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坤輿典/第083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坤輿典 第八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八十三卷
方輿彙編 坤輿典 第八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坤輿典

 第八十三卷目錄

 輿圖部彙考四十一

  唐十五通典州郡七

坤輿典第八十三卷

輿圖部彙考四十一

[编辑]

唐十五

[编辑]

按通典禹貢曰荊及衡陽惟荊州江漢同歸于海九江孔殷沱灊既道雲土夢作乂浮于江沱潛漢逾于洛至于南河舜置十二牧荊州其一周禮職方曰正

[编辑]

南曰荊州。其山曰衡,藪,曰雲瞢;川曰江、漢,浸曰潁、湛; 其利丹、銀、齒、革。民一男二女,畜及穀宜與揚州同。荊, 強也,言其氣躁強,亦言荊驚也。或取名於荊山焉。蓋 蠻夷之國,槃瓠之種,《詩》人所謂「蠻荊」也。春秋至戰國 時,並為楚地。其在天文,翼軫、翼軫,則楚之分野,兼得 韓、秦之交。秦平天下,置郡,此為南郡。黔中、長沙、南陽 之東境。漢武置十三州,此為荊州,其五溪中地,歸漢 以後,歷代開拓,後漢並因之。漢末,曹公赤壁敗後,遂 與吳、蜀三分其地。及劉備歿後,所分之地,悉復屬吳, 而荊州南北雙立。晉亦置荊州。宋分置荊州、司州、郢 州、雍州、湘州,齊並因之。州境之內,含帶蠻蜑,土地遼 落,稱為殷曠。江左大鎮,莫過荊、揚,故謂荊州為「陝西」 也。其後割裂,不可詳焉。大唐分置十五部,此為山南 東道、江南西道、黔中道,兼分入淮南道。今嶺南道。 江陵郡 東至竟陵郡四百八十里,南至澧陽郡三 百里。西至夷陵郡三百四十里。北至襄陽郡四百五 十里。東南到巴陵郡五百七十五里。西南到夷陵郡 建安縣界二百六十五里。西北到澧陽郡三百五里。 東北到富水郡二百二十里。去西京一千七百七十 三里,去東京一千三百一十二里。戶二萬八千五百 三十二,口一十三萬七千五十四。

今之荊州。春秋以來戰國之都,謂之郢都,西通巫、巴, 東接雲夢,亦一都會也。秦置南郡,漢高帝改為臨江 郡,景帝改為臨江國,後復故。後漢因之,其地居洛陽 正南,蜀先主得之,後屬吳,常為重鎮。晉平吳,置南郡 及荊州,東晉以為重鎮。宋、齊並因之。梁元帝都之,為 西魏所陷,遷後梁居之,為藩國,又置江陵總管府。隋 併梁,置江陵總管府如故。後改為荊州。煬帝初,復為 南郡。大唐為荊州,或為江陵郡。領縣七:

江陵 故楚之郢地。秦分郢置江陵縣。今縣界有故郢城。有枝回州。有夏水口,《左傳》所云「沈尹戌奔命於夏汭」 也。有荒谷,即莫敖所縊荒谷西北有野父城,又有紀南城、楚渚宮。漢津鄉故城,在今縣東也。

枝江 古之羅國。漢舊縣。楚文王自丹陽徙都,亦曰丹楊。其舊丹楊在今巴東郡。

松滋 東晉孝武時,荊州刺史桓沖以苻堅強盛,自襄陽退屯之,上《疏》曰:「孱陵縣界,地名上明,在吳時樂鄉城以上四十餘里,地北接大江,西接三峽,田土膏良,可以資業,軍人遂為重鎮。」 今縣西廢大明城,即沖所築,亦漢高城縣地,有巴山。其樂鄉城,即吳陸抗所築。

當陽 漢舊縣。又漢臨沮侯國故城在今縣北。有綠林山,王莽末,賊所起。有漳、沮二水。《左傳》曰「楚攻王師于漳、澨」 ,即此也。

公安 漢作唐縣故城在西,亦二漢孱陵縣也。後漢末,劉備為荊州牧,鎮油口,即此。馬頭故城在今縣西北,陸抗所屯,以對羊祜,陳亦為重鎮。及隋軍來伐,遣將陳紀守之。

長林 有章山及雲夢澤。郭璞曰:「雲夢澤,湖丘是。」 石首 ,武德四年置。有石首山,因以為名,即漢華容縣。

夷陵郡 東至江陵郡三百四十里。南至江陵郡水 路二百三十七里。西至巴陵郡一百九十里。北至襄 陽郡五百七十里。東南到江陵郡界四百四十一里。 西南到清江郡九百里。西北到巴東郡界二百三十 里。東北到江陵郡界九十里。去西京一千七百里,去 東京一千六百四十里。戶七千三百十七,口十萬二 千六百六十八。

