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新譯華嚴經七處九會頌釋章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新譯華嚴經七處九會頌釋章
作者:澄觀 

華嚴七處九會頌釋章序

昔者圭峯禪師有華嚴綸貫之作。其書亡逸而不傳。復菴綸貫本為禪者作。故雖痛快直捷而不便於學教之士。甞欲倣法華綸貫別作一書。愧無旭師之筆而止。客冬於華頂入信精舍得七處九會頌釋。乃清涼觀大師之所著也。其書僅一萬三千餘言。較之疏鈔不及百之一。而全經要義揭示殆盡。且其文平易明白雖初學可解。實為入華嚴教海之津梁矣。此固非復菴之所能辦。假使旭師見之未必不歎其不可及也。於是再四校訂亟付之梓以廣其傳。大抵喜簡厭繁人之恒情也。則斯書流通宜先疏鈔而待今乃行。嗚呼物之顯晦信有時哉。原本寶永甲申昇堂所寫。其人好古甞校梵網石壁疏等行之世云

文化二年乙丑五月望。

沙門典壽謹撰

新譯華嚴經七處九會頌釋章一卷

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述

 稽首歸命普法界  離垢清淨解脫輪  充遍法界十佛身  海會教主諸聖眾  我住縛地悕大法  唯願加哀令增智  今開略頌益自他  願生大解渡癡海

 此經八十卷  四萬五千偈  七處九會說  三十九品章  人中有三處  道場普獨園  天上有四處  忉夜兜他化  初會菩提場  二會普光殿  三會忉利天  四會夜摩天  五會兜率天  六會他化天  七八重普光  九會給孤獨  初會十世界  二會十佛國  三會十住位  四會十行位  五會十回向  六會十地行  七會等妙位  八會二千行  九會法界境  是九會法門  初二三各六  四四五三品  六一七十一  八九各一品  初會世如普  世華舍那品  二會如四光  菩薩淨首品  三會昇須十  梵初明法品  四會昇夜十  十無盡藏品  五會昇兜十  六會十地品  七會定通忍  阿壽住處品  佛如如普賢  如來出現品  八會離世間  九會法界品  無願業住涅  法心三性如  安出信隨永  無安無決普  初治修生具  正不童王灌  歡饒無無無  善無尊善真  信戒慚愧多  施慧念持辯  救不等至無  隨等如無入  極離發焰極  現遠不善法  普妙次清知  智了眾法無  他天宿知成  住善出一一  音順無如如  如如如如如  同因祕微十  諸一諸隨託

此論二分已說頌分釋分如何頌曰。

 此經八十卷  四萬五千偈  七處九會說  三十九品章

釋曰。此謂簡持義。為簡餘經名為此經。又為簡舊經。彼晉朝經卷有六十。今為簡彼名此經等。此經前後翻譯補闕四本不同。今此第三證聖元年。于闐國三藏實叉難陀此云喜學。於東都佛授記寺再譯舊文兼補諸闕計益九千頌。通舊總翻四萬五千頌合成漢本卷八十軸。義淨等六大德同譯復禮法師綴文。更有餘釋如策林說。四萬五千偈者晉朝譯經三萬六千偈。更益九千頌故若通論經本合有六本。一恒本二大本三上本四中本五下本六略本。初恒本者案藏法師疏第一卷云。此通樹形等異類世界各毛端處念念常說無有休息。此非可結集不可限其品頌多少亦非下位所能受持。廣如不思議品說。二大本者如下海雲比丘所受持普眼經。以須彌山聚筆四大海水墨書一品修多羅不可窮盡。如是等品復過塵數。此是諸大菩薩陀羅尼力之所受持。亦非貝葉所能書記。三上本者此是結集文中之上本也。故西域相傳龍樹菩薩往龍宮見大不思議解脫經有三本。上本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頌四天下微塵數品。四中本者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此上二本竝祕在龍宮非閻浮提人力所受持故此不傳。五下本者有十萬頌三十八品。龍樹持此本出現傳天竺。西域記說在于闐國南遮俱槃國山中具有此本。六略本者即此土所傳六十卷本。是彼十萬頌中前分三萬六千頌要略所出也。今此四萬五千偈亦然六本中略本攝也。廣如彼說。

問曰。偈者長行頌合為簡長行。

答曰。初從如是我聞終至此懷疑念數之為偈。

問曰。數幾字以為一偈耶。

答。三十二字以為一偈。但梵本字其數減少漢地譯字其數增多。是故梵本四萬一千九百八十頌餘十字。唐本四萬五千頌。

問曰。以何知然耶。

答曰。案儼法師雜孔目云。依大慈恩寺華嚴梵本檢有五百四十一紙葉。五十七字以為一行。二十行為一紙葉。一紙葉背面二千二百八十字。十紙計當二萬二千八百字。三十二字以為一頌。一百紙當二十二萬八千字。三十二萬為萬頌。五百四十一紙計當一百二十三萬三千四百八十字。依三十二字為頌計當四萬一千九百八十頌餘十字。案云由此明知梵本文字其數減少唐翻譯時字數增多。是故依梵本經計頌數時四萬一千九百八十頌餘有十字。依唐譯經計頌數時合四萬五千頌。相傳云金剛般若梵本有一紙許。唐翻譯時多紙多字此亦如是。今云梵本經者非支法領得三萬六千偈梵本。唯依實叉難陀得四萬五千偈梵本經也。

