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禽蟲典/第129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博物彙編 禽蟲典 第一百二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一百二十九卷
博物彙編 禽蟲典 第一百三十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禽蟲典

 第一百二十九卷目錄

 龍部紀事二

禽蟲典第一百二十九卷

龍部紀事二

[编辑]

《宋書符瑞志》:高祖少時誕節嗜酒,自京都還,息於逆 旅。逆旅嫗曰:「室內有酒,自入取之。」帝入室,飲於盎側, 醉臥地。時司徒王謐有門生,居在丹徒,還家亦至此 逆旅。逆旅嫗曰:「劉郎在室內,可入共飲酒。」此門生入 室驚出,謂嫗曰:「室內那得此異物?」嫗遽入之,見帝已 覺矣。嫗密問何所見,門生曰:「見有一物,五采如蛟龍」, 非劉郎門生。還以白謐,謐戒使勿言,而與結厚。帝自 少至長,目中常見二龍在前,始尚小,及貴轉大。 《南史宋武帝本紀》:帝嘗游京口竹林寺,獨臥講室前, 上有五色龍章。眾僧見之,驚以白帝,帝獨喜曰:「上人 無妄言。」帝行止時,見二小龍附翼,樵漁山澤同侶,或 亦睹焉。

《宋書符瑞志》:「宋武帝永初元年七月,青龍見義興陽 羨。八月,青龍二見南郡江陵。」

《南史宋文帝本紀》:「帝,武帝第三子。永初元年,封宜都 郡王,位鎮西將軍。景平初,有黑龍見西方,五色雲隨 之,皆以為帝王之瑞。」

《宋書王曇首傳》,「太祖為冠軍、徐州刺史,留鎮彭城,以 曇首為府功曹。太祖鎮江陵,自功曹為長史,隨府轉 鎮西長史。高祖甚知之,謂太祖曰:『王曇首沈毅有器 度,宰相才也。汝每事咨之。景平中,有龍見西方半天 騰上,廕五綵雲,京都遠近聚觀。太史奏曰:『西方有天 子氣』。太祖入奉大統,上及議者皆疑,不敢下。曇首與』」 到彥之、從兄華固勸,上猶未許。曇首又固陳,并言天 人符應。上乃下率府州文武,嚴兵自衛,臺所遣百官, 眾力不得近部伍。中兵參軍朱《容子》抱刀在平乘戶 外,不解帶者數旬。既下,在道有黃龍出,負上所乘舟, 左右皆失色。上謂曇首曰:「此乃夏禹所以受天命,我 何堪之!」

《異苑》:「東海徐羨之字宗文。嘗行經山中,見黑龍長丈 餘,頭有角,前兩足皆具,無後,曳尾而行。後文帝立,羨 之竟以凶終。」

《宋書符瑞志》:「文帝元嘉十三年九月己酉,會稽郡西 南向曉忽大光明,有青龍騰躍凌雲,久而復滅。吳興 諸處,並以其日同見光景,揚州刺史彭城王義康以 聞。」

元嘉二十一年十月己丑,永嘉、永寧見黃龍自雲而 下,太守臧藝以聞。

元嘉二十五年五月丁丑,黑龍見元武湖,北苑丞王 世宗以聞。戊戌,黑龍見元武湖東北隈。八月辛亥,黃 龍見會稽,太守孟顗以聞。廣陵有龍自湖水中升天, 百姓皆見。

孝武帝孝建二年七月癸丑,黃龍見石頭城外水濱, 中護軍湘東王諱以聞。

三年五月己未龍見臨川郡江州刺史東海王褘以 聞。

大明元年五月癸亥,黑龍見晉陵占石邨,改「邨」為「津 里。」

《南史齊高帝本紀》,始帝年十七時,嘗夢乘青龍上天, 西行逐日。帝舊塋在武進彭山,岡阜相屬,百里不絕, 上有五色雲,又有龍出焉。宋明帝甚惡之,遣善占墓 者高靈文占相。靈文先給事太祖,還詭答曰:「不過出 方伯耳。」密白太祖曰:「貴不可言。」明帝意猶不已,遣人 踐籍,以左道厭之。上後於所樹華表柱,忽龍鳴,響震 山谷。泰始三年,宋明帝遣前淮南太守孫奉伯往淮 陰監元,會奉伯舊與帝款,是行也,帝與奉伯同室臥, 奉伯夢上乘龍上天,於下捉龍腳不得。及覺敘夢,因 謂曰:「兗州當大庇生靈,而弟不得與也。」奉伯竟卒於 宋世。

《齊武帝本紀》:帝將產之夕,孝皇后、昭皇后並夢龍㨿 屋,故小字上為「龍兒。」

《南齊書祥瑞志》:「元徽三年,太祖在清溪宅齋前池中 忽揚波起浪,湧水如山,有金石響。須臾有青龍從池 中出,左右皆見之。」

《鼎錄》:齊高祖於齋中池內見龍,遂埋一鼎,其文曰:「龍 鼎」,真書,三足。

《南齊書祥瑞志》:「昇明元年,青龍見齊郡。」

建元四年,青龍見順陽郡清水縣平泉湖中。

《南史齊始興簡王鑑傳》,「永明五年,鑑獻龍角一枚,長 九尺三寸,色紅有文《南齊書祥瑞志》:「永明七年,黃龍見曲江縣黃池中,一 宿二日。」

《蕭穎冑傳》:「永元三年正月,和帝為相國,穎冑領左長 史,進號鎮軍將軍。於是始選用方伯。梁王屢表勸和 帝即尊號,梁州刺史柳惔,竟陵太守曹景宗並勸進。 穎冑使別駕宗史撰定禮儀,上尊號,改元於江陵。立 宗廟南北郊,州府城門,悉依建康宮。置尚書五省,以 城南射堂為蘭臺,南郡太守為尹。建武中,荊州大風」 雨,龍入柏齋中,柱壁上有爪足處,刺史蕭遙欣恐畏, 不敢居之,至是以為「嘉祐殿。」