硤州春秋戰國時並楚地。秦將白起攻楚,燒夷陵,即 其地也。秦、二漢並為南郡地。魏武平荊州,置臨江郡。 後劉備改為宜都郡。吳改夷陵為西陵,常為重鎮。晉、 宋、齊並為宜都郡。梁改置宜州。西魏改曰拓州。後周 改為硤州。大唐為硤州,或為夷陵郡,以扼三硤之口, 故為硤州。西通蜀江。領縣五:

夷陵 漢舊縣也。吳之西陵。有黃牛山,高崖間有

考證

色如人牽牛,人黑牛黃,故名之。湍險迂迴,行者歌曰:「朝發黃牛,暮宿黃牛,三朝三暮,黃牛如故。」 有夷陵山故城在西北,今縣西有溫泉。

宜都 漢夷道縣故城在今縣西。有荊門山,後漢岑彭破田戎於此。公孫述又遣將任滿拒吳漢,將作浮橋處,在今縣西北五十里。《水經》云:「江水束楚荊門、虎牙之間。」 荊門山在南,上合下開,若門。虎牙山在北,石壁危江間,有白文,類牙,故以為名也。荊門、虎牙二山,即楚之西塞狼尾灘。

遠安 漢臨沮縣

長揚 漢佷山縣。孟康云「佷音𢘆」 ,出𢘆山。古直城,在今縣西北五十四里。四面險絕,有林木池水。巴山 ,古捍關,楚肅王拒蜀處。今縣北有山,曲折似巴字,因以為名。武落鍾山有石穴,即廩君擲劍處。又有夷水,即廩君乘土船所也。

巴東郡 東至夷陵郡一百九十里。南至清江郡五 百五十里。西至雲安郡三百三十二里。北至房陵郡 五百里。東南到夷陵界一百二十二里。西南到雲安 郡三百三十二里。西北到雲安郡界一百三十六里。 東北到夷陵郡界三百一十七里。去西京二千二百 六十八里,去東京一千八百三十三里。戶四千三百 六十四。口二萬一千五百三十四。

歸州歷代土地與雲安郡同,唯秦時屬南郡。二漢為 南郡。吳置建平郡,以為重鎮。晉亦為建平郡。宋、齊皆 因之。隋屬巴東郡。大唐武德二年,分夔州秭歸、巴東 二縣置歸州,後為巴東郡。領縣三:

秭歸 漢舊縣界,屈原即此縣人,既被流放,忽然暫歸,其姊亦來,因名其地為秭歸《空舲峽山》。昔周成王封楚熊繹,初都丹陽,今東南故城是也。後移枝江,亦曰丹陽。後又移都郢,在江陵。後又移都壽春,亦曰郢。吳置建康郡在此。太清鎮在縣東南八十五里,吳置以備蜀。居三峽要衝,塞山蠻之路,寇掠之道。

巴東 漢巫縣地。有石門山,陸遜追劉備處。興山 初,吳主孫休置,後廢。武德中,又分秭歸置漢王嬙,即此縣人。

竟陵郡 東至漢陽郡五百里。南至巴陵郡五百五 十里。西至江陵郡四百八十里。北至富水郡四百里。 東南到蜀,江水中流為界七百四十里。西南到赤岸 港界三百五十七里。西北到乞火山界三百五十四 里。東北到安陸郡三百四十里。去西京一千七百九 十里,去東京一千五百十八里。戶七千六百九十,口 三萬六千九百九十九。

復州自春秋以來為楚地。秦屬南郡。二漢南郡、江夏 二郡地。晉分置竟陵郡,宋齊因之。後周以其地置郢、 復二州。隋煬帝初州廢,於舊郢州置竟陵郡,於舊復 州置沔陽郡。大唐改為復州,或為竟陵郡。領縣三:

監利 漢華容縣乾溪水涌出。春秋時楚章華臺在城內,陶朱公家在華容縣西,碑見在。又有荊臺,是也。

沔陽 漢雲杜縣故城在縣西北。又有石城,在縣東南三百里。又夏水、沔水,晉鎮南將軍杜元凱為荊州刺史,開陽口,達巴陵,徑千餘里,內,避長江之險,通零、桂之漕,即此也。

竟陵 漢舊縣。又有漢邾縣故城,在今縣東。

富水郡 東至安陸郡三百二十九里。南至竟陵郡 四百里。西至江陵郡二百八十里。北至襄陽郡三百 一十六里。東南到竟陵界一百五十六里。西南到江 陵界八十里。西北到襄陽界三百一十六里。東北到 漢東郡四百六十里。去西京一千四百三十五里,去 東京一千三百九里。戶一萬一千七百二,口五萬五 百九十。