問曰。長行是十二分教中契經教。何故今云長行頌合名四萬五千偈耶。

答曰。案藏法師疏第二卷云。又頌有四種。一數字頌謂依梵本三十二字以為一頌。不問長行及偈。二伽他頌此云諷頌或云直頌。謂不頌長行也。三祇夜頌此云應頌。謂應重頌長行法也。四嗢陀南頌此云集施。謂以少言含攝多義云集。用以施人令易受持故云集施。此上三種頌或七言或五四三言。皆以四句為一頌。今長行合云頌者依四頌中數字頌說。處會別名如下具說。三十九品章者晉朝經有三十四品。更益五品故名三十九。謂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十定品。晉朝經合前四云盧舍那佛品。更無十定品故名三十四品耳。二經品名各相替案經可見。已說偈品處相如何。頌曰。

 人中有三處  道場普獨園  天上有四處  忉夜兜他化

釋曰。有四洲中南名人中。摩竭提國有三勝處故名三處。何等為三。謂菩提樹下道場處。普光明法堂處。祇樹給孤獨園處。於欲界內有六天。中四名天上。須彌頂上四殊勝處故名四處。今云頂上者取頂上方故名頂上。何等為四。謂須彌頂上忉利天處。自頂上方夜摩天處。兜率陀天處。他化自在天處。此中初一地居後三空居。人間方處諮知有端。天上方處非通難知。故今隨難說六天相。何等為六。一四天王天。二忉利天。三夜摩天。四兜率陀天。五樂變化天。六他化自在天。初四天王天者蘇迷盧內第四層級四大天王及諸眷屬共所居止。各住一面名四天王。壽量衣等如餘論說。忉利天者此云三十三天。妙高山四面各有八大天王。帝釋居中故名三十三天。彼天身長一由旬衣長二由旬廣一由旬重六銖。壽一千歲。夜摩天者此云時天。以時華開合辨晝夜分故名時天。又隨時受樂故名時分。此天身長二由旬衣長四由旬重三銖壽二千歲。兜率陀天者此云喜足。佛地論云後身菩薩於彼教化多修喜足行故云喜足。長阿含經云身長四由旬衣長八由旬廣四由旬衣重一銖半食甘露壽四千歲。樂變化天者樂自變化作諸樂具以自娛樂故名樂變化。此天身長八由旬衣長十六由旬廣八由旬衣重一銖食甘露壽八千歲。他化自在天者令他化作諸樂具顯己自在故名他化自在。此天身衣壽命過前一倍。如是諸天廣如瑜伽佛地三法度經長阿含經婆沙俱舍等說。

問曰。何故從人間昇天上超四王天。從兜率向他化超化樂天耶。

答曰。古來多釋今且述正。所以超四王天者。十信是外凡菩薩。十住是不退賢人。顯賢愚玄隔故超次昇天。所以超化樂天者。回向是世間行。十地是出世行。又回向是有漏。十地是無漏。顯世出世漏無漏玄別故超次向上。已說處相會相如何。頌曰。

 初會菩提場  二會普光殿  三會忉利天  四會夜摩天  五會兜率天  六會他化天  七八重普光  九會給孤獨

釋曰。舍那法會充遍塵剎難測涯限。且寄分相迹釋說經會略有四門。一定其說處門。二融攝無礙門。三顯處差別門。四表示法勝門。

定其說處門者。

問曰。說此經處為是淨土為是染土。若是淨土何故經云摩竭提國等。若是染土何故經云此蓮華藏世界海等。

答曰。說此經處染淨二土鎔融相攝有其四門。一本從末門唯娑婆說。二末從本門唯華藏說。三本末雙顯門如經云華藏界中娑婆界等。四本末雙絕門以就果海不可說故。此上四門合為一土鎔融無礙隨說皆得。

融攝無礙門者亦有三重。一此覺樹下攝人中天上七處九會。是故皆云不離此也。二此覺樹下攝十方無餘剎土。皆悉不離此樹王下。三此覺樹下攝毛端微塵數等重重之剎。猶如帝網無有窮盡。以皆是此蓮華藏界之所攝故。

顯處差別門者佛說經處總有三種。一唯界內十六大國化身說處。此通小乘教及三乘教。二唯界外諸妙淨土受用土中報佛說處。此通三乘及一乘說。三染淨圓融帝網無盡華藏界中十佛說處依正渾融具三世間。此唯別教一乘說處。今此所辨正唯後一兼通前二。以彼本末不相離故。

表示法勝門者。託此勝處表示法勝。如地論云此法勝故在勝處說等。從麁至細總有三重。一此樹下得菩提故不起此說。明表所說如所得故非逐異機有改動故鹿園說等。二託圓融蓮華藏界。表示所說圓滿殊勝性開敷故。三託此重重帝網之處。表示所說亦重重無盡。如不思議解脫等。今此九會即通此三。麁細融容俱無礙故。赴機說法會別有九。何等為九。第一會在摩竭提國(此云不害國)菩提場樹王之下為表佛果無盡德。是故託得果之處用以表示。第二會在摩竭提國普光法堂。西域相傳此堂去菩提樹東南二三里許在尼連禪河曲內諸龍為佛所作。如來於中放相輪光遍照十方無邊世界。是故名此為普光堂。此中表說信行普周蔭初機故。第三會在須彌山頂帝釋宮中妙勝殿。須彌者正云蘇迷盧此云妙高。四寶所成故名為妙。挺出眾山故亦名高。表此所說十住不退窮至山頂。超過凡小寄此勝殿。第四會在夜摩天宮寶莊嚴殿。夜摩名時如前已說。為表十行隨時進修勝德絞飾故託茲殿。第五會在兜率陀天宮一切寶莊嚴殿。兜率此云喜足。為表回向世間位滿成喜足行。攝德多門寄一切寶殿。第六會在他化自在天宮摩尼寶藏殿。為表十地所證真如非自所作。又表因圓窮欲界頂。證智摩尼出阿含光故寄斯殿。第七會重普光法堂表此所說六位之法依前信等圓攝周盡。是故重會於此處也。第八會重普光法堂表此所說二千行法亦依前信等圓攝周盡。是故重會於此處也。第九會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重閣講堂。為表所顯法界法門當體希奇功用濟物。用依體起似閣重成仍託斯處也。

