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谷集 (崔錫鼎)/卷十三
書牘
[编辑]上藥泉先生書己巳
[编辑]向者因奴馬之回。伏承下書。憑審其時起居。伏慰可知。比日淫霖。不審體中復若何。區區仰慕之至。江州雖號善地。旣是大嶺外窮海濱。則朝晝接應之間。風氣習俗。自與中土異。況先生年紀已衰邁。安保其不至於傷損耶。伏願倍加節攝。以副遠忱。士元一封瀝血。未蒙天日之照臨。竟遭此禍。毋論遠邇。聞者莫不齎咨悼歎。先生邈在遠地。聞此慘禍。其爲驚痛慘怛。何以自定。尤可惜者。其高才諒節。中道挫閼。不享爲善之利。信此理之難諶也。農村疇昔之夜。接手交跖。雖傷離送遠。心緖尠歡。而賦詩談謔。亦有足樂者。豈意不旬日而遽成陳跡耶。令人悢悢不自已。爾後時事。一切驚心。何敢煩諸筆舌。門生初擬今月旬間還任。親病一向沈綿。比又有加。情事焦悶。未免停行。更送由狀。狼狽甚矣。千萬伏祝氣體對時神相。不備。
上藥泉先生書
[编辑]近來棲棲於江干海曲。久未奉尺書。仰候起居。方深遡慕之懷。便中伏承下書。憑審氣體平善。區區仰慰之至。下示縷縷。伏悉編書之難。倍於自著。古人已言之。況於經書。尤豈後人容易下手處耶。然若以一後生之見。編定古經。自擬於剛述之功。則誠爲僭妄。若以一分精力。整頓遺經錯亂處。以爲自備點檢。則雖其所定著。未能十分妥的。其於此書。已入多少工夫矣。此一也。古人之於經學。雖非眞儒大賢。亦有闡發端緖之功。如原道復性等書。始表出中庸大學之旨。而范文正亦有表章中庸之事。則今之所編。又安知不爲後來眞儒所取資而開發耶。此二也。陽村禮說之無傳。亦是東人不好事之致。未知其論說之如何。而凡東人短篇小詩。或多傳布。則陽村之說雖欠的。豈不愈於無用之詩句耶。尋常愛胤友子聞高標出塵。而不肯從事於朴實頭。故勸其做得着實爲用底文字。渠以欲編戴記爲言。好意不宜沮塞。故仍而勸之耳。非謂子聞能當此事也。門生亦嘗留意於此經。欲依朱子通解成法爲之。則多有窒礙。只以戴記篇目彙分類析。稍整其文字之錯脫者。從而讀之。亦勝於未整時。頗有會通倫貫之益。夫豈不量僭越之有罪而爲此哉。亦以裒稡誦讀之間。已熟了一箇禮經。其賢於漫看小說稗乘。以自消可惜之光陰。大矣故也。伏未知如何。下敎麟經數三大義。管見之疑。誠亦如此。此外亦多疑而難信處。而今所編定。一從朱子之意。雖於程胡諸賢之說。多有逕庭。旣以朱說爲主。則亦有不可兩從者。其朱子論說未及處。亦採諸儒說不違於道者以附之。雖未能脫得一通草稿。亦可逐段奉稟也。下敎著述。乃力行以後事也。一二句。誠是至言。敢不佩服以爲終身之誦耶。嗣歲不遠。伏祝體中對時康健。以副區區。不備。
上藥泉先生書戊寅
[编辑]申疏所論。固是國言。但事有至重。無人論及。今已發端。何可沮止。第以管見言之。魯山之復位。千載無異辭。至於愼妃。則中廟反正後。未及正號壼極。而因大臣柳洵,金壽童等啓辭。卽日出外居河城尉鄭顯祖家云。如此則初無冊妃之事矣。愼妃神主。久在閭家。愼永平憙別立一祠以祭之。觀此則非廢妃也。乃微時夫人而見出也。其生時名號。今未有考。而想是無稱號也。今若以無罪見黜稱冤而有所崇章。則似當以別廟奉之。官致祭需而已。至於欲正號入廟封陵。則乃追崇。非復位也。正位終涉重難矣。別廟一款稱謂。亦似難處。蓋欲稱妃。則生時未正之號。不可追加。欲稱夫人。則中廟旣登極。不可以潛邸夫人稱之。此外又無相當可稱之號。此甚難處矣。如何。曾見東閣雜記事實如此。亦未知果無謬誤否也。或云以潛邸時所膺夫人號稱之無不可。亦如何。
上藥泉先生書庚辰
[编辑]月初奴便之回。伏承下復書。憑審其時體氣神相增福。夫人行次到莊平善。區區伏慰之至。賤疾尙未蘇快。長在枕席。未及更申候謝。方切傃慕。昨伏承下書。辭旨縷縷。奉讀以還。怳如承誨。私家文字。伏蒙改定專惠。尤伏切感悚之懷。別紙下敎並伏悉。若干處所稟。謹具別幅。先祖下世。倏已五十餘年。以墓道尙無顯刻。此先父日夜經心而弗釋者也。今幸得見碑文定本。幽明之感。當復如何。前書所敎。宜卽有以仰報。而第以年至謝事。在先生。雖爲盛節高致。在朝廷則宿德元老。繫朝野重望。而一朝決然捨去。亦是大關節。門生之所以爲先生謀。宜無不用其極。而私情公義。誠有不容偏廢者。欲有所深思細量而處之。以致累日闕然。辠悚無已。今承下示。有不獲乎朋友之語。尤增皇仄。竊嘗念古之人。其仕也。自鄕而進。及其年至謝事而歸。便尋羊說之肆。今之人。多是生長京師。其謝事而歸也。客寓鄕土。以而不樂。殊無佚老底趣味。以先生言之。頃年我聖上之握手勸留。其恩眷之隆重爲如何。而數年之間。終未見共天位而圖國政。與其縻以虛禮。不許其退。徒使老大臣蹤跡棲遑狼狽。無寧許副休致之請。仍令駐在輦下。與聞大議之爲愈。蓋旣不能施於有政。流澤於民。則成其晩節高名。是亦惠好尊慕者之所蘄望。此蘇子瞻上歐公啓所云私喜明公得保身之全者也。論者或以爲贊成勉副。在它人則可。同在台席。不無嫌逼之端。或以爲卽今卿班年至之人非一二。若許大臣休致。則卿班亦難敦迫任職。門生之於門下。形跡之嫌。固不足爲意。而由後之說。誠有如此者。向與吏判崔台商及此事。則其意㮣亦如此。又以爲許副休致旣未易。則姑許遞緊務。以安其心。在公無決捨之大關。於私有退休之實效。而然此亦須待下詢。方可仰陳。不宜無端爲言。此言最似得當。而自上詢及。又未可以意之。方此日夕耿耿耳。原任入侍事申命之後。連有故。未成賓廳之坐。姑未登對矣。不備。
上藥泉先生書辛巳
[编辑]比日霜寒。伏不審體氣何如。仰慕區區。伏見夜下備忘。驚懍如何。前頭之事。雖未可預料。而必不止於此。今日廷臣之所以處之者何如。方可合於義理而不獲罪於後世之公議耶。商量下敎伏望。門生以備局粘目中判付。情地難安。數日引入矣。國家有大段事。義不容引伏。勢將復出。而一身利害斷置久矣。但慮處義之有一毫未盡耳。
上藥泉先生書壬午
[编辑]向者伻回。伏奉下覆書。仍審其時起居狀。仰慰則深。第聞新有行遣之命。固知早晩有此。而在下情。豈勝驚歎。伏未委冒暑赴謫。不瑕有傷。區區不任慕戀之至。先墓表額大字。謹已拜受。幽明之感。曷可慰喩。筆法無減於前日。尤切欣幸。門生粗保羈危。判尹李令近欲留住。殊有分壑之樂。但未知能辦勇退否也。眼病常苦。廢觀書久矣。惟對前山秀色。而亦廢賦詠。家弟印送白集。字樣頗大。病眼亦能看。仍鈔五六十首。改換若干字句。命曰鈔白詩。倣東坡謫中和陶之例。時復展讀。足以自遣。舊誦庸學正文及經書若干篇卦。每曉枕未起。嘿念成誦。雖有疑義。未能隨手箚記。全無講討之工。前頭如得抄錄。可以仰質於函丈也。
上藥泉先生書丁亥
[编辑]伏問朝後體氣何如。蚤起入肅。能無它乎。卽有引對之命云。古者有乞言之禮。自上如有下詢。則必須預先思度。可以對揚。外祖咸陵公奉朝登對時。以體天行健無私覆爲首。次言民隱。次言刑政之紊亂宜正。而終以務實爲歸宿。先朝爲之虛心嘉納。賜酒而罷矣。故事如此。敢以奉聞。
上藥泉先生書
[编辑]昨伏承下覆書。憑伏審起居狀。不任仰慰。下敎縷縷。謹已伏悉。函丈意裏所存。非不領會。而第於淺陋之見。本源已差異。宜乎迷見之不見俯採也。所謂罪戾云云。在當時時議欲殺聖心激惱之日。則誠可以罪戾自處也。昨年開釋申申。已見赦宥之天心。至於今日荐紆敦召。未寧之中。引對諄諭。天意藹然。出於至誠。足令傍人感動。然則今不可更引此段明矣。且頃日榻前。以若欲留京則休致亦可許。此以留住爲重。非有意於捨去也。先生意下。若以終不留京爲定。則此時亦當明白自陳。及其陳章。又當備陳心曲。以爲雖許休致。決難留在爲辭。便卽下鄕。雖傷於悻悻。猶可謂執守之不變。此則不然。前席面諭。旣以追後仰達爲對。厥后陳疏。又以住在江郊之近爲對。而聖批特許。其所以特許。非許其退也。乃所以許其休致之名。成晩節之美。而留在倚仗之意。自然彰著。今若不旬日而過江。則是下鄕也。是不留近郊也。其與前席之對日昨之疏。未免逕庭而不相副。將爲欺誑君父之歸。其於道理分義。何如也。抑又惟念頃年朝家罪斥先生。實爲大闕事。聖心亦必有追悔之端。及今聖心釋然傾注如新之日。猶執夫罪戾而爲說。有若以朝家過擧。爲不自得。不能遣諸胸中者然。甚非老大臣忠愛至心之所發。其爲未安。當如何哉。且高見或以一邊猜阻之心。久猶未已。必如此然后。物情可平而蹤跡可安也耶。此亦有不然者。先生年老未甚衰。聖眷方隆之日。固亦宜有如此之慮。及今神力雖曰康茂。八十只欠一籌。便是大耋之境。前途幾何。休致之請已遂。朝家已捨置於度外。無復以職事相關之慮。蹤跡浩然。更無罣礙。前頭傍人之猜謗。日減一日。雖在金虎敦化之側畔。與在枌楡無異。此一款。又無可以關心矣。朝以此意問于家弟。則所答大意。正與淺見相符。已送于子聞所。使之轉達矣。先生平日好問雖裕。絶無取人底意。意下一定。終無撓奪。此固恒其德貞。而易有隨時處義之道。古聖以舍己從人爲美。則亦何可獨任一己之偏見。而不曲採可用之蕘言耶。切望夬回前見。姑留氷津。過了誕辰起居。徐爲過江之計。則不過差遲數十日。便成吾之本意。而分義道理。亦自並行而不悖。惟先生深諒而善處。無致有悔吝如何。不備。
上藥泉先生書
