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064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六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六十四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六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六十四卷目錄

 崤山部彙考

  圖

  考

 崤山部藝文

  崤陵風雨        明王子謙

 崤山部紀事

 香山部彙考

  圖

  考

 香山部藝文一

  修香山寺記       唐白居易

  香山新修經藏堂記      前人

  香山墓誌銘         前人

  題畫香山九老圖     明王世貞

 香山部藝文二

  秋夜宿龍門香山寺     唐李白

  龍門香山寺        武元衡

  遊香山水泉寺       韋應物

  答河南李士巽題香山寺    前人

  石樓           劉長卿

  宿香山寺石樓        李頎

  香山九老會有序    白居易

 香山部紀事

 香山部雜錄

 香山部外編

 女几山部彙考

  圖

  考

 女几山部藝文

  謁女几祠         明顧達

 女几山部紀事

 女几山部外編

 桐柏山部彙考

  圖

  考

 桐柏山部藝文一

  桐柏山金庭館碑銘     梁沈約

  大復山賦        明李夢陽

 桐柏山部藝文二

  過桐柏山         唐錢起

 桐柏山部紀事

 桐柏山部雜錄

山川典第六十四卷

崤山部彙考

[编辑]

左傳之殽陵

崤山本名殽,後作「崤。」以有夏后皋之墓,故稱陵焉。又 名嶔崟山,在今河南河南府永寧縣北六十里,東接 澠池縣界,即春秋晉敗秦師處也。山上有古崤縣址, 山側有夏后陵崤底村。

崤山

崤山

[编辑]

按《春秋左傳》,僖公三十二年冬,秦出師於東門之外, 蹇叔之子與師,哭而送之曰:「晉人禦師必於殽。殽有 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 風雨也。」殽在弘農澠池縣西,大阜曰「陵皋」,夏桀之 祖父。此道在二殽之間南谷中,谷深委曲,兩山相嶔, 故可以辟風雨,古道由此。魏武帝西討巴漢,惡其險 而更開北山高道。正義曰:此道皆在。殽是山名,俗 呼為土殽、石殽。其阸道在兩殽之間,山高而曲,兩山參差相映,其下雨所不及,故可以辟風雨也。《公羊傳》 曰:「蹇叔送其子而戒之曰:『爾即死,必於殽之嶔巖』。」是 文王之所辟風雨者也。此註言「兩山相嶔,故可以辟 風雨」者,杜氏此言,或取《公羊》之意。嶔字蓋從山,但嶔 巖是山之貌,而云「相嶔」,文亦不順,未能審杜意也。何 休云:「其處險阻隘勢,一人可要百,故文王過之。驅馳 常若辟風雨。」

按:《史記封禪書》:「自殽以東」,《索隱》曰:殽即崤山。杜預 云:「崤在弘農澠池縣西南,即今之二崤山是也。」亦音 豪。

按戴延之《西征記》:「崤山上不得鳴鼓角,鳴則風雨驟 至。」自東崤至西崤三十里。東崤長坂數里,峻阜絕澗, 車不得方軌。西崤建石坂十二里,險絕不異東崤。 按《水經》河水,河之右則崤水注之。出河南盤崤山, 西北流,水上有梁,俗謂之鴨橋也。歷澗水東北流,與 石崤水合。水出石崤山,山有二陵:南陵,夏后皋之墓 也;北陵,文王所辟風雨矣。言山徑委深,峰阜交蔭,故 可以辟風雨也。秦將襲鄭,蹇叔致諫而公辭焉。蹇叔 哭。子曰:「吾見其出,不見其入。晉人禦師,必於崤矣,余 收爾骨焉。」孟明果覆秦師於此。

河水又東,千崤之水注焉。水南導於千崤之山,其 水北流,纏絡二道。漢建安中,曹公西討巴漢,惡南路 之嶮,故更開北道,自後行旅,率多從之。今山側附路 有石銘云:「晉太康三年,弘農太守梁彬修復舊道。」太 崤以東,西崤以西,明非一崤也。西有二石。又南五六 十步臨溪有《恬漠先生翼神碑》,蓋隱斯山也。

穀水出弘農黽池縣南墦塚林穀陽谷。今穀水出 于崤東馬頭山穀陽谷。東北流歷澠池川,本中鄉地 也。漢景帝三年,初徙萬戶為因崤黽之池以目縣焉。 亦或謂之彭池。又東逕土崤,此所謂「二崤」也。又東逕 新安縣故城,南北夾流,而西接崤、黽。

按:《元和郡縣志》二,崤山在五今澠池縣西北,一名嶺岑。 《左傳》謂秦將襲鄭,蹇叔哭送,謂子收骨此所。後漢末 建安中,曹公西討巴漢,惡其險而更開北山,道路多 從之。又有石銘云:「晉太康三年,弘農太守梁彬修復 舊道。」

按:《地理通釋》《十道山川攷》「三,崤又名嶔崟山,在河南 府永寧縣北二十八里,自東崤至西崤二十五里。」《呂 氏春秋》九塞之一、《輿地廣記》二:「崤山連入硤石界,其 南陵,夏后皋之墓,其北陵,文王之所,避風雨。春秋晉 敗秦師于殽。」陝州石壕鎮,本殽縣,後魏置。

《七國形勢攷》:「澠池在今河南府澠池縣。」《地埋志》:「弘農 黽池,景帝中二年初城,徙萬家為縣。」《水經注》:「穀水出 于崤東馬頭山穀陽谷,東北流歷澠池川。漢景帝因 崤黽之池以目縣,或謂之彭池。」趙涉說周亞夫曰:「吳 王必置人於殽黽阨陿之間。」 按《河南通志山川》:「崤山在河南府永寧縣北六十里, 一名嶔崟山。春秋時晉」及姜戎敗秦于崤,即此。自東 崤至西崤,相去三十五里,路極險絕。