郢州歷代所屬與竟陵郡同。二漢屬江夏郡。晉宋以 來,竟陵郡地。梁南司、北新二州之境。西魏分蜀安州。 後周分置石城郡,後於石城置郢州。隋煬帝初州廢, 置竟陵、安陸二郡。大唐併二郡為溫州,後為郢州,或 為富水郡。領縣三:

長壽 漢竟陵縣故城在今縣南。晉、宋以來,為長壽縣。

京山 晉、宋以來曰新陽。梁置新州,西魏置新州。富水 後漢新市縣故城在今縣東北。

安陸郡 東至齊安郡三百十二里。南至漢陽郡三 百十里。西至富水郡三百二十九里。北至義陽郡二 百五十里。東南到漢陽郡三百一十里。西南到竟陵 郡三百四十里。西北到漢東郡一百五十五里。東北 到弋陽郡四百五十三里。去西京二千七百里,去東 京一千二百九十九里。戶二萬一千八百三十五,口 十三萬二千一百四十九。

安州《春秋》䢵子之國,雲夢之澤在焉。後楚滅䢵,封𩰚 辛為鄖公,即其地也。秦屬南郡。二漢屬江夏郡。晉初 亦屬江夏郡,後分置安陸郡。宋齊因之。梁置南司州西魏置安州總管府。後周置溳州及安陸郡。隋初廢, 煬帝初,復為安陸郡。大唐為安州,或為安陸郡。領縣 六:

安陸 漢舊縣。有溳水,亦謂之溳口。有橫山,即古陪尾山也,雲夢澤在焉。

吉陽 梁置汝南郡

應山 梁置應州及縣。北。有石龍山。

應城 宋置。古蒲騷城在此。

雲夢 漢江夏郡故城在今縣東南。

孝昌 西魏置岳州及《岳山郡》。

齊安郡 東至蘄春郡二百三十里。南至江夏郡二 百八十五里。西至安陸郡三百十二里。北至弋陽郡 三百五十里。東南到尋陽郡五百五十七里。西南到 漢陽郡三百三十五里。西北到義陽郡五百六十里。 東北到壽春郡五百八十四里。去西京一千二百五 十五里,去東京一千四百七十里。戶一萬四千七百 八十七。口八萬四千一百八十二。

黃州春秋時邾國之地,後為黃國之境。戰國時屬楚。 秦屬南郡。二漢為江夏郡。魏亦為重鎮。吳後得邾城。 晉為西陽國。宋為西陽郡。齊又分置齊安郡。北齊置 衡州,領齊安一郡。陳廢衡州。後周又置衡州及黃州。 隋初改衡州為黃州;煬帝初州廢,置永安郡。大唐為 黃州,或為齊安郡。領縣三:

黃岡 漢西陽縣地。齊曰「南安。」 北齊置巴州,後周置弋陽州

黃陂 北齊置南司州,後置黃州。武湖,在縣東,宋謝晦為檀道濟所攻,敗走,為武湖戍主執,即此。麻城。

漢陽郡 東至江夏,大江中流為界三里。南至竟陵 郡八百里。西至竟陵郡五百里。北至齊安郡二百三 十五里。東南到江夏郡七十里。西南到竟陵水路七 百里。西北到安陵郡三百一十里。東北到江夏郡界 七里。去西京二千三百八十四里,去東京一千五百 二十九里。戶六千二百五十二,口三萬八千一百二 十九。

沔州春秋鄖國之地。戰國時屬楚。秦屬南郡。二漢屬 江夏郡。魏初有之,為重鎮。後屬吳,亦為重鎮。晉宋以 來,並屬江夏郡。後周置復州。隋煬帝初,改為沔州,尋 改為沔陽郡,則通有今竟陵郡之地。大唐武德中,為 沔州,或為漢陽郡。領縣二:

漢陽 漢安陸縣地。隋初置漢津縣,後改為漢陽。有漢水,一名沔水。又有沌水、灄水、魯山。

汊川 漢安陸縣地。後魏為《汊川郡》,後廢郡為縣也。

江夏郡 東至尋陽郡六百里。南至巴陵郡七百里。 西至漢陽郡渡江二里。北至齊安郡二百八十五里。 東南到章郡一千九百三十八里。西南到漢陽界七 里。西北到漢陽北界漢江四里。東北到蘄春郡五百 里。去西京二千三百四十六里,去東京一千五百三 十里。戶一萬九千四百一十七,口十一萬三千。 鄂州自春秋以來皆屬楚,有江、漢二水。秦屬南郡。漢 高祖置江夏郡,後漢因之。荊州牧劉表將黃祖守在 此。吳分江夏,更置武昌郡。孫權嘗都之,孫皓又徙都 之,常為重鎮。歷代亦為兵衝,其地亦曰夏口,亦曰魯 口。晉、宋並為江夏、武昌二郡。宋兼置郢州。齊因之,亦 為重鎮。梁分置北新州,尋分北新置上、富、徊、泉、豪五 州。隋平陳,改置鄂州。煬帝初州廢,置江夏郡。大唐武 德中,平蕭銑,改為鄂州,或為江夏郡。領縣五:

江夏 漢以來沙羡縣也。晉武改為沙陽。東晉僑置汝南郡,此為汝南縣。有黃鶴山。

永興 漢鄂縣

武昌 故東鄂也。孫權改為武昌,遂建都於此。東晉時,謝尚、庾翼並屯守於此。有樊山,謝朓詩曰「樊山開廣宴。」 即此。有崢嶸洲,晉將劉毅破桓元處。蒲圻 漢沙羡縣地,後置沙州。後漢建安中,吳主孫權破曹公軍於赤壁,即今縣界。並具《巴陵郡》篇目。

唐年

義陽郡 東至弋陽郡二百二十里。南至安陸郡二 百五十里。西至淮安郡二百五十七里。北至汝南郡 二百六十八里。東南到弋陽郡二百四十七里。西南 到漢東郡二百四十四里。西北到淮安郡二百一十 六里。東北到弋陽郡二百二十里。去西京一千七百 九十六里,去東京九百四十二里。戶二萬五千六百 三十,口十三萬九千六百二十九。

申州春秋時申國之地,其後屬楚。秦屬南陽郡。二漢 為南陽、江夏二郡。魏分南陽置義陽郡,晉宋並因之。 宋又置司州,齊並因之。有三關之隘,北接陳、汝,控帶 許、洛。宋齊以來,常為邊鎮。梁曰北司州,後復置司州。 後魏改為郢州。後周改為申州。隋煬帝改為義州,尋

為義陽郡。大唐為申州,或為義陽郡。領縣三
考證

義陽 漢平氏縣。有溮水。

羅山 漢郢縣

鐘山 漢郢縣地。齊置齊安郡。又有漢鐘武故城,在今縣西南。石城山在今縣東南,《春秋》之「九塞」 ,此即一也。晉於山上置義陽郡城。

長沙郡 東至章郡一千二百三里。南至衡陽郡四 百五十里。西至盧溪郡一千一百二十五里。北至巴 陵水路五百五十里。東南到宜「春屈曲五百二十六 里。」西南到邵陽郡五百三十四里。西北到武陵郡四 百里。東北到巴陵郡七百里。去西京二千五百一十 九里,去東京二千四百里。戶三萬二千二百二十六, 口一十四萬六千六百。

潭州古三苗國之地。自春秋以來,為黔中地,楚國之 南境。秦為長沙郡。漢為長沙國,初封番君吳芮為長 沙王,及景帝封子發又為長沙王。後漢復為長沙郡。 晉因之。宋長沙國兼置湘州。齊因之,又為長沙郡。夫 湘川之奧,人豐土闢,南通嶺嶠,脣齒荊雍,亦為重鎮。 梁、陳以來,皆因而不改。隋平陳,置潭州;煬帝初州廢, 置長沙郡。大唐為潭州,或為長沙郡。領縣六:

長沙 古清陽地。秦始皇時,荊王獻清陽以西,即此也。後漢改為臨湘縣。有湘水。賈誼宅井仍存。衡山 漢湘南縣,後置衡陽郡。

湘鄉 漢湘南縣之湘鄉也。長沙王子昌封湘鄉侯。

益陽 漢舊縣。在益水之陽,故城在今縣東。瀏陽 ,吳舊縣。

醴陵 後漢舊縣。有漉水,又名淥水,出縣東漉山。

巴陵郡 東至江夏郡七百里。南至長沙郡五百五 十里。西至醴陽郡四百八里。北至竟陵郡五百五十 里。東南到章郡一千八百五十六里。西南到武陵郡 六百里。西北到江陵郡五百七十五里。東北到江夏 郡七百里。去西京二千一百四十里,去東京一千八 百一十六里。戶一萬一千六百七十六,口四萬七千 三十二。

岳州古蒼梧之野,亦三苗國之地,青草洞庭湖在焉。 春秋、戰國時並屬楚,亦古羅國之地,《楚辭》之言「汨羅」 是也。秦屬長沙郡。二漢皆因之。吳因之,為重鎮。晉因 之。東晉亦為重鎮。宋分置巴陵郡。齊因之。梁置巴州, 湘東王遣陸法和等據赤亭,擒侯景將任約於此。隋 平陳,改為岳州。煬帝初,改為羅州,尋為巴陵郡。郡人 董景珍等以「羅縣令蕭銑為主」,起兵於此。大唐武德 四年,平蕭銑,復為岳州。或為巴陵郡。領縣五:

巴陵 漢下雋縣地,古巴丘也。有石山、洞庭湖、巴丘湖、青草湖。檢《地志》云:「巴丘湖中有曹由洲,即曹公為孫權所敗燒船處,在今縣南四十里。」 又云:「今鄂州今蒲圻縣有赤壁山,即曹公敗處。」 按《三國志》云:劉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陽,劉備屯樊,琮降曹公,備遂南走。曹公恐備先據江陵,將精騎急追,及當陽之長坂,備與數十騎走,斜趨漢津,濟沔到夏口。曹公進軍江陵,得劉琮水軍船步數十萬,自江陵征備,至巴丘,遂至赤壁。孫權遣周瑜水軍數萬,與備併力逆之。曹公泊江北岸,瑜部將黃蓋詐降戰艦數千艘,因風放火,曹公大敗,從華容道步歸,退保南郡,被瑜等復敗之。曹公留曹仁守江陵城,自徑北歸。而《漢陽郡圖經》云:「赤壁城一名烏林郡,西北二百二十里在汊川縣西八十里,跨汊南北。」 此大誤也。曹公既從江陵水軍沿流巳至巴丘,則今巴陵郡赤壁只在巴陵之下,軍敗引還南郡。劉備、周瑜水軍追躡,並是大江之中,與汊川西殊為乖角。今據檢《地志》為是,當在巴陵、江夏二郡界。其《漢陽郡圖經》及《俗流》悉皆訛謬,所以備錄《國志》,以為證據也。

沅江 漢益陽縣地,因以沅水為名。梁置重華縣,隋廢之。又有重華城,亦謂之「虞舜古城。」

湘陰 本羅子國。秦為羅縣。梁置岳陽郡。隋置玉州。有玉笥山、湘水。又有地名黃陵,即舜二妃所葬之地。縣北有汨水,即屈原懷沙自沉之處,俗謂之羅江。又有屈原冢,今有石碑,文曰《楚放臣屈大夫之碑》,其餘字滅矣。漢羅縣故城在今縣東北。華容 漢孱陵縣也。隋置此縣。古華容在竟陵郡昌江。

衛陽郡 東至廬陵郡九百里。南至零陵郡五百八 十里。西至邵陽郡三百里。北至長沙郡四百五十里。 東南到桂陽郡三百里。西南到零陵郡三百七十里。 西北到長沙郡湘潭縣五百八十里。東北到廬陵郡 九百里。去西京三千一百里,去東京二千七百六十 八里。戶三萬四千三百三十,口十九萬七千五百三 十。

衡州春秋以來屬楚。秦屬長沙郡。漢屬長沙國、桂陽 郡地。後漢屬長沙、桂陽二郡地。吳以其地置衡陽、湘 東二郡。晉因之。宋為衡陽國及湘東郡,齊以下皆因之。隋平陳,省湘東、衡陽二郡,置衡州;煬帝初州廢,置 衡山郡。大唐為衡州,或為衡陽郡。領縣六:

衡陽 漢酃縣地。有酃水湖,釀酒淳美,所謂「酃酒。」 晉武帝平吳,始薦酃酒於太廟,謂此。有蒸水。湘潭 有南岳。衡山。漢陽山縣。

耒陽 漢舊縣。有耒水。

常寧

荼陵 漢舊縣

零陵郡 東至江華郡三百里。南至平樂郡六百三 十九里。西至邵陽郡武岡縣界二百二十里。北至衡 陽郡五百八十里。東南到江華郡三百里。西南到始 安郡五百五十里。西北到邵陽郡三百一十里。東北 到衡陽郡五百七十里。去西京三千二百七十四里, 去東京三千五十五里。戶二萬九千一十三,口十七 萬二千八百五十

永州春秋楚國之南境。秦屬長沙郡。漢武帝置零陵 郡,後漢及晉皆因之。宋為零陵國。齊為零陵郡,梁陳 皆然。隋平陳,郡廢,置永州;煬帝初州廢,置零陵郡。大 唐為永州,或為零陵郡。領縣三:

零陵 漢泉陵縣故城在今縣北。

湘源 漢洮陽縣故城在今縣西北。

祁陽 漢泉陵縣地。吳置今縣。

江華郡 東至桂陽郡六百里。南至臨賀郡四百里。 西至平樂郡四百里。北至零陵郡三百里。東南到桂 陽郡六百里。西南到永山,險嶮無路。西北到零陵郡 三百里。東北到始安郡五百里。去西京三千九百三 十里,去東京三千五百八十里。戶二萬七千四百四 十二,口十六萬三千二百。

