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卷第 4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目錄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
◀上一卷 卷第四十九 下一卷▶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卷第四十九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詐言不知學處第八十三

爾時薄伽梵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佛告諸苾芻:「半月半月應說波羅底木叉戒。」時諸苾芻奉教而說。六眾苾芻聽戒之時作如是語:「具壽!我今始知是法在戒經中說。」諸苾芻報曰:「豈可具壽於半月半月說戒經時不聽聞耶?」六眾答曰:「我今豈可唯聽說此更無餘事,於諸欲境亦復思量。」諸苾芻白佛,佛言:「此等愚人輕慢學處,乃至我觀十利,為諸弟子制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半月半月說戒經時作如是語:『具壽!我今始知是法戒經中說。』諸苾芻知是苾芻若二若三同作長淨,況復過此,應語彼言:『具壽!非不知故得免其罪,汝所犯罪應如法說悔。』當勸喻言:『具壽!此法希奇難可逢遇,汝說戒時不恭敬、不住心、不慇重、不作意、不一想、不攝耳、不策念而聽法。』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者,謂是六眾,餘義如上。

說戒經時者,謂從四他勝乃至七滅諍法,相次而說詮其要義。

我今始知等者,謂六眾苾芻與餘苾芻屢同聽戒,而彼故言我不知者,意欲令他心生憂悔故、誼惱時眾故。

諸苾芻當勸喻言等者,明不恭敬等有所虧失故。

此中犯相者,苾芻見說四他勝時,如是乃至十三殘罪、七滅諍法,作如是說者,一一說時皆得波逸底迦罪。若實不了知如愚癡人者,說實無犯。又無犯者,廣說如上。

作針筒學處第八十四

佛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有一工人名曰達摩,善牙骨作,先於無衣外道心生敬信,因來寺中就乞食苾芻而聽法要,遂於佛教深起信心。復為演說七有事福業,彼既聞已作如是念:「我先無知歸露形者,彼以拔髮為業苦身修行,既處邪邊靡涉中道。我今宜應棄彼為教契想真宗,現在當來冀希津濟。然我家業貧窶難修福業,宜可自勵役己惠人。」即便以自工巧告諸苾芻曰:「我善牙作,若須針筒我當施手。」時有苾芻令造象牙針筒,奇巧可愛,餘苾芻嗟歎驚訝復令其作。如是轉展乃至多人,匠者象牙因斯罄盡。復令骨作骨盡,用角角復終盡。時彼工人因致貧困,衣不掩形食不資口。時露形者見而告曰:「爾於昔時歸依我等家道豐贍,今依剃髮遂致困窮,以此察之孰為勝侶?」時諸少欲苾芻,聞是語已共生嫌賤:「云何苾芻使他工人不知量度,以至貧窮復致譏醜?」以緣白佛,佛告諸苾芻,廣如上說,乃至「制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用骨牙角作針筒,成者應打碎,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者,謂此法中人。

其骨牙角如事可知。

有二種針筒:一、筒子,二、合子。若用骨牙角作者,二皆不許。若自、若他並不應作。

若成者即應打碎,其罪說悔。其所對之人應問云:「爾針筒打碎未?」若不問者得惡作罪,問以方悔。苾芻應用竹葦為筒,或氈片等以安其針。時可數看勿令生垢,此皆無犯。又無犯者,廣說如上。

作過量床學處第八十五

佛在室羅伐城逝多林。時有苾芻人間遊行,至逝多林門日暮門閉,即於門屋下坐短脚床。既洗足已斂身入定,有蛇愛冷在床前住,見苾芻垂頭遂螫其額,因致身亡,遂生三十三天端拱而坐。時天帝釋遣五百婇女而為給侍,天女瓔珞出妙音聲,能令聞者心生愛樂。時彼天子雖聞其聲不相觀視,彈指告言:「姊妹!何因惱我。」天女見已嗟歎奇異,遂以其事往白帝釋。天主報曰:「汝等可持大鏡安在彼前。」女便置鏡,時彼天人方覩自身,具諸瓔珞周匝嚴飾,深生厭離說伽他曰:

「於此世間中,  人身最難得;  正信如來教,  出家為更難。  如斯難遇事,  而我已曾得;  云何喪法眼,  墮於牢獄中?  我不得正見,  終不受欲樂;  由斯障解脫,  當淪於惡趣。  我居天女內,  如被鬼神圍;  入此愚癡林,  云何當出離?」

法爾諸天初生之時得三種念:「我於何處死?今於何處生?復由何業力?」即便觀知從人中死,生在三十三天,由淨持戒善業所感。作是念已,時諸天女告天子曰:「大仙!今可往禮帝釋,方與我等共為歡戲。」天子答曰:「姊妹!天主帝釋者,已能遠離染瞋癡耶?」白言:「未離。」天子曰:「姊妹!我昔歸依大師世尊,離染瞋癡而行禮敬。云何今時禮具三毒?姊妹!頗有因緣能令帝釋禮敬我不?」天女答曰:「有勝苑園名為妙地,中有住處是天仙所居。若在其中而出家者,帝釋自往申其禮敬。」是時天子於天婇女作鬼神想,棄之而去。往妙地中天仙住處,於彼眾內而為出家。爾時帝釋聞是事已,詣苑園中躬申禮敬,稱善而退。天子自念:「我若不往禮覲世尊,即受天樂者是所不應。今我先當禮世尊足。」是時天子以天四花置衣裾內,諸妙瓔珞具莊嚴身,猶如壯士屈伸臂頃,於天宮沒現逝多林。由彼天光威神力故,光明赫奕周遍照曜逝多園林。詣世尊所頂禮雙足,即以天花布在佛前虔誠供養,繞佛三匝在一面坐,以妙伽他請世尊曰:

「我居天女內,  如被鬼神圍;  入愚闇稠林,  云何修出離?」

世尊告曰:

「有妙平直道,  去處無所畏;  法忍為大牛,  牽車無亂響;  慚愧充机褥,  專念為侍從;  智慧御車人,  正見令前導。  若有善男女,  乘此安隱車;  一心無異緣,  能至最勝處。」

爾時世尊觀彼天子意樂根性,隨機說法令得開悟。即於座上以金剛智杵,摧破二十種薩迦耶見山,得預流果。既見諦已白佛言:「世尊!由佛令我於諸難中得解脫果,此非父母、高祖、人王及諸天眾、沙門、婆羅門、親友、眷屬之所能作。我逢世尊大善知識故,於地獄、傍生、餓鬼趣中拔濟令出,安置人天勝妙之處,盡生死苦得涅槃道,乾竭血海超越骨山,無始積集身見之山,以智慧杵而摧破之獲得初果。我今歸依佛法僧寶,始從今日乃至命存,受五學處不殺生乃至不飲酒。唯願世尊證知我是鄔波索迦。」即於佛前說自慶頌曰:

「我由佛力故,  永閉三惡道;  得開天妙門,  長昇涅槃路。  我依世尊故,  今得清淨眼;  證見真聖道,  超過有海岸。  佛超於人天,  離生老死過;  有海中難遇,  我逢今得果。  我以莊嚴身,  歡心禮佛足;  右繞除怨者,  今往赴天宮。」

爾時彼天於生死中得未曾得,禮佛足已更以天花至誠供養,便往天宮忽然不現。時逝多林授事苾芻,至天曉已便開寺,門見彼苾芻在小床上端坐命終,復見毒蛇住其床下。即以此事往白世尊,世尊告曰:「可為焚燒。」復告諸苾芻曰:「不應下小床上而為寢臥,亦不應床前洗足,違者得越法罪。」

時六眾苾芻聞是制已,遂作高床脚長七肘緣梯上下。諸婆羅門居士等見生嫌賤,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我今以此為緣,為諸苾芻廣說,乃至制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作大小床,足應高佛八指。若過作者應截去。波逸底迦。」