《祥瑞志》:「中興二年,山上雲障四塞,頃有元黃五色如 龍,長十餘丈,從西北升天。」

《南史武德郗皇后傳》:「后酷妬忌,及終,化為龍,入于後 宮,通夢於帝,或見形,光彩照灼。帝體將不安,龍輒激 水騰涌,于露井上為殿,衣服委積,常置銀鹿盧金瓶, 灌百味以祀之。故帝卒不置后。」

《隋書五行志》:「梁天監二年,北梁州潭中有龍鬥,噴霧 數里,龍蛇之孽。」《洪範五行傳》曰:「龍,獸之難害者也。天 之類,君之象。天氣害,君道傷,則龍亦害。鬥者,兵革之 象也。」京房《易飛候》曰:「眾心不安,厥妖龍鬥。」是時帝初 即位,而有陳伯之、劉季連之亂,國內危懼。

普通五年六月,龍鬥於曲阿王陂,因西行至建陵城, 所經處樹木皆折。占同「天監二年。經建陵而樹木折 者,國有兵革之禍,園陵殘毀之象。」時帝專以講論為 務,不從耕戰,將輕卒惰,君道既傷,故有龍孽之應。帝 殊不悟。至太清元年,黎州水中又有龍鬥,波浪涌起, 雲霧四合,見白龍南走,黑龍隨之。其年,侯景以兵來 降,帝納之而無備,國人皆懼。俄而難作,帝以憂崩。 大同十年夏,有龍夜因雷而墮延陵人家井中,明旦 視之,大如驢,將以戟刺之,俄見庭中及室中,各有大 蛇,如數百斛船,家人奔走。《洪範五行傳》曰:「龍,陽類,貴 象也。上則在天,下則在地,不當見庶人邑里室家。井 中幽深之象也。諸侯且有幽執之禍,皇不建之咎也。」 後侯景反,果幽殺簡文於酒庫,宗室王侯皆幽死。 《南史梁武陵王紀傳》:紀為益州刺史,侯景陷臺城,紀 總戎發益鎮。紀之將發也,江水可揭,前部不得行,及 登舟,無雨而水長六尺。劉孝勝喜曰:「殆天贊也。」將至 峽,有黑龍負舟,其將帥咸謂天助。及頓兵日久,頻戰 不利,師老糧盡,智力俱殫。又魏人入劍閣,成都虛弱, 憂懣不知所為。

《王僧辯傳》:「侯景既陷郢城,元帝以僧辯為征東將軍, 開府儀同三司,江州刺史,封長寧縣公,命即率巴陵 諸軍沿流討景。攻拔魯山,仍攻郢,即入羅城。有龍自 城出,五色光曜,入城前鸚鵡洲水中。景聞之,倍道歸 建鄴。僧辯發鵲頭中江,賊望官軍上有五色雲,雙龍 挾艦,行甚迅疾。景自出戰於石頭城北。僧辯等大破」 之,逆寇悉平。湘州賊陸納等攻破衡州刺史丁道貴, 而李洪雅又自零陵稱助討納。既而朝廷未達其心, 洪雅降納。於是共議拜洪雅為大將軍,尊事為主。時 天日清明,初無雲霧,軍發之際,忽然風雨,時人謂為 「泣軍。」百姓竊言,知其敗也。三月庚寅,有兩龍自城西 江中騰躍升天,五色分明,遙映江水,百姓咸仰面目 之。父老咸聚而悲,竊相謂曰:「地龍已去,國其亡乎?」 《集異志》:梁元帝時,有二龍自南郡城西升天,百姓聚 觀,五彩分明。江陵故老竊相泣曰:「昔年龍出建康、秦 淮,而天下大亂。今復有焉,禍至無日矣。」帝聞而惡之。 踰年遘禍。此眚祥也。

《述異記》:「冀州鵠山,傳龍千年則於山中蛻骨。今有龍 岡,岡中出龍腦。」

普寧縣有龍葬洲,父老云:龍蛻骨於此洲,今猶多龍 骨。按山阜岡岫,龍興雲雨者,皆有龍骨。或深或淺,多 在土中,齒骨脊足,宛然皆具。大者數十丈,或盈十丈, 小者纔一二尺,或三四寸,體皆具焉。嘗因采取見之。 《獨異志》:「梁張僧繇於金陵安樂寺畫四龍,不點睛。人 問之,曰:『點睛則飛去』。眾以為虛誕,固請點之,頃刻二」 龍乘雲騰上。其二不點者猶在。

《陳書武帝本紀》,「梁敬帝太平元年九月丁未,中散大 夫王彭牋稱,今月五日平旦,於御路見龍跡,自大社 至象闕,亙三四里。」

永定三年正月己丑,青龍見於東方。丁酉夜,大雪,及 旦,太極殿前有龍跡見。甲午,廣州刺史歐陽頠表稱 「白龍見於州江南岸,長數十丈,大可八九圍,歷州城 西道,入天井岡。」

《隋書五行志》:「陳太建十一年正月,龍見南兗州池中, 與梁大同十年同占。未幾,後主嗣位,驕淫荒怠,動不 得中。其後竟以國亡,身被幽執。」

《南史陳宜黃侯慧紀傳》,「禎明三年,隋師濟江,慧紀遣 南康太守呂肅將兵據巫峽。肅別帥廖世寵領大舫 詐降,欲燒隋艦,決死一戰。於是有五黃龍備眾色,各 長十餘丈,驤首連接,順流而東,風浪大起,雲霧晦冥, 陳人震駭,不覺火自焚。隋軍乘高艦,張大弩以射之陳軍大敗。」

