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是齋百一選方/卷之十四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之十四[编辑]

第二十二门(肠风 痔漏 脱肛)[编辑]

荆芥散[编辑]

治肠风下血荆芥散。

荆芥穗 缩砂仁

上等分为细末,每服三大钱,用糯米饮调下,不拘时候,日进三服。

地榆散[编辑]

治下血,远年不瘥地榆散。

地榆(洗,焙干,锉) 卷柏(不去根,净洗)

上等分,每用一两,水一碗,以砂瓶子煮数十沸,通口服,不拘时候。

治肠风[编辑]

葛丞相方。

橡斗子不以多少,用白梅肉以蜜拌和,填在橡斗子内,候满,两个相合,铁线扎定,烈火存性,为细末,米饮调下。

又方,朱解丸成言传,其兄子云知丞与渠及陆子揖提刑皆服之,数十年之疾更不复作。

淡豆豉不以多少,研令极细,入剥净大蒜,逐旋同研,候可丸为度,如梧桐子大。遇发时庐州彭知录大辩亦云,此药甚妙!其方所用大蒜,先蒸九次,然后和药,仍以冷齑水送下,病止即辍药。

治肠风[编辑]

昌原长老法一传,平江黄 维则方同。

鹰爪黄连、吴茱萸等分,新瓦上同炒,候茱萸香熟黑色为度,去茱萸不用,将黄连为细末,空心温酒调下二、三钱,米饮亦得。

又方,张德明传。

胡孙姜不以多少,烧存性,碾为末,米饮调下。

治脏毒下血[编辑]

久远不瘥者,邹明父运盐方。

用大蒜一枚,上面切开作盖子,每一瓣中插带壳巴豆一粒,却盖了,将湿纸三、两重裹,文服二十丸,米饮吞,空心服。

又方,乌梅肉、生干地黄等分,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丸,米饮下,不拘时候。

又方,用茶 叶烧成黑灰,研罗极细,入麝香少许,空心糯米饮调下。

又方,五倍子不以多少,以鲫鱼一枚,约重四、五两者,去肠胃、鳞腮,以药置鱼腹中,入藏瓶,以火 ,微欲烟尽,取出为细末,温酒调下。

又方,黄连、木香等分,为细末,腊茶同调下。

治肠风[编辑]

亲曾见一妇人服之立效。

蜜炙萝卜,任意食之。

治泻血[编辑]

百药煎一两(半两 成炭,半两生用,研细)

上合和,软饭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饮送下。

治下血[编辑]

如猪肝片,煎四顺饮子,下驻车丸,僧保俊患此,一服而愈。

治下血[编辑]

久不瘥。

地榆(净洗,去须芦。)

上捣罗为细末,以糯米糊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米饮下,日进三服。

治肠风[编辑]

张德俊监税传,云是张魏公方。

香白芷为细末,米饮调下。

《泊宅编》云∶痔、肠风、脏毒一体病也,极难得药,亦缘所以致疾不同,虽良药,若非对病,固难一概取效。常人酒色、饮食不节,脏腑下血,是谓风毒;若释子辈患此,多因饮食久坐,体气不舒而得之,乃脏毒也。王涣之知舒州,下血不止,郡人朝议大夫陈宜父令随四时取,其方柏叶,如春取东枝,夏取南枝之类,烧灰调,二服而愈。予得方后,官赣上,以治贰车吴令升,亦即效。提点司属官陈逸大夫偶来问疾,吴 告以用陈公丸方而安。陈君蹙曰∶先人也仍须用侧柏尤佳。道场慧禅师曰∶若释子恐难用此,不若灼艾最妙,平立量脊骨外兄刘向为严椽,予过之留饮,讶其瘦瘠,问之,答曰∶去岁脏毒作,凡半月,自分必死,得一药服之,至今无苦。问何药,不肯言,再三叩,始云只这桌子上有之,乃是干柿,烧灰饮下二服。《本草》云∶白柿治肠癖,解热毒,消宿血,后有病者,宜以求之。《素问》肠为痔。曾茂昭通判之子,年十余岁时,尝苦此,凡治肠风药如地榆之类,遍服无效,因阅书见此方,用之一服而愈,是干柿烧灰者,曾与余合肥同官,亲说云尔!

