶。日遷善而不自知。禮樂之用。盛矣哉。
申商知虗文之非也。欲爲事實者也。假立其紀律。強一其衆心。
不順理而行。豈實軆也。
不實不仁。豈有實效也。無實而行詐力。豈能長遠。
申商只是富國強兵之術。依倣禮樂。強立紀律。不順民心而專行己私。欲速不達。豈能遠大。
申商不知敎養。富國非養民也。強兵非救民也。敎法非敎道義也。故士無格致誠正之道。民無親上死長之義。則嗜利無厭。愚頑勇悍。國勢少弛。民無所統。則視君如讐。禍無日矣。
驅貪利強狠好勝之民。絶生道而使之叛。則易於犯上而樂趨於利。使將相寧有種之言。一發於陳勝之口。則天下靡然從之。可不懼哉。
自私自利之害。一至於此哉。
管仲內多欲而外施仁義。禍歸於人而利歸於己。陽尊天王而實爲私計。豪傑不服。天下不歸。烏能長久。
內實主富國強兵之道。而外借仁義救民正名之聲。雖詐欺愚民。豈能愚豪傑。故天下不心服而不統一矣。雖有富國強兵之利。實無敎養之實。民無親上死長之義。士無仁義經綸之學。則人才不盛。任使不足。曠官廢職。害及於民。民不蒙實惠。內無誠忠。全效詐僞。無意報上。彌縫覊縻。雖有一時之小利。豈能長遠。
兵家詭詐不仁。殺人而利己。殺人而利己。人豈不讐。羣下效而尤之。簒逆無日。而子孫受殃矣。雖有目前之虛利。實爲萬古之罪人。與其禽獸而徼幸於目前之利。豈若得天心而享長久哉。三桓操懿此其類也。後之姦䧺。宜鑑此轍。
孔明術數
[编辑]孔明崇術數。爲後世妖誕者口實。惜哉。
術數害治害敎。君子不爲。
天地篇
[编辑]天地一軆。陰陽一軆。相錯故無間。相戀故無悖。無間無悖故一體。
若夫陰自陰陽自陽。不相連則非一軆矣。
無間而渾然。無悖而燦然。敦化故渾然。川流故燦然。
相戀則節。節者成也。不相戀則戰。戰則搏。搏戰者克害也。
成者生意也。克害者殺氣也。
保合大和。陰陽合德。故與天地合其德。與四時合其序。與日月合其明。與鬼神合其吉㐫。故曰廣大配天地。陰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
故溫而厲。威而不猛。故舜之命契曰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臯陶曰寬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彰厥有常。吉哉。合德之義。大矣哉。
合德則中。不合德則偏。
一陰一陽。故一仁一義。一文一武。一寬一猛。一張一弛。
故一靜一動。一語一默。一養一省。該軆用而妙動靜。學問誠敬之道至矣。
以此脩己。以此治人。本末備矣。
立者篇
[编辑]立者。敬立禮定。有依據而無撓奪也。不惑。事理明白。無所疑惑。知天命。與天默契。
自反者。反求於身心。驗其虗實。脩身者。收斂身心。去欲去惰。志氣淸明。言動習熟。
鳶飛戾天。會有通也。造端乎夫婦。立本而一貫也。
四靈畢至。和氣之感也。不覆巢不殺胎。畋獵有節。數罟不入汚池。和氣之實也。
四靈至則惡獸感矣。
畋獵有節。驅之有法。愼其威令。順其常性。開其生路。則禽獸亦畏威知德。知所避而不妄動也。
天地交泰。和氣流行。斧斤以時入山林。則草木蕃矣。
禽獸盛草木蕃。則用不窮而老可養矣。
天地變化。萬物生成。人得天地之氣而有形焉。涵天地之氣。呼吸天地之氣。飮啖地之物。動靜坐卧於其中。德莫大焉。
萬物亦涵此氣之中。無不相通。燦然之中。亦可見渾然而無間矣。
故言語交際之間。神氣相通而德相孚矣。不言而知。不疾而速。感應之妙也。
心與性合則心和矣。心統情順則情和矣。心正而軆順則軆和矣。聲色言動。莫不中禮則氣和矣。
我仁則物順於我而相和矣。故萬物亦自相順而相和矣。
萬物皆本於天地。故稍有靈氣。皆知尊天地與神明。故能通神明之心。而或有酬應報本之事。此與天地父子而一氣故也。此感應之所由然也。
仁則一軆。誠則孚。此感應之本也。
故中和則天地位萬物育。
廵狩述職之意
[编辑]述職者。下見上也。廵狩者。上見下也。下見上。如子之朝於父也。上見下。如父之臨於子也。父子相見。親親之道也。後世之君。不以股肱視臣。而以奴隷視之。欲望其親附。其可得乎。
