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神異典/第162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博物彙編 神異典 第一百六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一百六十二卷
博物彙編 神異典 第一百六十三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神異典

 第一百六十二卷目錄

 僧部列傳三十八

  唐十四

  戒法        蓮華

  飛錫        子鄰

  般若        悟空

  滿月附智慧輪  窺基

  道世        普光

  法寶        圓測附薄塵 靈辯

  元康        彥悰

  義湘        義忠

  元曉附大安   神楷附明恂

  會隱        僧瑗

  印宗        宗哲

  德感        浮丘

  法藏附大儀   恆景

  一行        靖邁

  順璟        嘉尚

  慧沼附大願 塵外元逸

神異典第一百六十二卷

僧部列傳三十八[编辑]

唐十四[编辑]

戒法[编辑]

按《宋高僧傳》:「尸羅達摩,華言戒法也。本于闐人,學業 該通,善知華梵,居於是國,為大法師。唐貞元中,悟空 迴至北庭,其本道節度使楊襲古與龍興寺僧請法 為譯主,翻《十地經》法,躬讀梵文并譯語,沙門大震筆 受。法超潤文,善信證義,悟空證梵文,又譯《迴向輪經》。 翻傳纔畢,繕寫欲終,遇北庭宣慰中使段明秀事訖」, 迴,與北庭奏事官牛昕、安西奏事官程鍔等相隨入 朝。為沙河不通,取迴鶻路,其梵夾留北庭龍興寺。藏 齎所譯唐本至京,即貞元五載也。法譯事方終,卻迴 豁丹。豁丹一云「于遁」,此皆嶺北人之呼召耳。若《五印 度》語云:「瞿薩怛那」,華言乳國,亦云地乳也。

蓮華[编辑]

按《宋高僧傳》,蓮華,本中印度人也。以興元元年,杖錫 謁德宗,乞鐘一口,歸天竺聲擊。敕廣州節度使李復 修鼓鑄畢,令送於南天竺金堆寺。華乃將此鐘於寶 軍國毗盧遮那塔所安置。後以華嚴後分梵夾附舶 來為信者,般若三藏於崇福寺翻成四十卷焉。一云 梵夾,本是南天竺烏荼國王書獻支那天子書,云「手 自書寫《華嚴經》百千偈中所說善財童子五十五聖 者善知識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謹奉進 上,願於龍華會中奉覲」云。即貞元十一年也。至十二 年六月,詔於崇福寺翻譯,罽賓沙門般若宣梵文,洛 京天宮寺廣濟譯語,西明寺圓照筆受,智柔、智通綴 文,成都府正覺寺道恆、鑒虛潤文,千「福寺《大通證義》 澄觀靈邃詳定神策軍護軍中尉霍仙鳴左街功德 使竇文場寫進。」十四年二月解座。

飛錫[编辑]

按《宋高僧傳》:飛錫,未知何許人也。神氣高邈,識量過 人。初學律儀,後於天台法門一心三觀,與沙門楚金 棲心研習。天寶初,遊於京闕,多止終南紫閣峰草堂 寺,屬不空當途傳譯,慎選英髦,錫預其數,頻登筆受 潤文之任。代宗永泰元年四月十五日,奉詔於大明 宮內道場,同義學沙門良賁等十六人參譯《仁王護 國般若經》并《密嚴經》,先在多羅葉時,並是偈頌。今所 譯者多作散文。不空與錫等及翰林學士柳抗重更 詳定,錫充證義正員,辭筆不愧斯職也。

子鄰[编辑]

按《宋高僧傳》:「子鄰,姓范氏,兗州乾封大范村人也。父 峻朝,不喜三寶,或見桑門,必加咄唾,有問其故,即欲 毆焉。鄰生已數歲,小字鄰兒,見著袈裟者,則生慕羨 之意。開元初,東都廣愛寺慶修律師遊于岱宗,經范 氏之舍,鄰一見之,喜貫顏色,拜求出家,問曰:『父母云 何』?對曰:『不令堂親知,知則遭箠撻矣。師但先去,某乃 影隨律師』。」行五里間,鄰已至矣。及洛寺,受教之易,若 甘之受和焉。染削已,或名志鄰。至十一年,忽思二親, 辭歸寧覲其父喪,明母終已三載矣。因詣嶽廟,求知 母之幽趣,即敷坐具,誦《法華經》,誓見天齊王為期。其 夜嶽神果召鄰,問何故懇苦如是,鄰曰:母王氏亡來 已經除服,敢問大王母今何在。王顧簿吏,對曰:「王氏 見繫獄受苦。」鄰曰:「我母何罪?」王曰:「生和尚時食雞卵又取白傅頭瘡,坐是之故,職汝之由。」鄰悲號委頓,求 王請免,曰:「縶縻有分,放釋無門。然則為法師計,請往 鄮山禮阿育王塔,或可原也。」鄰詰朝遵途到句章山 寺,叩頭哀訴,五體著地。禮畢,投策至四萬數。俄聞有 呼鄰聲,若蔡順之解,望空見雲氣中,母謝曰:「承汝之 力,得生忉利天矣,故來報汝。」倏然不見。鄰後求解經 論,至于關輔間,外學兼通,美聲藉甚。以名僧之選,恆 入肅宗內殿應奉。高其舌端,精於捷對。御前口占,敘 述皇道,時輩靡及。敕賜紫方袍,充供奉僧。代宗即位, 更崇釋氏。永泰中,不空重譯《仁王》《護國》《密嚴》等經,鄰 與千福寺法崇、西明寺慧靜、保壽寺圓寂分職證義, 並良質潤文,鄰莫測其終。先所禮塔,今鄮山育王寺 後峰之翠微茅庵基及井存焉。井實方池,其水碧色 綠苔泛泛然。詞人遊者,詩詠絕多矣。

般若[编辑]

按《宋高僧傳》:「般若,罽賓國人也。貌質魁梧,執戒嚴整。 在京師充義學沙門。憲宗敦崇佛門,深思翻譯,奈何 有事于蜀部,劉闢阻命。王承宗未平,朝廷多故。至元 和五年庚寅,詔工部侍郎歸登、孟簡、劉伯芻、蕭俛等, 就醴泉寺譯出經八卷,號《本生心地觀》。」此之梵夾,乃 高宗朝師子國所進者,寫畢進上,帝覽,有敕:「朕願為 序。」尋頒下其文,冠於經首,三藏賜帛,證義諸沙門錫 賚有差。先於貞元中譯《華嚴經》後分四十卷,此蓋烏 荼國王所進者,于是而賜紫衣。後大中中,法寶大師 元暢奏請入藏焉。

悟空[编辑]

