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書法輯要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書法輯要
作者:文伯子 

隸書敘論

秦並六國一天下,欲愚黔首,自我作古,往往非昔而是,故以李斯變大篆,程邈作棣文種種,有不勝言者,然而或足以垂法而利民,宜後世有取焉。此隸所由,起初邈以罪系雲陽獄,覃思十年,變篆為隸得三千字,一日上之始皇,稱善,釋罪,用為御史。當時此書雖行,獨施於隸佐,故名曰隸,又以赴急速官府刑獄間用之,余尚用篆,此天下始用隸字之初也。然而後世人發臨溜篆得齊太公六世孫胡公之棺,棺上有文頂起字同今隸,稱胡公先始皇時已四百餘年,何為已有隸法,豈是書元與篆籀相生,特未行於時也。若邈者既知此體,乃自作一家法而上於秦,特以解雲陽之難耳,不然胡公之棺何有是哉。其後漢有蔡邕、魏克當時得其遺法,筆筆飛動,點畫間一一成形,斷筆墨本幾滿天下歷千餘年,精神如在,學者仰之,如景星鳳凰,爭靚為快,豈可多得歟。然斯道高古,非世俗通行之書,以故闕然不講久矣。唐開元年時,主懕然知隸字不傳,無以矜式後學,乃詔作字統四十捲,專明隸書,於是間得人以應其求,乃韓擇木之徒是矣,然則學之興廢,系其時哉。

——宣和書譜   古隸今隸

古帖隸書自是今之楷書。孫過庭謂元常專工於隸書,伯英尤精於草體,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所指元常隸書即今所傳力命宣示二貼,是以真行為隸(李贄穎語)。

陳隋間,正書結字,斷尚方而不尚圓,猶依摹漢隸一二,唐初亦爾也,及歐陽率更、虞永興乃易為長,漢款遺意無存矣。(同上)

今之楷書不宜謂之楷,只謂之今隸,而漢之隸為古隸,後人論隸書形勢,曰蠶頭燕尾,斬釘截鐵,又云摧鋒折劍,落點星垂,皆是吳文定公跋褚遂良書雲,書家謂作真字,能寫篆隸法則高古,今觀褚公所書益信。(同上) 隸書人謂宜扁,殊不知妙在不匾,挑撥平硬,如折刀頭,方是漢隸書體,括雲方勁古,斬釘截鐵備矣。

——吾丘衍學古編三十五舉之一  


篆書敘論

篆書者,從來遠矣。其古文科斗之書,已見於鼎彝金石之傳,期間多以形象為之,而文彩未血也。自上而下,文科斗之法發達而後世易以大篆,實出史籀也。籀在周宣王時為太史氏其書,今之所存者,石鼓是也。以其籀之所創,故名之曰籀書,以其為太史氏而得名,故又謂之曰史書。若夫小篆則又出於大篆之法,改省其筆畫而為之。其為小篆之祖,實為李斯始。然以秦穆公時,詛楚文考之則字形真,是小篆,疑小篆已見於往古而人未之宗師,而獨李斯擅有其名。

按:秦初並天下,丞相李斯考其不與秦文合者,當時字畫惟古文與大篆耳,至李斯別為小篆,以異之耶。自斯而漢,至漢得以許慎,魏得一韋誕,而風流文物猶足以追法古而名一世,信斯文出特非小補。至漢魏以及唐室千載間,寥寥相望而終,唐室三三百年間,又得一李陽冰,篆跡殊絕,自謂倉頡後身,觀其字,真不愧古作者。五代時南唐偽主李煜割據江左,輕如鴻毛,有一徐鉉,篆畫高古,人亦為之改觀,信此學之,在世其存亡,與人為輕重也,至於今益端獻王及章友直皆以篆學得名,傑然成一家法令,得其自唐以來七人,隸之於左,曾非濫竽以進者,若羅英之徒,為種種形似,遠取名以流世,如所謂仙人務光偃薤之篆,是皆不經之語,學者羞之,故不錄。

——宣和書譜   大篆

按:大篆者,周宣王太史籀所作也,或曰柱下史始變古文或同或異謂之篆。篆者,傳也,傳其物理,施之無窮,甄豐定六書。三曰篆書八體書法,一曰大篆,又漢藝文志史籀十五篇,以史官制之,用以教授,謂之史公,凡九十字,秦趙高善篆,教始皇少子胡亥書。又漢文帝主遵嚴延年並工史書是也。秦楚書惟易與史篇得全呂氏春秋雲,倉頡造大篆,非也,若倉頡造大篆,則置古文何地。所謂籀篆,蓋其子孫是也,史籀即大篆祖也。

