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第238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二百三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二百三十八卷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二百三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二百三十八卷目錄

 醫部彙考二百十八

  風門二

  張從政儒門事親口眼喎斜是經非竅辯

  李杲十書中風

  朱震亨心法中風 不可與痿同治

  王履㴑洄集中風

  羅天益衛生寶鑑中風雜說 論犀角升麻湯

  虞摶醫學正傳總論

  戴思恭證治要訣總論

  樓英醫學綱目論中風 偏枯 語澀 口眼喎斜

  王綸明醫雜著問答

藝術典第二百三十八卷

醫部彙考二百十八

[编辑]

風門二

[编辑]

《元張從政儒門事親》

[编辑]

《口眼喎斜是經非竅辯》

[编辑]

口眼喎斜者,俗工多與中風掉眩證一概治之。其藥 則靈寶、至寶、續命、清心、一字急風、烏犀鐵彈丸,其方 非不言治此病也,然而不愈者何也?蓋知竅而不知 經,知經而不知氣故也。何謂知竅而不知經?蓋人之 首有七竅,如日月五星七政之在天也。故肝竅目,目 為肝之外候;肺竅鼻,鼻為肺之外候;心竅舌,舌無竅, 心與腎合,而寄竅於耳,故耳與舌俱為心之外候。俗 工止知目病歸之肝,口病歸之脾,耳病歸之腎,舌病 歸之心,更無改張。豈知目之內眥,上下二綱,足太陽 及足陽明起於此;目之銳眥,足少陽起於此;手少陽 至於此;鼻之左右,足陽明、手陽明俠乎此;口之左右, 亦此兩經環乎此。故七竅有病,不獨歸之五臟,當歸 之六陽經也。余曰:俗工知竅而不知經者,此也。何謂 知經而不知氣?蓋世之談方藥者,不啻千萬人,不過 《本草》性味,豈知十二經所出所入所循所環所交所 合所過所注所起所會所屬所絡,所上所下所俠所 貫所布所散所結所繞所抵所連所係所約所同所 別,千萬人中或見一二名,明可謂難其人矣。然而不 過執此十二經便為病本,將陽經為熱,陰經為寒,向 本草中尋藥,藥架上檢方而已矣。病之不愈,又何訝 焉?豈知《靈樞經》曰:「足之陽明、手之太陽,筋急則口目 為僻。」此十二經及受病之處也,非為病者也。其為病 者,天之六氣也。六氣者何?風、暑、燥、濕、火、寒是也。故曰: 「俗工」知經而不知氣者,此也。然則口目喎斜者,此何 經也?何氣也?足之太陽、足之陽明,左目有之,右目亦 有之;足之陽明、手之陽明,口左有之,口右亦有之,此 兩道也。《靈樞》又言足陽明之筋,其病頰筋有寒,則急 引頰移,口熱則筋弛縱緩,不勝收,故僻是。左寒右熱, 則左急而右緩,故偏於左;右寒左熱,則右急而左緩, 故偏於右也。夫寒不可徑用辛熱之劑,蓋左中寒則 逼熱於右,右中寒則逼熱於左,陽氣不得宣行故也。 而況風者,甲乙木也,口眼陽明皆為胃土,風偏賊之, 此口目之所以僻也。七竅惟口目喎斜,而耳鼻獨無 此病者,何也?蓋動則風生,靜則風息,天地之常理也。 考之《易》象,有足相符者,震巽主動,坤艮主靜,動者皆 屬木,靜則皆屬土。《觀》卦者,視之理也,視者目之用也, 目之上綱則眨,下綱則不眨,故《觀》卦上請幫助識別此字。「而下《坤》,《頤》 卦者,養之理也,養者,口之用也。口之下頷則嚼,上頷 則不嚼,故《頤》卦上《艮》而下《震》。口目常動,故風生焉;耳 鼻常靜,故風息焉。當思目雖斜,而目之眶骨未嘗斜, 口雖喎,而口之輔車未嘗喎」,此經之受病,非竅之受 病明矣。而況目有風輪,脣有飛門者耶!余嘗治此證, 未嘗用世俗之藥,非故與世參商,方鑿圓枘,自然齟 齬者,嘗過頴,一長吏病此,命予療之。目之斜,灸以承 泣;口之喎,灸以地倉,俱效。苟不效者,當灸人迎。夫氣 虛風入而為偏,上不得出,下不得泄,真氣為風邪所 陷,故宜灸。《內經》曰:「陷下則灸之。」正謂此也。所以立愈。 又嘗過東杞,一夫亦患此。予脈其兩手急數,如張弓 弦,甚有力而實。其人齒壯氣充,與長吏不同。蓋風火 交勝。余用調胃承氣湯六兩,水四升,煎作三升,分四 服,令稍熱啜之,前後約瀉四五十行,去一兩盆,次以 苦劑投之解毒數服,以升降水火,不旬日而愈。《脈訣》 云:「熱則生風」,若此者不可純歸,其病於牕隙之間而 得,亦風火素感而然也。蓋火勝則制金,金衰則木茂, 木茂則風生。若東杞之人。止可流濕潤燥。大下之後。 便使加飧通鬱為大法。《靈樞》雖有馬膏桂酒雙塗之 法。此但治其外耳。非治其內也。今人不知其本。欲以 單服熱水。強引而行之。未見其愈者也。向之用薑附烏桂起石硫黃之劑者。是耶非耶。

《李杲十書》

[编辑]

中風

[编辑]

中風為百病之長,乃氣血閉而不行,此最重疾。凡治 風之藥皆辛溫上通天氣,以發生為體,是元氣始出, 地之根蔕也。

中風從內出,其治法則如外入之證,亦以發表攻裏、 行中道三法也。

中血脈,則口眼喎斜;中腑,則肢節廢;中臟,則性命危 急。此三者,治各不同。如中血脈,外有六經之形證,則 從小續命湯加減,及疏風湯治之。如中腑,內有便溺 之阻隔,宜三化湯或《局方》中麻仁丸通利之。外無六 經之形證,內無便溺之阻隔,宜養血通氣,大秦艽湯、 羌活愈風湯治之。中臟,痰涎昏冒,宜至寶丹之類鎮 墜。若中血脈、中腑之病,初不宜用龍麝、牛黃。為麝香 入脾治肉,牛黃入肝治筋,龍腦入腎治骨,恐引風深 入骨髓。如油入麪。莫之能出。又不可一概用大戟、芫 花、甘遂瀉大便。損其陰血,則真氣愈虛。

《朱震亨心法》

[编辑]

《論中風》

[编辑]