按《宋高僧傳》,「悟空,京兆雲陽人,姓車氏,後魏拓跋之 遠裔也。天假聰敏,志尚典墳,孝悌之聲,藹於鄉里。屬 元宗德被遐方,罽賓國願附大唐,遣大首領薩婆遠 幹與三藏舍利越摩,於天寶九載來朝闕庭,請使巡 按。明年,敕中使張韜光將國信行官兼吏四十餘人 西邁。時空未出俗,名奉朝,授左衛涇州四門府別將」, 令隨使臣自安西路去。至十二載,至健陀羅國,罽賓 東都城也。其王禮接唐使,使迴空篤疾,留健陀羅,病 中發願,痊當出家。遂投舍利越摩落髮,號達摩馱都, 華言法界,當肅宗至德二年也。洎年二十九,於迦濕 彌羅國受具足戒,文殊矢涅地為親教師,鄔不羼提 為羯磨,阿遮利耶馱里巍地為教授,於蒙鞮寺,諷聲 聞戒,習根本律儀,然北天竺國皆薩婆多學也。後巡 歷數年,遍瞻八塔,為憶君親,因咨本師舍利,越摩再 三方允。摩手授《梵本》《十地》《迴向輪》《十力》三經共一夾, 并佛牙舍利以贈別。空行從北路至睹貨羅國,五十 七蕃中有一城號骨咄國,城東有小海。空行次南岸, 地輒搖動,雲陰雨暴,霆擊雹飛,乃奔就一大樹間。時 有眾商咸投其下。商主告眾曰:「誰齎佛舍利,異物殊 珍耶?不爾龍神何斯忿怒?有則投於海中,無令眾人 惶怖。如藏匿者,自貽伊咎。空為利東夏之故,潛乞龍 神宥過。」自卯達申,雨雹方霽。迴及龜茲,居蓮華寺,遇 三藏法師勿提提羼魚,善於傳譯,空因將《十力經》夾 請翻之。尋抵北庭,大使復命空出梵夾,于闐三藏戒 法為譯主,空證梵文并度語,翻成《十地迴向輪經》。事 訖,隨中使段明秀以貞元五年己巳達京師,敕於躍 龍門使院安置。進上佛牙、舍利、經本,宣付左神策軍 繕寫。功德使竇文場寫畢進呈,敕署空壯武將軍、試 太常卿。乃歸章敬寺。次返雲陽問二親,墳樹已拱矣。 凡所往來,經四十年,於時已六十餘所。翻經三本,共 十一卷。翻經大德圓照《續開元錄》皆編入藏,復記空 之行狀焉。

滿月附智慧輪[编辑]

按《宋高僧傳》:「滿月者,西域人也。爰來震旦,務在翻傳, 瑜伽法門,一皆貫練。既多神效,眾所推欽。開成中,進 梵夾,遇偽甘露事,去未旋踵。朝廷無復紀綱,不暇翻 譯。時悟達國師知元好學聲明,禮月為師,情相款密。 指教梵字,并音字之緣界,悉曇八轉,深得幽趣。元曰: 『異哉!吾體兩方之言,願參象胥之末,可乎』?」因請翻諸 禁咒,乃與菩提嚩日羅、金剛悉地等重譯,出《陀羅尼 集》四卷。又佛為《毗戍陀天子說尊勝經》一卷,詳覈三 復,曲盡佛意。此土先已有《陀羅尼集》十二卷,新翻四 卷,未聞入藏,月等俱不測其終。次。有般若斫迦三藏 者,華言智慧輪,亦西域人,大中中行大曼挐羅法,已 受灌頂,為阿闍梨,善達方言,深通密語,著佛法根本, 宗乎大毗盧遮那,為諸佛所依,法之根本者,陀羅尼 是也。至於出生無邊法門,學者修戒定慧,以總侍助 成,速疾之要,無以超越。又述《示教指歸》,共一十餘言, 皆大教之鈐鍵也。出弟子紹,明,咸通年中刻石記傳 焉。

窺基[编辑]

按《宋高僧傳》,「窺基,字洪道,姓尉遲氏,京兆長安人也。」 尉遲之先,與後魏同起,號尉遲部,如中華之諸侯國, 入華則以部為姓也。「魏平東將軍說六代孫孟都生

羅迦,為隋代州西鎮將,乃基祖焉。考諱宗,唐左金吾
考證
將軍、松州都督、江由縣開國公。」其鄂國公敬德,則諸

父也。《唐書》有傳:基母裴氏,夢掌月輪,吞之而有孕。及 乎盈月誕彌,與群兒弗類。數方誦習,神悟精爽。奘師 始因陌上見其眉清目朗,舉措疏略,曰:「將家之種,不 謬也哉。脫或因緣相叩,度為弟子,則吾法有寄矣。」復 念在印度時,計迴程次,就尼揵子邊占,得卦甚吉。師 但東歸,哲資生矣。遂造北門將軍,微諷之出家。父曰: 「伊類麤悍,那勝教詔。」奘曰:「此之器度,非將軍不生,非 某不識。」父雖然諾,基亦強拒,激勉再三,拜以從命。奮 然抗聲曰:「聽我三事!」方誓出家,不斷情欲,葷血過中 食也。奘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佯而肯焉。行駕累 載前之所欲,故關輔語曰「三車和尚。」即貞觀二十二 年也。一基《自序》云:九歲丁艱,漸疏浮俗。若然者,三車 之說,乃厚誣也。至年十七,遂預緇林。及乎入法,奉敕 為奘師弟子,始住廣福寺。尋奉別敕,選聰慧穎脫者, 入大慈恩寺,躬事奘師,學《五竺》語,解紛開結,統綜條 然,聞見者無不歎服。凡百揵度跋渠,一覽無差,寧勞 再憶。年二十五,應詔譯經,講通大小乘教三十餘本。 創意留心,勤勤著述,蓋切問而近思,其則不遠矣。造 疏計可百本。奘所譯《惟識論》,初與昉、尚、光四人同受 潤色,執筆撿文纂義。數朝之後,基求退焉。奘問之,對 曰:「夕夢金容,晨趨白馬,雖得法門之糟粕,然失元源 之醇粹。某不願立功於參糅,若意成一本,受責則有 所歸。」奘遂許之。以理遣三賢,獨委於基,此乃量才授 任也。時隨受撰錄所聞,講周疏畢。無何,西明寺測法 師亦俊朗之器,於《唯識論》講場得計,於閽者賂之以 金,潛隱厥形,聽尋聯綴,亦疏通論旨,猶數座方畢。測 於西明寺鳴椎集僧,稱講此論。基聞之慚,居其後,不 勝悵怏。奘勉之曰:「測公雖造疏,未達因明。」遂為講陳 那之論。基大善三支,縱橫立破,述義命章,前無與比。 又云:請奘師惟為己講《瑜伽論》還被測公同前盜聽 先講。奘曰:「五性宗法,惟汝流通,他人則否。」後躬遊五 臺山,登太行,至西河古佛宇中。宿夢身在半山,巖下 有無量人唱苦聲,冥昧之間,初不忍聞。徙步陟彼層 峰,皆琉璃色,盡見諸國土,仰望一城,城中有聲曰:「住! 住!咄!基公未合到此。」斯須,二天童自城出,問曰:「汝見 山下罪苦眾生否?」答曰:「我聞聲而不見形。」童子遂投 與劍一鐔,曰:「剖腹當見矣。」基自剖之,腹開,有光兩道, 輝映山下,見無數人,受其極苦。時童子入城,持紙二 軸及筆投之,捧得而去。及旦,驚異未已。過信夜,寺中 有光,久而不滅。尋視之,數軸發光者。探之,得《彌勒上 生經》。乃憶前夢,必慈氏令我造疏,通暢厥理耳。遂援 毫,次筆鋒,有舍利二七粒而隕,如吳含桃許大,紅色 可愛。次零然而下者,狀如黃粱粟粒。一云:行至太原, 傳法三車自隨,前乘經論箱袠,中乘自御,後乘家伎 女僕食饌,於路間,遇一老父,問乘何人,對曰:「『家屬』。父 曰:『知法甚精,攜家屬偕,恐不稱教』。」基聞之,頓悔前非, 翛然獨往。老父則文殊菩薩也。此亦卮語矣。隨奘在 玉華宮,參譯之際,三車何處安置乎?基隨處化徒,獲 益者眾。東行博陵,有請講《法華經》,遂造大疏焉。及歸 本寺,恆與翻譯舊人往還,屢謁宣律師。宣每有諸天 王使者執事,或冥告雜務。爾日基去方來,宣怪其遲 暮,對曰:「適者大乘菩薩在此,善神翼從者多,我曹神 通為他所制故」爾。以永淳元年壬午示疾,至十一月 十三日長往於慈恩寺翻經院,春秋五十一,法臘無 聞。葬於樊村北渠,祔三藏奘師塋隴焉。弟子哀慟,餘 外執紼會葬,黑白之眾,盈於山谷。基生常勇進造彌 勒像,對其像日誦菩薩戒一遍,願生兜率,求其志也。 乃發。通身光瑞,爛然可觀。復於五臺造玉石文殊菩 薩像,寫《金字般若經》畢,亦發神光焉。弟子相繼取基 為折中,視之,如奘在焉。太和四年庚戌七月癸酉,遷 塔於平原大安國寺。沙門令儉檢校塔亭,徙棺見基 齒有四十,根不斷玉,如眾彈指言:是佛之一相焉。凡 今天下佛寺圖形號曰百本。高宗大帝製讚,一云「元 宗然基魁梧堂堂,有桓赳之氣。而慈」濟之心,誨人不 倦,自天然也。其符彩則項負玉枕,面部宏偉,交手十 指,若印契焉。名諱上字多出沒不同者,為以《慈恩傳》 中云:奘師龍朔三年於玉華宮譯《大般若經》終筆,其 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令大乘基奉表奏聞,請御製序。 至十二月七日,通事舍人馮義宣由此云靈基,《開元 錄》為窺基,或言乘基,非也。彼曰「大乘基。」蓋慧立彥悰 不全斥。故云大乘基。如言不聽泰耳。猶謹遣大乘光 奉表同也。今海內呼慈恩法師焉。

