揅經室集 (四部叢刊本)/一集卷第九
揅經室集 一集卷第九 清 阮元撰 景上海涵芬樓藏原刊本
|
揅經室一集卷九
孟子論仁論
孟子之學純於孔子堯舜之道漢唐宋以來儒者無
間言也今七篇之文具在試總而論之孟子於孔子
堯舜之道至極推尊反覆論說者仁也元於論語之
仁已著論矣由是再論孟子之論仁孟子論仁無二
道君治天下之仁士充本心之仁無異也治天下非
仁不可故述孔子之言曰道二仁與不仁而已矣又
曰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棄於孔子者也又曰齊人
無以仁義與王言者我非堯舜之道不敢以陳於王
前蓋孟子時各國皆爭戰不愛民專欲以利得天下
孟子反之一則曰仁者無敵再則曰國君好仁天下
無敵反覆於愛民行仁政不尙利以勉齊梁之君且
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此後
韓非李斯之徒專欲以不仁利其國而秦之亡不旋
踵矣孟子論仁至顯明至誠實未嘗有一豪流弊貽
誤後人也一介之士仁具於心然具心者仁之端也
必擴而充之著於行事始可稱仁孟子雖以惻隱爲
仁然所謂惻隱之心乃仁之端非謂仁之實事也孟
子又曰仁之實事親是也是充此心始足以事親保
四海也若齊王但以羊易牛而不推恩孝子但顙有
泚而不掩父母乍見孺子將入井而不拯救是皆失
其仁之本心不能充仁之實事不得謂之爲仁也孟
子論良能良知良知卽心端也良能實事也舍事實
而專言心非孟子本指也孟子論仁至顯明至誠實
亦未嘗舉心性而空之迷惑後人也然而君治天下
之仁有韓非之徒亂之士充本心之仁有釋氏之徒
亂之韓非之說其謬顯釋氏之說其迷深尋其源皆
出於老聃之說韓非託之而遽至於大壞釋氏襲之
而昧其所從來是不可以不論爰綜孟子各章以𩔖
相從以次相序仿臺卿章指之意各加按語可見孟
子之仁與孔子堯舜之仁無少差異分之則習而不
察合之則章指並明聖賢大道朗然若日月之明浩
然若江河之行判別若水火而堅實如金石刻薄寡
恩之士靈明太過之人皆棄於孟子者也
孟子曰規矩方員之至也〈至〉在夏后之世此之謂也
按此章專論仁爲堯舜之道君臣當法堯舜孔
子曰仁與不仁而已矣可見治民者必以仁暴
民者必致亡爲七篇之綱領下二章亦同此指
此孟子傳孔子堯舜之道之據也
孟子見梁惠王〈至〉何必曰利
按此章仁義卽所謂堯舜之道陳於王前卽所
謂格君心之非
宋牼將之楚〈至〉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
按此章言懷仁義必王懷利必亡利與仁義相
反君臣父子兄弟非仁不行與前章指同又按
利爲周易四德之一故曰義之和然周易之利
專言利物梁惠王時之言利者則專言利已故
矢口曰利吾國而孟子所闢之利皆利已之利
也
孟子將朝王〈至〉以慢其二哉
孟子曰欲貴者人之同心也〈至〉所以不願人之文繡
也
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至〉終亦必亡而已矣
按以上三章言仁義爲堯舜之道非此不陳於
王前在國君當專以此行政士人亦以仁義爲
天爵不可貶道而要人爵
孟子曰人不足與適也〈至〉一正君而國定矣
按此章言君仁莫不仁與非堯舜之道不陳相
發明
孟子曰不仁而得國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未之
有也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至〉無思不服此之謂也
按以上二章决言不仁不得天下而秦旋以不
仁得之然孟子曰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又曰
得其民者得其心也不得心不可云得民不得
民不可云得天下是以二世卽亡也故孟子曰
雖與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
〈至〉是猶惡醉而强酒
按此章言仁得天下不仁失天下自天子及士