如是世尊為諸苾芻制學處已,時具壽鄔陀夷身形長大,坐彼床。時頦拄著膝,苾芻白佛,佛言:「前是創制,此更隨開,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作大小床,足應高佛八指,除入梐木。若過者應截去,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者,謂六眾也。

作大小床者,謂自作、使人造此大床及小座時。

應高佛八指者,佛謂大師,此之八指長中人一肘。

除入梐木者,除床脚入梐木,此非是量。

若過作者,謂量若過應可截去。墮罪說悔如前應作。

此中犯相者,若苾芻若為僧作、若自為作,過八指量者應截去,其罪說除。對說罪者應可問言:「床脚截未?」若不問者得惡作罪。其罪不應說悔。若依量作者無犯。又無犯者,廣如上說。

用草木綿貯床學處第八十六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鄔波難陀分得大床,以木綿貯安襯而臥。有老苾芻從他處來,合與臥具,其授事人隨次分與,至鄔波難陀房,為彼年老并合得床。鄔波難陀便去襯物分散木綿,令其寢息。苾芻臥已,天曉出房身衣總白,諸苾芻見報言:「上座豈可臥在葦苕積中耶?」具以上緣告諸苾芻,諸苾芻白佛。佛言:「我今為諸苾芻制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以木綿等貯僧床座者,應撤去,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者,鄔波難陀,餘義如上。

言貯物者,有五種:一、木綿,二、草綿,三、蒲薹,四、劫貝,五羊毛。若復苾芻以五種物自貯教人貯,皆得墮罪,罪應說悔。

此中犯者,苾芻若僧私床座以木綿等而散貯者,皆得墮罪。絮應撤去,罪應說悔。對說罪者應可問言:「絮撤去未?」若不問者得惡作罪。其罪不應說悔,廣說如上。

過量作尼師但那學處第八十七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如世尊說:「汝諸苾芻!若受用僧伽臥具,及餘人物乃至私物,應用襯替。」苾芻不識其量遂便大作,小者棄擲,或嫌長短。作務煩多常有營為,妨修善品,廣說乃至「為諸苾芻制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作尼師但那,當應量作。是中量者,長佛二張手、廣一張手半。若過成者截去,波逸底迦。」

如是世尊為諸苾芻制學處已,具壽鄔陀夷身形長大,每至臥時為護臥具,故於其足邊以諸樹葉而為襯替。世尊因觀房舍見葉狼藉,問知事已告諸苾芻曰:「前是創制,此復重開,廣說乃至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作尼師但那,當應量作。是中量者,長佛二張手、廣一張手半,長中更增一張手。若過作者應截去,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者,此法中人。

尼師但那者,謂敷具也。

若自作、使人皆悉同犯。

應量者,如文可知。若佛一張手當中人三張手,總長九張手合有四肘半;廣一張手半者當中人四張手復有六指(此中制意者,尼師但那本為襯替臥具,恐有所損不擬餘用。然其大量與自身等,頂上餘有一磔手在,斯乃正與臥具相當。又復佛望餘人身有三倍,言二倍者,蓋是部別。若依二倍即尼師但那,其量全小不堪替臥敷地禮拜。不見有文,故違聖言,誰代當罪,細論可不?廣如餘處)。若苾芻不依此量而過作者,物應截去,罪應說悔,餘問答等並廣如上說。

作覆瘡衣學處第八十八

佛在給孤獨園。如世尊說作覆瘡衣,苾芻不知當云何作?其量過大或時大小。諸苾芻白佛,佛言乃至「應如是說:若復苾芻作覆瘡衣,當應量作。是中量者,長佛四張手、廣二張手。若過作者應截去,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等義如上說。

