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神異典/第141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博物彙編 神異典 第一百四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一百四十一卷
博物彙編 神異典 第一百四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神異典》。

 第一百四十一卷《目錄》。

 《僧部列傳》十七。

  隋二。

  那連提黎耶,舍     闍那崛多,附僧就 法智

  達摩笈多       彥琮。附行矩

  僧猛、         《智炫》。

  《法願》。附道行 道龕 《靈藏》。

  道成。

《神異典》第一百四十一卷。

僧部列傳十七

[编辑]

隋二

[编辑]

那連提黎耶舍

[编辑]

按《續高僧傳》:那連提黎耶舍,此言尊稱,北天竺烏場 國人。《正音應》云「鄔茶,其王與佛同氏,亦姓釋迦,剎帝 利種,此云土田主也。由劫初之時,先為分地主,因即 號焉,今所謂國王者是也。舍年十七,發意出家,尋值 名師,備聞正教,二十有一,得受具篇。聞諸宿老,歎佛 景跡,或云某國有缽,某國有衣,頂骨牙齒,神變非一。」 遂即起心,願得瞻奉,以戒初受,須知律相,既滿五夏, 發足遊方。所以天梯石臺之跡,龍廟寶塔之方,廣周 諸國,並親頂禮,僅無遺逸。曾竹園寺一住十年,通履 僧坊,多值明德。有一尊者,深識人機,見語舍云:「若能 靜修,應獲聖果。恐汝遊涉,終無所成。」爾日雖聞,情無 領悟,晚來卻想,悔將何及。耶舍北背「雪山,南窮師子, 歷覽聖跡,仍旋舊壤,乃睹烏場國主,真大士焉。自所 經見,罕儔其類,試略述之。」安民以理,民愛若親。後夜 五更,先禮三寶,香花伎樂,竭誠供養。日出昇殿,方覽 萬機。次到辰時,香水浴像。宮中常設,日百僧齋,王及 夫人,手自行食。齋後消食,習諸武藝。日景將昳,寫《十 行經》,與諸德僧,共談法義,復與群臣量議治政。暝入 佛堂,自奉燈燭,禮拜誦讀,各有恆調,了其常業,乃還 退靜,三十餘年斯功不替。王有百子,誠孝居懷,釋種 餘風嗣流此國,但以寺接山阜,野火所焚,各相差遣, 四遠投告,六人為伴行化。雪山之北,至於峻頂,見有 人鬼二路,人道荒險,鬼道利通,行客心迷,多尋鬼道, 漸入其境,便遭殺害。昔有聖王,於其路首,作毗沙門 天王石像,手指人路,同伴一僧,錯入鬼道。耶舍覺已, 口誦《觀音神咒》,百步追及,已被鬼害。自以咒力,得免 斯厄。因復前行,又逢山賊,專念前咒,便蒙靈衛。賊來 相突,對目不見。循路東指,到芮芮國。值突厥亂,西路 不通,返鄉意絕。乃隨流轉,北至泥海之旁,南岠突厥 七千餘里。彼既不安,遠投齊境。天保七年,屆於京鄴。 文宣皇帝極見殊禮,偏異恆倫。耶舍時年四十,骨梗 雄雅,物議憚之。緣是文宣禮遇隆重,安置天平寺中, 請為《翻經三藏》。殿內梵本千有餘夾,敕送於寺。處以 上房為建道場,供窮珍妙,別立廚庫,以表尊崇。又敕 昭元、大統沙門法上等二十餘人,監掌翻譯。沙門法 智、居士萬天懿傳語。懿元鮮卑,姓万俟氏。少出家,師 婆羅門,而聰慧有志力,善梵書語,攻咒符術,由是故 名《預參傳》焉。初翻眾經五十餘卷,大興正法,弘暢眾 心。宣帝重法殊異,躬禮梵本,顧群臣曰:「此乃三寶洪 基,故宜偏敬。」其奉信推誠,為如此也。耶舍每於宣譯 之暇,時陳神咒,冥救顯助,立功多矣。未幾,授昭元都, 俄轉為統。所獲兵祿,不專自資,好起慈惠,樂興福業, 設供飯僧,施諸貧乏,獄囚繫畜,咸將濟之。市廛內所, 多造義井,親自漉水,津給眾生。又於汲郡西山,建立 三寺,依泉傍谷,制極山美。又收養癘疾男女,別坊四 事供承,務令周給。又往突厥客館,勸持六齋,羊料放 生,受行素食。又曾遇病,百日不起,天子皇后躬問起 居,耶舍歎曰:「我本外客,德行未隆,乘輿今降重法,故 爾。」內撫其心,慚懼交集。建德之季,周武克齊,佛教與 國,一時平殄。耶舍外假俗服,內襲三衣,避地東西,不 遑寧息。五眾凋窘,投厝無所。儉餓溝壑者,減食施之; 老病無力者,隨緣濟益。雖事力匱薄,拒諫行之,而神 志休強,說導無倦。屯負留難,更歷四年。有隋御㝢,重 隆三寶。開皇之始,梵經遙應,爰降璽書,請來弘譯。二 年七月,弟子道密等侍送入京,住大興善寺。其年季 冬,草創翻譯,敕昭元統沙門曇延等三十餘人令對 翻傳。主上禮問殷繁,供奉隆渥,年雖朽邁,行轉精勤。 曾依《舍利弗陀》羅尼,具依修業,夢得境界,自身作佛。 如此靈祥雜沓,其例非一。後移住廣濟寺,為外國僧 主存撫羈客,妙得物心。忽一旦告弟子曰:「吾年老力 微,不久去世。及今明了,誡爾門徒,『佛法難逢,宜勤修 學。人身難獲,慎勿空過』。」言訖就枕,奄爾而化,時滿百 歲,即開皇九年八月二十九日也。初耶舍先逢善相 者云:「年必至百,亦合登仙,中壽果終。」其言驗矣。登仙 冥理,猶難測之。然其面首形偉,特異常倫,頂起肉髻, 聳若雲峰,目正處中,上下量等。耳高且長,輪廓成具。 凡人榮相,未比於斯。固是傳法之碩德也。法主既喪, 哀驚道俗,紹隆之事,將漸墜焉。凡前後所譯經論一十五部八十許卷,即《菩薩見實》《月藏》、「日藏、《法勝毗曇》 等是也」,並沙門僧琛、明芬、給事李道寶等度語筆受。 昭元統沙門曇延、昭元都沙門靈藏等二十餘僧監 護始末,至五年冬,勘練俱了,並沙門彥琮製序。尋耶 舍遊涉四十餘年,國五十餘里,十五萬瑞影靈跡,勝 寺高僧,駛水深林,山神海獸,無非奉敬,並預徵降。事 既廣周,未遑陳敘,沙門彥琮為之本傳,具流於世。時 又有同國沙門毗尼多流支,此言滅喜,不遠五百由 旬來觀盛化。開皇三年於大興善譯《象頭精舍大乘 總持經》二部,給事李道寶傳語,沙門法纂筆受,沙門 彥琮製序。

