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神異典/第156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博物彙編 神異典 第一百五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一百五十六卷
博物彙編 神異典 第一百五十七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神異典

 第一百五十六卷目錄

 僧部列傳三十二

  唐八

  法融        智巖

  那提三藏      善伏

  解脫附普明 僧奣法嚮

  惠明        惠主

  智保        智詵

  智首        惠璡附滿德 善智 真懿 敬道

  法礪        元琬附僧伽

神異典第一百五十六卷

僧部列傳三十二

[编辑]

唐八

[编辑]

法融

[编辑]

按《續高僧傳》:「法融姓韋,潤州延陵人。年十九,翰林墳 典探索將盡,而姿質都雅偉秀。一朝喟然歎曰:『儒道 俗文,信同糠秕,般若止觀,實可舟航』。遂入茅山,依炅 法師,剃除周羅,服勤請道。炅譽動江海,德誘幾神,妙 理真筌,無所遺隱。融縱神挹酌,情有所緣,以為慧發 亂縱,定開心府,如不凝想,妄慮難摧。乃凝心宴默于」 空靜林。二十年中,專精匪懈,遂大入妙門。《百八總持》, 樂說無盡,趣言《三一》,懸河不窮。貞觀十七年,於牛頭 山幽栖寺北巖下,別立茅茨禪室,日夕思擇,無缺寸 陰。數年之中,息心之眾百有餘人。初構禪室,四壁未 周,弟子道綦、道憑于中攝念。夜有一獸,如羊而入,騰 倚揚聲,腳蹴二人,心見其無擾,出庭宛轉而遊。山有 石室,深可十步,融于中坐,忽有神蛇長丈餘,目如星 火,舉頭揚威。于室口經宿,見融不動,遂去。因居百日。 山素多虎,樵蘇絕人,自融入後,往還無阻。又感群鹿 依室聽伏,曾無懼容。有二大鹿直入,同僧聽法,三年 而去。故慈善根力,禽獸來馴,乃至集於手上而食,都 無驚恐。所住食廚,基臨大壑,至於激水,不可環階。乃 顧步徘徊,指東嶺曰:「昔遠公拄錫,則朽壤驚泉,耿將 整冠則枯甃還滿,誠感所及,豈虛語哉!若此可居,會 當清泉自溢。」經宿東嶺,忽湧飛泉,清白甘美,冬溫夏 冷。即激引登峰,趣釜經廊,此水一斗,輕餘將半。又二 十一年十一月,巖下講《法華經》,於時素雪滿階,法流 不絕,於凝冰內獲花二莖,狀如芙蓉,燦同金色,經於 七日,忽然失之,眾咸嘆仰。永徽三年,邑宰請出建初 講揚《大品》,僧眾千人,至《滅諍品》。融乃縱其天辯,商榷 理義。地忽大動,聽侶驚波,鐘磬香床,並皆搖蕩。寺外 道俗,安然不覺。顯慶元年,司功蕭元善再三邀請,出 往建初。融謂諸僧曰:「從今一去,再踐無期。離合之道, 此常規耳。」辭而不免,遂出山門,禽獸哀號,逾月不止。 山澗泉池,擊石湧沙,一時填滿。房前大桐四株,五月 繁茂,一朝彫盡。至二年閏正月二十三日,終於建初, 春秋六十四。道俗哀慕,宮僚軫結。二十七日窆於雞 籠山,幢蓋笳簫,雲浮震野,會送萬有餘人。初,融以門 族五百為延陵之望,家為「婚聘,乃逃隱茅岫,炅師三 論之匠,依志而業。又往丹陽南牛頭山佛窟寺,現有 辟支佛窟,因得名焉。有七藏經書:一佛經,二道書,三 佛經史,四俗經史,五醫方圖符。昔宋初有劉司空造 寺,其家巨富,用訪寫之,永鎮山寺,相傳守護,達於貞 觀十九年。夏旱失火,延燒五十餘里,二十餘寺并此 七藏,並同煨燼。」嗟乎回祿!事等建章,道俗悼傷,深懷 惻愴。初融住幽棲寺,去佛窟十五里,將事尋討,值執 藏顯法師者,稽留日夕,諮請經久,許之。乃問融所學, 並探材術,遂寄詩達情,方開藏給。融即於內外尋閱, 不謝昏曉,因循八年,抄略粗畢。還隱幽棲,閉關自靜。 房宇虛廓,惟一坐敷。自餘蔓草苔莓,擁結坐床。「塵高 二寸,寒不加絮,暑絕追涼,藉草思微,用畢形有。」然而 吐言包富,文藻綺錯,須便引用,動若珠聯,無不對以 宮商,元儒兼冠。初出幽棲寺,開講大集,言詞博遠,道 俗咸欣。永徽中,江寧令李修本,即右僕射靖之猶子, 生知信向,崇重至乘欽融嘉德,與諸士俗步往幽樓, 請出州講。融不許,乃至三返方遂之舊齒未之許後, 銳所商榷。及登元座,有光前傑,答對若雲雨,寫送等 懸河,皆曰「聞所未聞,可謂中興大法於斯人也。」聽眾 道俗三千餘人,講解大集,時稱榮觀。爾後乘茲雅聞, 相續法輪,邑野相趨,庭宇充請幫助識別此字。時有前修負氣,望日 盱衡,乍聞高價,驚惶忿怒,來至席端,昌言徵責。融辭 以寡薄,不偶至人。隨問遣答,然猶謙挹,告大眾曰:「昔 如來說法,其理猶存,人雖凡聖,義無二准。何為一時一席,受道之眾塵沙;今雖開演,領悟之賓絕滅。豈非 如行如說,心無累於八風;如說如行,情有薄於三毒。 不然,將何自拔耶?」聞者撫心,推測涯極,故使聽眾傾 耳,莫不解形情醉。初武德七年,輔公託跨有江表,未 從王政。王師薄伐,吳越廓清,僧眾五千,晏然安堵。左 僕射房元齡奏稱:「入賊諸州,僧尼極廣,可依關東舊 格,州別一寺,置三十人,餘者遣歸編戶。」融不勝枉酷, 入京陳理。御史韋挺備覽表辭,文理卓明,詞彩英贍。 百有餘日,韋挺經停。房公伏其高致,固執前迷,告融 云:「非謂事理不無,但是曾經自奏,何勞法衣出俗,將 可返道。賓王五品之位,俯若拾遺;四千餘僧,未勞傍 及。」融確乎不拔,知命運之有窮,旋於本邑,後方在度。 又弘護之誠,喪形為本,略出一兩,示其化跡。永徽之 中,睦州妖女陳碩真邪術惑人,謗誤良善,四方遠僧, 都會建業,州縣搜討,無一延之。融時居在幽巖,室猶 懸磬,寺眾貧煎,相顧無聊,日漸來奔,數出三百。舊侶 將散,新至無依,雖欲歸投,計無所往。縣官下責,不許 停之。融乃告曰:「諸來法侶,無問新舊,山寺蕭條,自足 依庇,有無必失,勿事羈離。望剎知歸,退飛何往?並安 伏業,禍福同之。何以然耶?並是捨俗出家,遠希正法, 業命必然,安能避也?近則五賊常逐,遠則三獄恆纏, 心無離於倒迷,事有障於塵境,斯為巨蠹,志異驅除。 安得瑣瑣公途,繫懷封著,並隨本志,無得遠於幽林。」 融以僧眾口給,日別經須,躬往丹陽,四告士俗,聞者 割減,不爽祈求融報力輕強,無辭擔負,一石八斗,往 送復來,日或二三,莫「有勞倦,百有餘日,事方寧靜,山 眾恬然,無何而散。於時局情寡,見者被官拷責,窮刻 妖徒,不能支任,或有自縊而死者。而融立志滔然,風 塵不涉,客主相顧,諧會琴瑟,遂得釋然,理通情洽。豈 非命代開士,難擁知人,寒木死灰,英英間出,實斯人 矣。」時有高座寺亙法師陳朝名德,年過八十,金陵僧 望,法事攸屬,開悟當塗。融在幽棲,聞風造往,以所疑 義,封而問曰:「經中明佛說法,言下受悟《無生論》中分 別名句,文相不明,獲益法師,受佛遺寄,敷轉法輪,如 融之徒,未聞靜惑,為是機器覆塞,為是陶化無緣。明 昧迴遑,用增虛仰。必願開剖盤結,伏志遵承。」亙良久, 憮然告曰:「吾昔在前,陳年未冠,肇有璀禪師,王臣歸 敬,登座控引,與子同之。吾何人哉?敢當遺寄!」遂爾而 散。融還建初寺,潛結同倫。亙重其道志,策杖往尋。既 達建初寺,有德善禪師者,名稱之士,喜亙遠來,歡愉 談謔。而善與融同寺,初未齒之。亙曰:「吾為融來,忽輕 東魯。」乃召而問之,令敘元致。即坐控舉,文理具揚,三 百餘對,言無浮采。於是二德嗟詠滿懷,仍於山寺為 立齋講。然融儀表瓌異,相越常人,頭顱巨大,五嶽隆 起,眉目長廣,顙頰濃張,龜行鶴視,聲氣深遠,如從地 出。立雖等倫,坐則超眾。衣服單素,纔得充軀,肩肘絕 綿,動逾累紀。嘗有遺者,返而還之,而用心柔軟,慈悲 為懷。童稚之與耆艾,敬齊如一。屢經憂惱,而即忘情 不顧。曾有同友,聞人私憾,加謗融身,詈以非類,乃就 山說之。融曰:「向之所傳,總是風氣,出口即滅,不可追 尋,何為負此虛談?」遠傳山藪,無住為本,願不干心,故 其安忍刀劍,情靈若此。或登座罵辱,對眾誹毀,事等 風行,無思緣顧,而顏貌熙怡,倍增悅懌。是知斥者故 來呈拙,光飾融德者乎?傳者抑又聞之:昔如來說化, 加謗沸騰,或殺身以來誚,或繫杆以生誹。滅跡內以 死蟲反說面欺大聖,斯徒眾矣,而佛府而隱之,任其 訕誹,及後過咎還露,或生投地穴,或死入泥犁。天人 之所共輕,幽顯為之悲慟。而如來光明益顯,金德彌 昌,垂範以示將來,布教陳於陸海。融嘗二十許載,備 覽群經,仰習正覺之威容,俯眄喋喋之聲,說陀那之 風,審七觸之安,有剎那之想,達四選之無停。固得體 解時機,信五滓之交貿,覽其指要,聊一觀之都融。融 實斯融,斯言得矣。

