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旅軒先生文集/卷九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八 旅軒先生文集
卷九
作者:張顯光
1642年
卷十

[编辑]

不知巖精舍記

[编辑]

凡物苟有矣。必當爲所知也。形焉而目之者知。聲焉而耳之者知。臭焉鼻者知。味焉口者知。性情焉而心思者知。夫旣有形聲臭味與性情矣。則孰有逃於有耳目口臭與心思者之所及哉。知因於有。不知因於無。故有而知。無而不知者。理之常也。其或有有矣而不知。無異於本無焉。則乃不知者之失也。然有者自有。其何損於不知乎。精舍在不知巖之東南岸上。故因而名之。夫有形之中最確而著者。莫巖若也。而玆巖之所以名以不知者。吾果不之知也。或曰。是巖也本藏於丘土之中。江水衝破。積以歲年。然後土盡而巖出。此謂其丘土時所不知也。或曰。是巖也若被大漲之沈沒。則藏在波濤之中。迨其漲伏。然後巖乃出。此謂其大漲時所不知也。此皆名之以有隱見也。或曰。巖在深淵之上斷麓之下。四方皆勝觀也。四時皆勝趣也。可以舟於江以勝。可以席於岸以勝。淸風之晝。明月之夜。無非勝賞也。沿江上下。凡以勝區名者幾處也。而惟其爲勝之最。則能與此巖肩者鮮矣。而埋沒於尋常之中。廢棄於魚鳥之場。人莫之奇焉。故好事者名之以其實也。但精舍之設。非獨取於巖也。長江列嶽。遠林近藪。白沙芳草。煙雲鳥魚。其取乎上下左右者非一也。而必於巖焉獨取之。因其名而名之。何也。固以不知之義。富矣遠矣。吾人之取之也有說焉。試以不知。分在我在人而言之。在我之不知有二焉。不當知而不知。不知之得者也。所當知而不知。不知之失者也。何謂不當知。奇技淫巧之事。營私謀利之術。凡世間冗雜瑣屑之務是也。此而不知。豈非不知之善乎。何謂所當知。天地人物之性。三綱五常之道。大而天下莫能載。小而天下莫能破者是也。此而不知。其能爲具耳目口鼻知覺之人乎。爲吾徒者。其於在我二者之不知。宜有所擇矣。若夫在人之不知。亦有二焉。我無見知之實。而人不知之者。不知者非人。而無可見知者我也。我於人。何怪焉。如我旣有見知之實。而人乃不知。則不知者在人。而我所自有之實。不以不知而有喪焉。人之不知。何與於我哉。何謂見知之實。卽有以竆天地人物之性。盡三綱五常之道。天下莫能載之。大而能無外焉。天下莫能破之。小而能無內焉者是也。道此道於吾身。德此德於吾心。則人之能事。此焉畢矣。其果能見知於人。則此道此德之功用。可被於一世。而位天地育萬物。無不可爲矣。世或不知。則藏此道於一身。樂此德於一心。而亦自無愧於天地萬物之間。浩然於獨立之地矣。吾徒之於在人二者之不知。一惟自勖其在己者而已。夫如是則當以不知。爲進學處世之道可乎。進學之道。以知自居者。歸於不知。以不知自居者。歸於知。蓋以知自居。則知一足一。不復求知夫二以上之分數。知二足二。不復求知夫三以上之分數。至於至八知九而止。猶不得復達於九與十之分數。况未及八九分而自足者乎。此安於小成。守其一隅者也。其歸不知也宜矣。若以不知自居。則常以爲義理無竆。其知旣廣而不自廣。求以益廣焉。其知旣高而不自高。求以益高焉。此大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顔子以能問不能。以多問於寡者也。其知之大。固可量耶。至於處世之道。要於見知者。終於不知。晦於不知者。終於必知。蓋要於見知。則纔有片善。求以聞於人。僅能一藝。求以衒於世。唯其求聞求衒之私心。便梏其天理之正。而所有之片善。所能之一藝。亦止爲悅人售世之資焉。其復有長進之望乎。此巿才著善。要名干譽者。的然而日亡也。若晦於不知者。學問高於天下。而守之以愚。道德尊於一世。而處之以謙。不成乎名。不易乎世。遯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然而天下歸仁。百世爲師。此衣錦尙褧。韜光鏟采者。闇然而日章也。此巖初藏於丘土之中而不知。乃見於土盡之後。間沒於江漲之時而不知。乃見於漲退之後。及其名以不知也。又藏於遺棄埋沒之中而不知。今又大著於精舍之立。則始於不知者。固未嘗不終於知。名於不知者。亦未嘗不實於知。此非理之常耶。巖是頑然亂石之積也。其隱見於江波之中者。幾萬歲矣。而其於物之善惡盛衰。世之治亂興亡。無所與焉。則於巖乎何責。夫當知不當知之事乎。至其磊磈錯落。萬古凝定。雖無知覺言語運動。而能興雲雨。以澤於物。能藏魚鱉。以利於人。此則巖之能事。而大其功用者也。人未必知焉。而巖亦何知於知與不知哉。此有血氣知覺者。情易躁動。心在衒耀。而多失其性焉。凝然靜峙者。能效奇功。不自誇大。而乃全其天焉。精舍之取其名。豈無以哉。今舍已成焉。名已揭焉。處此堂而顧此名。能盡於不知之義。其於在我者。不求知於所不當知而不恨其不知。必求知於所當知而不知則不已。其於在人者。恒能自反其在己之實。而道果未盡於吾身。德果未至於吾心。則當曰人之不知。乃以吾道吾德。有未盡未至也。於是乎無者思以有之。小者思以大之。卑者思以高之。淺者思以深之。至於旣有旣大。旣高旣深矣。而人且不知焉。則我當不慍不悔。不沮不止焉耳。未聖人者。天地合其德而天地知之。日月合其明而日月知之。四時合其序而四時知之。鬼神合其吉凶而鬼神知之。知我者。天地也日月也四時也鬼神也。則一世人之不知。果能爲損於聖人乎。孔孟不見知於當世。而能見知於萬世。其見知之大且長。孰有如孔孟乎。吾黨其思之。又其做功之要地。則須從人所不知而己獨知之者始焉。大學之如惡惡臭如好好色。中庸之莫見乎隱莫顯乎微。皆結愼獨之一言。凡古昔賢人君子之用功。固未嘗不在於人不知之處矣。此誠吾人之所共愼也。能愼於此而不已焉。則其所以進學者。嘗以不知自居。而終至於無所不知。其所以處世者。常以不知自晦。而終不得自掩於必知。以至不慍不悔之極功。亦不外是矣。堂下之江。卽洛之下流也。伊洛乃有宋諸賢所興之地。而江名偶與之同。可以思正脈之流波。泝洙泗之淵源矣。其西則金烏山也。卽吉冶隱棲遯之處。而其淸風高節。直相映乎首陽之孤竹。則於焉仰止而有凜然者矣。堂之作。在大明萬曆之庚戌歲。

