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文句/卷第10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十文句
唐天竺沙門般剌密諦 譯經
明菩薩沙彌古吳智旭 文句
四明行陰境三初總示陰相二別明發相三結過勸示。
初中四初結前想陰盡相二正示行陰區宇三懸示行陰盡相四結示本惟妄想。
今初。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陰盡者是人平常夢想銷滅寤寐恒一覺明虗靜猶如晴空無復麤重前塵影事觀諸世間大地山河如鏡鑒明來無所黏過無蹤跡虗受照應了罔陳習唯一精真。
虗妄五陰皆以妄想為本是故想陰一盡則平常夢想銷滅也金光明最勝王經明十地菩薩皆有夢兆故知直至佛地方名究竟覺者但此夢想亦自不同有六凡見思夢想二乘能銷滅之有二乘塵沙夢想菩薩能銷滅之有菩薩無明夢想唯佛能銷滅之又有觀行銷滅乃至究竟銷滅之不同若在利根則一銷一切銷根或不等亦可非次第中說於次第耳覺明虗靜猶如晴空等正前文所謂於覺明心如去塵垢乃覺所覺空之境界也虗受照應者虗而能受如谷答響照而能應如鏡寫容了罔陳習者罔無也陳習前塵落謝影子也了無塵影正如谷響鏡容來無所黏過無蹤跡也見思想陰盡觀同居世間了罔陳習唯一真空塵沙想陰盡觀方便世間了罔陳習唯一妙有無明想陰盡觀實報世間了罔陳習唯一中道理諦。
二正示行陰區宇。
生滅根元從此披露見諸十方十二眾生畢彈其類雖未通其各命由緒見同生基猶如野馬熠熠清擾為浮根塵究竟樞穴此則名為行陰區宇。
遷流造作名之為行即是分段變易二種生死之根元也今於觀行位中想心既伏故行陰境界從此披露然猶未見識陰區宇故未通其各命由緒而只此行陰乃十二類受生之本基浮根塵究竟之樞穴非此熠熠妄性則十二類何由受生浮根塵何由開合耶殫盡也由緒來歷也野馬日中所映水上浮遊之氣亦名陽燄望之似水即之無實行陰亦爾無實性也樞者門軸穴者停軸之處由樞穴故門得開合由行陰故根塵妄有生滅也。
三懸示行陰盡相。
若此清擾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習如波瀾滅化為澄水名行陰盡是人則能超眾生濁。
言此清擾熠熠不停之元性若銷其性入於水澄之體惟一澄湛之元習譬如波瀾既滅化為澄水此則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是故名行陰盡而超眾生濁也九界六即具如圓通中釋一澄元習者指識陰言既稱元澄復名元習者以其含藏一切習氣種子猶屬真常流注後文所謂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靜也。
四結示本惟妄想。
觀其所由幽隱妄想以為其本。
行陰之相甚為幽隱而此幽隱但是妄想所成而已豈更有他本哉。
二別明發相十初計二無因(至)十計五現涅槃此與阿含所明六十二見法數並同法相稱異彼則本是外道此乃修心誤墮故也。
今初。
阿難當知是得正知奢摩他中諸善男子凝明正心十類天魔不得其便方得精研窮生類本於本類中生元露者觀彼幽清圓擾動元於圓元中起計度者是人墜入二無因論一者是人見本無因何以故是人既得生機全破乘於眼根八百功德見八萬劫所有眾生業流灣環死此生彼秪見眾生輪迴其處八萬劫外冥無所觀便作是解此等世間十方眾生八萬劫來無因自有由此計度亡正徧知墮落外道惑菩提性二者是人見末無因何以故是人於生既見其根知人生人悟鳥生鳥烏從來黑鵠從來白人天本竪畜生本橫白非洗成黑非染造從八萬劫無復改移今盡此形亦復如是而我本來不見菩提云何更有成菩提事當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無因由此計度亡正徧知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一外道立無因論。
文有三節從初至二無因論總明依陰起計從一者是人至惑菩提性別明邪計相貌從是則名為訖文結明成外道論下皆例此不復更出初言凝明正心者即是觀行得力不起十種妄想貪求故十魔不能候其便也從此精研窮究十二類生之本則生滅根元便得披露故得觀於幽清圓擾動元但不應於此圓元界境橫生計度耳動元即指行陰為羣動之元此之行陰境界難可了知故名為幽非是麤重前塵故名為清同分生基互含互具故名為圓於真常中妄有流注故名為擾也外道本劫本見十八見中自有無因而出之二見一則從無想來自謂本無今有一則捷疾觀察妄謂無因而有今之行人本為修正徧知趣菩提果但由妄起計度誤墜其中故曰亡正徧知感菩提性也生機全破者觀行破也乘眼根八百功德能見八萬劫者圓觀力強也本無因者約業名本又來處名本末無因者約象名末又當果名末皆本無因應云皆末無因恐字誤耳此於止觀十境中即屬見境而見境依於行陰行陰本於幽隱妄想故今搜示根原備明妄相令真修者不墮其中然此雖云發在觀門而深位亦有發義但深位人功德力大不至墮落外道耳如楞伽經云七地菩薩若無善念正受墮外道邪徑八地菩薩滅三昧樂門醉所醉妄想涅槃想皆其義也今謂楞伽七地似指三乘共十地言之即合此中竪論五陰盡相想盡而行未盡位在七信若約別地須論界外五陰也。
二計四徧常。
阿難是三摩中諸善男子凝明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圓常中起計度者是人墜入四徧常論一者是人窮心境性二處無因修習能知二萬劫中十方眾生所有生滅咸皆循環不曾散失計以為常二者是人窮四大元四性常住修習能知四萬劫中十方眾生所有生滅咸皆體恒不曾散失計以為常三者是人窮盡六根(應云六識)末那(及第八)執受(如是)心意識中本元由處性常恒故修習能知八萬劫中一切眾生循環不失本來常住窮不失性計以為常四者是人既盡想元生理更無流止運轉生滅想心今已永滅理中自然成不生滅因心所度計以為常由此計常亡正徧知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二外道立圓常論。