智巖

[编辑]

按《指月錄》:牛頭山智巖禪師,曲阿華氏子。弱冠智勇 過人。隋大業中為郎將,常以弓挂濾水囊,隨所至自 汲用,累立戰功。年四十,遂乞出家,入舒州皖公山,從 寶月禪師。一日宴坐,睹異僧身長丈餘,謂之曰:「卿八 十生出家,宜加精進。」言訖不見。嘗在谷中入定,山水 暴漲,師怡然不動,其水自退。有獵者遇之,遂改過修 善。復有昔同從軍者二人,聞師隱遁,共入山尋之。既 見,謂曰:「郎將狂耶?何為住此?」師曰:「我狂欲醒,君狂正 發。夫嗜色淫聲,貪榮冒寵,流轉生死,何由自出?」二人 感嘆而去。

那提三藏

[编辑]

按《續高僧傳》那提三藏,此言福生,具依梵言,則云布 如烏伐邪,以言煩多故,此但訛略而云那提也。本中 印度人,少出家,名師開悟,志氣雄遠,弘道為懷。歷遊 諸國,務在開物,而善達聲明,通諸詁訓,大夏名為文 士,擬此土蘭臺著作者。性汎愛,好奇尚,聞有涉悟,不

憚遠夷,曾往執師子國,又東南上楞伽山南海諸國
考證
隨緣達化,善解書語。至此敷演,度人立寺,所在揚扇。

承脂那東國,盛轉大乘,佛法崇盛,贍洲稱最。乃搜集 大小乘經律論五百餘夾,合一千五百餘部,以永徽 六年創達京師。有敕令於慈恩安置,所司供給。時元 奘法師當途翻譯,聲華騰蔚,無由克彰,掩抑蕭條,《般 若》是難。既不蒙引,返充給使。顯慶元年,敕往崑崙諸 國,採取異藥。既至南海,諸王歸敬,為別立寺,度人授 法,弘化之廣,又倍於前。以昔被敕往,理須返命,慈恩 梵本,擬重尋研。龍朔三年,還返舊寺。所齎諸經,並為 奘將北出,意欲翻度,莫有依憑。惟譯《八曼茶羅》《禮佛 法》《阿吒那智》等三經,要約精最,可常行學。其年南海 真臘國,為那提素所化者,奉敬無已,思見其人。合國 宗師,假途遠請,乃云:「國有好藥,惟提識之,請自採取。」 下敕聽往,返跡未由,余自博訪。大夏行人云:那提三 藏乃龍樹之門人也,所解無相,與奘同旨。西梵僧云: 「大師隱後,斯人第一。」深解實相,善達方便。小乘五部 毘尼,外道《四圍陀論》,莫不洞達源底,通明言義,詞出 珠聯,理暢霞舉。所著《大乘集義論》可有四十餘卷,將 事譯之,被遣遂闕。夫以「抱麟」之嘆,代有斯蹤,知人難 哉,千齡罕遇。那提挾道遠至,投俾北冥,既無所待,乃 三被毒,載充南役,崎嶇數萬,頻歷瘴氣,委命遭命,斯 人斯在。嗚呼惜哉!