立巖記

[编辑]

凡於山野間巖石。有或樹起焉而名之曰立巖者。余多見矣。然見之多矣而其最奇。且特無得與等比者。吾於此巖獨見焉。蓋他巖之所謂立者。未必能高而大。大而正正而直矣。或錯列於衆巖之間。不見其有獨立不倚之象焉。或因勢於岡壠崖麓之上。不見其有挺特自拔之異焉。或有待於層疊重累而爲高。其全體非一質者焉。或有亂角邪竇。偏缺側穿。左贅右疣。而方隅不正者焉。或有結根麤醜。而至末尖殺者焉。或有方圓不分。而欹側不直者焉。又或有巖可奇矣。而所立非其地。若在都巿之間。大路之傍。則惡煩者嫌焉。又或有氣像近之者。知其可玩而樂水之智者。舍此之彼。則立不臨流者僻焉。然則巖而立者得之鮮矣。而其謂之立者。亦多品焉。其奇也非一槩。其病也非一般。奇多而病寡者。不可易見。則况奇全而病無者。千百中之一也。今何幸於此焉得之。異哉玆巖也。四方之高可十餘丈。上下之圍近七八尋矣。立不衆巖之間。非所謂獨立不倚者乎。勢不有因於岡壠崖麓。非所謂挺特自拔者乎。由足至頭。全體一質。則非層疊重累而苟高者也。不角不竇。無贅無陷。則非偏缺側穿之不正者也。自下而上。其直也一。從根而首。其大也均。可謂正矣。望之似圓。卽之似方。前瞻不倚。後顧不偏。可謂中矣。非巿傍非路衢。而于深山之中。則立得其地也。帶淸流臨碧潭。蓄至靜於至動之中。則二樂者俱喜之也。此余所以見乎巖之立者多矣。而今以此巖爲獨見也。不特其形之奇。其立之異。與其占方位之得焉而已。此一巖中立。而衆嶺環擁。列壑控抱。助其勢者。後有雲屯之隆巖。對其面者。前有斗聳之高峯。左焉鵬噣之峀。右焉龜伏之岡。洞口有碧嶂之重關。洞上有竆源之微徑。石無大小。皆可坐眠。樹無老少。俱宜蔭人。沿流有曲。無非引風之座。激石成潭。莫非投竿之波。白雲何心。籠閉山村。碧蘿無情。遮斷野路。數頃荒田。可以種豆。千山新菜。足以滋口。逶迤石路。筇音可鳴於朝暮。嚶嚶鳥聲。自能唱和我獨歌。其可以遇物成趣。寄目興思者。雖妙手不能畫出。雖巧詞難以收得。則一巖所領之奇勝。其可量耶。巖後有小谷。地不甚寬。可容數十草屋。北東西三面。皆屛之以危巒。其南口。卽前所謂雲屯之巖。而其下卽此巖也。巖下卽溪。溪南又峯。峯上又嶺。其形勢旣高而凹。沿溪而行者。不知其有村焉。眞隱者之居也。古無居人。或有村夫來田其中者。而土薄不宜於耕穫。故多廢蕪矣。自壬辰倭賊之起。永陽士人三四人。結志入棲于此谷。三四士人。卽吾友權君强哉,孫君吉甫,鄭君汝燮,君燮兄弟也。四友見余極言巖之奇。余從四友者。前年始來賞焉。果驗四友之言。不爲虛美矣。今年又再往而久留。徧探前歲之所未賞也。則果愈見愈奇。愈久愈不厭也。一日。四友謂余曰。巖之奇如是。卜之深如是。吾儕欲以此爲終老之地。公非從我儕者乎。且吾儕之初所取者。爲此巖之奇也。而巖之上下四方。洞壑溪石。無非勝賞。而皆可爲玆巖之助。則其可不隨處立名。以爲吾儕遊玩探賞之目乎。余方乘興。猝然諾之。不覺其自涉於愚拙僭妄。且貽累於溪山也。蓋旣得此巖巒溪石之勝。如不設藏修棲息之室。則吾儕又無所於安頓矣。且妻孥叫啾之間。雞犬雜沓之中。豈君子頤神養性之地乎。於是。四友欲置一齋。而巖後東偏。可立數間地者。後隔村煙。前俯溪流。負巖帶巖。坐臥盡得其狀。又遮風向曝。雖冬寒。可取溫也。齋雖未立。四友之計已定。故余請預名之曰友蘭齋。蘭固深谷之草。而君子之所佩也。名齋之意。四友其不默認之乎。自巖而北。未及乎村。家自村而南。未及乎立巖。爰有一巖。峙作山形。其高亦可四五丈。其周約以地尺。亦不減數十尺。嶐然崎然。誠若雲屯。上有古松數木。虬枝相繆。風葉鬆鬖。依然有高山泰嶽之形範。隱然有仙區絶頂之風趣。使仰之者。精神肅爽。心想淸遠。自有所起發焉者。故名之曰起予巖。其北東西三畔。皆有微路可登。而南畔則高又倍之。截然不可攀躋。其南畔之底。卽友蘭齋之址也。又於立巖之上。起予巖之下。中有平巖。距二巖各十餘步。人自村中來。路緣于起予巖之西側。不待登陟。可平步至此。其下則壁立如削者。亦可七八尋。危不可臨。其中則平而圓。四友因其勢而修治之。砌其邊而臺焉。臺之左右。有二高松。可以蔭朝夕之暉。日午之陰。有所未徧。則又架長杠於兩松而柱之。就他松而伐其遠揚。取而蓋之。以補缺陰。則可以終日不見陽矣。