庶人皆以仁保之與孔子孝經相發明
孟子曰仁則榮不仁則辱〈至〉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謂
也
公孫丑問曰夫子當路於齊〈至〉功必倍之惟此時爲
然
滕文公問爲國孟子曰民事不可緩也〈至〉若夫潤澤
之則在君與子矣
孟子曰易其田疇薄其稅歛〈至〉善敎得民心
孟子曰離婁之明〈至〉吾君不能謂之賊
按以上五章言爲政者必以仁仁者三代先王
之道正經界薄稅歛不罔民久行而待時民之
受虐政者必歸之莫之能禦是以大國畏之與
急功近利之術全相反葢大指全在仁也
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至〉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曰仁之勝不仁也猶水勝火〈至〉亦終必亡而已
矣
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至〉未聞弑君也
梁惠王曰晉國天下莫强焉〈至〉故曰仁者無敵王請
勿疑
孟子曰有人曰我善爲陳我善爲戰大罪也〈至〉各欲
正已也焉用戰
按以上五章皆言以仁伐不仁必無敵不可以
善戰爲無敵
齊宣王問曰交鄰國有道乎〈至〉民惟恐王之不好勇
也
滕文公問曰滕小國也竭力以事大國〈至〉君請擇於
斯二者
孟子曰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至〉逝不以濯
按以上三章皆言以小國事大國乃保國愛民
之道不可窮兵求勝以害民皆仁道也
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至〉及其所愛也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曰我能爲君辟土地〈至〉不能一
朝居也
孟子曰求也爲季氏宰〈至〉辟草萊任土地者次之
孟子曰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至〉載胥及溺此
之謂也
鄒與魯鬨〈至〉君行仁政斯民親其上死其長矣
孟子曰不仁者可與言哉〈至〉自作孽不可活
按以上六章皆言不仁之君重賦斂好戰陣糜
爛其民凶年不救民不得民心必致菑危憂辱
陷於死亡六國亡秦皆不逃乎此言可見堯舜
孔子三代之仁政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
又按司馬遷以老子韓非同傳誠有見其淸靜
流爲法術也老子曰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
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
亂之首也韓非子解老篇解之曰失道而後失
德失德而後失仁失仁而後失義失義而後失
禮禮爲情貌者也禮繁者實心衰也今爲禮者
能無爭乎有爭則亂故曰夫禮者忠信之薄也
而亂之首乎按此乃老韓之原委也故韓非曰
今世皆曰尊主安國者必以仁義智能而不知
卑主危國者必以仁義智能也故有道之主遠
仁義去智能服之以法是以譽廣而國威民治
而國安凡術也者主之所以執也法也者官之
所以師也又曰仁暴者皆亡國者也又引成驩
曰齊王太仁太不忍人則政亂於内兵弱於外
此亡國之本也按老子謂淸靜而天下自正究
之天下必不能自正於淸靜故韓非等欲以法
術治之韓非謂仁暴皆亡國而不知法術之卽
暴也孔孟之後惟韓非全反仁義之說秦李斯
殺韓非而用其說不旋踵而秦以暴亡矣然老
子之流爲五蠧人知之老子之流爲蓮社則人
不知也
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至〉苟不充之不足以事
父母
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至〉然而不王