天子之臨於方嶽也。諸侯之臣民。得以接見天子之面目。是以情意相孚。皆知其天子之爲大君也。故天下皆親尊而知其統矣。
廵狩者。非徒親其下而已。將以考績而施敎也。審田野則知其君之政賦也。採其詩則知其國之風俗也。朝多倖位則知其國之無道也。車服僭用則知其君之悖妄也。
天子以四者考績而黜陟。與天下公之。非私也。天下何敢不悅服。
天下親愛而悅服。則四海盤錯而爲一軆矣。其間設有姦䧺猾賊。欲逆命而梗化不敢。不敢者何也。以其未及返國而賞罰已行矣。雖欲遂志。不可得也。
畏威懷德。何敢方命。
君子不可以不脩身。脩身然後道行矣。道之行。在於得人。天工人其代之。民命臣其濟之。臣其可不擇乎。
擇而不任則去。賢其可不任乎。不任賢則民散而國危。賢其可不重乎。
無私慾然後能任賢。任賢則衆材盡而百職擧。民安而國可治矣。
輔導之道。在於得賢師。聽過之道。在於得諫臣。輔導而不從。德不進矣。諫諍而不聽。過不去矣。德不進而過不去則不可以參天地濟生靈矣。不能濟生靈則君德虧而得罪於天矣。
民之疾苦。不可不咨訪。咨訪之道。在於謹擇使臣。不擇使臣則智不足以燭理。仁不足以無私。忠不足以奉上。誠不足以軆下。
咨訪之道。非徒謹使臣而已。亦在於柔遠人。遠人悅服則天下之物情可得。朝廷之德敎可宣矣。物情得則民瘼祛矣。德敎宣則風俗正矣。物情明而風俗正則天下平矣。
送往而迎來。嘉善而矜不能。則遠人親附矣。
柔遠人之道。在於仁厚而含弘。誠實而懇惻。恭順而謙讓。如此則遠人愛服。遠人愛服則德敎宣於遠近。而四夷莫不來王矣。
感應
[编辑]天地之道。感應而已。
感以仁義則天地位矣。感以私慾則陰陽乖矣。故曰感應之道。在於盛德。德盛則天地尙感。况於人乎。遠者尙感。况於邇乎。
昔者文王之宣敎於西岐也。虞芮之君。感德而禮讓。則汝旁之國。先率其敎而天下化矣。文王非有意於天下。天下自歸矣。
是故君子養以生之。敎以明之。禮樂以皷動之。而天下自化矣。
後世之人。不知秉彝之本同。事物之有則。故不貴禮樂。而專以刑名術數鉗制之。欲驅天下而歸於己。得乎。若但驅策然後天下治。則聖人之道。其將非耶。
孔明
[编辑]孔明出處。彷彿伊呂。後世無聞焉。然外貌威儀而已。其中則未必然也。孔明慕管樂而猶不忘申商。以枉尺直尋爲無傷。以權謀術數爲無害。故辦事於無據之際。有若後世之英豪者所爲。雖有一時之利害。非是光明正大。忘利害而濟天下。繼往開來。啓太平於無窮也。
此堯舜孔孟之道。非孔明之所可及也。孔明非姿禀不美。習熟之故也。
孔明行事。庶幾禮樂間。有合於王道者。此天姿之近道。非深得乎性命之學也。
大學曰嗚呼前王不忘。前王不忘。則澤流無窮也。如此然後方可謂之止於至善。如此然後方可謂之祖述堯舜。憲章文武。繼往聖開來學。啓太平於無窮也。伊呂尙不能。况望於孔明乎。孔明之心事。猶未及於此。况望於管晏乎。仲尼之門。五尺之童。羞稱管樂。曾謂孔明反自比之乎。申商虐民之學也。曾謂孔明反勸之於其君乎。其質如此之至美。其學如此之固陋。宜乎其不能除姦䧺興漢室而大服天下也。
孔明出處。彷彿伊呂。然外貌而已。其實事則未必也。何謂外貌而已。其進退之際。儀貌類乎伊呂。其出而行道也。或未免爲苟且計較之心。非聖人仁義禮樂大公至正。有益於當世而無弊於無窮者也。故曰實事則未必也。
董子曰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孟子曰枉尺而直尋。未有能直人者。以此觀之。孔明之學。可知矣。
孔明初年。雖專出於覇道。觀其末年所造。一心奉公。全忘其私。其言曰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又曰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此其天姿與心德之過人處也。人或曰孔明才有餘而德不足。吾以爲德有餘而才與學不足也。何謂德有餘。至誠忠公。幾乎聖人也。何謂才學不足。進退出處無階。其學慕管樂而用申商。此其學之不明也。若使孔明得師而學則亞聖可期矣。不幸而不得賢師。其才又不足於不待文王而興者也。此孔明之所以不得爲全德也。惜乎漢天下之不幸。惜乎萬古之不幸。
