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成唯識論/0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成唯識論卷第一
譯者:玄奘
成唯識論卷第二
護法等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稽首唯識性。滿分清淨者。我今釋彼說。利樂諸有情。今造此論為於二空有迷謬者生正解故。生解為斷二重障故。由我法執二障具生。若證二空彼障隨斷。斷障為得二勝果故。由斷續生煩惱障故證真解脫。由斷礙解所知障故得大菩提。又為開示謬執我法迷唯識者。令達二空。於唯識理如實知故。復有迷謬唯識理者。或執外境如識非無。或執內識如境非有。或執諸識用別體同。或執離心無別心所。為遮此等種種異執。令於唯識深妙理中得如實解故作斯論。若唯有識。云何世間及諸聖教。說有我法。頌曰。

  由假說我法  有種種相轉
  彼依識所變  此能變唯三


  謂異熟思量  及了別境識

論曰。世間聖教說有我法。但由假立非實有性。我謂主宰。法謂軌持。彼二俱有種種相轉。我種種相。謂有情命者等。預流一來等。法種種相。謂實德業等。蘊處界等。轉謂隨緣施設有異。如是諸相若由假說依何得成。彼相皆依識所轉變而假施設。識謂了別此中識言亦攝心所。定相應故。變謂識體轉似二分。相見俱依自證起故。依斯二分施設我法。彼二離此無所依故。或復內識轉似外境。我法分別熏習力故。諸識生時變似我法。此我法相雖在內識而由分別似外境現。諸有情類無始時來。緣此執為實我實法。如患夢者患夢力故心似種種外境相現。緣此執為實有外境。愚夫所計實我實法都無所有。但隨妄情而施設故說之為假。內識所變似我似法。雖有而非實我法性。然似彼現故說為假。外境隨情而施設故非有如識。內識必依因緣生故非無如境。由此便遮增減二執。境依內識而假立故唯世俗有。識是假境所依事故亦勝義有。

云何應知。實無外境唯有內識似外境生。實我實法不可得故。如何實我不可得耶。諸所執我略有三種。一者執我體常周遍。量同虛空。隨處造業受苦樂故。二者執我其體雖常而量不定。隨身大小有卷舒故。三者執我體常。至細如一極微。潛轉身中作事業故。初且非理。所以者何。執我常遍量同虛空。應不隨身受苦樂等。又常遍故應無動轉。如何隨身能造諸業。

又所執我一切有情為同為異。若言同者。一作業時一切應作。一受果時一切應受。一得解脫時一切應解脫。便成大過。若言異者。諸有情我更相遍故體應相雜。又一作業一受果時。與一切我處無別故應名一切所作所受。若謂作受各有所屬無斯過者。理亦不然業果及身與諸我合。屬此非彼不應理故。一解脫時。一切應解脫。所修證法一切我合故。中亦非理。所以者何。我體常住不應隨身而有舒卷。既有舒卷如槖籥風。應非常住。

又我隨身應可分析。如何可執我體一耶。故彼所言如童竪戲。後亦非理。所以者何。我量至小如一極微。如何能令大身遍動。若謂雖小而速巡身如旋火輪似遍動者。則所執我非一非常。諸有往來非常一故。又所執我復有三種。一者即蘊。二者離蘊。三者與蘊非即非離。初即蘊我理且不然。我應如蘊非常一故。又內諸色定非實我。如外諸色有質礙故。心心所法亦非實我。不恒相續待眾緣故。餘行餘色亦非實我。如虛空等非覺性故。中離蘊我理亦不然。應如虛空無作受故。後俱非我理亦不然。許依蘊立非即離蘊應如瓶等非實我故。又既不可說有為無為。亦應不可說是我非我。故彼所執實我不成。

又諸所執實有我體。為有思慮為無思慮。若有思慮應是無常。非一切時有思慮故。若無思慮。應如虛空不能作業亦不受果。故所執我理俱不成。

又諸所執實有我體。為有作用為無作用。若有作用如手足等應是無常。若無作用如兔角等。應非實我。故所執我二俱不成。

又諸所執實有我體。為是我見所緣境不。若非我見所緣境者。汝等云何知實有我。若是我見所緣境者。應有我見非顛倒攝。如實知故。若爾如何執有我者。所信至教皆毀我見稱讚無我。言無我見能證涅槃。執著我見沈淪生死。豈有邪見能證涅槃。正見翻令沈淪生死。