善伏

[编辑]

按《續高僧傳》:善伏一名等照,姓蔣,常州義興人。生即 白首,性知遠離。五歲於安國寺兄才法師邊出家,布 衣蔬食,日誦經卷,目睹七行,一聞不忘。貞觀三年,竇 刺史聞其聰敏,追充州學。因爾日聽俗講,夕思佛義。 博士責之,對曰:「豈不聞乎?行有餘力,所以博觀。如不 見信,請問前聞。」乃試之,一無所滯。重為聯類佛教,兩 「用疏通。於是學館傾首,何斯人之若斯也!」後逃隱出 家,志樂佛法,欲罷不能。忽逢山水,淹留忘返,斯因宿 習,非近學也。至蘇州流水寺璧法師所,聽《四經》、三論。 又往越州敏法師所,周流經教,頗涉幽求。至天台超 禪師所,示以西方淨土觀行。因以廣行交、桂、廣、循諸 州,遇綜會諸名僧,諮疑請決。又上荊襄蘄部,見信禪 師,示以入道方便。又往廬山,見遠公淨土觀堂。還到 潤州巖禪師所,示以無生觀。後共暉、才二師入桑梓 山,行慈悲觀。又為鬼神受戒:莫噉肉。神又降巫者,令 召伏受戒。巫者殺生祀神,神打之次死,降語曰:「吾已 於伏闍棃受戒,誓不食肉,如何為吾殺生?愍爾愚癡, 且恕汝命。後更爾者,必加至死。」自後諸祀,永絕羶腥。 常婺二州人同載績麻為貨,至江神所,一以蔬祭,一 欲殺生而未行。其麻並濕,前蔬祭,麻並乾燥。於是行 人忌憚,無敢肉祭。故授戒功驗,人神敬仰,有陵犯者, 立見禍害。江淮間屠販魚肉鵝鴨雞豬之屬,受法開 放,市無行肆,官人怪之。有義興令,素不信,嫌伏動眾, 將加私度之罪,伏昆季賂之,其人忽似狗登繩床,生 諸惱患,不久除名,往常州筮之,卦云:「由犯賢聖,罪不 可救。」其人得急,就伏求免。永徽二年,被括還家,然志 好出俗,見家如獄,復往山居,苦節翹勤,人不堪其憂 也。眾又屯聚,因為說法,讚令行慈:不殺者,佛教之都 門也。不能行之,若講禮而為倨傲耳。又勸行六道供, 以先祖諸亡者無越此途。又曰:「山有玉則草木潤,泉 有龍則水不竭,住處有三寶則善根增長。常在伏牛 山,以虎豹為同侶,食蚊蝱為私行。視前六尺,未曾顧 盻。經中要偈,口無輟音,大約十五觀」、《四明論》以為崖 准。顯慶五年,行至衡嶽,意欲求靜,返更迍結。說法既 久,忽告曰:「一切無常,氣息難保,夜深各散,緣盡當離。」 時不測其言也,便返閉而坐。爾夜,衡州諸寺鐘及笙 管鳴聲徹曉,道俗咸怪。至房關掩,乃破而開之。見伏 端坐久終,便以奏聞。

解脫附普明 僧奣

[编辑]

按《續高僧傳》:「解脫姓邢,臺山夾川人。七歲出家,依投 名匠,志在出道,唯在禪思。遠近訪法,無師不詣。復往 五臺縣照果寺,隱五臺南佛光山寺四十餘年,今猶 故,堂十餘見在。山如佛光,華彩甚盛,至夏大發,昱人 眼目。」其側不遠有清涼山,山下清涼,即文殊師利遊 處之地也。有高行沙門曜者,年百六歲,自云:「我五十」 時與解脫上人至中臺東南下三十里大孚靈鷲寺, 請見文殊。行至花園北,遇一大德,形神慈遠,徐行東 去,解脫頂禮發願:「我時精神欣喜,不及諮請。」解脫云: 「已曾三度親見文殊,誡語云:『汝自悔責,若切至必悟 道也』。」便依言自咎,晝夜剋責,心便安靜。又感諸佛見 身,說偈曰:「諸佛寂滅甚深法,曠劫修行今乃得。若能 開明此法明,一切諸佛皆隨喜。」因問:「寂滅法何者是? 若為教人令解之?」諸佛即隱空中聲曰:「方便智為燈, 照見心境界,欲究真實法,一切無所見。」遂因此法,化 導有緣。在山學者,來往七八百人,四遠欽風,資給弘 護,四十餘年,常在佛光,永徽中卒,今靈軀尚在,嶷然 坐定,在山窟中。又五臺南娑婆寺南五六里,普明禪 師獨靜坐禪,求見文殊,意欲請法。有神人空中告曰「汝無神習,止可長生,龕前取藥服之可得延壽。」明懷 疑不決,後又告曰:「藥名長松,汝何不服?此藥無毒。」明 便依言服之。又告同行諸僧,已騰空而去,厥處見在, 去恆嶽目矚相接。又有僧奣禪師者,住欣州秀容建 國寺,恆於定襄來望人山南,坐禪餌藥。年將八十,道 俗尊仰,不知志入何法,而興嘆者,號「不可思議。」入其 山靈泉,望跡石上,見在祈福者眾。永徽中,有人無目, 不知何來,彈琵琶,誦《法華》一部,向望人山,手彈口誦, 以娛此山,亦不測其然。

法嚮

[编辑]