道世[编辑]

按《宋高僧傳》:「道世,字元惲,姓韓氏,厥先伊闕人也。祖 代因官為京兆人焉。生且渥潤,漸而聰敏。俄厭眾沙, 思參救蟻,二親鍾愛,遏絕其請,久而遂心。時年十二, 於青龍寺出家,從執德瓶止臨,欣鑑律宗,研覈書籍 鑽尋,特慕上乘,融明實性。於時藉甚,三輔欽歸。顯慶 年中,大帝以元奘師所翻經論,未幾詔入內及慈恩」 寺大德,更代行道,不替於時,世亦預其選。及為皇太子造西明寺,爰以英博召入斯寺。時道宣律師當塗 行律,世且旁敷,同驅五部之車,共導三乘之軌,人莫 我及,道望芬然。復因講貫之餘,仍覽甚深之藏,以為 古今綿代,製作多人,雖雅趣佳辭,無足於傳記。由是 搴文囿之菁華,嗅大義之薝蔔,以類編錄,號《法苑珠 林》,總一百篇,勒成十袠。始從劫量,終乎雜記。部類之 前,各序別論,令學覽之人,就門隨部,撿括所知,如提 綱焉,如舉領焉。世之用心,周乎十稔。至總章元年畢 軸,蘭臺郎李儼為之都序,此文行於天下。又著《善惡 業報》及《信福論》共二十三卷,《大小乘禪門觀》及《大乘 觀》共十一卷,《受戒儀式》,《禮佛儀式》共六卷,《四分律討 要》五卷,《四分律尼鈔》五卷,《金剛經集註》三卷,十部都 一百五十三卷,世頗多著述,未測其終名,避太宗廟 諱,多行字耳。故時稱「元惲」焉。

普光[编辑]

按《宋高僧傳》:普光,未知何許人也。明敏為性,爰擇其 木,請事三藏奘師。勤恪之心,同列靡及。至於智解,可 譬循環,聞少證多。奘師默許,末參傳譯,頭角特高,左 右三藏之美,光有功焉。初,奘嫌古翻俱舍義多缺然, 躬得梵本,再譯真文,乃密授光。多是記憶西印薩婆 多師口義,光因著《疏解判》,一云:「其疏至圓暉,略之為」 十卷,如漢之有沲歟。又嘗隨奘往玉華宮譯《大般若 經》,厥功出乎裨贊也,時號大乘光觀。夫奘自貞觀十 九年創譯,記麟德元年終於玉華宮,凡二十載,總出 大小乘經、律、論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十分 七八,是光筆受。或謂嘉光、普光也。若驗從辯機,同參 譯務,即普光是也。

法寶[编辑]

按《宋高僧傳》:法寶亦三藏奘師,學法之神足也。性靈 敏利,最所先焉。奘初譯《婆沙論》畢,寶有疑情,以非想 見惑,請益之。奘別以十六字入乎論中,以遮難辭。寶 白奘曰:「此二句四句為梵本有無?」奘曰:「吾以義意酌 情作耳。」寶曰:「師豈宜以凡語增加聖言量乎?」奘曰:「斯 言不行,我知之矣。」自此炰烋頡頏於奘之門,至乎六 離合釋義,《俱舍》宗以寶為定量矣。光師往往同迦濕 彌羅,餘師,《禮記》衍字也。時光、寶二法師,若什門之融、 叡焉。後越精義學,令問孔膠。長安三年,於福先寺、京 西明寺預義淨譯場,寶與法藏、勝莊等證義於時,頗 露頭角,莫之與京歟。

圓測附薄塵 靈辯[编辑]

按《宋高僧傳》:「圓測者,未詳氏族也。自幼明敏,慧解縱 橫。三藏奘師為慈恩基師,講新翻《唯識論》。測賂守門 者隱聽,歸則緝綴義章,將欲罷講。測於西明寺鳴鐘 召眾,稱講《唯識》。基慊其有奪人之心,遂讓測講訓,奘 講《瑜伽》,還同前盜聽受之,而亦不後基也。」迨高宗之 末,天后之初,應義解之選,入譯經館,眾皆推挹。及翻 《大乘》《顯識》等經,測充證義。與薄塵靈辯嘉尚攸方。其 所著《唯識疏鈔》,詳解經論,天下分行焉。