覆瘡者,謂覆身瘡疥也。

其佛張手及有過截,并說罪等廣如上說。

作雨浴衣學處第八十九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三月夏安居時,毘舍佉鹿子母往詣佛所,禮雙足已在一面坐,佛為說法示教利喜默然而住。時毘舍佉即從座起,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願佛及僧明當就舍受我微供。」爾時世尊默然而受。時毘舍佉知佛受已,頂禮佛足奉辭而去。既至舍已,即於其夜備辦種種上妙飲食。佛於其夜天將曉時,便於東方見多雲起,形如圓鉢遍滿虛空,如是之雲能降大雨充滿溝渠。爾時佛告阿難陀曰:「汝今宜往告諸苾芻:『今此雲起必降洪雨,此雨霑濡有大威力。若洗浴者能除眾病。若諸苾芻樂欲洗者,可於空地隨意洗浴。』」阿難陀既受教已,具以佛語告諸苾芻。時諸苾芻悉於露地雨中立洗。時毘舍佉母飲食辦已,敷設座具安淨水瓮,令其婢使往逝多林,請佛及僧白言:「時至。」婢到門所覓諸苾芻,時諸苾芻閉門而浴,婢於門隙遙見苾芻露形於寺中浴,便作是念:「此中不見苾芻,皆是露形外道。」即便歸舍白其母曰:「我於寺內不見一人是苾芻者,但見露形外道立洗雨中。」時毘舍佉便作是念:「今日天雨,聖眾多在雨中露形而浴,非是外道。」便遣餘人往扣門喚,白言:「聖者!毘舍佉母令白時到。」爾時佛與大眾著衣持鉢,詣毘舍佉處既坐定已,先行淨水次下美食,種種珍羞無不備具。眾既食了受水齒木,淨澡漱已皆收鉢器。時毘舍佉即於佛前以瓶注水,聽說發願竟,前禮佛足白佛言:「世尊!唯願慈悲許我微願。」佛言:「隨汝所求,欲作何願?」毘舍佉曰:「我有八願:一者欲施苾芻眾雨浴衣,二者欲施苾芻尼眾雨浴衣,三者客苾芻來先我舍食,四者將行苾芻當於我舍食已而去,五者有病苾芻我施飲食,六者看病苾芻我亦施食,七者有病苾芻須醫藥者我當給施,八者常施僧粥。」

佛告毘舍佉曰:「汝以何緣施雨浴衣?」答言:「大德!今日時至,令婢詣門見諸苾芻露形而浴,謂是外道。大德!我緣此故施雨浴衣,令諸聖眾遮身洗浴。」「又毘舍佉!汝以何緣施苾芻尼雨浴衣?」答言:「大德!我憶曾見諸苾芻尼,在河水中露身而浴,諸俗譏恥出嫌誚言,為此施衣令障形醜隨處而浴。」「又毘舍佉!汝以何緣施客苾芻新來者食?」答言:「大德!諸新來者未善委知乞食次第,又復疲勞須食美食,是故我施。」「又毘舍佉!汝以何緣施將遠行苾芻飲食?」答言:「大德!行侶苾芻若乞食時,恐失其伴,故我施食。」「又毘舍佉!汝以何緣施病苾芻食?」答言:「大德!諸病苾芻不得食者,病便增劇,是故我施。」「又毘舍佉!汝以何緣施看病者食?」答言:「大德!若看病人行乞食者瞻侍便闕,湯藥所須有乖時節,是故我施。」「又毘舍佉!汝以何緣施病苾芻所須醫藥?」答言:「大德!若無醫藥病即難差,長時帶患廢修善品,是故我施。」「又毘舍佉!汝以何緣施苾芻僧粥?」答言:「大德!若諸苾芻不食粥者,被飢渴逼,是故我施。」

爾時毘舍佉,復白佛言:「世尊!我聞某處苾芻命過,佛記彼人得預流果,有記一來、不還、阿羅漢果。大德!彼諸聖人頗曾來至室羅伐城,受我供給供養不?」佛言:「曾受。」「若曾受者我所施福,由是因緣必定當得福智圓滿。」佛告毘舍佉:「善哉!善哉!汝所施福功德圓滿。」時毘舍佉,即從座起禮佛而去。佛以此緣告諸苾芻:「我聽諸苾芻畜雨浴衣隨處洗浴。」時諸苾芻不知其量,太長太狹,佛言:「不應如是,當應量作,廣說乃至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作雨浴衣,當應量作。是中量者,長佛六張手、廣二張手半。若過作者,應截去。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等,並如上說。