者未之有也
按以上三章大指相同仁之篆體从人二訓爲
相人偶論語中已備論之矣孟子曰仁也者人
也此孟子學於子思得中庸之傳也中庸曰仁
者人也鄭康成氏以相人偶注之孟子此章人
也人字亦當讀如相人偶之人合而言之謂合
人與仁言之卽聖人之大道也孟子曰人皆有
不忍人之心以此一人不忍彼一人卽二人相
人偶之實據也今人見孺子尙不忍王見牛尙
不忍况相竝之二人哉前章謂惻隱之心仁之
端有仁之端而自謂不能充謂其君不能充此
兩能字卽後章折枝是不爲非不能之能後章
推愛牛之恩卽前章充見孺子之心苟能充之
推之足以保四海苟不能充之推之不足以事
父母保妻子相合而觀之更深切著明矣後儒
謂孟子竝重仁義不知孟子大指以仁爲重義
禮智但因四端而並言之卽如此章言四端皆
因不忍人之心而發也
公都子曰吿子曰性無善無不善也〈至〉故好是懿德
按此章言性善惟其性善所以仁爲人心也仁
之端於乍見孺子將入井時覘之皆有怵惕惻
隱之心盡人所同而物所無也此孟子所舉性
善最實之據𧰼紂幽厲縱習爲惡但於乍見
之時未必無此心是以孟子决其爲善者全以
乍字爲馮仁非外鑠求之則得况蒸民之詩足
爲先聖相傳仁道之實證哉
孟子曰五穀者種之美者也〈至〉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按此章言仁具於人心性猶五穀之種穀種須
種之方熟仁須爲之方成乍見卽穀初生也穀
乃美種可比人之性善荑稗則牛羊之比矣
孟子曰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至〉達之天下
也
按良能良知良字與趙孟之所貴非良貴也良
字同良實也〈見漢書注〉無奧旨也此良知二字不過
孟子偶然及之與良貴相同殊非七篇中最𨵿
緊要之言且卽爲要言亦應良能二字重於良
知方是充仁推恩之道不解王文成何所取而
以爲聖賢傳心之秘也陽明謂學不資於外求
但當反觀内省聖人致知之功至誠無息其良
知之體皦如明鏡妍之來隨物見形而明鏡
曾無畱染所謂情順萬事而無情也無所住以
生其心佛氏曾有是言未爲非也明鏡之應一
照皆眞是生其心處妍者妍𡟎者𡟎一過而不
畱卽無所住處陽明之言如此學者試舉以求
之孟子七篇中有此境否此境可以論孩提愛
親之仁否陽明以爲佛氏之言而不之諱且
此儒佛相附亦不始於陽明本可不深辯但此
命意造語之超妙尙非全是佛氏之言此乃晉
宋間談老莊者無可再談之時亦雷次宗一流
人講禮厭繁之後〈慧遠次宗精講喪服諸禮〉乃走老𥅆厭棄
周禮〈據曾子問愽習周禮者莫如老子據道德經厭棄周禮者莫如老子〉而歸於
元妙之故轍復擇取淸言中自然神理最淸遠
超妙者與白蓮社諸人合西僧之說相近相似
者傅會之恣縱之譯爲釋言而昧所從來由此
傳流南北遂成風尙再成禪學其風愈狂蓋老
莊之書具在止於此而巳不能以其本無者託
之至於釋氏梵書則非譯不明慧業文人縱筆
所之無所不可無從騐證故晉會稽王道子傳
曰佛者淸遠无虚之神夫淸遠无虚非老莊淸
言而何陽明宗㫖是禪學尙非釋學也
又按佛經大指具見漢四十二章遺敎等經不
過如此無大𢆯妙自晉常山衛道安以彌天俊
辯之高才獨坐靜室十二年構精神悟始謂舊
經爲舛〈道安乃第一次靜坐達磨爲第二次靜坐〉此以晉人𢆯學入
釋學之始蓋舊經本非舛然必以爲舛方能以
𢆯學羼入變易之也故蓮社魏道生曰自經典
東流譯人重阻多滯權文解通圓義若筌得
魚始可言道矣舊學僧徒以爲背經據此可見
晉宋人以老莊𢆯學改增佛說之實據舊學僧
徒拙守本經者見其相背矣道安旣與佛圖澄
合互相標榜符會如一復令𢆯宗流布分遣弟
子四出道安與慧遠入襄陽慧遠又入廬山與
雷次宗周績之宗炳等合雷次宗周績之宗炳
與賈慧遠本皆通儒才士慧遠少隨舅令狐氏
遊學許洛博綜六經尤善莊老從釋道安受業
周績之少從范寗通經窮研老易預蓮社宗炳
富於學識尤精𢆯理入蓮社雷次宗博學明詩
禮入蓮社〈以上見宋書北魏書及蓮社高賢傳此傳朱以前名蓮社十八賢行狀〉
周績之雷次宗又同受詩義於慧遠法師〈見陸德明〉
〈毛詩音義〉謝靈運亦慧業文人故晉宋以後西僧如
佛圖澄鳩摩羅什等多以神騐見異於世至於