問曰。晉朝經唯有八會何故唐經有九會耶。

答曰。覺賢三藏不得十定品梵本。終不知說十明品等十品處。由此十品入於第六他化自在天會。是故唯八會耳。喜學三藏得十定品即分明知十地品是他化天會。十定等十一品是普光重會。故開為九會耳。十定品首云爾時世尊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始成正覺。於普光明殿入剎那際諸佛三昧。以一切智自神通力現如來身清淨無礙。如此廣歎佛菩薩德及列名號。謂普眼菩薩摩訶薩等。

問曰。盧舍那佛說華嚴處遍法界者如忉利天說十住時夜摩等處亦說十住不耶。若彼不說則說不遍。若彼亦說何故經中唯云忉利說住夜摩說行等耶。

答曰。此說十住忉利天處既遍十方一切塵道。是故夜摩等處皆有忉利。即於如此遍夜摩等忉利天處說十住法。是故忉利無不普遍仍非夜摩。夜摩等處說十行等皆亦遍於忉利等處仍非忉利。如是准知。

問曰。何須重會。復人間有三處何故唯重普光耶。

答曰。普光是起信之首歷位至於他化。今明位中之行。行修從首理宜會此。但以位相約事寄會昇沈。行就理玄一位頓攝。故唯會此處。

問曰。第二會歷後忉利等四處復來普光可名重會。今七八二會中間不曾暫起復來何名重會耶。

答曰。重會之名通於多種。謂時處人法皆有重義。前約處明此據法說。謂前六會同顯生解因果。今重辨彼解所成行。故名重會。頌中舉本不論其末。是故唯說佛為主會。不說菩薩求法之會理亦可說。如善財童子於覺城東沙羅林大塔廟處文殊師利初為諸大眾及善財童子一會說法。如是次第乃至末後普賢菩薩於金剛藏道場所為於大眾及善財等現法界身雲之法為末後第五十四會。是故通前總六十三會。此據一方說若論結通十方世界是則塵數虛空法界等諸會處也。

問曰。善財童子求法初位住何位求耶。

答曰。案新羅元曉法師華嚴關脈義云。初得見文殊者明善財之信心始位。乃至最後不見者明善財之智滿位等。依此明知住十信初位方求法也。已說九會諸會法門其相云何。頌曰。

 初會十世界  二會十佛國  三會十住位  四會十行位  五會十回向  六會十地行  七會等妙位  八會二千行  九會法界境  是九會法門

釋曰。頌中初九句正頌九法門。最後一句總結前九。除第五會餘會法門或有通別或有廣略。然今頌中舉通攝別略廣互攝。至後當知第一會宗通明十種世界海門。別顯蓮華藏世界海。第二會宗通明十佛國土之相。別明佛號諦名等義。第三會宗通明菩薩十住位行。別顯梵行發心德等。第四會宗通明十行位行差別。別顯十種無盡藏義。第五會宗廣說十種回向願行。由廣說故不顯通行。第六會宗有略有廣。略明十地因分願行。廣明因果無量行位。第七會宗有略有廣。略明等妙覺二位。廣明十通十忍等法門。第八會宗唯廣無略。廣明菩薩二千行德。第九會宗唯略無廣。略明如來入法界境。此九會中入定分齊等如綱目說。已說法門各有幾品說其法門。頌曰。

 初二三各六  四四五三品  六一七十一  八九各一品  初會世如普  世華舍那品  二會如四光  菩薩淨首品  三會昇須十  梵初明法品  四會昇夜十  十無盡藏品  五會昇兜十  六會十地品  七會定通忍  阿壽住處品  佛如如普賢  如來出現品  八會離世間  九會法界品