《魏書靈徵志》:「世祖神麚三年三月,有白龍二見于京 師家人井中。」

真君六年二月丙辰,有白龍見於京師家人井中。龍, 神物也,而屈於井中,皆世祖暴崩之徵也。

肅宗正光元年八月,有黑龍如狗,南走至宣陽門,躍 而上,穿門樓下而出。魏衰之徵也。

莊帝永安二年,晉陽龍見於井中,久不去。莊帝暴崩, 晉陽之徵也。

前廢帝普泰元年四月甲寅,有龍跡自宣陽門西出, 復入城。乙卯,群臣入賀,帝曰:「國將興,聽於民;將亡,聽 於神。但當君臣上下,克己為治,未足恃。」此為《慶 波知國傳》。波知國有三池,《傳》云:「大池有龍王,次者有 龍婦,小者有龍子。行人經之,設祭乃得過,不祭多遇 風雪之困。」

《水經注》:祁夷水東北逕青牛淵,水自淵東注之。耆諺 云:「有潛龍出於茲浦,形類青牛焉。」故淵潭受名矣。 荊水東北流,逕平昌縣故城,城之東南角有臺,臺下 有井,與荊水通。昔常有龍出入於其中,故世亦謂之 龍臺城也。

龍陂,古天井水也。廣圓二百餘步,在靈溪東江隄內。 水至淵深,有龍見於其中,故曰「龍陂。」

《隋書五行志》:「後齊天保九年,有龍長七八丈,見齊州 大堂。」占同「大同十年。時常山、長廣二王權重,帝不思 抑損。明年帝崩,太子殷嗣立,常山王演果廢帝為濟 南王,幽而害之。」

《北齊書武成本紀》,太寧二年「六月乙巳,齊州言濟河 水口見八龍昇天。」

《隋書五行志》:「河清元年,龍見濟州浴堂中,占同天保 九年。先是平秦王歸彥受昭帝遺詔,立太子百年為 嗣,而歸彥遂立長廣王湛,是為武成帝。而廢百年為 樂陵王,竟以幽死。」

天統四年,貴鄉人伐枯木,得一黃龍,折腳死於孔中。 齊稱「木德,龍君象。」木枯龍死,不祥之甚。其年武成崩。 武平三年,龍見邯鄲井中,其氣五色屬天。又見汲郡 佛寺涸井中。占同河清元年,後主竟降周,後被誅。 後周建德五年,黑龍墜於亳州而死。龍君之象。黑,周 所尚。色墜而死,不祥之甚。時皇太子不才,帝每以為 慮。直臣王軌、宇文孝伯等驟請廢立,帝不能用。後二 歲,帝崩,太子立,虐殺齊王及孝伯等,因而國亡。 《開封府志》:大象元年,榮州有黑龍見,與赤龍鬥汴水 側,黑龍死。

《隋書高祖本紀》:「高祖集義兵,進軍頓西昌,有龍見於 水濱,高五丈許,五采鮮耀,軍民觀者數萬人。」

《五行志》:「仁壽四年,龍見代州總管府井中,其龍或變 為鐵馬,甲士彎弓上射之象。變為鐵馬,近馬禍也。彎 弓上射,又近射妖,諸侯將有兵革之變,以致幽囚也。 是時漢王諒潛謀逆亂,故變兵戒之。諒不悟,遂興兵 反,事敗,廢為庶人,幽囚數年而死。」

《王劭傳》:「劭拜著作郎,上表言符命曰:建德六年,亳州 大周村有龍鬥,白者勝,黑者死。大象元年夏,熒陽汴 水北有龍鬥,初見白氣屬天,自東方歷陽武而來。及 至,白龍也。長十許丈,有黑龍乘雲而至,兩相薄,乍合 乍離,自午至申,白龍升天,黑龍墜地。謹按龍,君象也。 前鬥於亳州周村者,蓋象至尊以龍鬥之歲為亳州」 總管,遂代周有天下。後鬥於熒陽者,熒字三火,明火 德之盛也。白龍從東方來,歷陽武者,蓋象至尊將登 帝位,從東第入,自崇陽門也。西北升天者,當乾位天 門。《坤靈圖》曰:「聖人殺龍,龍不可得而殺。」皆盛氣也。又 曰:「泰姓商,名宮,黃色,長八尺。河龍以正月辰見白龍 與五黑龍鬥,白龍陵,故泰人有命。」謹按此言,皆為大 隋而發也。聖人殺龍者,前後龍死是也。「姓商」者,皇家 於五姓為商也。名宮者,武元皇帝諱,於五聲為宮。「黃 色」者,隋色尚黃。長八尺者,武元皇帝身長八尺。河龍 以正月辰見者,《泰》正月卦,龍見之所,於京師為辰地。 白龍與黑龍鬥者,亳州熒陽龍鬥是也。勝龍所以白 者,楊姓納音為商至尊。又辛酉歲生,位皆在西方。西 方色白也。死龍所以黑者,周色黑所以稱五者,周閔、 明、武、宣、靖凡五帝,趙、陳、代、越當五王,一時伏法亦當 五數。白龍陵者,陵猶勝也。鄭元說陵當為除,凡鬥能 去敵曰除。「臣以泰,人有命」者,泰之為言通也,大也,明 其人道通,德大,有天命也。《乾鑿度》曰:「泰表戴干。」鄭元 注云:「表者,人形體之彰識也。干,盾也。泰人之表戴干。」 臣伏見至尊有戴干之表,益知泰人之表不爽毫釐, 《坤靈圖》所云,字字皆驗。