元康[编辑]

按《宋高僧傳》:「元康,不詳姓氏。貞觀中,遊學京邑,有彭 亨之譽,形擁腫而短。然其性情酋勇,聞少解多,群輩 推許。先居山野,恆務持誦觀音,求加慧解。遂感鹿一 首,角分八岐,厥形絕異。康見之,撫而馴伏,遂豢養之。 乘而致遠,曾無倦色。以三論之文,荷之於背,又以小 軸,繫之於尾,曳入上都,意為戲弄。說有之徒,不達空 性,我與輕軸碾之,令悟真理。」又衣大布,曳衲播,戴竹 笠,笠寬丈有二尺,裝飾詭異,人皆駭觀。既入京城,見 一法師盛集講經化導,康造其筵,近其座,便就所講 義申問,往返數百言,人咸驚康之辯給如此。復戲法 師曰:「甘桃不結實,苦李壓低枝。」講者曰:「輪王千箇子, 巷伯勿生兒。」蓋譏康之無生徒也。康曰:「丹之藏者赤, 漆之藏者黑。隨汝之赤者,非纁絳焉;入汝之黑者,非 鉛墨焉。」舉眾皆云:「辭理渙然,可非垂跡之大士也。」帝 聞之喜曰:「何代無其人?」詔入安國寺講此三論,遂造 《疏解》《中觀》之理,別撰《元樞》兩卷,總明中百門之宗旨 焉。後不測其終。

彥悰[编辑]

按《宋高僧傳》,「彥悰,未知何許人也。貞觀之末,觀光上 京,求法於三藏法師之門。然其才不迨光寶,偏長綴 習學耳。於元儒之業,頗見精微,辭筆之能,殊超流輩。 有魏國西寺沙門慧立,性氣炰烋,以護法為己任。著 傳五卷,專記三藏。自貞觀中一行盛化,及西域所歷 夷險等,號《慈恩傳》」,蓋取寺題也。及削槁云畢,慮遺諸 美,遂藏於地穴。至疾亟,命門徒掘土出之而卒。其本 數年流散他所,搜購乃獲。弟子等命悰排次之,序引 之,或文未允,或事稍虧,重更伸明,曰:箋述是也。乃象 鄭司農《箋》,毛之詁訓也。或有調之曰:「子與隋彥琮相 去幾何?」對曰:「賜也,何敢望回。」雖長卿慕藺,心宗慕於 玉宗,故有以也。《詩》曰:「言念君子,溫其如玉」自許,亦顏 之士也。或人許焉,悰不知所終。

===義湘===按《宋高僧傳》:「義湘,俗姓朴,雞林府人也。生且英奇,長 而出離,逍遙入道,性分天然。年臨弱冠,聞唐土教宗 鼎盛,與元曉法師同志西遊。行至本國海門唐州界, 計求巨艦,將越滄波,倏於中塗,遭其苦雨,遂依道旁 土龕間隱身所以避飄濕焉。迨乎明旦相視,乃古墳 骸骨旁也。天猶霡霂,地且泥塗,尺寸難前,逗留不進。」 又寄埏甓之中。夜之未央,俄有鬼物為怪。曉公歎曰: 「前之寓宿,謂土龕而且安;此夜留宵,託鬼鄉而多祟。 則知心生故種種法生,心滅故龕墳不二。又三界唯 心,萬法唯識。心外無法,胡用別求?我不入唐,卻攜囊 返國。」湘乃隻影孤征,誓死無退。以總章二年附商船 達登州岸。分衛到一信士家,見湘容色挺拔,留連門 下。既久,有少女麗服靚粧,名曰善妙,巧媚誨之,湘之 心石不可轉也。女調不見答,頓發道心於前,矢大願 言:「生生世世歸命和尚,習學大乘,成就大事,弟子必 為檀越,供給資緣。」湘乃徑趣長安終南山智儼三藏 所,綜習《華嚴經》。時康藏國師為同學也,所謂知微知 章,有倫有要,德瓶云滿,藏海嬉遊。乃議迴程,傳法開 誘。復至文登舊檀越家,謝其數稔供施,便募商船,逡 巡解纜。其女善妙,預為湘辦集法服并諸什器,可盈 篋笥,運臨海岸。湘船已遠,其女咒之曰:「我本實心供 養法師,願是衣篋跳入前船。」言訖,投篋於駭浪。有頃 疾風吹之,若鴻毛耳。遙望徑跳入船矣。其女復誓之: 「我願是身化為大龍,扶翼舳艫,到國傳法。」於是攘袂 投身於海。將知願力難屈,至誠感神,果然伸形夭矯, 或躍蜿蜒,其舟底寧,達於彼岸。湘入國之後,遍歷山 川,於句麗百濟,風馬牛不相及地,曰:「此中地靈山秀, 真轉法輪之所。無何,權宗異部,聚徒可半千眾矣。」湘 默作是念:「《大華嚴》教,非福善之地,不可興」焉。時善妙 龍恆隨作護,潛知此念,乃現大神變於虛空中,化成 巨石,縱廣一里,蓋於伽藍之頂,作將墮不墮之狀。群 僧驚駭,罔知攸趣,四面奔散。湘遂入寺中,敷闡斯經。 冬陽夏陰,不召自至者多矣。國王欽重,以田莊奴僕 施之。湘言於王曰:「我法平等,高下共均,貴賤同揆。《涅 盤經》八不淨財,何莊田之有,何奴僕之為?貧道以法 界為家,以盂耕待稔,法身慧命,藉此而生矣。」湘講樹 開花,談叢結果。登堂睹奧者,則智通、表訓、梵體、道身 等數人,皆啄巨飛出迦留羅鳥焉。湘貴如《說行》,講 宣之外,精勤修練,莊嚴剎海,靡憚暄涼。又常行義,淨 洗穢法,不用巾帨,立期乾燥而止。持三法衣,瓶缽之 餘,曾無他物。凡弟子請益,不敢造次,伺其怡寂而後 啟發。湘乃隨疑解滯,必無滓核。自是已來,雲遊不定, 稱可我心,卓錫而居,學侶蜂屯。或執筆書紳,懷鉛札 葉,抄如結集,錄似載言如是義門,隨弟子為目,如云 《道身章》是也。或以處為名,如云《錐穴問答》等數章疏, 皆明《華嚴性海毗盧遮那無邊契經》義例也。湘終於 本國,塔亦存焉,號海東華嚴初祖也。

義忠[编辑]