[编辑]伏承下答書。仍伏審日間體氣神相。區區仰慰。下示縷縷。倂伏悉。今此門生之反覆陳論者。非欲函丈之仍留京裏也。只爲分義事勢。不可不姑待誕辰。而一參起居後過江。爲無妨耳。旣肅奉朝之銜。一番起居。有何參班之嫌。先生今日處身之方。口不言時事。與世相忘。則雖身在京裏。便脫灑自在。雖在遠鄕窮村。與世相涉。則便乖休致之道。且取傍人之怒侮。今之自勉。惟此而已。側聞引對賜醞時。其所以負罪引過。比之初對時。尤繁悉云。竊以爲未安也。經曰。宥過無大。苟明知其本心之無他。則其罪自然除脫。故雖大過而宥之。況函丈頃年之事。本非可罪。而後來時議。搆成罪案。朝家其時旣任其人。不得不聽從其言。在官家。誠有追悔自咎之端。難於下語。只明其心事。今以不明罪之有無。只明其本心。爲猶有未盡釋然者然。此豈上下貴相知心之道哉。然不須多言。若以此爲執言而欲令安心留京。則心所不自得。有難強焉。而旣承朝命上來。得遂休致之願。出謝奉朝官敎。則不爲一參起居。竊恐於君臣大體上。有大段欠缺。此則不係於廩祿之辭否也。凡天下事。先觀其大所存而論之。不至於大錯。若拘拘於瑣細之節。則大體上。却欠闕。今君上曰。洞燭本心之無他。至誠勉留。特許休致之請。以安其心。則在下之道。惟當感激恩造。時奉朝請。以伸分義。受廩粟。以體聖君惠養之至意而已。身計浩然。萬事都休。古人所謂樂以忘憂。自得小人之志歌而鼓缶。不興大耋之嗟是已。今先生捨此坦蕩之途。轉入迂曲之境。數日間心上。不能澄然無事。反爲經營計較底意思所纏繞。竊所關心繫念。不敢頃刻而忘于懷也。爲今計。俟倉官請受祿牌。勿爲出給。命輸送則陳箚辭之。不必頻數。或十日一上。或六七日一上。煩了數三章後。待誕辰入京。仍爲過江。而亦不當以廩祿爲主。以老病人江居僦舍。難過於涼候爲主。兼申辭祿之請爲宜。如此則向後所處。尤似沛然。省了閑煩惱也。日間當就拜。不備。
上藥泉先生書
[编辑]日者伏承下覆書。仰悉下示意。殆用伏慰。未審比日體氣若何。歲除隔宵。過今日則門下年考政。登大耋之尊。壽祿無疆。以佚我暮齡。此殆聖朝元化淳厖之所享佑。奚特門下一人之身。膺受耿祉。爲可聳賀而已哉。門生身縻官務。未克趨造門屛。敢以尺書。替申區區之私。
上玄石書壬申
[编辑]向者伏奉手書賜覆。仍審其時起居狀。區區仰慰。伏惟比日春寒。道體益福。別紙誨諭。並已謹悉。鄭友力主新建之學。久溺弗知返。常懷憂歎。向聞閤下投長牘誨責。因有就拜論討之事。而未得其說話如何。玆承下示。審猶不肯回頭。重可嘅惜。侍生亦擬一遭血戰。以聽其所論而未及焉。早晩或面或書。當一遂耳。所稟疑禮云云。鄙意亦以彥暉說爲疑。故擧以奉質。非主張其說而然也。侍生學不博。尤矇於禮。而從前誦習。亦有年矣。祭不爲除喪一義。最所理會。前日別紙必在案頭。幸更取而視至。可知旨意所存也。但念閔友此說。亦不過偶看得如此耳。非欲立異於朱子也。如此微文瑣節。或有異同於先賢。亦何害。凡論學。須從道理大原上論。論人。須從心事發源處論。若於本源上。不能會歸有極。則小處雖有符合。亦何足貴哉。是故程子曰。解經不同無害。緊要處不可不同。正謂此也。且人之論禮。雖有牴牾於先賢。其心不在於立異。則何可以岐貳之罪。直加之而不少恤哉。閔友許所答鄙說亦錄上。幷賜覽觀。幸甚。前此請得心畫。秪爲平昔慕往之誠。而初未蒙下諒。鬱歎斯切。下示如此。心竊開幸。謹將前呈八幅及新紙數幅。拜手申請。俟日氣稍姸。寫惠爲仰。不備。
上明齋書己丑
[编辑]前冬兩度下覆。長第承拜。慰荷交至。獻歲發春。伏惟比日。台體起居。茂膺多祉。區區瞻賀之至。今日有枚卜之命。台丈晉登揆席。布衣拜相。實中古所罕聞。中外瞻聆之聳動。爲如何哉。竊想大監謙挹之衷。聞命若驚。一倍難安。而聖上禮遇之意。愈益隆摯。雖欲固守東岡之陂。亦有不可得者。幡然造朝。以幸世道。竊所拱企也。前日下札。以結者解之。責於侍生。詞意勤縷。而第念處己處人。其義自殊。公體私分。有難並行。已不得奉承前敎。反有擬卜之擧。深恐重得過於門下也。侍生粗保憒憒。一味悚惕。憑便仰候。不備。
上西溪書朴公世堂○壬午
[编辑]伏惟初寒。台體動止。神相萬福。非不欲以時奉尺書。仰候起居。而屛退人事。自爾不振。泯泯至此。恒用辠恨。先祖考墓道文字。日者兒子傳送。謹拜手而敬受。兒子今又下來。益聞向來屬草之梗㮣。怳如親奉誨音於几席之間也。夫以先祖精忠苦誠。不見世人之諒許。溢世之謗。至于身後數十年而未已。頃年旣已易名矣。墓銘今又有述矣。而竊觀先生撰次之旨。刊落枝辭。惟以闡明當日扶倫衛社之心事爲主。卽沒而有知。庶可瞑目於九泉。而不恨其世無知者矣。先父一生有銜而未祛者。亦庶乎少慰矣。父子幽明之感。當復如何也。文句零瑣處。或有仰稟者。玆以別紙錄呈。幷齎其稿本以上。伏望視至而回敎焉。侍生粗保飮啄。而癃孱日甚。全無進修之益。日夕悼懼。餘萬書不盡言。只祝對時加茂。以慰瞻慕。
與尹仲麟書尹公趾善○戊辰
[编辑]伏惟比日。台履神相。區區蹤跡。固已不安於朝著。而頃當慈聖愆度日臻之時。身帶職名。有不敢息偃在家。仍致大喪。上下悲遑。又不卽投劾自處。旣而辭單見阻。又此移職。微悰雖未上徹。私分亦似稍安。而兼帶淸要。尙在身上。耿耿私心。終有所不敢自安者。求外之計。寔出於不獲已。而竊觀向日台意。有未能深燭此間措身處義之大方。而或不免泛視以近日名流自便之例套。則輒復操筆覼縷。以申其一二焉。蓋當初召還玄石一事。錫鼎旣上章首陳。而又有玉堂之箚,前席之對。凡爲玄石致意者。視諸人較重。今玄石遭罹。無限狼狽。錫鼎亦宜以此首先被罪而倖免焉。向者廷尉之問。出於料外別項。而旋蒙寬釋。尙保職名。此今日難安之義一也。生三事一之義。著在方冊。而錫鼎之從學於藥泉南相公。十年其久。平生情義。實非淺尠。今藥泉非罪獲譴。去死無幾。雖無交涉之事。罪名未減之前。固不當揚揚自如。況相公之登對。同出於伸救玄石。而錫鼎之被罪。乃以慫慂大臣爲名。此時晏然於宰班。於心安乎。此今日難安之義二也。人臣事君。有分有義。不擇夷險。死生以之。其分也。至於去就之際。不可不量義而行之。苟其所處。毫有未盡。則旣失其身。何以事君。錫鼎之罪名。實非尋常。雖其詔獄稍寬。除命繼下。而惟是臺啓之批。以罪狀未著姑爲勉從爲敎。則是不以爲無罪而還收也。淵衷堪一之中。一點疑端。猶未釋然者。卽此而可見矣。臣而見疑。持北安歸。此今日難安之義三也。或曰。子於藥泉。雖有師生之分。章句記問之師。自與儒門傳道受業。其義差別。不當以此自廢於仕路也。是則不然。昔延陽李相公幼少時。嘗遊成文簡之門。未幾遭壬亂。其後遂學於白沙李相公。一生依仰。視如父兄。凡言語間稱先生。或稱師門者。皆指白沙也。後尤齋撰延相墓道。初以從學文簡爲主。而以先輩如李白沙折輩行相交爲言。延相子弟據實力爭。得以改定。今錫鼎之於藥泉。結髮從學。顚毛已種種。非但挾策問業之日久。凡所以勅身需世之方。靡不經承指畫。而惠許旣深。期待亦重。則此豈如一時句讀之師之比哉。昔范文正之被斥也。尹師魯上章言仲淹臣之師友。乞與同貶。夫師魯之於范公。非有門墻服事之勤。不過慕悅其風義而已。而禍福進退之際。其所自處也如此。今區區私義。竊比延相之於白沙。而藥泉之窮塞栫棘。又不啻范公之斥補邊任。則其所以自處者。又烏可苟然而已哉。爲今計者。惟有掃跡朝端。絶意榮塗。自屛於田廬閑寂之中。而親老在堂。疾病頻仍。決去之計。未免掣肘。旣不能決意屛退。又難於在朝供職。則不得不爲求補外官之計。執事試以是而察之。僕之情實事勢。豈不然哉。誠得畿內一近地。少伸自靖之義。兼遂便養之願。而從前未嘗試用於民事。則當此情迹臲卼之日。許其一出。俾得自效於米鹽凌雜之間。亦豈非朝廷用人之體耶。似聞廟堂諸公或以爲方綰要務。不當許出。或以爲藥泉之人。不可外補。俱非深相愛大相悉者。易曰。君子安其身而後動。其身之不安如此。則其在朝也。何補焉。不過因仍苟且。無所猷爲。內喪一己之廉隅。外招衆人之譏議。成一頑頓奊詬漢。則雖嘗見愛如執事。恐終無以救得也。惟願執事勿復泛聽而深加意焉。如遇便近之窠。另念而曲成之。兼將前所論者。通確於諸公。惟觀義理攸當。勿以維縶爲事。亦不能無望於執事也。多少竢面討。此不備宣。
與李君輔書李公世弼○甲申
[编辑]春盡夏又季。宜有書候問而闕焉者。匪直畸踪畏約而然。實病尼之也。老炎甚熇。想惟兄莅政佳勝。兄抵金直卿禮說。近者得見。不無所疑於心。玆有一二論難以求正焉。凡讀古書。及看人文字。先須滌去私意。只將本文平平看過。有所疑則再三硏精。見其說之必誤而無疑然后。方可定其是非。且吾之學識。如未到大聖賢地位。則於儒先訓解看破處。不容草草掃去。今此三年上食一事。本因西溪而發。而以古禮言之。則卒哭後不復饋食於下室。是周公儀禮也。朱子嘗累及於書牘中矣。備要亦採入於卒哭條矣。至於三年行饋。因溫張兩賢之論。爲從厚近俗之禮。此亦出於因時制宜而合乎人心者也。然家禮則雖無卒哭罷上食之文。亦無仍行之文。只可傳疑而已。何可斷然以爲必行之証也。寒泉事則來說雖似委曲周盡。亦有不然者。凡喪人旣設饋食於靈筵。則設或因事故而出他。不過數日而返。至於讀書雖重於他事。亦不宜長廢。半月之薦。蓋主婦及嗣孫。雖或代薦。其於孝子誠禮。何如也。此則必無之理也。且朱子丁韋齋公憂時。未娶而亦往學於屛山。朔望來奠。此時亦有主婦嗣孫之可論耶。以此沙溪,月塘諸公皆以爲不行上食無疑。至於同春。亦以沙溪之言錄於書札。今見於集中。龜峯之說亦然。此數三先賢看得文字。豈不及今人而然哉。良以事勢禮制如此故耳。由此觀之。古禮則卒哭而撤饋食。朱子則葬後亦不行上食。只以溫張兩賢及朱子書牘。據而爲說。仍成通行之俗。此卽古今事實也。且朱子答陸子壽書本意。在於辨其祔後撤几筵之非禮。而仍言古禮卒哭後當罷饋食。文義甚明。沙溪註較又詳盡。今兄乃引此而謂朱子只就古禮而論之而已。非朱子之見必以卒哭後撤饋爲當。又曰。朱子之意。恐似未然。此又何哉。兄旣以必行上食爲主。牽引朱子喪中所行及家禮之文。以緣飾其說。而旣無明的可証。則寒泉之事。刱出主婦長孫代行之禮。家禮則云兼包於撤几筵之文。至於答陸書。則云本意未必然。豈非迂曲鉏鋙之甚乎。若以三年行饋爲說。則以溫張兩賢爲主。而以爲百年通行之禮。便同法典亦足矣。何乃爲比苟且不成說之論。以取譏於識者乎。今西溪之令罷上食。愚亦以爲難行。而此丈行事。類皆乖於時異於衆。旣與古禮及朱子合。則此不必深非也。世之人以西溪詬斥儒相之故。旣被之以毀經侮聖之罪而將火其書矣。此又不足求過於無過之地。爲洗垢索瘢之計。嗚呼。其亦不仁甚矣。苟有公着心明着眼之君子。正宜據實而開曉曰。某之喪禮。雖合於古禮及朱子喪中所行。而旣不合於近世通行之俗禮。此爲未當。豈不爲正當底道理耶。今乃不然。以老兄之素精禮學。多費辭說如此。不知者必以驅西溪於悖經蔑禮之科見疑。兄何不念及於此耶。望兄深思而回敎。