《唐書高祖太穆順聖皇后傳》:「始太宗生有二龍之符, 后於諸子中愛視最篤。」

《冊府元龜》:「武德三年七月,靈州言白龍見。」

《唐書五行志》:「貞觀八年七月,汾州青龍見,吐物在空 中,光明如火,墮地,地陷。掘之得元金,廣尺,長七寸。」 《冊府元龜》:「貞觀十二年十月,隰州言青龍見十四年七月,白龍見於富平。九月,杭州言青龍見。 十五年二月,開州言白龍見。六月,滁州言青龍見。九 月,滄州言龍見。」

十六年七月朔鄜州言白龍見九月金州言青龍見 十二月宋州言青龍見。

十七年七月辛卯,常州言「青龍見。」

十八年正月嘉州言青龍見四月豫州言白龍見七 月會州言青龍見朗州言青龍見九月汝州言青龍 見。

十九年,渠州言「青龍見。」

二十年七月,安州言白龍見。十一月,兗州言青龍見。 汾州言青龍、白龍見。白龍吐物,初在空中,有光如火, 至地陷入二尺,掘之,則元金之形,團斜廣高六七寸。 按此即唐書五行志貞觀八年事也冊府元龜載於貞觀二十年姑并存以備參考 二十一年六月壬申白龍見於鄆州七月鄆州言白 龍見九月崖州言白龍見。

二十二年六月,洮州言「白龍見。」

顯慶元年五月,岐州五龍見於皇后泉。

龍朔元年,益、綿等五州皆言「龍見」,於是改元。六月,兗 州青龍三十九見。

《廣西通志》:「唐龍朔二年,靈川大水,有龍出。時縣西山 風雨雷電七晝夜,既霽,山腹洞貫成巖,廣百餘丈,巖 中石壁皆印龍鱗。溪水從巖流出,可通舟楫,而舊溪 為平陸。」

《山西通志》:「中宗景龍元年,潞州黃龍昇天,紫雲見。時 明皇為潞州別駕,境內黃龍昇天,出獵所至,紫雲如 蓋。」

《唐書褚無量傳》:「無量字弘度,杭州鹽官人。幼授經於 沈子正、曹福,刻意墳典。家濱臨平湖,有龍出,人皆走 觀,無量尚幼,讀書若不聞,眾異之。」

《續前定錄》:明皇初登極,夢二龍銜符自紅霧中來,上 大隸「姚崇宋璟」四字,掛之兩大樹上,蜿蜒而去。夢回, 上召申王圓兆,王進曰:「兩木相也。二人各為天遣龍 致於樹,即姚崇宋璟當為輔相兆矣。」上嘆異之。 《酉陽雜俎》:僧一行窮數有異術,開元中嘗旱,元宗令 祈雨,一行言當得一器,上有龍狀者,方可致雨。上令 於內庫中遍視之,皆言不類。數日後,指一古鏡鼻盤 龍,喜曰:「此有真龍矣。」乃持入道場,一夕而雨。

《明皇十七事》:元宗嘗幸東都,天大旱且暑。時聖善寺 有竺乾僧無畏,號三藏,善召龍致雨之術。上遣力土 疾召,無畏奏:「旱數當耳。召龍興雲,烈風迅雷,適足暴 物,不可為也。」上強之曰:「苦暑人病矣。雖暴風疾雷,亦 足快意。」無畏不得已,乃奉詔。有司為陳請雨具,而幡 幢像設甚備。無畏笑曰:「斯不足致雨。」悉令徹之。獨盛 一缽水,以刀攪旋之,胡言數百咒水。須臾,有若龍狀, 其大類指,赤色,首噉水上,俄復沒於缽中。無畏復以 刀攪水咒者三,頃之,白氣自缽中興,如爐煙,直上數 尺,稍引出講堂外。無畏謂力士曰:「宜去,雨至矣。」力士 疾馳而去。還顧,見白氣疾旋,自講堂出,若一匹素練 者。既而昏霾,大風震雷以雨。力士纔及天津橋之南, 風亦隨馬而至矣。衢中大樹多拔,力士比復奏,衣盡 霑濕。

《宣室志》:「北庭西北沙州有黑河中巨龍為患,民甚苦 之。凡吏茲土者,皆先備牲醴往祀河滸,然後敢視事。 開元中,南陽張嵩為都護,即命致祭,密令左右挈弓 矢侍其側。俄有巨龍長百尺,自波中躍出,委首於席, 伸其舌,且長數尺,將食未及,為矢所斃。於時中右脅, 遽伏於地,聲若山摧。龍既死,觀者如市。嵩命封其腹」, 具表以獻。上壯之,詔斷其舌,函以賜嵩,且降優詔勞 之,因賜號為「龍舌張氏。」

《唐書李嗣業傳》:「嗣業進右金吾大將軍,留為疏勒鎮 使。城一隅阤,屢築輒壞。嗣業祝之,有白龍見,因其處 蕝祠以祭,城遂不壞。」

《傳信記》:上封太山,進次滎陽旃然河上見黑龍,命弧 矢射之,矢發,龍潛滅,自爾旃然伏流,于今百餘年矣。 《因話錄》:肅宗在春宮,嘗與諸王從元宗詣太清宮,有 龍見於殿之東梁,元宗目之,顧問諸王有所見乎,皆 曰無之。問太子,太子俛而未對。上問頭在何處,曰:「在 東。」上撫之曰:「真我兒也。」

《春渚紀聞》:昔唐明皇顧視一龍,橫亙南山,而首尾皆 具。詢之左右侍臣,或有見有否者。所見者俱止見龍 之一體,未見全龍也。帝曰:「朕聞至富可敵至貴。」令召 王元寶視之,元寶奏稱所見與帝一同。

《開元天寶遺事》:王元寶家有一皮扇子,製作甚質。每 暑月宴客,即以此扇子置於座前,使新水洒之,則颯 然風生。巡酒之間,客有寒色,遂命徹去。明皇亦嘗差 中使取看,愛而不受。帝曰:「此龍皮扇子也。」