闍那崛多附僧就 法智

[编辑]

按《續高僧傳》:「闍那崛多,此言德志,北賢豆揵陀囉國 人也,此云香行國焉。居富留沙富邏城,此云丈夫宮 也。剎帝利種,姓金步,此云項也,謂如孔雀之項,彼國 以為貴姓。父名跋闍邏婆囉,此云金剛堅也。少懷遠 量,長垂清範,位居宰輔,燮理國政。崛多兄弟五人,身 居最小,宿植德本,早發道心,適在髫齔,便願出家。二」 親深識其度,不違其請。本國有寺,名曰大林,遂往歸 投,因蒙度脫。其郁波第耶,此云常近受持者,今所謂 和尚,此乃《于闐》之訛略也。名曰嗜那耶舍,此云勝名, 專修宴坐,妙窮定業。其阿遮利耶,此云傳授,或云正 行,即所謂阿闍梨也,亦近國之訛略耳。名曰闍若那 跋達囉,此云智賢,遍通三學,偏明律藏。崛多自出家 後,孝敬專誠,教誨積年,指歸通觀。然以賢豆聖境靈 跡尚存,便隨本師具得瞻奉。時年二十有七,受戒三 夏,師徒結志,遊方弘法。初有十人同契出境。路由迦 臂施國,淹留歲序。國王敦請其師奉為法主,益利頗 周。將事巡歷,便踰大雪山西足,固是天險之峻極也。 至厭怛國,既初至止,「野矌民希,所須,食飲無人營造。 崛多遂捨具戒,竭力供侍,數經時難,冥靈所祐,幸免 災橫。」又經渴羅、槃陀及于闐等國,屬遭夏雨寒雪,暫 時停住,既無弘演,棲寓非久。又達吐谷渾國,便至鄯 州,於時即西魏後元年也。雖歷艱危,心逾猛厲,發蹤 跋踄,三載於茲,十人之中,過半亡沒,所餘四人,僅存 至此。以周明帝武成年,初屆長安,止草堂寺,師徒遊 化,已果來心,更登淨壇,再受具足,精誠從道,尤甚。由 來。稍參京輦,漸通華語。尋從本師勝名,被明帝詔,延 入後園,共論佛法,殊禮別供,充諸禁中。思欲通法,無 由自展,具情上啟,即蒙別敕,為造四天王寺,聽在居 住。自茲已後,乃翻新經。既非弘泰,羈縻而已。所以接 先闕本傳度梵文,即《十一面觀音》《金仙問經》等是也。 會譙王宇文儉鎮蜀,復請同行。於彼三年,恆任益州 僧主,住龍淵寺,又翻《觀音偈》《佛語經》。建德隳運,像教 不弘,五眾一期,同斯俗服。武帝下敕,追入京輦,重加 爵祿,逼從儒禮。秉操硜然,守死無懼。帝愍其貞亮,哀 而放歸。路出甘州,北遊突厥。闍黎智賢還西滅度崛 多及以和尚,乃為突厥所留。未久之間,和尚遷化,隻 影孤寄,莫知所安。賴以北狄君民,頗弘福利,因斯飄 寓,隨方利物。有齊僧寶暹、道邃、僧曇等十人,以武平 六年相結同行,採經西域,往返七載,將事東歸,凡獲 梵本二百六十部,迴至突厥,俄而齊亡,亦投彼國,因 與同處,講道相娛。所齎新經,請翻名題,勘舊錄目,轉 覺巧便,有異前人。暹等內誠,各私慶幸。獲寶遇匠,德 無虛行,同誓焚香,共契宣布。大隋受禪,佛法即興,暹 等齎經,先來應運。開皇元年季冬,屆止京邑,敕付所 司,訪人令譯。二年仲春,便就傳述。夏中詔曰:「殷之五 遷,恐民盡死。是則域吉凶之土,制長短之命,謀新去 故,如農望秋。龍首之山,川原秀麗,卉木滋阜,宜建都 邑定鼎之基永固,無窮之業在茲。可名城曰大興城, 殿曰大興殿,門曰大興門,縣曰大興縣,園苑池沼,其 號並同,寺曰大興善」也。於此寺中傳度法本。時崛多 仍住北狄,至開皇五年,大興善寺沙門曇延等三十 餘人,以躬當翻譯,音義乖越,承崛多在北,乃奏請還。 帝乃別敕追延,崛多西歸已絕,流滯十年,深思明世 重遇三寶,忽蒙遠訪,欣願交并,即與使同來入國。於 時文帝巡幸洛陽,於彼奉謁,天子大悅,賜問頻仍,未 還京闕,尋敕敷譯。新至梵本,眾部彌多,或經或書,且 內且外,諸有翻傳,必以崛多為主。僉以崛多言識異 方,字曉殊俗,故「得宣辯自運,不勞傳度,理會義門,句 圓詞體,文意粗定,銓本便成,筆受之徒,不費其力。試 比先達,抑亦繼之。」爾時耶舍已亡,專當元匠,於大興 善更召婆羅門僧達摩、笈多,并敕居士高天奴、高和 仁兄弟等同傳梵語。又置十大德,沙門僧休、法粲、法 經、慧藏、弘遵、慧遠、法纂、僧暉、明穆、曇遷等,監掌翻事, 銓定宗旨,沙門明穆彥琮重對梵本,再審覆勘,整理 文義。昔支曇羅什等所出《大集》卷軸,多以三十成部。 及耶舍高齊之世,出《月藏經》一十二卷。隋初復出《日 藏》分一十五卷。既是《大集》廣本,而前後譯分,遂使支 離部袠羈散。開皇六年,有招提寺沙門僧就,合之為 六十卷。就少出家,專寶坊學,雖加宣導,恨文相未融乃例括相從,附入大部。至於詞旨愜當,未善精窮。比 有大興善寺沙門洪慶者,識度明達,為國監寫藏經, 更整改就,所合者名題前後,甚得理致。且今見翻諸 經,有多是大集餘品,略而會之,應滿百卷。若依梵本, 此經凡十萬偈,據以《隋文》,可三百卷。崛多曾傳,于闐 東南二千餘里有遮拘迦國。彼王純信,敬重大乘,宮 中自有《摩訶般若》《大集》《華嚴》三部,王躬受持,親執鎖 鑰,轉讀則開,香華供養。或以諸餅果誘引小王,令其 禮拜。此國東南可二十餘里,山甚巖險,有深淨窟,置 「大集《華嚴》、方等、寶積、《楞伽》、方廣、舍利弗、花聚」二陀羅 尼、都薩羅藏、《摩訶般若》、八部、《般若》《大雲經》等,凡十二 部,減十萬偈,國法相傳,防衛守護。又有入滅定羅漢 三人,窟中禪寂,每至月半,諸僧就山,為其淨髮。此則 人法住持,有生之所憑賴。崛多道性純厚,神志剛正, 愛德無厭,求法不懈,博聞三藏,遠究真宗,遍學五明, 兼習世論。經行得道場之趣,總持通神咒之理。三衣 一食,終固其誠,仁濟弘誘,非關勸請。勤誦佛經,老而 彌篤。強識先古,久而逾詣。士庶欽重,道俗崇敬。隋滕 王遵仰戒範,奉以為師。因事塵染,流擯東越。又在甌 閩,道聲載路,身心兩救,為益極多。至開皇二十年,便 從物故,春秋七十有八。自從西服,來至東華,循歷翻 譯,合三十七部,一百七十六卷,即《佛本行集》《法炬》《威 德》《護念》《賢護》等經是也。並詳括陶冶,理教圓通,文明 義結,具流於世。初隋高祖又敕崛多共西域沙門若 那竭多、開府高恭息、都督天奴和仁,及婆羅門毗舍 達等,於內史內省翻梵古書。及乾文至開皇十二年, 書度翻訖,合二百餘卷,奏聞進內。時又有優婆塞,姓 瞿曇氏,名達摩般若,此言法智,父名般若流支。智本 中天竺國人,流滯東川,遂鄉華俗,而門世相傳,祖習 傳譯。高齊之季,為昭元都。齊國既平,佛法同毀。智因 僧職,轉任俗官,冊授洋州洋川郡守。隋氏受禪,梵牒 即來,有敕召還,使掌翻譯。法智妙善方言,執本自傳, 不勞度語。譯《業報差別經》等,成都沙門釋智鉉筆受 文詞,銓序義體,日嚴寺沙門彥琮製序。