中風大率主血虛有痰,治痰為先,次養血行血,或屬 虛挾火。一作痰與濕又須分氣虛血虛。

半身不遂,大率多痰,在左屬死血瘀。一作少「血在右屬 痰,有熱,併氣虛,左以四物湯加桃仁、紅花、竹瀝、薑汁。」 右以二陳湯、四君子等湯,加竹瀝、薑汁。

痰壅盛者,口眼喎斜者,不能言者,皆當用吐法。一吐 不已再吐。輕者用瓜蔕一錢,或「稀涎散」,或蝦汁,以蝦 半斤,入醬、葱、薑等料物水煮,先喫蝦,次飲汁,後以鵝 翎探引吐痰。用蝦者,蓋引其風出耳。重者用藜蘆半 錢或三分,加麝香少許,虀汁調吐。若口噤昏迷者,灌 入鼻內吐之,虛者不可吐。

氣虛卒倒,用參、芪補之。有痰,濃煎參湯,加竹瀝、薑汁。 血虛用四物湯,俱用薑汁炒,恐泥痰故也。有痰,再加 竹瀝、薑汁,入內服。能食者,去竹瀝,加荊瀝。

肥白人多濕少火,用烏頭、附子行經。凡用烏附,必用 童便煮過,以殺其毒。

初昏倒,急掐《人中》至醒,然後用痰藥,以二陳湯、四君 子湯、四物湯加減用之。

瘦人陰虛火熱,用四物湯加牛膝、竹瀝、黃芩、黃蘗,有 痰者,加痰藥。

治痰氣實而能食用荊瀝,氣虛少食用竹瀝,此二味 開經絡,行血氣故也。入四物湯,必用薑汁助之。 遺尿屬氣虛,以參芪補之。 筋枯者,舉動則痛,是無血不能滋養其筋,不治也。《脈 訣》內言,諸不治證,口開手撒、眼合、遺尿吐沫,直視,喉 如鼾睡,肉脫筋痛、髮直搖頭上竄,面赤如粧,或頭面 青黑,汗綴如珠,皆不可治。

按:《內經》已下,皆謂外中風邪。然地有南北之殊,不可 一途而論。惟劉守真作「將息失宜,水不能制火」,極是。 由今言之,西北二方,亦有真為風所中者,但極少爾。 東南之人,多是濕土生痰,痰生熱,熱生風也。邪之所 湊,其氣必虛,風之傷人,在肺臟為多。

許學士謂氣中者亦有此七情所傷,脈微而數,或浮 而緊,緩而遲。必也脈遲浮可治,大數而極者死。若果 外中者,則東垣所謂中血脈、中腑、中臟之理。其於四 肢不舉,亦有與痿相類者,當細分之。《局方》風痿同治 大謬,發揮甚詳。子和用三法,如的係邪氣卒中,痰盛 實熱者,方可用,否則不可。

氣中一證,與中風相似,但風中多痰涎,氣中口中無 涎。治之之法,調氣為先。《經》言治風者以理氣,氣順則 痰消,徐理其風,庶可收效。又有中風,言不變,志不亂, 病在分腠之間者,只宜溫臥,取少汗,為可復也。 凡中風脈多沉伏,大法浮遲者吉,急實者凶。先用麻 油調蘇合香丸,或用薑汁,或用白湯調。如口噤,抉開 灌之,稍甦則服「八味順氣散。」若痰盛者,只宜省風導 痰湯服之。若中則昏沉不省人事,口噤,急以生半夏 末吹入鼻中,或用細莘皂角為末吹之,噴嚏則甦。無 嚏者不治。

肥人中者,以其氣盛於外而歉於內也。肺為氣出入 之道,肥者氣必急,氣急必肺邪盛。肺金尅木,膽為肝 之腑,故痰涎壅盛,所以治之必以理氣為急。中後氣 未順,痰未除,調理之劑,惟當以「藿香正氣散」和星香 散煎服。此藥非特可治中風之證,治中惡、中氣尤宜。 尋常嘔而多痰者,亦可用之。

若前證多怒,宜小續命湯加羚羊角;熱而渴者,湯中 去附子,加秦艽半錢;恍惚錯語,加茯神、遠志各半錢; 不得睡,加酸棗仁半錢;不能言,加竹瀝一蜆殼許;人 虛無力者,去麻黃加人參如其數。

若人自甦,能言能食,惟身體不遂,急則攣踡,緩則嚲 曳。經年不愈,難以起止。以「加減地僊丹」常服。

若中飲食坐臥如常。但失音不語。俗呼為啞風。只以《小續命》去附子。加石菖蒲一錢。

治風之法,初得之即當順氣,及日久即當活血,此萬 古不易之理。古有以四物湯吞活絡丹愈者,正是此 義。若先不順氣化痰,遽用烏、附,又不活血,徒用防風、 天麻、羌活輩,吾未見能治也。又見風中於膚腠,輒用 腦麝治之者,是引風入骨髓也,尤為難治,深可戒哉! 如口喎斜未正者,以蓖麻去殼爛搗,右喎塗左,左喎 「塗右」,或。請幫助識別此字。魚血,入麝香少許,塗之即正。 初卒倒僵仆不知人事,急以皂角末或不臥散於鼻 內吹之,就提頂髮立甦。有嚏者可治,無嚏者不治。 《經》曰:「風從汗泄。」似可微汗解表。表實無汗者,散之劫 之;表虛自汗者,溫之解之。若氣滯者難治,宜吐之。 可下者,此因內有便溺之阻隔,故裏實。若三五日不 大便者,可與《機要》三化湯,或「子和搜風丸」,老人只以 「潤腸丸。」

理氣者,氣滯氣鬱,肩膊麻痛之類,此七情也,宜烏藥 順氣、八味順氣之類。

理血者,無表裏之急。血弱舉發不時者,用大秦艽湯, 或「羌活愈風湯」,兼用化痰丸子。

《中風不可與痿同治》

[编辑]