《唐書五行志》:「天寶十四載七月,有二龍鬥於南陽城 西。」

《明皇十七事》:天寶中,興慶池小龍嘗出游宮垣南溝 水中,蜿蜒奇狀,靡不瞻睹。及鑾輿西幸,一夕乘雲雨自池中望西南而去。上至嘉陵江,將乘舟,有龍翼舟 而進。上泫然流涕,顧謂左右曰:「此吾興慶池中龍也。」 命以酒沃酹之,於是龍振甲而登天。

《舊唐書五行志》:「乾元二年九月,通州三岡縣放生池 中,日氣下照,水騰波涌,上有黃龍躍出,高丈餘,又於 龍旁數處,浮出明珠。」

《唐書五行志》:「建中四年九月戊寅,有龍見於汝州城 壕。龍大人象,其潛也淵,其飛也天,城壕失其所也。 貞元末,資州得龍丈餘,西川節度使韋皋匣而獻之, 百姓縱觀。三日為煙所薰而死。」

《杜陽雜編》:「元載有龍髯紫拂,色如爛椹,可長三尺。或 風雨晦暝,臨流沾濕,則光彩動搖,奮然如怒。置之堂 中,夜則蚊蚋不敢入。拂之為聲,雞犬牛馬無不驚逸。 若垂之池潭,則鱗介之屬悉俯而至。引水空中,則成 瀑布,三五尺未嘗輒斷。燒燕肉薰之,則勃勃焉若生 雲霧。」

《酉陽雜俎》:僧無可言,近傳有白將軍者,常於曲江洗 馬,馬忽跳出驚走,前足有物,色白如衣帶,縈繞數匝, 遽令解之,血流數升。白異之,遂封紙帖中,藏衣箱內。 一日送客至滻水,出示諸客,客曰:「盍以水試之?」白以 鞭築地成竅,置虫於中,沃盥其上。少頃,虫蠕蠕如長, 竅中泉湧,倏忽自盤若一席,有黑氣如香煙,徑出簷 外。眾懼曰:「必龍也。」遂急歸。未數里。風雨忽至。大震數 聲。

有史秀才者,元和中曾與道流遊華山。時暑,環憩一 小溪,忽有一葉大如掌,紅潤可愛,隨流而下。史獨接 得,寘懷中坐食。覺懷中漸重,潛起觀之,覺葉上鱗起, 栗栗而動。史驚懼,棄林中。遽白眾曰:「此必龍也,可速 去矣。」須臾,林中白煙生瀰於一谷中。下山未半,風雷 大至。

《集異記》:「元和中,故都尉韋宥出牧溫州,忽忽不怡,江 波修永,舟船燠熱。一日晚涼,乃跨馬登岸,依舟而行。 忽逢淺沙亂流,蘆葦青翠,因縱轡飲馬,而蘆枝有拂 鞭者。宥因閑援熟視,忽見新絲箏絃,周纏蘆心。宥即 拔蘆伸絃,其長倍尋,則試縱之,應手復結。宥奇駭,因 寘于懷。行次江館,其家室皆已維舟入亭矣。宥故駙」 馬也,家有妓樂,即付箏。妓曰:「我於蘆心得之,頗甚新 緊,然沙洲江徼,是物何自而來?吾甚異之,試施于器, 以聽其音。」妓將安之,更無少異,唯短二三寸耳。方饌, 妓即置之赴食,隨置復紉。及食罷就視,則已蜿蜒舒 展,蠕蠕搖動。妓乃驚告,眾來競觀,而雙眸瞭然矣。宥 駭曰:「得非龍乎?」遽命衣冠,焚香致敬,盛諸盂水之內, 而投于江。纔及中流,風浪大作,蒸雲走電,咫尺昏晦。 俄有白龍長百丈,拏攫升天,眾咸觀之,良久乃滅。 《舊唐書五行志》:「元和七年四月,舒州桐城縣有黃青 白三龍,各一翼,風雷自梅天陂起,約高二百尺,凡六 里,降於浮塘陂。」

九年四月,道州二青龍見於江中。

太和二年六月七日,密州卑產山北面有龍見。初,赤 龍從西來,續有青龍、黃龍從南來,後有白龍、黑龍從 山北來,並形狀分明,自申至戌方散去。

《唐書五行志》:「太和三年,成都門外有龍與牛鬥。」 《劇談錄》:「朱崖李相國德裕宅在安邑坊東南隅,桑道 茂謂為玉碗舍,宇不甚宏侈,而制度奇巧,其間怪石 古松,儼若圖畫。在文宗、武宗朝,方秉化權,威勢與恩 澤無比,每好搜掇殊異,朝野歸附者,多求寶玩。獻之 嘗因暇日休澣,邀同列宰相及朝士宴語。時畏景赫 曦,咸」有鬱蒸之病。軒蓋候門,已及亭午,搢紳名士,交 扇不暇,將期憩息於清涼之所。既而延於小齋,不甚 高敞,四壁施設皆古書名畫,俱有炎爍之慮。及別,列 坐開樽,煩暑都盡。良久,覺清飈爽氣,凜若高秋,備設 酒肴,及昏而罷。出戶則火雲烈日,熇然焦灼。好事者 求親信問之,云:「此日唯以金盆貯水,漬白」龍皮,置於 座末。龍皮者,有新羅僧得自海中,云「海旁有居者,得 之於漁扈,其初以為鱗介之屬,曾有老人見而識之, 僧知相國好奇,因以金帛贖之而獻。又煖金帶、辟塵 簪,皆希代之寶。」及南遷,悉為惡溪沉溺,使崑崙沒水 求之,在鱷魚穴不能取。