又諸我見不緣實我。有所緣故。如緣餘心。我見所緣定非實我。是所緣故。如所餘法。是故我見不緣實我。但緣內識變現諸蘊。隨自妄情種種計度。然諸我執略有二種。一者俱生。二者分別。俱生我執。無始時來虛妄熏習內因力故恒與身俱。不待邪教及邪分別任運而轉。故名俱生。此復二種。一常相續在第七識。緣第八識起自心相執為實我。二有間斷在第六識。緣識所變五取蘊相。或總或別起自心相執為實我。此二我執細故難斷。後修道中數數修習勝生空觀方能除滅。分別我執亦由現在外緣力故非與身俱。要待邪教及邪分別然後方起故名分別。唯在第六意識中有。此亦二種。一緣邪教所說蘊相起自心相分別計度執為實我。二緣邪教所說我相。起自心相分別計度執為實我。此二我執麁故易斷。初見道時觀一切法生空真如即能除滅。如是所說一切我執自心外蘊或有或無。自心內蘊一切皆有。是故我執皆緣無常五取蘊相。妄執為我。然諸蘊相從緣生故是如幻有。妄所執我橫計度故決定非有故契經說。苾芻當知。世間沙門婆羅門等所有我見一切皆緣五取蘊起。實我若無云何得有憶識誦習恩怨等事。所執實我既常無變。後應如前是事非有。前應如後是事非無。以後與前體無別故。若謂我用前後變易非我體者。理亦不然。用不離體應常有故。體不離用應非常故。然諸有情各有本識。一類相續任持種子。與一切法更互為因熏習力故。得有如是憶識等事。故所設難於汝有失非於我宗。若無實我誰能造業誰受果耶。所執實我既無變易。猶如虛空。如何可能造業受果。若有變易應是無常。然諸有情心心所法因緣力故。相續無斷。造業受果。於理無違。

我若實無。誰於生死輪迴諸趣。誰復厭苦求趣涅槃。所執實我既無生滅。如何可說生死輪迴。常如虛空。非苦所惱何為厭捨求趣涅槃。故彼所言常為自害。然有情類身心相續煩惱業力輪迴諸趣。厭患苦故求趣涅槃。由此故知。定無實我但有諸識。無始時來前滅後生。因果相續。由妄熏習似我相現。愚者於中妄執為我。

如何識外實有諸法不可得耶。外道餘乘所執外法理非有故。外道所執云何非有。且數論者執。我是思。受用薩埵刺闍答摩所成大等二十三法。然大等法三事合成。是實非假。現量所得。彼執非理所以者何。大等諸法多事成故。如軍林等。應假非實。如何可說現量得耶。

又大等法若是實有。應如本事非三合成。薩埵等三即大等故。應如大等。亦三合成。轉變非常為例亦爾。又三本事各多功能。體亦應多。能體一故。三體既遍。一處變時餘亦應爾。體無別故。許此三事。體相各別。如何和合共成一相。不應合時變為一相。與未合時體無別故。若謂三事體異相同。便違己宗體相是一。體應如相冥然是一。相應如體顯然有三。故不應言三合成一。又三是別。大等是總。總別一故應非一三。此三變時若不和合成一相者。應如未變。如何現見是一色等。若三和合成一相者。應失本別相體亦應隨失。不可說三各有二相。一總二別。總即別故。總亦應三。如何見一。若謂三體各有三相。和雜難知。故見一者。既有三相。寧見為一。復如何知三事有異。若彼一一皆具三相。應一一事能成色等。何所闕少待三和合。體亦應各三。以體即相故。又大等法皆三合成。展轉相望應無差別。是則因果唯量諸大諸根差別皆不得成。若爾一根應得一切境。或應一境一切根所得。世間現見情與非情淨穢等物現比量等。皆應無異。便為大失。故彼所執實法不成。但是妄情計度為有。勝論所執實等句義多實有性。現量所得。彼執非理。所以者何。諸句義中。且常住者。若能生果。應是無常。有作用故如所生果。若不生果應非離識實有自性。如兔角等。諸無常者。若有質礙。便有方分。應可分析。如軍林等。非實有性。若無質礙如心心所。應非離此有實自性。