籀文

按:籀文者,周太史籀所作也。與古文大篆小異,後人以名稱書謂之籀文。《七略》曰:史籀者,周時史官教學童之書也,與孔氏壁中古文體異。甄酆定六書二曰:奇字是也。其跡有石鼓文存也,蓋諷宣王畋獵之所作,今則陳倉李斯小篆兼采其意,史籀即籀文之祖也。   小篆

按:小篆者,泰始皇丞相李斯所作也。增損大篆籀文異同,謂之小篆,亦曰秦篆。始皇二十年,始並六國。斯時為廷尉,如奏罷不合秦文者,於是天下行之,畫如鐵石,字皆飛動,作楷隸之祖,為不易之法,其銘題鐘鼎及作符印,至今用焉。則離之六二,即離遠吉得中道也。斯雖草創,遂造其極矣。李斯即小篆之祖也。 ——以上皆懷瓘《書斷》


八分書敘論

為八分之說者多矣。一曰東漢上谷王次仲以隸字改為楷法又以楷法變八分,此蔡希綜之說也。一曰去隸字八分取二分,去小篆二分取八分,故謂之八分,此蔡琰述父中郎邕語也。前世之善書類能言其道矣。然自漢以來至唐千百載間,金石遺文所載,特存篆隸行草。所謂有八分者何有,至唐則八分書始盛,蓋典型、蓋類隸而變方,廢非得勢不古不嚴,豈在唐始有之耶?杜甫作八分歌,盛稱李潮、韓擇木、蔡有粼,是皆唐之諸子,而今所存者,又皆唐字,則希綜蔡琰之論安在哉。蓋古之名稱與今或異,今所謂正書則古所謂隸書,今所謂隸書則古所謂八分,至唐則猶有隸書中別八分以名之,然則唐之所謂八分者,非古之所謂八分也。御府所藏八分者四人,曰張彥遠,曰貝冷(缺),曰於僧翰,曰釋靈溪,是四子皆唐明矣,故不得不辯,以詔後世雲。

——宣和書譜

篆勢有轉無折隸筆有折無轉分則兼之。 

學八分書法

童子二十四至二十五歲當學八分。其法先大後小,當法唐明皇泰山碑銘(書本不古不嚴易學故錄之)北海相景君碑鴻都石經堂道令費鳳碑陰 ——徐謂《筆道通言》

字原七辯

八分者,漢隸之多有挑法者也,比秦隸則易識,比漢隸則微似篆,若用篆筆作漢隸字即得之矣。八分與隸,人多不分,故言其法。又漢隸者,蔡邕石經及漢人諸碑之字是也,此體最為後出,皆有挑法,與秦隸同名其實異,寫法載前。 ——吾丘衍三十五舉之中不再述。


行書敘論

自隸法掃地而真幾於拘,草幾於放,介乎兩間者,行書有焉。於是兼真則謂之真行,兼草則謂之行書。遠自西漢之末,有穎川劉德升者,為此體,而其法蓋貴簡易相間,流行,故謂之行書。德升而下復有鍾繇、胡昭者,同出於德升之門,然昭用筆肥重,不若繇之瘦勁,故昭卒於無聞而繇獨得以行書顯。當時謂繇善押書者,此也。及晉王羲之、獻之,心得神會處,不由師授,故並臻其極,蔚為翰墨之冠。晚有王玟復善此學而議其書者,有峻如、崧高爛若列宿之況,信乎行書之在字學非富規矩,有來歷不能作此,譬之千里之足,屈伏櫪下,助優劣何在,及其緩轡闊步,爭馳蟻封間,於是駑驥遂分。書之有行若是也。今得其自晉以來至於本朝,以行書名世者,凡為十有八人焉,其間如晉之王蒙,宋之薄紹之,唐之虞世南、歐陽詢、李邕、蘇靈芝之徒,各自具一體,傑然出於其類者多矣。本朝則有李逢中、蘇舜欽陸經、王安石、蔡京,筆勢奕奕,足以進配古人,名垂後世,有可觀者,於是類而裁之,為一家法。

——宣和書譜   學行書法 凡童子十七至二十歲須學行書,先右軍《蘭亭序》(取定武本鉤填習如宣示之功)及右軍開皇等貼又懷仁集右軍書三藏聖教序及薦福寺碑亦足觀覽,又集書陰符經,獻之行書諸貼。 ——明徐渭《筆道通言》   論行書