達摩笈多

[编辑]

按《續高僧傳》,「達摩笈多,此言法密,本南賢豆羅囉國 人也,剎帝利種,姓弊耶伽羅,此云虎氏。有弟四人,身 居長子。父母留戀,不聽出家。然以篤愛法門,深願離 俗。年二十三,往中賢豆界鞬拏究撥闍城,此云耳,出 於究牟地,謂黃色花,因花園以得名也。僧伽羅摩,此 云眾園。舊云僧伽藍者,訛略也。笈多於此寺中方得」 落髮,改名法密,年二十五,方受具戒。其郁波第耶佛 馱笈多,此云覺密。阿遮利夜,名奮拏達多,此云德施。 又一阿遮利夜,名為普照,通大小乘經論咸能誦說。 行賓茶夜法,謂行乞食者,舊名為分衛。入第耶那,此 云念修,舊為禪那及持訶那,並訛僻也。恆入此觀,以 為常業。笈多受具足後,仍住三年,就師學問。師之所 得,略窺戶牖。後以普照師為吒迦國王所請,從師至 彼,經停一載,師還本國。笈多更留四年,住於提婆鼻 何囉,此云天遊也。天謂國王,遊謂僧處,其所王立,故 名天遊。舊以寺代之,寺乃此土公院之名,所謂司也, 廷也。又云招提者,亦訛略也。世依字解,招謂招引,提 謂提攜,並浪語也。此乃西言耳。《正音》云:「招鬥提奢,此 云四方」,謂處所為四方眾僧之所依住也。於是歷諸 大小乘國及以僧寺,聞見倍多,北路商人頗至於彼。 遠傳東域有大支那國焉,舊名真丹震旦者,並非正 音,無義可譯,惟知是此神州之總名也。初雖傳述,不 甚明信,未作來心,但以志在遊方,情無所繫,遂往迦 臂施國,六人為伴,仍留此國停住王寺。笈多遂將四 伴於國城中二年停止,遍歷諸寺,備觀所學,遠遊之 心尚未寧處。其國乃是北路之會,雪山北陰商旅咸 湊其境。於商客所又聞支那大國三寶興盛,同侶一 心屬意來此,非惟觀其風化,願在利物弘經。便踰雪 山,西足薄佉羅國、波多叉拏國、達摩悉鬚多國。此諸 國中並不久住,足知風土諸寺儀式。又至渴羅槃陀 國,留停一年,未多開導。又至沙勒國,同伴一人復還 本邑,餘有三人停在王寺,謂沙勒王之所造也。經住 兩載,仍為彼僧講《念破論》有二千偈,旨明三印,多破 外道。又為講《如實論》亦二千偈,約其文理,乃是世間 論義之法。又至龜茲國,亦停王寺,又住二年,仍為彼 僧講釋前論。其王篤好大乘,多所開悟,留引之心旦 夕相造。笈多係心東夏,無志潛停,密將一僧間行至 烏耆國,在阿請幫助識別此字。拏寺講通前論。又經二年,漸至高昌, 客遊諸寺,其國僧侶多學《漢言》,雖停二年,無所宣述。 又至伊吾,便停一載。值難避地西南,路純砂磧,水草 俱乏,同侶相顧,性命莫投。乃以所齎經論權置道旁, 越山求水,冀以存濟。求既不遂,勞弊轉增。專誦觀世 音咒,夜雨忽降,身心充悅。尋還本途,四顧茫然,方道 迷失,踟躕進退,乃任前行,遂達於瓜州,方知曲取北 路之道也。笈多遠慕大國,跋涉積年,初契同徒,或留 或歿,獨顧單行,屆斯勝地,靜言思之,悲喜交集。尋蒙帝旨,延入京城,處之名寺,供給豐渥,即開皇十年冬 十月也。至止未淹,華言略悉。又奉別敕,令就翻經,移 住興善,執本對譯,允正實繁。所誦大小乘論,並是深 「要。至於宣解,大弘微旨。」此乃舊學,頻遣積疑。然而慈 恕立身,柔和成性,心非道外,行在言前。戒地夷而靜, 智水幽而潔,經洞字源,論窮聲意。加以威容詳正,勤 節高猛,誦響繼晨宵,《法言》通內外。又性好端居,簡絕 情務,寡薄嗜欲,息杜希求,無倦誨人,有踰利己。曾不 忤顏於賤品,輕心於微類。遂使未睹者傾心,暫謁者 欽敬。自居譯人之首,惟存傳授,所有覆疏,務存綱領。 煬帝定鼎東都,敬重隆厚,至於佛法,彌增崇樹。乃下 敕於洛水南濱上林園內置翻經館,搜舉翹秀,永鎮 傳法,登即下徵,笈多並諸學士並預集焉。四事供承, 復恆常度,致使譯人不墜其緒,成簡無替於時。及隋 綱云頹,郊壘煙搆,梵本新經,一時斯斷。笈多蘊其深 解,遂闕。陳弘始於開皇中歲,經至大業末年二十八 載。所翻經論七部,合三十二卷,即《起世緣生》《藥師本 願》、「攝大乘菩提資糧」等是也。並文義澄潔,華質顯暢。 至武德二年終於洛汭。初,笈多翻《普樂經》一十五卷, 未及練覆,值偽鄭淪廢,不暇重修。今卷部在京,多明 八相等事。有沙門彥琮,內外通照,華梵並聞,預參傳 譯,偏承提誘。以笈多遊履,具歷名邦,見聞陳述,事逾 前傳。因著《大隋西國傳》一部,凡十篇。本傳:一方物,二 時候,三居處,四國政,五學教,六禮儀,七飲食,八章服, 九寶貨,十盛列山河國邑人物,斯即五天之良史,亦 乃三聖之宏圖。故《後漢·西域傳》云:「靈聖之所降集。賢 懿之所挺生者」是也。詞極綸綜。廣如所述。

彥琮附行矩

[编辑]