按《續高僧傳》:「法嚮姓李,揚州海陵葛岡人。形長八尺, 儀貌魁傑,眉目秀異。立性威嚴,言不妄發。足下有黑 子,圓淨分明。相者曰:『長為軍將,仍有重名於天下也』。 年十六,辭親出家,即事精苦,與人卓異,尼嫗參禮,未 嘗與言。戒行清淨,誦《法華通》。攝山棲霞寺恭禪師住 法後賢,眾所歸仰,承名延致,於寺側立法華堂,行智」 《者法華懺》。嚮依法行《三七》專注,大獲瑞應,知而不言。 恭既入京,嚮還江北,海陵、寧海二縣各延供養。隋末, 海陵大寧寺僧智喜開房延入,於中靜坐。晝臥驚起 曰:「火發。」喜四出顧視了無。嚮曰:「吾患耳妄聞耶?」明日 晝驚,如此三度,遂東還寧海。去後李子通賊破縣燒 寺,如所告焉。大蟲傷害,日數十人,乃設禳災大齋,忽 有一虎入堂,搏一人將去,嚮逐後喚住何造次今為 檀越設齋,可放此人。依言即放。諸虎大集,以杖扣頭 為說法,於是相隨遠去。又欲往天台尋智者古跡,謂 弟子曰:「吾雖欲至天台而不達,在江南一山中,西北 望見一城。及過江至江陰縣,道俗留連,於縣東南山 起寺,號曰定山」,便經年稔,後天下漸安。又還海陵鹽 亭,百姓留之。有小孤山,出地百仞,四面無草木,於前 立寺,名為正見處之。貞觀四年冬初謂門人曰:「吾與 汝別,近夢惡,將不起矣。」遂臥二十日,忽起索湯,盥浴 剃髮,自辰至酉,面西而終,年七十八。將終,謂弟子曰: 「吾願以身施諸鳥獸,此無林木,食若不盡,穢人眼目。 可埋山西南。」及依往埋掘,便值石磐礡,無由。又更試 掘,遂得一處凹陷石上,恰得容身,因厝中置塔其上。 嚮生常日頭陀,林野馴伏猛獸,觀想西方,口唱南無 佛,不多說法,隨緣一兩句,有災祥者令避,託以夢想 所見。貞觀二年,有常州人往幽州,見一女人,問「海陵 嚮禪師健不?」又問:「識耶?」答:「不識。」女人以烏絲布頭巾, 用寄嚮師。此人遇患,經年不至。嚮預知之,每嘆息:「那 不至耶?」人至江陰,附頭巾於海陵。人將至其處,乃令 弟子迎之。恰至門首相值,以巾付還。嚮得巾,執玩咨 嗟,裂破付弟子,各得一片。有不得者,貞觀三年,天下 大括,義寧私度,不出者斬。聞此咸畏,得頭巾者,並依 還俗。其不得者,見今出家。其年大雪深數尺,告弟子 曰:「吾須新菜。」弟子曰:「雪深叵得。」曰:「上山求之,可有。」如 言,上山數里,至一樹下,皆是青菜,取之而返,預知皆 如此也。

惠明

[编辑]

按《續高僧傳》:「惠明姓王,杭州人。少出家,遊道無定所。 時越州敏法師聚徒揚化,遠近奔隨。明於法席二十 五年,眾侶千僧,解元第一。持衣大布二十餘載,時共 目之青布明也。翹勇果敢,策勤無偶。後至蔣州巖禪 師所,一經十年,諮請禪法。在山禪念,經雪路塞,七日 不食。念言:『吾聞不食七日便死,今明知業也。若業自』」 在,可試知之。以繩自懸於高崖,怳怳如人割斷,因落 崖底,如人擎置,一無所損。復至荊州四望山,頭陀二 虎交鬥,自往分解,冬夏一服,行止形俱,所去無戀。即 經所謂「如鳥凌空」,喻斯人矣。誦《思益經》,依經作業。近 龍朔年,從南山出,至京遊觀,與其言論,無得為先。不 久旋返,云往江曲,依閑修道,莫知定所。

惠主

[编辑]

按《續高僧傳》:「惠主俗姓賈氏,始州永歸縣人。六歲出 家,為斌法師弟子。後令誦遺教,一夕便度。以經驗師, 多有乖越,便舍之而往姜律師所誦法華經寺東房 中,講於俗律,試聽一遍,性若曾聞。乃問十關,無能解 者。刺史已下,闔州白黑,皆往諮問,莫不歸伏。始州一 部祖宗道眾,即為州內律主,受菩薩戒。既爾約束,以 佛為師,尚不敬天,況復神道。」於是佛法方得開弘。於 黃安縣造寺七所,梓潼縣造十寺,武連縣造三寺,從 彼至今,方將盛矣。初主登冠,欲受具足,當境無人,乃 入京選德,於甘露寺受戒。唯聽《四分》,餘義旁通。夢見 三日三夜,天地闇冥,眾生無眼,過此忽明,眼還明淨, 覺已汗流。一百日後,周毀經道,方知徵應。即返故鄉, 南山藏伏,唯食松葉,異類禽獸,同集無聲。或有山神 送茯苓甘松香來,獲此供養。六時行道,禽獸隨行,禮 佛誦經,似如聽仰。仍為幽顯受菩薩戒。後有獮猴群 共治道主曰:「汝性躁擾,作此何為?」曰:「時君異也,佛日 通也。」深怪其言。尋爾更有異祥,龍飛獸集,香氣充山, 其類眾矣。後有八人採弓材者,甚大驚駭,便慰主曰: 「聖君出世,時號開皇矣。」即將出山,以事奏聞,蒙預出家。大業中,敕還本州香林寺,常弘《四分》為業。武德之 始,陵陽公臨益州,素少信心,將百餘馱物,行至始州, 令於寺內講堂、佛殿、僧房安置,無敢違者。主從莊還, 見斯穢雜,即入房中,取錫杖三衣出,歎曰:「死活今日 矣。」舉杖向諸驢,騾一時倒仆如死,兩手各擎一馱,擲 棄坑中。州縣官人驚怖,執主狀申。陵陽大喜,一無所 怪。書曰:「弟子數病,不逢害鬼,蒙得律師破慳貪袋,深 為大利。今附沉香十斤,紬綾十段仰贈。後還京日,從 受菩薩戒焉。」貞觀三年,寺有明禪師者,清卓不群,白 日獨坐,見無半身向眾,述曰:「吾與律師建立此寺,兩 人同心,忽失半身,將不?律師先去,不者,明其死矣。」明 日食時,俗人驚去,寺家設會,見有四路客僧數千人 入寺,覓又無蹤。至午時,主便無疾而逝,春秋八十九 矣。

智保

[编辑]