道州「舜封象有庳國」,即此也。春秋時楚地。秦屬長沙 郡。漢初屬長沙國,後屬零陵郡。後漢魏及晉皆因之。 宋齊為營陽郡。梁改營陽為永陽郡。隋平陳,郡廢,悉 併其地置永州。煬帝初州廢,併屬零陵郡。大唐既平 蕭銑,復割其地置營州。武德五年,改為南營州。貞觀 八年,改為道州,或為江華郡。領縣四:

營道 漢舊縣。有營山,因以為名

延唐 漢泠道縣,屬零陵郡。有舂陵鄉,元帝徙于南郡蔡陽縣,國初置唐興縣。有九疑山,其山九谿皆相似,故名之,舜所葬。

江華

永明 有永明郡

桂陽郡 東至廬陵郡一千二百五十里。南至始興 郡五百里。西至江華郡六百里。北至衡陽郡三百里。 東南到南康郡一千一十里。西南到連山郡三百九 十里。西北到衡陽郡二百里。東北到廬陵郡界五百 十里。去西京三千三百里,去東京三千五十七里。戶 二萬七千九百九十,口十七萬四千一百三十。 郴州,春秋、戰國時皆楚地。秦屬長沙郡。項羽徙義帝 於長沙,都郴,即此地也。漢初以其地為桂陽郡,後漢、 晉、宋、齊皆因之。陳以其地為桂陽、廬陽二郡。隋平陳, 廢二郡,置郴州;煬帝初州廢,復置桂陽郡。大唐為郴 州,或為桂陽郡。領縣八:

郴 漢舊縣

南亭

藍山

義昌

資興

義章 縣北臨漳水。亦漢郴縣地。

高平

臨武 有武溪,漢舊縣。

連山郡 東至桂陽郡二百一十里。南至南海郡九 百里。西至臨賀郡二百六十九里。北至桂陽郡藍山 縣二百五里。東南到始興郡五百一十里。西南到臨 封郡六百三十里。西北到江華郡五百七十里。東北 到桂陽郡三百九十二里。去西京三千八百五里,去 東京三千五百八十九里。戶一萬一千一百八十,口 五萬六百二十九

連州春秋楚地。秦屬長沙郡之南境。二漢屬桂陽郡。 吳屬始興郡,晉因之。宋明帝置宋安郡,後省宋安,屬 廣興郡。齊復屬始興郡。梁又分為陽山郡。陳郡廢,煬 帝初,置熙平郡。大唐改為連州,或為連山郡。領縣三:

桂陽 漢舊縣。在桂水之陽,前有洭水,有乳穴三十二,桂嶺貞女硤。有湟水。漢伏波將軍路博德討南越,出桂陽,下湟水,即此地。

陽山 有乳穴十九

連山

邵陽郡 東至衡陽郡三百里。南至零陵郡三百里。 西至盧溪郡八百里。北至長沙郡二百四十里。東南 到零陵郡三百十七里。西南到潭陽郡屈曲一千八 百六十里。西北到盧溪郡八百里。東北到長沙郡五

百三十四里。去西京二千八百八十三里,去東京二
考證
千五百六十七里。戶一萬二千二百二十三,口八萬

九千一百五十四。

邵州春秋、戰國時皆屬楚。秦屬長沙郡。漢屬長沙國、 零陵郡地。後漢屬長沙、零陵二郡地。吳置邵陵郡,晉 因之。宋齊邵陵郡,梁陳亦然。隋平陳,廢邵陵郡,併入 長沙郡。大唐復分置邵州,或為邵陽郡。領縣二:

邵陽 漢昭陽縣

武岡 漢都梁縣之地。漢夫夷縣故城在東北。

武陵郡 東至巴陵郡六百里。南至長沙郡界一百 一十里。西至盧溪郡四百六十五里。北至澧陽郡一 百八十里。東南到長沙郡四百里。西南到盧溪沅陵 縣三百九十六里。西北到澧陽郡石門縣界一百里。 東北到澧陽郡安鄉縣界一百二十八里。去西京二 千五百二十一里,去東京一千八百五十八里。戶七 千七百二十二,口三萬九千十七。

朗州春秋戰國時皆屬楚地。秦昭王置黔中郡。漢高 更名武陵郡。後漢至魏、晉皆因之。宋齊亦曰武陵郡。 梁置武州,後改曰沅州。隋平陳,改為朗州;煬帝初州 廢,置武陵郡。大唐為朗州,或為武陵郡。領縣二:

武陵 漢臨沅、漢壽二縣地。有沅水,至長沙入洞庭湖。有純紀陂,今名「白馬陂」 ,隋開皇中,刺史喬難陀修,其利不減鄭、白二渠。

龍陽 吳時置。沅水入龍陽界,歷九洲,洲長三十里,即李衡種甘所。

澧陽郡 東至巴陵郡二百里。南至武陵郡一百八 十里。西至黔中郡二千里。北至江陵郡二百里。東南 到武陵郡龍陽縣界四百五十五里。西南到盧溪郡 一千三十八里。西北到夷陵郡二百五十九里。東北 到江陵郡公安縣五百七十五里。去西京二千四里, 去東京一千五百一十八里。戶一萬六千一百九十, 口八萬二千二百四十六