按《永寧縣志山川》,崤山距邑六十里。《元和志》云:東崤 至西崤,相距三十里。秦關之東,漢關之西。按《左傳》:秦 召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出師襲鄭,蹇叔之子從行, 蹇叔哭而送之曰:「晉人禦師必於崤,崤有二陵,其南 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避風雨也。必死 是間,余收爾骨焉。」秦師遂東。晉人及姜戎敗秦師于 崤,即此地也。唐崔曙詩:「三晉雲山皆北向,二陵風雨 自東來。」按《漢史》,趙涉說周亞夫曰:「吳人知將軍且行, 必置人于崤、函之間。且兵事尚神密,將軍何不右走 藍田,出武關,抵雒陽,直入武庫?諸侯聞之,以為將軍 從天而下也。」太尉如其計,至雒陽,使搜崤、函間,果得 吳伏兵。

陵墓夏后陵在楊村保崤山之側。按《史記》,「孔甲之子 曰帝皋,葬於崤之南陵。」《左傳》「南陵,夏后皋之墓也。」 《古蹟》:崤縣故城在崤山,隋時築,今廢。

按《澠池縣志山川》:崤陵在治西四十里,蹇叔曰:「崤有 二陵。」即此。

古蹟:崤底在治北十里。《一統志》云:「秦關之東,漢關之 西,中有崤底。漢馮異破赤眉於崤底,即此。」

崤山部藝文

[编辑]

《崤陵風雨        明》·王子謙

崤陵地險當要衝,勢與劍閣遙爭雄。五丁鑿山運神 力,古路曲折如游龍。東風吹雲鎖蒼壁,一雨滂沱阻 行客。風雨猶存舊日聲,昔人避雨成空跡。山禽啼處 坂轉高,馬蹄隱隱車勞勞。君行過此須努力,咫尺前 途如矢直

崤山部紀事

[编辑]

《春秋》「僖公三十有三年夏四月辛巳,晉人及姜戎敗 秦師于殽。」

《左傳》:杞子自鄭使告于秦曰:「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 管,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穆公訪諸蹇叔,蹇叔曰:「勞 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 乎?師之所為,鄭必知之。勤而無所,必有悖心。且行千 里,其誰不知?」公辭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師于東 門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 也。公使謂之曰:「爾何知?中壽,爾墓之木拱矣!」蹇叔之 子與師哭而送之曰:「晉人禦師必于殽。殽有二陵焉: 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避風雨也。 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秦師遂東過周北門,左右免 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孫滿尚幼,觀之,言于王曰: 「秦師輕而無禮,必敗。」及滑,鄭商人弦高將市於周,遇 之,以《乘韋》先牛十二犒師,且使遽告于鄭。鄭穆公使 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矣。使皇武子辭焉。杞子奔 齊,逢孫、楊孫奔宋。孟明曰:「鄭有備矣,不可冀也。攻之 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滅滑而還。晉原軫曰:「秦違 蹇叔而以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敵不可縱,縱 敵患生,違天不祥,必伐秦師。」欒枝曰:「未報秦施而伐 其師,其為死君乎?」先軫曰:「秦不哀吾喪,而伐吾同姓, 秦則無禮,何施之為?吾聞之:一日縱敵,數世之患也。 謀及子孫,可謂死君乎?」遂發命遽興。姜戎、子墨衰絰, 梁弘御戎,萊駒為右。夏四月辛巳,敗秦師于崤,獲百 里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以歸,遂、墨以葬文公。晉於 是始墨文嬴請三帥,曰:「彼實構吾二君。寡君若得而 食之,不厭,君何辱討焉?使歸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 志,若何?」公許之。先軫朝,問秦囚。公曰:「夫人請之,吾舍 之矣。」先軫怒曰:「武夫力而拘諸原,婦人暫而免諸國。 墮軍實而長寇讎,亡無日矣。」不顧而唾。公使陽處父 追之,及諸河,則在舟中矣。釋左驂,以公命贈孟明。孟 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纍臣釁鼓使歸就戮于秦。寡 君之以為戮,死且不朽。若從君惠而免之,三年將拜 君賜。」秦伯素服郊次,鄉師而哭曰:「孤違蹇叔,以辱二 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孤之過也。大夫何罪?且吾 不以一眚掩大德。」

《漢書周亞夫傳》:「孝景帝三年,吳楚反,亞夫以中尉為 太尉,擊吳楚。既發,至霸上,趙涉遮說亞夫曰:『將軍東 誅吳楚,勝則宗廟安,不勝則天下危,能用臣之言乎』? 亞夫下車禮而問之,涉曰:『吳王素富,懷輯死士久矣。 此知將軍且行,必置間人於殽黽阸陿之間。且兵事 上神密,將軍何不從此右去走藍田,出武關,抵雒陽, 間不過差一二日,直入武庫,擊鳴鼓,諸侯聞之,以為 將軍從天而下也』。」太尉如其計,至雒陽,使吏搜殽黽 間,果得吳伏兵,迺請涉為護軍。

《後漢書光武本紀》:建武三年「閏正月乙巳,大司徒鄧 禹免。馮異與赤眉戰于崤底,大破之。」崤,山名,《底坂》 也。一名「嶔岑山」,在今洛州永寧縣西北。

《三輔舊事》:「鄧禹敗于潼關,後大破赤眉于殽。」

香山部彙考

[编辑]

唐白居易《九老會》之香山。

《香山九老》之會,雖屬適然,然亦千載盛事。今其山在 河南省河南府城南三十里,山上猶有香山寺及白 居易墓。

香山圖

香山圖

[编辑]