今世所謂風病,多與痿證混同論治,良由《局方》多以 治風之藥通治諸痿也。古聖論風痿,各有篇目,源流 不同,治法亦異,不得不辯。按《風論》:風者百病之長,至 其變化,乃為他病。又曰:「善行數變」,曰「因於露風」,曰「先 受邪」,曰「在腠理」,曰「客」,曰「入」,曰傷,曰中。歷陳五臟與胃 之傷,皆多汗而惡風。其發明風邪係外感之病,有臟 腑內外、寒熱虛實之不同,若是之明且盡也,別無癱 瘓、痿弱、卒中不省、僵仆、喎斜、攣縮、眩運、語澀不言之 文也。或曰:「吾子謂《內經》風論主於外感,《局方》用麻黃、 桂、附輩,將以解風寒也;用腦、麝、威靈仙、黑牽牛輩,將 以行凝滯也。」子之言過矣。曰:風病外感,善行數變,其 病多實少虛,發表行滯,有何不可,治風之外何為?又 歷述神魂恍惚,起便須人,手足不隨,神志昏憒,癱瘓 軃曳,手足筋攣,眩運倒仆,半身不遂,膝腳緩弱,四肢 無力,顫掉拘攣,不語語澀等諸痿證兼治之。考諸《痿 論》,肺熱葉焦,五臟因而受之,發為痿躄。心氣熱生脈 痿,故經縱不任地;肝氣熱生筋痿,故宗筋弛緩;脾氣 熱生肉痿,故痹而不仁;腎氣熱,生骨痿,故足不任身。 又曰:諸痿皆生於上,謂之上者,指病之本在肺也。又 曰:昏惑,曰瘈瘲,曰瞀眛,曰暴病,曰鬱冒、曰蒙眛,暴瘖, 曰瞀瘈,皆屬於火。又曰:四肢不舉,曰舌本強,曰足痿 不收,曰痰涎有聲,皆屬於上。又《禮記》注曰:魚肉,天產 也,以養陽,作陽德,以為倦怠,悉是濕熱內傷之病,當 作諸痿治之何?《局方》治風之方,兼治痿者,十居八九。 不思諸痿皆起於肺熱,傳入五臟,散為諸證,大抵只 宜補養。若以外感風寒治之,寧免實實虛虛之禍乎? 風病外感之邪,有寒熱虛實而挾寒者多。痿病內熱 之傷,皆是虛證,無寒可散,無實可瀉。《局方》本為外感 立方,而以內傷熱證混同一治,其為害也,似非細故。

王履請幫助識別此字。洄集===
《總論》
===

[编辑]

人有卒暴僵仆,或偏枯,或四肢不舉,或不知人,或死 或不死者,世以中風呼之,而方書亦以中風治之。余 嘗考諸《內經》,則曰:風者,百病之始也。又曰:風者,百病 之長也。至其變化,乃為他病,無常方。又曰:風者善行 而數變。又曰:風之傷人也,或為寒熱,或為熱中,或為 寒中,或為癘風,或為偏枯,或為風也。其卒暴僵仆不 知人,四肢不舉者,並無所論,止有偏枯一語而已。及 觀《千金方》,則引岐伯曰:中風大法有四:一曰偏枯,二 曰風痱,三曰風懿,四曰風痹。解之者曰:偏枯者,半身 不隨。風痱者,身無痛,四肢不收。風懿者,奄忽不知人。 風痹者,諸痹類風狀。《金匱要略》中風篇曰:「寸口脈浮 而緊,緊則為寒,浮則為虛,虛寒相搏」,邪在皮膚,浮者 血虛,絡脈空虛,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 即急;正氣引邪,喎僻不遂;邪在於絡,肌膚不仁;邪在 於經,即重不勝;邪入於腑,即不識人;邪入於臟,舌即 難言,口吐涎沫。由是觀之,知卒暴僵仆不知人,偏枯 四肢不舉等證,固為因風而致者矣。故用大、小續命、 西州續命、排風、八風等諸湯散治之。及近代劉河間、 李東垣、朱彥修三子出所論,始與昔人異矣。河間曰: 「中風癱瘓者,非謂肝木之風實甚而卒中之,亦非外 中於風,由乎將息失宜,心火暴甚,腎水虛衰,不能制 之,則陰虛陽實,而熱氣怫鬱,心神昏冒,筋骨不用,而 卒倒無所知也。多因喜怒思悲恐,五志有所過極而 卒中者,由五志過極,皆為熱甚故也。俗云:風者,言末 而忘其本也。」東垣曰:「中風者,非外來風邪,乃本氣病 也。凡人年逾四旬,氣衰之際,或因憂喜忿怒,傷其氣 者,多有此疾,壯歲之時無有也。若肥盛則間有之,亦 是形盛氣衰而如此。」彥修曰:「西北氣寒,為風所中,或 有之矣。東南氣溫,而地多濕,有風病者,非風也。皆濕 土生痰,痰生熱,熱生風也。」三子之論,河間主乎火,東垣主乎氣,彥修主於濕,反以風為虛象,而大異於昔 人矣。吁!昔人與三子也,果孰是而果孰非歟?以三子 為是,則昔人為非也,而三子未出之前,固有從昔人 治之而愈者矣。以昔人為是,則三子為非也,而三子 已出之後,亦有從三子治之而愈者矣。故不善讀其 書者,往往致亂。以余觀之,昔人三子之論,皆不可偏 廢。但三子以相類中風之病,視為中風而立論,故使 後人狐疑而不決。不知因於風者,真中風也;因於火 與氣與濕者,類中風而非中風也。三子所論者,自是 因火氣濕,而為暴病暴死之證,與風何相干哉?如《內 經》所謂「三陰三陽發病,為偏枯痿易,四肢不舉」,亦未 嘗必因於風而後能也。夫風火、氣濕之殊,望聞問切 之異,豈無所辯乎?辯之為風,則從昔人以治;辯之為 火氣濕,則從三子以治。庶乎析理明而用法當。惟其 以火氣濕之證,強以風而合論之,所以真偽不分,而 名實相紊。若以火氣濕證分出之,則真中風病彰矣。 所謂西北有中風。東南無中風者。其然歟。否歟。

《羅天益衛生寶鑑》

[编辑]

《中風雜說》

[编辑]

風者動而多變熱則動,宜以靜勝,是養血也,宜和,是 行榮衛壯筋骨也,天麻丸主之,非大藥不能治也。 如中風自汗,昏冒發熱,不惡風寒,不能安臥,此是風 熱煩躁,瀉青丸主之。如小便少,不可以藥利之,既自 汗,津液外泄,小便內少,若利之使榮衛枯竭,無以制 火,煩熱愈甚,俟熱退汗止,小便自行也。兼此證屬陽 明經,大忌利小便,須當識此。

中風人多能食,蓋甲己化土,脾盛故能多食,由此脾 氣愈盛,下尅腎水,腎水虧則病增劇,宜廣服藥,不欲 多食,病能自愈。

《論犀角升麻湯》

[编辑]

足陽明者,胃也。《經》云:「腸胃為市」,如市廛無所不有也。 六經之中,血氣俱多,腐熟水穀,故飲食之毒,聚於腸 胃。此方以犀角為主,解飲食之毒也。陽明經絡,環脣 挾口,越於鼻交頞中,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 際至額顱。故王公所患,此一經絡也。以升麻佐之,餘 藥皆滌除風熱,升麻、黃芩,專入胃經為使也。