此之行陰無始以來相續恒轉有似常住故名圓常也外道十八見中有我及世間常四見前三與此並同第四名為捷疾相智。
三計一分常。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自他中起計度者是人墜入四顛倒見一分無常一分常論一者是人觀妙明心徧十方界湛然以為究竟神我從是則計我徧十方凝明不動一切眾生於我心中自生自死則我心性名之為常彼生滅者真無常性二者是人不觀其心徧觀十方恒沙國土見劫壞處名為究竟無常種性劫不壞處名究竟常三者是人別觀我心精細微密猶如微塵流轉十方性無移改能令此身即生即滅其不壞性名我性常一切死生從我流出名無常性四者是人知想陰盡見行陰流行陰常流計為常性色受想等今已滅盡名為無常由此計度一分無常一分常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三外道一分常論。
初則計自為常他為無常二則單計他常無常三則單計自常無常四則雙計自他皆有常無常也外道十八見中有我及世間半常半無常論四種但法相不同彼云一梵天常我無常二由戲笑故無常三由相觀視故無常四捷疾觀察謂常無常。
四計四有邊。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分位中生計度者是人墜入四有邊論一者是人心計生元流用不息計過未者名為有邊計相續心名為無邊二者是人觀八萬劫則見眾生八萬劫前寂無聞見無聞見處名為無邊有眾生處名為有邊三者是人計我徧知(以為獨)得無邊(之)性彼一切人現我知中我曾不知彼之知性(亦皆各各徧知)名彼(以為)不得無邊之心但(是)有邊(之)性四者是人窮行陰空以其所見心路籌度一切眾生一身之中計其咸皆半生半滅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邊一半無邊由是計度有邊無邊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四外道立有邊論。
性真常中安有分位依於行陰分位妄生初二皆計三世分位初以過未為有邊現前一念相續之心為無邊次以八萬劫內為有邊八萬劫外為無邊三計能所分位以我為能知故無邊彼為所知故有邊四計生滅分位行陰之性惟是生滅生為有邊滅為無邊也外道十八見中亦有有邊無邊四論但法相不同彼云一有邊想二無邊想三上方有邊四方無邊四非有邊非無邊。
五計。
矯亂。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知見中生計度者是人墜入四種顛倒不死矯亂徧計虗論一者是人觀變化元見遷流處名之為變見相續處名之為恒見所見處名之為生不見見處(猶云見不見處)名之為滅相續之因性不斷處名之為增正相續中中所離處名之為減各各生處名之為有互互亡處名之為無以理都觀用心別見有求法人來問其義答言我今亦生亦滅亦有亦無亦增亦減於一切時皆亂其語令彼前人遺失章句二者是人諦觀其心互互無處因無得證有人來問唯答一字但言其無除無之餘無所言說三者是人諦觀其心各各有處因有得證有人來問唯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餘無所言說四者是人有無俱見其境枝故其心亦亂有人來問答言亦有即是亦無亦無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矯亂無容窮詰由此計度矯亂虗無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五外道四顛倒性不死矯亂徧計虗論。
涅槃經云生生不可說乃至不生不生不可說有因緣故亦可得說故知四句四門邪正之分甚微倘未達如來藏性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妙理於行陰中而起知見隨所知見而生計度未有不成顛倒矯亂者也邪分別性故名徧計終無實義故名虗論變化元即指行陰互互無謂生中無滅滅中無生等故一切法俱無各各有謂生時有生滅時有滅等故生滅等皆是有無俱見謂生時有生而無滅滅時有滅而無生又生時則生生而滅滅滅時則滅生而生滅等故有即無無亦即有總由不達生滅去來本如來藏所以計此虗妄諸法謂有真實而不能自決乃成矯亂虗論也外道十八見中亦有異問異答四見但法相不同彼云一者善惡有報耶無報耶二者有他世無他世耶三者何善何不善四者愚冥暗鈍隨他言答資中曰凖婆沙論釋外道計天常住名為不死計不亂答得生彼天若實不知而輒答者恐成矯亂故有問時答言秘密言辭不應皆說或不定答佛法訶云此真矯亂故名不死矯亂虗論。
六計十六有相。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無盡流生計度者是人墜入死後有相發心顛倒或自固身云色是我或見我圓含徧國土云我有色或彼前緣隨我迴復云色屬我或復我依行中相續云我在色皆計度言死後有相如是循環有十六相從此或計畢竟煩惱畢竟菩提兩性並驅各不相觸由此計度死後有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六外道立五陰中死後有相心顛倒論。