按《宋高僧傳》,「義忠姓尹氏,潞府襄垣人也。年始九歲, 宿植之性,志願出家,得淄州沼闍梨為師,若鳳巢中 之生鵷雛也。少秉奇操,慧解不倫。沼授與《大涅槃經》, 時十三歲矣,相次誦徹四十卷,眾皆驚駭,號空門奇 童。二十登戒,學《四分律》,義理淹通,旁習《十二門論》二 本,即當講演。」沼師知是千里之駿,學恐失時。聞長安 基師新造疏章,門生填委,聲振天下。乃師資相將,同 就基之講肆。未及五年,又通二經五論,則《法華》《無垢 稱》及《百法因明》《俱舍》《成唯識》《唯識道》等也。由茲開獎, 弟子繁多,講樹別茂於枝修,義門旁開於關竅,乃著 《成唯識論纂要》,《成唯識論鈔》三十卷,《法華經鈔》二十 卷,《無垢稱經鈔》二十卷,《百法論疏》最「為要,當移解二, 無我歸後。」是以掩慈恩之繁,於今盛行,勿過忠本。所 謂別群玉,貫眾花,玉裝瓊樹之林,花綴蜀機之錦,輩 流首伏,聲彩悠颺。況基師正照於太陽,忠也旁御於 龍燭,四方美譽,千里歸心者,不可勝筭矣。傳持靡怠, 僅五十餘年,計講諸教七十許遍。至年七十二,忽起 懷土之心,歸於昭義,示同初夏,誦戒行道,每一坐時, 面向西北,仰視兜率天宮,冥心內院,願捨壽時,得見 天主,永離凡濁,終得轉依。一日晨興,澡洗訖,整肅容 儀,望空禮拜,如有哀告之狀。少頃,結跏趺坐,囑付流 通教法之意。畢,忽異香滿室,彩雲垂空。忠合掌仰視 曰:「穢弱比丘,何煩大聖躬來引接。」言盡而化。鄉人道 俗,建塔供養。全身不壞。至今河東鄉里《高岡》存焉。

元曉附大安[编辑]

按《宋高僧傳》:「元曉姓薛氏,東海湘州人也。丱𩭄之年, 惠然入法,隨師稟業,遊處無恆。勇擊義圍,雄橫文陣, 仡仡然桓桓然,進無前卻。蓋三學之淹通,彼土謂為 萬人之敵,精義入神,為若此也。嘗與湘法師入唐慕 奘三藏慈恩之門。厥緣既差,息心遊往。無何,發言狂 悖,示跡乖疏,同居士入酒肆,倡家若誌公持金刀鐵」 錫,或製疏以講雜華,或撫琴以樂祠宇,或閭閻寓宿, 或山水坐禪,任意隨機,都無定檢。時國王置百座《仁王經》大會,遍搜碩德,本州以名望舉進之。諸德惡其 為人,譖王不納。居無何,王之夫人腦嬰癰腫,醫工絕 驗。王及王子臣屬禱請山川靈祠,無所不至。有巫覡 言曰:「苟遣人往他國求藥,是疾方瘳。」王乃發使泛海 入唐,募其醫術。溟漲之中,忽見一翁由波濤躍出,登 舟邀使人入海,睹宮殿嚴麗,見龍王,王名鈐海,謂使 者曰:「汝國夫人,是青帝第三女也。我宮中先有《金剛 三昧經》,乃二覺圓通,示菩薩行也。今託仗夫人之病, 為增上緣,欲附此經出彼國流布耳。」於是將三十來 紙重沓散經,付授使人。復曰:「此經渡海中,恐罹魔事。」 王令持刀裂使人腨腸而內於中,用蠟紙纏縢,以藥 傅之,其腨如故。龍王言:「可令大安聖者銓次綴縫,請 元曉法師造疏講釋之,夫人疾愈無疑。假使雪山阿 伽陀藥力亦不過是。」龍王送出海面,遂登舟歸國。時 王聞而歡喜,乃先召大安聖者黏次焉。大安者,不測 之人也,形服特異,恆在市廛,擊銅缽唱言大安,大安 之聲故號之也。王命安,安云:「但將經來,不願入王宮 閾。安得經排來成八品,皆合佛意?」安曰:「速將付元曉 講,餘人則否。」曉受斯經,正在本生湘州也。謂使人曰: 「此經以本始二覺為宗,為我備角,乘將案几在兩角 之間,置其筆硯始終於牛車。」造疏成五卷。王請剋日 於黃龍寺敷演。時有薄徒竊盜新疏,以事白王,延于 三日,重錄成三卷,號為《略疏》。洎乎王臣,道俗,雲擁法 堂。曉乃宣吐有儀,解紛可則,稱揚彈指,聲沸於空。曉 復昌言曰:「昔日採百椽,時雖不預會;今朝橫一棟處 惟我獨能。」時諸名德,俯顏慚色,服膺懺悔焉。初曉示 跡無恆,化人不定,或擲盤而救眾,或噀水而撲焚,或 數處現形,或六方告滅,亦杯度誌公之倫歟?其於《解 性覽》無不明矣。《疏》有廣略二本,俱行本土,略本流入 中華,後有翻經,三藏改之為「論」焉。

神楷附明恂[编辑]

按《宋高僧傳》,神楷姓郭氏,太原人也,即漢末林宗之 後,世襲冠裳。後隨父宦於秦,為京兆人也。昆弟六人, 楷居其季。幼而聰敏,立志弗群,不樂浮榮,誓求翦落, 禮明恂法師為弟子,即大乘恂也。洎乎年滿受具,於 經論義理,大小該通,耳聞口誦,譬鮮㲲之易染,遂講 《攝大乘》《俱舍》等論,穎悟輩流,罕有齊駕。後因講《淨名 經》,見古師判處,喟然歎曰:「美則美矣,未盡善也。」乃於 安陸白趙山撰疏。一云:在越州剡石城寺述作。素有 巧性,於剡溪南巖之下,映水塑貌,今有池已涸矣。巖 下石隙縫間幽暗,然中有木棺者,云是楷殯於此。遊 人下窺,歷歷皆睹。又言:楷因慈恩西明等寺,度公者 出家,及翻經論,敕諸道高行才學僧並赴京師,遂應 詔而入,配居崇業寺。至天后朝方行其疏。後卒於此 寺,弟子遷塔於南逍遙園焉。實大乘基之法門猶子 也。

會隱[编辑]

按《宋高僧傳》:「會隱不詳何許人也。精明之氣,綽有盈 餘。處於等夷,若雞群之見鶴也。天皇朝慎選高學名 德,隱膺斯選。麟德二年,敕北門、西龍門修書所同與 西明寺元則等一十人,於一切經中略出精義。元文 三十卷,號《禪林要鈔》。書成奏呈,敕藏祕閣。隱亦嘗預 翻譯,元則頗聞著述,高宗朝斯為龍象之最焉。」

僧瑗[编辑]