按《續高僧傳》:「彥琮俗姓李氏,趙郡柏人人也。世號衣 冠,門稱甲族。少而聰敏,才藻清新,識洞幽微,情符水 鏡。遇物斯覽,事罕再詳。初投信都僧邊法師,因試令 誦《須大拏經》,減七千言,一日便了。更誦《大方》等經,數 日一度。邊異之,至於十歲,方許出家。改名道江。以慧 聲洋溢,如江河之望也。聽《十地論》,榮譽流振。州邑所」 推,十二在巏。請幫助識別此字。山,誦《法華經》,不久尋究,便遊鄴下,因 循講席,乃返鄉寺講《無量壽經》。時太原王劭任趙郡 佐,寓居寺宇,聽而仰之,友敬彌至。齊武平之初,年十 有四,西入晉陽,且講且聽。道張汾朔,名布通儒。尚書 敬長瑜及朝秀盧思道、元行恭、邢恕等,並高齊榮望, 欽挹風猷,同為建齋,講《大智論》,親受披導,歎所未聞。 及齊后西幸晉陽,延入宣德殿,講《仁王經》。國統僧都 用為承奉,聽徒二百,並是英耄。帝親臨御筵,文武咸 侍。皇太后及以六宮同昇法會,敕侍中高元海扶琮 昇座,接侍上下。而神氣堅朗,希世驚嗟,析理開神,咸 遵景仰。十六遭父憂,厭辭名聞,遊歷篇章,爰逮子史, 頗存通閱。右僕射楊休之與文林館諸賢,交款情狎, 性愛恬靜,延而方造。及初進具,日次晡時,戒本萬言, 誦試兼了。自爾專習律檢,進討行科。及周武平齊,尋 蒙延入,共談元籍,深會帝心,敕預通道觀學士。時年 二十有一,與宇文愷等周代朝賢,以大《易》《老》《莊》陪侍 講論。江便外假俗衣,內持法服,更名彥琮。武帝自纘 道書,號《無上祕要》,於時預霑綸綍,特蒙收採。至宣帝 在位,每醮必累日,通宵談論之際,因潤以正法,時漸 融泰,頗懷嘉賞。授禮部等官,並不就。與朝士王劭、辛 德源、陸開明、唐怡等,情同琴瑟,號為「文外元友。」大象 二年,隋文作相,佛法稍興,便為諸賢講釋《般若》。大定 九年正月,沙門曇延等同舉奏度,方蒙落髮,時年二 十有五。至其年二月十三日,高祖受禪,改號開皇。即 位講筵,四時相繼,長安道俗,咸萃其塵。因即通會佛 理,邪正沾濡沐道者萬計。又與陸彥師、薛道衡、劉善 經、孫萬壽等一代文宗,著《內典文會集》。又為諸沙門 撰唱導法,皆改正舊體,繁簡相半,即現傳習,祖而行 之。開皇三年,隋高幸道壇,見畫老子化胡像,大生怪 異,敕「集諸沙門道士,共論其本。又敕朝秀、蘇威、楊素、 何妥、張賓等,有參元理者,詳計奏聞。」時琮預在此筵, 當掌言務,試舉大綱,未及指覈,道士自述,陳其矯詐, 因作《辨教論》,明道教妖妄者有二十五條,詞理援據, 宰輔褒賞。其年西域經至,即敕翻譯。既副生願,欣至 泰然。從駕東巡,旋途并部。時煬帝在藩,任總河北,承 風請謁,延入高第,親論往還,允愜懸佇,即令住內堂, 講《金光明》《勝鬘》《般若》等經。又奉別教,撰修文疏,契旨 卓陳,雅為稱首。又教住大興國寺,爾後王之新詠舊 敘,恆令和之。又遣蕭慤、諸葛穎等群賢迭往參問,談 對名理,宗師有歸。隋秦王俊作鎮太原,又蒙延入,安 居內第,敘問殷篤。琮別夜寐夢見黃色大人,身長三 丈,執玻璃。請幫助識別此字。授云:「碗內是酒。」琮於夢中跪受之,曰:「蒙 賜寶器,非常荷恩。但以酒本律禁,未敢輒飲。」寤已,莫 知其由。及後王躬造觀音畫像,張設內第,身量所執, 宛同前夢。於是私慰素抱,悲慶交并。至十二年,敕召 入京。後掌翻譯,住大興善,厚供頻仍。時文帝御㝢,盛 弘三寶,每設大齋,皆陳懺悔。帝親執香爐,琮為宣導暢引國情,恢張皇覽,御必動容靖顧,欣其曲盡深衷, 其言誠感達,如此類也。煬帝時為晉王,於京師曲池 施營第林,造日嚴寺,降禮延請,永使住之。由是朝貴 賢明,數增臨謁,披會元旨,屢發信心。然而東夏所貴, 文頌為先;中天師表,梵旨為本。琮乃專尋葉典,日誦 萬言。故《大品》《法華》《維摩》《楞伽》《攝論》《十地》等,皆親傳梵 書,受持讀誦,每日闇閱,要周乃止。仁壽初年,敕合送 舍利於并州。時漢王諒於所治城隔內造寺,仍置寶 塔,今所謂開義寺是也。琮初至塔所,累日雲霧晦合, 及至下晨,時正當午,雲開日耀,天地清朗,便下舍利, 瘞而藏之。又感瑞雲夾日,五色相間。仁壽末年,又奉 敕送舍利於復州方樂寺,今名龍「蓋寺」也。本基荒毀, 南齊初立,周廢頹滅,纔有餘址,而處所顯敞,堪置靈 塔。