《尚書故實》:牛相公僧孺鎮襄州日,以久旱祈禱無應。 有處士不記名姓,眾云豢龍者。公請致雨,處士曰:「江 漢間無龍,獨一湫泊中有之,黑龍也。強驅逐,必慮為 災難制。」公固命之,果有大雨,漢水泛漲,漂溺萬戶,處 士懼罪,亦亡去。十年前有人他處見猶在。

《唐國史補》:元義方使新羅,發雞林洲,遇海島,上有流 泉,舟人皆汲攜之。忽有小蛇自泉中出,舟師遽曰:「龍 怒。」遂發。未數里,風雨雷電皆至,三日三夜不絕。及雨 霽,見遠岸城邑,問之,乃萊州也。

《銷夏》韋澳、孫宏,大中時同在翰林。盛暑,上在太液池 中,宣二學士既赴召,中貴人頗以絺綌為訝。初殊未 悟,及就坐,但覺寒氣逼人,熟視,有龍皮在側。

五色線杜昇,能沙書,好作水碗及盆中,以沙書「龍」字浮而左右轉,或叱之飛起,高丈餘,隱隱若雲霧,作小 龍形,呼之復下水中。

《中朝故事》:長安有豢龍戶,觀水即知龍色目有無悉 知之。懿皇朝,龍戶上言,龍池中走失兩條。往關東尋 訪,數十日,東都魏王池中見之,取而歸闕,經華州,時 李訥為刺史,為人正直,聞得龍來,大以為虛妄,命就 公府視之,則於二小瓶子中倒於盆內,乃二細魚也。 訥怒曰:「何以為驗?」其人對曰:「驗非難也。請鑿穴尺許」, 注水其間,投魚水內相趁,旋轉,尾觸穴四隅,隨觸而 陷,水亦暴漲,逡巡已闊數尺。其人云:「恐穴更廣,即難 制也。」遂搦入瓶中。訥方奇之,攜歸輦下。

《劇談錄》:「咸通九年春,華陰縣南十餘里,一夕風雷暴 作,有龍移湫,自遠而至。先是崖壟高亞,無貯水之所, 此夕迴從數丈小山,從東西直亙南北,峰巒草樹,一 無所傷,碧波迴塘,湛若疏鑿,京洛符旅,無不枉道而 觀。京城南靈應臺有三娘子湫,與崖相近,水波澄明, 莫測深淺,每秋風搖落,未嘗有草木飄汎其上,或睹 片葉纖莖,必有飛鳥銜而去之。祈禱者多致花鈿粉 黛,及綺羅之類,啟祝投之,欻然而沒。」乾符初,有朝士 數人同遊終南山,遂及湫所,因話靈應之事。其間有 不信者,試以木石投之。俄有巨魚躍出波心,鱗甲如 雪,忽有風雨冥晦,車馬幾為暴水所漂。邇後人愈敬 之,莫有敢犯者。

《唐年補錄》:咸通末,舒州刺史孔威進龍骨一具,因有 表錄其事。狀云:「州之桐城縣善政鄉百姓胡舉家有 青龍鬥死於庭中。時四月尚有繭箔在庭,忽雲雷暴 起,聞雲中有擊觸聲,血如釃雨,灑繭箔上,血不汙箔 旋漸結聚,可拾置掌上,須臾令人冷痛入骨。初,龍拖 尾及地,繞一泔桶,即騰身入雲,及雨,悉是泔也。龍既 死,剖之,喉中有大瘡,凡長十餘丈,身尾相半。尾本褊 薄,鱗鬣皆魚,惟有鬚,長二丈,其足有赤膜翳之,雙角 各長二丈,其腹自相齟齬。時遣大雲倉使督而送州, 以肉重不能全舉,乃剸之為數十段,載之赴官。」 《劇談錄》:「中書舍人韋顏子婿崔道樞舉進士,乾符二 年春,下第歸寧漢上所居,因井渫得鯉魚」一頭,長可 五尺,鱗鬣金色,目光射人,所視異於常魚,令僕投於 江水。道樞與表兄韋氏密備鼎俎,烹而食之。經信宿, 韋得疾暴卒。有碧衣人引至府舍,廨宇頗甚嚴肅。既 入門,見廳事有女人戴金翠冠,著紫繡衣,據案而坐。 左右侍者皆黃衫金櫛,如宮內之飾。有一人吏從,執 簿領而出。及軒陛間,付雙鬟青衣,著於繡衣案上。更 引韋生,東廡曹署理,詰殺魚之狀。韋引過道樞云:「非 某之罪。」吏曰:「此雨龍也。若潛伏於江海湫湄,雖人所 食,即無從而辨矣。但昨者得之於井中,崔氏與君又 非愚昧,殺而噉之,俱難獲免。然君且卻還,試與崔廣 為佛道功德,庶幾消減其過。自茲浹旬,當復相召。」韋 忽然而寤,具以所說,話於眷屬,命道樞具述其事。道 樞雖懷憂迫,亦未深信。纔經及旬餘,韋生果歿。韋乃 道樞姑之子也。數日後,寄夢於母云:「寺以殺魚獲罪,所 至之地即水府,非久當受重譴。可急修《黃籙道齋》,尚 冀得寬刑辟。表兄之過亦成矣,今夕當自知其事。」韋 母泣告道樞。及暝,昏然而寢,復見碧衣人引至公署, 俱是韋之所述。俄有吏執黑紙丹書文字,立道樞於 屏側,疾趨而入,見繡衣操筆而書訖,吏接之而出,令 道樞覽之。其初云:「某官登四品,年至七十二。」其後有 判詞云:「崔道樞所害雨龍,事關天府,原之不可,按罪 急追。所有官爵,並皆削除,年壽亦減一半。」時道樞三 十五矣。夜分而寤,恍惚悲涕,莫知所為。時節在冬季, 其母方為修崇福力。纔及春首抱疾,數日而終。時崔 之妻孥咸在京師,《紫微》備述其事。