《明虞摶醫學正傳》

[编辑]

《總論》

[编辑]

《內經》曰:「風之傷人也,或為寒熱,或為熱中,或為寒中, 或為癘風,或為偏枯。」又曰:風者,百病之長也,至其變 化,乃為他病,無常方。又曰:「諸風掉眩,皆屬肝木。」《千金》 云:「岐伯所謂中風,大法有四:一曰偏枯,謂半身不遂 也。二曰風痱,謂身無疼痛,四肢不收也。三曰風懿,謂 奄忽不知人也。四曰風痹,謂諸痹類風狀也。是以古」 之名醫,皆以外中風邪,立方處治,惟河間劉守真氏 所謂中風癱瘓者,非謂肝木之風實甚而卒中之,亦 非外中於風,良由將息失宜,心火暴甚,腎水虛衰,不 能制之,則陰虛陽實,而熱氣怫鬱,心神昏冒,筋骨不 用,而卒倒無所知也。亦有因喜怒思悲恐,五志有所 過極而卒中者。夫五志過極,皆為熱甚。俗云:風者,言 末而忘其本也。東垣李氏明之,亦謂:中風者,非外來 風邪,乃本氣自病也。凡人年逾四旬,氣衰之際,或憂 喜忿怒傷其氣者,多有此證,壯歲之時無有也。若肥 盛者,則間而有之,亦是形盛氣衰,故如此耳。丹溪先 生亦曰:「有氣虛,有血虛,有痰盛。」又曰:西北二方,真為 風所中者有之。東南之人皆是濕土生痰,痰生熱,熱 生風也。夫上古之論中風,一以為外感風邪之候,及 乎三先生之論一出,皆以風為虛象,而謂內傷正氣 為病,然三先生又別各有外感之論,而使後學狐疑 不決。故王安道有論三子主氣、主火、主濕之不同,而 與昔人之主風不合,而立「真中」、「類中」之目,岐為二途, 愚竊疑焉:曰「卒中,曰暴仆,曰暴瘖,曰蒙眛,曰喎僻,曰 癱瘓,曰不省人事,曰語言蹇澀,曰痰涎壅盛」,其為中 風之候,不過如此。無此候者,非中風之病也。夫外候 既若是之相侔,而病因又何若彼之異耶?欲求歸一 之論,終不可得。於是積年歷試,四方之病此者若干 人,盡因風濕痰火挾虛而作,何常見其真中、類中二 者之分哉?是以一旦豁然,有所感悟,未知是否?請陳 梗概,與明達者共議。夫中風之證,蓋因先傷於內,而 後感於外也,但有標本輕重之不同。假如百病皆有 因有證,因則為本,證則為標。古人論中風者言其證, 三先生論中風者言其因,知此則中風之候,可得而 詳論矣。其所謂真中風邪者,未必不由氣體虛弱,榮 衛失調,然後感於外邪。若非體虛所致,則西北二方, 風寒大盛之地,而中風者比比皆是,何暇為他證哉? 其所謂因火、因氣、因濕者,亦未必絕無外邪侵侮而 作也。若無外邪侵侮,則因氣、因火、因濕,自為他證,豈 有喎僻、癱瘓、暴仆、暴瘖之候乎?《經》曰:「邪之所湊,其氣 必虛」是也。豈可以一中風之證,岐為二途哉!治之之 法,重於外感者,先驅外邪而後補中氣;重於內傷者, 先補中氣,而後驅外邪。或以散風藥為君,而以補損藥為臣使;或以滋補藥為君,而以散邪藥為臣使,全 在活法,量輕重而處治之也。《內經》曰:「有取本而得者, 有取標而得者,有本而標之者,有標而本之者。」又曰: 「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若夫初病暴仆,昏悶不省 人事,或痰涎壅盛,舌強不語,兩寸脈浮大而實者,急 宜以瓜蔕、藜蘆等藥吐之,以遏其勢。或人迎脈緊盛, 或六脈俱浮弦者,急宜以小續命湯表之。蓋風氣太 盛,心火暴升,而痰涎壅遏於經絡之中,於斯時也,豈 尋常藥餌而能通達於上下哉?故本方用附子,以其 稟雄壯之資,而有斬關奪將之勢,能引人參輩並行 於十二經,以追復其散失之元陽;又能引麻黃、防風、 杏仁輩,發表開腠理,以散其在表之風寒;引當歸、芍 藥、川芎輩,入血分,行血養血,以滋養其虧損之真陰; 或加石膏、知母以降胃火;或加黃芩以清肺金。看所 挾見證,與夫時月寒溫,加減施治,病勢稍退,精神稍 復,輒當改用丹溪之法,而以補氣補血清痰之劑,調 養其本氣而安。此急則治其標,與夫「標而本之之治 法也。凡人手足漸覺不隨,或臂膊及髀股指節痲痹 不仁,或口眼歪斜,語言蹇澀,胸膈迷悶,吐痰相續,或 六脈弦滑,而虛軟無力,雖未致於倒仆,其為中風運」 厥之候,可指日而定,當急從丹溪法調治。其左手脈 不足,及左半身不遂者,以四物湯補血之劑為主治; 右手脈不足,及右半身不遂者,以四君子湯補氣之 劑為主治。痰盛者,二陳導痰等湯兼用。氣血兩虛而 挾痰者,八物湯加南星、半夏、枳實、竹瀝、薑汁之類。若 夫真元漸復,痰飲漸消,或覺有風邪未退者,仍以羌 活愈風湯、防風通聖散之類,出入加減調治而安。此 緩則治其本,與夫本而標之之治法也。抑考先哲有 云:其證有中臟中腑之分證不同,中腑者多著四肢, 故面加五色,脈浮而惡風寒,四肢拘急不仁,或中身 之前,或中身之側,皆曰中腑也,其治多易。中臟者多 滯九竅,故脣緩失音,耳聾、鼻塞、目瞀、大小便祕結,皆 曰中臟也,其治多難。大法中腑者,小續命等湯以發 其表;中臟者,三化等湯以通其裏。腑臟兼見者,又不 可以拘泥。或一氣之微汗,或一旬之通利,又曰:「治須 少汗,亦須少下,多汗則虛其衛,多下則損其榮」,斯又 不可不知。或外無六經之形證,內無便溺之阻隔,但 手足不遂,語言蹇澀者,此邪中於經也,又當從乎中 治,而不可以標本論也。是宜養血通氣,大秦艽湯、羌 活愈風湯之類。夫所謂諸方論治,乃先哲立權衡,以 為後學之矜式耳。其於臨證切脈之際,又當順時令 而調陰陽,安臟腑,以和榮衛,察病機,審氣宜,全在活 法,以度其輕重之權量,甚毋膠柱以調瑟也。 先哲製小續命湯,以治中風初病無汗,及手足癱瘓, 關節不利,表實等證。此急則治標之藥也。後人不分 表裏虛實,通用以治中風之證,故張易水授東垣以 加減之法。夫中風無汗表實者固宜,其有汗表虛之 證,雖有加減之法,恐不可以膠柱鼓瑟也。