澧州春秋時楚地。秦屬黔中郡。二漢屬武陵郡,兼置 荊州。吳分置天門郡,晉、宋、齊皆因之。隋平陳,置松州, 尋改為澧州;煬帝初為澧陽郡。大唐為澧州,或為澧 陽郡。領縣四:

澧陽 漢零陽縣地。有澧水。有崇山,即放驩兜之所。

慈利 漢零陽縣地

石門 漢零陽縣地。吳時置石門郡。有漊水。安鄉 漢孱陵縣地,亦後漢壽縣地。南朝置義陽郡。

黔中郡 東至澧陽郡二千里。南至義泉郡六百里。 西至涪陵郡三百六十里。北至南賓郡六百五十里。 東南到寧夷郡三百一十里。西南到義泉郡三百五 十里。西北到涪陵郡三百六十里。東北到清江郡五 百五十里。去西京三千五百六十里,去東京二千二 百七十七里。戶四萬一百八十五,口二十萬三千三 百五十七。

黔中古蠻夷之國。春秋、戰國皆楚地。秦惠王欲楚黔 中地,以武關外易之,即此是也,通謂之「五溪。」秦屬黔 中郡。漢屬武陵郡,後漢因之。晉、宋、齊亦然。後周武帝 時,蠻帥以其地歸附,遂置奉州,後改為黔州。隋初亦 置黔州,煬帝初為黔安郡。大唐為黔州,或為黔中郡。 領縣六:

彭水 漢酉陽縣

黔江

洪杜

洋水

信寧

都濡

《寧夷郡》 東至靈溪郡三百里。南至涪川郡五百里。 西至義泉郡六百里。北至黔中郡二百八十七里。東 南到盧溪郡一千六百里。西南到義泉郡五百四十 里。西北到黔中郡二百里。東北到「黔中郡黔江縣一 百九十里。」去西京二千九百五十里,去東京三千五 百九十三里。戶一千五百二十八,口八千一百。 思州歷代土地與黔中郡同。隋屬清江郡。大唐武德 元年,以當牂柯之衝要,遂置務州。貞觀八年,改為思 州,或為寧夷郡。領縣四:

務川 漢酉陽縣地

寧夷

思印 以水名

思川

盧溪郡 東至武陵郡四百六十五里。南至潭陽郡 五百四十八里。西至盧陽郡六百七十里。北至靈溪 郡三百六十八里。東南到邵陽郡八百里。西南到盧 陽郡水路三百六十八里。西北到大鄉縣界一百九 十里。東北到武陵郡界沅水路三百一十九里。去西 京三千五百二十八里,去東京三千二百九十里。戶 四千一百五十,口二萬七千二百七十。

辰州古蠻夷之地,春秋楚國之境。秦屬黔中郡。漢屬長沙、武陵二郡地。後漢發南郡人入武谿,擊諸蠻,不 剋,馬援至臨沅而擊破之,此其地也。後亦屬武陵郡。 晉、宋、齊並為武陵郡地。隋分置辰州,煬帝初為沅陵 郡。大唐為辰州,或為盧溪郡。領縣五:

沅陵 漢下雋縣也。有壺頭山在東。《武陵記》云:「神仙多遊集焉。後漢馬援軍渡處。」

漵浦 漢義陵縣

辰溪 漢曰辰陽縣。即五溪之一。

盧溪 有武溪水。縣西有武山。《武陵記》云:「高可萬仞,上有石窟,中有一石如狗形,云是盤瓠。」 漢沅陵縣地。

麻陽

盧陽郡 東至盧溪郡六百七十里。南至龍溪郡渭 陽縣界一百五十里。西至渭陽縣界一百五十里。北 至當郡招喻縣界五十里。東南到潭陽郡三百里。西 南到渭陽水路一百五十里。西北到當郡常豐縣水 路二百里。東北到盧溪郡麻陽縣界水路一十五里。 去西京三千五百里,去東京三千三百里。戶三千一 百三十,口一萬四千六百九十。

錦州歷代土地與辰州同。大唐為錦州,或為盧陽郡。 領縣五:

盧陽

洛浦

招喻

常豐

渭陽

靈溪郡 東至盧溪郡三百六十八里。南至盧陽郡 五百六十里。西至寧夷郡三百里。北至澧陽郡二百 五十里。東南到盧溪郡沅陵縣界一百七十里。西南 到當郡三亭縣界二百里。西北到盧溪郡二百五十 里。東北到澧陽郡慈和縣二百五十里。去西京二千 八百九十三里,去東京二千六百九十六里。戶二千 六十七,口一萬三千五百九十四。