按《廣輿記》:「河南府香山,在府城南。」

按《潛確類書區宇部》,香山在洛陽縣,地產香葛,故名。 舊有香山寺、樂天堂。白樂天云:「龍門諸寺,香山寺為 最。日與僧如滿結社于此,卒葬焉。」李商隱為志。 按《洛陽縣志山川》:「香山在縣南三十里,因舊產香葛, 故名。唐白侍郎居易之墓在焉。東巖近南,一巨石中 裂,相傳有龍自此出,鱗鬣之形,宛然石上。龍門之得 名,意」以此歟。

古蹟:白侍郎墓在洛陽龍門左香山上。《談錄》云:「弟敏 中奏立神道碑,李義山文。」

香山部藝文一

[编辑]

《修香山寺記       》唐·白居易

洛陽四野,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十寺,遊觀之勝, 香山首焉。「香山之壞久矣,樓亭騫崩,佛僧暴露,士君 子惜之,余亦惜之。佛弟子恥之,余亦恥之。」頃余為庶 子賓客分司東都,時性好閒遊,靈跡勝概,靡不周覽。 每至茲寺,慨然有葺完之願焉。迨今七八年,幸為山 水主,是償初心,復始願之秋也。似有緣會,果成就之。 噫予早與元相國微之定交於生死之間,冥心於因 果之際。去年秋,微之將薨,以墓誌文見託。既而元氏 之老狀其臧獲輿馬綾帛洎銀鞍玉帶之物,價當六 七十萬,為謝文之贄,來致於余。余念平生分文不當 辭,贄不當納,自秦抵洛,往返再三,訖不得已,迴施諸 寺。因請悲知僧清閒主張之命謹幹將士,復掌治之。 始自寺前亭一所,登寺橋一所,連橋廊七間。次至石 橋一所,連廊六間。次東佛龕,大屋十一間。次南賓院 堂一所,大小屋共七間。凡支壞補缺,壘隤覆漏,圬墁 之功必精,赭堊之飾必良。雖一日必葺,越三月而就。 譬如長者壞宅,鬱為導師化城。於是龕像無澡濕陊 泐之危,寺僧有經行晏坐之安,遊者得息肩,觀者得 寓目。關塞之氣色,龍潭之景象,香山之泉石,石樓之 風月,與往來者一時而新,士君子、佛弟子,豁然如釋 憾刷恥之為。清閒上人與余及微之皆夙舊也,交情 願力盡,得知之憾往念來,歡且贊曰:「凡此利益,皆名 功德,而是功德當歸微之,必有以滅宿殃,薦冥福也。」 予應曰:「嗚呼!乘此功德,安知他劫不與微之結後緣 於茲土乎?因此行願,安知他生不與微之同遊於茲 寺乎?」言及於斯,漣而涕下。唐太和六年八月一日,河 南尹太原白居易記。

香山新修經藏堂記      前人

[编辑]

先是,樂天發願,修香山寺,既就迨今七八年。寺有佛 像,有僧徒,而無經典,寂寥僧舍,不聞法音。三寶闕一, 我願未滿。乃於諸寺藏外雜散經中,得遺編墜軸者 數百卷,秩以《開元經錄》,按而校之,於是絕者續之,亡 者補之。稽諸藏目,名數乃足,合是新舊大小乘經律 論集,凡五千二百七十卷,乃作《六藏》,分而護焉。寺西 北偶有隙屋三間,土木將壞,乃增修改飾為經藏堂。 堂東西間闢四窗,置六藏,藏二門,啟閉有時,出納有 籍。堂中間置高廣佛座一座上列金色像五百,像後 設《西方極樂世界圖》一,菩薩影二,環座懸大幡二十 有四,榻、席巾几洎,供養之器咸具焉,合為道場,簡儉 嚴淨。開成五年九月二十五日,堂成、藏成、道場成。以 香火釁之以飲食,樂之以管磬歌舞供養之。與閒、振、 源、濟、釗、操、洲、暢八長老,及比丘眾百二十人,圍繞贊 嘆之。又別募清淨七人,日日供齋粥,給香燭十二部, 次第諷讀。俾夫經梵之音,晝夜相續,洋洋乎盈耳哉! 忻忻乎滿願哉!爾時道場主佛弟子香山居士樂天, 欲使浮圖之徒,遊者歸依,居者護持,故刻石以記之。

香山墓誌銘         前人

[编辑]

《樂天》樂天生天地中七十有五年。其生也浮雲然,其 死也委蛻然。來何因?去何緣?吾性不動,吾形屢遷。已 焉已焉,吾安往而不可?又何足厭戀乎其間。

題畫香山九老圖     明王世貞

[编辑]

家弟自秦中歸,手一卷相示,云「得之朱大參孟震者。」 考之,似是《香山九老圖》,多正統以後不知名人跋。僅 有咸淳時一僧,復誤裝於後。而雪齋老人者,至目為 趙大年筆。大年長山水,小景汀洲蘆鴈,不言作人物 及界畫樓臺也。畫史稱劉松年有《九老圖》,此豈其筆 耶?樂天自歸洛,六十八而得風疾乞骸,以刑部尚書 「致仕,至七十而愈。乃會故懷州司馬胡杲年八十九, 衛尉卿吉旼年八十六,右龍武軍長史鄭據年八十 四,益州長史劉真年八十二,前侍御史內供奉盧真

年七十八,前永州刺史張渾亦年七十,而祕書監狄
考證
兼謨、河南尹盧貞以未七十」,雖與會而不及列。合之

得九人,飲於履道里之居第,皆有歌詩紀之,而樂天 自敘其事,所謂「洛社耆英會」也。一曰「香山九老」者,樂 天時時遊香山之龍門寺,故名。而是圖所為有亭有 船,有叟白鬚,飄然若依稀乎履道里者。然考《池上篇》, 水五之一,竹九之一,島樹間之。而今水與樹勝,而竹 太不勝,又無中高橋、石樽、紅蓮折腰、菱華亭鶴、紅綃、 紫綃、蠻腰素口之屬,而分配琴奕書畫,以綴其寂寞, 不知松年旁礡時當爾耶?第其絹素之精,與位置結 構之勻整,往往有宣政間應制風範。吾生平雅慕樂 天,自納節來,頗治《弇山園》,以希十五年後耆英之盛, 而今復厭且棄之矣。茲與吾弟約,異時肖吾貌,必不 為樂天,如不為僧贊寧者,當為百三十六歲之李元 爽哉!