又彼所執地水火風。應非有礙實句義攝。身根所觸故。如堅濕煖動。即彼所執堅濕煖等。應非無礙德句義攝。身根所觸故。如地水火風。地水火三對青色等。俱眼所見。准此應責。故知無實地水火風。與堅濕等各別有性。亦非眼見實地水火。

又彼所執實句義中。有礙常者。皆有礙故。如麁地等。應是無常。諸句義中色根所取無質礙法。應皆有礙。許色根取故。如地水火風。

又彼所執非實德等。應非離識有別自性。非實攝故。如石女兒。非有實等應非離識有別自性。非有攝故。如空花等。彼所執有。應離實等無別自性。許非無故。如實德等。若離實等應非有性。許異實等故。如畢竟無等。如有非無無別有性。如何實等有別有性。若離有法有別有性。應離無法有別無性。彼既不然此云何爾。故彼有性唯妄計度。又彼所執實德業性。異實德業。理定不然。勿。此亦非實德業性。異實等故。如德業等。

又應實等非實等攝。異實等性故。如德業實等。地等諸性對地等體更相徵詰。准此應知。如實性等無別實等性。實等亦應無別實性等。若離實等有實等性。應離非實等有非實等性。彼既不爾此云何然。故同異性唯假施設。又彼所執和合句義定非實有。非有實等諸法攝故。如畢竟無。彼許實等現量所得以理推徵尚非實有況彼自許和合句義非現量得。而可實有。設執和合是現量境。由前理故亦非實有。然彼實等。非緣離識實有自體現量所得。許所知故。如龜毛等。又緣實智非緣離識實句自體現量智攝。假合生故。如德智等。廣說乃至緣和合智。非緣離識和合自體現量智攝。假合生故。如實智等。故勝論者實等句義。亦是隨情妄所施設。有執有一大自在天。體實遍常能生諸法。彼執非理。所以者何。若法能生必非常故。諸非常者必不遍故。諸不遍者非真實故。體既常遍。具諸功能應一切處時頓生一切法。待欲或緣方能生者。違一因論。或欲及緣亦應頓起。因常有故。餘執有一大梵.時.方.本際.自然.虛空.我等。常住實有。具諸功能生一切法。皆同此破。有餘偏執。明論聲常。能為定量表詮諸法。有執一切聲皆是常。待緣顯發。方有詮表。彼俱非理。所以者何。且明論聲許能詮故。應非常住如所餘聲。餘聲亦應非常聲體。如瓶衣等待眾緣故。有外道執。地水火風極微。實常。能生麁色。所生麁色不越因量。雖是無常而體實有。彼亦非理。所以者何。所執極微若有方分。如蟻行等。體應非實。若無方分。如心心所。應不共聚生麁果色。既能生果。如彼所生。如何可說極微常住。

又所生果。不越因量。應如極微不名麁色。則此果色。應非眼等色根所取。便違自執。若謂果色量德合故。非麁似麁色根能取。所執果色既同因量。應如極微無麁德合。或應極微亦麁德合。如麁果色。處無別故。若謂果色遍在自因。因非一故可名麁者。則此果色體應非一。如所在因。處各別故。既爾此果還不成麁。由此亦非色根所取。若果多分合故成麁。多因極微合應非細。足成根境何用果為。既多分成。應非實有。則汝所執前後相違。

又果與因俱有質礙。應不同處。如二極微。若謂果因體相受入。如沙受水藥入鎔銅。誰許沙銅體受水藥。或應離變非一非常。又麁色果體若是一。得一分時應得一切。彼此一故。彼應如此。