行陰名無盡流以其無始以來恒相續轉故也色是我即色是我也我有色我大色小色在我中也色屬我離色有我色但是我所也我在色色大我小我在色中也歷受想行三陰各有四句成十六相從此或計又轉深一層之計度也意謂由造作故有煩惱由造作故有菩提造作即是行陰行陰不可盡則煩惱菩提亦不可盡故兩性皆悉驅入盡未來際亦復不相陵蔑此則錯解性具圓宗無作妙旨差之毫釐謬逾天壤者也危乎危乎外道末劫末見四十四見中亦有世間有想一十六見而法相不同彼謂一有色見二無色見三有色無色見四非有色非無色見五有邊見六無邊見七有邊無邊見八非有邊非無邊見九有樂見十有苦見十一有樂有苦見十二不苦不樂見十三一想十四若干想十五少想十六無量想今謂初四見依色陰次有邊等四見依行陰次有樂等四見依受陰次一想等四見依想陰也。
七計八無相。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先除滅色受想中生計度者是人墜入死後無相發心顛倒見其色滅形無所因觀其想滅心無所繫知其受滅無復連綴陰性銷散縱有生理而無受想與草木同此質現前猶不可得死後云何更有諸相因之勘校死後相無如是循環有八無相從此或計涅槃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究竟斷滅由此計度死後無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七外道立五陰中死後無相心顛倒論。
生理謂行陰也四陰現前死後俱不可得則因果皆無名八無相又計世間四陰因果既無出世涅槃因果安有故成斷滅心顛倒論外道四十四見中亦有世間無想論八見而法相不同彼云一有色二無色三有色四非有色非無色五有邊六無邊七有邊無邊八非有邊非無邊。
八計八俱非。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行存中兼受想滅雙計有無自體相破是人墜入死後俱非起顛倒論色受想中見有非有行遷流內觀無不無如是循環窮盡陰界八俱非相隨得一緣皆言死後有相無相又計諸行性遷訛故心發通悟有無俱非虗實失措由此計度死後俱非後際昏瞢無可道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八外道立五陰中死後俱非心顛倒論。
以有破無以無破有故云自體相破初則以色受想而例行陰見有非有以行遷流例色受想觀無不無是故四陰各有二非名八俱非次又單從行陰遷訛起計有則不應念念變滅無則不應念念出生又不住故非有非實相續故非無非虗也外道四十四見中亦有非想非非想論八見名相與前無想論同。
九計七斷滅。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後後無生計度者是人墜入七斷滅論或計身滅或欲盡滅或苦盡滅或極樂滅或極捨滅如是循環窮盡七際現前銷滅滅已無復由此計度死後斷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九外道立五陰中死後斷滅心顛倒論。
後後無謂行陰念念遷滅也七斷滅論者計此人天七處死後皆即斷滅也一者人道身死即滅二者欲天壽盡即滅三與四者初禪二禪苦盡皆歸死滅五者三禪極樂亦歸死滅六與七者四禪雙捨苦樂四空并捨色陰亦歸死滅故云窮盡七際皆銷滅也外道四十四見中亦有斷滅論七見一身滅二欲天滅三色天滅四空處滅五識處滅六不用處滅七有想無想處滅與此開合不同今經開四禪而合四空也。
十計五現涅槃。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後後有生計度者是人墜入五涅槃論或以欲界為正轉依觀見(六欲天上境界)圓明生愛慕故或以初禪性無憂(出離憂根)故或以二禪心無苦(出離苦根)故或以三禪極悅隨故或以四禪苦樂二亡不受輪迴生滅性故迷有漏天作無為解(計此)五處(暫時)安隱(以)為(便是)勝淨(轉)依如是循環五處究竟由此計度五現涅槃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十外道立五陰中五現涅槃心顛倒論。
後後有謂行陰念念生起也前計七處滅已方為涅槃此以五處安隱即是轉依外道四十四見中亦有現在有泥恒五見一云現在五欲自恣即是泥洹餘四並與此經同。
三結過勸示。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狂解皆是行陰用心交互故現斯悟眾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現前以迷為解自言登聖大妄語成墮無間獄汝等必須將如來語於我滅後傳示末法徧令眾生覺了斯義無令心魔自起深孽保持覆護銷息邪見教其身心開覺真義於無上道不遭枝岐勿令心祈得少為足作大覺王清淨標指。
狂解者依於行陰所起見惑也由禪定發故亦名悟背正徧覺故仍是迷想陰既伏天魔已不得便今之六十二見皆是自心所起魔孽耳嗚呼末世暗證之流所有邪悟較此外道更為淺陋而門庭高豎妄稱宗匠徧於域中亦可悲也標謂標榜指謂指南又覺王如月佛語如指。
五明識陰境三初總示陰相二別明發相三斥邪結正。
初中四初結前行陰盡相二正明識陰區宇三懸示識陰盡相四結示本惟妄想。
今初。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陰盡者諸世間性幽清擾動同分生機倐然隳裂沉細綱紐補特伽羅酬業深脉感應懸絕。
諸世門徧指同居方便實報三土而言也九界一切生類喻如網目沉細行陰喻如綱紐有為諸行盡故六凡有情酬業深脉感應懸絕偏真諸行盡故二乘有情酬業深脉感應懸絕二邊諸行盡故菩薩有情酬業深脉感應懸絕葢九界有情各以自心所現惑業為能感即以自心所現果報為能應今行陰既盡感應俱絕此正空所空滅生滅既滅之境界也利根之士一滅一切滅并識陰亦復不當情矣。