釋曰。頌中初一行頌總舉品數。後四行頌別列品名。頌中存略不顯卷數。初會六品盡十一卷。第二會六品合盡四卷。第三會六品合盡三卷。第四會四品合盡三卷。第五會三品合盡十二卷。第六會一品合盡六卷。第七會十一品合盡十三卷。第八會一品合盡七卷。第九會一品合盡二十一卷。初會六品者一世主妙嚴品合盡五卷。晉經名世間淨眼品。二如來現相品唯第六卷。品名舊無。三普賢三昧品第七卷初。品名舊無。四世界成就品第七卷半。品名舊無。五華藏世界品第八九十。品名舊無。以上四品晉朝合名盧舍那品。六毘盧舍那品第十一卷。舊無毘字。第二會六品者一如來名號品第十二卷初。新舊同名。二四聖諦品第十二卷半。舊無聖字。三光明覺品第十三卷初。舊加如來二字。四菩薩問明品第十三卷半。舊云菩薩明難品。五淨行品第十四卷初。新舊同名。六賢首品第十四卷半盡十五卷。新舊同名。第三會六品者一昇須彌山頂品第十六卷初。舊加佛字。二須彌頂上偈讚品第十六卷初次。舊云菩薩雲集妙勝殿上說偈品。三十住品第十六卷半。舊云菩薩十住品。四梵行品第十七卷初。新舊同名。五初發心功德品第十七卷半。舊云初發心菩薩功德品。六明法品第十八卷全。新舊同名。第四會四品者一昇夜摩天宮品第十九卷。初舊云佛昇夜摩天宮自在品。二夜摩宮中偈讚品第十九卷初次。舊云夜摩天宮菩薩說偈品。三十行品第十九卷半盡二十卷。舊云功德華聚菩薩十行品。四十無盡藏品第二十一卷全。新舊同名。第五會三品者一昇兜率天宮品第二十二卷全。舊云如來昇兜率天宮一切寶殿品。二兜率宮中偈讚品第二十三卷初。舊云兜率天宮菩薩雲集讚佛品。三十回向品第二十三卷半盡三十三。舊云金剛幢菩薩回向品。第六會一品者謂十地品。新舊同名。起三十四盡三十九。晉朝經從十地品至寶王如來性起品合十一品為第六會。唐朝經十地品次有十定品。故開為二會如前已說。第七會十一品者一十定品第四十盡四十三。舊無今有。二十通品第四十四卷初。舊云十明品。三十忍品第四十四卷半。新舊同名。四阿僧祇品第四十五卷初。舊云心王菩薩問阿僧祇品。五壽量品第四十五卷末。舊云壽命品。六諸菩薩住處品第四十五卷末次。舊云菩薩住處品。七佛不思議法品第四十六七全。舊云佛不思議品。八如來十身相海品第四十八卷初。舊云如來相海品。九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第四十八卷半。舊云佛小相光明功德品。十普賢菩薩行品第四十九卷全。新舊同名。十一如來出現品第五十盡五十二。舊云寶王如來性起品。第八會一品者謂離世間品。第五十三盡五十九。新舊同名。第九會一品者謂入法界品第六十盡八十。新舊同名。已說品數能說品佛其相云何。頌曰。

 無願業住涅  法心三性如  安出信隨永  無安無決普

釋曰。頌中上半列十佛名。下半如次釋名所因。說經教主有其十種。何等為十。一無著佛安住世間成正覺故。二願佛出生故。三業報佛信故。四住持佛隨順故。五涅槃佛永度故。六法界佛無處不至故。七心佛安住故。八三昧佛無量無著故。九性佛決定故。十如意佛普覆故。初無著佛安住世間成正覺者亦名正覺佛。著是眾患之本。覺是諸德之元。無邪患而不離故名無著。無正德而不圓故名正覺。此是總佛。餘九別佛。以別成總。故於總開別。願佛出生者謂如理智窮無生際方能出生無量佛事。即是大願。故名願佛出生故。業報佛信者謂無量相好莊嚴色身。無量善業所感之報。故名業報。所以感得妙色身報為令見者咸歸信故。舉所為意以顯業報佛。故名信。住持佛隨順者謂佛圓音周遍三世住持佛法無窮無盡。順一切智無窮盡故名住持佛隨順故。涅槃佛永度者說門之中名為化佛。化現滅度非實滅故。所以涅槃非實滅者永度生死生滅法故。故名涅槃佛永度故。法界佛無處不至者謂無礙法界即佛體名法界佛。智慧光明亦同法界無處不至。是故亦名為法界佛無處不至故。心佛安住者謂正直心安住所緣。故名心佛安住故。三昧佛無量無著者謂佛三昧無量無邊思議解脫。故名三昧佛無量無著故。性佛決定者謂如來性即是本覺。本性自覺非修所成故名性佛。於染淨位決定不改能生十決定之法故名決定。如意佛普覆者謂神力自在名如意佛。周遍一切故名普覆。上十佛中各有十義廣如經說。法集經中亦名十佛。彼云菩薩入十種法能知諸佛。何等為十。謂習氣佛果報佛三昧佛願佛心佛實佛同佛化佛供養佛形像佛。乃至廣說彼與此經所說十佛十數雖同體相大異。然約六相分別十佛。如論說言一切十句皆有六相。何者為六。一者總相二者別相三者同相四者異相五者成相六者壞相。今就十佛顯此六相。謂初一佛無佛不攝。故名為總相。即後九佛於一開九。故名別相。十同離著。故名同相。十用各異。故名異相。攬九成一一佛圓滿。故名成相。分一作九九外無一。故名壞相。如是已說說品十佛。品中法數其相如何。頌曰。

 初治修生具  正不童王灌  歡饒無無無  善無尊善真

釋曰。頌中上半頌十住法。下半如次頌十行法。品中法數雖有多種今且隨名以顯其數。菩薩所修雖有多門探其綱要不過八種。何等為八。一十住二十行三十藏四十向五十地六十定七十通八十忍。云何十住。一初發心住二治地住三修行住四生貴住五具足方便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八童真住九法王子住十灌頂住。釋此住名大分為二。初總後別。初總名者菩薩在此創安其心於六度等行未殊勝但得住名。後別名者一此位菩薩創首發於大菩提心名發心住。二此位菩薩淨治三業悲及有識名治地住。三此位菩薩修勝理觀起上妙行名修行住。四此位菩薩從諸聖法正教中生名生貴住。五此位菩薩所修善根皆為救物名具足方便住。六此位菩薩所聞讚毀心定不動名正心住。七此位菩薩聞說三寶三際有無心堅不轉名不退住。八此位菩薩三業清潔悟二世間真簡虛偽童表無咎亦猶涅槃嬰兒之行名童真住。九此位菩薩解真俗諦悟法王法將有所襲名法王子住。十此位菩薩如王太子堪受王位行漸勝故名灌頂住。