按《續高僧傳》:「智保,河東人。弱齡入道,清慎居心,而任 性剛謇,不軌流俗。進受具後,正業禁司。擁節專制,挺 超群侶。博聽異解,貫練心神。廢立文旨,大觀掌內。所 以律部遐被,實賴斯人。故能維攝自他,言行相守。至 於流略墳索,頗獲其宗;談對元儒,不後其術。筆記之 工,時揚大義。緣情流彩,嗣接英華。初住勝光,末居禪 定,國供豐積,受用多虧。所以名僧大德,日陳形器,憑 准神解,可以言傳。至於衣食資求,未能清洗,僧眾四 百,同食一堂,新菜果瓜,多選香美。保低目仰手,依法 受之,任得甘苦,隨便進噉,皆留子實,恐傷種相,由知 法者少,疑未詳檢。其知量敬護,皆若此也。」後返勝光, 厲業彌峻,園蔬溉灌,水雜細蟲。直歲高視,但論事辦。 保念此無辜,交被刑害,躬執漉具,送達方還。寺有草 物堪為僧用者,必拾掇鳩聚,身送廚帳。其雜行紛綸, 誠難備舉。以武德末年,遘疾將漸,而正氣明爽,告友 人惠滿曰:「余其死矣,而精神不得超勝,如何」有問意 故答云:「觀其來陰,似作守寺之神耳。」而止於西院佛 殿。余頻以法遺之,卒不能離,言訖便絕。自爾所陳殿 宇,人罕獨登,時須開入,無不悚然毛動。及後百日,嘗 有老嫗,內懷酒食,將遺諸僧。行至寺門,忽被神害,身 死委地,酒器流離,斯亦嚴厲之所致也。故僧侶懾其 風威,有涉鄙恡者,皆懅而悛正矣。自保之據道,卓秀 出群,一食充軀,雖經疾重,不變前節。不宿俗舍,常止 僧坊。雖曾遠涉,必棲林野。三衣常被,瓶缽自隨,不執 俗器,不親音樂,五嶽六府,誓不身經,理會高僧,聞便 赴仰。故每日再講,必瓶缽自隨,肅然成風,無累於教。 處眾而食,曾無贏長。殘水餘濺,並以餅拭而噉之,一 滴無遺,恐損施福故也。常遇重病,每有食,食餘一兩 匙者,停貯多日,可得升許。親看溫煮,命淨人食之。有 問其故,答曰:「僧食難棄,不可妄輕業耳。」傳者目驗生 常景行,故直筆書其弘護之相焉。又嘗患瘧,寒則水 淋,熱則火炙,渴急鹽塞其口,痢則絕其食,取差,斯徒 眾矣。

智詵

[编辑]

按《續高僧傳》,「智詵,字惠成,姓徐,本徐州人,炫法師之 弟也。少聰敏,有志節。在蜀遊學,務勤律肆。會周陵法, 因事入關,不果所期,遂隱南嶺,終南太白,形影相弔。 有隋革命,光啟正法,招賁碩德,率先僧首,即於長安 敷揚律藏。益州總管蜀王秀奏請還蜀王自出迎,住 法聚寺。道俗歸崇,寺設大齋,無不來赴。將食捉著,問」 炫法師曰:「此處護淨不?」答曰:「初還未得檢校,承道不 護淨。」乃擲著而起曰:「寧噉屠兒,食此洋銅,何得噉也!」 諸僧數千,一時都散。其嚴忌若此,故其在眾,屏氣寂 然。性不受施,不妄干物。有僧道恢,為人兇險,遙見走 避人曰:「卿從來不畏一人,何故畏詵律師耶?」答曰:「此 佛法中王,那得不畏人?」曰:「以恢公膂力,可不敵律師 百人耶?」答曰:「縱敵千人,遙見百脈已沉,四肢不舉,何 敵之有乎?」後以人請戒禁,行將諠擾,乃辭入龍居山 寺。幽棲深阻,軌跡不通。延出辭疾,意欲登劍閣廓清 井絡。與詵書令歸國化,便略答云:「辱使至止,并以誠 言,披閱循環,一言三復,文清淥水,理破秋毫。貧道戒 行多闕,化術無方,宅」身荒谷,四十餘載。狎魚鳥以樵 歌,習《禪那》思般若,以此卒歲,分填溝壑,不謂耆年有 幸,運屬休明。伏惟相王殿下,德隆三古,道振百王,公 攘臂而歸舊里,衣錦而旋本邑,百姓有再生之期,萬 物起息肩之望。搢紳君子,捧玉帛而來儀;慷慨丈夫, 委干戈而伏道。昔長卿返蜀,徒擅清文;鄧艾前來,未 能偃「武。公華陽甲族,井絡名家,捧日登朝,懷金問道。 劍南長幼,並俟來蘇。豈藉微風,自然草靡。當勸諸首 領越境參迎。」攜得書,示軍眾,先作禮曰:「人物爭歸,律 師之力也。」以武德元年十月一日端居而逝,年八十 矣。

智首

[编辑]