二正明識陰區宇。
於涅槃天將大明悟如雞後鳴膽顧東方已有精色六根虗靜無復馳逸內外湛明入無所入深達十方十二種類受命元由觀由執元諸類不召於十方界已獲其同精色不沉發現幽秘此則名為識陰區宇。
此仍約識陰習強者於觀行中雖達行空復現湛明之境界也二種生死皆如長夜今有為行空則於圓淨涅槃天將大明悟偏真行空則於方便淨涅槃天將大明悟二邊行空則於性淨涅槃天將大明悟也六根者識陰之所執受行陰之所開合於觀行中行陰已破故虗靜而無復馳逸識陰尚存故無入而猶言內外葢識性即如來藏但以無明覆蔽如頻伽瓶之隔越虗空妄成內外故名為陰陰當破故似有所入識性藏性本非二性如內空外空本非二空故元無所入也行陰既破識陰現前所以深達十二類生受命元由以此識陰正所謂去後來先作主翁者故也無樞穴故其由可觀無遷流故其元可執無生機故諸類不召了知萬法唯識故於十方世間已獲其同觀行既深能見如來藏性故精性妙色不復沉埋幽秘理性從此發現此正寂滅現前境界但未忽然超越耳餘如圓通中釋。
三懸示識陰盡相。
若於羣召已獲同中銷磨六門合開成就見聞通隣互用清淨十方世界及與身心如吠瑠璃內外明徹名識陰盡是人則能超越命濁。
羣召即牒前諸類不召獲同即牒前於十方界已獲其同也以六根為一根用名合成就以一根為六根用名開成就世界身心如吠瑠璃正所謂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具如圓通中釋。
四結示本惟妄想。
觀其所由罔象虗無顛倒妄想以為其本。
幻妄似有名為罔象體性空寂名為虗無迷背性真名為顛倒更無實法惟此妄想以為其本了知妄想無性則其本尚無識陰何有故曰識陰虗妄本如來藏也。
二別明發相十初因所因執(至)十定性緣覺。
今初。
阿難當知是善男子窮諸行空於識還元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能令己身根隔合開亦與十方諸類通覺覺知通[泳-永+曶]能入圓元若於所歸立真常因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因所因執娑毘迦羅所歸冥諦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一立所得心成所歸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外道種。
言觀行中已能窮究諸行性空將於識性伏還元覺生滅既滅寂滅現前但以尚有寂滅境界當情故云精妙未圓此時六根漸得清淨故云能令己身根隔合開能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故云亦於十方諸類通覺也此圓元境雖復本如來藏全屬顛倒妄想以其離彼色受想行別有圓元非是頭頭法法皆圓元故是故此非真常不應妄生勝解若誤立此以為所歸而云此是萬法生因此因是常萬法無常則為非因計因便墮因所因執蓋娑毘迦羅亦是於禪觀中以第六識分別第八識體不知惟是如來藏性循業發現妄起法執前文所謂拘舍離等昧為冥諦是也今由過在立字及勝解字便令真修却成外道故名曰墮。
二能非能執。
阿難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若於所歸覽為自體盡虗空界十二類內所有眾生皆我身中一類流出生勝解者是人則墮能非能執摩醯首羅現無邊身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二立能為心成能事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大慢天我徧圓種。
前計八識為他而成法執今計八識為自而成我執也非能而妄計為能故云能非能執摩醯首羅此云大自在三目八臂。
三常非常執。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若於所歸有所歸依自疑身心從彼流出十方虗空咸其生起即於都起所宣流地作真常身無生滅解在生滅中早計常住既惑不生亦迷生滅安住沉迷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常非常執計自在天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三立因依心成妄計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倒圓種。
此與冥諦異者冥諦計他法此計他天也天非常住妄計為常故云常非常執本是心生天地反謂天地生人故名倒圓。
四知無知執。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若於所知知徧圓故因知立解十方草木皆稱有情與人無異草木為人人死還成十方草樹無擇徧知生勝解者是人則墮知無知執婆吒霰尼執一切覺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四計圓知心成虗謬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倒知種。
無知而妄執為知故名知無知執婆吒霰尼二外道名也夫所言無情有性者謂一切法皆第八識之相分皆與如來藏性相應故曰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今不達性空道理却執草木有命虗謬甚矣然不得因此遂謂無情但是法性不是佛性也以法佛無二性故。