問曰。發心有三。一信成就發心。二解行發心。三證發心。今言初發心三中何攝耶。

答曰。三發心中是信成就發心攝。所以然者信成就發心位在十解位即是正定聚位也。解行發心位在十行十回向即是初僧祇將滿位也。證發心位在初地上即是證真如位也。此義如起信論中廣說。已說十住。云何十行。一歡喜行。二饒益行。三無恚恨行。四無盡行。五無癡行。六善現行。七無著行。八尊重行。九善法行。十真實行。釋此行名亦有二。初總後別。初總名者此位菩薩行六度等諸行勝故名之為行。後別名者一此位菩薩為大施主一切能捨。三時無悔利譽不悕愍生慕法。覩者歡敬名歡喜行。二此位常持淨戒不染五欲。能伏眾魔一切眾生立無上戒。得不退地名饒益行。三此位常修忍辱謙卑恭敬。和顏愛語不害自他。悟身空寂怨對能忍名無恚恨行。四此位假設多劫受諸劇苦。求法濟生念念不息名無盡行。五此位常住正念恒無散亂。於一切法乃至生死入住出胎無有癡亂名無癡行。六此位善入人法皆無性相。三業寂滅無縛無著。而復不捨化眾生心。巧能隨類現生救物名善現行。七此位歷諸塵剎供佛求法。傳燈度生心無厭足。然以寂滅觀諸法故而於一切心無所著名無著行。八此位尊重善根智慧等法皆悉成就。而由得斯諸尊重法二利之行更增修習名尊重行。九此位得四無礙陀羅尼門諸善慧法。能為眾生作清涼池守護正法佛種不絕名善法行。十此位菩薩成就第一誠諦之語。學三世佛真實之語無二之語。如說能行如行能說語行相應心境皆順名真實行。如是已說住行二位。十藏十向其相云何。頌曰。

 信戒慚愧多  施慧念持辯  救不等至無  隨等如無入

釋曰。頌中上半頌十藏法。下半如次頌十向法。實行菩薩更修十行進趣十向。是故行後方說十藏。又十住下賢十行中賢十向上賢。從淺至深從麁至細。是故行後方說十藏。云何為十。一信藏二戒藏三慚藏四愧藏五多聞藏六施藏七慧藏八念藏九持藏十辯藏。釋此藏名亦有二種。初總後別。初總名者信等十行一一體含無限法界生無盡果故名為藏。後別名者一此位菩薩三空三性。如是法中順生深信聞難思法心不怯弱。於諸佛所一向堅信深知佛慧心不退散。護持佛種增長信解。隨順善根出生方便。時處應機開悟一切。如是業用非一眾多。是名菩薩信藏。二此位具足受持三種淨戒。普益一切不受邪戒。不住三界心住無悔。不違先制不學外事。不著諸見不彰己德。不自高慢永斷殺等。眾生垂愍是業非一。是名戒藏。三此位於三世法斷無慚行深生悔羞。廣為眾生說真實法是業非一。是名慚藏。四此位自愧昔過深於自身生厭離想。於三世佛深修愧行。廣為眾生說真實法是業非一。是名愧藏。五此位於一切法多聞博學。十二緣生漏無漏蘊。有為無為記無記法。如是法中深生正解。為諸眾生說真實法是業非一。是名多聞藏。六此位行十種施。所謂分減施竭盡施內施外施俱施。一切施去來今施究竟施。於如是施無毛慳心。三輪清淨其心不止。能捨一切令受安樂是業非一。是名施藏。七此位生死因果深究本源得無盡慧。為生說法是業非一。是名慧藏。八此位得具足念明憶前生。得無盡念憶無量劫。於一切法憶念不忘是業非一。是名念藏。九此位於佛所說修多羅文句義理無有忘失。一生乃至不可說生總持不忘。於一佛號乃至不可說佛號廣說乃至一三昧乃至不可說三昧陀羅尼用無有休息是業非一。是名持藏。十此位菩薩有深智慧了智實相。為生說法不違佛教。一品乃至不可說品廣說乃至一三昧乃至不可說三昧。如是等法廣為眾生或一日說。廣說乃至不可說不可說劫說。劫數可盡一文一句義理難盡。得如是等無量辯才為諸眾生說真實法。如是業用非一眾多是名菩薩辯藏。已說十藏。云何十向。一救護眾生離眾生想回向。二不壞回向。三等諸佛回向。四至一切處回向。五無盡功德藏回向。六隨順一切堅固善根回向。七等心隨順一切眾生回向。八如相回向。九無縛無著解脫心回向。十入法界無量回向。釋此向名亦有二種。初總後別。初總名者至斯位已凡所修行。皆為回向無上菩提立回向名。後別名者一此位菩薩所行六度四攝法等。悉為救攝一切有情令離生死得涅槃樂名救護生。入平等觀不見怨親眾生等相名離生相。二此位於三寶所得不壞信。因持諸善回向眾生令獲善利名不壞回向。三此位學三世佛不著生死不離菩提修回向事名等諸佛回向。四此位修習一切諸善根時以彼善根如是回向。令此善根功德之力至於一切三寶之所一切世界眾生之所作諸供養利益之事。譬如實際無處不至名至一切處回向。五此位修悔過善根離一切業障。於諸如來一切眾生所有善根皆悉隨喜。以此善根悉皆回向莊嚴一切諸佛淨剎。常作佛事善巧方便具諸功德離諸虛妄。而無所著由回向已得無盡善根。名無盡藏功德回向。六此位以內外財隨眾生意而惠施之。見諸苦者悲以身代堅固安住自在功德。以如是等諸善功德而回向已。令一切生得大智慧除滅大苦。名隨順一切堅固善根回向。七此位而能增長一切善根修習究竟安住忍力。閉惡趣門永離顛倒不著諸行。一切善根皆悉回向為一切眾生作功德藏。普覆一切拔出生死令得眾善等無差異。名等心隨順一切眾生回向。八此位成就念智安住不動。心無所依寂然不亂。不違一切平等正法嚴剎度生。所修諸善皆順如相而為回向。名如相回向。九此位所攝善根離憍慢等所有縛著。得解脫心行普賢行。所習諸善不執為已及以他人。以無縛著解脫之心回向饒益品物一切。故名無縛無著解脫心回向。十此位菩薩離垢繒繫頂。受大法師記法施化生。嚴淨世界出生智等。悉同虛空而無限量。凡有善根修於回向悉等法界。故名法界無量回向。