與李壽翁書癸亥
[编辑]錫鼎稽顙。日間涼冷。兄候支安。未罪弟粗保視息。而荒落比甚。學不加進。是可懼耳。曆法試下手否。其書頗簡難曉。兄無礙滯處否。別紙二幅倂覽。如何距算。如今年癸亥。是辛巳曆元後四百三年。欲求癸亥天正。卽壬戌建子。去其一。以四百二爲距算。天正冬至爲二日有奇命甲子。則第三爲丙寅也。天正經朔。爲四十日有奇命甲子。則第四十一日爲甲辰也。是壬戌十一月朔爲甲辰。而二十三日丙寅爲冬至也。三差法。雖難徑求。第以其法。先求天正及經朔。以準夫頒行曆日。則可知其大體之合耳。二日則取第三。四十日則取四十一者。所謂算外者也。
所謂氣應旬周日周氣策云者。皆具於立成中。覽則可知。天正冬至及經朔。是開卷第一義。了此則其下當如破竹矣。
歲差一分五十秒。折半則爲七十五秒。是周天小數四分之一。下剩數也。通閏。卽朞三百之閏率也。是歲實中。減去十二月朔實。其較是也。月閏。是通閏以十二除之數也。轉終。此卽月之自行其道左旋。一日行十三度有奇。二十七日有奇而一周天。其行有遲疾之差。朔實定數。依此推之。所謂入轉者此也。交終。此卽月之平行。月之本天右旋。亦一日十三度有奇。〈奇數與轉不同。〉二十七日有奇而一周天。此是黃道上行度。故日月食。依此推之。正交。卽交終之初交。亦曰羅㬋。亦曰陰曆初陽曆末。中交。卽交終之次交。亦曰計都。亦曰陽曆初陰曆末。經朔。經者常也。得經朔後。又必以盈縮遲疾。加減三差。得其定朔。方是實用之數。距算。卽至元辛巳相距之數。
授時法。歲差六十六年。又八朔而差一度。朱子所謂劉焯七十五年爲近之者此也。
七政算中布算法。猶可易求。而其策數名理。細密難知。兄若見其冊子。則想必有理會者否。書雲氏前正鄭德齊曾所相知者。頃者來見。仍問算法可疑處。則陳其數甚熟。始得豁然。蓋歲實之積。了氣策而成。叩算無難。而朔實甚難究。朔則以月行有遲疾之殊。日行有盈縮之差。細如牛毛。能分別得此數然後。可尋定朔故也。歲差之法。朱子論之於書傳矣。亦不可不一番討過也。玄象是與我頂踵相覆燾。格物之中。不在第二義。而學者顧闕而莫之省。其可乎哉。雖不得專門於斯。略知其度數之末。是亦學也。其名理大體。又關形而上者矣。鄭君望後當來此轉進。此君是書雲氏。雖其所事。專主於祝史之陳數。而不及於名理上大體。然因其數而可求其理。則數也獨可放過乎。玄石丈方修靜庵集。欲知先生生日支干而無由考。托於哀弟。已推得。亦一幸也。
與李壽翁書
[编辑]示意並細悉。而來示有更進一步底意。此固吾輩所當勉者。何可局於數而止也。辛巳爲元。以冬至在朔日夜半。日干又甲子故也。立成。非別書也。乃指七政算中。初段數目列書者耳。亦指其數也。氣應等數。論在別紙耳。改立元無定法。但於歲差當變通時。改立元以通之。故漢唐以來。改曆者三十餘家。皆改立元也。餘在別紙。
以距算乘歲實。旣已恰好。而必以氣應加之者。恐是從歲實數之變而推去也。歲實小餘。自漢李梵〈章帝時人。〉四分曆。定爲二十五分。劉洪〈獻帝時人。〉乾象曆。減爲二千四百六十一分八十秒。祖沖之〈六朝宋人。〉大明曆。又減爲二四二八一四。授時又減爲二四二五。自漢以來。漸減其數。故必以氣應添減。方可以無差於上考下驗。閏應以下皆然矣。崔宣所著。亦知歲實之當減。故減爲二四二二。增歲實爲二五七八。亦不無所見也。而今姑舍是可矣。
鄭君曆算中今年中積小餘。若用百年減一之法。當爲四十四分五十秒。而此不用其法者。蓋所差無多故也。入田云者。入轉之省字也。三丿二丿云者。三度二度也。堯時日在虛四度。而今在箕三度。授時在箕九度。可見歲差之當審也。
閏應。用曆元前一月食之歲月日時。及曆元之歲月日時。取其中積日。求太陰之平行若干度。減朔策餘度。爲曆元之平行度。是則閏應。一名朔應。轉應。考月食時得自行若干度。亦算中積時之自行若干度兩數。並得爲曆元之自行度。是則轉應。氣應。論說處未及考。閏轉二應。曾考之西洋書。其說如此。而未及推算以求矣。如授時法。則至元辛巳。是爲曆元。時憲法。則崇禎戊辰。是爲曆元也。氣應雖未及考。而似是從曆元前一日食推得去。如閏應之從月食推去也。此三應者。其數在距算之前。如辛巳爲元。則當論庚辰年中最末日月食。是其得數之本也。
且時憲之與授時不同大段處。乃入節遲速也。此送游藝編中付籤處有所論。可觀。
與李壽翁書
[编辑]兄試取曆算冊中三差已成之數。推算以驗之。則不出數三條。可以得其法。得其法後。方可以論其度數之所當然耳。蓋太陽之行。有冬夏之盈縮。太陰之轉。有初終之遲疾。此則不可不知也。知日月之行然后。方可推五緯之伏見。如斯而止。亦不害也。
與李壽翁書
[编辑]七政書送之。崔生書果似有誤處。幸爲正之。做曆算而推之有蹊逕。頗省力。亦宜細看本書文理。方可無差也。其書如經傳。非注脚之文。甚簡而正。魯齋之學。於此可見一斑矣。
十二限二十分云者。二十分。如歲實萬下分。乃百分限之二十分也。亦十分限之二也。〈依圖布算〉
〈二十分二限十〉益加損減。其下遲疾度云云。此言本限下五條內第三條。是遲疾度也。第四第五條。乃限下行度也。若是益率。則以此數加諸遲疾度。若是損率。則減諸遲疾度求之。
求盈縮差日下分云云。來示是也。在初限者。只用其日下分。如八日九三四一。則去八日。用九三以下是也。在末限者。反減半歲周後。用末日之下分法如上文。
以加分。乘日下分時。定位甚難。日下分。如十一日八三三二五六。則八千三百三十二分五十六秒。加分五百以下數。則百對百。十對十。布算後。以上見百步之二上見千步之三。影算法步算。以求下有五百上有八千。則五百以下步之三。立於十萬之下。次次呼乘得數後。以一萬除之。得實數。始以其日盈縮積添之後。萬約爲度。
以日下分數算者。乃萬分日之分。以度下分數算者。乃百分度之分。損益度乘除。則以零對上位之百。以十位對上位之千。方得實數。此等處不可放過。算書曰。不患乘除之爲難。而患定位之爲難。此之謂也。
以十二限二十分乘之者。旣分太陰之轉終。爲一百六十餘限。則一限之內。太陽之行。僅得一萬分之八百二十分。七政中第一限下第一條。○日○八二○者。是八百二十分也。置八百二十分。以十二限二十乘之。得一萬○○○四分。始得一日之數四分。則甚零瑣。無所輕重於其間矣。大扺十二限。當一日之數。合十二限。下疾限行度算之。則轉初得每日十四度有奇。日日漸縮。至六七日。爲十三度有奇。又減爲十二度有奇。過轉中入遲。曆至廿日後。始滿十三度有奇。至廿七日轉終。則又爲十四度有奇。此乃月行不等之本數也。求其中數。則爲十三度十九分之七矣。太陽之行。冬至前後。二象一日行一度有奇。夏至前後。二象一日行一度弱。實則九十餘分也。春秋分二時。日行一度。無加減。此則日行之中數也。凡此等數。乃弟所自推究而得之者。未知果合於本然之名數。而頗覺胸中豁然矣。敢此奉稟。
太陽限行分。八百二十分。雖是太陽之行。却無關於日行之率。實是太陰之行分限後所用。故立成中。太陽限行分。入於月行諸率。可考而知也。
與李壽翁書
[编辑]敎意備悉。三差叩算皆合。可見漸入佳境也。得三差則曆日之法盡矣。而但以日下分。勘定時刻。亦有一重膜子。未知兄已念及消商否。歲差一法。略具於書傳。而授時以一年差一分五十秒。則視諸家最精。蓋上考往古而知其妙也。至於歲實之百年消一。別是一路。此蓋許郭諸人。知歲差分秒不能盡其差法之本數。乃立此法。以盡其變。必以一年差一分五十秒。又以百年消一分。其法方妙。周天之秒。當歲實之分。故歲實消一分時。周天長一秒。所謂周天者。乃指四時中星及每年天正日躔所在星宿也。前日鄙書所謂四百三年減一云者。與此又不同。來示得之。而所謂四百三減一。亦如算二人之年。一人是甲子。一人是丙寅。則不算丙寅。只算甲乙而云二年長也。有何深意。上考下驗。同一串矣。日一日一周天而弱者。兄示得之。而但日一歲三百六十五周。而方差一分五十秒。則一日之中所差無幾。只可言歲差而不可言日差矣。求辰刻一事。慮兄未及思。敢錄在別紙。視至後。示其得失如何。
歲實百年消一之法。弟之前日書中一紙論此矣。兄未之考耶。求中積時。當減四分而乘之。而今之爲曆者。其法不精。不用此法云。雖不用此法。其零數不多。不至差誤於大數矣。
七政冊中三差法下。繼以日出分者。定朔只從其下分秒。得辰刻。從子正至亥。又至子半。皆於是日置朔。而弦望則以月魄爲重。故如在子丑寅等時日出之前。則退一日命之。如冬至日出分第一條三千四十三分者。是辰初也。夏至日出分一千九百五十六分者。是寅正也。此等日出分。皆以十二乘之。推辰刻如例。可得也。而今曆書中有夜子初云者。蓋明日子初。不計於明日。而計於是日之末。故云夜子初也。
置定算日下分秒。以十二乘之。以辰法一萬約之。得某時而命子正云者。一日之間。從子正至午半。爲上一半。從午正至子半。爲下一半。子初四刻以上則屬之昨日。此與曆法自天正冬至。起明年氣朔同意也。如乘得之數。是二萬三千四百有奇。則爲寅正三刻。蓋二萬當子正一刻。至寅初四刻三千四百。旣入寅正境界。故爲寅正。一千二百當一刻。故以二千四百爲二刻。而所餘一千以下則不滿刻爲算外是三刻也。滿半辰法。命起子初云者。如乘數是二萬七千六百則爲卯初三刻。何則。二萬當子正。至寅初五千。是半辰法。又當寅正。寅時旣滿。尙餘二千六百入卯時。故起卯初也。一時大刻八。小刻二者。授時法也。一時只有大刻八。無小刻者。西洋法也。兄其知之否。