雨浴衣者,謂天雨時用。

若自作、教人,當應量作,長、廣如文。

若過者得罪同前,說悔問答廣如上說。

同佛衣量作衣學處第九十

緣處同前。時鄔波難陀與佛等量作衣,但披一邊餘聚肩上。諸苾芻見謂是新客欲為解勞,報云:「我非新至,同佛衣量作支伐羅。」苾芻譏嫌:「云何作此過量之衣?」以緣白佛,佛言:「我因此事為諸苾芻制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同佛衣量作衣,或復過者,波逸底迦。是中佛衣量者,長佛十張手、廣六張手。此是佛衣量。」

若復苾芻者,鄔波難陀。

佛衣者,大師衣也。

長佛十張手,當中人三十張手,有十五肘。廣六者,當十八張手,有九肘。或復過此皆犯墮罪,餘廣如上說。

四波羅底提舍尼法

攝頌曰:

 非親尼自受,  舍中處分食;  不請向學家,  受食於寺外。

從非親尼受食學處第一

佛在王舍城竹林園中。爾時得叉尸羅城有一長者,娶妻未久便誕一女,身有三德如青嗢鉢羅花:一者身黃金色猶如花鬚,二者目紺青色猶如花葉,三者香氣芬馥猶如花香。生三七日諸親集會欲與立名,云:「此孩子身如青蓮花,應與立字名青蓮花。」年既長大娉與同城長者之子,命來入舍。未久之頃青蓮花父遇疾而終,其母後時不能守志,遂與女婿私密交通。其青蓮花先生一女,年在幼稚。忽於屏處見母與夫共行非法,因發瞋怒。便持幼女而告夫曰:「汝無賴物!何不共此行非法耶?」便擲木上,因損女頭見有血出,青蓮花忿而不顧,遂以巾覆頭,出求行伴。見有商族向未度城,即入營中相隨而去。于時商主見青蓮花儀貌端正,問曰:「爾屬於誰?」答言:「若有能以衣食共相濟者,我當屬彼。」商人便給衣食納以為妻,將至本家共居既久。

商主齎貨還向得叉尸羅城,同伴知友語商主曰:「有財不樂,欲待何時?更覓端妍共為婚娶。」商主答曰:「若有得與青蓮花儀容相似者,方可為婚。」其同伴曰:「某家有女倍勝青蓮。」便共往觀,稱可其意,即備婚禮納以為妻。歸未度城相隨而去,去家不遠遂留少妻并留半貨。既至舍已,妻曰:「貨何少耶?」報曰:「我被賊奪。」妻曰:「何不急覓?」報曰:「我今為此欲往追尋。」商主去後,友人來問:「商主何之?」報曰:「云去尋賊。」友人曰:「非關尋賊,只為尋妻。」具以其事報青蓮花。不久商主還來歸宅,青蓮花曰:「君非遭賊故誑於我,既有別婦何不將來?」夫曰:「室有兩妻無暇飲水,恐有鬪諍故不將來。」報曰:「我能容忍必無忿競,若年與我相似看如姊妹,若全少者視之如女。」其夫受言遂迎少婦歸宅,青蓮花聞是同鄉特鍾慈念,曾於暇日便與少婦梳理頭髮,見其頭上有一瘡痕。問曰:「汝此瘡痕因何致損?」少婦報曰:「我小不憶,聞家中說,為孩子時,母因有事共父相瞋擲我木上,當時被損故有此痕。」復更問曰:「住在何坊?門戶何向?」女便具告。青蓮花的知是女,深自感傷,作如是念:「此既我女,欲如之何?往時與母同婿,今復共女同夫。嗚呼哀哉!何惡之甚!」即復以巾覆頭更求捨離,覓同行伴往廣嚴城。