《雲笈七籤》:「玉局九海神龍,會稽山處士孫立畫也。乾 符庚子年九月庚辰,辰時下筆,巳時已畢。蟠拏蹴縮 者七十三尺,壁廣一丈八尺許,噴雲鼓波,頗為奇狀。 燕國公劉景宣因夢神龍降於玉局,遂畫其像。」潁川 王陳公敬瑄濬井於其前,遠近居人,時有禱祈者,率 言有應。一旦川境亢旱,有一健步者恃酒臥於龍前 井欄之上,嫚罵曰:「天旱如此,用汝何為?」以大石擊畫 龍之腳,其痕尚在。既還家,足疾忽甚,痛不可忍。使人 焚香告謝,竟不能解。於是數日而殂。

《山東通志》:「龍井堂在高唐州北二十里。唐僖昭時,魏 州人羅弘信微時逃難,至高唐田氏之里投寄。田氏 後里有井將涸,命工淘之,淘者多傷。田氏使弘信淘 之,乃有龍見焉,弘信揮刃傷之。俄而雷雨交作,眾皆 驚悸,弘信自井出,神色自若。」

《錄異記》:「荊州當陽縣倚山為廨,內有劉文龍井,極深, 井中有龍窠,傍入不知幾許,欲晴霽,及將雨,往往有 雲氣自井而出。光化中,有道士稱自商山來,入井中 取龍窠及草藥而去。其後有令黃馴者,到任之後,常 繫馬於井旁,滓穢流漬,盡入于井中。或有譏之者,飾 辭以對,歲餘馴及馬皆瞽。」

《稽神錄》:「天祐中,饒州有柳翁,常乘小舟釣鄱陽江中不知其居處,妻子亦不見其飲食,凡水族之類與山 川之深遠者,無不周知之。凡鄱人漁釣者,咸諮訪而 後行。」呂師造為刺史,修城掘濠,至城北則雨止,役則 晴。或問柳翁,翁曰:「此下龍穴也,震動其土則龍不安 而出穴,龍出則雨矣。掘之不已,必得其穴,則霖雨方 將為患矣。」既深數丈,果得大木,長數丈,交加構疊之, 累之數十重。其下霧氣衝人,不可入,而其上木皆腥 涎縈之,刻削平正,非人力所致。自是果霖雨為患。呂 氏諸子將網魚於鄱陽江,召問柳翁,翁指南岸一處, 「今日惟此處有魚,然有一小龍在焉。」諸子不信,網之 果大獲。舟中以瓦盆貯之,中有一鱓魚,長一二尺,雙 目精明,有二長鬚,繞盆而行,群魚皆翼從之。將至北 岸,遂失所在。柳翁竟不知所終。

《雲仙雜記》:崔奉國家一種李,肉厚而無核,識者曰:「天 罰乖龍,必割其耳,耳血墮地,故生此李。」

司馬伯殊,買得鴨卵一枚,非常珍重。夜猶未食,夢曰: 「此卵乃徐龍幼子清水郎君也,不殺將富。」殊乃放之。 王積薪夢青龍吐《棋經》九部授己,其藝頓精。

《尚書故實》:「南中久旱,即以長繩繫虎頭骨,投有龍處 入水,即數人牽制不定。俄頃雲起潭中,雨亦隨降。龍 虎敵也,雖枯骨猶激動如此。」

《江西通志》:「豢龍池在建昌府廣昌縣城西南一里,有 潭深無際,龍居焉。潭上有石盆,唐伍之奇常以食餘 置盆中,龍化為黑犬食之。至今豢龍池尚存,後人即 其地建龍泉觀。」

《緯略》:鄭內翰獬未貴時,病疫困甚,夢至一處若宮闕, 有吏迎謁甚恭,公曰:「吾病煩熱,思涼浴以清肌膚。」吏 曰:「辦之久矣。」遂導至一室,中有小方池,甃以明玉,水 光灔灔,以手測之,清冷可愛。公坐其上,引水沃身,俄 頃兩臂皆生白鱗,顧水中影,則頭巳角出,公驚遽去。 吏云:「此玉龍池,惜乎公不入其水,入當大貴,但霑灑」 而已。幸而公是白龍翁,雖貴不至一品,乃覺大汗而 愈。公後登第為天下第一,乃戲為詩云:「文闈數載奪 先鋒,變化須時自古同。霹靂一聲從地起,到頭元是 白龍翁。」

《王賈傳》:婺州參軍王賈,本太原人,移家覃懷,而先人 之壟在於臨汝。賈少而聰穎,未嘗有過,沉靜少言。年 十四,忽謂諸兄曰:「不出三日,家中當恐,且有大喪。」居 二日,宅中火,延燒堂室,祖母年衰,震驚,自投於床而 卒。兄以賈言聞諸父,諸父訊賈,賈曰:「卜筮知之。」後又 白諸父曰:「太行南泌河灣澳內有兩龍居之,欲識真 龍,請同觀之。」諸父怒曰:「小子好詭言駭物,當笞之。」賈 跪曰:「實有故,請觀之。」諸父因與同行。賈請具雨衣,於 是至泌河淵深處,賈入水,以鞭畫之,水為之分。下有 大石,二龍盤繞之,一白一黑,各長數丈,見人沖天。諸 父大驚,良久瞻視,賈曰:「既見矣,將復之。」因以鞭揮之, 水合如舊,則雲霧晝昏,雷電且至。賈曰:「諸父駛去。」因 馳,未里餘,飛雨大注,方知非常人也。

傳載,五臺山北臺下有青龍池,約二畝已來。《佛經》云: 「禁五百毒龍之所。」每至盛午,昏霧漸開,比丘及淨行 居士,方可一觀。比丘尼及女子近即雷電風雨,當時 大作。如近池,必為毒氣所吸,逡巡而沒。