臺之南隅。亦有童松數根。長或數尺。四友愛護之。日俟其長。此松若長。則不必假補。而陰可自足焉。臺上可坐十餘人。煎茶煖酒。皆有其所。卑幼從之者。亦各有便傍可安矣。坐于臺上者。三面皆危壁。必常有臨深戒懼之心。故名其臺曰戒懼。戒懼。所以爲臺之形勢。而戒懼之義則多矣。此臺後有起予巖。前有立巖。止兩巖足擅一區之形勝。况左右遠近。無非奇賞。形形色色。小大羅布。爭奇競美。交貢迭獻者乎。一脈淸流。來自東崖。縈回紆屈。來觸立巖之下而過焉。歲久年深。其觸不已。巖根今有受水之痕。其流旣西而旋南。或縈林而隱。或過石而見。或緩而爲淵。或急而成灘。或分而爲島。或曲而成渚者。臺上可見七八里矣。臺之直南。大山一支。漸低而中殺。西來而北轉。至立巖相對處。起峯突然。崖石崒嵂焉。峯在溪之南。立巖在溪之北。若相拱揖者然。名之曰九仞峯。所以言其高也。而九仞之說。出於孔子爲山之喩。爲吾黨者。可不戒於一簣之虧乎。臺之東。有後山一支。亦其來稍低然後。起而爲峯。峯形端圓。政如芙蓉之出水而花未綻也。日暮臺上。山人方歡。欲燈不可。欲燭不宜。于斯時也。共注目東望。以待月出。而一片冰輪。出自峯上。有若峯吐而生者。故名其峯曰吐月。卽臺中夜景。得此而明者也。臺之西北。有最高一岑。山人不出山。有時欲暢其幽鬱之懷。則理屐杖策。緣崖引蘿。一登乎是岑。效宣尼登東登泰之遊。則一片靑丘。曾不滿於一眄。盍以小魯而名其岑乎。吐月峯之東。有嶺深秀。半藏半露。蒼然蔚然。樵夫採客。鮮或跡焉者。名之曰産芝嶺。芝不必産于此也。而名之以産芝者。何也。昔者四皓避焚坑之虐政。寄身世於商山之深谷。獨遠懷乎唐虞之盛世。千載之下。誦詠紫芝之歌。亦可以想見襟懷之脫落。則思其人而不見。尙其志而高揖者。其可無縱目攄懷之地乎。此所以名産芝於嶺也。山自産芝嶺而西者。又作一嶺於戒懼臺之東南。卽九仞峯之所從來也。自臺而望。最親且對。圓㝫濃厚。蔥鬱明顯。則名之曰含輝。以取夫朱晦庵玉蘊山含輝之義也。山之能韞玉與否。固未可知矣。然良玉之所儲者。必名山也。而晦翁之句。又取比於君子蘊德而粹盎者。則吾儕自此未必不目其山而思其名。顧吾心所蘊者。果能德矣。而所發於面背者。果能粹盎乎。亦豈非自修之助哉。含輝之名。其有取也。自含輝而南。又有一嶺巍峙於渺茫之間。坐於戒懼臺者。必登目於九仞峯之上。然後可望焉。每見白雲停聚乎其頂。或如冠巾之戴首。或如橫帶之在腰。有或崖壑掩藏盡者。有或峯巒露出半者。或始薄而終密。或乍聚而還散。朝而爲霧。暮而爲霞。變化無常。往來無迹者。恒是雲也。故名之曰停雲嶺。于以詠靖節無心出峀之章。亦足以認卷舒行藏之道也。凡此四面之山。無不高大。而西山最爲雄峻。在一溪下流。當一洞初口。有若隔絶世路者然。遂名之曰隔塵嶺。旣有是嶺。隔絶內外。故吾立巖溪山之奇勝。自作一區之秘藏。而山外之塵蹤俗跡。不得以冒躡焉。一谷中漁樵之興趣。止爲吾儕之獨樂。而世上之浮雲富貴。不得以相易焉。隔塵名嶺。其可已乎。溪之南。有一野。距村纔一二里。是野之田。宜稻宜麥。宜黍宜粱。如能力耕。足以無飢。披雲而耕。帶雨而鋤。固山中之勝事。而莘野耕叟。南陽臥龍。或樂堯舜之道。或託管樂之比。則吾儕獨不可以志伊尹之志。心臥龍之心乎。野名耕雲。有所慕也。溪流之傍。林木連靑。自生自長。參差亂茂。村人朝暮之炊。遊客茶魚之烹。靑煙一痕。惹作微色。以供詩人之口。或迷歸鳥之眼。則林所以名惹煙也。洞在下口者。名以招隱。憐夫迷溺於宦海而莫之返者也。洞在溪上者。名以尋眞。思夫抱眞肥遯者而不得見也。洞在停雲嶺之下者。名以採藥。藥不必如方外之徒丹砂石髓之誤人者也。居閒養病。保嗇性命。亦不可以無藥物。故洞多其産。所以名之也。立巖之底。有石平鋪於溪流之中。稜角磊磈。出沒縱橫。中有石隙。長廣纔能尋丈。溪流得此而停深。澄澈爲一小淵。淵之上下。石有呈露而盤陁者。流漲則沒。水落則出。然沒時少而出時多。坐其石。淵可俯焉。或濯或漱。以觀游魚之往來者。於是。名其石曰鏡心臺。名其淵曰數魚淵。巖影倒落淵中。蒼苔綠叢。似作淵魚巢也。恨淵不能稍廣。有以容乎小舠。恨石不能稍高。有以免於漲沒也。自鏡心臺。遡溪而行。行過一曲。則水回成隈。隈在九仞峯之東畔。有巖際流。旣平且廣。亦可立數間茅也。