香山部藝文二

[编辑]

《秋夜宿龍門香山寺     》唐李白

朝發汝海東,暮栖龍門中。水寒夕波急,木落秋山空。 望極九霄迥,賞多萬壑通。目皓沙上月,心清松下風。 玉斗橫網戶,銀河耿花宮。興狂趣方逸,歡餘情未終。 鳳駕憶王子,虎溪懷遠公。桂枝坐銷歇,棣花不復同。 流恨寄伊水,盈盈焉可窮。

龍門香山寺        武元衡

[编辑]

眾香天上梵王宮,鐘磬寥寥半壁空。清景乍開松嶺 月,亂流長響石樓風。山河杳映春雲外,城闕參差曉 樹中。欲盡出尋那可得,三千世界本無窮。

遊香山水泉寺       韋應物

[编辑]

山水本自佳,遊人已忘慮。碧泉更幽絕,賞愛未能去。 潺湲瀉幽磴,繚繞帶佳樹。激轉忽殊流,歸泓又同注。 羽觴自成玩,永日亦延趣。靈草有時香,仙源不知處。 還當候圓月,攜手重遊寓。

答河南李士巽題香山寺    前人

[编辑]

「洛都遊宦日,少年攜手行。投杯起芳席,摠轡振華纓。 關塞有佳氣,巖開伊水清。攀林憩佛寺,登高望都城。 蹉跎二十載,世務各所營。茲賞長在夢,故人安得并。」 前歲守九江,恩召赴咸京,因塗再登歷,「山河屬晴明, 寂寞僧侶少。蒼茫林木成,牆宇或崩剝。不見舊題名, 舊遊況沈沒。獨此淚交橫,交橫誰與同,書壁貽友生。」 「今茲守吳郡,綿思方未平。子復經陳跡,一感我深情。 遠蒙惻愴篇,中有金玉聲。反覆終難答,金玉尚為輕。」

石樓           劉長卿

[编辑]

隱隱見花閣,隔河映青林。水田秋鴈下,山寺夜鐘聲。 寂寞群動息,風泉清道心。

宿香山寺石樓        李頎

[编辑]

「夜宿翠微半,高樓聞暗泉。漁舟帶遠火,山磬發孤煙。」 衣拂雲松外,門清河漢邊。峰巒低枕席,世界接人天。 「靄靄花出霧,輝輝星映川。東林曙鶯滿,惆悵欲言旋。」

香山九老會有序    白居易

[编辑]

會昌五年三月二十四日,胡、吉、劉、鄭、盧、張等六賢,皆多年壽,予亦次焉。於東都敝居履道坊,合尚齒之會,七老相顧,既醉且歡。靜而思之,此會希有。因各賦七言韻詩一章以記之,或傳諸美事者。其年夏,又有二老年貌絕倫,同歸故鄉,亦來斯會。續命貫姓名年齒,寫其形貌,附于圖右。仍以一絕贈之云:「雪作鬚眉荷作衣,遼東華表暮雙歸。當時一鶴尤希有,何況今逄兩令威。」 又有侍祕書省狄兼謨、河南尹盧貞,以年未及七十,雖與會而不及列。會中遺老李元爽,年一百三十六。禪僧如滿歸洛,年九十五。

前懷州司馬胡杲,年八十九。

閑居同會在三春,大抵愚年最出群。霜鬢不嫌杯酒 興,白頭仍愛玉爐熏。徘徊玩柳心尤健,老大看花意 卻勤。鑿落滿斟𢬵酩酊,香囊高掛任氤氳。搜神得句 題紅紙,望景長吟對白雲。今日交情何不替,齊年同 事聖明君。

衛尉卿致仕馮翊《吉旼》,年八十八。

休官罷任已閑居,林苑園亭興有餘。對酒最宜花藻 發,邀歡不厭柳條初。低腰醉舞垂緋袖,擊著謳歌任 褐裾。寧用管絃來合雜,自親松竹且清虛。飛觥酒到 須先酌,賦詠詩成不住書。借問商山賢四皓,不知此 後更何如。

前磁州刺史廣平劉真,年八十七。

垂絲今日幸同筵,朱紫居身是大年。賞景當知心未 退,吟詩猶覺力完全。閑庭飲酒當三月,在席權豪象 七賢。山茗煮時秋霧碧,玉盃斟處彩霞鮮。臨階花笑 如歌妓,傍竹松聲當管絃。雖未學窮生死訣,人間豈 不是神仙。

前龍武軍長史滎陽鄭據,年八十五。

東閣幽閒日暮春,邀歡皆是白頭賓。官班朱紫多相

似,年紀高低次第勻。聯句每言松竹意,停盃多說古 今人。更無外事來心肺,空有清虛入鬼神。醉舞兩迴 迎勸酒,狂歌一曲會餘身。今朝何事偏情重,同作明 時列任臣。

前侍御史、內供奉官范陽盧真,年八十二。

「三春已盡洛陽宮,天氣初晴景象中。千朵嫩桃迎曉 日,萬株垂柳逐和風。非論官位皆相似,及至年高已 共同。」對酒歌聲猶極玅,玩花詩思可能窮。先時共作 三朝貴,今日猶逢七老翁。但把醁𨤍常滿酌,煙霞萬 里會應通。