治酒毒下血[编辑]

多至升斗者。庐州郭医云,赵俊臣帅合肥日,其婿司马机宜患此,服四物汤,焦槐花二两,如常法煎服必止,久之不复作效,于一同官处得此方,遂安。 猪肚净,入去须土了净黄连四两,以酒醋各二升半,文武火煮,候干控出,将猪肚并黄杵极烂,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饮汤下。

治下血[编辑]

汉阳章教授传。

葱须新瓦上炒干,为细末,每服三、二钱,米饮调下甚妙!

治肠风[编辑]

久而下脓血,日数十度者,枳实三百丸。

枳实 槐花生用,各半两 皂角刺(一两,半生用,半烧存性)

上同捣罗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约可得三百丸,每服三十丸,食前米饮下,酒亦得,甚者一料即安。刻字人毛文传。

治肠风[编辑]

张尚书方。

生地黄(酒浸) 熟地黄(酒浸) 五味子

上等分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酒或白汤下。

又方,梁路公丸,渠曾苦此疾五十四日,更十七药不效,服此一服而愈,云因心气下血人可服。

妙香散[编辑]

用妙香散酒调下。

又方,石天民编修说,浓煎黄连汤下连翘丸或红丸子。

又方,山枣俗呼为鼻涕团,并肉核烧灰,米饮调下。

浓朴煎[编辑]

王嗣康为蔡昭先处浓朴煎,治积年下血,韩县尉名楚卿传云,乃尊左藏服之作效。

浓朴(五两,用生姜五两同捣开,放银石器内炒,令紫色)

白术(一两) 大麦 神曲(二味各一两,同炒紫色)

上为细末,白水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疾作空心米饮下,一百丸,平时三、五十丸。

嗣术导水,血自不作也。嗣康继先之父。

治五种肠风下血[编辑]

粪前有血名外痔;粪后有血名内痔;大肠名脱肛;谷道四边有努肉如乳头有穴,肠出血,名漏,并皆治之。

黄牛角腮(一枚,捶碎) 白蛇蜕(一条) 皮(一两) 猪牙皂角(七铤) 穿山甲(一片,七十上并锉碎,入砂瓶内,以盐泥封固,候干,先少着火烧,令烟出,后用大火 ,令通赤为度,取出摊冷为末。先以胡桃一个分四分,一分临卧时细研如糊,酒调下便睡,先引出虫,至

治酒毒便血[编辑]

经年不瘥者。

橡斗子(一两) 槐花(一两,二味同炒黄色) 白矾(一分)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

治肠风[编辑]

升甫侄曾服有效。

魏桑叶烧存性黑灰上每服二钱,米饮调下。更量虚实,甚虚人恐动脏腑。

治肠风[编辑]

张上舍传名阜。

煎妇人产药黑神散调消风散,甚妙!

治酒毒肠风下血[编辑]

水军王统领存。

大田螺(五个,洗净,仰顿火上烧,以壳白肉干为度)

上碾为细末,只作一服,热酒调下。

洗痔[编辑]

天宁义老。

野苎根(一斤) 橡斗子(壳)

上共捣碎,用水一斗煮及七分,乘热以盆盛,先熏患处,候汤冷热得所,通手洗之,冷则

丹石散[编辑]

治外痔如神丹石散,魏丞相方。

黄丹 滑石

上等分为细末,用新汲水调涂,日三、五上。

治痔[编辑]

宋检法博古传,出《本草》。

皮烧灰,酒调敷之。

又方,谢表之路分传。

木槿花不拘多少,采时不得用手,以竹筋就窠子摘,以细篾串眼,在风头令干,每用时,以

乌玉丹[编辑]