孔明初未免管樂。而終未忘申商。其事業不過爲覇者而已。惜乎孔明之不幸也。天下之不幸也。
功罪
[编辑]漢功之首。罪之魁也。何謂功之首。除秦之殘。救生靈於塗炭。忠厚爲尙。垂治法於後人。是功之首也。外主三代而內主老氏。䌤縫苟安。開權謀私智者之䂓例。故英䧺祖述。不知有聖人大公至正萬世太平之道也。其道簡易循便。便於形氣而不甚得罪於聖人。便莫便焉。且有名焉。此所以爲有才志小者之藉口也。此所以爲利己貪功者之欛柄也。
故豪傑沮志。不復向道。風俗頹靡。不復振作。故使後世之君王。終不得聞大道。生靈之不幸也。萬古之不幸也。惜乎使聖道行於漢。漢不止爲漢而已。不然使漢之賢主。皆生於周。接續文武成康之道。則周之曆年。不至於周而已。陽道不常旺。造化無全功。惜乎天地之不幸也。
康節曰五伯。功之首。罪之魁。漢其五伯之類乎。
又曰桓文外借文武禮樂之道。不主異端。漢外未全文武之道。內專主老佛。反有不及於桓文也。
晉內主淸虗。外主浮文。依㨾老佛之外貌。天地之道。至此而空亡矣。
唐政事則有之。實德不足。文華太勝。淫風大振。終至於君弱臣強。內弱外強。治不及於漢。德不及於宋。
宋有德之國。主皆昏弱。雖有賢者。不能用之。所以終不復三代之治。非徒不及三代。又不及於漢。
明潔則潔矣。刻而無識。任其私智。凌蔑前賢。創立無前之䂓。盡滅三代之法。惜乎。
上古之道。初變於漢。再變於唐。至於明而幾盡矣。自此以後。其能復振乎。嗚呼。
天地之道。一空於秦。至晉而盡空矣。
秦惡而空。晉無主而空矣。
上古禮樂之道。一空於秦。至漢而不振。至唐又頹。至明而幾乎盡矣。
察影
[编辑]表正則影端。善觀者。先觀其影。
故察宮中之影於民間。察民之影於宮中。察朝廷之影於四方。察列國之影於國中。察方伯之影於列國。察列國之影於方伯之都。
察此國之影於彼國。察彼國之影於此國。察此邑之影於彼邑。察彼邑之影於此邑。
大軆旣得然後。察於處事。察於行實。察於言動。察於識見。然後察其意之所由。審察其志之所安。參之以眸子。則物莫能逃矣。然我無察之之實。則不能也。故君子大居敬而貴窮理也。
易曰觀我生。又曰觀其生。君子於持心行身之道。可不謹乎。
觀之之法。先觀其所主。餘可參伍。
后世之人。欲察其是非。而多信婦人與細人。婦人與細人。其果皆信實乎。
察天地消長之影於人事。察人事灾祥禍福之影於天地鬼神。察寤之影於寐。察夜氣之影於朝晝所爲。
察氣質之影於神態與氣像。察動之影於靜。察靜之影於動。察內之影於外。察外之影於內。
制其外。所以養其內也。養其本。所以達其流也。是故君子貴存中而養其本也。
聖狂
[编辑]聖人至誠。故天下歸仁。狂人至悖。故天下歸惡。
聖人至愛人。故人樂歸之。狂人至不仁。故人皆叛之。
聖人至信。故天下依附而倚任之。狂人至不信。故天下怨侮而離叛之。
聖人非有意於得人。天下自歸也。
大人天民社稷臣
[编辑]大人者。以天地之無窮爲心者也。天民者。以天地之一世爲心者也。社稷臣者。以一國之利害爲心者也。堯舜文王周公孔子之謂大人。湯武伊呂之謂天民。武侯郭汾陽之謂社稷臣。
社稷臣而又能公平廣大。謂之天民。天民而盡善盡美之謂大人。
善信而有才智之謂社稷臣。大而化之之謂天民。聖而不可知之謂大人。
湯武盡心而有未盡於道也。堯舜文王周公孔子盡心而盡道也。此所謂盡善盡美也。
社稷臣任一國之存亡也。天民任一世之利病也。大人調萬古之元氣也。
湯武行有餘而智有所未盡。孟子智有餘而習有所未盡也。
孟子大人之智。天民之行。
孔子轍環天下。不忍忘天地之憔悴也。不忍忘赤子之塗炭也。夫子以天地爲心。故不能忘赤子。
夫子以天地爲心。故忘其身而視四海如己子。不忍坐視其死也。雖知其不能救。至誠之心。猶望其生也。康誥曰如保赤子。其此之謂歟。
是故君子不忍爲己。追逐名利而廢學。負天地而忘赤子也。
盡心盡道