《戴思恭證治要訣》

[编辑]

《總論》

[编辑]

天地間,惟風無所不入,一罅不塞,來不可禦。人之一 身,縝密者少,疎漏者多,風乘之也,輕則為感,重則為 傷,又重則為中。古人謂「避風如避寇」,蓋欲窒源以防 患。中風之證,卒然運倒,昏不知人,或痰涎壅盛,咽喉 作聲,或口眼喎斜,手足癱瘓,或半身不遂,或舌強不 語。風邪既盛,氣必上逆,痰隨氣上,停留壅塞,昏亂運 倒,皆痰也。五臟雖皆有風,而犯肝經為多。蓋肝屬木, 風易入之,各從其類。肝受風則筋緩不榮,或緩或急, 所以有喎斜癱瘓不遂,舌強語澀等證。治之宜調氣 為先。《經》云:「善治風者,以氣理風,氣順則痰消。徐理其 風,庶可收效。」先用麻油調蘇合香丸,或用薑汁,或用 白湯調。如口噤,抉開灌之,稍甦,則進「八味順氣散。」 諸中或未甦,或已甦,或初病或久病,忽吐出紫紅色 者死。昏沉不省人事,口噤不可進藥,急以生半夏為 末,吹入鼻中,或用細莘皂角為末,吹入喉,噴嚏則甦。 此可以驗其受病深淺,則知其可治不可治。若稍得 甦省者,八味順氣散,便服治風藥,然未遽絕治氣藥, 小續命湯煎熟去查,調蘇合香丸一粒,或五積散加 麝香少許,或星香散或醒風湯加木香一錢。如服前 藥不效,其人頑涎愈盛,或前證不解,或增困重,宜星 附湯或三生飲加全蠍三箇,間磨沉香湯下《養正丹》。 肥人多有中病,以其氣盛於外而歉於內也。肺為氣 出入之道,人肥者氣必急,氣急必肺邪盛,肺金尅木, 膽為肝之腑,故痰涎壅盛。所以治之必先理氣為急。 中後氣未盡順,痰未盡除,調理之劑,惟當以藿香正 氣散、星香散煎服。此藥非特可治中風之證,治中氣、 中惡、霍亂尤宜。尋常嘔吐、腹疼多痰者,亦可用之。 若中後體虛有痰,不可峻補,熱燥者,宜四君子湯和 星香飲,或六君子湯和之。中而口眼喎斜者,先燒皂 角煙熏之,以逐去外邪;次燒乳香熏之,以順其血脈。 若前證多怒,宜小續命湯加羚羊角;熱而渴者,小續命湯去附子,加秦艽半錢;恍惚錯語者,加茯神、遠志 各半錢;不得睡者,加炒酸棗仁半錢;不能言者,加竹 瀝一蜆殼許;人虛無力者,去麻黃加茯苓如其數。 感冒後四逆,手足不遂,牙關緊急,與霍亂後四逆,手 足搐搦,欲成風者,草果飲和星香散各半貼,煎服。 有無故口眼喎斜,投以中風藥劑不效,蓋綠骨虛中 受風所致,當於此求之,不可例作尋常中風治之。川 烏一味,決不可少,宜炮熟用。

病有終身不愈者,其在腰,或屈而不能伸,或伸不能 屈者,在手足亦然。以風傷肝,肝主筋,筋為之也。治法 活血為先,多服四物湯,吞活絡丹。

風有偏枯、風痱、風懿、風痹,此皆言其至重也。外有證 狀不同,其名亦眾,非旦暮可愈,非口耳可授,不復繁 引。若中風人,髮直,吐清沫,搖頭上攛,面赤如粧,汗綴 如珠,或頭面赤黑,眼閉口開,手撒遺尿,聲如鼾睡,皆 不可治。所謂風中脈則口眼喎斜;中腑則支體廢;中 臟則性命危。不特中風,他中亦然。

有虛熱生風,元氣虛則風乘之,治虛當兼治風。有虛 證似風,當治其虛,不可以風論。

中風而疼痛甚者,或在遍身,或在手足,惟鐵彈丸佳。 如碧霞丹、青州白丸子、防風丸、犀角丸、八風散、骨碎 丸、烏荊丸、大三五七散、四生散、省風湯、五痹湯、四生 丸、輕腳丸、伏虎丹、《祕方》換腿丸、左經丸、木瓜丸、胡麻 散,皆治諸中風,斟酌病源,而用治效方藥。

《樓英醫學綱目》

[编辑]

《論中風》

[编辑]

中風,世俗之稱也。其證卒然仆倒,口眼喎斜,半身不 遂,或舌強不言,脣吻不收是也,然名各有不同。其卒 然仆倒者,經稱為「擊仆」,世又稱為「卒中」,乃初中風時 如此也。其口眼喎斜,半身不遂者,經稱為「偏枯」,世又 稱為左癱右瘓及腲腿風,乃中倒後之證,邪之淺者 如此也。其舌強不言,脣吻不收者,經稱為「痱病」,世又 稱為風懿、風氣,亦中倒後之證,邪之深者如此也。東 垣以邪淺為中脈,中腑而易治,邪深為中臟,而難治 者,得之矣。凡病偏枯,必先仆倒,故《內經》連名稱為擊 仆偏枯也。後世迷失經意,以偏枯痱病之旨,一以中 風名之,遂指偏枯為枯細之枯,而非左癱右瘓之證, 習俗之弊,至於如此也。殊不知仲景云:「骨傷則痿,名 曰枯。」蓋痿緩不收,則筋骨氣肉無氣以生,脈道不利, 手足不稟水穀之氣,故曰枯,非細之謂也。或積日累 月,漸成細者間有之,非可便指枯為細也。