溪州歷代土地與辰州同。大唐為溪州,或為靈溪郡。 領縣二:

大鄉 漢沅縣、零陽二縣地。梁置今縣。

《三亭 》漢零陽縣地。貞觀初,置今縣。

「潭陽郡 東至盧溪郡五百三十八里。南至邵陽郡 一千一百四十四里。西至樂古郡二千一百一十七 里。北至盧溪郡九百里。東南到邵陽郡一千八百六 十里。西南泝沅口入朗八百里。西北泝巫溪入盧谿 郡九百里。東北到邵陽郡一千八百六十里。」去西京 三千一百五十八里,去東京三千八百三十三里。戶 五千三百六十一,口二萬一千八百二十六。

巫州古蠻夷之境,楚國黔中之地。秦屬黔中郡。二漢 屬武陵郡。在巫水之陽。隋屬沅陵郡。大唐為巫州。天 授中,以巫山不在州界,遂改為沅州。開元十二年,復 為巫州,或為潭陽郡。領縣三:

龍標 漢巫陽縣

朗溪 漢鐔城縣地。有沅溪水。

潭陽

清江郡 東至夷陵郡九百里。南至黔中郡七百里。 西至寧浦郡六百八十里。北至雲安郡五百里。東南 到夷陵郡界三百里。西南到黔中郡界五百八十里。 西北到雲安郡界三百五十里。東北到巴東郡五百 里。去西京二千七百九里,去東京二千八百一十里。 戶三千八百一十五,口二萬五千三百八十。

施州春秋巴國之境。七國時楚國、巫郡之地。秦屬南 郡。二漢因之。後周置亭州及業州。隋煬帝初,併置庸 州,尋廢,置清江郡。大唐為施州,或為清江郡。領縣二:

清江 漢巫縣地。今縣西有都亭,夷水所出,一名「清江」 ,廩君乘土船於此。

建始

涪川郡 東至安南獠界二百三十五里。南至寧夷 郡思川縣界二十七里,西至當郡城樂縣界二百四 十里。北至寧夷郡五百里。東南到西南到:西北 到。東北到。去西京四千三百里,去東京三千五 百里。戶二千,口一萬一千。

費州古蠻夷之國。漢屬牂柯郡。山川險阻,為俚獠所 居,多不賓附。至後周,始置為費州,因水為名。大唐初, 屬務州。貞觀初,復置費州,或為涪川郡。領縣四:

涪川

多田

扶陽 在扶水北

城樂

夜郎郡 「東,無路,南至。」西至:北。至。東南到。 西南到:西北到。東北到。去西京四千四百五 十里,去東京四千九百六十里。戶二千六百,口一萬 二千

珍州古蠻夷之地。大唐貞觀七年,置珍州。或為「夜郎

郡。」領縣四
考證

營德

夜郎

麗皋

樂源

播川郡 東至義泉郡三百里。南至西至:北。至。 東南到。西南到:西北到。東北到。去西京 四千四百里,去東京四千九十里。戶四千七百,口二 萬三千。

播州古蠻夷之域,黔中郡地,夜郎國之東南隅也。漢 屬牂柯,其後無聞。大唐置播州,或為播川郡。領縣四:

播川

遵義

芙蓉

琅川

義泉郡 東至寧夷郡六百里。南至涪川郡五百二 十三里。西至播川郡三百里。北至黔中郡六百里。東 南到寧夷郡五百八十里。西南到西北到。東北 到寧夷郡。去西京四千三百八十七里。去東京三 千九百七十五里。戶一千二百二十七,口六千三百 五十二。

夷州徼外蠻夷之地。漢屬牂柯郡。歷代恃險,不聞臣 附。隋煬帝時,始屬明陽郡。大唐武德中,屬義州。貞觀 中,開南蠻地,置夷州,或為義泉郡。領縣五:

綏陽

義泉

都上

洋川

宜林

龍標郡 東至潭陽郡七百里。南至羈縻兗州梓潼 縣界四百里。西至涪川郡五百里。北至盧溪郡二百 八十四里。東南到潭陽郡界五百九十里。西南到兗 州梓潼縣界四百里。西北到盧溪郡界一百八十里。 東北到涪川郡多田縣界五百三十里。去西京四千 一百九十七里,去東京三千九百里。戶一千四百二 十三,口七千三百。

業州古蠻夷之地。大唐置業州,或為「龍標郡。」領縣二:

峨山

渭溪

溱溪郡 「東至。」南至:西至:北。至。東南到。 西南到:西北到。東北到。去西京三千四百八 十里,去東京四千二百里。戶三千一百,口九千二百。 溱州古蠻夷之地。大唐置溱州,或為溱溪郡。領縣二:

營懿

扶歡。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