[编辑]天下之所同者理也。天下之所異者。氣質與習也。
以所同盡於己。謂之盡心盡道也。以所同待人者。盡心之推也。以所同責人者。盡道之推也。以所同待人。而責之以所當責者。以人治人而不求備也。
待之同而責不備者。盡心而盡道者也。
以己之所願。推於人者。盡心也。以責人之心責己者。盡道也。
盡道盡心也。盡心而不盡道者。非盡心也。
盡心盡道也。盡道而不盡心者。非盡道也。
待之以己而待之以所當待。責之以己而責之以所可責者。盡恕也。
忠者檢身若不及。盡心也。自治也。恕者責人不求備。盡仁也。濟衆也。
檢身若不及者。忠而盡其道也。責人不求備者。恕而得其宜也。
盡其心者。莫良乎敬。敬者一本也。盡其恕者。莫良乎義。義者萬殊也。
義然後禮生。禮者齊差等而一羣類也。
天下之物。莫不有差等。故有士農工商之別。學序庠塾之序。公侯伯子男之等。方伯連帥之統。
齊差等一羣類之道。莫重於三重。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此一統之道也。
私意起而禮樂廢。禮樂廢而分數亂。分數亂而儀章亂。儀章亂而上下亂。上下亂而僭妄作。此春秋所以作也。
三考黜陟之道廢而百僚僭妄。廵狩述職之道廢而諸侯僭悖。
黜陟私而紀綱壞。封建廢而統緖亂。朝覲廢而上下離。
不尊天道而祀典不敬。天人離而天地否矣。天地否而災祥作矣。
禮樂壞而刑政亂。陰陽乖而生成亂。
刑政亂而民無所措手足。生成亂而民不能遂其生。
中庸曰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惟知其本而尊天道者。爲能崇禮樂而致位育。禮樂之道大矣。
惟重人道而無私欲者。爲能崇禮樂。
惟孝於天者。爲能崇禮樂。孝於天故不敢有私欲。不敢有私欲。故無私欲。
孝於父母者。爲能推孝於天。
孝於天則能盡孝於父母。未有不孝於天而盡孝於父母者也。
孝莫大於一視。一視者無我也。
一故有輕重。知輕重知一也。
其惟至誠乎。眞知實軆而淵淵浩浩者。其唯至誠乎。
楊氏爲我。不知一者也。墨氏兼愛。亦不知一者也。子莫執中。折兩子而強衷者也。然則三子之學。雖有不同焉者。要其歸則皆虗而私也。
老氏似楊氏。佛氏先楊氏而後墨氏。轉入於恠妄而顚錯者也。
老氏無禍福之說。故惟高明者或流入矣。佛氏以禍福誑人。故無賢愚而皆靡然矣。
智者之害。莫甚於老氏。賢者之害。莫甚於佛氏。距老與佛。可以入道矣。
管氏多私慾而利害者也。利害故能借仁與義。借仁與義。人惡知其非仁也。非仁非誠也。非誠僞也。僞人豈能實悅。人不實悅。豈能久服。故纔死而反。立國其不固矣夫。
申商氏多私慾而又昧於利害者也。禮樂天理而秉彝也。捨禮樂而鉗人。其能久乎。
申商知衆人之雜亂無統。欲以刑名之道制之。奪民之願而歸己。專以刑法一之。不仁不公而不恕。民其可悅服乎。刻之以律。民其可堪乎。不愛不堪。民其尊之乎。不愛不堪不尊。禍其已乎。
申商不順民心而爲刑政。不循天理而作禮樂。得罪於天人。其可久乎。
噫斗筲之人。何足筭也。斗筲之人。何足筭也。
墨氏巢許好名而無用者也。管氏借名爲政而亂其實者也。亂王政者莫如管商。亂其實者莫如巢許。亂仁者莫如墨氏。亂義者莫如楊氏。亂智者莫如老氏。亂道者莫如佛氏。晉室淸談。內多慾而外巢許者也。管氏內多慾而外文武者也。自宋以下。非佛老則管商。非管商則晉室。佛老之害。甚於諸子。佛之害甚於老氏。今佛害流而爲巫覡之幻妄。亂愚民甚矣。害王政酷矣。
今之學者。非管氏則申商。非申商則晉室。今之學者。多是管氏申商。
老氏崇智數而捨禮義。非仁非義。惡能治天下。
老氏之道。只是亂世兵家之深妙者也。張良其老氏之高弟乎。
巢許氏學老氏而不智者也。不智不實。何所用乎。
申商之學。皆出於老氏。然多慾而刻害。煩碎而躁急。亦失虗無因應之旨。是失其全軆而得其富國強兵功利之一端而已。然則申商老學之輕淺而狹小者也。
申商之出於老。如是之明白。彼崇老者。惡而諱之。遁矣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