但不稍高。遇漲而沈。故屋不可設焉。然後負危崖。前臨險流。又爲九仞之所蔽擁。幽閑深寂。漠然與外人若不相接。乃名之曰避世臺。又從避世臺。涉溪而行。未及一里而橫流。有石自成徒杠。若不遇漲。則不濡足而可渡矣。中有二大石。斗高而廣。可坐臥其上。又其南崖有巖隙。亦成一臺。可鋪一葉席。直俯溪潭。最宜釣磯。遂以尙嚴名其臺。嚴卽嚴子陵也。其人出狎至尊。則動天上之星象。來把一絲。則扶漢家之九鼎。固亦一世之丈夫也。名臺之義。所以尙其節也。又自尙嚴臺而遡。行及數里許。得一淵於兩峽之間。淵廣足容中船。溪作三派而瀑落。淵中水聲。常淅瀝焉。淵之兩邊。皆磐石。石爲漲磨。漫渙平滑。炯爛皓潔。坐其上。如藉以琉璃筵也。其東峽之巖。尤極奇壯。蒼苔綠蘿。蓊蔚埋覆。殊非煙火中人所可遊息也。淵以浴鶴名焉。亦非必有其實。以誌水石之奇潔也。若自鏡心臺。沿流而下。水觸西崖。又成小潭。潭上有巖。巖上有松。因而臺焉。雖不能自奇。而諸嶺諸峯諸巖諸石凡一眼所收得者。怳惚難狀。依依畫中。似非眞面。故名之曰畫裏臺。自畫裏臺。又西南行至二里許。有巖壘然成丘。以臨是流。而溪之自北山來者。稍浮於是溪。而合流於其前。又增一倍價也。四友欲亭其上。而慮或力未及焉。名之曰合流臺。臺前合流之處。水頗演漾。石多奇美。不知渭水之陽。其能勝於此乎。遂名其灘曰釣月。以溪之上流。皆在山底。得月最晩。此灘則距東嶺已遠。月光先受。固宜於夜釣。釣卽呂太公之事也。身蘊濟世之具。閒老江湖之邊。手持一竿。若將終身。非斯人。吾誰與從焉。此名灘之義也。從灘而下。至招隱洞之口。溪之成潭者。倍於上流之淵。外人之入此洞者。山人之出是山者。皆過於是潭。塵雲仙凡。此焉皆分。故潭名曰洗耳。意欲追巢許也。凡所以收諸奇勝。以歸夫立巖之總管者。上自浴鶴淵。下至洗耳潭而止焉。其間一洲一石之俱可得名者。何可勝數。而今所名者。只取其最勝且大者焉爾。至於由外路而入村者。必涉巖下之流。橫排白石。用爲片橋。躡橋之際。有響琤琮。故其橋之名曰響玉。自戒懼臺。紆步而下。將欲觀魚於鏡心臺。則其入也。亦必有石橋。橋在巖底叢林之中。石面易生綠苔。故其橋之名曰踏苔。亦爲幽興之助也。井在起予巖之側者。寒且洌焉。澤物之功。不可不博。故取易井卦上六爻辭。以勿冪名之。井而冪之則功不施也。石在立巖之傍者。有數至七。而象似斗星。故名之曰象斗石。四時之運。日月之行。皆於斗星而取法。則北斗之於星辰。其係最大。而石之數與象。適與之符焉。亦一奇也。惟此得名者二十八處。二十八者。各自有勝致。則得名固宜矣。然不有一立巖之奇絶。其二十八處。不能自售其勝致。而與尋常中丘陵洞壑。峯巒水石。無以異矣。孰爲之名目以稱之哉。然則二十八之勝致。得立巖而著焉。立巖之奇絶。因二十八勝致而富焉。然亦不有戒懼一臺。固不能光立巖之奇絶。以賁夫二十八之勝致。又不能輸得二十八之勝致。以贊夫立巖之奇絶。此所以有立巖。則不得無戒懼臺也。是如北極爲二十八宿之所尊。而非有二十八宿之環拱。北極亦不得爲獨尊。二十八宿。雖各有躔次。而不有一北極之尊。亦無所於環拱。又其中角之一宿。爲二十八宿之首星。角得其次。然後二十七宿。循次而列焉。此立巖所以宗乎二十八者。而戒懼臺。又以首乎二十七者也。然又非四友者。就此而卜之。則立巖之奇絶。又誰得而知之。人之知與不知。其於立巖。容何與焉。而溪山水石。亦天地間一美器也。天地旣有此美器。豈令徒自美而已。必使最貴最靈者主之。然後溪山水石。不爲虛棄之一器而能發其美也。然則四友之來卜于此。其亦立巖之嘉會歟。嗚呼。有開闢以來。卽有此溪山。而幾萬年荒廢蕪沒之境。今日始爲吾儕之所遊賞。不亦有數存乎其間耶。斯亦有以起吾儕之遐思者也。或曰。溪山則美矣。然溪山乃造物翁公共之物也。且初無情意。又無名號焉。居于此者。止可耕漁樵採。樂在己之樂而已。遊于此者。但當行賞歷。玩快一時之目而已。則玆不爲順造物翁公共之心。而全溪山自然之天耶。今乃於無情意之溪山。用情意以惱之。無名號之水石。立名號以累之。欲以公共之溪山。便作自家之己物。况名之不以其實者多焉。則無乃非造物翁之心。而爲溪山之辱乎。且不爲外人之所笑。而爲自家誕妄之歸耶。余曰。不然。如子之言。則是以山河大地。爲不干於吾人。以兩間萬物。