不許違理。許便違事。故彼所執進退不成。但是隨情虛妄計度。然諸外道品類雖多。所執有法不過四種。一執有法與有等性其體定一。如數論等。彼執非理。所以者何。勿一切法即有性故。皆如有性。體無差別便違三德我等體異。亦違世間諸法差別。又若色等即色等性。色等應無青黃等異。二執有法與有等性。其體定異。如勝論等。彼執非理。所以者何。勿一切法非有性故。如已滅無。體不可得。便違實等自體非無。亦違世間現見有物。又若色等非色等性。應如聲等。非眼等境。三執有法與有等性。亦一亦異。如無慚等。彼執非理。所以者何。一異同前一異過故。二相相違。體應別故。一異體同俱不成故。勿一切法皆同一體。或應一異是假非實。而執為實理定不成。四執有法與有等性。非一非異。如邪命等。彼執非理。所以者何。非一異執同異一故。非一異言為遮為表。

若唯是表應不雙非。若但是遮應無所執。亦遮亦表應互相違。非表非遮。應成戲論。又非一異。違世共知有一異物。亦違自宗色等有法決定實有。是故彼言唯矯避過。諸有智者勿謬許之。

餘乘所執離識實有色等諸法。如何非有彼所執色不相應行。及諸無為。理非有故。且所執色總有二種。一者有對極微所成。二者無對非極微成。彼有對色定非實有。能成極微非實有故。謂諸極微若有質礙。應如瓶等。是假非實。若無質礙。應如非色。如何可集成瓶衣等。又諸極微。若有方分。必可分析。便非實有。若無方分。則如非色。云何和合承光發影。日輪纔舉照柱等時。東西兩邊光影各現。承光發影。處既不同。所執極微定有方分。又若見觸壁等物時。唯得此邊不得彼分。既和合物即諸極微。故此極微必有方分。

又諸極微隨所住處必有上下四方差別。不爾便無共和集義。或相涉入。應不成麁。由此極微定有方分。執有對色即諸極微。若無方分。應無障隔。若爾便非障礙有對。是故汝等所執極微。必有方分。有方分故。便可分析。定非實有。故有對色實有不成。五識豈無所依緣色。

雖非無色而是識變。謂識生時。內因緣力變似眼等色等相現。即以此相為所依緣。然眼等根非現量得。以能發識比知是有。此但功能非外所造。外有對色理既不成。故應但是內識變現。發眼等識名眼等根。此為所依生眼等識。此眼等識外所緣緣。理非有故。決定應許自識所變為所緣緣。謂能引生似自識者。汝執彼是此所緣緣。非但能生。勿因緣等亦名此識所緣緣故。眼等五識了色等時。但緣和合似彼相故。非和合相異諸極微有實自體。分析彼時。似彼相識定不生故。

彼和合相既非實有。故不可說是五識緣。勿第二月等能生五識故。非諸極微共和合位可與五識各作所緣。此識上無極微相故。非諸極微有和合相不和合時無此相故。非和合位與不合時。此諸極微體相有異。故和合位如不合時色等極微。非五識境。有執色等一一極微。不和集時非五識境。共和集位展轉相資有麁相生。為此識境。彼相實有。為此所緣。

彼執不然共和集位與未集時體相一故。瓶甌等物極微等者緣彼相識應無別故。共和集位一一極微。各各應捨微圓相故。非麁相識緣細相境。勿餘境識緣餘境故。一識應緣一切境故。許有極微尚致此失。況無識外真實極微。由此定知。自識所變似色等相為所緣緣。

見託彼生帶彼相故。然識變時隨量大小。頓現一相非別變作眾多極微合成一物。為執麁色有實體者。佛說極微令其除析。非謂諸色實有極微。諸瑜伽師以假想慧於麁色相。漸次除析至不可析假說極微。雖此極微猶有方分而不可析。若更析之便似空現。不名為色。故說極微是色邊際。由此應知。諸有對色皆識變現非極微成。餘無對色。是此類故。亦非實有。或無對故。如心心所。定非實色。諸有對色現有色相。以理推究離識尚無。況無對色現無色相而可說為真實色法。表無表色豈非實有。此非實有。所以者何。且身表色若是實有。以何為性。若言是形便非實有。可分析故。長等極微不可得故。若言是動。亦非實有。纔生即滅無動義故。有為法滅不待因故。滅若待因應非滅故。若言有色非顯非形。心所引生能動手等名身表業理亦不然。此若是動義如前破。若是動因應即風界。風無表示不應名表。