仲景云:夫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 為痹,脈微而數,中風使然。《無擇諸方論》中,所謂左癱 右瘓者,蓋邪氣中人,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 喎僻不遂也。風懿者,以心悶閟不能言,但噫噫作聲, 蓋肺氣入心,則不能言,邪中心肺,涎潮昏塞,故使然 也。四肢緩縱為風痱者,以風涎散注於關節,氣不能 行,故使四肢不遂也。舌強不能言者,以風入心脾經, 心之別脈,系於舌本,脾之脈俠咽,連舌本,散舌下,今 風涎入其經絡,故舌不轉而不能言也。四肢拘攣者, 以中風冷邪氣入肝臟,使諸經攣急,屈而不伸也。風 柔者,以風熱入於肝臟,使諸經張緩而不收也。故《經》 曰:「寒則攣急,熱則弛張。」風顫者,以風入於肝臟經絡, 上氣不守正位,故使頭招面搖,手足顫掉也。《風瘖》者, 以風冷之氣客於中,滯而不能發,故使口噤不能言 也。與前所謂「涎塞心肺同候,此以口噤為差耳。《腲腿 風》者,半身不遂,失音不語,臨事不前,亦偏中於心肺 經所致也。」已上皆言風從外入者也。

初中倒時隨即醒者宜治。若不醒者,宜掐《人中》至醒。 若痰涎壅盛,宜吐之,口噤者亦宜吐之。若口開手撒 遺尿者,為陽暴絕,速宜大料參芪補接之。若眼戴上 者,宜灸之。

風病口開手撒、眼合、遺尿、鼻聲如鼾者,五臟氣絕也。 蓋「口開心絕,手撒脾絕,眼合肝絕,遺尿腎絕,聲如鼾 肺絕也。」若見一猶可用工。若面赤時黑,主陽上散,腎 水反尅心火,兼遺尿口開氣喘者,斷不救也。 五臟氣絕,速宜大料參、芪煎濃湯灌之,及臍下大艾 灸之,亦可轉死迴生也。

潔古言「中臟者,大小祕澀。」東垣言「中腑者,有便溺阻 隔。」二說當以東垣為主。蓋大小祕結,不中臟者亦有 之。中臟者,亦有大小便不祕結者也。

丹溪中風不可與痿同治諸論,蓋因《局方》治中風,孟 浪用發表行濕之藥,戕賊血氣,誅伐根本,不知補養 之法,故引痿病以救《局方》之失,而其言如此。然《局方》 所述中風,足手不隨起,便須人,神魂恍惚,不語語澀 等證,即《內經》熱病相同,至於異處,不得不察。《針經》刺 節真邪云:「真氣去,邪獨留,發為偏枯。」《痿論》云:「陽明虛 則宗筋縱,帶脈不引,而足痿不用。」由是知手足不隨 者,在偏枯則手足為邪氣阻塞脈道而然;在痿病則 陽明虛,宗筋縱,帶脈不引而然也。痱病有言變志亂 之證,痿病則無之也。痱病又名風痱,而內傷外感兼備,痿病獨得於內傷也。痱病發於擊仆之暴,痿病發 於怠惰之漸也。凡此皆明痱與痿,明是兩疾也。 凡治中風。莫如「續命」之類。然此可扶持初病。若要收 全功。火艾為良。中風皆因脈道不利。血氣閉塞也。灸 則喚醒脈道。而血氣得通。故收全功。

凡中風,續命、排風、風引、竹瀝諸湯,及神精丹、茵芋酒 之類,更加以灸,無不愈者。然此疾聚積之久,非一日 所能攻,宜大劑久而取效。《唐書》載王太后風瘖不語, 醫者蒸黃芪防風湯數斛以熏之,得瘥。蓋此類也。今 人服三五盞求效,則責醫也亦速矣。孟子曰:「七年之 病,必求三年之艾。」久而後知爾。

偏枯

[编辑]

偏枯證半身不遂者,用追風散吐之。諸風掉搖,目直, 不知人事,便可用懸頭膏,吐涎立效。諸厥氣中風,不 省人事,便用神聖散,鼻內灌之,吐出涎立效。吐後汗 下之效。三法俱用之者,乃上古高醫,神妙莫測。今庸 下之流,只有諸方,不知治法,不識源流,不行聖人法。 《去聖日》。請幫助識別此字。遠矣。可惜悲哉! 痱,廢也。痱即偏枯之邪。氣深者,痱與偏枯是二疾,以 其半身無氣榮運,故名偏枯;以其手足廢而不收,或 名痱,或偏廢,或全廢,皆曰痱也。

《刺節真邪篇》論中風之淺深也。其偏枯,身偏痛,而言 不變,志不亂者,邪在分腠之間,即仲景東垣所謂邪 中腑是也。痱病無痛,手足不收,而言瘖志亂者,邪入 於裏,即仲景東垣所謂邪中臟是也。

「偏枯證」,內傷外感相兼而成也。至於河間、東垣、丹溪, 則專主內傷;仲景、陳無擇、孫思邈,則專主外感。今詳 偏枯邪淺者,宜瀉外感為主,補內傷佐之。痱病邪深 者,宜補內傷為主,瀉外感佐之也。

語澀

[编辑]

運氣語澀皆屬風。《經》云:「厥陰司天,風淫所勝,民病舌 本強。」是風氣勝也。又云:「厥陰司天,主勝則舌難以言。」 是風氣虛也。

口眼喎斜

[编辑]

凡半身不遂者,必口眼喎斜。亦有無半身不遂之證 而喎斜者,故另附之。

運氣,口眼喎斜者,多屬胃土。風木不及,金乘之,土寡 於畏也。《經》云:「木不及曰委和。」委和之紀,其動緛戾拘 緩。又云:「厥陰所至為緛。」蓋緛,縮短也。木不及則金化, 縮短乘之,以勝木之條達也。戾者,口目喎斜也。拘者, 筋脈拘強也。木為金之縮短牽引,而喎斜拘強也。緩 者,筋脈縱也。木為金乘,則土寡於畏,故土兼化緩縱 於其空隙,而拘緩者自緩也。故口目喎斜者,多屬胃 土有痰。治法宜辛溫,瀉金之短縮,平土之濕痰也。 口目喎斜之證,大率在胃而有筋脈之分。《經》云:「足之 陽明、手之太陽,筋急則口目為僻,眥急不能卒視」,此 胃土之筋為喎斜也。《經》云:「胃足陽明之脈,挾口環脣, 所生病者,口喎脣胗」,此胃土之脈為喎斜也。

《內經》治口眼喎斜,多屬足陽明筋病。蓋足陽明筋結 頰上,得寒則急,得熱則弛。左寒右熱,則左頰筋急,牽 引右之弛者而喎向左也。右寒左熱,則右頰筋急,牽 引左之弛者而喎向右也。故其治法,宜火灸,且為之 膏油熨其急者,以白酒調和桂末,塗其弛者,又以桑 為鉤,鉤其口吻之喎僻處,使正平而高下相等。復以 水調生桑灰。於鉤柄之坎縫處。連頰塗之。以收其弛。 兼飲美酒。噉美肉。使筋脈和氣以助外之塗熨不飲 酒者。自強其筋骨。以手拊拍其急處。使證自去也。