行書者,不真不草,晨雞踉蹡而將飛,暮鴉聯翩而欲下,貴其承躡不絕,氣候通流。逸少則動合規儀,調諧金石,天姿神縱,無以為羈。子敬不能純一,或行草雜糅,則神會之間,其鋒不可當也。宏逸遒健過於家尊,可謂子敬孟,逸少為仲,元常為季。 ——唐張懷瓘書斷

行書之體略同於真,至於頓挫磐礴若猛獸之搏噬,進退鉤距,若秋鷹之迅擊,故覆筆搶毫乃按鋒而直行,其腕則內旋外拓而環轉紓結也,旋毫不絕,內轉鋒也,加以掉筆聯毫,若石瑩玉瑕自然之理,亦如長空游絲,容曳而來往,又似蟲網絡壁,勁而後虛。右軍雲遊絲斷而能續,皆契以天真,同乎自然。又云每作一點畫,皆懸管掉之,令其鋒開自然勁健矣

——宋朱長文《墨池編》

劉正夫,三衢人也,喜書學,多作行法,好與人論字,常謂字美觀則不古,初見之則使人甚愛,次見則得其不到古人處,三見之則偏旁點畫皆不合古者歷歷在眼矣;字不美觀者必古,初見之則不甚美,再見之則得其到古人處,三見之則偏旁點畫歷歷在眼矣,故觀今人之字如觀文繡,觀古人之字如觀鐘鼎,學古人字,期於必到,若至妙處,如會於道,則無愧於古人矣,人以為知言。

——清人論書


正書敘論

(本人上世紀80年代收藏的一本小書,原為豎排繁體,無句逗,經掃瞄句逗後上傳給公社,請朋友共賞)

字法之變至隸極矣,然猶有古焉,至楷法則無古矣。在漢建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隸字作楷法。所謂楷法者,今之正書也。人既便之,世遂行焉,而或者乃謂秦羽人王次仲作此書,獻始皇以赴急疾之用,始皇召之本至,欲加刑,而次仲化禽飛去。此語載於志怪,學者之所不道,然亦不載其事以別之也。此書既始於漢,於是西漢之末,隸字不刻,間雜為真書,若屬國封陽茹君等碑,亦斑斑可考矣。降及三國鍾繇者,乃有賀剋捷表,備盡法度,為正書之祖。東晉聿興風流,文物度超前世,如王羲之作樂毅論、黃庭經,一出於世,遂為今昔不貲之寶。後日雖有作者,詎能過之。東晉而下至宋齊,爰及李唐至本朝,其中得魏晉風氣者,亦落落有人焉。皆是豪傑之士,尚友於千載之上者也。今得其真書者,凡四十有四人。在魏則有鍾繇,在宋則有蕭思話,在齊則有王僧虔,在唐則有元稹、褚遂良、柳公權、顏真卿、徐浩輩二十有八人,在五代則有薛貽矩輩五人,以至本朝,則有八人其間,如宋駿、蔡襄、石延年之徒皆與古作者並驅爭衡為一代法,故皆不復其實,而以時次之。 ——宣和書譜   學楷書法

學者須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八歲即學大字,以顏為法,十餘歲乃習中楷,以歐為法,中楷既熟,然後斂為小楷,以鍾王為法。楷書既成,乃縱為行書,行書既成,乃縱為草書。學草書者先學章草,知偏旁來歷,然後變化為草聖。凡行草必先小而後大,欲其專法二王,不可進放也。學篆者亦必由楷書,正鋒既熟,助易為力。學八分者,先學篆,篆既熟,方學八分,乃有古意。 ——徐渭《筆道通言》   大楷

童子八歲至十歲學楷書,其法必先大而後小,如顏魯公大唐中興頌。(在永州)東方朔碑德州。按此二碑,當用薄紙鉤出填作墨字,褙成影本,每日習五十字,四年之功可得七萬字。則他日作題匾大字有法。又宋蔡君謨萬安橋記,閩中有刻亦可看。若題匾字,需求灑落,不可竟學寫碑字面他的法拘著手在匡子裡,況碑字小,不足為匾字用也,須如虞歐作碑,凡長短大小周狹皆隨形體為之,四旁尚有餘地,庶不拘,拘更見古意,顏之滿塞,斷不可學,且顏柳稍變其體,大小側背,略存大勢而偏旁清勁,亦復可喜,或者賞其奇妙耳。(他字如偏旁相照應者)須拆開看各自成字,又不可各自成了一邊點,亦如之皆欲有照應方有意思。大凡大字須先顏次王,若米老寫匾,多是行書,傾欹不正,便難入格,以須字之灑落則善矣。