五生無生執。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若於圓融根互用中已得隨順(見一切法皆能互圓發生勝果)便於圓化一切發生(之中或)求火光明(或)樂水清淨(或)愛風周流(或)觀塵(能)成就各各崇事(妄)以此羣塵(為)發(生造)作(之)本因立常住解是人則墮生無生執諸迦葉波并婆羅門勤心役身事火崇水求出生死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五計著崇事迷心從物立妄求因求妄冀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顛化種。
四大無生而妄計為能生之本故名生無生執葢不知如來藏中性具四大清淨本然周徧法界故能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而直計四大為圓融妙性此則錯解惟地惟水惟火惟風法門而謬同天壤矣。
六歸無歸執。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若於圓明計(此)明中(本自)虗(寂遂欲)非滅羣化以永滅依為所歸依生勝解者是人則墮歸無歸執無想天中(及四空人)諸舜若多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六圓虗無心成空亡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斷滅種。
非歸而妄計為所歸故云歸無歸執無想天中令不恒行心心所滅諸舜若多令彼有對色法銷滅皆計虗無而成斷滅也。
七貪非貪執。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若於圓常(之中即欲)固身常住(使其)同於精圓長不傾逝生勝解者是人則墮貪非貪執諸阿斯陀求長命者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七執著命元立固妄因趣長勞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妄延種。
非所應貪而妄貪故云貪非貪執阿斯陀此翻無比長壽仙名虗妄色身全屬塵勞今欲固之則長勞矣。
八真無真執。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若)觀(此)命(元)互通(遂乃)却留塵勞恐共銷盡便於此際坐蓮華宮廣化七珍多增寶媛恣縱其心生勝解者是人則墮真無真執吒枳迦羅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八發邪思因立熾塵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天魔種。
無真而妄執為真故云真無真執媛美女也吒枳迦羅亦魔王名。
九定性聲聞。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於命明中分別精麤疏決真偽因果相酬唯求感應背清淨道所謂見苦斷集證滅修道居滅已休更不前進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定性聲聞諸無聞僧增上慢者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九圓精應心成趣寂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纏空種。
命明者識精元明九界壽命之本也妄謂變易細相常住為精分段生死形質為麤無漏勝業為真有漏雜業為偽變易果酬無漏因分段果酬有漏因故惟以出世道感出世滅背於本自超越世出世間之清淨道所謂見三界是實苦斷見思之實集為證偏真寂滅乃修無漏真道一得入滅便謂了當不知秪一真諦尚未全彰俗諦中諦何曾知見但圓精應之因心以成趣寂之小果被空所纏不能迴心出假此真增上慢人出其無聞熏力故也。
十定性緣覺。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若於圓融清淨覺明發研深妙即立涅槃而不前進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定性辟支諸緣獨倫不迴心者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十圓覺[泳-永+曶]心成湛明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覺圓明不化圓種。
圓融清淨覺明徧一切法隨舉一塵罔非全體圓明覺性今獨立此深妙之處以為涅槃不知法法皆深皆妙故雖稱覺悟未臻化圓出有佛世名為緣覺出無佛世名為獨覺仍是定性偏真而已。
三斥邪結正二初斥邪二結正。
今初。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中途成狂因依迷惑於未足中生滿足證皆是識陰用心交互故生斯位眾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現前各以所愛先習迷心而自休息將為畢竟所歸寧地自言滿足無上菩提大妄語成外道邪魔所感業終墮無間獄聲聞緣覺不成增進汝等存心秉如來道將此法門於我滅後傳示末世普令眾生覺了斯義無令見魔自作沉孽保綏哀救消息邪緣令其身心入佛知見從始成就不遭岐路。