爲無與於此身。欲使吾儕沒形跡心空玄而後已也。此豈平常之理。光大之道哉。造物翁所以造萬物者。豈是徒費造化之功。只令爲無用之物哉。有一物則必有一物之用。有萬物則必有萬物之用。先有用之理。然後有是物。若無是用之理。則當不生是物矣。故天地旣生萬物。又必生是人。然後有以主掌乎萬物。而各致其用焉。田野而耕耘焉。原陸而居宅焉。五穀焉食之。絲麻焉衣之。何獨溪山而不致用於人哉。有物而不用焉。則反有悖乎造物之心矣。夫所謂公共者。非曰置是物於虛棄之地也。但不私之而已。溪山固是公共之物也。而我得之而我樂之。人得之而人樂之。千萬人得之而千萬人皆樂之。各隨其所得而樂之。何害其爲公共也。前人樂之。後人亦樂之。此人樂之。彼人亦樂之。不相讓而皆自足矣。何嫌乎哉。且萬物豈必有情意。然後爲人之用乎。五穀非有情於爲人之食。而人自食焉。絲麻非有意於爲人之衣。而人自衣焉。至於田野原陸。亦皆非有意於爲耕耘爲居宅。而人自以耕耘焉居宅焉。夫以有情而交無情者。不是一理感通之妙乎。萬物之初。又孰有名號哉。有名號者。皆吾人之所加也。而名號之者。乃所以致用也。惟此溪山。自是深僻之一區。故亦未嘗有名號。旣無名號。故亦未嘗爲人之所遊賞焉。吾儕自今始加名號。而永爲遊賞之地。不使爲虛棄之溪石者。亦豈非溪石之榮哉。若夫無其實而名以物者。則固有之。是亦爲溪山爲吾人而頌禱之稱也。又何傷乎。然則今日名號之作。實乃所以成造物之用。而發溪山之美也。或曰。名號之意則然矣。但吾人事業。果只在於溪山雲石之間。而子乃以此爲棲身寓樂之所耶。曰。君子之道。費而隱者也。何往而不爲道。何遇而非可樂哉。幼而學之。壯而行之。則中天下而立。位廟堂之上。堯舜其君。唐虞斯世。上以位天地。下以育萬物。于以盡吾人之能事。如或不遇其時。則退居山野。付生涯於水月巖壑之間。以耕耘釣漁爲事。以風雲花草爲侶者。亦莫非此道之所在也。豈滯迹溪山。棲心淡泊。潔身亂倫。果於忘世之爲哉。余旣答或人之難。復吿諸四友曰。余願畢吾名臺戒懼之義。諸君其肻留念否。試以此地言之。凡巖石之大於此巖者。又何勝數焉。然而吾儕。必以此巖爲取者。以其能立也。凡物必有所立。然後不爲他物所撓奪也。百仞之砥柱。其立也確。故以黃河之奔放。而萬古不能撓。千尋之勁樹。其植也堅。故以疾風之暴振。而百載不能拔。今此立巖。亦與天地俱始焉。而旣不傾於萬古之前。則又何撓於萬古之後乎。况其高大正直。又非他巖之可比者耶。吾人也立於天地之間。亦豈可無所立而能爲人哉。德於心。有本然之定性。道於身。有當行之正理。仁義禮智。德之目也。孝悌忠信。道之目也。心乎此德而不易。身乎此道而不移。然後所立者惟其當立。而以之處乎貧賤。貧賤不能移吾之立。以之處乎富貴。富貴不能淫吾之立。以之遇乎威武。威武不能屈吾之立。辯如儀秦而不能奪。勇如賁育而不能挫。此聖賢以藐然之身。能參乎天地。以其所立者道德也。堯舜禹之所立者。厥中也。故四凶之凶。不能撓帝堯之立。天下之泰。不能移舜禹之立。湯之所立者。一德也。文王之所立者。緝熙之敬也。武王之所立者。不貳之德也。管蔡之流言不能動。則周公之所立。何如也。萬世之亂臣賊子不得不懼。則孔子之所立。何如也。楊朱墨翟之言不能容。則孟子之所立。何如也。至於一節一行之士。亦必有所立。而後能有以成就其業也。所貴乎立者如是。故於巖亦取其立也耳。今吾儕就立巖之上而遊息焉。各思所以自立者。終始不相負於吾巖則幸矣。然其立之之要。亦不過乎臺名之戒懼。夫臺上之戒懼者。以其危臨數丈之塹也。臺下之塹。有目可覩也。其深可測也。誰知吾人一身之傍。有幾丈無形之塹。幾尋無涯之坑乎。一念之差而奔馬鬼域。一言之輕而波浪飜覆。一足之妄而罟擭陷穽。其危也如是。則所以戒懼之者。當如何也。戒懼者。敬之謂也。必也靜而此敬。動而此敬。言而此敬。行而此敬。然後吾之所立者。卽吾仁義禮智之德。孝悌忠信之道。其何往而失吾之所立哉。然後吾之立也。亦可以參乎天地矣。惟諸友早晩若成友蘭一齋。盍相與講論此理哉。然後可以對立巖。而無愧二十八處之勝致。無非所以適我之性情者也。村乃永陽之境也。而距郡幾百里。四方城邑。皆與本郡同遠。信僻地也。余旣告以溪山名目。四友因請記其說。遂幷附以或人問答與吾儕相告語者。某月日記。