中楷

童子十一歲至十三歲當學中楷,書以歐陽詢九成宮及虞恭二碑為法。俱在西安府。鉤填俱如前法,影為字,三年之功可得十萬字,熟此則八法具備,思過半矣,進而魏晉如堂,構已成丹鸌何有歐陽詢書姚恭公墓(西安)佛遺教經(唐人書結構四方少古意,故習遺教漸近乎古意)皆可學。

小揩

童子十四歲至十六歲須學小楷。如王羲之臨繇宣示表(見淳化閣貼)戎路表(見星鳳樓貼)力命表、樂毅論、曹娥碑(以上俱徐渭論書)

真書

古無真書之稱,後人謂之正書楷書者,蓋即隸書也。但自鐘元常之後二王變體,世人謂之真書。執筆之際,不知即是隸法,別為構體流傳,即久失其本原,乃至日趨嫵媚惡俗之,卻不可追,改今觀歐顏而上往,皆從隸書,學者但不詳察耳。吾衍字原七辯,謂隸有秦隸、漢隸灼是正論。今當以晉人真書,謂之晉隸,則自然而曉矣。 ——張紳法書迪釋

釋真

筆長不過六寸,提管不過三寸,真一行二草三,指實掌虛,右軍云:書弱紙強,筆強紙弱,筆強者弱之,弱者強之,遲速虛實若輪扁斬輪,不疾不徐,得之於心,應之於手,口所不能言也。佛掠輕重若浮雲蔽於晴天,波蹩鉤截,若微風搖於碧海,氣如奔馬,亦如(上乃下木)鉤,輕重出乎心而妙用應乎手,然則體約八分,勢同章草,而各有趣,無問鉅細,皆有虛散其鋒員毫蕝按轉易也,豈真書一體,篆草章行八分等,當覆腕搶掠毫下開牽摯撥趣鋒轉,行草稍助指端,鉤距腕轉之狀矣。 ——陳思《書苑菁華》   楷書

自秦易篆為佐隸至漢世,去古未遠。當時正隸體尚有篆意,厥後魏鍾元常及士季哥王氏逸少子敬作小揩法,皆出於遷就漢隸運筆結體,既圓勁淡雅,字率扁而弗橢。今傳世者若鍾書力命表、尚書、宣示、世將上一首元帝二表、逸少曹娥帖、大令洛神貼,雖經摹拓而古隸典型俱在。至江左六朝若謝宣蕭挹輩,雖不以書名世,若其小楷,若齊海陵王志、開善寺碑,猶有鍾王遺範。至陳隋間,真書結字漸方,唐初猶爾,獨歐陽率更虞永興易方為長,以就姿媚,後人競效之。遞不及二人遠甚,而鍾王楷法猶遠矣! ——黃伯裡東觀余論

楷書雖出於漢魏,未見於三代,其原要從篆隸而變,故其點畫波折,橫縱直曲,員銳端側,豈徒然而為哉,其中必有法矣。夫分上而分下,辯左而辯右,宜偏宜中,或藏或露,有起而有止,當向當背,其俯仰其收駐,其推讓其回折,先後開合之法序,大小長短之類聚,必使其相稱相應然後體始成,而少合乎古人變楷初意耳,不然字勢雖可愛而無法之可,尚不過一楷書俗吏,如涪翁所云。此編名書法三昧,不知作者誰氏,子其言或本於古人之已言,而書則未有能盡知也。前元時,見於都下館閣名臣,家漁陽吳興巴西康裡,常寶愛之。參政周伯琦來吳中,久久而入,方知其有是編。其歸鄱陽也,人始得而相傳之,乃知諸公之寶愛果然也。古人論書云:一須人品高,師法古,是書之法,學者習之固當熟之於手,必先修諸德以熟之於身,德而熟之於身,書之於手,如是而為書焉,其容止之可觀,進退之可度,隱然自見於亳楮之間,端嚴不刻,溫厚而難犯,如鄧志宏之論蔡端明可以為善書矣。臨池君子其謂然乎,金華胡翰仲伸識(元陳驛曾書法三昧)按玉海自唐以前皆謂楷為隸,至歐陽集右錄,誤以八分為隸書,自是漢刻皆目為漢隸,不觀大覺寺碑題曰:隸書蓋今楷字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