初卷正示二本即云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正指此陰魔諸境而言之也外道邪魔所感偽果即是諸天魔眷及十種仙至於業終墮無間獄則必更歷鬼畜復形人道乃至或作修羅則修行人適與種種顛倒諸眾生等惟聲聞緣覺得免分段苦輪然亦不成增進則變易生死仍在良由不知二種根本迷於常住真心用諸妄想故耳若知二十五門各具五陰虗妄境界只此虗妄五陰本皆如來藏性無一可取無一可捨迷之則為二種生死根本悟之則是菩提涅槃元清淨體何至各以所愛先習迷心而中途成狂也哉見魔亦即心魔謂依識陰起於分別我法二執故名見魔須知聲聞緣覺亦是分別法執所攝也。
二結正。
如是法門先過去世恒沙劫中微塵如來乘此心開得無上道識陰若盡則汝現前諸根互用從互用中能入菩薩金剛乾慧圓明精心於中發化如淨瑠璃內含寶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心菩薩所行金剛十地等覺圓明入於如來妙莊嚴海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諸根互用正所謂忽然超越之境界也觀行盡則入相似便得六根清淨相似盡則入分證便得六根互用分證盡則階究竟便能入於菩薩金剛乾慧究竟盡則第八識轉成大圓鏡智前五識轉為成所作智故圓明精心於中發化三類分身徧息苦輪惟如如理及如如智內外明徹譬如瑠璃內含寶月頓超信住行向地等而成妙覺無上道也言如是乃超者正明圓頓行人一超直入不藉劬勞肯綮修證也又互用中即能超入金剛乾慧從金剛乾慧又即超入妙莊嚴海則重重單複十二之義亦成譬如利刀一截千紙大鵬一舉九萬直是迅速然非總廢諸位又超字有二義一者剎那頓證為超二者雖歷塵劫但以不遭枝岐中間永無諸委曲相亦名為超也妙莊嚴海即萬行究竟圓滿菩提即智德究竟歸無所得即理體究竟又功德莊嚴智慧莊嚴自性清淨莊嚴不縱不橫無二莊嚴故名妙莊嚴海實智菩提圓滿方便菩提圓滿真性菩提圓滿不縱不橫無二圓滿故名圓滿菩提三諦妙理如頭本不失神珠在衣故理無所得性具萬行如空中鳥跡鏡中羣像故行無所得稱性止觀如日月本明鏡水本照故智無所得不縱不橫無二所歸故名歸無所得彼魔外二乘等由其皆有所得所以皆非究竟也二別明境發之相竟。
三結勸欽誨遵修。
此是過去先佛世尊奢摩他中毗婆舍那覺明分析微細魔事魔境現前汝能諳識心垢洗除不落邪見陰魔銷滅天魔摧碎大力鬼神褫魄逃逝魑魅魍魎無復出生直至菩提無諸少乏下劣增進於大涅槃心不迷悶若諸末世愚鈍眾生未識禪那不知說法樂修三昧汝恐同邪一心勸令持我佛頂陀羅尼呪若未能誦寫於禪堂或帶身上一切諸魔所不能動汝當恭欽十方如來究竟修進最後垂範。
文有二節從初至心不迷悶結勸遵修顯教從若諸末世訖文結勸遵修密詮也初文可知次文愚鈍眾生言其無多聞性而已非謂茫如白羊者也乏智慧故未識中道禪那妙理缺辯才故不知說於修行法要但已發真正菩提之心決欲超生脫死證入圓通故樂修三昧也此必親近明師秉承教示於此二十五門稱其所宜隨依一種修行事非一概然雖有師承仍須呪護驗知末世師匠既不諳於此經持呪又不合於軌式其不同邪者幾希矣以上初正明禪境竟。
二更斷餘疑二初疑問二答釋。
初中三初領前法二騰三問三總請答。
今初。
阿難即從座起聞佛示誨頂禮欽奉憶持無失於大眾中重復白佛。
二騰三問即為三初問陰本妄想二問併銷次第三問詣何為界。
今初。
如佛所言五陰相中五種虗妄為本想心我等平常未蒙如來微細開示。
此問五陰何故惟是五種妄想為本更無他本耶。
二問併銷次第。
又此五陰為併銷除為次第盡。
三問詣何為界。
如是五重詣何為界。
三總請答。
惟願如來發宣大慈為此大眾清明心目以為末世一切眾生作將來眼。
二答釋二初正答所問二結勸傳示。
初中三初廣答陰本妄想二超答詣何為界三追答併銷次第。
初又三初總明二別示三結成。
今初。
佛告阿難精真妙明本覺圓淨非留死生及諸塵垢乃至虗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覺妙明真精妄以發生諸器世間如演若多迷頭認影妄元無因於妄想中立因緣性迷因緣者稱為自然彼虗空性猶實幻生因緣自然皆是眾生妄心計度阿難知妄所起說妄因緣若妄元無說妄因緣元無所有何況不知推自然者是故如來與汝發明五陰本因同是妄想。
精真妙明本覺圓淨亦指現前一念心之實性而言之也不雜名精不妄名真妙明者寂而常照也從來無不覺故名為本覺圓淨者照而常寂也死生徧指分段變易塵垢徧指九界惑業知妄所起謂知其無起而妄有緣起所以強說虗妄因緣此如以藥療病也若了知妄體元無起非實起會須說妄因緣亦復元無所有此如病去藥除也葢知妄所起秪是不變隨緣達妄元無秪是隨緣不變斯則因緣二字已屬強名何況更欲推為自然者耶是故發明五陰本因同是妄想夫既曰妄想為本謂之說妄因緣可也既惟妄想為本妄豈有本謂之元無所有可也。
二別示即為五初明色陰惟是堅固妄想(至)五明識陰惟是顛倒妄想。
今初。
汝體先因父母想生汝心非想則不能來想中傳命如我先言心想醋味口中涎生心想登高足心酸起懸崖不有醋物未來(設使)汝(之色)體必非虗妄通倫(則此)口水如何因談醋出是故當知汝現色身名為堅固第一妄想。
人謂色有實法不知惟是堅固妄想而已妄想謂之堅固豈真有堅固哉試觀口水惟想所成一切色法亦如是矣。
二明受陰惟是虗明妄想。
即此所說臨高想心能令汝形真受酸澀由因受生能動色體(則知)汝今現前順益違損二現驅馳名為虗明第二妄想。
順之則益違之則損人謂實有違順二境以為所受不知惟是虗明妄想而已妄想謂有所明豈真有所明哉足心酸澀惟想所成一切諸受亦如是矣。
三明想陰惟是融通妄想。