問曰。此位初首而有十信。謂信進念慧定施戒護願回向。計心四十。何故但言三十心耶。

答曰。即十住中初住離出。以初發心而甚難故故離出也。設有聖教言四十心當知即據總別說也。理實三十。如四善根十回向中第十離出。謂法界無量回向也。已說藏向。十地云何。頌曰。

 極離發焰極  現遠不善法

釋曰。謂十地中修十勝行斷十重障證十真如。菩薩萬行皆十地攝。十行十障十真如等如唯識論中廣說應知。云何十地。一極喜地二離垢地三發光地四焰慧地五極難勝地六現前地七遠行地八不動地九善慧地十法雲地。釋此地名亦有二種。初總後別。初總名者與所修行為勝依持令得生長故名為地。攝大乘云法無我智分位名為地等。後別名者一此地菩薩始入於聖證二空理。能利自他生大喜樂。是故此地名極喜地。二此地具清淨戒棄破戒非。破戒惑法染污行人名之為垢。此地能捨名離垢地。三此地由得勝定及殊妙教四種總持。以此為因能起三慧。三慧而能照法顯現名之為光。此地定等能起慧光所以此地名發光地。四此地妙慧殊勝能斷煩惱如火焚薪。是故此地名焰慧地。五此地能令俗諦有分別智而與真諦無分別智同時起。以互違法令不相違一時竝生。此行勝前故名極難勝地。六此地能起勝智觀十二緣。不作染淨二差別行有此勝智生起。故名現前地。七此地唯修無相不起功用。功用之行創絕斯地。是以此地無相之行逾於二乘世間等行。故名遠行地。八此地妙無相智。不被一切有相功用及諸煩惱而能鼓擊。故名不動地。九此地得勝妙智能善說法以利含識。故名善慧地。十此地而有勝智能藏眾德。能斷諸障能遍法身。義同於雲能蔽於空而含於水。故名法雲地。此十地義如瑜伽唯識等中廣說應知。

問曰。有聖教中說乾慧等十地。與此十地有何差別耶。

答曰。乾慧等十三乘共行。今此十地唯菩薩行。是故差別。云何為十。一乾慧地謂煗前位。二性地謂煗等位。三八人地謂見道十五心。四見地謂第十六心。五薄地謂斯陀含。六離欲地謂阿那含。七已辦地謂無學果。八獨覺地。九菩薩地。十如來地。

問曰。如上所說十地菩薩。誰住幾佛國誰作何等王誰修幾法門耶。

答曰。初地菩薩住百佛國作閻浮四天王。修百法門二諦平等心化一切眾生。二地住千佛國作忉利天王修千法門。三地住十萬佛國作炎天王修十萬法門。四地住百億佛國作兜率天王修百億法門。五地住千億佛國作化樂天王修千億法門。六地住十萬億佛國作他化自在天王修十萬億法門。七地住百萬億佛國作初禪王修百萬億法門。八地住百萬微塵數佛國作二禪梵王修百萬微塵數法門。九地住百萬億阿僧祇微塵數佛國作三禪大梵王修百萬億阿僧祇微塵數法門。十地菩薩住不可說不可說佛國中作第四禪大靜天王三界主。修不可說不可說法門得理盡三昧。盡三界原化一切眾生。此義如仁王般若經中廣說應知。

問曰。第五地中真俗竝觀故名難勝。何故仁王經菩薩教化品。說善覺菩薩四天王。雙照二諦平等道。權化眾生遊百國。始登一乘無相道。此文則說初地菩薩照二諦平等道。如是違文當得會釋耶。

答曰。雙照有二義。一前後雙照。二同時雙照。今約第二故名難勝。故無有失。

問曰。約位有六。一資糧位二加行位三見道位四修道位五等覺位六妙覺位。如上諸位與此六位相攝云何。

答曰。地前所有三十心中。前二十九心全第三十少分屬資糧攝。三十少分屬加行攝。於初地中有入住滿。入位屬見。住滿以上屬修道攝。金剛心中有二剎那。無間道位屬等覺位。解脫道位屬妙覺位。