與李壽翁書
[编辑]授時歲實。是已減歲差云者得之。蓋二千五百。是四分之一。而周天多七十五。歲實少七十五。合二數則爲一百五十。而自周天而言之。故云一分五十抄也。此如朞三百之合氣盈朔虛而爲閏也。前書所稟諸條。想已入消商。漸有犂然相會處否。算三差時。定位甚難。才曉而便失。必以曆算已成之數驗之然后。取七政文理語勢。俾相襯合。方可無差矣。七政書。其文甚簡。如班史之類。後人添減一字不得也。辰刻亦推得相符否。古人謂之發斂加時。此條在曆日法第三條。不可緩也。
與李壽翁書
[编辑]兄曾思得二十八宿之義否。弟近來思之。轉終之分。是太陰一周天之數。而擧大數則二十八箇日弱也。列宿之必以二十八爲數者。象此而爲之。蓋以一宿當一日。則月轉一周。恰滿二十八宿故也。試以玉衡曆觀之。如朔朝月在角。則其明月朔値氐。今朔朝月在奎。則其明月朔値胃畢間二宿。弟之所推得者。似是的當。兄須試入思量如何。始知古人命物定名。非苟然也。辰刻法。亦已推得否。
與李壽翁書
[编辑]昨日所敎辰刻一款。略具別紙。繼此當討者。乃日月食及五星伏見。了此則斯可已矣。去壬子年二月望月食。兄試依法推算。如何遲疾。曆中所謂損益分者。蓋分轉終爲四段。而月之行度所在。或高或卑。必据其常度而損益之。方合眞數。如轉中之初一段。是疾曆之始。至六日有奇則皆爲益。轉中之末一段。是疾曆之終。至十三日有奇則皆爲損。入遲曆亦然。此其大體也。其詳則除非作渾儀而諦究。則難以瞭然也。所謂遲疾度者。是損益分之積也。以盈縮曆比而言之。則損益分。如盈縮加分。遲疾度。如盈縮積。初限損益分。便是一限遲疾度。添入一限損益分。則便爲二限遲疾度。向下推去八十三限皆然。是爲益分境界。至八十四限。則月行正到弧背。故以損益分。減去遲疾度。得八十五限遲疾度。是爲損分境界。推去一百六卜餘限皆然。此等處試下算理會。則皆可推也。盈縮曆者。冬至日最盈。盈者通晝夜之數。滿一度有奇也。順而下之。至于春分。日行恰滿一度。逆而上之。至于秋分。日行亦恰滿一度。天正至春分爲盈初。春分至夏至爲盈末。夏至至秋分爲縮初。秋分至天正爲縮末。盈初與縮末度數相同。故簡其法而合爲一限。縮初與盈末亦然。夏至日最縮。縮者日行通晝夜不滿一度。僅九十餘分也。其順數逆泝之理。與盈初同例。天正經朔。是冬至入節之前。故入縮末限。所謂秋分後也。知此則可知盈縮曆之大槩矣。弟亦今始下手。所言何能當理。兄須細討剖破以敎至幸。書冊可考者試圖之。
辰法一萬分。以刻法約之。得八刻。餘四百。是一千二百分之四百。乃三分之一也。但一辰之內。有初正兩段。故喚作六分刻之二。以二小刻。分屬初正。蓋古者百刻。以二小刻。爲初初正初。如兄示矣。其後授時。改屬於初四正四。此見於傳記。曾見之矣。算外。卽所在辰刻云云。此七政書及鄙說是也。而曆算之用算內者。抑有其說。凡物之有數者。必取其成數。故如冬至入丑初二刻過後。則丑初二是成數。丑初三是未成之數。故喚作丑初二刻。按曆書者。認爲丑初三刻之界也。夫如是故到得初四刻刻過後。則謂之初四刻而已。不曰初四之小刻。到得正四刻過後。則謂之正四刻而已。不曰正四之小刻者此也。但初正二段。是大段節目。故由初小刻而至正一刻。則不曰正一。而曰正初者。以未成一刻之全數也。又不曰初五刻者。以旣入正刻境界。不可言初刻之餘故也。且初小刻只些兒。不可當五刻之名也。子正四刻之下小刻過後。便入丑時。故雖不滿一刻之數。只可謂之丑初初刻。不可言子正之餘也。不曰丑初一刻者。未成全數故也。以此觀之。則弟說及七政書所論言其辰刻之實。正當此際也。曆家所算。是算得已滿之刻。如今甲子天正。入於今十一月初四日亥正一刻。則可知是黃鍾葭灰之動。在於正一刻旣過之後。正二刻之界也。蓋旣知其說之所由起。則橫看豎看。皆無障礙。未知如何。時憲法。亦有初四正四。而今曆日中無此二刻現出處者。蓋初三刻幾分云者。是初四界也。正三刻幾分云者。是正四界也。幸詳之。
與李壽翁書
[编辑]昨書承悉。如獲對討。曆法論七政行度本然之理處。謹領來意。而愚竊恐本然之理。政與曆算相符。橫渠順天左旋之說。恐只論其大體也。朱夫子則雖於朞註。從橫渠說。而詩十月之交註。則却從曆家說。語類門人問詩書註互相逕庭何故。答曰。兩說皆有據。故互見云云。然則朱子亦無一定之論矣。蓋鄙意之以曆家爲主者。若從日月右旋之說。則日行黃道。月行赤道。自西而東。只是一條路。條理整然。若從左旋之說。則日月之行。每日異道。條緖雜然紊亂。此一也。橫渠曰。天左旋。處其中者順之。少遲則反右矣。又曰。月陰精。反乎陽者也。故右行最速。日爲陽精。其質本陰。故右行緩。以此觀之。則橫渠亦無定說。此二也。又日月雖右行。然其質麗天而左旋。今人目所見。自東出而入于西是也。不害其爲順天而左旋。此三也。蓋天爲經而七政爲緯。天左而日右。所以運造化而成歲功。日月之性情雖右行。而其行路則左旋。曆家取其性情之本然耳。弟所謂條理整然及每日異道一款。非面論難究。兄亦試入思也。先儒氏說話中主右行者。載於詩傳註。如安城劉氏甚詳。可考也。
盈縮加分云者。卽盈分縮分也。合而名曰盈縮加分。盈縮積云者。乃加分之積。如太陰之有遲疾度。因損益分之積也。冬至前後夏至前後。四象合而命一名。故總稱盈縮積及加分。非以盈縮俱乘也。盈自盈縮自縮。不相夾雜矣。以加分乘之。萬約爲分。加諸盈縮積者。其理與太陰之行。以損益分乘之。加減遲疾度者何異。若其加分之必以幾百分爲數。損益分之必以幾十分爲數者。弟亦未及討究耳。欲知月行十三度之常數。則當於入轉後八日見之。此乃轉中之中數也。當自八十六限。算至九十八限疾行度。則可得十三度有奇之數也。若從一限至十二限。則是入轉初。日月行最疾。凡十四度。兄何以言一日十二限疾度。又添其下益度而得常數云云耶。且疾曆也有益損。遲曆也有益損。皆始益而終損。蓋半周前益了。過半周便損了。遲疾相同。然則兄示中所謂疾添益度遲行當損云者。恐考之未詳也。
刻法。書雲氏之疏謬。來示固當。而二小刻之位置。前法與後法無異云者大錯。蓋以一辰。分作八大刻二小刻。前法是小刻在上。大刻在下。後法是大刻在先。小刻在後。二法不翅天壤。兄何以云正之末。是他辰之初云耶。試作圖明之午時是前法小刻在先。子時是授時小刻居後。若如兄言。則子時之末小刻。將爲丑初耶。是大不然矣。初初正初。前法則是二小刻之名。後法則是大刻未成之名也。今以子時論之。過初
小刻而入正界。則便喚做正初初刻。蓋未成一刻。故不曰正一刻也。日月食。當如示。推於壬子二月月食。有崔宣所論。故欲兄先討矣。天開甲子。亦出李丈所錄。古今造曆。有諸家曆象集。送上。
與李壽翁書
[编辑]日昨伻回。承惠覆手書。甚慰。日月運行之說。旣有先儒之論。而敢有云云者。心有所疑。而於先儒說。有見未到處。故有此發難。今蒙哀兄掊擊開示。滿紙纖悉。幸甚幸甚。因此而稍覺豐蔀之開豁。玆敢略申前說之所以然而繼以開悟之端也。蓋嘗論之。天體至圓。自東而西。日月麗天。亦自東而西。而行有遲速。此所謂左旋也。然以其行度論之。則冬至日在赤道之南。繞地一周。其經度與昨日同。而其緯度稍近北。其明日又繞地一周。緯度又稍近北。積而至於八十八箇日。則日躔在赤道之中兩度交處。是爲春分。由東作而至于南譌亦然。夏至日在赤道之北。自是而又稍近南。至於九十三箇日。則日躔復入赤道交處。是爲秋分。由西成而至于朔易亦然。若以自左而右者。爲太陽之本行。則一歲之中。每日殊道。將有三百六十餘箇黃道。此前書所謂條緖雜亂者也。若以曆家右旋之說推之。則中分天體。爲一箇赤道。以其南北冬夏。日躔東西相交。亦爲一箇黃道。而大陽一日之中。只右行一度而已。其人目所見。東升而西沒者。乃爲麗天而被天之速轉耳。此古人所謂蟻磨之說。而錫鼎之從右旋說者。亦以此也。及承來諭。反復硏究。日月是陰陽之精氣。其運行於天。只是躔度之舒縮。明魄之盈虧而已。非若人之有面背之前後。性情之趨避然也。其晷景度數之粗跡。巧曆者可以推測而至於性情之本然。則只可以理而推之也。來敎冬縮夏盈。固合於陽舒陰慘之理。日速月遲。又符於陽健陰柔之義。而其說寔出於朱張二夫子之所闡發。則今當以此爲正。而詩傳之十月。正義之一說。別作一義看。亦無害也。昨來將一箇圓瓠。狀夫玄體。以結花處爲南極。附蔕處爲北極。中分其腰。作一赤畫爲赤道。又作一黃畫。跨其內外爲黃道。而分作四段於經度。以象四時之日躔。旋轉看來。頗覺了然。敢以奉似。盈縮遲疾之所以推算。又有說焉。日南至之日。太陽右旋一度有奇。積而至於春中。爲一度而無餘分。日北至之日。右旋不滿一度。只是九十五分。積而至於秋中。滿一度而無虧分。此則蓋以挈壺之制得之。冬至日之一周。漏箭過百刻而有餘。夏至日之一周。漏箭僅滿九十餘刻。以此知其然也。授時法盈初縮末限初日五百一十分有奇。乃冬至日之度下加分也。〈七政書中卷第八板可考。〉一日五百五分有奇。乃冬至入節之明日度下加分也。二日五百分有奇。乃又明日之加分也。一日下盈縮積。卽初日之加分也。二日下盈縮積。卽一日加分。添了一日積分也。蓋必添積分於加分然後。方得距一度之實數故也。其下積日放此。至於八十八日。只有五分。則是盈之漸消而向於中也。及其明日。則零分空而無餘。其積分二萬四千。是盈初加分之極數。添入盈初縮末限。則〈立成見上卷第二板。〉。方滿一年四分之一平數。內篇所謂歲象限者是也。其縮初盈末限初日四百八十四分有奇。卽夏至日之縮分也。置日平行一度。減去夏至行度九十五分有奇之數。〈見中卷第十二板。〉則方得此數。其下積日加分。亦如盈初之例。至於九十三日。只有二分。是縮之漸舒而向於中也。及其明日。則零分空而無欠。其積分二萬四千。是縮初欠分之極數。添入歲象限。則方滿縮初盈末限。立成本數。