翻經著論非藉名儒文人之筆不能踵事變本
引人喜入彼道如此此以𢆯學入釋學而昧所
從來之蹤跡也至于梁達磨指本心不立文
字大興禪宗則是西域人來中土不耐經卷不
如全埽一切更爲捷此又遠不及慧遠翻經
之時在彼教中又下一等矣達磨入中土言語
難通亦慧能等傅會而成也故由儒而𢆯由𢆯
而釋其樞紐總在道安慧遠之間由釋而禪其
樞紐又在達磨慧能之間後儒不溯而察之所
以𧰼山陽明白沙受蓮社少林之紿而不悟矣
孟子曰仁人心也〈至〉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至〉舍正路而不由哀
哉
王子墊問曰士何事〈至〉是皆穿窬之𩔖也
按以上三章皆本孔子之言爲居仁由義之訓
不忍人不害人不殺一無罪仁之至也
萬章曰牛山之木嘗美矣〈至〉惟心之謂與
按此章卽上章求放心之道大指謂仁義爲本
心故曰仁人心也若失其本心害人忍人無恥
無禮則不成爲人與禽獸無異與仁人也之說
不合矣所以言及於操心與存夜氣者仍是責
之以仁非令其於空寂處觀本來面目如釋氏
之明心見性也下章言賢者勿喪心在甚於生
死之事失其本心在身死不受之事皆非事物
未來處也凡此皆以仁義禮智求於心不使放
失故離仁義禮智以明心於寂然不動之初孟
子七篇中無此說也
孟子曰君子之於物也〈至〉仁民而愛物
孟子曰知者無不知也〈至〉是之謂不知務
孟子曰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至〉由仁義行非
行仁義也
按孟子言仁上承堯舜其淵源在此三章虞書
曰克明峻德以親九族九族旣睦平章百姓百
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此卽全是仁
道孟子所言親親仁民愛物急先務明庶物察
人倫是皆推已及物由近及遠聖賢言仁旣非
楊氏之爲我亦非墨氏之兼愛亦非釋氏之慈
悲
又按夏商以前無仁字〈虞書德字惠字卽包仁字在內〉虞書克
明峻德卽與孟子仁字無異故仁字不見於尙
書虞夏商書〈仲虺之誥克寬克仁太甲懷於有仁皆古文尙書〉詩雅頌
易卦爻辭之中此字明是周人始因相人偶之
恒言而造爲仁字孔子易文言曰君子體仁足
以長人論語曰雖有周親不如仁人著於經矣
然非始於孔子也元者善之長也一節春秋左
傳以爲穆姜之言論語周親仁人亦書之逸文
〈今在古文泰誓〉惟周禮大司徒六德知仁聖義中和爲
仁字初見最古者然則仁字之行其在成康以
後乎而其原則分於虞書之德字也
孟子曰仁之實事親是也〈至〉手之舞之
按此章言仁事親而加以實字實者對端字爲
言蓋惻隱爲仁之端充此端以行仁則孝孝弟
爲仁之本君子務本爲急自天子至庶人莫不
以事親爲首務舜之事親孔子言孝爲仁本皆
是道也實者實事也聖賢講學不在空言實而
已矣故孔子曰吾道一以貫之貫者行之於實
事非通悟也通悟則良知之說緣之而起矣故
此實字最顯最重而厯代儒者忽之惟漢趙岐
見之最顯故於孟子言無實不祥特注之曰孝
子之實養親是也
孟子曰口之於味也〈至〉有性焉君子不謂命也
按此章趙岐注最爲詳明質實漢以前至三
代所謂性命者不過如此若謂性命之道過于
精微是舍質實而蹈虚𢆯也論語夫子言性與
天道不可得而聞卽孟子所謂聖人之於天道
也此言王者受命等事故不可得聞〈趙注曰口之甘美味〉
〈目之好美色耳之樂音聲鼻之喜芬香𦤀香也易曰其臭如蘭四體謂之四肢四肢解倦則思〉
〈安佚不勞苦此皆人性之所欲也得居此樂者有命祿人不能如其願也凡人則觸情從欲而〉
〈求可樂君子之道則以仁義爲先禮節爲制不以性欲而苟求之也故君子不謂性也仁者得〉
〈以恩愛施於父子義者得以義理施於君臣好禮者得以禮敬施於賓主知者得以明智知賢〉
〈達善聖人得以天道王於天下此皆命祿遭遇乃得居而行之不遇者不得施行然亦才性有〉
〈之故可用也凡人則歸之命祿任天而已不復治性以君子之道則修仁行義修禮學知庶幾〉
〈聖人亹亹不倦不但坐而聽命故曰君子不謂命也〉又孟子謂形色爲
天性殀壽爲天命更明白矣如舍此以別求精
微則入於老釋之趣矣
又按仁於父子爲命者如瞽瞍使舜完廪浚井
此舜之命也然而舜不謂之命以自諉必盡心