立巖精舍記

[编辑]

永陽四友之同志者。就水北最深僻處。得一巷焉。巷口有澗。澗畔有一巨巖屼然十餘丈者。卽立巖也。巖之北距十步許。有斷岸層停。體勢廣平。可容得舞雩上浴風冠童。而數株古松。碧陰凝淸。則臺之以戒懼名者也。自臺而又北稍東。嶐然有一小石峯。奇聳矗峙。隱然有崆峒風趣者。名曰起予巖也。峯之南底有古址。階頹石亂。不識何代誰氏築也。諸友遊賞之餘。遂相與顧眄。則千年老龜。露形寂寞之濱。䀚首吸氣。磈然不避風日者。後峯之作玄武也。君於山而旣老。收威閉聲。斂爪交牙。能全父子之天。長蹲而不去者。臺巖之虎於右也。出潛離隱。始蜿終蟠。若伏若起。撥雲而飛珠者。吐月峯之龍于東也。大鵬搏扶搖九萬里。旣倦而下地。猶揭頭仰蒼空者。九仞峯之爲朱雀也。又有産芝,含輝,停雲,隔塵諸岑。屛排墻擁於眼前。而一溪之縈紆來過者。帶回襟圍。見其入不見其去。則上下數十里溪山淸淑之氣。其皆聚於此乎。諸友樂之。乃基其故。置一茅齋。以爲棲息之處。房其左右。而廳其中。各一間也。龕于兩房之北。可藏數百卷也。稍拓其前後。植以衆卉。頗可玩也。拙者幸見收於諸友。亦常往來而同之矣。敢爲之請曰。小齋旣成矣。第吾儕居于此。當何修而宜哉。何事則可乎。世之置亭或堂于勝區者。其所爲蓋不一矣。嗜酒色者。爲荒樂之所。癖射藝者。事呼呶之爭。喜博奕者。作梟盧之場。皆不足道也。吾儕則無是矣。至於遺世逃俗。絶事棄倫。談空覈玄。索隱行怪。鄕煙霞宅巖壑伴鹿豕友魑魅者。或爲之遁藏焉。亦左道也。非儒者之所慕矣。唯有一事焉。背世上之紛華。賤末路之奔馳。知讀書竆理之爲吾急務。識修身養性之爲吾本業者。於此焉藏以修之。則養正作聖之功。可象於山下之泉。前言往行之畜。可法於山中之天。階下之流。晝夜不息。而認有源之不竆。前山之逕。茅塞須臾。而知力行之最要。唯吾黃卷中聖賢。羹墻于坐立。旣不患於師友之不嚴。况彼立巖。屹然于朝夕之對。歷千萬古而自若。驚波不能汨。狂風不能撓。積雨不能腐。炎火不能爍。則易之所謂立不易方。獨立不懼。魯論所謂彌高彌堅。卓爾所立。中庸所謂和而不流。中立不倚。鄒書所謂至大至剛。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者。於此乎認取。各自振勵。共思有以爲自家樹立之地者。當如何也。此則諸友之當勉者已。若夫少而失學。老而無得。已往之歲月。不可得以再迴。旣衰之精力。不可得以復强。只合收拾於白首之經。自方於桑楡之境者。幸其無外慕有晩趣。時月之間。若復有萬一之進。則亦豈非居處之有賴乎。此則老夫事也。其或山花爛發。光風滿洞。松陰自風。爀炎無畏。楓林浮錦。玉溪涵丹。雪花騰六。洞天迷茫者。莫非與人同之佳興。而前郊霧捲。東嶺月吐者。朝暮之勝槩也。乃訪花隨柳。惟意所適。嗽泉坐石。無地不可。投小網於綠潭。銀鮮躍盤。起細煙於巖罅。山醪盈杯。微醉高吟。宇宙悠悠者。其在何等時節耶。讀罷講訖。休神舒氣之事也。而老夫與諸友共之者也。然則吾儕之居止于是齋者。其能無愧於俯仰哉。其有敢貳於此約者。有立巖在焉。於是扁之曰立巖精舍。萬曆丁未冬記。

鄕射堂記

[编辑]