按《宋高僧傳》:「僧瑗,字辯空,姓郁氏,高平昌邑人也。姬 水疏源,狼亭襲慶。魯相繼昌侯之業,歷載彌光。少傅 纂《尚書》之風,清塵不昧。瑗夙植奇穎,早擅嘉祥。母趙 氏娠孕之日,側侍聖賢,浮空遊樂。及年六歲,隨母入 舍利塔,見聖僧像,欣然跳躍,狀若舊交。因啟母出家, 母以其尚幼,抑而未許。至年十三,方遂其志。依虎丘」 寺慧嚴法師為弟子。謙抑之操,出自生知,辯慧之能, 業稱上首。以龍朔二年奉敕剃翦,冥符所應,還隸此 山。暨嚴公長往,乃依慧詡禪師受具足戒。聽常樂寺 聰法師《三論》甚深,無相,疑滯,豁除方便,解脫,怡然獨 悟。因智從心證,遂詣江寧融禪師求學心法。攝念坐 禪,眾魔斯伏;勤行精進,猛獸恆馴。是以名稱普聞,聲 光八絕,旗亭趨利,削跡無踐,冬夏不易,常披一衲,或 滴水以充於夕渴,或數粒將濟於朝饑。或風雪凜凜, 禮誦無替於六時;或炎暑爞爞,經行不虧於少選。稱 揚歎羨,容色湛如,毀辱訶罵,歡喜而受。每蔭以長松, 屬思鴻遠。清泉獨坐,映定水以彫文;虛室高栖,藹禪 枝而蕩慮。撰《武丘名僧苑》一卷,注《郁子》兩卷,文集三 卷,蓋道俗之儀表,人物之師範焉。永昌元年十二月 二十日,見身有疾,謂弟子曰:「吾聞屍所到處,便為穢 惡,出就別方,乃稱離罪。」爾門弟子等迎止於通波亭 北靜志莊,忽聞異香從空而下。瑗遺訓勤切,正觀叮 嚀,滅後可依外國法。言訖,合掌而終,春秋五十一。緇 素奔慟,咸悲眼滅。弟子僧《義元》及雉山縣尉檀信等, 同遵師旨,如法闍維。收舍利於寺建塔,勒銘於塔所。

印宗[编辑]

按《宋高僧傳》:「印宗姓印氏,吳郡人也。母劉氏始娠,鄰
考證
家咸見一沙門端雅徐步入印舍,白劉曰:『願為子焉』。

母夢同此,再三陳讓不克。父夢有饋栴檀香木,童子 跪授付劉,劉頓厭葷羶,俗間食味隔在脣吻之外。及 生而長,從師誦通經典。末最精講者《涅槃經》。咸亨元 年,在京都,盛揚道化。上元中,敕入大愛敬寺,居辭不」 赴,請於蘄春東山忍大師諮受禪法。後於番禺遇慧 能禪師,問答之間,深諳元理。還鄉地,刺史王冑禮重 殊倫,請置戒壇,命宗度人,可數千百。續敕召入內,乃 造慈氏大像,所著《心要集》,起梁至唐,天下諸達者語 言總錄焉。又奉敕江東諸寺院,天柱、報恩各置戒壇 度人。又纂百家諸儒士三教文意,表明佛法者,重結 集之,手筆逾高,著述流布。至先天二年二月二十一 日示終,囑循輪王法葬之,年八十七。會稽王師乾立 塔銘焉。

宗哲[编辑]

按《宋高僧傳》:「宗哲,西河平遙人也。稚歲而有奇相,聰 穎天資。既尋師範,砥節飭躬。屬元奘三藏新翻諸經 論,哲就其門,請益無替。凡幾周星,備窮諸典,若指於 掌,於奘門下,號為得意。後因講唱,厥義日新,時謂之 為法江。哲曰:『為吾謝此品藻焉。殊不知法海在乎大 原矣。所指者,蓋浮丘為滄溟也。哲憫學者不達其意』」, 而師誖哉。乃著義例,寰海之內,莫不企羨。其如《說佛 位三事喻》中,沼法師言:三點三目,強分上下,勝劣配 屬,太成巧誣。哲云:「三事俱得。」然無名師品量,退而省 之,哲其得矣。號之得意,豈虛也乎?沼師所以成餘師 之說也。

德感[编辑]

按《宋高僧傳》:「德感,姓侯氏,太原人也。儀容瑰麗,學業 精贍,眾典服勤,於《瑜伽論》特振聲彩。天皇大帝徵為 翻經大德。又與勝莊、大儀等同參義淨譯場,對揚受 賜,言謝瀏亮。帝悅。尋授封昌平縣開國公,累井田至 三千戶。帝為讚曰:『河汾之寶,山嶽之英。早祛俗累,夙 解塵纓。緇門仰德,紺宇馳聲。式亞龍樹,爰齊馬鳴。為』」 時君之所貴為若此也。御製《風行》,緇伍榮之。後充河 南佛授記寺都維那。晚升寺任,中外肅然。終年六十 餘,著《義門》行於世。如其七方便人,迴心漸頓悟義,與 湛法師為勍敵耳,故交綏而退焉。

浮丘[编辑]

按《宋高僧傳》:「浮丘姓張氏,太原人也。挺然奇表,慧悟 絕倫。於瑜伽論差成精博。旁綜群書,言分雅俗,四方 學者,爭造其門。然訥於宣剖,敏於通解,深藏若虛,庸 庸品類,多所不知。於時哲公露其頭角,博聞強識之 者懼其觝觸,豈況諸餘乎。哲惟神服丘之義學,故謂 為《法海》焉。享年七十餘,終於所居。然未聞其有所著」 述矣。

法藏附大儀[编辑]

按《宋高僧傳》,「法藏,字賢首,姓康,康居人也。風度奇正, 利智絕倫。薄遊長安,彌露鋒穎。尋應名僧義學之選。 屬奘師譯經,始預其間。後因筆受證義潤文,見識不 同,而出譯場。至天后朝傳譯首登其數。實義難陀齎 《華嚴》梵夾」至同,義淨復禮,譯出新經,又於義淨譯場, 與勝莊大儀證義。昔者燉煌杜順傳《華嚴法界觀》,與 弟子智儼講授。此晉譯之本,智儼付藏,藏為則天講 《新華嚴經》,至天帝網義,十重元門、海印三昧門、六相 和合義門、普眼境界門,此諸義章皆是《華嚴》總別義 網。帝於此茫然未決,藏乃指鎮殿金師子為喻,因撰 義門,徑捷易解,號金師子章,列十門總別之相,帝遂 開悟其旨。又為學不了者,設巧便取「鑑,十面八方安 排,上下各一,相去一丈餘,面面相對,中安一佛像,然 一炬以照之,互影交光」,學者因曉剎海涉入無盡之 義。藏之善巧化誘,皆此類也。其如宣翻之寄,亦未能 捨。蓋帝王歸信,緇伍所憑之故。洎諸梵僧罷譯。帝於 聖曆二年己亥十月八日,詔藏於佛授記寺講《大經》, 至《華藏世界品》,講堂及寺中地皆震動,都惟那僧恆 景具表聞奏。敕云:「昨請敷演微言,闡揚祕賾。初譯之 日,夢甘露以呈祥;開講之辰,感地動以標異。斯乃如 來降跡,用符九會之文。豈朕庸虛,敢當六種之震?」披 覽來狀,欣惕於懷,云:其為帝王所重,實稱非虛。所以 《華嚴》一宗付授澄觀,推藏為第三祖也。著《般若心經 疏》,為時所貴。天下流行。復號「康藏國師」是歟。

恆景[编辑]