既至彼已不作婬女,但與人私通,未久之間人皆共美。時諸婬女俱至其舍告言:「爾偷我法以自活命,而不與我言義交通。」即掣帔巾強曳而去,俱來問曰:「汝有何術能誘多人?」答曰:「亦無別術,若有少年但令我見無不隨者。」諸女曰:「若如是者,今此城中有一賣香男子,作不淨觀成,於諸女人久生厭離。若能壞彼行,我等立汝為婬女中尊。若不壞者,當罰金錢六十。」問諸女曰:「彼是丈夫不?」答言:「是。」「若爾,彼何足牽?」即近彼而住,詐設種種愛夫方便,令其使女就買塗香。復買諸藥,云:「為夫主身患所須。」彼賣香男子聞是事已,念此女人必是貞謹,乃於夫處能為盡心,遂生愛戀。青蓮花遂詐云夫死,悲號慟哭,於賣香者門前而過。彼男子見倍生愛著,廣說乃至終被此女壞其觀行。諸婬女等共見嗟歎,遂即立為婬女中尊。既與賣香男子久事還往,因即有娠。

時廣嚴城東西兩門各有守門男子,因相愛念共作是議:「我之二人交歡日久,若生男女必為婚娶。」時青蓮花未久之間便誕一子,遂作是念:「我若養兒,身不清淨,恐諸男子嫌污不來,我今宜可棄此孩兒。」即以孩兒授與使女,并授燈明,告曰:「汝可持此置於道中,屏處伺看誰將兒去。」是時使女棄近東門,并安燈火。時守門者遙見燈明,來就觀察乃見孩子,持歸與婦告曰:「宜善恩育當為汝子。」時守門者便作大會,告及宗親云:「我婦生子。」其西門人聞東門人生子,便將禮直就之慶賀。其青蓮花復於後時又生一女,同前思念不自收養,令其使女夜棄西門。時守門人同前收養為慶樂事。

二家男女皆並成立。其東門子因節會時,為諸友朋命同遊賞,共以六十金錢與青蓮花,同往芳園而為歡戲。眾共立制:「若於今日不同集者罰金錢六十。」其東門子不樂同歡,諸人欲罰,為無錢物俛仰相隨。既與交歡因生愛重,將青蓮花入舍同住。時廣嚴城眾皆議曰:「云何守門之子將眾婬女獨納家中?」彼東門子聞是語已懺謝諸人,厚設歡會因娶為婦。其東門人報西門人曰:「爾女長成可遂前要。」報曰:「汝男今娶婬女,何事求婚?」答曰:「縱娶多妻斯亦何過?」彼便隨要以女娉之歸東門宅。爾時尊者大目乾連來至其舍,告新來女曰:「汝今知不?汝夫舊婦是汝之母,汝夫主者即是汝兄,勿復於此更相嫉妬,令汝因斯廣生惡業。」作是語已捨之而去。

後於異時青蓮花復生一子,時西門女抱此孩兒門前戲弄。時有相師婆羅門來至其所,以頌問曰:

「汝容如妙花,  於三寶深信,  所弄之孩子,  與汝有何親?」

時彼女人即便以頌答曰:

「婆羅門善聽!  此是我之弟,  亦是兄之子,  亦復是我兒。  復是夫之弟,  此父是我父,  亦父亦為夫,  聖者慈悲告。」

時婆羅門聞已笑而捨去。時青蓮花室中聞語,怪其所以問使女曰:「此女抱兒與婆羅門何所論說?」時彼使女具以其事告青蓮花。時青蓮花聞是語已便作斯念:「我由何業前與母同夫,後與女同婿;今以兒為婿,又共女同夫?」作是念已,投身靡地不勝慚恥,即便出舍覓王城伴,棄之而去至王舍城。停息未久,時此城中有五百人常共遊集,聞青蓮花共相謂曰:「彼女姿容世間希有,今來至此,可命同歡。」即以五百金錢與青蓮花,携至芳園耽樂而住。時尊者大目連知青蓮花堪任受化,詣彼園內樹下經行。時彼眾中有一少年,告青蓮花曰:「汝見彼尊者不?有大威神戒行清潔,貪欲淤泥不能染污,汝能令彼生染心不?」青蓮花曰:「此何足言?曾有賣香男子不淨觀成,我亦令彼情生染著,況復此耶?」諸人報曰:「聖者堅固汝不能動。」時青蓮花至尊者所,現諸嬌態以身相逼,尊者踊身虛空,以頌告曰:

「汝將可厭骨鎖身,  周遍筋脈相纏縛;  元由精血所成就,  依他活命來輕我。  皮囊不淨常充滿,  晝夜入出無停息;  九孔恒流瘡不差,  縱橫穢氣鎮盈軀。  若使諸人悟知此,  如我識汝身不淨;  譬如夏廁不可近,  棄之遠去心無著。  由彼盲冥無慧目,  常被愚癡瞖所覆;  為此心迷愛樂汝,  猶如老象溺深泥。」

時青蓮花目覩尊者神力希奇,於自己身審知不淨,遙禮尊者而說頌曰:

「我知可厭骨鎖身,  周遍筋脈相纏縛;  元由精血所成就,  依他活命輒相輕。  我身不淨常充滿,  晝夜入出無停息;  九孔恒流瘡不差,  縱橫穢氣鎮盈軀。  若彼諸人體識此,  如大聖者知不淨;  譬如夏廁不可近,  棄之遠去心無著。  由彼盲冥無識知,  常被愚癡之所覆;  為此心迷愛樂我,  猶如老象溺深泥。  唯願大聖縱身下,  為我演說微妙法;  於最勝教求出家,  發願常修離欲行。」

時大目連為愍彼故縱身而下,觀機說法令見真諦,既得果已頂禮尊足求哀出家,往諸人處還彼金錢共相愧謝。諸人隨喜,一時俱來禮尊者足。時大目連將青蓮花詣世尊所,頂禮足已具述其事。爾時世尊為青蓮花以書告室羅伐大世主苾芻尼,與其出家便令教誨,勅青蓮花隨書而往。時影勝王遣人送至室羅伐城,既至彼已詣大世主所,出家受學策勤不息,未久之間得阿羅漢果。佛所稱讚於苾芻尼中有大神力最為第一。

爾時佛告諸苾芻:「汝等當觀生死海中輪迴不定,誰非父母?誰非男女及餘親識?如青蓮花,現見如是於親族中共行非法,況隔生耶?非證聖果沈淪靡息。是故汝等,於三界中勤求出離如救頭然。世間欲境無厭足期,當速捨離修無常想作臭尸想,晝夜繫心應如是學。」

時諸苾芻咸皆有疑,請世尊曰:「以何因緣青蓮花尼身具三德,不乏男子於己親處常為雜亂,既出家後得阿羅漢果,於神力中佛讚第一。」世尊告曰:「汝等善聽此青蓮花尼因緣。乃往古昔有一商主,持諸貨物求利他方,其婦於後被煩惱逼欲火燒心,去之不遠有婬女舍。每見男子入彼家中情生愛樂,問一老母曰:『作何福業於所求事皆得稱心?』老母曰:『於勝上人行業成就者,奉其飲食并諸供養,於所求事皆得遂心。』時有獨覺聖者,老母令其飲食供給,以青蓮花奉持供養,彼見神變女生深信,即發願言:『以我此福,於未來世得端嚴身,如青蓮花色香圓滿,隨念所求男子無闕,乃至獲大神力,遭遇大師親得承事。』又復前身數為媒媾,令他父母兄弟姊妹男女之屬共行非法。由供養發願故得勝妙身如花三德,於諸男子無闕乏時。由媒媾親屬,今者於親受斯惡報。復由願力得值目連,而遇於我捨俗出家成阿羅漢,如是應知。」