又觸不應通善惡性。非顯香味類觸應知。故身表業定非實有。然心為因。令識所變手等色相生滅相續轉趣餘方。似有動作表示心故。假名身表。語表亦非實有聲性。一剎那聲無詮表故。多念相續便非實故外有對色前已破故。然因心故。識變似聲生滅相續似有表示。假名語表。於理無違。表既實無。無表寧實。然依思願善惡分限。假立無表理亦無違。謂此或依發勝身語善惡思種增長位立。或依定中止身語惡現行思立。故是假有。世尊經中說有三業。撥身語業豈不違經。不撥為無但言非色。能動身思說名身業。能發語思說名語業。審決二思意相應故。作動意故說名意業。起身語思有所造作。說名為業。是審決思所遊履故通生苦樂異熟果故。亦名為道。故前七業道亦思為自性。或身語表由思發故假說為業。思所履故說名業道。由此應知。實無外色唯有內識變似色生不相應行亦非實有。所以者何。得非得等。非如色心及諸心所。體相可得。非異色心及諸心所作用可得。由此故知。定非實有。但依色等分位假立。此定非異色心心所有實體用。如色心等。許蘊攝故。或心心所及色無為所不攝故。如畢竟無定非實有。或餘實法所不攝故。如餘假法。非實有體。且彼如何。知得非得異色心等有實體用。契經說故。如說如是補特伽羅成就善惡。聖者成就十無學法。又說異生不成就聖法。諸阿羅漢不成就煩惱。成不成言顯得非得。經不說此異色心等有實體用。為證不成。亦說輪王成就七寶。豈即成就他身非情。若謂於寶有自在力。假說成就。於善惡法何不許然。而執實得。若謂七寶在現在故。可假說成。寧知所成善惡等法。離現在有。離現實法理非有故。現在必有善種等故。又得於法有何勝用。若言能起應起無為。一切非情應永不起。未得已失應永不生。若俱生得為因起者。所執二生便為無用。又具善惡無記得者。善惡無記應頓現前。若待餘因得便無用。若得於法是不失因。有情由此成就彼故。諸可成法不離有情若離有情實不可得。故得於法俱為無用得實無故。非得亦無。然依有情可成諸法分位假立三種成就。一種子成就。二自在成就。三現行成就。翻此假立不成就名。此類雖多。而於三界見所斷種未永害位。假立非得名異生性。於諸聖法未成就故。復如何知異色心等有實同分。契經說故。如契經說此天同分此人同分。乃至廣說。此經不說異色心等有實同分。為證不成。若同智言因斯起故。知實有者。則草木等應有同分。又於同分起同智言。同分復應有別同分。彼既不爾。此云何然。若謂為因起同事欲知實有者。理亦不然。宿習為因起同事欲。何要別執有實同分。然依有情身心相似分位差別假立同分。復如何知。異色心等有實命根。契經說故。如契經說。壽煖識三。應知命根說名為壽。此經不說異色心等有實壽體。為證不成。

又先已成色不離識。應此離識無別命根。又若命根異識實有。應如受等。非實命根。若爾如何經說三法。義別說三。如四正斷。住無心位壽煖應無。豈不經說。識不離身。既爾如何名無心位。彼滅轉識。非阿賴耶。有此識因後當廣說。此識足為界趣生體。是遍。恒續。異熟果故。無勞別執有實命根。然依親生此識種子。由業所引功能差別住時決定假立命根。復如何知。二無心定無想異熟。異色心等有實自性。若無實性應不能遮心心所法令不現起。若無心位有別實法異色心等能遮於心名無心定。應無色時有別實法異色心等。能礙於色名無色定。彼既不爾。此云何然。又遮礙心何須實法。如堤塘等假亦能遮謂修定時於定加行厭患麁動心心所故。發勝期願遮心心所。令心心所漸細漸微。微微心時熏異熟識成極增上厭心等種。由此損伏心等種故。麁動心等暫不現行。依此分位假立二定。此種善故定亦名善。無想定前求無想果。故所熏成種。招彼異熟識。依定麁動想等不行。於此分位假立無想。依異熟立得異熟名。故此三法亦非實有。

成唯識論卷第一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