治肠风痔漏,钱文子云,傅子葵久病此,任和卿传方,数服而愈。

棕榈 乱头发(皂角水净洗,各二两) 雷丸(生用) 芝麻(各一两) 苦楝根(二两半) 皮甲后脚者(四十九个洗

上除乳、麝外用藏瓶或砂盒盛,以盐泥固济,周回用火 ,烟尽存性,不可太过,便去火,入乳麝再研细,用酒打糊,丸如梧桐子大,空心食前,用胡桃酒下二、三十丸。杨氏方名棕榈丸,添不蛀皂角一两半,余同。浙东堤举司局方加槐角四两,烧灰存性, 藤子一两二麝、雷丸、苦楝根、 藤子不烧外,余药各烧灰存性,不用藏瓶,每服五十粒,荆芥茶或温酒、米饮任下,其卖颇售。

治痔[编辑]

川一医家卖此药,甚神验,沈仁父司理传。

赤雄鸡一只,用笼罩,饿三日,令腹空,移就别处,切精猪肉喂之,收其粪,入坩埚子,通红存性,入脑麝少许。疮干用生麻油、轻粉调敷;湿即干掺。苏韬光家方用乌雄鸡,仍须眼足俱黑者。又脑麝外,更用乳香少许,赤乌二色,更当以问医者。

治痔[编辑]

莲子(十四个) 草牙茶(十四个) 乳香(看上二药多少随意入)

上三味一处捣了,以纸裹煨透,先以黄连汤洗患处,然后以药生贴之。苏韬光传于吕子浓右司云,病此累年,用之立效。

钓肠丸[编辑]

余庚戌除夕痔作,时守官合肥,难得医者,取官局钓肠丸一百二十粒,分为二服,热酒并服之,中夜腹间微痛,下少结粪,且起已安。治证具载本方,所以作效速者,以服多故尔。

洗痔[编辑]

禹锡侄。

木鳖子、百药煎二味等分,为粗末,每服一掬,布裹煎汤,以桶盛之,盖上穴一窍,先以药气熏蒸,候通手洗之。尝有一妇人患痔;已成漏疮,脱肛,用此而愈。

治外痔[编辑]

葱青内刮取涎对停,入蜜调匀,先以木鳖子煎汤熏洗,然后敷药,其冷如冰。唐仲举云,尝

灸痔法[编辑]

郑器先亲曾得效。

鸠尾骨尖少偃处即是穴,麦粒大艾炷灸七壮、十四壮,甚者止二十一壮。疮发即安,可除根本。

治痔[编辑]

汉阳章教授传。

百药煎碾为细末,每服三钱,煮稀白粥搅匀,食之立愈,糊丸米饮汤下亦得。

又方同。

鸭脚草俗呼为耳环草,又名碧蝉儿花,用手挪软,纳患处即愈。

又方,合肥陈学谕行之说名应,渠亲取效。

穿山甲自尾根尽处,数除三鳞不用,取第四、第五、第六鳞横三行,烧存性,为末,用麝香

治肠风、痔漏神丹[编辑]

钱总领馆客辅汉卿传名广。

刺 皮(一个,制钱器中,炒焦黑为度) 皂角刺(半两,烧存性) 硫黄(一蹲,研)

猪牙皂角(半两,去黑皮,涂蜜炙) 白矾 枳壳(锉碎,炒) 黄 (蜜制赤) 附子(除去皮,各半

上为细末,酒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丸至十丸,空心食前温酒下,不饮酒用米饮送下。久年漏痔;服至三、四十日,肉满平安;诸痔服之,即自消;外痔,用药十丸,用朱砂细碾五丸服

治脱肛[编辑]

禹锡侄。

槐花 槐角

上二味等分,炒香黄,为细末,用羊血蘸药,炙热食之,以酒送下,或云以猪膘去皮,蘸药炙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