蓋歲象限。是二至相距之平數。或加或減。而盈縮之本數可見矣。加分是經朔全日剩分。而今有日下若干分。則必以加分乘之。日法除之然後。剩分之本數可得。而又必合積分而爲度然后。定朔之本差可明。此是盈縮求差之法也。且曆法秋分後之縮末本是盈。春分後之盈末本是縮。而算法異此者。盈縮二末限求之。不循其序。用反減半歲周捷法。故以秋分後入縮末。春分後入盈末。可布算而知也。太陰遲疾。亦有四象限。如太陽之盈縮。然而遲疾二曆。並各有損益分。此甚繁細難推。故以轉終一周。分作二十八段。又以二十八段。各分爲十二段。卽周限三百三十六。此取其詳密也。半之爲中限。以該轉中之數。而過轉中者入遲曆。此取其超簡也。以十二限二十分。除日周一萬。則得八百二十。卽太陽一限行分八刻二十分也。轉終之數。本不滿二十八日。故十二限。僅該九十八刻四十分。必加二十分於限下以求之。方得滿一日之實數故也。十二限二十分。旣準一日之數。則以此乘遲疾分秒。得所求限數。亦其宜也。合初限至十一限下疾度。得十四度四十三分有奇。此諸轉定度一日之數。〈見中卷廿四板。〉不足十一分有奇。以此知十二限不能盡一日之數也。遲疾度者。入轉歷七日行十三度。則其積度比平行餘五度。入遲曆後歷七日行十三度。則積度比平行不及五度。遲疾極差。皆五度四十二分。如日躔之以二萬四千。迭爲盈朒於春秋也。蓋第七十二限。至八十三限。疾度合得十三度十五分。此第七日月行九十八刻之數。反減第一日轉度十四度四十三分。則餘一度二十八分。此一日之益分。而內篇十二限下遲疾度卽此也。疾初之如冬至盈初。遲初之如夏至縮初云者。兄說是也。此月行之大較也。以日率減去所求遲疾分秒。則其不盡之分。如盈縮曆之日下分也。損益分。非一日之分。乃一限之分。故乘零分後。必以限行分除之。如盈縮曆之萬約爲分也。盈縮曆無損益分。只有日下餘分。故只消合積求度而數便明。遲疾曆則旣分以限數。又有損益分。故其勢不得不如是也。此則遲疾求差之法也。太陰轉度。曆家以左旋爲說。故盈遲縮疾。爲同名而相從。盈疾縮遲。爲異名而相消。盈遲之爲加。縮疾之爲減。亦其宜也。其異名者。視其一多一少。其少者之數。已入於相消之中。所餘只多者之分。故盈多疾少則消其疾而爲盈。疾多盈少則消其盈而爲疾。縮之與遲。何以異此。此則加減差之法也。且太陽限行分八百二十。本因轉中十三日以下之數。以中限一百六十八除之。得八百二十○分○八。而日率不收分下之數。故自一限至十二限。皆無零分。至十三限。則分下之八。以十三乘之。方成一分有奇。故收一分於日率六六之下。至於第一百限下八日二○○八。則一限八百二十以下數。進二位而得此也。且遲疾積度。添其限益分。得其次限遲疾度。與盈縮積分。並其加分而得次日之積分同理。此則前書已論之矣。月食在今明年者。未及問之。問知後。推叩以稟爲計。所論度數之末。零零瑣瑣。不覺繁委至此。幸加恕察焉。
十月之交注。曾於居閑時讀詩至此。看得注脚。其中有安城劉氏主右旋說。而不記何語。前書時無冊子。未暇更檢。率爾引据。被兄掊破。不任媿悚。橫渠右行一說。亦在正義。兄可考見也。
與李壽翁書
[编辑]昨來裁前答。未及上。兄札沓至。感慰之餘。繼以媿悚。所論備悉。略具於右幅。幸視至焉。時憲法。亦欲繼討。而此無立成諸法。無以措手。可歎。西洋曆書十四冊在此。而皆論度數之理。而不列諸率。從當問於書雲爲計。西法之置春秋二分。較密於授時。而諸率皆不及詳矣。
大小刻法之說。授時所謂算外卽所在云者。是眞箇時節也。曆算中舍其未成之刻而退一刻者。是成曆之法也。置日出分。〈見上卷卅八板。〉依法求之。以準於晝夜辰刻。則〈見下卷卅五板。〉皆棄零分而不用。此可驗也。初初正初二刻。雖無實地之可論。而旣已離子而入丑。則不可謂子正小刻。故改其稱曰子初初。旣已離初而入正。則不可謂初小刻。故改其稱曰正初。有何可疑。太陽行度。夏至後不及一度。而謂之初度九十五分。〈見中卷十二板。〉所謂初度者。不滿度之名也。與不滿刻而謂之初初正初。何以異哉。
與李壽翁書
[编辑]昨書中論遲疾度處。删一兩語。添數行。更加視至焉。急於請敎。未及傳書矣。藏之兄笥。何間於自藏耶。盈縮之說。始自宋何承天而成於劉焯。遲疾之論。昉於東漢劉洪而極於一行。此等說。必見於曆象集。而弟未及考見耳。此得晉書曆志及史漢范史律曆志。兄欲見則取去如何。
與李壽翁書
[编辑]前書所敎日道之說。兄示亦好。而但以兩說參考。嘿究其理數之體。則右行說似差勝。然旣有先儒之論。則何可違也。日月交食。久欲推驗。而未得可推之日月。尙此遲遲。昨承兄示。送書於家弟。覓來宋元史曆志。其中有前代交食推驗者數十事。遂取其中日食一條推算。而曆經簡奧。或有未曉然處。弟之所推。未知其果合於本法否也。可懼可懼。然其所推。合於授時所測。無乃偶合而然耶。小冊子中附簽者。是所推交食。兄須依此布算。檢法相準。摘其差忒以敎至仰。月食亦當推出以稟也。蓋必有本然時刻然后。方可驗其所推之中否。時代之久近。固無關也。食限入交。〈見下卷第一板。〉乃指入交後應食之日。空日。是黃赤道交處一日及廿六七。是空日之前後近日也。十三日。亦是兩道交處十二十四。是十三日之前後近日也。朔日値此等日則應食。弟所推淳煕十年冬建子月。是入交廿六日。乃食限也。他皆放此。此外諸日。雖朔不食。雖入食限。而陰陽曆分數不及則亦不食也。內篇求日入分以下數條。乃夜食也。
元史一冊送上。其中附簽三處。並宜加覽也。馬史志亦上。此是九百四十分之法。無新法矣。
與李壽翁書
[编辑]伻回得手覆。慰釋多矣。盈縮法乘除之理。乃算法異乘同除也。左方列數條。可以曉然矣。以左行推之日軌。秋分後始縮。極於冬至。至春分而縮分空。春分後始盈。極於夏至。至秋分而盈分空。右旋說反是。以曆法言之。則秋分後爲盈初。冬至後爲盈末。春分後爲縮初。夏至後爲縮末。而內篇異於此。以左旋則冬至縮而夏至盈。兄反謂曆算分數。冬至後漸縮爲言。未可曉也。若以積日下分初日五百一十分。次日五百五分。以次遞減謂之縮則誤矣。此乃損益分。非縮也。何以言之。冬至前後異象。兩箇八十八日。皆一度下餘分。雖有其間損益之殊。而其爲盈則明矣。夏至二象之爲縮亦然。兄何以言曆算分數。冬至後漸縮耶。更以此思量見敎。幸甚。且盈縮之說。以左旋思量。亦極了然。而左右旋躔度俱合。不須爭也。以天道言之。則晝夜平之日。便是春秋分。而授時春則晝夜平後二日。方入春分。秋則秋分入後二日。方爲晝夜平。湯若望所謂此是平節氣。非天上眞節氣者。恐得之矣。以此觀之。秋分後至于春分則入節甚促。春分後至于秋分則入節甚遲。此則合於陽舒陰慘之理。尤似較然。而挈壺之法。漏刻冬長而夏促者。抑何理歟。氣閏應之所以。當初未及細推。近始思之。辛巳曆元。非如太初之十一月甲子夜半朔旦冬至也。許郭諸人之修曆。至庚辰而始備。故以辛巳爲元。其冬至未必在經朔。其合朔未必在甲子夜半。轉度交周。亦未必與氣朔參會。故必以諸應加之然後。盡其數而無失。下推旣用加法。則上考之用減法。亦宜也。時憲曆。湯羅諸人修造。適在崇禎之初。故便以元年戊辰爲元。與授時之立元何異。蓋太初以來。治曆者指不勝詘。而皆用積年日法。故必求至朔同會之日。以爲元。而授時則棄積年之法而不用。便以見在年月爲元。此可見其法之近於自然而脫了前代拘攣牽合之陋矣。氣閏應之數。從當推算以稟也。
異乘同除。算學啓蒙上篇十九板首段。以錢糴米云云。此法當先以五石米。除了九貫錢。得一斗之直然后。以三十六石乘之。而今用先乘後除者。蓋除法有除不盡者。末後收殺甚難。乘法參畸零之數。故用先乘。此算家之妙也。
今以刻法借明之朔實。下五千三百分。是第三十日五十三刻也。若以西法九十六刻求之。則先以九十六。乘五十三。得五千。○八十八。復以刻法一百除之。方得五十刻八十八分。授時法子丑寅三時。乃二十五刻。以九十六乘之。得二千四百。復以刻法一百除之。方得二十四刻。蓋五十與二十四。固不滿於百刻之數。而必以他法乘之。本法除之。其理與算家異乘同除同符。今此盈縮日下分。亦以加分乘而日法除者。何以異此。開方門中。亦多有演段求積之條。增虛分而約實數算之。所以成妙也。凡曆日推討者。無師承而皆以臆說推去。而日食條。尤涉摸𢱢。兄須隨綻指摘以敎。
與李壽翁書
[编辑]至元十八年辛巳天正。在庚辰冬
十一月經朔戊戌戌正四刻。
二十二日己未丑初一刻冬至。
天正冬至五十五萬六百。卽氣應之數。
經朔三十四萬八千七百五十。
冬至減經朔。得二十萬一千八百五十。卽閏應之數。〈從曆志。〉
入轉十三日○二○五○○。卽轉應。
入交二十六日○三八八○○。卽交應。
氣閏。二應加之然后。命甲子而無失。
交轉。二應加之然后。方得所求入轉及交度。
推曆元。
置辛巳至庚戌冬距三百九十。以歲實乘之。此卽辛亥天正也。
得十四位二四四四萬五七五○。加入辛亥天正癸亥日申初一刻以下欠數三干六百五十。得數後。滿旬周去之不盡四日九千四百。反減旬周餘五十五萬六百。卽天正。冬至亦爲氣應。
以距算三百九十算之者。此中適有庚戌辛亥等玉衡曆。故以此推之。四日九千四百。卽癸亥日泝上己未日丑初數也。
下推者。滿旬周去之不盡命甲子。則算外卽其日也。上考者。滿旬周去之不盡。是冬至入節後至癸亥之數。故必反減然后命甲子。順數而得其日也。此數妙合於立成諸應。名理晢然。但百年減一分之法。辛亥距算當消三分。而此則以立成歲實數推而得此。若然則今之授時法。必有後天之數。而今不然者何也。兄須更思之。
與李壽翁書