問曰。六位名體其相云何。

答曰。言資糧者資益己身之糧名為資糧。欲趣菩提要資於行。此位創修入佛之因名資糧位。即此位亦名順解脫分。言解脫者所謂涅槃。離煩惱縛名為解脫。即所求果。順者不違。分者因義。即所修行不違於果。是果之因名解脫分。言加行者加功用而行趣見道故名加行。即此位亦名順決擇分。言決擇者體即是智。決簡於疑疑不決故。擇簡於見見不擇故。智異於彼故名決擇。分者支分。此決擇體即是見道。七覺支中是其一支。故名為分。順者趣向欣求之義。加行位煗等善根欣求趣向彼決擇分。故煗等善名順決擇。此之二位剋性皆以有漏加行智為其體性。然加行位有四別位。一煗二頂三忍四世第一法。言煗者此位菩薩初得見道火之前相故名為煗。見道體即能斷煩惱。如火燒薪故喻於火。煗位菩薩未得火體而得火相故名煗也。頂者此位菩薩依尋思智觀所取空。此位功極故名為頂。頂者極義。如山之頂上之極也。忍者印可達悟之義。此位菩薩知妄執識及心外境其體皆空故名為忍。世第一法者此位菩薩所得智等。一切世間所有法中無先此者名世第一。言見道者亦名通達位。菩薩無漏之智了證真如故名通達。初照理故亦名見道。道遊履義。行人遊履趣於極果。或通運義通運行人至於極果故名為道。然此見道有其二種。一真見道體離虛妄親能證理實能斷障故名為真。又真者是理。見者是智。證真之智名真見道。二相見道相者類似之義。真見道後而起於此。行解安模倣像真見所有功能。不能證理及斷於障類似於真故名相見。言修道位者具云修習。此位菩薩而更進修無分別智斷所餘障故名修習。即極喜等十地名修習位。前真相二道剋性出體根本後得無漏二智為其體性。後修習位皆以有為無為諸功德法以為自體。言等覺位者等者相似義。此位所作皆似佛果故名等覺。覺者佛果勝智也。言妙覺者妙者最勝之義。二乘所得菩提涅槃非最勝妙。唯佛獨能所作皆辦功德最勝故名妙覺。前等覺位以菩薩勝智為體。後妙覺位以佛果四智為體。舉能取所故且論智。理實涅槃亦是二位之體也。如是已說十地差別。十定通忍其相云何。頌曰。

 普妙次清知  智了眾法無  他天宿知成  住善出一一  音順無如如  如如如如如

釋曰。頌中上半頌十定法。次半如次頌十通法。後半如次頌十忍法。此定等法十地勝進。故十地後方說十定。即六位中第五位也。言六位者一十住位二十行位三十向位四十地位五無垢地六妙覺地。此義如本業經等廣說應知。云何十定。一普光大三昧二妙光大三昧三次第遍往諸佛國土大三昧四清淨深心行大三昧五知過去莊嚴藏大三昧六智光明藏大三昧七了知一切世界佛莊嚴大三昧八眾生差別身大三昧九法界自在大三昧十無礙輪大三昧。云何十通。一他心智通二天眼智通三宿住隨念智通四知未來際劫智通五成就無礙清淨天耳六住無體性神智通七善分別一切眾生言音智通八出生無量阿僧祇色身莊嚴智通九一切法智通十一切法滅盡三昧智通。云何十忍。一音聲忍二順忍三無生法忍四如幻忍五如焰忍六如夢忍七如響忍八如影忍九如化忍十如空忍。此三法中初云定者。梵云三昧此云等持。離於沈掉專注一境持心不散。是定住義故以等持而名為定。次云通者亦名神通。妙用難測曰神。自在無礙名通。同名智者緣境無壅名通。通是智用故云智通。後云忍者於所聞法忍解印可納受。體即是智。如是諸義如經廣說。恐繁不具。如上法門普機所入。以何為門能入彼法。此能入門略有十種。頌曰。

 同因祕微十  諸一諸隨託

釋曰。此半頌頌法門能入。七處九會所說諸法皆以十門為彼能入。故法門後方說十門。何等為十。一同時具足相應門。二因陀羅網境界門。三祕密隱顯俱成門。四微細相容安立門。五十世隔法異成門。六諸藏純雜具德門。七一多相容不同門。八諸法相即自在門。九隨心回轉善成門。十託事顯法生解門。釋此十門略有二門。一立義門二解釋門。初立義門者略立十義門以顯無盡。何者為十。一教義即攝一乘三乘乃至五乘等一切教義餘可准之。二理事即攝一切理事。三解行即攝一切解行。四因果即攝一切因果。五人法即攝一切人法。六分齊境位即攝一切分齊境位。七師弟法智即攝一切師弟法智。八主伴依正即攝一切主伴依正。九隨生根欲示現即攝一切隨生根欲示現。十逆順體用自在業等即攝一切逆順體用自在業等。此等十門為首皆各總攝一切法成無盡也。又有十義。一色二心三時四處五身六方七教八義九行十位。色者謂外器世間能造所造。下至微塵上至廣剎及中一切所有事物。心者謂佛菩薩及諸眾生所有染淨心及心法。時者謂迦羅時三摩耶時。大劫小劫九世十世下至一剎那等。處者謂十方世界依色所顯大小分量。上至廣剎下至一塵毛端等處。身者謂佛身菩薩身二乘人身乃至一切眾生身。下至一毛孔上至全身。方者東方南方乃至上方。上至盡十方虛空界下至一毛端量處。教者謂能詮名句字聲及通一切。下至一名一句一聲一光香等上至種種無量差別名句字等。義者謂教之所詮一切法門。下至一義上至一切。行者謂諸菩薩所有修行無邊行海。下至一行上至無盡。位者謂三賢十地等。上至滿位下至十住初心等。此上二種十義文異義同。後解釋門者亦以十門釋前十義以顯無盡。