按《續高僧傳》,「智首姓皇甫氏,其源即安定元晏先生 之後也。家世丘園,索居物表,隨宦流寓,徙宅漳濱。而 幼抱貞亮,夙標雄傑,髫年離俗,馳譽鄉邦。初投相州雲門寺智旻而出家焉。旻亦禪府龍驤,心學翹望,即 稠公之神足也。首歲居學稚,且略禁科,權示五門,擁 其三業,而神慧所指,不慕下流。覽屬遺教,戒為師本」, 定慧眾善,自此而繁,義理相得,敢違先誥。所以每值 律徒,諧聲諮問,隨聞弘範,如說修行。由是五眾分鑣, 莫不就而請謁。俄而母氏辭俗,復入道門,名為法施。 住於官寺,深修八敬,遵重五儀,志欲預有制門,誓願 奉而承則。然居眾在道,染附情深,戒約是投,率多輕 毀。而施割愛從道,履正棲心,威伏尼流,聲高魏土。自 元化東被,未有斯蹤,以首膝下相親,素鍾華望。施欲 早服道味,濡沫戒宗,乃啟旻授其具足,而未之許也。 便內惟正檢,外訊儕章,恭附遵修,緝諧倫伍。旻察其 儀軌,然後識之,知其風骨堅深,乃許其受戒。首以緣 成之法,事假明賢,恐薄墜行門,便有淪道器,乃周訪 鄭、衛,盛德勝人,不累「年期,必邀登計。時過三載,方遂 素懷。二十有二,方稟大戒。雖從師授,而得不未知。乃 于古佛塔前請祈顯證,蒙降佛摩頂,身心安泰,方知 感戒有實。」自爾旦夕諮訪,挺出恒標,雖教所未聞,而 行儀先備。及尋律部,多會其文,明若夙知,更陶神府。 其有事義乖滯者,皆汱澮相融,冥逾合契。後聽道洪 律席,「同侶七百,鋒穎如林,至于尋文比義,自言迥拔。 及元思厲勇,通冠群宗,剛正嚴明,風颷遺緒者,莫尚 于首矣。故未至立年,頻開律府,懿德敏行,咸共器之。 靈裕法師道震雄伯範超倫等,親管緇屬,預在下筵, 時共美之,重增榮觀。會隋高造寺,遠召禪宗,將欲廣 振律詮,流暉帝壤。」若不附定通戒,行學無歸,遂隨師 入關,止于禪定,解脫冥通,聲光三輔。初達天邑,具覽 篇章,便更博觀親解,開以前聞有識,悟其元規,更開 講肆。既副本願,登即然之。每日處眾敷弘,餘時卻掃 尋閱。于是三藏眾經,四年考定,其有詞旨與律相關 者,並對疏條會其前失。自律部東闡六百許年,傳度 歸戒,多迷體相,五部混而未分,二見紛其交雜。海內 受戒,並誦法正之文。至于行護隨相,多委師資相襲, 緩急任其取捨,輕重互而裁斷。首乃銜慨披括,往往 發蒙,商略古今,具陳人世,著《五部區分鈔》二十一卷, 所謂「高墉崇映,天網遐張,再敞殊文,統疏異術,群律 見翻」,四百餘卷,因循講解,由來一亂。今並括其同異, 定其廢立。《本疏》雲:師所撰,今纘兩倍過之,故得諸部 方駕于唐衢,七眾同睇于貞觀者,首之力矣。但關中 專尚,素奉僧祗,洪遵律師,創開《四分》,而兼經通誨,道 俗奔隨,至于傳文律儀,蓋蔑如也。首乃播此幽求,便 即對開兩設,沈文伏義,亙通古而未弘;碩難巨疑,抑 眾師之不解。皆標宗控會,釋然大觀。由是理思淹融, 故能統詳決矣。使夫持律之賓,日填堂宇,遵亦親于 法座,命眾師之,相成之道不忘,弘讚之功靡替,遂得 知歸秦土,莫不宗猷《法鏡》。始于隋文末紀,終于大漸 之前,三十餘載,獨步京輦,無敢抗衡。敷演所被,成匠 非一。所以見跡行徒,知名唐世者,皆是首之汲引,實 由匡弼之功。而復每升法宇,規戒學徒。微涉濫非者, 為停講座。或有惰學者,皆召而誨諭。聞者垂泣,無不 懲革。大業之始,又追住大禪定道場,今所謂「大總持 寺」是也。供事轉厚,彌所遺削。顧以道穆帝里,化移關 表,舊土凋喪,流神靡依,乃抽撤什物百有餘段,於相 州雲門故墟,今名光嚴山寺。于出家、受戒二所,雙建 兩塔,鎣以珠寶,「飾以丹青,為列代之儀表,亦行學之 資。」據各銘景行,樹于塔右。貞觀元年,有天竺三藏大 齎梵本,擬譯《唐文》,乃詔所司,搜揚英達,僉議所及,遂 處翻傳。其有義涉律宗,皆諮而取正。至于八年,上以 聖善早喪,遠感難陳,雖化滿天下,而罔極之情未展。 奉為太穆皇后于宮城之西,造弘福寺,廣延德望,咸 萃其中。恐僥倖時譽,妄登位席,以首道素嚴正,不濫 邀延。百辟上聞,召為弘福上座,即總綱任,採擢僧倫。 其有預在徵迎,莫不諮而趣舍。使夫眾侶雲會,等臭 如蘭,不肅成規,流芳不絕。自爰初問講,誓窮百遍,必 得果心,夕死可矣。始于漳表,終至渭濱,隨方陶誘,恰 窮本願。慶本所念,未幾而終,詳諸物「議,可為知命。」以 貞觀九年四月二十二日宿疾再加,卒于所住,春秋 六十有九。皇上哀悼,下敕令百司供給,喪事所須,務 令周備。自隋至唐,僧無國葬,創開模楷,時共重之。僕 射房元齡、詹事杜正倫并諸公卿,並親盡哀訴,崇戒 範也。至二十九日,裝辦方具。時惟炎夏,而屍不腐臭, 眾共嗟之,斯持戒力也。諸寺門學,競引素幢,充諸街 衢。官給地十畝,于京城西郊之龍首原,縣夫三百,築 土墳之。種松千株,于今茂矣。慕義門學,共立高碑,勒 于弘福寺門。許敬宗為文記之。

惠璡附滿德 善智 真懿 敬道

[编辑]

按《續高僧傳》:惠璡,姓吳,揚州江都人也。母懷之時,即 祛嗜慾,辛腥俗味,眇然不顧。識者以為兒之所致,同 身子矣。及年七歲,心慕緇徒,道見沙門,尋而忘返。親 欣其信仰也,遂放依榮法師而出家焉。孝謹天然,罔 由師訓,隨從奉敬,初無乖越。每從榮遊履諸寺,無敢出離,便于榮所臥床下席地而伏,斯例非一。聽榮《攝 論》,大悟時倫,即而講說,嗟賞者眾,談吐清雅,妙會物 情。仁壽年中,從榮被召入于禪定。及具戒後,專精律 儀。聽遵師講,凡二十遍,又聽首律師,數亦相及。謙弱 成治,豎論不言,講揚《攝論》,方敷律相,時以其寄大乘 而弘行範也。大業末曆,郊壘多虞,禪定一眾,雅推璡 善能御敵。乃總集諸處人士,普在昆池一莊,多設戰 樓,用以防礙。璡獨號令,莫敢當鋒。時司竹群賊,鼓行 郊野,所至摧殄,無抗拒者。兵臨莊次,意存誅蕩。璡登 樓一望,但見張旗十里,乃收束弓刀,反縛奴僕,大設 餚饌,廣開倉廩,身先入陣,勞問軍主,引至莊中,命令 就坐。既見盛設,相與開顏。各執璡手,健道人也,飽噉 而旋。唯取牛十頭,擬「勞軍士,牽至中道,璡後從乞,以 銜前顧」,皆用還之。所以義寧之初,通莊並潰,惟有禪 定,如舊無損。即深明機要,善達問遮,一人而已。加又 偏工巧性,無施不可,或莊嚴綵飾,或丹青輪奐,或裁 縫服翫,或驅策人物,眾兼四百,通用推賢。至于誦說 《戒經》,清音流靡。由來怠惰者,聞璡說戒,皆來坐聽,竦 耳峻坐,畏其聲止。貞觀之初,任雲華寺上座。常弘攝 論,化開律部。晚又下令徵入普光,綱理僧倫,大小清 穆。以八年冬終于此寺,春秋五十餘矣。時又有沙門 滿德、善智、真懿、敬道者,同璡所學,慕義朋從。德慧悟 天開,談說弘暢。智博解深奧,情欣護法。懿導說有功, 化行無阻。道抱素自資,性存經史,多從物故。懿獨存 焉,揚敷京輦。