[编辑]兄示盈縮之理甚的當。而蒙蔽未能卽曉。昨書復始覺豁然。荷幸多矣。盈之極。是縮之初云者。是不易之理也。左右旋。久久思之。亦覺左行之說爲是。非但懸空底此理之如此也。其度數亦有如此者。徐當申論。兄所推甲子至辛巳天正。與弟所推辛亥距算。若合左契。可謂妙矣。弟書謄後還上。經朔之有異同。緣弟說取元史閏應。不用內篇故也。至於交轉日分。未及推算。而以例槪之。知其如此。故存其數耳。兄說此。亦書諸冊矣。閏應。元史所錄。比內篇。減了二百分。是何故歟。鄙說論盈縮分處疏於理者。幸敎之。日食算。幸忘勞叩之。曆書論歲差曰星所進行之度。卽日所退行之度。此是歲差之所從起。而內篇周天歲實之羨欠。是七十五秒。則一歲星氣之差。只是七十五秒而已。許郭諸人之必以倍數而用一分五十秒者。何意歟。兄試以此嘿觀玄象而硏究以敎。
與李壽翁書
[编辑]昨暮承領手覆。對燈讀之數四遍。如獲對討。慰荷可量。日行左旋度數之說。兄我旣相合。姑徐論之無妨。先論窒礙處。試垂察焉。盈縮分一款。所謂必添積分於加分然后。方得距一度之實數云者。語雖未瑩。理實無差。弟以天上度數論之。兄以曆書日數推之。宜其說之不相通也。今作圖說。以解剝其數。幸一一視至焉而更敎。蓋天上星辰。雖無度數之局定者。而自古以來。皆以牽牛宿爲初度。安排三百六十五度於十二次以周天。卽今書雲所刻天象圖亦是也。弟所謂一度云者。乃指太陽每日行一度平分之數而言也。卽圖中內圈也。然文字有未瑩暢者。當改以距平度云云而作註於下宜矣。盈縮求差。弟只論及先乘後除之理而未能順劈。可媿。兄旣曉然。今無事矣。轉終。非月與天會之數也。月與天會。乃是交終也。所謂轉終者。有一小輪在近月之傍。太陰旣循交道〈卽授時白道。〉右旋。從曆法。又依此輪左旋。一日行十三度有奇。廿七日有奇而行輪一周。非周天也。唐一行所謂月行有委蛇曲折者是也。所謂十三度者。指小輪之上。自分三百六十箇度而言也。其輪甚小。月東行甚疾。所以不見其順逆。而但見其疾遲爾。此則非渾儀。難以詳度也。挈壺。周禮有挈壺氏掌漏刻。故借用其文。言漏箭之法也。夏至日一晝夜漏刻。只九十五刻。〈以百刻言之。〉冬至日一晝夜漏箭。至百刻有奇。此曆家所以分盈縮也。十二限二十分。除日周有欠分。誠然矣。然欠分無多。不害於求限大數。故以此求之。若欲必求恰滿之分。則法數甚多。無以總要。且終無恰盡之數。故以此定數耳。前書所謂月之左旋者。乃指轉度。非謂月行之交道也。此說曾見於西洋書矣。兄之前後所示人行程塗。喩日行躔度者。甚善諭也。鄙說先從數上透入云者。是切己之論。敢不敬服。朱子曰。某之易說靠象數。故皆有據依而有味。若懸空說理則無湊泊處。今於曆法。亦可用此說也。如何如何。明年是閼逢困敦。可以爲元。而抑不若天啓甲子十一月朔旦冬至。至朔同日之爲難値而可貴也。湯羅諸人。以戊辰爲元而不以甲子爲元。誠是欠事也。授時法。行之已四百餘年。合朔則無甚差。而入節頗有先後。蓋授時精於朔而疏於氣。今不可無通變之道。而誰能上奏而改之。可歎也已。不必盡改其立成。只可改其曆元而消息之而已。如何如何。明日是日南至。感時哀隕之餘。悼舊學之日荒。喜陽德之來復。中夜累欷。令人感念不能已也。
以外圈言之。自一墨畫。至次墨畫。是一日太陽之實行度。墨畫之內一點線。是每日所行之全一度。自點線至左墨畫。乃每日盈縮加分也。初日加分。合次日加分。方爲第二日之積分。此從內圈二度墨畫。至外圈第三墨畫。是其數也。外圈墨線之右方全度。是八十八。左方加分。合得二萬四千餘分。
卽是二度有奇。都合得九十一度。卽周天象限也。略如朞三百法。
與李壽翁書
[编辑]前書所謂日一周經度。與昨同云者。非指恒星度數也。乃指日躔所臨之本地。從列宿天看。則弟說有病。去從太虛看。則弟說無病也。如以列宿天言之。則冬至日在箕三度。其明日。日在箕二度。此則書雲氏之所皆悉也。去從太虛看。則昨日午正。日加子午。今日午正。復加子午。每日如此。此所謂經度則同也。午時加午。每日相同。而南北之度。每日不同。此所謂緯度則異者也。兄須更詳之。辛亥距算一款。弟之所疑。非在上考也。自辛巳曆元下推將來。至于甲子距算四百三。而大統中積。不用歲實消一之法。是未可曉云爾。且授時所謂上下加減。是精算曆代細推晷景所得。宜無差謬。而今歲冬至日軌極南。乃在亥時。以授時較之。不足十刻有奇。若用百年消一之法。則將所差尤多。豈不可疑乎。喪志之戒。敢不刳心。轉終一說。創聞誠異。然其說甚精有路頭。與曆家不悖。容俟細論也。元史當更上。大學古本。數日間當取來以呈也。天正云者。周正建子爲天統。十一月。是天統之正也。參三才。記曰。離坐離立。毋往參焉。離者麗也。兩人爲離。言兩人坐。一人往坐于其間。謂之參。亦指並主爲三之義。何害之有。春秋兩國會。謂之離盟。三國會。謂之參盟。此亦可見也。言參三才者。來說參備之義得之。
與李壽翁書
[编辑]經緯度之說。旣蒙領可。幸甚。鄙說冬至在亥時云者。從時憲也。兩說雖自爲一說。未能必定其優劣。而至於冬至。則崇禎戊辰天正。湯羅諸人以渾儀及圭臬測候甚精。故敢以西法冬至爲可信。非有意必於其間也。自古改曆者。非出於得已。冬至日軌及日月合朔。久而有差。故不得已而改之。西法亦難保久而不差。而但改之不久。故其言可信也。諸名目之難解。誠如來示。欲就立成及交食章名目。加以注解。而立成諸目中。也有易解不必注者。其中若干目。初頭書尺中。亦有解剝以呈者。兄之所欲知者。列書以敎。則當就加注解以上爲計。轉終說在別紙。
大輪是交終白道也。小輪是轉終也。小輪分爲四象。限月行。最卑處最疾。去人最近故也。左旋到丁界。則當交終之度。故適平而爲十三度。自是而又左旋。至最高處。則去人最遠而行最遲。自是而又轉至戊界。則又當平度。故行十二度。自戊至最卑
而至于丁。在大輪之內。其左旋之勢。與大輪右旋同。故曆家謂之順。自丁界至最高而至于戊。在大輪之外。其左旋之勢。與大輪相反。故謂之逆。但月行交道甚疾。故但見其遲疾而不見其順逆也。蓋轉終小輪。非如大輪之比。月之近處。微有低昂之勢。滿一周則恰成小輪樣。其小輪上。細分三百六十五度。一日行十三度有奇。滿二十七日五十五刻而一周。此必有渾儀。可以瞭然。而何可易得耶。願兄仔細推之。
與李壽翁書
[编辑]冬寒稍解而復緊。此時兄孝履支福。區區溯仰。轉終圖。更加推詳否。此說初聞甚駭。徐究甚有理。爲之遲疾度者。蓋自戊界左旋向卑處。經度未甚變。只有毫忽之差。故入轉二十一日以後。平度稍加而疾。至卑處盡頭。則經度大差。故疾度至十四度。積而至于丁界。則經度又未甚變。故疾度漸遲而平。此一半。弟創名陰曆。小輪雖左旋。以大輪觀之。同爲右旋也。自丁界向高處。則轉輪在交道之外。故其勢逆。經度十三度有奇。而轉輪左旋而小縮。積至於高處。則經度之縮甚大。爲十二度。自是而左。至于戊界。則經度之縮甚微。漸舒而平。此一半。弟創名陽曆。蓋以交道內外而異其名也。比之日躔。卑處猶之冬至。而丁界則春中也。高處猶之夏至。而戊界則秋中也。幸加意細推焉。從書雲氏。又得西洋法立成表四冊。其度數之詳細如恒沙。未易立究。亦不必究。獨其首卷所論。頗有可觀。氣應之說。正與弟等所推相符。益覺豁然矣。兄前所示心性等理會。不是第二件事。兄須速了曆法。敎以近日別所討究者。以開迷胸也。
與李壽翁書
[编辑]新圖謹悉。而恐兄未能細究鄙說而爲此也。必是弟說疏鹵。使兄不能盡乎人言之意。今請略申前說而復辨來敎焉。蓋轉終輪體甚小。其經不過十度有奇。故月在天上。則轉輪全體在天上。月入地中。則轉輪全體亦在地中。其輪甚小。故在天上時。人目自下望之。自丁至高。爲左旋之勢。自戊至卑。爲右旋之勢。非如來圖之體大如黃赤道之交也。若如來圖。則是別有一轉道半跨交道。何以謂之有委蛇曲折之勢耶。幸更取弟之前後兩書。細加推究。則將有釋然氷解者矣。且月之自卑至丁。自丁至高。乃是左旋。〈自東而西。〉而兄以爲明是右旋者何歟。恐偶欠照管也。以測候之法測之。則月在最卑。月形大。在最高。月形小。在丁戊兩界。月形中。此只於交道之傍。有微茫出沒之勢而已。不須作大輪看也。其取丁戊二字無意義。曾見西洋書。取甲乙等字。以識度數。故用其例而已。轉終小輪之說。見於崇禎新法。從當覓塵尊眼也。曆法透過轉終。則已到築底處。其間零零瑣瑣處。亦不須費力也。宋史中明天曆。是授時之根本。周琮所論多可觀。幸於暇日一披也。
與李壽翁書
[编辑]昨覆示意謹悉。西法雖似迂怪闊誕。異邦之人。或有精於度數者。而今西洋之俗。專以算數爲敎。其推曆之法。甚細甚密。不可草草看也。如授時中羅㬋計。都是西域九執曆中所有。而大衍採之。轉輪之說。曾聞見於回回曆云。亦非湯羅之所刱說也。弟之前兩書。論轉終甚悉。兄須反復思量也。其所以疾遲者。是弟自推而得者。而恐是不易之理也。
與李壽翁書
[编辑]昨覆承悉。而尙有一重膜子。玆以別紙申論。幸詳覽見敎。所謂轉輪經度。是每日遲疾也。緯度與交道同。無少參差。其所謂高卑者。乃指去人遠近。以六合言之。東西爲經。南北爲緯。又有上下之體。凡有形之物。皆有六合之體。兄須細究也。弟則耐煩理會於本法外。所推得者甚多。非專靠着死法而爲說也。西法中太陽贏縮之理。是創見而不無其理。而其與冬縮夏盈之本然者。亦無乖牾矣。如何如何。
轉輪徑十度有奇。周三十餘度。其行甚遲。每日左旋一度有奇。積至廿七日半。方滿一周。弟之前書所謂小輪之上。細分三百六十箇度。每日行十三度有奇者是也。十三度。卽細分之度。實當一度有奇。所謂周者。謂周得小輪一匝。非謂周天也。轉輪雖十分圓。被他交道疾運。日行三百五十二度。〈此從儒家左旋。〉故其十分圓之體。望之不能存其全。只有委蛇曲折之勢而已。若以右旋之說推之。〈交道從右旋說。〉則其遲疾之度。隨其高卑左右而爲之損益盈縮焉。此詳於第二書所論矣。其輪旣甚小。故月在天上。則轉輪之全體在天上。其自右〈戊〉而至卑。又至左時。非右旋之勢而何哉。自左〈丁〉而至高。又至右時。則左旋之形不變。故謂之順也。此輪若大而包得大地。則陰陽曆無順逆之辨而同爲逆行矣。今旣不然。輪體甚小而人目自下望之。此所以實則皆左旋。而勢則有逆順也。兄試將一小瓠。懸在屋下而望之。其腰中以上。則自東而西者。爲左旋之形。腰中以下。則其左旋者自西而東。反有右旋之形。此在潭思嘿究而得之。難以尺字立談。說得盡也。交輪之與轉輪相貫而異行。譬則曆家蟻磨之說然也。周天爲磨輪。日躔爲行蟻。以況乎此則交道爲磨而轉輪爲蟻也。兄之昨書所謂轉終之度。多於交終云者。可謂不思之甚也。且旣以小圓瓠爲轉輪。又以一長索貫小瓠而右旋。則瓠上之蟻雖左旋。而被索之牽引。將右行之不暇。自下望之。但有右旋一途。而其在陽曆者。不見其逆。但見其遲而已。此曆家之不言逆順而但言疾遲也。其名理度數。豈不皦然明甚乎。瓠索之制非難辦。試爲之而目擊焉。