知性以盡事親之道必至底豫而後已所以謂
之有性也言性命者守定孟子此章及蒸民之
詩左傳劉康公之說則質實可據不必索奥妙
於不可詰之鄕也
告子曰性猶𣏌柳也〈至〉率天下之人而禍仁義者必
子之言夫
按此章吿子專以義爲外而於仁帶說孟子闢
之之後知仁爲内矣猶執義外之說
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至〉然則耆炙亦有
外與
按孟子各章離之不察互校便明今以此章次
於上二章之後可見矣仁之實爲事親仁必内
矣義之實爲從兄義亦必内也味色聲𦤀安佚
五者孟子明明斷之曰性也旣曰性則明是内
也安得以爲外〈君子不謂性也不過勉人安命非眞謂非性〉此章告
子首曰食色性也此四字原不錯其錯在義外
也非内也六字故孟子但力闢義之非外使與
仁之實爲事親義之實爲從兄較若畫一吿子
食色性也之說亦與孟子味色聲臭安佚性也
之說較若畫一未之闢也孟子以味色聲臭安
佚爲性者乃聖賢之常道人世之恒情聖賢之
甘淡泊者乃是知命後儒皆以吿子食色爲性
之說爲非而攻之其如與孟子前章相刺謬何
若必以吿子之言無一是則仁内也非外也六
字亦非耶况此章章末孟子詰之曰然則耆炙
亦有外與是明明以口之於味爲内卽執告子
食色性也四字之矛以刺義外也非内也六字
之盾曷嘗謂甘食悅色爲非性哉趙岐注本未
錯也又孟子曰形色天性也形與色尙謂之
性何况味色聲𦤀安佚也孟子曰如使口之於
味也其性與人殊若犬馬之與我不同𩔖也則
天下何耆易牙之於味也此一節更爲明顯與
告子食色性也四字無異也
孟子曰廣土衆民〈至〉四體不言而喻
按此章可見仁之根於心孟子卽以爲性卽所
謂有性焉不謂命也
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至〉自求多福
孟子曰矢人豈不仁於函人哉〈至〉反求諸己而已矣
孟子曰君子所以異於人者〈至〉强恕而行求仁莫近
焉
按上三章言仁爲人之心術加一禮字爲反求
諸已不怨人之說實論語克已復禮爲仁之正
傳也
墨者夷之〈至〉夷子憮然爲間曰命之矣
孟子曰予豈好辯哉〈至〉能言距楊墨者聖人之徒也
有爲神農之言者許行〈至〉惡能治國家
按以上三章皆孟子闢異端之說充塞仁道也
卽農家者流如許行者尙必置辯此時韓非老
莊之說尙未興釋氏之言更未起若孟子親見
其說之害仁其闢之更當何如
公孫丑問曰夫子加齊之卿相〈至〉未有盛於孔子也
按此章所言殺一不辜卽不仁也
又按古人論上等之人又分三等曰聖人仁人
智人論語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又曰未智焉
得仁又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又陽貨曰可謂
仁乎可謂智乎合之孟子此章仁且智夫子旣
聖矣則聖仁智三等分明之至矣又孟子曰孔
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
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始
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聖之事也此章但
言始智終聖中間尙有仁之一等孟子雖未言
及而實包舉在内蓋有仁而未聖者矣未有未
仁而聖者也此章定是始智中仁終聖也孝經
曰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始終之
閒原有中之一層
淳于髠曰先名實者爲人也〈至〉衆人固不識也
按此節論伯夷伊尹柳下惠皆爲仁孟子又許
伯夷伊尹爲聖是古者皆以仁爲聖之次也
公孫丑曰高子曰小弁〈至〉五十而慕
萬章問曰𧰼日以殺舜爲事〈至〉可謂親愛之乎
燕人畔〈至〉又從而爲之辭
按以上三章皆言善處仁道之變而不失爲仁
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