顯光。鄕之人也。生長於國家太平之日。今則老病於兵亂孑遺之中矣。流離旅遊之餘。歸過是歲于舊閭。一日。鄕首李君成春。來見而言曰。吾鄕。舊亦有鄕射堂矣。兵火之日。隨而火焉。鄕人之僅存生還者。尙復號之曰座首。曰別監。蓋我國鄕邑中古規而不得廢者也。其以事來待令於府下者。無所於退息。遂構茅數間。假寓苟度者二十年矣。比因一二鄕老之賜。議卜得新基於府城之南。礎其柱瓦其蓋。堂以兩楹。房以兩夾。幷之爲十間屋。其廚庫及廐。則力未及焉。姑俟後日。然一堂之成。視以吾鄕之力則亦幸矣。又重營於蕩盡之後。不能無一感一慰者焉。願說其廢興之迹。揭諸壁而知諸後。子盍記之。余惟古之所謂鄕者。在邦國京都之外。居比閭族黨之上。敎化之由於上者。從此而宣於下。風俗之成於下者。階此而孚於上。此聖人所以致重於鄕。而制爲鄕飮鄕射之禮。使之知夫事長尊賢之義。貴賤隆殺之節。辭讓和樂之道。有以消其懈惰委靡之風。貪鄙淫僻之心。暴戾傾危之習焉。孔子所謂吾觀於鄕。而知王道之易易者此也。今之所謂鄕。其與古之萬二千五百家之制異矣。而邑無大小。皆各稱鄕。則鄕之係於國家者。爲大則一也。飮射之禮。則後世廢而不講。宜乎敎化之不見古盛。風俗之必至日卑也。吾鄕雖小。其來遠矣。邑名以仁。名之必以其實。則其素有美俗。可知矣。方其九疇之化流。而三物之敎行也。備六德者幾人。敦六行者幾人。通六藝者幾人。文獻無徵。不可得以知矣。今値國家重恢之運。區區小鄕。亦得有貌㨾。堂曰鄕射者旣復焉。諸君盍相與顧其名而敬重之。思有以處此堂之道耶。古禮固不可易行。而古人尙德之意。因是名之存而可以想之矣。國家之設鄕所。而置鄕任者。蓋有以重其所係也。分九重憂。牧一境民者。邑主也。而邑主瓜期有限。遞易無常。常爲新眼之人。不免有失序之措。雖最留意於民事。莫暇驗詳於經遠。故必令各鄕。擇其忠勤諳熟之人。屬以一鄕之綱。使之居其所而察其任。然後邑主倚之爲耳目。境民恃之爲樞紐。然則居其堂者。可不愼其任乎。夫國家之所以治吾民者。其道則勸善懲惡也。其事則興利除害也。任鄕者。居其間。承其所勸而勸之。使一鄕皆歸於善。承其所懲而懲之。使一鄕皆免於惡。利之在民而當興者。必告以興之。害之在民而當除者。必告以除之者。玆非其責耶。所勸之善。卽所謂六德六行六藝也。所懲之惡。卽所謂八刑之所糾也。所謂利之當興者。卽欲飽而飽之。欲煖而煖之。欲安而安之。欲壽而壽之者是也。輕徭薄賦。其本也。所謂害之當去者。卽有以不能飽。不能煖。不能安。不能壽者是也。煩徭重賦。亦其本也。凡此四者。皆係於在上之敎化政令也。邑主尙有所不得自擅者。况鄕任者能如之何哉。只望夫惟其力之所及而自盡焉。則庶幾猶有一分之助耳。堂已成焉。一境之人。其必拭目而俱瞻曰。吾鄕復有鄕射堂。其自是居于堂者。必能思古人之道。體國家之意。恒存敬懼。勉盡規畫。則鄕風之美。鄕俗之善。當自堂而基之矣。諸君其毋負一境人之望乎。老夫之祝。不出于此矣。

慕遠堂記

[编辑]

堂。吾堂也。堂之基。卽玉山府之南山下也。玉山。乃吾張氏廿餘世世居之鄕也。南山之下。則自吾五代祖始居之。我以微末苗裔。生長于此三十有九歲。而値壬辰焉。寇亂之慘。有東國以來。蓋未有如當日之酷變。亘一境爲往來之賊路。屠全城爲列營之賊窟者。殆一年有半。閭閻灰燼。轉爲蓬荻。人於鋒鏑溝壑之餘。千百中一二僅存者。流離四散。在賊退後近十年。然後孑遺稍集。吾姓中五六人。亦在其中。芟荊掃燼。緝草構幕。猶各自以吾土爲可安矣。我則在拙爲尤。無計自返。來靡依泊。戃怳旋離者累矣。族人憐之。謀於鄕友之生還者。收材出力。就吾舊基而營之。爲房與廳各二間。地主柳使君。以公廨餘瓦賜蓋焉。此吾所以得有此堂也。堂乎處矣。杳然興思。則玉山爲地也。其亦肇於闢丑之會乎。自檀箕以後。四二三三合一來。其在洪荒朴略之中。而自生自所者幾世。其有州府郡縣之號。而或沿或革者幾番。其間人物之盛衰。風俗之善惡者幾變也。其或蕩敗於寇賊干戈之際者。亦有如此時者乎。吾先世之居是土也。在今所及知者廿餘世。而廿餘世以上。則其亦素籍于此土。而玄遠莫之傳耶。或初居他地。未貫此土之籍而不傳者耶。渺邈無徵。皆莫之聞焉。凡幾歷衰旺。幾經否泰。而至于玆也歟。德業隆微。積善深淺。固莫得以究知也。而姑以耳目所及者料之。吾姓之聞於一國者。不爲不著。分派之散於四方者。不爲不蕃。則豈非源深而流遠。根厚而枝茂者也。嗚呼。本土與四方者。莫非元初一身之分也。氣脈所同。情亦通焉。其何間於遠近彼此哉。而四方者勢其阻矣。情焉莫如之何矣。幸而遺存於本土者。其履吾堂。孰不與吾而同其思乎。然其所以思之者。豈由於外哉。莫不有此身。有此身者。莫不知愛其身。知其身之可愛。而求此身之所從來。則其思也不得不永矣。生我者父母。生我父母者祖父母。生我祖父母者曾祖父母。推而上之十代百代千代萬代。以達于厥初生民之祖而極矣。然則厥初生民之祖。卽吾此身之所始由生也。其以下百千萬代之積。卽只是遞其身體而已。惟其氣脈。則代百千萬而傳一氣脈矣。勢有所莫及。情有所難盡。故祀典有限。孝道莫逮。而其無竆之理。不限之誠。則豈積代而或閼哉。然而以天子公侯卿大夫之貴。廟止於九也七也五也三也之等分。而不得過焉。况下此而爲士庶人者乎。雖欲過之。先王有制。已力不及矣。在我者。惟其能盡乎在我可得以盡者矣。可得以盡者。不須祿萬鍾也。牲列鼎也。羞庶品也。但能致誠於吾分可爲之禮。吾力可及之事而已。至於分不可爲力不可及之地。亦自有致孝之道焉。亦不過曰愛吾一身而已。吾一身雖吾之所自有。實乃百千萬代之祖先所流傳以遺之者。則其敢曰吾身卽吾所有。而輕之忽之哉。輕吾身。卽輕吾祖先也。忽吾身。卽忽吾祖先也。况不但輕而忽之。至或辱其身敗其身者。無非辱其祖先敗其祖先也。然則盡愛之理。致孝之道。於其祖先者。果外於能愛其身而敬重之者乎。祖先相遞之身。雖已亡於百千萬代之旣往。而祖先相傳之氣脈。卽吾一身而方在焉。此身卽祖先之身也。敬重此身者。所以敬重祖先也。故不可過者。分所一定之禮。不可能者。力所莫及之事也。而敬重此身之道。無人不能。無代可竆焉。爲人子孫而追孝於祖先者。孰大於是乎。夫旣知愛其身而能敬重焉。則其於同吾所受之氣。而同傳先祖之姓者。勢雖至於疎遠。事或涉於咎怨。豈可以疎遠而忘之。咎怨而讎之哉。我歎世之人。或不至甚遠。但在稍疎而便外之。或不須深怨。但在微嫌而遂隙之。嗚呼。若自祖先之爲父母者而兩視之。則曾不過一呵一撻而止者。而爲子孫者。不體祖先同慈之恩。不念百枝一根之義。怒焉藏之。怨焉宿之。此果待同氣之道乎。此吾族人之所當戒也。嗚呼。山古山也。川古川也。巷井皆古巷井也。古今推遷。人物變易。死不復生。亡不復存。而古人不可復作。則以祖先所遺之身。居祖先所居之鄕。其所以思而慕之者。如何也。相彼田野。卽祖先所耕穫之田野。道路卽祖先所履行之道路。江山卽祖先所遊賞之江山也。蒙彼祖先積德之餘澤。子孫亦得以耕穫此田野。履行此道路。遊賞此江山。人果以爲自耕自穫自履自行自遊自賞焉者乎。蓋無非祖先之賜也。則其所以盡追孝之誠者。容有不謹哉。一思慮而思祖先。恐有違於祖先之心也。一云爲而思祖先。恐有違於祖先之德也。一動作而思祖先。恐有違於祖先之道也。戰戰焉兢兢焉。常若臨深淵履薄冰焉。則同吾姓者。庶乎可以能不墜祖先之遺訓。而吾祖先亦可謂爲有子孫矣。於是乎名吾堂曰慕遠。