由汝念慮使汝色身身非念倫汝身何因隨念所使種種取像心生形取與念相應寤即想心寐為諸夢則汝想念搖動妄情名為融通第三妄想。
前後四陰既云惟是妄想為本此之想陰又豈更有他本即以妄想所現之境還為妄想所依是故色受二陰則明想外無境今之想陰須明境外無想只此所想之境但是隨想所成除却融通妄想豈復更有本哉葢人謂色心兩法寤寐二境決定不相融通今試觀由汝念慮便能使汝色身設使身非念倫汝身何因隨念所使且夫心中種種取像心既生想形隨取物所取之物必與所念相應又寤時即為想心寐時便為諸夢則若色若心若寤若寐何嘗不互融互通當知現前想念搖動妄情更非實有外境令我搖動不過即是融通妄想而已。
四明行陰惟是幽隱妄想。
化理不住運運密移甲長髮生氣銷容皺日夜相代曾無覺悟阿難此若非汝云何體遷如必是真汝何無覺則汝諸行念念不停名為幽隱第四妄想。
能令體遷故不離汝想曾無覺悟故惟是虗妄也除却幽隱妄想豈復更有諸行。
五明識陰惟是顛倒妄想。
又汝精明湛不搖處(設欲)名恒常者於身(總)不由(於)見聞覺知若實精真(便決)不容習妄何因汝等曾於昔年覩一奇物經歷年歲憶忘俱無於後忽然覆覩前異記憶宛然曾不遺失則此精了湛不搖中念念受熏有何籌算阿難當知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靜流急不見非是無流若非(妄)想(根)元寧受(此虗)妄(熏)習非汝六根互用開合(使彼妄習無寄則)此之妄想無時得滅故汝現在見聞覺知中串習幾則湛了內罔象虗無(名為)第五顛倒微細精想。
識陰雖云通指八識須以第八為總報主此第八識見分恒托六根門頭任運緣於現量性境故云於身不出見聞覺知也串與慣同常也幾微也除却顛倒微細精想豈復更有罔象虗無陳習。
三結成。
阿難是五受陰五妄想成。
言五受陰者以是眾生之所執受故也是故五陰通名為受通名為想當知亦復通名為識以受想行三陰不過皆是識之心所色陰不過即是識之相分故也又復通名為行以色受想識皆是遷流造作法故又復通名為色以初是有對有表色後四皆是無對無表色故也。
二超答詣何為界。
汝今欲知因界淺深唯色與空是色邊際唯觸及離是受邊際唯記與忘是想邊際唯滅與生是行邊際湛入合湛歸識邊際。
色空皆是色陰邊際則十界色法無不竪窮橫徧觸離皆是受陰邊際則十界諸受亦皆竪窮橫徧記忘皆是想陰邊際滅生皆是行陰邊際入合皆是識陰邊際則十界想行識等一一皆復豎窮橫徧所以觀相元妄無可指陳惟是五種妄想為本觀性元真皆如來藏清淨本然周徧法界也。
三追答併銷次第。
此五陰元重疊生起生因識有滅從色除理則頓悟乘悟併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我已示汝劫波巾結何所不明再此詢問。
重疊生起者意顯一念迷妄法爾頓具五疊渾濁非謂實有先後也生因識有二句大須體會葢一往就迷情言須云生因色有滅從識除今是原始要終故云生因識有滅從色除耳請試辯之迷情所見必須先有色空方成觸離因有觸離方有記忘因有記忘方名生滅因有生滅方成了別了別之性稱為湛明豈非生因色有乎下手功夫必須先斷分別無分別則無造作無造作則無諸想無諸想則不取諸受無諸受則不召諸色豈非滅從識除乎今原其所自始者一念無明心動即為識本此識動相即為行本動必取境即為想本能取見分即為受本所取相分即為色本是一念頓具五疊渾濁仍是生因識有也要其所由終者動靜等二相了然不生故色性自滅聞所聞等皆盡故受性自滅覺所覺空故想性自滅生滅既滅故行性自滅忽然超越故識性自滅是一念圓超五種妄想仍是滅從色除也悟生即無生故理則頓悟乘悟併銷所謂一銷一切銷喻如巾之六結一解一切解約橫喻也無滅而論滅故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所謂先得人空次悟法空然後入無生忍喻如巾之一結要須從中下手漸令分散約豎喻也然而事理本自不二迷悟不免天殊以理從事則何理非事以事從理則何事非理倘不深知六即妙義通達橫豎法門何由能識此經宗趣今不避繁再為點示先約義立成四句次融會收入一途先立四句者一頓悟頓除二頓悟漸除三漸悟頓除四漸悟漸除一頓悟頓除者即是最利根人事理二障俱薄始則於觀行中乘此心開超入金剛乾慧次又於金剛乾慧中圓明精心頓超信住行向地等入妙覺海也二頓悟漸除者如阿難等先悟藏性頓獲法身次復定境修觀滌除根中積生虗習者是也三漸悟頓除者如滿慈輩所知障重故開悟為難由其三緣先斷故但使三因不生則狂心頓歇歇即菩提也四漸悟漸除者二障俱重須以聞熏漸開圓解次依圓解而起真修乃至歷劫辛勤修證者是也此之四句但約圓家建立非關藏通別等設於前三教門各立四句義亦可得非此所急故不說之次會一途全者事之理無漸而非頓縱令六結解不同時而解法畢竟無二未有知解此結而不知解彼結者是故頓漸二悟同名為頓全理之事無頓而非漸縱令五陰剎那同盡而次第終自炳然未有色不盡而受先盡乃至行不盡而識先盡者是故頓漸二除同名為漸也所以劫波巾喻約六根則橫而兼豎以根根皆有五陰重疊故約五陰則豎而復橫以觀行中亦盡五陰乃至究竟位中亦復盡五陰故法喻巧妙所應深思初正答所問竟。
二結勸傳示。
汝應將此妄想根元心得開通傳示末法之中諸修行者令識虗妄深厭自生知有涅槃不戀三界。
五陰既惟妄想為本所以無非虗妄九界眾生皆由不知五陰虗妄不能深起厭離所以不知涅槃真性而久戀三土之三界也涅槃三義者一性淨涅槃即法身德二圓淨涅槃即般若德三方便淨涅槃即解脫德若離而言之橫約三人豎約三位三人者性淨屬佛方便淨屬菩薩圓淨屬二乘三位者圓淨屬七信方便淨屬十信性淨屬初住以上今合而言之正因性顯名性淨緣因性顯名方便淨了因性顯名圓淨三因圓顯則三德涅槃圓證所謂舉一即三言三即一也又知涅槃亦具橫豎二義一豎義者知有圓淨涅槃不戀同居三界知有方便淨涅槃不戀有餘三界知有性淨涅槃不戀實報三界破界內陰顯圓淨涅槃破有餘陰顯方便淨涅槃破實報陰顯性淨涅槃三涅槃顯即法性五陰顯所謂去泥純水也二橫義者十界五陰皆即空故名圓淨涅槃十異五陰皆即假故名方便淨涅槃十界五陰皆即中故名性淨涅槃證此三涅槃性故一切變現不為煩惱也大章正宗分竟。