令人治翦,忽覺頭上痒悶,因檢髮中,獲舍利一粒, 形如黍米,光色鮮發。兩斧試之,上下俱陷,而舍利不 損。頻更椎打,光色逾盛。掘深七尺,又獲塼藏銅銀諸 合,香泥宛然,但見清水滿合,其底蹤跡,似有舍利。尋 覓不見,方知髮中所獲,乃是銀合所盛。末又覓石造 函,遍求不獲。乃於竟陵縣界,感得一石,磨治既了,忽 變為玉,五色光潤,內徹照見旁人。又於石中現眾色 像,引石向塔。又感一鵝,飛至函所,自然馴狎,隨石去 住,初無相離,雖見同群,了無顧眄,逐去還來,首尾十 日,恆在輿所。有人將至餘處,便即鳴叫飛翔,踰院而 入,「及至埋訖,便獨守塔,繞旋而已。又感塔所前池,有 諸魚鱉,並舉頭出水,北望舍利。琮便為說法,竟日方 隱。又感塔所井水,十五日間,自然湧溢,埋後乃止。四 月八日,雲滿上空。正午將下,雲收並盡。惟餘塔上團 圓如蓋,五色間錯,暎發日輪,至藏舍利,其雲乃散。」琮 欣感嘉瑞,以狀奏聞。帝大悅,錄為別記,藏諸祕閣。仁 壽二年,下敕更令撰《眾經目錄》,乃分為五例,謂單譯、 重翻,別生疑偽,隨卷有位,帝世盛行。尋又下敕,令撰 《西域傳》。素所諳練,周鏡目前,分異訛錯,深有徵舉,故 京壤名達,多尋正焉。有王舍城沙門遠來謁帝,將還 本國,請《舍利瑞圖經》及《國家祥瑞錄》。敕又令琮翻隋 為梵,合成十卷,賜諸西域。琮以洽聞博達,素所關心, 文章騰翥,京輦推尚。凡所新譯諸經及見講解《大智 釋論》等,並為之序引。又著《沙門名義論別集》五卷,並 詞理清簡,後學師欽。大業二年,東都新治,與諸沙門 詣闕朝賀,特被召入內禁敘故累宵談述治體,呈示 文頌,其為時主見知如此。因即下敕,於洛陽上林園 立翻經「館以處之,供給事隆,倍逾關輔。新平、林邑所 獲佛經,合五百六十四夾,一千三百五十餘部,並崑 崙書,多梨樹葉,有敕送館,付琮披覽,并使編敘目錄, 以次漸翻。乃撰為五卷,分為七例,所謂經、律、贊、論、方、 字、雜書」七也。必用隋言以譯之,則成二千二百餘卷。 敕又令裴矩共琮修《纘天竺記》,文義詳洽,條貫有儀。 凡前後譯經,合二十三部,一百許卷。述事制序,備於 經首。素患虛冷,發痢無時,因卒於館,春秋五十有四, 即大業六年七月二十四日也。俗緣哀悼,歸葬柏人。 初大漸之晨,形羸神爽,問弟子曰:「齋時至未?」對曰:「未 也。」還瞑目而臥,如此再三,乃迴身引頸,向門視日:「齋 時已至,吾其終矣。」索水盥手,焚香,迎彌勒畫像,合掌 諦觀,開目閉目,乃經三四,如入禪定,奄爾而終。持纊 屬之,方知已絕。且琮神慧夙成,彰於孩穉,奉信貞恪, 松梓其心。本師五臺山沙門道最,最亦風采標暎,故 琮不墜其門。凡所遊習,澹然獨靜,雖經物忤,曾無言 及。抑道從俗,敕附文館,屢逢光價,能無會情,斯乃立 操虛宗,遊情靡測,講誦相沿,初未休舍。會夢入地獄, 頗見苦緣,由念經佛等名,蒙得解脫,送往山樓之上。 尋又歷觀諸獄,備睹同講名僧,五苦加之。具言其狀, 為說十善,良久方覺。至後數年,更夢前事由稱佛菩 薩名,又蒙放免。高祖具聞,敕琮錄出,賜諸道俗,永為 警戒。自爾專思罪累,屏絕人事,息意言筌,行方等懺, 供給貧病。晚以所誦梵經四千餘偈十三萬言,七日 一遍,用為常業。然琮久參傳譯,妙體梵文,此土群師, 皆宗鳥跡,至於音字詁訓,罕得相符,乃著《辯正論》,以 垂翻譯之式。琮師尚宗據,深究教源,故章抄疏記,諸 無所及,述《製書論》,不敘丘墳。著《福田論》《僧官論》《慈悲 論》《默語論》《鬼神錄》《通極論》《辯聖論》《通學論》《善知識錄》 等,並賦詞弘贍,精理通顯。初所著《通極》者,破世術諸 儒,不信因果,執於教跡,好生異端,此論所宗,佛理為 極。言《辯聖》者,明釋教宣真,孔教《弘俗論》、老子教不異 俗儒,《靈寶》等經,則非儒攝。言通學者,勸引儒流,遍師 孔、釋,令知內外,備識俗真。言善知識者,是大因緣,登 聖越凡,不因善友,無人達也。門人行矩者,即琮兄子, 為立《行記》,流之於世。矩少隨琮學,諮訓葉經,東西兩 館,並參翻譯。為性頗屬文翰,通覽墳索。夙為左僕射 房元齡所知,深見禮厚。貞觀初,奏敕追入。既達京室, 將事翻傳,遂疾而終,不果開演,鄉族流慟,接柩趙州。 所譯眾經,具存餘錄。