法礪

[编辑]

按《續高僧傳》:法:「礪,俗姓李氏,趙人也。因官遂家于相 焉。生而牙齒全具,迄于終老,中無齔毀,堅白逾常。登 年學位,便欣大法。初歸靈祐法師,即度為弟子。風素 翔郁,威容都雅,言議博達,欣尚元奧。受具已後,敦慎 戒科,從靜洪律師諮考《四分》,指撝刑罔有歷年所,振 績徽猷,譽騰時類。功業既著,更師異軌。又從恆州淵」 公聽集大義,乃周兩載,統略枝葉,窮討根源。當即薄 引所聞,開講《律要》,詞吐簡諳,攻難彌堅,故得鄰幾獨 絕,尤稱今古。末又往江南,遊覽十誦,而咸專師授,討 擊未資,還返鄴中,適緣開導。屬隋煬道銷,岳瀆塵擾, 聽徒擁戢,諮逮無因。唐運初基,法門重闢。會臨漳令 裴師遠夙承清訓,預展法筵,請礪在縣,敷弘相續。綿 積累載,開悟極多。四方懷道,宵興命駕,解契昇堂,行 敦入室。礪以初學舊習,委訪莫歸,若不流于文記,是 則通心無路。乃開拓素業,更委異聞,旁訊經論,為之 本疏。時慧休法師道聲遠被,見重世猷,讚擊神理,文 義相接,故得符彩相照,律觀高邈,休有功焉。以貞觀 九年十月卒于故鄴日光住寺,春秋六十有七。前後 講律四十餘遍,製《四分疏》十卷、《羯磨疏》三卷,《捨懺儀》 輕重敘等,各施卷部,見重于時。時衛州道爍,律學所 宗,業駕于礪,為時所重矣。

元琬附僧伽

[编辑]