自醒亭記

[编辑]

亭于谷之口池之岸。乃吾弟斯擧所開也。斯擧亂後初還。偶得地于此谷。因其便而爲居處之別所。卽此亭也。池亦主人之自堤。而堤因於巖。故礎其巖而亭之。亭之所以不得不臨於池也。一日。余訪吾弟于亭上。酒數行。請余以亭名。余乃乘醉顧眄而得之。卽所謂亭之名也。斯名也何所乎得之。以其谷之口也。引長風之易焉。池之岸也。致爽氣之多焉。然則傾累壺於亭上。頹一身於亭上。客散庭空。池靜魚閒。對聳之危峯。吐揚輝之冰輪。石間之鳴泉。響戞玉於枕上。則此身於此時也。雖欲不醒。得乎。醒而省之。則寒吾心者非一矣。側弁之俄我何形也。號呶之聒我何聲也。䨓霆在耳。孰使之不聞。坑塹在眼。孰使之不見也。如其又之。則此身幾不爲此身矣。醉是何心。醒是何心。而以旣醒之心。追方醉之心。則誠若二人乎哉。設吾醉之。若不速醒。則吾當昏過了此長夜。而其能速吾之醒者。以吾有吾亭也。然後知亭之有賴於主人者固多矣。而主人之有斯亭者。實亦夢覺之大機會也。吾所以以是名而應之者。不亦契主人之思乎。主人曰諾。兄果得余意哉。得余意哉。又曰。我有子姪輩。頗嗜酒。亭上又有過之者日至焉。若無是說于壁上。無乃有不會吾亭之名者乎。况擧世之醉。一生後已。則豈特吾儕一夜之醉乎。聞吾亭之名者。或庶幾有惕然而自省者哉。於是。余喜亭之有主也。遂書之。玄黓攝提格陽月生明後四日。旅軒翁記。

似醉不醉鄕記

[编辑]

此歲何歲耶。癸耶甲耶。此時何時耶。花盡而葉茂也。此日何日耶。旣朝而欲暮也。此辰何刻也。主眠而賓樂也。以此歲以此時以此日以此辰也。而有此主有此賓。主與賓皆是醉鄕人也。不問其年。不問其時。不問其日。而自有陶然之樂。而不自止者焉。其樂何樂歟。問之主則不知。問之賓則不答。熙熙乎皞皞乎。主亦不知。客亦不知。旣兩不知。復有何語。其終不知也已。欲語則有事焉。上有天當事之。下有地當履之。其間處焉。非吾也歟。吾其吾而已。吾之所爲者何事。有父子有君臣有夫婦有長幼有朋友而已。此乃戴天履地者之事也。如有暇焉。則江湖焉舟之。山嶽焉車之。舟之車之。其或倦焉。爵而醉之。詠而詩之。此其主與賓之事也。酒罷興罷。無所爲焉。則就枕而眠者。其人也。假夢而書焉。此其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