===僧猛===按《續高僧傳》:「僧猛,俗姓段氏,京兆涇陽人。姿蔭都雅, 精神迥拔。童孺出家,素知希奉。聰慧利根,幽思通遠。 數十年間,躬事講說,凡有解悟,靡不通練。昔魏文西 征,敕猛在寢殿闡揚般若,貴宰咸仰味其道訓。周明 嗣曆,詔下屈住天宮,永弘十地。又敕於紫極、文昌二 殿,更互說法。當時旨延問對,酬答無窮。黃巾之徒,紛」 然搆聚。猛乃徐搖談柄,引敵深渦,方就邪宗,一一窮 破,故使「三生」「四見」之語,並屈當時。元始真文字經粉 碎,曩日天師徒侶,瓦解乖張,道俗肅然,更新耳目。初 帝始齊三教,猛分為九十五門,後退一乘,更進三十。 有生之善,詞甚崇粹,學觀所歸,即不預帝覽,遂淪俗 侶。猛退屏人事,幽栖待旦。隋文作相,佛日將明,以猛 年德俱重,元儒湊進,追訪至京,令崇法宇。於大象二 年敕住大興善寺,講揚十地寺即前陟岵寺也。聲望 尢著,殊悅天心。尋授為隋國大統三藏法師,委以佛 法,令其弘護。未足以長威權,固亦光輝釋種。移都南 頓寺,亦同遷於遵善里,今之興善寺也。名雖居隸,而 恆住雲華,勖徒課業。以開皇八年二月四日卒於住 寺,春秋八十有二。初將大漸,深照苦空,話言盈耳,翕 然欲絕。語眾曰:「吾其去也。」遂即神遷。時貴其置心不 亂,葬於城東馬頭穴,刻石立銘於雲華寺,今猶存矣。

智炫

[编辑]