前永州刺史清河張渾,年七十七。

幽亭春盡共為懽,印綬居身是大官。遁跡豈勞登遠 岫,垂絲何必坐溪磻。詩聯六韻猶應易,酒飲三盃未 覺難。每放襟懷同宴會,共將心事比波瀾。風吹野柳 懸羅帶,日照庭花落綺紈。此席不煩鋪錦帳,斯筵堪 作畫圖看。

刑部尚書致仕白居易,年七十四。

七人五百八十四,拖紫紆朱垂白鬚。囊裏無金莫嗟 嘆,樽中有酒且歡娛。吟成六韻神還旺,飲到三杯氣 尚粗。嵬峨狂歌教婢拍,婆娑醉舞遣孫扶。天年高邁 二疏傅,人數多于《四皓圖》。除卻三山五天竺,人間此 會直應無。

香山部紀事

[编辑]

《唐書白居易傳》:「白居易,字樂天,其先太原人。敏悟絕 人,工文章。貞元中,擢進士拔萃。元和元年,對制策乙 等。會昌初,以刑部尚書致仕。六年卒,年七十五。居易 被遇憲宗時,事無不言。然為當路所忌,所蘊不能施, 乃放意文酒,居官輒病去,遂無立功名意。與弟行簡、 從祖弟敏中友愛。東都所居履道里,疏沼種樹,構石」 樓香山,鑿八節灘,自號醉吟先生,為之傳。暮惑浮屠 道尤甚,至經月不食葷,稱香山居士。嘗與胡杲、吉旼、 鄭據、劉真、盧真、張渾、狄兼謨、盧貞燕集,皆高年不事 者。人慕之,繪為《九老圖》。敏中為相,請諡,有司曰:「文 樂善錄。」裴度屢黜場屋,有相者謂曰:「公形神稍異,若 不貴,必餓死。」公一日遊香山寺,見一婦人置緹褶於 僧伽欄楯之上,祈禱良久,不取而去。公知其忘,追之 不及,待亦不至。公攜以歸,遲明復往候之,其婦人果 來。公問其故,婦人曰:「父以罪被繫,昨告人得一玉帶、 二犀帶,以賂津要,不幸失去,不測之禍,父無所逃矣。」 公遂還其物。婦人願留半,公亦不受。後數年,相者見 之,大驚曰:「公陰德及物,前程萬里,非吾術之所能知 也。」

香山部雜錄

[编辑]

《名山記》明王世貞題《洛中九老圖》。右《洛中九老黃鵠 圖》以遺余者。鵠,南陽人,依武昌吳明卿以居,貌寢甚, 年二十餘,而能曲盡老人傀俄婆娑態。余因戲與約: 「更二十年,貌我置其間,得否?」九老中獨香山居士小 解事,人或謂海山仙宮有居士一院,居士不首肻,曰: 「歸即應歸兜率天。」吾意頗與之合,審爾,當貌我作十 「三歲兒,騎黃犢,吹笛三生石傍」也。

香山部外編

[编辑]

《太平廣記》:隋煬帝時,南海郡送一僧名法喜,帝令宮 內安置。于時內造一堂新成,師忽升堂觀看,因驚走 下階,迴顧云:「幾壓殺我。」其日中夜,天大雨,堂崩,壓殺 數十人。其後又于宮內環走索羊頭。帝聞而惡之,以 為狂言,命鎖於一室。數日,三衛于市見師,還奏云:「法 喜在市內慢行。」敕責所禁之處,門鎖如舊。守者亦云: 「師在室內。」于是開戶入室,見袈裟覆一叢白骨,鎖于 項骨之上,以狀奏聞。敕遣長史王恆驗之,皆然。帝由 是始信非常人也。敕令勿驚動。至日暮,師還室內,或 語或笑。守門者奏聞,敕所司脫鎖,放師出外,隨意所 適。有時一日之中,凡數十處齋供,師皆赴會,在在見 之,其間亦飲酒噉肉。俄而見身有疾,嘗臥床去薦席, 令人于床下鋪炭火甚熱,數日而命終。火炙半,身皆 焦爛。葬于香山寺。至大業四年,南海郡奏云:「法喜見 還在郡。」敕開棺視之,則無所有

女几山部彙考

[编辑]

宜陽縣之女几山

女几山之名其來久矣。或曰「白蘭香神女升仙遺几 處」,或曰「晉女彭娥汲器所化之地。」乃今觀《山海經》,巳 載其名。又《太平廣記》云:「陳市酒婦名女几,居此山,後 得仙去。」則前二說恐皆未當。但此山在今河南省河 南府宜陽縣城西九十里,山下猶有潭名女娥,又似 彭娥汲水之說,為近似矣。

女几山圖

女几山圖

[编辑]

按《山海經·中山經》:「驕山又東北百二十里,曰女几之 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黃金,其獸多豹虎,多閭麋麖麂, 其鳥多白鷮,多翟,多鴆。」

《中次九經》「岷山之首,曰女几之山。其上多石涅,其木 多杻橿,其草多菊𦬸。落水出焉,東注于江。 凡岷山之首,自女几山至于賈超之山,凡十六山,三 千五百里。其神狀皆馬身而龍首,其祠毛用一雄雞, 瘞糈用稌。」