與李壽翁書
[编辑]蓋日躔盈縮。極於二度四十分。而分爲四象限。月離疾遲。極於五度四十分。而亦分四象限。其盈縮損益之法。實有自相符合而爲表裏對待之象。豈不妙哉。所謂五度四十分。卽轉輪之半徑也。已融會及尙窒礙之間。並願聞之。
答東平尉書鄭公載崙○丁亥
[编辑]伏惟潦炎。台候萬相。頃年兒子以台意投示一紙。卽嚴信武事也。嚴戶長之當國難扶義。寔出秉彝之不泯。千載之下。孰不爲之聳動嗟尙也哉。況在莊陵追復之後。尤宜表章而風厲。夫是之故。小生筵白贈職事。蒙允。如金梅月元直學之或贈官旌閭。皆小生之所建請也。獨於後孫錄用。夫豈有吝惜不恤之意哉。第以己卯春。嚴信武上京呈禮曹也。禮曹以小生新經董陵之務。遣該吏來問。小生答曰。嚴戶長苟有後孫。則豈不合甄錄於相當窠。而但信武自言其父生時。宋相國多在淸州華陽洞。每每趨謁承款。且請記述其先祖戶長事跡。以示後來。宋相諾而久未成。及癸丑寧陵遷奉時。尤庵自華陽趨赴陵下。其父陪往留住。大禮經過後。始乃辭還云。此則禮判諸公之所共聞知者也。以此觀之。似爲信然。而然凡朝家之事。必先憑可据文籍。次憑參證之言而取信。小生在莊陵時。觀六臣祠宇記文懸板。卽尤相所撰。而其文曰。戊申間。余筵白戶長子孫錄用之意。而厥后訪問諸處而無有。惜哉云云。此文是乙丑年所製。而距癸丑後十數年也。以此推之。則信武之言。容有未可准信者也。禮曹光恩爲判書。徐季容爲參判時也。以此不爲陳達云。其后小生謫居鎭川距淸州不遠。有嚴壽漢者來謁。仍言小人是戶長之後孫。戶長生時畏禍。移居于嶺南義興地。今子孫多有。且戶長墳山在義興。至今設祭。出示其數三代戶籍。而戶長名字則無存焉。渠則近年寓居淸州云。小生意以爲雖難明知其戶長後孫。似是其旁孫。猶可貴。故饋酒以送。但因此思之。小生董務莊陵也。寧越人皆言戶長老死後無子孫。故墳山在越中。邑人祭之至今不廢。又嚴信武云戶長墓在淸州。渠輩祭掃不替云。兩人之言。皆無證驗。獨寧越人之言爲可信。何者。旣以爲戶長無子孫。而邑人祭之云。則其無假托憑籍之嫌。灼然明甚。墓山則斷然以越中爲眞的也。惟其如是。故台監下示文字。不敢率然以爲信然而輕有著述。不然。於嚴公事。夫豈有一毫吝惜之意哉。夫嚴公之義烈。誠可尙矣。然後來自言其爲後孫者。果是眞的。則褒之賞之。顧何惜焉。第以其事證不明。系派可疑。則又烏可以難明難信之事。徒據一人之私言。而遽以爲子孫而有所褒錄也哉。此事每欲一面論而未易。敢以書尺替白。如有可敎者。不妨指的詳示以破蒙蔀也。謹不宣。
與鄭士仰書壬申
[编辑]士仰足下。頃年因士友間。得聞足下主陽明之學。於心竊惑焉。昨歲拜玄石丈於坡山。玄丈憂足下之迷溺於異學而不知返。及今春。得玄石丈書。有曰頃與士仰連床。苦口而不能得。憂痛交切。於是益知足下信陽明之深。好陽明之篤。非區區言說所能回也。蓋足下之所以信其說而不回者。豈其無所源本。而徒以背馳於朱子爲快哉。顧其中必有誠信而樂之者。今不推原其說之所在。而徒以觝排爲事。則已有論人刻核之病。又焉能深服其心而有救正之益哉。夫天下之理一也。苟理之所在。則固未可以人而輕重。然古人論學之旨。莫要於大學。而朱子訓義。至明且備。陽明子乃斥以支離決裂。出新義於程朱之表。而其言語文字。具載遺集及傳習錄中。其論說之偏正。學術之醇疵。誠有可得而言者。則足下之信而好之如此者。無乃信其不當信而好其不當好也耶。僕年十三。讀大學及或問。厥後蓋嘗屢讀而精硏矣。中間見張谿谷文字。贊歎陽明之學。不一而足。於是遂求陽明文集語錄而讀之。乍看誠有起詣新奇。可以驚人處。旣而反覆而讀之。博極而求之。則徒見其辭語竗暢。文章辨博。而學問蹊逕。率皆顚倒眩亂。非但背馳於朱子。將與孔曾相傳之旨。一南一北。有不容於無辨者。遂妄著辨學一說。思欲與同志者講確而未能也。及聞足下嗜王氏。擬得一番從容。以叩崇論之緖餘而竭其愚鹵之說。比年以來。身事棲遑。足下又多在遠外。以玆含意未吐。耿耿至此。近聞足下住在圻鄕。而病憂跧蟄。合幷未易。謹以前所著辨學說投上。望足下就此論正。一一開示。所言苟當於理。敢不褰裳而從之。如其不然。亦當繼此而請敎也。玄丈云足下裒捽王氏文字。作一書。略如近思錄之爲者。亦思一覽耳。每念足下天資穎悟。雖在孔門。似不多讓於升堂之列。不幸爲異學所誤而不早回復。其在朋游知舊之義。誠不勝其憂愛悶傷之心。輒復申其區區如此。倂惟諒察。大叔時得相從否。幸以鄙說相示。得以反覆。亦一事也。不宣。
與鄭士仰書
[编辑]索居寥落。惟有懷人慕類之念。卽承手復。憑想近日靜候珍勝。慰仰區區。正韻書。鼎旣枉用心力。而世無知者。所以贊中有後世子雲之語。今吾兄乃不鄙。着眼看破。何幸如之。別紙垂敎。便人似忙。此亦有宂。故當容修覆以送也。續編姑留何妨。弟粗保病喘。而舊知已荒。新得全無。恐卒無所聞。雖欲日親彊輔。以求資益。何可易得耶。〈答問目別紙附于下。〉
初聲淸濁云云。廣韻淸濁原於西僧之翻。切韻會字母。因廣韻三十六母而稍變。此則黃公紹隨現在俗音而爲之也。邵氏闢翕。別無所推原之處。只以宋時俗音呼而得之。而兼取廣韻諸書參訂也。東與冬。近世混呼如一韻。而本其初則不同。此亦以字體字音及事證知之。風俗通云箜篌是坎侯所作。箜是ᄏᆞᆼ音。坎是ᄏᆞᆼ音。古者終聲ᅌㅁ相通。易象及詩騷可徵也。禮記引詩我躬不閱。作我今不閱。躬與今同音。又屋韻本隷侯。尤韻鉤是ᄀᆞᇢ音。鳩是기ᇢ音。而穀隷於公。匊隷於弓。是皆三闢之音也。禮韻切法。亦可考据。而但以今俗音求之。則有不可解矣。沈韻所論開合相混。亦指中葉之音耳。○闢翕圖烏要。與禮韻附印不同云云。禮韻附錄。因邵氏二十八聲分排。勢沒奈何。以烏要于由分屬闢翕。有伊而無兒音者此也。正音元有三十二。可知經世之疏漏矣。今訓民則依天地本然之元聲推去。故具三十二音。其有兒而無伊音者。伊在ᄋᆜ。伊應之中故也。○終聲十二云云。喉音之益聲。是歌麻韻之入聲歌架。箇강各가ᇹ。唇輕音之非聲。是蕭肴之入聲驕矯。驕거ᇢ脚거ᇦ。此法詳見於本朝人崔世珍所撰四聲通解。○韻攝云云。攝字本出唐韻。是孫愐所著。性理大全輯注所謂括唐韻之內外八轉者是也。但唐韻亦多紕繆。元時劉士明著切韻指南。今見於群書折衷。而開合旣混。且攝目取字無意義。止蟹江山之屬以韻目。猶有說也。通曾流深之屬取別字。不可爲準。故鼎改定攝目。初以卦名。後以別字改之。因作序韻攝一篇。如易序卦之體。橢輿等字。不過取本攝之內一字以標之。非有深意。此與韻目東冬紙尾何異○艮宮二攝。與諸宮不同。가ᇢ卽ᄀᅶ。햐ᇢ卽ᄒᅸ。그ᇢ卽ᄀᆕ。기ᇢ卽ᄀᆛ。開口之中。便成合口。故二翕四翕。空而無字。此非牽強而然。且雖無音聲。猶立攝目。如經世之方圓黑圈。只存其位置而已。○八宮之外六圖。固是八宮之內一韻。而但江ᄀᆡᆺ變爲갸ᇰ。山ᄉᆡᆫ變爲샨。皆ᄀퟄ變爲걔。鷄ᄀᆜ變爲계。下皆倣此。別出者。與上八宮字有妨礙故也。交皆等韻。置諸第一等。非爲開音也。只爲冊張之太繁。故推移排列而已。此等處倂宜活看矣。○禮韻所無之字。此圖只取聲音之別異。禮韻所收字數。僅九千字。反切之有音無字者甚多。故今取五音集韻,通修集韻。是昌黎後孫韓道昭所編。字數多至八萬有奇。○叶韻之法。或一宮四攝。通以爲叶。或以他宮相近之音通叶。如乾宮與巽。兌宮與坎是已。又酋攝與輿之四翕叶。震官與坤亦相叶。又義攝之開音。空而無字。借歌戈爲音。永攝之開音。空而無字。借岡光爲音。此其大體也。且支與胎之三韻。古則絶異。故詩三百及楚辭古歌詩。皆不通叶。唯之韻姬期。却與臺來叶。支韻枝知與涯叶。綺被與解叶。皆同攝之內故也。李唐時字音已訛。故禮韻合三爲一。已成功令。今不可改。而其元初界限族派。自有不可誣者。不得不闡明也。此外又有別叶。不可勝紀。五贊翻切。出自梵天云者。西僧了義始刱字母而未備。其後神珙,直空等繼之。始備三十六母。漢時未有翻切。史漢註中所載。是顏師古,司馬禎等所追加。○蔡氏固深於經世。而其於聲音數。無甚發明。只依倣訓解而已。祝氏所論多舛駁。已論於折衷矣。鄭氏以何休爲膏肓。范氏爲廢疾。此猶言成癖云爾。鼎亦只取其沈潛癖好而已。○群書折衷廣韻。先於沈韻者。以廣韻三十六母爲主故耳。沈韻是四聲之祖。而鼎未曾得見全書。只以見於他書者。略記如此矣。
與鄭士仰書
[编辑]自承沁都往看之命。一念先已懸係於座下。方擬竣事後。以身就候。姑未暇於拜書。意外專人惠書。手畢滿紙。承領以還。披仰良深。仍審寓次秋盡。履道勞相。欣寫亦至。吾兄比日所遭。寔出於君相尊賢。輔理之盛心。雖未及有所登崇。固已風動於群聽矣。顧以吾兄撝挹之素懷。其爲悚仄不安。可以想知矣。然欲以掉脫之方善處之道。望於鄙弟。則其亦疏矣。竊念儒者處義。自與隱遯長往者流殊科。幼而學之。壯而欲行之。此古訓也。從古儒賢。未有以禮招之而不至者。縻之以爵而不應者。古人姑捨。自程朱至于我東先儒。皆然。惟是道不合則去一義。不與世之溺不返者同歸。至於量時度分。安於不求知者。古亦有之。或辭尊而居卑。或辭內而就外。惟在自家心上裁量出來。豈不綽然有餘裕哉。方將俶裝回程。望範承敎。可以對討。燈下草此仰覆。