按《續高僧傳》:「智炫者,益州成都人也。俗姓徐氏。初生, 室有異光。少小出家,入京聽學數年,遂擅名京洛。學 眾推崇,請令覆講,若瀉瓶無遺。會周武帝廢佛法,欲 存道教,乃下詔集諸僧道士,試取優長者留,庸淺者 廢。於是詔華野高僧方岳道士,千里外有妖術者,大 集京師,於太極殿陳設高座,帝自躬臨,敕道士先登。」 時有道士張賓,最為首長,登高言曰:「原夫大道清虛, 純一無雜,祈恩請福,上通天曹,白日昇僊,壽與天地 同畢風教先被中夏,無始無終,含生賴之,以得長生。 洪恩厚利,不可較量,豈如佛法虛幻,言過其實,不容 本土,客寓中華,百姓無知,信其詭說。今日欲定臧否, 可出頭來看襄城公何妥,自行如意。」座首少林寺等 行禪師,發憤而起,諸僧止之曰:「今日事大,天帝在此, 不可造次。」知禪師為佛法大海,然應對之間,復須機 辯。眾共謀議,若非蜀炫,無以對揚。共推如意,以將付 炫。炫既為眾所推,又忿張賓浪語,安詳而起,徐昇論 座,坐定,執如意謂張賓曰:「先生向者所陳,大道清虛, 淳一不雜。」又云:「『風教先被中夏』者,未知風教之起,起 於何時,所說之教,於何處說?」又言:「佛法不容本土,客 寓中華,可辨道是何時生,佛是何時出。」賓曰:「聖人出 世有何定時?說教興行有何定處?道教舊來本有,佛 法近自西來。」炫曰:「若言無時,亦應無出;若無定處,亦 應無說。舊來本有,非復清虛。上請天曹,豈得無雜?壽 與天地同畢,豈得無始無終?」賓曰:「道人浪語,為前王 無識,留汝等輩,得至於今。今日聖帝盡須殺卻。」帝惡 其理屈,令舍人謂之曰:「賓師且下。」賓既退,帝自昇高 座言曰:「佛法中有三種不淨:納耶輸陀羅,生羅㬋羅, 此主不淨,一也。經律中許僧受食三種淨肉,此教不 淨,二也。僧多造罪過,好行婬泆。佛在世時,徒眾不知, 遞相攻伐,此眾不淨,三也。主法眾俱不淨,朕意將除 之,以息虛幻。道法中無此事,朕將留之,以助國化。」顧 謂炫法師曰:「能解此三難,真是好人。」炫應聲謂曰:「陛 下所陳,並引經論,誠非謬言。但道法之中,三種不淨, 又甚於此。按天尊處紫微宮,恆侍五百童女,此主不 淨,甚於耶輸陀羅之一人。道士教中,章醮請福之時, 必有鹿脯百柈,清酒十斛。」此教不淨,又甚於三種淨 肉。道士罪過,代代皆有,千古亂常。姜斌犯法,此又甚 於眾僧。僧眾自造罪過,乃言佛法可除。猶如至尊享 國,嚴設科條,不妨逆子叛臣,相繼而出。豈以臣逆子 叛,遂欲空於大寶之位耶?大寶之位,固不可以臣子 叛逆而空。「佛法正真,豈得以眾僧犯罪而廢?」炫雅調 抑揚,言音朗潤,雖處大節,曾無懼顏。帝愕然,良久,謂 炫曰:「所言天尊侍五百童女,出何經?」炫曰:「出《道三皇 經》。」帝曰:「《三皇經》何曾有此語?」炫曰:「陛下自不見,非是 經上無文。今欲廢佛存道,猶如以庶代嫡。」帝動色而 下,因入內。群臣僧眾皆驚曰:「語觸天帝,何以自保?」以周 武非嫡故炫曰:「主辱臣死,就戮如歸,有何可懼?乍可早亡, 遊神淨土,豈可與無道之主同生於世乎?」眾皆壯其 言。明旦出敕二教俱廢,仍相器重,許以婚姻,期以共 政。法師志操逾厲,與同學三人走赴齊都。時周齊之 界皆被槍布棘。彼有富姥姓張,鋪氈三十里,令炫得 過。至齊,盛為三藏,名振東國。武帝破鄴,先遣追求帝 弟越王宿與法師厚善,恐帝肆怒,橫加異責,乃鞭背 成痕。俗服將見越王,先為言曰:「臣恨其逃命,已杖六 十,令脫衣見帝。」帝變色曰:「恐其懷慚遠逝,以至死亡, 所以急追,元無害意。」責越王曰:「大丈夫何得以杖捶 相辱。」待遇彌厚,與還京師。武帝崩,隋文作相,大弘佛 法,兩都歸趣,一人而已。歲景將秋,懷土興念。又以蜀 川迥遠,奧義未宣,援首西歸,心存敷暢,蜀王秀未之知也。時長史周宣明入朝赴考,隋文帝謂之曰:「炫法 師安和耶?」宣明驚惶,莫知所對。文帝曰:「一國名僧,卿 遂不識,何成檢校?」宣明稽首陳謝死罪。及還,先往寺 參禮。寺舊在東,逼於苑囿,又鄱陽王葬母之所。王既 至孝,故名孝愛寺。宣明移就今處,供養無闕。至大業 改為福勝寺。法師宣揚覺倦,入隱三學山,觸目多感, 有《遊山》詩曰:「秀嶺接重煙,嶔岑上半天。絕巖低更舉, 危峰斷復連。側石傾斜澗,迴流瀉曲泉。野紅知草凍, 春來鳥自傳。樹錦無機織,猿鳴詎假絃。葉密風難度, 枝疏影易穿。抱袠依閑沼,策杖戲荒田。遊心青漢表, 置想白雲邊。榮名非我願,息意且蕭然。」年一百二歲, 不病而卒。

法願附道行 道龕

[编辑]