按:《水經》「洛水又東渠谷。」水出宜陽縣南女几山,東 北流逕雲中,塢在上,迢遰層峻,流煙半垂,纓帶山阜, 故塢受其名。水又東北入洛水。臧榮緒《晉書》稱「孫登 嘗經宜陽山作炭,人見之與語,登不應。作炭者覺其 精神非常,咸共傳說。太祖聞之,使阮籍往觀,與語亦 不應。籍因大嘯,登笑曰:『復作向聲,又為嘯,求與俱出, 登不肯,籍因別去。登上峰』」行且嘯,如簫韶,笙簧之音, 聲振山谷。籍怪而問作炭人?作炭人曰:「故是向人聲。」 籍更求之,不知所止。推問久之,乃知姓名。余按孫綽 之敘《高士傳》,言在蘇門山,又別作登傳。孫盛《魏春秋》 亦言在蘇門山,又不列姓名。阮嗣宗感之,著《大人先 生論》,言吾不知其人,即神遊自得,不與物交。阮氏尚 不能動其英操,復不識何人而能得其姓名。

按:《元和郡縣志》,女几山在福昌縣西南三十四里。 按唐杜光庭《洞天福地記》,「女几山在洛州福昌縣,七 十二福地之一。」

按:《明一統志》:「河南府女几山在宜陽縣西九十里,唐 李賀集白蘭香神女上升,遺几在焉,故名。」

按《河南通志山川》:「女几山在河南府宜陽縣西九十 里,晉女彭娥汲器所化之地。」

按《河南府志山川》:「女几山在宜陽縣西九十里,乃晉 女彭娥汲器所化之地,一名石雞山。」《廣輿記》曰:「白蘭 香,神女上昇,遺几於此。」

按《宜陽縣志山川》:「女几山,一名石雞山。」《廣輿記》:「白蘭 香,神女上昇,遺几於此。或曰即彭娥所遺器,化為石, 形似雞,而山之形似几,因以名。」未知孰是。

《女娥潭》彭娥汲水處。

女几山部藝文

[编辑]

《謁女几祠         明》·顧達

宜陽城西九十里,一山巍然名「女几」,上有窈窕之神, 祠服靚粧,淡淡如洗。共說昔當永嘉時,彭娥從此迯 亂離。偶因出汲此山下,道逢群寇將污之。娥因憤呼 向天哭:「寧死義不受其辱。」奔騰忽得迓山陽以首便 效共工觸。皇天赫怒山為摧,崖石中分如鑿開。娥既 脫身趍以入,山即復合真怪哉。如何強奴未解理,猶 自逐之勢不已。跳踉躑躅知幾人,一一投身甘磔死。 當時汲器真有靈,化為巨石猶像形。至今樵客或時 見,欲往從之應未能。我來觀風持憲節,幾度經過曾 造謁。慨想高風不可追,為作長歌頌貞烈

女几山部紀事

[编辑]

《太平廣記》:女几者,陳市上酒婦也,作酒常美。仙人過 其家飲酒,即以素書五卷質酒錢,几開視之,乃仙方 養性長生之術也。几私寫其要訣而修之,三年,顏色 更少,如二十許人。數歲質酒仙人復來,笑謂之曰:「盜 道無師,有翅不飛。」女几隨仙人去,居山歷年,人常見 之。其後不知所適,今所居即女几山也。

女几山部外編

[编辑]

《宜陽縣志》:晉彭娥,宜陽龍屋保彭氏之女也。晉永嘉 之亂,娥父母昆弟皆為賊所害。一日,娥負器出汲,聞 賊至,走還,與賊格鬥。賊欲縛娥,驅出溪邊,將污之。溪 邊有峭壁,高數十丈,娥大呼曰:「『皇天有神否?我豈肯 受辱於賊奴耶』?遂以首觸石者再。山忽開數丈,娥即 趣入,賊逐之,山復合,賊皆磔死。娥遂不知所在,遺器」 化為石。形似雞。人因號曰「石雞山女娥潭」云。

《太平廣記》:「馬鳴生者,臨淄人也。本姓和,字君賢,少為 縣吏捕賊,為賊所傷,當時暫死,忽遇神人以藥救之, 便活。鳴生無以報之,遂棄職隨神,初但欲治金瘡方 耳,後知有長生之道,乃久隨之。為負笈西之女几山, 北到元丘,南至廬江,周遊天下,勤苦歷年。及受《太陽 神丹經》三卷,歸入山合藥服之,不樂昇天,但服半劑」 為地仙,恆居人間,不過三年,輒易其處,時人不知是 仙人也。架屋舍,畜僕從車馬,皆與俗人同。如此展轉 經歷九州,五百餘年,人多識之,悉怪其不老,後乃白 日昇天而去。

桐柏山部彙考

[编辑]

淮水所出之桐柏山

《禹貢》:「淮水出桐柏山,禹因而導之。」其山在今河南南 陽府桐柏縣西南三十里,一名脫簪,一名大復,東接 隨州,西接棗陽,峰巒極為奇秀。

桐柏山圖

桐柏山圖

[编辑]

按《書經夏書禹貢》:「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四山 相連」,東南在豫州界。淮出桐柏,經陪尾。《正義》曰:「桐 柏山在南陽平氏縣東南。」蔡傳《熊耳外方》:「桐柏、陪尾」,豫 州山也。桐柏,《地志》在南陽郡平氏縣東南,今唐州桐 柏縣也。

導淮自桐柏。桐柏山在南陽之東。正義曰:《地理 志》云,「桐柏山在南陽平氏縣東南,淮水所出。」《水經》云: 「出胎簪山,東北過桐柏山。」胎簪蓋桐柏之傍小山,傳 言南陽郡之東也。蔡傳《水經》云:「淮水出南陽平氏縣胎 簪山,禹只自桐柏導之耳。」

按:《山海經海內東經》,淮水出餘山,餘山在朝陽東義 鄉,西入海,淮浦北。今淮水出義陽平氏縣桐柏山。 按:《漢書地理志》南陽郡平氏《禹貢》「桐柏、大復山在 東南,淮水所出。」

按:《後漢書郡國志》,「南陽郡平氏桐柏大復山,淮水出。」 《前書》曰:「在縣南。」《荊州記》曰:「桐柏淮源涌發其中,潛 流三十里,東出大復山,南山南有淮源廟。」《博物記》曰: 「有陽山出紫草。」