問曰。所以得知十數顯無盡者。

答曰。依華嚴經中立十數為則以顯無盡義。初同時具足相應門者。此上十義同時相應成一緣起無有前後始終等別。具足一切自在逆順參而不雜成緣起際。海印定中炳然同時顯現成矣。此經第七卷普賢三昧品云。能令一切國土微塵悉能容受無邊法界等。釋曰此一普賢身遍十方一切世界塵內無邊佛會中。一一毛孔現法界中所有諸法莫不皆令同時具足。此且約業用門說也。又第八卷華藏品云。華藏世界所有塵一一塵中見法界(云云)。釋曰此約德相門說也。二因陀羅網境界門者。此但從喻異前耳。此上諸義體相自在隱映互現重重無盡。此經第七卷普賢三昧品云。佛身所現一切國土及此國土所有微塵一一塵中有世界海塵數佛剎。一一剎中有世界海塵數諸佛。一一佛前有世界海塵數普賢入此三昧(云云)。釋曰此且約業用門說也。三祕密隱顯俱成門者。此上諸義隱覆顯了俱時成就也。此經第十九卷夜摩宮中偈讚品云。十方一切處皆謂佛在此。或見在人間或見在天宮(云云)。釋曰此約德相門說也。如佛身隱顯既爾當知。言音依果所有及一切法門教義行位等亦然。諸大菩薩成就如是法界體事德相者竝准可知。四微細相容安立門者。此上諸義於一念中具足始終同時前後逆順等一切法門。於一念中炳然同時齊頭顯現無不明了。猶如束箭齊頭顯現耳。此經第三十一卷十回向品云。此菩薩於一念中現一切眾生各不可說不可說念劫心等。又第六十八卷入法界品云。一一毛孔內各現無數身。一一毛孔內示現無量剎等(云云)。釋曰此亦約業用門說也。五十世隔法異成門者。此上諸義遍十世中同時別異具足顯現。以時與法不相離故。言十世者過去未來現在三世各有過未及現在即為九世。然此九世迭相即入故成一念。總別合成十世也。此十世具足別異同時顯現成緣起故得即入也。此經第五十三卷離世間品云。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說三世。何等為十。所謂過去世說過去世。過去世說未來世。過去世說現在世。未來世說過去世。未來世說現在世。未來世說無盡。現在世說過去世。現在世說未來世。現在世說平等。現在世說三世即一念是為十。菩薩以此普說三世。又彼卷同品云。入可數劫即不可數劫。入不可數劫即可數劫。入一切劫即非劫。入非劫即一切劫。入一切劫即一念等(云云)。六諸藏純雜具德門者。此上諸義或純或雜。如前人法等若以人門取即一切皆人故名為純。又即此人門具含理事等一切差別法故名為雜。此經第二卷妙嚴品說諸異生眾及餘同生各各唯得一解脫門是純門也。第五卷同品中說普賢菩薩得不思議諸解脫門是雜門也。六十五卷入法界品云慈行童女見三十六恒河沙佛。彼諸如來各以異門令慈行入般若波羅蜜普莊嚴門者此純雜無礙也。七一多相容不同門者。此上諸義隨一門中即具攝前因果理事一切法門。然此一中雖具有多仍一非即是其多耳。餘一一門中皆悉如是重重無盡。此經第二十卷十行品云。能於一一三昧中普入無數諸三昧。乃至云無量無邊諸國土悉令共入一微塵等(云云)。八諸法相即自在門者。此上諸義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圓融自在無礙成耳。所以然者圓融法界無盡緣起。一若無時一切並無。若得一時即得一切。因果俱齊無前後別。此經第十七卷發心功德品云。此初發心菩薩即是佛故。舊經第九卷梵行品云。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知一切法真實之性具足慧身不由他悟等(云云)。新經文異披勘可知。九隨心回轉善成門者。此上諸義唯是一如來藏自性清淨心轉也。但性起具德故異三乘耳。此經第十九卷夜摩宮中偈讚品云。譬如工畫師分布諸彩色虛妄取異色大種無差別。乃至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又第三十七卷十地品云。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如來於此分別演說十二有支皆依一心如是立等(云云)。世親釋云。唯是一心者一切三界唯心轉故。云何世諦差別。隨順觀世諦即入第一義諦等(云云)。十託事顯法生解門者。此上諸義隨託別事以顯別法。謂諸理事等一切法門。如見此華葉即是見於無盡法界。此經第二十二卷昇兜率天宮品云。有百萬億初發心菩薩。纔見此座倍更增長一切智心。又彼卷同品云。無生法忍所生一切衣等(云云)。釋曰一切供具皆悉從無盡法門所生。是故見一法即通達一切法門。是唯普眼境界非餘境界。此上十門隨一門中即攝餘門無不皆盡。

問曰。此上十門以六相融其義云何。

答曰。一切十句皆有六相故可圓融。謂相有六種。一總相二別相三同相四異相五成相六壞相。初一門中無門不攝故名總相。後九種門於一開九故名別相。十門相資各不相違同成一總故名同相。十門相望其義各異故名異相。攬九成一一門圓滿故名成相。分一作九九外無一故名壞相。

問曰。此上十門所建所以其義云何。

答曰。此上十門中各有十義。一人法二教義三因果四理事五解行六分齊境位七師弟法智八主伴依正九逆順體用十隨生根欲示現。此等十義皆同時相應成一緣起。故有同時具足相應門。此上諸義隨緣起力重重無盡。故有因陀羅網境界門。此上諸義緣起有無各不異。故有祕密隱顯俱成門。此上諸義同體門中攝法已盡。故有微細相容安立門。此上諸義各分三際。故有十世隔法異成門。此上諸義體用各隔猶有純雜。故有諸藏純雜具德門。此上諸義全力全無力。故有一多相容不同門。此上諸義各有空有義。故有諸法相即自在門。此上諸義緣起自性。故有隨心回轉善成門。此上諸義各託事解。故有託事顯法生解門。

 今造如是  嗢陀南頌  為欲初學  易悟性海  若有見聞  必願力故  得無師智  登普賢道

新譯華嚴經七處九會頌釋章(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