三流通分
二初如來歎述二大眾歡喜。
初中二初明滅惡力用二明生善力用。
今初。
阿難若復有人徧滿十方所有虗空盈滿七寶持以奉上微塵諸佛承事供養心無虗度於意云何是人以此施佛因緣得福多不阿難答言虗空無盡珍寶無邊昔有眾生施佛七錢捨身猶獲轉輪王位況復現前虗空既窮佛土充滿皆施珍寶窮劫思議尚不能及是福云何更有邊際佛告阿難諸佛如來語無虗妄若復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羅夷瞬息即經此方他方阿鼻地獄乃至窮盡十方無間靡不經歷能以一念將此法門於末劫中開示未學是人罪障應念銷滅變其所受地獄苦因成安樂國得福超越前之施人百倍千倍萬倍千萬億倍如是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先以財施增上功德而為能校次正明法施功德能滅重罪兼得勝福也此法門者全性成修之法一路涅槃之門凡夫現在陰入處界大等本與諸佛無二無別皆如來藏妙真如性一念迷妄既可舉此法身般若解脫之全體大用而為阿鼻惑業苦三則一念了悟豈不能舉此阿鼻惑業苦之全體大用而還成法身般若解脫三德耶葢十界升沉元不外於現前一念一念能造四重十夷備經無間所以一念還能弘通此法莊嚴淨土也法門既圓頓難思末劫又多疑障重未學則聞熏乏種今秉此一念弘毅深心了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聖世像季不作二想能為希有殊勝難事令未學頓同有學末劫猶如正法則地獄苦因何不當體變成蓮華淨界乎正報轉故依報隨轉慧性起故福性亦超弘經之士須向此一念薦取始得。
二明生善力用。
阿難若復有人能誦此經能持此呪如我廣說窮劫不盡依我教言如教行道直至菩提無復魔業。
滅惡既極至阿鼻生善則徑歸佛果顯說密說功用實均窮劫廣宣如何得盡我輩生雖末劫獲遘上乘碎首粉身莫酬至德所願依教修行戒乘但急遵最後之叮嚀祈報恩於萬一耳。
二大眾歡喜。
佛說此經已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及諸他方菩薩一乘聖仙童子并初發心大力鬼神皆大歡喜作禮而去。
大論釋三義故歡喜一能說人清淨二所說法清淨三依法得果清淨能說人者即是如來法王為度眾生故說不為名利故說所說法者即今了義極典乃是圓頓真宗非復權漸曲說依法得果者始則不歷僧祇頓獲法身次則普會大眾獲法眼淨無量眾生發無等心後則頓悟增上妙理斷除微細煩惱乃至節節聞經處處受益也我輩今者值此遺文深心玩索雖復世遠地偏而心心相印何殊給園初唱前之二喜幸皆有之所愧夙根劣弱尅果未期是故缺於第三喜耳然一字沾神永作金剛種子亦可懸為未來喜也。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十文句(畢)
No. 285-A 後序
至矣哉大佛頂經之為教也依妙性而開妙悟起妙行而歷妙位成妙果而歸妙性永超七趣沉淪不墮修心岐徑戒乘俱急頓漸兩融顯密互資事理不二誠教海之司南宗乘之正眼也旭年二十三時歲在辛酉創獲聞熏決志離俗次年剃染坐禪雙徑每遇靜中諸境罔不藉此金錍乙丑丙寅兩夏為二三友人所逼頻演此經二徧實多會心願事闡發但以志在宗乘未暇筆述己巳春與博山無異師伯盤桓百日深痛末世禪病方乃一意研窮教眼用補其偏然雖徧閱大藏而會歸處不出梵網佛頂二經越七年丙子抱病竄居九華惟以念佛佇死期不意誦帚昉師蹈氷遠至首以梵網合註為請遂力成之次年昉師歸閩續有同志數人樂聞此經要旨一番商究會心更多戊寅幻遊新安結夏休邑重拈妙義如倍精明今夏弘法溫陵昉師及一切知己堅請疏解以發前人之所未發子謂此經舊解多矣利根者一指便可見月鈍根者多指益復眩眼耳昉師曰不然藥無貴賤起病者良法無精粗救時為要痛茲末世宗教分河盡謂別傳實在教外孰知教內自有真傳縱令截去指頭依舊不曾見月每聆吾師豎義快痛直捷實與本分宗旨相應並不蹈襲前人窠臼始信不離文字而說解脫非欺我也何忍祕此妙悟不以全體示人吾師於法有慳心乎於時復有修白慕公若水輪公極力勸成予感其意兼理夙願述為玄義二卷文句十卷固不敢矯古人而立異亦不敢殉古人而強同知我罪我聽諸高明而已獨可悲者講至大士圓通而昉師示[序-予+矢]解至大士圓通而昉師西逝勸子始事乃不及觀予竣事也然昉師既遊淨土觀世音菩薩為其勝友不久將入耳門圓照三昧觀聽十方圓明又何有於數卷玄文而不悉知悉見也哉予亦可以無憾矣。
是歲秋八月二十有五日閣筆故序
No. 285-B 跋語
首楞嚴經一入中國已來諸師註解亡慮數十家矣然不聞特有玄義文句名蓋玄文之名權輿於天台歟而惟有於法華無於餘經此時首楞嚴一經未入中夏甞聞大師懸知竺土有此經向西禮拜焉明藕益旭師一生解釋經論甚多予初就大藏讀此玄文嘆曰世豈天台之玄文又豈圭峯之疏鈔而彼皆有修證儀今之旭師闕之耳然此經第七卷直佛口所詮有修儀有觀法何可贅乎近了知軒主默兄抽玄文於大藏以圖鏤梓公海內予曩與所欲者偶然合其志不堪喜躍記巔末於後云。
法山後學知即撰
No. 285-C 定刻大佛頂經玄義文句跋
本邦舊刊佛頂經玄文校讐弗精脫誤最多(余)客歲講經之次據藏本一一照對為之完正欲廣布天下垂諸悠遠遂命劂生以為定刻既成劂生請(余)跋語聊書末簡用識歲月賢者勿以廁名於後為誚也幸。
元祿六年夏五月三日菩薩沙彌光謙敬筆於洛東有門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