《王綸明醫雜著》

[编辑]

問答

[编辑]

問,「左手臂攣縮不能伸舉,手指拳縮,肩背重墜,有似 筋牽引作痛,伸縮間骨節處筋作痛,左手大指中指 常欲反張難屈,左手指掌時常作麻,指縫近掌處但 覺有物夾於其間,左足底近前高突處如腫硬急脹, 摸之無形,步履時只如多一氈墊者,語言短澀,拜起 頭運,口眼喎斜,舌根痰纏,胸膈痰礙,咽中有痰核,左」 肋下有痰,不時打寒噤,嚏噴呵欠,便牽動手足之病。 左耳左面左體,使手或粗衣摸擦,則皮膚痛,左腮、左 項、左脅肋皆時常木而急,如有物粘貼其上,左體或 頭項,或手足作癢,左眼時常有淚,流凝不乾,左口角 似寬縱,左面上似蟲蟻遊行,被風吹襲,左鼻孔清涕 出,即打嚏噴等證。答曰:大經小絡,貫「串一身,謂之脈。 脈者血之隧道也。血隨氣行,周流無停。筋者,周布四 肢,百節,聯絡而束縛之,此屬肝木,得血以養之,則和 柔緩而不急。脈皆起於手足指端,故十二經皆以手 足名之,而筋則無處無之。皮毛者,屬肺主外,而易於 感冒。人身之血,行於脈絡,而外充於皮毛,滲透肌肉, 滋養筋骨,故百體和」,運動無礙。若氣滯則血滯,氣逆 則血逆,得熱則瘀濁,得寒則凝泣,衰耗則運行不周, 滲透不遍,而外邪易侵矣。津液者血之餘,行乎脈外, 流通一身,如天之清露。若血濁氣滯,則凝聚而為痰, 痰乃津液之變,如天之露也。故云:「痰遍身上下,無處不到。」蓋即津液之在周身者,津液生於脾胃,水穀所 乘,濁「則為痰,故痰生於脾土也。」所以古人論中風偏 枯、痲木、痠痛、不舉諸證,以氣虛、死血、痰飲為言,是論 其致病之根源。至其得病,則必有所感觸,或因風,或 因寒,或因濕,或因酒,或因七情,或勞力勞心,房勞汗 出,因感風寒濕氣,遂成此病。是血病痰病為本,而外 邪為標。其病中於皮毛血脈、經絡肌肉筋「骨之間,而 未入臟腑。故邪在皮毛肌肉,則不知痛癢,痲木不仁, 如有物重貼於上,或如蟲行,或洒洒寒慄,或腫脹,或 自汗,遇熱則或癢,遇陰虛則沉重痠痛。邪入血脈經 絡,則手足指掌肩背腰膝,重硬不遂,難於屈伸舉動, 或走注疼痛。」所陳諸證,皆外自皮毛以至筋骨之病。 凡脈所經所絡,筋所會所結,血氣津液所行之處,皆 凝滯鬱遏,不得流通而致然也。亦何必一一強度某 病屬某經,某病屬某臟,而雜治之哉!若邪入臟腑,則 為危病,而難於用藥,東垣論之明矣。《經》云:「知其要者, 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此之謂也。

按《難經》云:邪在氣,氣為是動;邪在血,血為所生病。經云:「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此風非外來風邪,乃本氣病也。故諸方多言皆由氣體虛弱,榮衛失調,或七情過度,以致真氣耗散,腠理不密,邪氣乘虛而入及其中也。在左半體者,肝腎所居之地。肝主筋,腎主骨,肝藏血,腎藏精,精血枯槁,不能滋養,故筋骨偏廢而不用也。河間曰:「風病多因熱甚,俗云風者,言末而忘其本也。」經云:「汗出偏沮,使人偏枯」,如樹木一枝,津液不到,則此枝枯槁,被風所害。由此觀之,實因肝腎二經精血枯槁之所致也。前證云云,亦當察其形證,審其兼變而治之,尤不可泥執於風。《經》曰:「三陰三陽發病,為偏枯痿易,四肢不舉。」亦未嘗必指於風也。其真中者,當辯其中臟中腑而治之。眼瞀者,中於肝;舌不能言者,中於心;脣緩便祕者,中於脾;鼻塞者,中於肺;耳聾者,中於腎。此五者,病深,多為難治。「中血脈」者,外無六經之形證,內無便溺之阻隔,肢不能舉,口不能言,用大秦艽湯主之。中腑者,多兼中臟,如左關脈浮弦,面目青,左脅偏「痛,筋脈拘急,目瞤,頭目眩,手足不收,坐踞不得,此中膽兼中肝也,用犀角散之類。」「如左寸脈浮洪,面赤,汗多惡風,心神顛倒,言語蹇澀,舌強口乾,忪悸恍惚,此中小腸兼中心也,用麻黃散之類。」如右關脈浮緩,或浮大,面脣黃,汗多惡風,口喎語澀,身重怠惰嗜臥,肌膚不仁,皮肉瞤動,腹脹不食,此中胃「兼中脾也,用防風散之類。如右寸脈浮濇而短,必鼻流清涕,多喘,胸中冒悶短氣,自汗聲嘶,四肢痿弱,此中大腸兼中肺也,用五味子湯之類。如左尺脈浮滑,面目黧黑,腰脊痛引小腹,不能俯仰,兩耳虛鳴,骨節疼痛,足痿善恐,此中膀胱兼中腎也,用獨活散之類。」此皆言真中風之證治也。其間亦有氣血之分焉。氣虛而中者,右手足不仁,用六君子湯加釣藤、薑汁、竹瀝。血虛而中者,左手足不仁,用四物湯加釣藤、竹瀝、薑汁。氣血俱虛而中者,左右手足皆不仁,用八珍湯加釣藤、薑汁、竹瀝。其與中風相類者,不可不別。如「中於寒」,謂冬月卒中寒氣,昏冐口噤,肢攣,惡寒脈浮緊,用麻黃桂枝理中湯之類。中於暑,謂夏月卒冒,炎暑昏冒,痿厥,吐瀉喘滿,用十味香薷飲之類。中於濕,丹溪所謂因濕土生痰,痰生熱,熱生風也,用清燥湯之類加竹瀝、薑汁。因於火者,河間謂五志過極,火盛水衰,熱氣怫鬱,昏冒而卒仆也,用六味丸、四君子湯、獨參湯之類。內有恚怒傷肝,陰火上炎者,用小柴胡湯之類。中於氣者,由七情過極,氣厥昏冒,或牙關緊急,用蘇合香丸之類。食厥者,過於飲食,胃氣不能運行,故昏冒也,用六君子加木香。勞傷者,過於勞役,耗損元氣,脾胃虛衰,不任風寒,故昏冒也,用補中益氣湯。房勞者,因腎虛耗,氣不歸源,故昏冒也,用六味丸。此皆類於中風者也。夫中風者,《內經》主於風,此真中風也。若河間主於火,東垣主於氣,丹溪主於濕,皆是因火、因氣、因濕而為暴病暴死之證,類中風而非真中風也。治者審之,卒中昏憒,口眼喎斜,痰氣上湧,咽喉有聲,六脈沉伏,此真氣虛而風邪所乘,以三生飲一兩,加人參一兩,煎服即甦。若遺尿,手撒口開,鼾睡為不治。用前藥亦有得生者。三生飲乃行經絡治寒痰之藥,有斬關奪旗之功,每服必用人參兩許,以祛其邪,而補助真氣,否則不惟無益,適足以取敗矣。觀先哲用芪附、參附等湯,其義可見。