《唐書·地理志》河東道,「河中府,河東郡,土貢龍骨。 太原府,太原郡,土貢龍骨。」

《一統志》:煙塘在永州府城東北十里,其深莫測。相傳 昔有民得一白鱔,將烹之,有老叟曰:「此湘江之龍,恐 禍及。」民怒以為虛誕,排之,翌日一村俱陷。

《金華子雜編》:「一家燕窠中,忽然赤色光芒,而隱隱有 聲若鳴鼓,地中日夜不絕。夜後廂處呼喝於外,責其 不戢燈燭。既入其舍,視之,不見有火,纔出門外望,則 有火焰亙天。居旬日間,人聲漸博,日或聚眾,其家老 父懼,偶以拄杖探燕窠中,即有一小赤龍子,長尺餘 墮下,鱗甲炳煥。老父驚惶,速以裀褥藉之,焚香禱謝」 未畢,既而見一大龍,長丈餘,自簷屋而入,光如列炬 爍人。瞻視一家震駭,竄伏稽顙。「龍徐徐擁其子入自 寢室,越其屋,騰空而去,亦不損物。然其家不三四年 皆隳敗焉。」

《北夢瑣言》:大江之南,蘆荻之間,往往燒起睡龍。朱梁 末,辰州民向氏因燒起一龍,四面風雷急雨,不能撲 滅,尋為煨燼,而角不化,瑩白如玉。向氏寶而藏之。湖 南行軍高郁酬其價而強取於時。術士曰:「高司馬其 禍乎?安得不祥之物以速之。」俄而被誅。

《吳越備史》:臨安大旱,宰君命道士東方氏起龍祈雨。 對曰:「茅山前池中有之,然不可起,起必大異。」遂止。明 年宰君復召至,將臨池,遽指王所居曰:「此龍生彼家 矣。」時王已誕數日。

《浙江通志》:「湖州卞山有黃龍洞,頂有洞出泉,名金井 泉,亦名金井洞。竇穴深邃,莫窺其際。梁時黃龍見於 洞,吳越王因立宮以祀。」

《十國春秋·吳越武肅王世家》:「天寶二年六月戊申,王 至自東府。是役也,王行次餘姚丈亭鎮,舟湊巨石不能進。既而大雨震電,有二龍負王舟。鎮遏使翁元軻 拽舟而進,二龍自舷升焉。」

《楚張文表傳》:初,文表將叛,猶豫不定。有從者夜夢文 表頷上繞一龍,文表大喜曰:「此天命也。」於是決意舉 兵。及敗,識者以龍神物而出於頷,是禍將作,神去焉 之兆也。

《北夢瑣言》:同光中,滄州民子路逢白蛇,以繩繫之,擺 其頭落。須臾雷電撮此子上空中,為雷火燒死,墜地 而背有朱書,曰:「此人殺安天龍,為天符所誅。」

《錄異記》:「海龍王宅在蘇州東,入海五六日程,小島之 前,闊百餘里,四面海水粘濁,此水清無風而浪高數 丈,舟船不敢輒近。每大潮水漫沒其上,不見此浪,船 則得過。夜中遠望,見此水上紅光如日,方百餘里,上 與天連。船人相傳,龍王宮在其下矣。」

蜀庚午歲,金州刺史王宗朗奏「洵陽縣洵水畔有青 煙廟,數日,廟上煙雲昏晦,晝夜奏樂。忽一旦,水波騰 躍,有群龍出於水上,行入漢江,大者數丈,小者丈餘, 或黃或黑,或赤或白或青,有如牛馬驢羊之形,大小 五十,纍纍相次行入漢江,卻回廟所,往復數里,或隱 或見,三日乃止。」

《癸酉年》,犀浦界田中有小龍一,青黑色,剖為兩片。旬 日臭敗,尋亦失去。

「摩訶池」,大廳西面亦有龍井,甚靈,人不可犯。

成都書臺坊武侯宅南乘煙觀內古井中,有魚長六 七寸,往往遊於井上,水必騰涌,相傳井有龍。

新康縣西百二十里,有清潭,在漳浦。溪源極深,常有 白龍藏此中。天旱,令人取豬羊糞擲潭中,即有洪雨, 大水至今有驗。

《遺史記》:聞南唐時有蒼頭持龍水圖求貨,或得之將 練以為服,忽釜中雲蒸起,見二龍騰躍穿壁而去。 野人閒話:偽蜀大軍未至前,及春自夏無雨,螟蝗大 作。一旦,漢川什邡縣石井中,夜有十丈火龍騰躍而 出,浩浩昇天而去,乃至鱗甲首足明耀粲然,大風吼 天,草木皆拔,餘燼墜地,延燒數百家。

《清波雜志》:五代時有僧某,卓庵道邊,藝蔬丐錢。一日 晝寢,夢一金色黃龍,食所藝萵苣數畦。僧寤驚,且曰: 「必有異人至。」已而見一偉丈夫於所夢之所,取萵苣 食之。僧視其狀貌凜然,遂攝衣延之,餽食甚恭,頃刻 告去。僧囑之曰:「富貴無相忘。」因以所夢告之,且曰:「公 他日得志,願為老僧,只於此地建一大寺。」偉丈夫乃 藝祖也。

《幸蜀記》:「廣政二十三年正月人日,昶謁和陵,龍見於 壘關。時藝祖皇帝見龍元年也。」

《遼史太祖本紀》:「神冊五年夏五月庚辰,有龍見於拽 刺山陽冰上,上射獲之,藏其骨內府。」

「天顯元年秋七月,次扶餘府,上不豫。是夕大星隕於 幄前。辛巳平旦,子城上見黃龍繚繞,可長一里,光耀 奪目,入于行宮,有紫黑氣蔽天,踰日乃散。是日上崩。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