按:《晉書地理志》,「順陽郡西平氏。」桐柏山在南。 按《水經》,「淮水出南陽平氏縣胎簪山,東北過桐柏山。」 《山海經》曰:淮出餘山,在朝陽東,義鄉西。《尚書》:「導淮 自桐柏。」《地理志》曰:「南陽平氏縣,王莽之平善也。」《風俗 通》曰:南陽平氏縣桐柏大復山在東南,淮水所出也。 淮,均也。《爾雅》曰:「淮為滸。」然淮水與醴水同源俱導,西 流為醴,東流為淮,自潛流地下三十許里,東出桐柏

之大復山南,謂之楊口。水南即復陽縣也。闞駰言復
考證
陽「縣,胡陽之樂鄉也。元帝元延二年置,在桐柏大復

山之陽,故曰復陽也。」《東觀漢記》曰:「朱祐少孤,歸外家 復陽劉氏山南有淮源廟,廟前有碑,是南陽郭苞立。 又二碑並是漢延熹中守令所造,文辭鄙拙,殆不可 觀,故《經》云『東北過桐柏』」也。

按:唐杜光庭《洞天福地記》:「桐柏山在台州唐興縣,七 十二福地之一。」

按《太平御覽地部》:「桐柏山為地穴,上為雜星。」《荊州副 圖》曰:「桐柏山,《禹貢》所謂導淮自桐柏者也。其山則雲 峰秀峙,林惟椅柏,潛潤吐雷,伏流數里。」 按《河南通志山川》:「桐柏山在南陽府桐柏縣東一里, 上有玉女臥龍、紫霄翠微、蓮花諸峰,其下淮水出焉。 《禹貢》謂導淮自桐柏,即此。」

按《南陽府志山川》:桐柏,大復山,桐柏縣西南三十里。 《禹貢》謂「導淮自桐柏」是也。縣之得名以此。其山東接 隨州,西接棗陽,峰巒奇秀,上有玉女、臥龍、紫霄、翠微、 蓮花諸峰,淮水出其下。近山又有天木山,晉祖逖將 家屬避難于此。元張伯雨詩:「桐柏山高在半天,峰巒 平處住神仙。」

胎簪山桐柏縣西。崎嶇峻嶒,巔頂平曠。《禹貢》註:「淮水 發源于胎簪。」世傳張良辟穀于此。

《古蹟》「玉女峰,玉女常修煉于此。」

按《桐柏縣志山川》:「桐柏山在縣西南四十里,一名胎 簪,一名大復。其山東南接隨州界,西接棗陽界,峰巒 奇秀,上有臥龍、紫霄、翠微諸峰,淮水出其下。」

「天木山。」「桐柏支山」,晉祖逖將家屬避難於此。

《古蹟》:「祖逖宅在桐柏山下,碑仆。」

桐柏山部藝文一

[编辑]

《桐柏山金庭館碑銘     》梁沈約

「夫生靈為貴,有識斯同,道天云及,終天莫反,故仙學 之祕,上聖攸尊,啟玉笈之幽文,貽金壇之玅訣,駐景 濛谷,還光上枝,吐吸煙霞,變鍊丹液,出沒無方,升降 自己,下栖洞室,上賓群帝,睹靈岳之驟啟,見滄波之 屢竭,望元州而駿驅,指蓬山而永騖,芝蓋三重,駕螭 龍之蜿蜒;雲車萬乘,載旗斾之逶迤。此蓋栖靈五嶽, 未暨夫三清」者也。若夫上元奧遠,言象斯絕,金簡玉 字之書,元霜絳雪之寶,俗士所不能窺,學徒不敢輕 慕。且禁誓嚴重,志業艱劬,自非天稟上才,未易可擬。 自惟凡劣,識鍳鮮方,徒抱出俗之願,而無致遠之力。 卑尚幽棲,屏棄情累,留愛巖壑,托分魚鳥,塗愈遠而 靡倦,年既老而不衰。高宗明皇帝以「上聖之德,結宗 元之念,忘其菲薄,曲賜提引。末自夏汭,固乞還山,權 憩汝南縣境,固非息心之地。聖主纘曆,復蒙縶維,永 泰元年,方遂初願,遂遠出天台,定居茲嶺。所憩之山, 實惟桐柏,實靈聖之下都,五縣之餘地,仰出星河,上 參倒景,高崖萬沓,邃澗千迴,因高建壇,憑巖考室,飾 降神之宇,置朝禮之地,桐柏所在,厥號金庭,事昺靈 圖,因以名館。聖上曲降幽情,留信彌密,置道士十人, 用祈嘉祉,約以不才,首膺斯任,永棄人群,竄景窮麓, 結懇志於元都,望霄容於雲路,仰宣國靈,介茲景福, 延吉祥於清廟,納萬壽於神躬。」又願「道無不懷,澤無 不至,幽荒屈膝,戎貊稽顙,息鼓輟烽,守在海外,因此 自勉」,兼遂微誠,日久勤劬,自強不已,翹心屬念,晚臥 晨興,食正陽於停午,念孔神於中夜,將三芝而延佇, 飛九丹而宴息,乘鳧輕舉,留鳥忘歸,以茲丹款,表之 元極,無曰在上,日鑒非遠,銘石靈館,以旌厥心,其辭 曰:「道無不在,若存若亡,於惟上學,理妙群方,用之日 損,言則非常,儵焉靈化,羽衣霓裳,九重嶢」屼,三山璀 璨。日為車馬,芝成宮觀。虹旌拂月,龍輈漸漢。萬春方 華,千齡始旦。伊余菲薄,竊慕隱淪。尋師講道,結友問 津。東採震澤,西遊漢濱。依稀靈眷,髣髴幽人。帝明紹 歷,惟皇纂位。屬心鼎湖。脫屣神器,降命凡底。仰祈靈 祕。贍彼高山,興言覆簣。啟基桐柏,厥號金庭。喬峰迥 峭,擘漢分星。臨雲置墠,駕「岳開櫺。」請幫助識別此字。塗蹇產,林祁蔥 青。誰謂應遠,神道微密。慶集宮闈,祥流罕畢。其久如 地,其恆如日。壽同南山,與天無卒。欒生變煉,外示無 功。少君飛轉,密與神通。因資假力,輕舉騰空。庶憑嘉 誘,永濟微躬。