按《宋高僧傳》,恆景,姓文氏,當陽人也。貞觀二十二年, 敕度聽習三藏,一聞能誦,如說而行。初就文綱律師 隸業毗尼,後入覆舟山玉泉寺,追智者禪師習止觀 門。於寺之南十里別立精舍,號龍興是也。自天后、中 宗朝,三被詔入內供養,為受戒師。以景龍三年奏乞 歸山,敕允其請,詔中書門下及學士於林光宮觀內 道場設齋。先時,追召天下高僧兼義行者二十餘人, 常於內殿修福,至是散齋,仍送景并道俊、元奘各還 故鄉。帝親賦詩,學士應和,即中書令李嶠、中書舍人 李乂等數人。時景等捧詩,振錫而行,天下榮之。景撰《順了義論》二卷,《攝正法論》七卷、《佛性論》二卷。學其宗 者,如渴之受漿。至先天元年九月二「十五日。卒於所 住寺。春秋七十九。」弟子奉葬於寺之西原也。

一行[编辑]

按《宋高僧傳》:「一行俗姓張,鉅鹿人也。本名遂,則唐初 佐命剡國公公謹之支孫也。丱歲不群,聰黠明利,有 老成之風。讀書不再覽,已暗誦矣。因遇普寂禪師大 行禪要,歸心者眾,乃悟世幻,禮寂為師,出家剃染,所 誦經法,無不精諷。寂師嘗設大會,遠近沙門,如期必 至,計逾千眾。時有徵士盧鴻,隱居於別峰,道高學富」, 朝廷累降蒲輪,終辭不起。大會主事,先請鴻為導文, 序讚邑社。是日鴻自袖出其文,置之几案。鐘梵既作, 鴻謂寂公曰:「某為數千百言,況其字僻文古,請求朗 雋者宣之,當須面指擿而授之。」寂公呼行伸紙,覽而 微笑,復置几案。鴻怪其輕脫,及僧聚於堂中,行乃攘 袂而進,抗音典裁,一無遺誤。鴻愕視久之,降歎不能 已。復謂寂公曰:「非君所能教導也,當縱其遊學。」自是 三學名師,罕不諮度。因往當陽,值僧真纂成《律藏序》, 深達毗尼,然有陰陽讖緯之書,一皆詳究,尋訪筭術, 不下數千里。知名者往詢焉。末至天台山國清寺,見 一院古松數十步,門枕流溪,淡然岑寂。行立於門屏, 聞院中布筭,其聲蔌蔌然。僧謂侍者曰:「今日當有弟 子自遠求吾筭法,計合到門,必無人導達耶?」即除一 算子。又謂侍者曰:「門前水合卻西流,弟子當至。」行承 其言而入,稽首請法,盡授其訣焉,門前水復東流矣。 自此聲振遐邇,公卿籍甚。元宗聞之,詔入謂行曰:「師 有何能?」對曰:「略能記覽,他無所長。」帝遂命中官取宮 籍以示之,行周覽方畢,覆其本,記念精熟,如素所習。 唱數幅後,帝不覺降榻稽首曰:「師實聖人也。」嗟歎良 久。尋乃詔對無恆,占其災福,若指於掌,言多補益。時 邢和璞者,道術人,莫窺其際,嘗謂尹愔曰:「一行和尚 真聖人也。漢洛下閎造曆云:八百歲當差一日,則有 聖人定之。今年期畢矣,屬《大衍曆》出,正其差謬,則洛 下閎之言可信,非聖人孰能預於斯矣。」又於金剛三 藏學陀羅尼祕印,登前佛壇,受法王寶,復同無畏三 藏譯《毗盧遮那佛經》,開後佛國,其傳密藏,必抵淵府 也。睿宗、元宗並請入內集賢院,尋詔住興唐寺。所翻 之經,遂著疏七卷,又《攝調伏藏》六十卷,《釋氏系錄》一 卷,《開元大衍曆》五十二卷。其曆編入《唐書》,《曆律志》以 為不刊之典。又造游儀黃赤二道,以鐵成規,於院製 作。次有王媼者,行鄰里之老嫗,昔多贍行之貧,及行 顯遇,常思報之。一日,拜謁云:「兒子殺人,即就誅矣,況 師帝王雅重,乞奏減死,以供母之殘齡。」如是泣涕者 數四。行曰:「國家刑憲,豈有論請而得免耶?」命侍僧給 與若干錢「物,任去別圖。」媼戟手曼罵曰:「我居鄰周,給 迭互綳褓間抱乳,汝長成何忘此惠耶?」行心慈愛,終 夕不樂。於是運筭畢,召淨人戒之曰:「汝曹挈布囊,於 某坊閑靜地,午時坐,伺得生類投囊,速歸。」明日果有 猳彘引㹠七箇,淨人分頭驅逐猳母走矣。得㹠而歸, 行已,備巨瓮,逐一入之,閉蓋,以六乙泥封。口誦胡語, 數契而止。投明,中官下詔入問云:「司天監奏昨夜北 斗七星全不見,何耶?」對曰:「昔後魏曾失熒惑星,至今 帝車不見,此則天將大儆於陛下也。夫匹夫匹婦,不 得其所,猶隕霜天旱,盛德所感,乃能退之。感之切者, 其在葬枯骨乎?釋門以慈心降一切魔,微僧曲見,莫 若大赦天下。」元宗依之。其夜占奏:「北斗一星見,七夜 復初,其術不可測也。」又開元中嘗旱甚,帝令祈雨,曰: 「當得一器,上有龍狀者,方可致雨。」敕令中官同於內 庫中遍視之,皆言弗類。數日後,指一古鑑鼻盤龍,喜 曰:「此真龍也。」乃將入壇場,一日而雨。其異術通感為 若此也。元宗在大明宮,從容密問社稷吉凶,并祚運 終畢事,行對以他語。帝詢之不已,遂曰:「陛下當有萬 里之行。」又曰:「社稷畢得終吉。」帝大悅,復遺帝一金合 子,形若彈丸,內貯物,撼必有聲,發之不得,云有急則 開。帝幸蜀倉黃,都忘斯事,及到成都,忽憶,啟之則藥 分中當歸也。帝曰:「伊藥產於此師,知朕違難,至蜀當 歸也。」復見萬里橋,曰:「一行之言,信其神矣。」命中官焚 香祝之,乃告謝也。及昭宗初封吉王,至太子德王,唐 為梁滅,終行之言社稷畢,得終吉也。開元十五年九 月,於華嚴寺疾篤,將輿病入辭,小間而止。元宗此夜 夢瞰禪居,見繩床紙隔開扇,曉而驗問,一如所睹。乃 詔京城名德致大道場,為行祈福。危疾微愈,其寵愛 如是。十月八日,隨駕幸新豐,身無諸患,口無一言,忽 然浴香水換衣,趺坐正念,怡然示滅。一云:辭告元宗 後,自駕前東來嵩山,謁禮本師,即寂也。時河南尹裴 寬正謁寂,寂云:「有少事,未暇與大尹款話,且請躊躇 休息也。」寬乃屏從人,止於旁室,伺寂何為。見潔淨正 堂,焚香默坐,如有所待。斯須,叩門連聲云:「天師一行 和尚至。」行入,頗匆切之狀。禮寂之足,附耳密語,其貌 愈恭。寂但頷應曰:「無不可者。」語訖又禮,禮語者三,寂 唯言:「是是,無不可者。」行語訖,降階入南室,自閉其戶寂乃徐召侍者曰:「速聲鐘一,行已滅度。」左右疾走視 之,瞑目而坐,手掩伺息已絕,四眾弟子,悲號沸渭,撼 動山谷。乃停神於罔極寺。自終及葬,凡經二七日,爪 甲不變,髭髮更長,形色怡悅,時眾驚異。帝覽奏悲愴 曰:「禪師捨朕,深用哀慕,喪事官供。」詔葬於銅人原,諡 曰大慧禪師,御撰《塔銘》,天下釋子榮之。