佛在室羅伐城。時青蓮花苾芻尼既得果已,敬重三寶常發是願:「初乞得食將奉僧眾,次乞得者以充自食。」便於他日先食奉僧,次擬自噉。見乞食苾芻空鉢而去,即以己分持施彼人,一日之中絕食而住。復於明日初食奉僧,次欲自食。鄔波難陀亦來乞食,見青蓮花便作是念:「此苾芻尼但於僧眾而興供養,亦有普意該別人耶?我今應試即就索食。」尼心慇重闕己濟人,還持己分奉施尊者,同前絕食。至第三日觸熱巡門,身體飢羸悶絕于地。時有外道俗人,見已作如是議:「我聞青蓮花離欲得果,如何今時見釋迦子顏容端正,起欲染心投身躄地?」時諸苾芻聞共譏嫌,以事白佛,佛言:「我今為諸苾芻制其學處,乃至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於村路中,從非親苾芻尼自手受食食。是苾芻應還村外住處,詣諸苾芻所各別告言:『大德!我犯對說惡法,是不應為,今對說悔。』是名對說法。」

若復苾芻者,謂鄔波難陀,餘義乃至非親並如上說。

苾芻尼者,謂在此法中。

村路中者,謂在途中。

自手者,親自受取。

食者,謂是二五噉嚼之類。又食者,吞咽入喉。

是苾芻者,謂犯過人。

村外住處者,謂至寺處。

詣苾芻所者,謂寺中人。

各別告者,謂別別對說。

我犯惡法者,謂不善法所不應為,發言告白。

此中犯者,若苾芻於非親尼作非親想疑,於村巷中自手受取五噉五嚼而食咽者,皆得對說罪。若是親尼作非親想疑,得惡作罪。無犯者,廣如上說。

受苾芻尼指授食學處第二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遭儉歲乞食難得,六眾苾芻被飢所苦,往十二眾苾芻尼處。時彼見已便請小食,六眾不受,告言:「諸妹!汝若請我及諸大眾正食之時,汝當指授令彼施主多與我等美好飲食,我當食之。」時有施主請佛及僧就舍而食,諸苾芻往,世尊不去,為制戒故。眾僧食時,吐羅難陀尼告施主曰:「此聖者難陀是釋迦子捨俗出家,善閑三藏是大法師,可多與美好飲食。」并餘五人悉皆讚歎。時彼施主於六人處數倍多與,令諸苾芻並多絕食。時彼施主知其非法無均等心,遂生譏罵。時取食人具以此事白佛,佛言:「我制學處,乃至應如是說:

「若復眾多苾芻於白衣家食,有苾芻尼指授此苾芻應可多與美好飲食。諸苾芻應語是苾芻尼言:『姊妹!且止少時,待諸苾芻食竟。』若無一人作是語者,是諸苾芻應還村外住處,詣諸苾芻所各別告言:『大德!我犯對說惡法,是不應為,今對說悔。』是名對說法。」

眾多苾芻者,謂二、三人已去。

白衣家者,謂四姓等家。

食者,謂受請食。

尼謂吐羅難陀。

指授者,謂處分事。

此苾芻應可多與美好飲食者,謂是過量與食。

諸苾芻等者,謂出呵止言。

若無一人者,謂極少限齊,皆得本罪。

應還村外住處等者,指說悔法,廣說如前。

此中犯者,若苾芻食在上閣,復有食在中閣,於上閣處有苾芻尼指授其食,彼苾芻乃至一人應為呵止。若不呵者,諸苾芻犯對說法。其中閣苾芻應問上閣:「有呵苾芻尼不?」不問而食,皆得惡作。若苾芻在閣下食,有在門屋中食者,若於閣下尼指授時,准前呵止;不問者得本罪。門屋下人准中棚問,不問惡作。又若苾芻從門屋出,復有苾芻從外而至,聞指授聲應問出者:「有人呵苾芻尼不?」不問而食。得惡作罪。如是應知,一施主家多處而食,尼指授處皆得本罪;餘悉犯輕,或上或下准事應知。若其施主緣為此尼施僧食者,尼雖指授,苾芻無犯。或雖指授,情無簡別,或見不得食令其與者,並皆無犯。又無犯者,廣如上說。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卷第四十九

 上一卷 ↑返回頂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