按《續高僧傳》:「法願,姓任,西河人也。性警達,頗自高尚。 而拔致窮元,不偶儕侶。東觀道化,遂達鄴都。形廁白 衣,言揚緇服。齊昭元大統法上嘉其神慧,與語終朝, 深通志便,因攝而剃落,日賜幽奧,橫厲時倫。乃恣其 遊博願,勇思風馳。周行講席,求法無怠,問道新奇。後 乃仰蹤波離,專經律部,網羅佛法,舟逕僧猷。自東夏」 所傳四部律本,並製義疏,妙會異同,當有齊之盛。律 徒雲舉,《法正》一部,各競前驅,雲公創敘,綱模暉上,刪 其纖芥,法願霜情啟旦,孤暎群篇,挫拉言前,流威滅 後。所以履歷談對,眾皆杜詞,故得立破眾家,百有餘 計,並莫敢當其鋒銳也。時以其憉悙罕敵,號之為「律 虎」焉。至於斷處事途,多從文相,商度結正,僉議攸歸。 乃下敕召為大莊嚴、石窟二寺上座。隋皇受命,又敕 任并州大興國寺主。頻登綱管,善御大眾,化移前政, 實濟濟焉。以開皇七年六月二十二日終於所住,春 秋六十有四。葬於并城之西,建塔。崇範所製律疏,唯 《四分》一本十卷,《是非鈔》兩卷見存,餘并零失。有弟子 道行者,器局淹和,親傳師授,善機悟,明控引,談述疏 旨,不墜厥宗。每至講散,身導學徒,遶於願塔,致敬而 返。及春秋至節,此例恆修。今年八十有餘,猶鋪疏旨, 摘示諸側隱。時又有沙門道龕,資學於願,執教赴行, 學望最優,成進初心,弘持晚秀,為時人歎美。而素尚 競肅,遵若文宗,纔有違忤,即不參隸。故《說戒序引》,有 言唱「白之者,既無正制,號為非法。雖初從眾侶,後必 重張,乃出郭結界,更說新本,斯亦貞梗之嚴令也。太 為剋削,未是倫通。至今此郡,猶多滯結云。」

靈藏

[编辑]

按《續高僧傳》:「靈藏,俗姓王氏,雍州新豐人也。年未登 學,志慕清遠,依隨和尚穎律師而出家焉。藏承遵出 要,善達持犯,《僧祗》一部,世稱冠冕。於《智度論》講解無 遺,妙尚沖虛,兼崇綱務。時屬周初,佛法全盛,國家年 別,大度僧尼。以藏識解淹明,銓品行業,若講若誦,卷 部眾多,隨有文義,莫不周鏡。時共測量,通經了意,最 為第一。藏之本師,素鍾華望,為太祖隋公所重,道義 斯洽,得喪相符。」藏與高祖布衣知友,情款綢狎。及龍 飛茲始,彌結深衷,禮讓崇敦,光價朝宰,移都南阜,任 選形勝,而置國寺。藏以朝寄唯重,佛法攸憑,乃擇京 都中會,路均遠近,於遵善坊天衢之左而置寺焉,今 之大興善是也。自斯已後,中使重沓,禮遇轉隆,厚味 嘉肴,密輿封送。王人繼至,接軫相趨。又敕左右僕射, 兩日一參坐以鎮之,與語而退。時教網初張,名德雲 搆,皆陳聲望,莫與爭雄,宮闈嚴衛,來往艱阻。帝卒須 見,頻闕朝謁,乃敕諸門,不須安籍,任藏往返。及處內 禁,與帝等倫,坐必同榻,行必同輿,經綸國務,雅會天 覽。有時住宿,即邇寢殿。請幫助識別此字。賜之費,蓋無競矣。開皇四 年,關輔亢旱,帝引民眾就給洛州,敕藏同行,共通聖 化。既達所在,歸投極多。帝聞之,告曰:「弟子是俗人天 子,律師為道人天子有樂離俗者,任師度之。」遂依而 度,前後數萬。晚以事聞,帝大悅曰:「律師度人為善,弟 子禁人為惡,言雖有異,意則不殊。至於隋運譯經,勝 緣貴集,身先眾範,言會時望末知寺任綱正有聲。開 皇六年,卒於所住,春秋六十有八,葬於南郊。」

道成

[编辑]

按《續高僧傳》:「道成,字明範,俗姓陶氏,丹陽人也。祖誕, 齊招遠將軍、永嘉太守。父僉,梁貞威將軍、上虞令。成 少而入道,住永嘉崇元寺,事式法師為弟子。儀貌瓌 美,奇姿拔眾,群伍目曰神童。具戒之後,學超儕輩。大 同之初,栖遊京輦,受業奉誠寺大律都沙門智文十 誦纔經兩遍,年逾未立,別肆開筵,數論《毗曇》,染神便」 悟,無繁工倍,聞一知十。是以京邑耆老,咸稱「後生可 畏。」講《十誦律》《菩薩戒》《大品》《法華》諸經律等一百四十 遍,又講《觀音》一百二遍,著律、《大本羯磨》諸經疏三十 六卷。至於意樹心華,增輝且曜,析理質疑,聽者忘倦。 學士惠藏、法祥等,並遊方講說,法輪常轉,傳茲後燄, 利益弘多。成蔬素潔己,珠戒居心,神「解嚴明,深禪在 念。兼六時虔懺,三餘暇日,漁獵文史,欲令知無不為 也。然其性用安詳,威儀合度,天人模楷,罕有其儔,軟 語愛言,不常忤物。後現疾旬餘,猶牽講說。」以開皇十九年五月五日遷神於興嚴寺,春秋六十有八。大漸 之際,唯稱念佛,支節軟暖,合掌分明。即以其月八日 窆於奉誠寺之南山。《墓誌》,高座寺僧惠嵷所作。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