靖邁[编辑]

按《宋高僧傳》:「靖邁,梓潼人也。少孺矜持,長高志操。特 於經論,研覈造微。氣性沉厚,不妄交結,遊必擇方,抵 於京輔。貞觀中,屬元奘西迴,敕奉為太穆太后,於京 造廣福寺,就彼翻譯。所須吏力,悉與元齡商量,務令 優給。遂召證義大德,諳練大小乘經論,為時所尊尚 者,得一十一人,邁預其精選,即居慈恩寺也。」同普光 寺棲元、廣福寺明濬、會昌寺辯機、終南山豐德寺道 宣同執筆綴文,翻譯《本事經》七卷。邁後與神昉筆受 於玉華宮及慈恩寺翻經院,皆推適變故,得經心矣。 後著《譯經圖紀》四卷,銓序古今經目,譯人名位、單譯、 重翻、疑偽等科,一皆條理,見編於藏。開元中,智昇又 續其題目焉。

順璟[编辑]

按《宋高僧傳》:順璟者,浪郡人也。本土之氏族,東夷之 家系,故難詳練。其重譯學聲教,蓋出天然。況乎因明 之學,奘師精研,付受,華僧尚未多達。璟之克通,非其 宿植之力,自何而至。於是歟傳得奘師真唯識量,乃 立決定相違不定。量於乾封年中,因使臣入貢,附至 於時。奘師長往,向及二年,其量云真,故極成色,定離 眼識,自許初三,攝眼所不攝故,猶如眼根。良以三藏 隱密周防,非大智不明。璟為宗云:「不離於眼識,自許 初三,攝眼所不攝故,猶如眼識也。」如此善成他義。時 大乘基覽此作,便見璟所不知。雖然,終仰邊僧識見 如此,故歎之曰:新羅順璟法師者,聲振唐蕃,學包大 小。業崇迦葉,惟執行於杜多。心務薄拘,恆馳聲於少 欲。既而蘊藝西夏,傳照東夷,名道日新,緇素欽揖。雖 彼龍象,不少海外時稱獨步,於此量作,決定相違。基 師念遠國之人有茲利慧,搪突奘師,暗中機發,善成 三藏之義,惜哉!璟在本國,稍多著述,亦有傳來中原 者,其所宗法,相大乘了義教也。見《華嚴經》中始從發 心便成佛已,乃生謗毀不信。或云當啟手足,命弟子 輩扶掖下地,地則徐裂,璟身俄墜,時言生身陷地獄 焉。於今有坑,廣袤丈餘,實坎窞然,號「順璟捺落迦」也。

嘉尚[编辑]

按《宋高僧傳》,「嘉尚,未知何許人也。慧性天資,瑰奇氣 質,篇聚堅守,性相克攻,勤在進修,務於翻譯。遠棲心 於奘三藏門,見宗廟之富,窺室家之好。久稽考瑜伽 師地、佛地論旨,成《唯識論》,深得義趣。隨奘於玉華宮 譯《大般若經》,充證義綴文,多能傑出。及三藏有疾,命 尚具錄所翻經論,合七十五部,總一千三百三十五」 卷。又錄俱𦙆畫像一千幀,造十俱胝像,寫經、放生、然 燈,令尚宣讀。奘合掌歡喜曰:「吾心中願也,汝代導之。」 得沒而無悔焉。奘卒,著述疏鈔,出雜集,義門夥多。天 后朝,同薄塵靈辯等預譯場證義,功績愈繁。尚初侍 奘師在玉華宮翻經,至《初會嚴淨佛土品》,說諸佛菩 薩以神通願力,盛大千界上妙珍寶、諸妙香花,及意 樂所生五塵妙境,供養莊嚴。說法處與寺主慧德夜 睹玉華寺內,廣博嚴淨,伎樂盈滿,又聞三堂講法。明 日白奘,歡喜符合,尚不知所終。

慧沼附大願 塵外[编辑]

按《宋高僧傳》:「慧沼,不知何許人也。少而警慧,始預青 衿。依於庠序,誦習該通。入法修身,不違戒範,乃被時 諺沼闍梨焉。次攻堅於經論,善達翻傳。自奘三藏到 京,恆窺壼奧。後親大乘基師,更加精博。及菩提流志, 於崇福寺譯《大寶積經》,沼預其選,充證義新羅勝莊 法師執筆沙門大願塵外,皆一時英秀,當代象龍。時」 武平一充使,盧藏用、陸景初總預斯場,中書侍郎崔 湜行香至翻經院,歎曰:「清流盡在此矣,豈應見隔?」因 奏請乞同潤色新經。初,沼《證義》於義淨譯場多所刊 正,訛言舛義,悉從指定。後著諸疏義,號《淄洲沼》也。

元逸[编辑]

按《宋高僧傳》,「元逸姓竇氏,即元宗神武皇帝從外父 也。繁柯懿葉,莫我與京,昆友姪弟多升朝列,或以靡 麗自持,或以官榮相抗。逸乃風神秀朗,瀟灑拔俗,悟 色空之跡,到真寂之場,糠秕膏粱,幺麼軒冕。既而形 廁緇伍,學追上流,祕藏香龕,披閱通理。一日喟然興 歎曰:『去聖日遠,編簡倒錯,或止存夏五,或濫在魯魚』。」 加以筆札偷行,校讎喪句。若《犍度》失其夾葉,猶《禮記》 脫錯後先,日見乖訛,迷而不復。有一於此,彝倫攸斁。 遂據古今所撰目錄,及勘諸經,披文已浩於几案,積 卷仍溢於堂宇。字舛者詳,義而綸之,品差者賾,理而 綱之。星霜累遷,功業克著。非夫心斷金石,志堅冰蘗 者,曷登此哉?既綜結其科目,諒條而不紊也。都為三 十卷,號《釋教廣品曆章》焉。考其大小乘經律論,并東西土賢聖集,共一千八十部,以蒲州、共城二邑紙書 校知多少,縛定品次,俾後世無悶焉。其章頗成倫要, 備預不虞,古之善制。有樂陵尹靈琛為序,逸後不知 所終。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