按《續高僧傳》:「元琬,俗姓楊,弘農華陰人也。遠祖因徙, 今居雍州之新豐焉。青衿悟道,履操沖明。在志學年, 方遊法苑,事沙門曇延法師,振領宏標,遺教法主。隋 文欽重,立寺處之。而琬位居入室,恭恪據懷。及進具 後,便隨洪遵律師,服膺四分冠冕,遮性鎔汰,持犯涉 津三載,便事敷演,使于後進樂擁前英,嘆美乃旋踵」 本師涅槃真體,捃掇新異,妙寫幽微。又欲欽佩惟識, 包舉理性。於曇遷禪師,稟學攝論,并尋閱眾鋒,窮其 心計。《法華大集》《楞伽》《勝鬘》《地論》中百等,並資承茂實, 研覈新聞,環循彌討,其際,搜會擢其元理。然顧福智 相導,有若輪馳,慧業略割於終,標樹創開於始。永惟 延師存日,願造丈六釋迦,經略未圓,奄便物故,誓志 營復,剋遂先模。于仁壽二年,提洽有緣,便事鑪錘。寺 乃京皋衝要,峙望歸心,故使至感冥通,控引咸遂。當 時空色清朗,杲日流輝,上天雨華,狀如雲母,滿空飄 灑,終墜像前。僚庶嘉其罕逢,法屬慶斯榮瑞。及開模 之後,雅相逾圓,即為關輔棟梁,金像之大,未有過也。 今在本寺,每于靜夜清朝,飛流八音之響,而不測其 來至。又造經四藏,備盡莊嚴,諸有繕寫,皆資本據。又 以二月八日大聖誕沐之晨,追惟舊緒,敬宗浴具。每 年此旦,開講設齋,通召四眾,供含悲敬,辦羅七物,普 及僧儔。又常慨運距像末,有虧歸禁,至于授受,遮難 滋彰。乃鎣飾道場,尋諸懺法。每春于受戒之首,依二 十五「佛及《千轉神咒》,潔齋行道。使彼毀禁之流,澄源 返淨,登壇納法,明白無疑。並傳嗣於今,住持不絕,從 此而求,可謂護法菩薩也。而重法尊行,晨夕相仍。若 值上德異人,必揖對欣振,諮承餘令。雖聞同昔習,而 翹仰如新,斯後己謙光,罕有蹤矣。」逮貞觀初年,以琬 戒素成治,朝野具瞻。有敕召為皇太子及諸王等受 菩薩戒,故儲宮已下,師禮崇焉。有令造普光寺,召而 居之,供事豐華,廣沾會響。又別敕延入為皇后,六宮 并妃主等,受戒椒掖,問德禁中,授納法財,日逾填委。 而欽若自守,不顧有餘,䞋施所資,悉營功德。尋有別敕,于苑內德業寺為皇后寫《見在藏經》,當即下令於 延興寺更造藏經,並委其「監護。」琬以二宮所寄,惟各 其誠,祇奉不難,義須弘選。自周季滅法,隋朝再興,傳 度法本,但存卷袠。至于尋檢文理,取會多乖,乃結義 學沙門,讎勘正則。其有詞旨不通者,並諮而取決。故 得法寶無濫於疑偽,迷悟有分於本末,綱領卓明,自 琬始也。昔育王再集於周時,今琬定宗於唐世,彼此 誠異,厥致齊焉。然其匠訓於世,三藏含之,偏以苦節 自修,德以律儀馳譽,言為世範,緇素攸歸華彝。諸國 僧尼,從受具戒者三千餘人;王公僚佐,爰及皂隸,從 受歸戒者二十餘萬。左僕射蕭瑀兄弟,人倫藻鏡,久 厭時煩,每諮《法華》三會之旨,《龍樹》明中之教,沉吟移 景,奉佩而旋。右僕射杜如晦,臨終委命,召為歷劫師 資。大將軍薛萬徹昆季并及母氏,並欽崇戒約,蔬素 形終。普光道岳法師,解洞幽關,辯開慧府,敬奉戒香, 行菩薩道。而汲引忘疲,弘務終日。因之革勵恆習者, 計非恒准。故京輔士庶,繼踵煙隨,禮供相尋,日盈廚 庫。時有巫覡者云:「每至授戒說法,異類鬼神,諸方屯 聚,如相承受,自非至功冥被,孰」能致乎?琬以戒勸之 至,物我同欽,義等風行,事符草偃。乃致書皇太子曰: 「元正告始,景福維新,伏惟殿下,膺時納祜,罄無不宜。 但琬夙縈沈痾,不獲奉慶,蒙降逮問,無任荷戢,感顧 恩隆,罔知攸厝。今略經中要務,即可詳行者四條,留 意尋檢,永綏寶祚。初、勸行慈,引《涅槃》梵行之文,令起 含養之心,存兼」濟之救也。二、減殺者,引儒《禮》「無故不 殺牛羊者,皆重其生,去其濫逸也。」又云:「王者修其教 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見其生不忍其死,聞其 聲不食其肉。此即上帝悼損害之失,樹止殺之漸也。 故佛經有恕己之喻,誡之以殺打諸事也。琬聞東宮 常膳,日多烹宰,審如所承,誠有大損。殿下以一身之」 料,遍擬群僚,及至斷命所由,莫不皆推。殿下所以長 懷夕惕,望崇慈恕。自今已往,請少殺生,東宮內外,咸 減肉料,則曆長命久,仁育斯隆。三順氣者,如《經》「不殺 曰仁。」仁主肝,肝者木也。春陽之時,萬物盡生,宜育群 品,用答冥造,如其有殺,是不順氣。殿下位處少陽,福 居春月,行慈以和正氣,施惠以保天「齡。請每年春季, 斷肉停殺,慜彼含育,順此陽和。四奉齋者,如經年三 月六齋,能潔六根,便資五福。伏願遵行,受持齋戒。何 者?今享此重位,咸資往因,復能進德崇善,用成其美, 則善知識者,是大因緣。」元琬道德疏微,曲蒙顧盼,謹 率聞見,敢塵聽覽。登即答曰:「辱師所示,妙法四科,循 覽周環,用深銘佩。法師早祛塵累,遊神物表,闡鷲嶺 之微言,探龍宮之祕藏,洞開靈府,凝照元門。固以高 步彌天,鄰幾初地。遂能留情博施,開導蒙心,理實義 周,詞華致遠,包括今古,網羅內外,訓誘之至,審諭之 方,縱聖達立言,師傅弘道,亦未足髣髴要津,擬議高 論。但行慈減殺,順氣奉齋,斯乃仁人之心,以成大慈 之行。謹當緘諸心府,奉以周旋,永藉勝因,用斯冥祐。」 餘文不載。其言,令之行化及此類。九年,下詔斷殺,起 于三月,盡于五月。琬以仁育兼濟,乃上啟更延,帝又 特聽,盡於歲暮。貞觀十年杪冬,遘疾知歸,後世又致 啟東宮,累以大法。又上遺封表于帝曰:「元琬聞真容 晦跡,像教陵遲,無不假緇素以住持,設內外而為護。 遂得法雲再潤,慧日重輝,光協萬乘,紹隆千載。竊尋 住持之理,義有多門;弘護之方,教乃非一。若不依佛 取捨,仍恐賞罰乖宗。如其准教驗時,是則簡徑當理。」 伏以僧尼等不依戒律,致犯刑章,聞徹闕庭,塵瀆聽 覽。琬等僧徒,無任慚懼。但恐餘年昏朽,疾苦相仍,弱 命不存,洪恩未答。遂于經中撰《佛教後代國王賞罰 三寶法》及《安養蒼生論》并《三德論》各一卷。伏願聖躬 親降披覽,陛下廣開上書之路,冀納芻蕘之言,謹獻 祕要之經,請詳金口之教。但琬忝當傳法,庶無匿教 之𠍴;扶劣署封,以酬終後之事。不勝戀仰,謹奉經以 聞。又遺誡門人,在於道檢,言極詳切,讀者垂淚。又云: 「餘廕施諸眾生」,餘骸依古焚棄。制服喪臨,一無預懷。 遂以臘月七日卒於延興寺房,春秋七十有五。道俗 失依,皇儲哀慟。天子下詔曰:「元琬律師,戒行貞固,學 業精通,方寄弘宣正法,利益群品。不幸沒世,情深惻 悼。賜物如別,齋殯所須,事由天府。春官懿戚,卿相重 臣,並捨金貝,榮加賵贈,營助追福,暨於百日。特」進蕭 瑀、太府蕭璟、宗正李伯藥、詹事杜正倫等,並親奉戒 約,躬盡哀禮。後旋殯山寺,幢蓋相映,香華亂空,從者 如雲,眾盈數萬。前儐遠達於終南,後塵猶繼於城闕。 四十里間,皂素充道,皆云:「我師斯亡,戒業誰保?」故為 時宗如此也。弟子等五百餘人,奉遵遺旨。爾時雲高 風靜,水淨油香,七眾彌山,一心悲結。乃命下火,依法 闍維,薪盡灰飛,廓然歸本。仍於焚所建佛塔一區,用 津靈識,儀像在焉。東宮洗馬蘭陵蕭鈞製銘,宗正卿 李伯藥製碑,立於塔所,時為冠絕。初琬自始及終,意 存弘濟,生善福智,無不綴心。武德之初,時經剝喪,粒 食湧貴,客僧無託,乃自竭餘力行化魁豪,隨得貨賄並充供給。日到「寺廚,親問豐約,故主客同慶焉。又像 季澆雜,多輕戒律,乃以身軌物,引諸法屬,親執經文, 依時附聽,乃經十遍,遠嗣先塵。智首律師德光榮聞 於帝京者,實資成讚,能扇芳風,自見令達,罕能推挹 如此人矣。故使唐運搜舉,歲拔賢良,多是律宗,實由 琬之篤課也。而容範端肅,聲氣朗峻,預瞻敬者,莫不」 凜然,圖像厥相,猶令人畏。有弟子僧伽,俗姓元氏,清 悟寡嗜欲,常隨琬導物,而立志貞正,譏諫變適,不犯 顏色,以味靜為宗。又不希人世,依閑業道,是所謀焉。 臨終清嗽斂容,明晦而卒。豈非師資謙德,能世其塵, 而恨其早卒,清規未遠。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