問:兩腿自膝以下,或時內熱,或骨中覺熱,或有一點 痠痛熱者何?答曰:「此血熱也。」但是風病,其血必熱,惟 其血熱,故風寒之氣一襲之,則外寒束內熱而為痛。 丹溪論痛風,謂血熱得寒,污濁凝滯,所以作痛,遇夜 痛甚,行於陰也,遇風雨陰寒痛甚,寒濕勝也。又風病 必血燥,風木生火,故血熱而燥

按:前論最為切當。臨川陳先生云:「醫風先醫血,血行風自滅。」蓋肝藏血而主風,又肝氣為陽為火,肝血為陰為水,若肝火旺,則肝血必虛,故風病多因肝經風火為患,當推五臟相勝相生,以益其血。《經》云:「腎藏精而主骨。」故腎虛者,則骨中熱,或湧泉穴,或兩脛兩足內熱,多患骨痿,以致不起,屬足三陰虧損之虛熱耳。滋其化源,庶可保生。

問:有醫教以四物湯、二陳湯間服,後惑於南星、半夏 不可輕服之言,二陳通不入口,專用四物,而痰藥亦 少,用枳朮丸可專服否?答曰:「此少差耳。用血藥而無 行痰開經絡、達肌表之藥以佐之。血藥」屬陰,性頗凝 滯,焉能流通經絡,驅逐病邪,以成功也?故古人以烏 頭為半身不遂,行經絡者,此也。蓋風疾原於血虛,血 熱挾火與痰,經絡肌表之間,病根在矣。後因感冒涼 風寒氣,或因過飲助痰火,或因惱怒逆肝氣,遂成半 身不遂之證,世謂之「風病。」其病成於肌表皮毛筋骨 經絡之間,未入五臟六腑,故治之亦兼在外,而不專 於內。若只用四物湯,是專補內也。此病之痰,亦在經 絡,若只用枳朮丸,是亦專治內也。須補養其內以固 本。攻治其外以去邪。斯為可耳。

「按前證若因腎虛陰火而肝燥者,宜用六味地黃丸生腎水,滋肝血。若因怒動肝火而血耗者,用四物加柴、梔、丹皮、茯苓,以清肝火、生肝血。若因脾經鬱結而血耗者,用歸脾、四物二湯,以補脾氣、生肝血。若脾氣虛而痰滯者,用二陳加白朮、柴胡,健脾氣以化痰。若因脾虛濕而風痰不利者,用二陳加南星、蒼朮、防風」,勝濕以化痰。脾經濕而為痰者,用二陳加白朮、防風;脾氣鬱而滯者,用歸脾湯加柴胡、半夏。腎經敗液而為痰者,用六味丸。

問:「或謂二陳湯、南星、半夏一切燥藥,止能治痰飲濕 痰,其於陰虛火動之痰,殊無相干,且與補陰藥相反?」 答曰:「陰虛火動之痰,不宜用南星、半夏,若中風偏枯, 痲木證之痰,必用南星、半夏也。蓋其感病在肌表經 絡筋骨之間耳。」

按:《丹溪》云:「痰病之原,有因熱而生痰者,亦有因痰而生熱者,有因風寒暑濕而得者,有因驚而得者,有因氣而得者,有因食積而得者,有脾虛不能運化而生者。若熱病則多煩熱,風痰多成癱瘓奇證,冷痰多成骨痹,濕痰多怠惰軟弱,驚痰多成心痛癲疾,飲痰多脅痛臂痛,食積痰多成癖塊痞滿,其病難名。竊謂前」證,若因腎水虛弱,陰虧難降,使邪水上溢,故多痰唾,宜滋其化源,其痰自消。若因肝木侮脾土,而風痰壅滯者,先用南星、半夏清其痰,後用六君之類調胃氣,痰自不生。若概用風藥,耗其陽氣,而絕陰血之源,適以成其風,益其病也。

風證可灸手上,如肩窩、曲池、合谷等是也。口歪斜可 灸夾車、承漿,口面上,艾炷須小手足上,則可粗也。「灸 火須自上灸下,不可先灸下後灸上。」

面上木處,可將桂枝為末,用牛皮膠和少水化開,調 敷之,厚一二分。

按:「前證若屬肺氣虛弱者,補脾土,如不應,則補其土母。」

腳底硬木處,可將牛皮膠溶化,入生薑真汁調和,仍 入南星末五錢和勻,用厚紙攤貼二三分,乘半熱裹 貼腳底上,用溫火烘之,此外治法也。膠和薑汁方出 《內經》,用治脾病,謂風寒濕三氣合而成痹,客於皮膚 肌肉之間,不知痛癢,但不仁如木耳。後人治腰硬作 痛,及手足痹木而兼痛者,加入乳香、沒藥,或加羌活、 南星末。用之多效。煎調要得法。則如膏藥在手足腰 者。用熱鞋底熨之。

經云: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丹溪云:「大率因血虛受熱,其血已自沸騰,或加之以涉水寒濕熱,血得寒,污濁凝滯,不得運行,所以作痛。治以辛溫,佐以辛涼,流散寒濕,開通鬱結,血行氣順,無有不安。若因足三陰虧損,當補元氣為主,

敷貼是治皮膚肌肉,針灸是治血脈經絡,滋血是兼 治筋骨,筋骨無血則不任矣。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