大復山賦        明李夢陽

[编辑]

夫大復山者,荊獥之名山,淮實出焉。淮過桐柏,始著 於是。禹導淮,桐柏始淮山。二精發於何生,產諸申陽, 何生於是,稱《大復子》。實非遺淮,要作攸先焉耳。余珍 其人,爰造斯賦,不煩諦瑣,義意畢矣。然詞猥調邇,知 音君子,諒有譏焉。或曰:「此山胎簪,亦其名云。」噫?吁戲 厥山峻崛岪兮,填鴻龐而導九川,爾其巖巒。請幫助識別此字。請幫助識別此字。《崆 巃巍》,請幫助識別此字。增崟重崒,合沓蔽日。《曲勃》焉安,連巉巉而棧 棧。迺有危峰七十請幫助識別此字。請幫助識別此字。《岳》《岳崝》:請幫助識別此字。崿岝松柏,蒙焉千 里。望之蟺蜒,飛飛兮若鬥龍之附於天也。頫而察之, 萬山駢戢,劍森戟攢,爛若湧蓮。下則無底之谷,呷《呻 維》而曳元淵。昔盤古氏作,茲焉用宅。是以濁清,判三 紀,揭澒洞開,明劃日月。厥山既形,餘乃發故爾上貫星精,下首地絡。聚膏以為崇,滲津以成川。竅若浮肺, 萬谷濞旋。神瀵湧兮飛流,崩崖走壑,蹴石噴雪。《釘鐘 礱》砰鏗鍧,迅霆擊虹,震于太空。若其勢磄磅逆折,狀 若胎簪。嵩首殿其北,荊沔包其南,右標熊耳之嶺,左 朝桐柏之山。其陰則凝冰積雪,晦明倏忽,翠篠丹澤。 其陽則遊飈吸欻,重黎攸宮。東有日華之林,陽榮之 風。西則涼霏素露,淒淒清清,珠樹燦英。若爾材林浮 雲,寶藏蕃興,騰氣「簸氛。至其觸膚寸而起也,欐欐乎 波駭山靡,不終朝而天下雨」也。於是生人立,禽獸伏, 草木殖,靈芝秀,宮闕醴泉噴其側。於上,則神鵠威鳳, 翱翔吸甘華,百鳥從之,振翰若雲。中有元熊綠羆,騶 虞遊麟,猿猱麚麏,百千為群,樵採牧獵之子,唱歌出 林,響振峽谷,咸䠥躠迸逸,不見蹤跡。於下,則長淮發 源,配天迪坤,混混沄沄,江河井尊。受珪上帝,疏穢錫 存。乃有祈靈丐禧,梯航而來,沈玉瘞璧,闐塞路逵。若 爾幽岩之栖真兮,三三兩兩,御飆轂,抗霓旌,左控白 鹿,右翳紫莖,嫽兮若將逝,邅延,立回風,淹留攀林薄, 逍遙兮山中。於是稱曰:「春草兮萋萋,思公子兮傷悲。 君處叢篁兮終幽險,虎豹暮咆兮蛇虺舔。」請幫助識別此字。公子兮 歸來,雲冥兮石瀨潺潺。

桐柏山部藝文二

[编辑]

《過桐柏山         》唐·錢起

《秋風過楚山》,山靜秋聲晚。賞心無定極,仙步亦清遠。 返照雲竇空,寒流石苔淺。羽人昔已去,靈跡欣方踐。 投策謝歸途,世緣從此遣。

桐柏山部紀事

[编辑]

《桐柏縣志》:「晉祖逖,范陽人。少有大志,與劉琨中夜聞 雞鳴,因起舞。逖居京師,糾合驍健,將其部曲百餘家 渡江,中流擊楫,誓曰:『所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 此江』。遂攜妻子入桐柏山。後逖鎮雍州,數遣兵擊後 趙軍。逖在軍與軍士共甘苦,約己務施,撫納新附,自 河以南多叛趙歸晉。石勒乃下幽州,為逖修祖父墓, 更置二家守塚。時逖有逃吏歸後趙者,勒即斬之,送 首於逖,曰:『將軍之所惡也』。自是邊境稍得休息。」 《魏書韋珍傳》:「珍為尚書南部郎。高祖初,蠻首桓誕歸 款,朝廷思安邊之略,以誕為東荊州刺史,令珍為使, 與誕招慰蠻人。珍自懸瓠西入三百餘里,至桐柏山, 窮淮源,宣揚恩澤,莫不降附。淮源舊有祠」堂,蠻俗恆 用人祭之。珍乃曉告曰:「天地明靈,即是民之父母,豈 有父母,甘子肉味?自今以後,悉宜以酒脯代用。」群蠻 從約,至今行之,凡所招降七萬餘戶,置郡縣而還。

桐柏山部雜錄

[编辑]

漢張衡《南都賦》:「武闕關其西,桐柏揭其東。」又:「推淮引 湍,三方是通。」蓋宛之奧區也。

明李攀龍《石門山》詩:「明月不離桐柏水,浮雲自發石 門山。」

《桐柏縣志》,「桐柏縣古桐柏山,在《禹貢》豫州之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