與李季章書丁亥
[编辑]昨令備郞往復之後。郞廳來言觀江留杕啓。則延安軍旣以來役白川。姑未到。今方發關於江都。如未及到。使之勿赴事分付云矣。今觀移文草。則無此意。無乃郞廳失指而誤傳耶。且前秋雖有定奪。今春。大臣及兵判。旣以只用三邑軍事。改定奪分付。則所當依此奉行而已。如欲加用。則亦宜狀請得旨然後行之。而如是狀聞。未知其妥當。且正月江留上來時。來訪于江寓。言築堰事曰。前秋除操調用事定奪。今當用之。生曰。雖有前秋定奪。此則諸道行操時。除操調用之謂也。諸道春操。旣皆停止。則江都所屬五營軍之調發。實涉偏苦。且旣有新定奪。只令用三邑軍。延白以越海。勿令赴役。亦不當擅發。須狀請得旨而擧行云。則閔令曰。兵判請只用仁富豐三邑軍丁。而上敎則有調發軍丁一語。而別無勿爲盡用之敎矣。生曰。上敎乃因諸臣所達。而聽從之意。果如令言。則上敎中當以旣有前秋稟定。使之盡用措辭下敎。今此上敎。明是只用三邑之意。如欲盡用。不可不狀請之意。更爲申及矣。此令銳於當事。輕着如此。良可悶也。此意台宜備知曲折。故如是及之。閔令之訪我。在於正月念後。足以分付於延白及畿邑。而事竟至此。誠可駭歎。比來益聞沁事決難完就。役軍七名。傷於伐石之役。死者三人云。毋論軍丁死傷如此。爲此必不可成之事。糜費許多財穀。勞弊許多人力。坐招軍民之怨。此豈細事也。此事專由於台。台之前書數幅。皆以成就後效驗言之。若成就則利益固多。其如終不可成何哉。此時動民之事。決不可輕擧。惟當收拾已散之錢穀。防塞牟利之弊源。節用愛民。一以鞏固邦本爲務。而以台才誠識慮。猶未周思而遠覽專以先入爲主。一向堅持。不思改圖。乃曰事若不成。當受罪罰。此豈所望於台者哉。尹鐸爲晉陽。損其戶數。爲國保障。自有其道。豈必以水利爲先。戰國及漢代。多以水利爲尙。而後代絶無此議。我東方小小築堰。前後非一。而至於大堰。則乍築旋壞。絶無完就得力之處。關海兩湖。如此處頗多。今此沁事。設令完築於一時。旣是潮汐水侵齧之地。且當南風。其破潰可立而待。生欲以此陳疏。而屛伏待罪之中。未能如計。日夕憂慮。若恫在已。台宜反覆商量。俾無後悔。
答李海伯彥經書戊子
[编辑]瞻傃方勤。遞中謹承令札。仍審比日寒沍。巡履萬相。慰仰無已。詳定一事。大體旣已完定。只以些少增減之商確。未免經旬遷就。頃者始得歸一。付送節目及別紙草記及別單。其明日連續下送。想已關覽矣。今承令示。以勑行之當前。有所持疑。是何言耶。本道民役之苦重。有口皆言。而特無擔當奉行之人。未祛積弊。乃者景仁令言之於前。鄙生贊之於後。又得令監爲道伯。費心究度。頒降有日。今若拘礙客行。遂輟不行。則西民倒懸之急。更無可救之日。殆非仁人之心也。近來蓮洞相公力主大同之論。其言曰。均是王田。兔鳳何爲而出二十斗。延海何爲而出十數斗。小邑之民。將懷疾怨。傳曰。不患寡而患不均。莫如定行大同之制。餘米雖縮。可以從他推移云云。僕應之曰。設行大同。此固吾意也。但若行十二斗大同。則餘米大縮。事多可慮。且峽民之蒙惠固大矣。數三大邑。有增而無減。彼將忘其前日之偏歇。皆曰均是王民。峽邑之蠲免三四十斗。是何功也。吾等之有增無減。亦奚罪也。然則民怨不在彼而在此矣。台意如此則或疏論筵奏。皆無不可。鄙見則決難撓改云。則數次往復之後。答曰。意見適然故論及矣。何至於箚陳云云。令今若別生新見。以退行於明秋爲言。則此事終無可成之日。而臨事劻勷之失。豈不爲有識之竊笑乎。朝家兼牧久任之意。歸於虛地。西民缺望懷怨之情。不在廟堂而在於令監。何其不思之甚耶。更願堅定勿撓。期於就緖。幸甚。至於勑需。則虛簿責之本官不足之處。以餘米參量顧見。使之善處似宜矣。
與李光佐書甲戌
[编辑]昔王沂公狀元三場。人謂喫着不盡。沂公曰。平生之志。不在溫飽。廣微魁天下於少年。敬叔戒之以必念千里生民之寄。今足下弱冠。魁大科兩場。與二公事相符。故敢取以爲喩。而但念左右雅志高潔。其於沂公之語。若固已裕如矣。然聖人以辭爵祿。比之蹈白刃。則非能乎中庸者。亦未可輕以許之。至於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以天下事爲己分內事。則雖以左右奇才高識。恐猶有未盡講究者。前書詞略。玆以更演而瀆告焉。若其昨來面白者。又有說矣。程子易傳曰。事之無害於義者。從俗可也。害於義則不可從也。近世先進之侵困新來。固涉於兒戲。而行之旣久。遂以成俗。前輩名人。亦皆不免。循俗爲之。今聞左右與朴喬伯。遇先生不恭。而喬伯又過之。恐未深究輕重之所在也。士所當爲。不在於此。如此小小節目。姑且應俗。不害爲獵較之義。益勉其所宜勉。不能無區區之望焉。幸加財擇。而亦以歸稟于大庭。
與李光佐書丁亥
[编辑]昨者枉顧江寓僻左之地。獲接半日良晤。區區披荷。不容名言。切想今已辭陛。悵仰又深也。爲政御下之道。不過曰淸愼勤嚴和數字。而大體令旣已得之天賦。資之庭訓而裕如。然職愈尊而所統愈廣。惟寬可以御衆。惟簡可以制煩。寬則宜以鄭陽坡按西爲法。簡則宜以尹東山莅南爲法。而雖當盛壯之年。先須愛養精力。以爲遠擧任重之圖。此則亦當以李梧里公爲準則。倘蒙不以爲言耄而見採。則豈惟湖民之福星。將朝廷繄賴矣。未知如何。多少不宣。
與趙泰億書庚寅
[编辑]泯伏久矣。萬念都灰。惟是一片憧憧。時復往來於令邊。忽此手牘遠枉。披復數四。怳如對晤。晦窩李台一病沈綿。遽爾長逝。百身之痛。擧朝同情。哀詔隱卒。實曠前聞。沒而有知。想必感泣於冥冥。奚但瞻聆之感聳而已。顧玆不佞。少相弟長。已至白首。周旋廟朝。積有年所。孰謂一朝。健歿而老存。疾未能躬問。喪未能撫棺。興哀荒寓。殆無以爲懷。傷哉傷哉。承胤君所患久未蘇安。遙切懸慮。生罪蟄中衰病日甚。比又爲酷炎所惱。昏昏遣日。豈有康茂之望。未涯面際。只祈令履對福。不宣。
與趙泰億書甲午
[编辑]近日令履何如。白沙相公遺像。才已重摸。而贊語屬之不佞。草本呈上。細加斤正以敎如何。留侯之高。以智略姿稟言。酇侯之明。以鑑識相業言。蓋簡拔人才甚多。如鄭錦南。比諸得韓信於亡虜。狄梁公薦張桓。後來反正。在梁公身後。而其功實有源本。如昇延諸公。是沙相門客。谿遲延陽。又是受業之人。錦南辦翦适之勳。故以狄公爲喩。際兵戈之搶攘。當倫紀之斁壞。改以奠國步於垂亡。扶倫常於旣斁爲優云。此說如何。並宜證示。不宣。
答權絿書甲午
[编辑]正爾憧憧。貴奴至。謹承十二日手書二紙。長箋短幅。縷縷滿紙。披讀數回。如對面際。不欲釋手也。仍審歸稅後履道安勝。又深馳慰也。書中示諭。倂得以仰悉。此身居然已迫七袠。平生師友。已多淪喪。所與質疑而開抱。只有一二士友耳。吾人居遠。雖未得源源相從。鷗洲魯城。旣是心事相照之地。非不欲數以書相問難。而蹤迹棲遑。靡所止泊。衰病摧頹。又從而撓之。事不從心。悵如之何。然何敢自疏於情義篤至之友。而不思所以卒其所聞耶。東潭小學續編。僕亦未知其果爲緊要。至於酉翁續近思。深欲得見而未能。前頭當謀取來。可以就編。則亦何敢不盡心耶。曾聞滄溪林副學亦編此書而未成。並欲收聚而採掇耳。魯城誄文一通。謹已領覽披讀再三。可見師生風義之純深。而賢者文辭之典雅贍鬯。實比來所罕覯。欽尙多矣。只與兒子展看。不敢掛諸傍眼矣。此間所點化士林文字。非不知添一嘵嘵。而旣有來問者。不敢泛視。聞太學方有疏斥之論。亦復任之奈何。餘在別幅。只冀學履加珍。
答申弼夏書癸未
[编辑]子之言。美矣弘哉。抑此所以形其三聞鄙言而有所得。自與抱疑而求通者不侔。生更何辭費。且稱揚之太過不敢當。謂誠之深於子則或可矣。於道旣未洞觀精辨。則恐賢者見愛甚而誤認焉耳。然萬錢一貫之旨。子旣領悟犂然。則易可庶幾而爲學有路逕矣。生何敢引而不發。以孤好問之盛心也。夫所謂萬錢一貫者。若以諸經之義博喩。則魯論之博學於文萬也。約而禮一也。四勿克己萬也。復禮爲仁則一也。孟子之博學詳說而反說約者。魯論之旨也。萬物皆備萬也。反身而誠則一也。大學之格物萬也。致知一也。中庸之費則萬也。隱則一也。以此類推則可以曲暢矣。抑又論之。所貴乎博者。以其博而能精也。精云者。言察識其精粗淺深之分而定其取舍焉耳。苟或徒務於博而不加精察。則譬如大軍之游騎出太遠而無所歸。所謂博而寡要者。此與一貫之旨自不同。可以嘿識而會通也。其精粗淺深之分。若之何精察耶。惟以本然之權度裁之而已。譬如遊人之訪山。估客之評錦。登山三百。於品題泉石也何有。挾錦三千。於批選綾段也何有。士相幸觀焉擇焉。如有未當。不憚以告敎。相長之益。吾有望於子矣。不宣。
答家姪昌億書己丑
[编辑]見汝手畢。審知氣力支過。慰喜慰喜。所示縷縷滿紙。出於愊臆。旣歎誠識之過人。且知書詞之進益。一退字。古人言其難辦。非必皆貪戀榮祿而然也。或由於決斷之不足。或由於明識之未逮。吾之從前去就。又不專在於數者。而卽今所遭比前。不翅十倍險巇。昨與若翁有商量者。蘆溪小築。近始粗完。城闕松楸俱係。非遠解職。便當歸臥養閒觀書。猶足以娛適殘齡。此間心事。汝實先獲矣。未知前頭分解果如何耳。朝日哲孫有書。論及辨破事。識見言論。足滿人聽。可喜可喜。
與從孫守範書庚寅
[编辑]比日寒嚴。閤況安穩否。邵子曰。二十以後三十以前。朝經暮史。晝子夜集。積十年之功。方有受用之益。谿谷亦云三十前讀書。三十後則不可每讀。只可資用。今之業科擧者。雖與做向裏工夫有間。其精于勤荒于嬉。亦豈二致也。汝之年紀。方到肆力地頭。冬月以讀書爲本業。間做古文騈儷及序記雜說文字。而詩律亦以應俗不可已也。哲也投一律。淸麗可誦。汝亦宜有以贈我。以慰窮寂。任重道遠。盛年難再。荏冉之頃。幾何不至於老大耶。經學爲本。史傳爲羽翼。常以惜陰爲意。斯有進矣。不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